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插上探索的翅膀

2024-06-21

让学生插上探索的翅膀(精选十篇)

让学生插上探索的翅膀 篇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集中某个对象, 并且具有特定感情色彩的心理状态。它既是学生认识的需要, 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对学生发散创新思维起到关键的作用。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可以说源于生活, 也高于生活。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要不断地唤起学生学习地欲望, 让生活真正走进学生, 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 让他们全身心地去体验生活, 反诬生活。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 其内心是愉快的, 行动是积极的, 观察、思维、记忆等多种智能活动就会最主动、最有效。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地将生活和学习联系到一起, 而且还达到了学生体验生活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此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地兴趣。

二、创设学生乐学情境

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 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 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 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 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同时,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它能做到图文并茂, 影音俱全, 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 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 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 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 都是以大胆地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 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 “只怕想不到, 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 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 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 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 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长城》第三段写“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但古代劳动人民如何修筑的呢课文没有叙述。教师可抓住这一“空白”, 让学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 深切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修筑长城的艰辛。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 还可以抓住结尾, 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 余音不绝, 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 引导推想。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 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 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 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 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 把握培养良机, 引导主体参与,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美”的眼睛, 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 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 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而一旦丧失自信心, 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 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起他们的创新细胞, 让课堂上所有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 抓住契机, 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通过自身素质, 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创新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努力, 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 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2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毛毛 有一种东西比知识放射着更耀眼的光芒,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建。学习语文更需要想象: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想象,才能理解其意境;学生习作也需要想象,它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形象更生动、具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想象就是他们的天性。在他们的脑海中随时会冒出奇异的想法:想到宇宙以外的世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动物的语言;他们想插翅飞向蓝天,他们想掘土探入蚁穴……在他们的天地里时时刻刻都充满着美好、充满着幻想。我就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空间为“学习乐园”,让学生奋力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 一、续编童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大的兴趣莫过于对童话故事的阅读和观看。许多童话寓意深刻,但是故事的悲剧性结局却是孩子们不想看到的,因为他们幻想着一切美好的东西。如在《狼与小羊》一文中,其结尾是“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向小羊扑去”。学生们万万没想到那么温和可爱的.小羊竟会成为凶恶的大灰狼的餐点,他们对“向小羊扑去”这一结局存在着一丝憧憬。于是我就抓住学生们的这个心理让他们续编故事:“小羊的命运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来当当小作家续编故事。”一听可以当作家编故事他们乐开了花,小脑袋凑在一起,显然他们对小羊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小羊的命运就“诞生”了。学生们各抒己见,许多学生都为小羊想了好办法,逃离了狼的魔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们那颗纯真善良的心。 二、填补“空白”: 我们知道画中讲究“空白”艺术,就像给维纳斯“续臂”一样,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想象创造出不同的作品。我们的课文教材中也留下了许多“空白”,让未来的“艺术家们”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发现、开拓、创造。例如《荷花》这篇课文中写道:“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读到这儿我问:“那么美的白荷花到底会有哪些姿势呢?”真没想到学生们的回答竟是如此美妙:“有的好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大绿盘下”“瞧,这朵伸着脖子,仰着头,跟太阳公公聊天呢!”“那朵弯着腰正和小鱼说悄悄话呢!”“嘘,小声点,它正躺在大圆盘上睡午觉呢,别吵醒它!”……学生们想象创造的火花迸发出来了,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模仿课文,举一反三: 有效学习,主要依赖学生对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作为教师应该挖掘其中的语言规律,让学生掌握语言规律,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学习了《山里的孩子》后,我就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总分段式,用总分方法说一段话:“哪里的孩子,像什么一样怎么样”。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海边的孩子,像大海一样心胸宽阔……”;有的说“城里的孩子,像城市一样

[1][2]

让学生插上探索的翅膀 篇3

例如,每学完一篇文章,在让学生积累了优美的词句后,我让学生先通过在读中想象法,告诉学生,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面,就是一个故事,你要跟随着一个一个词语的变换去领略每一张优美的图画,欣赏每一个精彩的故事,然后让他们用语言描绘出来,你不能不相信孩子的潜能多大,他们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是多么丰富,多么贴切,在他们享受到说的快乐时,我就让他们拿起手中的笔,让他们把这精彩的片断记录下来,永远保留下来,因为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经典之作。在激情面前,成功怎能不垂青他们呢?每次学习词语,每一次都会有惊喜,如果这样日复一日地练习下来,谁能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会突飞猛进呢?

