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竞争力

2024-06-09

新闻媒体竞争力(精选十篇)

新闻媒体竞争力 篇1

关键词:新闻价值观,媒体竞争力,媒体软实力,价值链

众所周知, 新闻价值观是人们通过新闻实践所反映出的价值评价的观念形态, 是一定时期社会共同具有的区分新闻价值高低、新闻传播正确与否的参照系, 是决定新闻传播实践的理想和目标的指导性观念。新闻价值观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影响着新闻媒体的生存发展, 影响着社会价值观的走向, 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和发展也影响着新闻价值观的变化发展。由此可见, 新闻价值观的发展演变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当社会开放程度较低时, 新闻价值观的组成要素也较为固定和稀少;当社会开发程度较高时, 新闻价值观的构成要素和主要内容也会随之增多。

一、现阶段媒体价值取向解读

现阶段媒体的新闻价值观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的影响。受众的关注度直接决定了传媒的盈利能力, 发行量、点击率等代表注意力资源的数量指标日益成为传媒的生命线。媒体的价值观由市场主导, 媒体开始将新闻的重点放在所谓的新奇特的社会现象上, 以图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 究其原因, 在于追求新奇特的事物是人们的心理冲动, 对异常现象进行探求以达到自己在日常社会中的自我满足。

然而, 当前一些媒体只顾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 或者只图方便, 把眼光全都放在对新奇特事物的报道之上, 甚至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作为第一标准。如一些低俗八卦的杂志, 它们只求用低层次的新闻刺激受众, 毫不在意自身作为媒体的价值引导的社会功能, 用奇闻异事遮蔽了公众对社会上更有显著意义的事实的认知, 阻碍了受众对于真实世界的了解, 本末倒置, 失去了作为媒体的存在意义。

说到底, 媒体的价值观是一条无形的价值链条, 媒体的管理价值观、经营价值观、报道价值观等组合成完整的媒体生存链, 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媒体的竞争力。

二、竞争所需的新闻价值观

由此可见, 就社会效用而言, 片面强调新闻价值的某一个要素往往不利于社会调控, 媒体的短期利益分配完毕之后, 长期的竞争力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在整个社会层面上, 媒体需调整自己新闻价值观的取向, 使其走向正常化、常态化, 使媒体、新闻与社会成良性互动。

重构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竞争的基础。在市场的冲击下, “有一些新闻人在很多时候有意无意地放弃或者纵容放弃这个基本守则, 虚假新闻已经开始从根本上蚕食大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搜索“假新闻”可以出现上百万条信息, 究其原因, 主要是市场化的压力使新闻媒体感到危机, 新闻媒体从党的宣传窗口转变为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媒体, 开始走上产业经营化的道路, 因此, 一些新媒体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和信息发行量与点击率, 为了吸引受众, 走了歪路, 给媒体的公信力带来致命损伤。在目前形势下, 新闻媒体要想谋求长远的竞争和媒体发展, 想要坚守媒体的责任底线, 就必须重新建构新闻真实性原则。

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是新闻价值观的重点。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有其核心和主流的价值观念, 这是整个国家整体意识形态和整个社会基本意愿的反映, 新闻媒体想要有持续的竞争力, 就必然要有主流的新闻价值观, 个人的单一的价值观只能代表个人的意愿, 难以形成长期的竞争动力, 只有社会的主流意愿和主流价值才能成为新闻竞争的稳定的动力基石。新闻的影响力支撑着社会主流意愿的巩固和发展, 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又促进了新闻媒体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塑造新闻媒体的社会人格和现代人格。勒纳认为, “大众传媒具有移情作用, 即通过信息传播, 使人突破个人狭隘经验的局限, 在了解外部新事物后, 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来看自己, 由原有的某种角色转换为另一种新角色, 成为有着现代人格的新人”。简而言之, 新闻媒体就是人格的放大器, 新闻媒体能折射现代社会的人性人格, 同时, 新闻媒体在传播报道的过程中, 也有意无意地塑造了新闻媒体自身的人格以及帮助社会塑造了社会自身的现代人格。因此, 新闻媒体要化被动为主动, 不仅主动反映社会现代人格, 还要主动将塑造媒体自身人格和社会人格作为新闻媒体的价值观, 实现新闻媒体的价值构建。新闻媒体在反映社会人格的同时, 更有了属于媒体自身的独特的人格, 有了自身的新闻价值风格。

新闻媒体的竞争, 核心在于新闻价值观的竞争, 新闻价值观的竞争促进媒体价值观的折射输出, 反作用于新闻媒体的竞争。只有掌握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形式, 才能提升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使新闻媒体的软实力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姚劲松.中国发展新文学新闻价值观的系统建构[J].当代传播, 2010 (3) .

新闻媒体竞争力 篇2

[摘 要]在分析国际互联网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中呈现方式的内在发展趋势,继而从操作性角度研究了国际互联网技术对网络新闻业务活动的具体要求。

国际互联网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媒介平台国际互联网又称因特网(Internet),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有一种粗略的说法,认为国际互联网是由于许多小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因特网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

近年来,人们常把国际互联网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笔者认为这一说法颇为片面,体现了人们对国际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和传媒业之间的关系缺乏科学的理解。

国际互联网的根本特性是使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的最大特征是使任意形式呈现出来的信息在传播的技术层面上同质化———都变为逻辑上0或1的二进制数构成的编码。基于这一特征,因特网中现行的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实现了在通用的网络中对任意信息的黑箱式传输。因此,因特网之于媒介,绝不是一种和报纸、广播、电视并列抑或替代的关系,而是一种多功能的全媒体平台。

因特网是一种极其便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基于这一渠道,人们可以使用任何形式的网络终端实现不同功能特征的媒介应用。在多媒体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上,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以文字媒介形式传递的信息,这种媒介使用的体验可以是类似于报纸的,但又具备了报纸所不具有的种种特性。同样,类似广播、电视的声音、声像媒介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终端借助因特网的信息传递功能得以实现。

因此,国际互联网是一个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通用性的信息传输网络,它为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传播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全媒介平台。

二、国际互联网技术特点对网络平台上大众传媒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当然,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因特网上重要的传播活动之一。作为一个通用性媒介平台,因特网具有各种特征,其中三点特征对于网络平台上进行的大众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活动非常重要。(1)信息的海量性。因特网的诞生使得理论上一切在这个地球上以数字形式储存的信息都可能被接入网络的任何终端设备瞬间调用,这就造成了一个历史性的事实,即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信息供大于求的状况。海量的信息来源必将造成关于同一新闻事件的大量同质化报道。(2)信息的即时更新性。因特网生来就是一个工业标准的集合体,任何功能的机器电子设备,只要它符合接口标准,支持因特网的协议,就可以接入网络,上传、下载信息。握有正确设备的新闻记者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闻上传至网络,有感想的任何人也可以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加之接入网络人数的海量性,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排除制度因素的影响,则重大新闻事件的信息在因特网上的更新是即时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意义上时效性的新闻价值。(3)信息来源的复杂性。网络的另一重要特征———交互性,决定了绝对意义的信息获取者或生产者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信息或观点,甚至在因特网上开办专业化的信息发布网页的成本也低得惊人。信息来源的异常复杂导致了信息真伪的辨识变得较为困难。此时,信息发布者的权威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变得尤为重要了。

基于因特网的上述特性,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中媒体间的竞争呈现出了与传统媒介不同的特点。如前所述,信息的即时更新性使新闻的时效性几乎成为了必然,并且网络用户的媒体使用是主动性、习惯性的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媒介独家新闻的激烈竞争。而信息的海量性和来源的复杂性更使网络使用者面临着大量关于同一新闻事件雷同的抑或是事实陈述迥异的报道。此时,专业传者最急需发挥到极致的职业角色恰恰是最为经典的“把关人”角色。面对网络上无穷无尽的信息和“超文本链接加关键词搜索”的网络信息基本呈现模式,传者要为受众准备的应该是一份分门别类、精心编制的新闻标题菜单。这份菜单的分类是否足够精细,重点是否足够突出,标题是否足够精彩,内容是否足够准确,是否利用先进的网络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上种种决定了受众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之中更青睐谁。在网络上,培养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而习惯的培养必须通过常年累月新闻信息的完美呈现。由此可见,互联网平台上大众传媒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完美的内容编辑与呈现形式。

