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

2024-05-27

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精选四篇)

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 篇1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再创造,感情

声乐是表演艺术中的一种形式。为了实现其音乐审美价值, 通过表演形式将音乐作品转变为显示的音响。声乐作品它是由作曲家、词人或现代诗人、歌唱家等共同创造出来的综合艺术, 它的特性决定了它有别于纯音乐的原因。表演艺术加灵活运用自己的嗓音特点, 将自己的感情融合到声乐作品中, 按照声乐作品的内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其演绎出来, 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这也就是声乐表演艺术的在创造。

一、表演艺术家再声乐艺术再造中的感受

演唱家在声乐表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是艺术家在体质和心智都处于一个相对高度的水平中所发挥出的创新活动。在表演过程中, 进行艺术再创造与演唱家的心理、智慧、情感、才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演唱家在表演中结合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自我感受, 对完美的诠释声乐作品中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声乐演唱家在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再造的过程中所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 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之中。通常演唱家的自我感受都是在进行表演创造时, 自己的心理认知过程。对于刚刚出道的声乐歌唱家第一次面对观众的时候, 往往都会有紧张且激动的情感表现。很多现已成名的艺术家表示自己也曾经经历过这段紧张时期, 在表演过程中很难找到自我。就如世界著名的男高音艺术家卡鲁索, 在他的自传书中有谈到, 他在大舞台上表演时多次发生过紧张的情况, 虽然观众没有看出来, 但是这种神经高度紧绷的状态让他痛苦不堪。所以只有在舞台上表现出正常心理状态, 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良好的自我感受并运用于声乐艺术再创造中。

二、感情作用对表演者在声乐再创造中的影响

声乐艺术作品是作曲家、作曲家、演奏家以及演唱家等共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艺术, 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也是各个艺术从业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 其本质就是情感的表达。任何艺术作品都一样, 没有感情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的。最能打洞人心的感情, 是艺术家们在创造过程中将真情流露的感情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情感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美学存在在歌唱家的演艺生涯中, 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只有歌唱家演唱中感受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才能在艺术再创造中, 将这些感情传达到听众的耳朵里。只有富有丰富感情的歌声才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才能真正做到触动观众的心。

而表演者在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再造中, 要良好的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演绎进艺术作品中, 塑造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就必须要歌唱家在表达情感时, 要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同艺术形象结合起来, 再通过自己嗓音富有感情的将歌词中的思想感情诠释出了。为了要让自己的嗓音灵活多变, 富有灵性, 就必须要在平时的声乐练习中熟练的运用各种声乐技巧, 并科学的训练自己的嗓音。而且在平时不断地进行声乐练习, 不仅能够够培养歌唱家的音乐意识, 还能在表演对自己的感情投入能够收放自如。歌者只有在舞台上感情激昂的心理状态下, 才能以情动人将观众吸引到角色中, 引导观众感情的变化随着曲目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更变。歌唱家在此起到的义务就是带领听众一起来感受美、发现美。

三、表演者艺术风格和个性的定位

每一个成功的歌唱艺术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成熟的台风。然而每一个艺术风格的形成, 都是经过歌唱家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累积而成的。同样对于歌唱家的艺术个性, 不仅是与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 还和歌唱家生存的环境、文化素养有着直接而又密切的关系。而歌唱家的艺术风格的定位对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有着很大的影响, 外在的生活条件、个人经历也就让每一位歌者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如果歌者将自身独特的气质融入到个人的演唱中, 将其魅力从歌声中展现到观众的面前, 并从心理、感情上充分找准自己的艺术风格定位。那么在声乐艺术的表演舞台中, 就能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歌唱家将自己独到的见解融入进演唱中, 在处理声乐作品时, 在明确掌握到歌曲明确的意思后, 再结合作曲家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 感受作者当时在创造的心路历程。然后通过歌曲节奏中速度的快慢、力度张力变化以及曲调的风格, 将歌曲的感情在表演中进行合理的划分。最后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中, 演唱家通过对自己艺术个性的张扬, 将声乐作品的艺术性完美的诠释在观众的面前。这样歌唱家对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也就会有的放矢, 从整体上处理好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结合灵活的歌唱技巧, 精心的修饰自己的嗓音, 将作品表现出属于歌者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结束语

