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2024-05-25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精选十篇)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1

一、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发散思维活动

音乐是擅长于表现人的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钢琴教学中, 要从情感体验出发, 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 这是钢琴教学的特点之一。

在钢琴教学中, 要通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亲自品味, 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要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 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 在对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的兼收并蓄中, 形成自己开阔而高雅的音乐审美格调。音乐是一种十分强调想象、创造和创新的艺术。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驰骋想象, 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作曲和演奏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欣赏音乐同样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在钢琴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情感外化能力, 在体会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的基础上, 在演唱、演奏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在音乐创作的教育中, 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用适当的音乐语言表现出来。还要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教师要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对音乐作品进行解释说明等方法,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在直接感受音乐作品的同时, 对钢琴作品的意境进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在音乐制作中, 更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问题和要求展开自己大胆的想象, 如按节奏和单音进行旋律写作, 鼓励学生每题都要写出不同的乐句, 再通过演奏, 感受不同旋律的走向带给的不同的色彩, 同时又可以归纳总结出旋律写作最常用的手法是完全可模仿等等, 进而形成发散思维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开展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方法的开展, 要求钢琴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钢琴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并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培养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 要深入研究教材, 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认真备课, 使自己的教学富于启发性, 循循善诱、生动活泼。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探索、创新、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和领路人。课堂教学活动要变单向传授、被动低效接受为多维互动、主动高效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 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篇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科技人才的摇篮,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这也使得它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反观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众所周知,诚信是立国之道、为人之本,也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考试作弊、伪造奖励证书、随意说谎、就业简历造假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大学生诚信问题正经受着严重的考验。

为了减少大学生的失信行为,社会、高校、家庭及个人应“四位一体”共同采取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让大学生诚信做人,不断积累让自己和国家都受用的信用财富。首先,高校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将诚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学风、考风、校风转变。同时采取专题报告、演讲、征文等方式,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一切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多样式、寓教于乐的诚信教育。

其次,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导毕业生客观真实的填写毕业生推荐表和自荐表,加强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严格发放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建立毕业生签约管理系统,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签订就业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它是双方达成的民事合同,违反协议不仅意味着诚心的缺失也要承担违约责任。

最后,立足现实,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在实施诚信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诚信思想与行为上的各种问题。此外,高校应尽力创造条件,把毕业生的真实信息发布到网,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制约功能。建立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让大学生认识诚信的益处和必要性,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园氛围。强化对学生的信用监督,对于不同程度的失信者,通过批评教育直至处分的方法使他们承担失信行为的责任。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3

【关键词】加强培养;酒店专业学生;细节服务意识

一、酒店行业以及酒店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社会现状

酒店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才能完成行业运作,因此这个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科、高职还是中职,都有着比较高的就业率。然而在高就业率的背后,是同样高的流失率。实习生“来了又走”几乎是每一家酒店都面临的现状。究其原因,除了工资待遇不高、传统观念中地位不高等因素外,不愿意为他人服务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二)家庭现状

近年来,无论是从招生还是就业来看,大多数家长都不支持子女从事酒店业的工作。传统观念中,服务员低人一等的心态使家长觉得没面子;而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舍不得孩子吃苦更是讓家长在给孩子选择专业时有意的回避酒店专业。

(三)学生现状

现代家庭一般最多有两个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服务,很少有主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出现。这就使得他们在进入酒店行业之后不知道如何服务客人,即使有一点服务意识,也只是循规蹈矩的按照酒店标准化服务规程来,标准化规定之外的,既想不到也做不到,客人所需求的细致化服务,太难实现了。

(四)学校现状

学校除了按照教学计划向学生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外,在校内并没有一个平台供酒店专业的学生锻炼,使得学生在校的学习仅限于理论和技能,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践。

二、细节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一)服务意识是酒店行业的基本需求和核心竞争力

酒店出售的产品除了有形的菜品、酒水、客房等之外,最主要的产品就是无形的服务,甚至可以说客人是否愿意花钱和时间来酒店消费有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无形产品来决定的。而客人是否愿意再次光顾和向身边人推荐酒店,则更加依赖于酒店的服务是否够细致。

