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新闻

2024-06-12

多媒体新闻(精选十篇)

多媒体新闻 篇1

网络媒体伴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迅猛地发展应运而生。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第四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联系日益紧密,使传统媒体不断的淡化,传统的传播格局占领了社会舆论的大部分。由于受到政治因素、著作权版权保护等等的限制,以及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内在的关系,决定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网络新闻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二者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融合的,多角度的趋势。

1 网络新闻媒体特点与不足

1.1 网络新闻媒体特点

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首先,跨越时空限制。记者和编辑再也不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处随时的发现新闻,及时的报道。大众不管身在何处,同样可以通过网路看到听到甚至参与到远在他方的信息。例如,世界各种大型的体育赛事,公益活动,重要会议,以及突发事件等都能在事发后的几分钟之内传播给世界各个角落。

其次,网络新闻媒体的非线性工作形态的变化,节约人力,提高新闻产品的质量。使用网络新闻媒体,记者和编辑工作人员借助先进的网络采编系统,就可以根据新闻的关键线索,快速,有效的操作整个流程,在短时间内编制出耳目一新的新闻视听效果。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稿件的内容质量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第三,查询方便,易储存整理。网络新闻媒体经科学技术处理之后变得轻便,而且容易查询。节省大量的空间来贮藏,利用虚拟的空间,并且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找到需要的资料。“数字报业”的发展,不仅贯彻执行了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意识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网络新闻媒体不仅使大众接受媒体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也同时颠覆传播媒体的内部组织结构,使得新闻的结构发生变革。记者和编辑在进行网络新闻媒体制作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相关资料的启发,发现多视角,更深层次的新闻素材。现在的网络已经成为新闻从业人员与大众互动的一个重要平台[1]。

1.2 网络新闻媒体的不足

网络新闻媒体还具有很多强大的网络功能,它可以融合多媒体的制作,使得大众有更多的话语权等特点。但是,随着网络新闻媒体多文化角度的发展,也不意味着日趋完美,毫无缺陷。以下一些方面让人十分担忧:第一,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近些年的网络新闻媒体由于利益的因素对于某个事件的夸张宣传或炒作甚至可以达到疯狂的程度。使得大众偏离了真实的判断,影响相当不好;第二,不良信息侵入到国家、政府、社会公共管理机构,损害集体的利益,以致对他人利益造成侵害,形成犯罪;第三,快捷的信息获取,使年轻的一代人迷失了自己和世人的职业精神和从业风格妨碍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发现的精神。第四,网络新闻媒体的受众人员受计算机技术运用以及知识的安全维护的局限,使得网络难以达到更广阔的范围。

2 传统新闻媒体的特点与不足

2.1 传统新闻媒体的特点

传统新闻媒体主要是报纸、广播和电视这3类。虽然在人们的意识里逐渐被淡化,但是如今在如今的社会中还是但负着强大的信息传播责任。

首先,报纸通过详细的生动的实在的文字传达给视觉神经。对于那些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通过收藏的形式,更具有收藏的价值。广播是单一的新闻媒体传播途径,受众群体可以轻松的在任何地方享受新闻信息,并带给自己的自由广阔空间。电视是现在主流的媒体传播途径,声话并茂,同时调动受众群体的听觉和视觉神经;其次,传统新闻媒体拥有相当庞大的受众群体、稳定的记者队伍,新闻信息来源非常广泛,这些都是网络新闻媒体望尘莫及的;再次,传统新闻媒体在受众群体中长期的根深蒂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固有的象征意义和优势,促使在新闻媒体中传统新闻媒介占用更为有效的信息资源。

2.2 传统新闻媒体的不足

传统新闻媒体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第一,传统媒体的新闻逐渐的缺乏受众人群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没有新意,不能满足受众所需要的精神大餐;第二,传统的新闻观念的时效性很难保证,今天报纸上新闻,其实已经是发生了一天或者几天的消息了,由于印刷的延误,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大打折扣,广播电视新闻更像逝去的清风不可追寻复回;第三,受众接受新闻的方式过于单一,古板,不能引领现代人员随性的社会生活。传统媒体的新闻必须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收看和阅读[2]。

3 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角逐

新生的网络媒体直面庞大的传统媒体群,已发出强大的冲击波。二者都在同样的信息市场争夺注意力,争夺受众的“眼球”,网络有着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集文字、图片、图表、音频及视频之大成,构成多媒体的交互传播方式,在速度、广度以及开发性、交互性等方面,传统媒体只能望其项背,不可企及。

虽然,新网络媒体兼备报纸、广播和电视的诸多特长,却不能将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取而代之,形成一种拉力角逐的趋势。具体而言,报纸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不要借助设备随时观看,是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办公室和家庭等固定场所,报纸会因为人们习惯于网上看报而减少订户;而在诸如车站、码头等流动的公共场所,报纸始终有其生存空间。广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各个受众群体的在工作的同时也不会落下新闻信息[3]。电视作为边缘山区、网络不通的地区的人们依旧是首选新闻工具的地位,作为娱乐工具的魅力依旧非常广泛。

4 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关系及其整合的可能

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只能说两者是相互依赖和互补的关系。虽然新网络媒体出现的比较晚,但是有很强的吸引力,它集各种新鲜的信息于一体,并且加之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辅助,使得网络新闻媒体在年轻人群中具有很大的市场。传统新闻媒体,在成年人或者老年人中,在社会政治,长久发展中依旧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二者是分不开的[4]。

网络新闻媒体对传统媒体具有依赖性:一是网络新闻媒体绝大多数信息的第一来源仍是传统媒体因特网上的信息内容都是通过链接的方式从传统媒体上照搬而来的,关键是加上了生动的图片,详细的视频链接,丰富的色彩渲染,使得大众对于网络媒体更加宠爱有加[5];二是网络新闻媒体依赖于传统新闻媒体的记者队伍,传统新闻媒体的庞大的记者队伍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有相当新闻敏锐性,及时发现新闻,及时报道。但是网络新闻媒体存在资源短缺的状况,借助于传统新闻媒体的人力和财力就能成功;三是传统新闻媒体所采取的新闻规律和经验已被网络媒体所接受,并在网络新闻中频繁使用,同时也使得网络媒体更有优势了;四是大众的认知度。传统媒体,在推出网络媒体方面更能创造出新优势。依靠着国家、政府的支持,人民的信服感,在各个方面都是有独特的优势。

我们再从网络新闻媒体同传统媒体的内在联系进行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目前还不存在取代性。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它们都同属信息传播工具和传播载体,但它们的传播方式不同,渠道不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都正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服务于社会大众,满足社会大众不同的需求。多网络媒体产生于传统媒体,是传统媒体事业扩大的一部分,更进一步的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业务,两者之间不是截然断开的。

5 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整合的途径与思考

在当代中国国情下应该作为多种新闻媒体的一员而存在,并不能取代彼此而一统天下,而应用形成一种新闻传播的合力。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发展的社会,地球村的形成更是需要我们在世界中找到多元发展的整合点,互相依存,共同发展,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具体讲两者之间的整合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点:

