高校内部控制创新

2024-06-26

高校内部控制创新(精选十篇)

高校内部控制创新 篇1

(一)宏观政策导向

具体如下:(1)政策法规要有针对性。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指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财政部也先后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货币资金》、《采购与收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和《担保》等六项规定,并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指出:“本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自然适用于高校,但在实际运用中只是原则性地适用于高校,没有很好地契合到高校的整个管理实际,使其作用发挥有限。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相关规定尽快制定针对高校内部控制所需要的政策法规,以高效指导高校内部控制的开展,促进高校内部控制的规范。(2)明晰治理结构职权。虽然《高等教育法》指出:“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明确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但由于书记与校长行政级别相同,且书记不好凡事插手行政,而校长作为行政一把手,不仅行政副职要向其请示汇报,即使是党委副职涉及到人事、财务、设备等方面的工作也要向其请示汇报。因此,要明晰何事及多少金额分别由校长办公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党委会议决定,做到权责一致。(3)设置总会计师职位。高校班子成员中大多数是非财审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财务、会计、审计知识知之甚少,为防止判断失误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果,建议组织与教育部门在高校设置总会计师职位。高校总会计师行使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工作试行规程》中规定的职权,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经工作,强化财务内部控制。(4)收归财审部门负责人任命权并实行委派制。目前高校财审部门负责人任命权属于学校党委与行政,财审部门负责人受制于校领导,很难坚持原则,依法管理的特征十分明显,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财审部门负责人库并收回财审部门负责人任命权,由其统一任命,以确保财审部门负责人独立行使职权。同时,实行财审部门负责人委派制,即财审部门负责人在某校两届任满后,由教育主管部门在所属高校中轮流交换,以保证财审部门负责人的专业性,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的成效。(5)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一是教育与财政主管部门要严把预决算关。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审计力度,特别是对査出的问题不仅要有原因说明,而且要有整改报告。如果今后査出应改未改的要严肃处理,同时也不能再出现此类问题。三是财政主管部门要发挥其监督职能对高校资金使用与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四是教育与财政主管部门要建立高校内部控制考评体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的质量。

(二)高校自身优化

具体有:(1)营造优秀内控文化。一是全方位加大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内部控制深入高校各领域。二是党委中心组扩大至全体中层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等规章制度,在高校内部树立起风险防范的思想,形成对内部控制的共识和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2)提高管理者的素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高素质的执行人员,保证能够严格执行内部控制方面的规定;其次,不仅要培养管理者的内部控制知识与技能,还要加强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效果;再次,要加强监督。只有内部控制执行人员以身作则、严格执法,才能保证执行的效果。(3)健全经济责任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校内各层经济责任制。如校长经济责任制、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财务处长经济责任制、审计处长经济责任制、釆购处长经济责任制、院系(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制、财务部门会计审核人等关键人员之间一级管一级的若干个层次的经济责任制。组成一个职责明确、相互制约、各司其职、运行有序、共同实现学校内部控制目标的群体。(4)合理设置内部机构。改变内部审计机构与纪委(监察)合署,甚至与财务部门合署的状况,建立与内部控制相适应的内部机构,不仅要将内部审计部门建成独立机构,而且要由校长分管改为直接由校党委负责领导,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强化对管理层的评价监督。

二、高校内部控制机能全面转型

(一)优化控制目标

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要从监督型向管理型转变。即在改变目前比较简单的以查错纠弊、合法合规等为目标的监督型内部控制机能的同时,注入经营大学的理念,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大对高校办学效率(果)及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等方面的考评,以充分体现管理型内部控制的作用。

(二)实行全员控制主体

对高校内部控制要遵循木桶定律,而不是二八定律。由木桶定律可知,构成高校的各个部分虽然优劣不齐,但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劣势部分往往决定着高校的内部控制水平。它告诉领导者要把“最短的一块”迅速做长补齐。而二八定律则指20%人与事决定着80%事务。在二八定律引导下,往往认为高校内部控制主体是学校高中层管理者、纪检监察人员及会计审计人员等,却忽略了内部控制的“全员性”。因为如果没有全体师生员工对内部控制的参与,则内部控制就不是全面的,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开展好高校内部控制工作。

(三)拓宽控制时空

在控制时间上,不仅要注重事中与事后控制,更要重视事前控制,建立起事前、事中与事后等全过程内部控制体系。在控制空间上,不仅要注重重大事项,更要重视全方位控制。

(四)综合运用控制方法

一是财务风险控制法。高校应树立风险意识,采取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及风险报告等措施,控制好高校的财务风险。二是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法。三是全面预算控制法。建立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及考核等在内的整体的、动态的全面预算控制制度。

(五)实行财产保全控制法

建立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限制接近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六)实行内部审计控制法

通过监督、评价职能,发挥内部审计的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

(七)注重全面控制内容

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费用支出内部控制、筹资与投资内部控制、基建工程内部控制、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专项经费内部控制、物资采购内部控制等内容。

三、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构建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最重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组织机构控制制度。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当相互控制,明确职责和权限,保证有关部门之间的相互检查,检查者不从属于被检查者。二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三是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授权批准分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这里的重点是对出现特定情况时没有特定的授权批准制度可依,因此制订授权制度时必须明确对特定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四是预算控制制度。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要进行跟踪分析,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奖罚,以确保预算的严格执行。五是财产物资制度。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定期清查控制和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三方面,有效保护财产的安全。六是信息沟通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重点包括公开政策、公开事项、管理方法和管理结果等,以方便教职工进行监督。七是内部审计制度。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对学校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和稽查,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使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八是风险管理制度。对筹集资金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要有严格的论证和审批程序,努力降低资金风险。

(二)突出控制关键活动

具体如下:(1)财务管理。包括:一是严选资金业务人员,要注重职业操守和专业素能,并建立选聘、培训、考核、奖惩、晋升、轮岗的体制,确保资金业务人员德才兼备。二是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建立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资金业务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三是完善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体制。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现金盘点体制,其中包括财审负责人每月一次的库存现金盘点。出纳要自觉将库存现金余额与现金日记账查对相符,保管货币资金收付的正确性。四是规范收付程序,包括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和出纳员办理支付几道程序。五是加强精细化预算管理。通过认真学习领会理解预算管理文件精神,构建高校精细化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注重精细化预算管理制度化建设,确立定额支出标准体系,严格编制程序,细化预算执行,建立精细化预算信息平台,引入预算管理责任机制等措施促进高校精细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深化。(2)物资设备釆购。包括:制定物耗标准与设备配置标准,使物资设备釆购有据可依;严格招投标程序,保证釆购合理合法;完善物资设备管理制度,做到釆购决策与执行釆购相分离,釆购入库与保管出库相分离。(3)基本建设价款支付。一是各环节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工程材料设备价款支付的控制、工程预付款的控制、工程进度款支付的控制、竣工结算控制等。二是价款支付日常管理。主要包括严格责任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加强工程预决算审计工作;按时完成工程材料转帐工作;及时清查竣工工程等。