(二)细节服务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老师固然喜欢成绩好的孩子,但在中职学校,成绩并不是评定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因为多年的总结我们发现,在酒店里发展的好的,很多不是成绩好的学生,而且我们也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中职老师最擅长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酒店专业有句口号就是“培养为绅士淑女服务的绅士淑女”,而一个人是否是绅士和淑女则体现在细节上。因此,一个具有细节意识的人,具有用细节意识服务他人的人,必然拥有比较强的综合素质。

(三)细节服务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

酒店业的核心竞争是服务的竞争,服务是人提供的,酒店人之间的竞争就在于综合素质的竞争。这种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便是是否具有细节服务意识。客人的表扬,老板的赞赏,会增加学生的职业满意度,从而促使他坚定的在酒店业里继续探索前行,面对高流失率的大环境,他的成长无疑是更强大的竞争力。

三、加强学生细节服务意识的方法

(一)优化课程体系

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来看,几乎找不到关于细节服务意识的专门教材,绝大多数都是在礼仪、餐饮、客房、前厅等有一个章节来简述,这样会在无形中给学生一个错觉——服务或者说细节服务一点都不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开发新教材,教细节服务意识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通过案例和日常教学使学生从根本上对服务和细节服务引起重视,成为学生就业的心理奠基石,一来帮助学生提高意识形成,二来使学生不至于在将来的实习就业中有太大的心理落差。

(二)注重平时教学,及时表扬,加大宣传

意识的培养实际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不能仅仅依赖于书本,要多在平时加强沟通和强化,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什么是服务,什么是细节服务。举一个例子,某客人在离店时遗落了物品,常规服务是客房服务员打扫房间发现后交给客服中心或者大堂副理备案,等待客人来寻。而细节服务则是客房服务员交给相关部门后,相关部门派出专门人员根据客人住店时留下的信息主动联系甚至根据地址直接送回客人手中。同样,在教室里,学生打扫教室时捡到同学丢失的物品也是常事,一般人的做法是捡起来放讲台上或者置之不理,而如果有同学能够做到主动寻找失主,甚至在暂时没找到的情况下能在黑板上写下失物招领,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并将物品带回去妥善保管,这种行为就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老师在得知这种情况后要及时在班级给予表扬和奖励,并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使学生受到鼓励,起到示范和激励的作用。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有了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也有了先进事例的宣传,课堂教学也自然也要创新。中职学校的老师不能仅限于讲授法,而案例分析法、示范法等传统的方法似乎也不能满足需求,现代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思路。比如,原先我们在课堂上采用情境模拟的时候大多是老师规定一个情境,学生分组表演,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尽情讨论视频中的情境,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把故事重新演绎,这其中可以对原视频中提供的方法进行深化,也可以推翻换另外一种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方法给大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以此来比较一般性服务和细节服务的区别。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角色教育

为了杜绝学生实习后因为所做工作和想象不一样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从学生一入学开始,老师就要明确专业的性质,明确告知学生今后的工作性质和环境。当然,与此同时老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明确所有的工作都是平等的,服务员的工作并不低人一等,它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催生的必然产物,更应该告知学生,酒店里叱咤风云的领军人物都是从最低层的工作做起。以帮助学生坚定成长的决心,树立成功的信心。

(五)在校内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最重要的公共环境,如果能在学校建设起公共服务平台,无疑会对酒店专业的学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将服务当成一种习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细节服务的形成。这种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模拟酒店的运作来建设,从来访人员接待到学生宿舍巡查,从大型活动的礼仪服务到会议服务,从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到学生内部的矛盾调解……种种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服务的乐趣从而愿意服务,愿意更好的服务。

(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学教育水平和加强企业实践活动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细节服务意识属于心理学范畴,因此教师自身的心理学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承担起这项教育活动。而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决不能是纸上谈兵,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企业实践活动经历才能更加生动和形象的告诉学生什么是酒店服务,真正的好的服务是什么样的,也才更能从日常言谈和行为中做出服务的表率,从行动影响学生逐步去实施为他人服务。

