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科研审计刍议

2024-06-17

高校内部科研审计刍议(精选六篇)

高校内部科研审计刍议 篇1

关键词:高校,科研,审计

近年来,一方面,国家对高校科研财政投入大幅增加,高校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科研人员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的贡献度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活动失范行为多样,高校科研人员挪用、贪污、骗取科研经费案件时有发生,其中有科研人员法律意识薄弱的主观原因,也有高校内部监控不规范的客观原因。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内部科研审计监督,最小化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偏离,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成为学界和教育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议题。

1高校内部科研审计现状

高校内部科研审计虽然得到了大幅度推进, 但是仍然存在不深入、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内部科研审计类型上更多的是从事科研经费决算审签,这类科研经费项目, 必须由内部审计部门审签后方能上报科研经费财务决算, 内部审计是被动参与审计;在内部科研审计内容上,更多的是偏向于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对财务收支的相关性、合理性关注不多,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涉及不够;在内部审计时点上,多属于事后审计,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参与不多,对项目的申报、预算编制与调整、项目实施等环节审计监督不力,更缺乏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审计手段上,多以人工审计为主,审计手段落后,审计信息系统不完善;在内部科研审计程序方面不够十分规范,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全面做好审计的准备、实施、报告和后续审计工作,尤其是后续审计乏力,出现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现象。

2高校内部科研审计的难点所在

2.1固有观念存在,制约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大功能,其中科学研究与其他3项功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科研水平、课题规模和经费总额是判断高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一个核心标志,更是影响高校排名和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大部分高校采取相对宽松的科研管理办法, 给予课题负责人相当大的经费使用权和支配权,鼓励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争取科研经费从事科学研究,久而久之,部分科研人员在头脑中也形成了科研经费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就是个人的收入,如何支配科研经费完全由自己随意决定的固有观念。 并且,科研项目和经费比较多的老师,大多是学术水平比较高、在学校话语权比较大的知名学者和教授,他们的言论也影响着内部审计部门在学校领导中的形象,而内部审计部门既要有促进科研上水平、上规模的政治意识,又要有维护财经纪律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业务观念,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内部审计人员往往难以做出正确取舍,只能在服务学校发展大局、严格财经及科研法规和寻求知名学者与教授认同中进行博弈选择,这不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规范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应有作用。

2.2管理制度多元化,影响内部审计的评价标准

科研项目按其来源渠道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和自选科研项目3类。 科研经费既有国家各部委和省、市(厅)下达,也有社会资金资助,还有个人自筹,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在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 也容易出现管理条块分割、相关政策不统一、评价体系不科学的弊端,另外,不同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更新不及时或者修订不同步, 影响着内部审计的评价依据,制约着内部审计部门正确、及时评价学校科研行为及科研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等。

2.3相关部门的耦合不力,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成本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强的系统工程, 主要由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和科研人员所在院系及科研项目负责人等共同完成, 这些部门的耦合力度直接关系着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大部分科研项目负责人由于专业背景所限, 对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科研管理规定理解不够透彻,更多精力放在科研申请、研究和结题上,而院系和科研管理部门,更多地追求科研量的增加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不希望因为管理过严而影响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1]。 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但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关注票据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的审核[2],监察部门由于工作性质限制, 很少主动参与科研经费使用的监控监督。 各个部门的关注重点不同,而且部门之间沟通机制不健全、耦合力度不够,提高了审计监督工作的难度和成本, 本可以在编制预算阶段及课题研究过程中解决的问题、 本应该由其他管理部门解释的问题最后都需要审计部门进行审核、解释、沟通,大大提高了内部科研审计的工作成本。

2.4人力资源不足,制约着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科研审计是一种特殊的审计,专业性强、 涉及面广,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专业化和复合化的基本素质,从事科研经费审计不仅要懂财务、审计等财经知识,还要懂管理、经营、合同和工程等内容,同时,更应该了解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 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并且知识结构也不合理,大部分是只具有财务背景的人员,缺乏对课题申请、立项、经费的使用、外协合作和绩效评估等专业内容的深入了解,并且他们还要承担繁重的工程审计任务, 可以说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都不能完全满足科研审计的需要,制约着内部科研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加强高校内部科研审计对策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内部科研审计舆论氛围

