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造

2024-05-30

再创造(精选十篇)

再创造 篇1

再制造与制造新产品相比, 具有资源、能源、排放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数据显示, 再制造可以节能60%, 节材70%, 节约成本50%, 同时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再制造的优势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 并把它作为一个分支产业进行着力发展。

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 特别是近几年已经成为了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在再制造产业方面还仅仅是刚刚开始。笔者近日对某地的再制造基地进行了调研, 发现我国的再制造产业处理废旧产品的数量与每年淘汰的汽车、机电产品等的规模还有较大的差距, 再制造的工艺与技术还有待深入研发和提升。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日本和包括法国在内的部分欧洲国家先后出台了再制造的规划和战略。发达国家给再制造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不再把再制造看作简单的产品修复和重复利用产业, 而是把它作为自身增强在传统制造业优势环节的竞争力, 特别是创造出更高端的、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来对待, 并在人才培养、融资、财税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促进了再制造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 我国再制造产业前景广阔。再制造的技术积累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纵观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未来我国再制造产业也应进行重新定位, 使再制造成为再创造, 加强再制造技术的研发, 尽快提高再制造业的水平和规模, 以便抢占这一领域的制高点, 为推动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和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提供新的动力。

再创造 篇2

弗莱的精英文化观与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FR利维斯(FRLeavis)、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等人的文化学说具有一致性,将文化看做一种理想的力量。弗莱在强调文化的继承性的同时,强调文化的创造与再创造。面对当代文化矛盾,弗莱提倡文化多元主义、文化的非中心化,反对文化后殖民。

作 者: 易晓明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7

刊 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003 43(3)

分类号: G06

再创造 篇3

一、小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对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又进一步提出:“要选择既有助于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那么何为“审美教育”?即利用艺术之美、自然之美以及社会之美等方式,对人的审美观点进行培养,进而使人具备感受美、体验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可见,对小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而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美术课程就是其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与形式,所以,上好美术课也是极为关键的。

二、小学美术课的“再评价”

所谓的“再评价”,指的就是学生的作业在通过一次评价之后,被评价的学生再和学生、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对自身的作业予以诠释性的描述,进而对作业进行再一次的评价,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价值观、情感以及态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改革之后,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对自身的美术作业进行自评或者是互评,而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再评价”,可以讲是美术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的一次修正或补充。

与其他课程不同,在美术作业中往往反映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审美情趣,适度、合理的评价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再评价”学生的作业是极为关键的。那么,教师应当怎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再评价”呢?当学生在做作业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美术作业给予正面的、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以便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同时以商量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而使其有更好、更理想的表现。比如在对《美丽的叶子》一节进行讲解与学习时,教师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即“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几种形状的叶子?可以把它画出来吗?”此时,同学们就会积极地把自身所知道的叶子形状画在纸上,其中有学生画的是椭圆形的桃树叶,有学生画的是水中的荷叶,有学生画的是枫叶……同学们表现的十分的积极,能够画出多种形状不一样的叶子。这时,教师可对学生所画的作业进行评价,对于想法新颖且具有创造性的作品,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表扬。在评价完作业之后,还应当进行归纳总结,且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作品,可在班上对其进行再一次的展示,进而评价出其中最佳的美术作品。

三、小学美术课的“再创造”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行开发,是其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职责,而美术课程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课程,所以教师应当将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全面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而言,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原创造,也可以是“再创造”,因为对小学生而言“再创造”或许就是原创、首创。所谓的“再创造”是相对于“首创”而言的,即欣赏者在对作品进行欣赏时,在心理和视觉上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且在内在进行消化与整合以后,予以升华和超越,从而创造出新作品的一个过程。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其灵魂所在就是创造,在某种程度上来看,美术作品的价值就反映在其独创性上。当前,越来越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培养是极为重要的。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

“再创造”是建立在对已有事物的观察与鉴赏之上的,因此,引导学生对周边的事物进行观察,能够为其创造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四季的色彩》一节时,教师应当了解到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色彩方面的知识,且使学生领会到自然的美好;对本课进行学习之后,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个季节色彩的改变,初步掌握各种绘画表现的形式,且能够对学生表达美的能力与审美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的内容,且对其“再创造”,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户外写生,使学生能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且对大自然中的各种色彩进行观察与感受,进而将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展现出来。

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中,更为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更为关注对课堂评价的合理运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再评价”与“再创造”显得极为关键,其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与价值。

数学课堂需要“再创造” 篇4

要摆脱这一困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再创造”教学方法.“再创造”是由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他认为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名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这些知识,

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引导学生进行这种活动,而非一地把知识、方法、思想灌输或强加给学生.