(三)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系统管理强调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在时间维度上,不仅注重当前,更注重行为特征分析和趋势预测;把系统看成是时间的函数,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在空间维度上,系统管理与一般管理不同,一般管理往往只关注某个具体特定的管理对象,而系统管理从整体、联系和开放的观点出发,不仅关注控制具体事项,更注重与之关联的事项及相互作用。因此,只有运用系统管理理念,才能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包括预算管理控制系统、电算化会计核算管理控制系统、资金管理控制系统、收入组织和学生资助管理控制系统、分配与绩效管理控制系统、票据与支票和印鉴管理控制系统、内部稽核管理控制系统、财务信息发布与查询管理控制系统等八个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子系统。其中,预算管理控制系统是内控制度体系的主线,会计核算管理控制系统是基础,资金管理控制系统是关键。

(四)推行多级审核(批)制度

具体如下:(1)建立四个独立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学校层面设立独立的内部控制制定机构。该机构组成人员既有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也有校外专家;既有校内领导,也有校内专业人士。总之,既要体现其独立性,也要体现其专业性。第二个层次是在学校层面设立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业务处理的权限和责任,严禁一人全程独立处理业务。第三个层次是在学校层面设立以现有审计、监察、纪检部门为基础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归学校党委直管。职能是通过落实举报、离任审计、常规稽核、监督审查等手段,建立监督检查防线。第四个层次是在学校财务部门建立专业化的两审制度。一是主办会计审核,二是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只有构筑起上述四个独立控制层次,才能对内部控制真正产生作用。(2)推行多级审核(批)制度。由于经费性质与权限不同,所以审核层级数也不同。如对下达部门使用与审批的“部门经费”,可实行两审一批制度,即主办会计与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后各院系(部门)负责人方可审批。而对下达某职能部门归口控制的“归口经费”,由于权限不同,所以审核层级数也不同。如给予归口部门负责人一定权限时,则类似上述部门经费审核(批)程序。而超过其权限时,则要在上述审核(批)程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权限逐级审批。

(五)建立内部控制考核机制

高校内部控制创新 篇2

在概述现代科学研究和当代科技革命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对高校科研管理的要求和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弊端,并对高校内部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中的关键性设计提出了建议.

作 者:孟祥华 陈士俊 MENG Xianghua CHEN Shijun  作者单位:孟祥华,MENG Xianghua(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鲁东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陈士俊,CHEN Shijun(天津大学社科学院,天津,300072)

刊 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 年,卷(期):2006 27(1) 分类号:G644 关键词:科学研究   科技革命   高等学校   科研管理   体制与机制   创新  

高校内部控制创新 篇3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创新途径

随着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为高校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高校规模日益扩大,这就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高校管理的过程当中,内部审计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办学以及科研经费的增加,也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高校的正常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渐创新内部审计工作的途径,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意识薄弱,制度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虽然随着高校规模的日益扩大,逐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也有了一个较为初步的认识,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于高校管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具体落实的过程当中,仅仅是为了应对监管部门的检查而设置相应的审计部门,并没有树立起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高度认知,单纯的任务内部审计的注重点只是财务管理环节,高校管理层并没有遵守的必要。同时,我国针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并不完善,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但并没有将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要求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就导致高校内部审计不能够与国家审计以及民间审计放在同一位置上,致使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得不到有效的重视,使得审计工作出现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

2.缺乏独立性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属于一项独立、客观的活动,在具体实施中,需要通过客观公正的检查以及评价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在这一过程当中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内审独立性主要可以表现在:其一,组织上独立性,即设置独立性的内部审计部门;其二,精神上独立性,即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时刻保持客观公正,正确地进行审计工作。然而,从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来看,内部审计部门和高校的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基本上处于平行的状况,并不具备独立性,甚至有部分高校为了节约经济成本,存在着大幅度削减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现象,出现了财务与内审部门融合办公的情况,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使得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当中,并不具备独立性,影响审计人员公正客观的进行工作,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无法发挥,长此以往,就会致使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下降,不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3.人员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按照我国的有关审计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在运作的过程当中,需要配置审计师、会计师、工程师以及律师等众多的专业人才。但是,就当今我国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而言,绝大多数的内部审计人员通常都是从财务管理或者其他类型的行业转业而来,虽然这部分人员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经验,也具有良好的会计知识基础,但是,由于其综合性的业务能力不足,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够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中,仅仅只能够从账面以及凭证等方面进行显性问题的查找,不能够全面的把握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缺乏从深层方面查找问题的能力,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影响。同时,由于高校的大部分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参与正规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不能够随着时代发展进行知识的更新,缺乏对现行的新审计制度的了解,综合素质不高,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造成了相应阻碍。

二、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途径

1.提高内部审计意识,完善内部审计法规

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高校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当中,内审工作的质量和从事审计工作人员的意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当中,高校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意识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得每一位内部审计人员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使得高校管理层也逐步树立内部审计的意识,将内部审计工作的精髓得到充分落实。同时,在这一过程当中,还需要根据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内部审计法规进行完善,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最终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

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落实的过程当中,独立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作为内审工作的灵魂所在,能够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检验、监督、见证以及咨询等相应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其的独立性。这就要求在进行内部审计之时首要的任务需要确保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不能够出现与其他职能机构进行合并的现象,并且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由高校的主要领导负责,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需要保持客观公正,树立实事求是的职业态度,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不能够受到其他部门或者人员的制约,充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甚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之下,高校需要确保内部审计人员做到定期的轮换,不能够让人员长期负责特定的内审工作,防止出现利用熟悉关系逃避内审的现象,只有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才能够将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确保高校各项工作的稳步进行。

3.促进人员素质的提升

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内审人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高校要想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就需要积极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在进行人员招聘的过程当中,需要按照相应的审计规范进行,加强对招聘人员的资格审查,确保人员的专业性;另一方面,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愈加的复杂,审计工作的业务类型也愈加的多样,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仅需要具备会计或者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加强对经济、法律以及信息等方面的知识研究,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应对高校内审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工作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开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旧存在着意识薄弱,制度不完善、缺乏独立性以及人员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问题。因此,高校要想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就需要深入做好内部分析工作,采取提高内部审计意识,完善内部审计法规、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以及提升人员素质等措施改善当前内审工作的困境,为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波.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新财经(理论版),2011,(4):292.

