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在作文中插上想象翅膀

2024-06-29

让小学生在作文中插上想象翅膀(精选14篇)

篇1:让小学生在作文中插上想象翅膀

让小学生在作文中插上想象翅膀

现在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小学生在做作文时应该多发挥想象力,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但是,时下小学生写起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想象作文中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

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

小学六年制第九册《积累・运用七》的作文练习中让学生围绕“未来――”进行想象,写一篇习作。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更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接触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其他的就十分抽象,不知写什么好。其实这些想象都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引导学生勤观察,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设想一下,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它的空间过于狭小,能不能想象未来会同时拥有地下或空中操场,用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该有多大呀!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

例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

另外,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补充或扩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插图是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形象,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巨大痛苦都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侧面描写的,那么邱少云的心理感受会怎样,可引导学生观察他的神态、动作进行想象。

填补一些空白,设置整体形象

在教学中选取一些相关的事物或词语,让学生进行整合,填补其中的空白,也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画下几种不同的小动物,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想象出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然后进行口述表演,这样激起学生的童趣,他们的想象力会更活跃。或者随便写下几个词语,让学生编上一段故事,用上这几个词语。这类填空白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篇2:让小学生在作文中插上想象翅膀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弋。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相反,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却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受到极大的抑制。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立足实践,我建立了一种以主体性、创新性等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变过去由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开放的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音乐家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我们每位音乐工作者应该做的是: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得更旺。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提高不断的接触、参与音乐,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以前,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遵循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始把音乐教学的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向学生提出学习音乐的态度、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在保证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扩展开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的。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不乏音乐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热情消耗殆尽,对音乐产生厌倦感。

二、开放的音乐教学过程

音乐是时间的、表现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的创作自由度是最高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应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辩正统一的过程,是教师主带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开放音乐教学过程,应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

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而主题活动恰恰就能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表演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方式。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让音乐走出狭小的课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音乐课再也不能是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就能对付得了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成了课堂中必要的手段,它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电视、广播、Internet各种媒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可以让学生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也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三、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

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指依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家柯达伊

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行、走、跑、跳、拍手、点头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

四、开放的音乐教学评价

为了克服上述这些弊端,我们构建了开放的音乐教学评价方法,我们认为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应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选择,不能固定不变。一首歌、一张卷子就能平定一位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吗?不能!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它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与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不是培养音乐家,其宗旨是为了育人,要在统一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专长,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

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了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有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演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合作表演评价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或一个舞蹈进行合作表演。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小小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篇3:让小学生在作文中插上想象翅膀

一、有助于记忆

诗词内容有时容易被忘记, 但旋律往往是可以连贯记忆的, 记住旋律, 词也就记住了。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 其具有愉悦性, 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人们容易主动去学习诗词也容易记住。这让我想到了我最早会的一首词也是唱会的, 那是李后主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邓丽君的歌) 。

二、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文学的传承

学生喜欢的是流行文化, 当今社会, 音乐作为一种流行文化, 毕竟也是情感艺术, 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更有力得多, 更能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而文学特别是高雅文学, 因为时间、空间的距离, 假如上课时我直接给学生们说, 我们来学一首什么人的什么诗, 他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唉声叹气至少是提不起兴趣来。但如果我说我们来听两首歌, 学生学诗的兴趣肯定会大大提高。如我曾在上朱自清《背影》这篇课文时播放过一首根据本文改编的同题歌曲《火车就要开了》, 效果特好。

三、加强对文学的理解

有些文学其本身的内容就是反应音乐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村上春树的《爵士群像》、余华的随笔《高潮》等, 若对音乐没有一定的了解又怎么能理解这些作品呢?

再则文学与音乐虽然是不同的艺术形式, 但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如肖邦的24首前奏曲和21首夜曲, 都洋溢着中国古典田园诗歌般的幽雅、宁静。很多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能让人想起中国唐代大诗人王维空灵而意境深远的山水小诗。

文学有助于人理解音乐作品, 而有形的文学与无形的音乐相结合, 可以更容易地感染读者。在这些方面有些歌曲做得很好, 如《月满西楼》,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 词的语句很优美, 或清新隽永或轻灵含蓄, 这对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也是一种帮助。

四、促进对文学的创造

很多歌曲是对文学的再创造, 如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像那东流水, 离我远去不可留) , 邓丽君的《人面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 听着这些歌曲, 想必有学生也会跃跃欲试创作一番吧!

篇4:让想象在语文课堂中插上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提倡注重人文精神,越来越追求对学生思维个性的关怀。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艺术,而想象就是这艺术王国里的一朵奇葩。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想象应该无处不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一、以“想象”为钥匙 ,开启心智,激活课堂

什么是想象?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让语文课堂因为有“想象”而鲜活起来,我们该怎样让学生在有“想象”的语文课堂中幸福成长。

1.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想象”的源头

结合教材,依据学情,教师创设有效情境,给学生“想象”的源头活水,可以催化学生“想象”的生成,帮助他们寻找到自己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他们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有了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而其主体意识就在一个个“想象”中逐步形成,逐步深化。

2.拓宽时空,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

儿童的多彩想象就如轻盈的蒲公英,乘着风儿的翅膀遨游天地才是最大的心愿。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让学生“想象”得美丽、“想象”得高远。第一,要转变教学理念,合理制订教学目标,力求尊重、肯定、鼓励每一个学生的点滴学习成果。。

3.学会思考,让学生有“想象”的能力

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在指导学法过程中,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想,边看边想。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机会,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点表达思维的机会。教学生做到:善于带着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善于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

二、以“想象”為翅膀,放飞思维,精彩课堂

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那么怎么让想象像一股清风注入语文课堂,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

