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培养为学生成才插上翅膀

2024-06-18

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培养为学生成才插上翅膀(精选10篇)

篇1: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培养为学生成才插上翅膀

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培养为学生成才插上翅膀

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培养为学生成才插上翅膀

作者/ 宋作德

摘要: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是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识用于创造精神的各种人才。为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要借助语文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关键词:审美观;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个里程碑。这为我们中国的教育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这两个奋斗目标中突出地强调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提到的“文明、和谐”怎样来实现,那就必须依靠教育这一手段来完成。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和谐的美化。我们的生活需要美育,我们的教育需要美育,我们的语文学科需要美育。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播下美的种子,酿造美的甘泉,以美育美,塑造新人。

在强化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多数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有很高美学价值的作品,它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优美事物、情感、品德。正确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且能使他们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并逐步具备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

一、要引导学生“美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所谓“美读课文”,也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它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取美感的主要途径,“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使学生多方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一种表达语意的客观物质材料,正如谢榛《四溟诗话》所说“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如金声玉振”,所以要在学生中提倡开展诵读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感染,在审美活动中不断升华美的情愫。

二、要引导学生遵循“文章思路”感悟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遵循文章中作者的思路,想象、欣赏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毛泽东在一九二九年写就的《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青春勃发的情感和立志高远的理想。透过诗句我们仿佛看到,青春年少的毛泽东,壮志激昂、热情奔放,决心要改革社会,拯救中国、意气风发的伟大形象,令人振奋!又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窦娥冤》中的窦娥等悲剧人物形象,可使学生在真善美被毁灭过程中感受到悲剧的崇高美,唤起对丑的憎恶和对美的向往,陶冶情操。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等喜剧中丑角形象,则可以使学生从他们丑恶滑稽的表现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享受,进而唾弃丑恶,远离丑恶,向往真善美。总之,只要引导学生会评鉴作品中的形象,尤其是人物形象,就能启迪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之受到美的教育。

三、要引导学生“步入意境”体验情感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问以入情”,可见,“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也是美学的“灵魂”,所以近代学者王国维把美育叫“情育”。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境”为“我情我境”,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价值。例如讲《荷塘月色》一课时,扣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为不宁静”,以曲径通幽之法,将学生慢慢带入幽雅宁静、优美的月下荷塘,沉浸在如梦如画令人陶醉的意境中,体验学者细腻微妙的情感世界,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进而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要引导学生“创设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美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这种美的氛围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而又主动发展,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地遨游,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知、情、意、行”融于一体,使学生在精神品质、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五、要引导学生全方位提升审美意识

要想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就应注意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就要把教授美育的科研问题纳入教学日程。夸美纽斯说:“教学论的意思是指导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在语文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美的感受转化为行为技能,是使他们能独立地鉴赏美、展示美、创造美。因此,要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当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作者的理解撞击时,就会产生要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强烈愿望,教师要把学生潜在的写作激情转化为实践,鼓励他们尽力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达到展示美和创造美的目的。

总之,美育是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必要措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美育的渗透。

(辽宁省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篇2: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培养为学生成才插上翅膀

摘要:外语教学要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观察、记忆、分析和想象等能力,同时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与人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学记》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会在英语学习中独立自主地学习,不断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以时间为主要维度,从基础阶段、提高阶段以及完善阶段对初中生英语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及各个时间段的侧重点进行认真思考。

关键词:英语;基础;提高;完善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人类只有学会了怎么样学习,才有可能从容地面对世界出现的新知识的构成。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是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实践、锻炼得出的。下面,笔者把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不同的方面。

一、基础阶段

初一是基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使用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培养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 精心设计预习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动机

教师要精心预设课堂并全力组织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初一的学生往往会对英语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尽可能地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获得初步的成功感,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创造性地利用黑板、白板、卡片、简笔画、教学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媒体,同时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 方法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词典等不同的工具书,再结合实际,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能力结构,选择一定的英语听力材料、阅读材料等,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学生训练听力和阅读,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输入量,使学生能够逐步养成听英语、做阅读的良好习惯。

3. 基础阶段还应当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英语语感是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核心,这是一种对语言的整体性、综合性、得体性以及正确性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也是一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首先让学生多听、多读,其次还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材,联系实际。这一过程必须贯彻教学始终,因为英语语感是学生学通、学好英语的标志。

二、提高阶段

初二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内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

学生如果具备了扩大英语输入渠道的能力,并持之以恒,再加上教师及时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如通过初一学生英语知识和英语能力的训练之后,及时地拓展“Myschool”“Our classroom”等话题练习;用丰富的人物传记、信息条、电话留言等形式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习英语的关键,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朗读背诵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实践。通过朗读背诵,能够提高学生的辨词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的听力能力、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英语写作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

