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2024-06-05

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精选十篇)

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 我院门诊确诊的1~3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按《实用儿科学》第七版标准入选[1]。80例患儿随即分为2组, 治疗组40例, 其中男子22例, 女18例, 年龄1~2岁16例, 2~3岁24例;对照组40例, 男17例, 女23例, 年龄1~2岁19例, 2~3岁21例。均有发热, 头痛, 喷嚏, 咽痛, 咳嗽, 鼻塞流涕, 全身乏力等症状。患者白细胞总数 (3.4~9.9) ×109。2组之间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等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包括多休息, 多饮温开水, 高热给予布洛芬退热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抗感颗粒 (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 每次2.5g, 1日3次, 饭后温开水冲服;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片抗病毒, 剂量按5~10mg/ (kg d) , 1日3次, 口服。观察两组患儿在72小时后发热, 头痛, 喷嚏, 咽痛, 咳嗽, 鼻塞流涕, 全身乏力等症状的变化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标准

治愈:服药24~48h, 体温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有效:48~72h体温恢复正常, 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上感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

1.4 随访方法

首诊患儿均按预先拟好的登记表逐项登记, 记录包括体温、呼吸道卡他症状、咽痛、咳嗽。并嘱1~3d后携带登记表来院复诊。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d后结果为, 治疗组总有效率90%, 对照组治愈总有效率65%, 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治疗组不良反应1例, 仅表现为轻度腹泻, 停药后腹泻自行停止。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 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很多, 其中9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 临床上常用利巴韦林、干扰素、阿糖腺苷等进行抗病毒治疗, 目前, 因利巴韦林治疗临床不良反应日趋增多, 有些反应甚至较为严重, 如血液造血系统反应、过敏性休克反应[2]。因此, 国内开发研制抗病毒治疗的中成药越来越受欢迎。好医生抗感颗粒系中药制剂, 就是其中一种。抗感颗粒是由金银花、赤芍、绵马贯众三味中药提取的有效成分, 定量制备的纯中药制剂[3]。金花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抗菌的功效;绵马贯众具有宣散风热、控制病毒感染的作用, 尤其对外感热症, 高热不退的风热症候效果更为显著。三位中药配伍科学, 采用中药西制, 溶解性好, 不良反应极小, 能有效控制病毒, 缓解发热畏寒, 头痛、喷嚏、咽痛、鼻塞流涕、全身乏力等症状[4];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利巴韦林作用单一, 无退热及治疗卡他症状的作用[5]。当病毒感染使白细胞下降时, 可以减少或不使用利巴韦林, 以免使该类药物继续对造血系统引起副作用。

文中资料显示,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证明抗感颗粒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 应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起效快、服用方便、口感较好、易被患儿接受。

摘要:目的 探讨抗感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对儿科确诊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80例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多休息, 多饮温热水, 高热给予降温的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抗感颗粒口服, 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抗病毒口服。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愈率90%, 明显高于对照组65%, 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 抗感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起效快、疗效佳、能缩短病程。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抗感颗粒

参考文献

[1]胡来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67.

[2]雷加萍.抗感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20例疗效分析[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校, 2008, 27 (3) :184.

[3]谢竹梅.抗感颗粒佑治40例水痘[J].华西药学杂志, 2008, 23 (4) :504.

[4]余本芳.抗感颗粒治疗62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华西药学杂志, 2008, 23 (6) :732.

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将80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O mg/(kg·d);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红霉素15~30 mg/(kg·d),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哕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适合儿童应用。

关键词: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阿奇霉素

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疾病,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耐药性逐渐增强,以往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往往疗效欠佳,导致临床病情不易控制[1]。阿奇霉素作为一种新型的15元含氮内酯类抗生素,因吸收良好、半衰期长、不良反应少而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年12月~20l2月,陕西省渭河工模具总厂职工医院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0例患儿均为我院2008年12月~年12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1个月~13岁;病程1~5 d;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片、实验室检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18例,支气管炎17例,肺炎5例;患者中发热25例、咽痛29例、胸痛1例,咳嗽33例、呼吸增快3例、淋巴结肿大11例、肺部哕音3例、腹泻12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0个月~13岁;病程1~5 d;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片、实验室检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17例,支气管炎17例,肺炎6例;患者中发热26例、咽痛28例、胸痛1例,咳嗽34例、呼吸增快4例、淋巴结肿大10例、肺部哕音3例、腹泻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l0 mg/(kg·d),缓慢静脉滴注3~4 h,1次/d,连续5 d,停药3 d后根据病情需要口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红霉素注射液15~30 mg/(kg·d),静脉滴注2~4 h,疗程5 d。

1.3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及病原菌均完全恢复正常;显效:上述4项中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不够明显;无效:用药后72 h病情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2]。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比较:观察组的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哕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比较()

