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转化

2024-05-18

教学转化(精选十篇)

教学转化 篇1

一、陈迪同学基本情况

陈迪, 在家父母娇生惯养, 父亲外出打工, 他和母亲留守在家。他看上去非常文气, 其实是个既懒惰又好动的孩子, 自控能力差, 上课时经常会闹出一些“突发事件”。有一次在音乐课堂上, 他竟然把五架纸折的飞机扔向课堂, 满屋乱飞。音乐老师把他带到我的办公室, 此时, 我的心都冷了, 心想, 算了吧, 或许他真是“不可雕的朽木”。平时陈迪根本不知什么是学习, 作业写得不像样子, 连“潦草”也算不上, 总是拖拖拉拉, 经常不完成。三年级期末检测成绩22分, 就这, 他奶奶还高兴地说:“考得不少了!考多了累坏了脑子!”

二、学困生成因分析

1. 自身因素。

像陈迪这样的同学自主学习意识较差, 态度不够端正。但他思维能力、身体素质正常, 导致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的不牢固、缺乏进取心等, 都极大地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

2. 家庭因素。

陈迪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 母亲在本地做零工, 他是留守儿童。由于工作的艰辛, 父母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平时, 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 等到成绩出来了, 就在电话里不是引导孩子而是对孩子一顿痛骂。正因为如此, 孩子就养成了厌学的习惯。

3. 学校因素。

有些学校由于对教师教学成绩考核不科学, 不同层次的学生同班同步教学, 教师只抓优等生, 忽视了学困生, 使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致使像陈迪这样的学困生处于放任自流的境地, 好习惯没有养成, 坏习惯却愈演愈烈。一些教师对孩子“一刀切”, 过高的要求, 过高的期望, 又让孩子觉得遥不可及, 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有点自暴自弃。

三、转化措施

我在工作中, 正是因为了解了学困生的成因, 才能对症下药, 做到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让吃不饱的吃饱, 让吃不了的吃好。

1. 分层教学, 分类设计学习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有经验的教师教育实践中, 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差生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我们知道,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 如何让不同等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呢?我是这样做的:首先,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知识水平, 我把班级内的同学量化为“优”、“中”、“待转”三个等次, 设计出“共性”与“个性”的学案, 让优等生、中等生“吃饱”, 还要让待转生“吃好”。在课堂教学中, 对优等生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 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待转生以“帮”为主, “帮”中有“教”。其次, 把课堂还给孩子, 教师做学生的学习伙伴, 重在带领学生学习, 精讲多问, 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课堂教学时尽量创设好情境,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困生想学、要学。为了使像陈迪这样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课上我经常对他们进行提问, 并对他们的回答加以肯定。有时我会特意把简单的题目留给他们, 让他们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 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像一些“高深”的问题则留给那些优等生。一段时间后, 陈迪等一些学困生上课比以前有精神了, 举手的次数也多了。在布置作业时, 分层设计, 对他们要有所照顾, 在作业的数量上适当减少, 在难度上适当降低, 让他们通过努力, 也能完成作业。随着他们的不断进步, 不断调整作业的数量和难度, 直至达到与别的孩子相同的要求, 最终实现转化。在学期间几次小测验中, 他们的成绩稳步提升, 20分、30分、40分。陈迪同学期末测验中数学考了43分, 到了三年级第二学期, 他的数学考了63分——这已是不小的进步了。

2. 分层管理, 分类指导

我在教学中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爱“表现”自己, 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则比较“自卑”, 害怕老师查看他们的学习情况, 每当查看他们的作业时, 他们总会说“组长检查过了”。由此我想, 学困生的转化, 单靠教师的帮助是不行的, 在帮扶转化上, 还应注意“分层管理, 分类指导”, 这就是发挥班级的力量。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 选择优等生成立帮扶小组, 这不仅让那些优等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你想, 如果自己都不会, 怎样去帮扶学困生呢?同时, 同学间的交流更加和谐, 年龄相仿, 可以争执、讨论, 在争论中明辨是非, 学到知识。而学困生与老师交流时, 他们认为老师居高临下, 不敢说出心里话。

分层管理, 分类指导, 首先, 教给优等生必要的帮扶方法。当学困生的“小老师”, 要防止“共同学习”变为“共同游戏”。课余时间, “小老师”进行辅导, 提醒、督促陈迪这样的学生遵守纪律, 认真完成作业。其次, 开展“比学习、比进步”活动。安排表现较好的学生做学困生的学习伙伴, 做学困生的榜样。和榜样相比, 像陈迪这样的学生就能知道自己那些做得好, 那些做得不好, 并能及时改正。第三, 加强心理疏导。对优等生严格要求, 鼓励他们克服骄傲情绪, 上课专心听讲, 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增强自学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找米下锅”;对待中等生、学困生, 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潜力所在, 找出问题和不足, 学会与同学交流, 做到“笨鸟先飞”,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要看到自己的优点、自己的进步, 不能总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作对比, 不要让自己的心灵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分层管理, 分类指导, 给学生一个多彩的世界, 每个学生都在团队的影响下取长补短, 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转化效果和反思

学困生的转化是漫长的, 是反复迂回的。刚开始, 有些孩子作业能动笔但相当潦草, 缺乏毅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他们的思想意识、学习意识不断增强, 有些学困生上课能集中注意力了, 作业认真多了, 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我担任四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时, 起初有十余个学困生, 到了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检测时大部分成绩都达到合格, 陈迪同学竟然考了91分, 由学困生一跃成为优秀生, 转化合格率达到95%左右。

教学转化 篇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如何尽快实现素质教育的“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其中,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实现后进生的有效转化,使后进生同样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这是当前每位教师渴求解决的一大难题。下面就结合一些具体情况浅谈一下物理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一、后进生常见的类型

1.智力因素型:这类学生占差生比例很小。他们的特点是:智力、能力方面较差,比如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等比较低,但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2.非智力因素型:这类学生一般占差生的比例比较多,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均属中等水平甚至高水平,物理学习困难一般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比如家庭或社会条件的影响,使其因学习动力因素不足而导致学习困难的特征较明显。