英语语言方面的材料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勤于记录、摘抄等习惯,并将它们及时地记录在笔记本、卡片以及软件设备中,也是提高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这样才能使得自学带有较高的目的性。教师还要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篇3: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培养为学生成才插上翅膀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终实现人类和谐的美化。我们的生活需要美育, 我们的教育需要美育, 我们的语文学科需要美育。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要播下美的种子, 酿造美的甘泉, 以美育美, 塑造新人。

在强化素质教育中, 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多数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有很高美学价值的作品, 它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 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优美事物、情感、品德。正确的引导,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 并且能使他们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并逐步具备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的能力, 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 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

一、要引导学生“美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所谓“美读课文”, 也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它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 是获取美感的主要途径, “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入于眼, 出于口, 闻于耳, 记于心, 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 使学生多方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是一种表达语意的客观物质材料, 正如谢榛《四溟诗话》所说“诵之如行云流水, 听之如金声玉振”, 所以要在学生中提倡开展诵读活动,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感染, 在审美活动中不断升华美的情愫。

二、要引导学生遵循“文章思路”感悟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遵循文章中作者的思路, 想象、欣赏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毛泽东在一九二九年写就的《沁园春·长沙》中, 诗人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青春勃发的情感和立志高远的理想。透过诗句我们仿佛看到, 青春年少的毛泽东, 壮志激昂、热情奔放, 决心要改革社会, 拯救中国、意气风发的伟大形象, 令人振奋!又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窦娥冤》中的窦娥等悲剧人物形象, 可使学生在真善美被毁灭过程中感受到悲剧的崇高美, 唤起对丑的憎恶和对美的向往, 陶冶情操。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等喜剧中丑角形象, 则可以使学生从他们丑恶滑稽的表现中, 得到审美的愉悦享受, 进而唾弃丑恶, 远离丑恶, 向往真善美。总之, 只要引导学生会评鉴作品中的形象, 尤其是人物形象, 就能启迪他们美好的心灵, 使之受到美的教育。

三、要引导学生“步入意境”体验情感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问以入情”, 可见,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 也是美学的“灵魂”, 所以近代学者王国维把美育叫“情育”。在教学中, 应该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情景中, 变“此情此境”为“我情我境”, 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 产生对客观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价值。例如讲《荷塘月色》一课时, 扣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为不宁静”, 以曲径通幽之法, 将学生慢慢带入幽雅宁静、优美的月下荷塘, 沉浸在如梦如画令人陶醉的意境中, 体验学者细腻微妙的情感世界, 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 进而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要引导学生“创设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美的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这种美的氛围之中, 这样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地学习, 生动活泼, 而又主动发展, 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地遨游,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对美的爱好, 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知、情、意、行”融于一体, 使学生在精神品质、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五、要引导学生全方位提升审美意识

要想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就应注意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就要把教授美育的科研问题纳入教学日程。夸美纽斯说:“教学论的意思是指导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通过教师的引导, 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在语文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的培养, 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美的感受转化为行为技能, 是使他们能独立地鉴赏美、展示美、创造美。因此, 要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当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作者的理解撞击时, 就会产生要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强烈愿望, 教师要把学生潜在的写作激情转化为实践, 鼓励他们尽力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达到展示美和创造美的目的。

总之, 美育是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必要措施,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美育的渗透。

(辽宁省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摘要:我国教育的目的, 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 是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精神, 具有实事求是, 独立思考, 不断追求新知识用于创造精神的各种人才。为此,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 要借助语文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的特点, 加强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篇4: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培养为学生成才插上翅膀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创新意识,提高识字效率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儿童重要的心理特点。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无限动力。只有运用了信息技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识字的效率继而能得到提高。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识字课我也不失时机创设一切可以创设的想象空间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例如在识记“牢”字前,我利用课件演示“一头牛住在房子里”,学生异口同声说“牢”; “屋里着火”,学生很快就回答上来了——“灾”。之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让学生根据“闻”、“替”字的字形特点,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的。学生们都想到了活灵活现的画面。“两个丈夫坐在太阳上就是‘替’”;“人站在门中,用耳细心听就是‘闻’”。

