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呼吸道感染

2024-05-27

儿科呼吸道感染(精选十篇)

儿科呼吸道感染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5月期间, 我院儿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84例, 其中, 男45例, 女39例;年龄在1~13岁之间, 平均为 (5.8±0.6) 岁。患儿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以及喘促等, 经肺部听诊发现其呼吸道音比较粗, 并存在咆哮音、湿啰音或者干啰音, 经X线检查显示存在片状阴影, 并且伴有明显的肺部纹理增粗。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 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常规予以抗炎及抗感染治疗, 并适当补充营养。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口服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由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产品批号200802153) 进行治疗, 1~3岁患儿10ml/次, 3次/d;4~7岁患儿10ml/次, 4次/d;8~13岁患儿20ml/次, 3次/d, 均在饭后服用, 7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

治愈:发热、咳嗽及喘促等症状均消失, 干、湿啰音、咆哮音等体征均消失;显效:各项症状及体征均明显好转;有效:各项症状及体征均减轻;无效:各项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的变化。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 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儿科常见疾病, 主要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患儿免疫力低下, 加之鼻腔较短, 鼻黏膜柔软, 鼻腔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等, 这些均是小儿发生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患儿的呼吸道特异性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 且其血液免中的疫蛋白含量比较低, 极易感染[2,3]。儿科呼吸道感染的首发症状多为咳嗽, 然后炎性反应将逐渐蔓延至患儿的支气管, 炎性物质自细胞内渗出, 严重影响患儿的肺功能, 引起通气及换气障碍, 进而引发咳嗽、咯痰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抗病毒、止咳及平喘等, 主要治疗方案为抗生素治疗, 但大量应用抗生素将引起各类不良反应, 且该病的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 临床用药往往缺乏针对性, 抗菌药物的应用往往较为盲目, 治疗效果不佳[3,4]。由于患儿感染的病原体不同, 其临床症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临床用药前应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等,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 主要成分包括板蓝根、石膏、麻黄、鱼腥草、金银花、苦杏仁、知母等11味中药, 对于小儿肺常不足、阴常不足以及脾胃虚弱等具有显著疗效, 可滋阴润肺、倾泻胃火, 实现标本兼治以及肺胃同治[7]。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金银花、鱼腥草及板蓝根均是较好的抑菌药物, 能够有效抑制各类病毒及细菌的生长, 如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以及流感病毒等, 还可有效破坏细胞的微结构, 从而抑制菌体合成蛋白质, 对于上呼吸道炎性反应具有较强的抗感染作用;麻黄可抑制支气管炎的炎性刺激, 阻断过敏介质的释放及传递, 还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从而发挥其平喘的功效;知母对细胞膜上分布的Na+、K+-ATP酶具有较强的活性抑制作用, 且具有清热等功效。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还具有显著的抗菌消炎以及抗病毒作用, 尤其适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发热及咳痰等症状[7,8]。

本研究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抗感染及抗炎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抗炎、抗感染治疗的对照组[9,10]。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儿科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晓东, 张宝芹.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2;33 (30) :65~47

[2] 李金霞.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3;3:391

[3] 谢化胜.药物治疗呼吸道感染高热患儿1 5 0例报告[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23 (1) :128~129

[4] Zhao L, Qian Y, Zhu R, et al.Identification of WU polyomavirus from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Beijing, China[J].Archives of virology, 2010;155 (2) :181~186

[5] 涂厉标, 李旭梅, 丁嘉寅, 等.抗菌药物治疗急诊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21 (24) :5263~5265

[6] Barrero, P.R., Valinotto, L.E., Tittarelli, E., et al.Molecular typing of adenoviruses in pediatric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Buenos Aires, Argentina (1999-2010) [J].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 2012;53 (2) :145~150

[7] 庞爱华, 韩秋丽.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佐治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8 (11) :1249~1250

[8] 刘文亚.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估[J].中国医药导报, 2012;9 (32) :91~92, 95

[9] 马雪琴.玉屏风颗粒辅助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2;28 (6) :1000~1001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2

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制导下开展预防医院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的病人单独安置。

四、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衣服。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对感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派如下水道。

十二、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凉干,定期消毒。

谈儿科呼吸道感染及药物治疗 篇3

【关键词】儿科;呼吸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181.35【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36-01

