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

2024-06-26

口服降糖药(精选十篇)

口服降糖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利用我院药品信息管理系统,统计我院2005年~2007年口服降糖药的消耗数量和金额。

1.2 方法

将口服降糖药分为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昔酶抑制药、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中成药六类。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值分析方法,计算各种药品的用药频度(DDDs)和每日药费(DDC)。

1.3 确定限定日剂量(DDD)

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5版)、药品使用说明书以及临床常规用药剂量。

1.4 用药频度(DDDs)

用药频度(DDDs)=药品消耗总量/该药的DDD。DDDs越大说明该药使用频度越大,反之,则此药的使用频度越小。

1.5 每日药费(DDC)

每日药费(DDC)=药品的零售总金额/该药的DDDs。通过比较DDC和DDDs排序,选出性价比高的口服降糖药。

1.6 统计方法

计算各类口服降糖药的用药金额及其占降糖药总用药金额的百分比、各药的DDDs、排序以及DDC。

2 结果

我院使用的口服降糖药共有6类14个品种。2002年~2004年各类降糖药的用药金额、构成比及排序见表1,2002年~2004年各类降糖药的用药频度(DDDs)、排序及每日药费(DDC)见表2。

3 临床使用情况及分析

3.1 磺酰脲类

该类药在临床上应用较多,主要用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的患者。第一代磺酰脲类降糖药甲苯磺丁脉由于作用时间短,不良反应多,目前的用量已逐年减少。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格列苯脲价格低廉,降糖效果好,2005年~2007年DDDs排序位于榜首,因其易发生低血糖,其用量也逐年减少;格列齐特由于降糖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又具有一定的改善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的作用,故该药不论是用药金额,还是DDDs都始终位于前列;格列吡嗪由于其剂型较多(片剂、缓释片、控释片、缓释胶囊),且价格适中,服用剂量小、降糖作用快、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并能预防血管并发症[2],因此该药的用量及DDDs逐年上升(用药金额的下降是由于药品集中招标后单价下调造成),且DDC却逐年下降,说明该药价格逐渐合理,是性价比较高的口服降糖药;格列喹酮不良反应较少,不易引起低血糖,是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首选,由于其价格稍贵,影响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因此其用药金额和DDDs相对稳定。由于磺酰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开发品种较多,发展较快,疗效也肯定,且DDC低,不良反应少,因此,在我院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中占主导地位,是一类性价比高的口服降糖药。

3.2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除降糖作用外,还可降低血脂和血粘度,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DDDs排序始终位于前列,而用药金额低(仅排列第五),DDC逐年下降,是我院目前应用最广泛和最经济的口服降糖药。

3.3 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是新型口服降糖药----葡萄糖昔酶抑制药,通过抑制小肠-葡萄糖昔酶,降低餐后高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浓度,因为主要依赖进口,所以价格较贵,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虽用药金额名列前茅,但DDDs却居下游,近年来随着国产品种上市,价格逐渐趋于合理,使得该类药成为较为重要的口服降糖药。

3.4 瑞格列奈

瑞格列奈为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餐时调节血糖,餐前给药,能有效控制餐后的高血糖,不良反应率低,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但由于价格较高,又非医保基本用药,使其临床应用受限制,用药金额与DDDs的同步性较差。

3.5 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系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强肝脏和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脂代谢异常,罗格列酮因其副作用临床已较少用,吡格列酮因其价格昂贵,该类药的DDC均位居前列,由于是非医保基本用药,使得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但发展趋势看好,是一类十分有前途的口服降糖药。

3.6 消渴丸

消渴丸属,中成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上处于辅助地位,多为轻症病人首选或辅助治疗药物。本调查显示,消渴丸的用量和DDDs呈相对稳定状态。这是由于它们治疗效果确切,在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因此在临床上也占有一定的份额。

4 结语

我院的口服降糖药使用品种、数量虽然都在逐年上升,但二甲双胍和磺酰脲类降糖药的DDDs却都位于前列,DDC又比其他几类药低,因此这两类药在一段时期内还将在我院糖尿病治疗中占主导地位。它们应是目前我院所使用的口服降糖药中性价比最好的两类药。由于糖尿病的治疗不仅要将患者的血糖控制或接近正常水平,还要纠正好患者的代谢紊乱,防止出现各种并发症[3]。因此,选择适合患者病情,提供性价比高的药品(如二甲双胍和磺酰脲类降糖药),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每一位药学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的职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人,将会有更多各具特色的降糖药上市,更好地为糖尿病患者服务,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口服降糖药的临床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年~2007年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每日药费(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年来,我院口服降糖药数量及购药金额逐年增长。用药金额排名前3位的药物是格列齐特、格列吡嗪、阿卡波糖。用药频度(DDDs)排序前3位的药物是二甲双孤、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结论:二甲双孤、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应用广泛,且价格合理,它们是目前我院所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的首选。

关键词:口服降糖药,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彭向前,张鉴,李军.口服降糖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5(1) :19

[2] 黄萍,陈庆宪,邵青.西南地区60家医院2001年~2002年降血糖药动态分析[J].中国药房,2004;15(3) :164

口服降糖药注意什么 篇2

◆磺脲类降糖药

此类药物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机体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起到降糖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磺脲类药物有第一代D860;第二代优降糖、达美康、美吡哒、克糖利和糖适平等;第三代格列美脲等。其中,优降糖的降糖作用最强,但因其在体内代谢的速度较慢,且易引起低血糖反应,故7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慎用;达美康在降糖的同时,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用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美吡哒的降糖作用仅次于优降糖,且美吡哒在体内的代谢速度较快,不易引起低血糖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糖适平进入人体后,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胆道排出体外,不受肾功能影响,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首选降糖药;格列美脲对部分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长期服用磺脲类药物治疗,使机体对其敏感性下降的一种现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明显,尤其是与胰岛素合用时,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磺脲类降糖药可引起低血糖、消化不良、恶心、黄疸、白细胞减少、皮肤瘙痒及过敏等不良反应,因此,病人在使用时应注意下列事项:①服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同时密切监测血糖,尤其是老年病人;②餐前半小时用药疗效最佳;③每日用药剂量不可过大,优降糖不应超过15毫克,达美康不应超过240毫克,美吡哒不应超过30毫克;④在高血糖得到纠正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可能会有所改善,此时病人应及时调整磺脲类药物的用药剂量,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⑤用药期间若运动量过大易诱发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老年人;⑥一般情况下,两种磺脲类药物不能同时服用。

