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直肠给药

2024-06-09

口服直肠给药(精选八篇)

口服直肠给药 篇1

目前,直肠给药已成为可行的给药方法,得到大家的共识。为进一步观察盐酸吗啡缓释片口服给药与直肠给药两种给药方式控制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有无差别,对76例晚期癌痛患者按随机数分为盐酸吗啡缓释片口服给药组和直肠给药组,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对比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4年6月~2008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中晚肿瘤患者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龄28~74岁。原发肿瘤:肺癌15例,胃癌11例,结直肠癌16例,乳腺癌18例,食道癌4例,鼻咽癌2例,恶性淋巴瘤2例,肝癌6例,胰腺癌2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患者疼痛程度在中度以上,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能排除放化疗对镇痛作用的影响,无直肠和肛门病变。

1.2 用药方法

口服给药组,常规服用盐酸吗啡控制片,每12h一次,根据个体化原则逐渐调整用药剂量使患者达到无痛或基本无痛。

直肠给药组,需在便后给药,否则应清洁灌肠,如直肠黏膜干燥,可给予开塞露润滑后置入盐酸吗啡缓制片,若需2片或2片以上时,将药放入胶囊内以便一次放入,药物剂量调整与口服组相同。

在两组给药时均应注意:盐酸吗啡缓释片应完整使用,不能碾碎,否则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

(1)疼痛强度评判采用数字分级法: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10为剧烈疼痛[4]。

(2)疼痛缓解度(PAR)按5级记录:0度:疼痛未减轻;1度:轻度缓解(减轻约1/4);2度:中度缓解(减轻约1/2);3度:明显缓解(减轻约3/4);4度:完全缓解(疼痛消失)。其中达到2~4度为有效。

(3)不良反应:详细记录用药期间患者血压、呼吸、心率变化及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便秘和局部刺激症状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确定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2周治疗后,口服药物组总有效率为94.7%,直肠给药组总有效率为92.1%,经检验,P>0.05,两组止痛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3 讨论

1995年,James Campbe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在2001年亚太地区疼痛论坛上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权利”。在2002年第10届IASP年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基本共识——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而吗啡是控制肿瘤疼痛的重要药物,其止痛效果好,作用时间长,可多种途径给药(作用时间和半衰期相等)。对未用过阿片类药物的患者,缓释吗啡片首次剂量推荐用10~30mg,对各种原因不能口服的患者,可予舌下直肠、皮下、经皮、静脉及硬膜外等途径给药,首量不变。吗啡的副作用不应成为影响其使用的理由,应选择一种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给药途径,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另外,要严格地将成瘾、精神依赖同躯体依赖及耐药性区别开来,真正的成瘾在临床上是非常少见的[5]。

盐酸吗啡缓释片因可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血药浓度稳定,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等优点已被广泛使用,在癌痛的治疗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口服给药在临床上是常用的给药方式。但口服给药过程中常出现较多的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头昏等副作用,使部分患者难以接受而拒绝服用。另外,那些化疗、放疗合并严重的胃肠道反应,或合并胃肠梗阻、食道梗阻,或吞咽困难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直肠给药是一种可取的给药途径[6]。直肠给药后盐酸吗啡缓释片可在直肠内恒速释放,药物经直肠粘膜吸收后,有两条途径进入全身:一条途径是通过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进入肝脏(30%~50%);另一条途径是经直肠下静脉、肛门静脉,髂静脉(约50%~70%)绕过肝脏进入下腔静脉而达全身,这样就能避免药物与胃肠道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7],而且能克服口服药的肝脏首过效应,从而达到不经口服也能维持吗啡的血药浓度的目的,有效地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根据按时给药和个体化给药原则,在盐酸吗啡缓释片口服给药组和直肠给药组中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92.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似[7,8]。在不良反应的发生方面也相似,而且由直肠给药而引起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低于口服给药,考虑这与直肠给药不经过上消化道有关。因此,经临床实验证明盐酸吗啡缓释片经直肠给药与口服给药疗效相同,未增加不良反应,且较少发生消化道症状,可明显提高不能口服药物的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盐酸吗啡缓释片直肠用药具有确切的镇痛作用,特别适合于口服用药困难的癌痛病人。当不能口服盐酸吗啡缓释片时可改为直肠给药,从而在用药剂量和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同样的镇痛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口服给药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42.1%,腹胀便秘的发生率为73.7%,嗜睡的发生率为31.6%;直肠给药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8.4%,腹胀便秘的发生率为76.3%,嗜睡的发生率为14%,排尿困难的发生率为26.3%;其中消化道反映直肠给药组明显低于口服给药组,P<0.05见表2。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吗啡缓释片口服给药与直肠给药两种给药方式控制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有无差别。方法:将76例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吗啡缓释片口服给药组和直肠给药组,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对比。结果:经2周治疗后,口服药物组总有效率为94.7%,直肠给药组总有效率为92.1%,两组止痛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在不良反应的发生方面也相似,而且由直肠给药而引起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低于口服给药。结论:盐酸吗啡缓释片经直肠给药与口服给药疗效相同,副作用少于口服给药,适用于不能口服或口服副反应较多的患者。

关键词:癌性疼痛,盐酸吗啡缓释片,口服直肠给药

参考文献

[1] 李同度.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1999;21(05) :395~398

[2] JacOX A.Garr DB,Payne R.New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in inpatients with cancer[J].N Engl J Med,1994;330(9) :651~655

