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24-05-20

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通用7篇)

篇1: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负责人:王长林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农村学校转化学困生策略的研究》课题,是松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经本课题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的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

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观点,学生是学习主

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成就巨大,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巩固和落实,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教育公平已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义务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学环境条件、教师素质、学生自身素质能力,再有大部分的家长文化低下,对孩子的教育少之又少,所以某些学生在某一学科或某几科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学习障碍或困难。当前新课程改革成就颇丰,对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学困生的存在,依然是困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当努力追求的,因而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显得更为迫切。

所以,我们开展探究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工作,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探索价值的。本课题从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希望从我校的实际出发,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内因方面找到一些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发展的方法,为教育者提供一点改善学生学习困难的对策,使学生健康茁壮成长。这不仅体现了以人

措。

(三)课题的界定

1.“学生学习困难”的涵义

所谓学生学习困难是指目前一些智力正常或超常儿童在某个科目或某类科目(如文化基础课)方面获得或应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上,有一个甚至几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或困难,未能达到国家规定学业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仅靠自己一时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指导,给予补充和矫治的学生。

2.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学分析

学生学习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在这里我们仅从学生的心理方面来探究其原因。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大致是在气质、创造力、观察力、意志力、处理难题能力、考试焦虑度和心理健康等个性因素上有较大缺陷。他们或个性抑郁、学习时观察不够全面仔细;或意志力薄弱、仅忙于应付作业,无法处理难题,惧怕考试;或更无创新意识,心理健康欠佳,情绪不稳定,自卑、缺乏自信心,遇事易冲动,情绪的迁移,有的厌世、行为古怪、早恋等,或兼而有之。我们主要是从调查学生学习现状入手,然后通过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数据整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归纳出学困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课内外作

特点。

3.“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目前,在国内有许多心理学家涉足这一领域,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比如我了解到的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主要分析了造成学困生学习成绩不良和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学困生造成学习不良的原因有:对待学习的不良态度;缺乏某些良好的性格;在心智活动或认识活动有缺点;个别的学生是由于某些缺陷或只能落后。造成学困生违反纪律的原因有:不能正确理解纪律要求;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或有不良习惯;意志、性格上有缺点;精力旺盛没有发挥而违反纪律;少数学生有“对抗”的态度。针对病因,作者并指出了相应的转化措施。张大均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主要通过把优等生和学困生进行比较,从认知因素、人格因素分析了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并指出了

育、成功教育、合作教学等。他们对造成学困生的原因主要看到了主观因素,而忽略了造成学困生的客观因素;对于学困生的转化也往往忽视了外力的作用。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帮助学困生形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研究要解决的具体任务是:

1.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 2.改变学生学习困难的教育策略。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从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出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

2.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作业等方面来进行观察、访谈、跟踪、辅导,以求得转化这类学生的有效教育教学策略,使这类学生形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学习心理状态。

(二)研究内容:

1.学生学习困难现状的调查;

2.对学困生特点、类型进行心理学分析、探讨; 3.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

4.对学困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培养;

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对策的研究;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1.撰写开题报告。

2.召开课题组会议,开题。

3.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制定相关调查问卷。4.调查问卷分析,形成课题调查报告。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准备以本校一—九级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借鉴现代教育理论、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并辅之以下研究方法:综合调查法、心理观察法、榜样示范法、测查法、层次教学法、经验提炼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谈话法、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法、文献资料研究法等。

1.综合调查法。

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可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有关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2.文献研究法。

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

力的指导。我们知道,这对于我们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缩短研究周期非常重要。

3.比较分析法。

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验、并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4.个案研究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以更有效地调

5.经验总结法。

在实验过程中,组织主研和协研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丰富了此次课题研究的内涵。

七.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从调查学生学习现状入手,来掌握研究问题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通过心理学分析对数据整理、事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学困生所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某些共同特点作为研究重点,最后从中探究解决学

学习,已达到课堂的优化。

具体思路是:

1.我们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保障课题研究的进程。

2.建立实施组织,明确分工职责。

3.对全校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建立学困生档案。

4.对学困生特点、类型进行心理学分析、探讨;总结出学困生成因。

5.对学困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培养; 6.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对策的研究;

7.经验交流,撰写实验研究解题报告,等待有关单位验收、结题。

(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和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1.对课题进行全程总体分析与策划,通过查阅资料、实际调查等方式,了解农村中小学后进生转化的已有研究成果及现状。

