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学生插上翅膀

2024-06-29

阅读让学生插上翅膀(精选十篇)

阅读让学生插上翅膀 篇1

一、课前——资料积累,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许多老师在课前都会布置学生预习,通过预习,自己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同时对课文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些课文,常常会涉及许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想要了解的知识。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收集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准备,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他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常常会收集到许多连老师也不曾知道的知识。例如,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收集狼牙山以及当时国内的一些战争局势,了解五壮士的生平以及后来的一些资料,学生从网上收集到了许多有关五壮士的资料。课堂上通过交流这些信息,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五壮士其人其事,深刻理解到五壮士为了大部队的转移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毫不犹豫地把敌人引上绝路,和敌人做殊死搏斗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五壮士爱党爱人民的优秀品质,对理解课文起到了非常好的铺垫作用。又如上《长征》一课前,学生上网找了很多有关长征的资料。在交流中,学生知道了长征的时代背景,了解了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了解了长征中所经历的河流、高山、草地、雪山,了解长征中所进行的著名战役,如“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等,了解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向上、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这样就为学习课文、练习感情朗读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二、课中——阅读拓展,为理解课文锦上添花

对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或关键之处的教学,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很累,却仍不得要领。如果在难点或关键处出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性阅读材料,在文本和学生理解之间搭一座桥,就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这些补充性阅读材料,往往由教师在课前收集好,在课堂上出示供学生阅读。例如,教学古诗《锄禾》时,城镇长大的孩子,对于禾苗是一种很模糊很陌生的概念,于是课前从网上下载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图片,从播种到收割、碾米,配上文字说明,制作了一张简单的幻灯片。课堂上讲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时,我出示了这张幻灯片。学生看后感受很深,他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我原来只知道白米很便宜,妈妈花几十元钱,就可以买一大袋,也不懂珍惜粮食,今天,我终于豁然开朗了。有的说:大米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真是不容易呀,因此我们要格外爱惜粮食。还有的说:我们吃的每一口饭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的血汗呀,真是“粒粒皆辛苦”啊!……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已经从补充的阅读材料中感悟到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又如,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先用录音机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云丝;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在简单的一问一答后,我更深一层地发问:“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贝多芬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三、课后——延伸阅读,为能力提升推波助澜

网络世界,知识无限,这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轻击鼠标,古今中外,上下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华章,尽收眼底。这一切正是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机延伸和无限补充。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选入教材的文章是有限的,学生只有加强课外阅读,重视积累,才能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教材中的例子学完以后,我常常借助网络,根据课文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例如,我在教完《七律·长征》一课后,就给学生提供了网络学习的五个平台。一是“长征百战”,提供红军长征经历的典型战役,使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红军战士无畏的革命精神;二是“长征图展”,展示大量的珍贵图片资料,有后人的艺术创作,有长征途中红军吃、穿、用实物照片,学生在欣赏之后感受颇深;三是“长征诗文”,补充其他革命先烈赞颂长征的诗文,学生在自由诵读中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熏陶感染;四是“在线测试”,让学生实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五是“留言板”,创造网络环境让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思想,形成信息化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实践了课程整合的理念,使课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

《让太阳插上翅膀》阅读课指导教案 篇2

一、作品介绍

《让太阳长上翅膀》——真想让太阳长上一对翅膀,天上就多了一只太阳鸟:让它在蓝天里自由飞翔,一边飞,一边自由地呜叫长翅膀的太阳是我们的心,把光和热送给所有的人。

本书是“金波儿童文学精品系列”系列之一,是著名作家金波2007年奉献的童诗自选集。《让太阳长上翅膀》这本儿童诗集收录了作家多年来精心创作的儿童诗一百余首,文句隽永、工整,金波老人以丰富的儿童想象,纯粹的儿童化语言,明快活泼的基调,率真的儿童情感,向孩子们勾勒了一个个美妙而充满爱的世界。

二、设计思考(设计者的话)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之宗就是诗,它为一切文学样式之魁首,它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诗,不仅有那钻石般经典而闪光的语言,更吸引人的是那字里行间闪烁着生命的灵性,燃烧着生命的激情,还有无数对世界和生活珍贵的感悟。向小学生推荐形象生动、清新活泼的儿童诗是非常有意义的,优秀的儿童诗,是集有美感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于一体的,它能拨动小读者的心弦,引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程时,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在阅读诗歌时以儿童独特的视角去理解生活,感受童年,感悟生命;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音律美,提升鉴赏美的能力。

三、阅读目标

1、读懂诗集,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品读优美诗篇,提高朗诵诗歌的能力。

2、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音律美,感悟人生。

3、体验诗意的人生,提升鉴赏美的能力。

四、阅读过程

第一阶段:读前推荐

一、品诗激趣。

(一)、《倾听春天》

1.配乐,出示《倾听春天》第二节。你猜猜,这是什么季节?