二、运用信息技术,挖掘创新精神,夯实写字基础

以前学生们上写字课往往认为是很枯燥、乏味的,一味的观察写、练。课堂上缺失了激昂的学习兴致,浓厚的学习氛围,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在我利用信息技术,如实物投影以及课件等,使图文结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范写的环节,屏幕上出现较大的田字格,学生跟着屏幕上出现的生字逐笔“描红”。我还根据需要调控“描红”的速度。当写到学生容易出错的笔画,我会停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再书写的步骤来强化学生识记、辨认的能力。这样的过程,总能为学生扎实的写字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还有在屏幕上教学“飞”时,帮助学生区分好笔画横折弯钩“乙”与横斜钩后,有学生大胆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横斜钩就像小鸟的身体,你们看,头、躯体与腿都有啦。小鸟要起飞了,小腿往后蹬了。”其他孩子都在不住地点头。其他学生不甘落后,纷纷举手发表意见:“老师,老师,我还发现飞字的两点,就像小鸟背上的那对美丽的翅膀。”“是啊,是啊,我们写这两点的时候可要小心了,千万别写歪了,或者写得不对称,一点大一点小的话,小鸟可不漂亮了”……学生观察细致,想象贴切,思维上火花的碰撞,正是创新精神的迸发。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能力,提升阅读素养

引导质疑。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新的问题的提出,证明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可见,质疑是一切创新的起点。我们要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导入时设疑,可以在知识比较时设疑,可以在学生阅读和观察中设疑。学生大胆的质疑是他积极思维的表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大力地倡导,适时去引导。执教《四个太阳》时,在导入的环节,我播放了一轮红日慢慢从东边升起的动画,然后引导学生说如果我告诉你有四个太阳的话,你会怎么想?然后让学生对题目进行质疑。学生很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众所周知,天上就只有一个太阳,现在怎么有四个太阳呢?如果真有四个太阳,那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培养着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表达的能力。

训练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我们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我在上《画风》一课时,课件里“转动的风车,吹斜的雨丝,迎风飘扬的旗子”都让学生看得有滋有味。“你们还有什么办法画风?”只见学生们一下子就说开了:“我画飘落的树叶。”“我画扬起的风筝。”“我画航行中的风帆。”……学生灵动的思想,活跃的思维也让人赞叹。看似简单的一次口语练习,却能沟通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最终能达到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的效果。

篇5: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培养为学生成才插上翅膀

关键词:英语,基础,提高,完善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人类只有学会了怎么样学习, 才有可能从容地面对世界出现的新知识的构成。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 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是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实践、锻炼得出的。下面, 笔者把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又包含不同的方面。

一、基础阶段

初一是基础阶段, 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使用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培养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 精心设计预习题,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动机

教师要精心预设课堂并全力组织英语教学,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初一的学生往往会对英语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尽可能地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获得初步的成功感, 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创造性地利用黑板、白板、卡片、简笔画、教学挂图、模型、实物等传统媒体, 同时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 方法指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词典等不同的工具书, 再结合实际, 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能力结构, 选择一定的英语听力材料、阅读材料等, 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学生训练听力和阅读, 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输入量, 使学生能够逐步养成听英语、做阅读的良好习惯。

3. 基础阶段还应当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英语语感是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核心, 这是一种对语言的整体性、综合性、得体性以及正确性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也是一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首先让学生多听、多读, 其次还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材, 联系实际。这一过程必须贯彻教学始终, 因为英语语感是学生学通、学好英语的标志。

二、提高阶段

初二是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内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

学生如果具备了扩大英语输入渠道的能力, 并持之以恒, 再加上教师及时地培养, 学生的英语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如通过初一学生英语知识和英语能力的训练之后, 及时地拓展“My school”“Our classroom”等话题练习;用丰富的人物传记、信息条、电话留言等形式的英语学习,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习英语的关键,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 朗读背诵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实践。通过朗读背诵, 能够提高学生的辨词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的听力能力、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英语写作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

英语语言方面的材料丰富多彩, 培养学生勤于记录、摘抄等习惯, 并将它们及时地记录在笔记本、卡片以及软件设备中, 也是提高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 这样才能使得自学带有较高的目的性。教师还要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良好的学习方法, 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这个阶段是初中英语学习的分界点, 不让孩子掉队、因材施教是本阶段的工作重心。对于学困生, 教师应要求他们平时多记单词, 并教给他们科学的记忆方法, 让他们加强有意识记忆、理解识记, 做到及时复习, 强化记忆。教师要让他们多练习难度较小的单项选择, 以点带面, 辐射其他题型, 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 教师要认真考虑教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

三、完善阶段

初三是完善阶段, 教师要继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逐步获得英语自学的能力, 并能够有自身的学习习惯和个性特点。

