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唤醒功能

2024-06-24

教学的唤醒功能(精选八篇)

教学的唤醒功能 篇1

雅斯贝尔斯主张教育乃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并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 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力并加以实现是教学的唤醒关注所在。教学唤醒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 笔者将从以下四方面来理解其内在的意蕴:

(一) 教学的唤醒是一种使受教者内在觉醒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古希腊, 教学的唤醒功能在“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苏格拉底提倡身教重于言教, 强调教育者自身行动对受教者的影响, 认为这种教育效果的潜在性要好于语言教育。换句话说, 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更主要的是在此基础上, 通过所创设的教学环境、氛围, 自身的言行举止等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理解与感悟。

而在东方, 孔子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 孔子认为教师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陶冶学生的心智, 激发唤醒学生的自觉性、自悟性, 使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自我得到全面发展。

“苏格拉底法”主张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硬性地灌输或强加于对方, 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 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 自认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他通过富有哲学的诘问, 启发唤醒受教者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心智。

而与此同时, 孔子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王守仁在教育方法上, 认为应该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 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 来取代“督”、“责”、“罚”的传统方法, 唤醒学生去自知、自得。这种启发诱导式教学蕴含着教学唤醒理念, 教师通过自己的先觉, 来启发诱导受教者,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唤醒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 教学的唤醒是通过一些隐性的手段促使受教育者内在觉醒, 进而唤醒受教育者主动探索领会知识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二) 教学的唤醒是一种学与教双向建构的过程

南宋朱熹创立的“学导式”教学方式, 强调教师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引导而非灌输, 教学的唤醒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通过学与教两种活动相互作用, 相互感应, 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自我觉醒的过程。因此, 教学唤醒是一种唤醒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唤醒, 教学的唤醒不仅仅使受教育者自我主体的建构得到唤醒发展, 也使教育者本身的知识文化的建构得到唤醒丰富。

李特也曾阐述过类似的思想, 他认为陶冶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深刻转向活动。“内在形式”指人的存在、精神个性以及人之为人的一切;“外在世界“则是指人们身处的客观环境, 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等。[1]教学的唤醒包括“内在形式”与“外在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 两者相互建构, 从而促进了作为客体的客观环境和作为主体的人的唤醒与发展。

(三) 教学的唤醒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终身渐悟的过程

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这句话体现出终身学习的理念, 即在人的一生中, 个体通过持续的唤醒自己而不断的超越自己, 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持续的过程。人在渐进的过程中的不断地学习成长, 而教学是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受教育者的成长、觉醒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长期的学习积累过程, 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不断地觉醒与顿悟, 从而不断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完善自我。

荀子说,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老子说,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可见, 人生的学习要从最基础开始, 在教学过程中, 受教育者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量变过程, 通过教学唤醒受教育者认识到学习是长期的, 是伴随一生的, 进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不断地自我觉醒、渐悟的过程中, 得到发展, 达到顿悟, 实现质变。

(四) 教学的唤醒是一种总体性与全面性的唤醒

首先, 教学的唤醒不仅仅是唤醒教育者对教材知识等客体的接受与理解, 更要唤醒教育者对教师、学生、教材这教学三要素之间联系的一种体验和感悟。换句话说, 当受教育者感悟到教学三要素最佳配合效果时, 即三者之和大于三时, 才能真正充分的发挥教学的唤醒功能。因此, 教学唤醒的是学生主体、教师和教材在内的总体的效果。

其次, 教学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唤醒。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 即培养所为的“完人”或真正的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的引导、唤醒与激励受教育者本身的天赋潜能, 协调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可以促进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唤醒与发展。

二教学唤醒功能之如何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的唤醒教学, 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 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看, 会对唤醒教学这一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么教学的唤醒有哪些功能呢?笔者从教学的唤醒对个体的功能和其社会的功能两大方面加以阐述, 其中, 笔者又从认知理论、人格理论、人本理论、联结理论和建构理论五个维度来探讨分析了教学唤醒对个体的功能。

(一) 教学的唤醒对个体的功能:丰富个体的自我发展

《学记》中记载着“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这句话, 强调了在人的发展中教育的作用, 把教学的过程比喻成一种对人性的发展进行雕琢、加工的过程。可见, 在个体的自我发展中, 教学的唤醒功能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教学的唤醒功能在个体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体现。

1教学唤醒个体的认知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 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儿童的认知发展, 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来唤醒个体的直觉思维, 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 通过教学来诱导、唤醒个体的认知, 并主动地去探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而且, 教学通过唤醒使受教育者的认知从低一级向高一级水平不断地过渡。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学可以“创造”受教育者认知的发展。教学不仅仅考虑到儿童已达到的认知水平, 还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通过在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上进行启发、诱导, 唤醒其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

因此, 教学唤醒了个体的认知, 并通过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 主动促进个体由较低层次的认知向更高层次的认知发展, 最终唤醒个体的全面发展。

2教学唤醒个体的人格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 提出了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 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危机是该问题引起的。可见, 个体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会遇到一些问题, 而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 通过对症下药, 发挥教学的唤醒功能, 适时的启发、唤醒个体做出一个积极的选择, 从而帮助个体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 促进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 从而促进个体主动的进行正确的自我塑造。

与此同时, 科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指出了道德的发展的六个阶段。从其理论中, 可以看出, 通过教学的道德唤醒教育, 可以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教学持续地唤醒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感受, 进而不断地提高其道德敏感性和推理能力, 促进个体人格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因此, 教学通过激发、引导个体在面临心理社会问题或接触到两难问题时, 做出合理的抉择, 促进个体人格的不断唤醒与自我塑造, 并使之良性发展, 提高个体的自我教育能力。

3教学唤醒个体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与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 并促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进行的一种内部起动机制。“尽管不同动机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产生的方式观点纷呈, 但是都把学习动机视为学习的动力。”[2]笔者仅从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出发, 来阐述教学唤醒个体学习动机的功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的七种需要作了全面分析。需要层次理论说明,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引起的。也就是说, 教学不仅要唤醒个体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应关心个体的生活和情感。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如何唤醒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动机不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方面很重要, 而且在决定学生从活动和接受的信息中学到多少知识方面同样重要。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会运用更高级的认知活动, 进而学习和记忆更多的内容。”[3]