高校科研领域的不规范行为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 教育部和财政部先后下发了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3个文件,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规范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做出具体规定,明确要求开展内部科研审计工作。 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以此为契机,配合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加大科研审计宣传力度,强化科研审计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报、 校园广播等媒体,通过专题报道、问题解答等形式,使学校全体科研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共识、凝聚价值取向,充分认识做好该项工作对促进单位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尤其是要改变科研人员固有的认识误区, 使他们明确不管是纵向科研经费或是横向科研经费都必须纳入学校统一管理,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要求合理使用, 从而形成科研人员自觉遵循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主动支持配合内部科研审计工作的良好局面。

3.2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科研审计行为

合理规范、 科学有效的制度是深入推进高校内部科研审计的基础和关键。 高校应根据最新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本校科研审计管理制度,明确科研审计程序、审计内容,统一科研管理的监督评价标准,对全部科研项目实行抽查审计制度,加强对重大科研项目的执行、经费使用、科研人员从业行为的监督,有计划地开展科研项目全过程的审计监督。 重点关注项目的申报、合作(外协)项目的把关、项目计划任务的调整、项目经费的管理、项目结题验收、科研成果转化等环节的真实性、合法性、相关性和合理性等,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科研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确保监督活动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3],及时预警科研管理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要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 实行科研经费审计报告公开、整改情况公开、处理结果公开,对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健全、出现重大失误的院系及科研项目负责人,要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对整改有力、科研管理规范的单位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

3.3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内部科研审计工作

进一步强化高校党委对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研经费的监管责任,明确校长的法人代表责任,细化审计、监察、财务、科研及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职责权限,确立规范科研行为、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维护科研秩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共同价值目标,建立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 提高不同部门的耦合程度和配合力度,实现各部门监督管理信息数据共享,达到管理监督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渗透[4],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制约和服务体系,共同推动内部科研审计工作。

3.4优化人力资源建设,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加强内部审计能力建设刻不容缓,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审计人员职业准入制度和任职资格管理制度,逐步探索建立审计队伍职业化制度, 不断拓宽审计人员后继教育渠道,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推动科研管理人员与审计人员的轮岗交流工作, 使审计人员全面了解科研管理的基本内容, 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必要时,高校可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 打破“拥有”思维,推广“可用”理念[5],合理利用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等组织的综合力量,根据科研审计项目,组建虚拟审计团队,发挥“租用”人才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技术工作经验的不同优势,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优化审计手段,不断提高内部科研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高校内部科研审计刍议 篇2

【摘 要】随着国家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科研资金利用不合理,科研腐败现象也日益显现。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管理,除了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层面开展,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也逐渐得以提升。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有效开展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

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大,科研经费管理规范的缺失和不完善,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误区,使得高校科研经费流失,科研腐败现象不断出现,这些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当前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全面排查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各个高校内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问题已引起学校领导层的高度关注。高校内部审计已逐步成为科研经费监管的一支重要力量,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防止科研腐败的发生,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如何有效地对科研经费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体制,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纪检监察和科研管理等部门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层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地位低下,没有得到高校领导层和其他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识到位,使得审计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几年随着国家经济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对高校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力度日益加大,审计机构的地位得以提升,高校内部审計工作的监管理作用才得到了理解和重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惯有模式和思维方式,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些缺陷,一时难以得到更正和完善。下文仅从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高校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有效运转的基础,是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在我国的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工作范围是由学校领导决定的,其独立性是一种相对的独立。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学校领导对审计工作认知度的制约,也受到内审部门在学校机构地位的影响,以及内部审计工作本身的局限性,使得高校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也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多年来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处于边缘化角度。如果不能保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审人员在组织上和地位上的独立性,就难以保证内审工作的主动性和权威性。

2.高校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的审计深度不够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尚未把科研项目经费的审计当做一项常规和例行工作开展,大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在审计层面缺乏深入的监督和管理,科研经费的审计仅限于对结题项目进行签审,即仅对科研经费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宏观的一般性的审核,没有专门针对重大或者重点科研项目进行深入审计,大多数高校的内审部门主要以课题负责人提供的预决算书、财务账目等会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对经费的审计多以签审的方式开展,使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流于形式,科研经费的审计深度不够深入。

3.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审计依据和标准

我国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审计方面的相关规范和制度较少,目前仅《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对科研内部控制审计做了规定,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缺乏审计理论依据和相应的标准,也缺乏具体的业务指导,使得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同时,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专业性很强的科研知识难以深入了解,对于某项支出与本课题是否相关,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科研经费支出的相关性也难以确定,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科研经费大部分流失在项目之外。