三、网络新闻内容呈现的内在要求(一)时效性是准入的门槛前文中强调了网络信息的即时更新性对新闻时效性的淡化,但这绝不是说时效性是不重要的,而是说时效性的实现变得空前简单了。因此,新闻的时效性也就成为了网络新闻传播游戏的准入门槛。网络虽然也像报纸一样具备文字媒体的功能,但是忽视时效性一味追求深度报道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最先把新闻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媒体,才能优先享有向受众提供相关新闻背景线索与观点评论的超文本链接的机会。

(二)多维度、明晰的信息分类排序时效性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网络新闻的关键是呈现的模式要符合受众的要求。如前所述,新闻标题菜单的分类与排序格外值得讲究。新闻的分类维度要多而细致,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重大新闻安排在开头醒目处之外,其他消息应分门别类置入各个栏目之中,可按题材、内容、地域、特点等各种维度分类,按照重要性或者时间顺序排列整齐,并且应包含相关的关键词,以便搜索引擎能够检索到这篇新闻。此外,新闻标题菜单的呈现美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

(三)表意精辟、引人入胜的新闻标题网络新闻需要用户的点击才能呈现出全文,而用户是否点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标题的质量。网络新闻的标题受篇幅限制应尽量短小,用有限的字数较为明确地表达新闻事件要素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表明这条新闻值得关注的价值点何在。在命名标题的过程中,应切记浮夸,标题与内容不符,一旦让受众在点击之后产生上当的感觉,则会影响受众使用习惯的培养和延续,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四)多媒体内容、丰富的背景资料和深度分析网络新闻的一大优势就是网络信息彼此间的链接性。第一时间简要报道了新闻事件之后,这一新闻的网页应当尽快被不断丰富,加入新闻现场的声像资料,加入之前相关新闻及背景资料的超文本链接,加入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观点与评论,这样一个完善的新闻网页才能为受众提供最令人满意的服务。

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篇3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十年前要办一个媒体,能成功是因为够细分。我记得有很多杂志,比如跑鞋杂志、旅游杂志等,这些杂志因为以前够细分,深度抓住某一个用户群体,可能活得还比较好。但不可能做到现在微媒体这样的细分程度,所以特别是对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媒体而言,致胜之道可能就不是细分市场了。

核心竞争力足够优质的内容,是可以撬动一个平台的。优质的内容我认为有四个特性:

第一,产品化。现在我们的杂志也是一个产品化体现,但还需要想一想,新的产品化的东西应该是什么。你可以先不用去想,这个东西怎么做出来,你先把他形容出来,如果真的做出来,是不是会有很多人喜欢。如果这点你都想不清楚的话,基本上就白做;

第二,制作化。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具体体现在文字的质量上,摄影的精美度上;

第三,独有性。一定要有一定的独有性,可能所有的内容都是采编来的,这个没有关系,但你的组合方式要有一定的独有性;

第四,要想好这个东西怎么赚钱。有了这样的目标,你到最后都未必赚到钱,何况边做边想。很多人都喜欢的《我是歌手》能够拉动5亿冠名广告,在前年《我是歌手》视频网站上看到,去年腾讯视频不出现整集内容,只出现歌手本身,而今年没有他的内容,如果你错过了周五晚上的十点钟,必须去湖南TV.Com才能看到他的视频,也就是说湖南卫视通过《我是歌手》拉动了自己的一个视频平台。湖南卫视这么做只是为了今年能够把网络版的广告卖得再贵一些,不需要跟优酷去分,不需要跟腾讯视频分,这有可能是一个短期的商业行为。

对于龙源来说,我们希望推动刊社创新,我们并不希望把刊社聚合在一个平台下,我们自己变成门户,让各位变成我们的CP,这并不是我们的意愿。我们希望能够利用我们的技术、大数据和推广平台,去推动各位的发展。想到撬动平台,刚才说《我是歌手》可以撬动,现在可能数千万人登陆湖南TV.Com,但《我是歌手》节目结束可能只剩下1/10或者1/20就不错了。为什么?我去那里就为了看一个优质的IP。如果说能够说服优酷把内容、广告放到湖南TV,湖南TV是不是可以瞬间成为第二个优酷,优酷为什么要这么干?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故事应该会发生。原因是因为,这个手机桌面解决了我的衣食住行,当然也要解决我的阅读。最后的一个位置上,我现在是空的,在争夺第一屏位置的时候,这里有在座的一席之地,但如果仅仅是一个每天发十篇文章的媒体,就占不到我的第一篇,会在我的第二篇、第三篇,或者埋在我的微信订阅号里。他跟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是用户流量的方式变了,以前有一个门户聚集了上亿乃至几亿的用户,慢慢的分流,但是当我们去看一个手机的时间,每一个APP都是一个入口,当一个用户已经把你的应用装在他的手机上,并且放在第一屏上的时候,你和微信是平起平坐的。为了占据这样一个位置,你是需要后边,就像湖南TV需要优酷在背后支撑他一样,需要更多的大数据技术平台在后面推动,但龙源也好,在行业其他的公司也好是不能帮你做出《我是歌手》这样的优质内容,内容必须是自己的事。

(作者系龙源数字传媒集团龙源网CEO)

新闻评论何以提高媒体竞争力 篇4

20世纪90年代, 都市报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报业的大众化进程, 媒体也逐渐向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转型。传统媒体逐渐增多, 新兴媒体异军突起, 媒体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新闻评论作为直接表达意见的文体, 越来越受欢迎, 成为媒体间竞争的一个重要砝码。

一、新闻评论可以节约媒体成本

新闻讲求时效性, “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并尽可能多地发布”成为媒体的追求。但这需要大量的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感知新闻”, 是一项耗费人力、物力的事情。而新闻评论只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立论分析, 并表达对于事件的看法、观点, 或是提出意见, 它对于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不高, 所以不需要大量的媒体人员为抢新闻而弄得头破血流。对于电视节目而言, 只需要一个评论员在镜头前进行新闻评论就足够了。如果用“鸿篇巨制”形容被大量信息填充的版面的话, “小作坊、低成本”则是对评论节目的描述。凤凰卫视在开办之初, 就是在“以最小化的投入得出最大化收益的商业电视台的收益”的理念指导下, 促使其电视节目中开始出现成本相对较低的评论性节目。

可见, 新闻评论是一种小成本制作, 它大大节约了媒体的经费, 媒体则可以把省下来的钱用到媒体形象包装或是形象宣传、提升节目质量等方面, 从而更好地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二、新闻评论更容易做到“独家”

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著名的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共同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里, 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他们这样描述其特征:价值优越性、独特性或稀缺性、延伸性、难以模仿性、不可交易性和难以替代性。对于媒体来说, “独家”的新闻和观点就是核心竞争力。

现在, 媒体处于一个“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并存的时代, 随着新媒体加入新闻传播领域, 信息的数量迅速增多, 大大拓宽了受众选择信息的余地, 但信息垃圾也随之猛增。媒体产业的发达, 并不意味着老百姓会知道更多的事实真相, 反而可能会被一大堆信息垃圾给埋葬。

未来媒体要想在竞争中胜出, 就必须从解读、分析信息入手, 而梳理和解读信息就是新闻评论的重要内容。分析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向, 并且还可以在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解读中赋予个人独特的思想观点, 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在这个由媒体同行日渐增多、网络及移动通讯工具越来越普及而造就的自媒体时代, 资源高度共享、媒体同质化现象突出, 媒体要想仅靠独家新闻来生存也成了一种奢侈。相对于简单的信息报道, 新闻评论更容易形成“独家观点”。

三、新闻评论符合当代群众需求

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 中国媒体之间的竞争已从信息量竞争阶段进入了“观点竞争”阶段。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观点”“思想”等已成为新闻本身。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获得了独立生存权利的人需要认清形势, 需要媒体提供思想援助作出决策, 或者需要更多更深层次的信息与知识;另一方面, 公民意识逐渐加强, 在深刻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指引下, 人民群众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表达意见。所以, 新闻已不仅仅是最近发生的“事实”, 还包括人们最近提出的“观点”, 人们最近产生的“思想”, 以及经过梳理与分析信息而得来的新的观点。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直接表达意见、提供思想的有效形式, 符合当代受众在思想租用和意见表达上的需求。高质量的评论不仅能增加媒体的受众数量, 并且能形成自身的“忠实粉丝”, 从而增强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新闻评论可以增加广告收益

一方面, 新闻评论可以增加媒体的受众数量;另一方面, 高质量的评论可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从而打造媒体品牌。这两个方面对于广告主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广告主在媒体投放广告的目的是宣传自己的产品, 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并最终达到提高销量的目的, 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广告的投放效果:一是广告本身的质量, 对产品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令人印象深刻。二是广告播出的时间和频率 (或是广告所占的版面位置和版面大小) 的价值, 对目标人群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第三点, 即广告媒体的品质对广告效果的影响。这里的媒体品质包括媒体的品牌形象等, 如同样1%的收视率, 中央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同样的, 产品广告在中央电视台和县级台播出, 它在观众心中形成的品牌价值印象也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 好的品牌形象对于媒体而言至关重要, 高质量的新闻评论在当代社会中更容易塑造媒体品牌, 给受众和广告主都能留下良好的印象, 从而提升广告的收益率, 增加媒体的广告收益。

综上所述, 只有高质量、高品质的新闻评论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媒体只有合理应用新闻评论才能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从而在媒体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摘要:在当代新闻媒介中, 新闻评论越来越受重视, 究其原因主要是它能提高媒体竞争力。本文主要从新闻评论可以节约媒体成本、更容易做到“独家”、符合当代群众需求、能增加广告收益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新闻评论如何提高媒体竞争力。

关键词:新闻评论,媒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萍.凤凰卫视新闻评论节目研究[D].广西大学, 2007.