2.是啊,字里行间里都洋溢着春的气息。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么?春天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

3.是啊,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就是春的味道。

4.出示全诗,在作者眼中,春天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呢?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诗歌。记住,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让它带着你们翱翔在那迷人的春景中吧。5.学生自读,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品味诗歌之美。

6.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已经蔓延到了你我的身边。你最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7.交流感受,反复朗读,品读诗歌。(以学生自主想象为主,教师创设情景,引导想象为辅。想象配合朗读,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多彩的想象丰富有限的文字,进而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读春天的美、诗歌的美的体验。)第一节:房檐上的积雪化了,春姑娘摇响了雨铃。天空飞过雁阵,湖水睁开了亮眼睛。(预设提问:春姑娘摇响的雨铃是什么情景?你觉得那是怎样的声音? 天空飞过的大雁是什么队形?呀!有一只调皮的小雁东张西望,落在了后面„„大雁飞过了一片湖水,湖水的眼睛亮晶晶的,从它的眼睛中你看到什么?你猜猜湖水的眼睛是什么形状的?)第二节:我听见蚯蚓在耕耘,我听见蒲公英在播种。蛋壳裂开了,小鸟呼唤着母亲。(文字不仅能看,还能“听”呢!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大家听听?)第三节:感受“新芽”的生机和色彩美;感受啄木鸟的勤劳和亲切。第四节:在热闹中,在宁静中,我听见春天已经来临。(用朗读表达出“热闹”和“宁静”)

8.喜欢这首诗么?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做——《倾听春天》。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小诗,读出你心中春天的的味道。

(二)《其实,我是„„》 1.(出示:其实,我是„„),如果让你来把这个诗题补充完整,你会怎么说? 2.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小诗——《其实,我是„„》(出示小诗)。自读。3.师导读,生接读,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师:其实,我是—— 生:一条鱼„„ 师:(预设评价)多么自由自在的一条鱼啊!瞧它游泳的姿势多么潇洒呀!师:其实,我是—— 生:一只鸟„„ 师:(预设评价)你飞得可真高,你准备飞到云朵上去造云房子么?云朵姑娘有没有跟你说说悄悄话?

师:其实,我是—— 生:一棵树„„ 师:(预设评价)森林里的空气可真清新,大树,我也想跟你一起呆在这森林里自在地生活。

4.同学们,这么美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其实,我是——齐读。男女合作读。

5.读得太美了,谁能学着诗中的句式,编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小诗。6.你们都是天生的诗人!

(三)《让太阳长上翅膀》

1.教师朗诵一首诗《让太阳长上翅膀》。诗的最后一小节,邀请学生一起来读。2.让太阳长上翅膀,也就是?

3.反复朗读“长翅膀的太阳是我们的心,好把光和热送给所有的人。长翅膀的太阳是我们的心„„”体会诗人是让所有的读者的心长上翅膀飞翔的美好心愿。

二、以点引面,推荐阅读。

1.孩子们,刚才我们读过的这些诗,都出自于这本诗集,它就叫——《让太阳长上翅膀》。

2.知道这本诗集的作者是谁吗? 你了解金波爷爷,读过他的作品吗?(《鲜花和星星》 《做一片美的叶子》)3.(点击出示照片)让我们一起和他打个招呼。

4.我们今天读的诗都出自于这本诗集。喜欢这个题目吗?指名读。齐读。

5.师伴随音乐深情朗诵:真想让太阳长一对翅膀,天上就多了一只太阳鸟。让它在蓝天里自由飞翔,一边飞,一边自由鸣叫。长翅膀的太阳是我们的心,好把光和热送给所有的人!

6.同学们,拥有这一册,感动我们一生!读它吧,带着热情和虔诚去读,因为,总有一种感动会触动我们的心灵!请记住《让太阳长上翅膀》!请同学们回去后赶快阅读《让太阳长上翅膀》,让我们共同期待两个月后的班级读书会吧。

第二阶段:读书汇报会

(一)谁与争锋——比一比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进行诵读比赛。全班评比。

(二)百家讲坛——说一说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收获等。

(三)作品展示——晒一晒

这一环节让大家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互评作品。

阅读,让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 篇3

通过阅读书籍,学生便进入了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他们与大师对话,与书本为友,与伟人交流,久而久之,人类的思想精华便积淀成了学生的精神底蕴。更重要的是,阅读是生长梦想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会不断地生长梦想。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阅读,从兴趣中开始

孩子的内心深处是喜欢阅读的,关键是看老师是如何引导。在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一个学生声情并茂地讲了皮诺曹的一个“撒谎鼻子就变长”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故事讲完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我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并询问他是从哪里学到了这么好的故事,他说是从《木偶奇遇记》上看到的。于是,我借势引导其他孩子也买一本《木偶奇遇记》,自己回家好好看看。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们都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书。我适时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小图书角,有专用的书架,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图书,并且都是他们所喜欢的。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遵循了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又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的学习兴趣,更是一种人文的情感熏陶。

二、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当今社会,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学生接触的新事物较多。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课本里。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我们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阅读,在活动中强化

结合我们学校“读书竞赛”活动的开展,我每周一都会拿出一节课让学生来交流自己在双休日中学到了哪些课外知识,比一比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然后评出“知识大王”,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非常高。课上,学生还要展示自己本星期看到了哪些故事、童话或者是文章,看看谁交流的故事最多、童话最多、文章最多,然后评出各种不同的奖项和不同星级的阅读积极分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他们始终保持进行阅读的兴趣,能多读书、好读书。我还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布置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每学期读一本,然后进行读写竞赛,令学生阅读与学习相得益彰。

