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24-06-25

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共12篇)

篇1: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用数学的思维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⑴打好“技能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⑵打好“思维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⑶打好“应用题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⑷打好“日常生活数学化”这张牌 ⑸打好“搜集数学资料经常化”这张牌,总之,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改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更不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这样,学生就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打好以下“五张牌”。

一是打好“技能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选择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并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再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

二是打好“思维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思维训练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258-196=258-200+4”,学生对减200再加上4,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258元钱去服装店买衣服,一件衣服196元,她付给营业员二张百元钞票(应从258元减去2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样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合作练习。这样教学,不但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而且还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是打好“应用题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玫瑰花3支15元,菊花6支18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4支百合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是打好“日常生活数学化”这张牌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粉刷墙壁、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五是打好“搜集数学资料经常化”这张牌

“搜集数学资料经常化”是指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经常引导学生搜集数学信息,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些信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产、生活、天气、交通、军事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使命感。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学生在报纸上搜集到了“今年小麦比去年增产15%”;“今年国民生产总值,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7.8%”等。在教学统计内容时,学生就搜集到了许多资料,证券走势图、国有资产和私有资产所占比例图,某地平均气温情况统计图等。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坚持做下去,就会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就会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数学教学生活化“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之,打好“搜集数学资料经常化”这张牌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受到了广大老师的重视。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实验教学等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创新科技的竞争,而创新科技的发展需要依靠创新人才,因此,各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依靠教师的语言传授,而需在实践中培养。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手段,它是学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物理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那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自觉地探索问题。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有很强的思维能力,有时甚至需要异想天开。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不会主动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因此,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知识的时候,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能不用外力将饮料瓶弄瘪吗?学生左想右思,找不到方法。这时候可以演示给学生看:先将热水灌入饮料瓶里,然后将热水倒掉并立即将饮料瓶的盖子拧紧,一会儿,就会看到饮料瓶向内瘪了。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十分有趣,感觉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看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瓜葛,其实,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没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的思维只跟着老师转,唯一能说的话就是老师讲慢点,我来不及记录。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他们无法放飞自己的思维,没有机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害怕被老师批评为不认真听讲。 新课改要求老师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而不是包办者。平时要主动放下架子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提问,敢于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创新能力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只有在轻松的环境里才能产生,因此,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学生在实验中掌握观察的方法,在实验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实验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实验中理解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原理,还能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呢? 1.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他们对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原理难于理解,因为他们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演示实验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物理原理变得形象、具体,从而使他们建立正确的概念,深刻理解物理原理。演示实验具有很大示范作用,如果老师操作规范、娴熟,学生就会深受影响;如果老师操作不规范,则学生在自主实验的时候也会模仿。此外,老师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可以边做边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效果,老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能因为某种原因使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失败,假如真的失败了,再怎么解释都是苍白的,会使学生扫兴。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不仅要做足准备,还应该让每个学生看清楚,必要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进行放大,如果时间允许,则可以请一些学生仿照老师做一遍。 2.开展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创新。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与实验技能后,要放手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新课改大力提倡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多元化教学,尤其要重视科学探究实验的.开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研究探索的过程,十分有利于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具体物理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电磁铁的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系?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再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最后找到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如果探究的问题比较复杂,则可以由多名学生一起合作,得到实验数据后,再一起讨论,一起归纳出结论。也许,初中学生所探究的物理问题,科学界早有定论,但探究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形成科学学习的方法和科学世界观。 总之,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加强实验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力体现,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教学措施。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肯定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4. [2]袁洪卫.中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仪器与实验. [3]马利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探讨.教学研究,.

篇3: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突出实验的设计思想

在实验教学中, 对于那些载入史册的经典实验, 我们要尽量再现其巧妙的设计、独到的方法、深刻的分析.引导学生去追溯物理学家思考、研究问题的源头, 从中汲取设计思想的营养.例如, 伽利略运用斜面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为什么选用斜面?看似信手拈来, 其实独具匠心, 他是以此达到“冲淡重力、放大时间”的目的, 从而克服了当时测量工具精度不高的局限.对于教材中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我们绝不能仅满足实验结论的重复, 而要突出实验思想上的探索性, 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 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一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加强探索性实验

