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闻媒体论文

2024-04-27

现代新闻媒体论文(通用9篇)

篇1:现代新闻媒体论文

新闻媒体与现代政治生活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媒体在高科技的推进下得到了飞越性的发展。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新闻媒体最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公众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愈加突显出来,它已经成为公众了解政治、参与政治生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渠道。总而言之,新闻媒体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并学会正确利用新闻媒体。关键字:新闻媒体、政治、政治生活 正文:

新闻媒新闻媒体,亦称大众传媒,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概念。一般来体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对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

一、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变革,媒体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视观众的剧增以及近年来网络这种“新兴媒体”的兴起,人们变得比以往更加依赖媒体,一天中我们获得的信息大部分都来自于电视和网络,我们从电视和网络上了解时事新闻,观看体育赛事,在网上购买物品等,新闻媒体已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介。

作为传播现实事件及其评论的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不仅可以影响和制造舆论,影响人们关注的问题,进行社会动员,还能通过重新设置议程影响政府的决策,它不仅可以监督政府防止其滥用权力,而且政府反过来可以利用媒体制造新闻,重塑自身形象。

正如历年美国大选,候选者们总是不遗余力的利用一切媒体来为自己的竞选造势拉选票,除了电视辩论之外,网络也成为了候选者的主要阵地。有“互联网总统”之称的奥巴马在2008年大选时就创办了自己的官方网站,整合网上宣传工作,吸引了大量的“草根”粉丝,他购买搜索引擎广告,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批评竞争对手的立场,他筹集了巨额竞选经费,其中87%是通过网络募捐来的2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2012年大选中,奥巴马故伎重演,继续利用新媒体来竞选,8月底,奥巴马出现在社交网站“Reddit”上,参加一档名为“Askme anything”的互动节目。他表示,会在半个小时内,回答网友提出的任何问题。他还发布了一张自己在笔记本电脑前打字的照片,以证明是亲自上阵,而非团队代劳。消息传开后,瞬间吸引了大量网友,高峰时超过3万人同时浏览该页面。虽然在规定时间内,奥巴马仅回答了10个问题,但他从阿富汗战争谈到了最喜欢的篮球运动员,甚至他最爱的自酿啤酒配方。无疑最大限度的利用媒体,是奥巴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媒体同样在我们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媒体是沟通政治的主要渠道,尤其在网络媒体兴起之后,许多新闻网站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网友留言等方式使读者和网站、读者和读者之间能够及时进行沟通和互动,如不久前党的十八大召开,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直播、网络、广播等媒体渠道,在第一时间了解大会召开情况、学习党的十八大传达的精神,很多网友也通过网络、短信互动等形式互相学习探讨。此外,当自己的权利得不到主张时,也有不少人通过上电视节目、网络论坛的方式,将自己的故事公之于众获得大众的普遍关注与同情,从而引起主流媒体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尽管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制度,但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在任何国家都越来越重要,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传递政治信息,聚焦公众注意力,影响舆论

报道新闻和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它以源源不断的报道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变动,扩展了人们的视野。由于不同阶层的人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样,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政府把信息通过媒体传播给全社会,让公民获取当前政治事态的信息,帮助公众理解政治信息,为其政治参与提供信息基础。通过传递政治信息,媒体能够向政治系统输入强大的社会动力,同时可以为政治决策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对特定事件做广泛而深刻的报道以及有倾向性的评论,引起公众对该事件的注意,并动员全社会尽可能多的人就当前话题发表意见,从而形成舆论。

2.监视政治环境

监视环境是新闻媒体的一个传统功能,媒体广泛报道消息、意见和指导性评价,对社会消极现象的报道是监视环境的重要方法,它公开了原本隐蔽的问题,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媒体对政治环境的监视主要是对各级官员为官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监视,政府丑闻一旦被曝光,往往会引起全国的强烈反响,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是当事人轻则陷入困境,重则身败名裂。如轰动一时的***事件、“微笑”局长等。媒体对政治环境的监视代表公民的政治权利,有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实现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条件。

3.统一政治规范

规范是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理解和遵守的普遍规则,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新闻媒体提供大量信息向社会成员灌输主导价值观念,使公众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进而维护社会秩序,它潜移默化的宣传效力有时会胜过政府的强制性力量。一方面,新闻媒体通过宣传报道先进组织或个人事迹,从正面肯定规范的普遍意义,给予社会正能量,如每年评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另一方面,通过公开揭露违反规范的行为,惩戒并威慑违反制度的组织或个人,从反面校正人们的行为偏差,尽可能减小社会负能量。