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在不断满足个体其它需要的情况下, 教学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诱导着学生主动自发的产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其天生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唤醒与发挥, 促使其全面的发展。

4教学唤醒个体对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质疑, 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和动态性。由此可见, 教学可以唤醒个体对知识结构的认识, 因为知识始终处于动态与生成之中, 所以知识本身就富有吸引力, 教学就是唤醒、激活知识中本身的生命活力, 引起个体的注意并激发其兴趣, 引导个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考虑到知识的特点, 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结, 从而主动发展、积极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学习观的构建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特征, 即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活动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性。通过教学, 唤醒个体的主体意识, 使个体的主体意识处于觉醒状态, 引导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与存储, 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建构。

除此之外, 建构主义反对“闭门造车”式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建构活动不是封闭在个人系统之中, 而是在向社会开放的系统之中, 寻求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之中知识建构的契机”。[4]教学的唤醒是个体对已有知识与外部信息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认识的唤醒。教学唤醒不仅唤醒个体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建构, 还唤醒个体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渠道, 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教学唤醒个体建构全方面的知识。

(二) 教学唤醒的社会功能:振兴民族, 保障精神家园

《学记》中记载着“建国军民, 教学为先”,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其体现是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 且认为政治的最佳手段是教育。

教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在保障民族安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雅斯贝尔斯曾说:“无论如何, 我们的安全仍然掌握在原子强国的手中, 但是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 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 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 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 还是教育。”[5]“教育方面的失误是对未来影响的开端。在这方面不会立刻看出国家领导的失败, 而是在许多年后, 这种失败才会突出地暴露出来。”[6]可见, 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有助于民族的振兴, 特别是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 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 而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匮乏, 教学唤醒的意义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塑造人们的精神和人格, 重塑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发挥教学的唤醒功能, 科教兴国。通过教学, 人们日渐麻木的意识可以被唤醒, 物质至上和享乐主义的侵蚀被有效抵御,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可以被唤醒,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为民族精神而努力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雅斯贝尔斯说:“科技讲求的是生产力和强大的武器, 而精神则是要求人的转变。前者只能制造装备, 把人变成工具, 并且导致毁灭。后者使人悔改, 变成真正的人, 并且借助精神的转变, 人们不但不会被生产力和制造武器的技术打败, 反而能掌握它们, 挽救我们的生存。”[7]可见, 在日益追求享乐主义和物质的时代, 发挥教学唤醒人类挽救精神危机, 主动维护、保障精神家园的意识, 提高教育的地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能更好的保障理性、民主和自由的精神家园。

总之, 唤醒教学可以唤醒人们对“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作为完整性教育的唤醒教学, 可以使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知识世界、生活世界的需要同时得到满足。在一次又一次的唤醒中, 人不断地自我觉醒与超越, 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 即“全人”。

参考文献

[1]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

[2]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4]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上海教育, 2001.

唤醒班会课堂的教学美doc 篇2

——全国第五届班会课大赛观摩随感

安庆市第四中学 袁玉婷

9月20日到24日,我有幸随安庆教育代表团一行15人到哈尔滨参加全国第五届班(团、队)会展示课大会。在哈尔滨的日子里,我们不仅时刻感受着哈尔滨的魅力,更是充分领略到了班会课堂的教学之美。

哈尔滨美在大气。它的路笔直而宽阔,它的建筑明显受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影响,穹顶、厚重中处处透出设计的精细和金属的光泽。由于刚刚经历9.18纪念日大游行,哈尔滨街头随处可见群众爱国的印记。商店门口悬挂着鲜艳的国旗,整条街道国旗飞扬。在这里,浓厚的国家意识感动着每一个人。哈尔滨的阳光很特别,照在树上,花上,人的脸上,是那么明亮,甚至是一种惊艳,熠熠生辉。我惊奇这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繁花似锦的景象。在哈尔滨,一切是敞亮的,开阔的,心情舒畅。

此次来哈尔滨主要任务是观摩全国主题班会课大赛。感谢市教研室的江龙林老师,是他得知比赛信息并积极争取参赛机会。大赛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三个地点举行。我主要听了初中组和小学组,两个地点之间穿梭,有些忙碌,但收获颇丰。我们四中一向重视班会课,很多班主任的主题班会亦是生龙活虎,别具特色。可是真正上好一堂既受学生欢迎,又达到教育效果的班会课,并非容易之事。本次大赛主题是尊重,理念是“无痕的教育”。我很赞同,无声的教育才最美。有几节课至今记忆深刻。

天津的一位老师主题单刀直入“尊重他人”。上课伊始,她带着四组学生做按摩操,轻松自然地引入主题。再设计出几个生活场景如市场上、篮球场、教室里、家庭中学生遇到的摩擦,由组长抽签选择场景并分组表演,即给了学生选择的权利,又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参与活动。学生分小组表演后,每组推选一人总结问题处理的方法,教会学生方法落实了德育的实效性。最后,老师自编了一段三句半,有四个男生表演,学生表现大方、幽默,使本节课主题得到升华。本节课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动的参与面高,人人参与,这本身就体现了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心理氛围。

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是:好的班会课首先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在活动中有分工、有角色。参与的过程就是学生受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比老师单纯说教有效果。学生们积极发言,在自我评价和互相讨论中,总结经验,寻找不足,自我教育。老师在这里的角色就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注意观察学生讨论的走向,及时引导,以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同时好的主题班会是一节非常开放的课堂,采用开放的活动控制方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发和鼓励学生自由展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观点,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造。

湖北的一位老师选题是“尊重廉洁人物”,时代意义鲜明。整节课模拟周立波,找了一位搭档共同主持。在班会进行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唱歌跳舞,真是佩服这位美女老师的才艺!山西的一位老师选题是“尊重残疾人”,切入点小,容易深入。她创设了三个体验活动,模仿独臂人穿衣、盲人走路、聋哑人聊天,表演的学生全是随机抽的,课堂真实,活动层层深入,很能触动学生心灵。特别是教学中设计了和残疾人相处的技巧的内容,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解决的方案都充分体现了老师自身对残疾人的尊重。我很喜欢这种真实的课堂,在平实中显现厚重和丰盈。

杭州的一位老师选的题目是“微笑的魔力”,选题小而新。特别深刻的是课堂上自带道具,教会学生三步骤微笑法,我也试了一试,很管用,孩子们更是兴趣盎然。这位老师还有一个高招,她的一位助手一直在拍照,我原以为是留下资料。可是,结尾时一个个动人的微笑突然展现在屏幕上,学生的,评委的,听课老师的,还有服务人员的,这个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实在高!