1)信息内容共享,消除壁垒

不管是网络新闻媒体还是传统新闻媒体,未来的竞争的角逐的基点不是技术的较量,也不是传播方式的较量,而是拥有高质量的信息,需求更多的发展。谁拥有了原创信息越真实、越独到、谁就越具有时效性、话语权。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各种新闻媒体需要消除自己的垄断思想,开放思想,共享各自的新闻信息,加强自己的新闻敏锐性,充实自己的各个领域。为了实现新闻媒体的更大发展,让广大群众能欣赏到准确详实有质量的新闻。

2)综合彼此所长,形成合力

网络新闻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各自具有自身的优势,对在现代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新闻媒体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稳定的记者编辑队伍,信息来源渠道广泛。而网络新闻媒体具有无法超越的穿越时空整合,快速传播,信息整合迅速,查询便捷的特点。两者长期互补,形成了一种长期的合力,共同推进了新闻媒体事业的迅速发展。这是新闻媒介的聪明选择,也是大众众口不在难调的秘诀。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传播新闻方式,彼此能真正给大众提供便利,并且又在不断竞争中消除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不在强调舍我其谁,而是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这就是新闻媒体的生存之道。

6 结论

总而言之,受众不管从传统媒体走向网络媒体,还是返回到传统媒体,都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但是可以肯定是两者的界限是会愈来愈模糊,不用去猜想谁会赢谁会被淘汰。如同人类一样,为了生存和发展,势必会进行一轮轮的对比,挑战,合作,最后为了适者生存而斗争,但是最后还是趋向于双赢的发展。一个社会的产物必然有它生存的价值,而传统媒体和网络新闻媒体都要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打开原有的封闭的垄断思想,最终会取得顺利融合的局面。

摘要:新闻媒体是社会重要的信息集散枢纽之一。网络新闻媒体具有跨时空限制、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巨大、查询方便等特征;传统新闻媒体具有受益群体众、稳定的信息采集队伍,信息来源广泛等特征。文章对二者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二者的关系及其整合的可能,最后对整合的途径进行思考。

关键词:网络媒体,新闻,传统媒体,整合

参考文献

[1]任媛.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J].高教论坛,2007(6).

[2]史南.网络新闻媒体的局限及与传统新闻媒体整合之探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3]戴群.网络媒体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冲击[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12).

[4]李吉勇.浅谈网络媒体与新闻媒体[J].中国传媒科技,2001(9).

多媒体新闻工作培训会议笔记 篇2

第一章 照相机与镜头

新闻采集适合相机:135单反数码相机(可更换镜头)基本配备:135单反机身、17-105头、变焦镜头、闪关灯、三脚架

照相机构成及种类:135单反:用于新闻摄影和日常摄影

120单反:用于风光摄影和广告摄影

镜头种类:定焦镜头、变焦镜头、标准镜头、广角镜头、中焦镜头、长焦镜头

超广角镜头的应用:新闻摄影一般不用超广角,因为新闻具有真实性,超广角应用在标准镜头不能完全拍摄下时使用。正确持机姿势:横式和竖式

按快门的要领:持机稳,先按半对焦,不松手,再按下快门。拍照片的三个环节:调节光孔,确定快门速度,准确调焦。

第二章 拍摄作品前考虑三个问题

什么是新闻?——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

1、新闻摄影构成要素:真实性、及时性、新闻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

2、找出最想反映的问题,必须突出主题。

3、提取重点,排除、压缩其他分散注意力的东西。

第三章 光圈

光圈作用:控制镜头进光量。数字与进光量成反比,数字越小进光量越多。如:f/2。

正确曝光:照相机的测光通过镜头来完成的。称内测光,又称TTL测光。

第四章 快门

快门速度以秒为单位。

第五章 调焦

焦距:以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调焦:又称对焦,焦点调节清晰。调焦有手动(MF)和自动(AF)之分。

第六章 光线的特性与用光技巧

光线效果 顺光:优点:清晰,缺点:无层次。

侧光:和相机成45度角,适合拍建筑物及男性。逆光:适用于外景和远景,出现轮廓,可拍摄出剪影效果。

第七章 景深控制

影响景深三因素: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

光圈大 景深小;光圈小 景深大。焦距长 景深小;焦距短 景深大。摄距近景深小;摄距远 景深大。

例如:虚化背景:大光圈、长焦距、近拍摄。

拍摄风光、集体照:小光圈、短焦距、远拍摄。

第八章 构图

1、黄金分割点

2、突出主题

3、视觉舒适

第九章 闪光灯及相机附件

闪光灯种类:内藏式和独立式。

巧用闪光灯补光:UV镜、遮光罩、三脚架等。

第十章 照片后期处理

使用Photoshop等图片处理工具,对照片深加工。

第十一章 摄影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领导调研类拍摄技巧:

1、人物全

2、真实自然

3、信息量大 会议类拍摄技巧:

1、会标全

2、领导全

3、领导讲话特写

4、多用仰拍 舞台类拍摄技巧:

1、点测光和中央重点测光

多媒体新闻 篇3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侵权;措施

1 德宏新闻媒体防止新闻侵权的必要性

1.1 新闻侵权的概念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介发表的作品或播出的内容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产生的违法行为,即新闻侵权报道。

1.2 德宏新闻媒体防止新闻报道中新闻侵权的必要性

德宏州的报纸出现新闻侵权在全国是较早的一家,曾有过沉痛的教训,事情发生在1987年。

1987年9月3日,德宏州某报刊登了盈江县一位通讯员的来稿,标题是:《旧袋装冰水——节资;冰水损健康——缺德》。文中说:“最近,盈江县商业局服务公司冰棒室回收冰水袋,重新装上冰水卖,谓之曰:‘节约投资。对于这种做法,卫生部门不但不检查、禁止,反而说是‘节资的好办法……”就是这么一篇不起眼的短文,给报社闯下了大祸,盈江县人民法院受理了这一案件。经调查核实,盈江县确实有收购丢弃的塑料袋再次装饮料出售的单位,但并不是该服务公司冰棒室所为。报社不加以核实就刊登了这条消息,不仅侵害了该冰棒室的名誉权,同时给该冰棒室造成了经济损失。法院最后判决报社赔偿该冰棒室1700多元。之后,虽然德宏的新闻媒体没有再“吃新闻官司”,但新闻媒体侵权现象依然存在。

德宏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隐藏着的新闻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2.1 侵害了名誉权。在新闻报道中,经常涉及具体的事物和人物,一方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对这些事物和人物的报道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存在不同程度的失实,从而会给被报道者的名誉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存在记者故意歪曲事实,诽谤和侮辱被采访者的可能。再一方面,还存在由于报道中个别用语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侵权。

1.2.2 是侵害了隐私权。我们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最容易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有以下几种:①私闯民宅。这主要表现为记者在未经被采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进入非公共场所,私闯民宅是侵犯被采访者隐私权最典型的行为。这种行为除了构成民事侵权外,如果情节严重,还构成犯罪。因此,记者在进入被采访者的生活环境时,应取得被采访者的同意。②窃听或偷拍他人的谈话或行为。当被采访者拒绝采访时,或者为了得到公开采访时难以得到的信息时,有的就选择了窃听或偷拍他人谈话(行为)的方式,包括在房间里安装窃听器、摄像头等。如果把属于当事人的隐私公开了,尽管没有失实,但也还是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2 德宏新闻媒体报道中出现新闻侵权的原因