组别例数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哕音消失时间观察组402.36±0.764.73±0.873.10±0.93对照组404.21±0.998.01±1.035.73±0.81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5%)高于红霉素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进步无效有效率(%)观察组4021(52.5)16(40.0)2(5.0)1(2.5)92.5对照组4012(30.0)20(50.0)3(7.5)5(12.5)80.0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出现消化道不适、恶心各1例,经调慢滴速后症状缓解,不影响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出现恶心1例、消化道反应3例、全身皮疹2例,调慢滴速后症状缓解不明显,需做对症处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病多为病毒感染所致,几天后即继发细菌感染,因此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是治疗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3]。以往临床上主要以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一度成为首选制剂,文章研究发现阿奇霉素疗效较好。

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结构较红霉素更为稳定,作用较红霉素强,不良反应相对小,生物利用度高,分布广。文章观察组采用每天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次的给药方案,结果证明与给予红霉素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疗效明显提高,退热时间、止咳时间及肺哕音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则低于红霉素,由此可见,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疗效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0.

[2] 钟元枝.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9(6):923.

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3

【摘要】目的 探讨以病毒唑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时,何种给药途径临床疗效最好?方法 从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于我院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人群中,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其中200例患儿并均分为A?B两组,对A组行病毒唑静脉滴注,对B组行病毒唑雾化吸入,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优劣?结果 两组患者均有不错的疗效,然而B组患者治疗总显效率更高,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出现率更少,差距均比较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行病毒唑雾化吸入治疗,临床疗效更佳,应该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关键词】病毒唑;静脉滴注;雾化吸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以病毒感染为主要病因,传染性强,且容易导致其他一系列感染性疾病,严重时可致患儿死亡,故相关医护人员一直比较注意该疾病的治疗?病毒唑作为一类广谱抗生素,对其的疗效已得到了广泛认可[1],然而常见的给药途径又有静脉滴注?雾化吸入等多种,不同的给药途径对疾病的疗效必定有差别,深入研究这个差别,找出最适合的给药途径,极具临床意义?基于此,笔者总结了200例患儿的治疗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我院共收治289例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均存储于我院数据库,以随机数字表法,从行病毒唑静脉滴注及雾化吸入进行治疗的患儿中各抽取100例,分别归入A组和B组?其中A组患儿男女比例54:46,年龄范围3个月到12岁不等,平均(5.4±3.1)岁;B组患儿男女比例61:39,年龄范围1岁到11岁不等,平均(6.1±2.9)歲?入选患儿均未患有其他干扰性疾病,且经过合理诊断,确诊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纳为研究对象前,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治疗方法

1.2.1 A组患儿 A组患儿行病毒唑静脉滴注,滴注液主要为5%葡萄糖注射液,具体用量按患儿体质重不同,有所差别,但不低于100ml,也不得高于300ml,其中加入10mg/kg病毒唑,每日滴注一次,治疗5日?

1.2.2 B组患儿 B组患儿行病毒唑雾化吸入,首先将病毒唑溶于医用蒸馏水中,制备雾化剂,病毒唑用量为20mg/kg,医用蒸馏水50ml,随后以面罩协助患儿吸入药剂?每日吸入2次,每次持续0.5h,治疗5日?

1.3 统计项目

统计项目主要包括:①患儿疗效?以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血常规检测结果正常为痊愈,以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常规检测结果趋于正常为显效,以患儿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血常规检测结果得到改善为有效,其余患儿为无效?根据痊愈及显效总人数计算总显效率?②患儿退热天数,本项仅统计治疗期间成功退热的患儿数据?③咳嗽恢复情况?具体标准参见《国际呼吸杂志》相关内容[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治愈情况:

A组(100例患儿):痊愈21例,显效25例,有效43例,无效11例,总显效率为46%;

B组(100例患儿):痊愈30例,显效39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显效率为69%;

由此可知,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均较高,治疗无效率仅为11%和10%,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B组患儿总显效率高达69%,远高于A组患儿46%的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儿体温及咳嗽状况:

A组(100例患儿):体温恢复天数4.5±0.4天,咳嗽评分2.61±0.12分;B组(100例患儿):体温恢复天数3.0±0.8天,咳嗽评分2.57±0.08分?

两组患儿治疗5日后,咳嗽评分相近,无显著差别(P >0.05),但B组患儿退热天数为(3.0±0.8)d,显著低于A组患儿(4.5±0.4)d的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危害比较大,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的治疗方案已能达到较高的疗效,本例采用病毒唑作为主要治疗药物,采取不同的给药途径,均能达到较高的疗效,无效率均不超过11%?这是因为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需要抑制患儿体内的病毒,而病毒唑作为广谱抗生素,能够通过阻碍病毒遗传信息的表达,而达到有效抑制病毒的作用?