如果你要问我,读书的作用在哪里?我会说:它在你的词语里面,在你的举止里,在你的谈吐当中,在你的性格里。爱看书的小孩,都是幸福的。阅读像一把钥匙,帮你开启智慧之门;阅读像一对翅膀,带你飞到知识的天堂;阅读像一颗长生果,让你永远年轻;阅读像一团火焰,融化你心间的冰凉;阅读像一段蜡烛,照亮你成长的道路;阅读像一位导师,交给你无穷的知识;阅读像交一位益友,给你带来许多乐趣。每一棵参天的大树,都曾是一粒幸福的种子。人生因为有了梦想而变得精彩,而阅读恰恰为梦想的实现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

(作者单位: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隆山镇中山小学)

让阅读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策略方法

我国作为一个阅读大国, 阅读研究有着深厚的基础。自从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的文字出现, 阅读活动就已经开始。《尚书·尧典》里的“诗言志, 歌咏言”, 当是我国最早有关阅读研究的最原始的资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也是我国历史上阅读研究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他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举一反三”、“兴观群怨”等见解都成为指导阅读的经典理论。现代阅读学的主要奠基人叶圣陶, 他的《文章例话》被视为文章阅读学的发凡之作;他和夏沔尊合作的《文心》、《阅读与写作》被誉为青年学生阅读入门的宝典。他和朱自清合著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 则是文章阅读学的两块基石。作为一名现代教师, 如何引领学生迈进阅读教学的殿堂, 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 感悟生活呢?

1 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 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 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环节上, 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 (1) 美文美读, 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材料。 (2) 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 通读课文, 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提取和筛选信息。 (3) 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 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 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创设学习情境,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展开个性化阅读。

2 要有效引导, 传授学生个性化阅读方法

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 实现个性化阅读就要求教师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 一定要体现学生的自读和自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先要传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方法, 要求学生采取批注法阅读。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 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 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方面, 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 用圈点勾画符号或作简洁文字标记。学生想到什么, 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 就怎样批注, 使其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 有疑而注, 有得而写, 满足了自己学习的需要, 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 也增添了兴趣。教师也可适当点拨和引申, 带领学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这样的阅读, 既认识自我, 读出个性, 又亲近着作者, 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3 优化阅读程序, 进行主体性阅读教学

主体性阅读教学, 即“在阅读教学中, 把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发展学生主体意识、能力、人格作为双重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核心, 通过培养民主的师生关系, 创设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情境, 设置适当的教学活动, 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法等, 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理念和阅读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我摸索出了自己开展主体性阅读教学的一套操作程序, 主要分五步进行:“自主质疑—定向探究—讨论点拨—总结升华—拓展延伸”。第一步, 学生自主学习 (包括预习) , 自主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 不但是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特点, 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第二步, 在教师引导梳理下, 归纳、分类、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浅显的由学生直接回答, 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由教师做出恰当的解释, 剩下的比较切合课堂预设目标的问题就作为探讨的重点。如果学生的问题一直提不到点子上, 教师要在他们所提相关问题上巧妙引导, 抓住整合的切入点, 进一步启疑,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 (也即课堂预设的目标)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筛选后的问题自主定向阅读课文, 切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步, 围绕这些问题小组交流, 然后汇报自读情况, 教师引导下全班进行合作探究, 教师针对学生尚未理解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解疑, 即“精讲”。第四、五步, 通过“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进一步巩固、运用所学到的东西, 做到“精练”, 从而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总之, 主体性阅读教学操作程序的五个阶段立足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教师则紧紧抓住课堂目标这根“缰绳”, 避免讨论抓不住重点, 流于形式, 课堂活动华而不实的现象, 从而使课堂教学做到:目标明确, 线索清晰, 更具科学性。