[2]杨建科.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72-174.

[3]王亚丽.浅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化[J].改革与开放,2010,(8):129-130.

[4]欧阳瑞聪.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的创新——以高职院校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0):6,8.

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探讨 篇4

一、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从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在促进教育资金的合理利用,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差

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机构平行,这种设置模式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审计人员容易受单位领导和人际关系的影响。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的职能部门,和其它部门一样都在学校领导层领导下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领导意志的左右,这是客观存在的因素。这种因素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进程,限制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 内部审计人员短缺,继续教育不够,业务及素质不高

有些高校只配备一名专业审计人员,不能满足高质量审计工作的要求。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高校内部的审计对象和内容很广,在当前市场经济下,高校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更需要审计人员依法秉公,充分发挥主动性,热情投入,积极开展,保质保量完成工作,而不能消极对待,当作例行公事。

3.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和管理机制不完善

内审工作一般具有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特点,这是内部审计工作所必须的,高校内审也延续了这一特点,但在这一特点作用下,使内审人员养成了定式思维,按部就班地从事例行公事,花费过多的时间和不必要的精力,没有针对高校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工作效益不明显,急需建立一套符合高校内审工作特点的工作模式。在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高校内部没有建立适度的奖惩制度,使审计人员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4. 审计范围窄

高校内审范围主要是对财务及基建项目的常规审计,没有发挥出现代内审在提高经营效益、优化校内资源、改善管理绩效等方面的作用,基本上还没有开展绩效审计,新的业务内容和业务种类的实践不多,缺乏许多自我发展的机会。

5. 对审计结果重视不够

没有形成审计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在高校实际内部审计工作中,查出的问题多、处理问题少,处理个人的现象更少。对审计提出的问题没有充分利用,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干部往往在调动或提拔以后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也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利用的结果。这种怪圈的原因是内审人员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6. 审计仅仅依赖事后监督,缺少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

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方面的监督应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仅依赖事后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监督,很难做到事前控制监督和事中控制监督。

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思路

《教育部2001年工作要点》提出:“严格内部审计制度”。在充分认识高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及客观评价当前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障碍的基础上,思考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途径,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则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进行创新。

1. 审计观念的创新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要创新内部审计人员的观念,培养和激发创新意识,必须改变内部审计人员只注重审计技术学习,不注重观念的更新;只注重个别问题,不注重全局问题;只注重审计报告反映问题,不注重报告问题的落实等传统观念。同时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部审计部门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主动提出审计的新课题,努力探索审计创新途径,把审计工作的探索与总结、提高、规范、推广结合起来。

2. 审计目标的创新

审计目标要从查错纠弊向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目标转变。重点在于帮助学校管理层建立一套健全、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在于参与风险管理为学校实现目标而提出规避风险的咨询建议,通过审计目标的调整,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各项管理活动规范、高效、经济地运作。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这“三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基础。审计目标的确定要跟踪学校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重点、热点和师生关心的疑点问题,实施实物收支监督,提出高效的审计建议,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3. 审计职能的创新

审计职能要从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是大势所趋,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同时也符合内部审计本身的自我发展规律。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也应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而转变。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实现内部监督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工作服务的对象和目标不能脱离高校发展的总目标,应本着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服务的思想来开展工作。高校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但监督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使校内各部门、各单位把经济工作搞得更好,决不能以监督者自居,必须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审计工作应全方位拓展,克服偏重事后查处违法违纪问题的不足,真正全方位关注全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开展工作时做到依法审计,严格执法,保证各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内审在高校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为内审部门工作创新营造和谐的环境。二是高校内部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内部审计区别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植根于组织内部,与被审计对象不完全独立。一方面表现为它对内部各方面情况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在审计工作中除需要被审计对象的配合外,还要考虑审计后需要与各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审计创新是一种谋求改革现状的活动,其成功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配合。

4. 工作方式的创新

高校内部审计要改变单纯依赖观察、比较、分类等审计的老办法,要在内部审计中运用结构方法、数学方法、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改变现行审计的现场审计方法,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行非现场审计。改变对被审计单位的集中审计法,推行日常审计方式。要创新审计资料的采集方式,变集中、一次收集为日常、多次收集。要创新审计资源的使用方式,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审计资源,校内可以利用教学、科研的力量,校外可以利用其他高校的力量,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也可以把自身的人员派出为其他单位服务。

5. 审计范围的创新

审计范围要从财会业务向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拓展。高校内部审计要从过去单纯的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中走出来,按照高校资金运行轨迹对学校的经营活动进行跟踪审计,要在财务审计基础上,不断强化经济效益审计、大额货物采购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并逐步开展管理审计。尝试风险审计。内部审计要主动参与到学校发展战略、经营决策中,随时预测风险,为学校有关决策部门提出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建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把学校扩展作为重点风险领域来监控。同时,高校内审机构还应加强对校办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价,帮助其监测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提出其控制缺陷以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帮助企业改进风险控制体系,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完善专项审计。专项审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便于组织并发现全局性和共性问题;便于提出建议,服务于宏观决策。

6. 审计队伍的创新

内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认真学习相关的法规和业务知识,熟悉审计业务。在开展工作时做到依法审计,严格执法,保证各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新形式下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其发展给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品德操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的更新、知识面的扩展、持之以恒的后续教育、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是合格审计人才所必需的。要通过审计实践提高审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通过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弘扬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审计人员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力求将真实、求准、求稳贯彻到整个工作之中,保持内部审计队伍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战斗力。

三、审计创新要防止几种倾向

当前审计创新活动已成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但在创新活动中也要防止以下几种倾向:

1. 防止审计创新处于一种应付状态

部分审计人员认为目前审计工作本身都来不及做,哪有时间再去搞创新,把审计创新与审计实际工作对立起来,看成为一种额外负担。这种观念在一些基层审计部门比较普遍。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认识,其根源在于对审计活动缺乏认识,把审计看成一个纯技术性的专业,不能从政治学的视角和社会发展与审计的关系来认识审计、把握审计,对审计创新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尽管嘴上也在说创新,但工作还是老样子。这是非常有害的,会给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我们一定要自觉摒弃那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旧的思想、观念、思路和做法,积极适应形势需要,加快审计发展。

2. 防止把审计创新当成时髦

坐在办公室里,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办法,都打上“创新”的幌子,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去领会创新的精神实质,而是满足于做表面文章,搞文字游戏,最终败坏了“创新”的名声。其实“创新”一词虽为舶来品,但自引入我国以后,其含义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和延伸。创新一般指创新主体产出比自己以前所具有更好东西的活动。并非所有的新东西都是好的,都可称为创新。在“文革”中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因而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它必须根植于深厚的实践基础,必须与审计的发展规律相吻合。