◆双胍类药物

此类药物可通过改善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糖原异生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以及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起到降糖的作用。常用的双胍类降糖药包括苯乙双胍降糖灵和二甲双胍不同厂家生产的二甲双胍有不同的名称,如降糖片、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华止等。

降糖灵有导致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险,在欧美国家已被禁止使用。二甲双胍有较强的水溶性,不易引发酸中毒,现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轻、中度2型糖尿病。它的特点是:①应用范围广,是肥胖、血胰岛素明显高者的首选降糖药;②在治疗剂量内,很少诱发乳酸性酸中毒;③不增高病人血中胰岛素的水平,不增加病人的体重,可起到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④有阻止或延缓部分人群由葡萄糖耐量减低(IGT)状态发展为糖尿病的作用;⑤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水平;⑥可以和磺脲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及胰岛素等降糖药联用;⑦单用该药,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⑧降糖效果与用药剂量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即用药剂量越大,降糖效果越明显,每日用药的最小有效剂量为0.5g,最佳剂量为2.0g,最大剂量为2.5g。

20%~30%的糖尿病病人在服用二甲双胍后会出现食欲下降、口腔中有金属味道、恶心、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反应,但在用药一段时间后,这些不良反应多会自行消失。如果病人在用药时先从小剂量开始,或选择在进餐时或进食后服药,上述症状就会减轻。需指出的是,肝肾功能不全、心衰、严重贫血、缺氧等患者禁用双胍类药物。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可抑制肠系膜内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延缓肠道吸收碳水化合物的速度,起到降低病人餐后血糖的作用。临床常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拜唐平、倍欣等。这类药物的特点:①主要用于治疗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及老年病人;②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③有降低血胰岛素、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的作用;④可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合用;⑤可阻止或延缓部分人群因糖耐量减低发展为糖尿病。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的副作用是可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单独使用,不易引起低血糖。但在与磺脲类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合用时,病人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反应,此时应立即服用葡萄糖治疗,而服用其它糖类或食物则没有效果。

◆噻唑烷二酮衍生物

此类药是一种新型的胰岛素增敏剂,可以增加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现在临床常用的制剂有罗格列酮(国内常用的商品名为文迪雅)、吡格列酮(国内常用的商品名为艾丁)。这类药物的特点:①有改善血脂代谢,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作用;②有抗氧化、降低舒张压和保护肾脏的作用;③单独用药,不易引起低血糖;④与磺脲类药物联用,可明显改善病人对磺脲类药物的敏感性,有效地控制因服用磺脲类药物失效的病人的血糖水平。

噻唑烷二酮类药的主要副作用是可引起水肿,只是水肿一般较轻。需提醒的是,长期用药者应定期查肝功能,肝病和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此药。

◆促胰岛素分泌剂

促胰岛素分泌剂又称餐时胰岛素分泌剂,是一种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新型降糖药。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即属于该类药物。这类药物的特点:①进入人体后起效快,代谢也快,不易引起低血糖反应;②在餐前服用,不进餐则不用药;③可有效地控制病人的全日平均血糖水平,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④副作用较小,老年糖尿病病人及轻度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也适用。

我院口服降糖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由我院门诊提供2009年口服降糖药物使用情况资料, 包括药品种类、名称、剂量等数据。

1.2 方法

应用医院药库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统计各口服降糖药物种类、消耗量。统计用药频度 (DDDs) :采用日限定法[2], 确定限定日剂量 (DDD) , 具体计算参照WHO药物统计中心制定的方法和2000年《新编药物学》[3], DDDs=总消耗量/DDD。DDDs越大, 反映该药的用药频度越大, 反之则小。

2结果

我院药房所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种类、DDDs及其所占比例见表1。DDDs排在前10位的降糖药物见表2。

3讨论

3.1 促进胰岛素分泌剂

3.1.1 磺脲类:

我院使用磺脲类促进胰岛素分泌剂主要是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齐特等, 此类药由肠内吸收, 口服后30min起效, 1~3h达血药浓度峰值, 使血糖水平降低, 餐前30min服用。磺脲类药物主要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体外和体内试验都已证实磺脲类药物能刺激胰岛素分泌, 在有葡萄糖的条件下磺脲类药物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得到加强。磺脲类药物较为安全, 严重不良反应少, 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为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磺脲类药物均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 逐步加量, 不要超过最大推荐剂量。

3.1.2 非磺脲类:

我院使用的非磺脲类促进胰岛素分泌剂主要是瑞格列奈, 其结合位点与磺脲类不同。口服后迅速吸收, 药物浓度平均峰值通常出现在服药1h内, 应餐前服用。餐前口服可改善早期相胰岛素分泌, 产生类似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 具有较好的降低餐后高血糖及I/HbA1e作用, 也有一定降低空腹高血糖作用。对于以餐后高血糖为主的T2DM患者, 非磺脲类促进胰岛素分泌剂可作为首选治疗药物。本类药物适应证为T2DM, 鉴于其主要经胃肠道排泄, 因此, 伴肾功能损害者也可使用。其不良反应有低血糖、头痛、头晕。孕妇忌用。