4 加强语言训练, 体现阅读教学的本色

一般的阅读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 而阅读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例子来训练学生, 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形成阅读能力, 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 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 应把学生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 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一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 它既包括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 又包括了情感、态度和思想, 忽视了哪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培养语感, 增加积累,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明确:没有对语言的感受, 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之处, 重锤敲打, 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的精读, “提纲挈领”的略读, “一目十行”的速读。教会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捕捉文章中心的方法, 审题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 筛选并提炼加工信息的方法, 合理想象补充有关情节的方法, 以及规范、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的方法等等。总之, 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把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揣摩与积累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 体现阅读教学之本色。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5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毛毛    有一种东西比知识放射着更耀眼的光芒,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建。学习语文更需要想象: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想象,才能理解其意境;学生习作也需要想象,它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形象更生动、具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想象就是他们的天性。在他们的脑海中随时会冒出奇异的想法:想到宇宙以外的世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动物的语言;他们想插翅飞向蓝天,他们想掘土探入蚁穴……在他们的天地里时时刻刻都充满着美好、充满着幻想。我就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空间为“学习乐园”,让学生奋力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 一、续编童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大的兴趣莫过于对童话故事的阅读和观看。许多童话寓意深刻,但是故事的悲剧性结局却是孩子们不想看到的,因为他们幻想着一切美好的东西。如在《狼与小羊》一文中,其结尾是“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向小羊扑去”。学生们万万没想到那么温和可爱的.小羊竟会成为凶恶的大灰狼的餐点,他们对“向小羊扑去”这一结局存在着一丝憧憬。于是我就抓住学生们的这个心理让他们续编故事:“小羊的命运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来当当小作家续编故事。”一听可以当作家编故事他们乐开了花,小脑袋凑在一起,显然他们对小羊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小羊的命运就“诞生”了。学生们各抒己见,许多学生都为小羊想了好办法,逃离了狼的魔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们那颗纯真善良的心。 二、填补“空白”: 我们知道画中讲究“空白”艺术,就像给维纳斯“续臂”一样,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想象创造出不同的作品。我们的课文教材中也留下了许多“空白”,让未来的“艺术家们”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发现、开拓、创造。例如《荷花》这篇课文中写道:“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读到这儿我问:“那么美的白荷花到底会有哪些姿势呢?”真没想到学生们的回答竟是如此美妙:“有的好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大绿盘下”“瞧,这朵伸着脖子,仰着头,跟太阳公公聊天呢!”“那朵弯着腰正和小鱼说悄悄话呢!”“嘘,小声点,它正躺在大圆盘上睡午觉呢,别吵醒它!”……学生们想象创造的火花迸发出来了,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模仿课文,举一反三: 有效学习,主要依赖学生对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作为教师应该挖掘其中的语言规律,让学生掌握语言规律,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学习了《山里的孩子》后,我就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总分段式,用总分方法说一段话:“哪里的孩子,像什么一样怎么样”。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海边的孩子,像大海一样心胸宽阔……”;有的说“城里的孩子,像城市一样

[1] [2]

★ 让努力插上翅膀议论文

★ 插上科学的翅膀想象作文

★ 插上想象的翅膀800字作文

★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想象作文

★ 让生命插上平安的翅膀作文

★ 书,让我心灵插上翅膀作文

★ 冀教版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学设计

★ 《给理想插上翅膀》作文

★ 插上成熟的翅膀作文

插上阅读的翅膀,让心灵自由飞翔 篇6

【关键词】阅读 班级 类型 读书会

班级读书会,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相对于其他读书会而言,班级读书会具有很多优点:班级读书会更加集中,组织程度更高,成员之间彼此比较了解,教师往往自然地成为读书会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成员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在调动资源方面,比较容易得到家长的信任。读书会也可以直接拥有活动的场地——教室(当然也可以是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或者其他场所),活动时间比较容易控制等。因此,组织和管理班级读书会这种形式,是推广儿童阅读最有效的形式。对于我们农村小学而言,课外阅读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读书会犹如孙悟空脚底的那朵筋斗云,是孩子们遨游知识天空的依托。随着我校课题的开展,我们对课外阅读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班级读书会其实是课外阅读推广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在整个课外阅读推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也进行了不少的尝试。

一、前期准备——春雨润物细无声

如果想要更好地完成一项工作,前期准备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觉得用这句俗语概括班级读书会再合适不过了,班级读书会每周虽然只有1~2节课,但课下还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班级读书会的交流,建筑在个体自由阅读的基础上。个体自由阅读其实是一个“浸润”的过程,孩子们自由阅读首先要给他们一定的目标,这样他们才不至于盲目。比如,在《小布头奇遇记》的读书交流课之前,我和孩子们制订了一个阅读计划,规定一天读一个故事。二年级的学生,如果阅读量过大的话,他们也就对故事的本身失去兴趣,计划要因孩子们的年龄合理制定。在读的过程中,我在每一篇故事里提出一些重点问题,让孩子们带着目的去读,这也是按照干国祥老师《一百条裙子》里列出的阅读推进题而做的。

只有这样,慢慢深入,故事自然会装点着孩子们的心灵天空,使这片小天空越发湛蓝和明净。

二、不同类型——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课外阅读指导领域,我们就像是刚学走路的孩子,正在不断摸索,不断前进。幸好,有那些儿童阅读推广的先驱,让我们不至于走错方向。新教育人干国祥先生首先提出了下面三种读书会课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的“导读课”;以促进孩子深入阅读为目的的“推进课”;以读书分享为目的的“主题交流课”。这样一些类型纷繁复杂的读书会,不可能在接触阅读初期能够全部涉猎的,在读书会这方面我们借鉴了《班级读书会A B C》中的优秀课例,再结合我们农村小学的实际,进行了适当整合,我们的读书会也就有模有样地开展起来了。