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及脏器功能不完善,因此,在小儿时期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而且,患感染性疾病后在抗菌药物的选择以及用量上均与成人有所不同。

婴幼儿的呼吸通道较成人相对狭窄,呼吸道黏液腺分泌不足,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较少,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呼吸中枢的调节功能亦未成熟。以上原因使婴幼儿对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加,容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病死率亦越高。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各脏器功能发育还不是十分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疾病的转归能力均低于成年人,故儿科用药应谨慎,以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临床上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严重超过卫生部和WHO规定的标准,这就对小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疾病,由于小儿抗感染能力差,发生感染后炎症容易泛化出现并发症,涉及邻近器官如喉、气管、肺、中耳、眼及颈淋巴结等,有时原发病的症状已好转或消失,而其并发症可迁延或加重,必须对上感及其并发症进行早期诊治。

上感的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原发细菌感染较少见,一般无须应用抗生素。上感并发细菌感染时,致病菌多以A组溶血性链球菌为主,近年来支原体感染亦明显增加,此时需要应用抗菌药物。一般链球菌感染时,首选青霉素,用法为每日3万~5万U/kg,分2—4次肌注;每日10万~40万U/kg,分次静滴,疗程7~10天。如2-3天后无效,应考虑其他病原体感染。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一代头孢菌素或复方新诺明。

2下呼吸道感染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肺炎,肺炎是小儿的一种常见病,尤多见于婴幼儿,也是婴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就病原而言,发达国家的小儿炎以病毒病原为主,发展中国家小儿肺炎则以细菌病原为主。一般支气管肺炎由细菌所致者,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占60%以上,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在婴幼儿肺炎中较少见。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小儿肺炎常继发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或败血症,3岁以前较为多见。大肠埃希菌所引起的肺炎主要见于新生儿及营养不良的婴儿,也可继发于其他重病的过程中,肺炎杆菌肺炎及铜绿假单胞菌肺炎较少见,一般均为继发性。间质性支气管肺炎大多数由于病毒所致,主要为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麻疹病毒等。间质性支气管肺炎也可由于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链球菌中某些型及肺炎支原体所引起。

3儿科呼吸道感染的药物治疗

很多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误区,如:在无明确指征的情况下,对多数不是细菌感染的患儿使用抗菌药物;不作药敏试验,凭经验用药;频繁更换抗菌药物。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干扰体内的正常菌群分布,使耐药菌株增加,而且还可对婴幼儿产生极大的危害,如:常见的肝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和消化道反应等。过度使用抗菌药物还可造成二重感染,使治疗更加困难,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另外,给药方式多采用静脉给药,给药方法不当。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是轻、中度感染时可选用口服易吸收的药物,治疗危重感染时采用静脉给药。小儿细菌性肺炎时抗菌药物选用原则与成人相同,与成人的区别是用量不同,同时应慎用氟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药物。

(1)肺炎球菌肺炎:一般应用青霉素G可迅速治愈。常用剂量为每日5万-10万U/kg,或每日60万-100万U或更多,分4次肌注或静脉给药。青霉素过敏的患儿可静脉注射红霉素每日15~40mg/kg。治疗应持续1~2周,或完全退热后3,5天停药。疗效不好时可改用头孢唑啉、头孢噻吩等。

(2)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一般为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大多并发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多见于幼婴及新生儿。多选用头孢唑啉(每日20~30mg/kg,重症可加量到50~100mg/kg)或头孢噻吩(每日50~150mg/kg)静滴。亦可选用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甲氧西林、红霉素、氯霉素、利福平、万古霉素、林可霉素等。一般在体温正常7天后,大部分肺部体征消失时停用抗生素,疗程至少3~4周。对MRSA感染的药物选择参见本书有关章节。

(3)流感嗜血桿菌肺炎:一般易并发于流感病毒或葡萄球菌感染的病人。临床起病较缓,病程为亚急性,X线所见均颇似肺炎球菌肺炎。治疗应选用氨苄西林每日100~150mg/kg肌注或静注,或加用氯霉素每日50~100mg/kg。当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时可改用头孢菌素。