2.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就后进生现状进行全面调查,3.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与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

1.制定开展课题研究的规章制度,培训部分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作好前期资料和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

2.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协助实验教师确定研究与实验对象,做好学生的前期测试及个案访谈,了解后进生学习现状,指导实验教师学习科研和搜集、统计数据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教师科研的能力。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1.根据前期测试结果的启示,针对后进生学习的现状,分析成因,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后进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2.跟踪调查。

3.做好后期测试,比较分析。4.随时做好案例的分析与积累。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

整理研究资料,分析、提炼、总结,形成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八.预期成果

通过“对后进生转化”的实践研究,转变教师的育人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观念。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后进生的综合素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激发后进生树立自信。

(2)激发后进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5)提高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探索出一些转化后进生、指导后进生学习的有效策略。

最终成果:《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报告》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谢谢!

篇2: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1、本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是《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子课题,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县都成立课题领导组,合肥市又成立了专家指导组,学校以校长为首也成立了课题组,可以说是组织严密,制度建全;

2、该课题成员年富力强,从教第一线多年,个人钻研学生心理学十数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课题组成员多数较为年轻,没有较多家庭负担,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和研究,具有极为强烈的科研热情和较好的研究能力。

3、本课题主要是通过调查访问、文献研究、实验教学等方式进行开展研究,这些方面学校有丰富的资源保障。我校已接通宽带网,学校配置了先进的电脑设备,可以随时上网浏览收集资料。可以说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校图书室有着近万册的藏书,特别是教育书籍非常丰富,可以随时查阅。另外,学校的教育经费运转良好,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所有这些,为课题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帮助学困生形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研究要解决的具体任务是:

1、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

2、改变学生学习困难的教育策略。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从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出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

2.通过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作业等方面来进行观察、访谈、跟踪、辅导,以求得转化这类学生的有效教育教学策略,使这类学生形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学习心理状态。

(二)研究内容:

1、学生学习困难现状的调查;

2、对学困生特点、类型进行心理学分析、探讨;

3、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

4、对学困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培养;

5、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对策的研究;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1、撰写开题报告。

2、召开课题组会议,开题。

3、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制定相关调查问卷。

4、调查问卷分析,形成课题调查报告。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准备以本校七―九级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借鉴现代教育理论、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并辅之以下研究方法:综合调查法、心理观察法、榜样示范法、测查法、层次教学法、经验提炼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谈话法、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法、文献资料研究法等。

1、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可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有关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我们知道,这对于我们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缩短研究周期非常重要。

3、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验、并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4、个案研究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以更有效地调

5、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组织主研和协研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丰富了此次课题研究的内涵。

七、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从调查学生学习现状入手,来掌握研究问题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通过心理学分析对数据整理、事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学困生所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某些共同特点作为研究重点,最后从中探究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已达到课堂的优化。具体思路是:

1、我们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保障课题研究的进程。

2、建立实施组织,明确分工职责。

3、对全校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建立学困生档案。

4、对学困生特点、类型进行心理学分析、探讨;总结出学困生成因。

5、对学困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培养;

6、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对策的研究;

7、经验交流,撰写实验研究解题报告,等待有关单位验收、结题。

(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在一年内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和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7月―10月,4个月时间)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撰写课题申请报告;

2、拟订研究方案,提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并落实到人。

3、正式申报课题,等待批准立项;

4、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使他们了解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熟悉研究原则与方法。

5、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6、筹备建立学校课题研究专题网站(页)和全员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每位教师都要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参与研究课题工作,为进入研究实施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月至6月,8个月时间)

1、开展理论研讨与教学实践并重的研讨会、交流活动。

2、对学困生学习特点、类型进行系统分析、探讨。

3、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研究。

4、学困生教学对策的研究。

5、实验效果的经验交流。

6、进行课题研究中期论证,开课题研究中期论证会。

7、撰写阶段性报告和总结。

第三阶段:自我评估阶段(207月至8月,2个月时间)

1、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总结与评估,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完成《学困生教学反思集》

2、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对研究对象进行个性心理调查,进行对比分析。完成《学困生个性心理辅导策略方法集》和《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年7月―8月,4个月时间)

