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时间

2024-05-13

转化时间(精选三篇)

转化时间 篇1

关键词:脑缺血,溶栓治疗,三七总皂甙,基质金属蛋白酶-9,出血性转化

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唯一经FDA肯定疗效的内科治疗方法。2007年AHA/ASA发布的成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处理指南再次肯定了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疗效,同时也提出其主要并发症仍是溶栓后颅内出血性转化[1]。颅内出血性转化的发生与溶栓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表达导致的血脑屏障破坏有关[2],而三七总皂甙(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能有效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MMP-9表达,减轻血脑屏障破坏[3],但其是否对尿激酶静脉溶栓后MMP-9高表达有抑制作用,及其抑制MMP-9表达对溶栓并发症的干预效果尚不清楚,本实验对此探讨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尿激酶购自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PNS(血塞通)注射液购自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Evan’s蓝购自上海生物工程公司;Drabkin’s试剂购自Sigma公司;羊抗MMP-9多克隆抗体购自Santa-Cruz公司;SP-9003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采用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144只,体重230 g~280 g,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8组: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后不同时间(6 h、9 h、12 h)尿激酶(UK)溶栓组,缺血后2 h PNS联合(6 h、9 h、12 h)尿激酶组;每组18只,均在24 h后处死,分别测定MMP-9表达、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出血量。

1.3 给药方法

各时间点给予尿激酶40 000 U/kg,联合治疗组在缺血后2 h给予PNS 240 mg/kg[4],分别用2 mL生理盐水稀释后经尾静脉缓慢注射。

1.4 大鼠自体血栓MCAO模型制作

采用改良自体血栓栓塞MCAO模型[5]。

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1.5.1 MMP-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用Image-Pro P1us 4.5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MMP-9蛋白表达的强弱通过计算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来表示[6]。

1.5.2 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测定

在相应时间点经尾静脉注射2%伊文氏蓝3 mg/kg,2 h后生理盐水心脏灌流,断头取缺血侧大脑半球称重后置于4 mL甲酰胺中,37 ℃水浴48 h,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于632 nm处比色,从标准曲线查得伊文氏蓝含量。

1.5.3 脑出血量的测定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7],根据脑出血量标准曲线得出脑出血量。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脑出血量用中位数±四份位数间距(M±Q)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其余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个样本均数的比较用 t 检验,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

2 结 果

2.1 MMP-9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假手术组罕见MMP-9免疫阳性细胞表达,而脑缺血后MMP-9表达明显增加,MMP-9免疫阳性细胞呈浅棕黄色,主要在缺血区皮质神经元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海马及纹状体也见少量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尿激酶溶栓后MMP-9表达进一步增加,和假手术组及缺血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溶栓时间延迟,MMP-9表达增高更明显。在MCAO后2 h注射PNS联合溶栓治疗组与相应时间点单用尿激酶溶栓组比较,MMP-9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降低(P<0.05)。详见表1。

2.2 伊文氏蓝含量

正常脑组织中伊文氏蓝含量很低,脑缺血24 h后脑组织伊文氏蓝含量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溶栓组与假手术组比较伊文氏蓝含量明显增加(P<0.05);6 h和9 h尿激酶溶栓组伊文氏蓝含量较缺血对照组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12 h尿激酶溶栓组伊文氏蓝含量较缺血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在6 h和9 h PNS联合UK组和同时段单用尿激酶溶栓组比较,伊文氏蓝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联合治疗组伊文氏蓝含量降低不显著。详见表1。

2.3 脑出血量

假手术组和缺血对照组未见大鼠脑组织有出血性改变,各时间段尿激酶溶栓组与假手术组两两比较脑出血量均明显增加(P<0.05);9 h和12 h尿激酶溶栓组分别与缺血对照组比较脑出血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段PNS联合UK治疗组与单用尿激酶溶栓组两两比较,脑出血量均有减少趋势。详见表1。