而本例的研究又进一步证明,采用雾化吸入技术,治疗显效率更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雾化吸入保证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儿病处,另一方面治疗方案无痛,患儿配合度更高[3]?

总之,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我们应该推广病毒唑雾化吸入技术,来保证治疗显效率?

参考文献

[1] 庞善坤. 病毒唑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医药指南,2011( 35 ): 118 - 119.

[2] 赵婷,吕寒静,邱忠民,等.咳嗽症状严重程度评价[ J ]. 国际呼吸杂志,2011(3): 227- 230.

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来本院儿科就诊的患儿48例, 符合以下入选标准: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有发热, 病程小于48 h; (2) 有卡他症状, 一般情况良好, 无扁桃体渗出、淋巴结肿大及中耳炎, 排除其他疾病; (3) 末梢血白细胞数正常及C反应蛋白正常; (4) 年龄6个月~5岁。其中, 男30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21.89±11.52) 个月, 治疗前做血常规检查:白细胞 (4.2~12.4) ×109/L, 淋巴细胞45%~60%, 中性粒细胞26%~55%, 胸部正位片示未见异常。将48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 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血常规指标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 5u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4 ml中高频雾化, 2次/d, 15 min/次, 连用5~7 d;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 (kg·d) , 2次/d, 连用5~7 d。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数据用百分率 (%)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3%,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退热时间比较

观察组退热时间为 (16.45±6.21) h, 对照组为 (32.43±8.57) h, 两组退热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疾病之一, 占上呼吸道感染的90%左右, 患儿卡他症状明显, 末梢血象白细胞不高[2]。本文笔者选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高频雾化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并与利巴韦林注射液作比较。

重组人干扰素-α1b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干扰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 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细胞毒作用, 有效地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发生;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清除早期恶变细胞等。利巴韦林注射液具有抑制病毒生长的作用;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 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多聚酶和m RNA鸟苷转移酶, 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 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 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制;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能具有免疫作用及中和抗体作用[3]。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退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两组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结果表明,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干扰素雾化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来本院儿科就诊的患儿48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 其中观察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高频雾化治疗, 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 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退热时间为 (16.45±6.21) 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 (32.43±8.57)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1b,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参考文献

[1]王福霞, 任劼, 刘丽利, 等.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1) :1342-1343.

[2]黄青枝.干扰素雾化联合滴鼻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医学卷, 2009, 6 (4) :195-197.

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5

作者:张淳,蔡幸生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揭阳 52)

【摘要】 目的:了解头孢克肟分散片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门诊1~12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岔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分别予头孢克肟分散片3~6 mg/)kg・d),2次/d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20 mg/(kg・d),3次/d口服,连服5 d,比较两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总有效率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使用方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头孢克肟;呼吸道感染;疗效

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细菌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占有较大比例,如何选择一种高效、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的药物是儿科医师面临的问题。为此,我院儿科于201~5月将10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予头孢克肟分散片和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进行治疗,比较两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用药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00例,年龄6个月~12岁;~1岁26例,~3岁32例,~6岁30例,~12岁12例。男66例,女34例。化脓性扁桃体炎36例,急性支气管炎40例,支气管肺炎24例。本次发病前未用过其他药物。血常规WBC 12~24×109/L。

1.2 方法: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构成、病程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予头孢克肟分散片(广东先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先强严灵,100 mg/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663)3~6 mg/(kg・d),2次/d口服;对照组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礼来苏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商品名:希刻劳,125 mg/袋。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3028)20 mg/(kg・d),3次/d口服,疗程均为5 d。用药前后记录体温、咳嗽症状、扁桃体大小和脓栓的改变,肺部音情况等,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估:疗效标准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分为治愈、显效、无效3级评定,有效=治愈+显效。治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3项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但有些指标未完全恢复;无效:用药治疗72 h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5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为64%,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8,P<0.05),见表1。

2.2 两组病例常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

2.3 不良反应:观察组用药过程中出现腹泻5例,恶心、呕吐4例,皮疹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4%;对照组用药过程中出现腹泻4例,恶心、呕吐3例,皮疹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3,P>0.05)。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例)表2 两组病例常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x±s)注:与对照组比较,①t=2.858,P<0.01;②t=2.862,P<0.01;③t=2.356,P<0.05;④t=2.432,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道感染通常分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喉咙以上,上部呼吸道的急性感染[2]。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在发展中国家小儿肺炎以细菌病原为主已经得到证实[2]。在小儿各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它莫拉氏菌、溶血性链球菌等[3]。