三、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新闻媒体

首先,政府应给新闻媒体以发挥作用的空间,改变一贯报喜不报忧的思维定势,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建立并保障信息公开制度,并以此推动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现代社会,一个以公共服务在基本理念的政府,必须对公众充满信任和保持敬畏,尊重包括知情权在内的所有公众权利。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如果缺少新闻媒体的监督,就会使信息公开制度流于形式。

其次,应该警惕“舆论操作”现象,新闻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报道,除了出于急着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外,为赢得收视率而进行的舆论炒作也是其主要动力。因此,政府在减少对新媒体具体业务的直接干涉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宣机构的务实作风。

最后,公众应该学会对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与分析。现今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媒体每天传播的信息真假虚实难定,只有做到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公众才能做到相对理性的参与政治生活。

四、结语

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和人事都不可代替的,但新闻媒体又毕竟是一种“软实力”,它不像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那样具有强制力,可以独立的发挥作用。尽管如此,新闻媒体的“软实力”还是不可小觑的,它是我们政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也将是推动今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

【2】 王国华,武国江 《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3】 刘雪飘 《新闻媒体监督理论研究》

【4】 张婷 《论新闻媒体在政策议程设置中的作用》 【5】 于淼 《社会转型期新闻媒体角色的分化与整合》

篇2:现代新闻媒体论文

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感觉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媒体。传统教学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一本书、一张嘴,外加板书和挂图进行的教学,而教育的特殊性,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方法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的教学活动,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先进技术引进教学中,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

没有哪种方法是万能的,我们必须适当合理的去选择。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涉及素描教学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几何体或者实物的结构特征,这样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而“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若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会更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几何体,在用计算机准确的将图画出。

篇3:现代新闻媒体论文

关键词:新闻媒体,媒介,信息,教育功能

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者, 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并不像传统的教育主体那样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严密的教育体系、固定的教育模式等等, 它是通过信息传播来实现的, 但是信息传播过程的本身又具有发散性、复合性等特点, 这也就决定了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非线性特点。

新闻媒体作为特殊的教育主体, 其教育功能还具有隐含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 家庭或学校的教育通常采用一种向受教育者明确教育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预期达到的效果等显性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是因为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 其本身并不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功能, 信息本身所蕴含的教育内容就需要受众去挖掘、去发现。另一面, 公众在轻松地接收信息的过程中, 不自觉的完成对信息承载的内隐性教育内容的接受。因此我们说, 新闻媒体无论是在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方面, 对受众的教育都是隐蔽的。

新闻媒体教育功能除了非线性与隐含性之外, 同时还具有两面性的特点。新闻媒体在发挥其教育功能正面影响的同时, 还带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新兴的教育者,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 例如在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 特别是互联网媒体, 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从传统的单一理论知识灌输转变到了双向互动交流。随着新闻媒体的飞速发展, 国家相关的新闻监管部门很难对所有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审查。而且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 有的新闻媒体为了自身了利益的需要, 在信息传播报道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代表与其利益相关的群体或个人的新闻内容, 或者迎合某些低俗审美趣味群体的新闻事件, 在某种程度上又会给受众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体上来说,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成长发展起来的特殊教育者, 它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传递、人们思想价值的引导与道德的培养等起到一定的作用。新的教育背景下, 我们只有对新闻媒体这一新兴教育者的独特性, 以及教育功能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 实现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与教育受众的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与发展, 媒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 特别是在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媒体产业迅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传统新闻媒体的文化传媒功能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并增加了新的社会主体身份,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扮演起现代教育者的角色。而且,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实施, 新闻媒体传统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同时, 又呈现出其作为现代教育者的新的功能特点与独特性。

1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的特殊性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领域, 都没有明确的阐述与说明。在传统社会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 新闻媒体实际上还具有教育的功能, 特别是伴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新闻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的身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首先,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 不仅包括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 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还包括现代的如互联网、手机终端等。在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 还具有监督社会生态体系、服务大众文化娱乐等作用。但是另一方面, 新闻媒体在日常的传播活动过程中, 由于受自身特点的限制, 以及传播客体所处的社会即时背景与客观因素的制约, 不可能完全的呈现所有事件。而且新闻媒体本身作为社会文化舆论的引导者, 代表的是公众的主流意识, 因此在对信息的选择、信息的加工报道方面, 必然会以社会文化舆论为导向。