正是由于我理解了“写作本位”这一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我的语文教学也在时时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刚刚学习了《彩色的翅膀》这一课,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习时我只是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子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解决了“小高为什么要把昆虫带往宝石岛”这一问题,并通过这一问题体会到小高——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后,我就让学生在读最后一段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昆虫来到宝石岛后,宝石岛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就这样,在孩子们梦幻般读起最后一段后,妙笔开始沙沙地唱起歌来,不多会儿,一幅幅宝石岛美丽的风光图,瓜果蔬菜丰收采摘的喜悦图画应运而生。

下面摘录同学们的佳作两篇如下:

篇一(张修胜):美丽的宝石岛——《彩色的翅膀》

续三个月以后,昆虫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它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每天都过着勤勉的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宝岛上安居乐业。

自从有了它们的到来,宝石岛就像换了一幅模样。不再那么单调,不再那么荒凉,也不再那么死气沉沉。现在宝石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一花一草都充满了活力。

战士们撒下的蔬菜种子在昆虫们的授粉之后都开了花结了一个个丰满硕大的果实,令人垂涎三尺.小草探出了它那嫩绿的小脑袋,让大地脱下了灰褐色的衣服,换上了绿装。幼小的树苗长成了一棵棵又大又粗的参天大树。茂密的枝叶被微风一吹,发出“沙——沙——”的声音。

一朵朵美丽的花儿争奇斗艳,姹紫嫣红,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艳娇美。诱人的花香飘满了整个海岛,引来了小鸟欢悦的歌声,引起了蝴蝶优美的舞姿,还引发了战士们的思乡情。

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丛中舞蹈。动人的舞姿让小草们不停地点头叫好。一只只蜜蜂呼朋招友,扇动着透明的翅膀,它来不及欣赏蝴蝶那优美的舞蹈,正在匆匆忙忙地采蜜呢。

天空中,洁白的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树枝上,一只只杜鹃在尽情地歌唱,仿佛在赞美:宝石岛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草丛中,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让战士们这一天的劳累全部消失,在田野上欢歌劲舞。

战士们,昆虫们,花草树木一起由衷地赞叹:好一个美丽的宝石岛啊!

篇二(孟倩楠):美丽的宝石岛

假如你原来到过宝石岛,现在你再回到宝石岛,你决不会相信,这就是原来那荒凉、单调的地方吗?

现在的宝石岛,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处处都有惊奇的发现,处处都是五彩斑斓的世界。

漫步岛上,处处鸟语花香,处处都有蝴蝶萦绕身边。蔬菜地里,一个个圆乎乎、红彤彤的西红柿,水凌凌的大黄瓜咬一口,又甜又脆……;果园里,一串串“月亮”挂在树上,苹果托着她那红润的脸蛋,柿子打着那黄色的灯笼……看见它们就令人食欲大开。

流连花间,景色更是怡人,虽然现在已是秋天,只有菊花开放的景色,但是却不亚于夏天那花色斑斓的景色。菊花的色彩也很多,远远望去,山坡上的菊花如彩虹一般绚丽多彩。闻着淡淡的香气,看着彩虹般的色彩,使我想起元稹的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是呀,语文教育的贤者们理解得多好,语文教学就应时刻以学生的写为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要我们心中时刻不要忘记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惊喜不断。

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篇4

一、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创新的发展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的好奇心往往表现在对一些新颖的事物、自己不懂的一些东西, 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 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乐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我通过设计悬念、设计趣味情境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春游:小明和小刚去春游, 他们带了两瓶矿泉水、两个苹果和一个大蛋糕, 这些东西怎么分才公平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每人一瓶矿泉水、一个苹果、半个蛋糕, 显然半个不能用已有的知识水平来表示, 由此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发展合作优势, 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所谓合作交流, 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 通过互相开拓、补充, 促使各种见解、观点趋于丰富与完善, 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帮助, 优势互补,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交往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 让每名同学用2根长5厘米的红色小棒和2根长3厘米的蓝色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 然后出示学习题: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它四条边的总和;计算方法有:5+3+5+3=16 (厘米) , 5×2+3×2=16 (厘米) , (5+3) ×2=16 (厘米) , 再引导学生对三种解法进行比较, 得出长方形的一般计算方法: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 ×2.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评价信息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又如:在“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 可提供“五年级 (1) 班有男生32人, 女生16人”.让学生交流讨论, 提问题.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提出了诸多问题:“五年级一共有学生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像这样的练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时, 围绕一个问题, 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 让他们各抒己见, 互相补充, 可激发兴趣, 开拓思路.讨论形式有:前后座讨论, 同桌讨论, 小组讨论, 随意找伴讨论.讨论后可个人发言, 其他人补充;也可以集体接力式谈看法、说见解.小组讨论的内容可丰富多彩, 其内容可以校对答案, 形成正确结论;提出问题, 寻求同伴帮助;说出解题思路, 互相启迪;归纳、概括规律, 推广解题策略;开拓创新, 扩展思路.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 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直觉作用的积极力量, 它组织, 维持并指导行为.教师要更新观念, 树立新的人才观, 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 热爱每一个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微笑面对学生, 良言激励学生, 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要多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数学课堂上, 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的语言来推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计算“119+59”这道题, 教师可问:“这道题要简便计算, 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 说:“那就试试, 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 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 找出这么多种不同的方法.”如此一来, 课堂气氛非常愉悦, 学生心情很放松, 保证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 是对学生的信任, 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有种神奇的功能, 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的融洽.