头孢克肟分散片(cefiximc)为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广谱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阳性菌中的链球菌属、肺炎球菌,革兰阴性菌中的淋球菌、黏膜炎布兰汉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流感菌属较为敏感[4],故其抗菌谱已涵盖了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该药对β-内酰胺酶稳定,抗菌力强,疗效高。头孢克肟半衰期约为3 h,较头孢克洛和头羟氨苄长,每天用药两次即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减少用药次数,提高小儿用药的依从性。笔者应用

[1][2]下一页

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分析 篇6

(浙江省金华市秋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金华321017)【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14-0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1]是儿科常见病,指1年以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临床状态。RRI的最基本原因为小儿免疫功能的不健全,免疫水平低下。在1种或1种以上后天原因的作用下,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故病因复杂。为探讨其发病原因,现将我院儿科2006年1月-20011年6月收治的56例RRI患儿临床诊治情况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56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男44例,女12例;城镇41例,农村15例;早产儿26例,过期产儿2例;母乳喂养15例,人工喂养29例,混合喂养22例,病人年龄、性别和症状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采用全国第一届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即:0~2岁:上呼吸道感染7次,下呼吸道感染3次;3~5岁:上呼吸道感染6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6~l2岁:上呼吸道感染5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注:(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应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3)确定次数须连续观察1年。(4)反复肺炎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须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其间隔期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3、反复感染的病因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与免疫功能异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先天因素、营养不良、慢性病灶、治疗护理不当、缺乏体格锻炼等多种因素有关[2]。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90%以上是病毒所致的,而呼吸道病毒有130多个型别,且变异繁多,感染后人体免疫力不能持久,血清抗体不能防止再感染的发生,因而不能用计划免疫的方法来防治;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会造成菌群失调、免疫功能紊乱,易造成反复呼吸道感染;另外,儿童耐寒力弱、室内空气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3.1先天性因素:未成熟儿、低体重儿由于先天发育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抗感能力下降,易罹患RRI。如小儿有呼吸系统先天发育不良性疾病或畸形,如食管-气管瘘,食物、异物经食管-气管瘘进入呼吸道引起堵塞或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所致肺部淤血,易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另外,若罹患经母婴传播的疾病,如AIDS,由于免疫功能受损[3],可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包括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3.2自身因素:小儿呼吸道短、窄、直,无鼻毛(过滤能力低下),支气管纤毛运动差,粘液分泌腺发育不良(清除吸入微生物作用不足),肺弹力纤维发育差,血管丰富,肺泡数量少,故肺含血丰富而含气相对较少,易于感染。由于呼吸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差[4],小儿咳嗽反射及气道平滑肌收缩功能差,难以有效的防止尘埃,异物颗粒到达肺泡,而粘液、纤毛的作用亦差。小儿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补体数量不足,肺泡吞噬细胞功能不足,均易造成呼吸道感染。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缺陷,胸腺、脾脏、淋巴结及淋巴组织不成熟,细胞、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整体抵抗力低下。3.3后天因素:患儿未实行母乳喂养,特别是未进食初乳。母乳含微量元素较多,钙、磷比例适宜,且含较多消化酶,有利于小儿生长发育;初乳中的多种抗体,具有免疫及抗感染作用,未吸食初乳者抵抗力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小儿生长发育较快,如添加辅食不及时,人工调配不合理,极易发生腹泻、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易发生RRI;维生素A可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增加皮肤、粘膜的抵抗力,有促进免疫力的功能。缺乏时,可致呼吸道上皮细胞分化障碍,损伤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功能,致抵抗力降低;锌参与蛋白合成,还参与和免疫有关酶的作用,缺乏时可使胸腺及脾脏萎缩,免疫功能低下;铁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血素和其它酶的重要成分。铁缺乏时,呼吸系统上皮细胞发生改变,呼吸道免疫球蛋白合成受阻。淋巴增殖反应减弱,IL-6、IL-4活性降低,中性粒细胞杀菌能力下降,B淋巴细胞功能下降。另外, 当钙缺乏时,可使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清除功能下降,也使巨噬细胞能力下降[5]。3.4治疗因素: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90%为病毒所致,下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及细菌混合感染。临床中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导致细菌耐药,给治疗带来困难。而疗程不充分,当症状稍减、体温始降时,马上停药,这种情况使致病菌暂时受抑制,一旦受凉、过劳、抵抗力下降,就会再次发病。反复感染又加重免疫功能损害。此外,皮质激素的不当使用也是原因之一,其能迅速改善疾病症状,但可掩盖病情,使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形成"假愈"或新的感染,使感染加重,免疫功能更加低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疗时首先明确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如营养不良、护理不当、严重疾病恢复期,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免疫功能检查,以排除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引起的反复感染。用药应根据病情或既往用药史,正确选择抗生素,一般连服3天,如病情不好,方可考虑换药,切忌频繁换药,而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产生抗药性,疗程7~10天。对那些慢性病灶,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或鼻窦炎,可考虑进行扁桃体摘除或鼻窦手术。治疗上还可选用增加抵抗力的药物,一般疗程需2个月以上。加强户外活动,增加适应外界环境及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护理,科学调配饮食。参考文献[1]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1988,26: 41.[2]王慕逖.兒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2-273.[3]李凤敏,王爱华,张海燕,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免疫球蛋白IgG亚类的相关性探讨.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412-1413.[4]蒋玉红,魏强,秦璞.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与免疫功能改变的初步观察.中国小儿血液,2000,5(1):16~17.[5]孙海丽,刘亚玲,李佩玲.儿童微量元素含量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20(9):1138-1139.