4.高校科研经费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环节薄弱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监督力度薄弱,促进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加强科研资金的有效利用,内部审计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受到内部审计技术和人员配备等审计实施条件的约束,以及内部审计工作的局限性影响,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审计难以落实。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对科研经费都是实施事后审计,有些学校对科研经费的审计也仅限于对结题项目例行签审,都属于事后监督,科研经费的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环节薄弱,难以保证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追踪调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错误,容易造成发现问题时已错失纠正的良机,对经费的合理使用和有力监管难以到位。

二、如何有效开展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核实科研经费的财务收支状况,对科研经费支出的规范性、合法性进行审查,保障高校科研经费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效益性。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在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缺陷,如何有效开展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这是需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认真思考、面对和正视的一项重要任务。

1.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工作的独立性

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指出,内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本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并报告工作。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也是内部审计的立身之本。高校应该按照审计署第4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教育部第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独立设置高校内审机构,由高校校长直接分管内部审计工作,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水平,促进内部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2.对重大或者重点项目进行深入审计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如果仅仅停留在结题签审的层面上,则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就会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监管作用。高校内审部门应该以现有的审计力量或借助社会审计的合作力量,专门针对重大或者重点科研项目进行专项抽查审计,深入到部分重大或者重点项目内部,对其经费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审核,扩大科研项目的审计范围。

3.开展科研经费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审计

开展科研经费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积极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使内部审计成为科研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控制手段,及时发现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纠正,控制好经费支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保证科研项目顺利有效进行。高校内部审计应开展以预算执行和控制经费支出过程为主,提高资金利用效益为目的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改变对科研经费只例行事后结题审计和签字审计的传统单一的内部审计模式。

4.充实科研经费审计依据,完善管理制度

科学有效、合理规范的制度是推进高校科研审计的基础和关键,高校应当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内部审计作为高校重要的监管部门,尽力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协助科研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充实科研经费审计依据,以防范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的风险。在实施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中,透彻理解相关制度和规定,以学校制定的相关规定、国家的法规以及项目申请书等作为审计依据实施审计,并在审计过程中对制度的薄弱环节进行梳理和总结,与科研管理部门及时沟通,以便于不断完善和改进制度规范。

三、结束语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促进资金合理规范使用,预防科研经费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纪委和监察等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有效利用,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克强,沐得力: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15(1).

[2]徐静: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5(1).

[3] 王亚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J].中国内部审计,2014(3).

[4]李建兵: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3(30).

作者简介:

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篇3

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

(一) 审计实务比较“初级”。

目前, 高校审计部门的业务组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基建工程审计, 主要是对高校新建校区的决算审计;二是财务收支审计, 即对本校二级经济实体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受托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另外, 在当前高校管理体制中, 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纪检监察部门与审计部门合署办公, 在实务中, 只有较少高校开展了科研经费审计工作。

(二) 审计方式比较“原始”。

由于高校审计部门基本上是由基建工程专业和财务审计专业人员组成, 而科研课题所研究的项目基本上是各专业较前沿的理论与实践, 在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科学性、使用的合理性、程序的规范性等方面审计人员把握不准。因此, 在实务中, 审计人员基本上秉承的是账项审计阶段的审计理念, 仅仅对科研经费报销票据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计。

(三) 审计范围比较“狭隘”。

据笔者了解, 在已开展了科研经费审计的高校中, 一般只是对纵向科研经费进行审计, 对横向和自筹项目科研经费审计还不能完全开展。而在高校所有科研经费中, 纵向经费所占比例比较少。审计范围过窄不但使得审计监督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而且造成大量科研资金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 使用效率较为低下。

二、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一) 科研经费规模日益“庞大”。

目前, 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纵向渠道, 即由国家有关部委或省厅等部门下拨给各高校的财政资金;横向渠道, 即高校在与社会开展校企合作中由企业投入的研究经费;自筹渠道, 即各高校为鼓励教师开展科研而自筹的经费。随着国家对研发创新投入的加大、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实施以及高校自主投入的增加, 高校科研经费规模日益扩大。有数据显示, 近年来, 我国高校科研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科研经费支出已占高校年支出总额的30%以上。因此, 运用账项审计方式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