1.想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可是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施教者平时注重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无论哪一类体裁的文章,里面总有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要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除联想作者的时代背景外,还要在字里行间中去寻觅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词句,并借助想象去感悟。这里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画龙点睛的点拨,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其感悟能力好就在想象的基础上稳步提高。

传统语文教学,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然而想象却有着深一层的构思,如《滕野先生》,对于这篇课文老师不必过多的分析,把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心理状况简介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鲁迅当时受国人的冷眼、轻蔑,留学在日本受到严重歧视的心理去想象,去感悟,学生就不难理解多年后的鲁迅,为什么对滕野先生是那样的感激和怀念……可以说,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想象是学生感悟的催化剂。

2.在语文综合学习中,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

感性认识是人通过感官对事物表面的认识,一般通过手、眼睛,耳朵、鼻子和舌等感觉器官对事物肤浅的认识。而理性认识需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加工,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教师在授课时,学生对感性认识消化、吸收较快,感性认识是最直接、最形象的东西。而理性、抽象的东西就不会轻而易举地获得,理性认识需要思维的深加工,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必然联系。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论进行理解,离不开合理的想象、大胆的想象、假说和猜想,从而缩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距离。显而易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想象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才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取得“教”与“学”的同步,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篇5: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毛毛 有一种东西比知识放射着更耀眼的光芒,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建。学习语文更需要想象: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想象,才能理解其意境;学生习作也需要想象,它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形象更生动、具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想象就是他们的天性。在他们的脑海中随时会冒出奇异的想法:想到宇宙以外的世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动物的语言;他们想插翅飞向蓝天,他们想掘土探入蚁穴……在他们的天地里时时刻刻都充满着美好、充满着幻想。我就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空间为“学习乐园”,让学生奋力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 一、续编童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大的兴趣莫过于对童话故事的阅读和观看。许多童话寓意深刻,但是故事的悲剧性结局却是孩子们不想看到的,因为他们幻想着一切美好的东西。如在《狼与小羊》一文中,其结尾是“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向小羊扑去”。学生们万万没想到那么温和可爱的.小羊竟会成为凶恶的大灰狼的餐点,他们对“向小羊扑去”这一结局存在着一丝憧憬。于是我就抓住学生们的这个心理让他们续编故事:“小羊的命运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来当当小作家续编故事。”一听可以当作家编故事他们乐开了花,小脑袋凑在一起,显然他们对小羊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小羊的命运就“诞生”了。学生们各抒己见,许多学生都为小羊想了好办法,逃离了狼的魔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们那颗纯真善良的心。 二、填补“空白”: 我们知道画中讲究“空白”艺术,就像给维纳斯“续臂”一样,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想象创造出不同的作品。我们的课文教材中也留下了许多“空白”,让未来的“艺术家们”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发现、开拓、创造。例如《荷花》这篇课文中写道:“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读到这儿我问:“那么美的白荷花到底会有哪些姿势呢?”真没想到学生们的回答竟是如此美妙:“有的好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大绿盘下”“瞧,这朵伸着脖子,仰着头,跟太阳公公聊天呢!”“那朵弯着腰正和小鱼说悄悄话呢!”“嘘,小声点,它正躺在大圆盘上睡午觉呢,别吵醒它!”……学生们想象创造的火花迸发出来了,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模仿课文,举一反三: 有效学习,主要依赖学生对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作为教师应该挖掘其中的语言规律,让学生掌握语言规律,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学习了《山里的孩子》后,我就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总分段式,用总分方法说一段话:“哪里的孩子,像什么一样怎么样”。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海边的孩子,像大海一样心胸宽阔……”;有的说“城里的孩子,像城市一样

[1][2]

篇6:让想象插上翅膀作文

别用“像不像”衡量孩子涂鸦

琛琛对画画很感兴趣,记得一次,琛琛画了一个圈,非说画的是小鸭子。琛琛妈忍不住,主动给儿子画了一只像模像样的小鸭子。后来,只要看见儿子画了“四不像”,她就主动作画示范。然而,让她意外的是,琛琛的作画能力不仅没长进,反倒不爱画了,想画什么都让妈妈来。

1~4岁是孩子的涂鸦期。他们开始对美术符号产生兴趣,喜欢画一些紊乱不规则的线条。

但是,由于手部小肌肉群发展不完善,开始的涂鸦多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线条、点点;随着手部小肌肉群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眼睛逐渐能够注视涂鸦时笔运行的方向,能将图形与线条结合起来。

但受身体条件和绘画技能所限,家长不能用‘像不像’衡量孩子的画,否则,不仅伤了孩子的自信,还可能浇灭他刚产生的绘画兴趣。让孩子涂鸦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鼓励他们用符号表达情感,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家长多聆听“画音”及时表扬

涂鸦板上,孩子胡乱画着的一线一点,家长可能“看”不明白其中的画意,只有“听”了以后,才能理解。

当孩子画第一笔时,他们的思维活动已经启动了,他们会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家长应积极肯定、鼓励和赞扬。儿童涂鸦不是靠技巧,而是以思维和情感为基础的,他注入了大量的精力、思维和情感,家长要多聆听孩子的画音,在见识孩子不可比拟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让孩子体会到通过涂鸦表达情感的最大乐趣。

留一片天地 给孩子涂鸦

除了聆听孩子的画音,家长还要积极给他们创造涂鸦的条件和空间。给孩子准备好合适的纸和笔,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孩子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涂鸦天地,比如,便于擦涂的涂鸦墙。

3岁以前的孩子手眼控制能力不好,宽大的墙面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运行线条;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站着在墙上涂鸦比坐着在纸上画画更自由、有趣。