所谓探索性实验, 是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 提出实验要求, 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 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独立构思, 设计拟定实验方案和步骤, 自己动手实验, 观察、分析、推理、判断、总结, 得出结论的一种实践活动.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要加强实验的探索性, 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 通过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新知识, 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全过程.例如, 我们设计了一个“研究橡皮筋的伸长和外力的关系”的实验.要求用一根较长的橡皮筋, 20g的槽码和槽码钩各一只, 细绳一段, 请学生设计实验, 研究橡皮筋伸长和所受拉力的关系,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提出下列问题:1.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获得比20g所受重力更大的拉力?2.如何确定橡皮筋的伸长和拉力的大小? 3.请你猜想一下:橡皮筋的伸长和拉力的图像是什么样的? 4.你准备怎样处理数据和作图?5.你作出的图像有什么特点? 怎样解释?6.在逐渐加大拉力作出图后, 再逐渐减小拉力, 回到原来的初始拉力大小, 再作图像, 这两条图线是否重叠?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在作出必要的指导后, 让学生自己购置橡皮筋,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自己操作测量, 自己设计实验报告, 自己推证有关结论.显然, 这是学生自己探索、实践发现的现象、方法、规律, 而不是教科书和其他人塞给的现成的结论.在未来的应用中, 自然可以得心应手.

三、充分运用自制教具、先进技术与手段, 优化原有实验

篇4: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化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82-0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实践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灵活应用综合与实践题材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加强技能训练“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教学要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教学内容应尽可能采用来自生活的实践题材,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完长方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并计算客厅的面积,第二天课上汇报时,不少同学不但算出了客厅的面积,而且拿出了自家客厅的示意图。有一个同学因为客厅不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没法计算面积,大家在课堂上积极讨论,献计献策,最终通过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来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帮助他算出了客厅的面积,通过这道课后延伸题目的探讨,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思维训练“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实践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如教学“元、角、分的计算”时,低年级学生对抽象的几元几角几分感到枯燥无味。在上课的时候我安排了在学校的小卖部里进行实践的运用学习,小卖部里全是同学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并让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其余几个同学扮演顾客,这时学生的兴趣浓厚了,都根据自己的需要积极去购买东西。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同学们自己发现了买几种不同的东西计算应付多少钱时,也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

三、加强解决问题训练“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而数学教学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才能逐步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时,先让学生操作实践,引导学生把自制的长方体纸盒六个面展开,让学生自主寻找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然后又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提出问题:“教室里粉刷白色涂料的面积有多大?”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问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养成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深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日常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课前让学生观察学校新建的一块长方形花圃,然后提出:要在花圃内铺上草坪,该购回多少草皮?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非常认真地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课后不少同学还去丈量了草坪的长与宽,并算出了应购买的草皮的面积,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学好数学的用处可真大。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相信数学是在生活中产生的,生活中随时也可见到数学的原型,只要我们努力去发现,去捕捉身边数学,灵活运用综合与实践题材,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可以得到增强,实践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篇5: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

山东省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赵保英

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 激发学生思考潜能,培养良好思维品质;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生物教学成效呢?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在生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构建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中,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才能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只有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能消除胆怯以及与老师之间的隔阂,从而带着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究,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二、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能全盘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应坚持使用一些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的回答很独特”、“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等等。

三、尽力增加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法和利用各种途径,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旁栏思考题、小资料、问题探讨、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堂上给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良好习惯。

四、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自由度极大的创造性劳动。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常都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背”,这种僵硬、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全面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对于“绪论”、“生物的进化”、“植物的激素调节”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的探索式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一些结构性、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观察探究――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的引导发现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一些浅显易懂、内容生动的教材,可采取“提问激趣――自学阅读――引导归结――补充评讲”的读书指导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灵活结

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很好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努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经历、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上学生一句无心的话、一个突发的念头,都是他们身临其境的不自觉行为,是思维的真实流露,有些问题完全超越教师的思维,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但这些问题有时能拓宽思路,引导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挖掘,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究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珍视学生的“奇谈怪论”,要给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充分暴露出学生思维上的差异,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大胆鼓励质疑问难和求新求异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宋代张陆说过:“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

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敢发前人所未发;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注重运用探究法开展教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等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且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方法。一方面,高中生已经具有了

