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课程改革现状研究

2024-06-21

农村课程改革现状研究(精选十篇)

农村课程改革现状研究 篇1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资料法

阅读新课标先关文献,包括国家颁布的通知文件以及期刊专著。

1.1.2 问卷调查法

选取山西省120所农村小学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发放问卷 120份,回收115份,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 97.4%。

1.1.3 专家访谈法

有针对性的就一些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相关体育教育界的专家进行电话访谈,了解目前山西农村小学体育新课标实施改革的现状及将来的发展对策。

1.1.4 数理统计法

所有问卷回收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2 研究对象

以山西省112所农村小学研究对象。其中大同市12所,朔州市11所,忻州市14所,太原市9所,阳泉市9所,晋中市10所,长治市11所,临汾市12所,晋城市8所,运城市8所,吕梁市8所。这些小学有城市郊区的,也有远郊的,还有山区的。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关于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体育课的主导是体育教师,学生在课程上能否很好的学习,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所有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小学生活泼好动,体育参与又具有盲目性,所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是先导,必须要对新课程标准有良好的认识。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新课标感觉一知半解的教师有42.8%,根本就不清楚什么是新课标的教师有19.7%。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教师的认识程度很大情况影响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新课程标准了解不够深刻的教师,会导致认识缺乏与不足影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2.2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关于新课程标准性质认识的程度

体育教师如果想把握好课程教学,就必须了解新课标的性质特点。新课标主要从结构上表现出综合性,不应该单纯认为只是增加了一些健康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课程不再是单纯的用运动项目组织课堂教学,而应该使体育课的功能价值得以最大化体现。

由表2得出,有35.7%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有28名教师选择了新课标就是体育课+健康课,说明这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健康课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性质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到位。我们进行了一些专家访谈,唐痰中了解到,出现认识问题主要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改革没有重视,尤其是农村小学体育新课标课程的实施背景意义现状都了解得不够全面深刻。

2.3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2.3.1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分析

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有了基本认识后,就需要准备实施,包括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计划,还要制定教案等。

表3显示,教学内容自新课标体系的全面实施后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教学环节设计上的难易程度明显有所偏难,而则有14.3%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较之前没有明显区别,85.7%的教师认为较之前的实施难度而言,难度明显增加。新课程标准不但新在名称上,而且更重要的是新在课程内核方面。新课程标准仅仅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并未明确要求各个不同年级应实现的具体不同目标,而新课标之前皆以学年来划分并制定目标任务。新课标的优势正在于在不限定按照学年划分目标的前提下,教师的主动性更高了,可以按照学生和学校双重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制定更加合理的课程目标,从而使教学计划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在具体到每一学期学年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新课程标准的教案要求教师打破以往的设计思路进行全新的突破,从以教学为目的设计教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核心即学习加工的过程,要想实现这一质的突破和飞跃并不很轻松和容易的一个过程,因而在调查的过程中出现了认为新课标体系下制订教学计划的难度增大的教师数量明显偏多。

2.3.2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教学难度的认识

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新课程标准明确了的,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见表 4教师对教学难度的认识情况。

由表4我们得知,大部分的体育教师都认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加大了教学难度。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普及实施是需要一定时间来转变适应的,这些教师有这样的认识是比较正常的,需要在不断的教学时间当总去总结教学技巧和经验。

2.3.3 教师与学生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角色定位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都扮演着一种角色,和课堂所需的场地器材等组合在一起。角色的尺度影响课堂的气氛以及教学质量效果。所以,新课标实施过程,教师要认真把我自己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关系,充分发挥二者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教学质量。

由表5我们得知,体育教师对于学生作为主体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还是非常重视的。新课标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学生,改变了教师为主体的授课原则。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适应并明白学生为主体的具体含义和特有的教学特性。

2.4 课程评价分析

2.4.1 评价的手段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中,是通过考试成绩和课堂学生的表现情况来进行评价的。具体包括了身体素质、课堂积极性、活动参与程度、运动技能掌握等。

由表6我们可以得出,有62.5%的体育教师觉得新的课程评价较为复杂,说明新课程标准的评价难度加大。主要是因为健康成为了新课标突出的性质,如果对健康的标准性质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思考。

2.4.2 评价结果

表7显示出了在实施新课程之后学生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在对于课堂的兴趣上,约有78.6%的教师倾向认为学生的兴趣较之新课标实施之前有所增强,而另外的21.4%则相反的认为积极性的变化幅度不明显。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方面,有甚至73.2的教师认同主动性提高了的学生数量较大,而仅有23.2%的教师则否认学生的主动性有所提高。在体育的专项技能方面,有19.7%的教师认为对于学生的提高和帮助不但不明显,反而有所下降,大多数的教师则倾向认同对于学生的促进和提高不明显。在增强学生的体能方面,59.0%认为变化不大而30.2%则相反,认为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实施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在原有的体育课实施进行的基础上进行体能和体质的增强与突破,因而学生的课堂兴趣、主动性和体能在理论上都应该是总体向上的一个趋势,体育的专项技能也应该有明显幅度的提高甚至是改变,而图表的显示确是下降的,原因则是因为体育课应从小学实施的过程中就应与高一个层面的中学甚至是大学进行紧密而良好的衔接作为考虑的因素。

3 结论

1.农村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有些教师理解还不够深刻,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2.大部分教师普遍感觉新课程标准实施难度较大、内容较多、教材跨度也较大,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

3.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本上改变,师生互动关系和角色定位不够。

4.课程评价体系较难把握,总体评价结果是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进步的,实施后学生得到了提高。

4 建议

1.作为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要切实扎实自己的理论功底,对新课标的全新理念以及深层概念内涵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2.在确保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对于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实施效果进行合理有效的总结,加强相互间的交流探讨,以期在培养学生拥有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习难度进行适度下调从而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更大程度的促进。

3.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模式应有新的探索,比如要提高师生间各个教学环节的互动频率,并且充分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以教师占主导地位,二是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4.为促进学生综合体育技能的考核评价以及平时上课表现的公平性与竞争性,在新课标体系的指导下建立健全更为合理更为完善的全套评价标准。

5.应从实际情况入手,各个学校须充分考虑并尽力排除各种不利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因子,从而使得课程改革更快更好全面实施与发展。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新课程标准在山西农村小学体育课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提高山西农村的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改革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2

一、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现状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搭配不合理