3.2 双胍类

双胍类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和丁双胍。因二甲双胍较少引起乳酸中毒, 故使用最为广泛。二甲双胍并不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 而主要是通过抑制肝脏的糖异生作用, 促进外周胰岛素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糖耐量和高胰岛素血症, 降低血浆FFA和血浆三酰甘油 (TG) 水平。英国DM前瞻性研究显示, 二甲双胍尚可降低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及总体病死率, 二甲双胍对大血管并发症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 (PAI-1) , 改善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反应, 减轻体质量, 降低血压、TG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 而对高密度脂蛋白 (HDL) 无影响或轻微升高[4]。对肥胖的T2DM患者首选二甲双胍, 1型糖尿病 (T1DM) 在应用胰岛素基础上, 对血糖波动较大者加用二甲双胍有利于稳定血糖。双胍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腹部不适、腹胀、腹泻、金属味及厌食, 可在进餐时或进餐后服用;心、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有发生乳酸中毒的危险;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严重贫血、缺氧状态时禁用。

3.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有阿卡波糖及伏格列波糖2种, 我院使用的是阿卡波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竞争性和可逆性抑制小肠壁细胞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从而明显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和在消化道的吸收速度, 达到降低餐后高血糖的目的, 其能降低餐后高血糖及I/HbA1e水平, 对空腹血糖也有一定的作用, 无论采用现有哪一种治疗方案, 加用此类药物血糖控制均能得到明显改善, 包括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安全有效, 疗效优于二甲双胍, 特别适用于以淀粉为主食的DM患者及老年DM患者, 可作为老年患者的首选药物。其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

3.4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 (TZD) 为胰岛素增敏剂, 又称格列酮类, 目前有2种制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其主要作用机制为结合和活化过氧化物酶增值活化受体γ (PPARγ) , 诱导脂肪生成酶和与糖代谢调节相关蛋白 (葡萄糖转运蛋白1, 4) 的表达, 改善胰岛素信号转导, 从而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 减轻胰岛素抵抗, 发挥其降糖作用。TZD还可降低FFA水平, 减轻脂毒性, 并可降低血压, 降低PAI-1水平, 从而改善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5]。TZD主要用于治疗T2DM, 常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合应用。目前尚无资料显示TZD可用于T1DM患者,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均不宜应用。该类药物主要经肝脏代谢, 很少从尿中排泄, 因此血药浓度几乎不受肾功能影响, 但可引起肝损害, 虽然迄今尚未发现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所引起的严重肝损害, 但临床中仍要定期监测肝功能。此外, TZD可引起水、钠潴留, 因此, 有心力衰竭倾向者应禁用或慎用。

总之, 双胍类、磺脲类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临床上使用品种较多、较广泛的几类药物, 很长一段时间内, 其对DM的治疗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资料结果显示我院用降糖药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摘要:目的 了解该院口服降糖药物使用现状。方法 对2009年该院门诊口服降糖药物的种类、用药频度 (DDDs)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门诊2009年应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中, 双胍类、磺脲类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3类最为常用, DDDs居前4位的是国产二甲双胍、国产格列齐特、格列齐特Ⅱ、阿卡波糖。结论 该院口服降血糖药应用情况基本合理。

关键词:口服降糖药,用药频度,种类

参考文献

[1]李立明, 饶克勤, 孔灵芝, 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7) :481.

[2]邹豪, 邵元福, 朱才娟, 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应用[J].中国药房, 1996, 7 (5) :215.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120.

[4]杜建玲, 巴颖.口服降糖药的类别及临床应用共识[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5, 13 (1) :54.

安全服用各类口服降糖药 篇4

磺脲类药物

低血糖是磺脲类药物最常见、同时也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安全起见,老年人应当慎用强力、长效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

磺胺类抗生素可增强磺脲类降糖药的降糖效果,如果两者合用,低血糖风险将会增加。

此类药物主要适用于尚存部分胰岛功能的2型糖尿病人;对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2型糖尿病人无效,因为这些患者的胰岛分泌功能已经完全衰竭。

此类药物有可能出现“原发性失效”(一开始服用就没有效果)或“继发性失效”(服药初期有效,以后药效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无失效),这种情况大多与病人自身胰岛功能衰竭有关。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以及出现“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禁用。

磺脲类药物主要在肝脏分解、灭活,除了糖适平以外,其他磺脲类药物分解产物均由肾脏排出体外(糖适平95%由胆道排出),所以当有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时,该类药物中只有糖适平可以选用,其他磺脲类药物则应禁用。

磺脲类药物服用1.5小时才能达到作用高峰,为使胰岛素分泌达峰时间与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同步,从而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建议此类药物最好在饭前半小时服用。

α-糖苷酶抑制

α-糖苷酶抑制剂可引起腹胀、肛门排气增加,偶有腹泻、腹痛,因此,有疝气及肠梗阻的病人、活动期消化性溃疡病人、胃肠功能紊乱伴有明显消化吸收障碍的病人禁用。由于该药主要在肠道局部发挥作用,仅极少量(1%~2%)被肠道吸收入血,因此,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者仍可服用。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以及18岁以下患者禁用。

α-糖苷酶抑制剂只抑制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也就是说,它只对进食碳水化合物(即主食)所致的血糖升高有效,而对进食蛋白质、脂肪类食物所致的血糖升高无效。

单用α-糖苷酶抑制剂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但在与其它降糖药、胰岛素联合应用时,仍可能发生低血糖,此时,只能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纠正,而服用淀粉类食物(属于大分子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奏效,因为α-糖苷酶活性被该药所抑制,从而影响肠道对大分子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致使患者血葡萄糖水平不能迅速升高。