3.综合因素型:这类学生人数比例也不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数理能力、自控能力等综合能力弱,抱负水平低,求知欲、意志和好胜心不强,因而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发展是明显低于其他学生。

二、后进生状况的分析

后进生一般都是学习基础较差,知识缺漏多,智力稍钝,反应稍慢,学习上懒散,马虎,作业上抄袭,心理上自卑,失去上进心。因此必须一个一个地主动和他们交知心朋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真诚相待,不歧视,不训斥,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从而激励中差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中差生勇于拼搏的精神,矫正中差生的厌学心理,唤醒他们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填平心理上的鸿沟,得到心理平衡,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后进生转化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面后进生的问题分析,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教师思想方面需要耐心、用心、恒心、决心。这一点是不用多说的,要想成功地转化后进生,教师必须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心血。对较差学生的辅导要耐心,用心;对转化后进生的信念要坚定,要有恒心和决心。其次,教师教学方面需要设置适合后进生的教学方案,现结合一些课堂事例把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介绍如下:

1.制造悬念引发好奇心法:

这是指在讲授课时,先给学生制造一些悬念,让他们带着这些悬念听教师讲解。为了解迷不得不听老师从头分析,教师再从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我在复习牛顿第三定律时,提出悬念:马拉车时同样车也拉了马,两者的相互作用力相等,但为什么车还是向前运动呢?是否说明马给车的力大于车给马的力呢?鸡蛋碰石头,两者的作用力也大小相等,但为什么鸡蛋会碎而石头完好无损呢?这些是否证明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不准确呢?再比如讲述着火点时,引入“纸锅烧水纸不焦”的演示实验;在讲压力作用效果时,讲述“杂技演员躺在钉床上却安然无恙”……每当我这一讲完,班里的后进生可来劲了,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这样我就顺水推舟地开始讲授新课。

2.联想类比法:

例如在讲解“感应电动势”时,我们可引导学生将感应电动势定义式与加速度的定义式相类比,感应电动势E=△φ/△t,E的大小只与磁通量的变化率△φ/△t有关与磁通量的变化量△φ、磁通量本身φ均无关;而加速度a=△v/△t也是只与速度的变化率△v/△t有关,与速度的变化量△v、速度本身v均无关。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没见过的知识与见过的相比较理解。把概念掌握的更透些。从而也启发学生养成一题多想的习惯,也巩固了后进生的旧知识。

3.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法:

参与课堂教学是让后进生扬长避短,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我在备课时,总要先备差生,了解本班差生各自的特点,本节课他们应扮演哪个角色,让一些平时常被冷落的差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同时让其他同学感受到物理学科趣味性。如我上“声学”中的“音调、响度、音色”这一知识点,就安排了一段录音,让后进生中的“追星迷”来分清刘德华、周杰伦等的歌声,在讲“路程和时间的计算”一节时,就安排了后进生中的足球迷,思考“踢足球时,为什么远球难进,点球易进?”在讲述大气压一节时,我安排了两位后进生中的“大力士”来拉马德堡半球……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创新教学。

4.引导学生指点法:

纪律上学习上差的后进生,多数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恰当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耐心教育与指导,给钥匙、教学法并深入后进生生活中,寻找机会指出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在学法上,教师在根据后进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和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切合实际的学法指导。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我常指导他们以书中的话对照身旁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由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为克服后进生易忘易错的弱点,常教学生随身携带自制的《知识备忘卡》和《生活中的物理记录卡》,让他们感到学物理有趣、好学。

5.用实际现象解释理念法:

即从日常生活中一些貌似简朴又常被忽视的现象中引入新课。举例说明时,又从我们身边的事物加以印证。一般情况下后进生动手能力较强,他们厌倦学习,但在家里常七拼八凑,甚至家用电器等常被拆开,他们虽不懂其中的物理知识,可他们好奇。这正是物理老师转化的突破点。如在讲“温度”一节,就先布置学生事先观察家里的寒暑表,并在课堂上分发体温计,即使再差的学生也会读出自己的体温,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在讲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时,我提问了一个爱游玩的后进生:“当你们去野炊时,万事俱备,只欠火苗,怎么办?在讲生活用电一节时,组织一节课外活动,让全体后进生跟”电工“见习一天,这不仅使他们掌握了知识点,还领悟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变成”我要学“”我会学“。

如何把“教学”转化为“成果”? 篇3

国家教学成果奖是教育界的最高奖项,分量是很重的。我认为职业教育类的获奖成果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围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工作做得很突出、有成效,同时成果有理论高度,影响很大,能给别人借鉴,是长时间的一种积累。我觉得本次教学成果奖:1.是江苏职业教育界近年来贯彻落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和实践的成果反映。2.总体水平较高,实践成果较为丰富,可复制性强,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3.既有职业教育宏观、中观层面的改革成果,更有课堂教学等微观层面的教学改革成果。有学校领导主持的全校性改革成果,也有普通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

问题主要在于,评审材料还需要在职业教育的理论创新与成果提炼上下功夫。先说成果提炼,我发现有一部分申报材料落选主要是由于没有看清楚相关要求,没有学习文件。比如呈现方式是什么,解决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成效,辐射影响是什么,创新点在哪里,等等。如果不把这几个问题说清楚,这份报告提交上去是没有用的。其实这些要求在文件里(指“填写说明”)都写得很清楚。但是,申报材料中有的写了事迹介绍,有的写了经验总结,有的写了会议交流材料,这些都不是很符合要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申报人对成果的理解不太透,有很多是课题,把课题作为一个支撑的东西,总结性的内容比较多。但实际上成果申报应该围绕问题来做,要预设问题,如目前职业教育界的理论热点是什么,实践难点是什么,围绕这些东西去创新实践和理念,再总结提炼。再说理论创新。有一些申报材料名目为“××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如果说到“研究”,就要有理论来支撑,要有创新的理念,别人没有提出、提到的,我提出来,这就是创新。从这次评审来看,实践层面大家提的成果很多,理论提升的东西比较少。材料要做得能入评委的眼,一看就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侧重,能够切中教育的要害。如果说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你还在研究,就没有创新性。

还有一个材料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问题,这涉及材料的证据链和支撑性。什么叫“证据链”?比如申报报告里提到“在全校进行动员”,那这句话的证据链就包括进行动员时学校发的文及其他相关材料;说“该项成果发表了相关论文”,就要把论文复印件附上来。评委评审的时候,还要看这些内容跟这个申报的成果是否相关。

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可能因为这是第一次评选,大家对此还没有充分认识。等到4年后再次评选,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能否给一线工作者提些建议:如何有效地将自己的“教学”转化为“成果”?