其次,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针对的教育客体更加广泛。这也就无形中提升了新闻媒体发挥好教育功能的难度, 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在现代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下, 抓住所有机遇与挑战, 充分发挥其原有的新闻传播功能, 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的争取受众, 最大化的发挥其教育功能。根据信息传播的然率公式我们可以看出, 人们对信息的接受通常是由一定的选择性的, 与需要浪费更多时间获取的信息相比, 更喜欢接受花费时间较少, 更容易被理解的信息资源。因此, 在现有的社会生活语境中, 新闻媒体要想获取更多的受众, 即现代教育对象, 就必须最大可能的降低教育客体媒介接触的时间及物质成本, 同时提高教育客体对新闻媒体传播教育内容的满意度。

除此之外,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主体, 其教育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传统教育主体为学生传授单一的理论知识或特定的技能水平不同,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信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特殊的教育者, 无形中就会对人们的思想言行、价值取向等起到一定的影响。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 新闻媒体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本身就具有教育和引导人们的思想价值、社会理念的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 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原本已经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

2 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发挥教育功能的特点

新闻媒体发挥现代教育功能的实质就是通过对社会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 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播力与社会公众影响力, 从而达到引导和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目的。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本质上是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所具备的一种特有的功能。而且由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来源的权威性, 传播过程的专业性, 以及媒体受众的广泛性等特点, 使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媒介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具有影响力。新闻媒体对某一事件的关注报道, 促使受众对事件本身以及事件相关事件进行广泛讨论, 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促进事件本身的解决或相似事件的规避。

与传统教育形式不同, 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特点的发挥是建立在新闻媒体本身所特有的作用机制与作用方式之上的, 主要具有非线性、隐含性、两面性的特点。

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非线性特点主要是指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对公众的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途径与教育方式, 它在教育方式上并不是对公众直接单纯说教, 在教育内容上也不是从低到高的系统线性教材, 它对受众的教育具有曲折性的特点。但是另一面, 新闻媒体作

参考文献

[1]曹顺庆, 熊兰.三十而立——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三十年[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巴蜀书社, 2011.

[2]辛欣, 雷跃捷.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裙.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中美高等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比较[D].安徽大学, 2010.

[4]范以锦.新闻教育要为推进学界、业界的交流与创新发展服务[J].中国广播, 2012 (8) .

[5]高山冰.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2) .

篇4:现代媒体 时尚语文

关键词:现代媒体;时尚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75-01

随着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许多新名词也当仁不让地有了一席之地。例如“时尚”一词就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个热词。“时尚”是一种风尚,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思维。许多老师会不自觉地将语文与时尚挂钩,引入时尚元素,寻找时尚话题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这既合乎青少年喜欢新事物的心理,又能体现语文的社会化、生活化。而现代教学媒体可以使声、形、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创造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调动大脑左右两半球活动的积极性,拓宽住处传递渠道,提高传递的质和量,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又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有助于时尚语文课堂的打造。

一、激趣引智,寓教于乐。

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学习感受兴趣,希望学生能带头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媒体的影响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重教轻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弊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学习被动。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语文教材是用丰富的语言文字和相应的插图来展现课文内容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并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听、说、读、写及观察思维能力。教学中如果在适当的时候,选放一则故事、一幅幻灯,播放一段录像或一首音乐。以 “声”激趣,以“画”激趣,以“境”激趣,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放一放描绘海滩和海岛美景的幻灯及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有静有动,有声有形又有色,学生时而当“导游”,时而又当“潜水员”探索海底的秘密,使他们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到处是贝壳,还有大海龟;海岛上绿树成林;大海深处,无数的鱼儿穿梭不停,美丽的珊瑚千姿百态,仿佛听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其教学效果远远超过老师,由此可见,“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分不开的”。

二、激发情感,情思涌动。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三、媒体设境,激发想象。

现代媒体能根据教学需要,以其美的音乐、美的图像、美的文字、美的色彩创造出逼真的效果,再现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通过直观图像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目的。