一、学生通过“再创造”可以得到很多收获

1.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创造性的做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往往比别人强加的要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更好.正如英语中的一句谚语:I hear,I forget.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必一味的告诉学生各种规则、法则和定理,有时也可把重点放在法则的形成上,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思考,去探索,去经历.如在讲“解不等式组”第一课时时,教师常常会给出一组(四个)题目,分别会出现两解同大、两解同小、大于大解小于小解、大于小解小于大解等情况,然后分别画数轴,确定最后结果.接下来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总结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无解,大于小的、小于大的取中间部分这样的结论.其实,学生未必有这个意识,而且刚学这部分内容,学生也正需要多多练习,以便熟练在数轴上找公共部分.在这节新课中,教师还不如让学生多练几个解不等式组,再看学生情况,如果有学生自己提出这一规律,那是最好不过;如果没有学生提出,也没关系,课后再做几个练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下节课再来总结,同时,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索和练习,也能使其记忆保持得更长久.

2.“再创造”包含了发现,而发现是一种乐趣.因此学生通过“再创造”来进行学习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并能激发他们更深入探索研究的学习动力.如在介绍韦达定理时,教师可以先出几个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譬如:(1)x2-3x+2=0,(2)x2+x-2=0,(3)2x2-3x-2=0,分别求出它们的解,并计算x1+x2,x1x2,然后计算较复杂方程的x1+x2,x1x2,如(4)2x2+7x-2=0,此题学生计算起来会有点麻烦,等学生计算完,教师可提醒学生观察前面三题的结果与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有没有关系.等得出关系后,再验证(4)是否也符合,最后从一般方程来推导.这时学生会觉得原来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是这么简单方便,一下子就能提起他们的兴趣来,而且他们也愿意记这种关系,也易于记忆.这样,通过长期不断地“再创造”活动,能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想,并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终主动积极的解决问题.

3.通过“再创造”方式,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形成这样的观念: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的活动.学数学就像学游泳,哪怕在岸上理论知识学得再扎实,再过硬,不下水,还是不会游.弗赖登塔尔也曾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做.”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练习,学生也可以抓住更多的机会来做.如在证明圆周角等于同弧所对圆心角的一半这一性质时,对于第一种情形(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师生一起分析,书写过程,对于后两种情形(圆心在圆周角内、圆心在圆周角外),大家一起讨论、交流,看能不能把它们转化成第一种情形,并由学生把证明过程写出来.在长期不断地练习与锻炼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到数学学习也是一种人类的活动.

4.“再创造”活动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再创造”活动时,师生关系趋于平等.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当学生提出一些比较简便的方法或比较独特、新颖的想法,哪怕不太成熟的想法,甚至错误的观点,师生都可以相互讨论,从而感受到共同创造的愉悦.

二、数学课堂要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1.“再创造”因内容而异.有的结论、法则学生可直接记忆,如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但有的法则不太适合直接给出,如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光一个式子,即使学生当时记住了,等时间一长,他们也会忘记或记错,常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在引入这个公式时,可先计算一个边长为(a+b)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一方面,直接计算大正方形的面积S=(a+b)2;另一方面,大正方形可以由2个小长方形和2个小正方形组成,那么它的面积为a2+2ab+b2,这样,就得到(a+b)2=a2+2ab+b2.有这样的图形在学生头脑中,他们会记得更清楚,不易混淆.另外,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时,应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为具体问题建立新的模型.如月球中心距离地球表面大约有多远,有一种估测的方法:在月圆时,将一枚一元硬币竖直放在眼睛与月球之间,调整硬币与眼睛间的距离,直到硬币刚好将月球遮住.如果硬币与眼睛间的距离为2.72 m,月球的直径为3500 m,硬币的直径为2.5 cm,就可求出月球中心距离地球表面大约有多远.这一实际问题概括出来,其本质上就是数学中的两个三角形相似问题,由两三角形相似,可得到对应的两组(四条)线段对应成比例,其中已知3条线段长度,就能求出第四条线段的长度.

2.“再创造”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现实基础不同,应按照各自的特点重新创造数学知识.如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会是怎样的情况?空间想象力强的同学会在头脑中反应出几种剪开的情形,空间想象力弱的同学可能一点头绪也没有.这时,教师可以让空间想象力强的同学先在纸上画出展开图,空间想象力弱的同学拿出正方体模型,自己动手剪剪,互相讨论,画出展开图.同时,教师指导并引导学生还有没有其他剪法、展开图形.不管怎样,教师都应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新的数学知识.“再创造”应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再创造”的教学方式的短期效果不明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展现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方法,而不限制各种内容、思维方式、方法.平时,教师应多鼓励、表扬学生,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件愉快的事情,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再创造 篇5