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 不仅需要歌唱家准准确的把握住声乐作品中的情感特点, 还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定位。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更丰富、更生动的传达到观众心里。同时也只有丰富的感情投入, 才能加大作品对观众的感染力。歌唱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树立鲜明的个人表演风格, 才能树立自己在声乐表演中的个人风格和特色, 也才能让歌唱家在舞台上更好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演唱中, 使声乐作品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满年.论声乐表演中的二度创作[J].中国音乐, 2005 (03)

[2]田丁.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J].中国音乐, 2002 (03)

浅谈声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 篇2

关键词:情感处理 抒情性 艺术性

声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是居于其抒情性、流畅性、独创性、润腔技巧性即声乐艺术表现及情感体验等专业必备要素之首位,是艺术再现、艺术二度创作成败之关键,是所有声乐艺术表现之核心要素。歌唱整体情感表现,大致包括作品情感基调体验的准确性,情感变化的细腻性两种。前者即作品整体的情感基础,后者即作品情感变化之艺术处理。不同体裁的作品,就有完全不同的整体情感基调。在其既定音乐情景氛围内,在情感表现方面往往具有某些特殊情绪表现的规定性、个体差异性及艺术倾向性。这就需要再创作者带着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设身处地的切身感受去整体把握作品的创作基调与进入作品再创作。因为,作品情感基调把握准确度将直接影响作品二度创作的成功率,它既是作品整体情感的基础,又是表现作品音乐主题,塑造人物音乐形象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手段。

情感变化的细腻性是在于准确把握作品整体情感体验基调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艺术再处理。作品情感体验如没有整体的连续性和设身处地的细腻性作基础,也就不可能体验和表现出特点情节变化过程中的人物内心复杂细微的情感变化。声乐作品体裁种类繁多,结构丰富,不同题材的作品就具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方式。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某一种情感体育生搬硬套于相类似的作品情感体验之中。而必须根据不同体裁作品赋予它不同的作品整体风格基调甚至完全相悖的情感體验。既需适度把握、准确体验、细微调控、精耕细作,又需防止情感体验、艺术处理过于零碎而使作品变得面目全非、趋于支离破碎而适得其反。总之,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是一个可变性甚强的复杂工程,它必须构建在真切而细致的情感体验基础上才能准确、生动、逼真地再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及情感特征,才能使作品艺术再创作工程的每一环节添色、出彩、增辉。进而,让审美客体锦上添花、美不胜收。同时,也给创作主体带来创造美的愉悦;自然也给审美主体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教授也明确反映出力主情感教育、整体美感教育、综合美感教育等一系列深层次、宽泛面之教学理念:她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强调指出:人的嗓音是歌者的“人声乐器”,只有当歌者能凭借自己的歌喉,把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把词曲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所创造的特定意境以歌唱的形式真实、细致、生动地表达出来,并成功地唤起了观众的思想共鸣和艺术联想,这才算得上是一个成熟的、真正的歌唱家。凡是好的演唱都应该给人以音响美、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以致形体美化合凝聚而成的综合美。富有创见地提出:声乐教师理应是歌唱全程的“专业内行”和“艺术总导演”,是人声乐器的“总装配师”。自然,“总装配师”的任务应该义不容辞地全部由声乐教师来承担。对学生不论是在发声、吐音、咬字或体会词意曲情,把握乐曲结构,进行情感作色,抒情言志。光靠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天赋只能形成本色而绚丽、多采的光泽还得靠后天的努力和严格的训练,靠基础的博大和专业学识的渊深。诚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在教师的正确引领、悉心帮教下深入细致地研究作品,领会作品的词意曲情,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歌唱风格以及作曲家的创作个性、体裁特征是歌者不可不做的严肃而重要的专业课题和案头工作核心内容,更是衡量歌者是否达到声乐艺术家标准、是否注重弘扬声乐科学、整体美学观的重要标志。