[2]蕫亚香, 雷光琪.媒体竞争的新亮点[J].理论观察, 2005 (1) :114.

[3]徐丽.市场经济条件下时评繁荣原因探究[D].湖北大学, 2009.

[4]郭振纲.同质化竞争下的新闻评论核心价值[J].新闻三昧, 2008 (05) :30-31.

[5]韩炼.新世纪报刊新闻评论的创新[J].新闻大学, 2006 (1) :91-95.

新闻中心总监竞争上岗演讲稿 篇5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非常感谢你们给我这个机会,能让我在这里有10分钟的时间汇报一下我自己对昆明日报社综合新闻中心总监一职的粗浅认识。我竞聘这个岗位,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责任。

20年前的1987年,我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编辑学专业毕业,分配工作的第一个单位就是昆明报社,开始了自己与昆明日报的不解之缘。在我工作的第一个岗位——报社驻宜良记者站,我遇到了一位让我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从那时开始,我有幸在报社这个大熔炉里得到锤炼,扎扎实实在新闻采编一线投身多个岗位的实践,先后在报社驻宜良记者站、政文处、工商处、夜编处、机动记者处、群工处、农村处、文艺处、专刊部等部门从事采编工作。由于文字功底扎实,我被报社领导选调参加了昆明报从周三报改出日报的第一期编辑值班工作;在夜编处领导叶晖的带领下,我和张稼文同志一起采编出版了当时在云南新闻界新锐超前的《黑蜻蜓》副刊,在业界首创“策划”理念;我担任过昆明日报第一个全国性有奖征文《彩云南现》的责任编辑,征文作品后来结集出版,获昆明市社科成果奖;我在负责旅游行业报道时,成功策划并促成云南省旅游局与昆明日报社合作,联合主办了当时云南省唯一的旅游专刊《七彩云南》,我出任专刊总体策划和执行主编;我还担任过报社专刊副刊部副主任兼文艺编辑室主任。可以说,10多年来在昆明日报采编一线各门类采编岗位的摸爬滚打,培养了我对昆明日报新闻事业的深厚感情,炼就了让我终身受益的扎实的新闻业务功底。

在报社工作10年后,由于我做旅游报道期间积累的行业经验受到业内人士的推崇,我受聘担任过昆明茶苑宾馆常务副总经理和昆明方舟大酒店总经理,使我得以在多部门协调、多业务交叉、员工人数众多、思想情况复杂的管理平台上一试身手。我在方舟大酒店提出的“都市里的花园、人海中的方舟”的宣传定位在当时酒店宣传中独树一帜,酒店开业一炮打响。随后我调入昆明有线电视台,从零开始筹办拥有新闻、专题、记实、综艺、经济信息、影视剧等节目的综合性质的社区频道,出任社区频道编辑部主任。从频道定位、栏目设置、人员整合等等,我一手统筹、亲力亲为,在较短时间里使频道成功开播,为当时昆明地区有线电视治理整顿工作的顺利进行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当时市委副书记丁绍祥的表扬。昆明有线电视台与昆明电视台“两台合并”后,我出任昆明电视台新闻中心党支部书记兼新闻评论部主任,参与了重磅电视新闻节目《昆明新闻》的值班管理调度和内容审核编排,使我对昆明时政新闻的电视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和把握。在昆明市广播电视网络中心要筹办网站时,我被调到该单位出任网络信息部主任,从无到有筹办立足昆明本土资讯采集的“昆明在线”网站,任网站执行主编。由于网站创办的理念和切入点在当时领先一步,该网站曾被市委宣传部作为全市新闻宣传门户网站的基础进行酝酿。很明显,离开报社的这10年,我自己的新闻业务不但没有丢弃,反而在电视媒体及网络新媒体新闻业务管理领域使自己得到了更大的锻炼,在项目统筹、人员管理、宏观把控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和实践经历。

重回报社后,经过在记者部主任岗位近一年的磨炼,经过在所有重大时政报道战役中的冲锋陷阵,经过与记者部同仁们甘苦与共的奋斗经历,我更深感昆明日报发展潜力的巨大、发展势头的强劲、发展前景的美好。现在是报社领导班子团结拼搏、引领潮流,广大员工群情激昂、奋发向上的大好时期,处于中间层的业务带头人在承上启下、调动员工积极性、新闻业务创新、业务管理统筹等方面的底气和作为非常关键。综合新闻中心作为昆明日报社的核心业务部门,工作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昆明日报在市委市政府

和广大昆明市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直接关系到报纸的影响力,关系到报纸发行量和创收的业绩。综合新闻中心的总监应该是个让报社总编放心、让分管采编的报社副总编省心、让分管创收的报社副总编开心的关键岗位,应该是个调动整个中心近百名员工积极性、统筹协调好编辑出版部、记者部、摄影部等部门宝贵人力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灵魂人物,应该是个通盘熟悉时政、经济、政法、热线、县区、文体、副刊内容采编及版面语言运用的业务带头人。如果我竞聘就任总监一职,我将牢守一个目标奋斗,那就是团结和带领全中心人员,千方百计让我们采编的产品真正给读者好看。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就要分析我们的产品目前是什么人看?我们还想给什么人看?他们在看我们产品中的什么?他们喜欢看的和不喜欢看的是些什么?他们还希望看的是什么?我们缺乏和需要改进的到底是些什么?综合新闻中心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目前,许多智慧的源泉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疏导,许多身手不凡的高手还没找到亮剑拼杀的舞台。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现在报社规章制度非常严密,在严格照章执行去“管”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还在于“理”。我将保持我一贯的平和之气来待人处事,加强对每个员工辛勤劳作和思考智慧的尊重和理解,加强对重大方向、重点环节、难点着力点的梳理,加强对各种关系、利益矛盾的有效调理。要解决目前综合中心的采编不协调,关键是要有一个核心到位的采编定位和方向,还要有及时有效的沟通、协调和把控。领导的作为在于领头冲锋,更在于启迪引导。我个人主张的采编取向是,在重兵布阵、坚守市委市政府重点宣传工作的前提下,追求好看的新闻、耐读的文字、爽目的版面,追求能给读者带来思考、启迪和愉悦的题材与话题,不因循守旧,整合现有人力资源,摒弃如鸡肋般的工作宣传和黑板报式的报道,重点推出有服务的资讯、有深度的报道、有锋芒的评论、有品位的副刊;同时充分挖掘新华社等大通讯社及相关外联媒体的信息资源,用心策划梳理,精心编辑出厚重大气、耐读耐品的国际国内版块。我将张扬“好看才是

硬道理”的采编统筹理念,大胆更新调整组版理念,真正让昆明日报成为大家爱读爱看的报纸,成为在云南中心城市群中真正有影响力的报纸,朝着“办中国西部最好的党报”目标奋进!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相信,你们给我一个舞台,我将努力给你们更多的精彩!谢谢大家!