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的用法很有讲究,要求在进餐时将药片与饭一起嚼碎同服,换句话说,就是要将药物与食物充分混合方可起效。如果空腹或餐后服用,其降糖效果要差得多。

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为减少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建议于餐中或餐后服用。但“二甲双胍肠溶片”由于主要在小肠内崩解吸收,对胃刺激较小,因此,也可在餐前服用。

合并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心衰等缺氧性疾病以及肝。肾功能明显异常的糖尿病患者禁用此类药物,以免诱发“乳酸酸中毒”。但患者若血尿素氮、肌酐正常,仅是尿微量白蛋白偏高,仍可服用双胍类药物。

糖尿病患者在进行X线造影检查的前1-2天,应停用双胍类药物。在造影检查48小时后,应检查肾功能,结果正常方可恢复服用二甲双胍。此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服用双胍类药物者不易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因乙醇可损害肝功能,尤其是能抑制糖原异生而导致低血糖。

妊娠期、哺乳期以及计划怀孕的妇女均应避免服用双胍类药物。动物实验表明,二甲双胍能通过乳汁分泌。

单独应用双胍类药物一般不出现低血糖,当与其他类药物或胰岛素联用时,可能导致低血糖。

由于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因此,“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忌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普通片用法:0.25-0.5克,每日3~4次口服,最大用量为2000毫克/日。二甲双胍缓释片的规格为0.5克/片,具体用法:每日一次,每次0.5~1.0克(1~2片),当患者每日用量超过2片时,建议分早、晚两次服用。

降糖新药

胰升糖素样多肽-1(百泌达)和DPP-4(捷诺维)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类新药,具有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速度、增加饱腹感并减轻体重、可能增加胰岛B细胞数量等多重作用。单独或与其他降糖药联用,具有显著而持久的降糖作用,但在我国刚刚上市不久,临床经验尚少。

噻唑烷三酮类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吡格列酮(如艾可拓、瑞彤)和罗格列酮(如文迪雅),其中,后者由于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已在全球退市。格列酮类药物主要通过改善肌肉和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而发挥降糖作用。此类药物起效较慢,通常需服用数周后才明显见效,因此,不能因短期效果不明显而停换药物。同样,一旦停用此类药物,其药效往往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完全消失。

此类药物可引起水钠潴留及水肿,尤其在与胰岛素合用或服用剂量较大时更明显。原则上,充血性心衰及浮肿患者忌用,用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者须立即停用。

肝功明显异常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有研究报道,此类药物可增加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风险,因此,严重骨质疏松且骨折风险较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慎用。

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及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糖尿病患者怀孕的几率减少。而格列酮类药物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使尚未绝经而不排卵的胰岛素抵抗患者重新排卵,从而增加女糖尿病患者怀孕的机会,但不宜或不愿受孕的糖尿病患者须格外注意。

口服降糖药 篇5

1.1 资料来 源

新疆102团医院门诊2012年—2014年门诊口服降糖药使用情况, 随机抽取250张口服降糖药处方进行研究分析。

1.2 研究方 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DD) 法分析各种口服降糖药的用药频度 (DDDs) 及日限定费用 (DDC) 。分析口服降糖药的用药频度相较按药品数量或消费金额统计用药频次更科学合理, 使统计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

DDD值以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和第17版《新编药物学》为参照标准, 参考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成人剂量。DDDs =总消耗量 /DDD值 , DDC = 总金额 /该药的DDDs。

2 统计数据分析

2013年度102团医院门诊口服降糖药的总使用量同比增长2.47%, 说明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人数有所增加 , 且口服降糖药仍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在众多口服药剂中, 双胍类多为对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使用, 使用量一直较大, 由于2012年度我院引进副作用更小的进口二甲双胍, 2013年国产二甲双胍用量有明显下降。由于不存在同类药物竞争, 且价格实惠治疗效果稳定, 磺酰脲类用量有增加趋势。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中新型降糖药瑞格列奈使用量也有上升趋势。

3 用药情 况分析

3.1 双胍类

双胍类降糖药物适合肥胖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 长期服用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少数出现乳酸性酸中毒不良现象。双胍类的二甲双胍是一种传统降糖药物, 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能帮助糖尿病患者充分利用内源性胰岛素, 故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也可与胰岛素合用; 与其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不会对胰岛产生刺激, 因此不会增加重胰岛细胞的负担, 特别是对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不增加体重。二甲双胍由于价格低廉, 因此使用量一直居高, 但国产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进口二甲双胍较弱, 所以进口二甲双胍的引入对国产二甲双胍的使用有一定影响。二甲双胍还具有降低血浆脂质浓度, 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肾血流的作用, 同时还对肾脏组织的非酶糖基化作用有降低效果, 可以降低肾小球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保护高糖及缺氧状态下受损的肾组织, 因此也适合伴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服用。近年来PCOS (多囊卵巢综合征) 开始实验性的使用胰岛素增敏剂进行治疗, 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一种被广泛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治疗的胰岛素增敏剂。

3.2 磺酰脲类

该院门诊磺酰脲类降糖药用药频度呈上升趋势, 2013年同比增长3.11%。格列吡嗪由于药效发挥时间与进餐后血糖变化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 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不易引起餐前低血糖反应;半衰期较短, 引起严重持久的低血糖危险性在磺酰脲类药物中较小, 且服用后胃肠道可以快速吸收, 价格便宜, 因此使用也相对较多。