强烈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另一方面,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教学法组织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将其以一组探究思考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究学习,让学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由此来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今天由我们学校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科技展示活动。首先非常感谢局德育办给了我们学校这次宝贵的机会,这既是对我们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一种鼓励。更得感谢局领导和各个学校的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我们建国小学,肯请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

在这里我把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汇报给大家。

一是我们学校李校长本人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在班子会议和教师工作例会上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李校长把她的这种理念和认识渗透到平时的工作安排中也渗透给我们全体教师。在我们校形成了重视科技教育活动的风气,学校不仅有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科技辅导员还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科技教育工作,总结科技教育工作的经验。

二是主抓教学工作的领导给这项工作配备了优秀的教师作科学课担任科技活动辅导员。几年来校长舍得投入资金,让科技辅导员参加省、市级各级科技培训,每次培训前朱校长都叮嘱老师多学、多看、多记,学到省、市级学校的长处,可以说培训工作提高了广大辅导员教师从事科技活动的水平和能力,为我们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涌现出像李振国、候叔伦、秦砚名等校级优秀辅导员,还有李尧华、隋瀛、宋立华等一批班级科技教育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积极热情主动的参加到科技活动中来,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为我们科技教育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带领学生在历次国家和省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三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调动了全校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我们成立了校级科技活动小组、班级活动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定时、高质量的活动保证每次活动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有作品积累。在这里得感谢我们局德育办,为我们争取机会,努力创设条件让我们各个学校积极组织我们学生参加省、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航模、海模、车模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大赛等。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科技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具有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大脑,一双会创造的巧手。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

目前,我个人认为中小学科技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探索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薄弱。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还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1、拓宽中小学科技教育途径,全面实施中小学科技教育。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进行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首要途径,是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技意识的主渠道,其他学科同样是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经历过、感受得到的科技成果与产品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科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乃至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让学生充分理解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密切关系。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技教育内容。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的主要途径,三是我们还想积极开发科技类校本课程。

2、以学校各类教育活动为载体,有意、有机地结合各类教学和各类教材中潜在的科技因素,使学生在学习本学科内容的同时也有效地接受了一些科技内容的教育。科技教育不是单独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个人认为学校抓科技教育应该像抓中小学德育工作那样,把科技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之中,善于挖掘不同课程中所蕴含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这项工作我们将结合学校的角色教育课题开展挖掘课程资源中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

篇7: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最后阶段的教学内容,初始阶段的基础课教学使学员有了创新之本,成为有源之水,但基础课重点强调的是全面素质的提高,专业课阶段则更为注重专业能力的形成,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应该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根据我们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提出下列加强创新教育的措施。

一、专业教学要紧贴实际

专业课的实践性都很强,学员要对所讲述的东西有感性认识,才有助于理解和认识,才有创新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的温床。

(一)加强动手能力培养

专业课教学要尽量结合实际,多搞些实际操作,结合实物讲解,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比如讲加油机构造,可以提纲挚领地讲一下,然后让学员动手拆装研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讲发动机泵的操作、管理、维修,在课堂上讲的效率很低,而在现场对照实物一讲,再让学员动手操作,很快就清楚了。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既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创造力。

(二)改进实验与开放实验

新的发现与发明多半离不开实验,培养学员的创新力同样需要实验的支撑,目前这种支撑力度还不够。一方面,在我们现在开设的实验中,验证性的实验占了大多数。加强创新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取消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对于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很有必要。但是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要给学员出一些活的、趣味性的、有挑战性的、需要知识综合运用的实验题目,放手让学生去做,适当予以指导。另一方面,我们在实验室的管理上,还应更加开放一些。现在,学校的一些实验室担心仪器设备被损坏,不敢向学员开放,或者由于经费和人员的原因,不能多向学员开放。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逐渐做到实验室对学员全面开放。

(三)紧贴部队、紧贴实战

军校学员毕业后为部队服务,因此,要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就必需紧贴部队实际。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实习、操作、设计等环节,都必须体现军队特色,紧贴部队实际,一是结合部队装备管理、操作、训练等方面的实际;二是结合部队关心、研究的实际,比如围绕高寒山区作战、登岛作战等当前部队的热门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研究,启发学员思考。

二、教学方法要突出创新

专业课教学实质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不断展开思维活动,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高度的过程,也是学员思维得到锻炼,创造力得以开发的过程。因此,改革传统单一的讲授法,优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员能力的重要一环。