(4)其它革兰阴性杆菌所致肺炎:一般多见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的细菌有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5)支原体肺炎:近年发病率明显增多,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用法:红霉素每日20~30mg/kg静滴,疗程7~10天;或阿奇霉素每日10mg/kg静滴,疗程3~5天,如症状仍未消失,可休息3天后重复用药3~5天。氟喹诺酮类的氧氟沙星及左氧氟沙星对支原体的疗效也比较肯定。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鼻、鼻咽或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小儿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病毒引起,部分为细菌感染所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及时控制感染、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起重要作用。随着抗菌药物的迅速发展,药品种类不断增多,而且部分患儿家长对抗菌药物的认识有误,常要求使用抗菌药物,故目前临床上滥用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给临床病原学诊断带来困难,也使临床耐药菌株逐年增多,从而使患儿更易发生较难治愈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同时亦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负担。因此,了解我院目前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现状,并提出改进方案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刘素霞. 抗菌药物在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使用分析[J]. 职业与健康,2010,26(1):102-103.

儿科呼吸道感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2 年5 月-2014 年8 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82 例,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喘促及发热等, 用听诊器听胸部发现呼吸道音较粗, 且存在干啰音、咆哮音或湿啰音, 采用X线片检查呈片状阴影, 并伴有显著的胸部纹理增粗, 符合呼吸道感染检查标准,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1 例, 其中男26 例, 女15 例;年龄1~12 岁, 平均 (5.3±1.6) 岁。观察组41 例, 其中男24 例, 女17 例;年龄0.5~10 岁, 平均 (5.1±1.3) 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等治疗, 如平喘、祛痰、止咳及退烧等, 并注意让患儿多喝水。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生产于黑龙江葵花药业有限公司的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属于中成药, 其主要成分为甘草、石膏、板蓝根、苦杏仁、知母及金银花等中药。在给予药物时需按照患儿年龄适量给药, <3 岁患儿则10 ml/ 次, 3 次/d;4~7 岁患儿则10 ml/ 次, 4 次/d;>8 岁患儿则继续增加药量, 20 ml/ 次, 4 次/d。若患儿发生呕吐、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症状, 则采用阿奇霉素治疗, 以10 mg/ (kg·d) 标准溶于5% 葡萄糖溶液并通过静脉注入, 1 次/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统计并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患儿家属满意度。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有效及无效三种, 治愈:治疗后患儿的咳嗽、发烧等临床表现完全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儿的咳嗽、发烧等临床表现显著减轻, 体温趋于正常;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未减轻, 咳嗽、发烧等比较严重。总有效= 治愈+ 有效。患儿家属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比较满意及不满意, 满意度= (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比较满意)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所有患儿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 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5%,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症状改善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 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2.4 家属满意度比较

所有患儿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5.1%, 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5.6%,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4。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属于临床常见儿科疾病, 其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 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为小儿免疫力较低, 影响失调等[3,4]。同时患儿鼻腔较短, 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鼻道狭窄及鼻黏膜柔嫩等因素均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由于患儿在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方面较差, 血液含免疫蛋白的量低, 病毒、细菌Ig A水平偏低等, 可证实小儿呼吸道感染也属于抗生素应用较多的疾病[5]。一般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首发症状为咳嗽, 后随着炎性反应的蔓延, 炎性物质会从支气管细胞内渗出, 对患儿肺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导致通气、换气障碍, 引起咳痰及咳嗽等症状。传统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方案为抗病毒、平喘、清热、止咳及应用抗生素等, 但由于呼吸道感染的特异性不强, 病原体不同, 在给药时缺乏针对性, 因此常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属于一种中药复方制剂, 其主要成分有石膏、金银花、麻黄、板蓝根、鱼腥草、知母及苦杏仁等11 味中药, 在治疗小儿阴常不足、脾胃虚弱及肺常不足方面疗效显著, 因其具有倾泻胃火与滋阴润肺的功效, 故能达到肺胃同治及标本兼治[6]。通过药理学对小儿肺热咳嗽口服液的研究表明, 配方中的板蓝根、鱼腥草及金银花皆是抑菌的重要药物, 对于抑制各种细菌及病毒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包括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病毒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也能对细胞微结构产生破坏作用, 因此能对菌体合成蛋白质产生抑制作用, 同时针对上呼吸道炎性反应能有效的抗感染;知母能有效的一直细胞膜上分布的Na+-K+-ATP酶, 具有清热等作用;麻黄对于炎性刺激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主要作用机制为在过敏介质释放或传递时进行阻断, 还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因此具有平喘功效[7,8]。此外,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在抗病毒及抗菌抗炎方面作用显著, 特别适合治疗由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咳痰或发热等病。

综上所述, 对于呼吸道感染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故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伟燕.雾化吸入药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效果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 (12) :2222.