(二) 科研经费审计风险逐步增加。

在实务中, 很多高校教师认为, 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 自己理所应当是这些费用的“支配者”, 于是, 在使用科研经费过程中, 许多与课题无关的费用也在科研经费中列支, 用科研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不进行资产登记,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对这些名目繁多的科研经费支出进行审计时, 很多支出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确认其合法性, 这也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审计风险。

三、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环节

根据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框架,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五个要素。在对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设计时并不一定要严格按这种分类进行, 但无论如何设计, 审计人员应重点考虑该项设计是否能够降低学校科研风险、保证学校遵守科研管理法规制度和提高学校科研资金、资产、资源使用效益。根据《指南》要求, 结合普通本科院校实际, 笔者认为高校审计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一) 科研经费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设定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基调, 影响职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审计人员在进行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时, 首先应当了解科研经费控制环境的设计和实施情况, 以及是否建立了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舞弊或错误的恰当控制。对科研经费控制环境进行审计时, 内部审计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和评价科研经费控制环境。

管理层理念:管理层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审查的重点:科研处是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中长期科研发展目标, 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处关于科研经费的制度规定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相关制度。

职责分工:科研、财务、审计部门职权与责任的分配。审查的重点:科研处审核课题立项是否符合学校科研发展计划, 各个课题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财务处审核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相关票据是否合法合规。审计处审查是否履行了审批程序, 支出程序是否合法。

人力资源:胜任能力和考核体系。审查的重点:科研经费管理人员是否具备胜任能力, 是否定期进行培训;是否建立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并有效执行。

(二) 科研经费风险管理。

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 它要求审计人员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主线,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审计重点, 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风险识别是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弱化资金使用效率的风险进行判断。内部审计人员在对科研经费进行风险识别时, 一方面要依赖对企业科研文化的把握、经验和职业判断, 另一方面是要从科研管理制度的设计、制度执行的严谨、收集的各种客观资料中窥出端倪。通常, 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随意编报科研经费预算, 通过虚假交易事项骗取科研经费, “非法”支出或支出比例“不合法”, 科研设备据为己有, 科研经费不结题等。

风险评估是在对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影响大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 从而确定风险的大小。内部审计人员在对科研经费进行风险识别时, 应重点关注引起风险的原因, 产生风险的概率, 风险承载的价值量以及科研经费管理层是否意识到了风险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风险应对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法和程序。在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该识别风险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还是制度设计缺少造成的, 或者由于审计人员自身胜任能力造成的。对确定的风险, 审计人员应采取如下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宣传, 让广大科研人员认识到, 科研经费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摒弃“我的经费我做主”的思想。二是针对科研经费的预算、支出及结算三个重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应加强对科研经费的预算和支出审计, 特别是投入资金量较大的项目, 应提前介入, 全过程监督, 防范于未然。三是利用专家的工作。审计项目组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相关专业人士, 从经费预算、购买专业设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指导。

(三) 科研经费控制过程。

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政策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理论, 科研经费控制过程主要包括审批、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四个部分。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主要包括拨付、预算、支出和结算四个环节。现根据科研经费的使用流程分析各个阶段的控制内容。

在拨付环节, 控制内容包括:经费到账是否有到账通知凭证;是否存在经费不通过财务部门直接到达项目所在单位的“坐支”现象;经费在各部门间的流转程序是否合理, 是否均已审批;经费的记录与办理是否职责分离。

在预算环节, 控制内容包括:经费预算是否经项目所在单位负责人审核并经科研管理部门审批, 重大科研项目是否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批;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是否职责分离。

在支出环节, 控制内容包括:科研管理部门是否对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审核和验证;经费支出是否经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审批;各项支出内容、比例是否符合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否严格执行科研报销程序;经费审批、经办和记录是否职责分离。

在结算环节, 控制内容包括:是否按照课题项目任务书中的时间结题;结题是否编制经费决算报表, 并经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核;经费是否超预算;剩余经费是否及时归还;利用科研经费购买的书籍、设备等固定资产是否办理资产登记并移交学校相关部门;是否建立科研成果评价标准体系;是否根据科研成果成本与效益评价科研效益。

总之, 内部审计人员在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时, 应在了解控制环境的基础上, 对学校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 并采取必要的风险应对措施, 通过对科研经费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 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和重点, 从而提高学校科研经费审计效率和效果。 (注:本文系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省普通本科院校科研经费审计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RC2010253)

高校内部科研审计刍议 篇4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应运而生,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保证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总要手段。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快,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也越来越大,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承担着监督检查的艰巨任务,如何有效地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积极的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成为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就提高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多,各地高校也相继积极的展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于各地高校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工作效果,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高校的内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