(一)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式教学法是由教员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或改变一些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员通过探索、研究,揭示问题的内部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学员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新奇、困惑,激起他们的大胆猜测,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深化学员的创造性思维

讨论式教学法是由教员围绕教学内容拟定密切相关的若干问题,通过组织学员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共同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它的优点在(下转第109页)(上接第105页)于可以增强学员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集思广义,开拓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产生创新的愿望与构想。

三、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才有利于学术创新;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谈得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才能使创新力更加蓬勃地释放出来。这一环境应该是管理上宽松有度的,充满着学术自由的、鼓励百花齐放的气氛。

(一)营造创新环境

毋庸置疑,军校有其特殊性,管理方面的要求比地方严格,但是也不能按连队管战士那样来管学员。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变化,管理政策亦应及时调整,要掌握一个适当的度,在执行条令、条例和纲要的基础上,给学员一定的自由,不要随意占用学员的课余时间,建议对学员特别是本科高年级实行适当宽松管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员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开拓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扩展学员的学习领域。

(二)抓好新生入学教育

每年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是在专业的发展方向上指引学员的重要一环,现在由各专业教研室自行掌握。如果学院的专家教授能及时给新学员们介绍专业概况与前景,并谈谈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奋斗历程。这将大大有助于学员建立对专业的兴趣与热爱。专家教授们的奋斗之路、学术成果、创新思维、对专业的深刻理解与学科前沿的掌握都会紧紧抓住学员们的心,有助于使他们一进校就建立起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下定投身专业的决心,起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作用。

(三)组织兴趣小组、科研小组

篇8: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认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和改革方向

物理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对比、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和发展,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再一次强调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验内容,实验技能,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学生实验从内容上也作了调整: (1) 新增了一些与生活、科技方面的联系及微观层次的实验,如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传感器的简单使用,研究电动玩具中电动机的能量转化,等等。 (2) 恢复了一些好的学生实验,如用描迹法画电场中的等势线,用双缝干涉测光波的波长,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3) 改进了实验方法或改进了实验仪器。

二、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

新大纲要求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规定了实验能力的要求,提出:“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分析测量,会控制实验条件和排除实验故障,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到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独立的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对高中使用的基本仪器,提出了两种要求:一是要求能独立正确使用,例如游标卡尺;二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使用,例如示波器。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在学生做此实验的基础上,应使他们理解控制实验条件,探索物理规律的思想方法,指导他们手脑并用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图像处理的技能训练,并学习排除简单的实验故障。在实验教学中,既要考虑给学生以更多的锻炼机会,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

1. 悉心教导,注重养成性阶段的培养。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因势利导,利用兴趣启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程序,并赋予实质内容。如实验的要求、实验室规则、实验的基本操作等,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规范、认真的操作。

2. 及时引导,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是实验能力的重要体现。学生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和观察分析能力是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针对性的培养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演示实验或指导示范性学生实验时,要利用规范的操作,简洁恰当地语言、文字和图示,准确地展示实验现象,使学生在观察时达到心明、眼亮。

3. 精心指导,促进实验技能熟练化。

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实验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编选方面作了较大的调整,重点的学生实验分布更为合理,基本操作和典型实验,技能实验和知识巩固性实验,课后家庭小实验互为补充。对每一个实验,教师要不怕麻烦,细心准备,给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在学生“大显身手”的时候,教师要密切关注,做到防然果断,纠误及时,指导具体。

4. 当好编导,启迪创新意识形成。

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绝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实验的设计能力,教材重新编选了大量的实验习题,让学生在已有的实验知识基础上,通过实验技能的升华———创新,自我完成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评价。教师对此应高度重视,且不可当一般习题简单了事。我们的做法是备课组对本学年的实验习题教学安排作出具体实施指导,或分散穿插到相应的章节的复习中,或集中时间搞专题活动。

四、正确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的许多实验室中,学生所做的工作是很少的:题目是教材定的,结论多是已知的,方案是教材或教师决定的,甚至步骤也被那些实验册陈述得一清二楚。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操作、读数和记录。这和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有很大的差距,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学实验和科学实验应有一定的区别,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实验都改为科学发现的模式。但是,应当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可选择一些“开口式”的题目,即方案和答案不是唯一的题目。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的结构和已知条件,变换提问角度和论证形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全方位地思考和提示,使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变为主动做实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从实验器材入手,进行开放性实验。