3. 防止照搬国外的一些理论和做法

不顾我国的国情和实际,生搬硬套,并冠以“创新”之名,其结果也是有害的。应该说,我们并不反对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而且国外确实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我们反对不顾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顾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状况,不顾我国目前审计人员的素质现状,盲目地去照搬国外的经验和做法。改革开放以来的无数事例证明,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特定环境,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往往是难以获得成功的。尤其是审计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所制约,这就更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别国的经验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创新的灵感和动力,使我们提出的各项改进措施能更加符合实际,符合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宋建利.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与创新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5:18~5

[2]唐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2005,1

高校创新教育 篇5

为高校创新教育谏言

摘要:国家把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应试教育下形成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障;知识产权未能全面普及。根据上述问题,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为: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立制度保障下的创新教学的基本环节,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知识产权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高校正面临着由强调知识灌输的传统型教育模式向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型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投资、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分数为本,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挑错教育的思想观念,仿佛把孩子的错误“挑”没了,孩子就完美了。由于教师、家长热衷于挑错,很少允许学生精神发散。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大学生也为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心理状态,成为严重束缚他们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

(二)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

大量文献和国内的有关调查结果均显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是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非常有限,毕业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在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三)知识产权的普及及重视程度不够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智慧成果所有人对其特定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在一定限期内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及时间性的特征。知识产权也是对创新成果的保护。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占有量最终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而如何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管理和运用的能力,就在于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1、知识产权师资力量质乏

知识产权教育师资匾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教育的师资数量不足;二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教学经验。

2、知识产权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多数院校没有把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几近空白,仅仅是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章,部分教师对其内容或者一带而过,或者干脆删节。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法理教育而缺少实务技能教育,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其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从而难以系统提升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这样也造成了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对知识产权教育的层次性认识不足,没有将知识产权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据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有关教育的不足总人数的5%。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出路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是指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指导原则。新的教育观念包括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人才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的根本标志;质量观:当前要大力倡导和宣传“创新性”质量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思想观念基础;教学观:教学工作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前沿,养成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缩短创新周期,更要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够体验创新情感,养成创新人格,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熟练应用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知识产权的普及教育

1、高校树立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观念

将知识产权教育纳人正规的教学体系,将知识产权课程纳人高校教学大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使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掌握相应的知识产权知识,从而学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和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成果。另一方面,要成立相应的教研室或研究机构,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明确学校知识产权教育方面的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部署,安排落实有关的教学教材和课程设置。

2、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从三方面解决:一是自主培养;选派本校有一定基础又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或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系统培训,整合到知识产权专职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引进人才;引进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将精通经济学、法学、科技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吸引到知识产权教师队伍中来。三是外聘兼职教师;聘请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代理人、法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兼职授课或在学校开办专题讲座,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缺陷。

3、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和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主要有以下3种途径:一是通过知识产权法选修课;二是校内外专家以专题讲座或系列讲座的形式讲授知识产权的知识和前沿动态;三是通过校园展板、条幅、宣传小册、校园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并配合国内有关部门的宣传活动,向学生普及与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可以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演讲课和讨论课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四)建立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具体地说应该做到: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这就要求教育者注重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人格。

索引:

高校创新教育探析 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批判性学习环境多元化

大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范畴,对人才培养有更高的要求,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研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而我国的大学教育依然存在大量填鸭式、灌输式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主要体现于解答考卷上的难题。这种优势虽然能在笔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在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我们的学生就远远不如外国的孩子了。最近我国某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最强大脑》。节目中,各具特点的天才轮番上阵展现神奇技能。最终,筛选出的12位选手组成中国最强大脑战队,分别战胜了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的最强大脑战队。然而不难发现中国队胜利优势均集中在记忆力和计算能力两大方面,这可以体现出超凡的智力水平,但并不能体现出创造力。智力和创造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一般认为,智力是偏于认知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创造力是偏重发现和创新的能力。创新发现离不开正确的认知,但正确的认知却未必导致创新发现。我国学校的教育重认知而轻发现,教授的科学知识大多与生活相脱离,而发达国家的教育注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科學,使学生很自如地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教育中亟待加强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创新能力。

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致力于培养“T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但要具备一定深度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一定宽度的创新精神和经营理念,这样才能使他们团结其他学科的人才,更高效地工作,将想法付诸实践。学生将来无论在工作中充当什么角色,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也可能是困扰整个世界、需要更多关注和投入的大问题,而具备创造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事实上,创新能力对学生的领导才能、团队运作能力、谈判能力、革新精神、决策力等生存技能的培养,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能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那么如何在教学上开展创新教育?

一、创造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即设计一个让学生可以学习的环境。要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思考学生可能会存在什么样的课前思维模式是教师希望学生质疑的,怎样帮助他们提出那种理性的质疑。设计出挑战学生原有假设的方法,将学生置于种种强制性的环境,使他们现有的思维模式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寻求及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基于这一理念,美国高等教育联合会认为最出色的大学教师会创造出一种可以称之为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所谓“自然”指的是使学生在“无意中”遇到某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到他们正在努力学习的技巧、习惯、态度和信息。这些学以致用的内容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真实的任务也能激发好奇心,成为内在的兴趣。所谓“批判”是指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来思考,以证据来推理,运用理性的标准来检验他们的推理,在思考的同时作出改进,并能对别人的思想提出具有探索性和深刻见解的质疑。

如何创造出一个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首先要设置问题,这被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也称“探究式学习”或“问题驱动式学习”。要求教师在明确教给学生的技能和信息的基础上 ,寻求一种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布置复杂的真实任务或问题。让问题变得有驱动力和刺激性,并悉心指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意义,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优秀的教师往往把相关学科问题埋置于视野更为广阔的事物中,常常采取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第二,引导学生参与高层次智力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比较、应用、评估、分析、综合等多种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听课和记忆。激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让学生试着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以构筑学生自己的理解力。第三,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思,刺激他们重新思考原有的假设并审视对现实世界的思维模式,激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并且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这种环境应该是开放式自由式的,教师需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支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对学生的新颖的见解、设想和方案,要肯定其积极价值,不得随意否定。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失败、接受反馈并且再尝试的安全环境。