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央和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关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职业教育里面的问题太多了,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就只针对其中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实施、总结,开口很小的,挖得深,挖得透,也是很有价值的。其次,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就选择的热点与难点进行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从理论的高度,在实践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再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并不断完善;同时注意成果的物化,注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成果的物化主要是指研究出来写论文,论文能发表出来表示这个研究成果还是得到一定的认可的,这也是一种检验手段。资料的收集和积累是指在改革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工作。比如教学改革,从一开始的方案,到一步一步的修改,一稿两稿三稿,在形成报告的时候,就可以说当时怎么想的,后来怎么想的,最后怎么想的,每种想法的根据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样一条主线是可以拎得很清的。申报人在总结提炼的时候也就有了根据。否则人的记忆是很有限的,一个成果总要有好几年的积累,总结的时候是会记不清的。再比如说开发教材,就要把一开始的教学讲义到最后的公开出版教材都保存下来;上课时学生做的作品、作业等,也都有保留的价值。几年积累下来,会总结的人可以从中提炼出非常有说服力的东西。同样的数据报告,编出来、想出来的和真实积累的,评委是能看出来的。有些申报材料写得很好,但答辩通不过,就是实践中有漏洞,或答辩者对成果了解不充分,或材料的真实性有问题。

我想再谈一谈老师们很关心的研究选材和研究动力的问题。全局性的人才模式、教育模式改革与某一个专业、某一门课的改革,在研究取向上不建议偏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条件等进行综合确定。理想的状态就是在校长全面改革的思路指引下,在很多局部开展纵深性的突破。如果全局性的改革你推不动,也可以搞几个模块,弄个几年就有成果出来。经常听到有老师讲很忙很累,没有时间搞课改、搞研究,我认为处于现今这么一个赶超的时代,忙和累是一种常态,其实时间是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来的,小酒少喝点,娱乐少一点,学习一点,研究一点,我的课堂我做主,既不要什么前提条件,也不会有人反对,围绕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只要愿意投入就会有成果。光想闲暇或者舒服,是不可能出成果的。比如我们学校搞了7年的一项教学改革,前3年老师周一到周五上课,周六、周日加班搞研究,苦死了,校领导压力也很大。苦过3年,现在老师们都出了成果,论文写出来了,职称评上去了,学生的评价高了,同行的声誉也有了。再问他们,也没人抱怨了。

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可以督促,可以支持,可以要求,要利用各种杠杆调动积极性。中职学校有生存压力,许多校长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在学校的经营和运作上。其实一个学校能不能获教学成果奖,获什么样的教学成果奖,跟一把手搞不搞教学改革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抓内涵建设,抓教育改革,成果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要有顶层设计,领导有了想法,然后组建团队,层层推进,不怕没有教学成果。搞教学改革对管理还有一个额外的福利,就是能够凝心聚力,有效地减少人事摩擦和人际损耗,因为大家都忙于教改,无心计较和追究了。

职教教学成果奖评选之后,如何进一步地推广其价值,增加其效益?

首先,政府的推动十分重要。有了行政的推手,效果会非常明显。其次,要做好各类宣传工作,领导要高度重视,成果的效用能否最大化都在于领导,这个领导既包括校领导也包括行政上的领导。比如出去介绍经验,领导介绍这个成果,就能扩大其影响。再次,成果完成人要进一步细化实践操作经验。成果申报报告有字数限制,是高度浓缩的,拿过来用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遗漏的。比如碰到问题时是怎么解决的,等等,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完善,写成一个操作手册之类的东西,就可以进行共享了。成果完成人要在校内、本地区甚至是本行业内积极推广。

有一些落选的成果,也要继续进行研究。落选的内容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瑕疵,那么就要根据这些薄弱点继续进行完善。理论上讲,只要没有获奖的成果都可以继续申报,但一定不要孤陋寡闻,要看看国内其他学校这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水平是什么,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实践层面要很严谨,比如说这个教学方法效益明显,那怎么明显,要有对照实验,要有可信的数据。

转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篇4

教学现状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 伴随着全国各地普通职业教育的发展, 藏族地区通过改制、转型等方法, 创建了一批职业学校。受当时条件限制, 这些职业学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中专和中学, 在教学上比较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缺乏创新精神。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和牧区,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加之基础知识薄弱, 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近年来,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学生就业率明显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汉语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进度难把握。藏族地区职业学校目前采用的是汉语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材, 由于大多数学生听不懂汉语, 逃课现象严重, 有的即便不逃课, 在课堂上也表现得心不在焉,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总体素质低, 优等生和差生的学习难协调。藏族地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还没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思维模式僵化, 接受知识被动。部分学生由于跟不上教学进度, 破罐子破摔, 变着法儿扰乱课堂秩序。如何处理好基础相对较好和基础较差的两部分学生的学习, 使差生愿意学, 优等生能够学, 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就成了教师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3.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是由学生所学专业决定的, 不同专业对同一门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偏科现象。如计算机、财会等专业, 因为专业本身学习的需要, 比较重视数学的学习;而对旅游、烹饪等专业来讲, 虽然也选修了数学, 但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不够重视。由于这些因素, 致使不同专业对同一门学科的学习重视程度明显不同。

对策

1.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作为藏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师, 一方面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 还要具备比较丰富的双语 (汉语和藏语) 知识。教师应根据每个班级中学生使用语言所占比例较多的来确定课堂授课的主体语言, 同时适当穿插另一种辅助语言, 最起码也应当掌握学科内相应的藏语词汇。这样既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对基本语言授课的需要, 又保障了授课效果。

2.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教育学生的前提是必须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耐心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包括学生的双语表达和听讲能力, 结合实际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3.教师必须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藏族地区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 自信心不足。作为教师, 一定要有宽容之心。如在课堂提问时, 无论学生回答问题多么幼稚, 教师都必须耐心倾听, 认真加以指导。提出表扬要恰到好处, 指出错误要真心诚意, 批改作业要一丝不苟, 切忌大而化之。