1、整理研究过程性资料,建立案例、报告、调查等各方面档案。

2、认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经验,撰写研究实验结题报告。

3、召开课题组结题大会,进行成果展示。

4、准备相关资料、提交有关方面验收。

八、本课题组织机构

(一)课题领导小组:

(二)研究人员分工

九、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

1、《学困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研究文集》

2、《学困生心理指导或治疗策略文集》

篇3: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困生的组成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难教学生”来形容学困生, 本文所提到的高职英语学困生, 即指高职院校中智力正常, 但由于英语基础薄弱, 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方法不当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英语学习效果低下, 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困难学生。新疆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其高职院校的学困生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来自全国普通高中统招毕业生中英语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 其中, 两级分化现象中英语程度好的学生也来源于此。二是从本地中职、技校和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 这些学生英语基础非常差, 英语水平还停留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三是从汉语教学部读完一年预科后升入不同专业班级中的民考民/民考汉少数名族学生, 这些学生是自然班教学中学习最为困难的学生, 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入学前从未接触过英语, 没有任何英语基础;而曾接受过英语教育的少部分学生, 英语水平也非常低, 大多是“聋哑英语”。在笔者对他们的访谈调查中得知:由于“双语”教育的蓬勃开展, 他们很重视通过国家要求的HSK和MHK的汉语水平等级考试, 而对英语学习缺乏动机, 在高考中, 英语成绩也只作为他们的参考分, 不被纳入高考总分中, 因此英语老师在中学的教学中随意性很强, 不够严谨、缺乏系统性, 老师对他们的要求是不考零分即可。在升入高职后, 少数名族学生首先要在汉教部强化一年的汉语学习, 为以后的专业课打下更好的基础, 然而这一年中并没有开设英语基础课。在笔者对其部门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 他们也很无奈, 因其汉语水平、文化知识还很有限, 为其开设的相应课程的课时已经排的很满, 没有时间和条件再开设英语课。可想而知, 这部分学生很难有足够的动机和一定的英语基础来上好公共英语课。然而, 要为新疆本地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就不能放松对其英语技能的培养和西方文化知识的正确引导。自2011年起, 国家已为新疆少数名族学生免去了一年汉语预科学习的学费, 为其发展提供了政策性支持, 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笔者认为, 打好少数民族学生中学时段的英语基础, 为其和大学英语教育接轨能更进一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二、新疆高职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现状

(一) 高职学困生总体特点

新疆高职英语学困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问题表征表现在:1.因其英语功底较差, 中学时在英语知识上欠的太多, 认为自己距离高职英语需要达到的水平太远, 产生焦虑、苦恼和失望等消极情绪, 从而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 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上课时他们总是自卑的“躲”在最后几排, 金口难开, 难于和老师互动, 不注重教学反思的教师们很容易对他们悲观失望, 把注意力放在好学生上, 或降低对整个班的学习要求。2.学生学习意志薄弱, 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常把自己的不足归因为外部任务及其难度上, 很少从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反思。3.对英语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 认为英语学习对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用处不大, 学习存在明显的实用主义, 对自己的要求局限于通过英语应用能力A, B级水平测试。

(二) 新疆高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

新疆的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有独特的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 思维方式也具有独特性, 如维吾尔族学生的母语文字是从右到左来书写, 因此掌握其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曾今给民族班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经历, 总结出在全班均为少数民族学生时其英语学习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1.因所学专业是旅游英语或酒店英语等, 学生们虽然功底普遍薄弱, 但有着共性的集体给他们创造了低情感过滤的语言学习环境, 他们学习热情非常高, 不同于汉族学生的内敛和安静, 他们态度积极且很活跃, 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太多监控自己的英语表达, 对老师的提问, 只要有一点点想法就会脱口而出, 虽然错误难免, 但毕竟实现了语言的交际目的。2.不止学生内部很团结, 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授课老师也非常热情, 课上课下都很善于和老师交流或问问题, 他们有着很强的成就动机, 迫切希望在短时间内取得较高的成绩。然而, 在自然班非英语专业的公共英语学习中, 少数民族学生真正成为了班里的“少数”, 他们的学习状态表现为:坐在教师的最后一排, 安静且表情茫然, 当老师提问到他们时, 他们会害羞的低下头, 完全没有自信, 更不会主动去和老师交流。