此外,这个涂鸦墙,不仅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独立空间,能强化他的主人意识;同时,涂鸦天地也是孩子的一个展示舞台,客人参观时的一句小表扬,就能增加他的成就感。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培养观察习惯

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和新鲜事物,比如,带孩子去动物园、郊外、游乐场,爬山、游泳、唱歌,或选择适合孩子观看的动画片、图书、画册,逐渐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丰富生活经验,增加涂鸦的创作灵感。

但是,这样做并不能要求孩子在涂鸦的过程中必须以此参照。比如,太阳是圆的,就不能画成方的,草是绿色的,就不能染成蓝的.。对于孩子们大胆、夸张的想象,家长要尊重并鼓励。否则,长此以往,容易破坏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报绘画班以培养兴趣为目的

篇7: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的学科论文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切创造性生活的源泉,任何科学创造总是以假设、想象为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目睹现在学生中面对习作的窘迫,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写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薄见解。

一、切题构思,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作文课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连贯性构思,让学生围绕主题构思,可以使学生加强想象的有意识性、有目的性,使想象日益得到发展。

要使学生能围绕着主题去想象,我们先得审题,题目是否揣摩透彻,关系到写出来的文章能否“切题”,只有审准了题,才能紧扣题旨作文,这样学生才能在正确的前提之下,展开合理的想象。我在指导学生写《春天的发现》一文中,先让他们读题,然后让他们说说这篇习作应把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明确写作要求的同时,引导学生说出这篇习作的写作重点,景物特点,并让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在反复思考中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通过审题,学生不仅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脉,而且无形培养了他们乐于动脑,勤于联想的好习惯。

为了让学生写出具体生动且有中心的作文,就必须认真考虑作文命题,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学生在作文时才不会无从下手,在有事可写的前提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指导时就时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启示,比如《假如我是……》这一题目,学生刚拿到手时,简直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纷纷向我发出求助的信号,适时我给了他们简单提示:你们可以写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出坚固的大堤,让洪水不再泛滥;假如我是服装设计师,我要设计出自动调温衣,让人们不再为四季增减衣服而操心;假如我是一片云,我要飘向干旱地区,为人们下了场透雨……经过这一点拨,他们似乎大彻大悟,刷刷地写起来了。通过这次习作不仅开阔了他们的思路,而且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二、串改文章,逐渐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常常会碰到许多类似于改编的课外拓展题,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主要讲的是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陈赓同志发现后悔恨交加,痛苦不已。当学生们都沉浸在悲痛的氛围当中时,我灵机一动,提出一问:假设当时陈赓找到小红军时小红军还没有牺牲,你们想象一下,当时小红军会说些什么?沉思片刻之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生A说:“对不起,我欺骗了您。”生B说:“首长,我已经不行了,请转告战友们,让他们继续奋战,坚决消灭敌人”。教师只是顺水推舟轻轻点拨,便引燃了他们想象的火花,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是两全其美啊!

有时把学过的诗歌让学生改写成散文或记叙文,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又一途径。诗歌的语言精辟,句与句之间跳跃幅度大,改写时学生必须把自己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之中,通过丰富合理的想象,才能再现作者抒发的情景。我在讲解完《赠汪伦》一诗大意后,要求学生将其改编成一篇四、五百字的记叙文。此诗用比喻的方法,表现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用夸张的方法,再现友人间的情谊。诗中画面只描写二者离别的情景,至于汪伦为李白唱送行歌时动作如何?路上聊了些什么?之后是否有来往等细节问题,诗中则无描绘。在学生动笔前,我便引导他们对这些细致的情节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并让他们紧抓住记叙文六要素,使文章生动具体。批阅时我发现这次作文大部分同学收效甚佳。实践证明,改写确实是一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三、踊跃活动,增强学生想象力

“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表象愈多,想象的内容也会愈丰富,而想象不仅依赖已有表象的数量,而且也依赖已有表象的质量,正确直接反映客观现实的直观材料越多,想象的内容也会越多,也会越生动越活跃。”结合这一理论,我认为教师应根据作文主题、内容及所需材料,结合当地实际,竭尽所能地提供每一次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游览,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不断扩展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

第八册《积累・运用二》中的“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最快乐的星期天把它写出来,并且在叙事过程中写出自己的感受,适机进行合理想象,要把内容g具体,语句写通顺。为了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素材,我安排在星期天早晨带学生们去集贸市场购物,然后攀登高山,领略秀丽山川,最后选择一块较为宽敞的草地,让他们动手将自己选购的东西做成美味佳肴。列宁说过: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心情游玩了一天并让他们自己参加劳动,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全身心的放松与快乐,更是实实在在的题材,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因我这一举动,使得这次习作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遣词造句亲切流畅,文风纯朴真挚。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知识探求的变化情境,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扣启他们想象之门。

四、点评作文,激发内心深处的想象力

作文不仅需要学生写前有准备,写时有素材,写后有自改,教师的及时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曾翻阅过《作文一点通》之类的书,我体会到专家的“一点”真的能打“通”我的思路,联想有如开了闸门的洪水一涌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呢?立刻东施效颦,将此法变通到学生身上,所以我非常注意作文讲评课,它是帮助学生鉴别作文优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打通他们“任督六脉”,丰富想象的一种有效措施。

讲评《二十年后我是一名……》半命题作文时,我提出四点:①内容是否具体;②语句是否通顺;③材料是否自己熟悉的;④文章是否想象丰富,立意新颖。请同学们根据这四点同座位两两相互评论,然后再改正,再次交上来时我发现他们似乎受益匪浅,文章大有进步啊!之所以让其相互批阅是为了摆脱以前那种老师滔滔不绝而学生木呆呆地听,毫无思考余地的模式,学生相互点评作文,给了他们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分析、思考,让他们自己去评议好与坏,使他们那蠢蠢欲动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促进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给他们创造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作文是中、高段学生学习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我们也应仅仅要求他们将内容具体化,也应引导他们把思想写活,通过习作找到他们想象的源头。恩格斯说过:科学是研究求知的东西,科学的教学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新。我们应朝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但这一过程中千万不能扼杀孩子们源源不断的想象力。