一、毕业复习的现状

小学毕业复习的目的是对整个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的知识做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梳理,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并通过大量的针对性练习、比较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等,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达到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期间复习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完成,以及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总复习课的现状却令人不安,教师有的大量收集习题、试卷,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有的“爆炒冷饭”,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有的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会做每一道复习题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复习,枯燥,无趣,题海无边。人们都说平时教学像“栽活一棵树”,复习就像“育好一片林”,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复习的重要性。如何合理、灵活地设计复习课的教学环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发挥复习课的作用,让复习课也鲜活起来达到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对苏教国标教材毕业总复习教学的一些思考。

二、毕业复习的功能

毕业复习不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促进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不是知识、技能在低层次上简单重复的过程,而是学生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和延伸,学会应用知识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不是把不同层次学生在次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的过程,而是使不同学生通过复习得到不同发展的过程。

三、毕业复习的策略

1、理清脉络,拓展空间

知识整理是复习课教学的核心之一,学生在各册教材中获得的知识是散装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复习课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沟通内在联系,使之串联成线,连接成块,成为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并使学生在知识整理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使认知结构更具迁移性,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

如复习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平面图形,我们探讨一种新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是把它转化成一种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又推导出了哪些图形的面积公式?

(1)正方形的有关公式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3)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4)圆的周长公式是通过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实验导出的。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最基础的。

“既然前面的知识是解决后面知识的基础,那么后面的知识能否解决前面的知识呢?”

把梯形的上底延长到和下底相等时,这时梯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因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上底与下底相等时,计算公式变成了“下底×2×高÷2”即“下底×高”实际上也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把梯形的上底缩短到一点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因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上底为零时,它的计算公式就变成了“下底×高÷2”,实际上也就变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同样可以用S=(a+b)h÷2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而圆的面积是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的周长,高就是半径,这样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变成了“2×π×半径×半径÷2”,也就是圆的面积公式。

这一知识点教材上没有,大纲上也没作要求,但我认为这样的点拨并不超纲,他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思想,揭示了数学规律,给旧知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如在整理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都可以用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吗?”;在整理复习立体图形体积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还有什么样的形体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引导得出底面是任何形状的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当然教师要在复习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识的灵活的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不能牵强附会。

2、精选范例,科学训练

整理使知识成为有结构的编码系统,让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加清楚,但这种结构化的知识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还要看能否被学生合理有效的运用于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因此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是毕业复习课教学的又一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复习时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先钻进题海,精心选择典型例题,再针对学生的实际对例题进行改编,利用范例进行科学的训练,而不是让学生搞题海战术。选题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综合性。是指训练的内容不仅仅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而且应当注意适当的综合,应做到数量少、容量大、覆盖面广、启迪性强。同时要新而不偏、活而不虚,并且跳而可得。

例如,复习“立体图形”时,可设计如下范例:

出示一个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框架。

(1)做这样一个长方体框架共需多少长的铁条?怎么求?为什么要乘以4?

(2)在这个框架的表面贴上纸板,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这个问题是怎么样的数学问题?为什么说需要多少纸板就是求它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六个面的总面积。

(3)如果这长方体上边的面不贴纸板,那又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去掉上面一块纸板)

(4)想一想,在具体计算物体的“面”时,哪些物体有缺面的情况?(让学生两两讨论)。

小结:我们在求物体的面积时,一定要弄清楚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然后再找出每个面的尺寸来列式。

(5)如果现在要求这个长方体有多大,这是怎样的数学问题?什么叫体积?这个长方体体积怎样求?

(6)如果要我们求这个长方体里面可以装多少立方厘米的沙,这又是什么数学问题?怎样求?

这样一个简单的长方体框架,不仅复习了关于长方体的所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避免了对于一些知识的混淆。这时再进行巩固练习,效果就更好了。

(二)灵活性。是指通过适当的训练,把学生从机械套用现成结论的习惯中解脱出来,使其初步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例如:已知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如果学生只会套用圆面积计算公式S=πr2,并且形成思维定势,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直径或半径,那么只知道r2=20无法求出半径或直径,这时引导学生回忆五年级学习圆的面积推导公式前的准备题,

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半径,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的π倍,因为正方形的面积就是r2,告诉学生有时我们可以整体去替换问题中的未知量,此题可以用正方形的面积20替代圆的面积中的r2,接下来把这一思路再巩固一下、推广一下,可再出下面两道题。

①一个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切成两个半圆柱,每个切面的面积是260平方厘米,求圆柱的面积:

d×h=260

S侧=π×d×h

=π×260

=……

②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与一个正方体棱长相等,正方体的体积是120立方厘米,求圆柱的体积。