列出的器材或多或少,让学生自己选用并完成实验。如给出干电池、学生电源、电键、电桥、导线、安培表、伏特表、灵敏电流计、变阻箱、定值电阻等器材,要求选用合适的器材,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这种做法,更具有灵活性和探索性,能使学生全程投入,用心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列出一定数量和类别的器材,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器材的作用,尽可能多做几组实验,写出原理和步骤。

例如在上面给出的器材中,学生就可以完成很多组实验,包括测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测定导线的电阻率,改装电表,等等。

3.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

篇9: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设计 创新能力 开展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秋我省高中课程开始了新一轮改革,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化学1、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6个选修模块。我校承担了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研究》的研究任务。实验教学作为理科(理化生)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青睐。可以说实验教学已成为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大法宝。然而在现在这样一个盛行快餐、方便面,提倡快速、高效的时代里,我们的实验教学似乎也成了“方便实验”“快速实验”,不仅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事先框定,而且连实验报告也已统一印制。学生只需按部就班,然后填入几个实验现象即可。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学科能力)、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观察、解释(学科知识),以及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重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表面看来这样的实验教学已是技能、认知、情感并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但笔者认为,要深层次地达到以上领域的目标,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则应在学生实验中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实验设计这一环节,使实验教学模式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践实验、获得结论、交流总结等环节组成。让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实验设计的意义

“是否有眼力,主要看选题;是否有能力,主要看构思。”所谓构思,就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实施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方法、仪器、装置、步骤在头脑中所进行的一种规划,通过实验设计并进行实践的过程实质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验设计在教學中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生参与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大大提高。

2.学生积极地参与实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增进对实验内容的认知与理解。

3.最重要的是,实验设计需要学生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而可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实验设计还需要学生掌握各种科学方法,使他们懂得如何鉴别问题,提出问题,找到最优的解决途径;要求学生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这对他们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以及对于他们的生活都将是有益的。

三、开展实验设计教学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验问题的结论作出预期的猜想;需要将实验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小问题(转化成可以验证的形式);判断实验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选择一定的方式来控制这些因素;要学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调整设计方案;要学会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等等。显然,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一步到位地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是不可行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即将实验设计教学分成若干个层次,使学生的实验设计活动由易到难、由依赖教师和实验报告到组内合作或独立自主,循序渐进地展开。

下面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面向三种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实验设计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低水平到高水平,循序渐进地以下述模式实施实验教学,使实验设计有效地开展。

1.模仿阶段。教学模式:提出实验课题→阅读实验材料→形成实验思路→实践实验方案→总结巩固。本阶段的教学模式面向刚在理科上起步的低年龄段学生。他们依赖性强、知识结构薄弱,各种方法技能尚待形成。由实验课题直接设计出实验方案要求太高,可行性小。在这个模式里,我们通过逆向思维法降低难度。即在已知实验方法、步骤等之后,反过来猜想实验设计的意图。

篇10:加强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的素质教育,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技能。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思考,不断创新。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因素和解决的方法。

【关键字】:数学计算能力运算法则口算 计算习惯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知道数学里的计算始终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多数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普遍比较低,不论是在作业中还是试卷上都能反映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认真总结和分析之后,我认为原因有两个。

第一,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比如有的学生在计算时,往往抄错符号或数据,如将“+”看成“÷”,将“0.61”写成“0.67”。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还有的学生口算不熟练,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高年级有些学生甚至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乘积出错或试商出错。

第二,算理模糊,掌握不熟,随心所欲。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还比如商不变的性质计算小数除法时,除数扩大100倍而被除数扩大了10倍,导致计算错误。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运算法则。整数、小数和分数这三类数都要进行四则运算,每一类数的每一种运算都有自己特定的运算法则,熟练掌握各类运算法则和算理是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认真看、二仔细想、三细心算、四耐心查。认真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仔细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细心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不能潦草,不涂改,格式一定要规范,保持作业整齐美观。耐心查就是认真检查。计算完,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