四、扩大时空,美不胜收。

“在现代化教学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选入课文中的课文,大多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精品,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和研讨课文的美。如果单纯靠老师讲解,我相信学生的理解是有些模糊的、抽象的,而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则能化抽象为具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教育。

例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时,由于这是一篇文辞简练的通讯报道,仅靠文本,学生的学习会遇到不少障碍,很难有这种情感体验。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也难以实现情景的再现,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一开始,我播放了《为了谁》的音乐,优美的旋律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感官,他们久久地沉浸在乐曲声中,较好地实现了通感共鸣的目的,使学生受到了情操的熏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中灾情的危急,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洪水肆虐的情景以及解放军战士们舍命保卫大堤的录像、图片,丰富的音像资料填补了文字描述的不足,化抽象为直观,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又如《忆江南》一文,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水乡的美,学生没有去过江南水乡,对水乡的美景不能直接感受,只能凭空想象,存在着思维的跨度和理解的难度。此时,教师针对学生这一难点适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到其中的美丽景色中,让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瞑目感受其中的美景,有的学生还能拓展思维,将画面以外的景色描述一番,是那么生动而又美丽,从而又激发学生热爱水乡的强烈感情。

篇5:现代媒体艺术的教案

本课主要内容是利用后期处理软件photoshop处理摄影作品已达到新的艺术效果。可以将摄影与电脑美术结合进行。photoshop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photoshop的界面、工具已经图层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详细的学习。本课为photoshop软件使用课程的提高阶段,蒙版的使用可以让你创作出千变万化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习突出摄影主题的意义。

2、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逐渐熟悉Photoshop软件的面板、各种工具和菜单。

3、学习并熟练使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层蒙版功能进行实际的图片处理。

4、学生通过电脑软件自己操作处理摄影作品,体会摄影艺术后期处理的独特魅力,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

⒈ 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逐渐熟悉Photoshop软件的面板、各种工具和菜单。⒉ 学习并熟练使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层蒙版功能并进行实际的图片处理。

【教学难点】:

掌握Photoshop软件的图层蒙版功能并进行实际的图片处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摄影图片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在前面的课程当中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摄影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并有很多同学拍摄出了很好的摄影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看来同学们对摄影的基础知识都掌握的不错,充分利用了咱们前面所讲过的关于:构图、色彩、光影、主题等知识。

(此处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以激励其更好的进行下一步学习与创造)最近老师找到了一些比较有韵味的摄影作品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并请同学们说说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

1、这些摄影作品色彩对比强烈。

2、形式感比较强比较有韵味。

3、主题比较突出。

……

(此处学生能够很容易找到这些摄影作品特点所在,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强调)同学们说的很好这些作品正是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来突出作品的主题使人眼前一亮。主题顾名思义就是照片的主题思想,一副好照片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在摄影实践中为突出作品主题通常可以利用摄影的:

1、色彩

2、构图

3、光影

4、线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巧妙运用色彩突出摄影作品主题的方法。

你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拍摄出来的么?(此一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是啊怎么弄出来的啊?相机有这个功能么? 师:这是一种后期技术,可以在Photoshop中实现。出示课题:《蒙版——让你的摄影作品焕然一新》

二、讲授新课:

(一)实例演示:图层蒙版的使用。

1、在Photoshop中打开要处理的图像。

2、在图层面板的下方点击图层蒙版按钮,弹出菜单选择色相/饱和度(红色框内)

3、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讲饱和度调至-86,发现图像色彩已经发生了变化。(饱和度值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

4、选择工具栏中的画笔工具并将前景色调成黑色。

5、将画笔调至合适大小在要突出的夹子上涂抹。此时夹子原本的颜色被画出。

6、最终完成。

★知识概括:图层蒙版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技术,它可以遮盖掉图层中你不需要的部分,而不必真正破坏图层的像素。其蒙版色为白色是为遮住图像的部分,黑色为没有遮住图像的部分。

图层蒙版原理示意图

三、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欣赏。-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拓展:

尝试使用图层蒙版中的其他选项,如:可选颜色、色彩平衡、照片滤镜等。

课后反思:

本课将摄影艺术与电脑美术作为结合进行教学,促进了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在教学方法上由教师的演示示范到学生的概括总结得出知识要点再到学生的实践中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课程导入部分稍微有点啰嗦,时间有点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切入强烈色彩对比对摄影作品主题的突出作用。