二、创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人的大脑喜欢多样性。为了适应大脑的需求,教师应该使用各式各样的手段来授课,创造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长期以来,教学方法千篇一律、陈旧落后,成为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人格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原因。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已成为改进教学模式的方向。教师在课堂上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时提供视觉信息(图片、图表、流程图、要事年表、电影或表演),有时进行听觉输入。还可借鉴日渐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家看视频以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然后在课堂上把精力集中在完成教师设置的问题上。课堂上允许学生头脑风暴法展开集体讨论,鼓励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在团队合作中迸发出新的创意;同时也给学生机会去独立思考,以及倾听别人的意见进行自我反思。通过个人思考和集体讨论相结合,使每个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大拓宽了解决问题方法的范围,其他学生的发言还会启发另一个学生悟出新的想法。教学材料方面有些需按照归纳法组织,从事实、数据、实验到一般的原则和理论;有些需要用到演绎法,将原则运用到具体情况。有些学习涉及到重复和熟悉的方法,有些学习采用的是标新立异和出其不意的方法。开展创新教育的教师应力图在有条不紊和眼花缭乱之间保持平衡。学习模式最大的贡献是它唤起了大家对多元化需要的注意。若能运用恰当,学生从多元化的学习中会更受益。

三、结语

知识是构建的,不是灌输的。如果学习对学习者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方式不能产生持久的实质性的影响,那么学习将毫无意义可言。有了创新的方法,所有问题都可以被转化成一种机遇。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磨砺创新意志、优化创新品格,使学生学会透过问题去发现机遇,那么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勇敢面对。

参考文献:

[1][美]肯·贝恩.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蒂娜·齐莉格. 真希望我二十几岁就知道的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华山,程刚. 高等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免疫系统论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 篇7

1 审计免疫系统论内涵

2007年, 刘家义审计长首次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重要论断”。2008年, 刘家义审计长又进一步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的观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 是对审计客观环境变化的理性认知, 更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 进一步揭示了审计功能的演进过程。

借用仿生学原理, 审计免疫系统有三种基本功能, 即防御功能、自稳功能、监视功能。免疫防御功能是指审计应该具有威慑作用和独立、客观、公正的超脱社会经济各方面具体事务的特征, 因而具备及时发现经济生活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能力, 使社会经济或组织利益免于受到内、外部组织和个人侵犯的能力;免疫自稳功能是指审计通过依法行使职责, 查处违法违规、损失浪费、破坏资源、损害公众或集体利益等各种行为并及时揭示出制度缺陷与管理漏洞, 并提出审计建议, 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各项管理机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 达到通过机制自动发现和清理不法分子和违法违纪问题的目的;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预测分析、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 进而提出改革体制、健全机制、完善控制、规范管理, 和预警监控的建议, 解决或避免危害加重的能力。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体现了审计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建设的有机结合, 关注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层面多方位、深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 是对审计本质的拓展和深化。“免疫系统”论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全新发展、全新认识, 体现了对系统科学原理的把握与运用, 体现了对审计产生根源和基本职能的重新认识与揭示, 它自身有着丰富的内涵。

2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不足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 加之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的存在,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定不足。

2.1 审计观念落后。

高校内部审计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发展历史、内部审计环境、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与使用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观念落后。当前还存在高校内部审计就是监督而非服务等落后观念, 内审工作就是挑毛病、内审工作流于形式大于实质、内审工作无足轻重等认识偏差或认识误区。这些落后观念和认识问题, 严重制约着高校内部审计发展。

2.2 审计业务面窄。

高校内审部门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随着学校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需求的增加和校领导交办的审计任务逐步增多的情况下, 高校内审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都出现一定的短板。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普遍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等方面的工作, 并介入学校设备物资采购、工程项目招投标等工作。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破土动工, 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已占用了高校内审部门大部分精力, 加之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为合署办公, 身兼数职的情况下难以将全部精力放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上, 审计工作无法向较深层次有序发展, 审计覆盖面有限。

2.3 制度建设滞后。

由于高校的迅猛发展, 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适应现代高校管理的需求, 及时进行转型支撑保障。但在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过程中, 制度规范的建设显得较为缓慢, 滞后于审计实践的需求。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脱胎于财务审计, 在财务审计的业务规范、审计业务管理等方面制度较为齐全。但在逐步扩大发展的审计范围中, 一些相关的业务操作只是在摸索中前行。如适合高校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和评价体系、高校内控审计、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办法等还有待健全与完善。还有目前较为前沿的高校风险管理审计制度规范在绝大部分高校审计部门还是一个缺失。

2.4 审计手段落后。

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较多的采用是人工现场审计, 主要以投入大量的人工工时为主要手段而实施审计项目。在信息化发展无所不能的当今社会、在互联网络发达到无所不及的今天, 高校传统内部审计手段显然已经是远远不能满足开展高质量审计工作的需求。高等院校作为国民教育平台和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 高校内部审计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更是显得迫在眉睫。

3 以免疫系统论指导高校内部审计创新

传统的高校审计必然在“免疫系统”论的指引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未来的发展之路必然是创新。

3.1 创新队伍建设机制以提高战斗力。

免疫系统要发挥作用一定要自身有强大的战斗力。以人为本的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是增强高校内部审计自身动力和活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是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先决条件。首先是创新人员的进出机制, 内部审计机构不是在岗人员的养老院。实施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要选拔具有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的高校内审人员。同时加强高校内审工作人员专业培训与后续教育, 确保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得到不断更新, 业务技能得到持续提升。其次是高校内审激励机制, 积极倡导正向的精神鼓励, 并辅之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要打通内审人员的职业通道, 根据工作绩效给予审计人员晋升或晋级机会, 以及拓展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与发展空间。可以适当建立内审机构的活动基金, 在物质方面给予酬劳和奖励。再次, 内审质量控制机制, 即内审健全自我监管机制, 据以约束内审人员的业务行为。围绕如何提高和确保审计项目质量来建立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特别是通过对每个审计项目的整体评价, 进行量化考核和奖优罚劣, 以确保高校内部审计队伍的尽职尽责。

3.2 创新审计观念以明确工作指南。

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首先就是要大胆解放思想, 创新地树立科学的高校审计观念以明确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刘家义审计长的审计“免疫系统”论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那么高校内部审计就成为高校管理中的“免疫系统”, 因而高校内部审计应坚决树立起“免疫系统”论的审计观念。高校内部审计同样具备审计“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即防御功能、自稳功能、监视功能。防御功能主要体现在高校内部审计具有抵御外部或内部侵害的功能;自稳功能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审计具有检查和披露高校管理中出现的违纪违规、损失浪费, 以及体制、机制和制度等问题, 并进而促进清除危害解决问题的功能;监视功能主要是高校内部审计具有深层次分析问并能够预警问题的效能。另外从高校内部审计的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来说, 也是审计免疫系统论的一个具体表现。高校树立内审“免疫系统”论的审计观念是对高校内部审计本质认识的持续深化与创新, 是高校内部审计事业迈上新台阶的迫切需求。