在农村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其课程设置依旧是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看重学科课程,却把活动课程视为不必要的课程,幼儿在幼儿园只是坐在教室里接受课本教育。一些幼儿游戏活动在农村幼儿园中慢慢消失,农村地区幼儿的活动课程相对较少。此类安排,不但不会促进幼儿的学习进步,而且对于正在刚刚接触课程的幼儿来说,不利于培养他们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对以后进行活动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自主性也会降低。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设置差异明显

显性课程是以教材、教学规划的形式存在,隐性课程是在教育过程中以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中一种熏陶式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同样重要。然而,在农村幼儿园中,教师更重视显性课程,更关心幼儿是否获得了知识、学到了技能,而往往忽视了在幼儿成长阶段的性格、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表现、幼儿的偏好。这样,在幼儿阶段就开始重视分数,无论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还是人格培养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农村幼儿教育由于缺乏相关的师资来源,很多都是由一个教师既教语文也教数学。因此,根本就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开展相应的隐性教育。

3.教材占据主要位置,缺少有特色的园本教材

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农村幼儿教师依旧保留传统思想,将六学科课程放在首位,不愿意改变教学方式。在农村幼儿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多数的学校都是由一个老师利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行相应的课程授课,基本上都是采取教师授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课的一种传统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比较少。在教学形式上,主要倾向于对教材知识的照本宣科,没有过多地涉及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对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幼儿的评定方法,90%以上的学校均采用考试的模式,将优秀学生和差生分开,过分地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幼儿兴趣方面的培养,使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在接受幼儿教育时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厌学问题。

二、农村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

1.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较低

调查发现,90%的农村幼儿园(班)教师均是低薪聘用的代课教师,有近一半的代课教师的学历是初中或高中学历,且有63%的教师没有取得从业资格证。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幼儿园的教师资源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在课程教育过程中,这些教师往往缺乏有效的计划组织能力,教育质量自然也会降低。并且在农村幼儿园中,教师跳槽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幼儿园在教师入职之初进行了重点的培训和教育,但是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离开。较高的教师流动性对幼儿的学习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连锁反应:幼儿刚刚适应一个老师的.授课方式,过了不久又要重新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样下去幼儿会因为对教学方式的不适应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2.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观落后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幼儿教师能够接受到的正规培训非常少。大部分教师都是一毕业就直接上岗,有些甚至没有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调查中显示,有超过70%的教师都是在入职后才开始接受学校小规模的培训。并且这种培训往往都是由老教师带着新教师进行几次课程教学实验,培训内容的设置往往缺乏科学性。新教师通过这样的培训上岗后,会发现一些实际的教学问题无法用培训的内容来解决,进而产生教学工作的混乱。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滞后,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模式无法传递进来。很多教师一味地沿用老一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便无法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充分挖掘出幼儿的兴趣爱好。很多幼儿都是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慢慢地对学习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而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也无法及时发现幼儿身上出现的问题,即使发现,也是简单地进行批评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归根到底,农村幼儿教师的课程观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导致的。

3.缺乏适宜于农村幼儿园的教材

一方面,在农村,很多幼儿园使用的教材无论是科学性还是可读性都较差,内容较为宽泛和简单,缺乏有效的教学步骤指导。现行教材的设置主要凸显的是知识的传授,趣味性活动安排的较少,教材的连贯性和结构性也不是很清晰。这样,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便会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没有创新的动力,也不会顾及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需要。有数据调查显示,有超过76%的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在教材的选购中大多购买和城镇幼儿园一样的教材,内容过于城市化,缺乏对农村实际情况的关注,导致教学和农村实际严重脱节。这些教材里关于在农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是少之又少。这对于农村地区的幼儿来说,在教材中学到的知识,无法和身边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导致学习如同空中楼阁,缺乏立足的根基,自然无法牢固地掌握知识。幼儿更多的是被动地学习,这很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农村幼儿园课程问题的对策

1.扩充幼儿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随着农村教育的蓬勃发展,农村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对满足幼儿学习、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幼儿园数量的增多,对教师的数量有了更大的需求,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农村幼儿园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扩大师资队伍,引进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扎实的幼儿教师。另外,农村幼儿园还要招募一些培养价值大、发展潜力高的应届毕业幼师作为幼儿园的储备师资力量,为今后幼儿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扩大师资规模的同时,幼儿园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幼儿教育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政策和教学思想层出不穷。而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缺乏对新事物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这很容易造成教学手段的落后和教学理念的陈旧。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保证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幼儿园就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职工的专业素质。

2.加大农村经济发展,规范课程的设置

无论是学校的建设、教师的引进、教学的实施都离不开资金,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农村经济对其发展和建设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农村经济落后,无法吸引优秀的师资,更无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要想最大限度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教育纳入到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为幼儿园支付引进高水平教师所花费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支撑幼儿园的建设。

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幼儿园还要规范课程的设置,加大在课程设置上的创新,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一个科学性强、实施效应高的教学氛围。

3.开发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教材

在教材的制定和编写上,笔者认为相关教材编写和出版部门应该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农村幼儿教育的教材体系,更好地为农村教育服务。与此同时,农村幼儿园要努力整合各方面的课程资源,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幼儿园发展状况和幼儿的接受能力,主动地制订出适合本园幼儿学习的教学材料,作为对现有教材的良好补充。另外,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要学会因地制宜,将农村元素融入教学,让教学内容和幼儿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让幼儿教育“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坚持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施教理念,结合每个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状况来实施针对性的教学。

农村课程改革现状研究 篇3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调查法、访问法和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我省农村中小学生舞蹈教学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省农村中小学舞蹈课程中存在着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缺乏,农村思想封闭等现象,深深的制约着我省农村中小学生的舞蹈艺术发展。同时也发现了我省农村中小学校中也存在着一些其他城市学校不可代替的优势资源。本文介于对我省农村中小学舞蹈课程资源的优劣对比,而着手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舞蹈教学;培养;普及 前言

舞蹈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直观、生动、形象、活泼,是学生极为喜爱的一项活动。舞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体育活动,心中的烦闷、工作的压力往往可以在挥汗如雨的舞动中得以释放,相对激烈的运动使得身体舒展、毛孔舒张过后,再不好的心情也会一扫而光。进行科学、适当的舞蹈练习,可以使得人体肌肉与骨骼得到锻炼,关节也会因此而变得灵活。我们对影响农村中小学生舞蹈素质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最终努力实现我省农村中小学校普及舞蹈教学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舞蹈课程的现状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中学,城郊中学,同洲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为重点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以及论文资料库,查阅了近几年来与舞蹈有关的文章多篇和体育教育学有关的文章。