声乐教育工作者应理性、清醒地认识到:完成歌唱艺术再创作全程,除了注意综上所述方面,还需不失时机地了解声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独创性、有序性、规律性……甚至,它与把握艺术再创作方法技巧同等重要。对此,范晓峰先生认为:“所谓独创性,指二度创作的新颖性和合理性。新颖性指二度创作的再造功能,即在依据原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具有表现性、情感性的双重审美效应,逐渐形成自身独特艺术风格和演唱特征。所谓合理性,只二度创作过程中的适度性和有效性。独创性不仅应该符合作品主题形象及内容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创作者在各方面注入其符合内容艺术表现要求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特质的艺术新意。并对原内容和主题意义及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更富有创造性、多元性、扩展性和延伸性,从而极大地丰富作品的外延扩展与艺术内涵。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声乐艺术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感人最深、影响最广、动人最巨的最神圣的事业,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艺术形式、音乐体裁中最具影响力的无与伦比的音乐类种;是“竹不如丝,丝不如肉”的最具群众性、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人民喜闻乐听的群众文化事业,是需一丝不苟、严谨如一进入创造性劳动的严肃的事业,所以不容半点虚假、马虎、随意成分掺杂其中而串味变异,进而丧失其特有的文化熏陶和艺术审美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朗.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3][意]马腊费奥迪.嗓音的科学培育: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朗毓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美]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黄伯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 篇3

一、艺术家心理活动对声乐表演艺术再创造的影响

声乐的演唱者可以在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这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创新性的活动。在声乐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演唱家的心理活动会对二次创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演唱家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往往要结合作品以及自身的感受,将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完美的展现出来。在艺术家对声乐作品进行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自身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是是否能够实现二次创作成功的关键。艺术家声乐作品表演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作品心理认知的过程。环境往往对会演唱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的演唱者在首次登台面对观众的时候,出现紧张与激动的心理状态是难免的,这对于声乐活动的二次创作尤其是融入到声乐作品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许多知名的演唱艺术家也曾面连着这种情况,由于无法平静心态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因而在演唱的过程中就失去了自我。很多声乐表演艺术家在演唱的过程中都曾遭遇过这种场面,自身内心非常的进展,虽然观众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这种心理状态却给演唱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而声乐作品创造过程中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通过不断的锻炼,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够真正的融入到作品当中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实现二次创作。

二、声乐艺术的再创造所需的情感投入

声音艺术作品的创作分为一度创造和二度创作,作曲家、作词家是作品的一度创作,而将作品演绎出来的歌者、演奏家的表演是二度创作。本文所说的再创造属于二度创造。这个二度创造过程需要歌者、演奏者基于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地剖析一度创作中的作品,将其理解并融入自己的感情,再通过自身将作品演绎出来,进行作品再次的情感表达。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要求演绎者做到声情并茂的表演,其中的声是声音艺术工作者的基本功,而情是声乐艺术的核心,是声的升华,只有投入真情、正确诠释了声音艺术作品的情怀的演唱才会打动听众,受到听众的喜爱。对于在创作中所需的情感,需要演唱者对生活富有灵感,对作品能够进行深入的理解,能够意识到作品的情感宣泄意境,这样才能投入自己的演唱感情,演唱出作品的意境,在每一个字词的吐字、咬字中正确运用声乐技巧,对感情投入和演绎收放自如、自然,创造歌唱的意境,在意境中达到与听众的沟通交流和神往,以此带给听众动人的音乐,让听众从歌声中感受到意境美,这才是成功的声乐艺术在情感方面的再创作。