(一)好书推荐型

在尊重儿童阅读口味的基础上,我们要把更多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推荐给他们,让他们在优秀作品中体验快乐、茁壮成长。导读课的重要使命,就在于教师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儿童喜欢阅读一本本陌生的好书(走进一座甘美的葡萄园),进而自主地、投入地反复阅读(采摘葡萄、品尝葡萄乃至酿造葡萄酒)。张祖庆老师的这段话,让我明白了导读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孩子们与一些经典书籍相互联系的纽带。好书推荐其实就是导读课,选择这一类型读书会的主要目的是激起孩子们对陌生书籍的阅读兴趣。读书会也要遵循张祖庆老师提出的三个原则进行,其一兴趣至上原则,其二大胆留白原则,其三适度拓展原则。例如在推荐《小香菇前传》时,我首先是将书扉页的人物关系表介绍给孩子们,当听到这本书中藏着性格各异却可爱无比的人物时,孩子们被深深吸引了,随后我又将书中最精彩的“香拉孵小鸡”的故事读给他们听,顿时班上沸腾了,“老师,明天再给我们读好吗?”“老师,这书哪儿买的?”……而我却只是默默一笑。这样通过留白的形式,使得这些孩子兴致盎然,接着读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还有一种推荐课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推荐,毕竟成人的阅读定位与孩子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孩子们自己的想法,可能兴趣会更浓,所涉及的书籍也将会更多,范围更广。我校胡秀芬老师的班级推荐会非常精彩,如:有个学生介绍沈石溪的《最后一头大象》这本书时,只是简单地说了这样几句话:“你知道大象是如何送别自己临终的伙伴的吗?你能相信大象、铃羊、野鹿、斑马居然与豺、野猪在一块洗澡吗?你想知道大象愤怒时是什么样的吗?那么请你们阅读《最后一头大象》吧!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准确地揭示了书的主要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如:常维同学介绍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时,随着她声情并茂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葵花与青铜捕鱼的快乐,感受到了兄妹之间的深厚感情。大家也正享受着青铜和葵花一样美丽的童年生活。

动情的推荐勾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这种不拘形式的推荐会,带给了孩子们更大的心灵自由和快乐。

(二)方法指导型

我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阅读方法指导是小学课外阅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关系到孩子们阅读目标的定位,阅读的过程,是修养的熏陶,是思维的锻炼,是人文情怀的养成,也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方法得当将受益终生。我校课题实验老师也多次开设了此类型的阅读课。现以檀金燕老师执教的《木偶奇遇记》为例,谈谈阅读指导课的具体实施方法:

第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了解书的基本结构,封面、目录、名师导读、正文等,此举让孩子们懂得了读书最基本的程序。

第二环节,引说整本书的总体内容:看目录,知故事,并通过填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所看内容梳理一遍。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将故事主要内容展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起到了温故的作用。

随后的谈人物、欣赏个性的环节又做到了知新。这节课并不只是单纯地回忆,而是进一步的拓展,让孩子们知道读书也要学会品读,并从不同人物的身上发现不一样的亮点。书读完了就会有所收获,老师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让他们畅谈收获,从而提升孩子们自我阅读鉴赏的能力。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最后的环节是指导学生写读书卡片,通过展示老师的读书卡,带动孩子写读书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怎么写,孩子们自然也就懂了。这样的示范当然会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

四个环节虽是简简单单,但却扎扎实实,学生享受到思维放飞的愉悦,教师享受到心心相悦的满足。

(三)阅读交流型

读书会的理想状态,是形成“人与人、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的立体对话。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关键,是要选择好作为联结各维度纽带的话题。 所谓的交流一定要建立在孩子们特定的认知水平之上,再合理得当地提取其中有价值的话题,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们就自己所读到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共鸣,有所收获。我第一次上《小布头奇遇记》阅读交流课,起初写教学设计时我无从下手,书已经让孩子们读完了,读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感想与收获,如何交流呢?于是我就以小布头所经历的奇遇为主线,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们交流,因为有这个线索,课也不乱了,孩子们也将平时所看到的零碎记忆,一点一滴地拾捡起来,同时也将作品进行了反复的阅读,慢慢地也就理解了作品所带来的另一层含义,即小布头的性格变化过程:由胆小到勇敢。此时孩子们畅所欲言,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周益民老师提到,“读书会过程中的话题群,并非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的单纯讨论交流,与话题推进穿插进行的还应有诵读、默看、表演、想象、描述等多样活动,有时是话题展开的重要策略手段。”所以阅读交流会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我们也要因人,因作品,因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来决定,收获还是匪浅的。

当然,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要想让孩子们享受广阔的阅读空间,读书会是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必经之道,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同样,读书会也让我们的学生沐浴到了书的灵光,从而打造一双美丽的翅膀,让生命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周益民.班级读书会:自由欢愉的精神家园[J].语文教学通讯.2007(27).

[2]张祖庆.语文故事导读的使命:把儿童领进“葡萄园”——以《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为例[J].教学月刊(语文). 2011(05).

[3]于建宏.插上翅膀,让心灵自由飞翔——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中国教师.2004(03).