[3] 孙燕.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3~25

[4] 孙燕.我国试行的肿瘤病人生活质量评分.癌症三阶梯镇痛指导原则,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0~101

[5] 曾德惠.口服缓释固体制剂的研制[J].中国药学杂志,1995;30(6) :326~330

[6] Prado WA.Involvement of calcium in pain and antinociception.Braz J Med Biol Res,2001;34(4) :449~61

[7] 李杰,管林,王先国.美施康定治疗癌痛150例疗效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4;9(1) :37~40

口服给药讲究姿势 篇2

硝酸甘油片:半卧位或坐位

硝酸甘油片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及预防,也可用于降低血压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它常被用于抗心绞痛。

患者如果采取站立位服用这种药物,会使全身血管扩张,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而使大脑缺血,很容易头晕而摔倒。因此,含服此药时最好取半卧位或坐位,这种姿势能使回心血量减少,利于心绞痛较快缓解。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躺着服药(卧位)不是更安全吗?其实不然,因为采用卧位姿势用药会使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绞痛加剧。

如果是发生一般心绞痛的患者,可以坐在床上或椅子上将硝酸甘油片含于舌根处;如果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此时一定要卧床,由家人将患者慢慢扶起,使患者的上半身与地面呈40°~50°角。

胃溃疡部位不同:服药后卧位有别

治疗胃溃疡的药物,其药理作用是药物与胃液中的黏蛋白结合形成保护膜,覆盖溃疡面而促进溃疡愈合。为了使药物与高位的溃疡面有较多的接触时间,应在服用抗溃疡药后静卧一个小时,并根据溃疡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卧位:如溃疡在胃底后壁,宜仰卧;溃疡在胃体后侧壁,宜左侧卧位。这样做既可减慢药物排空时间,延长药效,又可减少胃酸和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减轻对胃黏膜的腐蚀作用。

老年患者服药:不要躺着

有些患者习惯躺着吃药,尤其是年老体弱者、住院患者。他们都习惯躺在病床上服药或是服药后马上卧床休息。殊不知,这样很容易引起食管炎及食管溃疡。

患者躺着服药时,饮水量往往较少,药片在食管内停留较长的时间而患者自己没有感觉。如果在夜间躺着服药,问题会更加突出。夜间人体唾液分泌少,食管的蠕动减慢,药片一旦牢固地附在食管壁上,饮用大量的水也难以冲走,还可能引发食管炎或食管溃疡。

有研究表明,躺着服药,不论用多少水吞服,约有一半的药物在进入食管内便已溶化,这样会使药物停留在食管内,刺激食管黏膜而造成损伤。正确的给药姿势应该是坐正位服药,服药后要稍微活动一下,再卧床休息。对于少数重病必须卧床服药的患者,如果服用的药片是可以掰开的,可将药片碾成粉末进行冲服;反之,在服药时应大量喝水,水量的大小以患者感觉药片直接滑入食道为准。■

口服直肠给药 篇3

关键词:盐酸吗啡缓释片,口服给药,直肠给药,癌痛,不良反应

癌性疼痛, 别名为癌痛, 是疼痛部位需要修复或调节的信息传入到神经中枢后引起的疼痛感觉[1], 癌痛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可能与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癌症治疗所致疼痛、肿瘤间接所致疼痛等有关, 一般认为, 在血管、软组织、骨头、淋巴管、内脏机械或化学刺激作用下, 通过C纤维或Aδ纤维传入神经中枢[2], 进而产生痛觉。中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症状为疼痛, 约30%~50%患者有中度及重度疼痛, 70%的晚期癌症患者有疼痛加剧, 给患者心理、精神带来巨大的压力, 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64例癌痛患者临床治疗资料, 探讨盐酸吗啡缓释片口服给药与直肠给药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64例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原发肿瘤:肺癌11例, 胃癌10例, 乳腺癌14例, 结直肠癌11例, 肝癌9例, 食道癌3例, 恶性淋巴瘤3例, 鼻咽癌2例, 胰腺癌1例, 结合临床症状及手术或病理学检查结果, 全部病例均确诊, 均排除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性障碍者, 排除放疗和化疗对镇痛作用的影响, 无肛门病变和直肠病变。将该组64例癌痛患者分为两组, 即直肠给药组 (n=32) 和口服给药组 (n=32) , 直肠给药组男性患者20例, 女性12例, 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 (48.7±11.3) 岁;口服给药组患者男性18例, 女性14例, 年龄26~75岁, 平均年龄 (47.9±10.7) 岁, 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作数据分析, 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口服给药组:给予10mg盐酸吗啡缓释片 (美菲康, 10 mg/片, 国药准字H10930078) 常规口服, 每12 h给药1次, 根据患者病情恢复、体质等不断调整药物剂量, 尽可能使患者达到基本无痛或无痛。持续给药7 d。

直肠给药组:通常在便后给药, 清洁灌肠, 若直肠黏膜干燥, 可给予塞露润滑后置入盐酸吗啡缓释片, 2片或以上, 将药物放入胶囊后一次放入, 药物剂量调整与口服组一致。持续给药7 d。在两者患者治疗过程中, 应确保盐酸吗啡缓释片完整, 切不可碾碎[3,4], 避免药物治疗效果降低。