1.2.2调查法

实地对渭南市大荔县中学,城郊中学,同洲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的舞蹈课程以及农村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实地调查。

2.结果与分析

近年來,在大多城市家庭中的中小学生除了接受学校教育之外,也都相继投入了一些少年宫,或培训班之类的业余学习团体。这些学习使得他们在掌握文化知识以外,也得到了娱乐和放松。结果调查发现,在这些业余学习的课程中,舞蹈学习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2.1 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普及舞蹈教育的意义

舞蹈是“艺术之母”在美育中具有独特的,其他的艺术不可代替的功能。它是一种动态艺术,也是多种艺术的结合,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向。不管在体形的塑造,还是对情操的培养以及集体意识的增强和艺术的审美方向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

2.1.1 舞蹈教育塑造良好形态,提高身体素质和促进心理健康

在舞蹈训练中,要求参加者保持抬头、挺胸、收腹、立腰、沉肩、膝放松、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是整个身体呈舒展、挺拔、优雅、大方的姿态;运动中消耗大量的能量,为多余脂肪的减少、保持适当的体重,为造就优美体形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心理方面他能使人在宽松的环境中与人交流思想,抒发感情,加强合作,消除紧张、郁闷、失落的情绪。

2.1.2舞蹈教育可以增强集体意识

学生有很多参加比赛或演出的机会。这样大家在表演过程中,就会共同起完成一个节目。节目的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样的一种配合演出,都是需要大家团结共助,相互照应,在跳舞的过程中有交流、有沟通,感情得以升华、气质得以提升、身体得以锻炼,心情更得以愉悦、舒畅,舞蹈的功效可谓是数不胜数最重要的是舞蹈对人际关系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1.3  舞蹈教育可提高艺术素养

舞蹈,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内心的艺术。而且它还是一个多种艺术的结合体。他以动作为媒介,结合服装、美术、音乐等众多艺术,而完成了它的美丽富有风韵的过程[4]。它对于舞者来说,就不仅培养了舞者的舞蹈情趣,更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艺术运用能力。因此,他给人展示的是多方面的艺术结晶。并能丰富和提高舞者和观众的欣赏水平以及对多种艺术的了解和运用。

2.2我省农村中小学校舞蹈课程现状分析

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中学,城郊中学,同洲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的实地调查中得知:目前,农村的中小学校教授舞蹈课程,其实就是让孩子们自由做游戏,或带领孩子游戏。有些学校甚至不开设舞蹈课。所以,对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的舞蹈课程开设的现状情况,我们对农村中小学校艺术课程资源优劣条件进行如下分析:

2.2.1 我省农村中小学校舞蹈课程资源优势条件的分析

课程资源一般可分为知识性、环境性和条件性资源三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自然、社会、文化、家庭、教育以及劳动力等方面。

首先,课余的广泛生活是城市孩子无以伦比的。在农村生长的孩子比起在大都市生长的孩子的课余生活更能丰富一些,城市的孩子会打篮球,操场跑步,踢毽子,而农村的孩子就不一样,可以在充足的土地空间上跳绳,丢沙包,跳皮筋,打水仗,甚至是在放学后去果园里蹦跑。其次,农村的自然环境优美,乡土传奇,传说故事。再次,农村中小学生从小就投入了家务劳动中,长期的劳动锻炼,他们练就了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当然这些优势资源,还的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运用。一旦经过我们的努力,这些优势资源就将会成为农村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2.2.2我省农村中小学校舞蹈课程资源劣势分析

农村中小学校虽然有着城市学校不可代替的资源优势,但是农村的物质条件却非常的缺乏。另一方面受到农村封闭思想的制约,教师工作也才处于片面状态。首先,农村学校没有舞蹈训练室,学生都在操场上训练。其次,农村的学校缺乏开放思想的老师,在最早的时候,一般的农村中小学都是本村的知识较高的村民担任。因为师资力量的因素,好多农村的舞蹈课程都是由其他老师兼任,没有专业的舞蹈教师,这都限制了舞蹈课程的发展。

2.2.3当前我省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困境

我国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比其他艺术教育起步晚。据我们对大荔县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广泛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困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困境一:农村中小学对实施舞蹈教育不够重视。不管是从教育机构来看,还是从家长学生的主体位置来看,舞蹈的教育不够重视,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一种认识。困境二:舞蹈在农村中小学生中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教育,普及面不大。

3.我省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发展对策

3.1将舞蹈设置成中小学的必修课

目前,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单独的舞蹈课。如 果在中小学将舞蹈课设置为必修课,必将有利于音乐、美术、体育或相关文化课程更好的开展,必将有利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2编写相应教材

中小学舞蹈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舞蹈演员,更不是培养舞蹈家,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决不能照搬专业院校的教材,而应该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编写相应的舞蹈教学内容。

3.3建立考评机制

好的教育制度,就必须得到很好的落实,否则将失去教育的意义。要使舞蹈教育真正发挥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对各个年级舞蹈教育应该积累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具体的规定,将每个学生的舞蹈教育指标就像对体育,美术,音乐的考评测试一样计入档案,这样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才能真正的落实,中小学生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更快的提升。(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吴炜.《农村教育现状浅析》[M].江西:江西教育学院,1999(5):23-24.

[2]李行.《教育研究》[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0(2):26-28.

农村课程改革现状研究 篇4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及现状

《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 (试行) 》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们给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以体育教师为主体, 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 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江苏省Z市近年来重视体育课程改革, 尤其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他们尝试了大课间活动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方案, 经过几年的实践, 学校每天开展的大课间活动正常化, 得到了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在落实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 Z市农村学校加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是出自于学校生存和均衡发展的需要。通过对Z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调查, 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讨论Z市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希望能有助于今后Z市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Z市于2002年秋季加入新课程实验区。实验过程中, 上级部门经常组织教育专家、教研员、实验教材开发者到Z市实验区进行调研、指导, 全程跟踪课程改革实验中遇到的理论和操作问题。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 100%以上的农村学校开展了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Z市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是一门课程, 其安排的内容要排入课表, 作为督查重点。Z市还请来大量的专家做讲座, 并组织一线体育教师到国家级实验区的实验学校进行观摩考察, 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走向深入。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地, 并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 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 开发出适合学校、学生实际的课程。从本次调查与校长访谈的情况看, 校长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和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随着《体育课程标准》在学校实施, 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教师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着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96%体育教师认为这是可行的, 96%的教师始终对校本课程开发持支持态度, 只有4%的教师不愿意参与, 这说明, 体育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态度是积极的。在参与程度上, 94%的体育教师参与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只有6%的教师没有参与。这表明, 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积极的态度, 而且也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意愿和行为。