总之,加强培养中职酒店专业学生的细节服务意识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这不仅关乎我们的教学质量,更关乎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我国酒店今后的发展。因此,每一个老师,每一个中职学校,每一家酒店,都有责任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成长为酒店所需要的细节服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亚群.旅游专业应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研交流,2006(3):16.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4

服务意识是酒店服务产品的生命力, 是服务质量的关键, 是服务工作的灵魂, 是从事酒店服务行业员工素质的关键标志。目前, 中职学校酒店专业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因此, 中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1 服务意识在酒店服务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服务意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与一切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或企业的交往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 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能促进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消极的服务意识反而阻碍职业行为的养成, 阻碍人的全面发展。酒店服务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酒店服务在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服务意识是酒店服务产品的生命力, 是服务质量的关键, 是服务工作的灵魂, 是从事酒店服务行业员工素质的重要标志。

2 学生服务意识现状

由于受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着劳动观念不强、劳动习惯不好、环境与生存意识淡薄、自理能力弱等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正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尽人意的根源, 其结果必将导致责任感的失去。在价值取向上, 往往是只图索取, 不思奉献。专业教育存在着学生专业技能不过硬、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学习内容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差一定距离等问题。而服务意识的有无又是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因而中职在对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应特别重视服务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3 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3.1 树立学生正确的服务理念,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酒店服务工作是一项十分讲究技巧的行业, 它不仅要求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娴熟的技能技艺, 还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只要这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发生在酒店内的各种问题。服务意识的核心是宾客至上。将来作为饭店的服务人员, 我们所接待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而其中有一部分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肯定会与饭店的服务人员有所不同, 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这种差异。例如我们经常提到“客人永远是对的”的观点, 当我们与客人发生争执时, 我们就要先检讨自己是不是什么地方没有做好;自己主动地承担起“错”的责任, 将一个“对”的好心情留给客人。我们还要经常提到“酒店无小事”的观点。

3.2 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 由于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事服务工作的人被看成是下三流、人下人, 至今社会上还有轻视劳动者的现象。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有的也认为服务性行业是侍候人的行业, 选择这个专业是“不得已而为之”, 并因此而感到惭愧, 如果一个有这样的思想情绪的学生, 他怎能在以后的岗位上做好自身的工作呢?

要做好任何事, 都要对所做的事充满热情, 要强化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 也需要学生树立职业自豪感。在我们的教育中要向学生正确认识到我们给客人提供的服务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基本的关系。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 他就有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 而且这个社会角色会因为自己所处的角度不同而发生变化。人人都是在服务于别人, 同时也在享用着许多人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酒店的服务人员份内的工作就是将客人服务好, 令客人满意。而要做好它, 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情是不可能的。因为喜爱自己的工作, 才会用心去留意发生在身边的每件事, 才会用心去体会和积累经验, 才会积极进取, 服务的经验和意识才能得到提高。

3.3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客人需求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著名的假日管理集团就曾提出过对客人要“第一关注”的口号, 意思即要将客人的需求始终放在首位。酒店服务的本质, 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客人的需求。因而酒店的管理和服务, 必须要从客人的需求开始抓起, 根据客人的需要, 提供相应的服务。