1.3 观察指标

采用是数字分级法评断疼痛强度:剧烈疼痛为10分, 重度疼痛为7~9分, 中度疼痛为4~6分, 1~3分为轻度疼痛, 0分表示无疼痛感觉, 采用视觉模拟 (VAS) 疼痛评分对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患者疼痛进行评分, 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生活满意度情况。采用疼痛缓解度评价治疗效果:4度:疼痛完全消失;3度: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减轻≥75%;2度:中度缓解, 疼痛减轻约50%;1度:轻度缓解, 减轻约25%;0度:疼痛无明显缓解。达到2~4度为有效。同时详细观察和记录患者服药期间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包括消化道反应 (恶心、呕吐) 、呼吸影响、排尿困难、便秘、嗜睡等, 以此对临床治疗效果作综合评估[5,6,7]。

1.4 统计方法

将该组实验数据收集整理后录入Excel, 在计算机中应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作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以 (±s) 对计量资料作描述, 以 (%) 对计数资料作描述, 各组间差异经t和χ2检验, 在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后疗效比较

直肠给药组患者与口服给药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治疗前后VAS评分及生活满意度比较

直肠和口服给药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和生活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直肠给药组患者生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可能与不良反应发生有关, 见表2。

2.3 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直肠给药组患者消化道反应、嗜睡、呼吸影响、便秘、排便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除消化道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外, 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癌性疼痛的发生与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变化、神经传导通路等相关, 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通常情况下, 不同类型的癌痛, 其机制介导不同, 若临床仅靠疼痛症状诊断, 将增大治疗难度与风险。在选择缓解疼痛的药物时, 按照作用机制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的药物, 常用于牙痛、头痛治疗中;另外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有利于选择性缓解疼痛, 在减轻疼痛的同时, 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减轻心理压力, 多用于剧烈疼痛。

盐酸吗啡缓释片是一种强阿片类止痛药, 止痛效果好, 作用时间长, 能使多数患者达到基本无痛。针对未用过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来讲, 缓释吗啡片首次推荐剂量为10~30 mg, 可通过皮下、经皮、直肠、静脉、硬膜外等途径给药, 当然所产生的临床效果也存在差异。盐酸吗啡缓释片能明显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血药浓度稳定, 不良反应少, 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直肠给药方式, 可使盐酸吗啡缓释片在直肠内恒速释放, 直肠黏膜吸收药物后, 通过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进入肝脏, 并经直肠下静脉、肛门静脉达到全身, 从而长时间维持血药浓度, 缓解疼痛症状。

综上所述, 在癌痛控制中, 盐酸吗啡缓释片口服与直肠给药疗效相当, 但直肠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少, 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 疗效安全显著, 特别适合口服用药困难的癌痛患者, 进一步突出了盐酸吗啡缓释片直肠给药的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万佳琪, 王松, 于永清, 等.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晚期癌痛的不良反应及抑制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2, 12 (12) :124-125.

[2]叶峰, 张映红, 王淳阅, 等.盐酸吗啡缓释片直肠给药对癌痛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7) :141-142.

[3]金玉彬, 信涛, 姜秋颖, 等.盐酸吗啡缓释片直肠给药的临床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9, 43 (3) :306-307.

[4]Ping Duan.盐酸吗啡缓释片直肠给药治疗晚期癌痛临床观察[J].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英文版, 2007, 6 (6) :594-595.

[5]程凯, 蔡红, 魏阳, 等.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度癌痛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师, 2014, 17 (7) :1170-1172.

[6]赵妍丽, 谭榜宪, 周长青, 等.盐酸吗啡缓释片在癌痛治疗中的毒副作用及对策[J].肿瘤预防与治疗, 2009, 22 (3) :288-290, 296.

最佳口服给药时间探讨 篇4

1药物服用相关名词定义

口服药物的吸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不是简单的服药频率和剂量问题, 与个体差异、药物剂型、服药时间等有着密切关系。个体差异在临床上有3种表现形式:特异性、高敏性、耐受性。口服药物的剂型诸多, 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颗粒剂、丸剂等, 片剂还出现了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分散片、咀嚼片、泡腾片, 胶囊剂也有软胶囊、肠溶胶囊、缓释胶囊等。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决定了给药途径、吸收率和利用率[1]。口服药物的服药时间有餐前、餐中、餐后、空腹、睡前、晨服等类型[2]。空腹是指清晨至早餐前、餐前1h或餐后2h;餐前服用是指餐前30min服用;餐时服则是指餐后片刻或少许进食后服药;餐后服用是指餐后15~30min服药。睡前服是指临睡前15~30min;必要时服多为胃肠解痉药和退热药;即刻服是指疾病发作时立即服用;半空腹是指在2餐之间服用;晨服是指在清晨起床后服用[3]。

2宜餐前服用的药物

2.1 消化系统的药物

(1) 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颠茄片等。 (2) 口服营养药:如人参制剂、鹿茸精、蜂乳、六味地黄丸及一些对胃肠刺激小的滋补药物。 (3) 胃动力药及助消化药:餐前15~30min服用可在进餐时发挥促进胃肠运动推进食糜向下移动的作用, 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西沙必利。助消化药如乳酶生、多酶片等, 需餐前服用。 (4) 胃壁保护药:如氢氧化铝、三硅酸镁、胶体果胶铋等, 易在酸性介质中形成高黏度物质充分覆盖于胃黏膜表面, 避免失误与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5) 吸附药:如活性炭。 (6) 收敛药:如鞣酸蛋白、蒙脱石散剂、次碳酸铋等, 餐前服用能使药物较快通过胃到达小肠, 遇碱性肠液分解出鞣酸与黏膜表面蛋白质形成沉淀, 起收敛止泻作用。