学困生转化教学反思 篇5

一、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学记》中有句名言:“教育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义是,教育的作用是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孩子身上的缺点,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使周围的人对其充满信心。在推进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是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人兴趣,培养合格加特长的高素质人材。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长处,恰如其分地表扬,使他对自己有了自信,对未来有了希望。在这时,老师再提高点要求,他会乐于接受,并且愿意努力。例如:我一次上数学课时,一位同学却津津有味地在下面画图画,以至于我走到身边也未发觉。看他画面内容,是教师(我)捧着书本在上课,我想撕掉它,但看他画得也真好,又不忍心。这时同学们的眼睛都注视着我,我心平气和地表扬他画得还真不错,并当场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但同时也婉转地指出,画得好固然好,但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的学习也不能丢啊!这位同学是个有名调皮鬼,也许是第一次受到老师表扬的缘故吧!他呆呆地望着我,是悔恨还是激动很难说得清。课后我找他谈心,并指出:“你画画这方面很有天赋,课余时间多练习画画,今后争取考上美术学院去深造,一定会很有作为,但现在语、数学科也不能落下,不然,这美好的理想就会泡汤的。”通过这次谈话,他认识到自己做得不对,并当场表示他不会辜负我的期望。于是我把班级刊头设计的任务交给他完成,他很尽职,每一期都完成得很好,受到同学们的赞扬。从这以后,这个学生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创造机会,激发进取。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都有需要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特别要关注那些学困生,要创造机会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学期班级要建立图书角,谁来当图书保管员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提出好多合适的人选。但最后我还是选了班上一位较调皮的同学来当。事后很多同学找我要求更换一个人,但我只对同学们说,他能当好。我给他鼓气,要求他按班级规定借阅给同学们看,他很尽职,发现图书坏了,自己掏钱买胶水把图书粘好。我知道后特地写了篇报道,把他的事迹登在黑板报上。从此,这位同学不仅能做好班级图书管理工作,而且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也都有惊人的进步。同学们对他也刮目相看。他常说:是教师创造的那个机会,使他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增强了自信心。

三、抓住契机,鼓励上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会扬长避短,增强学习的信心。班上李小明同学参加学区钢笔字比赛,获一等奖。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于是我抓住这契机,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小明同学所取得成绩,为我们班争得了荣誉。但成功的背后蕴含着多少汗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一手好字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他所花的时间可想而知。他学习成绩虽然不很理想,但我相信,经过努力他的学习成绩会跟写字一样,必将是班上的佼佼者。打那以后,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辅导,使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当他被评为“三好学生”时,他眼里含着泪水,那是幸福的泪珠。这让他再次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明白:只要努力,没有办不成的事。

四、雪中送炭,以理服人。

情感是人们思想品质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感情的涓涓细流拨动学生的心弦,滋润学生的心田呢?我认为,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和爱心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要时时处处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班上一位同学在操场上追逐,不小心摔倒了,把脚扭伤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急步赶到操场。当我去捧他的脚时,他羞怯地把脚缩回去——因为那是一双沾满泥土的脚。“不要紧。”我把他的脚抱住,放在我的腿上,顺着筋络上下推拿,一手托着小腿,一手抓住满是污泥的脚板,小心地顺势向左右轻转……他顿觉舒服多了。但眼里却挂着泪珠,脸上露出后悔之意。我因势利导,一边抚摸着他的脚,一边说:“在劳动方面班上的同学都比不上你,课外时间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可不能瞎闹啊!”他涨红着脸,使劲地点了点头。我接着说:“正常的体育活动老师不会反对的,但可要注意安全啦!”从此以后,他劳动变得更积极了,学习更努力了,课余时间还悄悄为班级做好事。教师的爱心、关心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

从我所经历的一件件事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能把握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打消他的自卑观,点燃他的自尊心,那么良好的班集体不就是形成了吗?于是我利用班会课,举行“找闪光点”的主题班会。要求从每一个同学身上找出闪光的地方。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有位同学说华新同学学习成绩差,错误多,他把教室里的笤帚捆好了也得不到表扬。还有一位同学经常迟到,是因为他的父母不在家,不但要煮三餐,还要照顾一个弟弟。多好的孩子,我却错怪了他。一桩桩,一件件,我对学生的课外表现了解得更清楚了。

如何在教学中转化差生 篇6

一、了解学生,摸清底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而,每接一届学生,我都要通过访问原科教师、班主任,查看各科成绩,召开学习座谈会,问卷调查,进行家访,与学生谈心等活动,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智商因素等方面建立学生档案。使自己能对学生全面了解,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有的放矢。

二、对症下药,找准路子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学习上往往表现出如下几种类型。通过各自不同的特点,对症下药,往往产生奇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脑子灵,反应快,稍微懂了就不愿听,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学生:由于他们好胜心强、爱动、贪玩、粗心,教师只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的精力会聚到学习这个焦点上即可摘掉差生的帽子。有如下三种方法:

1、从兴趣入手,培养其注意力。如吸收他们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经常组织他们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等第二课堂活动。

2、利用其心理特点,培养其深入钻研探究的学习品质。如定期开展学科竞赛促使他们多看书、多练习、多动脑、多动手,把他们的心思集中到学习上来。

3、适当的外界条件。如作业当面批改,纠正他们粗心的毛病

(二)对学科不感兴趣从而学不进去,甚至放弃学习者。可通过观察和谈心,促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类学生的转化主要采用下列三种方法:

1、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如尽量提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对其回答的问题多些肯定,予以表扬,使其丢掉思想包袱。

2、定时与他们交流前段的学习情况,分析成绩落后的原因,找出方法不当的地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让他们担任学科课代表或学科小组长,利用年轻人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驱使他们非学好不可。

(三)接受能力弱,学习效率低的学生,由于他们大多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一般宜采取情感倾斜,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具体做到:

1、思想上不歧视他们,更多的关心、体贴这些学习上的贫困者。

2、经常找他们谈心,认真寻找谈话的切入点,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3、笑脸走进课堂,以减少后进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问、练习让他们先来,以增强他们的学习机会,对答好者给予表扬,答错了善言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克服自卑感。