四、善于观察、想象、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 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知识孕育生活之中, 有观察才能有所发现, 善于观察是创新的基础, 只有善于观察, 喜欢找出现实事物的特征, 不满足于现状, 大胆提出假设和猜想, 才能有所创新.教师只有鼓励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 大胆提问与勇于实践,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更好的培养.例如, 学习了面积计算, 让学生实际测量操场、花园、圆形水池的面积;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 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习了统计图表, 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搜集数据制作各种图表.在实践活动中, 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自己去研究, 哪怕学生只是一点小小的发明或发现, 教师都应大胆的予以鼓励, 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长期过程, 需要我们常抓不懈, 只有这样, 久而久之才会使学生的创新素质有所提高.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只要我们选准目标, 找准切入点, 坚定信心, 质疑、善问、多思, 孜孜不倦地努力, 学生创新水平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 1998.

[2]王灿明.儿童创造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的学科论文 篇5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切创造性生活的源泉,任何科学创造总是以假设、想象为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目睹现在学生中面对习作的窘迫,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写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薄见解。

一、切题构思,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作文课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连贯性构思,让学生围绕主题构思,可以使学生加强想象的有意识性、有目的性,使想象日益得到发展。

要使学生能围绕着主题去想象,我们先得审题,题目是否揣摩透彻,关系到写出来的文章能否“切题”,只有审准了题,才能紧扣题旨作文,这样学生才能在正确的前提之下,展开合理的想象。我在指导学生写《春天的发现》一文中,先让他们读题,然后让他们说说这篇习作应把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明确写作要求的同时,引导学生说出这篇习作的写作重点,景物特点,并让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在反复思考中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通过审题,学生不仅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脉,而且无形培养了他们乐于动脑,勤于联想的好习惯。

为了让学生写出具体生动且有中心的作文,就必须认真考虑作文命题,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学生在作文时才不会无从下手,在有事可写的前提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指导时就时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启示,比如《假如我是……》这一题目,学生刚拿到手时,简直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纷纷向我发出求助的信号,适时我给了他们简单提示:你们可以写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出坚固的大堤,让洪水不再泛滥;假如我是服装设计师,我要设计出自动调温衣,让人们不再为四季增减衣服而操心;假如我是一片云,我要飘向干旱地区,为人们下了场透雨……经过这一点拨,他们似乎大彻大悟,刷刷地写起来了。通过这次习作不仅开阔了他们的思路,而且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二、串改文章,逐渐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常常会碰到许多类似于改编的课外拓展题,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主要讲的是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陈赓同志发现后悔恨交加,痛苦不已。当学生们都沉浸在悲痛的氛围当中时,我灵机一动,提出一问:假设当时陈赓找到小红军时小红军还没有牺牲,你们想象一下,当时小红军会说些什么?沉思片刻之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生A说:“对不起,我欺骗了您。”生B说:“首长,我已经不行了,请转告战友们,让他们继续奋战,坚决消灭敌人”。教师只是顺水推舟轻轻点拨,便引燃了他们想象的火花,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是两全其美啊!