三、声乐艺术的再创造中的艺术风格与个性

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能够将声乐艺术作品进行极致的演绎,让人们愿意接受并喜爱。这里是艺术风格需要艺术家通过不断地学习、练习,在多次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风格与个性是每个艺术家都存在的,都会有多多少少的不同,而这种风格不同与个性的存在正是艺术家实现声乐二次创作的基础。演唱家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与舞台演出实践逐渐形成的。对于艺术家的个性也是如此,个性不仅和演唱家的个人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关系,还与歌唱家的生活环境、文化素质等具有直接的关系。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不同对声乐艺术实现二次创作有些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生活阅历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也使得艺术家具备各种不同的气质。在声乐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要将这种自身的气质融入到其中,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作品里面,结合作品以及情感和心理来确定自身的风格定位。在后续的声乐表演过程中,艺术家就很容易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演唱家还应该将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融到到声乐演唱过程中,在深入理解声乐作品,深入剖析曲作者与词作者在声乐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个人感悟以及遭遇,通过在表演的过程中对声音节奏的控制来再现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二次创作包括内容上的拓展延伸与形式上的创新,演唱者通过自身艺术风格与作品的理解的结合来对作品进行全面的阐释。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就会越发的挥洒自如,在作品整体格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自身的情感,结合声乐表演的声音与动作技巧,通过对作品的二次创作展现作品独有的魅力与自身的艺术风格。

四、结语

总之,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演唱者的心理状况、个人情感、个人的艺术风格与个性,只有在表演的过程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对作品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发挥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个性,才能够实现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

参考文献

[1]牛鹜飞.舞台艺术实践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12.

[2]陶婷.论声乐表演艺术的本质[J].中国民族博览,2015,06.

音乐表演艺术再创造的意义与价值 篇4

一、诠释音乐作品体现音乐价值

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创作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音乐价值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一部作品有价值, 如何使这些作品的价值能“活灵活现”的展现给人们呢?只有通过音乐表演, 表演艺术能够使本来具有价值的创作和作品变得真实可感。

一般情况下, 表演者要诠释作曲家的作品, 他所掌握的表演艺术的技巧和才能, 其成果是体现在他对作品的理解上。表演者在诠释音乐作品, 离开了表演者的表演, 音乐作品的诠释是不可能的, 音乐表演者一是诠释音乐作品中最基本的东西, 二是要有创造性的诠释作品。前者是表演者必须做到的, 是诠释音乐的基础, 而后者是一个优秀的音乐表演艺术家成熟的一个特征, 在表演艺术中, 有创造、有个性鲜明特点的音乐诠释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创意的音乐诠释也最受行家的青睐。

二、创造性的展示表演者的艺术个性

以往我们常常认为作曲是创造性的活动, 而表演只不过是复制或再现作品, 我们知道表演不再是复制, 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不但诠释作曲家的作品, 同时也展示着表演者的艺术个性。那么, 表演者如何能在诠释音乐作品的同时, 创造性的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呢?

1、表演者要认真研究乐谱

作曲家将自己的艺术创造、艺术感悟、创作思想和主张寄托在作品中——乐谱。乐谱中的每一个细节, 都凝聚着作曲家的思想与情感, 都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在乐谱中, 每一种音乐要素都荷载着音乐的意义, 乐谱上的旋律、节奏、节拍、力度、分句、表情术语及一些特殊的符号等等都是作曲家精心的设计的, 这其中也蕴含着音乐的意义, 所以认真研究乐谱上的细节无疑是对把握音乐作品是特别重要的, 是表演者演奏 (唱) 展示个性的一个基础。