要做到以下几点:3.3.1微笑与问候。每一位进入酒店的客人, 从踏入酒店大门时, 都希望见到服务人员亲切的微笑, 热情而真诚的问候。俗话说:“微笑是最美丽的化妆, 微笑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微笑永远是宾客的阳光, 微笑是客人最希望见到的服务语言。”希尔顿说“微笑是创造一流服务的法宝”是酒店管理中的至理名言。只要打心底里喜欢自己的工作, 学会放松心情, 有充足的睡眠, 把客人当成自己最亲的人就一定能散发出发自心底的微笑。3.3.2高效与主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在酒店服务都在准确服务的前提下强调速度快、高效率, 以减少客人等待时间, 提高客人的满意度。因此, 无论前台登记入住, 还是餐厅用餐、客房服务, 我们都不能过久地让客人等待。除了高效, 我们还要做到主动为客人服务。要做到“要我服务”并不难, 而做到“我要服务”则不容易, 我们只有通过发自内心的热情, 使为客人服务、替客人着想的信念在心中不断强化才能做到。3.3.3尊重与体贴。每一位入住酒店的客人, 都希望得到酒店服务人员与管理人员对他们人格的尊敬与尊重。在他们遇到困难, 感到困惑时, 能予以关心和帮助, 遇到身体不适和不幸时, 能予以亲人般的体贴、问候和援助。尊重客人, 关心客人, 体贴客人是酒店留住老顾客, 吸引新顾客, 提高服务质量, 与客人建立朋友、亲人般关系的基础;是服务行业经营管理的生命, 也是满足客人受尊重、受关爱心理需求的基本出发点和服务精要。3.3.4安全与舒适。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论”中, 人的第二大需求就是对安全的渴望。宾客对酒店的最高需要可以说就是安全。客人入住酒店, 总是希望酒店安全可靠, 设备完善, 环境舒适, 温馨如家, 在旅途劳累之后能睡个好觉。客人希望酒店内的各种设备设施, 使用简单, 容易操作, 进了客房就像回到家中一样, 自然会产生一种舒适的感觉。3.3.5超前与特色服务。“想客人之所想, 急客人之所急”, 是提供优质服务的一个基本点, 但在个性化服务时, 服务人员应加入一些超前意识使服务更加完美。

中职校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见习、实习等各种方式对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服务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付启鹏.餐饮服务与管理.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蔡万坤.餐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核心素养;教学质量

问题意识是人们产生疑问和困惑时,努力寻求答案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人们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历史学科的过去性要求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历史学习中,历史问题意识作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是学生能够在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探究。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提升核心素养,同时,又在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进而推进学生素养和思维的双向进步。本文从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优势、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三方面,对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教师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1)教学观念落后。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历史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授历史知识以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主,很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罐子”。这种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不用说让学生探索新事物、了解历史事件的深刻含义了。学生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能质疑,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被抑制,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难以提升历史教学成绩和学生历史素养。

(2)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历史学习中,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教师在黑板上大量的板书。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把教师的板书抄到笔记本上,在临近考试的时候进行突击背诵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能记住教师所讲的内容,但也只是照搬,缺乏分辨是非和探索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教育方式的约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教师及家长都比较重视升学率。他们认为学生考进一个好的大学就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因而忽略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忽略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往往视历史为副科,认为可学可不学。这样的定位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优势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在思考探索中获得新知,产生新的灵感。教师要制定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方案,在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这样,能让学生学会更好地总结学习所得,更好地分析史料,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较差,问题意识薄弱,而且历史学科是通过大量文字进行讲述的,在很大程度上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历史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问题中了解历史,从问题中学习历史。

(1)以问题意识为教学核心。教师要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就会善于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的教学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我,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探究问题意识培养途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参与教师所提出问题的讨论,在参与中发现、探究、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有专家研究过学生所具有的想象力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数据证明在教学中使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更易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水平,以便于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影响下,思维会更加活跃,探究欲望会更强。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问题意识”释放了学生的天性,学生不再是教师讲课的倾听者,而是课堂的主宰,会表现得更有生机和活力。

四、结束语

历史问题意识的养成,是养成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是体现历史教学核心价值的精髓,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6

加强实验教学,要重视演示实验,现在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演示实验,这就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认识。做演示实验时,实验内容的安排要力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阶梯分明。要尽量避免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示,可以让学生上台帮助教师或者干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来演示,这样做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兴趣和热情,也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有些内容难以演示,也应力求采用直观教具、实物模型或挂图等,这种形象的教学方法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有条件的话,也可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安排一些探索性物理实验让学生做,由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和实验,观察查阅相关资料,启发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静电屏蔽”时,教师可把收音机调到正常工作后,放入一铁网内做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为什么收音机在铁容器中就不能收音了呢?又如在教学“光的波动性”时,可用激光作光源,把单缝和双缝放在讲台上,以教室后面的墙壁作光屏,然后举着一块贴有半透明纸的玻璃板,沿着两束光的叠加区,从后面走到前面,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干涉条纹的间距由大逐渐变小。这表明两束光在整个叠加区内都发生了干涉,亮、暗条纹的空间分布是稳定的。这样就让学生信服地认识到了光的波动性。