有时把学过的诗歌让学生改写成散文或记叙文,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又一途径。诗歌的语言精辟,句与句之间跳跃幅度大,改写时学生必须把自己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之中,通过丰富合理的想象,才能再现作者抒发的情景。我在讲解完《赠汪伦》一诗大意后,要求学生将其改编成一篇四、五百字的记叙文。此诗用比喻的方法,表现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用夸张的方法,再现友人间的情谊。诗中画面只描写二者离别的情景,至于汪伦为李白唱送行歌时动作如何?路上聊了些什么?之后是否有来往等细节问题,诗中则无描绘。在学生动笔前,我便引导他们对这些细致的情节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并让他们紧抓住记叙文六要素,使文章生动具体。批阅时我发现这次作文大部分同学收效甚佳。实践证明,改写确实是一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三、踊跃活动,增强学生想象力

“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表象愈多,想象的内容也会愈丰富,而想象不仅依赖已有表象的数量,而且也依赖已有表象的质量,正确直接反映客观现实的直观材料越多,想象的内容也会越多,也会越生动越活跃。”结合这一理论,我认为教师应根据作文主题、内容及所需材料,结合当地实际,竭尽所能地提供每一次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游览,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不断扩展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

第八册《积累・运用二》中的“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最快乐的星期天把它写出来,并且在叙事过程中写出自己的感受,适机进行合理想象,要把内容g具体,语句写通顺。为了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素材,我安排在星期天早晨带学生们去集贸市场购物,然后攀登高山,领略秀丽山川,最后选择一块较为宽敞的草地,让他们动手将自己选购的东西做成美味佳肴。列宁说过: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心情游玩了一天并让他们自己参加劳动,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全身心的放松与快乐,更是实实在在的题材,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因我这一举动,使得这次习作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遣词造句亲切流畅,文风纯朴真挚。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知识探求的变化情境,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扣启他们想象之门。

四、点评作文,激发内心深处的想象力

作文不仅需要学生写前有准备,写时有素材,写后有自改,教师的及时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曾翻阅过《作文一点通》之类的书,我体会到专家的“一点”真的能打“通”我的思路,联想有如开了闸门的洪水一涌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呢?立刻东施效颦,将此法变通到学生身上,所以我非常注意作文讲评课,它是帮助学生鉴别作文优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打通他们“任督六脉”,丰富想象的一种有效措施。

讲评《二十年后我是一名……》半命题作文时,我提出四点:①内容是否具体;②语句是否通顺;③材料是否自己熟悉的;④文章是否想象丰富,立意新颖。请同学们根据这四点同座位两两相互评论,然后再改正,再次交上来时我发现他们似乎受益匪浅,文章大有进步啊!之所以让其相互批阅是为了摆脱以前那种老师滔滔不绝而学生木呆呆地听,毫无思考余地的模式,学生相互点评作文,给了他们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分析、思考,让他们自己去评议好与坏,使他们那蠢蠢欲动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促进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给他们创造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作文是中、高段学生学习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我们也应仅仅要求他们将内容具体化,也应引导他们把思想写活,通过习作找到他们想象的源头。恩格斯说过:科学是研究求知的东西,科学的教学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新。我们应朝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但这一过程中千万不能扼杀孩子们源源不断的想象力。

让学生插上英语的翅膀 篇6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谈具体怎么教学,怎样让课堂绽放出别样的精彩。(此处以五年级下册某课时为例)

第一步:课前热身,复习旧知

How are you ? How is your … ? How about you … ?

How about your father ? I can… What can you do?

I can…What can you do? What can he /she do ?

How about you ? What can you do ?

在课前的自由交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适应英语氛围,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再通过一连串的问答,让学生配以生动形象的动作,活跃课堂气氛,且自然地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

第二步:巧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Free talk谈话中教师对会唱歌的学生说Sing a song, please.从而引出Listen, She is singing.唱完歌老师示意赠送一枚奖章,以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大胆的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接着,教师对会跳舞的学生说You can dance. I can dance, too. Let us dance.然后拉着学生的手走几个舞步,转几个圈边说:Look, We are dancing. 跳完舞教师也示意赠送一枚奖章,以鼓励该生,进而触动其他学生。老师可在这时呈现现在进行时的句型结构:be+ V-ing。这种让学生谈论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后,又鼓励学生进行现场表演,既为现在进行时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背景,又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在学生表演完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参与一个游戏,请6名学生到前面扮演木偶,头上分别佩带字母b e + V-i n g卡片,木偶边机械地动作,边有节奏地说puttets . puttets. We are puttets. 每遍说完,木偶每人做一个定型动作(dancing, swimming, skating, drawing, running, singing…)

教师可示意其他学生问:a.What are you doing? Im…b.What is he/she doing? He/She is…

韵律诗凭借其特有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般在教学中,我都会尽量在进行新授时编排一些chant,如课本,我时常设计成这样:

doing, doing , what are you doing? cooking, cooking, Im cooking.

doing, doing, what are you doing? cleaning, cleaning, We are cleaning.

doing, doing , What is she doing? swimming, swimming, She is swimming.

doing, doing, What is he doing? skating, skating, He is skating.