篇8:让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和求学的欲望, 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这里的“欲望”, 就是学生的兴趣和潜力。作为心理学家的他还有过更为直接的表述:“兴趣, 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一个人爱好某种事物的稳定趋向, 它具有动力作用。”因此, 教师要用心经营, 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狮子”,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比如在语文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 教师可事先布置好学生容易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热点话题, 让学生稍作准备。学生每天轮流进行演讲, 但话题不能重复。在开始下一个新话题前, 利用写作课让学生对前面的话题进行再思考, 教师可挑选一些精彩语录整理成册。再如, 教师写下水作文, 最好和学生同时写。这样, 一方面可现身说法, 向学生交流写作心得、修改心得等;另一方面, 也能直观地掌握学生在写作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从而及时有效地制定对策。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能让学生在感动中行动起来。又如, 教师要尽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一种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形式等等, 让学生能自由写、放心写。

第二, 充分利用一切有益资源, 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想象是在人头脑中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 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 表象越多, 越高, 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 越正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大脑的生活阅历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一个人的想象力水平。文学创作的“三竹”之说中, “胸中之竹”、“笔下之竹”也必须首先以“自然之竹”为基础, 否则, “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纵观古今中外, 我们不难发现:无数成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 都是建立在其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基础之上。他们或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 或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新课程也强调体验性学习,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想象力, 教师就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生活中去, 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接触社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饱含情感,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 养成对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的习惯, 并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事件的重点。多让学生关注社会、自然和人生。鼓励学生记述每天有意义的事及内心对生活的体味。

学生的表象积累不仅靠直接经验, 还要靠丰富的间接经验。只有充分吸收前人知识的养分, 间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才能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进行艺术的想象。比如, 教师可利用第一手资源——教材内容,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教材中有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 在教学中, 教师可营造相关情境, 从而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充分地运用想象去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 去仔细体味赏析描写上的精妙之处, 让学生将自己的经历、体验与文本对话, 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积累, 丰富自己的写作想象力。某位专家曾说过:一切囿于技法的写作教学都是低效无序的, 是画地为牢的, 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要想提高写作水平, 必须从阅读经典开始。因此,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上、课后时间, 阅读一些经典名著, 积累底蕴。比如高中生三十部必读书目, 尤其是《红楼梦》、《唐诗宋词》等经典名作。此外,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 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报》、《微型小说》、《诗歌》等。引导学生对一些名家名篇、美文佳句, 要多朗读, 多积累, 多感悟。教师要尊重学生读书的独特感受, 鼓励他们走出习惯思维的束缚, 拥有自己的读书感受。

第三,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为学生的写作想象力保驾护航。

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后, 还要依托丰富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实践也证明,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想象力就越丰富。有位专家这样说过:真实、真情、个性等这些东西, 必须植根于“真实的言语情境、真实的言语意图、真实的言语需要”之中, 才会产生。因此, 教师要通过恰当的实在的语言表达训练, 为学生的写作想象力打好坚实的基础。比如, 复述课文精彩片段、演讲、朗诵、讲故事等“口头作文”, 又如扩展语句、仿写句子、续写、改写、看图作文、二次作文、周记、日记等“书面作文”, 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强化了学生的表象积累。在训练中, 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一些使语言生动有文采的方法, 如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采用灵活多变的句式等。实践证明, 没有一定量的语言表达训练作保证, 是无法提高写作水平的。

第四, 提升思维品质, 促进学生写作想象力的发展。

作文教学的本质不止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要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诚然, 思维需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其它辅佐才起作用, 但它也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在写作实践中, 教师可在学生拥有了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表象积累后, 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把思考引向深入。比如, 联想法, 即由一个事物想到与之相近的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古及今, 由物及人、从实到虚、从虚到实、从抽象到具体、从点到面等等。训练形式有:一、“回想训练”:回忆和想象过去, 如命题作文《怀想天空》、《回味》等。二、“假想训练”:作假设, 然后想象, 如命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三、“推想训练”:有一定逻辑性的猜想, 如命题作文《边城》续写等。四、“幻想训练”:对未来的想象, 如命题作文《十年以后》等。又如,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命题”, 如《留一点空间》、《为你点亮一盏灯》、《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还有下一次》|《没有下一次》、《藏与露》、《动与静》等。另外, 从今年开始, 材料作文大行其道, 教师可精心挑选一些名言、小故事类的材料作文, 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等思维品质的训练, 一定会有所收获。此外,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多观看一些新闻时评类的节目, 如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等, 关注社会热点, 既能积累写作素材, 又能逐渐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 西方文艺理论中有个“或然律”, 即作品所反映的事实不一定是生活中已经发生了的, 但必须是可能发生的。歌德也说过:“有想象力而没有鉴别力, 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因此,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也需发挥学生的“鉴别力”, 让学生的想象在“可能”的天地里相对自由地驰骋。

篇9:在写作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关键词:创设情境;积极评价;注重实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71-01

一直以来,学生都对作文有着畏难、甚至恐惧的心理,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任务式”的“瞎子”作文。学生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更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了一个空心的人。那么,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书写真情,张扬个性呢?