4、作业高标准。对他们的作业要求和优生同样严格,批阅更为认真仔细,错了让他们当面纠正。但难度上可适当降低,时间上可适当放宽。

5、每周至少保证一次时间为他们补课,帮他们分析一周所学知识,让他们掌握一周所学的重点和难点。

6、要求他们搞好课前预习,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兴趣。

三、巩固提高,持之以恒

差生一次两次考出好成绩比较容易做到,但要他们不断进步,甩掉差生的帽子,并使班里不再有新的差生出现,这是难点,也是解决差生的关键所在。针对他们成绩反反复复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进行学科重要性教育。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有关知识在科学技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教育,以缩短学科和日常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讲解学科发展史和学科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理想教育。只要学生对学科产生了兴趣,在学习上就有了主动性,他们成绩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二)经常进行无差错作业训练。对学生作业中做错的题,我不是急于打勾或打叉,而是帮他们检查原因,分析问题,弄懂了再当面纠正,做对了再打勾。这样就杜绝了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起到作业应起的作用。

(三)让学生们自编试题。每一次单元测试,我都要求学生编写几道试题,并要求写出解答过程和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题目进行选择、整理成一套完整的试题,在每一题后面注上学生姓名。由于试题为学生自己所编,他们做起来就极有兴趣。学生每编一次试题,需要认真看书,查阅资料,积极思考,认真解题,是一次不是考试的考试,甚至比常规考试效果更好。

教学转化 篇7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

设计理念:

以“转化”策略为主线, 突出“四性”:即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开放性,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及探索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和回顾以往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 感悟转化的含义, 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 感受转化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 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 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flash课件、小剪刀、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打破认知平衡

1.电脑演示:600 ( ) +400 ( ) =1 ( ) 。

提问:谁能在括号中添上单位名称, 使这道不可能的算式转化成一道可能的算式?

2.根据学生的回答, 电脑同时演示。

(1) 600米+400米=1千米

(2) 600克+400克=1千克

(3) 600千克+400千克=1吨

(4) 600毫升+400毫升=1升

(5) 600立方分米+400立方分米=1立方米

(6) 600毫米+400毫米=1米

(7) 600立方厘米+4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小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 想出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把一道看似不可能的算式通过添加单位名称, 使它变成可能。

设计意图:打破学生旧的思维模式, 帮助学生树立新的思维方法, 让他们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灵活选择方法, 以达到策略的优化。

二、创设情境, 引出生活问题

1.描述:星期日, 妈妈和小红去商场买了两件挂饰。

(逐步出示挂饰的图案, 以及小红和妈妈的对话)

2.猜一猜:谁的面积大一些?

3.想一想:我们能想办法帮助她们比较一下这两件挂饰的面积大小吗?

三、动手操作, 解决实际问题

1.同桌交流讨论比较的策略。

(1) 用数方格的方法。

(2) 用剪拼的方法, 把这两个不规则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再来比较。

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信封, 信封里装的是屏幕上的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 尝试一下是否真的能把这两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2.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 看有无与众不同的剪拼方法, 为展示作准备。

3.请学生展示剪拼方法, 有不同的要给予激励性评价。

4.课件演示动画, 点拨具体转化方法。

(回到屏幕) 下面, 我们重点来研究其中的两种剪拼方法。 (例题介绍的方法)

(1) 平移法。刚才有位同学把这个不规则图形上面的半圆剪下来, 移到下面凹进去的部分,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半圆是怎样移动的? (向下平移) 移动了几格呢?

(2) 旋转法。指向第二个图形, 有同学说把这个不规则图形下面的这两个小半圆剪下来, 然后移到两侧凹进去的地方。电脑演示第一个半圆旋转的过程。提问:这个半圆围绕这个点是怎样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5.解决问题:观察一下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多少平方分米?这说明妈妈和小红买的这两件挂饰面积怎样? (一样大)

小结:同学们, 刚才我们通过剪拼, 把这两个不规则的陌生图形转化成了规则的、熟悉的图形 (板书:陌生→熟悉) 。看来, 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策略。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 如果妈妈买的是这种形状的挂饰, (屏幕演示) 你准备怎样转化?它的面积又是多大呢?

设计意图:从直观的挂饰图案到比较两个图案的大小, 唤醒学生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 为下面的探究过程作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转化过程, 让学生能更清楚地看出转化前后图形的变化情况, 突破教学难点。

四、梳理旧知, 完善认知结构

回顾一下, 我们之前曾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呢?

通过引导, 电脑逐一演示, 把书上对话框里的文字形象化、具体化。

(最后点出一块是省略号)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梳理, 让学生理解我们在推导公式、分数的除法计算、商不变规律等就曾用过转化的策略, 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五、扩展练习, 深化转化策略

(一) 解决书上的试一试。 (题目略)

1.出示三个分数:

(1) 这三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分子都是1, 分母表示几个2相乘)

(2) 你能再往后写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吗? (配合学生发言, 出示……)

2.变化成一道计算题:

(1) 这道计算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呢?

小结:刚才这位同学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了同分母分数。

(2) 出示方框图, 数形结合, 帮助理解。

a.先出示正方形。我们可把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看做单位“1”。

b.变成1/2图形, 图中涂色部分的面积如果用分数表示应该是几分之几呢?

c.依次出示。

算式这四个分数的和在图上表示的是哪块的面积?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闪动空白部分)

d.你是怎样想的? (屏幕上变成)

3.如果是, 你能找到更简便的方法吗? (上图再加上涂色的部分) 你怎样想的?

小结:在遇到一些比较繁难的问题时, 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 这样才能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板书:繁简)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的梳理, 让学生理解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可以运用我们刚学习的转化策略变繁为简, 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 独立做第72页的练一练。

1. 学生尝试解题。

2.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3. 大组交流。联系左边的长方形思考, 右边的多边形周长, 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呢?