三、善于采取简便算法。有些数学计算题具有明显的形式和数字构造特征,这些特征正是我们施展简便算法的大好机会,通过一定数量的简算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强化了学生数学计算的技巧和快捷性,而且还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精神享受,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因为口算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教师要经常编制一定数量的涉及多种口算方法的练习题,在自习课上让学生反复练习,我们要把口算训练穿插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口算训练经常化、长期化,逐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快捷性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部分做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篇11: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师恰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思维。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图表、教具、幻灯、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一大部分学生不爱提问题,甚至不愿意回答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感觉作业负担重,忙着完成作业,不善于发现问题;有些学生思想保守,怕老师和学生笑他,不愿提问题;有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敢提问题;有些教师实行“满堂灌”,学生没有时间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情境和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有机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我能力、思想、理念的一种正确估计、积极肯定和激励的内驱动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生学习的有利心理条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升学生的自我欣赏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给班里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标准。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要创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我班里一名女生,数学学得不好,在上小学时数学就经常不及格,到了初中后,仍然如此,课下我和她交流了几次,发现她其实基础并不差,只是因为缺乏自信,失去了进取心。当我了解这些情况后,在课堂上,我就经常提问她,回答对了就及时表扬她,如果回答错了,我就表扬她能大胆地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然后逐步往正确的思路上引导,这样,该生慢慢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成绩不断提高,并且在中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无法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探索、提问、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挖掘出创新的潜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相当抽象的,是用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用我们的双手摸不到的东西,我们教师仅仅靠口头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的,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时,我们就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由抽象变形象,由枯燥变乐趣,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难度适中,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强烈的兴趣,学生因兴趣而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几何图形,它们有很强的审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图形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2: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创新平台。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出积极调整。首先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那课堂就应该是一个质疑、讨论、交流、争辩的地方,课堂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自由度较高的、宽松的、公平的,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参与实践活动。课下辅导和作业处置,也要有良好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特别是好问,学生不愿意主动请教老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拆除师生之间的防火墙,创新意识建立才会成为可能。

2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1问题设置的巧妙性

数学教学不是“告诉”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产生疑问,在对疑惑的探究过程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问题的优化设置。要用巧妙的设置串联课堂环节,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会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2问题设置的原则性

问题巧妙设置不是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的,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对教材的解读要对路。教师对教材要吃透,提出的问题才有针对性,要将问题的实现思路设计清楚,找准切入点。其次是要对学生实际有切实了解。学生层次不一样,基础有差异,课堂行为习惯也有不同,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再设计问题,就会多一些针对性。最后是问题要有梯度性。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问题的梯度性。问题不是孤立的,要形成系列,让学生建立问题概念,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问题设置时,就要体现一个梯度层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占领问题制高点,形成创新能力。

2.3问题设置的改革性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以往教学最常见的教学现象,好像教师的任务就是制造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也成天经地义,这其实是古板的教条的做法。教学问题来源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对教材对教师教学行为也有自己的理解,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想办法体现其主体的地位。在学习问题设置时,就要考虑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问题的制造者之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3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采用,学习效果相当不错。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3.1科学安排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鼓励学生要在小组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参与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实践活动中来。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小组划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这本来就是非常老旧的学习模式,之所以还要提倡这种方式,是因为现实教学对小组学习产生更多的依赖,现在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2小组角色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关键角色的关键作用。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个总体控制者,不仅要设置任务,监督实施过程,还要注意及时调整,甚至参与小组讨论学习之中,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其次是小组负责人的角色定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创新效果,与这个小组负责人不无关系。要选定有组织能力、敢于创新、有指挥特长的学生担任这个重要职责。

3.3体现全员参与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还要注意去形式化,小组学习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要想搞得扎实有成效,就要在组织操作过程中,落实具体任务完成具体指标,特别是要注意体现每一个人的角色作用。

4强化双基训练力度,延伸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所以,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时,还是要打好数学基础,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做铺垫,创新什么都会是空中楼阁,结果自然是一事无成。加强双基训练力度,就是要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水平。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和搞好双基训练应该是同步的,教师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就要渗透创新意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系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对数学知识技能学习又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双基训练是延伸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5继续素质教育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展开,数学教学中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判断等学习手段,都渗透着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具体学习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有切实的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多启迪。数学学习的最终归宿并不是应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不仅仅是单纯解决数学题目,而是要通过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实践活动获得超越数学应试的能力,如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建立才是真正的素质培育。因此,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对人的整体塑造,是为适应未来社会适应世界发展做奠基。

6结语

上一篇:话剧社工作总结下一篇:文书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