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角色

2024-06-01

新闻媒体角色(精选十篇)

新闻媒体角色 篇1

1 新闻媒体角色概述

“角色”一词诞生于戏剧领域, 后被引申至社会学领域, 成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角色反映个体在社会中的特定地位, 是构成社会群体的基本要素。在新闻学领域, 新闻媒体角色源自角色理论。所谓新闻媒体, 就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渠道发布新闻信息, 报道新闻事实, 影响社会舆论, 引导大众意识的行为模式。我国的新闻媒体角色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演变时期。

1) 从1949年建国初期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阶段, 新闻媒体由党政机关所掌控, 旨在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从这个角度而言, 新闻媒体是指导社会斗争的公开机关, 是党政机关的舆论工具, 其政治作用没有得到重视

2)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92年10月这一阶段, 新闻媒体被列为上层建筑, 中共中央要求其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样一来, 新闻媒体开始被纳入国家政治话语体系中

3) 自1992年至今, 新闻媒体开始探索与市场接轨的道路, 具备一定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政府通过资本对媒体进行管制, 而新闻媒体基于利益与政府合作。

2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角色的转变

毋庸置疑, 新闻媒体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社会转型时期, 新闻媒体角色开始发生分化, 即从单一功能转变为多种功能, 旨在为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而言, 新形势背景下新闻媒体角色的转变呈现出以下一系列特点。

1) 类型多样化。从目前来看, 社会中的新闻产品包括党政新闻, 主要体现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地方新闻和党报新闻等;民生新闻, 主要以都市报为主, 体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新闻, 囊括购物、旅游、房地产和财经等新闻;调查性报道, 具有实时性特点, 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 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

2) 功能专一化。如今, 新闻媒体越来越专业, 所以其功能呈现专一化特征, 主要发挥舆论引导、宣传和社会整合的作用。

3) 地位差序化。由于受到社会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影响, 各类新闻媒体的地位不尽相同, 有高有低, 这是媒体生态的客观反映, 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3 新闻媒体角色转变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转型期, 新闻媒体转变角色有其自身之义, 但由于种种因素影响, 新闻媒体在转变角色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 角色冲突。当一个新闻媒体承担的多种角色同时对它提出相关要求时, 新闻媒体可能无法胜任, 从而产生一种无措感, 同时, 当一个媒体同时承担若干种角色, 而这些角色的行为规范又不尽一致, 也可能引发角色冲突。比如郑州某个副局长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你准备替百姓说话, 还是替政府说话?”他祸从口出, 立马被停职查办。确实, 媒体应该代表谁似乎不言自明, 但媒体扮演具体角色时, 往往要面临究竟为其说话的尴尬困境。

2) 角色不清。在社会转型期, 社会对新闻媒体予以易变、多样的期待, 比如由于媒体介入, 一些社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人们就产生媒体是万能的想法;但如果媒体不能解决问题, 大众又认为媒体无法代表大众利益。这就使得媒体陷入苦不能言的境遇中。

4 促使新闻媒体顺利完成角色转变的对策

1) 有机整合新闻媒体角色。在新闻媒体业不断调整结构的情况下, 要推进媒体从单一结构转为多元化结构, 促使媒体转变增长方式, 通过集团化方式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避免媒体内部发生角色紊乱的不良现象。

2) 积极促进媒体体制改革。国家要通过一些行政手段, 对媒体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形成完善的媒体规则体系, 使新闻媒体完善内部功能, 实现功能互补, 防范信息同质、恶性竞争的局面。同时, 国家可以从行政管制逐渐转变为法律约束, 将现有的有利资源进行整合, 对市场需求进行重组, 促使新闻媒体能更好地满足大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另外, 国家还可以结合新闻媒体的具体特点, 整合行政区域内的新闻媒体集团, 优化四级运作模式。

3) 基于微观角度明确新闻媒体的定位。虽然我国新闻媒体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 但是已经具备明显的市场机制作用。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 新闻媒体要正视风险的存在, 抓住良好机遇, 重新定位自身。2015年中旬, 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的受众希望媒体担任政府的监督者, 62%的受众希望媒体充当各种意见自由交流的平台, 55%的受众希望媒体称为老百姓的喉舌。新闻媒体定位自身角色时要充分考虑大众意见, 找到正确的方向。

总之, 新形势下, 新闻媒体转变角色已是大势所趋, 关键要找准自身定位, 真正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严宏伟.“政治家办报”对当下媒体的意义[J].新闻世界, 2011 (8) :8-9.

[2]何骞.新闻传媒的角色定位新论[J].孝感学院学报, 2009 (S1) :117-118.

[3]夏纯.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及要求[J].巢湖学院学报, 2006, 8 (6) :162-163.