V正=a×a×a=120

V柱=π×a×a×a

=3.14×120

=……

(三)可比性。指训练的内容要能让学生对那些基础知识的易错处引起重视,不要造成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遗憾。

如: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下列一组范例,让学生口述其思维过程

梨是苹果的

苹果是梨的

苹果比梨多

苹果 吨      梨比苹果多               梨?吨

梨比苹果多 吨

苹果比梨的 少 吨

通过这组对比练习,学生不仅复习了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的基本思路,还注意到了这些题的细微差别,有效提高了学生解答基本题目的正确率。

(四)实践性。要体现新课标思想,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

例1、

这道题不仅是联系生活,而且要求学生能应用数学知识、看懂电表上的度数,并联系用电实际情况,才能给出正确答案。

例2、

这道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进行交流。

(五)开放性。指训练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层次去分析,优化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中,解题的过程可以是开放的,所要的结果也可以是开放的。如复习中书上一道习题是这样的:

我稍作改动变为“用一段16米长的篱笆和一段围墙围一个养鸡场,求鸡场的面积。”学生可以围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也可以围半圆形,通过计算,发现,若围长方形,当长是宽的两倍时面积最大,若形状不限,则围半圆形面积最大。

3、分层教学,学有所得

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分层教学的应用,可以加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日有所进。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是优生掌握的,然后,设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

如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A、B、C三类,学困生A类坐两列,优生C类坐两列,这两类学生交叉做,即一列A一列C做一组,中等生B类坐两组,以便于教学时分层进行。

如前面所列举的“整理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一课,在进行了基本概念的整理后A类学生开始做下面的基础练习

而其他学生和老师一起探讨“既然前面的知识是解决后面知识的基础,那么后面的知识能否解决前面的知识呢?” 得出用S=(a+b)h÷2也可以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的面积。

为了对这一知识点稍作巩固,这时全班一起练习

(这本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但对C类学生提出高一点的操作要求“运用刚才的知识点让所画图形的高都一样,你会发现什么技巧”集体校对后B类、C类进行基本练习做好后前后桌互改,老师则检查A类学生所做的基本练习。最后全班一起讨论第5题

周长和面积复习结束后再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

当然分层教学不是每节课都搞,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

初中数学“再创造”教学的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再创造 有效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困囿于应试教育模式,教师是知识的搬运工,局限于教材编排,机械灌输概念、枯燥记忆公式,学生只有模仿和跟从,缺乏思考与探索,被动接受所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学习是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再创造活动,让他们在“再创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创造”的数学课堂以学生的学替代教师的教,以“想”、“做”替代教师的讲解,从而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丰富情感。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再创造”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关注学生生活,挖掘生活资源

数学现实是“再创造”的基础,也是“再创造”的不懈动力。教师要从数学现实出发,分析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经验,创设合适的生活化情境,将数学现实进行数学化处理,引发学生的再创造。如在“二次函数的运用(1)”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某商店经营T恤衫,已知批发价为25元。根据市场调查,销售量与销售单价满足如下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单价是36元时,销售量是500件,而单价每降低1元就可多售200件。请问当销售单价为多少时,可以获得最多?”学生针对现实中的总利润、单件利润问题,分析有哪些自变量,有哪些因变量?能列出怎样的函数关系式?教者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发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经历实践活动,培养操作技能

再创造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摒弃机械灌输传统做法,要引领学生亲历观察、猜想、思考、分析、归纳、验证的过程,让他们能发现规律、掌握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如有《活动 思考》教学中,教者设计如下:

活动一:能否将一个长方形纸片剪成正方形?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二:搭1个三角形需_____根火柴;

搭2个三角形需要_____根火柴;

搭3个三角形需要_____根火柴;

搭10个三角形需要_____根火柴;

搭100个三角形呢?搭n个三角形呢?

教者引领学生通过搭建火柴棒活动感受图形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受图形性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探索数量的变化规律。

三、借助一题多解,发展求异思维

首先,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自由表达,让学生无拘无束,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求异的火花。其次,教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桥铺路,提供展示的机会,尽可能地让他们获得成功,使他们树立自信。教师要当学生持有独到的见解、新颖的解法时教师及时予以表扬鼓励,让他们喜欢标新立异。教师要设置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1)你能将一个直角三角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并且使它们都与原三角形相似吗?试试看,在图中画出你的设计方案;(2)如果要将这个直角三角形分割成四个三角形,并且它们仍然都与原三角形相似,你还能做到吗?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对教材、学生回答中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问题,引导学生冲破固定模式,打破常规,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层次思考,在不同的数学思想、不同的解题方法中提高求异思维能力。