目前,在高校中,内审机构并不是重要的机构,而是处于服务于其他部门的位置,由于高校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问题,对内审工作定位不准确,错误的认为内审机构就是“找麻烦”的部门,很多部门对内审工作都不配合,同时部分被审计人员认为,学校开展内审工作是对他们不信任的一种表现,被审计人员抱着这样的思想,消极工作,不积极的配合审计人员。由于高校内审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不强,导致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很难提高。

(二)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在高校的内审机构中,审计人员大部分是经济管理、财务会计等专业出身的,这些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比较单一,很难满足涉及面广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计任务,由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导致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很容易出现误判、漏审等问题,这就对审计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审计质量控制指标不完善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间比较短,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方案时,可能没有参考常规审计报告内容的质量控制指标,就会增大审计风险,加上高校没有建立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估考核制度,缺乏权威的评价体系,导致审计评估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审计制度不合理

目前,在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会采用先离后审的制度,当经济责任人调离原岗位,在新岗位就职后,才会提请内审机构进行审计,这样就造成“审”、“用”脱节的现象,加上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很容易出现经济责任人任期内出现问题,而在任期结束后调查出来,经济责任人不认账的现象,这就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提高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一)提高内审机构权威性,改善质量控制手段

内审机构的权威性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的相关领导要正确的认识到内部机构的重要性,提高内审机构的权威性,从而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质量管理是内审机构管理工作的核心,因此,内审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善质量控制手段,规范审计流程,同时内审机构还要建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审计人员进行内部监督,确保审计人员能严格的按照审计流程进行操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高校要建立审前通知和审后公示的制度,并积极的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降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造成的主观风险,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积极的引进专业的审计人员,从而提高内审机构的专业性。对于现有的审计人员,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高校还要注重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强化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确保审计人员能严格的按照规定的审计流程进行操作,从而为审计质量提供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为审计结果的评价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审计质量的科学性、规范性。高校在建立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时要注意,必须依据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也就是要在高校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和财务收入无关的问题,及无法确定的问题,必须上报给相关部门,而不能直接进行评价,同时对于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也不能对其进行评价。

(四)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

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能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因此,高校要积极的推行先审后离制度,避免出现经济责任人任期内出现问题,而在任期结束后调查出来,经济责任人不认账的现象。高校要在制度上规定,经济责任人在调职前,必须经过审计,如果没有经过审计,则不办理调任手续。同时高校还要积极的推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保证高校审计人员能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高校要对越权审计、不按照审计流程进行审计的审计人员,要追究其责任,避免这些违规操作的行为对审计质量造成影响。

三、结束语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高校的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当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高校要提高内审机构权威性,改善质量控制手段,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柳尧,陶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0,(09):120-122

[2]钱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07):141-142

[3]李德.健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与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03):67-68

高校内部科研审计刍议 篇5

1 现行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管理原则和程序

1.1 科研经费管理原则

纵向科研经费实行预算管理, 执行国家相关经费管理办法, 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及开支比例规范使用科研经费。

横向科研经费实行合同管理, 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书中约定的经费使用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 执行国家和学校相关办法, 合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

1.2 科研经费审计的一般程序

课题组负责人在科研课题完成时应根据项目委托方要求填报项目结题资料, 向科研管理部门提出结题申请。科研管理部门向内审部门出具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委托书, 高校内审部门接到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委托书及相关项目结题资料后成立审计小组进行审计。在规定时限内, 内审部门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科研项目经费审计报告, 并在向委托方报送的科研项目结题资料上签署审计意见。

1.3 科研经费全程审计程序和重点

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 管理与核算难度增大

高校科研经费的申报有多种渠道, (1)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 如:国家级科研经费, 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 (2) 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 由于项目合作的内容不同, 对经费的核算也不同; (3) 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

由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科研经费的提供部门对经费使用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 各个渠道的科研项目使用要求不同, 这就带来了科研经费管理和核算的复杂性, 加大了经费管理及监督的难度。