在投入机制上, Z市近3年来用于全市体育设施建设经费近两亿元, 规定学校公用经费按5%的比例用于学校体育工作。目前, Z市学校100%建有200米以上田径场, 其中80%为塑胶田径场, 全市42%的学校建有体育馆或风雨操场。在体育教师的配备方面, Z市每5年时间, 对全市体育教师进行轮训, 要求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能, 至少能辅导一个课外文体兴趣小组活动或一个乡村少年宫活动小组。

近几年的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就以Z市普及实施具有代表性的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分析, 并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续。如上午“大课间”, 下午“文体活动”, 上午“大课间”是在上午第一节课后进行, 时间为30分钟, 内容为小游戏、自编操、跳绳、放松舞蹈等。第二个“文体活动”是在下午第三节课后进行, 时间也是30分钟, 内容有准备活动和自编操、游戏、球类、体操等项目。上午的大课间主要突出规范性和整体性, 下午的“文体活动”结合艺术活动进行, 主要突出创造性、选择性和趣味性。

二、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开发现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 体育课程开发观念认识不够。

《体育课程标准》没有给学校规定体育课程内容。有不少体育教师认为既然《体育课程标准》没有规定教材内容, 上课时就可以随便安排教学内容。

2. 国家教育体制负面效应。

就体育新课程而言, 虽然近年来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作为副课的地位, 但国家教育体制负面效应也不能忽视,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受到影响。

3. 体育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薄弱。

调查显示, 有相当部分教师基础学历较低, 教育观念落后, 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认识不够, 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薄弱。

4.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方式、内容比较单一。

目前我国中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主要存在以传统体育项目为特色的、以大课间活动为特色的多种开发模式, Z市只选择了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探索。

5. 一部分农村学校场地小、器材不足,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有一定困难。

调查显示, Z市农村学校100%都有200米以上的田径场, 但部分学校学生人数太多, 学生活动场地不够。器材配备也存在不足的现象。

三、农村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策研究

1. 切实转变观念。

领导重视、科学组织是形成体育校本课程特色的关键。一个学校的体育课程开发能否顺利, 校长尤为关键, 校长要带头转变观念, 担任组织者角色。

2. 根据现状, 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学校要贯彻和落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制度, 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从实际出发, 打造学校的体育特色。

3. 加强农村学校教师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组织教师外出学习, 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4. 尝试多种农村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Z市要在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基础上探索以传统体育项目为特色的、以新兴体育项目为特色的等多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推动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5. 因地制宜, 开发农村学校体育校本课程。

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是一下子就能提高的, 因此, 学校要立足于实际条件, 因地制宜, 发挥现有的场地、器材应有的作用, 使它达到最优化。

摘要: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对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地考察法、个案分析法以及通过查询因特网对相关情况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提出对策:切实转变观念,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考虑教育部门、校长、体育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加强体育教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更新, 鼓励他们参与实践。

分析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篇5

单位:金水三中南校姓名:刘楠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现代化建设的节奏越来越快,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也是日新月异。但在发展中,农村教育教学工作受着一些因素的制约,教学条件与教学模式不相吻合,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因此,应以从思想上、条件上、内容上加强改进,做到适应新的大纲要求。

关键词:农村 体育教学 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分析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动员全党全社会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同时总书记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强调几个问题:第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第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三,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第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第五,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质量。在这种形势下,对缩小城镇差距,实施教育均衡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现在的农村体育教学还受着很多因素的制约,阻碍着体育教学工作的进程。为了尽快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这些问-1-

题有待解决。

一、问题分析

1.地理位置

我校位于商都路与郑汴路交汇处,是郑东新区与金水区的交接点,也是城乡交界处。周围市场繁多,人口密集,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外地学生搅动,流动性相对较大,增大了教学难度,造成学生的体质各不相同。其次,思想上家长也不重视,忽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认为体育课无关重要。

2.心理状况

我校学生的年龄分布在11——15周岁之间,身体发育正处在第2次高峰期,身体发育的各项指标都在快速发展阶段。男生与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男生过于好动,女生过于安静。目前初中生的身高、体重发展较快。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素质有了极大的改善,但身体的运动能力有所下降。

3.思想观念

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学校方面,在小学阶段没有升学压力,升入初中要面临升学竞争,学校为了保证升学质量,往往放弃体育教育,为主要科目争取时间,保证升学率。家长方面,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思想居多,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全力以赴加强考试科目的强化学习,放弃了孩子的锻炼时间。因此对于体育课的开展大都是应付了事,使体育课程变得可有可无。在认识上也有不同,多数领导认为一个学校的体育质量好

坏与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名次有关,把教学质量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使得体育发展受到制约。

4.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建设是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农村学校中,由于经费紧张,不得不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对于器材设施的投入有些力不从心。学生面对陈旧的体育设施,逐渐的丧失学习兴趣。器材的配备不足,造成了课堂练习密度的降低,导致练习的运动量减少。

5.体育教师地位

农村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地位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师评优评先得不到公平对待,挫伤了体育教师在平时工作中的积极性,形成了干多干少都一样的教学局面。久而久之放弃了对自身的要求,缺乏敬业精神,变得不积极,没有认真负责起来。

二、应对措施

1.加强宣传,重视体育教学工作

以农村实际出发,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突出体育教学主导地位,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坚持开展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活动一小时。开展理论学习,走出认识的误区,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走出以竞赛衡量教学质量的误区。

同时,依托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合理化的开

展体育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不断钻研教材,实施创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完善器材配备,保证教学质量

近些年虽然教学经费紧张,条件比较差。学校因地制宜,实行逐步添置完善各项教学设施,上级部门也十分重视教学器材配备,先后对我校进行器材配备,不断完善硬件建设,直到现在已经基本满足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恢复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主动投身于体育锻炼,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3.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培养

积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实际,加强教研组的职能建设,定期开展业务能力培训,创建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现有的器材环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挖掘教材的娱乐性,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向自觉主动学习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思想从主体变为主导,以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做到把新一课改落到实处,切实发挥课改精神。