3.3 非磺酰 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从用药处方量看,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中新型降糖药瑞格列奈使用量也有上升趋势。非磺酰脲类短效口服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中的新型产品瑞格列奈更适合老年患者和糖尿病肾病患者服用。该药物产生的刺激作用可以快速且短暂的刺激胰岛素释放, 可以对β细胞进行有效的保护, 避免长期过度刺激引起功能衰竭, 同时瑞格列奈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作用无葡萄糖依赖性, 并且快开-速闭的作用机制使药物成分在体内无积蓄, 不影响体重, 不易引起低血糖症状, 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瑞格列奈的服药原则为进餐时服药, 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而进行适当调整, 具有高度灵活性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药的灵活性得到提高, 可适应不同患者的生活方式,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结语

对该院2012年—2014年门诊口服降糖药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降糖药物使用上虽然出现波动, 但仍在合理范围内, 且使用情况规范、安全。在众多降糖类药物中, 仍以双胍类、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为主;双胍类类药物中二甲双胍使用量最大, 磺酰脲类格列吡嗪较多,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为主。该院也可引进一些新型或进口降糖药物, 可在原有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以便更好地控制血糖, 降低致残、致死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近年来, 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 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主要采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口服药物时患者广泛使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减少各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因此用药情况是否安全、有效、经济极为重要。对该院2013年度门诊口服降糖药用药数量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促进其合理用药。

关键词:门诊,口服降糖药,用药

参考文献

[1]顾苏俊, 单文治, 裴保香.2005—2007年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 2010 (7) .

[2]陈喜东, 翁小红.口服降糖药利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3) .

口服降糖药 篇6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医院HIS系统调出门诊2007-2010年所有口服降糖药物的品种、销售金额及相关信息。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调查表, 采用Excel2003办公软件对口服降糖药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D D D s) 和药品限定日费用 (D D C) 等进行分析。限定日剂量 (DDD) 根据《新编药物学》 (16版) 和药品说明书中成人的剂量规定。DDDs=年消耗总剂量/相应的DDD。DDC=零售金额/DDDs。从大到小依次排出销售金额、DDDs和D DC值。D D D s越大说明该药物的使用频率越高, 临床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越大。DDC值越小代表该药的日费用越低。

2 结果

2.1 使用的药品品种

2 00 7-20 10年我院门诊使用的口服降糖药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类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第一代磺酰脲类 (甲苯磺丁脲) 、第二代磺酰脲类 (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 、双胍类 (二甲双胍) 、胰岛素增敏药 (马来酸罗格列酮) 和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药 (瑞格列奈) 等。

2.2 各类药物的销售金额 (表1)

由表1可见, 磺酰脲类 (二代)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这4年中销售金额一直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 且逐年上升趋势明显。双胍类和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药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药2008年本院才开始使用, 至2009年其销售金额还低于双胍类, 但2010年销售金额成倍增长, 已远远超过双胍类。我院从2008年开始使用胰岛素增敏药, 这几年销售金额虽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至2010年其销售金额远不如上述四类药物。磺酰脲类 (一代) 2007-2008年有售, 但量微, 2009年起停止使用。

2.3 我院2 0 0 7-2 0 1 0年各类药物的D D D s值 (表2)

由表2可见, 磺酰脲类 (二代) DDDs值2007年居首位, 但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8-2010年均退居第二位。双胍类D D D s值稳中有升, 2 0 0 8-2 0 1 0年已稳居首位。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前3年DDDs值一直居第三位, 到2010年降至第四位, 2008-2010年其DDDs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药, 虽然本院从2008年才开始使用, 但其DDDs值逐年升高明显, 至2010年已跃居第三。

3 讨论

3.1 磺酰脲类

包括第一代的甲苯磺丁脲, 第二代的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以及新一代磺酰脲类格列苯脲。本文结果显示, 磺酰脲二代类药物这4年的DDDs值最高, 销售金额也最大。笔者分析, 这与该类药物品种多有关, 本院在售的就有5种。

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可引起体重增加, 偏瘦病人宜选用。低血糖是本类药物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以格列苯脲最常见且危害最大, 老年病人对其较敏感, 因此老年病人应慎用[1]。第一代的甲苯磺丁脲因治疗达标剂量大及毒副作用影响, 2009年起已在我院停用。格列齐特因降糖作用明显, 副作用轻, 价格较低而得到广泛应用。

3.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包括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此类药物前三年销售金额和DDDs值仅次于磺酰脲二代类药物, 到2010年销售金额虽然仍居第二位, 但DDDs值已退居第三位。

该类药不引起体重增加和低血糖, 降糖作用较弱, 是肥胖病人和控制餐后血糖的良好选择, 应用较广泛。因其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症状, 故禁用于肠道炎性疾病或肝硬化患者。

3.3 双胍类

包括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是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药物[2]。本次统计的双胍类药以二甲双胍为主, 但两药并未分开统计分析。二甲双胍价格低廉, 应用最为广泛。

3.4 胰岛素增敏药

即噻唑烷二酮类, 包括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该类药物增加肌肉和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少胰岛素控制, 从而有效降低血糖。

该类药物可导致液体潴留和充血性心力衰竭。2010年9月29日,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召开了罗格列酮专家咨询会, 建议对于新的或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首先考虑罗格列酮以外的降糖药物;对正在使用该类药物的, 应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 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并重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权衡利弊后, 继续用药。本次统计显示, 该类药物自200 8年开始使用以来D DD s值最低, 且逐年下降, 使用量最少。

3.5 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药

包括那格列奈, 瑞格列奈。瑞格列奈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呈葡萄糖依赖性, 因而较少引起低血糖, 临床安全性好[2]。本次调查显示, 自2008年开始销售以来无论是销售金额还是DDDs值逐年上升, 201 0年更是呈井喷式增长, 使用量增长较快。

参考文献

[1]唐凤川.糖尿病人常见用药问题及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1, 11 (3) :238-240.