[2]王改利.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8) :134-135.

[3]陈志兴.热毒平联合尼美舒利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 2010, 17 (3) :9.

[4]孙晓东, 张宝芹.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30) :6547.

[5]高瑞珍.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7 (16) :123-124.

[6]赵英召.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6 (6) :1066-1067.

[7]杨秀亭.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7) :139.

新生儿科病房防止院内感染的讨论 篇5

【关键词】新生儿科 院内感染 交叉感染

新生儿科患儿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生活不能自理,病房内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易感因素,再者,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特别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综上所述,新生儿科病房由于以上的特点,防止院内感染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护理人员在防止院内感染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常见的类型和原因

(1) 皮肤感染:新生儿皮肤NI粘膜薄,易于破损,加之室内空气不通风,易出汗,在颈后、腹股沟等处易破损,易发生新生儿脓疱疮;患儿大小便次数多,且皮肤薄嫩,易发生 尿布疹、臀红。患儿家属知识缺乏是主要的原因。

(2) 脐部感染:脐部是新生儿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创面,由于尿布长期包裹极易导致大小便感染。

(3) 口腔感染:鹅口疮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它是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它主要来自产妇阴道以及未严格消毒的奶瓶、奶嘴,如果口腔护理不当,极易引起鹅口疮。

(4) 肺部感染:由于新生儿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导致免疫力低下,尤其早产儿,吸吮能力差,如喂养不当,极易引起呛咳误吸而导致肺部感染。

2、 新生儿病房完善的制度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保障

(1) 医务人员是防止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工作人员应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凡有呼吸道、肝脏、皮肤粘膜、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都不可在新生儿科病房工作。

(2) 坚持陪人、探视者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定时探视、限制人员出入,入室要穿备好的隔离衣,换鞋,戴医用帽子和口罩,与患儿接触前要进行手卫生消毒, 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3) 坚持手消毒制度,医务人员要在进入新生儿病房前,应将双手致肘部清洗干净,并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一遍,接触下一个患儿前做好常规手消毒。

(4) 坚持新生儿房分区制度,将感染与非感染的患儿分开,病情重与一般患儿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5) 新生儿病房要坚持每日通风,冬季2次,夏季4次,每次通风时间15~20分,每日定时用消毒液消毒床头柜、输液泵、婴儿床以及其他台面,每日定时用紫外线消毒病房1小时,临时有需要再次消毒。

(6) 提高新生儿免疫力:新生儿的免疫力与其营养状况、喂养种类有关,家长可以据此 对患儿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进行母乳喂养,提高患儿的体质和免疫力,同时对患儿进行预防接种预防病菌感染,经常对新生儿进行按摩,促进其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促进身体成长,提高免疫力。

(7)新生儿暖箱做好清洁消毒;氧气湿化水使用灭菌水,并每天更换;呼吸机外置管路及附件应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新生儿使用的其他物品和器具采用正确的消毒方法;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固定使用。

3 、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防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

(1)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培训,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例如给于新生儿抚触,喂奶后给于排背,头偏向一侧。

(2) 强化无菌观念,任何操作都要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完成,并做好标识。

(3) 加强新生儿专科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的培训,如静脉留置针、留置胃管、光照疗法以及股静脉穿刺法等。

(4)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缺乏分泌型IgA,不能阻止病原体在黏膜上黏附、聚集,故易发生呼吸道、皮肤、消化道感染,因此应做好患儿基础护理,增强抗病能力。做好口腔、脐部、皮肤及眼部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每天用碘伏消毒脐部;每天评估观察皮肤情况,皱褶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每次排便后做好臀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并根据情况给予护臀霜预防臀红;防止局部皮肤受压过久,每次输液前后评估穿刺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防止液体外渗。

4、小结

医护人员应主动地、前瞻性地、客观地观察每例患儿的疾病情况,及时筛查出高危患儿,及早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做到早防范、早发现、早隔离;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的患儿,要按照国家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所用物品应优先选择一次性医疗用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严禁交叉使用。;采取全面正确的医疗护理措施,有效控制和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參考文献