德宏新闻媒体在新闻宣传报道中为什么存在新闻侵权现象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德宏州经济不发达,信息不灵通 德宏州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民族自治洲,不同的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不相适应,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一些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老百姓,长期信息闭塞,信息不灵通,思想观念落后,必然给新闻侵权创造了条件。

2.2 新闻从业者法律意识淡薄 德宏新闻媒体、记者法律意识淡薄,存在新闻侵权问题不仅是因为法律自身的欠缺,笔者认为,更主要应归结于新闻媒体及记者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新闻媒体为追求实效性,在报道中常常因为抢新闻,盲目追求“快”,容易造成新闻侵权。另一方面,在新闻报道时,法律依据使用不当,妄加评论以致造成新闻侵权。同时,记者的法制观念淡薄,对一些敏感的法律用语概念模糊,易造成侵权。

3 德宏新闻媒体防止新闻侵权的措施

随着德宏州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人格尊严在不断增强,防止新闻侵权已成为德宏新闻媒体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避免新闻侵权,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3.1 要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德宏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州内居住着傣、景颇、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各民族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活动中首先要注意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大力营造民族团结、和睦的舆论氛围。

3.2 要学会公正评论 要摆正位置,谦虚谨慎。新闻媒体是舆论机关,不是权力机关。新闻媒体时提供传播信息的工具,本身不能发号施令。新闻工作者不能以“无冕之王”自居,也不能越俎代庖充当“执法人”、“救世主”。写批评报道要客观公正,不偏离法律轨道。写批评报道一定都要严格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切不可粗心大意,把道听途说写进文章中,褒贬不当,用词不准,也会引起诉讼纠纷。

3.3 要正确行使特权 要深入调查,事实就是,正确行使特权。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事实准确是避免新闻诉讼的关键。新闻工作者采写稿件一定要深入调查,养成不到现场不写,不核准事实不发稿的作风。不歪曲事实;对于所采写事实,还要用法律这根准绳来衡量,与法相悖者统统舍除。

4 结束语

总之,新闻媒体和记者要从树立法制观念的高度来领会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意义,防止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侵权,更好地担负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魏永征.新闻法新论[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2]刘斌,李矗.法制新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1日出版.

[3]李矗.法制新闻报道说[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云南广播电视局内部刊物.云岭声屏[J].2007(2).

[5]广东电视台内部刊物.南方电视学刊[J].2006(2).

[6]顾理平.新闻法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多媒体新闻 篇4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智能手机

一、传统媒体的特点

传统媒体是和新媒体相对而言的说法, 指的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一类的媒介工具。

报纸这种媒介最早在国外产生, 在20世纪之初传到我国。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新闻报道方面讲究实事求是, 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为一篇新闻稿要经过记者采编, 编辑编审多项筛选, 最后才向大众传播。报纸的另一个特点是作为纸质传媒, 具有收藏性。一篇好文章可以被人当作藏品收藏多年, 具有历史文献价值。

广播的产生比报纸晚一些, 和报纸的“以读为主”相比, 广播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是“以听为主”。广播的出现, 使信息传播的覆盖面更广。因为在20世纪, 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低, 读报只是有文化人获取信息的方式, 对于那些没有文化又无法订阅报纸的人来说, 听广播是获取信息的最好方式, 并且听广播的同时还可以干其他活。

电视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休闲方式, 它不仅可以形象地向大众报告信息, 还将报纸的娱乐功能由“读”的间接接受, 变为视听并用的直接接受。和报纸相比, 它传播的信息更加及时。

传统媒体虽然在不断进步, 但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报纸的受众相对要少一些, 但具有权威性和文献价值。对于一条影响大的新闻, 还可以做后续报道, 将事情分析透彻;广播电视的信息比报纸要及时, 但只是片段式, 错过了就无法获取, 也无法进行收藏。

二、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主要是网络发展以来, 人们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的工具, 包括电脑、智能手机等传播工具。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信息传播具有及时、迅速、声图并茂等优势。它集合了广播电视的优点, 同时也改变了广播电视的信息获取受时间限制的不足, 可以随时收看, 错过了还可以通过搜索的方式查看过时的旧闻, 这一点和报纸的优势相似。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 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性传播, 受众只能被动接受, 不能进行反馈和评论。新媒体的互动性, 使每一个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 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很容易产生舆论焦点。新媒体受众不仅可以接受信息, 也可以自己发布新闻,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特别是有智能手机以来, 普通民众随手拍下的视频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甚至给警察破案也提供了重要线索。

新媒体虽然具备了传统媒体所有的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这些缺点主要体现在信息碎片化, 缺少权威性, 真假信息鱼龙混杂等方面。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大多从个人微博发出, 微博的字数有限, 使得一些信息言简意赅, 语焉不详, 只能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 前因后果不得而知。更没有报纸那样的后续追踪, 也很少作深刻分析。

新媒体的特点是互动性, 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布者, 这样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拓宽了。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不到位, 一些人, 尤其是不懂事的青少年, 为了使自己的微博增加知名度, 博取点击率, 无中生有地发布假消息, 或者将一些道听途说的事件当作新闻, 不加证实就进行发布, 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整合

目前, 新旧两种媒体处在激烈竞争之中。社会上, 利用读报纸看电视获取新闻信息的大多数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青年一代和一半的中年人都是通过新媒体工具获取。这样一来, 使得传统媒体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 尤其是大量的报纸, 自从有了新媒体, 订阅的人数就每况愈下, 使报纸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其实, 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定要淘汰过去, 报纸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优点也是电视和网络难以企及的。在电视盛行的年代, 报纸的发展不但没有受影响, 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因为电视新闻是碎片化信息, 人们在看了新闻之后要想对新闻做深层次的了解, 必须通过报纸来了解详情。就是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 人们看到网络上的新闻之后, 还是要通过权威性的报纸来验证真假, 一些详情还需要通过报纸来了解。尽管网络新闻有很多评论, 都是大众化, 缺少专业性和权威性。而报纸评论都是有专业水准的人士, 能从深层次进行点评。报纸的这些优点是新媒体无法取代的。

进入到21世纪以来, 很多大型报业开始和新媒体进行整合, 像《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知名度较高的报纸, 就利用网络开办了自己的网站。网站既有新媒体的互动特征, 又保留了自身的权威性特征, 读者可以在这里获取新闻信息, 了解国家政策的详细内容, 也可以对一些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像《人民日报》的“强国论坛”, 人们在这里可以了解国家政策, 看世界新闻, 能得到专家的深层次分析, 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它已经成为“中文第一论坛”。它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关键还是《人民日报》的权威性作它的后盾。《中国青年报》的《中青在线》有多个栏目, 比报纸的内容更加丰富, 传播的信息更加及时。这都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结果。