4. 结合学生的发言, 电脑演示4条线段向上或向右平移的过程。 (移后的线段留下虚线)

5. 右边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三) 游戏过渡, 层层递进。

1. 邀请四名同学上台玩“石头, 剪刀, 布”的游戏, 讲清游戏规则, 特别强调本次比赛采用“单场淘汰制”, 即每场比赛淘汰一名同学。

2. 学生随机抽答 ( (1) — (3) (2) — (4) ) 逐对比赛, 决出两名胜者。

3. 采访:你们已经比赛几场了?还要比赛几场才能产生冠军?

4. 出示练习题, 韩桥中心小学六 (1) 班选拔出了8名同学参加“石头, 剪刀, 布”的比赛, 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 一共要比赛多少场才能产生冠军? (1) 师:如果用一个方框表示一名同学, 8名同学应该用几个方框表示?

8名同学经过淘汰赛后, 现在是这样一个对决形式。 (电脑出示)

(2) 要想最后产生冠军, 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学生回答后, 点出剩下的示意图, 并带领学生验证。

(3) 这道题目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电脑闪动“每场比赛淘汰一名同学”)

(4) 如果今天在场的48位同学都来玩“石头, 剪刀, 布”的游戏, 要比赛多少场才能产生冠军呢?如果我校有1024名同学, 要比赛多少场才能产生冠军呢?

设计意图: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一游戏环节的设计层层深入,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还将简单的游戏进一步深化, 巩固了转化策略的应用, 也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策略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 解决书上第74页上的第2题。

(1) 让学生填出分数后,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2) 重点研究第 (3) 小题, 引导出2种方法。

a.把阴影部分分割成4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b.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

比较:哪种转化的策略解答起来更简便些?

六、全课总结, 故事延伸转化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你能用一句话话来概括一下吗?

2.故事收尾。教师讲述关于爱迪生测量灯泡容积的的故事。提问:如果此时此刻你是爱迪生的助手, 你有没有有更高明的方法?

小结:看来, 转化的策略也是有好有坏、有优有劣的的。。我们在运用转化策略时要选用合理的转化方法。

设计意图:转化是一种策略, 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通过演示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转化也有多样性, 开拓学生的思维, 深化转化思想。

教学转化 篇8

一、高职教育“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实训耗材转化为商品”的现状

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 是指学生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 从事真实的生产活动, 制造出来的实训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 实现其价值。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如果仅用于教学和培训, 并没有发挥它的全部效能只有将教育教学任务同生产任务统一安排、密切结合, 最终形成教学、生产、经营服务的一体化, 才能使实训教学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1. 对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没有明确的意识

实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 在实训教学中,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关注点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功能上, 重视实训基地设备功能的先进性, 强调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性, 强化实训环境的企业化。但对于实训教学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等问题没有意识, 要么认知不够, 要么根本没有思考到这一层面。因此, 实训教学虽然在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上达到了生产性的要求, 但由于对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没有明确的意识, 而未能开发出实训教学的潜在生产力。

2. 实训教学的生产力功能开发不足

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 在许多高职院校也有所体现, 但整体上来看程度都较低, 实训教学的生产力功能开发不足, 形成生产力资源的相对浪费。湖南有近70所高职院校, 各院校都建立实训教学基地, 以机械加工实训基地设备投入为例, 其现值投入就达到2亿元以上。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 机电实训基地功能齐全、设备先进, 实训教学的设备投入数千万元, 具有一定的生产加工能力。但是, 这些实训基地所承担的实训教学, 基本上都是纯消耗性的, 虽然学生从事真实的技能操作训练, 但不是生产性的, 除了人才培养功能之外, 没有其他附加产出, 实训教学的生产力功能开发不足。

3. 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模式单一

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模式, 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校外实训基地, 一种是校企合作的“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 一种是校办企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进入企业, 在真实的生产中学习, 其学习过程即是生产过程, 其学习成果即是生产产品, 实训教学的实现实际也是生产力功能的实现。这一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传统渠道, 甚至也是唯一的途径。但这种模式存在较大的弊端, 一方面学校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需要付出资源成本, 另一方面学校在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实习也要付出组织成本, 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 如实训的过程和结果难以监控等。校办企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因为经营管理的复杂性, 办得成功的比较少, 很多高职院校并不愿意举办, 因此, 这一模式的实现程度并不高。校企合作的“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 是学校引入企业进校园, 学校方提供生产场地及必要的配套生产条件, 企业投入设备自主经营, 并承担学校实训教学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这种模式, 可以说是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最理想的模式。但这一模式在高职院校中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从上述分析来看, 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 虽然在各高职院校已有着一定的体现, 但整体程度还较低。这不仅不利于高职院办学效益的优化, 也未能为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二、实现高职“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实训耗材转化为商品”的基本途径

从学院明确提出“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 实训耗材转化为产品”思想以来,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和作用, 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边生产边学习, 使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生产的过程互为一体, 不仅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也进一步实现了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

1. 建立三级实训教学模式

针对专业人才实践技能训练, 对应三种形态的实训基地, 建立三级实训教学模式, 即把实训教学分为初级实训、中级实训和高级实训三个层级, 在中级实训和高级实训层级, 力求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 实训耗材转化为产品。中级实训要求学生在实训教师或带班师傅的指导下把实训产品制成准产品, 这些准产品或经专业师傅稍做加工后即可成为合格的成品, 或进入高级实训层级, 由高级实训学生在实训教师或带班师傅的指导下将实训产品加工成为合格的成品。这样, 实训教学就转化为生产力, 学生实训加工出来的产品转化为了商品。

2. 建立校企业合作的“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

为了提高实训教学水平, 最大程度实现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了一种“产学合作”的新模式———“校中厂”模式。引进专业对口的企业入校园, 学校与企业合作, 办学与生产融合, 促进学院重点专业的建设, 取长补短, 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现双赢。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了实训产业园, 引进与重点专业群对口的企业进驻校园, 运营方式是学校方提供生产场地及必要的配套生产条件, 入园的企业投入设备自主经营, 把企业变成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到目前为止, 学院已引进中青洗车设备公司、凯城精密机械制造公司等多家企业入校园。学院有关重点专业的中、高级层次的实训教学, 都在“校中厂”中进行, 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 也最大化地实现了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