这几节班会课给我的启发是:好的班会课内容一定要有时代性、新颖性、趣味性。围绕主题选取的材料首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在班会上少讲道理,多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来教育引导学生。选材还要结合社会实际,生动典型,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使德育回归生活,增强德育的时效性。班会课的目标具体,不能空洞,也不宜过高,要让学生可做可行。

本次安庆选手来自太湖县新城小学的徐燕老师,她的参赛课题是“让爱住我家”。徐燕老师虽是年轻,但进入状态快。这份自信源于她自身的底气和精心的准备。她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情境之美,以情动人。尤其她运用了汶川地震中一个真实的故事:妈妈用身体保护了女儿,并发了最后一条短信——宝贝,妈妈永远爱你!在悲伤的音乐的烘托

下,徐燕老师缓缓地叙述着这个故事,教室里一片沉静,所有的听课老师和学生一起被故事感动。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为什么有如此的感染力!我很佩服徐老师语言的功力!故事叙述完,老师设计了一个情境体验,播放一段教师自拍的视频:一位母亲弯腰牵着孩子学走路。然后让学生出列,弯腰60秒体验母亲的辛苦。最后在爱的告白环节中,孩子们有的说:妈妈,我是男子汉,我会保护你;有的说,爸爸妈妈,我会买大房子,让你们有幸福的晚年------学生们的发言赢得听课老师的自发的掌声,这掌声既有老师们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徐燕老师教学成功的赞赏。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学习、研究、实践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堂很成功的班会课。

这节班会课给我的启发是:班会课要重视情境创设,力求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班会课的活动既可以是班主任的慷慨陈词,也可以是学生间的激烈辩论;既可以是讲述故事,又可以是娱乐游戏„„我们不要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按照“近、小、亲、实”的原则设置情境,融入教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真情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得到体验和感悟,生成德性。

反思我们平时大多的班会还是停留在说教的层面,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偏弱,自然地德育接受度低。有专家总结,好的班会课“四要五化”,即班会各项准备要充分,环节设计要递进,提前发动要必须,最后总结要升华;力争语言幽默小品化,内容实际生活化,主题鲜明唯一化,效果感人震撼化,后续有力系列化。本次大会结束时,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分会副会长总结:班会课一定要让学生活动、感动、行动。这给我们已很大启发,指明了班会课教学的方向。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全部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和唤醒。我想,我们真的迫切需要唤醒班会课堂的教学美,迫切需要激发班会课堂的唤醒美。

试论教学唤醒功能的实现 篇3

中西方对“教学”都有其最初的定义。在西方,教学的意思是“引出”或“引导”。在中国,“教育”二字最早记载于《孟子》,我国古代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主要运用“教”和“学”这两个字。《说文解字》中的“学,觉悟也。”即不管是“教”的方面,还是“学”的方面,“觉”是这句话着重强调的。教师可以称作为“先觉者”,而学生则可以称作为“后觉”者。[1]觉除了包括知识授受外,还包括对知识的理解、感悟以及人性的不断发展与升华。可见,教学与唤醒有着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教学就是唤醒出个体内的天赋本性并加以引导,并对其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培养其成为“全人”。

最早提出“唤醒”概念的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由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将已有的东西进行传授,而是诱导出人的创造力量,把人的生命感与价值感唤醒出来。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的一代,是他们自由生成,并启迪其自由性。[3]在他看来,“促进灵魂的转向”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或“真正的教育”。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是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潜力,充分发展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唤醒是一种顿悟的艺术,教育就是通过顿悟发挥其作用。

传授知识是教学感官层次上的目的,唤醒才是教学的本质,通过唤醒教学,受教育者的潜在意识得到唤醒、心智得到启迪、灵魂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解放,在经过渐悟到顿悟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教学的唤醒功能之何以可能

教学的唤醒功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的唤醒功能呢?笔者认为应从国家和唤醒教学本身两方面着手,其中,笔者将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来阐述实现教学的唤醒功能的方法与策略。

(一)唤醒教学本身的完善

1教育目的:唤醒认知,健全人格,启发心智

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的目的,合理的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着教学唤醒功能的实现。王夫之说:“学,觉也”,“教在我而自得在彼”,说明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的自觉性,适时适机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沉睡或懵懂的状态,唤醒学生的本性和心智。因为教得好,不如学得好,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来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唤醒学生的自悟、自觉与自得。那么如何强化已有的认知和自觉性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独立思考的自我教育方式。认知的形成在于善于思考,健全人格的形成在于勤于思考,思考使唤醒成为可能,唤醒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独立思考的自我教育方式。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采用适当的方式了解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水平和所处的阶段及特点,进而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以唤醒并引导形成健全的人格。“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学习他人的优点并改正缺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学习在于内在人格的养成,反过来,健全人格的唤醒与养成也促进了学习。

2教学内容: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全人发展

唤醒符合社会要求的全人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是一种系统教育,在教学中,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开设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性的综合课程,符合全面发展教育,唤醒全人发展的趋势。综合课程丰富和拓宽学习内容的外延和内涵,利于受教育者主动探索精神的唤醒,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的迁移能力,唤醒学习者树立发展全人的意识,体现全面唤醒的教育理念。