除了这些国家级报纸之外, 一些地方报纸都有“数字在线”, 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阅读, 还有的报纸可以通过网上订阅的方式成为老主顾, 像安徽的《新安晚报》。

由此可以看出, 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利用新媒体的特点来拓展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可持续阅读这些优点。这样一来, 也可以改变新媒体信息碎片化, 真假信息鱼龙混杂的不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整合, 前提就是资源共享, 用自己的长处弥补对方的不足, 这样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宿敏.关于报业的媒介融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媒体新闻通稿范本 篇5

开启省份家居行业新格局

我公司地区地点招商正式启动

9月21日下午,“我公司地区地点全球招商大会暨感动XXX·情系桑梓XXX籍优秀家具企业家中秋团拜会”在地区五洲大酒店隆重举行。相关政府领导、我公司、省份环球家具城发展有限公司高层、媒体新闻界朋友以及众多厂商经销商等共2000多人参与了本次盛会。

在现场,我公司集团董事长兼CEOXXX与省份环球家具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XXX代表合作双方共同启动了我公司地区地点的招商仪式。随后,500多家厂商与我公司地区店进行了热烈的签约仪式,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我公司地区地点的招商揭幕,意味着我公司进驻省份区域市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在省份区域的进一步扩张开了好头。我公司集团董事长兼CEOXXX表示,2010年我公司集团将在省份区域内建成6家大型的Shopping Mall卖场。

16万平方米超大规模 超级商圈 超大体量

我公司地区地点一期商场面积16万平方米,由A、B、C、D号四个分展馆组成,主营建材、家具、石材、家装饰品等。是以批发、零售、一站式服务为主的一个超大体量的家居Shopping Mall。我公司地区地点毗邻高速路与国道线两条省份南北黄金动脉贯穿处,距两大机场均在半小时车程内,距 也均在半小时车程,形成以地区为中心的半小时超级商业圈。经营品类包括沙发、软床、欧式、实木、红木、办公家具、陶瓷卫浴、地板、橱柜、移门、楼梯、石材大板、石材成品精品等众多品类,家居用品一应俱全。同时此次我公司依托品牌影响力携众多全球知名品牌入驻,势必将我公司地区地点打造成省份省最大的家居、建材一站式工厂直销中心;省份最大的红木生产、展示、销售中心;省份省最大的政府办公家具采购中心;省份省最大的精品石材展示、深加工、研发、贸易中心。

地区石材产业引领 政府支持 品牌连锁 超大服务平台

地区商业圈有其独特的产业优势,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材基地,中国的建材之乡,石材、建材、陶瓷等行业基础雄厚、发展蓬勃。我公司地区地点正是以家具建材为起点、为核心逐步带动整个家装业。打造一条以省份最大的家具建材批发零售基地,省份最大、档次最高的红木展示、批发、交易基地,全国最大、档次最高的石材贸易展示、交易基地的产业链。立足泉州,辐射至省份全省的家居家具产业,带动整个地区的家装市场。家具、建材、石材、陶瓷等行业环环相扣,互相补充,互相汲取能量。投资家居,整个产业哺育,价值源源不断。

我公司地区地点由XXX市政府与港资企业共同开发经营,政府牵头引进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政府提供的全面硬软件投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我公司一流的优秀管理团队进行运作,保证了项目的有序和谐运行,同时携我公司品牌管理,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对投资者的投资项目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

我公司自创业以来,始终以建设温馨、和谐的家园,提升消费者的居家生活品味为己任,至今已在 余家商场,市场总规模达 万平方米。2008年销售总额突破235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品牌。我公司地区地点是集团进驻省份地区的第一家店,同时,等店面也正在积极筹划中,2010年我公司将在省份地区建成6家大型的Shopping Mall 卖场。将来几大分店在区域内同时运作,发展形式互相补充,优势互补,建立起省份地区最大的家居商业运作平台。连锁模式,大规模互动平台运作,保证厂商、开发商能够在每个区域内轻松获得回报。未来,无论消费者身处何处,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利的方式到达我公司每一个商场,享受我公司一流的服务,体验快乐家居文化,提高生活品质。

深耕家居市场 领袖家居

我公司地区地点是我公司集团整合家居采购资源,与省份环球家具城发展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在省份地区建成首座一站式购齐的多功能大型商场。省份环球家具城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多元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现代化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发展,以实业投资为核心,以资本

联结为纽带,已壮大成为一家横跨房地产、会展贸易、工业园区开发、饮食娱乐以及金融投资、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等多行业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此次强强携手,将发挥我公司巨大的品牌优势和省份环球家具城发展有限公司熟悉省份本土情况以及拥有绝佳位置的项目优势,再次创造出厂商、发展商和消费者三方共赢的奇迹。

未来省份消费者将全面享受到全国领先的家居服务,我公司的“所售商品由我公司负全责”的理念。负全责承诺一:绿色环保,商场空间宽敞,布局合理,光线充足,商场自身的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邀请环保、技监部门对进入我公司的商品进行把关,确保进场商品达到环保的标准,绿色环保准入机制,对所销售商品进行售前检测、售中环保问题解答说明指导、售后保证24小时内解决,上门服务等跟踪。负全责承诺二:比价退差,承诺在本商场内购同品牌、同规格、同型号商品,同期价格如高出其它同类市场(特卖品除外),一经确认,差价部分三倍返还。负全责承诺三:先行赔付,专门设置了500万元专项基金,强力保障先行赔付。负权责承诺四:无理由退货,推出“三十天”无理由退货。消费者在我公司与厂商达成购物意向、并开具单据(含定金)之日起三十天内,如对购买产品(定制产品除外)感到不满意、不合适、不喜欢,可至商场客服中心进行无理由退货,不需作出任何解释。毫无疑问,我公司地区地点将全面引领省份地区时尚服务消费,真正提高居家生活品位。

多媒体新闻 篇6

【关键词】中美媒体 新闻价值观 十大国际新闻

一、前言及研究方法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新闻价值是媒体工作者和传播调控机关衡量和取舍新闻的标准。①不同国家的新闻媒体,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价值观念等的不同,持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

本文通过对比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和美国最大的通讯社美联社的年度十大国际新闻,总结两社的十大国际新闻中体现出来的不同的国际报道的新闻价值观,由此进一步深化对中美两国传媒体系的认识。

本文以1998年至2008年新华社和美联社发布的十大国际新闻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逐条分析两个通讯社过去十年评选出的十大国际新闻。分析类目包括新闻的主题、涉及的国家、性质及报道集中的对象。由于美联社2001年有两条新闻并列第十,因此2001年美联社有11条新闻。这样,总共得到有效样本221条。

二、研究发现

新华、美联两社每年度的“十大国际新闻”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对1998——2008年两社的十大国际新闻的对比分析,可以归纳出中美新闻媒体的新闻价值观的特点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关注国际形势与重视政治报道

通过对十大国际新闻主题的统计(见图1),可以看出军事和灾难性事件在中美两国的十大国际新闻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分量。在中国的报道中数量排在第一位的是国际关系,占28.2%,紧接着的是军事和灾难性事件,分别占23.6%和14.5%。而在美国的评选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政治,占27.9%,排在第二位的是军事,占20.7%,灾难性事件列第三位,占19.8%。