新闻媒体角色 篇2

分析

为了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家相继制定或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在此方面也起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成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舆论监督——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利器。新闻媒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舆论监督,因为“新闻天生具有监督的功能”。马克思说“报刊

按其使命来说,是公众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渐宽松,随着媒体业的迅速发展,作为新闻媒体主要功能之一的舆论监督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

日益凸现出其强大的影响力。所谓舆论监督?概括讲,新闻舆论就是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抑恶扬善抨击时弊,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舆论监督有何作用?“不怕你通报,就怕你见报”,就是人们对舆论监督作用的一种形容。具体说,舆论监督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一种重要手段。(1)震慑不法分子。因为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如造假售假,以劣充优等违法行为,大多具有隐蔽性、欺骗性,违法者最怕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为千夫所指的丑闻。新闻媒体一旦曝光,很有可能使这些阴暗的行为者被绳之以法。(2)促使有关部门依法办事,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虽然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没有强制力,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却具有事实公开,传播快递,影响广泛,揭露深刻,导向明显等特性和优势,由此在社会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它能够迅速地

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引起政府高度重视,促使市场执法机关秉公办事,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组织或个人及时依法严惩。2004年3月份,新闻媒体集中曝光了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有关部门迅速介入,遏制了劣质奶粉在农村市场扩散势头,进一步净化了奶业市场,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新闻监督成本较低,有利于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往往依靠以下几种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是到有关机构,如到消协投诉;二是依靠法律手段;三是依靠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相比而言,对消费者来说,舆论监督的成本比较低。如消费者到一家商场买了一双劣质皮鞋,他到有关机构投诉,但可能面临“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也可能面临工作人员推诿的情况,维护自己的权益耗时耗力。如果他在有关机构能解决问题不力的情况下,虽然可以依靠法律手段,但是从起诉立案到出庭。

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而言,需要的成本可能远远超过一双皮鞋的成本。相比之下,借助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不仅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提醒其它消费者,在该商场购物时一定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传播导向功能——引导、影响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帮助消费者了解自己的知情权,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新闻媒体具有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导向强等特点,并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行为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在这一方面,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让消费者对自己的权益有所了解并增强自觉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新闻媒体可能通过消费者知识的宣传,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的消费;新闻媒体还可以发布商品信息,让消费者增加选择余地,如此等等。简言之,就是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消费者对自己的知情权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尽量避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的事情发生。

三、谨防新闻媒体功能的“异化”。在这里,新闻媒体角色功能的“异化”,是指舆论监督被“乱用滥用”及导向不正确。在我们国家,舆论监督真正发挥作用,时间较短。如果说199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成功开播,标志着舆论监督的真正起步,算下来只有十年功夫。十年时间,弹指一挥间。舆论监督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舆论监督环境的宽松及公民心理的逐渐成熟。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至今尚无制定专门的《新闻法》,因而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界定、保护或制约尚处在初始阶段。同时,媒体市场的不断成长,新闻媒体数量的增加,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不一,使得新闻媒体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功能定位把握不准,甚至出现偏差。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新闻舆论监督成为一把“双刃剑”。离开法律的保护,舆论监督的功能就会受到制约,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最突出的

扮演恰当角色 展现媒体价值 篇3

李亚 凤凰网COO

2006年6月加入凤凰新媒体任首席运营官COO,并兼任首席财务官CFO直至2010年11月。具有10多年领导小型科技上市公司、中美跨国无线通讯公司、及互联网科技创业公司形成的丰富的企业战略、组织、运营、行销、财务等高层管理经验;

201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2004-2006任创业型上市公司Techedge Inc CFO;

2002年任光通电信COO兼美国分公司总裁;

1996年至2006年在美国中国商会、旅美中国金融协会、美中事务委员会等组织任常务理事;

1993年至1999年先后在美国Verizon电信公司、DLJ证券交易部、黎曼兄弟风险管理部、及摩根斯坦利任软件工程师及互联网高级顾问等职;作为最早的互联网行业创业者之一,1995年在纽约创办网络社区Global Villager Inc.并任CEO;

1991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92年获美国坦普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93-95就读于沃顿商学院高级管理班。

2006年,当凤凰网从凤凰卫视旗下的官网重组而生时,综合门户的市场似乎江山已定,少有人看好凤凰网的发展。5年过去,在高同质化的门户市场,凤凰网凭借差异化内容、媒体化理念、对成熟目标人群的专注以及三网融合的跨平台,驱动着用户、收入、利润持续实现高增长,并于2011年春成功在纽交所上市。