3. 建立基于校办企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成立校办企业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 以师生为主体, 以实训教学为主要职能, 学生实训加工出来的产品, 转化为商品。主要途径是寻求合作企业, 进行一些中、低端产品的外协加工, 这在其他高职院校中也有所体现。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办企业鑫茂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多年来与湖南安乡凯斯等企业合作, 代工一些机械制造的零部件, 平均每年产值达到60万元, 较好地实现了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 实训耗材转化为产品。

三、推进“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实训耗材转化为商品”应注意的问题

1. 认识问题

树立教育和生产共赢的工学结合观, 是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思想前提。对于学校而言, 把“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主要是为了使办学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一方面是通过实训教学来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是控制实训成本, 优化办学效益。从事高职教育的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对“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的理念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 只有更新和转变传统的实训教学观念, 明确方向, 达成共识, 此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2. 师资问题

把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 对教师要求比较高。由于所有的项目都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 生产的是真实的产品,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实践技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般可从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双师型”教师, 既具有讲师以上职称, 又有其它专业技术职务;二是“双师素质”教师, 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 又有必要的生产实践经验;三是“双系列”教师, 即教师整体中有部分是属于教师系列的, 有部分属于工程实践系列的;四是“双元型”教师, 即师资队伍中以专职教师为主, 兼职教师为辅。

3. 运行机制问题

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 需要通过产学合作, 要充分考虑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与学校的契合点和矛盾点, 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建立利益互补的运作机制。首先应建立合理的组织机制。产学合作联合体应有双方的人员共同参与, 形成领导集体, 在培养人才方面一起制订培养方案、培养计划, 进行日常管理。其次, 明确产学合作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职责和利益。学校和企业各自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 享受哪些权利与收益, 要有具体化的细致规定第三, 建立产学合作长效利益驱动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 建立利益机制, 作为推动产学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产学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

4. 教学模式问题

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 就要求建立适应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可以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项目、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构建。一是建立生产性实训的教学组织形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合理地安排实训, 采取不同层次的实训阶段, 如前述三级实训形式。二是开发生产性实训的教学项目。生产性实训基地中以真实产品为载体, 通过把工作项目转化为学习项目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 才能将实训教学转化为生产力付诸实践。三是运用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方法。针对生产项目的开展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 把学生的学习、技能训练、真实生产整合成一个整体, 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 发挥生产力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成立平.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廖莹.浅析如何将企业培训转化为生产力[J].中外企业家, 2011, (2) .

[3]陈玉华.校企合作建设学习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7) .

运用教学机智,转化意外事件 篇9

一、学会宽容, 机智引渡

课堂意外事件, 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 宽容对待。如果能够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 课堂意外事件还能够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增效作用。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少一些刚性的“硬设计”, 多一些弹性“软设计”, 同时根据千变万化的课堂情景, 因势利导地变换教学方法, 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资源。例如PEP小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会听、说、读eleven到fifteen的数字。课前, 我事先预设利用图片和句型“How many...can you see?Let’s count.One, two, three...”来教授ten以上的数字。在一首“Ten Little Candles Dance”的歌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 接下来的Let’s Do也进行得非常顺利。但当我开始引出eleven这个单词开始教授的时候, 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开始不那么高涨了, 注意力也不那么集中了。原来, 学生对于one到ten的掌握比较好, 这样在他们的意识中, 好像数字就是很简单的。况且班级里有些学生已经知道了ten以上的那些数字的发音, 这样就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下降了, 有的甚至开始开小差。特别是一位男同学, 竟然拿出了类似“扑克牌”的卡片和同桌开始了游戏。“嗯!这个学生, 太不像话了!这几天上课心不在焉, 一提问他又不会, 我还没批评他, 现在竟在课堂上拿出‘扑克牌’了, 再这样下去还怎么了得。”我的脸顿时严肃了起来, 心里十分气恼, 真想大步走上前将他的“扑克牌”没收, 当众批评他一顿。学生见我板起面孔停下来, 顺着我的眼光望过去, “哈哈哈……!”大家立刻哄堂大笑。他自己也知道了我已经发现他的小动作, 忙低下了头, 准备挨批评。

学生的笑声使我意识到如果现在就大声地斥责他, 那么这堂课就肯定泡汤了, 不如先去提醒他一下, 下课后再说。想到这里, 我努力克制自己, 使自己冷静下来。我走到他的座位前, 伸出了我的手。他明白了我的意思, 从抽屉里拿出“扑克牌”, 交到我的手中。我没有说话, 就走回讲台, 准备继续上课。看着放在讲台桌上的“扑克牌”, 突然一个念头闪过我的脑海:我为什么不放开原来的教案, 也利用一下这“扑克牌”呢?于是, 我迅速在卡片上写了1—15数字, 然后拿起牌, 微笑着对着学生说:“Look, here are the cards.Let’s play a game with it, OK?”学生们一听说要玩游戏, 兴致马上就高涨起来了。于是我从中抽出一到十的牌, 先让学生念出数字, 然后再一手一张牌, 让学生将两数之和大声地报出来。在最后的巩固环节, 我还将扑克牌发到学生手里,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这个游戏。就这样,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下课铃响了。在保持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状态下, 我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又是一个个彼此不同、异常活跃的个体, 教师的教案再详细、再周密, 也难以全面预见随时可能出现的思维变异。因此, 课堂教学应变艺术是一种比较高超的艺术, 由于课堂上很多偶发事件是事先预料不到的, 所以教师应随时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 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 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的契合, 借题发挥寻找灵感。在我的那堂课中, 一副“扑克牌”就是一个灵感, 一个灵感的出现也能够给课堂带来不可思议的效果。