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 学生会逐步形成自己的英语自学模式。就笔者所带的班级而言, 学生在经过了两年多的积累和训练之后, 形成了从制订计划、扩大输入到培养听力能力、背诵能力以及写作表达的五个过程, 形成了非常有效的自学模式。从经验上看, 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培养了初中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到了初三年级和自学的完善阶段, 强化自主解题能力也是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自主的独立的进行各种题型的解答是完善阶段的重要作用之一, 尤其是在阅读理解的自主练习当中, 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得到答案, 而且要培养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掌握独立解决生字生词的方法。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能够找出阅读理解中的一些比较典型的长句子, 如定语从句等, 并进行分析研究读懂理顺。注重了这些之后, 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增强。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离不开学生和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终身获益, 是世界性的话题, 是英语课程改革的焦点。古语云:“授人千金, 不如教人点石成金。”我们国家需要的不是只会读死书的学生, 而是需要有能力的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目前的学习, 更有利于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重视教学成绩的同时, 不能忽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应从现在做起, 从自身做起。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 只要努力, 学生一旦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 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就会真正自由地进入学习和创造的殿堂。

篇6:技能大赛为我们插上成才的翅膀

自信自强——我们不比别人差

初进中职学校,有人懵懵懂懂,有人还在自卑,有人面对着将来的就业感到迷茫,他们三人却一直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用心过好每一天。温伟保告诉记者:“读中职,可以学到实用的技能。”所以,他们在学校努力刻苦学习,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原权:汽车061班副班长、学习部组长,荣获优秀班干部、学习部优秀成员、优秀团员、品学兼优生以及成绩优秀生等称号,丰田奖学金、甲等奖学金、乙等奖学金获得者,学生综合测评前五名、校体艺节技能竞赛第一名、英语竞赛三等奖。

林一明:汽车061班体育委员,荣获优秀班干部、成绩优秀生、品学兼优生、优秀团员、膳食部优秀秘书以及校风部优秀成员等称号,丰田奖学金、甲等奖学金、乙等奖学金获得者,学生综合测评前五名,校体艺节技能竞赛第三名。

温伟宝:汽车062班班长、团支部书记、舍务部部长、舍务委员,荣获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品学兼优生、十佳学生、膳食部优秀成员、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委学生会干部、班级积极分子等称号,丰田奖学金获得者,学生综合测评前五名、校体艺节技能第二名。

“我们中职生,并不比别人差,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获得成功。”林一明说。他们三人,获奖无数,在中职学校活出真我的风采。

阳光开朗——我们拥有同一个梦想

在顺德中专,老师同学们提到温伟保、原权、林一明时,都一致认为他们阳光开朗,丝毫没有中职生常见的自卑、失落心理。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勤学苦练,全面发展,扎扎实实打好技能基本功,积极参加各项管理工作,在文体活动及技能比赛中表现突出,综合素质非常强。

教他们专业课的侯文胜老师、郭建英老师、毛伟潮老师发现,这三名学生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他们勤学多问,执着认真,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不愿意让光阴白白虚度,在校的每一天都过得丰盈而充实,而且他们喜欢的都是同一条格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老师们为他们制定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问鼎2009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从顺德中专,走向全国的舞台,这个目标太远大了,可能吗?他们心里有过犹豫,有过疑惑,但是郭建英老师坚定地告诉他们:要相信你们的实力,也要相信你们的汗水!

于是,三个初生牛犊走在了一起,在老师孜孜不倦的引导下,怀着坚定的信念,开始了集训,朝着全国的大舞台奔跑。

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朝着梦想一起飞

通往成功的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付出了比旁人更多的努力。不管暂时的成败,他们的手始终紧紧握在一起。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流行语伴随着他们走过艰难的集训,经历一次次的赛场考验,从顺德走向了佛山,从佛山走向了广东,最终从广东走向了全国。

然而在集训队刚刚组建不久的时候,温伟保的父亲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他只请了3天假,随即回来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想父亲了就把悲愤化为力量拼命地训练。4月4日的清明节离省技能大赛仅是几天,温伟保硬是忍痛忍泪主动留下与其他同学、教练一起在训练场挥汗苦练。他曾偷偷趴在桌子上哭泣过,队友和指导老师给予了他有力的支持,最终他以无比坚强的硬汉精神挺了过来,取得全佛山市第一名、全省一等奖的好成绩。他说,这是对父亲最好的报答和慰藉!

而原权、林一明拍档两年,一个勇于表现,一个富有创造性,双剑合璧,正好性格互补,一起经历过失败,一起经历过成功。这个团体项目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两个人的配合和默契,他们一次次相互支持,在一个个闷热的中午忘我训练,不顾天热蚊子咬,咬紧牙关继续埋头苦练,整个流程做一遍后衣服完全湿了,用手一拧都能出水。当成绩久久不能提高时,当训练质量不理想时,他们从不争吵,而是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彼此小声鼓励,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用钉子精神去钻研,只求更快更好。

他们每个周末都早早到达学校进行训练。别人放假,他们训练;别人上课,他们在训练;别人睡午觉,他们还在努力地训练。他们身体消瘦了,他们声音嘶哑了,他们互相帮助,他们互相鼓励,他们团结向上,同时他们的技能也在一步一步地上台阶。他们的刻苦感动着每一位带队老师,他们的灵性也激励着每一位带队老师。