图1:1998-2008年美联社、新华社十大国际新闻报道的主题分布柱状图

新闻主题的分布说明冲突性、重要性在两国的新闻选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些重要的地区性冲突、恐怖袭击事件、自然灾害在新华社与美联社的榜单中都出现了。例如,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卡利特娜飓风、南亚大地震、俄格冲突等。这些新闻的入选不仅是因为其冲突、刺激性的一面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在于这些新闻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国际关系排在中国十大国际新闻中的首位,表明了中国对世界形势的关注。国际关系的新闻主要是有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国际组织的活动等,这些新闻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际交往和斗争、国家利益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媒体在选择国际新闻时更看重的是新闻对整个国际形势的影响。

而在美联社的新闻中排第一位的是“政治”。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领导人的选举和更迭占了很大的比重,特别是有关美国选举的新闻出现了多次,如美国大选出现了5次,反映了美国选举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之深。同时,对政府的批评、丑闻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揭露也占了相当的比重。例如,2006年共和党多名国会议员的丑闻、2005年中情局特工门事件、1998年总统克林顿因绯闻受到弹劾调查等。而美国国内的非法移民、同性恋婚姻、植物人特丽·夏沃的生死之争等当今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都在十大国际新闻中出现。

美国新闻界向来就有“揭丑”的传统,历史上还出现了著名的“扒粪运动”。约瑟夫·普利策也早在1961就宣称:“报纸的生命就在于‘揭露’”,这种揭露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一个是社会问题。②这些批评政府、揭露问题的报道一方面体现了美国媒体作为独立于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的监督者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即自由意志、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监督权等。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

美联社评选的十大国际新闻中有关美国自身的新闻占了很大比例,而新华社选择的与中国自身有关的国际新闻则很少。(见图2)

图2:1998-2008年美联社、新华社十大国际新闻报道的区域分布柱状图

(说明:本国新闻指国内新闻;外国新闻指涉及本国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国家的新闻;国际新闻指外国新闻或地区、全球新闻,不涉及本国的新闻。)

从图2可以看出,美联社评选的十大国际新闻中“国内”新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11年来国内新闻占34.2%,并且还有13.5%的新闻与美国有着直接的关系,共占48.7%。特别是近几年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最多的一年是在2003年,美联社选了7条国内新闻,其他的3条新闻也都与美国有关。而中国评选的大部分都是国际新闻,占78%。

美国新闻报道本土化倾向十分明显,主要原因就在于:冷战后,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国际新闻报道中不再具有一个受众普遍感兴趣的主题,美国媒体把注意力转向国内,受众也日益关注实用的问题。③因此美国媒体在报道国际事件时,都要从接近性的角度看它是否与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念有关系,由此表现为,美国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越来越少,新闻报道越来越内向。

把新闻的接近性作为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这一点,在新闻报道上就会表现为自我封闭和报道面狭窄,甚至影响到公众通过媒介全面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正如《纽约时报》的编辑麦克斯·弗兰克所说:“美国人忘记了在美国疆土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这种把美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倾向,加深了美国人对美国和美国以外的世界的漠视与陌生,也蒙蔽了公众对美国外交与国际关系以及国家安全的清醒认识,无端助长了美国人唯我独尊的心态,缺乏其他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精神。”④

与美联社不同,新华社选择的十大国际新闻反映了媒体对受众了解国际新闻需求的满足。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比重越来越大,正成为中国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对世界和世界对中国的双向影响都越来越大。这些变化使中国对国际新闻的关注越来越强烈,想了解国际大事的需求日益增加。

(三)强调和谐发展与强调矛盾冲突

通过对十大国际新闻性质的对比(见图3),可以看出美联社的十大国际新闻中负面新闻占了很大的一部分,11年中,共有73条负面新闻,占65.7%,而正面新闻只占9.1%。而新华社评选的十大新闻中,虽然负面报道也占到了53.6%,但同时也有32.7%的正面报道。

图3:1998-2008年美联社、新华社十大国际新闻报道的性质分布柱状图

负面报道中的新闻主题大多数是由“不寻常”和“冲突”构成的。这两个新闻要素在西方新闻价值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⑤就如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体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事故、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具有负面因素的新闻题材对记者来说更加重要。”⑥

但过分强调负面报道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负面新闻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反常、冲突和骇人听闻的现象,这在实践中就难免使天灾、人祸、凶杀、暴力、丑闻等消极现象充斥新闻媒体,间接地贬低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积极现象。⑦曾获普利策奖的哥伦比亚新闻研究所的霍亨伯格教授针对媒体的这种现象曾说:“(西方)新闻记者并未负起促进国际了解的责任,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战争、革命、凶杀、灾难是重大新闻。这种传统新闻观念的最大危险是将社会的正常现象隐匿在反常现象的后面,将人类导入一个迷惘的世界。”⑧

而与美联社的偏重负面报道不同的是,新华社在报道负面新闻的同时,也选取了32.7%的正面报道。新华社的正面报道主要涉及区域性组织的一体化进程、地区性冲突的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向人们展示了世界积极、进步、发展的一面。

(四)整体观念与个性主义

在美联社评选的十大国际新闻中,经常能看到许多有关个人的新闻报道,而新华社选取的新闻则基本上都是以地区、世界的角度来报道(见图4)。

图4:1998-2008年美联社、新华社十大国际新闻关注的对象分布柱状图

从图4可以看出,美联社的22条有关个人的报道占19.8%。新华社则很少选择个人性新闻。

这样的差异主要源于两国不同的文化。西方文化的内核是重视个性,而中国的整体观念侧重集体观念和国家精神,主张整体对个人的超越性。⑨因此,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中,中国把世界看成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主要从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角度来报道新闻。而美国习惯把个体看成研究的出发点,强调新闻价值对个体的关注,于是,就更倾向于从单个国家甚至是个人的角度来报道国际新闻。

三、结论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美两国的新闻媒体在新闻价值的取向上有着许多的差异。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更多地从地区、全球的角度选择新闻,强调新闻对国际形势、世界发展的重大影响,在报道负面新闻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世界积极的一面。美国新闻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个国家和个人上,特别是有关美国国内的新闻,强调新闻的冲突性和政治报道,重视负面报道。■

注释

①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9.

②Joseph Pulitzer,Jr.“The Pr-ess Lives by Disclosure” in Allen Kirschner and Linda Kirschner (e-ds),Journalism Readings in the M-ass Media. New York:The Odyssey Press,1971: 94.

③顾耀铭,我看美国媒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303.

④威廉·哈森,世界新闻多棱镜.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4.

⑤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国际新闻界,1999,(1).

⑥Bill Bonney,Helen Wilson.Australia’s Commercial Media,Sou-th Melbource:The Macmillan Co.of Australia Ltd,1983:317

⑦王倩,重新审视西方传统新闻价值观,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4,(3).

⑧李瞻,新闻学,台北:三民书局,1973,275.

⑨郭万盛,近代中西传播价值取向的差异及生成原因,青年记者,2006,(18).