2、表演者研究音乐作品的风格

在对乐谱形式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音乐作品的风格, 是掌握音乐意义的根本问题。在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中, 不管什么作品都有风格问题, 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乐派风格、个人风格等, 都需要表演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出色的表演家所以能把握作品风格的神韵、领悟音响动态深层中的精神, 不是从表面、皮毛去模仿这种风格的表演形式上的处理, 而是从文化传统、创作背景、审美意识中寻觅这种风格表现的。真正完美的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和找到自己的个性风格是很难做到的, 因为对表演者来说, 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 面对音乐风格丰富多样, 对每一种音乐风格, 每一个作曲家作品风格的把握都需要做极大的努力, 对任何表演者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

3、表演者要研究音乐作品的思想与意义

在音乐作品中, 创作本身而言, 一个严肃的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思考时, 尤其是构思纯器乐化、大型作品时, 他赋予作品的东西不仅在音乐本身, 而且在音乐之外, 他可能有更多的话要通过其创作加以陈述, 其灵魂深处激越的思想变化, 激动的情感波澜, 昂奋的精神意愿或多或少会通过音乐作品表现出来。

表演家要能揭示出声音动态中内蕴的深层因素。在深入把握作品内涵的同时, 主张演奏中要迸发出创造性的灵感, 使听众在欣赏中获得难以形容的美感与出乎意料的惊喜。表演者从音乐形式因素中, 升华作品的艺术价值, 而且表演者展示某种具有思想意义的音乐作品时, 会使自己的表演艺术上升到某种境界中, 以净化人的思想。

4、表演者要具备与音乐相关的全部知识, 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

一个真正的音乐表演艺术家, 不仅需要完美而高超的表演技艺, 而且需要有深刻的思想, 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 这样才能理解和把握作品, 深刻的思想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 主要是对生活、对艺术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自然地把音乐艺术与人类追求联系起来, 掌握形式是技术性方面的知识而真正掌握音乐性的东西, 其内涵则十分丰富, 要求表演者有良好的文化、哲学、美学、人文科学、艺术科学以及相关方面的全部知识, 有了这些知识和修养才能提高表演者的审美悟性与洞察力, 才能有对情感世界的巨大起伏、对人生的体验、对人类理解的追求、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对人生美好的憧憬有所共鸣。

艺术想象力可以帮助表演者有效地探索存在于作品中的全部艺术价值, 而艺术创造力则可以使表演者在艺术表现中加入个人的艺术感受、艺术见解、审美追求等等。因为, 表演艺术不是作曲家思想的简单再现, 它往往是表演者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正是由于加入了表演艺术家的艺术再创造, 才使得原本具有价值意味的作品增添了新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三、为审美者提供审美享受

1、审美享受

在音乐的整体中 (创作、表演和欣赏) , 音乐的表演会给审美者带来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作曲家创作音乐, 表演艺术家表现音乐, 本身就是为了引起音乐审美者的共鸣, 使审美者得到审美享受,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同时在音乐中人们借助音乐, 发掘作品的审美意味, 获得审美体验, 又可以在展示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时, 认识世界和人生中许多有意义的事物。如果一部音乐作品, 没有听众的欣赏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命, 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审美者欣赏音乐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一种感性活动

审美者在欣赏表演者表现音乐作品时, 音乐欣赏所唤起的审美体验是超越了一般认识活动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对于音乐的审美者来说, 音乐的价值首先在于能够提供一种美好的感受, 尽管有些理论家认为音乐同数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一种理性的认识, 但有谁听音乐是为了验算一道数学题呢?理性的认识在音乐欣赏中并不是没有任何价值了, 它起了一种基础指导的作用。

3、审美者在欣赏音乐想象中获得审美享受

音乐审美活动是思维在意识中将感觉的东西转化为想象的活动, 使之产生审美体验, 获得审美享受。一个审美者面对音乐作品首先感知作品的音响形式, 接着是情感体验, 随之而来的是想象与联想的一个欣赏过程。

审美者的想象力在理解、接受、欣赏音乐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审美者欣赏音乐, 围绕作品寻找作品的意义, 同时也根据自身的审美经验与切实感受、创意的对作品进行理解, 以这个角度来讲, 审美欣赏过程也是作品再创意的过程, 对于许许多多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审美者来说, 其作品的意义, 审美价值会随着审美者的不同发生许多微妙的变化。