由此,他们的技术不断提高,在广东,获取全市第一名、省选拔第二名,省再次选拔成为名副其实的广东省第一名,通往全国大赛的路越走越顺畅。

技能改变命运——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即使已经获得全国大赛的通行证,他们三人依旧没有丝毫放松,继续坚持每天的刻苦训练,并虚心向其他选手学习。

毕竟要面对的是全国大赛,高手如林,稍有疏忽,就可能全盘皆输。他们想方设法,力求更快更稳更好,不仅追求速度,也讲究质量。每次训练之后,虽然汗流浃背全身酸软,他们依旧和老师一起分析操作上存在的微小错误,如饥似渴地查阅资料,寻求改进的更好方法,甚至一次次重新操作,尝试不同方法步骤之间的微小差异。

赛后,他们与省技能大赛的选手成了最好的朋友,建立了自己的聊天群,经常交流技能心得,交流训练的苦与甜,畅想未来,一起分析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取长补短,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原权说,大赛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平台,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行,好像给他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让他飞上了更加广阔的天空。

原权、林一明、温伟保,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将青春洗刷得更加亮丽,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踏平坎坷,让未来的路更加宽广。2009年9月,原权、林一明、温伟保满怀兴奋与壮志,踏进了广东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深造,他们选择的,依旧是他们深爱着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而现在,他们在崭新的起点上,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温伟保告诉记者,此刻他们正在进行着紧张的集训,为11月中下旬在四川成都举行的全国高职类汽车技能大赛而继续奋斗。

从中职生到保送入读高职院校,可以想象,凭借着这股技能大赛的东风,将来还会涌现更多的原权、林一明、温伟保,凭借着他们的技能,从中职生直接走进更高学府去深造,走进更广阔的人生。正如原权告诉大家的:“只要你还有梦想,还有激情,只要你肯努力,你的人生就一定会精彩!”

篇7: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培养为学生成才插上翅膀

作文教学, 需要一个开放的大环境, 需要我们教师树立一种开放的大教育观念。开放的作文环境, 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学生愉快、自主地进行积累、研究、创作的环境;就是一种开放型的作文空间, 开放型的师生关系, 开放型的作文氛围。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 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学会自己找路、自己走路。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成功, 在于学生自能读书, 自能作文。”我们教师应善于统筹全局, 勇于打破一切禁锢学生头脑、手脚的旧框框, 积极走下讲台, 走近学生, 经常组织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校门, 融入社会, 融入生活, 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作文大环境。

二、写作内容开放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向生活开放。生活, 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1、镜头瞄准校园。

一是写课余时间, 让学生在玩中有所得、有所悟;二是写校内“新闻”, 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小编辑去发现、感悟那些班内、校内“值得写”的作文素材;三是写师生情谊, 同学之间。等等。

2、目光投向社会。

社会是个大课堂, 生活像个万花筒。教师要指导学生用眼去观察, 用耳去倾听, 用心去感受, 用脑去思考, 真实反映社会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可以写家乡风貌, 民生民俗, 也可以写劳动场景, 街头见闻;可以记人叙事, 也可以状物抒情;可以正面颂扬, 也可以反面鞭挞。

3、心灵感悟亲情。

亲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 可现在, 许多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 感受不到家庭的冷暖, 更不用说去表达。“世界并不缺少爱, 只是缺少感悟爱的心灵。”我们应该经常教育引导学生, 学着去感受爱, 并因爱而感动, 而用笔去抒写, 用爱去回报。

三、教学方式开放

1、面向生活, 融入实践。

一是组织带领学生走出去。教师要善于发挥“群体效应”的独特魅力, 根据教学需要, 创造机会, 组织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参观游览, 进行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

教学中, 我组织学生爬过山, 参观过城镇驻地开发建设, 游览过汇河、大汶河, 去过烈士陵园, 参加过植树活动、“我为奥运添光彩”活动……, 学生既丰富了写作素材, 又增长了实践知识。

二是指导学生结成“小团体”, 利用课余走出去。如结成作文兴趣小组、新闻采写小组、“爱心服务小队”等等。“小团体”, 具有人数少, 易组织, 灵活性高, 自主性强, 适应儿童特点等许多优点。我们应十分重视发挥“小团体”的作用。学生自发结成“小团体”, 赶过庙会, 去过敬老院, 采访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考察过乡镇企业节能减排, 了解过国家各项惠农政策, 参观过新农村建设……尽管文笔有些稚嫩, 见解不免肤浅, 但毕竟写出了切身经历, 表达了真情实感。