在这一环节,可爱滑稽的木偶表演与朗朗上口的Chant完美结合,有动有静,有说有做,让学生自主表演各种动作,并根据动作说出相应的句型。学生观察仔细,表达积极,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第三步:设置任务,教学新知

利用多媒体,制作(熊大。熊二。光头强)活动的录像,学习如何正确地接听电话,并设计打电话进行电话交流,询问对方家庭成员的活动。(Listen, the telephone is ringing)

T:Hello!

S: Hello ,Is that An?

T:Yes. Hi,…

S: What is your dad doing?

T:He is reading.

S:What is your mum doing?

T:She is in the kitchen. She is doing housework. She is cleaning the floor.

S:How about your brother?

T:He is running.

S:What are you doing ?Are you free now?

T:I am making a model plane. But, I can't make it, Can you come and help me with my model plane?

S:OK.

T:See you this Sunday.

看完录像后,模拟上述对话,同学与同学互动进行电话交流,询问对方及家人活动。

在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将生活中的动画片如(熊大。熊二。光头强)的活动录像在课堂上播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自然地配合老师完成课本新授对话,初步接触对话中的三会句型。

第四步:互动操练,巩固知识

可以呈现准备好的对话人物图片,通过师生问答It is Sunday. What can you see? Where are they?等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对话的基本背景。通过感知对话,完成同步魔幻练习:呈现三个水果图,每个水果旁边写有英语单词。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英语单词、短语,将之串连,直至形成一个英文句子。我想,学生不应总是由老师帮助学习,老师可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充分自学 插上成长的翅膀 篇7

一、环节设计上渗透着“自主学习”技能

1. 浏览并研读“学习目标”。研读“学习目标”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毫无疑问这是独立思考“提取信息”整体感知的过程。

2. 环节一“自主学习”。有充分的时间、方法、检测是有效自学的保证。

3. 环节二“合作交流”。同伴互助是思想的自由表达, 有利于自我成长。

4. 环节三“合作探究”。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探讨, 把孩子从“质疑问题”的彼岸, 带到“解决问题”的此岸。

二、环节设节要细化, 细化到孩子心里面

要学会定位、角色换位。每一个问题的抛出可能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我该怎样引导, 这就要求教师融入“学生”角色。

【课堂实录】片断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预想的难点:

1. 你还知道哪些成就?

(由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决定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其他成就了解较少, 我准备展示两张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片1:展示青藏铁路全线提前铺通, 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 铺就了“生命禁区”的钢铁“天路”。图片2:“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航天飞船取得圆满成功。

2. 十七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是什么?——四位一体。

(十七大的内容知识性强, 有点枯燥, 我准备先让学生找“四位一体”, 对“社会建设”进行思考:党为推进社会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

我准备这样引导1:民生问题。它其实反映的就是“社会建设”。

我准备这样引导2:展示:2012年3月, 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

三、最近发展区域要用好水到渠成攻破重难点

如何使孩子们突破重难点呢?我个人认为:应放在最近发展区域上, 最近发展区域的形成、范围大小和潜在质量决定于教师的创造。为此, 作为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创造性地设计。

【课堂实录】片断:环节三:合作探究——取得成就的原因

提示: (1) 《春天的故事》。 (2)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 独木难成林。 (4) 有人说:我国时代列车之所以跑得快, 是因为走对了道路。 (5) 国情决定战略。对于理论性很强的讨论, 由于学生实际水平的限制, 达不到理论的高度, 讨论不出结果。怎么办?我在这里利用最近发展区域, 用学生熟悉的知识来引导, 我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 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 我抓住这一灵感进行了设计, 这种欣喜与冲动今天仍然在心中涌动。

四、细微之处见风采凤头貂尾画龙点睛

教师语言简洁、过渡自然、评价得体、点拔到位会使课堂变得行云流水。“李阳疯狂记忆法”是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 对应该记住的知识点进行“高效记忆”。试想“脱口而出”的知识, 还考虑“学生对它是否理解”?它是否“适宜”吗?凤头貂尾画龙点睛能增加课堂的魅力, 使板书艺术化, 思想升华。我用一个大雁形状, 展现“中华民族的腾飞”。