审美者在欣赏表演者表现音乐作品的过程中, 对音乐这个外界物质产生同化与共鸣。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回响在耳边时, 会给人圆舞曲的感觉, 审美者按照美的规律, 从

谈一谈苗族舞蹈中节奏的运用

王庆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本文试图在对苗族鼓舞进行分类阐述的基础上, 就节奏在苗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析。【关键词】节奏;苗族鼓舞;作用

苗族民间舞蹈虽因各地生活水平的不同,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历史地理条件的相异而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但是, 苗族民间舞蹈是千百年来苗族人民按照自己民族美的尺度发展而成的。民族审美心理作为人们的一种本质力量, 外化于文化艺术, 就体现为共同的民族特征。凝聚着苗族千百年来共同的审美特征, 也体现在苗族民问舞蹈里。本文试图在对苗族鼓舞与芦笙舞进行分类阐述的基础上, 就节奏在苗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析。

节奏指音的长短关系组合构成有规律的动作性, 它是拍子、小节和乐句在时间序列中的进行形态和类型。如自由节奏、慢板节奏、快板节奏等节拍、多节拍音乐中出现的不同类型节奏。节奏能够使人领会到生命的律动。节奏在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没有节奏也就没有舞蹈。节奏是舞蹈的生命, 舞蹈从它第一天诞生就和节奏同时存在。节奏也是舞蹈和音乐结合的纽带, 它们相辅相成, 共同创造着直观可感、有声有色、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节奏”形成舞步, 舞步构成组合, 它是舞蹈动作的规律, 简称“舞律”, 包括动作上力度的强弱, 速度的快慢, 幅度的大小、沉浮等方面的各种对比关系的规律。舞律的各种对比形成了舞蹈形式上美的特点。节奏是许多表情艺术抒情的手段, 如音乐、诗歌、戏剧等。但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 节奏所组织的对象不同, 在音乐中它组织旋律, 在诗歌中它组织语言, 在戏剧中它组织人物的心理矛盾, 而在舞蹈中它组织的却是形体动作。舞蹈可以没有音乐, 但舞蹈不能没有节奏, 可以说节奏是舞蹈的生命。舞蹈从它第一天诞生就和节奏同时存在, 任何舞蹈都是在一定节奏中进行的, 如果没有节奏, 舞蹈就不能形成, 节奏是舞蹈艺术的主要特征。

“节奏”并不等于“拍子”。“拍子”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 只有把不同长短的音符组织到“拍子”里来, 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节奏”。而进一步把这些节奏赋予一定的音符, 最终才形成具有起伏、疏密、强弱, 更具有艺术价值的旋律。在编舞的思维中, 以及整体的舞蹈艺术表现中应充分重视“节奏”这一重要的艺术表现作用。那些按“八”为周期的机械的数“拍”的作法, 如果说在基本训练中为了加强对某一技巧的磨练尚可以用以外在进入舞蹈的艺术创作实践时, 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妥的。因为这种办法, 只包括了“拍子”的呆板程式, 而不能体现具有充分表现力的节奏因素, 对于进行艺术表现思维活动是十分不利的。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舞蹈思维所用的语言是在音乐的节奏中展开和用音乐的节奏所规范的舞蹈动作。因此音乐中的“节奏”因素, 在舞蹈的艺术表现过程中起着先导的作用。

苗族鼓舞的历史, 在汉文史籍中有零星记载, 《苗防备览

音乐审美的过程及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中获得愉快, 这其中既有音乐作品本身与自身相通的生命形式的感受, 又有自身心灵对外在世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中所出现的形象和情感升华, 从而涌起经久不息的情感激荡和情感满足, 以使审美者欣赏表演时达到的审美享受。