谷少华(0871)6581171

金融危机与媒体竞争力的研究 篇6

[摘要]针对金融危机中传媒行业面对的困难,介绍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着重分析了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并结合实例,提出了采用多方面创新,来加强媒体核心竞争力,从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金融危机;媒体;竞争力;创新

回顾传媒业的发展历史并借鉴其他行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提高媒体的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是媒体发展的动力,更是走出困境的法宝。那么,媒体竞争的核心是什么?究竟什么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及其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一家企业能够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可以持续创造价值的那些资产、技术或专业能力。它是在1990年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ary Hamel)共同提出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概括为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的资源和能力,是其它企业难以模仿的、独特的、稀缺的优势。具体到新闻传媒而言,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传媒在经营和发展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即该传媒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

1价值优越性:对传媒的受众而言,价值的优越性体现在受众能从中获得比其它媒体更准确、更丰富的信息。价值优越性并不局限于新闻传媒提供的新闻信息本身,相关信息、外在形式及附载价值也能成为核心竞争力,比如新闻报道的后续报道、背景介绍和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等。

2独特性与稀缺性:核心竞争力是拥有它的媒体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资源或能力。

3无可替代性:当某家媒体拥有某项核心竞争力时,其它竞争者和市场跟进者想获得同样的竞争力是很困难的。因为,核心竞争力是该媒体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深深地印着其自身特殊经历的烙印,其它媒体想模仿是需要付出很大的模仿成本的;同时,核心竞争力也是很难被替代的。如果某项竞争优势已普及或者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也就不能再称其为核心竞争力。

4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对拥有它的新闻传媒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核心竞争力所在领域的优势会惠及其它相关领域,对传媒的发展起到全面的、良性互动的效果。例如,网络搜索引擎GOOGLE的业务早已跨越搜索的主业,涵盖新闻报道、网上商务、网上娱乐等等业务,成为综合性的传媒企业。

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人才创新

根据市场需求和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传媒健康发展的前提。人才创新最重要的是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资源组织,这是提高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求。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痼疾,应改革院校传媒人才培育模式,实现院校、社会活动、行业实践的密切结合;既要培育和锻炼高层次的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又要从经营、编辑、印刷等角度,培育专业人才;同时必须加强理论创新,培育一批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理论人才。只有多方推进、多维并举,才能使传媒人力资源队伍形成互补性强的结构生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人力资源的总体效能。

2机制与技术创新

以我国的媒体发展为例,从1998年开始,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爆发的都市报、晚报大战空前惨烈,价格战、广告战、营销战硝烟滚滚,从2005年开始,高速发展多年的传统报纸,由于市场饱和、恶性竞争加剧、广告收入急剧下跌而整体下滑。与此同时,以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短信等以新技术平台为载体的新媒体快速崛起,广告收入以年均120%以上的速度上涨,一场传媒领域的变革,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迅速蔓延。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各大报业集团开始纷纷尝试向“综合型传媒集团”蜕变,发展数字报业成为各大媒体摆脱困境、寻求新生的首选。新华社,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信息渠道,率先在国内成立了涵盖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新华网;旗下的环球时报、青年参考等新锐报刊更是凭借其新颖的内容,实时、快速的新闻报道获得人们的青睐:解放日报、南方报业、体坛周报等各大报业集团纷纷跟进,真正成立了一批结合传统报业和新兴数字媒体的综合性传媒企业。这些新兴的媒体巨头具有以下特点:

(1)全媒体:打造多元化阅读体验

除了传统的图片、文字与静态图表等形态以外,音频、视频、图表等新式播报形态纷纷强势加入,给受众带来越来越强的“多元化阅读体验”。全媒体所体现的多位一体模式,使内容供应商的角色更加突出。这成为其牢固扼守产业链上游的一个重要条件。

(2)全平台:实现密集覆盖的途径

纸质报、官方网站、手机报、电子报刊和户外公共新闻视屏已成为全平台发布的五大载体,正在朝着区域性、服务性、娱乐性、快捷性这几大主流方向进发。目前已成为纸质报纸的一个延伸平台,与纸质报纸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互补关系,从而在数字化道路上真正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次发布、多元发布”。同时,电子报刊、网站、手机报和新闻视屏通过细分受众群体与广布地理点位,实现了密集覆盖的效果。

(3)全天候:信息及资讯24小时无间断采集与发布

数字化报业战略下的各个项目,已在“内容采集”、“内容生成”、“内容发布”三大环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在时间坐标中没有断点,通过最优配置方案,正在实现对新闻信息及服务资讯的24小时无间断采集、发布。

3文化与品牌创新

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生存土壤是创新的企业文化。卓越的企业文化是传媒的核心力量,也是提升传媒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最终能够帮助传媒具备吸收、消化新信息、新技术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运作力。上述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传媒的组织成员,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保持强劲的创新能力,选择确定最合适目标受众,同时采用创新的新闻策划,树立彰显自身企业文化的品牌。

以知名的地理类杂志《国家地理杂志》为例,这本创立于1888年的刊物,定位于开拓人类视野,经过10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凭借新颖的报道题材、美轮美奂的摄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价值:《国家地理杂志》的照片已被全世界的摄影专业人士当作典范,而它的黄色边框更被看作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扇窗户。时至今日,《国家地理杂志》没有因为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涌现而没落,反而日益壮大,不但被改编成电视节目、书籍等多种媒介形式,更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畅销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不仅反映了《国家地理杂志》的品牌价值,更体现了它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

可见,文化创新归根到底就是保持媒体自身的特色,树立自身的品牌。“这里不是电视,这里是“BBO”,这条开台时的宣传语,表明了HBO开创出一个崭新的模式:一个介于电视和电影之间的、让观众不受干扰地观看高质量一线大片的模式。这就是它的企业文化,集中反映了其核心竞争力,也最终成为其发展的基石。

面对无处不在的竞争和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新闻传媒必须把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把以上因素综合考虑,把打造核心竞争力当成传媒生存发展的必修课,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媒的发展壮大才成为可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挺过经济危机的寒冬,迎来媒体发展的春天。那时,当我们回顾这段历程,会由衷地感叹到:原来这个冬天并不太冷。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浅谈电视新闻特点及新闻竞争力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媒体,报道,竞争力

一、什么是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是指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 将画面和声音进行整合编辑, 并透过一般家庭电视的屏幕, 向广大的观众传递声画合一的新闻信息的方法。电视新闻是利用摄像机将记者实地采访的过程进行拍摄下来, 再加以语言的解说和剪辑, 制作出“声画合一”的动感新闻报道。

电视新闻通常作为电视台节目的主体部分之一, 它是对电视上播报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新闻报道的总称。

二、电视新闻的特点

电视新闻可以形象系统的报道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相对于广播新闻、网络新闻和报刊新闻来说, 电视新闻具有以下特点:

1. 视听合一

这是电视新闻所具有的最醒目的特点。电视新闻一改传统媒介的呆板, 它具有声音和图像同时展现的优点。对于广大的受众来说, 可以同时看到图像和屏幕提示语, 耳朵听到解说词, 具有“声画合一”的效果, 这也决定了其在众多媒介新闻中最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2. 还原现场

为了凸显电视新闻的说服力, 往往电视新闻会通过镜头叙事, 再现新闻现场, 是观众身临其境, 现场感相当强烈。特别是一些体育赛事的直播, 能够将正在进行的比赛透过电视屏幕真实的传递到观众面前, 让人热血沸腾。

3. 表现手法综合化

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多种多样, 具体来说要用到声音图画和字幕等元素。而电视新闻就是把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 并加上音响和同期声的渲染以传递出更富有感染力的新闻信息。

4. 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众多新闻媒介中, 电视新闻的群众性是最广泛的。作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电视媒介的影响力毋庸置疑, 电视的收视率也一路攀升, 目前我国的电视信号覆盖率已经达到98%以上, 电视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是其他媒介不可企及的。

5. 制作要求严格, 权威性高

电视新闻作为与绝大多数人面对面的新闻, 其制作要求势必要严格一些。电视新闻多年以来树立的品牌形象, 在受众心目中的可信度高, 像央视一些权威的性的频道更是受受众追捧, 作为大众心目中的权威媒介, 电视新闻的制作更是要严格的审查, 并进行一系列的“把关”, 经过考察核实, 剔除假消息, 最后到达受众面前的是经过精心制作了的真实性新闻, 电视为受众选择的重点热点, 也是受众关注的焦点新闻, 通过电视屏幕来展现给受众。

三、电视新闻的竞争力

分析电视新闻的竞争力, 我们有必要使之与广播新闻、网络新闻和报刊新闻联系起来做对比。

1. 广播新闻的特点

广播新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在所有媒介中其传播速度是最快的。广播电台利用无线电波当导体, 将消息以光速300000/s的速度传递出去, 在时效性上面, 毫无疑问广播新闻当首选。

广播新闻传播的范围广, 对于广播来说, 哪里有电波信号, 哪里就能收听广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 电业行业的大刀阔斧之势, 广播的覆盖率亦是非常广泛的。对于一些偏远的山区人民来说, 在电视数字信号还未送到到位的时候, 听广播成了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广播新闻的简短性, 广播播放的内容一般都会考虑到受众听觉的疲软性和广播信号的局限性, 所以广播新闻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短, 通俗易懂。