让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8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和求学的欲望, 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这里的“欲望”, 就是学生的兴趣和潜力。作为心理学家的他还有过更为直接的表述:“兴趣, 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一个人爱好某种事物的稳定趋向, 它具有动力作用。”因此, 教师要用心经营, 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狮子”,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比如在语文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 教师可事先布置好学生容易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热点话题, 让学生稍作准备。学生每天轮流进行演讲, 但话题不能重复。在开始下一个新话题前, 利用写作课让学生对前面的话题进行再思考, 教师可挑选一些精彩语录整理成册。再如, 教师写下水作文, 最好和学生同时写。这样, 一方面可现身说法, 向学生交流写作心得、修改心得等;另一方面, 也能直观地掌握学生在写作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从而及时有效地制定对策。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能让学生在感动中行动起来。又如, 教师要尽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一种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形式等等, 让学生能自由写、放心写。

第二, 充分利用一切有益资源, 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想象是在人头脑中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 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 表象越多, 越高, 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 越正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大脑的生活阅历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一个人的想象力水平。文学创作的“三竹”之说中, “胸中之竹”、“笔下之竹”也必须首先以“自然之竹”为基础, 否则, “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纵观古今中外, 我们不难发现:无数成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 都是建立在其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基础之上。他们或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 或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新课程也强调体验性学习,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想象力, 教师就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生活中去, 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接触社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饱含情感,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 养成对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的习惯, 并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事件的重点。多让学生关注社会、自然和人生。鼓励学生记述每天有意义的事及内心对生活的体味。

学生的表象积累不仅靠直接经验, 还要靠丰富的间接经验。只有充分吸收前人知识的养分, 间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才能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进行艺术的想象。比如, 教师可利用第一手资源——教材内容,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教材中有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 在教学中, 教师可营造相关情境, 从而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充分地运用想象去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 去仔细体味赏析描写上的精妙之处, 让学生将自己的经历、体验与文本对话, 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积累, 丰富自己的写作想象力。某位专家曾说过:一切囿于技法的写作教学都是低效无序的, 是画地为牢的, 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要想提高写作水平, 必须从阅读经典开始。因此,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上、课后时间, 阅读一些经典名著, 积累底蕴。比如高中生三十部必读书目, 尤其是《红楼梦》、《唐诗宋词》等经典名作。此外,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 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报》、《微型小说》、《诗歌》等。引导学生对一些名家名篇、美文佳句, 要多朗读, 多积累, 多感悟。教师要尊重学生读书的独特感受, 鼓励他们走出习惯思维的束缚, 拥有自己的读书感受。

第三,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为学生的写作想象力保驾护航。

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后, 还要依托丰富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实践也证明,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想象力就越丰富。有位专家这样说过:真实、真情、个性等这些东西, 必须植根于“真实的言语情境、真实的言语意图、真实的言语需要”之中, 才会产生。因此, 教师要通过恰当的实在的语言表达训练, 为学生的写作想象力打好坚实的基础。比如, 复述课文精彩片段、演讲、朗诵、讲故事等“口头作文”, 又如扩展语句、仿写句子、续写、改写、看图作文、二次作文、周记、日记等“书面作文”, 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强化了学生的表象积累。在训练中, 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一些使语言生动有文采的方法, 如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采用灵活多变的句式等。实践证明, 没有一定量的语言表达训练作保证, 是无法提高写作水平的。

第四, 提升思维品质, 促进学生写作想象力的发展。

作文教学的本质不止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要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诚然, 思维需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其它辅佐才起作用, 但它也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在写作实践中, 教师可在学生拥有了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表象积累后, 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把思考引向深入。比如, 联想法, 即由一个事物想到与之相近的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古及今, 由物及人、从实到虚、从虚到实、从抽象到具体、从点到面等等。训练形式有:一、“回想训练”:回忆和想象过去, 如命题作文《怀想天空》、《回味》等。二、“假想训练”:作假设, 然后想象, 如命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三、“推想训练”:有一定逻辑性的猜想, 如命题作文《边城》续写等。四、“幻想训练”:对未来的想象, 如命题作文《十年以后》等。又如,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命题”, 如《留一点空间》、《为你点亮一盏灯》、《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还有下一次》|《没有下一次》、《藏与露》、《动与静》等。另外, 从今年开始, 材料作文大行其道, 教师可精心挑选一些名言、小故事类的材料作文, 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等思维品质的训练, 一定会有所收获。此外,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多观看一些新闻时评类的节目, 如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等, 关注社会热点, 既能积累写作素材, 又能逐渐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 西方文艺理论中有个“或然律”, 即作品所反映的事实不一定是生活中已经发生了的, 但必须是可能发生的。歌德也说过:“有想象力而没有鉴别力, 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因此,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也需发挥学生的“鉴别力”, 让学生的想象在“可能”的天地里相对自由地驰骋。