总之, 音乐表演艺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要求非常严格的事业。可以说, 适于音乐表演的特殊素质是成材的基础。完美而高超的表演技术与技巧是进行音乐表演的必备条件, 而生活、人生经验和思想文化修养是使音乐表演获得成功的可靠保证。

·风俗考》云:“刳长木空其中, 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 择男女善歌者, 皆衣优伶无彩衣, 或披红毡, 戴折角巾, 剪无色纸两条垂于背, 男女左右旋绕而歌……名曰:‘跳鼓藏’。”《贵州通治·红苗条》云:“击鼓歌舞, 名曰‘调鼓’”。当代, 凌纯声、芮逸夫合著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书中印有南阳石刻鼓舞图两幅。这些石刻鼓舞图与今日苗族鼓舞十分相似, 鼓的放法和苗族花鼓完全一样, 这虽不能完全说明汉代石刻中刻画的就是苗鼓, 但苗族鼓舞的起源和发展与当时的艺术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相传在很早以前, 苗族也是居住在河南、江西等地, 即与发现石刻艺术的地域相连。苗族鼓舞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具体有《女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双人花鼓舞》《男子徒手鼓舞》《单人猴儿鼓舞》《三人猴儿鼓舞》《四人跳鼓舞》《团圆鼓舞》等。苗族鼓舞的内容十分丰富, 有反映民族精神激励斗志的, 有反映人民勤劳勇敢富于理想的, 有反映人民热爱生活团结同心的, 也有反映人们对真、善、美的期盼与理想;在形式上既有男女共同表现的内容, 也有单独表现女子纺纱织布、男子伐木锯树等劳动生活的。

苗族鼓舞的分为1、单人鼓。单人鼓又分女子单人鼓、男子单人鼓。需要两个人配合进行:一人敲鼓腰打点节奏时, 一人击鼓表演。“女子单人鼓”在椎牛后举行, 一妇女两手各持一根尺长的鼓棒敲鼓边伴奏, 手执双槌的舞者跟着敲边的节奏, 打鼓面起舞, 另有人用锣、大号、唢呐、二胡等乐器为鼓点伴奏。若干歌手在堂屋里喝酒吃肉, 即兴歌舞。歌为你问我答, 内容涉及爱情、敬神、吉庆等, 实行轮流淘汰制。“男子单人鼓”多在庆贺丰收时表演, 击鼓高手可以用拳击鼓。2、双人鼓。“双人鼓”一般为一鼓二人, 分男子双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女花鼓舞三种。其中, 一男一女跳的, 称为“男女花鼓舞”。传说湖南凤凰女子嫁出去的头一年, 与新郎回娘家拜年时要在娘家门口合击大鼓、表演“花鼓舞”, 以鼓传情, 以表示婚姻和谐美满。有两种击法:一种是由一人敲边, 击鼓者两人同在鼓的一端, 同时打鼓 (一个左手打, 一人右手打, 二人面对面, 也可背对背) , 鼓点统一, 方向相反起舞;也可交错位置轮换打鼓。另一种形式是将鼓横放在木架上, 两人各打鼓一端。鼓点同于女子单人鼓舞。除敲鼓边伴奏外, 还加锣、唢呐等协奏。男女观者众多, 欢声赞美, 哄堂哗笑。3、四人鼓。“四人鼓”有四鼓四人、一鼓四人和二鼓四人三种 (还有三鼓三人的) 。它是单人鼓、双人鼓的组合。有时二人击鼓二人舞, 有时四人同时边击边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必须一致, 疾徐急缓协调, 并不断绕鼓换位, 变而不乱。四人绕鼓穿花, 交错舞蹈, 动作一致, 讲究对称。到过渡点时, 四人按逆时针方向绕圈换位, 打鼓边者换打鼓面, 击鼓面者换打鼓边。4、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9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9.6

[3]、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

[4]、龚妮丽《音乐美学纶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

[5]、[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

上一篇:新形势下对群众文化下一篇:微机母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