4.不断完善机制建设

学校不断完善机制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考评机制,制定合理评优评先制度,完善教学管理及监督,转变体育教师的地位,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更好的提升体育

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从邻水现状看农村金融改革 篇6

邻水农村金融服务向好

——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从近三年的数据看,2012年、2013年、2014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135.54亿元、 165.61 亿元、190.37亿元;2012年、2013年、2014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48.02亿元、62.28亿元、77.46亿元。近三年累计投入涉农贷款达150亿元,较好地支持了涉农、惠农、利农的特色经济支柱发展,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互动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先后投入金融服务终端设备1381台,POS机1185台,打造无障碍金融一条街6个,ATM实现“镇镇通、乡乡通”,累计发放银行卡133.7万张,开通了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联卡系统,加入了全国“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开办了小额支付、个人跨行通兑、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身份证核查、财税库横向联网等。为行政、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提供了高效、方便、快捷的现代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效果。近年来,农信社通过积极开展信用户、乡镇、信用村,推行“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信貸流程,信用户贷款实行“一次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为农户贷款提供了方便,营造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

农村金融改革主要问题

——资金困扰。在需求方面,农户和农村企业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需要资金用于扩大种植业养殖业规模、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更新大中型农业设备、加大技术投入、支持农村科教事业等,而且很多个体工商大户及中小企业都处于创业初级阶段,存在较大资金需求。在供给方面,由于农村金融体系资金外流状况严重,农村金融市场上贷款增速低于存款增速,存贷差的不断扩大反映出资金从农村流向非农地区及产业。

——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及功能不完善。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还是粗放型的,只是简单量的增加,忽视了质的提高,导致服务分化仍然不足,且功能不够完善,农业保险日益萎缩和风险投资金融严重缺乏,加之信用担保不健全,银行设置的贷款门槛较高,使得农村龙头企业只能暴露在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之中,融资困难。

——农村法制建设不完善。造成农村法制建设不完善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较为关键的是农村法制环境的缺失,具体表现部分党政干部法制意识不强,执法机构调查不力,融资企业和农户缺乏金融及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即所谓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这样的法制建设显然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发展。

——扶持性政策不给力。面对农村地区的特殊性,政府尽管已经给予了极大的扶持,但具体的鼓励性政策及优惠措施仍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政策制定者缺乏实践经验,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没有切身体会,虽然理论是科学且完备的,但政策的可行性不强;另一方面,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发生扭曲和变形,一些政府未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过度干预农村金融,使得原本应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性政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一是社会信用意识不高导致社会信用文化缺失。有少部分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缺乏诚信意识,逃债、躲债和赖债的现象仍有存在,使农村金融机构债权难以维护;二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规范化程度不够。目前部分银行业机构重新回到农村金融竞争的行列,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出现无序竞争的问题。

政企银农四方通力合作

——提高财税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作用,实施以扶持性为主的财政政策。一是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规模、比例,涉农贷款相关利率的设定以及财政的利率补贴给予规定,同时明确一些优惠政策。二是尝试通过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提供财政补贴,调动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性。三是废除禁止社保基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的相关规定。四是通过财政贴息,以扶贫性信贷利息补贴或每年划拨一定比例扶贫贷款资金,再通过农村金融机构以低息或无息的方式投放,来满足农村中低收入和弱势群体金融需求。

——推行积极有效的货币金融支农、惠农政策。一是建立城乡有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设定比城市金融机构低,以支持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三农。二是对愿意向农村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给予存款准备金率降低的同时,还可制定贷款和业务准入批准优惠政策,以支持农村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三是尝试建立一个合法的借贷平台,对民间借贷要加强登记管理和监测,以保护和规范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

——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借助舆论宣传,开展诚信教育,为开展农村信用村,农村信用家庭评比,在农村倡导诚信、有序、守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为银行与政府、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农村等之间进行合作,促进银行与企业融资创设良好环境。三是加快农村信用村镇的管理与建设,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等进行严格的信用评级。

——创建农业保险体系,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为更好地保护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利益,政府对涉农保险机构应给予相应的补贴,在此前提下,保险机构应不断创新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业务品种,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的保险意识。农村金融相关机构还可设立针对风险补偿的专项基金,解除农业投资者对于自然灾害和事故损失的后顾之忧。

——加快农村金融立法建设步伐。一方面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法制环境不佳的问题,国家应通过立法和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性政策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和金融服务的投入;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建立金融机构的危机处置和救助制度,推进农村金融业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扰乱农村金融秩序和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农村课程改革现状研究 篇7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和理解的对比研究

课程理论指导课程实践,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一名教师能否发掘该课程更深层次的东西, 取决于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 它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 具有独立的形态, 具有经验性、发展性、生成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征。[1]

对不同地区教师对课程的了解情况调查可知,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多数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还不够全面, 其中回答“非常了解”的只有20%和10%, “了解不多”的有40%和20%, 有20%选择“听说过, 但不了解”, 而选择“完全不清楚”的城市教师有20%, 农村教师有50%。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 结果显示高达60%的城市教师和80%的农村教师对这一基本常识不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指定领域和大量的非指定领域, 如班团活动、学校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等, 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课程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应跨域领域界线, 在内容上实现整合。而从以上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 有相当多的教师对其指定领域这一基本常识还不清楚。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的理解, 农村大多数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普通的活动课。有过半的城市教师认为是与学生经验相关的独立课程, 是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一门课程, 这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该门课程的规定。

通过城市和初中学生对实践活动课认知情况对比分析可知, 在城市, 知道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有54%, 农村只有38%, 听说但不是很了解的学生城市占31%, 农村占33%, 而完全不知道的情况, 城市有15%, 农村有33%。至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 有58%的城市学生和42%的农村学生认为该门课是具有整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在剩余的学生中, 26%的城市学生觉得该课是不考试的多余课程, 16%的学生选择不知道;相比之下, 农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知偏低。但是从总体看, 城市与农村中学生具备一个共识, 即: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具有必要性。

同时, 我们在不同地区也完成了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价值认知状况的调研。其中, 城市教师 (50%) 和学生 (48%) 均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农村, 师生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比例略低些, 分别为40%和39%, 完全肯定其独特价值的人数均未过半数。不难看出, 有不少师生觉得该课程是其他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 城市比例分别为40%和32%, 农村为30%和23%。除此之外, 觉得综合实践活动不会像课程改革者宣传的那样有价值的师生大有人在, 城市的分别为10%和11%, 农村的有20%和21%;而有10%和18%农村师生对这一问题持保留态度, 觉得该课程的实际价值还有待证明, 城市师生选择该项的人数较少。