对于一些难理解的规律及难懂的知识,或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东西,我们可以用一些非常规的、简单的实验去给学生演示,自制一些教具把抽象内容具体化,还物理学的本来面目。如许多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比较模糊,教师可以自制一把长毛刷作为演示器材,通过刷子的长毛的弯曲情况把它受到的摩擦力直观地展现出来;又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及其物理原理分析、应用,在静电学里是个重要的内容,但没有现成的演示教具,可以做这么一个模拟实验:在乒乓球上面均匀涂上一层墨汁,干燥后再用铅笔均匀涂上一层铅笔粉末,这就制成了一个较大的但又比较轻的导电小球。然后将它放入平行电器内(用两块金属板制成),当两板加上高压后,导电小球就在两板间上下跳动,从而让学生建立起一个形象鲜明的带电体在电场中运动的图景,这对以后学生理解带电体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样,教学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时,为了避免纸上谈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做实验,让物体从同一高度沿铺有毛巾、木块、玻璃的斜面滑下,通过记录各次滑行的水平距离来分析得到结论。一个小小的制作、一个实验的改进,都会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做,有利于冲破以教材为本的束缚,改变灌输式教育,有利于倡导启发式,形成师生共同探索的学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应处处留意、时时引导,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能多动手动脑,勇于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在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随着教育现代化手段的日益完善,许多高中不能做或难以观察的实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显示。如模拟各种装置工作原理的动态过程,如模拟粒子加速器、核反应堆等的运用过程等。有些物理过程发生得十分迅速,通过电脑模拟可使时间拉长甚至暂停,从而显示过程中各量的变化,如碰撞、链式反应等等,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物理规律及概念,这样做也增加信息含量,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在平时,教师也应多鼓励学生搞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小实验等活动。这样做,一是需要学生有创新的构思、创新的选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使所学的知识对创造性的思维起到作用;二是学生通过把自己的创新设想由自己动手实验而变为现实,使得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益处。例如,教学完反冲运动后可指导学生做水火箭,讲完形变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反映微小形变的装置等。广泛开展这样一些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内容及广阔时空,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不断得到加强,创新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作者单位:南昌市第二中学)

加强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7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三种主要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四个主要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和意识,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在积极愉悦的探索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有如下特点:

1. 重发现。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求是发现, 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 还可以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碰到的、发现的。发现也指学生自己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体验、新认识, 新领悟。

2. 重过程。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这一新式学习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体验、新的认识、新的情感、新的感受, 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激发探究奥秘的兴趣。

3. 重主体。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课, 它没有学科课程的许多限制和硬性指标,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自由度较大, 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智能水平和个性特长进行灵活选择、自主决定。学生是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具体制定者、实践者, 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努力解决问题。

4. 重实践。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决定了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 学生将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并运用学科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实现当前课程改革人性化、社会化、个别化、生活化的要求。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追求的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张扬, 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渗透,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不学”的理想教育境界。然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制约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瓶颈, 是教师没有“放权”, 学生囿于教师的思维和习惯。因此, 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 找准教学主导权的最佳“黄金分割点”。

1. 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很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都比较陌生, 所以教师一定要明确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研究”只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果过分强调“研究”, 把手段视为目的, 就会本末倒置, 违背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 教师还要理解“创新”是指在学生自己原有的学识水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有大幅度纵向提高, 而不一定要超越前人。

(2)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规定的时间内, 成为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解决者, 对研究目标的实现负有直接责任。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 在享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权利的同时, 也有承担实现研究目标的义务。学习的兴趣和责任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学习热情, 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创新意识。