如:根据下列条件,求函数的解析式。

(1)已知抛物线经过A(2,0),B(4,5)和C(0,-1);

(2)已知抛物线经过顶点(1,4),且经过原点;

(3)已知抛物线经过(3,0)点,且当x=1时,有最大值8;

(4)把抛物线y=x2-3x-4向右、向下各平移2个单位;

(5)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当x=-1和3是都有y=6,且y的最大值为10。

四、强化自主发展,注重自我反思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数学实践的探索者和创造者,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创造自由,要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呵护他们的探索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再创造的过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由于初中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教师要培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课前预习、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思想方法进行反思,让他们主动总结经验教训,内化知识,提高再创造的能力。

数学“再创造”教学打破了教材的束缚,对教材进行重组,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加强预设的同时,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融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师生互动中促进教学的生成,以提高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 篇7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再创造,感情

声乐是表演艺术中的一种形式。为了实现其音乐审美价值, 通过表演形式将音乐作品转变为显示的音响。声乐作品它是由作曲家、词人或现代诗人、歌唱家等共同创造出来的综合艺术, 它的特性决定了它有别于纯音乐的原因。表演艺术加灵活运用自己的嗓音特点, 将自己的感情融合到声乐作品中, 按照声乐作品的内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其演绎出来, 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这也就是声乐表演艺术的在创造。

一、表演艺术家再声乐艺术再造中的感受

演唱家在声乐表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是艺术家在体质和心智都处于一个相对高度的水平中所发挥出的创新活动。在表演过程中, 进行艺术再创造与演唱家的心理、智慧、情感、才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演唱家在表演中结合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自我感受, 对完美的诠释声乐作品中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声乐演唱家在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再造的过程中所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 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之中。通常演唱家的自我感受都是在进行表演创造时, 自己的心理认知过程。对于刚刚出道的声乐歌唱家第一次面对观众的时候, 往往都会有紧张且激动的情感表现。很多现已成名的艺术家表示自己也曾经经历过这段紧张时期, 在表演过程中很难找到自我。就如世界著名的男高音艺术家卡鲁索, 在他的自传书中有谈到, 他在大舞台上表演时多次发生过紧张的情况, 虽然观众没有看出来, 但是这种神经高度紧绷的状态让他痛苦不堪。所以只有在舞台上表现出正常心理状态, 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良好的自我感受并运用于声乐艺术再创造中。

二、感情作用对表演者在声乐再创造中的影响

声乐艺术作品是作曲家、作曲家、演奏家以及演唱家等共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艺术, 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也是各个艺术从业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 其本质就是情感的表达。任何艺术作品都一样, 没有感情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的。最能打洞人心的感情, 是艺术家们在创造过程中将真情流露的感情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情感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美学存在在歌唱家的演艺生涯中, 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只有歌唱家演唱中感受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才能在艺术再创造中, 将这些感情传达到听众的耳朵里。只有富有丰富感情的歌声才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才能真正做到触动观众的心。

而表演者在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再造中, 要良好的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演绎进艺术作品中, 塑造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就必须要歌唱家在表达情感时, 要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同艺术形象结合起来, 再通过自己嗓音富有感情的将歌词中的思想感情诠释出了。为了要让自己的嗓音灵活多变, 富有灵性, 就必须要在平时的声乐练习中熟练的运用各种声乐技巧, 并科学的训练自己的嗓音。而且在平时不断地进行声乐练习, 不仅能够够培养歌唱家的音乐意识, 还能在表演对自己的感情投入能够收放自如。歌者只有在舞台上感情激昂的心理状态下, 才能以情动人将观众吸引到角色中, 引导观众感情的变化随着曲目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更变。歌唱家在此起到的义务就是带领听众一起来感受美、发现美。

三、表演者艺术风格和个性的定位

每一个成功的歌唱艺术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成熟的台风。然而每一个艺术风格的形成, 都是经过歌唱家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累积而成的。同样对于歌唱家的艺术个性, 不仅是与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 还和歌唱家生存的环境、文化素养有着直接而又密切的关系。而歌唱家的艺术风格的定位对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有着很大的影响, 外在的生活条件、个人经历也就让每一位歌者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如果歌者将自身独特的气质融入到个人的演唱中, 将其魅力从歌声中展现到观众的面前, 并从心理、感情上充分找准自己的艺术风格定位。那么在声乐艺术的表演舞台中, 就能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歌唱家将自己独到的见解融入进演唱中, 在处理声乐作品时, 在明确掌握到歌曲明确的意思后, 再结合作曲家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 感受作者当时在创造的心路历程。然后通过歌曲节奏中速度的快慢、力度张力变化以及曲调的风格, 将歌曲的感情在表演中进行合理的划分。最后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中, 演唱家通过对自己艺术个性的张扬, 将声乐作品的艺术性完美的诠释在观众的面前。这样歌唱家对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也就会有的放矢, 从整体上处理好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结合灵活的歌唱技巧, 精心的修饰自己的嗓音, 将作品表现出属于歌者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结束语