篇6:现代传统媒体综述论文

1传统媒体不同环节的变化将不同

受新媒体冲击最大的是传统媒体的渠道和终端,因为它们逐渐呈现被新技术替代的趋势,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不意味着它们会完全消失。目前来看,互联网渠道开始替代报刊、广电的发行、传送渠道,多元化的数字终端开始替代传统媒体的终端。智能手机已经具备了替代收音机的能力,智能电视机替代传统电视机的能力已现端倪,但目前能较好替代报刊的数字终端还没有出现,有待技术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的内容其实没有受到新媒体的直接冲击,反而在新媒体渠道和终端上发扬光大。

新媒体上有大量传统媒体的内容,不少传统媒体因新媒体而受益。如凤凰卫视以前只能通过卫星有条件接收,现在通过自身网站、手机APP、互联网电视等,突破了落地限制。湖南卫视也是新媒体的受益者,《超级女声》借助了短信互动,现在《爸爸去哪儿》则受益于网络视频。VOA(美国之音)的手机APP,每个播音单元都配上了原文,可以边听边看原文,点击单词还能弹出单词发音和解释,从听众收听的方便性和效率上看,是革命性的改变。传统媒体内容所受的冲击,主要来自于五个方面:一,由于媒体内容巨量,受众注意力被分散;二、受众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已变化;三,新媒体终端承载的内容部分替代了传统媒体终端承载的内容;四,传统媒体内容的新媒体渠道盈利模式尚未完善;五,传统媒体利用新技术拓展传播渠道、终端的能力有待加强。如果能破解以上这些方面,传统媒体的内容仍然前途光明。

2接受受众的“注意力”投票

传统媒体过去认为的自身优势,比如地域性、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现在要重新考量,要接受受众的“注意力”投票。最近笔者从“蜻蜓fm”收听新加坡城市频道的电台节目,发现这个电台很有格调和个性。首先没有卖药的节目,其次没有主持人的胡乱调侃,也没有打官司、闹纠纷等让人闹心的家庭矛盾。新闻关心民生,如关于新加坡组屋、企业的市场机会等。话题讨论贴近生活、温馨实用,比如如何过生日。健康类节目的内容也贴合实际,如风寒、风热、既风热又风寒的感冒如何治。播放的歌曲旋律优美,不像国内一些电台爱播很闹腾却没有内涵的歌曲。主持人非常亲和,一连串播多个节目。这样的电台,听一晚上也不会烦。喜欢这个节目的`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听收音机大多是为了在做家务或开车时放松一下,因此很闹的节目听不下去;二是现在国内外大事都能很快知晓,讨论些贴近生活的话题会让人觉得亲切。适应受众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才能得到受众的“注意力”投票。传统媒体人和受众都是媒体村的新住民,传统媒体人的媒介素养要比一般的受众高,因此传统媒体人应该通过内容的提质升级,与受众携手,使媒体村更美好。

篇7:现代新闻评论基本内容总结

一.定义:通讯:是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体裁。

消息:指报道事情的相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二.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1.目的上:消息——让受众尽快了解事实

通讯——让受众详尽了解事实(人物)2.主题表达:消息——隐含在客观事实的叙述背后

通讯——较消息外显

3.内容:消息——概括最重要的实时信息

通讯——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人物的细节刻画,背景介绍等

4.形式(结构)上:消息——程式化

通讯——创造性强,唔固定结构 5.风格上:消息——朴素实用

通讯——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6.表达方式上:消息——叙述为主

通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三.分类(内容)

1.人物通讯:指较详尽反映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通讯体裁 2.事件通讯:指较详尽反映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 3.工作通讯:

4.风貌通讯:指着重反映社会变化及风土人情的通讯体裁 P.S.风貌通讯是我国通讯体裁中出现最早的一种类型 评论

一.定义:是指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或问题直接表明自己看法或观点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

二.特点(属性):新闻性、时效性、理论性、思想性、有益性 三.作用

1.宣传鼓动,配合中心工作

做法:准确及时阐述党的实践路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认识,使其变为人们的统一行为。

2.释疑解惑,研究社会问题

做法:有深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新的社会问题有其正确而独到的见解

3.针砭时弊,促进社会进步

做法:牢记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责,良性的批评意识

5.提供讲坛,增强公民参与意识 四.报纸

1.王韬的《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额报纸,被称为“中国人自办日报之成功最早的第一家”