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98例,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且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动态随机化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年龄(1.87±0.57)岁。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年龄(1.55±0.74)岁。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本次所纳入研究的患儿均符合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入院2周前无抗菌药物或者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史。剔除心、脑、肾、肝功能不全等重要脏器疾病和具有免疫功能缺陷的患儿;剔除未能配合的患儿,对扰素过敏,未按医嘱用药或同时间段应用其他抗病毒药物的患儿。

1.3 临床表现

所纳入研究的患儿为突然发热,体温快速上升38.5℃之上,倦怠感,呼吸不顺畅,咽喉肿痛,咳嗽,有痰或无痰,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扁桃体无化脓,未发现中耳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胸片正常。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即常规的抗感染、退热等。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压缩雾化吸入方法进行治疗,常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雾化吸入治疗每天2次,<1岁每次10μg,>1岁每次20μg,溶于2~4ml生理盐水压缩雾化吸入,每次20min。

1.5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正常时间及治疗效果。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及体温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一般是在发生病毒感染的情况下继发细菌感染,常规方法治疗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只能适当地抑制病情的发展,但未进行明显有效的病因治疗,有时会引起病情反复,严重的患儿还会造成病情加重,因此,临床一般采用常规方法联合其他方法治疗,从而改善治疗效果,能进一步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提高生活质量[2]。对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时,首先需要对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予以明确,并以此为依据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就目前而言,可供临床选择的抗生素逐渐增多,耐药菌株也随之明显增加,再加上大剂量头孢菌素的使用与推广,以肠球菌和假单孢铜绿杆菌为主的院内感染率愈发升高[3]。

干扰素主要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主要是介导细胞的抗病毒能力,从而有效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干扰素还能有效通过药物自身与患者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诱导细胞产生较多的抗病毒蛋白,还可有效通过调节患者免疫功能,从而进一步的增强对细胞病毒的作用,可有效抑制病毒侵袭,抑制患者出现的疾病相关反应,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4]。另外,使用干扰素治疗还可促进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提高,促进患者抗体的合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在临床使用较为广泛,因此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家长的青睐[5]。

雾化吸入主要是能对患儿局部病灶进行治疗,作用较快,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调节的作用,能确切地针对患儿的病变部位进行有效的抑制,从而使药物尽快发挥较好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药物对患儿自身其他脏器的影响,从而发挥治疗效果,安全有效,有效提高患儿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从而调节患儿的机体免疫能力,改善治疗效果[6]。在采用干扰素进行雾化吸入的过程中,还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自身的病灶,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且药物治疗并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从而促进炎性反应的吸收,提高治疗效果[7]。值得注意的是,主治医师选择重组人干扰素α-1b压缩雾化吸入的方式为患儿进行治疗时,必须对患儿的身体情况和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同时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心理安抚,使其了解这种治疗方案的优势,减轻思想顾虑和精神负担,积极主动地配合完成治疗工作。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与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自身缺陷有关,因此,临床治疗机制应提高患儿的免疫能力。在针对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的同时,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之后再使用调节患者自身免疫能力的药物辅助治疗。本文采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干扰素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还能提高患儿自身的免疫防御能力,从而改善治疗效果[8]。常规治疗加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能有效调节及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抗病毒等治疗作用,另外,在采用联合治疗后,还能降低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出现病情再次发作的现象,改善治疗效果及预后,还可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进一步提高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生活质量[9]。