2.2 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不规范, 意识薄弱

由于高校目前采用的是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核算方法, 即以“收付实现制”原则为核算基础, 没有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成本核算, 所以高校的科研经费无需进行项目全成本核算, 只包含部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含部分的材料费、设备费、办公费、劳务费、差旅费以及高校提取的管理费等必要的费用, 而课题实验所耗费的现有房屋、水费、电费、仪器设备使用费等间接费用, 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直接费用并没有在课题经费里分摊, 却直接列入事业经费支出。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 没有严格区分教学业务支出与科研项目支出, 科研经费与事业经费的支出相互渗透。高校的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方法不规范, 核算内容不完整, 导致高校的科研项目成本只是部分从科研经费收入中得到补偿。高校普遍对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意识薄弱, 项目支出未按照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按比例进行控制, 未对科研经费进行成本核算。

2.3 科研经费管理不严密, 监督少

目前在高校普遍推行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项目负责人负责全程管理课题的立项、组织经费使用、项目验收及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和成果。有些高校只关注如何争取经费, 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及效益性不予以重视;有些财务管理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手段, 出现对已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 从而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效益的提高。

高校老大难问题———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审计过程中发现, 科研项目和财务账务存在多个环节脱节, 有些从立项申请到项目验收结题等环节均没有详细的档案资料, 审计中往往难以取证, 致使科研经费管理也难以规范。

2.4 绩效评价指标的缺乏

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需要对效率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评价, 其中效益性评价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3方面。技术效益的评价往往超出审计人员的专业范畴, 社会效益评价以定性描述居多, 使审计评价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很难操作。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空白导致无法有效地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 这也是制约其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

3 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质量的措施

3.1 统一认识, 明确职责,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不断加强对科研人员使命责任、科研道德和法规制度以及廉政监督规定等内容的学习, 切实澄清科研人员思想上存在的各种模糊认识, 让每个科研人员明白哪些是违规、不合理的经费开支项目。同时, 进一步加大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 有组织、有机会、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宣讲, 不断强化依法借鉴和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的观念, 真正把每笔款、每分钱管住用好, 花出效益来。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充分发挥好科研、财务、纪检、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年初, 科研部门下达的新立项与续研项目计划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 使财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当年立项和在研的全部科研项目, 方便经费的管理与核算。财务部门要坚决把好审批报销的关口, 严格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加强票据审核把关, 对收据、自制票据等非正规发票要从严控制, 不符合规定的坚决不予报销;纪检、审计部门要切实把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耗材购买的关口, 严格按程序招标采购, 防止暗箱操作。年底, 在结题项目完成审核验收后, 科研部门应及时将信息通知财务部门, 出具项目结题通知书, 财务部门依据通知及时对结余经费进行账务处理, 从而提高科研费的管理效率。同时注意拓宽群众参与监督渠道, 构建立体监管网络, 对结题的项目经费及成果, 在职能部门严格审计评估基础上, 采取网上公示等方式接受专家和群众监督检验。

3.2 重视科研项目立项调整和预算

前移审计关口, 在科研部门严格立项审查和立项调整审批的基础上, 审计部门应密切配合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 严把预算关。对通过科研部门立项审批的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审计, 审计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使科研经费管理既要重视立项也要重视预算, 从而使科研经费预算更加科学合理真实。

3.3 加强科研项目成本意识

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加强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 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研发、使用专门的科研经费核算软件, 在系统中提前输入课题相关的明细预算信息, 包括项目名称、经费预算、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有效期限及各类管理规定的限制性要求等条件。当课题经费支出不符合预算信息或限制性规定时, 系统能够自动提示, 经费支出无法通过, 从而形成经费支出与项目预算、规定要求相联动的控制机制, 增加科研经费的管控力度, 切实保证科研项目经费按预算、按标准、按开支范围规定支出, 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3.4 选择性地开展绩效审计

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 可以避免科研经费自主权的滥用, 为国家节省科研经费。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对科研项目完成率、有效资金率、科研效益、成本效益率、科研经费节约率、成果应用率、科研成果得奖率等指标的权衡和计算, 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对实施科研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确保其经济性、适用性和效果性。

3.5 完善奖励制度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在科学编制预算、严格预算执行的基础上, 采取奖励等方式鼓励科研人员节省经费, 例如:将课题结余经费中的10%划入课题负责人所在科室, 作为留用经费专项用于该课题负责人科研开支, 剩余的90%由学校统筹用于次年的科研经费安排使用, 但课题负责人对此项经费拥有优先申报权, 从而有效调动课题负责人的科研积极性, 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 应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对违法违规行为, 必须严肃处罚, 以震慑和教育潜在违规者,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会同财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 对科研经费违法行为进行周密的统计调查分析, 制定针对性强的制度规章, 以便在处理违法违规问题时真正有法可依、有规可查。

参考文献

[1]欧阳卓平.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审计月刊, 2011 (2) .