三、因材施教促进高职英语学困生的转化

(一) 采取适合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特点的英语分级动态教学模式。

英语分级教学便于教师对同样基础的学生进行“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保证学习中较低的情感过滤。相反, 如果继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同一套教学模式、实行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最终成绩评定, 必定会导致零基础和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中等学生学不好、基础好的学生学不够的局面, 这种教学显然是低效不科学的, 因此, 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 开设基础英语选修课。

对于还没有实行分级教学的高职院校, 应积极开设英语基础课程的选修课, 以让基础差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拥有补上所欠知识的机会, 也便于他们更好的融入到正常的公共英语教学中。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选修课, 多是针对英语程度好的学生开设的的四级辅导或专业英语课程, 这对学校培养出具有良好英语功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校过级率有很大帮助, 但忽视对学困生的补习, 将会导致两级分化的加剧, 不利于英语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的开展。

(三) “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要给予教学和学困生浓厚的情感, 用积极的期望影响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困生, 并和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面对学困生时, 不能因其成绩差就忽视他们的存在。教师的言行要给学困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你一定能学好英语, 何况学生的成绩好坏并不是决定其日后是否成才的唯一衡量标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不能局限于知识的讲解上, 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从而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四)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灵活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己教学的热情。

无疑, 扩招后的高职在生源总体质量上确实不高, 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水平低, 对英语学习没有较高要求, 自己只要照搬书上的内容就足以应付, 有着吃老本的思想。但学生基础水平的高低不是决定教师水平的高低因素, 教师不该就此降低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弱化为高职教育提高自己的使命感。教师因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更新教学观念, 根据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 在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 挖掘、优化学生喜欢和需要的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 教师应打破对教材神圣不可变的“迷信”, 树立教材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结合教学内容, 开展多样的、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活动, 结束教师在讲台上的独角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一种快乐。

(五) 因材施教, 灵活使用教学策略。

对于高职学生, 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模式达到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 要避免使用单一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灵活应用合作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情景体验式教学策略, 和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策略等。如针对学困生, 教师可以在班里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学生自己的意愿, 教师协调组合小组成员, 在小组活动中, 优生就可以带动学困生的学习, 学困生也容易在团队意识下努力更进自己的学习。

(六) 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 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

对学生实行档案袋评价机制有助于学困生监测到自己的学习进展, 循序渐进的体验到学习的成效。同时, 教师要善于应用激励, 对学困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即使只是学习态度上的变化、上课发言中的进步, 都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 以助他们增强自我效能感,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应点到为止, 不挫败其学习积极性。当他们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时, 要积极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和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培养其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策略, 强化其求知的内驱力, 为自主学习和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成丽萍:《高职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对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年。

篇4: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以下是我总结出来的几个方面内容:

一、抓紧课堂45分钟,从课堂教学中见效果

因为班主任基本都是主科老师,工作量大,在学困生转化方面虽是主力,但也精力有限。而科任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课间都到班级或让学困生到办公室与其谈话,帮助他们转变,同时这样做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些做法都不现实。因此,抓紧课堂上的45分钟,从中见效果是个关键。在课堂45分钟里认真有效地实施学困生转化工作,既可保证转化工作实施的时间,又可保证转化工作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

二、自信心的树立至关重要

这些学困生都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学习成绩低下。想在课堂上见到转化效果,既不能一味地说教耽误其他学生的学习,又要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我认为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至关重要。

在转化过程中,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兴趣等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矫正学困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使其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成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成建设性人才,这是我们要进行学困生转化研究的主要原因。

学困生大多数是因为遭遇过学习上的失败,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从简单的内容答起,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或是适当点拨,并在他们答对问题后及时给予肯定,时日一长,就会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使他们从中得到满足,为今后的学习增添内动力。

很多学困生的产生,开始可能是因为在课堂上有一道题没有听懂、没有掌握老师新讲授的知识点,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点的增多,好多没有及时消化的内容堆积下来,阻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加之因为学习平庸,平时得不到重视,丧失了自信,因此比较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求上进。我觉得对于學困生,老师的赞扬、肯定是很关键的。

好多孩子在老师的关注、肯定下,单科成绩直线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了重视,在老师肯定他的同时,他自己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于孩子而言,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欣赏的眼神,都可以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只有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优先关注他们,从经常让他回答简单的问题,到适当地与他谈心,逐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上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方法只有那么几种,只要学会方法,举一反三,别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学困生课堂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化,初步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明白只有努力探索、认真钻研,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没有解答不了的问题。