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 不仅需要歌唱家准准确的把握住声乐作品中的情感特点, 还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定位。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更丰富、更生动的传达到观众心里。同时也只有丰富的感情投入, 才能加大作品对观众的感染力。歌唱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树立鲜明的个人表演风格, 才能树立自己在声乐表演中的个人风格和特色, 也才能让歌唱家在舞台上更好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演唱中, 使声乐作品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满年.论声乐表演中的二度创作[J].中国音乐, 2005 (03)

[2]田丁.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J].中国音乐, 2002 (03)

再创造 篇8

在了解再保险各相关方面之前, 我们必须要清楚什么是再保险?再保险就是为保险人提供的保险, 是保险人 (分保公司) 和再保险人之间的协定:再保险人同意补偿在特定保险条例下, 分保公司可能遇到的全部或者部分损失.作为回报, 分保公司要定出合理的保险费, 提供评估所需的信息, 同时管理再保险合同中所涉及到的风险.

而又是哪些人可以提供再保险呢?在普尔标准2004年编辑的“全球再保险大事记”里, 列出了50个国家中超过250个再保险主体.除此之上, 还有大量的小公司存在, 当然也包括那些可以提供再保险服务的基础保险公司.2003年, 再保险业的保费总额达到1760亿美元.其中, 非寿险再保险业的保费引入达到1460亿立美元, 已经达到全球非寿险业总保费的1 3.7%.而对于寿险业讲, 保费收入也达到了300亿美元, 同样也占到整个寿险业保费总额的1.9%.之所以寿险再保险所占份额远远小于非寿险是因为, 在寿险业中只有死亡和伤残保险被分保出来, 而其它占很大比例的储蓄型业务则被原公司所保留.据统计, 全球十大再保险公司分享了占整个市场高达54%的保费。

当然, 很重要的一点, 是我们必须清楚再保险所带来的利益所在, 这是包括保险人和再保险人等在内的各方涉及人所最关心的问题。对于基础保险公司来讲, 再保险可以提供很多益处。首先, 减少了保险成果的挥发;其次, 可以使资产压力缓解以及提供灵活的融资方式。再次, 可以利用再保险人的专业技能和服务, 尤其是在产品发展, 定价, 承保以及风险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上这些益处对于寿险和非寿险来讲同样适用。然而, 因为侧重点不同, 所以对于两类保险来讲, 再保险还有其特殊作用的益处。对于非寿险来讲, 更重要的在减少挥发和增强能力;而对于寿险来讲, 则是更多发挥在积聚物控制和专业技能支援以及财务金融方面的帮助。

二、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

再保险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履行他们的经济职责, 达到长期经营的目的。风险管理就是确定、监控、规范风险, 确保风险在保险公司的承受范围之内。为了完成以上任务, 承保、资产管理、资金管理三者就要结合起来。

承保首先从风险评估开始。再保险人需要就保险人提供的一些数据进行评估, 来决定是否还需要标的的其他信息。在非寿险再保险中, 需要对标的的地理位置、价值、风险暴露程度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估计。寿险中, 风险评估主要涉及一些与死亡、疾病有关的因素, 像是年龄、吸烟状况、医疗水平、生活方式等。其次, 承保条件要得到满足:1、可测定性。为了能够计算潜在风险和所需保费, 保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必须可以估算。2、随机性。保险事件的发生必须是不可预测的, 并且是独立于被保险人主观意愿的。3、经济一致性。

资产管理就是再保险人将他们收到的保费进行投资。投资的方向有一定的限制和规定。其中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确保资产负债表两边平衡和投资顺利进行的管理方法。金融风险因素在此方法中得到考虑和确定, 如利率、汇率、股票、房地产价格、通货膨胀和信用风险等。

当再保险公司遇到一些意外状况时, 如支付超过了保费和投资收入, 再保险人就会考虑运用保险资金来抵御这些特殊风险。因此资金管理在面对意外风险的过程中起到了缓冲器的作用。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调整资金与风险之间的差距, 或者提高资金数额, 或者降低风险程度。

为了使再保险公司能够在竞争市场中获得成功, 不仅经营的安全性是重要的, 而且高效性同样不能缺少。这正是通过多样化风险来实现的。再保险公司通过国际经营和跨境多种多样的经营来达到高度多样化。多样化背后的理论根据是大数法则——再保险公司承担的非独立风险越多, 损失就会越少。多样化的风险带来的结果就是在一定的资金水平下, 获得低保费下的高保障。