2.2 降血糖药

降糖药一般需餐前服用使得药物的最高药效时间与进餐后的血糖高峰时间相一致, 又可减少餐前发生低血糖反应, 如: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但如有胃肠不适也可餐中或餐后服用, 如二甲双胍类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常于餐中或餐后即服。阿卡波糖需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竞争肠道中的α-糖苷酶才能发挥作用, 故常用于餐前即刻或与第一口主食一起嚼服, 若餐后时间长时间才服药则疗效降低, 甚至无效[4]。

2.3 部分降血压药:

如卡托普利。

3宜餐中服用的药物

按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程度, 大致可分为3类:第1类是食物可促进药物的吸收, 如:辛伐他汀、伊曲康唑、头孢呋辛酯等;第2类餐中服用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非甾体药吡罗昔康餐中服有2方面作用: (1) 镇痛作用更持久; (2) 减少胃黏膜出血的几率;抗结核药如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钠在进餐时服用可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第3类食物不影响药物的吸收, 还可减少对胃及食管的刺激, 如:克林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可待因等。

4宜餐后服用的药物

适宜餐后服用的药物: (1) 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主要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反应, 有可能加重消化系统溃疡或诱发出血的药物, 如抗贫血药、抗组胺药、钙剂等; (2) 可增加生物利用度的药物:助消化、维生素类, 如脂溶性维生素A、D、E等在餐后服用更易吸收, 因餐后胃肠道有较充足的油脂, 有利于它们溶解; (3) 是可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 如维生素B2的特定吸收部位在小肠上部, 若空腹服用则胃排空快, 大量的维生素B2在短时间集中于十二指肠, 降低其生物利用度。而餐后服可延缓胃排空, 使其在小肠较充分的吸收。

5宜空腹服用的药物

5.1 抗菌药物的服用

宜空腹服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严格按服药说明要求去做, 可使每种抗菌类药发挥它最佳效能。

5.2 质子泵抑制剂

不可否认, 空腹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产生恶心等不良反应, 但大多数症状轻微并能耐受。餐时或餐后服用他汀类药物, 虽可防止或减轻恶心症状, 但会带来其他不良反应, 如腹痛、腹泻等, 这是因为此类药物可与食物中的某些成分产生相互作用而引起变态反应, 促使胃肠道功能紊乱, 蠕动增加, 导致腹痛、腹泻。更重要的是, 他汀类药物若与中等脂肪饮食同服, 可使药物产生吸收障碍, 影响有效血药浓度, 进而降低疗效。鉴于这种情况, 医学专家强调他汀类药物在空腹时服用为宜[5]。

5.3 提高生物利用度

如:卡托普利、尼莫地平、地尔硫艹卓、氯雷他汀等, 空腹口服可提高生物利用度。

5.4 肠溶制剂

肠溶制剂需空腹整粒服用, 使药物快速进入肠道崩解吸收, 如阿斯匹林肠溶片、双氯芬酸钠肠溶制剂等。

6宜清晨服用的药物

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抗高血压药、抗抑郁药、利尿药、驱虫药、泻药等。例如一般利尿剂宜清晨服用, 利尿剂在体内发挥药效与益肾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相关, 所以氢氯噻嗪在早7∶00服用不良反应很小, 而呋塞米在上午10∶00服用, 利尿作用最强, 还可避免夜间排尿过多, 影响休息和睡眠;抗高血压药, 人体的血压在上午9∶00~11∶00时为高峰, 随后逐步下降, 夜间入睡后则下降到一天的最低点, 所以高血压药一般只需白天用药, 且上午用药量略大, 若夜间继续用药, 则血压易下降更低, 易诱发脑血栓;糖皮质激素在上午6∶00~8∶00分泌最高, 以后渐降, 至午后最低, 因此用糖皮质激素替代疗法时, 早晨最多应用全天剂量的2/3, 下午用全天剂量的1/3, 如长期应用, 则早晨给药1次或隔日早晨给药, 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抗抑郁药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是情绪稳定剂, 如晚上服用, 其兴奋性的不良反应会导致失眠, 所以药师应交代患者清晨服用。

7宜睡前服用的药

(1) 镇静催眠药:有助睡眠。 (2) 抗过敏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酮替芬等宜在临睡前0.5h服用, 把其不良反应作为助睡眠作用。 (3) 平喘药:以临睡前服用效果最佳。因为凌晨1∶00~2∶00, 是哮喘患者对引起支气管痉挛的乙酰胆碱和组织胺反应最为敏感的时段。氨茶碱除外:因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 以早晨7∶00服用效果最好, 毒性最低。血脂调节药: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他汀类药, 因肝脏合成胆固醇峰期在夜间, 晚餐后服用此类药物有助于提高疗效。钙剂:人血钙水平在后半夜及清晨最低, 睡前服用可使钙得到更好的利用。