三、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学困生基础知识、解题技巧的不断积累,他们的自信心得以重新树立,产生了自我期望和自我激励,长久发展下去就会使学生内心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动力。使学生愿意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学到更多的知识,体验更大的成功。作为教育者,我们尝试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热情,进而完成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

中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学困生转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内容的新意,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存在新鲜感,用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后,肯定他们的进步、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各学科老师都能长久地坚持下去,随着学困生基础知识的不断累积、解题技巧的逐步提高,学困生转化就会迈入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

我认为,只有牢记以上几个方面内容,认真执行、持之以恒、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起到转化学困生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及时写下教学随笔,记录好在促进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现象,方便日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转化方向。在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你与这些学生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它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孩子们的点滴变化。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不仅对学生有益处,同时也树立了我们自己的育人信心。

总体来说,我们日常教学最应该做的就是向课堂的45分钟要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发现自己的成功之处,养成“我能行”“我一定行”的心理暗示习惯,学出一片光明前程。历经三年,在深深感叹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不易之时,我也欣喜转化工作的慢慢推进。感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好多性格是他们在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别人不可取代的。而我们应该做的正是尊重生命个体的独特性,顺应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进步。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去研究、去尝试、去探索,我们便会有许多惊喜与发现,我们总能借助于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以达到我们帮助学困生转化的目的。同行们,在学因生转化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篇5: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对社会而言,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决策,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构建和谐教育,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因此,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教师更应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让每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小部分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产生一定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更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选择了“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这一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予以研究,进行了探讨。

二、课题研究意义

实践意义:学困生大都是潜能未得到很好开发的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大器晚成者,只要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条件,这些学生都可以成材。转化他们,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后劲和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财富的问题。

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既可在人学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又可为在高中阶段转化学困生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故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较大。

在分析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研究转化的对策,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本课题的核心。

三、理论依据: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差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

2、日本教育家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差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

3、新的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习成为主动、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4、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研究内容主要有:

1、课题界定:

(1)小学学生:指小学阶段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明天。

(2)学困生: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3)转化:指教师对学困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从而使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4、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5、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是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注入式,贯彻启发式,将动手动脑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个体学习和集体讨论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五、研究方法

多种研究方法相互融合、综合运用;

(一)文献研究。

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所研究的问题有目的地查阅、学习有关研究文献,熟悉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从中受到启发,站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思维和研究的能力。其实质是强调读书、学习、积累、发现问题,提升理论修养。在读书和学习中,要注意学习他人的立论基础、逻辑思路、研究方法、结果与结论,以及成果的表达形式,要注意从中吸取有价值的观点、论据和结论,还要从中发现他人研究中的问题、矛盾、不足、缺陷和空白,等等,作为自己选题和研究的生长点。

(二)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以叙事与反思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研究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是关注细节,发现典型;研究个案,总结规律;专业反思,培养智慧。通过教育叙事,教师们自然要留心教育细节,反思教育成败,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在叙事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提炼、概括、系统化个人对教育本质的理解;通过反思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创新。

(三)行动研究。

这里所说的行动研究既是指的行动研究方法,更是指的课题研究的实践行动。从方法学的角度看,一线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要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要求,遵循发现问题,改革尝试,反思总结,提出对策的基本程序展开研究。从实践的角度看,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行动研究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特别是同伴的互助与合作、对话与分享。行动研究重在行动,不是学好了再做,研好了再行,而是在行动中学习研究,在学习研究中行动。

(四)实验研究。

1、相对上述三种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在科学性方面要求更加严格和规范。实验研究在实验假设,实验设计,变量控制,统计检验,比较鉴别,因果辨析和理论分析等方面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因此其成果的科学含量往往更高,也更有说服力和理论价值。教师要注意从自身实际出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反思与行动相结合进行研究。

2、由特殊现象(个案)研究到普遍现象(规律)归纳的逻辑思维模式运作使转化工作的质量提高。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即把班内学生分成不同类别、比如可以分为带头组(学习能力最强、知识基础最好)、普通组(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基础一般)、提高组(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基础较差)、基础组(学习能力极弱、知识基础极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要求、测验考试等各个教学步骤中体现出四个层次,以体现出教学鲜明的针对性,每个学生所属的组别不是固定不变。随着学习的进步,每个学生都可能随时换组。当然这种做法给教师增添了备课难度。但对学生而言,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上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激励着他们向新的学习目标迈进。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1、本课题研究符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而且学困生常常屡教不改。如果借此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就有悖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只有从实际上消除大量的学困生存在的事实,才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