3.3 创审计体制以拓展业务层面。

落后的高校内部审计体制阻碍了其步入快速的步伐。强化审计独立性为导向, 彰显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和权威形象, 进而解决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瓶颈。独立性是高校内部审计的灵魂, 需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现有传统的高校内审机构, 特别是合署办公形式下的审计机构应该适时革新。可以借鉴企业内部审的审计委员会形式, 全面提高高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以发掘出高校内部审计的潜能, 更有效地行使内部审计职权, 进而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审计委员会接受校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 对高校领导班子负责, 并对内审机构和人员实施监督和指导。在审计委员会下设内审机构, 独立开展日常审计工作, 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和报告工作。解决了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要求后, 就可以赋予其更大的责、更高的层和更广的面, 深化和拓展审计监督范围和业务内容以后, 才能将免疫系统的功能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发挥淋漓尽致。

3.4 创新审计实施手段以提升质量。

高校内部审计必须抓住信息化的契机, 狠抓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坚持把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创新高校审计发展和发挥免疫系统作用的助推器。高校迅猛发展到今天, 传统高校审计模式下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管理手段的信息化、需求的多层化需要。高校审计必须建立信息化审计的观念, 审计对象的电子数据化、审计范围非财务化、审计方法是海量数据的系统分析与比对。高校审计信息化首先解决的是基础建设, 包括制度建设、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着手, 夯实基础, 稳步推进。尤为关键的是制度建设, 解决的是审计信息化的操作规范问题, 要有可操作性, 并带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 它审计实务的一场审计技术与方法的革命。高校内部审计必须加速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 实现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适时化、经常化、全面化。特别是联网审计实现的是远程的审计信息化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 结合审计人员专业判断必将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审计“免疫系统”论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它也必将引领高校内部审计走出一条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为高校的科学管理、规范建设、风险防范, 和高校治理等方面发挥不可限量的作用。

摘要:高等院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步, 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 基本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但近年来, 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国人对审计的期望值的提高,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一个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 给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免疫系统论,高校内部审计,不足,创新

参考文献

[1]马秀梅.如何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N].联合日报, 2009.

[2]陆晓晖.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J].审计研究, 2009 (3) :15-17.

[3]林松池.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12) :184.

[4]高林.关于审计创新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 2006 (3) :11-13.

高校内部控制创新 篇8

控制、事后监督的全过程造价控制, 才能控制建设成本, 抑制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 将内审监督职能与防治腐败目标紧密结合

1.以财务收支审计为重点

高职院校的内审既要全面覆盖, 也要突出重点。在实施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 一方面, 注重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和重点业务的审查;另一方面, 注重抓好资金管理审计, 监督好资金的使用, 消除经济犯罪和产生腐败的土壤。财务收支审计可以全面检查学院各项资产、负债和收入、支出核算的真实情况, 确保财务资金严格按照预算规定执行,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进而实现对学院经济活动的有效监督。

2.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在基于财务审计的基础上, 明确个人经济责任, 有利于防范和揭露腐败问题的发生。同时, 经济责任审计着眼于防范, 促进学院内的领导干部提高自我约束和依法行政能力, 实质上是对领导干部的保护, 这一点与高职院校廉政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此外, 应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实现监督关口前移, 防患于未然。

3.深入推进专项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对学院的经济活动, 实施全面监督外, 还必须有针对性的对涉及重要经济事项的具体环节或领域实施专项审计。依据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从财务、后勤、科研等涉及人财物的重要部门着手, 以事前防范为基础, 把好预算审查关;以事中跟踪审计为主, 把好资金使用关;以事后结算审计为辅, 于教育产业的形成和高校自身的发展。此外, 随着高校对外经济交往的复杂化, 高校内审部门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也有加大的趋势, 如何应对日益增加的审计风险, 也是内审部门面临的新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对创新途径进行探讨。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内审人员的配置存在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明确了内部审计人员不低于教职工人员的千分之二, 且内部审计队伍应由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专业素质的人员组成, 并具备必要的职业资格。尽管当前大部分高校内审人员数量已经达到了要求, 但是人员结构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审计人员的配备上仍

把好核算、结算关。通过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审计, 达到规范经济行为、保护学院权益、促进廉政建设、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

4. 内部审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反腐败要坚持“注重预防”的根本方针, 内部审计通过其特有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可以有效实现对经济活动的事前监督、事中过程跟踪, 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隐患, 从而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腐败问题的预防和揭露作用, 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高职院校的反腐败审计预警系统, 其中能否正确对反腐败问题预警的关键是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服务于审计的信息系统, 进而通过推进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对腐败的预警质量。为此, 应通过建立量化廉政测评指标和廉政指数, 对学院内各部门的反腐倡廉情况进行定量检测和做出客观评价, 及时发现和揭露存在的隐患。

参考文献:

[1]王舒.浅谈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

[2]涂江红, 郭强华.试论反腐败审计[J].宁波大学学报, 2004, (1) .

[3]吴建莲.高校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初探[J].时代金融, 2012, (21) .

[4]张立新.谈高职院校纪检监察与内部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

然仅限于会计、审计和建设工程方面的人才。一支业务能力强的审计队伍不仅需要综合型的人才, 也需要多样化的专业人才, 因而目前这种单一的人才结构难以应对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发展的需要, 也难以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 高校领导层和高校内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认识不深刻

很多高校的领导层和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的存在仅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 只重视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 而对效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缺乏关注, 即在审计的职能上只关注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而忽视经济评价职能;在审计的内容上只重视财务审计而轻视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的目的是对单位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进而揭露管理的薄弱环节,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强科学管理意识。一方面, 领导层对内审部门在内部控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深刻的现状影响了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以及审计结果的利用, 进而阻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要想高质量的开展内部控制的评审以及开展效益审计, 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财务和审计方面的知识, 还需要懂经济、法律以及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而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这种职能的缺乏认识, 使得其没有动力去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有加大的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 各级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投入不断的增加;高校对内对外的经济交往也日益复杂, 各项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广泛;会计工作以及其它的各项管理工作也实现了电算化、网络化。这些新情况使得高校内部审计更加复杂, 审计风险更加隐蔽。一些传统的诸如内控制度不健全、相对缺乏独立性、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以及获取外部证据存在困难等所产生的风险没有消除的情况下, 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风险。例如:资金来源多样化而相应的控制制度滞后所产生的风险;被审计信息和资料的急剧增长而审计技术和手段滞后所带来的风险;信息化环境下, 忽视信息安全使得审计人员面对问题数据时无法认定客观原因或者人为所带来的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创新途径