新闻摄影与多媒体艺术分析 篇7

关键词:新闻摄影,多媒体,机遇,挑战

新闻摄影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是发展新闻事业必要基础, 二者既有相似性又有其互补性, 深入发掘新闻的内在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 新闻摄影与多媒体艺术比较

1.1 历史形成差异

从时间纵向上看, 新闻摄影要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 他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1826年的一天, 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 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 从此打开了新闻摄影的艺术之门。而多媒体艺术则诞生于20世纪早期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依托数码技术、计算机和胶片记录等技术来完成艺术的结合。新闻摄影所体现出的是其瞬时效果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 摄影师要在微毫之中拍摄作品, 并要真实、形象、典型地反映印象背后所承载的新闻, 可以说是要以一副简单的图片来构造复杂的新闻。而多媒体艺术则需要对一系列简单的新闻分子进行加工组合, 从而达到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立体的艺术效果。

1.2 二者融合性

新闻摄影与多媒体艺术的有机结合, 更能给读者、观众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新闻事件的背景。而且多媒体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注定要与新闻摄影助力发展、共同进步。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 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副刊时报《国画周刊》中摄影图片为六类:时事、艺术、学校、名人、风景和风俗。它通过以分类主题的方式, 以图片连载的形式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 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新闻摄影与多媒体艺术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火花, 二者交相辉映。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入选作品中, 徐然的《昨天·今天——沈阳故宫变迁记》就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有机结合, 给观众讲述了沈阳故宫从东北沦陷时的惨遭破坏毁灭到如今的辉煌今天, 有筚路蓝缕的艰辛, 有默默耕耘的汗水, 有高歌向上的光芒。整个作品的展现如同美与情、苦与乐的交织, 给观众带来了巨大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多媒体艺术给新闻媒体带来的巨大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新闻舆论的监督引导作用。新闻, 承载的是这个社会的现实, 因此迫切需要新闻的真实性, 多媒体艺术以其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的优势, 很好地传播了新闻的价值理念, 以及新闻背后所突显的社会问题。但人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多媒体艺术和新闻摄影的结合中有着些许挑战, 只有认清了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向人们展现艺术, 展现真实, 展现美。

2 新闻摄影面对的挑战

2.1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利弊

互联网传播媒介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巨大冲击。互联网传播媒介给新闻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上经常充斥着假新闻、烂新闻, 通过网络快速广泛的传播, 污染了新闻的纯净真空。所以说互联网的出现让新闻行业一只脚踩在天堂, 一只脚踩在地狱。如何克服新闻摄影方向的偏离呢?笔者认为, 关键是健全新闻发行评审制度, 要在新闻出口之前控制好其真实有效性, 真正认识到舆论自由要体现的是公平的正义思想, 那么就需要保证其新闻作品的内在价值。

2.2 手机给新闻摄影带来的挑战

手机让更多的人成为新闻传播者。2011年“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相撞事故”中, 相撞列车上的乘客, 在第一时间用手机拍摄了事件中人员撤离、救助等一系列场景, 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事故现场的新闻。从国内近年来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 第一时间的新闻摄影背后不是记者, 而是处在新闻焦点中的人。手机让群众成为了新闻摄影的先导力量。但时, 手机也让新闻摄影陷入了被动局面。手机使人们只能浅层关注新闻, 缺乏发掘新闻内在的背景、问题。新闻背后的现实问题需要深度发掘, 而手机使这些新闻只能成为瞬间热度, 很快会被另外一个热点所掩盖。因此, 手机使新闻传播量大但缺乏实质性内容, 其新闻价值体现的正能量淹没于新闻盲目追求关注度当中, 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民众对于一个新闻判断的是非价值、正义价值。

3 结语

新闻摄影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区别也有联系, 二者只有紧密结合, 互助发展才能使新闻更有深度、更有力度。但同时也要认识到,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闻摄影的机遇和挑战共存, 假新闻、烂新闻依然存在于诸多媒介当中, 要破除新闻摄影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 就需要加强监管, 头悬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关于多媒体新闻的策划研究 篇8

1 何为多媒体新闻

在传统概念中, 提起多媒体, 人们往往会想到音频、视频等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事实上, 多媒体不仅涵盖以上形式, 还包括许多综合形式。有关多媒体新闻的定义, 国内学者虽然表述方式不尽一致, 但内涵与本质基本相同。通常, 广义上的多媒体新闻是指经由数字技术处理的、融合两种及以上媒体形态的新闻。狭义上的多媒体新闻则需满足以下3个条件:1) 能够借助互联网传播, 区别于任何使用实体存储与播放的信息产品;2) 具有“有机融合”的特性, 并非媒体形式的简单组合;3) 具有一定的交互性, 并非单纯的受众被动接受新闻的传统模式。根据上述属性, 我们可归纳出多媒体新闻的概念:能够融合多种媒体形式的、具有一定交互性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闻形式。

2 多媒体新闻的制作层次

多媒体新闻制作可分为3 个层次:1) 提供大致的事件梗概, 内容仅比提要稍详细, 以便方便受众确定是否需要获得更多信息;2) 按照梗概层对新闻进行展开;3) 将受众引入到报道当中, 帮助他们获取深度信息。

具体来讲, 在第一层中我们要先给新闻事件一个发展的由头, 通过标题、内容提要、事件关键图片等对新闻进行总体概括性描述, 以吸引受众注意力。在第二层中, 我们可选取焦点人物、重点现场、事情进展等内容展开深度报道。如天津港“8·13”爆炸事件, 我们可对李克强总理亲临现场督导指挥救援展开深入报道, 并重点采访参与救援的消防武警官兵, 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到事件的伤亡情况和施救效果。在这一层, 新闻采编与直播策划人员要尽可能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现场连线、网络直播等多种媒体形式, 争取为受众带来更为全方位、立体感的报道。在第三层中, 我们可根据第二层事件报道的具体情况展开深度分析, 同时将所有有关事件进程的文本、音频、视频等内容进行整合、分类, 方便受众查阅。在互联网建立事件的讨论区, 供受众同事件相关方及媒体进行互动, 了解事件细节以及进展。

3 多媒体新闻的策划

3.1 挑选有价值的选题

多媒体新闻的表现形式具有传统新闻无法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因此, 在选题上, 我们要尽可能选择报道价值较高、受众较为关注的核心事件。在这一原则下, 生活类新闻、日常社会生活的报道就不再适合采用多媒体新闻的形式。对于这些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等仍是很好的传播形式, 但对于需要全方位追踪事件进展, 解构事件来龙去脉、关键人物, 对事件进行反思、反馈、总结的复杂新闻事件来讲就不再适用。这一考虑不仅是为了降低新闻制作成本, 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效用, 让受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到更有价值、更全面的新闻报道。除此之外, 在选题时, 我们还应考虑到多媒体新闻的交互性特点, 尽可能选择受众能够参与、有兴趣持续追踪的内容。例如, 2016 年“两会”就是一个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新闻的选题, “两会”当中涉及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民生问题, 这些都是百姓关注的重点。新闻策划方可重点选择养老金改革、社保缴费水平、食品安全、互联网金融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进行跟踪报道, 从代表提案到“两会”报告再到总理记者会, 抓取每一点能够透露民生问题的环节进行解读与衍伸, 帮助受众理解提案, 而后为他们建立讨论空间, 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客户端收集新闻反馈, 以投票、问卷等形式了解受众的深层次信息需求。除此之外, 媒体还可邀请关注度高的提案代表、委员做客演播室, 分享、说明自己的提案, 借助直播连线等方式引入受众参与, 直播网络互动情况, 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两会”的讨论中来。