听觉优先, 广播是用来收听的, 它主要是作用于人的听觉, 刺激人的听觉细胞。对于一般人来说, 听觉优先具有吸引力的。

2. 网络新闻的特点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是网络新闻的特色。网络新闻一般不用顾忌排版因素, 因而网络新闻可以尽可能的大篇幅的将一个相同的问题阐释清楚。

更新速度快是网络新闻的另一重要优势, 网络的传播和更新速度是其它媒介不能比拟的。

另外作为网络媒体它还具有广泛的传播性。网络联通全球文化, 网络传播没有边界, 互联网的网络传播空间涉及全球各地。

3. 纸媒的特点

报纸的特色在于读者的选择性比较强, 便于查阅和存储。报纸由于自身版面内容的限制, 所选择刊载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报纸新闻内容更适合读者阅读, 其办报水平一般都比较高。

四、如何加强电视新闻的竞争力

1. 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生动性

电视新闻具有“声画一体”的画面感和形象感。这是电视新闻的特性, 要充分的发挥电视新闻的这一特色, 并把这点特色做大。充分利用镜头叙事的特点, 尽可能的将新闻消息还原, 充分发挥音响和同期声的作用, 来吸引受众感染受众。总而言之, 充分的利用电视媒介的综合化表现手法, 发挥其它媒介所没有的的特色文化, 加以深化并发扬光大, 制作出更有质量的电视新闻, 培养更专业的电视新闻频道的以吸引更多的电视受众。

2. 增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较之广播新闻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电视新闻本身的时效性是可以的, 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视的时效性也在加强。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 在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前景下, 进一步加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电视受众。

3. 建立专门的新闻频道

建立专门的电视新闻频道, 有利于所定电视受众。对于一些流动性的新闻来说, 他们发生的时间先后有差距, 如果一个电视频道整体的等着插播各种新闻势必影响人们观看电视的情绪。设立专门的新闻频道, 对当下发生的一些重大事实和群众关心的热点, 分阶段性的报道。并对所报道内容进行整齐划一的策划。另外, 对于一些时效性强的信息, 可以采用电视频道下方区域滚动的方式来播报。充分准确及时的对一些重大新闻的播报。

4. 深度挖掘新闻

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对一些人们关心的时政热点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事情进行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前提是人们密切关心的事情, 对于一些问题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做成专题栏目。柴静先前主持的《新闻调查》, 包括她后来主持的《看见》栏目都是对新闻的深度报道。对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发现新闻背后的深刻含义, 通过深度的新闻报道满足观众的求知欲。

剪辑师的艺术素养

曹明英 (唐山广播电视台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剪辑是一门艺术, 需要发挥自己的创意但又得符合导演的整体思路, 这就需要剪辑师必须要有厚实的文化艺术素养。

关键词:艺术;素养;色彩;关键点

美国导演库布里克说过, 在剪辑台上可时时发现剪辑的魅力所在, 拍摄的整个过程和一件作品的成败与否, 最后都是通过剪辑师来完成。剪辑师作为幕后工作人员, 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因为, 剪辑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发挥自己的创意但又得符合导演的整体思路, 这就需要剪辑师必须要有厚实的文化艺术素养。下面我就剪辑师需要的几点艺术素养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广泛阅读, 拓展知识, 提升文化素质

电视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行业,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电视人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理论素养、文化修养、知识视野等对于一个剪辑师的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所以只有剪辑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素养, 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水平, 才能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作为剪辑师平时应加强阅读, 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 阅读的书籍应该广泛而且要有针对性, 其中编剧、导演、摄像和策划方面的书籍都在阅读范围之内, 同时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也应该加强了解。如果不注重这些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在实践的剪辑工作中就会非常掣肘, 而且很容易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剪辑出一部好的片子是剪辑师一个综合素养的反映, 更能够体现出电视制作人员的文化底蕴。只有剪辑人员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后, 才能够更好的把握片子内人物的心理感觉, 只有把握好人物的心理才能使片子更加有了灵魂。

此外, 我们还要阅读大量的小说和纪实文学, 因为文学是反映的是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反映出人们的各种生活现象和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可以对人和生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只有有了这些积淀后, 才能把这些化作感觉, 最终落实到剪辑上面。

二、剪辑师应注重对色彩学方面的了解

色彩是一个可感悟的充满欢乐与悲哀、温馨与幸福、阴险与狡猾、聪明与智慧、狂热与宁静的多义的无形的语言世界。因为

色彩可以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反应, 所以我们在节目后期的制作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色彩的搭配, 反应不同的节奏, 反应不同的心理活动, 用什么样的色彩进行辅助, 这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1) 黄色——是各种色彩中最明亮最能发光的色彩; (2) 红色——是一种较为纯正的色彩; (3) 蓝色——同红色的凝重热烈相比, 是一种轻质冷凉的色彩; (4) 绿色——是蓝黄融合色彩。是大自然生命的象征; (5) 紫色——是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例如我们在剪辑气氛活跃的场合, 文娱活动、广告宣传以及

另外对一些人们感兴趣的事情也可以策划成专题来报道, 中央电视台《北纬31度》就是一个电视风貌通讯, 通过记者镜头下对中国本土北纬31度风土民情的采访, 了解同一地区不同维度的人们生活习惯和风俗, 满足观众的眼睛旅行, 对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观赏。

5. 降低电视收费

电视新闻要求高质量的制作水平, 它的制作成本相对较高, 对于一般的家庭有线数字电视来说, 收费相对偏高。如果能在降低制作成本的基础上价低对电视的收费, 那么更加增强了电视的商品介绍等, 要用明度和纯度高的颜色。2011年我剪辑的建党90周年的特别节目《歌声飘过90年》, 在这期节目的剪辑中我们就采用的欢快、凝重的中国红作为主基调, 每一个镜头的运用都有中国红在里面的体现, 大到节目的主背景党旗飘飘, 小到小学生们戴着红领巾欢快的奔跑, 包括整个节目的字幕制作, 我们都是用的红色为主色调, 每个细微之处都有大气的中国红, 这就使整部片子色彩鲜明, 主题突出。

温馨、沉静的场合, 例如关爱、爱情、沉思、探讨人生等主题。适宜运用淡雅的色彩渲染气氛, 通常采用明度适中的粉红色和淡蓝色为配色方案。

三、剪辑师对音乐的认知

音乐, 是一种长于抒情、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信息符码。它在电视片中的运用既要发挥其本身的特长, 又要竭尽所能与画面相互配合以符合并突出电视片的主题。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要充分地展示主题的真实性, 不光要有真实的画面内容外, 还要有辅助性和衬托性的音乐来衬托。恰当的音乐作为辅助可以为专题片主题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我们要根据题材内容的需要, 合适地选配音乐, 这就要求我们剪辑师也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例如我们在2008年制作了一部反映唐山建设和风土人情的片子, 其片头的音乐选取了一个高亢而嘹亮的唐山民歌, 同时在歌声背后, 又加以强劲的击鼓声, 这样的声音巧妙的衬托在画面中, 不仅体现了唐山这座沿海城市突出了地域特色, 同时又展示了唐山七百万人民“公而忘私, 患难与共, 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再有就是音乐的切入点要与画面的关键点相吻合, 如果一开始就处理不好, 那么出点就会很难补救。应该使画面和音乐达到完美的统一, 既要留白又要恰到好处, 不能拖沓冗长。如2011年我们拍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节目《松纹剑复活之路》的制作, 当时我们就充分考虑了音乐的选取和在什么关键点插入音乐, 片子一开始先是黑场画面, 这时候我们用的不是音乐而是音效, 铁锤的击打声, 然后淡出画面熊熊火焰中锻造钢锭, 这时候是主人公边轮铁锤边发出的喘息声, 就在这个关键点上我们的音乐起, 配合着铁锤的击打声、喘息声, 加上刚劲有力的音乐, 给人以振奋, 引出了片子的主题。

综合以上几点, 笔者感觉剪辑师的素质决定着专题片的成功与否, 这种素质是一种综合的素质和修养, 是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 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生活的积淀。剪辑不只是简单地把摄像拍摄的所有素材按照导演的要求拼接起来, 而是在导演的要求下进行二度创作, 剪辑师要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作品的高潮在哪里, 最精彩的地方又是什么, 有了这些理解之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剪辑处理, 才能够剪出感觉来。