大学是雅斯贝尔斯认为培养“全民教育”和“全人教育”的场所。“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人的陶冶,连科学思维的训练也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养。”[4]教育要培养的不是技术工具,而是一个真正的人。在教学中,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引导唤醒其树立发展全人的意识与精神,从而培养“全人”。

3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唤醒意识,自发学习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受教育者自主自动的对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醒其进行自觉学习研究的习惯。也可利用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通过暗示,唤醒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诱发学习的兴趣与需要,从而激发出其内在的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从教育意义上看,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真理竟一无所知。”[5]也就是说,激发学生自觉探索知识,唤醒学生产生一种自觉的倾向,该倾向来自于内部而不是外在压力。因此,以教师处于暗示地位,学生为主体的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唤醒学生自发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究,唤醒自我提高的意识。

4教学方法:启发与谈话并重

孔子和朱熹都提倡启发式教育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在学生心里想明白却不明白时,进行启发唤醒教育;在其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时,进行引导唤醒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教师的引导、唤醒的效果会更大。而且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的时间,不要求其立刻做出回答,以唤醒其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

雅斯贝尔斯主张自我认识和探索真理的途径之一是谈话。“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6]在教学中,教师应反复提问质询,一步步地引导唤醒学生自己思考、顿悟,得出最终的答案,而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答案。因此,在教学中应用使人灵魂深处感到压抑、不安和激动的谈话法,是一种唤醒学生灵魂的明智的教学方法。

5教学过程:确立平等尊重、自由交往的师生关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记载于《学记》中的这段话,指出教学过程是学与教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相互尊重、平等自由交往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有利于该过程的实现。

教育者不能认为自己优越于学生,而应与学生平等相待。“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7]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灵魂碰撞的引发在于感受到教师的爱的每一瞬间,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对学生应该充满关心与爱,彼此之间平等尊重,唤醒学生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师生的交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改造与被改造、施教与受教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8]交往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精神相契合,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交往活动,才能唤醒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并发展自我。

6教学评价:“自检”为主,“他检”为辅

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是选择合适的教学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应以学生检查(“自检”)为主,教师检查(“他检”)为辅。布鲁纳曾在反馈原则中解释道“教学是带有临时性的,因为他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或解题人得以‘自力更生。教师必须采取学习者最后能自行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的结果势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9]

在教学中,在教师的检查、督促和指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检查能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促进其对知识的建构,最终促进人的发展。

(二)国家对唤醒教学理念的重视与提倡

“国家所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国家应把钱‘用在比国防力量重要千百倍的未来之上———教育方面。”[3]教育作为国家的财富,对保障精神家园、民族振兴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教学唤醒的社会功能呢?笔者认为除了唤醒教学自身的完善发展之外,国家应加强对教学唤醒功能的重视,并大力提倡唤醒教学理念。

首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一般感官训练方面,如果说福禄贝尔的“恩物”是为了训练幼儿的各种感官能力而确实收到效果的话,那么各种视听手段: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计算机等,能更好的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和能力,这已经有大量实践经验和实验所证明,已经不需要什么理论上的论证了。”[10]科学技术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教育反过来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了人们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学习的热情,唤醒了人们自发、自觉、自悟的意识,从而促进唤醒教学的发展。

其次,国家应大力提倡唤醒教学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匮乏,许多人变得好大喜功、不思进取,大力提倡唤醒教学的理念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梁启超曾大声疾呼“少年中国”,顾炎武也曾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主张。通过唤醒教学,唤醒人们做道德的守护神,唤醒人们做丑恶的鞭挞者,唤醒人们做社会的中流砥柱,唤醒人们有心怀天下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强化人们的民族精神,促进灵魂的升华。

总之,教学即唤醒,唤醒是教学的本质。培养“全人”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唤醒教学,而教学的唤醒功能的有效实现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与此同时,国家的提倡与重视也有助于教学唤醒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文质,林少敏·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宋运来·唤醒学生的主体评价意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2).

[3][4][5][6][7][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试论教学唤醒功能的实现 篇4

中西方对“教学”都有其最初的定义。在西方, 教学的意思是“引出”或“引导”。在中国, “教育”二字最早记载于《孟子》, 我国古代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主要运用“教”和“学”这两个字。《说文解字》中的“学, 觉悟也。”即不管是“教”的方面, 还是“学”的方面, “觉”是这句话着重强调的。教师可以称作为“先觉者”, 而学生则可以称作为“后觉”者。[1]觉除了包括知识授受外, 还包括对知识的理解、感悟以及人性的不断发展与升华。可见, 教学与唤醒有着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 教学就是唤醒出个体内的天赋本性并加以引导, 并对其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 培养其成为“全人”。

最早提出“唤醒”概念的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是由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他认为,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将已有的东西进行传授, 而是诱导出人的创造力量, 把人的生命感与价值感唤醒出来。

雅斯贝尔斯认为, “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 ,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的一代, 是他们自由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性。[3]在他看来, “促进灵魂的转向”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或“真正的教育”。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是真正的教育, 这种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潜力, 充分发展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唤醒是一种顿悟的艺术, 教育就是通过顿悟发挥其作用。

传授知识是教学感官层次上的目的, 唤醒才是教学的本质, 通过唤醒教学, 受教育者的潜在意识得到唤醒、心智得到启迪、灵魂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解放, 在经过渐悟到顿悟的过程中, 使受教育者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教学的唤醒功能之何以可能

教学的唤醒功能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那么, 如何实现教学的唤醒功能呢?笔者认为应从国家和唤醒教学本身两方面着手, 其中, 笔者将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来阐述实现教学的唤醒功能的方法与策略。