[1] 吴欣娟,贾朝霞 从护理角度看患者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56~58

儿科呼吸道感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0例, 男112例, 女88例;年龄5~9岁, 中位年龄6.7岁, 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6例, 支气管肺炎104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观察组采用目标治疗 (用药前进行病原学检查) , 对照组采用经验治疗 (用药前无病原学检查) 。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2组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制订) , 并依据患儿用药后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比较其感染控制率、合理用药评价、用药5d后体温、平均住院时间、药品和住院平均费用等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感染控制率

用药后1周, 观察组感染控制率为92% (92/100) 高于对照组的70% (70/1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合理用药评价

观察组用药合理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用药5d后体温、平均住院时间及药品和住院平均费用

观察组用药5d后体温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药品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 细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增加, 以“某药具有疗效好、抗菌作用强”的简单概念已经向新的感染疾病药物治疗的选择方案转变, 其主要为是从医、药、技多个角度对临床病例和药物等因素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以取得较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疾病, 感染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 其发病因素主要与小儿鼻腔毛细血管丰富、较成人鼻腔短、黏膜柔嫩、鼻道狭窄等有关, 同时小儿呼吸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差、对呼吸道黏膜增强抵抗力造成影响的细菌及病毒的IgA处于较低水平、血液中免疫蛋白含量低有关, 也是使用抗生素最多的疾病。因引起患儿呼吸道发生感染的病原体不同, 其在临床症状上也有不同的表现, 采用病原学检测作为主要鉴别方法, 根据病原学检测与药敏试验的结果, 采用具有敏感反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是目前儿科呼吸道感染治疗的重点。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在感染控制率、合理用药评价、住院时间、药品和住院平均费用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在儿科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疗中, 应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引起重视, 采集相应的标本行细菌学培养或检查后,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细菌学诊断, 避免检测中出现操作和鉴定错误[2];再对抗菌药物进行选择, 选用比较敏感的抗菌药物, 由传统的经验治疗向目标治疗转变, 使儿科呼吸道感染疾病中抗生素的应用能够有效、安全、合理、经济, 推动儿科呼吸道感染治疗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雍小兰, 景莉, 李扬.临床药师在抗感染目标治疗中的作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5, 5 (3) :283-284.

儿科呼吸道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查我院2009年6~9月份120份住院病历, 对儿科用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 其中男孩62例, 女孩58例, 年龄28d~3岁。

1.2 方法

将所抽查病历按住院号, 性别, 年龄, 入院时间, 诊断, 所用抗菌素, 抗病毒药物品种, 剂量, 给药方法, 起止时间, 出院时间, 血尿常规等逐项列表填写,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120份病历中, 118份应用了抗菌素, 单用一种的40例, 占33.9%, 应用2种的64例, 占54.2%3种以上的14例, 占11.9%, 抗病毒感染药物110例, 占91.7%。

3 分析

3.1 药敏试验低, 选药缺少依据

部分科室所有患者均采用固定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即用药大同小异, 使用同一种抗菌素, 建议在经验性应用的之前, 及时取样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实现个体化给药。

3.2 应用抗菌素起点偏高

个别存在选用档次过高或越级使用的情况, 如头孢匹胺的应用, 不管病人是否有用药指征, 不管是否为主治医生以上级别, 都用此药, 如此以来, 病人很易产生耐药性, 不但经济负担过重, 而且病也治不好, 使低收入家庭苦不堪言。

3.3 不合理联用抗菌素

头孢类与阿奇使用, 因为头孢类为杀菌剂, 而阿奇为抑菌剂, 二者联用有拮抗作用。《指导原则》规定: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疗效,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 同时减少各种药物的应用剂量, 降低毒性反应。又如头孢匹胺过敏, 就又换头孢他啶, 这些都是不合理的用药。

3.4 溶媒使用不合理

如将10%葡萄糖注射液与青霉素钠一起静脉滴注, 后者在偏酸或偏碱性环境中易被催化批解失效, 宜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

3.5 超适应证应用

注射用阿昔洛韦说明书明确规定, 该药适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带状疱疹, 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 而我院临床上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不明原因的发热等, 也有将其作为首选取抗病毒药应用的趋势。这不仅增加了A D R的发生, 也导致了抗病毒药物的耐药。