(3) 注重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研究课题由学生自主确定, 教师只负责指导学生确认课题的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由学生确定, 教师负责审核;研究过程由学生进行科学安排;研究结论和研究报告由学生亲自组织撰写。通过亲身实践, 学生往往会经常产生新的体验、新的感受、新的认识。

(4) 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解除了心理上的压力。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 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注重所有学生的发展, 因此, 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课程内容会随着学生个体及其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课程内容的涉及面相当广泛, 既可以与传统学科相关, 也可以与新兴学科相关;既可以是单科性的, 也可以是综合性的。由于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 所需资科的获取及处理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而可以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 可以在图书馆查文献, 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验操作等形式得到, 同时, 不同的学生研究同一问题, 其结果可能有很大差别。可见, 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的表述形式也是开放的。

2. 改变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授人以鱼”, 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授人以渔”。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指导在于采取谈话、讲座、板报、实践体验等形式, 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选题, 避免出现课题过大、研究过程不可操作等情形;指导学生掌握收集、保存、整理资料的技能;指导学生掌握撰写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方法。教师对学生主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思维上的启发, 学生就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寻求问题的自主解决,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遭受挫折, 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3. 改革评价制度,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篇8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 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 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 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 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产生兴趣。比如, “比的意义”讲完之后, 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 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 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 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 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 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 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 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 这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 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 通常情况下, 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 (省时, 省路) ;特殊情况下, 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 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 宁肯多走路, 加快步伐 (速度) , 来保证时间 (时间一定, 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 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 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 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 要沿斜坡辅设水管, 从剖面图看到, 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 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 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 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 至于做得好坏, 当属技能问题, 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 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 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 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 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 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 无法解决, 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 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 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 如“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等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所以, 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加强课外实践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 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 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比如, “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 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 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分圆周学完了, 让学生制作五角星图案;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 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这样做, 学生既理了知识, 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9

一、中职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效益高于伦理的价值原则开始有了市场,市场经济将人们的伦理观念推向了一个方向极端,优胜劣态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这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实力化和物资化。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员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学员关系和地域关系束缚,人际关系的日益“陌生化”。还有,随着高科技的出现,网络、电话已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使人与人的面对面的交流逐渐减少,情感互动日趋成为形式。再加上西方一些思想意识形态的涌入,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也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致使一部分学生凡是都以得失来衡量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置身于这种环境的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也在情理之中。

2. 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主要以学生成绩为标准衡量学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进入中职校的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差,约束能力低。而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又是以实践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更多的中心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强调就业率。因此德育尤其感恩教育不同程度地被淡化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素质培养,没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教师给了学生大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却忽视了德育,使他们也认为只有拥有了一技之长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忽视了对自己情感生命的涵养。于是情感生命的钝化与迷失又促进了人性异化扭曲。所以只能盲目地追逐世俗与潮流,感恩意识却湮没在茫茫人海之中。

3. 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理。偶然补偿心理过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于是乎在生活上大包大揽,过多地呵护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里和寄生思想。进入中职的学生一部分是家庭经济富裕,但学生成绩差考不上高中,家长又不愿让孩子过早进入社会,于是学生就在非自愿的状态下进入中职,使学生从心里上感觉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的,根本不会萌生任何感激之情。这就使许多学生只知道索取,却并没有感恩的意识。同时,经济增长,文化更替等原因,使得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冲突。这些冲突阻隔了学生与父母的心理沟通,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效性,致使学生感恩意识弱化。

4. 自我剖析的缺失

现在的学生主张张扬个性,展现自我,权利意识强,但自我教育自我剖析能力差。责任意识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看问题容易偏激。认为父母,老师,朋友和社会给予他们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稍不如意就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平,自己却很少反思和剖析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感恩意识培养策略

加强中职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目的是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职学校应把加强德育尤其是感恩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将“先做人,再做事”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

1. 加强学生自我剖析,自我教育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个人教育离开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议的”;巴拉诺夫等人也认为“教师和家长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可见,自我剖析、自我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利用一切教育手段和科技手段,教会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将自我教育养成一种生活习惯,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学生会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才能内心感激父母、老师、朋友。感激国家和社会。