8常见服药误区

(1) 误区1:吞咽困难时将药物掰开或打开胶囊服用。虽部分药物可剥开服用, 但由于胶囊可掩盖不良气味和减少对胃的刺激, 剥开后会降低药效并增加对胃的刺激。同时, 一些肠溶或缓、控释制剂必须完整吞服, 才能有效释放药物, 发挥作用。盲目服用不仅达不到缓控释的长效作用, 还有可能导致中毒。 (2) 误区2:直接吞服泡腾片、含片、颗粒剂等药物比较方便。这些制剂必须在溶媒的作用下, 如泡腾、颗粒剂必须在水的作用下, 释放出有效的药理成分才能发挥作用。为了省事直接服用, 加重胃刺激的同时降低了药效。 (3) 误区3:抗菌药物的服用应在餐后。因抗菌类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大, 餐后服用可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其实, 这是个误区。现在有些常用的抗菌类药物, 恰恰应是空腹服用, 因餐后服用, 食物可影响药物吸收或使药物利用率明显降低。

总之, 药物的服用时间与人体的生物节律相吻合, 应不断学习积累经验, 研究药物服用最佳时间, 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使药物对治疗疾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药物的时间治疗是一个新兴的发展方向, 对于指导合理用药, 增强药物疗效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1.

[2]丁平田, 范晓文.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3]吕圭源.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38.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33.

常用口服药物给药时间及服用方法 篇5

1 口服药物合理的给药时间

1.1 清晨空腹时给药

盐类泻药和四氯乙烯等驱虫药应在清晨空腹时服用药物, 可保持较高浓度而发挥作用。雅施达、吲达帕胺等降压药, 依据高血压疾病有昼夜节律性波动现象, 每日服用1次的长效降压药应在清晨7时左右。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等的治疗, 清晨服用可降低不良反应。硫酸镁、芒硝等刺激性强的泻药和利尿药宜在清晨服用, 避免夜间排泄而影响睡眠。中药鸡鸣散在平旦鸡呜时服用, 可得到最佳疗效, 现代时辰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该药清晨服用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1.2 餐前给药

多潘立酮等促胃肠动力药物宜在餐前服用, 可促进胃肠推动型蠕动和食物向下排空, 提高治疗作用。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等降血糖药物, 餐前服药不但血药达峰浓度时间比餐中服用短, 因此餐前给药疗效高, 副作用少。治疗胃炎和胃溃疡的胃舒平和中药海螵蛸、白芨等药物, 这类药物在餐前30min左右服用效果比较理想, 可以充分发挥其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大多数抗菌药物要餐前服用, 吸收迅速。药用炭在餐前服用胃内食物少, 便于发挥吸附胃肠道有害物质及气体的作用。

1.3 用餐时或餐后给药

降血糖药物阿卡波糖, 有降低餐后高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浓度的作用, 应在饭前即刻吞服可提高其临床效果, 并可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一般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和长期服用可引起溃疡或出血, 这类药物与食物同服或餐后给药, 可以减轻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乳酶生、复合多酶片、酵母片等辅助消化药, 用餐时或餐后给药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以缓解消化不良。

1.4 睡前给药

美沙酮、曲马多等镇痛药, 由于人的痛觉以午夜至凌晨最为敏感, 因此以临睡前使用为佳。洛伐他丁、辛伐他丁等降脂药, 鉴于在午夜至清晨人体的胆固醇合成最为旺盛, 采用每日睡前顿服代替每日3次服药效果更好。沙丁胺醇、氨茶碱等平喘药, 由于哮喘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 在临睡前服用止喘效果理想。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 因为胃酸的分泌有昼少夜多的规律, 目前主张全天量睡前顿服。

2 口服药物合理的给药方法

2.1 咀嚼后服药

2.1.1 利于药物尽快释放而发挥速效作用

异丙肾上腺素为急救药, 将药片迅速嚼碎后含于舌下, 否则达不到速效目的。用于治疗高血压, 患有重度高血压时, 即刻将药片嚼碎后含于舌下, 1-2h达最大效应。硝酸甘油用于防治心绞痛, 立即将药片嚼碎后含于舌下, 约2~5min便可发挥疗效。色羟丙钠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 将药片快速嚼碎服下, 可尽快发挥抗过敏作用。

2.1.2 利于药物在黏膜上的覆盖

用于镇咳祛痰的复方甘草片, 是一种黏膜保护性镇咳药, 嚼碎后含服药物覆盖在发炎的咽喉部黏膜上, 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的刺激。治疗消化道溃疡和抗酸药, 应于饭前30min或胃痛发作时嚼碎服用, 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保护膜, 可使炎症或溃疡尽快愈合。

2.1.3 利于减轻胃的负担

碳酸钙、葡萄糖酸钙和钙尔奇D等钙的制剂, 崩解速度较慢, 嚼碎后服用不但有利于钙离子的吸收, 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

2.2 不能咀嚼服用

2.2.1 缓、控释制剂

茶碱、硝苯地平等药物的缓、控释片, 可较持久的释放药物, 减少用药次数, 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一般服用时需完整吞服, 不能研碎或咀嚼服用, 如果咀嚼服用药物突然大量释放, 易造成毒副作用, 甚至危及生命。

2.2.2 肠溶衣片

阿司匹林、蚓激酶等肠溶衣片, 这类制剂是因为药物在胃酸条件下容易分解失效, 或是对胃黏膜刺激较大, 为此肠溶衣片只能完整吞服。

2.2.3 胶囊制剂

新康泰克、吲哚美辛等胶囊制剂, 为避免药物对1:3腔和胃黏膜的刺激作用, 或防止胃酸对药物的分解或使药物在肠道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 因此胶囊须整粒吞服。