[2]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 2010 (10) .

[3]杨燕华.对高校科研经费效益审计的探讨[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 .

[4]黄桐花.从审计的角度看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J].会计之友, 2009 (9) .

高校内部科研审计刍议 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一、前言

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近年来, 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变化, 使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出现了多元化的新趋势, 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科研经费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如在立项阶段, 投标立项时的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纳入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花费往往不符。某省2006年公布的对辖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显示, 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经费的40.5%, 而管理费用、人员经费等开支占近六成。调查还发现, 由于各高校普遍存在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情况, 以及受各高校经费管理制度的制约, 大量科研经费长期闲置。在这样的形势下, 高校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 充分调动自身的资源,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审计, 对于保护好国有资金, 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以及反腐倡廉, 都有很大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科研项目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有待提高

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是属内部机构, 且与其他科室是平行的。这种内审组织体制往往因利益关系的制约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不强, 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 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而且,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 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许多企业的领导者认为审计就是查账, 作用不大, 因而有意或无意地削弱或淡化内审机构, 使之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 影响了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 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科研单位的内部审计最近几年才开始启动, 审计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 高水平的审计人员更为稀少, 跟不上国家日新月异的社会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 专业知识不够广泛, 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多样的财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特别是近年来审计内容多、任务重, 外出培训不仅经费缺乏, 而且也挤不出时间, 致使很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审计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 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 素质得不到得高。现在企业的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 专业比较单一, 知识结构的覆盖面不广, 审计手段也不够丰富。特别是许多交通企业的内审人员被单一地培养成仅仅关注财务控制和其他硬控制 (如具体而又易于测量的管理信息系统) 的职业素养, 仅关注一些数字和具体结果, 往往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可能给组织带来灾难性影响的风险和因素。

(三) 内部审计的范围有待扩大

目前, 我国高校内审机构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 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 其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 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济责任领域。这与西方国家成熟的内部审计模式有一定差距。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已进入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其内部审计类型丰富, 主要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因此, 建立在财务报表基础上的、旨在审查财务状况、科研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否真实、是否合法的财务审计将不再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取而代之以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这种审计的目标是促进高校不断改善科研项目管理、加强法制观念、确保科研项目经费有效利用, 符合现代内部审计特征的要求。

三、我国高校科研项目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一) 合理设置内审机构, 认真履行审计职责

调整、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 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可以建立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体制, 其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 在行政上向最高管理层负责并报告工作, 使内部审计不受管理层的制约, 能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 并能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审计委员会确定。在此基础上, 审计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 在做好“三个服务”中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

(二) 拓展多种学习渠道, 提升内审人员业务素质

内审人员需要具有全面的财务管理知识、系统的组织管理知识、物资采购和管理知识、工程管理知识、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公共关系知识, 同时有较高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等。此外, 伴随着“知识爆炸”时代, 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法都在不断地发展。因此, 审计部门应统筹安排全年项目计划, 合理安排必要的条件对审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如创造条件, 采取外派干部到相关部门实地锻炼, 组织审计人员到其他高校学习先进经验等措施, 以拓宽审计干部的思维和视野, 做到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和学历教育“三管齐下”, 鼓励审计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 逐步改变单一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三) 引进现代化手段,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高校内部审计开展电算化, 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工作质量。在电算化之前, 必须进行大量审计证据的调查和收集, 只有充分的审计调查, 才能保证计算机审计的质量;要建立计算机审计的标准化的作业流程, 建议有关单位加快开发适于高校标准化操作的内部审计软件, 要求其功能不仅可以把不同财务软件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审计软件可识别处理的数据, 而且对采取的数据可以分析、核对和评价, 并形成审计决定, 以推动高校内部审计更上一层;还要重视计算机审计结果的复核工作, 可以通过内审前期和后期出现的线索及底稿资料进行复核, 确保计算机审计的高质量水平。

(四) 拓展内审范围, 丰富审计工作类型

长期以来, 我国内部审计职能单一, 审计范围过于狭窄。我国高校科研项目内部审计应适时地调整其工作重点, 并将审计范围从财务审计扩展到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各个领域, 把内部审计定位于服务导向型审计。

四、结束语

上一篇:建筑电气下一篇:施工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