在过去的150年中, 再保险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好的方式来处理数量和复杂程度都正在增加的风险。再保险只有在满足以下条件的环境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合同自由和法律安全。在高效的再保险市场中, 合同的自由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索赔都是发生在将来, 因此在开始签订的保险合同应该保持它的法律有效性, 而在后来的法律变更不要追溯到先前签订的合同中。法律安全则是一切保险准则的基础。其次允许国际风险转移和资金自由流动。再保险人需要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活跃, 这也是再保险跨境经营的先决条件, 目的是进入尽可能多的国家的再保险市场。资金流动上的限制则会限制再保险人转移资金的能力。结果是和资金自由流动的情况相比, 保费更加昂贵。对再保险公司的资金要求与其他保险公司相同, 或者可以说是更加自由, 因为再保险公司面对的是专业的保险人, 而不是个体消费者。目前有很多再保险监管规定。总的来说, 这些规定应该尽可能减少对保险市场的扭曲。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再保险的含义, 再保险在寿险与非寿险中的应用, 阐释了再保险风险管理过程, 具体分析了再保险中的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和再保险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

关键词:再保险,风险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Swiss Re:An introduction to reinsurance.Technical publishing.2002

[2]、Swiss Re:sigma No.1/2003“The pictureof ART”

[3]、Swiss Re:sigma No.5/2003“Resinsurance—a systemic risk?”

戏曲表演程式的再创造 篇9

关键词:中国戏曲,表演程式,创新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融合了音乐、绘画、诗歌以及舞蹈等各类古典艺术元素,是中国传统古典艺术的沉淀和精华之所在,同时也是意象创造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也具备形式上的特殊性,这是由戏曲艺术本身的艺术特征所决定的。中国戏曲以程式化的歌舞表演故事,以唱、念、做、打综合表演为中心。经过历史的洗涤和不断地锤炼,戏曲拥有越来越丰富的表演表现形式,而这些表演手段也体现了戏曲艺术的美学思想。我国戏曲表演艺术家将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我与物融为一体。优秀的戏曲表演是创造出我中有物、物中有我的艺术形象。物为基础,我为主导,物我交融形成意象,即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多民族、多文化和各民族不同的社会状态。中国戏曲在这样一个文化温室中不断发展,拥有体现各种民族和地区文化的不同曲种和表演形式。然而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和传承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再流传千年。

中国戏曲艺术传承至今,结合了历朝历代不同时期的文化表现元素。时至今日,戏曲表演的形式更是需要结合新时期新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1995年小品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曾经与巩汉林老师表演了一个名为《如此包装》的小品,小品选择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表演形式相结合的题材。大多数人关注的是小品的笑料,而作为戏曲表演者则可以从这个小品作品中觉悟出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确实应该结合新社会融入新元素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首先,从中国的时代发展角度,戏曲表演形式的再创造是时代发展对中国戏曲艺术提出的要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中国戏曲的多数剧种是在农耕时期产生的,表演程式也是在当时人民农耕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提炼的,反映的也是农耕时期中国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然而世界是在向前发展的,20世纪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进入了信息化、工业化的社会,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戏曲程式在表达当代社会生活和塑造当代人物形象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够准确,也无法贴近人民的生活。过去中国的生活如同两扇门,门上有门闩,这已经是被先前时期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一种程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生活是一扇门,开门关门可以有多种形式,有旋转式门把,也可以设置内锁,当然还有自动门、旋转门等各种新型门锁不断出现。在当下社会如果再用传统的一推一拉的程式化门锁显然无法更好地表达开门的意思。这个门就如同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一样。

其次,从戏曲表演本身来看,戏曲表演形式的再创造是中国戏曲表演对艺术家们提出的新课题。

戏曲表演艺术家们一致认为戏曲程式是中国戏剧中最大的成就之一。然而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戏曲程式传承至今到底有多大的价值?现代社会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们究竟应该如何对戏曲程式进行创编?这是目前中国戏曲艺术表演者应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2013年1月13日,中国首届戏曲表演程式创编大赛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这是中国近年来戏曲界第一次将戏曲程式作为关注内容和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孙惠柱在会上提出:程式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延续性。中西方戏剧的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西方讲究创新,来者不能与古人重复,这是西方戏剧的基本原则,所以时至今日西方戏剧表演者也无法了解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是如何表演的。而中国戏剧则讲究传承,几百年前的表演方法流传至今。在传承渠道上,中国戏剧的很多剧种曲目和表演方法都是由老一辈艺术家言传身教、身口相传下来的,中国戏剧一直延续着几百年来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表演方法。孙惠柱指出,中国戏剧在世界戏剧坐标系当中具有最好的潜力,但也同样需要有人来推动程式的发展。