3 口服药物时合理的饮水量

3.1 常规饮水量服药用

溶液一般以白开水为佳, 饮水量以300ml左右为宜。一般患者服药前, 当先饮一口水, 湿润下咽喉部, 服药时再饮用300ml水左右。服用时合理的饮水量, 可以增加胃的排空速度。大多数药物在小肠吸收, 胃的排空速度提高后, 药物就可以更快地到达肠部, 能冲淡食物和胃酸对药物的破坏。胶囊剂易粘附在胃壁上, 导致局部浓度过高, 刺激胃黏膜, 服用胶囊尤其应注意合理的饮水量。

3.2 缓饮或不饮水

有些药物具有特殊的起效方式, 要尽可能地缓饮、少饮或不饮水为宜, 否则会降低药效。如硫糖铝和氢氧化铝凝胶是治疗胃溃疡的常用药物, 服用后在胃内变成无数不溶解的细小颗粒, 使胃黏膜免于胃酸侵蚀, 慢慢长出新的组织。服用这类药物时, 如果多饮水, 覆盖在受损胃黏膜的药物颗粒减少, 作用明显降低。口服止咳糖浆类药物患者口服后, 药物覆盖在发炎的咽部表面, 形成保护膜。如果立即饮水将药物稀释, 降低粘稠度, 可减少吸收, 影响药物疗效。

3.3 须多饮水

多数解热镇痛药对胃有一定的刺激, 需多饮水稀释其在消化道的浓度;患者服药退热后, 因大量出汗造成水和电解质丢失, 所以应当多饮水进行补充。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之一, 特别是服用部分抗菌消炎药物, 其代谢产物对肾脏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所以必须多饮水, 稀释其在尿液中的浓度。

4 讨论

药物的剂型、剂量、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性、服用时间和方法等均能影响着口服药物的疗效。因此正确掌握口服药物的使用方法很重要。想要掌握用药剂量和服用时间, 需了解药物应使用常用量, 在常用量时既能发挥治疗作用, 又不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药物使用的间隔时间是按治疗要求和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而定。

摘要:对常用口服药物给药时间及服用方法进行综述。

口服直肠给药 篇6

1住院老年患者口服给药安全隐患类型

文献报道老年人口服给药护理安全隐患的类型包括查对医嘱不严, 护士发药查对不严, 药物漏发, 不知晓正确的用药剂量, 时间、 方法, 患者不知晓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不遵医嘱服用药物, 住院患者服用自带药物, 住院患者将药物带出服用, 用药种类多,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

2住院老年患者口服给药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

2.1患者方面的因素

2.1.1高龄等生理因素: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功能的退化, 记忆及理解能力下降, 对药物知识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下降, 可能导致用药错误; 由于视力、行动能力、吞咽能力, 消化吸收及代谢能力下降, 可能产生不能正确辨认药物, 不能及时准确地服用药物, 呛咳, 药物包装损伤食管黏膜, 药物蓄积中毒,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等问题。身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来控制或延缓疾病的进展, 随着用药种类的增加, 安全隐患产生的概率增大。

2.1.2知识缺乏, 观念错误:由于药物知识来源途径较少及理解能力不足, 老年患者可能缺乏自己所服用药物的相关知识, 另一方面, 由于广告等虚假宣传较多, 容易引起老年患者对用药知识的混淆, 甚至不遵医嘱, 错误地服用某些药物。不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也可能, 而且, 一些药物具有多种剂型, 或需要随着疾病的进展不断调整用药的剂量与时间, 增大了用药难度, 用药安全隐患发生率增加。 2.1.3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的影响:部分老年患者由于不良心理的作用, 自行增加或减少药物种类与剂量, 不遵医嘱服用药物, 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2.1.4社会经济因素:部分老年人由于经济条件不佳不能进行规律的口服药物治疗, 影响了治疗的持续性, 也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产生。

2.2护理方面的因素

2.2.1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护士对医嘱查对不严可能导致医嘱执行错误, 护士发药时查对不严可能导致药物漏发、错发致患者错误地服用药物。由于风险意识不足, 固定思维等影响, 护士不执行查对程序或者不能正确地执行查对, 会使患者的用药安全受到直接威胁。

2.2.2未履行岗位职责:由于工作繁忙、时间管理不科学, 工作流程不合理等原因, 护士对特殊患者的用药能力评估不足, 或者未能做到 “看服到口”, 协助患者正确地服用药物, 或服药后也没有做好用药不良反应的观察与监测, 导致患者口服药物的安全隐患发生率增加。 2.2.3知识缺乏:由于学历、工作年限限制, 培训不到位, 自学能力不足, 药物种类多、更新快, 没有及时更新药物知识等原因, 护理人员缺乏用药知识, 可能导致对用药的方法、途径、时间、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等认识不足, 从而可能导致发药错误或用药执行错误。

2.2.4没有做好用药宣教:护理人员由于药物知识掌握不足, 与患者、医师沟通不良, 宣教方法单一等原因可能导致对药物知识如药物作用与不良反应, 用药的时间、方法等宣教不足, 导致患者不能正确地理解药物知识与使用注意事项, 使得用药安全隐患可能增加。

2.2.5团队合作意识欠缺:口服给药这一过程需要医师、药剂师、护士、 患者、照顾者等多方面的合作。护士在执行这一操作遇到疑问时没有及时向医师及药剂师进行咨询, 或向患者与照顾者及时沟通, 了解情况, 可能导致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从而导致潜在的安全隐患。