一、创设情境,营造放飞空间

对新鲜事物好奇与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充满情趣的活动情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教学中,我利用“打电话”、“传口令”、“猜谜语”等游戏或开展说说“我的生日”、“我的名字”、“我家的喜事”等语言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对说话、写话产生兴趣。同时,积极探究教学情境。如,新年快到了,让学生回忆过年的一幕幕——拿压岁钱、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舞龙舞狮……然后产生一个个小课题,如: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你知道哪些春联?新年拿压岁钱、穿新衣有什么寓意?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调查探究,用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调查过程和结果。另外,还可以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放飞想象,在想象中快乐地作文。在黑板上出示几个没有直接联系的词语,如:“花园、医生、小狗、蛋糕”,学生靠想象把它们联系起来,自编成故事。欣赏一段音乐,指导学生认真倾听,要求边听边想象,让学生在音乐中产生表达的灵感。

二、积极评价,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都是好表扬、爱模仿的。教师只有善于运用评价,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起学生的想象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产生超越的自豪感。”及时鼓励,哪怕只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或只是只言片语,都能诱发他们潜藏的情感。在学习园地、校园板报栏、学生作文集上,发表学生的一两篇作文,在课堂上范读他们的习作……对他们无疑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儿童的作文大多是表述“儿童语言”,幼稚但又富有情趣。教师要常常蹲下身来,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灵,用眼去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儿童的认知水平接纳、赏识我们的学生,不要随意挥动大笔,抹杀了学生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变成一群沉默的羔羊。

三、注重生活实际,放飞童真、童言

长久以来,课堂成了语文教学唯一的场所,教学被校园围墙围住而与大自然、与社会隔开了。其实,生活与语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习作中,倡导向生活开放的习作素材观,指导学生习作要重视生活这源头活水, 从生活中去摄取,学生的习作就不会坐而论道,闭门造车。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中选择习作素材,让他们在游戏中完成习作。组织内容丰富的班队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智力竞赛,问答比赛,辩论会,小记者采访活动,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只要学生玩得开心、玩得高兴,就会写得轻松,写得愉快。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的机会也就多了。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他们创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娱乐环境,充分利用孩子们中间常玩的游戏,如踢毽子、丢沙包等,通过科学的引导、安排、设计,使他们创造性地寻找出灵活、巧妙的游戏内容。还可引导他们画有独特见解的漫画,制作有趣的各类玩具等。另外,为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用于实践,我还常启发学生经过反复地想象,设制部分器具。如学完《风车的故事》后,我辅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手摇风扇,并要求将其制作过程写成一篇短文。几天后,一个个用竹片、木棒、小钉、线绳为原料制成的五颜六色、运转自如、小巧玲珑的手摇风扇展现在了一张张充满智慧与求知的小脸前,并交上了论叙他们制作手摇风扇过程的短文。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也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四、讲究趣味,让学生爱上写作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 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教育家皮亚杰如斯说。兴趣常常由新异事物的刺激而产生,只要给予孩子富有趣味性和新内容的图片、文字或语言材料,点燃他们的写作热情,他们便会放飞想象的翅膀,积极投入写作中去。首先,作文题目要在“趣”字上下工夫,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坎上,学生才会童心闪烁,文采飞扬,焕发生命的活力。教材的作文题目比较普通,我们可以更换题目,为学生设置有趣的习作练习,如:《十二生肖趣谈》、《我家的“皇帝”》、《我班的天王》《心中的星》等练习写人写事,有趣的话题自然引起学生探寻的欲望。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他们脑里装着道不尽说不完的奇思妙想。给孩子们一个话题,他们的思路就会向外扩展,以活跃灵动的想象,海阔天空的思想,创造出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空间。如:《外星人与我》、《20年后的电脑》、《太空之旅》,这样富有启发性与想象性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此时的习作已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契合心灵满足需要的方式。还要提倡学生自主拟题,让学生做喜欢的游戏,做了写;看精彩的节目,看了写;让学生写诚实的话;写自己想写的小故事、科幻作文……注意引导学生从最真的心灵体验出发,给予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想,无拘无束地说,挥洒自如地写,有创意地表达自我个性。

篇10:让小学生在作文中插上想象翅膀

基于以上理念,我为《我的太阳》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思路:一年级学生认识、欣赏水平都比较低,对电脑的了解和运用不是很多、很熟练,课前我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他们提供网络教室,为他们的创造表现敞开一个更大、更自由的空间,同时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欣赏水平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同时注意教案编写的可行性,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目标切实可行,难度适中,考虑到班里每一个学生,并注重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此,我为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就是:

1、会运用电脑WINDOWS画图板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

2、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绘画的喜欢之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乐趣,完成一幅关于太阳的作品。教学难点是如何通过电脑教学,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难度虽然不大,但可供学生表现的空间却非常大。从以前学生画的太阳来看,往往显得简单、程式化,如何使这一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不成为学生手中概念化的图示,教师的启发引导固然是关键,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自己的电脑里绘画,更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想象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用儿童化的语言来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一、通过课件导课,让每一名学生耳目一新。

先是巧妙的问候,使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本堂课。然后通过承上启下的语言: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播放课件,猜谜语,找到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画太阳。

二、课件展示不同的太阳,由概括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目的不仅仅在于拓宽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欣赏三组不同的太阳,将教学难点层层推进。

欣赏第一组太阳爷爷的时候,主要是引导学生太阳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中间一个圆,周围几条线的样子,而是活生生的,而且会说话。启发学生将太阳拟人化,说出太阳家族里还有许多太阳成员,比如:太阳爸爸、太阳娃娃、太阳姑娘等等。

欣赏第二组太阳先生的时候,主要是引导引导学生将太阳拟人化的基础上,画一个有表情的生动的太阳。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说睡觉的太阳,有的说哭的太阳、伤心的太阳,有的说太阳会扔炸弹等。

第三组是通过两个太阳的对比,让生注意太阳光芒的变化。这一组太阳的欣赏是一个难度的加大,目的是让学生把太阳装饰的更加漂亮。学生的想象是大胆的、有趣的,什么样的太阳都有了:有的孩子说把太阳画成彩虹,有的说画成花、有的说画成铅笔……有的孩子把自己的太阳描述的非常具体:太阳带着墨镜,扎着腰带,穿着大皮鞋……

欣喜之余,不禁被孩子天真的话所深深感动着,这是对热爱生活的一种多么美好的体现啊!