第三,从观众角度出发,在传统戏曲表演程式中融入新的元素是众望所归。

戏曲表演的受众是广大观众。观众所处的时代不同,对戏曲的要求必然不同。现代化社会中传媒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观众的选择余地更加丰富,不仅有传统戏曲,还有现代化的各种艺术形式,戏曲不再是调节观众生活、满足观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唯一艺术形式,观众更加渴望看到听到贴近自己生活、表达自己生活的新形式的戏曲艺术。在这样的背景和要求下,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的再创造是众望所归。如何在传统曲种保留下来的精华中融入现代生活元素,被广大观众所接受是戏曲表演艺术家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 篇10

一、艺术家心理活动对声乐表演艺术再创造的影响

声乐的演唱者可以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这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创新性的活动。在声乐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演唱家的心理活动会对二次创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演唱家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往往要结合作品以及自身的感受,将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完美的展现出来。在艺术家对声乐作品进行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自身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是是否能够实现二次创作成功的关键。艺术家声乐作品表演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作品心理认知的过程。环境往往对会演唱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的演唱者在首次登台面对观众的时候,出现紧张与激动的心理状态是难免的,这对于声乐活动的二次创作尤其是融入到声乐作品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许多知名的演唱艺术家也曾面连着这种情况,由于无法平静心态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因而在演唱的过程中就失去了自我。很多声乐表演艺术家在演唱的过程中都曾遭遇过这种场面,自身内心非常的进展,虽然观众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这种心理状态却给演唱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而声乐作品创造过程中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通过不断的锻炼,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够真正的融入到作品当中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实现二次创作。

二、声乐艺术的再创造所需的情感投入

声音艺术作品的创作分为一度创造和二度创作,作曲家、作词家是作品的一度创作,而将作品演绎出来的歌者、演奏家的表演是二度创作。本文所说的再创造属于二度创造。这个二度创造过程需要歌者、演奏者基于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地剖析一度创作中的作品,将其理解并融入自己的感情,再通过自身将作品演绎出来,进行作品再次的情感表达。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要求演绎者做到声情并茂的表演,其中的声是声音艺术工作者的基本功,而情是声乐艺术的核心,是声的升华,只有投入真情、正确诠释了声音艺术作品的情怀的演唱才会打动听众,受到听众的喜爱。对于在创作中所需的情感,需要演唱者对生活富有灵感,对作品能够进行深入的理解,能够意识到作品的情感宣泄意境,这样才能投入自己的演唱感情,演唱出作品的意境,在每一个字词的吐字、咬字中正确运用声乐技巧,对感情投入和演绎收放自如、自然,创造歌唱的意境,在意境中达到与听众的沟通交流和神往,以此带给听众动人的音乐,让听众从歌声中感受到意境美,这才是成功的声乐艺术在情感方面的再创作。

三、声乐艺术的再创造中的艺术风格与个性

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能够将声乐艺术作品进行极致的演绎,让人们愿意接受并喜爱。这里是艺术风格需要艺术家通过不断地学习、练习,在多次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风格与个性是每个艺术家都存在的,都会有多多少少的不同,而这种风格不同与个性的存在正是艺术家实现声乐二次创作的基础。演唱家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与舞台演出实践逐渐形成的。对于艺术家的个性也是如此,个性不仅和演唱家的个人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关系,还与歌唱家的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等具有直接的关系。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不同对声乐艺术实现二次创作有些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生活阅历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也使得艺术家具备各种不同的气质。在声乐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要将这种自身的气质融入到其中,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作品里面,结合作品以及情感和心理来确定自身的风格定位。在后续的声乐表演过程中,艺术家就很容易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演唱家还应该将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融到到声乐演唱过程中,在深入理解声乐作品,深入剖析曲作者与词作者在声乐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个人感悟以及遭遇,通过在表演的过程中对声音节奏的控制来再现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二次创作包括内容上的拓展延伸与形式上的创新,演唱者通过自身艺术风格与作品的理解的结合来对作品进行全面的阐释。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就会越发的挥洒自如,在作品整体格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自身的情感,结合声乐表演的声音与动作技巧,通过对作品的二次创作展现作品独有的魅力与自身的艺术风格。

四、结语

总之,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演唱者的心理状况、个人情感、个人的艺术风格与个性,只有在表演的过程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对作品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发挥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个性,才能够实现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

参考文献

[1]牛鹜飞.舞台艺术实践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12.

[2]陶婷.论声乐表演艺术的本质[J].中国民族博览,2015,06.

上一篇:发电厂上网电价体制下一篇:核桃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