让批注式阅读为语文学习插上翅膀 篇7

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将传统的批注阅读法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它强调阅读者对文本的直接领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谋而合:“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课文阅读批注主要是给学生自己看的,只要学生看得懂,用得上就行,所以运用什么形式,应由学生自己定。常用的形式有:

一、注释式

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句,要立刻查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并把查询结果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这样做既有利于理解,又有利于记忆。

二、提要式

读书时要边看边思考,并用精炼的语言把每段的中心意思都写在该段之后。这样做有利于把握文章的脉络。

三、批语式

读书时要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及表现手法提出自己的感悟、见解、疑问,并把它们写在书本的空白处。例如,阅读《落花生》时就可以写如下“批语式”批注。

1. 批感悟。

“那天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还是来了,实在很难得!”批:“说明父亲很重视这个收获节,很爱我们。”

2. 批写法。

“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批:“运用对比手法,体现出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质。”

四、符号式

自己认为重要的或应注意的字、词、句、段应用各种符号加以标记。此法简单易行,方便省事,可边读边画,还可以多次标画,以加深理解。

五、警语式

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新颖论说等特别值得注意的内容要在其旁批注上“注意”、“重要”等字样,以便为以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警语式批注大都安排在学习课文的三个阶段。

1. 课前自由批注

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同时,为了做好批注,学生对预习课文十分专注,很多时候还得搜集相关资料,这既提高了预习的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精读课文作了有力的铺垫。

2. 课中专题批注

读懂重点内容,学习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如《跳水》第八自然段有句话:“‘扑通’一声,孩子像一颗炮弹落到大海里。”笔者要求学生对“像一颗炮弹”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速度方面:“落下得快。”心情方面:“牵动着甲板上每一个人的心。”如此的专题批注,使学生既认识了船长的沉着机智,又对精准的比喻产生的效果体会更深,这显然是问答式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3. 课后扩展批注

学生学完课文,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时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作适当的扩展、以检验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扩展批注,推动了阅读活动的纵深发展,促进了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批注式阅读读时直接,写时具体。读因写而深化,写因读而丰富,既加大了阅读的深度,又扩大了写作的广度。学生将所学的阅读知识用于写作上,受益匪浅。同时,这种开放式的阅读,将鉴赏、评析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研读中张扬阅读个性,从而体验阅读的乐趣,在愉悦中感受阅读客体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篇8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集中某个对象, 并且具有特定感情色彩的心理状态。它既是学生认识的需要, 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对学生发散创新思维起到关键的作用。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可以说源于生活, 也高于生活。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要不断地唤起学生学习地欲望, 让生活真正走进学生, 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 让他们全身心地去体验生活, 反诬生活。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 其内心是愉快的, 行动是积极的, 观察、思维、记忆等多种智能活动就会最主动、最有效。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地将生活和学习联系到一起, 而且还达到了学生体验生活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此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地兴趣。

二、创设学生乐学情境

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 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 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 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 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同时,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它能做到图文并茂, 影音俱全, 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 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 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 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 都是以大胆地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 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 “只怕想不到, 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 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 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 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 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长城》第三段写“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但古代劳动人民如何修筑的呢课文没有叙述。教师可抓住这一“空白”, 让学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 深切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修筑长城的艰辛。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 还可以抓住结尾, 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 余音不绝, 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 引导推想。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 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 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 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 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 把握培养良机, 引导主体参与,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美”的眼睛, 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 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 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而一旦丧失自信心, 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 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起他们的创新细胞, 让课堂上所有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 抓住契机, 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通过自身素质, 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创新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努力, 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 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诵读,体验

《语文新课程标准》先后多次提到“感悟”二字, 并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学会“感悟”, 是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 是教法、学法。教学改革这些年, 广大教师深刻感受到“感悟式教学”的优势, 通过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语文素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一、为何要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我们知道, 语文教学总是依据一定的文本来组织教学的。从文本的产生来看, 它是作家生活感悟的结晶, 而其外在的语言形式, 也可以说是作家对语言感悟的创造性产物。唯有对生活的感悟, 作家不可能进行创作, 没有对语言的感悟, 作家也不可能采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准确地表现生活内容, 更不可能形成文本的语言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 感悟可以说是文本思维的基石。

从文本鉴赏的角度来看, 感悟也是读者创造思维的起点。众所周知, 读者鉴赏文本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没有读者的感悟, 文本鉴赏活动也不可能真正发生, 自然背离于文本鉴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规律。

既然如此,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真正地解读文本, 就必须抓住文本思维的特点, 遵循鉴赏的规律, 确立感悟这一教学思维原点, 才能让学生自然入乎文中, 进而深识鉴奥, 最终达到解读文本的目的。传统语文教学建立在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指认上, 教学往往成为文本内容的简单印证, 有时甚至变成文本内容的知识问答。因而, 对文本内在意义的认知, 大多只能停留在表层意义的理解, 而不能达到深层意义上的鉴识, 对文本语言形式的认知, 往往只停留于基本语义的理解, 而不能达到审美层次上的体悟与咀嚼。教学实践中, 学生大多只能理解到文意, 而不能感悟到文美。因此, 可以这样说, 正是由于以往的教学思维偏离了文本思维和文本鉴赏思维的规律而导致解读文本简单化的诸多弊端。所以, 要真正地让学生解读文本, 只有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才能自然地进入文本意蕴的体悟之中, 进行创造性的审美观照, 最终解读文本才能成为可能。