口服降糖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通过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调出我院2007-2009年各类降糖药的种类、规格、用量、零售价格、金额等信息。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方法[1],参照《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以及临床常规用药剂量确定DDD,计算用药频度(DDDs)和DUI,通过DDDs和DUI分析用药情况。DUI≤1为合理用药。计算公式:DDDs=药品总耗量/DDD,DUI=DDDs/用药天数。

2 结 果

2.1 降糖药金额及排序

2007-2009年我院最主要6种口服降糖药购药金额及排序见表1。

2.2 各类口服降糖药费用比例

2007-2009年我院6种口服降糖药物购进金额占全年口服降糖药物金额的比例见表2。

2.3 主要降糖药DDDs及排序和DUI值

2007-2009年我院主要口服降糖药DDDs及排序和DUI见表3。

3 讨 论

我院主要面对的是海洋石油公司职工及其家属,就诊人群较固定,用药种类较单一,使用5类降糖药有利于对药物应用进行统计分析。从表1可见,购药稳定,依次为阿卡波糖、罗格列酮、二甲双胍、瑞格列奈、格列吡嗪、格列齐特,说明我院糖尿病患者用药基本稳定,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格列奈类、磺酰尿类药物为主。

从表2可见,5类口服降糖药购进金额占全年口服降糖药购药金额的比例很稳定,阿卡波糖的购进金额始终排在第1位(>33.3%)。排在第2位的罗格列酮(>20%)。

从表3可见,双胍类药物的DDDs连续3年稳居第1位。双胍类药物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型的首选药物,它不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浓度,而是直接作用于糖代谢过程,促进糖无氧酵解,增加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保护已受损的胰岛β细胞功能免受进一步损害,有利于糖尿病的长期控制;同时减轻胰岛素抵抗、避免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脂肪代谢、降低血脂,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2]。DDDs排在第2位的是阿卡波糖,阿卡波糖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作用是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水解酶,抑制食物多糖的分解,延缓小肠内糖的吸收[3],因此具有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作用。瑞格列奈为短效口服降血糖药,通过与β细胞膜上的特定位点结合,关闭细胞膜上的ATP依赖性钾通道,使β细胞去极化,导致其钙通道开放,钙的内流增加,从而促进胰腺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水平。罗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通过提高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实现,并且在脂肪组织中使胰岛素调控的葡萄糖转运因子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基因表达增加。罗格列酮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的高选择性、强效激动剂。人类的PPAR受体存在于胰岛素的主要靶组织如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罗格列酮通过激活PPAR-γ核受体,可对参与葡萄糖生成、转运和利用的胰岛素反应基因的转录进行调控,改善血糖控制同时伴有血胰岛素和C肽水平降低,也可使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下降,对血糖控制的改善作用较持久,以致于罗格列酮的DDDs从2007年的第5位升到2009年的第3位。从表2可见,这5类降糖药的DUI均<1,说明我院临床用药是符合规定用药剂量的。

摘要:目的 调查该院糖尿病患者降糖药应用情况,分析降糖药应用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用药频度(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UI)法,对该院2007-2009年各类降糖药消耗量和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降糖药的销售金额排前4位的是阿卡波糖、罗格列酮、二甲双胍、瑞格列奈,DDDs以二甲双胍、阿卡波糖为高,6种降糖药的DUI值均<1。结论 该院降糖药应用情况基本合理。

关键词:降糖药,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吴庆欢,刘凤英,郑翠,等.口服抗糖尿病药临床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0):1686.

[2]邵银珠,李艳.二甲双胍的合理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352.

口服降糖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从本院信息管理系统 (HIS) 内的账务管理系统中采集2013—2015全院口服降糖药的销售数据, 包括药名、剂型、规格、数量、单价、销售金额等。以药品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DDDs) 、日均费用 (DDC) 等作为观察指标, 应用Excel软件分类列表统计。DDD值以WT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为指标, 参考《新编药物学》 (第17版) [2]、药品说明书及结合本院临床常规用量综合确定。DDDs=年用药金额/DDD值, 该数值越大, 表示该药物使用频度越高;DDC=年用药金额/DDDs, DDC越大, 说明患者经济负担越重。另从药房2015年的处方中, 每季度抽取100张含口服降糖药的处方, 结合这400张处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用药方案进行统计分析[3]。

2 结果

2.1 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构成比及排序

本院临床使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 (TZDs)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四类, 其中促胰岛素分泌剂涉及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本院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逐年上升, 其应用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构成比及排序见表1~3。

2.2 含口服降糖药处方用药方案

本次抽样的400张处方中, 单药方案中磺酰脲类占49.51%, 双胍类占30.39%, 噻唑烷二酮类占15.20%;二联用药方案中, 双胍类选择率为75.82%, 磺酰脲类选择率为63.40%, 噻唑烷二酮类选择率为52.29%;三联用药方案中, 磺酰脲类选择率为100.00%, 双胍类选择率为95.35%, 噻唑烷二酮类选择率为95.35%。总的用药方案中, 磺酰脲类选择率为60.25%, 双胍类选择率为54.75%, 噻唑烷二酮类选择率为38.00%。见表4。

3 讨论

3.1 本院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逐年明显上升

2014年销售金额比2013年增长了82.73%, 2015年销售金额比2014年增长了55.04%。充分证实本地区的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也可能与糖尿病的诊断水平提高有关。仅检查空腹血糖, 糖尿病的漏检率高。结合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2h血糖值, 有效降低了糖尿病的漏检率。及时发现才能尽早的干预治疗。也说明本地人民保健意识增强, 重视自身血糖的控制。