(一) 唤醒教学本身的完善

1教育目的:唤醒认知, 健全人格, 启发心智

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的目的, 合理的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着教学唤醒功能的实现。王夫之说:“学, 觉也”,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说明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的自觉性, 适时适机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沉睡或懵懂的状态, 唤醒学生的本性和心智。因为教得好, 不如学得好,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来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唤醒学生的自悟、自觉与自得。那么如何强化已有的认知和自觉性呢?“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即独立思考的自我教育方式。认知的形成在于善于思考, 健全人格的形成在于勤于思考, 思考使唤醒成为可能, 唤醒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独立思考的自我教育方式。

除此之外, 在教学中, 教育工作者要采用适当的方式了解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水平和所处的阶段及特点, 进而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教育, 以唤醒并引导形成健全的人格。“则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而改之”学习他人的优点并改正缺点。“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学习在于内在人格的养成, 反过来, 健全人格的唤醒与养成也促进了学习。

2教学内容:全面发展教育, 促进全人发展

唤醒符合社会要求的全人的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是一种系统教育, 在教学中, 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开设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性的综合课程, 符合全面发展教育, 唤醒全人发展的趋势。综合课程丰富和拓宽学习内容的外延和内涵, 利于受教育者主动探索精神的唤醒, 强化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者的迁移能力, 唤醒学习者树立发展全人的意识, 体现全面唤醒的教育理念。

大学是雅斯贝尔斯认为培养“全民教育”和“全人教育”的场所。“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人的陶冶, 连科学思维的训练也谈不上, 更何况理性的培养。”[4]教育要培养的不是技术工具, 而是一个真正的人。在教学中, 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引导唤醒其树立发展全人的意识与精神, 从而培养“全人”。

3教学模式:创设情境, 唤醒意识, 自发学习

在教学中, 可以利用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 引导受教育者自主自动的对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 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唤醒其进行自觉学习研究的习惯。也可利用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 通过暗示, 唤醒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诱发学习的兴趣与需要, 从而激发出其内在的学习潜力, 提高教学效果。

“从教育意义上看, 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 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 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真理竟一无所知。”[5]也就是说, 激发学生自觉探索知识, 唤醒学生产生一种自觉的倾向, 该倾向来自于内部而不是外在压力。因此, 以教师处于暗示地位, 学生为主体的这种教学模式, 有助于唤醒学生自发主动的去学习, 去探究, 唤醒自我提高的意识。

4教学方法:启发与谈话并重

孔子和朱熹都提倡启发式教育方法,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 在学生心里想明白却不明白时, 进行启发唤醒教育;在其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时, 进行引导唤醒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 教师的引导、唤醒的效果会更大。而且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的时间, 不要求其立刻做出回答, 以唤醒其思维, 调动学习积极性。

雅斯贝尔斯主张自我认识和探索真理的途径之一是谈话。“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寻找难题, 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 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 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而且不回避答疑。”[6]在教学中, 教师应反复提问质询, 一步步地引导唤醒学生自己思考、顿悟, 得出最终的答案, 而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答案。因此, 在教学中应用使人灵魂深处感到压抑、不安和激动的谈话法, 是一种唤醒学生灵魂的明智的教学方法。

5教学过程:确立平等尊重、自由交往的师生关系

“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记载于《学记》中的这段话, 指出教学过程是学与教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相互尊重、平等自由交往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有利于该过程的实现。

教育者不能认为自己优越于学生, 而应与学生平等相待。“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 教育环境不可或缺, 因为这种环境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 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 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7]可见, 在教学中, 学生灵魂碰撞的引发在于感受到教师的爱的每一瞬间,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对学生应该充满关心与爱, 彼此之间平等尊重, 唤醒学生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 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师生的交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改造与被改造、施教与受教的单一对象关系, 而是一种“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 (我与你) 的对话和敞亮, 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 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 也理解自己和现实, 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8]交往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 精神相契合, 在教学中, 加强师生的交往活动, 才能唤醒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并发展自我。

6教学评价:“自检”为主, “他检”为辅

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是选择合适的教学评价方法。在教学中, 应以学生检查 (“自检”) 为主, 教师检查 (“他检”) 为辅。布鲁纳曾在反馈原则中解释道“教学是带有临时性的, 因为他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或解题人得以‘自力更生’。教师必须采取学习者最后能自行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 否则, 教学的结果势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9]

在教学中, 在教师的检查、督促和指导下, 逐渐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检查能力, 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心智,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促进其对知识的建构, 最终促进人的发展。

(二) 国家对唤醒教学理念的重视与提倡

“国家所做的一切, 以及将来仍然最有政治意义的事, 还是教育。国家应把钱‘用在比国防力量重要千百倍的未来之上———教育方面’。”[3]教育作为国家的财富, 对保障精神家园、民族振兴有重要的作用。那么, 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教学唤醒的社会功能呢?笔者认为除了唤醒教学自身的完善发展之外, 国家应加强对教学唤醒功能的重视, 并大力提倡唤醒教学理念。

首先,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大力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一般感官训练方面, 如果说福禄贝尔的“恩物”是为了训练幼儿的各种感官能力而确实收到效果的话, 那么各种视听手段: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计算机等, 能更好的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和能力, 这已经有大量实践经验和实验所证明, 已经不需要什么理论上的论证了。”[10]科学技术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教育反过来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丰富了人们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认识, 激发了人们学习的热情, 唤醒了人们自发、自觉、自悟的意识, 从而促进唤醒教学的发展。

其次, 国家应大力提倡唤醒教学的理念。在现代社会, 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匮乏, 许多人变得好大喜功、不思进取, 大力提倡唤醒教学的理念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梁启超曾大声疾呼“少年中国”, 顾炎武也曾提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社会主张。通过唤醒教学, 唤醒人们做道德的守护神, 唤醒人们做丑恶的鞭挞者, 唤醒人们做社会的中流砥柱, 唤醒人们有心怀天下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强化人们的民族精神, 促进灵魂的升华。

总之, 教学即唤醒, 唤醒是教学的本质。培养“全人”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唤醒教学, 而教学的唤醒功能的有效实现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 与此同时, 国家的提倡与重视也有助于教学唤醒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文质, 林少敏·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2]宋运来·唤醒学生的主体评价意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2) .