有学者曾经在α-干扰素雾化吸入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分析中表明,针对小儿患者采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能有效地通过药物作用于患者呼吸道病灶,从而使得呼吸道病灶与药物反应,同时有效避免患者出现代谢情况,缩短治疗后的起效时间,还能通过治疗药物的吸入让药物进入患儿的血循环中,可有效避免药物对患儿自身的影响,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肝肾负担,安全有效,给药方法简单,危险性小,能有效通过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提高预后及治疗效果[10]。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及体温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对小儿患者的正常成长发育威胁较大,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儿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单纯依靠自愈的治疗方法病程时间比较长,科学有效的抗病毒对症处理不仅可以缓解患儿身心痛苦,还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针对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压缩雾化吸入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雾化吸入治疗还能够有效地作用于患儿的局部病灶,改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在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并不会出现疼痛等不适现象,除此之外,重组人干扰素α-1b压缩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还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药效显著、基本上不会产生全身毒副作用且不会对肝肾等重要脏器产生不利影响,患儿耐受性良好,能够避免吃药或打针治疗时患儿不配合的难题,进一步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压缩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儿98例,通过动态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压缩雾化吸入治疗,观察2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正常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及体温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能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从而改善治疗效果,临床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雾化吸入,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小儿,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正常时间

参考文献

[1]陈荣.干扰素雾化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8):99-100.

[2]卢芬,潘晓,赵阳,等.干扰素雾化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8):1139.

[3]张邵军.干扰素雾化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406-2407.

[4]冯绍连.α-2b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60例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2,2(12):216-216.

[5]欧宝莲.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1):128-129,132.

[6]李新华,赵枫.超声雾化吸入α-1b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19):930-931.

[7]闫炜炜.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2,18(8):1045-1048.

[8]张长军,崔晴.开喉剑喷雾剂联合干扰素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815-816.

[9]吴天桂,王开文,赖芬兰,等.α-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在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10):2153.

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患儿128例, 均符合有关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64例。治疗组患儿中, 男30例, 女34例;年龄1个月~5岁, 平均 (1.5±0.2) 岁;病程1~5 d, 平均 (2.4±1.1) d。对照组患儿中, 男37例, 女27例;年龄1个月~3岁, 平均 (1.2±0.1) 岁;病程1~7 d, 平均 (2.8±1.3) 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10 mg/ (kg·d) 利巴韦林注射液 (成都平原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3330) 溶于1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 静脉滴注, 2次/d, 疗程为1周。治疗组患儿给予5 mg/ (kg·d) 喜炎平注射液 (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6249) 溶于1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 静脉滴注, 1次/d, 疗程为1周。若两组均合并有细菌感染者, 应加用常规抗生素及止咳、化痰平喘等药物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咳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患儿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无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胸片吸收情况均无变化。总有效率 (%) =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98.4%,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6.94, *P<0.05

2.2 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组患儿咳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3 讨论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儿童病毒性肺炎, 发病率高, 病情发展迅速, 若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危及患儿生命。以往临床多采用利巴韦林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临床研究证实, 该药物在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的治疗中并无明显疗效, 且存在潜在毒性。针对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疾病, 寻求一种高效、安全的抗病毒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3]。

近年来, 采用中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备受关注。喜炎平注射液是采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从植物穿心莲全叶中提取穿心莲内酯而制成的水溶性中药注射液。该药物的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磺化物, 其药理作用可因结构变化而增强, 质量较同类药物的稳定性更佳。喜炎平注射液能抑制病毒复制, 从而彻底杀灭病毒。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8.4%, 明显优于对照组85.9%;且治疗组患儿的咳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喜炎平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利巴韦林。国内相关研究报道中, 喜炎平治疗45例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患儿, 总有效率为97.8%, 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83.9%[4]。由此进一步证实,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病毒感染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 本文研究结果与其相一致。

综上所述, 喜炎平注射液作为一种中药制剂, 其抗病毒、抗炎症、清热解毒、止泻消肿等功能对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 疗效明显, 安全性高, 且不良反应少。

摘要:目的 探讨喜炎平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患儿128例,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6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患儿给予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咳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8.4%,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儿咳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疾病, 疗效明显, 安全性高, 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喜炎平,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谷颖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50例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 2013, 29 (6) :665-665.

[2]曾玉珍.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160例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3) :195-196.

[3]刘海燕.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3, 7 (4) :115-116.

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我院201 4年1—12月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 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查单一腺病毒阳性82例, 设为腺病毒组;流感病毒A阳性60例, 设为流感病毒A组。均排除免疫缺陷, 痰培养、咽拭子及血培养细菌阳性病例, 支原体抗体、冷凝集试验、衣原体抗体阳性病例。

1.2 分析方法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用药情况、主要诊断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腺病毒感染组男4 0例, 女4 2例;平均发病 (40.0±21.9) 月龄;发热持续时间 (95.1±51.8) 小时, 体温 (39.9±0.8) ℃;住院时间 (5.6±1.7) 天。流感病毒A组男33例, 女27例;平均发病 (29.4±19.6) 月龄;发热持续时间 (67.1±34.4) 小时, 体温 (39.6±0.7) ℃;住院时间 (4.4±2.1) 天。

2.2 两组临床特点比较 (表1)