(一) 加强内审队伍的建设, 发挥内部审计的功效

一支配备精良的内审队伍是发挥内部审计功效, 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础, 因而加强内审队伍的建设十分必要。首先, 内部审计队伍应该突破原有的审计、会计和建设工程方面的人才构成, 应该全面的吸收法律、计算机、统计方面的人才, 避免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所导致的审计风险, 形成更加科学化的审计结论。内审队伍的壮大也有助于应用新的审计技术和手段, 提高审计效率。此外, 内审部门要做好内部人才培养和储备计划, 制造更多内部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阶梯式团队。其次, 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后续教育是给内审人员提供更新专业知识, 学习新的政策法规并吸收新思想和新理念的机会, 更是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对策。政府审计机关应该更加重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 确保后续教育经费充足。最后, 要加强内审人员的思想教育。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较高的精神境界的内审人员具有较强的是非观念、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在发现重大问题时, 能够不畏惧恶势力, 提供与事实相符的审计结论。

(二) 对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突破式发展、资金数额不断增长的同时, 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也是势在必然。因此, 高校内审部门在履行经济监督职能的同时, 也要不断发挥其经济评价职能, 审计内容综合的包括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 充分发挥其服务于高校的功效。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价离不开效益审计, 对大量的教学资金、科研资金及固定资产的投入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审计, 有利于监督资源的利用率,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克服资金的低效率使用以及非正常的流失, 使得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促进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高校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 作为内部约束机制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中要不断的发现和揭露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提出改进建议, 促进校内各项规章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这样的良性循环对于高校的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更加注重内审部门在完善内部控制及效益审计方面的职能, 真正成为高校发展的“免疫系统”, 提高高校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有力的服务于高校发展。

(三) 积极探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降低审计风险

高校内审部门应该在制度基础的审计上逐步融入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价。内审人员通过对控制风险及可能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评价, 来确定审计项目风险的高低, 并据此来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 使重大的差错和弊端可以揭露出来, 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此外, 对于逐渐增大的审计风险, 内审部门还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规范的审计程序, 使得审计工作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 以此降低审计风险。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也有利于审计效率的提高。推行部分审计业务外包也是转嫁与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按照我国相应的政策法规可以将部分高校审计业务外包, 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修缮工程项目审计的通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若干规定》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文件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将部分审计项目外包于第三方能够降低由于出内审部门技术力量不足和独立性不足所带来的风险。

三、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 高校内审部门发挥作用的空间不断增加, 同时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也随之增加。因此, 如何应对时代变革带来的新任务是内审部门面临的新挑战。笔者认为, 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 审计内容应由单一财务审计向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并重的模式发展, 同时还要逐渐探索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只有做到以上三点,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才能为高校发展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华, 崔振龙, 刘丽云.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

[2]卢传锋.试析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的优选[J].财会月刊, 2008, (10) .

[3]李业鸿、孙昊、王福利.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教育审计, 2008, (2) .

高校内部控制创新 篇9

一、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风险

(一) 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缺乏风险反馈机制

长期以来, 大部分地方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 未树立起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观念;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防控措施。大部分地方高校未能按照《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审计实施办法》对学校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增加、减少、使用效率进行审计, 或是审计手段落后、监控力度不够, 尚未形成风险反馈机制, 无法及时规避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管理风险、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等潜在的风险。

(二)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管理效率低下

大多数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统一领导, 由后勤管理处、财务处、实验中心、图书馆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 由于缺乏协调与沟通, 使得职能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现象, 造成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相脱节。此外, 很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导致国有资产损失

1. 固定资产购置缺乏统筹规划, 资产配置不合理。

一些地方高校固定资产购置未能与学校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相契合, 没有制定与资产购置相关的申请、审批、采购、验收、入账、领用等一系列环节的规范程序。在预算申报时, 对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可行性论证, 申购计划审批不严, 未能结合本院系的教学和学科特点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 强化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设备采购方面, 表现为各院系不是为了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和实验开发的系统性而采购, 导致大量设备闲置。同时由于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闲置的设备无法得以有效利用, 造成整体短缺与局部闲置并存。

2.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落后, 导致使用效率低下。

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对资产的权益管理。未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及担保手续或者对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长期不收取使用费, 资产被无偿使用,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二是资产转移、出售、转让及报废制度不健全。单位内部人员岗位调整或机构调整未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导致固定资产账上登记的人与实际使用人不符, 甚至有的教职工在离职后仍继续占用固定资产, 造成资产流失。在资产报废方面, 许多地方高校缺乏正规合理的手续, 导致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三是未严格执行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和对账制度。

3. 会计核算不准确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虚增, 引发财务风险。

地方高校在扩展办学过程中, 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除了少部分财政拨款外, 大部分资金缺口是通过银行贷款加以解决的。实务中,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未进行成本核算, 账面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原值, 不能真实体现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此外, 因丢失、损坏或技术淘汰需报废的固定资产,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造成责任难以划分, 或者因为申报手续繁琐, 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未能及时办理报废手续, 学校财务部门无法及时核销, 日积月累, 造成账实不符, 固定资产价值虚增, 反映出来的资产负债率较低, 超过学校实际贷款偿还能力, 引发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内部管理体制创新

(一) 强化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意识, 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地方高校应当加强对校级领导、资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 增强广大教职工资产管理意识, 改变“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传统管理观念。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在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固定资产保险制度, 明确学校固定资产投保范围, 避免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

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财政、审计部门, 地方高校也应当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 严格按照《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审计实施办法》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增加、减少、使用效率进行审计,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审计要对资产申购、采购、验收、使用、报废及资产清查等环节进行审计, 以保证实物的安全完整、价值真实有效以及账务处理的合理性, 核心是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审计, 审查固定资产使用是否发挥出它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于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

(二)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

为了使地方高校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将资产管理职能并入财务管理部门, 成立财务与资产管理处, 负责全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会计核算管理及采购管理等相关工作。此外, 应设置专门的岗位, 明确岗位分工, 严禁一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必须选派技术过硬、坚持原则、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来承担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工作, 同时尽量保持资产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不得随意更换;还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通过聘请专家、集中学习和自学等方式, 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三) 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 规范固定资产申购、采购与管理流程。

地方高校应当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角度, 明确固定资产申购、审批、采购、验收、登记及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具体管理要求和流程, 如图1所示。

2. 实行固定资产二级管理体制。

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为一级管理部门, 各院系、实验中心和各部门为二级管理部门。这就要求学校资产管理在主管校领导的领导下, 实行部门领导负责制;各院系 (部门) 应指定一名资产管理员, 明确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资产负全责, 部门资产管理员对本部门资产承担管理责任, 并将责任具体落实到资产使用人身上, 确保资产出现丢失、损毁等情况时能够权责清晰, 责任到人。