2. 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首先,在环境方面增强对感恩意识的宣传力度,如通过电脑、报刊和相关感恩题材的文学作品等让学生讨论,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启发他们感恩意识。

其次,通过参观孤儿院、敬老院等一些社区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其中,感受那种渴望帮助的心理,时时进行感恩教育。

还可以在学校举行感恩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等营造一种感恩氛围,让感恩成为一种行为,常怀一种感恩之心。

3. 领导、教师、家长共同携手感恩

旁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职学校的学生认知能力还不完全成熟,感性认识大于理性思考。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常怀感恩之心,让感恩成为一种行动,自上之下,自宏观至微观都应给学生创造一种感恩的环境。领导的倡导理念,教师的德育素养,家庭的和谐环境共同携手,让学生知道感恩不仅仅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朋友、他人的感恩之情,更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是在这种责任感驱使下的之恩必报的行为。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力量,更需要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育人的合力。在中职学校加强德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气,让世界充满友爱。在培养学生人格魅力的同时,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

摘要: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近几年来大中专毕业生感恩情结的缺失,令人不得不担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空虚、感情“真空”、公德意识不强等现象,迫切需要学校及社会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的培养,重塑中职学生的人生观。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 篇10

一、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主动参与环保

俗话说“言传莫如身教”, 教师的一言一行, 学生会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践在行中。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和环保意识将决定和制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首先, 教师要加强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 多读书、多看报, 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而主动担负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其次,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应身体力行, 从身边的事做起, 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如不用一次性方便饭盒、筷子, 少用塑料袋, 实验时节约药品, 废液废物不随意丢弃, 等等。教师良好的环保习惯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加速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二、依托教材, 利用课堂, 渗透环保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 有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 教师要研究教材, 将环保教育巧妙地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又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如在讲解CO2的性质和用途时, 让学生掌握有关CO2的知识, 同时CO2又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会使全球温度上升,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土地干旱, 沙漠化面积扩大。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 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 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 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 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 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如在讲解《自然界的水》这一节教学时, 一方面, 要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宝贵, 爱护水资源。另一方面, 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 “50年代淘米洗菜, 60年代洗衣灌溉, 70年代水质变坏, 80年代鱼虾绝代”是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时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的真实写照, 使学生通过课本了解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治理水体污染应从哪些方面下手, 把教材内容与环保意识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学生主动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

三、依托实验, 形成意识, 培养环保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实验又是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养成环保习惯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养成节约意识, 实验过程中节约水电药品, 不浪费, 既能减少环境污染, 又能保护环境。其次在做每一个实验前要学生认真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哪些环境污染, 帮助学生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最佳实验方案, 既能达到实验目的, 又尽可能减少污染环境。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进行实验。如在做实验室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时, 选择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既节约药品, 二氧化锰可重复利用, 生成物是水, 又减少环境污染。要教育学生对使用后的药品、反应后的废液不随意倒入水池, 分类回收集中处理再排放。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有毒尾气要进行处理, 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用水吸收SO2, CO还原Fe2O3尾气要处理, 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环保意识, 养成环保习惯。中学生正是形成意识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一旦这种意识和行为在他们心中形成习惯, 将对他们走向社会后在工作和生活重视环保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而化学实验是加强学生养成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环保习惯的基础。

四、加强活动, 走进社会, 提高环保意识

开展主题活动, 加深环保意识, 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 通过开展班级主题活动, 能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如我组织学生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 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 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 扮演各种角色, 深刻地揭示了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同时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进行探究性学习。如确立化纤厂“三废”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影响等课题, 带领学生走进工厂, 参观工厂生产情况, 了解污染产生的根源, 对周围的土地、空气、农作物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 使学生了解周边的环境现状, 写出调查报告。并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 记住环保使命, 付诸实际行动, 生活中多使用清洁能源, 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乱倒污水, 回收利用金属, 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少用塑料袋等, 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总之, 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为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而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生贤.环境保护知识读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9.

[2]张爱玲.化学与生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2002, (11) .

上一篇:囚徒困境博弈下一篇:化工精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