综上所述, 鉴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它的价值的体现尚需时日, 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 由于在农村中学开展该课程的时间较短, 学生对其持有疑虑甚至否定的态度。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对比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 它没有固定的、现存的教材, 课程资源的发掘是该课程实施的范围和层次的难点之一。

在对两所中学的访谈调查中发现, 城市中学该课程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 针对一些典型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学校还会举行比赛, 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其中, 身边的礼仪、校园里的浪费现象、有趣的纸世界——纸桥模型制作等课题都进展得比较好。而处于农村的蔡官镇中学对该课程实施重视不够、力度不够, 没有建立对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制度, 课程验收只是流于形式, 无任何过程性的东西。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标准统一印发的教材, 教育素材资源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课程资源的开发, 而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第一步就是选定素材主体。

通过不同地区老师确立主题的方法的调研发现, 在城市, 确立主题的方法主要有学生讨论确定、师生共同商定、教师事先定好, 只有一小部分还沿用往年的主题案例。在农村则是教师事先定好的比例较大, 为40%;有30%的教师选择沿用去年教案, 至于学生讨论和师生商定的比例分别为10%和20%。在学生卷中“活动主题的选定, 以谁的意见为主”这一题目中, 城市学生有37%和42%选择教师自拟和学生参与决定, 农村学生87%选的都是教师自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优化须以学生为核心, 活动内容要超越封闭的教学空间, 超越系统化的教学材料,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 发现与自我发现, 挖掘自身潜能, 提高创造力。据调查发现, 城市开展地点在校内的有80%, 校内外结合20%;农村开展地点在校内的有70%, 校内外结合的有30%。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安全问题, 校外开展实践活动, 安全和责任问题成为最大的担忧。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普及化, 无论是城市和农村都可以在校内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源。但是, 仅仅是理论层次的知识, 还远远达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需求, 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与社会实践亲密接触, 在实践中不断挖掘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素材。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其课程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不同于学科课程, 我们应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建立方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 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2]

针对两类学校学生希望的评价方式调研可知, 23%的城市学生和28%的农村学生选择了希望得到指导老师的评价, 选择了希望同学互评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为21%和19%, 有的同学就希望得到自己中肯的评价, 比例分别是15%和13%, 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希望是前面三种的评价方式相结合来评价学生, 比例分别为41%和40%。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价值的对比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过去的基础教育课程重视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 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参与性, 实际上是将学生课程学习与社会、生活和科技隔离开来,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恰恰疏通这种隔离, 弥补了基础课程教育的不足。[3]

从调研城市和农村师生觉得在学习这门课程后学生的变化可以看出, 参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之后有90%以上的城市学生都觉得合作意思有所加强, 同学之间沟通增多, 感情融洽, 乐于表现和表达自己, 信息整合和共享集合度高, 此外, 80%的农村学生也在这几方面也有相应的改善, 这与老师的评价也是一致的。在其他方面相对要少一些, 总的来说, 从其他的选项也可以看出, 教师认为学生发生变化的比例高于学生的自我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探索工程。它的实施和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农村和城市现阶段初中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如何有效的培养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配套设施、师资队伍,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亟须研究的课题。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 一批高素质、专业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师资队伍, 必将带来该课程发展的新的突破, 是贵州省乃至全国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J], 教基【2001】17号, 2001.6.

农村课程改革现状研究 篇8

在各地纷纷开始重视体育、发展体育,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遵义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是否也赶上时代的步伐,与其他地区并肩前进了呢?或者说是虽有前进,但和其他地区差异是否显著?还存在着些哪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我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调查研究,希望得出一个真实而可靠的结果,以便为上级领导和体育工作者的工作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遵义所管辖的12个县市区的154所农村中小学,采用每个县市随机抽样原则(每个县市最少抽取中小学10所),考察遵义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期刊网和学校体育方面的著作了解相关情况,获取相关信息。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所需,制定并发放问卷179份,收回128份,有效问卷111份,有效率为86.72%。

统计分析法:对各种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3. 结果与分析

3.1 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3.1.1 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的管理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县没有配备专门的行政体育干部,其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学校体育管理的运作方式基本上都是下达一些指导性文件,工作不够深入,缺乏创新,没有实效,没有对农村学校体育起到指导作用,管理和监督不得力。

学校体育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环,从整体上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协调发展。在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检查频度的调查中发现,每月检查一次的学校最多,其次就是半年一次和从不检查。

3.1.2 体育课的开课情况

体育课是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主要通过体育课来完成的,体育课目标的完成应是检查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的开课情况详见表:

3.1.3 实施体育教学教材情况

以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总纲或各省市教育厅体卫处组织编写的体育与健康教材进行规范教育的为“实施教学教材”[1]。调查结果显示22%的学校能完全执行教材,部分执行教材占66%。小学基本上没有完全执行教材的,部分执行的占91.7%。

在自编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中,仅有极少部分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在使用自编教材,大多数学校无所谓教材,只根据升学考试内容进行自行教学。

3.1.4 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情况

在研究中,我们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进行调查:竞技体育部分和民族传统体育部分,结果发现,对于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在遵义市农村地区,很多现代化的教学内容没有开展,或者说根本无法开展。究其原因,与场地器材有很大关联,但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查情况来看,作为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却很少走进课堂。这也说明遵义市农村地区的学校在思想上没有什么突破,未能立足现实,另辟蹊径。

3.2 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分析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其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个人体育锻炼、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和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2]

3.2.1 两操情况。

早操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课间操是安排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的体育活动,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

3.2.2 课余训练和竞赛开展情况。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在考查学校课余训练的情况时发现:学校有代表队的学校占仅27.03%,而有72.97%的学校没有代表队。

3.3 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物质条件情况与分析

3.3.1 体育经费情况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有关部门应当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工作服装。”[3]在调查中发现,69.6%的学校没有给体育老师发放服装费,8.7%的学校没虽然发了体育老师的服装费,但没按标准发,只有21.7%的学校能按标准发放体育教师的运动服装费。

近三年来平均体育经费投入的调查中,中学有20%的学校没有一分钱的投入,小学有40%的学校没有投入。投入经费在1000—3000元的,中学占27.3%,小学只有8.3%。投入经费在3000元以上的,中学占18%,小学没有。

3.3.2 体育场地器材情况

体育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遵义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基本上都不能达标。