二、善待意外, 生成资源

其实, 在我们每天的教学过程中,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在丰富又多变的教学情境中, 常会有许多意料不到的事件发生, 比如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做小动作或干别的事情、不守课堂纪律等。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课堂上学生活生生的表现, 也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这让教师有了更多选择教学资源的余地, 更让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了并有效地利用了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 使课堂成为一个生成动态资源的宝地。因此, 怎样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突发事件, 怎样使结果向好的方向发展, 这不仅需要教师一贯的素养, 还需要一点“教学灵感”, 使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交流知识和情感, 还为教师们提供了一处机智应变、富于挑战的多彩空间。例如PEP Book 4 Unit 4教学主要内容是学习表示天气的单词和相关句型。本节课主要完成以下内容:一是复习描述天气的单词;二是教学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It’s...in....我用课件呈现了一张中国地图, 然后通过Pair work及Guess the weather让学生操练此句式。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 在相对应的位置出示不同的天气符号。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 自己在画画。我看到了, 刚要批评他, 却发现他画的是母子俩个人在打电话询问天气的图画, 我灵机一动, 这不是这节课运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It’s...in...”的一个很好的情景创设吗?于是我及时捕捉这一意外事件, 并以此为契机, 开展教学活动。我叫学生模拟打电话以询问天气, 可以和同学、家长, 也可以和John, Mike, Amy等打。学生还真是有模有样, 自己寻找自己的伙伴, 互相打电话, 互相纠正发音, 互相纠正对方说的句子, 然后还展示自己打电话的情景。如:

A:Hello, This is Hang Yu, Is that Mike?

B:Yes, This is Mike speaking.

A:Hello.Mike, How are you?

B:Fine, thank you.

A: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America?

B:It’s Sunny.I can fly a kite.

A:OK, I wish you have a good time.

上面的这则案例, 我及时抓住学生创设的这个有效情景, 为我所用, 让学生沉浸在一种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 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操练, 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教学目标也因此而得到落实。当时如果给学生泼一盆冷水, 无疑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那堂课中, 我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 充分激活学生蓄积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 一旦时机成熟即让它们喷涌而发。因为真正地相信学生, 解放学生, 才没有在固有的模式下淹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大表现力, 而是让学生教育学生, 并促成他们的人格健康地成长, 使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们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尤其是真实的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

三、注重锻炼, 培养机智

把课堂意外事件顺利转化为课程资源, 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所谓教学机智是指对教育中的意外情境和情绪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 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课堂上难免会有意外因素出现, 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这种不确定性, 很多教师应尊重并珍视这种鲜活、灵活的资源, 并善用自己的智慧将其转换成有益的课堂。这样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具备的, 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用渊博的专业知识、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 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厚实的教学功底、训练思维反应能力和提高辨别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厚积薄发、左右逢源。记得那是一堂四年级的英语课, 授课的内容是描述人的外形特征。一切都像往常一样, 唱英文歌热身, Greeting, Revision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该导入新课了, 这时, 我发现已经准备好的五张不同特征的人物图片忘在办公室了, 怎么办呢?如果我现在就去办公室拿, 肯定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氛围, 打乱学生的思维。我急中生智, 准备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便指着班中最高的和最矮的向学生介绍:“You are tall and you are short.”开始学生还没反应过来, 我又做出对比手势, 继续说tall, tall, you are tall short, short, you are short.看着我那夸张的手势, 几个学生笑了起来, 其他学生明白意思后也跟着哈哈大笑, 整个课堂在一瞬间变得轻松起来。

新课堂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尊重学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因为课堂上的“教学灵感”往往来源于学生的活动,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教学的现场性又促使我们在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时, 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过程, 而应独具慧眼, 将始料未及的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 并合理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 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摘要:把课堂意外事件顺利转化为课程资源, 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本文从学会宽容, 机智引渡;善待意外, 生成资源;注重锻炼, 培养机智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 转化意外事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意外事件,教学机智

参考文献

[1]张淑琴.小学英语教师指导手册[M].金盾出版社, 2007.

[2]禹明.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转化思想及其教学浅议 篇10

关键词:转化,数学思想,教学,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他的著作《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说道:即使学生把所教给的知识 (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等) 全忘了, 铭刻在他心中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却能使他终身受益.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已成为也应成为数学现代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仅从中学代数中的一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及其教学进行阐述.

转化思想 (化归) :所谓“转化”, 是指把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 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 然后充分调动和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于问题的解决, 最终求得原问题解答的一种经常应用的方法.

一、转化思想的应用

1.特殊化方法

对于某一个一般性的数学问题, 如果一时难以解决, 那么可以先解决它的特殊情况, 然后再把解决特殊情况的方法或结论应用或者说推广到一般问题上, 从而获得一般性的问题的解答.

例1 (数形结合) 求满足undefined的辐角主值最小的复数z.

解答 从undefined的几何意义可知, 它表示的几何图形是一个以undefined对应的点为圆心, 以1为半径的圆周及圆的内部的所有点的集合, 又由z的辐角主值的几何意义可知, ∠XOP即为所求之复数z的辐角主值的最小值.

2.一般化方法

例2 若a, b, c≥1, 证明:4 (abc+1) ≥ (1+a) (1+b) · (1+c) .

证明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一般化策略, 正是波利亚在其《怎样解题》中所阐述的一般化思想.

3.构造方法

在平时的数学学习及习题的解答过程中, 如果构造一个方程、一个图形、一个函数等, 或许能使很复杂的问题变得很容易, 使我们达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例3 已知a, b为非负数, 求证:

undefined

解 构造一矩形即可.

二、把转化思想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

转化思想的教学, 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注重发掘隐藏于知识之中的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数学教材的每一处, 教师要善于把这些思想方法提炼出来, 明确指点给学生, 引起他们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受益.

2.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学应注重的训练内容: (1) 突出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的发现, 学生才能获得活的知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方法的一招一式, 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应用和发展过程. (2) 强化方法的提炼.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技巧中提炼方法, 来理解方法的本质, 善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也是数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数学方法虽具有普遍适用性, 但数学问题千变万化, 即使每天不停地做也做不完,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做题的数量, 而在做题的质量, 教师要善于举一反三, 逐步渗透,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层次更具广度和深度.这样掌握的知识不是一团乱麻, 而是一个有条不紊的知识网络, 运用时自然能灵活自如.

总之, 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而不是某些特定条件下的一些技巧, 它反映的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原则.实际上, 数学中的各种思想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交替的, 任何一种数学思想都不是孤立的, 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严格区分的.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才能够不断地学会并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及方法.

参考文献

[1]钱佩玲, 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蔡上鹤.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中学数学, 1997 (9) .

[3]沈文选.中学数学思想方法.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朱水根, 等.中学数学教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曹才翰, 等.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琵琶记》下一篇:换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