2.康有为、梁启超《时务报》

3.陈少白《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机关报在香港创刊,宣扬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 4.毛泽东《湘江评论》 五.选题

1.定义:新闻评论的选题,说的是新闻评论要评说和论述的对象,它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事件和问题。2.来源:

(1)从上级精神中选题:中央和地方经常召开的各种党的会议、政府的会议、各种工作会议,颁布的各种法律、法令、条文和文件,还有领导人的讲话等

(2)从社会实践中选题:新的事物、新的经验需要发现、需要总结,有很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需要解决,有很多新的疑点、新的困惑需要阐述

(3)从新闻报道中选题:要深刻挖掘内涵

(4)从探讨争鸣中选题: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5)从历史事件中选区选题 3.基本原则“三贴近”

(1)贴近实际,与时俱进,促进社会协调发展(2)贴近生活,服务生活,引导受众积极向上(3)贴近群众,反映群众,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 六. 三要素

1.论点:一篇新闻评论的中心观点和思想。它表明作者对所要评论客观对象的一种立场、观点、态度和主张、他表达了作者的是非观、价值观和创造观。

2.论据:评论文章中是论点得以成立和促其深入的相关材料。

①事实论据: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证、物证,以及典型事例,历史资料

②理论论据

3.论证: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过程,论证的好坏是保证论点能否成立和说服人的重要环节

七.立意的定义:是作者对所评论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现象及问题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确定评论的主要思想。它是评论的灵魂。八. 推理方法

1.直接推理:用一个直言判断推导出另一个直言判断,简单有力

2.演绎推理:(一般→个例)又称三段论推理,是借助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直言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导出一个新判断的三段论证推理

3.归纳推理:(个例→一般)由个别或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一种推理

4.类比推理:由两个(或两类)事物的某些相同属性,推导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可能相同的一种间接推理

篇8:对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功能的思考

1 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现状

近些年, Pad、智能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因此, 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媒体得以普及,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 看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 各个年龄段的人, 都在通过手机了解新闻。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随着现代媒体的出现而发生着变化, 其对传统媒体的依赖越来越低, 导致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销量大幅降低。针对这一现象, 传统媒体正在尝试转型。

2 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功能融合的案例分析

2.1 新闻在报纸、网站、视频的全媒体报道

2012年, 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发布了一条“保守党出售与首相卡梅伦见面机会”的新闻。新闻很快出现在各大网站及电视媒体上, 通过网站及电视媒体等现代媒体被大家所熟知。该报纸的历史已经有近二百年了, 这种老牌的传统媒体将网络和电视等现代媒体应用到其新闻报道中, 不但发挥了自身优势, 而且还通过现代媒体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 丰富了新闻的形式, 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这个案例中融合了各种媒体的功能及优势。老牌报纸借助其丰富的调查经验, 挖掘出有影响的新闻, 并凭借其多年累积的公信力, 使读者对其报道非常感兴趣。现代媒体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率, 同时, 新闻视频可以在电视及网站上反复播放, 大大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2 多种媒体形式共存的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 地位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的需要, 其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网络版在九七年正式上线, 之后改名人民网。近些年, 人民网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通过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游戏、手机动漫和音乐、手机阅读等各种手机移动端的功能, 向人们传播信息。同时, 人民新闻、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各种手机APP, 也大大提高了客户量。

各种现代媒体的冲击下, 人民日报迎难而上, 借助微博等现代媒体, 凭借新闻收集的丰富经验, 将各种重要新闻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不同媒体, 其文章风格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这正是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有效融合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的风格, 不但可以满足用户多种多样的需求, 同时也可促进二者的功能。

3 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遇到的问题

首先, 内容的推送重复率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中国的纸质媒体开始逐渐接触网络。不久, 很多传统的媒体开始向全媒体发展, 利用网站、社交媒体、手机APP等各种新媒体传播信息, 有效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但是,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加入, 问题也随之凸显。信息的传播渠道虽然较以往更加广阔, 但采集的信息并没有增多, 这就会出现重复发布的现象, 使各种媒体彼此雷同, 缺乏鲜明特色。