收视率, 也进一步加强了电视新闻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建明.罔络媒体解析与电视媒体的发展[J].电视研究, 2001 (1)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篇8

面对新媒体的大举进攻, 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既不必诚惶诚恐、如临大敌, 也不能固步自封, 而应该摆正姿态, 认清形势, 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提升核心竞争力, 适应新形势的媒体格局和产业发展。

1 创新内容建设, 成为专业高效的内容提供商

在传媒产业, 内容生产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 内容为王一直是不变的铁律, 对于广大受众来说, 虽然新媒体在接收方式的便捷性, 获取信息的即时性, 以及内容服务的互动性、个性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但归根结底, 决定受众走向的终究是内容, 优质的内容应该是吸引受众最有效的源动力。视听语言天然具有超越文字和文化壁垒的优势, 从而有效地节约信息交流的时间成本, 所以电视要牢牢抓住这一根本, 强化媒体资源库的概念, 成为专业高效的视频内容提供商。新媒体的发展, 很大部分只是视频接收方式和渠道的改变, 人们乐于收看的仍然是“可视”的内容。视频流量在网络内不断快速增加, 传统电视节目被更多的年轻受众使用网络点播收看, 网络视频业务是电视网络化生存的重要资源, 也是电视媒体的专业优势。电视的收视人群从一个接收终端转向另一个接收终端, 而“看电视”这种行为依然拥有强大的吸引力。

电视观众与新媒体受众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而是随时根据内容的喜好转换的, 他们是精彩内容的忠实追随者。因此, 电视媒体如果想在新媒体的强烈攻势下突出重围, 就要牢牢把握内容生产这张王牌, 而电视媒体在实力、人才、经验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难以替代的, 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要在内容生产方面确立优势地位, 电视媒体需要克服多年来制约发展的痼疾, 比如节目类型的同质化, 克隆模仿现象严重, 以及同时段节目播出的趋同化, 电视频道的个性化特点不鲜明等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不但浪费了频道资源, 更造成了固有观众的流失, 逐渐失去了传媒行业的核心地位。

电视节目不仅需要向多样化方向横向发展, 时刻保持创新的理念, 丰富节目内容和样式, 还需要拓展既有节目的内容深度, 向纵深挖掘节目内涵, 增加内容的含金量。现今受众对资讯的需求不仅仅是海量的, 还需要对背景信息的立体化呈现和个性化的解读, 这就需要内容生产者考虑到受众的实际需求, 对资讯进一步深加工, 创造它的高附加值。增加言论节目的开放性, 在受众关注的基础上增加参与性, 使之更深入、广泛地参与到中国社会生活中, 是未来节目制作的一个方向。例如凤凰卫视的时事评论节目《一虎一席谈》, 就以其话题的时效性与热点性, 评论的激烈性, 言论的开放性, 参与的广泛性而赢得了收视率与影响力。另外, 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还在于可以进行大时段全方位的直播报道, 而且可以就某个议题进行深度报道, 这些都是电视媒体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目前, 很多新媒体的视频资源都直接来源于电视, 甚至有的节目点击率非常高。所以, 种种迹象都表明, 只要内容精彩, 新媒体自然会抛出橄榄枝, 主动权也必然会把握在电视媒体手中。

各种新的媒体形式的诞生为人们收看电视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条件, 但内容缺乏是目前诸如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发展的一个共同瓶颈。面对受众对于多样化电视节目内容, 多渠道电视接收方式的需求, 摆在电视业面前的市场并不是缩减而是扩大。对于拥有内容优势的电视媒体而言, 确立内容提供商的长远地位, 整合现有的内容资源, 加强跨行业、跨区域的协作, 才能适应新时期媒体环境的改变。

2 加强舆论引导, 彰显权威性和公信力

我国电视媒体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进行政府宣传和舆论监督, 它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是党、政府和人民沟通的桥梁”, 这种权威性在广大受众的意识里是根深蒂固的。

长期以来, 电视媒体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主流媒体的地位, 其依靠强大的背景和资源, 在主流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占据着垄断的地位, 它使受众可以及时掌握党和政府的最新精神和决策, 由于其在信息采集、制作和播出的全过程中, 都有着较为严格的审查、把关和监控, 因此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和发布具有权威性的新闻信息, 在受众中形成了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当受众在新媒体的浏览中接受海量信息时, 受众仍需要电视媒体作出专业而又有见地的梳理和分析, 尤其是当一些更具新闻价值的消息出现时, 往往受众还是习惯于首先获得来自电视媒体的权威发布和证实。另外, 对于信息内容的深度分析和点评, 观众期待电视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 快速深入地对新闻事件发表意见和观点, 以科学的、富有思辨性的评析来引导舆论, 指导社会生活实践, 广大受众往往也以主流电视媒体的立场、态度作为评判事实的标准和参照。

电视媒体多年来在受众中享有的权威性、公信力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是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拥有的极大优势, 因此要利用多年积累的这一优势, 不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主流媒体地位。

新媒体由于其信息容量庞大, 传播成本低廉, 传播迅速, 传播覆盖面大, 使得普通人也可以自由地发布和传播信息, 同时进行实时的互动与交流, 加之博客、微博、播客、微信、社交网络等的广泛流行, 随之诞生了数量庞大的非职业传播者, 甚至宣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的低门槛和操作便捷性催生了“话语权”的重新配置。由于话语表达的自由性, 就使得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入口很难像传统媒体一样受到把控, 因此难免会出现虚假信息, 甚至是造谣传谣, 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 干扰群众稳定、有序的生活秩序。

另外, 当有突发的事件发生时,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 公共舆论就会迅速生成, 产生聚合效应、规模效应, 如果社会情绪得不到及时引导, 情绪的连锁反应很容易出现道德的失范, 可能导致舆论暴力的产生, 瞬间心理能量的发泄可能会转化为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就需要电视媒体发挥已经具备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及时提供准确而权威的信息, 充当舆论领袖的角色, 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 引发受众的理性思维, 使其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

3 传递正能量, 提升节目的品质和品位

电视媒体应广泛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 及时通达社情民意, 繁荣先进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 增强国家软实力。传播正能量, 弘扬主旋律, 以丰富多彩, 健康向上的节目深入人心。坚持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 积极弘扬传统美德, 弘扬时代先锋。致力于制作优质专业, 合乎舆论导向的节目, 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内容进行“引导和把关”,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充当引路人和过滤者的重要角色,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加强健康向上的媒体文化建设, 既是社会公众的热切期盼, 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不断引领思想的进步, 全面推进文化发展。

其实, 在节目制作中, 电视媒体从业者往往低估了观众的审美欣赏水平, 认为曲高和寡, 高品位的电视节目未必能得到老百姓的青睐。现实情况是, 不是观众不喜欢看高品位的节目, 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提供这样的节目。比如, 央视纪录频道的成功运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纪录频道以“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际表达”为定位, 对内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 对外多面呈现, 更加真实地反映中国现实。频道所播出的纪录片涉猎历史、自然、文化、人文、科技等多个领域, 具有浓厚文化底蕴, 展现了人性魅力, 升华了节目文化品位, 致力于传承文化、传播知识, 传达真实的力量, 带给观众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纪录频道使很多一度离开电视机的年轻观众们, 再度回归电视屏幕。频道开播不到1年, 收视人数就超过2亿, 收视率也一路飙升, 可见只要坚守节目的品质和品位, 同时赢得市场和口碑不是问题。

4 发展跨媒体融合, 寻求新的竞争优势

新媒体的多数形态仍然是以视频为支撑的, 比如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这些新媒体与电视有着天然的依附关系。电视媒体要紧紧把握这一优势, 以此为中心展开新媒体业务的扩展, 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合作, 并吸收新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等方面的特点, 为我所用, 创新节目形式, 开发出兼具新媒体特色的, 体现电视核心优势的节目类型。电视嫁接新媒体的一种重要模式就是积极扩展网络电视新媒体业务, 电视台开办自己的网站是传统媒体向新领域进军的重要途径。传统电视媒体创办的网络媒体, 应该发挥资源和品牌优势, 通过开放与合作, 聚合社会各方力量, 形成集天下之大成, 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占领新媒体阵地。目前,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从跨媒体整合中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各大电视媒体关注的重点。在节目创作过程中, 电视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和有效调配网络资源, 为节目内容服务。比如, 在新闻的选题阶段就可充分挖掘网络资源高覆盖率的优势, 专门的编辑人员可以随时监看微博最新资讯, 了解事件最新动态, 以此作为调度采访团队的方向。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利用互联网、手机与受众进行互动, 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形式已经成为传统电视媒体联结受众的纽带。可通过传统媒体提供内容, 新媒体提供技术支持的方式, 共同发挥综合协同效应。