[3][4][5][6][7][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有效教学唤醒教师决战课堂 篇5

打印本文 添加时间:2008-11-4 13:41:07 点击:30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6日第12版

■北京钢铁学院附中 吴有奇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该怎样实施,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和根本所在。

有效教学的本质与内涵

有效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如何从教学文化的角度看教学的有效性,怎样改变无效、低效教学,实现有效、优质教学?这一系列问题,如果不从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和厘清,就奢谈有效教学,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缺少理论的指导,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也就谈不上真正有效的研究、行动和落实。

钟启泉先生认为“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提出:课堂要转型;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召唤一线教师“决战课堂”。文喆的《课堂教学的本质》从教学文化的高度,具体指出了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要实现有效学习,必须形成五个条件:学习内容要恰当、学习环境力求宽松、学习形式应多样、学习组织过程要科学、学习活动评价应有较强的包容性。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明确了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北京市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把教学活动分为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两部分。他认为,一个教师如果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就不能不“算计”在备课时是否认真研究了学生?讲授的内容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每次评价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布置的作业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传道:让教学更有效》汇集了当前国内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几篇权威论著,把其中的核心认识和权威观点呈现出来,为老师们看待课堂教学有效性和了解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提供了基本方向与思考角度。

怎样实现有效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效益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效益意识不强,没有把促进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效益,要求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能从深层次上关心学生的发展,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和策略实施,把有效教学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过程和结果中。

《传道:让教学更有效》一书所有章节均以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为依据来选文组材,从课前、课中到课后,一般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都有涉及。“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怎样找寻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如何设计好教案”、“板书有哪些讲究”、“如何导入与引导”、“怎样的情境更有价值”、“怎样让预设生成都精彩”、“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怎样让学生会发问”、“课堂提问的设计和技巧有哪些”、“遇到冷场怎么办”、“怎样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学语言的艺术该如何运用”、“怎样的批评更有效”,集中了课堂教学的热点和核心内容,篇篇文章均来自实践者和研究者真实、具体的感受,有鲜明的代表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启发性。

作业本上的新生活

作业本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是枯燥的,甚至是厌烦的,它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效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载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预习、复习这些传统的教学环节,也通过“创新教学”和“行动研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式。山东省肥城市汶阳镇一位教师《用活“作业本”》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一)作业本里,孩子们把悄悄话告诉了老师

生:“老师,谢谢你这么长时间以来的照顾。自从我爸爸得病后,你一直对我很关心。前几天,我经常做错题,您很生气,我以为您不管我了,但是您还那么细心地给我讲题。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师:“你是一个聪明的小男孩,老师很欣赏你的才华,无论是动手操作、绘画,还是在知识的理解方面,你都有很高的悟性,老师真的害怕一颗闪亮的小星星由于不负责任、由于贪玩而黯淡无光!振作起来,让所有关心你的人知道:你一定是最好的,好吗?”这是一本数学作业本上的师生对话,那个学生很聪明,通过师生在作业本上的交流,他慢慢振作起来,成为班里的积极分子。

(二)作业本里,教师热情激励孩子们

“你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朗读和日记的进步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学期,老师希望看到你的字写得工工整整,相信你能做到!”“做事认真是你的一大优点,课堂上再活跃些,多和大家交朋友,你收获会更大!”这些是一位语文教师学期初在作业封面上给学生的寄语,老师给自己的寄语起了一个名字叫“希翼”。每当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业本时都不免会怦然心动,他们看到的是老师的希望,也会为达到老师的希望而努力。

(三)作业本中的“补白”,让孩子们在自我反思中学习

“‘花梗上托出三个黄豆粒大的花骨朵儿,紧紧合拢着,像没睡醒似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我“托”字用得传神,我是修改后才用上这个字的。因为我想起了老师讲的‘贾岛推敲’的故事,以后写作文还得好好推敲推敲。”这是一位五年级学生在自己作文本上的一段“补白”。“这是我第三次忘了加单位了,太粗心了,一定要改过来。”这是一本数学演草本上的“补白”。“补白”就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自己作业的空白处写下对自己作业的评价,或者画一点装饰,当然也可以不去补。补白后的作业本“活”了,让孩子们在反思中进步;作业本“美”了,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孩子们变了,再也不随便涂鸦了。

(摘自贾同文《用“活”作业本》)

教育家鲍林说过:“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有效,是教学的生命,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实现有效教学,就需从根本上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就是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教学的唤醒功能 篇6

1 临床资料

许昌市人民医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对50例脑功能区病变患者实施全麻下唤醒手术, 并对这些患者进行细心的手术前后的护理, 5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35例, 女性15例;患者年龄在10~7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0.9岁。全部50例患者包括低级别胶质瘤患者27例,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8例, 脑膜瘤患者4例, 脑脓肿患者3例, 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例, 淋巴瘤患者3例, 放射性脑坏死患者2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主要位于额、顶叶或颞处, 另有丘脑病变2例患者。全部50例患者均在全麻下实施开颅手术, 按照病变性质和病变的功能区位置, 在打开患者的硬脑膜后, 开始将患者唤醒, 使用电极刺激其肿瘤边缘部位, 患者根据吩咐与主治医师进行配合, 同时语言师要对患者的语言和 (或) 其肢体活动等状况进行全面的测试, 目的是确定患者是否有功能受损, 是否需要继续切除病变部位等。手术后功能完全保全患者共19例, 占38.0%, 部分保留患者有25例, 占50.0%, 功能障碍恶化患者有4例, 占8.0%, 癫痫与昏迷患者各1例, 各占2.2%。