其次, 最新消息的发布渠道存在争议。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传统媒体的记者也开始通过各种新媒体发布信息。当这些传统媒体的记者从现场获得最新的消息时, 往往非常犹豫信息的发布渠道:是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第一时间发布出去, 还是要通过自己就职的传统媒体发布?如果没有将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出去, 很可能等传统媒体出刊时, 这则信息已在网上到处可见, 信息完全失去了实效性, 采集到的信息已不再是新闻, 记者这次的采集工作将变得毫无意义;如果将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出去, 则会对其就职的传统媒体产生严重的冲击, 这绝非是记者愿意见到的局面。此时, 要建立合适的渠道协调这种现象, 避免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化时问题频出, 丧失其原有的阵地。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社会和经济地不断发展, 媒体技术地不断改革,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都是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型的过程中, 存在信息重复推送, 缺乏特点、最新消息的发布渠道有争议等各种问题, 阻碍着其向新媒体的顺利转型。因此, 在转型的过程中, 要结合新旧媒体的特点, 实现两者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熊忠辉.新媒体与大众传媒业态变迁[J].视听, 2006 (4) :31-37.

[2]张常珊.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J].青年记者, 2014 (33) :79-80.

篇9:现代新闻媒体论文

自从2002年元旦江苏广播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一档新闻资讯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起,一股被业界称为“民生新闻”的改革浪潮席卷中国各地电视新闻媒体。开播不到一年时间,收视率跃居第一位,栏目年度广告额拍卖过亿元,等等。《南京零距离》创下的这些骄人业绩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来无数电视同行争相学习、模仿、“克隆”,并大都收到连锁性轰动效应。以河南电视台的新闻改版为例,2004年元旦,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借鉴《南京零距离》的成功经验,推出河南版“零距离”《民生大参考》后,尽管中途遭到本地电视新闻王牌栏目、收视率老大——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的全面封杀,但在资金、设备、人力、信号覆盖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的《民生大参考》,收视率仍然一路攀升,开播一年后,其收视率戏剧性地超过了《都市报道》。从奴隶到将军,《民生大参考》一举成为河南地方电视新闻栏目收视率排名老大。正是因为“民生新闻”显示出的蓬勃生机,以及其给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有学者把《南京零距离》所引发的这场电视新闻改革浪潮称为近十年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二、“民生新闻”剖析

“民生新闻”方兴未艾,影响力与日俱增,可以说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行业霸气。但电视“民生新闻”潮也给电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彷徨,并且在实践中也造成不少负面影响。之所以会出现理论、实践、结果三者之间的不统一、不和谐,根源在于我们对“民生新闻”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全面、准确、科学。

“民生新闻”是新闻的一种特质,而不应该是一种新闻类别。作为“民生新闻”的样板,《南京零距离》及其遍布各地的克隆版“零距离”,在板块设置、内容构成、报道样式等方面,根本不具备独立的“民生”特质。与传统的新闻栏目相比较,唯一的区别在于其新闻理念、编排思路、报道手法等有着鲜明的“民本”特色。我们以2005年7月7日河南电视台各新闻栏目的新闻报道为例:7月7日是“七七事变”纪念日,这天,以纪念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新闻是时效性最强的“时政新闻”,也是国内任何新闻媒体都不能回避、不能不报道的新闻。这天,围绕“七七事变”这一历史事件,包括名牌栏目《都市报道》在内的河南电视台各频道其他新闻栏目,均在头版头条推出了大篇幅、多角度的抗日题材的新闻报道,但河南版“零距离”《民生大参考》在报道这一历史事件时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做法。当天,《民生大参考》的头条是一组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资讯(1.8月1日起,全省市级交管部门统一举报电话;2.夸大保健功效24种吹牛保健食品被查;3.郑州将新增500多个消火栓;4.郑州9月1日起使用新标准信封),关于“七七事变”的报道则编排在整档节目的最后一条,而且在报道手法上,《民生大参考》也避开以“纪念活动”为主线的传统报道思路,重点采取演播室访谈的形式,借一位抗日老英雄之口,向观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七七事变”这段历史。通过2005年7月7日《民生大参考》的新闻报道思路和手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与众不同的“民本”特色;在新闻理念上,媒体关注的重点是百姓现实的生活需求;在编排思路上,对百姓现实生活有直接影响的新闻是第一位的;在报道手法上,从平民的视角,借百姓之口,来观察、解读正在进行的新闻事件。《民生大参考》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显露出的这种“百姓无小事”的民本特色,其实也正是当前业界所热捧的“民生新闻”共同的,也是最根本的特色。反过来,人们之所以把《南京零距离》及其克隆版“零距离”称作“民生新闻”,也正是因为它们共同具有上述鲜明的民本特色,而不是它们具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内容和形式。因此,科学地讲,所谓的“民生新闻”,只是现代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一种特质,而不是一种新的新闻类别概念。