比如, 凤凰卫视《网罗天下》, 在节目上展示网页和网民意见, 主持人现场归纳点评, 图文并茂, 即时互动, 不仅吸引了电视观众, 也吸引了大量网民的眼球。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室》, 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融入了新媒体技术, 将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多种传播手段有机结合, 致力于构建三屏合一的意见平台, 使节目在参与性、覆盖面以及深层次互动方面有了明显的优势。其实, 这种制作方式, 对电视媒体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一方面强大的网络资源为编导寻找选题, 构建节目体系, 扩充节目内容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 这种新旧媒体融合的方式, 由于其深度参与性和互动性, 能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激起话题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欲望, 使节目过程充满悬念和戏剧性, 有效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

又如, 凤凰卫视于2013年1月1日推出的最新栏目《全媒体全时空》, 这档节目结合了电视、电台、网络等所有资源, 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节目。《全媒体全时空》一个最大的特色, 就是观众参与, 观众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参与, 表达观点、发表意见的可以是手机上的用户, 网络上的人, 打电话进来的人, 甚至是你在微信上发表一段语音, 都可以在电视上播出。这种全面、深入的参与方式, 在原来几乎是无法想象, 也难以实现的, 可时至今日, 在这样一个全媒体的传播环境下, 加之技术的支持和社会民众的参与热情, 这档节目的推出显然是合乎媒体发展趋势的。

目前, 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服务媒体已经嵌入到很多人的日常生活, 并在大众参与信息发布和传播及发挥社会舆论方面凸显重要作用。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2) 》蓝皮书统计, 截至2011年12月, 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 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在微博市场迅速扩大, 影响力日益提升的背景下, 电视媒体也应充分利用这一新媒体传播平台, 进行品牌推广营销的同时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

电视媒体的官方微博可以作为其网络营销平台, 弥补电视等传统媒体在网络上影响力不够的局限。比如, 浙江卫视的官方微博常常在微博中以活动或分享品牌故事的方式来传播品牌理念, 主要涉及讲述发生在用户身上或用户与浙江卫视之间的能够体现其品牌理念的故事, 来吸引用户群体的关注, 参与和了解, 引起用户的共鸣。利用微博, 可以使电视媒体扩展其在受众中的覆盖面, 推广自己, 提升在受众中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进而提高电视节目的直接收视率。例如, 可以利用微博开展频道宣传和栏目推介、线索征集、活动报名、节目预告等活动。如湖南卫视官方微博的内容突出以发布节目预告为主, 目的在于为本台节目做预热宣传, 提高稍后播出节目的收视率。凤凰卫视的官方微博也明显倾向于以发布本台节目内容节选为主, 在微博上对本台节目进行二次传播, 强化凤凰卫视的节目品牌。目前,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的各个栏目甚至是《新闻联播》, 都在节目中推广自己的官方微博。

通过官方微博, 电视媒体可以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 弥补电视媒体在这方面的先天不足。它使传播者和受众融汇成为对等的交流者, 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之间又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 实现了双向沟通, 完成了人际间“传播、反馈、再传播”的动态交流过程, 它使节目制作者可以听到观众真实的声音, 进而不断完善节目的创作, 这对电视媒体的良性发展无疑是有益助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2012年上半年, 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手机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 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超过一亿人, 在视频网站、运营商等多方积极推动下, 用户使用手机终端在线看视频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由此可见, 大力发展手机视频业务, 抓紧手机电视业务的开发是未来电视媒体发展新媒体的一个重点。手机电视的种种传播优势不必赘言, 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 市场上的手机电视节目主要提供传统电视的直播节目、点播节目和下载节目等, 这些内容大多同质化比较严重, 很难真正吸引用户并培养忠实用户。所以电视媒体在开发手机电视节目时应充分认识手机电视的传播特性, 遵循传播规律, 创作专属于手机电视的节目内容, 如提供用户定制节目、视频点播、移动娱乐、影像推送及综合信息等双向交互业务, 实现手机电视业务的多样化。

电视媒体在坚守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 发现和利用新媒体, 进而建构新的传播模式, 才能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保持长久的关注度, 扩展节目的覆盖面, 挖掘深层次互动的潜力, 强化节目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2)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7) .

[2]杨雪睿, 黄京华.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影响力的拓展[J].现代传播, 2011 (7) .

新闻媒体竞争力 篇9

一、找准角度, 以平民化的视角写出新意

党报虽然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 但是党报兼顾人民至上的情怀始终不变。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领导的重要会议及活动, 无不包含着群众关心的内容, 如果记者常怀一颗百姓之心去发现和提炼主题, 把党委和政府的声音与广大群众的期盼结合起来, 把社会普遍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同解决普通百姓的现实困难相结合, 发扬“走转改”精神,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挖掘新闻资源, 拓展新闻题材, 始终将优质、重大、及时、独家、鲜活的时政新闻作为核心竞争力, 努力追求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深, 表现上求活、事实上求真、效果上求实, 以社会效益为首位, 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 写出既有党报高度, 又有社会温度的可亲可信、与众不同的时政新闻。例如2015年3月5日, 《宁夏日报》刊发了一篇全国两会的新闻——《“铁马”追风逐梦来》, 报道驻宁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中西部铁路建设, 支持宁夏加快高铁建设的消息。新闻素材是较为严肃的会议报道, 如果按照常见的会议写作形式, 就是某某领导在什么会议上, 提出了什么提案, 有什么重要意义等。但是这篇报道从普通群众关注的话题——宁夏何时建高铁为切入口, 将读者引入宁夏建设高铁的热点话题中。稿件开篇写道:“接近中国版图几何中心的宁夏, 交通区位优势独特, 却迟迟等不来高铁穿过, 是中国大陆没有开通高铁的个别省区之一。”接着连续运用三个“如果”进行解读:如果宁夏有了高铁, 这块6.64万平方公里的袖珍之地将被揽入中国高速铁路网的怀抱;如果宁夏有了高铁, 将是连接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和中亚、西亚最理想的交通枢纽;如果宁夏有了高铁, 将填补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东部地区没有高铁路网的空白。既生动阐述了宁夏建设高铁的重要意义, 反映了宁夏群众的热切期盼, 使公众深入了解了党和政府的宏观决策, 又树立了党委、政府积极为民办事的良好形象, 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进一步提升了时政新闻的权威性和可读性。

二、打破常规, 在报道形式、内容、风格上推陈出新

长期以来, 时政新闻基本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报道模式, 政策报道文件化、工作报道概念化、会议报道模式化, 采编人员要善于突破常规, 在报道形式、内容、风格上推陈出新。当前,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时政新闻要着力改进新闻传播的话语体系, 不断在采写角度, 写作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 将实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 将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起来, 正确解读、传递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各项重大政策措施, 有效释放社会群体的焦虑和压力, 搭建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情感纽带, 为巩固党报舆论宣传阵地, 壮大主流舆论声音, 开创舆论宣传工作新局面发挥作用。在时政新闻的采写过程中, 采编人员要把时政报道的高度与贴近百姓实际相结合, 把政治经济发展的报道与民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将新闻报道与舆论引导结合起来, 推出有思想深度、有社会温度, 兼具服务性和可读性的报道。在时政报道中, 记者要处处有创新意识, 变官本位为民本位, 坚持以人为本, 新闻报道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百姓的尊重和关切, 并以此为出发点反映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例如2014年5月26日, 《宁夏日报》一版刊发的稿件《一个村庄的破茧化蝶——探寻贺兰县永兴村的发展轨迹》, 记者以诗意的笔调和故事性的叙述行走文字, 报道昔日寂寂无闻的穷村——贺兰县立岗镇永兴村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 声名鹊起, 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小康村的新闻。“一年里, 究竟发生了什么, 让这个无名的村落迅速蜕变, 羽化成人人羡慕的传奇?”记者以探寻一个村庄入笔, 巧妙引入自治区主席刘慧三次深入贺兰县永兴村调研为普通乡民办实事的事件, 将领导下乡调研的“硬新闻”写得温情而朴实。记者只在两处恰到好处地让领导“出镜”点明事件缘由, 而将更多的笔触投向基层和群众, 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稿件中, 记者从一个普通村民的角度写道:“那几年, 我们也一直在想, 村子就在县城边上, 紧挨着黄河, 为啥日子过不到别人前头去?”村民心中的疑问将读者带入思考。接着交待事件的起因和背景:2013年, 自治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自治区主席刘慧第一次去永兴村调研, 坐在老支书吴生顺家里, 刘慧与村民们一起探讨村子的发展。通篇稿件中, 完全打破了领导干部下乡调研的写作模式, 而是定位“以人为本”的写作基调, 突出受众关注点, 通过对现场情景还原和再现, 以及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 使领导干部引领群众一步一步走上致富之路的形象跃然纸上, 增强了领导干部的亲民形象, 也增强了时政新闻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三、提升新闻品质, 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增色添彩