3.1.1 磺酰脲类降糖药物

磺酰脲类降糖药是最早被广泛应用且应用时间最长的口服降糖药物, 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主要药物。该类药物最主要的降血糖作用机制为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提高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研究显示, 磺酰脲类药物可使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降低1.0%~1.5%。由表2可以看出, 本院该类药物的销售金额逐年上升, 每年构成比一直稳居第一, 说明本院医生习惯选用该类药物。格列吡嗪片剂的DDC虽然低, 但销售金额、DDDs排序正逐年下降。这可能与格列吡嗪片日剂量超过15mg时, 应在早、中、晚分三次餐前服用有关, 对于依从性差的患者, 易担心漏服而改选其他品种。格列吡嗪控释片因可降低血药浓度波动, 减少给药次数, 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4], 在本院应用较好。1次/d的格列美脲片的销售金额、DDDs排序上升很快。格列美脲与受体结合及解离的速度较快, 较少引起严重的低血糖, 且具有较强的胰岛外降糖作用[5], 也是受临床医患青睐的原因。

注:“-”表示没有销售

3.1.2 非磺酰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格列奈类药物

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格列奈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 可将Hb A1c降低0.5%~1.5%。其突出的优点是可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 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 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与磺酰脲类相比, 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 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酰脲类药物轻。瑞格列奈在肝脏分解, 代谢产物经胆管排泄, 无肾脏功能不全者使用禁忌, 适用于老年和糖尿病肾病者[6]。但比较DDC, 由于其价格偏贵,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3.1.3双胍类药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主要是二甲双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研究认为, 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抑制肠壁细胞吸收葡萄糖、增加骨骼肌和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肝糖原异生、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等环节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7]。临床试验显示, 二甲双胍可使Hb A1c下降1%~2%, 并可使体质量下降, 可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8,9]。二甲双胍肠溶胶囊因能减轻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在本院应用广泛DDDs排序达到了第一。但由表1中可以看出, 本院双胍类药物虽然销售金额逐年上升, 而每年销售金额、构成比排序却一直排第三, 构成比还略有下降。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版) 》 (以下简称指南) ,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 若无禁忌证, 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通过本次数据分析, 本院临床对二甲双胍的应用, 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1.4 噻唑烷二酮类为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为胰岛素增敏剂, 作用机制与竞争性激活核内过氧化物酶增值体激活受体γ, 调节胰岛素反应性基因的转录有关。该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改善脂肪紊乱;对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防治作用;改善胰岛B细胞的功能。该类药物虽不是指南中的一线治疗药物, 但在本院该类药物的销售金额、构成比排序一直略低于磺酰脲类, 远超双胍类, 稳居第二位。吡格列酮片虽然DDC值也不低, 但在本院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年销售金额排序一直稳居第一, DDDs排序也由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本院临床青睐该药物的同时, 需重视说明书上的警告、警示语, 警惕吡格列酮可能引起的体质量增加、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骨折等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1-11-08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第42期) 中, 已经提醒了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要关注吡咯列酮的膀胱癌风险, 说明书也随后做了相应修改。

3.1.5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在小肠上皮刷状缘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 从而抑制寡糖分解为单糖, 减少淀粉、糊精和双糖在小肠中吸收, 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适合中国人群的饮食谱, 在缓解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方面优于磺酰脲类, 适用于老年人[10]。但由于阿卡波糖胶囊DDC值偏高, 临床应用也受到了限制。

3.2

由表4可以分析出, 本次抽样的400张处方中, 单药方案中磺酰脲类占49.51%, 双胍类占30.39%, 噻唑烷二酮类占15.20%;二联用药方案中, 双胍类选择率为75.82%, 磺酰脲类选择率为63.40%, 噻唑烷二酮类选择率为52.29%;三联用药方案中, 磺酰脲类选择率为100.00%, 双胍类选择率为95.35%, 噻唑烷二酮类选择率为95.35%。总的用药方案中, 磺酰脲类选择率为60.25%, 双胍类选择率为54.75%, 噻唑烷二酮类选择率为38.00%。在联合用药方案中, 双胍类的选择率较高, 符合指南要求;但在单药方案中, 双胍类的选择率远不及磺酰脲类[11]。格列奈类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选择率一贯很低, 噻唑烷二酮类选择率与之相比则偏高。这些数据也说明本院医生的用药习惯, 并未对照指南而改变。

口服降糖药的应用提示 篇9

磺脲类降糖药的应用提示

1.此类药物可以导致低血糖。

2.此类药物对Ⅰ型糖尿病患者无效,因为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分泌功能已完全衰竭。

3.此类药物有可能出现原发性失效(应用磺脲素治疗在1个月内效果不佳)或继发性失效(先前应用磺脲素能有效控制血糖,而于治疗后1~3年失效),这种情况大多与患者自身胰岛功能衰竭有关。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此类药物。

5.磺胺类抗生素会增强磺脲类药的降糖效果,如果两者合用,应注意避免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双胍类药物的应用提示

1.双胍类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建议餐中或餐后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以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2.有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或者有心衰、肺气肿、肺心病者,不推荐服用此类药物。

3.要进行肝脏手术或者x线造影检查的前1~2天,应停用此药。在造影检查48小时后,应检查肝、肾功能,如结果正常,可恢复服用二甲双胍。

4.服用双胍类药物者不宜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因乙醇可损害肝功能,尤其是能抑制糖原异生而致低血糖。

5.妊娠期、哺乳期以及计划怀孕的妇女均应避免服用双胍类药物。动物实验表明,二甲双胍能通过乳汁分泌。

6.单独应用此类药物一般不出现低血糖,当与其他类药物或胰岛素联用时,可能导致低血糖。

7.由于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因此,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忌用二甲双胍。

8.双胍类药物最大剂量是2000毫克/日,可分为2~4次服用。

α-糖苷酶抑制剂的应用提示

1.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必须正确服用才能发挥疗效,要求在进餐时将该药同第一口饭一起嚼碎服用。