3 讨 论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病高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疾病,经过多年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目前认为超早期溶栓治疗和神经保护剂应用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手段。但溶栓治疗仍要面临时间窗和并发症两大难题,溶栓并发症主要与溶栓后血脑屏障破坏和溶栓后出血有关。本实验旨在探讨PNS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减轻溶栓并发症,延长溶栓时间窗的可能性。

MMPs是一组锌离子依赖性内肽酶,能够消化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膜,迄今为止已发现26种MMPs家族成员。其中MMP-9又称明胶酶B,其降解底物为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粘连蛋白,此三者是构成血管基膜的主要成分,这些蛋白水解使血管壁的完整性被破坏,从而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MMP-9除了降解血管基膜外,对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还有破坏作用,导致血脑屏障破坏。

近来的研究发现rt-PA静脉溶栓治疗诱导MMP-9高表达,从而破坏血脑屏障和微血管壁的完整性,出现脑梗死灶内血浆及红细胞渗出,甚至出现脑实质出血,即溶栓后出血性转化[8]。研究证实rt-PA溶栓治疗组颅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因此而增加急性脑梗死疾病的病死率[9]。Castellanos等[10]报道基础MMP-9水平与颅内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有关,基线水平的MMP-9升高是静脉内使用rt-PA溶栓治疗后脑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这些研究均表明缺血性脑卒中rt-PA溶栓后颅内出血性转化的发生与溶栓相关性MMP-9表达上调有关。

该实验首次观察时间窗内(6 h)和超过时间窗(9 h和12 h)尿激酶溶栓对MMP-9表达的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及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发现正常脑组织少见MMP-9免疫阳性细胞表达,脑缺血可使MMP-9表达上调,而尿激酶溶栓治疗进一步促使MMP-9免疫阳性表达,且溶栓时间越晚,MMP-9表达增高越明显。同时发现溶栓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出血量也有增加趋势,9 h和12 h溶栓组增加更明显,表明尿激酶溶栓后颅内出血性转化与溶栓后MMP-9表达上调及血脑屏障破坏有关,与国外rt-PA溶栓的研究结果一致。

rt-PA溶栓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与溶栓后MMP-9表达上调密切相关,MMPs抑制剂联合溶栓治疗可有效抑制MMP-9水平,改善溶栓后血脑屏障破坏,减轻溶栓后出血,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溶栓治疗效果[11]。PNS有化瘀、止血、活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PNS治疗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的表达,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血脑屏障的破坏,缩小脑梗死体积[12],PNS还有抑制脑缺血后细胞凋亡及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的作用,从而对缺血性脑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Lua时间转化的几个小例子 篇2

1、把时间 秒,转化为xx天xx时xx分xx秒 的形式

代码如下:

--把时间 秒,转化为xx天xx时xx分xx秒 的形式

function convertTimeForm(second)

local timeDay= math.floor(second/86400)

local timeHour= math.fmod(math.floor(second/3600), 24)

local timeMinute= math.fmod(math.floor(second/60), 60)

local timeSecond= math.fmod(second, 60)

return timeDay, timeHour, timeMinute, timeSecond

end

2、把时间 秒,转化为xx时xx分xx秒 的形式

代码如下:

local function formatTime(time)

local hour = math.floor(time/3600);

local minute = math.fmod(math.floor(time/60), 60)

local second = math.fmod(time, 60)

local rtTime = string.format(“%s:%s:%s”, hour, minute, second)

return rtTime

end

3、

代码如下:

--把1990.1.1至今的秒数,转化为年月日,时分

--endTime 单位毫秒

转化时间 篇3

镁合金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工具、光学仪器、电子通讯、计算机等行业[1,2],但其化学性质活泼,易发生腐蚀,又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及应用[3,4,5]。提高镁合金耐蚀性的方法主要有化学转化处理、阳极氧化处理、微弧氧化处理、有机涂层和金属涂层等。其中,化学转化处理简单易行,不需特殊设备,适用于结构复杂件及大件,目前最为成熟的是以铬酐和重铬酸盐为主要成分的性能稳定、具有很好防护作用的工艺,但铬酸盐会严重污染环境且易致癌[6,7];此外,常用高锰酸盐[8]、高锰酸盐 - 磷酸盐、磷酸盐[9]等溶液体系,对环境仍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植酸(C6H18O24P6)是一种天然的无毒有机膦酸化合物,在金属表面与金属发生配位反应时,易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可有效阻止腐蚀介质渗入金属表面,从而起到防护作用[10,11,12]。目前,对镁合金植酸转化膜的研究主要是对成膜工艺的研究,关于成膜机理及转化膜耐腐蚀机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工作研究了成膜时间对镁合金表面植酸转化膜表面形貌、表面成分和耐蚀性的影响规律,初步探讨了转化膜的耐腐蚀机理。

1 试 验

1.1 基材处理

选用压铸镁合金AZ91D为基材,尺寸为20 mm×10 mm×5 mm。各成分质量分数:8.50%~9.50%Al,0.45%~0.90%Zn,0.17%~0.40%Mn,<0.001%Ni,<0.015%Cu,<0.01%Ca,<0.05%Si,<0.01%K,<0.004%Fe,将其打磨至2 000号,并用蒸馏水、无水乙醇清洗,室温下自然干燥。

1.2 转化处理

配制植酸浓度为20 mL/L的溶液,采用三乙胺调节植酸溶液pH值至4.5,溶液温度为30 ℃,将镁合金浸在植酸溶液中转化处理不同的时间,然后于室温下自然干燥。

1.3 测试分析

(1)点滴试验

用3.5%NaCl溶液和酚酞混合液检验转化膜的耐蚀性:将试液滴在转化膜表面,试液由无色变红时间来衡量转化膜的耐蚀性,变色时间越长转化膜的耐蚀性越好。

(2)膜形貌及结构

采用S - 4800I冷场发射高分辨率扫描电镜以及所附带能谱分析仪对转化膜的表面进行分析,并观察其表面微观形貌,测定转化膜表面成分。

(3)电化学性能

采用CHI660B电化学工作站,三电极体系(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铂电极为辅助电极,带有转化膜的镁合金试样为工作电极),测定试样在3.5%NaCl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有效暴露面积为1 cm2,扫描速度为0.5 mV/s。

2 结果与讨论

2.1 宏观表面形貌

不同处理时间形成的转化膜的宏观表面形貌见表1。

由表1可知: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转化膜的表面形貌及颜色不断发生变化,在5~15 min内,转化膜的厚度和表面凸起面积随处理时间的延长不断变大;20~30 min内,转化膜表面形貌基本不发生变化;35~40 min内,转化膜表面的凸起面积减少,转化膜有溶解的迹象。其成膜过程分为3个阶段:快速生长阶段(5~10 min)、稳态阶段(10~20 min)和老化阶段(20~40 min)。这与文献[13]的结论一致。转化膜表面不平整,有凸起,是由于镁合金两相电化学性能不同导致基体表面出现明显的不均匀分布的腐蚀深度,即转化膜表面有沟壑状分布或凸起分布,植酸转化膜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受控的金属腐蚀过程。

2.2 微观形貌及能谱

不同时间形成的转化膜微观表面形貌见图1。图1a转化膜表面的裂纹较密,膜表面呈龟裂状,裂纹宽0.4~0.8 μm。图1b转化膜的表层呈块状分布,且块状较大,裂纹宽1~2 μm,较图1a宽而深,转化膜的底层均匀致密,无裂纹。图1c转化膜的表层较厚且呈块状分布,裂纹宽2~4 μm,转化膜的底层均匀致密,无裂纹。由此可以得出,镁合金表面植酸转化膜的表层厚度和表面裂纹宽度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图2分别为5,15,25 min植酸转化膜的能谱。由图2可以看出,植酸转化膜主要由Mg,Al,O,P和C元素组成:Mg元素质量分数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少,5 min时为46.46%,25 min时为25.40%;P元素质量分数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5 min时为4.10%,15 min时已达9.06%,25 min时为9.55%。转化膜表面P元素全部来源于植酸分子。由此可以得出,转化处理初期,转化膜表面的化学成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改变,处理达到一定时间后,转化膜表面的化学成分基本不再发生变化。