三、学生在WINDOWS画图板下进行作品练习,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欣赏。

学生画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指导的过程,针对每一幅学生的作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水平快速提升。孩子们让自己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在无际的天空任意飞翔,有的孩子一边画一边高兴地哼起了歌儿,我没有打扰他,只是轻轻地从他身边走过。

学生作品结束,还可以走下座位观看、欣赏其它同学的作品,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交流、讨论,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小组交流讨论,共同评价作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评价。

作业结束后,采用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评选本组画得最棒的同学,通过电脑屏幕全班共同来欣赏,让学生来评价这张画的优点所在。孩子们发言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审美能力提高。

综观本堂课,我始终坚持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来指导本堂教学,整堂课中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辅助本堂课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的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通过激趣导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后作业在原来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延伸,通过播放《种太阳》的音乐,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再一次为学生的课下创作打开了思路。

篇11:让小学生在作文中插上想象翅膀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我们知道:画家借助于线条和色彩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音乐家凭借节奏和旋律来谱写抑扬顿挫的乐章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而文学家则以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这种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作用于感官角度来讲,表面上它没有绘画的直观性和音乐的直感性,但它内隐着由线条与色彩所带来的绘画的有形性和由节奏与旋律所带来的音乐的有声性。

从心里学角度讲,枯燥的抽象的即不能直接诉诸于感官的东西不易被人识记,反之亦然。而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任务,这种有形性和有声性恰恰隐藏在语言符号的背后,这就给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所传递信息的过程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那么如何把内隐在文学作品中的“形”与“声”挖掘出来,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象式阅读教学则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想象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立足于“想象”一词。作为“想象”一词的含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第1376页解释为:“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再造性想象”。此外,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们称之为“创造性想象”。并且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典P313注释②把它解释为“景象”,即指“图画景物”,并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例。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再造性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其共同之处就是在“想”的基础上产生图画。不过,“再造性想象”所产生的画面是客观地把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在“再造性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情趣,文学修养等经过主观加工而创造出的新图画。

我们可以从《祝福》里的祥林嫂向土地庙捐了门槛后安然参加祭祖仪式时,却遭到四婶断然拒绝后神态变化的情况来分析。请看祥林嫂的神态变化:“祥林嫂刹那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了”。当读者阅读完这段文字后,祥林嫂委顿的形象便呈现出来:灰黑色的脸上镶嵌着一双凹陷的`眼睛------这便是“再造性想象”。它忠实于文字所诉之的原像,而读者在这一文字的基础上再进行艺术加工--眼睛是如何凹陷与无神;脸色是如何灰暗与消瘦;精神是如何的不济。这便是创造性想象。它直接导致的艺术效果便是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祥林嫂”。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且是一种以话语为媒介的意识形态,这就意味着它必须依靠人的等活动。想象式阅读教学便是建筑在听、说、读、写等活动的基础上的“想象”,其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 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写、说

(原始文本)(原象)(新象)(创造文本)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原始文本即文字1,然后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性想象”,在大脑里产生“原象”即图画1,进而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知识、阅历等主观因素进行“创造性想象”,在大脑里产生“新像”即图画2。最后把“新像”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下来或说出来,于是便产生了创造文本,也就是文本2。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或摇头晃脑、或念念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我们结合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1。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阶段。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藤想象(枯);树想象(老);马想象(瘦);道想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1,也就是“原象”。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景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达到物我两忘。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像”添枝加叶,充实丰满,补充与此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笔的“新像”。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底蕴感悟不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得“新象”。从品物境到品情境到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2即“新象”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2。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从而通过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

总上所述,想象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借助于二次想象即“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使原始文本上升到创造性文本的过程。

(一)这一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语文教师不单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二)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其应用过程来看,它涉及到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通过“想象”这一环节把四者结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的过程,使学生有步骤有层次的受到了训练。

篇12:让小学生在作文中插上想象翅膀

胡朋蕾 小胡老师爱绘本

前两天我在翻阅绘本时无意中看到《100层的房子》这个绘本,感觉很有意思,而且翻阅方向与众不同,是从下往上翻。于是我想分享给幼儿,一起感受一下这个绘本的魅力。

我首先介绍了一下封面,因为曾经给孩子们彻底地介绍过“认识书”的课,所以幼儿能清楚准确地说出哪个是封面、环衬、扉页。我打开书时问了一下小朋友,这本书打开的方式与其他绘本有什么不同?熙熙说:“这本书是竖着打开竖着看。”非常好,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就是他是竖着打开,我们看扉页的角落有一行字,写着“该绘本为纵开,请从下往上阅读”,这本书为什么要这样看呢?“因为房子太高了!”耘耘抢答道。“是的,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就是100层的房子,大家想一想,100层这得有多高呀!你都根本看不到头,为了凸显出这个房子的高,采用从下往上读,就像楼层一样,一层一层往上,最后到达楼顶。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绘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吧!”