3.2 全方位采集信息

3.2.1 以多种形式进行采访信息集纳

为了达到新闻采访的“面面俱到”, 记者要采用文字、声音、画面、图像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 尽可能为后期制作提供更全面、更翔实的素材。尤其是视频的采集, 更是需要记者提起高度重视。这是因为, 当今社会对于新闻的“快餐”式消费已成为主流, 要想第一时间抓住受众注意, 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还原事件原貌的报道形式就是视频。视频信息具有承载量大、直观的特点, 深受各层面受众的欢迎。目前, 我国大部分电视台、互联网门户网站都建立了自己的新闻视频专区, 受众可以第一时间在页面显要位置看到当前的热点事件, 点击进入即可观看视频。媒体通常还会将文本等扩展阅读放置在视频网页下方或是右侧, 方便受众在观看完视频后深度了解事件时使用。

3.2.2 全面搜集背景资料和相关报道

任何新闻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 记者要尽可能搜集事件相关背景材料, 一方面, 方便自身更为全面地阐述新闻事实, 另一方面, 方便有深层次了解需求的受众查阅。在搜集背景资料时, 记者要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建立起新闻事件的人、事、时间体系, 重视事件前因后果的发展进程, 引导受众快速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

3.2.3 收集多方观点

在传统新闻报道中, 报道的核心往往是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利害关联者, 而在多媒体新闻中, 受众被引入到了新闻传播过程当中, 多方参与新闻已成为现实。为了能够更好地还原社会各方对于事件、对于新闻报道本身的态度和意见, 收集多方观点就变得非常重要。需要强调的是, 多方观点中的“多方”并非仅仅指专家、学者、名人、媒体等事件分析与传播主体, 还应包括普通群众。仍旧以“两会”为例, 对于提案的解读应当收集行业专家的意见, 但提案的最终受益人是百姓, 利害关系的主体也是百姓, 这时, 媒体就应广泛收集普通群众的意见, 并综合提炼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予以重点报道。

3.3 内容规划与媒体融合

多媒体新闻最重要的就是“融合”二字, 所谓融合就是将多种媒体形式有机组合在一起, 使它们各自发挥优势, 提升新闻传播的质量与效果。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就各有所长, 报纸、杂志等文字报道形式的媒体内容翔实, 能够对事件进行深度阐述, 但却难以给人直观的感受;广播形式最为即时, 能够快速播出突发事件并持续跟踪事件进展, 但难以呈现画面, 同样不够直观;电视媒体虽然融合了音频、视频等直观形式, 但是在实效性上仍不如广播媒体, 在深度上仍不如纸媒。因此, 在对多种媒体进行组合时, 新闻策划者要尽可能发挥参与媒体的优势, 最大限度调动受众感官, 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有价值、最有内涵、最有深度的新闻内容。例如:在受众观看图片时, 可以响起画外音解说;当受众观看视频时, 文字报道同步跟进;在浏览文章时, 现场采访音频同步播放;利用动画技术还原视频无法捕捉的现场场景;充分发挥卫星地图、图表等元素的直观示意作用, 提升数字新闻内容的表现力。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新闻恰当位置放置二维码, 方便受众扫描, 主动获取新闻事件的进展。

4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新闻要求的提升, 多媒体新闻逐渐占据了新闻报道的主流。但从发展时间上看, 多媒体新闻仍较为年轻, 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这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我们有必要与时俱进, 紧跟新闻报道的总趋势, 开发更多更为实用的新闻报道方式, 努力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新闻体验。

参考文献

多媒体新闻 篇9

关键词:新媒体,内容改革,澎湃新闻

1 澎湃新闻基本概况

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推出的新媒体产品, 成员主要是以东方早报团队为主体的核心创作群。澎湃新闻以时政思想类新闻为主体, 凭借最活跃的原创新闻和最冷静的思想分析, 实现了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澎湃新闻于2014年7月22日正式上线, 迄今为止, 澎湃新闻客户端下载量超过3 000万, 每日活跃用户量超过200万。2016年3月24日发布的中国网站移动传播百强榜中, 澎湃新闻位列第5, 成为用户知晓、了解和参与中国时政的重要渠道。

2 内容改革

2.1 少即是多的新闻理念

澎湃新闻目前共分4个主要版块, 分别是时事版块、财经版块、思想版块和生活版块。除4个基本版块外, 还有订阅版块和问吧版块。订阅版块是根据用户需要提供相应的内容, 而问吧版块是由专业人士回答热点事件或用户关心的问题。澎湃新闻是中国首个主打时政与思想的新闻产品, 时事版块是澎湃新闻最核心的版块。时政版块之下设了22个专题栏目, 包括定位反腐报道的“打虎记”栏目, 专门报道中央时政局常委动向的“中南海”栏目等。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衍生出大批企图大包大揽所有新闻的全媒体, 在内容大致相同和用户数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媒体的关注度到达一定的水平就会出现增长趋缓的态势。澎湃新闻开辟了的去全能化的道路, 不仅能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发展优势项目, 而且在可控范围内, 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需求。少即是多的新闻理念少的是冗杂的新闻内容, 多的是用户的支持关注。

2.2 百家争鸣的新闻思想

澎湃新闻同样非常重视政见与思想, 倾听社会各界的声音。在社会风气浮躁和价值观混乱的社会大背景下, 思想的争鸣与碰撞显得十分珍贵。同时澎湃新闻认识到仅通过自己的内容团队并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优秀内容, 因此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 与所有时政思想类优秀内容团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在澎湃新闻客户端, 用户几乎可以看到中文互联网世界中最优质的时政思想类内容, 包括赵鼎新、张悦然、孙甘露、査道炯等各个领域的大家开设的个人言论栏目, 进行理性的探讨和辩论。社会学家赵鼎新提出辛亥革命是满汉贵族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而不是为了救亡图存。作家张悦然表示写作的目的是弥合童年和世界的不和谐性, 缓和自己和世界的摩擦……澎湃提供的很多思想都是对业已形成的思想的修改甚至全盘否定。开放的社会需要多元思想的存在, 澎湃通过思想的交汇和碰撞, 为这个时代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思想。

2.3 通俗个性的文风

好的新闻需要有好的文字来承载和表达。澎湃新闻把“通俗”和“个性”视为文风创新的两个目标。通俗, 就是一看就懂。个性, 就是摒弃固化枯燥语言, 使语言充满活力。2015年9.3阅兵期间, 澎湃新闻发表文章《走在阅兵最前列的人:3位山东旗手, 连嘴角动作都要一致》以嘴角动作一致的细节动作取代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惯用写法, 描述士兵训练辛苦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温州92岁老人喜以时事新闻入诗, 称南海仲裁为“一张废纸”》, 以文字为载体的新鲜方式展示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澎湃新闻以通俗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给用户提供了轻松就能读懂的新闻, 让用户充分体会文字的快感。