4 讨论

由此可见, 我院在儿科用药方面尚存在不足, 因此, 我院多次举办合理用药的知识讲座, 对临床医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加强了临床用药的指导, 使我院药物临床应用更合理。

参考文献

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来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00例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有50例, 男性和女性分别有61例和39例, 年龄分布在1~10岁, 平均为8.5岁;病程在0.4~4年, 平均为2.3年,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上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P>0.05) , 具有研究意义。

1.2 方法:

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 包括化痰、电解质纠正、止咳, 对其实施对症治疗, 避免出现感染现象, 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根据病情和辅助化验结果配合使用利巴韦林、青霉素静脉滴注, 2次/天, 共接受28 d治疗;实验组患儿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匹多莫德治疗, 选择0.4 g药物, 使用温水进行送服, 控制次数为2次/天, 连续治疗28 d[2]。

1.3 指标观察以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儿的症状、体征进行观察, 并对其总病程、退热时间、复发频率进行记录。

患儿症状以及体征全部消失, 1年时间内未出现任何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则判断患者为痊愈;患儿症状和体征疾病消失, 发病频率降低, 1年之内发病次数在3次之内, 判断为显效;患儿体征和症状得以改善, 发病频率减少, 1年之内发病次数在6次之内, 则判断为有效;患儿症状和体征未出现显著的变化, 发病频率未出现任何减少现象, 则判断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患者相关资料和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和分析,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当统计学相关数据P<0.05时,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系统的治疗之后, 两组患儿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其中实验组患儿治疗有效人数为48例, 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人数为39例, 有效率为78%;实验组患儿退热时间、总病程要短于对照组, 复发频率也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儿差异较为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作为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 患儿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功能存在直接的联系[3]。体质差、免疫力低下、易感染病毒都会增加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概率。造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就是病毒入侵, 该种疾病具有复发率高、感染性强等显著特征, 还会诱发多种不同的并发症[4]。根据研究来分析, 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将会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若不能够接受积极科学的治疗, 可能会诱发其出现肾炎等其他疾病。怎样有效科学地对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疾病进行治疗成为临床医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常规性的治疗主要是抗生素使用, 但是, 这种治疗效果不明显, 患儿将会对药物造成抗药性, 若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诱发其出现新的疾病, 所以, 抗生素的使用存在显著的缺陷性。

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患儿要能够做好尽早诊断和治疗, 包括退热、化痰、止咳等常规治疗, 还可以对其实施匹多莫德药物口服治疗[5]。和传统的抗生素治疗相比较, 匹多莫德药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对非特异免疫反应和特异免疫反应均有促进作用。能加强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 提高其趋化性。激活自然杀伤细胞, 促进有丝分裂原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 使免疫功能低下的辅助性T细胞 (CD4+) 与抑制性T细胞 (CD8+) 的比值升高, 恢复正常。从而提升其免疫力[6]。作为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免疫促进剂, 能够在提升患儿免疫水平的同时, 发挥出病菌感染治疗的优势。

总之, 儿科呼吸系统感染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治疗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 其病程、退热时间相对较短, 疗效较高, 复发频率较低,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使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来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00例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儿有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 实验组患儿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配合使用匹多莫德药物口服治疗, 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经过系统的治疗之后, 两组患儿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其中实验组患儿治疗有效人数为48例, 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人数为39例, 有效率为78%;实验组患儿退热时间、总病程要短于对照组, 复发频率也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儿差异较为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科呼吸系统感染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治疗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 其病程、退热时间相对较短, 疗效较高, 复发频率较低,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丹.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的临床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3, 26 (10) :487.

[2]李清.匹多莫德用于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治疗效果研究[J].现代养生B, 2015 (2) :64-65.

[3]廖伟琼, 杨丽, 梁娇影.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的临床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3, 26 (15) :44-45.

[4]方永华, 易潮方, 陈柱.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的研究[J].吉林医学, 2015, 36 (8) :1153-1154.

[5]王艳侠.分析探讨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19 (18) :67-68.