我们先看扉页上的图片,通过这个图片我们看到了什么?涵涵说:“有个天文望远镜,还飘过来一封信。”观察的很仔细,从窗外飘来了一封信,我们看看信里都写了些什么呢?哦!原来是有人邀请他去100层房子的屋顶做客,我们看这100层房子有多高呢?哇!一页都装不下,两页也没有全部显示出屋顶,都已经超过了云朵,看来这个房子真是太高了。

多奇要进去了,我们看到每一层都写着层数,他先来到了第一层,这里面住的会是谁呢?哦!原来是老鼠啊!每一层的老鼠都在做不一样的事,有的在吃奶酪,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运动,看来老鼠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每十层住着一种动物,多奇到了第十层,那楼上住的又会是谁呢?有的小朋友看过这本书,就抢答说是松鼠,其他小朋友也附和道松鼠。我打开下一页,果然是松鼠。没想到孩子们的记忆力这么好,能清楚地记住每层的动物。

这里面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画面,比如青蛙在房间里洗澡,吃饭也在淋浴,多奇要上楼,还提醒多奇要带伞,这里面其实就包含着青蛙的生活特点,它出生在水里,长在水里,所以会有这么多水出现在画面里,我还向孩子们普及了一下青蛙属于两栖动物。

在第四十多层住的是蛇,作者很有想象力,而且画面也很温馨,有两条蛇在弯曲着身体和饮料,他们形成一个对称图形,让人感到对称之美;还有一条蛇,身体在椅子上,用尾巴把书卷起来看书,很有特点;蛇也很友好,他把自己当做绳子,让多奇和其他蛇一起玩“跳蛇”的游戏,还有的蛇在钻各种圈圈或洞在玩,整个画面是那么的生动有趣,充满了想象力。最有意思的要数蝙蝠的楼层了,当打开这一页的时候,孩子们都说拿反了,其实并没有拿反,因为蝙蝠跟其他动物不太一样,他们是倒挂着睡觉、休息甚至上厕所也不例外,而且蝙蝠喜欢夜晚,这一切都让多奇感到很害怕。最后他终于到达了100层,看到了邀请他来的蜘蛛王子,他们在一起吃饭喝茶,蜘蛛王子还让他去参观他的天文望远镜,看到了奇幻的宇宙,最后的画面更加的温馨,蜘蛛王子是那么的好客,还专门为多奇制作了电梯,从一百层直达地面,那感觉就是“嗖”的一下。

故事讲完了,孩子们也感觉这本书很有趣,以至于在户外活动结束后的看书时间,大家争着抢着要看这本书。

这个绘本的两大特色就是纵开本和想象力。纵开本可以说是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不再拘泥于固定的阅读方式,这本身就是一个突破;想象力,这本书里面出现了十种动物,每个动物都拟人化让人感觉很亲切,而且里面出现了这十种动物的特点或生活习性,可以说是很自然地就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有里面的画面也极具想象力,将每一个动物的特点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总体说来,这个绘本让孩子们觉得很有趣的同时还学到了很多东西,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幼儿期是想象力的爆发期,我们做老师和家长的就应该创造机会给幼儿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要向幼儿展示优秀的具有想象和创造力的作品,让幼儿受启发。

篇13:让小学生在作文中插上想象翅膀

一、课堂角色的转换

“3~9岁, 是儿童绘画发展、变化较大也是儿童绘画发展研究中分歧最大、问题最多的阶段。有时能表现简单的情节, 想象丰富、形象夸张、表现大胆、充满情绪。”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 采用合作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是我校的一个办学特色。

如, 第一册教材《找找三角形》中, 我提出三组问题。第一组问题, 师:“老师画了什么?”生:“三角形。”师:“你会用笔画出来吗?你能把它变成什么?请同学上来画, 好吗?”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滑滑梯, 这时候, 下面的学生坐不住了:“老师, 我也会画三角形, 我画的三角形和他画的不一样。这样一来,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纷纷要求上来演示, 老师及时地表扬学生, “你画得真棒, 很漂亮!”我看到被表扬的学生脸上的表情瞬时丰富了起来。第二组问题, 师:“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吗?”教师打出投影“自行车”。为什么自行车的框架要设计成三角形?你们可以用手上的材料演示一下三角形的特点。不一会儿, 就有几个学生聚到一起动手演示起来, 生:“老师, 三角形不容易改变形状。”师:“三角形比较稳定。”第三组问题, 师:“你会画吗?画完自行车, 你能给它们设计一个摆放背景吗?”生“老师, 它可以放在草地上。”“可以飞在天上。”……整节课下来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老师的问题只能插空提出, 每提出一个问题, 总有很多的学生说出各种想法, 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挥, 从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随着不断增加的外部刺激, 这些潜在的心理因素也在不断发展, 最终表现为儿童的个性。只有具备这些因素, 创新心理才趋于健康、完善。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在低年级的美术作业中, 常会看到, 树能看到它们的地下根、洗衣机涂成了七彩的颜色……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想象是创新的起点, “只怕想不到, 不怕做不到”。如, 在《太阳和月亮》的教学中, 我利用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虚构了一个太阳和月亮的故事, 并且在黑板上画了出来, 一边画, 一边提示学生, “太阳和月亮之间还会有什么故事呢?”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把对太阳和月亮不同的想象, 自由表现, 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实践证明,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能使美术课堂处于常见常新的状态中, 令学生保持浓郁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艾齐纳说过:“儿童不完全画其所知, 亦不完全画其所见, 有时还画其想象与感情。”例如:画一棵青菜, “它只能是青菜吗?”“它只能是一棵树吗?”“对于人类来说, 它是一棵菜, 因为它很小, 而对于蚂蚁、蜗牛来说, 它就是一棵大树。”

在美术作业中, 往往有些学生的思维独特, 具有独创性。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采取欣赏的心态, 肯定学生的再创造。