2、本课题设计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人的发展的本质观,理论依据充分、科学性强。实施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要求,推行“多人异步,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教学策略,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包括布置作业,按A、B、C三类分别布置,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成功,在各自不同的平台上和谐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注重学法指导。“学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而造成学习困难的。为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记忆的方法,养成作业书写端正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

3、本课题强调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层教学,要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学困生”学习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例如:在小组合作中让“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表意见,这样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能注意收集各种信息,回答时是代表小组意见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学困生”的作业差错率往往很高,教师批改作业时,不要一看到答案不对就打×,应分析思考的过程是否正确,是否合情,指出对的部分,划出错的地方,待其订正后,再给予评分。如果订正对了,还可以写优给予鼓励,为了激励“学困生”,也可以在他们之间开展竞赛,看谁进步快,让“学困生”感到努力不断见效,拼搏就会成功,增加“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在确定“学困生”的教学要求时不能急于求成和“一刀切”。应分清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可以采取减缓坡度增加台阶,小步子前进的策略,使“学困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逐步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当“学困生”的转变出现反复时,我们老师不能急躁、气馁,应找出反复的原因,“教不厌,诲不倦”坚持面授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做好深入细致的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帮助,教育学生学会评价,不要歧视学困生,提倡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学困生进步。

4、本校教育科研有良好的基础,本课题组成员均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我校在2010年参与研究市级课题《小学教师备课方式及作业改革研究》并获得市级二等奖,教育科研在我校有较好的基础及发展空间。

5、课题研究的各项保障措施比较完备。学校领导重视每次的课题研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支持课题研究。研究措施、工作、改革措施要落实到位,定人、定时、任务具体明确。

七、课题研究步骤及分工: 1.第一阶段:负责人:刘亚峰 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老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注重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2.第二阶段:负责人:宋朝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一是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课堂活动形式,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有趣”向“乐趣”发展,再从“乐趣”到“志趣”升华。

3.第三阶段:负责人:何艳霞

关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托尔斯泰说过:“家庭教育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作为这个学校的第一任教师,便是他的父母”。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教育好下一代,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美满和谐,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能为家庭、为国家建功立业。可是现在的年轻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许多人却摆脱不了旧传统的束缚,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走入误区。我们遗憾的看到,一个个盲点在闪现: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低,行为有失检点,沉迷于金钱、酒桌、歌舞厅,整日打麻将,使子女深受其害,甚至染上恶习;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纵、娇生惯养;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软禁等方法层出不穷;更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以及学校教育中的不当,出现了一部分的学困生。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不能随堂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学,他们缺少学习方法,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低段时,由于教材内容较浅,学困生数量较少。随着年级升高,教材内容逐渐加深,学困生的人数也逐渐增多,到初中学困生的比例更大。有些学困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有转化的可能,从而可以减少学困生的人数,提高教学质量。

4.第四阶段:负责人:邢秀敏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进步。教师应该是由知识的持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舞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篇6: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题报告讨论意见

会议主题:开题报告讨论

时间:2011年6月18日

参加人员:冯明磊、崔大为、刘东仓、王斌、范继磊、王长锁、陶金锁、李艳华

会议记录:王斌

会议内容:冯明磊做开题报告

一、题目:课外兴趣小组的开展对农村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一)、提出背景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三)、研究的内容

(四)、题实施步骤

讨论与点评:

崔大为:

1、报告提出的背景我们已经十分明确,非常符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

2、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对于我校的发展也具有长远的意义。

篇7:英语学困生转化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可加页)

(一)课题的界定:

1.课题题目:提高英语学困生英语成绩的研究

2.课题内容:通过对造成英语学困生的背景,形成过程的调查分析,寻找原因,研究提高成绩的方法和措施,改进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我们之所以选择“提高英语学困生英语成绩的研究”课题,是依据我校实际现状而提出的。**二中是伴随着***市“****教育工程”发展成长起来的一所学校,现有教职工人,教学班个,在校生人。学生主要来自我县深山区***乡、***乡、**乡、**乡、**镇,贫困家庭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较多,学生受山区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制约,英语缺乏系统的教育,基础比较差,或多或少均存有不同程度的知识漏空现象;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父母中文盲比例10%左右,他们缺乏对孩子学习英语重要性的认识与引导,又为生计而疲于奔波,父母的思想认识和言谈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工作量极其繁重,对英语学困生的心理关注、思想教育不够,对学困生的辅导因时间,人力等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上主要原因导致我校英语学困生成绩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基础差,这一部分学生自己上课时听不懂课,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听课,上课搞小动作,往往还会影响一大片同学,到了高年级,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研究。

2.研究的意义: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来说,多一两个学困生表面上好像无关紧要,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所以,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都不容忽视。为了使学生能做到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和自立,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既能顺利完成学业,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科学的做好英语学困生的研究、转化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本课题研究意义重大。

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深入分析中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高标准地完成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当地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具有强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理论依据: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多元智能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应用价值

1.课题研究现状:本课题在国内早已有研究、探讨和论述,但是仅限于从学术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如果从学校实际教学的角度,从校长、班主任一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视角去研究这个问题,更具有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2.课题的应用价值: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学困生在古今中外各类学校中都存在,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在教育实践界,往往从制度侧面的因素,如怎样分组教学,如何改善班级课堂教学等加以研究的居多,而着眼于非制度侧面的因素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等等的分析不够。

英语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自身的因素。如智商低,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学习习惯不良等原因造成的;其二是客观因素。如教育者的失误,家庭、社会 等不良环境影响,有的学生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遇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和家长们缺乏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步丧失学习信心而成为学困生。再者是由于评价标准的绝对统一造成的。学困生是教育体系的产物,每个人的智力发展不平衡,有先有后,每个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他们的认识也就千差万别,每个人兴趣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当然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别,可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却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学困生自然会产生。

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成绩可以提高,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童年的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在提高英语成绩的同时“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五)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学生方面:探索学困生的类型及成瘾,找寻对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方面:通过研究,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学生观,努力培养一 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研究的具体内容:1.弄清英语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及成因。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建立不同个案研究档案。2.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对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归纳与总结,找出有效防止学困生产生或有效转变学困生,提高英语成绩的策略或规律,并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转化工作。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成绩、能力培养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困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六)研究步骤和进度

(一)准备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及职责,建立课题组规章制度。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二)启动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1、搜集有关材料,了解国内有关此类问题的研究状况。

2、联系实际弄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不同年级学生英语学困生学习困难 的原因)及教师的困惑地方。请有关专家修改完善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学习相关理论。

3、在课题组教师中作调查:请课题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点围绕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困生开展有效活动,促进其英语学习,提高其英语成绩,谈谈自己的经验和困惑。

4、组织首次课题研究校本专题研讨活动

(三)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课题研究。(1)弄清目前英语教学中学困生存在问题和原因。(2)寻找能够提高学困生英语成绩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3)思考: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解决哪些问题。(4)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不断反思总结。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组织课题专题研讨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交流。

4、教师开展研究课比赛,给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四)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7月)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撰写科研报告,全面展示研究成果;研究论文、案例、体会汇编成册;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七)研究方法和资料获取途径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制作问卷调查表,对“英语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英语学习产生困难的时间、原因和他们的期望。

2.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班里采用不同的帮教措施进行比较实验,总结出最佳的帮助策略。

3.教育实验法: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探索出好的教学方法。4.理论探究法: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在充分吸取别人经验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特点,力争使课题研究有自己的特色。

资料获取:包括文献调查、考察调查、问卷调查、设计并进行实验、科学观测等。

(八)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总结,对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因素加以细致分析,采取对策和解决方法:确立奋斗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最终撰写形成《课题

研究报告》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副组长:***组员:********* “提高英语学困生英语成绩的研究”课题的负责人***,研究生学历,多次参加英语专项培训,拥有和较为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对英语新事物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课题组副组长***,谦虚务实,擅长协调组织。其他三位老师*********都比较年轻,业务能力比较强,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和奉献精神。课题组将定期组织研究,使科研形成氛围,同时以课题为抓手,确保责任到位、研究到位、效果到位。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月日