“民生新闻”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新闻价值观的诞生。在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中,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最具价值的新闻?谁是新闻的主体?新闻的主流声音是什么?在价值判断和取舍标准上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民生新闻”的崛起则使这种政治色彩淡化到最低点。在现今的“民生新闻”框架中,新闻的主体不再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知名人士、业界精英,而是出身低微但个性十足的劳苦大众;报道的重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会议消息、成就展示、官员出行,而代之以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衣食住行;新闻取舍的标准由是否重大、是否普遍、是否典型,上升到有没有现实的实用性;随之而改变的是媒体的主流声音摈弃了空洞的说教、生硬的指令,而代之以温馨提示、真情帮助,乃至于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现实心声。

“民生新闻”使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面目一新“民生新闻”的崛起和盛行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席卷国内电视媒体,使我国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焕然一新。

1.新闻报道的贴近性空前增强。“民生新闻”把镜头聚焦于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报道百姓冷暖,反映民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满足大众需求。这种体现着浓郁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报道内容,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强烈地吸引着观众的关注和认同。

2.新闻报道风格更加人性化。“民生新闻”注重以平民的视角发现、展示、解读新闻事件,用谈话、聊天的口吻“讲述”新闻故事,从满足群众现实需求的目的出发,组织、实施新闻报道,并且充分利用电话、短信、网络、DV记录、奖品等外在的技术手段和激励措施,广泛吸引观众参与新闻互动。这些人际化、情感化的报道风格,由于包含着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现实情感,极大地感召着观众的参与和共鸣。

3.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大提高。“民生新闻”以其对普通百姓现实生活的真诚关注,让群众彻底摈弃了对传统新闻“高高在上,俯瞰苍生,冰冷生硬,千人一面”的厌恶情节,并真切地感受到媒体对自身的依存和自己对媒体的“话语主导权”。在这种媒体“主人翁”意识的指导下,有困难首先想到要求助的是新闻媒体,有麻烦首先想到要投诉的是新闻媒体,有知心话首先想到要倾诉的还是新闻媒体。群众的这种对新闻媒体的依恋和执著大大提高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三、现代电视新闻的走向

电视新闻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发展状况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其实就是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的一种折射。尽管目前“民生新闻”还不是电视新闻的主导者,“民生新闻”的发展还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新闻理念的制约,但“民生新闻”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预示着传统新闻向现代新闻转变的发展方向。

新闻理念应该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我们党越来越清晰的民本理念,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地位观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各行各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都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作为反映和记录社会前进轨迹的新闻媒体,自然也应该因时而变、顺势而动,积极主动地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新变化、新动向。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把镜头对准基层群众,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一切以百姓的喜好、需求为转移,这正是时代变化的要求。其实,也正是因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民生新闻”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新闻价值取向应该从典型性、普遍性向实用性转变。伴随着新闻理念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在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新聞题材的取舍上,也要打破传统的“典型性”、“普遍性”至上的羁绊,使“实用性”成为新闻报道的第一关注。“实用资讯、生活投诉、真情帮助、情感互动”,当前“民生新闻”已经用自己“零距离”式的新闻服务很好地诠释了“实用性至上”的现代新闻价值观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菲的业绩。

新闻的传播方式应该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转变。“民本”理念主导下的现代电视新闻着眼服务、注重实效。但要想真正服务到位、取得实效,就必须摈弃传统的“我播你看”的单向传播方式,加强沟通与交流,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让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使传播的内容由一厢情愿变为共同关心。当前,“民生新闻”在运作过程中,有奖征集新闻线索、百姓观点、DV新闻,及时反馈观众意见和建议,记者进家入户调查,观众走进演播室参与节目,等等,所采取的种种互动措施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观众朋友参与新闻事件、关注新闻节目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参与、荣辱与共的传播效果。

上一篇:明光市信访工作争先进位综述下一篇:珠宝品牌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