儿科呼吸道感染 篇9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入住我院的32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均为院内感染。其中男170例, 女150例;年龄 (2~12) 岁, 平均 (7.32±2.09) 岁;住院时间为 (4~37) d, 平均 (13.40±3.98) d;疾病诊断均根据国际ICD-9标准进行分类, 其具体疾病分布情况如下表1所示:

1.2 标本来源

对320例儿科呼吸道患者的痰液及血标本进行收集, 具体取痰方式为:经纤支镜检查取痰、呼吸机抽吸痰及晨痰等;标本培养的判定标准为:痰液中的白细胞数≥25个/低倍视野, 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血培标本主要参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操作规范》进行采集[2]。

1.3 材料

由英国OXOID公司提供MH琼脂培养基,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检验中心提供药敏纸片。

1.4 菌株分离与鉴定

菌株由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型半自动细菌分析系统加以分析, 为了考虑医疗费用问题, 其中部分菌株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鉴定[3]。

1.5 药敏试验

药敏鉴定主要采用K-B纸片法, 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的标准对获取结果加以判定[4]。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及处理。

2 结果

2.1 儿科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 (见表2)

由下表可知, 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最大, 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 最小为真菌。

2.2 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对常见抗菌药的耐药性分析 (见表3)

由下表3可知, G-菌对头孢类抗菌素及氨苄西林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2.3 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见表4)

由下表4可知, G+菌对头孢类与青霉素具有较低的药敏性。

2.4 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见表5)

由下表5可知, 真菌对氟康唑、酮康唑、克霉唑及制霉菌素等均具有高敏感性。

3 讨论

下呼吸道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并以感染为主[5]。由表1可以看出, 320例下呼吸道疾病患者中, 以支气管肺炎发病率为最高 (56.25%) , 其他各种类型的肺炎占10.00%, 各种类型的支气管炎占13.13% (包括支气管炎和毛细支气管炎) 。因此, 因上呼吸道感染控制不力而导致的气管炎和肺炎仍是儿童下呼吸道疾病的主要构成, 其主要致病菌的构成类似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

2010年全球对于“超级细菌” (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 的恐慌性报道使得细菌耐药性与抗生素的困难境地再度成为一个热议的焦点[6]。虽然WHO于2000年全面向各个国家及区域发布了“遏制抗微生物药品耐药性全球战略”, 美国疾控中心 (CDC) 呼吁应该首先要解决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 (ESBL) 等致病菌频频报道[7]。这样就出现了目前全耐药超级细菌, 都一次又一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因此, 应该注意抗生素的使用, 而抗生素的科学、合理及规范的使用, 就必须了解具体的致病菌种类及其相关的实际情况, 并对各种主要病菌的耐药性进行分, 从而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8,9]。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 即使处于一个新的环境抗生素不断地问世, 由于出现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等因素, 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仍然较高, 其耐药率更高, 耐药范围也更广泛, 致病菌会变种等, 这些问题均会使得患儿的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不能仅凭经验来对其加以治疗[10]。因此, 对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情况以及各主要菌群的耐药性进行分析, 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现实价值[11,12]。

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对本组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对常见抗菌药的耐药性、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最大, 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 最小为真菌;G-菌对头孢类抗菌素及氨苄西林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G+菌对头孢类与青霉素具有较低的药敏性;真菌对氟康唑、酮康唑、克霉唑及制霉菌素等均具有高敏感性。综上所述, 小儿呼吸道感染问题非常普遍, 应注意加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并做好各种致病菌的药敏试验, 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儿科呼吸道疾病住院病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入住我院的32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 取患儿痰液标本, 并将致病菌分离、培养, 共计培养菌株数400株, 使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对致病菌进行鉴定及对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1) 致病菌分布情况:本组感染患儿中, 共分离出革兰氏阴性菌 (G-菌) 278株, 构成比为69.50%, 主要为铜绿假单菌、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氏阳性菌 (G+菌) 85株, 构成比为21.25%, 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草绿色链球菌;真菌37株, 构成比为9.25%, 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及高丽假丝酵母菌; (2) 药敏结果:G-菌对头孢类抗菌素及氨苄西林均具有较低的药敏性, G+菌对头孢类与青霉素具有较低的药敏性; (3) 真菌对氟康唑、酮康唑、克霉唑及制霉菌素等均具有高敏感性。结论:小儿呼吸道感染问题非常普遍, 应注意加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并做好各种致病菌的药敏试验, 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小儿呼吸道感染,致病菌,革兰氏阳性菌 (G+菌) ,革兰氏阴性菌 (G-菌) ,真菌