扩展阅读:开题报告doc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现象及应对策略

院(系)外语系专业班级英语2005级3班学生姓名李月指导教师(职称)王晓萍(副教授)提交时间二一一年十二月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名李月学号0525024083论文题目(英文)AnalysisofthePhenomenonofJuniorMiddleSchoolEnglishSlowStudentsandthecountermeasures论文题目(中文)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的现象及应对策略选题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能均衡发展,是所有教学工作者最大的愿望。教学是学校的根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牵绊着一切的教学活动,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是迫切而必要的。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施行)》等若干文件也积极提倡教学的重要性。“学困生”的转化是每所学校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真正从农村、乡镇学校去分析学生存在的英语问题,使得学困生的发展也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工程。本课题研究真正关注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既从宏观层面研究学校对教学管理的策略,又从微观层面探索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策略。英语是一门兼知识性,工具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但是,总有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困难重重。究其原因,这些学生的学习上不去,并不是他们的智力低下,不够聪明,而是情商发生了障碍,没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情绪,贪玩、胆怯、缺乏自信、密切合作等良好情感态度。我所实习的学校是一所乡镇初中,孩子基本上来自于农村,许多父母打工在外,通过我对他们的观察与了解发现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基础不扎实,甚至没有基础,接受能力差,反复失败,导致内在动力丧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不主动,缺乏自制力;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够,缺乏因材施教。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包括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本文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相一致,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其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综述(前人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应不少于1000字):所谓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正的学生。前苏联教育学者巴班斯基的同心圆理论认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原因有两个:学习的可能性和教学的、发展的、教育的社会条件,前者与后者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若干同心圆组成的圆表示。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育学者北尾伦彦的研究表明,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可分三个层级,一次性因素是直接相关因素(包括教学内容、教法、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等因素),二次性因素、三次性因素是间接相关因素(包括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环境因素)。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一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建构主义理论主义者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的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建构主义教师的作用是:(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和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此外,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客、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近几十年,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对学困生的研究已取得进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原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1986)提出了“成功教育”的理念;在八十年代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思中(2006)总结出“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的十六字外语教学法;九十年代初,《英语辅导报》的创办者包天仁(1997)探索了一条高效的中高考英语复习教学方法。这些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学困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幅员广阔,教育的不平衡性,学生的复杂性,这些理论和实践不能得到普遍推广,因此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这些理论实践带来启示的同时,也带来更多关于学困生成因和转化策略的思考。

研究的内容(含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传统教学一般采用五段式(组织教学、巩固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测试),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以致学习困难学生越来越多;缺少针对性、实效性。课堂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的弊端,教师授课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课堂效率低下。为改善这一状况本课题准备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基本内容:对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实施有效干预,探究出一套减少其学习困难程度的办法,找出一条适合普通高中大面积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研究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寻求有效地途径与对策,针对调查学困生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出学困生的转化对策。3.重点与难点: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现状的研究,既考虑个别差异,又面向全体,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学习环境,让他们养成适合其个体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行为习惯、个性性格、情绪态度等基本心理素质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英语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一个个小问题中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技巧、方法,积少成多,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个积极、稳定的态度,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科学的学习英语的方法。4.创新与突破:本文结合英语教学实践,从多角度分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的现象,并提出有效的策略,从而提高学困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其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寻找“希望点”,挖掘“相容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困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转变学困生学习英语的态度。

前期准备情况:从图书馆书籍、期刊、大量搜集资料和并不断与导师交流,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做笔记,筛选出主要信息和参考信息。通过符合客观情况的真实材料,提出自己合理的观点。研究工作进度安排及各阶段预期达到的目标:1.第一阶段(9月下旬11下旬):提出选题的初步设想。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做读书笔记,搜集、整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毕业论文任务书要求,确定选题素材,分析、筛选已有的文献资料,并尽可能扩充有关的信息资料。2.第二阶段(11月下旬12月中旬):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向指导教师提交开题报告。3.第三阶段(12月中旬2012年3月初):撰写论文初稿,送交指导教师。4.第四阶段(3月初3月底):完成论文二稿。5.第五阶段(4月初4月中旬):完成论文三稿。6.第六阶段(4月中旬5月初):完成论文四稿。7.第七阶段(5月初5月上旬):论文定稿、打印。8.第八阶段(5月底):论文交叉评审、答辩。

上一篇:企业管理方案范本参考下一篇:保洁员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