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提升时政新闻品质。从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来看, 时政新闻稿件的写作也可以运用一定修辞手法为其增色, 修辞运用的好就能达到“言语贵在创新”的境界, 也是创新报道手段, 提升报道品质的重要方法。例如在《“铁马”追风逐梦来》这篇报道中, 记者巧妙运用设问、对比、排比等丰富的修辞手法, 把新闻报道中那些专业、高深、枯燥的内容转换为口语化、生活化、大众化的表达, 将会议的重要信息剥丝抽茧般展开, 生动、形象、准确地传达出来;在《一个村庄的破茧化蝶——探寻贺兰县永兴村的发展轨迹》报道中, 记者注重呈现细节、记录实况、传达真情, 不仅拉近了彼此距离, 在起承转合间, 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引导, 增强了时政新闻感染力。

综上所述, 提升时政新闻报道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采编人员要转变固有的思维, 按新闻规律做时政报道。要善于把会议还原成新闻, 将领导人还原为普通人, 把会议的议题还原为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 摒弃程式化的写作和大话、空话、套话, 让时政报道脱去高高在上的“官场习气”, 尽显时政新闻原有的“本性”, 以权威、及时、准确的内容, 自然、朴实、鲜活的表达, 传达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从而在多元竞争的新媒体环境下, 抢占舆论传播的制高点, 掌握话语权, 让时政新闻走进百姓视野, 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0 (8)

新闻媒体竞争力 篇10

会上, 各媒体代表们的发言充分反映了我省欣欣向荣的新闻改革可喜态势, 各新闻媒体“打造品牌创造精品”的理念引人深思, 所取得的“打造品牌创造精品”的经验十分宝贵。

《黑龙江日报·今日点击》专版, 这个全国新闻战线的先进集体讲述了十年来从简单的新闻编辑整合向提出概念转变、从被动等新闻向制作话题引导舆论转变, 突出展现主流媒体社会责任的一系列做法。

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中国新闻名专栏, 他们“清醒、沉实、卓越、大气”的大民生观念在节目中发挥得充分、得当, 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特别是他们在品牌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新闻夜航》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品牌栏目,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整套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例如, 他们在对民生节目题材的选定上坚持的五点, 使受到公众关注的选题生动、活泼、时尚, 做到了节目播出中有笑声、节目播出后有议论声;他们对舆论监督报道坚持的“一个规定, 两个不能, 三个必须”原则, 减少了采访过程中的对立和冲突, 使舆论监督报道真实有效, 报道发出后不仅党和政府满意、群众满意, 被监督部门也满意。观众正是被《新闻夜航》这种以人为本、匡扶正义、创造和谐的报道氛围所吸引。

《生活报》具有开拓力度和报道深度的办报思想, 大幅度提升了《生活报》的品牌价值。在新闻实践中, 他们践行理念先行的办报主张, 即时政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人性化、社会新闻公共化和记者新闻公民化。在新闻实践中, 他们坚持重头报道连续化、系列化、过程化, 这种具有深度的立体报道促进了舆论积累和舆论场的形成, 最终形成强大的力量。《生活报》作为地方媒体, 他们时时以学者态度对本地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聚准焦距, 始终对地方事务保持深刻的洞察, 密切关注和研究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使多个系列报道成为深度关注地方事务的重头报道, 凸显了《生活报》在冰城乃至龙江报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全省新闻名专栏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行风热线》节目, 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他们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积极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重要作用。近年来, 61家中直政府部门和行业的厅局长、主要处室负责人, 上万次走进《行风热线》直播间, 受理群众反映问题20252件, 办结19528件, 办结率达96.6%。该节目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 并对《行风热线》促进政府职能部门行风建设、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牡丹江晨报》开办政府部门向百姓述职的精品栏目, 邀请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各政府部门“一把手”做客《牡丹江晨报》, 从百姓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入手, 听民声、解难题, 向老百姓述职, 在政府部门和群众之间搭起了一座相互理解、沟通、互动的桥梁。更可贵的是, 他们把这一民生活动延伸成为部门工作的常态。与之相呼应, 《牡丹江晨报》又开辟了《局长信箱》专栏, 为百姓答疑办事, 并把市民反映的上千件有关就业、环保、城管、医疗、教育等问题列入督办程序, 解答的民生问题上万件。

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的《市长与市民》这一全省新闻名专栏, 开设了市长热线, 使当地政府直接聆听到最基层的声音, 让百姓的诉求跨越众多部门和环节直达城市决策者的耳畔。实践证明, 让政府的工作更明达, 桥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伊春电视台大型系列报道《走遍兴安》, 有市县两级记者近百人参与, 采访中冒严寒战酷暑, 钻密林涉湿地, 攀林区最高的山峰, 走遍218个林场, 累计行程35000多公里, 与近千名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 探讨了林区走出“两危”、化解“四大矛盾”致富奔小康等问题。

着眼地域特色、创作新闻精品, 我省地市几家报纸都做出了优异成绩, 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黑河日报》结合当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富集、矿产资源丰厚的优势, 创办了《人与自然》专版, 体现了宣传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提高人们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培育健康文明环保时尚的现代生活情趣和理念。

作为生在嫩江畔的鹤城人, 《齐齐哈尔日报》围绕母亲河嫩江, 按照市委建设滨水之城的工作思路, 做起了踏查嫩江、宣传环保的系列报道———《了解家乡踏查嫩江》, 围绕节能减排、大兴环保这一重大主题, 对嫩江两岸的人文、地理、生态、环保、民俗、古迹等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报道。采访历时两个月, 行程2000多公里, 跨黑、内、吉三省、区, 走遍30个城镇和村庄, 采访60多个人物。这一采访活动对广泛传播环保、保护嫩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踏查嫩江报道的记者感触颇深, 他们认为这既是一次难得的锻炼, 也是一次难忘的记忆。

《大兴安岭日报》联合省内主流媒体开创了“重走黄金路再寻古驿站”采访活动, 各媒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运用开阔的新闻视野和细腻的报道方式, 呈现了一条“黄金之路”, 集中展现了黑龙江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对于宣传黑龙江历史文化底蕴、挖掘黄金路上流传的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和民族气节, 对推进保护挖掘与利用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工程产生了深远的积极意义。

《北大荒日报》围绕垦区现代化建设跨越工程组织系列报道, 对跨越工程取得的成就与经验进行了集约化的宣传, 形成了舆论强势, 在垦区内营造了浓厚的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 “打造品牌创造精品”是新闻界的一项长期任务。

首先, “打造品牌创造精品”必须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 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审时度势,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去做。

第二, “打造品牌创造精品”, 就是要求我们新闻媒体在彰显个性、突出特色上下功夫, 也就是说新闻媒体要深入研究当前信息传播的新发展和新趋势, 突出自身特色、找准定位, 把具有鲜明个性的新闻节目和新闻作品奉献给读者和观众。

第三, “打造品牌创造精品”, 必须在开拓新领域、探索新形式上下功夫, 必须在贴近大众、面向市场上下功夫,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开掘新闻富矿, 选准主题, 着力提升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努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第四, “打造品牌创造精品”, 就是要我们突出新闻的细节和现场感, 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 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情境, 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从而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第五, “打造品牌创造精品”, 要求各新闻媒体着力培养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新闻人才, 要努力实施人才至上战略, 敞开胸怀吸引人才、勇做伯乐发现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科学合理使用人才、搞活机制留住人才。要着力培养一批政治上坚定, 忠于党和人民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不但要培养一批体现媒体风格、深受群众喜爱的名编辑、名记者、名播音员、名主持人, 还要培养一批既善于做新闻宣传工作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使党的新闻事业人才辈出, 兴旺发达。

会上,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做了专题讲座, 就中国新闻奖的历史沿革、评选办法及标准, 以及创作技巧等问题与与会人员进行了专题讲解。黑龙江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郑亚楠做了《透过历史烟云, 认识媒介的品牌价值》的专题讲座。

上一篇: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什么下一篇:百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