2.α-糖苷酶抑制剂对α-糖苷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必须有底物(即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参与,也就是说,它一定要与碳水化合物(如主食)同时用,才能发挥降糖作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可引起腹胀、肛门排气增加,偶有腹泻、腹痛,因此,有腹部手术史或肠梗阻患者、伴有明显消化吸收障碍的慢性肠功能紊乱患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单用α-糖苷酶抑制剂一般不会产生低血糖,但在与其他降糖药、胰岛素联合应用时,则有可能发生低血糖,此时应立即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治疗,而用一般的碳水化合物(如果汁、白糖、淀粉类食物等)治疗无效,因为α-糖苷酶活性被抑制,寡糖及多糖的消化吸收受阻,血葡萄糖水平不能迅速升高。

5.有胃肠功能紊乱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不宜应用。

噻唑烷二酮类的应用提示

1.此类药物包括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它们通过结合和活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起作用。此类药物需服用数周后才明显见效,因此,不能因短期效果不明显而改换药物。同样,一旦停用此类药物,其药效往往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完全消失。

2.此类药物可引起水钠潴留及水肿,尤其在与胰岛素合用或服用剂量较大时更明显。原则上,充血性心衰和肺水肿患者忌用,用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者须立即停用。

3.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及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糖尿病患者怀孕的概率减少。而罗格列酮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使尚未绝经而不排卵的胰岛素抵抗患者重新排卵,从而增加女性糖尿病患者怀孕的机会,但不宜或不愿受孕的糖尿病患者须格外注意。

4.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避免服用此类药物。

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门诊用药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该院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2013年WHO关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空腹血糖≥10 mmol/L,餐后2h≥11.1 mmol/L。经病理诊断为糖尿病。排除肾脏功能不全、严重心血管疾病、慢性胰腺疾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有女13例,男27例,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63.6岁,病程为2.35~7.65年;对照组有女15例,男性25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4.2岁,病程为3.15~6.9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一般资料及病情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处方回顾性分析,收集、整理和统一。采用WHO制定的标准,分析各类降糖药的用药频度[3]。用药频度=总消耗量/DDD值。依次排出金额序号。通过分析法,分析两组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中的用药方式以及有效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方法

使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了皮肤降糖药处方对比

如表1所示,在经过各自组降糖治疗后,采取磺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采用单一胰岛素增敏剂降糖的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口服降糖药DDDS排序

如表2所示,该院门诊口服降糖药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排序依次为达美康、甲福明、亚莫利、消渴丸、诺和灵50R。

3 讨论

当前,国外内临床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有效药物,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控制患者血糖为主[4]。糖尿病进展至某个阶段后,患者的胰岛功能普遍容易出现衰竭危险,尤其一些老年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物之后仍会出现控糖效果不好的现象。国内外临床都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尽早基于胰岛素(FINS)治疗[5],但胰岛素尽管可以良好的控制血糖中“葡萄糖的毒性作用”、帮助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及增强抵抗能力,然而如果过量的胰岛素应用也会出现高胰岛素血症的情况,以致患者出现低血糖、体重增加等不良并发症。

2型糖尿病作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疾病患者一般集中在三十岁以后发病,该病致病机制和遗传、生活方式、年龄以及环境等众多因素息息相关[6],是严重威胁中老年患者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2型糖尿病也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故而,治疗2型糖尿病可不需要持续注射胰岛素治疗,一般通过口服降糖药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治疗疗效。但是,口服降糖药物的前提是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要长期使用,必须保持持久性方可获得理想的血糖控制状态。毋庸置疑,长期的药物治疗所产生的费用也会比较高,并且长期的用药也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有鉴于此,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上,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还需要确保降糖药品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该研究中所抽查中40张联合用药处方的观察组中,40例患者都并未出现由于联合用药所引发的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药效重复等问题。由此可表明,该院门诊的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是相对科学、合理、高效的。在胰岛素应用上,该院门诊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层面上胰岛素的应用均明显选择单一的口服降糖药,唯有在口服降糖药疗效无效的情况下方可应用胰岛素治疗,临床所用最广的胰岛素药物主要有门冬胰岛素,而胰岛素注射液的应用必须也是合理、安全、有效的。

2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口服降糖药治疗阶段,应当遵循医嘱处方积极的配合治疗,患者按照处方服药[7]。在用药的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解释在服用药物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让患者一定程度上明白所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国内外临床在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用药中,最为普遍也是应用较广的药物组合形式有磺脲类药物联合双胍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联合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药物联合α葡萄糖酐酶抑制剂、双胍类药物联合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联合磺脲类药物、胰岛素促泌剂联合α葡萄糖酐酶抑制剂。按照口服降糖药物的协同功效,可以明显的降低患者体内的血糖波动,由此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应用磺脲类药物联合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酐酶抑制剂,以及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按照不同药物作用机制对患者展开治疗,强化血糖控制,强化治疗。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可以形成药用协同作用,不仅能够显现胰岛素疗效,模拟人胰岛素分泌,让胰岛素峰值浓度、餐后血糖高峰吻合,规避了低血糖事件出现的风险,胰岛素用量少,更易于使血糖达标。同时在治疗期间降低患者的低血糖,主治医师对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限制患者日常生活中对糖的摄入[8]。该研究表明,该院本真对口服降糖药的用药合理,安全指数较高。

参考文献

[1]李燕华.扶正畅枢法对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证治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2]周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1.

[3]张丽菊.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门诊用药分析[J].海峡药学,2011,12(10):200-201.

[4]刘娟.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12(4):260-261.

[5]程中鼎,盛春峰.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4(3):79-80.

[6]李祖宙.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J].海峡药学,2010,12(9):119-111.

[7]吕焕菊,李子民,马海玲.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4(12):462-463.

上一篇:词语教学的几点策略下一篇:亲近—探究—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