2 术前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

全部50例患者在术前具有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比如怀疑心理, 主要表现在对新的手术方式怀有疑;还有患者具有依赖心理, 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也有患者的求生心理较强, 求生的欲太高;较少患者也有轻生心理, 由于疾病而看淡人生等心理状态。针对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 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做到: (1) 全面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 (2) 努力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 详细耐心给患者介绍该术式的特点, 说明该术式的优越性以及必要性, 还要考虑到手术中唤醒患者后, 其对陌生的手术室可能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 同时还有使患者及其家属事先知晓手术的危险性和神经肿瘤的相关预后。 (4) 在术前2d开始, 护士和语言师需要共同向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功能评估, 详细介绍手术打开硬脑膜后停止使用麻醉药, 与医师以及语言师密切合作完成功能评估的各个注意事项, 同时需要协助语言师顺利完成功能记录。 (5) 术前1d及手术当然早晨, 护士与语言师需要共同探访患者, 要求语言师在手术开颅唤醒后将与患者进行交流, 并始终会在患者身边看护, 使患者在术中可能产生的恐惧心理减小到最低程度[1,2,3]。通过这些耐心细致的护理工作, 本组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的配合良好47例, 仅有3例患者由于焦虑过度而不得不推迟手术。

2.2 功能障碍的护理及术前准备

本组全部50例患者中, 术前有28例有癫痫症状, 因此对不同类型癫痫患者的护理是术前护理需要重视的环节。为确保手术中的唤醒效果, 患者在术前禁止服用镇静药物。

3 术后护理要点

3.1 术后心理护理

因为术前的积极宣教, 大部分患者对全麻下唤醒过程评价较好, 仅少数患者产生较术前更为严重的焦虑或恐惧心理。因为长期脑缺氧性损害以及脑组织结构的变化, 再加之手术对脑功能的影响, 患者可能产生暂时性的功能障碍[2,3,4]。因此医护人员术后一定要细心巡视, 详细讲解, 消除患者的疑虑和负面情绪, 增强患者对早日康复的信心。

3.2 术后常规护理

术后需要严密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对于麻醉未清醒患者要取仰卧位, 将其头偏向健侧, 促进其颅内静脉回流, 避免出现脑水肿。同时要加强患者呼吸道的护理工作, 注意引流管的护理工作。对术前癫痫患者, 术后3d内均需要通过静脉给予抗癫痫药物, 同时要保持安静的病房环境, 避免患者的情绪波动引起癫痫发作[2,3,4]。

4 小结

通过耐心细致的护理, 本组50例患者中有47例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的配合良好, 仅有3例患者由于焦虑过度而不得不推迟手术。总之, 护理过程需要努力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全面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 详细耐心给患者介绍该术式的特点, 说明该术式的优越性以及必要性, 将患者在术中可能产生的恐惧心理减小到最低程度。只有通过耐心细致的护理, 才能让患者早日康复, 热心周到的护理工作对加快患者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全麻唤醒定位切除脑功能区病变手术前后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许昌市人民医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50例脑功能区病变患者实施全麻下唤醒手术, 并对这些患者进行细心的手术前后护理。结果 通过耐心细致的护理工作, 本组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的配合良好47例, 仅有3例患者由于焦虑过度而不得不推迟手术。结论 护理过程需要全面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 努力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详细耐心给患者介绍该术式的特点, 说明该术式的优越性以及必要性, 将患者在术中可能产生的恐惧心理减小到最低程度。耐心细致的护理工作, 对加快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唤醒麻醉,全麻唤醒定位,神经外科手术,脑功能区,护理

参考文献

[1]王伟民, 施冲, 李天栋, 等.术中全麻唤醒下定位切除脑功能区病变[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3, 8 (6) :245-249.

[2]诸葛启钏, 李建策, 潘进钱, 等.功能核磁共振在运动区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 21 (3) :175-177.

[3]吴劲松, 周良辅, 高歌军, 等.多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导航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 21 (4) :227-231.

教学的唤醒功能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4例行全身麻醉术中唤醒状态下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患者, 其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部分肢体功能障碍、不完全语言障碍、癫痫、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和感觉功能障碍;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分别为64例和40例。按数字表随机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2例, 其中对照组男31例, 女21例, 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 (38.5±11.2) 岁;观察组男30例, 女22例, 年龄19~69岁, 平均年龄 (37.9±13.7) 岁, 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医师和护士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并根据患者的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恢复性训练;叮嘱患者要多饮水, 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且要少量多餐;叮嘱患者要及时换药, 保持心情愉悦, 并向其讲解疾病恢复相关知识;确保病房干净、卫生、通风、安静。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精心护理: (1) 颅内出血:全身麻醉未清醒者应保持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避免误吸;全身麻醉清醒者应保持头高脚低位, 以促进颅内静脉回流。给予患者常规吸氧2~3 L/min, 避免因缺氧而加重脑水肿或诱发癫痫。观察记录患者的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病情稳定之前观察次数为1次/h, 稳定后可调整为每4~6小时1次。躁动不安患者要约束四肢, 避免意外发生。 (2) 肢体功能障碍:密切观察患者是否躁动不安或肢体运动是否受限, 测上下肢肌力, 并做好记录, 及时将异常情况报告给医生, 行MRI或者CT复查头颅, 对出现短暂性肢体活动障碍患者采取相应的康复训练、推拿、针灸等护理。 (3) 语言功能障碍:对运动性失语患者, 护理人员要放慢语速, 表达简明, 通过口型示范发音开始训练;对于感觉性失语患者, 护理人员要保持耐心, 通过口型或者手势帮助患者充分了解其意思;对于命名性失语的患者, 护理人员可通过事物图片、眼神、微笑进行非语言交流, 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向患者家属讲解进行语言功能锻炼相关知识, 使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4) 癫痫: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记录癫痫发作的次数、强度以及发作的部位等并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患者一旦出现癫痫大发作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快速静脉注射丙戊酸钠, 整个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平卧, 头偏向一侧, 清除口腔分泌物, 为避免脑组织缺氧, 保持中流量吸氧。 (5) 高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记录患者体温变化, 术后早期每2小时1次测量体温, 体温在39℃以下, 可给予物理性降温, 超过39℃应给予药物治疗, 在降温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意识状态, 根据病情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处理。 (6) 眼部肿胀:对眼部出现肿胀的患者, 护理人员可将马铃薯切成约3 mm厚、直径约5 cm的圆片, 并将其敷在眼部周围, 更换5~6次/d, 连续敷2~3 d, 可消肿止痛。