三、多些赞许、包容

1.观察生活, 勤于思考

创新离不开生活, 对生活中普通的事物,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 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体会、表现。观察物象的主要特征和细小变化, 然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某部分进行夸张、想象后表现出来。如在每学期的第一课, 我都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名义到黑板跟前, 由老师出题, 学生比赛绘画。绘画的内容以身边的物体为主, 比如“书”“路灯”“水杯”等等, 在观察阶段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空间, 老师给予适当的提醒, 本组同学可以上来补充。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学生细致地描绘物体, 提高绘画技能也有一定的帮助。

2.扩大学生的信息吸纳量, 激发学生产生新构思

“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影视文化的影响, 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培养等因素, 使儿童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都比以往的儿童更成熟, 绘画水平也比以往有所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 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 让学生充分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 激发其新构思的诞生。

3.动手实践, 创造中思考

美术教材中, “造型·表现”领域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 其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 在第一册教材《形的组合》一课中, 我就先让学生先画或剪出形状, 然后再想象添画, 也可以用圆、三角形和矩形剪贴。从无意识的剪出形状到有意识的表现, 鼓励学生在非理性的状态下任意涂抹, 然后看它像什么, 再有意识地去塑造相应的形象, 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绘画效果,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技能”的教学是基础, 但是“创新”的培养也不可缺少。创新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美术学科因其特殊性, 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应更好地把握美术教学课堂这块主阵地, 用一颗热情的“心”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的绘画插上想象的翅膀。

参考文献

篇14:让孩子在音乐课中插上幻想的翅膀

关键词:幻想;万花筒;音乐幻想教育;音乐幻想曲

一、幻想是童心天真的智慧窗

少年儿童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鲁迅先生在《看图识字》一文中就曾热情地赞美儿童的幻想。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见,幻想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

人生的起飞,理想的腾跃,往往都是童年心灵彩翼在翱翔。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以及诸多卓有建树的能工巧匠、志士仁人,他们的童年无论是幸福的,还是苦难的,心灵中都曾有过一双美丽的翅膀,这翅膀就是天真的、神奇的、充满五颜六色彩虹般的幻想。这幻想的彩翼驾着一颗稚嫩的童心,去向往未来的世界,去探索生活的奥秘。童年的幻想,可以化为青春的理想,可以结成壮丽的人生之果。所以我认为童心的幻想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万花筒,是一首壮丽的人生梦幻曲,是一扇天真的智慧之窗。

二、音乐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

音乐的旋律,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芳醇浓郁绚烂多彩的诗情画意,但只有通过幻想和想象,才能亲临其境,有所观赏和领悟。那些极富想象力的儿童音乐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如:著名歌词作家李幼容,就是我国儿童音乐幻想创作的典范。他从童年在母亲那儿听来的民歌、童谣,乡土传说和降妖除害的神龙与给人吉祥的仙鸟等故事产生了童年幻想,得到了启发,又经过苦苦思索,多方探求,为儿童写出了具有东方色彩的幻想组歌。他的每一首幻想歌词,都以最能夸张的典型事物,以拟人化移情化的手法,构成一幕幕童话世界,使音乐幻想更具特色、更有魅力。这些都是音乐幻想教育的最好教材。在六个儿童幻想组曲中《天上果园》《海底花园》《森林童话》和《天山童话》,塑造了各种有趣的艺术形象,赢得了世界儿童的喜爱。在创作《天上果园》时,作者以儿童的心理去观察去想象,巧妙地表现了儿童的观感和情趣。他在《试作儿童幻想曲中的追求》一文中写道:“你看,早晨初升的太阳鲜红透亮,多像一个大苹果呀!夜晚那油黄的月亮不正像一个金桔吗?而那划过天际的流星,是不是熟透的葡萄被风吹掉的呢?这样一想就发现原来天上有个美丽的大果园,那雨后的彩虹就是果园的大门。如果我们能去看看这果园多好呀!”于是作者深入构思写成下面五段歌词:(1)序歌:天空是个神秘的地方;(2)太阳:熟透的苹果;(3)月亮:油亮的金桔;(4)星星:闪耀的葡萄;(5)尾声:让幻想展翅飞翔。在这个组曲中,作者提示了童心(想象天空是个大果园),表现了童趣(到天上果园去游玩),引出了童思(要想摘甜美的果子,必须学好本领——架起知识的天梯)。同样,作者用童心观察大海,就发现了大海深处那绚丽多彩的《海底花园》。经他绘声绘色的具体描述,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想象,为孩子进入《海底花园》做好“导游”工作,更引起孩子们对大海的热爱和对海底世界的探索之心。总之,李幼容为儿童幻想创作开拓出一个令人神往的幻想天地。

三、音乐教师应给童心插上幻想的翅膀

试想:数学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不就闪烁着幻想的异彩吗?现代的火箭,不就是从古老的大炮口中喷出的一支幻想曲吗?我国古代的飞天神话、嫦娥的传说和今日世界的卫星上天、宇航员登月,不正是将美丽的幻想变成生动的现实吗?那航天飞机穿梭于太空的壮举,不也是从人类幻想的摇篮中起飞的吗?

伟大导师列宁为此呼吁:“应当幻想”,他还曾多次论述过幻想的问题。他认为有幻想是极其可贵的。他说:“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甚至没有它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幻想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人类发展进程中,不仅远古有幻想,今日和未来都存在幻想;不仅成人有幻想,孩子更有幻想。这种幻想是思维的展翅,是想象力的飞翔。它是无止境无穷尽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音乐教师要用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还要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

总之,幻想是孩子的天性,音乐增进幻想,音乐的幻想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出现,而闪烁着它那迷人的光彩,并在音乐教育中以其独特的奇异功能,发展着儿童的心智能力。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灵中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手段。”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四只小猪旅行记下一篇:新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