二、如何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感悟的基本过程是:以读为主, 以感为先, 以情激悟, 以悟为旨。情感过程始终伴随着悟的过程, 教学的安排和指向始终围绕“悟”而活动, 最终实现感悟教学的最终目的。“感”和“悟”是紧密联系, 互相依赖的。

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经验。眼下大家都懂得读书感悟的重要, 然而一到课堂上具体操作起来, 总觉得没有套路, 缺少方法。在指导读书的活动中, 如何帮助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使其坚强有力, 越飞越高, 最终抵达“妙悟”的境界?这无疑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之路的关键所在。

1. 教师自身感悟, 引导学生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必须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先行者。

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认真研读课文, 披文入情、情动于衷, 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呢?因此, 教师必须以自身的感悟去引导学生的感悟。一是要感悟教材, 要真正地读懂课文, 认真备课, 产生学习的体验和领悟。二是要反思感悟, 反思自己悟得的过程和途径, 找到方法, 以便授人以渔。三是引导感悟。虽然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背景等许多方面有不同之处, 但教师的切身体会、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 会使学生产生顿悟的灵感。

2. 大声诵读, 初步感悟

语文学习的诸多方法中, 读一直是备受注目的, 这也是中华民族求学精神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之一。人们肯定都知道古人读书的方式, 他们往往摇头晃脑地朗诵, 甚而至于闭目陶醉其中, 其结果就是这样的读书方法, 对读过的东西, 不但不容易忘记, 而且在读的同时更易理解, 或感想颇多。那么, 大声朗诵与我们所谓的默读、小声读有何明显的优势呢?若真论起这个问题, 怕不是三言两语可尽意的, 我们在这里只简略提之。

我们知道与文本的交流最好的方式是进入一种对话状态, 对于语感优秀者而言, 他们能够通过视觉通道即可较容易地在感知文字符号的当下, 进入文本世界, 进入对话状态;而对于语感尚需提升的学习者来说, 仅仅凭着视觉通道是很难达到这种状态的。放声地诵读即是利用文本产生的节奏、语调这些人格化的语音形态, 在跨向语义、跨向文本深层内涵时调动主体的生命情气, “从言语形态中触摸到言说者的心声, 从节奏中倾听出言说者的脉动, 从语调中倾听出活生生的人来”。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是属于心灵的, 比如我们读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读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读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发乎声、形成独特的语音、节奏, 何以能将作者此间的无奈与忧伤理解得深彻?比如我们读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读王摩诘的“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读李清照的“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不运诸气息、形乎流转徐回, 怎能体悟作者当时的幽幽乐趣、脉脉情怀?

而且, 诵读不仅是视觉的感受, 同时也是一种倾听, 双向的劳作定比单一的视觉对话来得更有力, 更易对语言、对文本产生独特而深入的感悟。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 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 可以在读之前、读之后给学生适当的引导, 提出一些精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师同时也参与其中, 在读之前或读之后表达自己的领悟和感动, 起到领引作用,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妙处和“滋味”。

3. 写读后感, 加深感悟

如果说诵读产生的是对文本的初步理解的话, 那么读后感这一方式要求的, 则是学生对文字、对内容的深层体察。对文本的认识, 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读后感是作文的一种, 但与作文相比, 又有着较为独特的地方, 感悟是广泛的, 包括对文本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果说平常的作文侧重于对生活的感悟的话, 那么读后感则弥补了这个不足,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 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 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 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 首先是对文本的感受, 而在阅读文本的同时, 学生已经不自觉地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写出来的文字是对文本与生活两相结合的感受。这样的体悟是双向的提高, 文本是生活的提炼, 比生活更凝练、更丰富, 生活是文本的延伸, 比文本更具体、更细致。所以, 两者的结合, 就学生而言, 是生活的丰富, 是原有情感体验的充分发掘, 是心灵认识的又一次提升。

比如让学生写一些诗词赏析, 以他们的语言水平或理解水平, 可能没法写出较深刻的理解, 或者有所感受, 却又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个时候, 鼓励学生是很重要的, 让他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哪怕只是几句话, 哪怕长篇的论述表达的只是一个意思, 哪怕几百字的文章用两三句话足可以讲清, 哪怕他们未必完全懂得, 只是形乎一种感觉……当他们说, 老师, 我觉得这个怎么样怎么样, 那个怎么样怎么样, 或看到这句话, 我产生了一个什么感觉, 虽表达不清, 但这“觉得”、这“感觉”, 是多么难能可贵、多么美妙、多么令人欣慰的词汇啊!说明这里面有他们的思考, 这是他们对语言文字咀嚼的结果。哪怕只是意会, 哪怕只讲到只言片语, 哪怕只讲到文本旨意的边缘, 也是十分难得的。有次改到学生写一首关于雨的诗文的读后感, 就有学生写道:“雨天总是令人惆怅, 想到‘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样的句子, 想到‘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这样的懒懒的感觉……”他们无法将心中的感受很好地表达出来, 但是他们很聪明地借用了别人的句子, 将给自己带来相近感受的文句互相解释, 虽未解其中深味, 而两相结合, 再加上自身经历的融入、自身感受的浸染, 我想这就是很好的感悟了。这样的“觉得”多了, 他们也就有了比较多的经验积累, 语言能力自然提高了。当然, 此时教师的点拨是十分重要的, 若能一语中的地道破学生想要表达却没能讲出来的天机, 他们会更加爱上这种给人感觉的活动, 以后也会“感觉”得更好。