在体育器材来源的调查中,仅有17.4%的学校有自制的体育器材,65.2%的学校主要靠上级配置和学校自己购买,这说明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3.4 遵义市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现状与分析

《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规定: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农村初中为180:1,农村小学为230:1。[4]在所调查对象中发现,遵义市农村中小学目前的情况是中学缺体育教师情况较严重,而小学完全能满足教学需求。

教育部规定,现阶段各类学校教师的合格学历要求为:小学教师需要中专及中专以上水平;初中教师需要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水平。调查发现,现有教师队伍中,小学体育老师80%为中专和专科以下学历,中学体育教师过半以上都为本科学历。但是由于现在多实行评聘分离,如果缺乏编制,教师即使教龄达到出于不能申报职称等多种因素,导致现在遵义中小学体育教师职称偏低现象。

从调查对象中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偏轻的颇多,这关系到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问题,不利于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通过“遵义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表”调查,结果表明遵义地区农村学校现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的督查力度不够;(2)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严重缺乏;(3)体育师资队伍不合格;(4)学校行政领导对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思想观念落后;(5)体育教师工作热情不够高;(6)管理运作方式存在问题,体育教师上课“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不管有无教案,也不管是否按新课标规定在上课,都无人问津,鲜有学校领导会管到体育课上来。

4.2 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关心和重视。争取政府部门每年的定额拨款,争取希望工程和体育福利彩票对农村学校体育的支持,吸引企业、个人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赞助,避免因经济原因对学校体育造成的不良影响。

(2)披露现状,让教育行政领导看到农村学校体育的形势严峻,引起对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视,加大领导工作的深入。

(3)培养一支数量够用、质量合格、男女教师比例协调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4)公平、公正地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体育与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6.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11.

[3]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S].国家教委、国家体委, 1990-03-27.

[4]中央编制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 2001.

[5]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N].人民日报, 2002-08-20.

[6]曲宗湖, 刘绍曾, 赖天德.跨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 22, (1) :1-8.

[7]周君华, 原丽英, 解毅飞等.中国东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比较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0, (2) :4-9.

农村课程改革现状研究 篇9

依据地方体育资源优势,开发和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弥补现有资源不足,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是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及弘扬与继承传统体育文化。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南部,是中华民族农业起源地之一,是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等51个多民族聚集地,对地处中国中原地区的农村小学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自身特点,因此,本文试图利用研究者有关课程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已有研究成果,立足于目前湖南省农村小学的现实,对湖南省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进行系统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研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为更好促进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建设提供基础一手材料,为湖南省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和农村小学体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同时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湖南省农村小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开发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意识、行为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2.1问卷调查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编《湖南省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情况的调查问卷》(分别包括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使用问卷),抽取湖南省东、西、南、北、中部5地区(株洲、湘西、郴州、岳阳和娄底)所管辖50所农村小学校领导、90名专职体育教师以及30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按男女性别、年龄比例均衡分布发放问卷、回收、整理,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其中发放学校问卷50份,有效问卷45份,体育教师问卷90份,有效问卷80份,学生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54份。2.2访谈法。就每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举办“国培计划”培训班中,对湖南省的农村一线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包括贵校领导、体育教师对新课标倡导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看法认识,及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开展工作的情况。2.3文献资料法。检索近年来国内外课程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及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借鉴和利用。2.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进行变量统计、编号,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湖南省农村小学校管理层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认识

在本调查问卷中,85.6%的基层小学管理者认为,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校体育建设经费不足。他们认为,每年本就不足的极少的体育建设经费,购买正常需要的体育器材和维护,就明显不足,根本没有多余的经费去资助或者考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建设。然而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湖南农村小学体育器材和体育建设经费严重缺乏,另一方面,从调查问卷上来看,70%的管理者从来没有意识开发建设农村已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例如,在某些乡村小学,农村普遍利用的健康器材和经常开展的健康活动,并没有没学校老师和管理者开发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者的开发意识淡薄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错误理解所致。

3.2 湖南省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认识

问卷设计了对体育教师有关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开发目的、开发范围等基本认知问题,从调查结果中发现,93.1%的体育教师认为教育主管部门是课程开发主体,86.5%的体育教师认为专家和学校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从开发目的上,88.7%的体育教师认为是提高学生体育参与兴趣,还有76.4%的体育教师认为开发目的是丰富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及弥补场地器材不足。从湖南省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开发范围认知的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认为开发资源应从学生、体育教材、场地器材、体育活动时间方面进行开发和利用,从中可以发现,新课程实施后,体育老师们充分认识到了在课程改革中,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在调查中发现,多数人并未把体育老师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来看,是因为一方面他们把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狭隘理解为课堂教学,另一面低估忽视体育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3.2 湖南省农村小学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认识

问卷设计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喜欢程度、参与体育课程开发活动、与体育教师互动情况等问题,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感兴趣的人数有123人,占总人数的48.4%,而毫无兴趣的确有55人,占整体的21.6%,,而很感兴趣的人数为40人,占总数的15.7%,很感兴趣的人群中多数是年龄偏小的,这表明学生随着学业的提高,年龄的增大,反而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调查中发现,多数师生之间能够建立相对融洽的关系,参加“国培”培训的教师他们也指出,自己的学生是“好动、可爱”的,但深入了解学生的体育需求、性格和家庭情况,重视学生意见和情绪却几乎没有。

3.3 湖南省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资源开发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湖南省农村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仍是以西方竞技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为主,如田径、篮球、体操、跳绳等项目。有54.5%的体育教师进行了一些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利用,其主要方式是改造现有项目。湖南汇聚了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等51个民族,长期积淀于湖湘大地的传统饮食养生,侗族、苗族、土家族和其他民族、民间特色的踩高跷、抢花炮、陀螺、踩芦笙、鼓舞、竹竿舞、秋千、拾田螺、跳房子、摔抱腰、斗角等体育文化资源,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不仅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而且又具有场地器材成本低、实用性强特点,由于没有被合理开发和利用,致使这些地方经济、优质的特色体育内容资源被闲置和浪费。