2.4 精益求精的品质

澎湃新闻是以“原创”“深度”吸引大量用户的。通俗但不庸俗, 懂批评也懂建设, 听民意但不迎合, 谈问题也谈主义是澎湃新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

《一个在上海居住二十年的东北人眼中的东北经济下行》以一个在上海居住二十年的东北人视角分析东北经济衰退的原因是错过发展机遇, 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过度依赖房地产和干部素质低下四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澎湃意图在信息纷杂的时代, 由追问探寻真相, 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见解, 促进民智的成熟与社会的发展。

通俗但不庸俗, 懂批评也懂建设, 听民意但不迎合, 谈问题也谈主义。树立少即是多的新闻理念, 提供精益求精的新闻内容, 以通俗个性的语言吸引用户, 允许不同的声音发声, 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度报道作为阵地, 优先在内容上进行改革, 为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孙翔.澎湃新闻之路[J].新闻与写作, 2016 (4) .

新闻摄影报道的多媒体融合 篇10

一、多媒体融合下新闻摄影报道新特点分析

现代新闻报道已经由传统单一式媒体运行方式转变为多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新闻方式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杂志、报纸等纸质传媒, 而是更多地向网络、手机等新通讯工作传播发展, 大量地使用新闻摄影图片增加新闻内容的可读性。网络已经成为新闻大量传播、人们获取新闻内容的重要传播媒介。新型传播工具的应用促进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 新闻摄影报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传播方式中, 平面媒体是新闻摄影报道的主要方式。电视台都成立了相应的视觉重点, 主要是针对新闻采集过程中对新闻图片编辑、制作等, 将新闻图片制作得更加符合新闻内容传播形式。这种情况的出现使人们进入了“读图时代”, 重视新闻图片的结果使新闻摄影得到了更大的关注。对图片的解读是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 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东方早报》有个相应的分数, 鼓励摄影记者多采访、多拍摄, 拿回独立的新闻, 并鼓励摄影记者发现行业内既是新闻又适合进行视觉表现的东西。并且在新闻期刊上刊载的图片可以进行重点说明, 或者根据新闻内容对图片进行调整, 使图片更加适合版面。

同一时期《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视觉中心”, 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新闻采编人员的数量, 使大量的新闻图片被刊登出来。市场竞争化的激烈发展, 使新闻从业人员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才能够促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保证自己在行业中所占的份额。在新闻节目制作的过程中, 新闻采集人员如果拍摄无法展示给观众, 就可以利用新闻图片进行代替。新闻图片具有移动互动性,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够占据有利的发展位置, 这是新闻传播报道的一种全新尝试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将这种新闻传播形式表现得更加突出, 通过传统纸质媒介获取新闻的人数在这种形式的冲击下迅速减少, 网络是新闻图片传播的主要方式。3G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手机报的出现, 实现了科技带动新闻传播的重要发展。手机将可以全面地承载目前传统报纸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手机报纸方便快捷的优势将凸显出来。3G时代, 手机报纸将迎来飞跃发展的春天。

二、新闻传播多媒体融合发展

新闻多媒体融合发展是新闻报道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新闻摄影传播方式呈多元化发展, 静态图片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新闻内容的需求。新闻传播更多依靠视频、微博等新兴媒介进行传播。传统文配图的方式正在逐渐地演化为影像放映形式, 将静态的新闻利用动态的方式进行展示, 使人们更加方便接受。新闻多媒体融合在新闻传播方式上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将静态图片设置为有声幻灯片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将新闻图片添加声效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展示, 给人们更多的视觉感, 人们在观看新闻图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细节, 增加强烈的现场感, 展现新闻图片独特的魅力。使新闻图片具有视听兼备的功能, 这也是新闻摄影报道多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 应发挥现代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进一步推动新闻摄影报道多媒体融合发展。

网站则更多是视频报道。这种视频报道的时间相对较短, 只能够给人们一种直观的感受, 并不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视频在网站和电视上的质量不同, 网络媒体上的视频相对电视来讲显得有些粗糙, 电视中新闻视频更加精致, 画面更清晰。

博客是将新闻摄影集中进行展示的方式之一。在西方国家, 会将突发新闻事件拍摄的图片传递到博客平台上, 供民众进行了解, 新闻采集人员同时将现场视频、图片等资料经过编辑整合之后在博客网站上进行发表, 这样获得的新闻关注度要比传统的媒介传递新闻知识要快许多, 收到的效果更加显著。

微博是“微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 能够将新闻内容浓缩成为140个字以内的新闻, 并且可以配置多张图片作为新闻内容的说明, 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介获取, 并且可以将新闻内容随时分享给自己身边的人。通过微博, 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大大拓宽, 同时也加快了新闻的传播。

三、多媒体融合下新闻摄影报道的发展

在数字化影响下, 新闻摄影更加符合人们对新闻内容的需求。完善新闻摄影工作机制是新闻媒体在数字化影响下发展的主要趋势, 因此新闻摄影要在新闻制作后期进行系统性调整。处理新闻摄影图片时可以调整色调, 但要保证原始图片中的主要内容, 将调整的范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当调整之后的新闻图片需要发布时, 可以对图片修改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注释。政府职能部门对这类图片的传播要做好审查工作, 强化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监管措施。针对发布虚假新闻图片的人员、组织要进行严厉的惩处, 追究他们应有的法律责任。网络媒体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图片审核发布机制, 强化自身的媒介教育, 提升网络环境安全, 使人们能够在网络上获取更多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新闻摄影报道。

新闻图片的质量影响着新闻的传播, 新闻摄影人员要强化专业技术, 培养职业素养。有责任心的新闻摄影人员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 在专业技术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新闻工作的深入研究观察, 正确拍摄出符合新闻要求的新闻图片。应加强对专业人员新闻素养的教育。一些新闻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新闻技能培养, 大部分凭借本能进行新闻图片的拍摄, 对新闻内容不能够充分反应, 拍摄质量并不高。因此, 必须强化新闻摄影素养, 提升新闻图片的质量。

四、结语

创新思维观念能够促进新闻摄影报道的发展。因此, 我国新闻媒体行业要更新观念, 推动新闻摄影多媒体融合发展。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摄影多媒体融合发展经验, 实现新闻摄影报道的转变。建立专业的新闻网站, 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强化新闻摄影网络化建设。新闻从业人员可以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转型, 更好地应对手机等新兴媒介传播的影响, 实现自身的发展。总之, 不能局限于传统媒介传播方式, 只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够提升我国新闻摄影报道的多媒体融合发展, 这也是新时期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侯少华.签约摄影师: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J].新闻界, 2012 (5) .

[2]盛希贵, 任悦, 周邓燕.新闻摄影理论与实务[M].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2.

[3]刘宗礼.论新闻摄影报道的多媒体融合[J].新闻爱好者 (理论版) , 2011 (11) .

上一篇:镍基高温合金下一篇:我国物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