4. 联系生活, 激发感悟

高林生老师说:“汉语言是‘意合’的, ‘具象’的, 习惯于以象传意。”叶老早就有“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的名句。可见, 对汉语文的感悟最要紧的便是“披文入境”, 进而便是“明象体情”。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顺利地“入境”“明象”“体情”“会意”呢?关键是要联系学生的实践, 切入学生的精神领域,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相似论》的作者张光鉴教授指出:“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对问题求解的过程, 就是一个让认识对象与以前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信息组块 (相似块) 之间进行的一系列相似运动、相似联系、相似组合、相似创造的自动匹配过程。”因此, 人只对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信息组块相似的信息感兴趣。

所以, 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 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似信息模块, 以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语火光的“打火石”。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提高运用感悟的能力, 主动去关心生活、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三、插上感悟的翅膀, 飞得更高更远

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 一如既往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是随时都要做好的, 只有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并将多种手段结合起来, 才能使感悟能力的培养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 我们要使学生面对语文教材, 感悟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的东西, 让学生面对语文教材时心中感慨万千, 并有表达的冲动, 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孕育新的知识、启迪新的能力, 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与学生的生活贴近, 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黄海淼.浅谈语感培养的两个途径[N].教育信息报, 2005-4-28.[1]黄海淼.浅谈语感培养的两个途径[N].教育信息报, 2005-4-28.

给学生插上阅读的翅膀 篇10

那么, 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评价和鉴赏水平, 提高进行评价、赏析教学的自觉性

“打铁须得本身硬”, 如果教师拿到一篇新课文, 自己都无从评价赏析, 何谈指导学生?须知学生评价赏析文学作品的兴趣有赖于教师的影响与熏陶, 学生评价赏析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指点和引导。从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阅读题来看, 散文的阅读有一定的难度, 有时一篇文章需要读两三遍才能吃透主题。对此, 我阅读了《唐宋词鉴赏辞典》《名家作品赏析》等书, 又自学了《文学评论写作》, 克服了自己的短处, 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提高了自己的鉴赏水平。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轻车熟路, 指导起学生也是驾轻就熟, 得心应手。

二、把评价与鉴赏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着重引导学生在释词、辨句中评价作品语言的优劣, 鉴赏语言的精妙, 在朗读中玩味作品语言的优美, 在理清作者的思路中欣赏结构安排的缜密, 在探寻文章主题中感悟作者的匠心。对此只有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课堂上多多训练, 才能提高相应的能力。

我在引导学生评价欣赏作品时, 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 抓住文本

文本是语文的根本。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文本咀嚼品味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指路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真正的实践者、探索者。所以, 课堂上应把学生引向课文, 让学生养成答题时以文本为依据、紧紧抓住文本的好习惯。

2. 让学生在解答具体问题时要多元而有界

学生在做阅读题时, 会出现很多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答案, 我想这与现在的阅读提倡多元拓展是分不开的。文章从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打上了作者的烙印, 读懂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感情是很重要的, 因而我们的多元阅读也应该是合理的、有依据的, 而不是任意地拔高、拓展。所以, 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元阅读。

3. 注意规范表达

阅读理解题也应该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如审题抓住题干、表述准确简洁等, 起初可以给学生一个范本, 让学生填空。

三、培养鉴赏能力的同时, 也要培养批判能力

欣赏既然是“感情的操练”, 就需要感情的投入。作者在作品中倾注的感情自然会对读者产生影响, 其中直接的影响体现在情感上, 间接的影响体现在行动上。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因此不仅要学会欣赏正确的一面, 还要学会批判不足的一面。要学会在评价作品时一分为二, 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即使是面对大的学问家也要敢于说“不”。例如, 我在教学季羡林的《成功》一课时, 让学生分析“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 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 我们也无能为力”一句话, 从中找出可以批判的东西。学生很快想起校内的一幅标语“强者创造机遇, 弱者等待机遇, 庸者丧失机遇。”从而认识到文章的偏颇。我又结合后文的“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 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一句, 让学生认识到由于“角度不同”, 会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个道理。

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古语说得好:“操千曲而知音, 观千剑而识器。”见多才能识广, 只有通过实践, 进行比较, 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我在教学中结合“书香校园”的建设, 指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带领学生走进图书室借阅中外名著, 利用星期天不许补课的有利条件, 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树立起学语文的长效机制。不要妄想一蹴而就, 也找不到什么捷径, 只有踏踏实实, 寸积铢累, 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才能活水长流。另外, 还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举办文学讲座等,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使评价鉴赏活动课内与课外有效地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独特感受的能力和习惯。

当然, 学生评价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不在于某一朝一夕, 方法也不限于某一招一式。但是, 只要我们加强评价和赏析的教学, 为学生插上阅读的翅膀, 学生就能翱翔于知识的天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城市教育事业管理下一篇:同塔双回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