让德育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9

一、现今学校德育的不足

(一) 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导致今天普遍存在着教育评价不科学、社会评价片面、家长人才意识偏颇的弊端。目前, 学生学习成绩优劣依然是评价学校工作、教师工作的最重要标尺。部分教师以及家长对德育认识有偏差, 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就拿教师培训来说, 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很重视, 反观对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方面的培训少得多。

(二) 学校德育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体系

学校往往贪大求全, 德育缺乏工作重点和培养层次, 面面俱到, 什么都想抓, 结果是什么都没抓好。学校还经常根据当下形势需要, 不断提出德育内容和要求, 实行“游击战”,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德育方式, 很难给学生持续的引导, 学生不易形成道德习惯。

(三) 德育目标与现实脱节, 德育方法简单、途径单一

一些德育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生活, 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同时, 学校普遍存在德育活动化的倾向, 以为搞一些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就能达到德育目的。教师则喜欢通过简单的说教灌输德育, 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社会实践重视不够, 使很多学生知行分离。迟希新老师说得好:学校德育要的是细雨湿衣, 而不是倾盆大雨。

(四) 个别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未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一些教师在工作、生活中言行失当, 师德师风、个人素养较差, 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丧失了榜样引领作用。他们的德育可以说是虚伪的、无效的。

二、改进学校德育的想法

针对不容乐观的学校德育现状, 迟希新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建议, 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德育素养

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 关键在教师, 学生知识的学习是这样, 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是这样。学生们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逐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健时期, 教师的一言一行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和示范性。正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教师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 就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育才有说服力, 才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具体来说, 主要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如今, 教师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受社会影响很大, 种种原因导致部分教师事业心不强, 责任感缺失, 工作中存在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情况。学校在改进学生德育方法的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 充分认识到新时期教师的现状, 探索有效的教师培养提高途径, 促进教师成长。二是强化“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意识。迟希新教师说:“只有每个教师心里有正确的德育理念和目标, 认同德育的价值, 德育工作才能有效施行, 德育才能有效。”由于应试教育和评价机制的影响, 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真正转变, 功利心太重, 忽视对孩子长远发展的考虑, 对德育重视不够, 而对学生的分数却十分在乎。要解决这个问题, 可能更多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的改革, 不能只把板子打在教师身上。可喜的是现在对学校、学生的评价逐渐多元化,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德育的价值会有更深的认识, 德育工作会成为教师的自觉, 而不是负担。三是抓班主任队伍建设, 提高德育能力。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中流砥柱, 学校要让有责任感、工作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还应加大对班主任培训的力度, 多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论坛、外出学习等活动, 给与班主任更多的指导, 提升他们德育工作能力。

(二) 改进德育工作方式, 提高德育实效性

1.尊重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作用。课堂教学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更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 在学校德育中, 应该让发动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发现, 自主思考, 自我反思, 用那种“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方式搞德育是行不通的, 也不会有效果。

2.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提倡体验式德育。情感体验是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传统德育工作, 往往是教师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冷冰冰地说教、灌输, 学生则被动接受, 缺乏学生的实际体验, 大多给人虚假、空洞之感, 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当下, 学校应该多开展体验式德育, 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感受, 使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然生成、升华。比如, 开展“光盘行动”。如果采用国旗下讲话、班主任提要求的方式进行, 有一定效果。但学生没有形成道德自觉, 背着老师浪费仍然很大。要是我们组织学生把他们每天的剩饭、剩菜集中起来, 统计全校每天浪费的粮食总量, 进而推算出全国每天浪费的粮食总量, 组织学生参与种植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些惊人的数据背后农民的艰辛, 效果必定会好很多。通过体验, 学生更容易形成自我意识, 进而自我反思, 最终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