参考文献

[1] 岳红梅, 王万淑.慢性呼吸道疾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茵及耐药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15 (10C) :3509~3512

[2] 骆俊, 朱德妹.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8 (1) :76~79

[3] 方勇, 唐神结, 许家琏.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调查及药物敏感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7;12 (10) :1064~1067

[4] Papi A, Bellettato CM, Braccioni F, et a1.Infections and airway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evere exacerbation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6;173 (10) :1114~1121

[5] 蒋丽莉, 何燕, 龚敏, 等.214株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学, 2011;40 (1) :40~42

[6] 张亚衡.基层医院下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19 (18) :2487~2488

[7] Pifarre R, Falquera M, Vicente DE, et a1.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Respir Med, 2007;101 (10) :2139~2144

[8] 朱中山, 朱浩稳, 程杨艳, 等.218株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6 (15) :1252~1253

[9] 何秀丽.200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学, 2009;38 (19) :2428~2429

[10] 菜旋.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19 (18) :2485~2486

[11] 尚丽霞.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13 (2) :220~222

儿科呼吸道感染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儿科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的患儿200例,男112例,女88例;年龄28d~13岁,中位年龄3.2岁,其中<1岁93例、1~6岁79例、>6岁28例。

1.2 调查方法

根据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抗生素的应用与否、用药品种、用药情况、疗程及预后等项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200例患儿中使用抗生素治疗195例(97.5%)。使用单一品种65例(33.3%),联合应用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治疗130例(66.7%)。静脉给药171例(87.7%),肌内注射给药治疗24例。抗生素应用情况见表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率最高(60.5%),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以及氨基糖苷类次之。见表2。200例患儿经治疗后,治愈158例(79.0%),症状有所好转42例(21.0%),未出现死亡病例。疗程3~10d,平均疗程5.8d。

3 讨 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对鼻部、鼻咽部或咽喉部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情况下由病毒引起,也有部分是由细菌引起[3]。因此,临床上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对症处理和抗病毒治疗,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需使用抗生素。但目前临床上普遍存在着抗生素滥用现象,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尤其是无指征情况下滥用抗生素可能增加耐药菌产生和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是医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4]。

对我院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的结果显示,我院儿科在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时,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了97.5%,而其中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患儿也有较高比例,在所有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中,年龄较小,涉及到耐受问题而大部分采用静脉给药,虽然未发生患者死亡病例,但治愈情况却不佳,治愈率仅为79.0%,而且患儿的平均疗程相对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笔者总结发生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主要包括:(1)对病原学诊断不够重视,医师在无明确指征的情况下,仅凭经验对即便不是细菌感染的患儿也使用了抗生素,盲目使抗生素用干扰了体内正常的菌群分布,增加了发生二重感染的几率。(2)家属要求使用抗生素。因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在疾病的治疗中,一味的追求“洋、新、贵”,导致医师缺乏与患者进行足够的沟通,为使患儿的家长满意,常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而忽略了药物经济学和耐药性的危害。(3)存在较严重的以药养医现象,这可能与抗生素的滥用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因此,针对我院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抗生素使用时出现的问题,应注意采取如下措施:(1)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儿细菌病原学检查以及药物敏感度试验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有窄谱抗生素选择时,尽量不用广谱抗生素;能采用口服方式给药时,尽量不用静脉方式给药;可单独用药时,尽量不采用联合用药方式;有低价药品选择时,尽量不选择高价药品。(2)加强对临床医师的系统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克服其工作中的不良用药习惯,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加强对医师的处方监督,帮助其改变不良的处方行为,禁止药房特别是社区药房在无处方的情况下出售抗生素。(3)加强对社会人群的健康教育以及抗生素知识的普及,使其加强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病因的了解;宣传细菌耐药问题以及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对人体的影响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要求使用抗生素的压力。

总之,临床上推广病原学检查以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提高临床医师的业务水平;并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工作,帮助患儿家属提高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抗生素使用的认识,熟悉并严格执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应用指南,保证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晓萍.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7):2104-2105.

[2]李明成,王立霞,李素环,等.儿科抗生素使用现状及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6):650-651.

[3]张玉侠,汪水城,王春祥.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应用状况调查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8):1082-1083.

上一篇: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研究下一篇:美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