2.3管理方面的因素:管理方面的因素如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足, 口服给药安全培训不足, 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 团队解决问题的机制不完善等也可能影响护理人员的给药操作, 产生安全隐患问题。

2.4其他:如药物品种、剂型复杂, 部分药品外观或药名相似, 病房与药房之间的沟通不及时等原因也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产生。

3保障口服给药护理安全的护理干预方法

3.1重视口服给药流程的规范性:制定一套严格的程序, 要求相关人员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医嘱执行及发药操作, 流程强调由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及每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来决定药物发放与使用, 发药时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 协助每位患者服药到口, 用药指导与用药后的观察也纳入流程之中。同时, 不断加强流程中一些环节的改进与创新, 如创新性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药物宣教。标准化的程序有利于保证口服药发放操作的同质性, 从而减少或避免了护理缺陷的发生。但是细节化的操作需要较多的时间与人力投入, 而且由于药物使用要求的不同及患者习惯的差异性, 可能不能满足每位患者的需求。

3.2加强质量管理, 针对重点环节进行整改:病区从各个环节减少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因素, 如加强用药培训, 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 规范用药宣教, 使用相关工具, 保证环境的适宜性等来保证护理人员进行口服给药的工作质量, 从而减少因护理方面的因素导致给药安全隐患的可能性[1,2,3,4]。从口服给药的各个环节前瞻性的找出潜在失效模式、失效原因与失效影响, 进行危害分析与决策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方案, 优化与再造各个环节的流程, 这种前瞻性的干预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安全隐患的产生。针对药物漏发、错发, 漏服、错服等安全隐患进行干预处理。在护士方面, 加强取药、发药的查对和利用标准化的药盘、提示牌等工具来避免药物漏发;采取加强药物时段的区分, 严格身份查对等措施来避免药物错发。在患者方面, 监督、协助患者服用药物, 加强药物宣教以避免漏服、错服等情况。针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落实上报责任, 加强培训与宣教, 关注特殊人群用药, 及时发现与处理, 避免产生严重后果。这些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安全隐患的产生为出发点, 需要采取适当的管理手段来保证效果的持续性。3.3开展多部门协作, 从整体层面解决口服药安全隐患问题:从护士、医师、药房、管理等各方面查找用药缺陷的原因, 由多方面协作, 规范与用药有关的各项流程, 保证药物使用整套程序的流畅[5,6]。利用医院信息系统、个人数字助理、口服摆药机、物流传输系统等建立信息化、自动化的口服给药流程, 最大程度上避免用药安全隐患。而临床药学部门与护理人员多方面的合作也有利于临床护理口服给药护理工作的规范化, 病房与药房的配合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模式对于解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4小结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内容, 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对于住院老年患者来说, 口服给药安全性是一项关系到疾病控制与治疗, 关系到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甚至直接关系生命的重要指标。而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老年患者口服给药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 临床护理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学习, 增强口服给药安全意识, 积极地完善与改进口服给药护理工作流程, 对重点环节、特殊患者加强关注, 积极与医师、药房等开展合作, 减少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因素, 减少或避免安全隐患的产生, 保证住院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

摘要: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 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在住院老年患者口服给药护理过程中由于依从性差容易出现错服、漏服、服药困难等全隐患, 威胁到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因而在临床实践中应不断探索解决安全隐患问题的措施, 保障护理安全, 以使药物治疗达到预期效果, 维护老年患者得到最佳治疗的权利。

关键词:老年人,口服给药,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史自强, 马永祥, 胡浩波, 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238-245.

[2]王晓媛.提高老年患者口服药用药的安全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7B) :22.

[3]吴秋香, 黄星.住院老年患者服药过程安全管理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5) :52.

[4]王晓媛, 黄英.老年住院患者口服用药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5) :41-42.

[5]章雪莲.安全口服给药流程, 防范给药护理缺陷[J].海峡药学, 2008, 20 (4) :120-121.

口服直肠给药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0月400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病员分布在消化、心血管、内分泌、肾病、免疫、血液、肿瘤、耳鼻喉、眼科9个科室。研究对象:男183例、女217例;年龄18~90岁;人员结构有大专以上、中学、中专、小学、文盲;患者自理能力包括生活完全自理者、生活部分自理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职业包括公务员、企事业职员、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学生。

1.2 方法

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客观性、有效性,在设计调查表时,参考专家意见,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由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发给研究对象,要求研究对象逐项认真填写问卷,如研究对象不识字、生活不能自理则一律由调查者向其口述问题和选择方法,并代其填写。发放问卷调查表40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00%。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不同给药方式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口服给药方式比较

在不同年龄段中,18~49岁138例(34.50%),50~64岁105例(26.25%),65~74岁82例(20.50),≥75岁75例(18.75%);在不同文化程度中,大专及以上72例(18.00%),中学或中专143例(35.75%),小学137例(34.25%),文盲48例(12.00%);不同自理能力中,完全能自理210例(52.50%),部分自理142例(35.50%),完全不能自理48例(12.00%)。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自理能力的口服给药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患者对口服给药的护理需求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患者对“了解用药目的及药物用法、服药间隔时间、药物作用与不良反应”、“了解有关药物的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护士对用药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护士的交流技巧”这几项的有共同的要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他项目的要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 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或文盲,病情越重、自理能力越低者要求摆药或送药到口的患者越多。因老年人记忆力衰退、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低下、行动不灵活,对护士