3.德育需要低起点、小步走。活到老, 学到老。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修炼应该伴其一生, 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德育目标的拟定非常重要, 它必须需要适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 把一些距离学生较远的大原则、大道理分解成若干贴近学生认知的小道理, 便于学生理解、学习。比如, 爱国主义教育。对小学生而言, 国家的概念是什么?怎么爱?这些问题, 教师一时半会儿都讲不清, 学生则更难把握。我们不如教孩子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 首先爱家人、爱亲人;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再逐渐拓展到社区、邻居……, 只有让孩子易于体验, 他们才会乐于学习, 才能一步一步朝前走, 最终达到积小成为大胜的目的。

4.德育需要“生活化”, 有情趣, 贴近学生生活。德育即生活, 生活即德育。有效的德育应当回归现实, 贴近学生身心实际。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让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 赋予德育生命, 让德育内容有趣, 能吸引学生, 使学生乐于参与体验。德育只有做到“近、小、实、活”, 融入学生的生活, 做到学生心里去, 才能有好的效果。

总之, 当代社会, 学校德育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我们应不断探索新时期德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使学校德育更生动、更有效, 让德育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摘要:有人说:既有知识又有道德的人是上品;没有知识但有道德的人是次品;只有知识没有道德的人是危险品。危险品很可怕, 对社会、家庭、他人都是颗定时炸弹。学校是孩子学知识的场所, 也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场所。十八大报告指出: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但相较于知识传授而言, 现在学校的德育确实有些软, 显得假、大、空, 缺乏实效性, 加上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 使得学校德育工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 可效果欠佳。前不久, 有幸聆听了迟希新老师关于德育工作的讲座, 给我很大的触动。为此, 谈谈自己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些认识。

让学生的写作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 篇10

关键词:教学,写作兴趣,自由飞翔

众所周知,中小学作文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拟定了的,对题目、体裁、主题、字数都事先做了规定。每次作文前老师还要进行全面的指导:提供写作例文,明确训练目标,介绍写作知识,引导审题立意,教会谋篇布局,提供写作素材等。作文评改时则完全把是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当做评判优劣的依据。如此一来,学生在写作时就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作文自有它的长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可以发现文章的优劣,可以确定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给竞争者提供均等的表现机会。同时这种作文也暴露出很多弊端:不利于表现学生的真情实感,不利于形成平易朴素的文风,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给学生的写作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

一、给学生自由有助于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方面的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中小学生作文不应该像中国古代那样代圣贤立言,述而不作,也不应该像中世纪的欧洲那样申明基督教义、引申道德教训。写作应当与生活紧密结合,写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作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也是大相径庭的。那么不同事物经过不同的大脑反映出来,自然应该是千变万化的,每个人对事物的感情、态度也是不同的。如果作文前的规定和提示太多,那么教师的认识就会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这样就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不良现象。相反,如果教师不规定太多,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感受、去判断、去推理,这样就会有助于学生大胆地表露自己,写出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真情实感,我们所看到的作文才会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二、给学生自由有助于形成平易朴素的文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方面的标准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笔者认为这其实是要求作文必须形成平易朴素的文风,真实、准确、简洁、朴素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叶圣陶先生说:“说话作文必须老实,必须说得清楚,写得明白。”“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这些论述正是要求作文要形成平易相互的文风。历史上,作文一直与社会生活脱节,写文章往往不是为了实际运用,而是或粉饰太平,或吟花弄月,形成了华而不实的文风,使之成为少数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专属品。如今,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文章的实用性,树立平易朴素的文风。如果作文前就对体裁、结构、主题、题材、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了严格的限制,学生就有可能或者搜寻别人用过的所谓精彩语句,或者搜肠刮肚,无病呻吟,或者将以前看过或写过的题材改头换面,贩卖出来,而显得过于陈旧甚至陈腐不堪,却偏偏忽视了平易朴素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反之,如果减少限制,则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少一些模仿抄袭,多一些平易朴素。

三、给学生自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门功课产生较高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就活跃。如果作文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自己确定体裁、结构及表达方式,整个写作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创作的过程,学生就有了一个探求的过程。他们所表达的又是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那么在写作完成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大大地激发起写作的兴趣,写作就会由“要我作文”变为“我要作文”了。

当然,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给学生写作的自由固然有如上诸多好处,但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给初学作文者一些适当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只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指导之风过盛的现状拟定此文,不当之处还请同行斧正。

参考文献

[1]陶西平.把握教学改革的平衡点[J].中小学管理,2014(9).

[2]闫新萍.自主、合作、探究,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S1).

上一篇:大学生群体行为下一篇:农村课程改革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