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关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生产生活实践。注意, 每次活动, 主题一定要明确, 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2、充分交流、适时点拨

学生有了一定的原始材料积累, 或在某一项集体活动后, 我们要及时组织学生针对某种活动、某个主题、生活中的某种现象等召开“材料交流会”。一是自由讨论, 二是公开发言, 三是适时点拨。每一次, 我都要求: (1) 说出自己独有的、新颖的感受。尽管要做到这一点较难, 但作为要求应该一再强调; (2) 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见解加以补充和评议。实际上, 这就等于把原始材料进行了消化和吸收。这之后, 再让学生趁热打铁进行写作, 相信学生不会感到无东西可写了。

3、消除顾虑, 自由表达。

一是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自主创作, 给学生的心灵“松绑”, 打破不必要的限制;不过分注重细枝末叶, 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二是要努力保护和培养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一颗包容之心, 包容奇思怪想, 异想天开, 甚至包容“离题”, 只要是真实感受, 就应接纳, 就应鼓励。然后, 再对症下药, 予以合理引导。

三是允许差异, 欣赏差异, 鼓励差异, 努力张扬学生作文的个性品格。“恰如乐器音色各不相同, 在一起却能演奏出动听的乐章, 这就是和谐之美。” (李肇星) 。

4、鼓励模仿, 提倡借鉴。

模仿、借鉴不是抄袭, 不是录像式的照搬照用。对于抄袭、模仿和借鉴, 我们一定要鉴别其真伪, 防止一棍子打死。这一点万万不可轻视。模仿是一种本能, 人类正是因为有了模仿, 所以才代代成其为“人”。每次作文练习, 我都是提前把作文内容告诉学生, 鼓励他们“动”起来, 到图书馆、阅览室、网络中, 到家庭藏书、平时的读书笔记中, 去寻找范文, 再加以分析、运用, “拿来主义”, 各取所需, 为我所用。同时,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对于模仿、借鉴多部著作、多篇例文的予以表扬。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这种模仿、借鉴的过程就是一种创作过程。

篇8:为学生的阅读插上翅膀

一、澄清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有些教师视教参为“圣经”,讲课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贩卖”教参。而现在许多学生手头都有一两本辅导书,在课堂上,你讲了上句,他就能接下旬。这样的教学,不仅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无益,其更大的害处是养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身体力行,对教材精读细思,吃透教材,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套用时髦的话,就是要有个性化的理解。尽管有时甚至与教参相左,也是不应顾忌的。例如,孙犁的《芦花荡》中写老头子诱敌“入瓮”时有这么一段话: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象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滴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去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对于文段中划线句的理解,辅导书上说:“描写了芦花荡优美的自然风景,激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日本鬼子蹂躏国土的痛恨。”这是很不能让人苟同的。试想,当时情况是如此危急,气氛如此紧张,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难道在这个时候,作者还要先去赞美一下这祖国的大好河山,芦花荡的美丽风景,而任老头子陷于魔掌而不顾吗?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作者在这里写景,确实具有宕开一笔的作用,舒缓一下气氛,以求与全文的基调相一致。但决不是去赞美风景,去引发什么热爱和痛恨之情。其作用只能是为下文鬼子的上钩做好铺垫。你看,木桩早己枯了,鬼子怎会注意它;水平如镜,清澈如苍穹,鬼子怎会想到下面的凶险;水草轻轻地浮动就像被梳子梳过似的,鬼子又怎会想到下面埋藏着机关?老头子布下这么一个“陷阱”却丝毫没有破坏水的清澈,甚至连水草都没有拂乱一丝,又是不是可以足见他的水性之高?所以,这两句景色的描写既为下文鬼子的上钩做好铺垫,又表现了老头子头脑机智、水性高超,圈套设计巧妙,丝毫没有引起鬼子的怀疑、戒备。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应是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帮助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只有教师的思想转变了,观念更新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才会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提高阅读能力。其实,阅读的乐趣也正是在此。

二、问题引路,学会精读一篇课文

许多老师都注重学生的预习工作,也布置了预习题。但笔者发现,教师所布置的问题往往只是停留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层面上,似乎不敢放手让学生深入局部、细处,其实,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大大有待于老师们的大力挖掘。

例如:我在教《信客》一文时,既布置了一些粗知课文大意的问题:“课文写到了几位信客?写到了有关信客的哪些事情?”也布置了需要精读细思、研究探讨的问题:“他们的哪些事情令你感动?课题《信客》应该指哪个信客,或是两个信客?说说理由”。而事实表明,学生的回答还是令人欣慰的。有的学生说:“让我最受感动的是这一段话:‘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这些语句连用一个设问和一个反问写出了信客善良大度的情怀,令人肃然起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把自己的委屈丢在一边,让我认识到了信客的伟大,也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人不仅仅为自己而活着。”也有的学生说:“我从‘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这句话体会到做信客之难,但我也为老信客叫屈。因为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想到老信客的一生是多么清白,否则他也不会这样痛心。那些乡人们为什么就不能宽容一些呢?”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点酵母,让他们自己去酿造。

