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腺病毒呼吸道感染的临床X线诊断

2022-09-10

1 临床资料

1.1 病原

以往认为6个月以内小婴儿肺炎由于母传病毒抗体的影响, 细菌性肺炎占重要地位, 今年在1组389例小婴儿肺炎中, 明确病毒病原者133例, 细菌病原41例, 未明病原215例, 除87例可疑细菌感染外, 其他病原仍以病毒感染可能性大。本组以腺病毒3、7型为主, 11型为次。国外婴儿肺炎以合胞病毒为第一病因, 在我国则以腺病毒为首位。

经病毒学证实的100例腺病毒肺炎, 男62例, 女38例。最小2个月, 最大14岁。龚氏报告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多见。男女比例为27∶11。毛细支气管梗阻型发病年龄更偏小。

1.2 临床表现

婴幼儿腺病毒肺炎起病急骤, 稽留热或不规则高热, 四肢发冷, 明显萎靡嗜睡等精神症状和肺部实变体征。3、7型发热39℃以上者占81%、有明显中毒症状, 热程平均14d。亦有小婴儿腺病毒肺炎表现为轻中度发热、热程短, 无肺部实变体征。或表现咳嗽有痰、口周发青、鼻翼煽动, 三凹征, 肺部中小啰音等。婴幼儿腺病毒肺炎症状可因地区和年龄而不同。一般说11型和3、7型腺病毒引起的肺炎症状无明显差异, 但7型则明显重于3型以及11型。

2 X线诊断

基本X线征, 婴幼儿病毒性肺炎有以下共同征象: (1) 间质性肺炎, 由于支气管壁和肺间质浸润、细胞水肿渗出、叶内间隔增厚, 发生网状或线状密度增高, 气管内充气可见平行线影和环形影。线网影烨可能是肺炎后血管的充血, 而血管的线网影或环影总是沿着它们的正常走向而出现。 (2) 肺门周围密度增高, 如肺水肿样表现, 发展迅速, 并可见胸膜渗液。 (3) 类似支气管肺炎表现, 呈广泛散在的结节甚至粟粒形密度增高, 大多对称分布二侧肺野。 (4) 肺门腺体的肿大。

腺病毒肺炎X线表现:早期为肺纹理增粗, 呈支气管周围炎症改变。随着病情进展, 肺野出现小片状或大片状融合影, 以左右两下肺为多见。133例腺病毒肺炎94%为小片影及支气管周围炎症改变, 个别病人可有少量胸水自行吸收。另38例小婴儿肺炎中31例为小片状阴影, 3例支气管周围炎症, 3例大片阴影, 1例为灶性肺不胀。病情轻者在1~2周左右肺部阴影可以吸收, 重症则在3周以上才逐渐吸收。

3 讨论

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以腺病毒为主, 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支原体和细菌感染等。病毒及支原体引起的炎性清润、肺泡或间质水肿、渗出, 支气管壁增厚, 形成平行条汶、网影、结节等密度增高, 出现叶、段、小叶分布的实变和支气管周围炎症征象。毛细支气管炎引起上皮脱屑性坏死, 粘膜水肿, 炎性清润和粘膜分泌增多, 产生末梢阻塞, 形成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甚至肺实变。但以并发肺气肿为多见。

腺病毒性肺炎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 (1) 毛细支气管炎, 肺纹理增粗、肺气肿、小结节影同时存在; (2) 小叶型, 伴右肺纹理增粗, 小片状实变阴影; (3) 大叶型, 以肺叶分布的大片状实变阴影为主。以上各型可混合存在, 如出现胸腔积液、肺不张等, 应结合临床表现予以鉴别。

摘要: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是指肺和支气管急性炎症。本文主要论述腺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呼吸道感染。

关键词:婴幼儿,呼吸道感染,X线诊断

参考文献

[1] 小婴幼儿腺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38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 1986.

[2] 张淑华, 胡仪吉, 刘世英.3、7型腺病毒肺炎193例比较 (摘要) [J].中华儿科杂志, 1986, 240 (1) :5.

[3] 张椁莉, 陈育智, 高丽梅.11型腺病毒肺炎症候学[J].中华儿科杂志, 1986, 21 (1) :3.

上一篇: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研究下一篇:软土区域油气管道工程地基处理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