3.4 湖南省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资源开发

小学阶段学生热衷模仿、想象、形象思维占主导,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游戏、竞赛、情景教学方法,及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为主学习方法,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技能掌握方面是有益的。然而,调查中发现,以技能掌握为主的身体练习方法(占65.2%)和身体素质锻炼方法(占66.7%)是目前体育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方法,而以主题活动形式的方法几乎没有采用,访谈中许多老师提到,游戏、情景教学等方法仅仅听过,但具体操作和实施方法他们是欠缺的。基础教育改革推进了十多年,多数体育教师在教育理念中进行了更新和调整,但由于课程实施中,具体操作性课程开发和缺失,使很多一线体育教师在课程具体实施中存在盲目和力不从心,致使一线教师面对新课标,依然采用旧方法。

3.5 湖南省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场地器材资源开发

体育运动场地、器械不足,不能保证学生进行更好地练习和学习,学者们研究指出,湖南省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偏少,体育器材配置无法满足体育教学需要。因此,场地器材的开发和利用在农村小学更显有其必要性。调查表明,只有占少数农村小学体育教师(27.8%)进行了一物多用、自制器材和改造现有器材。在访谈中,一线体育教师提到他们用小垫子做栏架,自己动手维修器材、发动学生自制沙堆等活动,他们也能感受到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情绪高涨,积极踊跃。但湖南省多数体育教师并未靠自身智慧,创造性地开发场地、利用器材,需找器材的多功能。

3.6 湖南省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时间资源开发

2007年国务院分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规定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但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多数农村小学并未按国家的相关要求来开设体育课。访谈中一线体育教师谈到,体育课被学生文化课或开展班级活动被挪用的现象依然存在。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超过60分钟的占总数的6.8%,开设大课间时间20分钟~30分钟的学校占40%,半数学校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流于形式,处于无组织状态。

4. 建议与对策

4.1 政府加大农村体育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继续强化新课程理念的宣传和指导工作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湖南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教育模式、“中西部农村骨干体育教师培训”、优秀教师对口扶助,支教下乡等措施的实施给湖南农村基础体育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为有效提高湖南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开发能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继续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进一步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能。继续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加大对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培训力度,惠及更多基层小学体育教师。

4.2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身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

首先,需要体育教师转变观念。不断进行体育课程资源及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相关理论学习,加深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树立科学体育课程资源观,切实把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作为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其次,需要体育教师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增强开发主体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进行实践和反思,做到善于扑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与利用条件性课程资源相结合,改造西方竞技体育课程资源和挖掘湖南地方特色资源相并重。就地取材,不断拓宽思路,例如在环洞庭湖附近的湘东北,可顺应节气变化进行清明远足春游、端午赛龙舟、重阳登山。南部山峦叠嶂,可利用自然地理资源进行长跑、定向运动、野外生存活动、安全自救等活动。西部民族特色浓郁,可引进侗族、苗族、土家族等民间特色的踩芦笙、鼓舞、竹竿舞等民俗体育项目。

4.3 湖南各地农村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在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实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立相应激励政策和制度

发挥体育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的作用,需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体育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素养,支持体育教师参加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吸纳借鉴别人优秀成果。建立激励政策和制度,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开展针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利用经验丰富体育教师的优势,挖掘年轻体育教师的潜质,鼓励他们在行动中研究和创新,发展学校特色体育课程,在开发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正龙.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97-99.

[2]张晓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97-99.

农村课程改革现状研究 篇10

一、海阳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全市总人口65.86 万人(2014 年),辖4 区4 街道10 镇,732 个行政村。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279.3亿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增长9.3%。海阳市围绕“凝心聚力,科学发展,奋战五年,率先崛起”的总体设想,着力构建“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采取多项举措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提升。通过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平台技术与实体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打破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开发和盘活农村集体经济资源;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和现代农业产业化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增收;以特色产业为抓手,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政府职能部门在平台建设、资金和政策等给予扶持,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打造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打通销售渠道的“最后一公里”,提升集体和农民的收入;村集体一方面通过探索企业入股模式实现资源集约化和规模化,另一方面以租赁承包、联合开发等方式提高集体经济组织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与收益。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难点与存在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的界定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属于集体所有。资产包括自然性资源和经营性资产。由于“集体所有”的概念模糊导致没有明确的成员认定标准,造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成员资格界定上的混乱产生的分配不均和利益矛盾。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薄弱

海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整个山东省的市区县处于中游水平,农业经济在海阳市的经济中所占比重偏少,其中农村集体资产由于总量偏少而对村民收入的贡献较低,造成了村民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缺乏动力,热情不高。

(三)区域重新划分之后的利益平衡

同其他地区一样,海阳市也存在行政村的调整与合并。合并前后对运来的农村集体资产的明确和划分进行跟进。这一遗留问题导致现阶段的产权制度改革变得更为复杂和敏感,利益难以平衡影响产权制度改革。

(四)剩余索取权被侵占

由于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界定的模糊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分配关系也难以界定,客观上造成了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的旁落。具体表现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不合理分配与支出。

(五)思想认识层面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牵涉到包括既得利益者在内的多方利益再分配,且由于组织自身的界定模糊,导致组织部分成员对产权制度改革存在担忧甚至是抵触情绪,对改革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海阳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改革

以“农村集体资产属集体成员所有”这一基本原则为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改革的指导原则,通过明确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来进行所有权的股份化固化分配,实现将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通过弹性分配最终落实在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成员的目的。

(二)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机制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实行“首长”负责制,将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改革工作督导组入驻各行政村,加强对产权制度改革的技术支持和政策宣讲;将产权制度改革列入各乡镇政府重点督办工作,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和完成分析报告,确保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三)建立科学的股权量化方案

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所有权进行更为科学细致的划分,通过设立“成员股”、“集体股”以及“募集股“的方式对所有权进行股份化,从而达到缓减组织成员利益冲突,尽可能避免产生利益矛盾的目的。

(四)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利益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或其他固定资产进行征用时,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和谐征用理念,坚决杜绝侵害农村集体经济事件发生的同时依法保护集体经济的合法利益。而对未征已用的土地,可通过支付使用费的有偿使用方式保护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

(五)根据类型特点建立改革试点研究利益平衡的解决方案

根据海阳市所辖各行政乡镇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行政合并划分摸底普查之后进行细化。对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合并村的产权改革和其他过往遗留问题,采取依据法律、参照文件、考虑惯例的总体原则解决产权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使改革更具可操作性。

摘要:本文论述了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改革的意义,以烟台海阳市为例,对海阳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问题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海阳市

参考文献

[1]王静,倪梅红,刘明.破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瓶颈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13(11):26-28

[2]吴康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15,(3):14-16

上一篇:让学生插上探索的翅膀下一篇:Hp感染消化性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