2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出现颅内出血、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癫痫、高热、眼部肿胀等并发症导致的病情恶化方面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手术切除是临床上治疗脑功能区胶质瘤的主要手段, 但由于肿瘤位置特殊, 手术不能彻底切除干净, 风险较高, 术后易出现颅内出血、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严重并发症。术中损伤组织、止血不彻底、局部水肿、牵拉脑叶、损伤小丘脑、头部敷料包扎过紧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以上并发症[3]。术中唤醒麻醉是在手术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将全身麻醉者唤醒, 并在其清醒状态配合完成某些动作指令及神经测试, 其目的是便于术者能随时监测患者动作、感觉、语言等功能的变化, 在保护脑功能区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彻底切除肿瘤, 具有创伤小、免除化疗放疗痛苦、病灶切除彻底等优点[4,5,6]。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体温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时发现并根据术后并发症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精心护理可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 降低术后复发率。本组研究也证实, 根据并发症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精心护理可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 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新技术, 熟悉了解术中唤醒脑功能区胶质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以及护理的针对性,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胜, 王诚, 刘远新.46例中央回区胶质瘤显微手术治疗体会.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2, 1 (3) :273-274.

[2]王彬荣, 赵晖, 苏小花, 等.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唤醒麻醉的临床观察.现代肿瘤医学, 2014, 22 (4) :914-917.

[3]郑兆聪, 高进喜, 王如密, 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皮层电刺激在脑运动区病变手术中的初步联合应用.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 (Z1) :8-10.

[4]马辉, 黄伟, 孙胜玉, 等.联合BOLD和DECS技术脑功能区定位辅助语言相关区脑肿瘤手术的应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16) :1672-1676.

[5]刘红梅.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对术中唤醒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2 (30) :73-74.

教学艺术:唤醒学生体验的能力 篇8

你的解读和钻研是通透的, 但是, 如何将你的理解变成学生自己的?如何带动学生开始沿着经典文本自由航行?如何让学生被美妙表达真正攫获, 不由自主地开始自我发现和品赏, 并为这种赏析激发更多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答案很多, 最重要的一个也许是:唤醒学生的体验。没有唤醒的教学可以成功训练人才, 但绝不会唤醒潜藏的人性力量。钟情教学艺术的教师明白:“艺术是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 是人类心智解放的过程, 而人类的心智解放则又是一切教育的真正的、终极的目标。”追求教学艺术, 就是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促动学生体验进而唤醒学生智慧的引导艺术。那么, 如何把课堂讲授变为唤醒体验的艺术呢?

首先, 避免硬讲。必须明白, 教材的美妙绝不等于授课的美妙。你对教材概念化的所谓正确评价, 绝不能取代学生获得知识的体验旅程。用“是不是”“对不对”换来学生的一句“是”或者“对”, 暗含着教师的强制:只需要学生肯定我的观点, 教学环节就算完成。而学生自己是否真的晓悟了, 则往往被忽略。

其次, 寻找能够“去蔽”的授课语言。授课语言是打通教材跟学生理解之间屏障的隧道, 是摆渡学生跨越广阔深奥知识海洋的航船。授课语言是对经典教材的“翻译”, 好的“译笔”非但不会变成丢失原著风味的漏勺, 更能变成接通智慧和意趣清泉的“坎儿井”。因此, 精读教材的教师, 拥有一桶水的丰润, 最善于把知识化成自己的智慧, 既扣住知识体系的关键, 又拨动接受未知的心弦。

再次, 用教学设计去唤醒学生。一个女教师让孩子自己读一首陌生的诗歌, 让预习过的学生替他把关, 然后再请纠正的学生指出问题, 再读课文, 让其他学生把关纠正。她的教学环节本来是讲生字词, 可是她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字词并呈现自己的盲点, 使学生体验到了这些字词的“真相”。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对学生体验方式的设计。

最后, 用丰富的课堂活动去促成体验。一个教师讲柳永的《雨霖铃》, 问:“执手相看泪眼”中, “执手”能否用握手“握手”“拉手”代替, 学生有争议, 他便让两个女生上台来, 分别表现这三个动作, 结果两个女孩子很自然地将对方的手捧在胸前, 用来表现“执手”。学生们立刻明白:执手, 是一种珍重爱惜的举动, 恰当表现出分手时爱人的依依不舍。

一个教师讲《项链》, 让学生改编小剧本, 表演马蒂尔德的丈夫拿到部长家的舞会请帖, 回家后的夫妻对话。一组学生想象改编:因为不在意那个舞会, 所以丈夫领着妻子去草地散步, 对她表达情意, 结果马蒂尔德没去参加舞会, 没丢失项链, 后来过上了美好生活。由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明白:如果丈夫也不贪慕参加上司舞会的虚荣, 他完全可以阻止悲剧的发生。

旨在促动学生体验的课堂活动也可以是辩论、采访、对读等等活动形式。还可以用写作练习来带动理解。比如, 讲述《记念刘和珍君》, 可以在读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样的句子后,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的脉络和语境, 具体写出这个“缘由”。学生就可以领悟前面所写执政府的残暴、无耻文人的造谣, 这种一贯的的愚弄压迫, 让中国人集体变得“默无声息”;阅读穆旦诗歌《赞美》, 遇到“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这样的句子, 就可让学生充分想象, 注释写出那些“愉快的歌声”是什么;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 回想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歌声和口号, 而这一切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让学生在注释行为中既运用已知知识, 又切实体验了中国农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讲完《祝福》, 布置作文, 让学生写《假如我是鲁四老爷》, 让他们做一回“有责任心和觉醒了的乡村绅士”, 反思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行为;《雷雨》赏析完毕, 让学生写《鲁侍萍没有说出的话》, 发挥台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或者“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中省略和咽下的话, 从而深入体验一个母亲的深沉而悲哀的母爱。

上一篇:学、教、练下一篇:初中教学质量音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