三、以精读与速读结合为主,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说,精读了一篇文章有了一点学习方法上的感悟,那么,把这点感悟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几篇几十篇的阅读量。当然,这样的阅读量不可能靠精读去完成,只能靠速读。速读并不是走马观花,也要有感悟、有收获。感悟从理解中来,收获从积累中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感悟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积累却非做不可。有些学生一晚看了上十几篇文章,让他谈谈体会,却只是张张嘴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问题就在于没有整理,没有动笔。要纠正学生对速读的错误理解,阅读的目标是为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速读也不例外,要经常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

篇9:加强对学生审美观培养为学生成才插上翅膀

一、注重朗读, 为想象作铺垫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诗歌赏析重在反复吟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对理解诗歌意境的作用。诗歌往往音韵和谐, 琅琅上口, 非常适合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时, 要读出韵味, 读出情味, 读出意味, 读出品位。首先要读准字音, 读懂词义;其次, 要读准节奏, 读出语气;再次, 要读出意蕴。如《天净沙·秋思》, 这篇小令短短二十八个字, 但每读一句就能想象出一幅画面:枯萎的蔓藤、僵老的古树、无精打采的乌鸦, 是败落凄厉的背景画;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 是充满静谧与生机的图画;荒郊古道上一匹筋疲力尽的瘦马冒着凛冽的西风在踯躅而行;日暮途穷, 一个羁旅之人在悲哀地仰天喟叹。一句话就是一幅画, 学生通过诵读, 充分发挥想象, 在脑子里构成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画面,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知人论世, 创设想象的前提

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与创作背景对理解、感悟诗歌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如《琵琶行》, 只有了解白居易正遭贬谪之痛, 才能启发学生想象诗人与琵琶女那“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也便知为何“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三、抓意象, 掘意境, 点燃想象的火花

所谓意象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 在诗歌中出现的客观事物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诗的意象, 从而挖掘诗歌的意境。如, 王维的《山居秋暝》捕捉了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等意象。这样, 学生阅读时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山雨初霁, 万物为之一新的画面。在初秋的傍晚, 山中显得很寂静、幽雅, 可远处传来了若隐若现、如银铃般的浣女的说笑声, 顿时便觉山村充满了生活气息。学生通过想象, 仿佛也置身其中, 完全被王维描绘的“诗中有画”的田园美景所吸引。至此, 便达到了体会此诗主题的目的了。

四、配图配乐, 强化学生的想象

诗歌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创作的结晶, 都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三者有许多相通之处。诗歌是一种可谱曲、可作画的艺术形式,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 以图像、乐曲引导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给诗配以画, 配以乐, 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营造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如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教师可向学生播放这首词的配乐朗诵录音, 通过音乐和朗诵的双重作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启动学生的审美知觉。配乐的鲜明风格, 给学生的审美感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词本身的文学风格也借助审美知觉沉淀在学生的大脑中, 这样, 学生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就很容易感受和把握了。

赏析诗歌, 放飞想象之翅膀, 能变文为图, 变“无”为“有”, 变“简”为“丰”, 变“静”为“动”, 变“散”为“合”。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应以诗歌为支点, 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 让想象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飞扬, 让学生真正成为有潜力、有想象力的一代。

篇10:为学生插上成功的翅膀

一、成功教育应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

我国著名青少年研究中心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限制其发展。”为此,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方面费了一番心思。

1.在行为规范认知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已经对行为规范及意义有所认识和理解,如果再通过情感体验来生成道德认识,这些规范将最终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因此,学校提出了“八个一”的培养目标,即“一片爱国情,一颗自信心,一种团队精神,一身文明正气,一副健全的体魄,一口流利普通话,一腔好奇探索的激情,一种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明确了自主发展的方向。提倡“四有”教育,即“言出有训,行之有范,眼中有物,心中有人”。“言出有训”,指规范礼仪用语;“行之有范”,指举止文明;“眼中有物”指看到地上有废弃物主动捡起,看到同学丢失的物品,主动拾起,并放到失物招领处等;“心中有人”指学会珍惜,善待自己,学会尊重,善待他人。此外还提出诵读“行为规范二十条”,规范学生的行为。学校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制定了“江夏一初中学生行为规范二十条”,让学生诵读,熟记于心。“行为规范二十条”贯穿着学生的礼仪教育、团队精神教育、学习能力教育、生活习惯教育、待人接物教育等方面的品德教育,学生人手一册。为了贯彻“二十条”,学校开展诵读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行为规范教育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内化。