3. 建立固定资产绩效考评制度。

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 资产管理部门应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三方面定期进行事后绩效考评。对考评成绩良好的, 今后的资产配置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或政策倾斜, 对考评成绩较差、资产使用率不高、浪费严重的, 则给予相应的处罚, 并缩减其以后年度资产购置经费预算。同时, 应将各院系 (部门) 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纳入部门的绩效考核范围, 坚持“谁使用, 谁负责”的原则, 对工作出色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资和精神奖励, 对玩忽职守而造成固定资产流失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 并要求其赔偿相应损失。

4. 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系, 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制约。

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 并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 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和利用固定资产担保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 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严禁私设“小金库”。地方高校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应及时做好使用者的登记和变更手续。当使用者发生部门调动、离职、退休等情况时, 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的转移变更或收回手续, 以免出现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地方高校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和报废应该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 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核实批准后才能给予处置, 并应遵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经主管部门审核后视不同情况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或备案后处置, 最后将报批后的相关资料送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对其中价值较高的大精仪器设备的处置, 学校还必须组织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及相关专家进行鉴定, 属实的, 方可进行出售、转让和报废。出售、转让资产价值必须经专业机构评估, 相应的处置收入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5.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和对账制度。

地方高校应执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和对账制度, 至少每年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 清查过程中还要同时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 出现盘盈、盘亏的要书面说明原因, 并按规定的流程进行处理以保证账实相符;资产管理部门应与财务部门定期对账, 以保证账账相符。

6. 改革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第一, “虚提”固定资产折旧。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修订) (征求意见稿) 》提出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购入固定资产时不再计入“固定基金”, 新增“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计提折旧时借记本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固定资产的净值为“固定资产”借方余额减去“累计折旧”贷方余额。如果该制度得以实施将避免虚增固定资产, 确保账实相符, 减少财务风险。第二, 引入作业成本法, 改进学校预算方式方法。地方高校可考虑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固定资产成本核算, 以作业作为成本分配对象, 以各项作业的作业量及单独确定的分配率为依据, 分配归集共同成本, 准确计算各院系 (部门) 使用固定资产真实成本。在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 通过作业成本法计算出来的金额扣减各院系 (部门) 的预算项目经费, 使得固定资产得以有偿使用。通过作业成本法能够让各院系 (部门) 主动将闲置的资源让出,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

7.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把一些具有共性以及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放在共享平台, 供给需要的院系 (部门) 使用, 由提供资源的院系 (部门) 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这样可以节约资金, 充分利用现有的固定资产, 降低资源的“空闲”率,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结构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在此背景之下, 地方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风险意识淡薄、缺乏计划管理、忽视绩效考评等问题。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风险, 提出了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体制方面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风险管理,地方高校,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丽娜.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J].现代商业, 2009, (32) :100.

[2] .郭锡禹, 曹亮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缺失与完善[J].辽宁经济, 2007, (8) :24-25.

高校内部控制创新 篇10

为加深对高校协同创新的理解, 笔者以协同创新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 (检索时间截止2014年) , 发现对协同创新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针对同一创新主体, 在组织 (企业) 领域对协同创新进行定义;另一类认为协同创新宏观层面的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创新, 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 在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 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2]。还有一类认为协同创新不同于产学研协同创新, 其更强调打破行业、领域、地域的壁垒, 组织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等多种创新力量通过协同配合, 开展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的立体式、网络式的全新合作创新模式。这些有关协同创新的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主体反映了协同创新的内涵, 有助于深化对“2011计划”中协同创新概念的探索与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协同创新中, “2011计划”项目经费属于教育科目, 因而是由高校而不是其他创新主体作为项目申报主体和牵头单位的。世界上许多强国也已用实践和经验证明, 高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但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对其本质做深刻揭示和概念界定的文献却很少, 这不利于高校与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对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协同创新的定义详加探究。

若根据逻辑学定义的原则进行分析, 在逻辑关系上, “高校协同创新”的元概念是“协同创新”, “高校协同创新”是从属于它的下位概念;从属种关系看, 协同创新是高校协同创新的属, 高校协同创新是协同创新的一个种。笔者认为“高校协同创新”是以高校为责任主体, 高校内部、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或其它创新主体之间, 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及行业技术难题, 通过内外的协调机制, 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构建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实现系统功能优化的协调、创新过程。显然, 这样的定义将其涵义分解为两个方面两个突破点。

一、两个方面

笔者认为, 高校协同创新包括高校内部与外部协同创新两个方面。

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校组织本身, 其实现依赖于高校内部组织核心要素和若干支撑要素 (如教学、科研、管理等) 之间的协同创新。高校内部协同创新需要打破学科之间藩篱, 突破学科内的固有思维和模式, 鼓励尝试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研究本领域的问题。高校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高校组织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 即各创新主体通过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的人力、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的协同、整合形成的创新系统。

二、两个突破点

1. 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 打破部门、行业、领域、地域的界限, 深度融合

高校协同创新并非一校一院之所为, 需要多个部门、多种人员、多样资源形成合力。但我国产学研体系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独立运行,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各个环节难以对接。创新主体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也尚未成型。这便要求协同创新各主体之间打破行业、领域、地域的壁垒, 开展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的立体式的创新合作模式, 攻破条块分割、利益分割等制约协同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同时, 还要努力防止几个倾向:防止单纯利益驱动的功利性合作而不是真诚的战略联盟性合作;防止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重单项效益轻综合效益的倾向等。

2. 最大限度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在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协同创新中, 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与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构建一批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行业实际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联盟。各主体不再以个别企业与高校的联合, 个别高校与高校联合的形式, 而是众多创新主体和相关机构的集聚融合的形态, 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 既有专业分工又有资源互补。

在管理机制方面, 即要协调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间的对接、管理, 又要注意协同创新组织的绩效评价问题, 建立科学的高校评价制度, 形成促进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权益分配方面, 高校和各协同创新主体需明确各自利的益范围与责任边界, 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并以一定的风险投资机制做保障, 同时更要关注各创新主体如何实现优势互补这一重要问题。

事实上, 高校协同创新乃至整个协同创新系统都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这是从高校协同创新概念界定的“名”与实践运行的“实”之间辩证关系来说的, 后者是决定性的;随着后者的发展, 如果要做到“名”“实”相符, 那么前者要么被全新的概念所替代, 要么被赋予新的含义。

摘要:笔者主要以定性的方法, 从高校内外部协同创新两个方面, 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个突破点, 对高校协同创新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平台,联盟

参考文献

[1]李祖超, 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7) .

上一篇: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研究下一篇:让学生快乐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