两组表现为抽搐等全身症状, 及咽部充血等呼吸道局部症状。两组间肌肉酸痛及咽痛等主观感受因年龄限制无法比较。①流感病毒A感染后咳嗽更常见, 喘息、惊厥的发生率高于腺病毒感染。②腺病毒感染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红肿≥Ⅱ°更多见, WBC、C反应蛋白 (CRP) 升高比例在70%以上。③流涕、腹泻、肺部啰音、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异常升高比例等相似。④两组诊断结果相仿, 在用药方面腺病毒感染者基本给予抗生素治疗, 而流感病毒A感染者, 抗病毒药与抗生素联合用情况更普遍。

2.3 发病季节

腺病毒感染:2月份最高, 后逐渐下降, 至7月份到低谷, 维持低水平状态, 10月份又开始爆增到较高水平, 至12月份;1—10月份依次为4例、18例、13例、9例、6例、4例、2例、3例、2例、1例, 11—12月为10例、10例。流感病毒A感染:高峰在12月至次年1月, 在8~9月又有一个小高峰, 其他时间维持在低水平状态。2月份至次年1月份依次为3例、3例、1例、1例、0例、2例、1 0例、5例、3例、1例、1 5例、1 6例。

3讨论

流感病毒A即甲型流感病毒, 为单负链的RNA病毒。腺病毒为双链DNA病毒。两种病毒均可在人群中爆发流行。多数季节性流感爆发和全球的爆发性流行由流感病毒A导致[1];即使在非大流行期间, 腺病毒及流感病毒A也在较多地区的近年儿童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监测中检出率排名靠前[2], 早期判别两种病毒极为重要。

本组数据显示, 流感病毒A感染患儿主要是婴幼儿, 腺病毒发病年龄稍偏大。病毒感染后均以高热为主要表现, 腺病毒感染发生高热惊厥, 咳嗽、喘息发生率低于流感病毒A感染, 但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扁桃体及淋巴结肿大情况也较流感病毒A感染显著, 说明腺病毒对扁桃体、淋巴结等组织比流感病毒A更具有侵蚀性。两种病毒的高发季节存在重叠, 冬季相对多发, 流感病毒A在8、9月也是高发月份。腺病毒对呼吸道上皮细胞及消化道上皮细胞均具有高度侵嗜性, 流感病毒A也会侵蚀肠黏膜上皮细胞, 引起胃肠型感冒, 故两种病毒感染均有较多患儿发生腹泻。

实验室指标, 腺病毒感染WBC、CRP多升高, 可能与腺病毒感染后病程相对长, 更易继发细菌感染有关, 也不排除腺病毒直接诱发炎症指标升高, 可作为甄别两种病毒感染的重要指标。因仅做血常规、CRP等炎症方面检测, 不能区分是腺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故入选的腺病毒感染患儿在病毒抗原检测前常被误认为细菌感染, 予抗生素治疗。两组患儿的抗生素使用率均较高, 流感病毒A感染在抗病毒药物应用方面高于腺病毒组, 住院时间则短于腺病毒组。

综上所述, 腺病毒感染更易侵犯扁桃腺及淋巴结等器官, 高热持续时间更长, 血白细胞、CRP等炎症指标更高, 高热惊厥发生率少, 可通过上述差异实现早期初步判别。

摘要:目的 比较腺病毒感染与流感病毒A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 以便早期初步判别。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该院2014年腺病毒感染患儿82例, 流感病毒A感染患儿60例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用药、主要诊断等资料。结果 ①流感病毒A感染患儿年龄偏小, 咳嗽更常见, 喘息、惊厥发生率高;②腺病毒感染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多有扁桃体红肿≥Ⅱ°, WBC、C反应蛋白 (CRP) 多升高。③流涕、腹泻、肺部啰音、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异常升高比例两组相似, 诊断结果两组相仿;④腺病毒感染组基本予抗生素治疗, 而流感病毒A感染者, 抗病毒药与抗生素联合用药情况较普遍。结论 腺病毒感染易侵犯扁桃体及淋巴结等器官, 高热持续时间较长, 血白细胞、CRP等炎症指标高, 高热惊厥发生率少, 可通过上述差异实现早期初步判别。

关键词:流感病毒A,腺病毒,呼吸道感染

参考文献

[1]曾祥兴, 李康生.流感百年:20世纪流感大流行的回顾与启示[J].医学与社会, 2010, 23 (11) :4.