存在依赖性;文化程度低或文盲不识字者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低下,而药物种类太多,搞不清,无法自己正确服药;病情重、自理能力缺陷对护士存在依赖性,而只有机械的接受摆药或送药到口。年青、文化程度高、自理能力强、病情稳定者要求自己服药者越来越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了人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等得到满足后,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所期望的人物”。慢性病长期服药,降低依从性为院外正确服药做准备;护士忙怕麻烦;她们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想看说明书,可见患者的病情特点、年龄、文化程度、个性等差异可产生不同的护理需求,因此护理人员应以现代护理思维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程序式、集中式、规模式的护理方式,改变为灵活式、分散式、个体式的护理举措,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护理[2]。笔者就以上调查结果进行反思,制定住院患者口服给药护理模式:主管护士对每个新入院或修改诊疗计划的患者进行给药前评估,即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病情轻重、自理能力、个性、给药目的、药物过敏史等,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采取不同的给药方式进行个体化的口服给药护理。

护理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三个发展阶段[3]。过去以疾病为中心护理的着眼点是患者躯体,护理方式是执行医嘱、完成护理操作。现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着眼点是人的整体[3]。口服给药护理的对象是住院患者,人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整体,具有“需要或满足”的本性[4]。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患者受自身所处环境、行为习惯、职业、所受教育不同的影响对口服给药护理需求有差异。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优越、卫生习惯较好、文化程度高、吸收新事物多,对护士的手、盛药杯器是否卫生较重视,愿意了解更多的治疗信息。对“了解用药目的及药物用法服药间隔时间药物作用与不良反应”、“了解有关药物的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护士对用药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护士的交流技巧”住院患者普遍需求。笔者认为,在护理实践中应对患者的个人特殊性加深认识,把尊重患者的意识自觉地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护理服务细节化、温馨化,护理沟通亲情化,服药指导全程化,设施人性化[5]。另外,笔者向医院管理者建议将重叠式盛药杯器改成平坦式盛药杯器,护理人员配置合理化,充分体现人性化。总之,改变护理人员传统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进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满足患者需要,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俞国英.基础护理学[M].成都:四川科学科技出版社,1996:98.

[2]赵惠霞,王欣.个性化护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探讨[J].护理研究,2005,19(4):642-643.

[3]姜冬九.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7.

[4]李群,童岚,乔灿华,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的运用[J].吉林医学,2006,27(4):420.

口服直肠给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共观察160例产妇, 孕37~42周, 平均39周, 单胎、头位, 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 无难产因素, 近期未用过前列腺素抑制药, 均为自然临产者。

1.2 分组

160例产妇分为两组, 即米索前列醇组85例, 缩宫素 (催产素) 组75例。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如年龄、孕周、产次、新生儿体重等大体相似。

1.3 给药方法

米索前列醇组:在胎儿娩出后立即给予产妇直肠塞米索前列醇片 (上海医药有限公司生产, 每片200μg) 400μg。催产素组:在胎儿前肩娩出后立即经臀部肌内注射催产素2 0 U。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因大多数产后出血病例, 失血均发生在产后2h内[1], 故本文仅观察统计产后2h内失血量。采用容积法, 当胎儿娩出、羊水流尽后, 置一弯盘直接收集会阴部流下的血液, 弯盘中的血液以玻璃杯计量。产后2h内失血量≥500ml者诊断为产后出血[2]。记录两组产妇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及产后2h出血量比较

米索前列醇组第三产程时间 (7.1±3.2) min, 产后2h出血量 (123.3±50.2) ml;催产素组第三产程时间为 (12.5±3.4) min, 产后2h出血量 (230.5±70.3) ml。米索前列醇组较催产素组缩短了第三产程时间, 减少了出血量,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10.344、1 1.193, P<0.01) 。

2.2 不良反应

米索前列醇组有2例 (2.4%) 出现寒战症状, 给地塞米松10mg静注后症状消失, 无一例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3]。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目前仍居死因的首位, 而产后出血又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因此, 减少此期内的出血量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环节。

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合成的前列腺素E类似物, 具有较强的收缩作用, 广泛应用于临床。直肠用米索前列醇后药物可经直肠黏膜很快吸收并作用于靶器官, 避免口服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及肝脏首过效应。前列腺素在分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其中前列腺素F2a是发动分娩的关键。母血中的前列腺素F2a在分娩时达到高峰, 较临产前增加10~30倍, 而半衰期较短 (仅1min) , 产后迅速下降, 故子宫收缩明显减弱。此时, 我们利用外源性米索前列醇迅速提高母血中前列腺素的水平, 使子宫处于持续且较强的收缩状态, 可有效解决产后2小时内的出血问题[4]。本次观察结果显示, 通过直肠给药预防产后出血, 可明显减少产后出血量并缩短第三产程, 是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晓娣.产后出血预防的探讨[J].临床医学, 2004, 24 (5) :28.

[2]李丽英, 王学文.预防产后出血方法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5, 20 (14) :1810-1812.

[3]苏雪峰, 白慧, 李志民, 等.卡孕栓用于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2005, 15 (18) :1201-120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口服直肠给药】相关文章:

口服给药05-22

直肠给药法在泌尿系统及男科疾病中的应用04-08

直肠腔内超声对直肠癌05-13

口服疫苗06-11

中药汤剂口服06-28

中药复方口服06-30

中药口服制剂范文06-05

痛经口服液06-16

口服降糖药06-26

直肠04-28

上一篇:建筑遗产下一篇:教学改革与图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