2.3 点滴腐蚀性能

表2为不同成膜时间的8种膜点滴试验由无色变为红色的时间。由表2可见,点滴时间随成膜时间的延长出现先延长后缩短的变化规律,成膜时间在10~20 min时形成的转化膜显著改善了镁合金基体的耐蚀性,而成膜时间为15 min时的转化膜耐点滴腐蚀时间最长,比空白镁合金70 s增加了70倍以上;成膜时间过短或过长,转化膜的耐蚀性都会变差,成膜时间过短,则镁合金基体表面不能形成完整的转化膜,膜的防护效果较差;成膜时间过长,则出现转化膜的老化溶解现象,也导致转化膜的防护效果变差。

2.4 电化学性能

图3和图4分别为不同成膜时间的植酸转化膜在3.5%NaCl溶液中开路电位下的极化曲线和阻抗谱。由极化曲线拟合的电化学参数见表3。

由图3可以看出:5 min形成的转化膜在阳极极化时出现一个阳极电流密度迅速增大的“平台”,这是由转化膜的局部溶解导致腐蚀电流迅速增大引起的;10,15,20 min形成的植酸转化膜的耐蚀性较好,可显著改善镁合金基体的耐蚀性。由图4可以看出:不同时间下形成的转化膜阻抗谱分别由一个高频容抗弧和一个低频容抗弧组成,高频容抗弧的形成与镁合金表面的转化膜有关,表明转化膜对基体镁合金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能够阻碍腐蚀介质与镁合金基体接触;低频容抗弧源于电解质在转化膜中的扩散作用,其阻抗值越大,表明对基体金属的防护效果越好。成膜时间为25,30,35 min时形成转化膜的阻抗值较小,可能与转化膜在转化处理液中的老化溶解有关。

由表3可以得出,自腐蚀电流随成膜时间的延长呈先减小后变大的趋势,成膜时间为15 min时转化膜的自腐蚀电流最小,仅为镁合金的1/5 000,其极化电阻比空白镁合金试样增大了约10 000倍,显著改善了镁合金的耐蚀性能。随着成膜时间延长,ba变化较大,而bc基本保持不变[14]。由此可以说明,转化膜的存在改变了合金电极阳极溶解反应机制,从而使合金的阳极溶解电流密度降低,对阴极反应机制的影响不大;转化膜化学成分和结构的不同主要影响了合金电极阳极溶解反应机理。

以上结果表明:成膜时间为15 min时转化膜的耐蚀性最好,成膜时间为5 min时次之,成膜时间为25 min时转化膜的耐蚀性最差。由此可以推断,转化膜表层中裂纹的存在及裂纹尺寸大小不影响转化膜的耐蚀性,与文献[15]的研究结果一致。

3 结 论

(1)根据不同成膜时间下制得转化膜的表面形貌及其耐蚀性能判断,可将成膜过程分为3个阶段:快速生长阶段(5~10 min)、稳定阶段(10~20 min)和老化溶解阶段 (20~40 min)。

(2)镁合金表面植酸转化膜的表层厚度和表面裂纹宽度随植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转化膜表层中裂纹的存在及裂纹的尺寸大小不影响转化膜的耐蚀性。

(3)植酸转化膜主要由Mg,Al,O,P,C元素组成,其中Mg元素质量分数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小,而P元素质量分数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转化膜表面P元素全部来源于植酸分子,在转化处理初期,转化膜表面的化学成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改变,在转化处理达到一定时间后,转化膜表面的化学成分就基本不再发生变化。

上一篇:电视带给人们的……下一篇:CAXA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