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护理体会 篇1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 大多由病毒引起, 亦可由细菌引起, 四季均可发生, 冬、春季节发病较多。轻者仅表现为呼吸道的局部症状, 重者可伴有发热, 甚至超过39℃。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收治的8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了综合护理,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 其中男43例, 女37例, 年龄3个月~12岁, 平均6.4岁, 病程3~15d。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促、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鼻塞、喷嚏、呕吐、腹泻、腹痛、不同程度的发热、食欲不振、乏力。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将病毒唑放入超声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 2次/d, 10min/次, 连用3~5d, 并应用干扰素100万U肌内注射。

1.2 护理方法

1.2.1 治疗时的护理

用药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严格查对药品的生产日期及有效期, 如液体过期、变色、混浊、沉淀、瓶口松动、瓶体裂缝等禁用。服药时护理人员应守护在旁, 教会家长喂药方法, 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应给予耐心的解释, 以消除患儿对吃药的恐惧, 让他们主动配合。

1.2.2 病情观察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 监测患儿呼吸的频率、节律和体温变化, 警惕高热抽搐的发生。在护理患儿时应经常检查口腔黏膜及皮肤有无皮疹, 注意咳嗽的性质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以便能早期发现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病。如注射局部出现疼痛、腹痛、恶心呕吐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困难, 应减慢速度或立即停止治疗, 给予抗过敏药物静脉推注、吸氧, 并通知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1.2.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理解家属的心情, 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用药前耐心细致地向患儿家属讲清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 使其对治疗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给家长及患儿做好心理指导, 消除家属的心理压力,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当患儿出现烦躁、哭闹时, 应利用各种方式, 如带领其四处走动, 与其他小朋友说话, 使他们消除陌生感, 对于较小的婴幼儿可给他们讲故事、游戏、绘画、唱歌或玩玩具来分散其注意力, 使其主动配合完成治疗。

1.2.4 优化治疗环境

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完成, 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病室应安静、通风、舒适, 保证病室空气流通, 室内空气清新, 室温在18~22℃为宜, 相对湿度50%~60%。

1.2.5 营养护理

在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期患儿往往食欲欠佳, 所以应鼓励患儿多喝水, 补充水分一方面可去除体内毒素, 达到降温的目的;另一方面, 可纠正高渗性脱水, 促进代谢性酸性产物的排泄[1]。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营养的清淡饮食, 如蔬菜、豆类、牛奶、海带、紫菜、水果、大枣及适量瘦肉或鸡蛋等, 并在饭菜的口味、外观和种类上下工夫。宜少量多餐并经常变换食物种类, 以免胃肠道负担过重, 机体抵抗力下降, 外感风寒, 引起疾病[2]。禁食不易消化、辛辣、刺激性和过于甘、肥、腻等食物。婴幼儿可给予配方奶粉。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

1.2.6 皮肤护理

患儿在退热时往往出汗增多, 而汗液中除含有99%的水分外, 还含有机物 (尿素、尿酸、乳酸) 和无机盐 (氯化钠) , 水分蒸发后, 这些有机物和无机盐沉积在皮肤上可引起汗腺阻塞, 刺激皮肤, 引起皮肤瘙痒、炎性反应。应及时擦干身体, 更换干净的衣裤, 防止皮肤受汗液侵蚀, 使患儿感到清洁、舒适, 但应注意保暖, 避免着凉。

1.2.7 口腔和咽部护理

高热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唾液生成和分泌减少, 可出现口腔黏膜干燥, 黏膜上皮脱落, 大量细菌会在口腔中繁殖, 应加强口腔护理, 用0.9%氯化钠溶液每天漱口2次或3次, 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注意观察咽部充血、水肿、化脓情况,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咽部不适时可给予润喉含片或雾化吸入。

1.2.8 鼻塞的护理

鼻塞严重时应先清除鼻腔分泌物, 后用0.5 %麻黄素液滴鼻, 2~3次/d, 1~2滴/次, 对因鼻塞而妨碍吸吮的婴儿, 宜在哺乳前15 min滴鼻, 使鼻腔通畅, 保证吸吮[3]。

1.2.9 高热护理

对于体温过高的患儿应积极对症治疗, 采用正确、合理的降温措施, 如头部冷湿敷、枕冰袋, 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或用乙醇擦浴、冷盐水灌肠。

1.2.10 预防

指导家长掌握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知识, 在呼吸道发病高的季节, 尽量避免带小儿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游玩, 避免接触患病人群, 提倡母乳喂养, 合理添加辅食。加强体格锻炼, 多晒阳光, 增强体质和抵抗力。室内经常通风。天气变化, 注意增减衣服。注意个人卫生。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在5d内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气促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有效率达100%。随访3个月~1年, 均无乏力、倦怠、心慌、胸闷等症状。

3 讨论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病情进展较快, 易造成严重缺氧, 引起呼吸和心力衰竭, 应积极进行防治, 以免发生意外。认真做好护理工作对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芙, 朱绿绮, 李丰, 等.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急性感染伴高热临床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 2003, 21 (5) :309.

[2]吴敏.儿科护理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17-118.

上一篇:会计信息供给契约下一篇:空间环境的塑造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