2.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校园里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文化氛围浓郁,散落在校园各处的文化长廊、名人字画、葡萄画廊等,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学校把握“让每块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传情,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在楼梯间张贴“轻声漫步,文明右行”,在食堂张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温馨提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师德教育树行为规范典范。学校坚持师生行为规范同步抓,制定了《江夏第一初级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了“江夏第一初级中学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并将师德管理纳入教师评聘机制。要求教师在教学区不乱吐乱扔、语言文明;在课堂教学中,不接打手机;发扬江夏第一初级中学“六种精神”,在节假日、双休日间,不得进行有偿家教活动等。引导教师严格自律,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3.在行为规范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意志行为

我校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学生的心灵。在行为规范教育中,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最终将其内化成自觉的品行。

第一,搭建自主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会、文明监督岗成员的职能作用,每日开展“1、2、3、4”自主管理活动,即:1次“两室一区”的卫生检查;2次课间操清点人数;3次食堂进餐维持秩序;4次课间巡查纪律。增强学生主人翁责任感,督促学生自律、自制、自理。学校秩序明显改观,学生行为规范得到深层次内化。

第二,每学期开学初,对七年级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团结合作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规范学生的“坐、立、行、蹲”姿式,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为新学期学习作好准备。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素质实践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快乐双休五个一”活动。即“看”,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看家乡的变化,如参观“神州五号”模型展,与武汉大学学生互动等;“读”,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在家长指导下读中外名著,增加人文素养;“做”,要求学生双休日为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写”,让学生写活动感想或开放性作文;“说”,让孩子回家主动向家长说一说一周来在校的生活、学习、进步与不足等。同时,我们利用寒暑假,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在社会中成长。如开展汤逊湖水质变化的调查,搜集江夏民间故事或传说等。

第四,强化良好习惯。“反省教育”是强化良好习惯的金钥匙,在每天的行为规范要求中。同学们和教师设计了许多问号,写在了各班行为规范黑板上,如,今天说脏话了吗?是否因疯闹影响了他人?等等。让孩子们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的点滴进步。

第五,团队意识的培养。首先,创设“班级名片”。在班级个性化形成过程中,开展设计班级名人格言、班级名片比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拔河、迎面接力、篮球比赛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团队荣誉感。

第六,开展系列主题班会。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分别拟定了不同的教育主题。如七年级学生刚迈入初中,便召开“我适应,我努力”主题系列班会,以“我爱我师”、“我爱我班”、“我爱我校”为主题进行教育;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压力很大,便开展“我爱学习”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学会感恩”、“刻苦学习”、“轻松中考”为主题,邀请家长一起参与,释放学生心理压力,使他们从容面对中考。

二、用关爱诱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动力

很多教育家都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因此要热爱学生,特别是偏长生、学困生。关爱往往能唤醒他们取得成功的信心,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愈挫愈奋的激情,引导他们去采撷成功的果实。

一是注重抓好起始年级。学校从七年级学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从学习基础最差,行为习惯最不好的学生抓起,从学生起始学科抓起,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

二是合理编班、分组、排座,不搞优生优待。学校不分快慢班,而是公平合理地进行编班、分组、排座。七年级刚入学,学校和班主任将本年级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平均分配到各班,以促进教师公平竞争。同时,学校规定各班将三个层次学生平均分到各个学习小组,并按身高、视力情况来安排学生座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健康的竞争与合作精神。

三是重点辅导学困生、偏长生。中等学生和学困生不会的地方,就是教师要教的地方。正是由于一初中人坚定“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才—成功”的信念,全校形成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氛围,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不忽视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走向成功。

三、成功的主渠道在课堂

学校立足于“课堂教学是成功教育的主阵地的研究”,主要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等方面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激活学生潜能。

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师生双主体和谐发展。在观念上树立了教师是教学主导,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师生这对生命主体绽放人生精彩的驿站,从而建立新的课程观、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

二是加强集体备课、评课力度,增强合力。定期在学科组开展“我的教学困惑”的问题“会诊”活动和讲述“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活动。让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困惑与方法、反思与重建、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中合作与探究,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是重视教学策略重构。我们倡导“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八字原则。提倡“让学生先读,让学生先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创新”的“三让”原则。倡导“八个优化法”,追求高效课堂,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教学流程,切实落实教学三维目标,重视过程学习、过程体验,强调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启发、点拨、总结、质疑”,增强服务意识。

四是重视课外的延伸教学。学校充分整合一切有利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网络,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鼓励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网查阅学习辅助资料,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实践。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

上一篇:2023-2028年中国壁画行业发展战略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下一篇:旅行社管理课程实验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