针对目标人群拓展内容

2008年,我在凤凰网上海演示会上,提出要打造“很凰很爆力”的凤凰网。举例来说,2011年10月,凤凰网博报之《名博校园行》系列活动,我参与主持了闾丘露薇与笑蜀在中山大学以“青年与时代”为主题的对话,一起追问“青年在这个时代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权力与利益的勾结,法律及自由发展机会平等的缺失,上行遇阻,社会板结,朝向出生决定论或阶级社会的堕落危险,这一切让青年人感受到严重的无力感、无助感和挫败感。闾丘与笑蜀面对讲堂里“站无虚席”的大学生们真诚对话,探讨如何从自身寻求明亮和温暖来影响世界,努力让社会转轨在坚守理想与理性包容的条件下进行。

像“很凰很爆力”这样的模式为什么有意义,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大事频发,包括又一轮新的台湾与美国大选、中国政府换届、全球民主浪潮、自然灾害、欧债危机、房市物价、社会民生、两性关系、家庭婚姻等社会万象纷乱变幻。

第一代门户已经提供了海量、快速的信息发布价值,而第二代门户以及其他网络媒体就要以前瞻性、全局观、穿透力为差异化,以探寻事件深层意义及寻求社会价值共识为制高点,做到很凤凰、很有爆发力、冲击力及影响力。

针对如何从凤凰卫视继承来的精英人群向主流人群突围、扩展的问题,我在2008年演示会上进一步提出:在我们传承发扬凤凰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当今中国社会已经从理想主义的价值理性走向了实用主义的工具理性时代,物欲主义的价值观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得主流地位。

因此针对目标人群,我们也在注重发展两种类型的内容:第一种是实用主义内容,它与人们现实的生存压力息息相关,例如财经、民生、职场、学习、情感、生活类的资讯;第二是娱乐精神内容,因为在生存与成功压力下,于当今的价值与道德多元化的转型时期,人们需要趣味性、游戏性、消遣性、参与性、个性化的内容与产品。我们在强化优势内容的同时,也立足凤凰的品牌形象和目标人群,以独特的高度、角度、深度去提供和拓展实用主义和娱乐精神的内容产品。

提升营销ROI是制胜关键

数字营销制胜的关键是要能提供可以衡量的营销效果,提升广告主市场营销的投资回报(ROI即投资回报率,是指通过投资而应返回的价值),在2009年南宁举办的中国广告节上,凤凰网结合自身的核心营销价值,正式提出了“4I for ROI”实效营销理念,以精准力(Intended Target)、洞察力(Insight)、影响力(Influence)、整合力(Integration)提升营销ROI。

第一个“I”即 Intended Target。

受众精准性与定向力是高效营销的前提。在总体网民超过5亿的今天,中国网民因年龄、教育、职业、收入、地域等差别巨大,造成其内容需求出现细分。通过细分受众的针对性与消费力保障了目标受众匹配下的营销传播的精准性,相对于许多主要依赖规模优势的媒体,便可大大减少无效传播及无效点击数,降低了真正有效的CPM、CPC、及CPS,提升了营销ROI。对于互动营销来说,精准应该是基础,实际上,不具备购买倾向,也不具备购买能力的互动都是无效的互动。

第二个“I”是 Insight,即洞察力。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除了海量快速的资讯之外,人们还希望看到非同质化的高品质稀缺性内容,可以说用户对媒体的需求已经从广度媒体向深度媒体转化。因此像凤凰网这样以“中华情怀、全球视野、包容开放、进步力量”的媒体价值主张,引导社会多元意见的对话,以探寻事件深层意义、寻求社会价值共识为制高点,结合内容洞察、受众及消费者洞察、行业及广告主洞察,打造客户的品牌美誉度与用户忠诚度,便可有效地提升营销ROI。

第三个“I”即 Integration,即整合力。

在整合力方面,凤凰网融合互联网,电视网,无线网三大网络,结合内容策划、互动应用、落地活动、公共关系、口碑营销、媒体合作,整合集团内外电视、平媒、电台、户外大屏、社区等多种资源平台,提供多层次的媒介接触点,打造跨媒体跨平台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这样可以为营销提供更佳的ROI。

最后一个“I”是 Influence,就是影响力。

在媒体经济从注意力经济转向影响力和品牌力的时代,作为对高端网民最有影响力的综合门户,凤凰网以强大的媒体公信力与权威性,利用其受众与品牌影响力,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把脉时代、引领舆论、传播价值,强大的影响力保障了客户营销以及公关的ROI。

营销理念向深层次转变

在提出“4I for ROI”之后,凤凰网进一步认识到要努力超越海量信息快速发布的传统门户模式,成为社会多元意见的平衡者与对话组织者。洞察社会、把脉时代、关注内心、探索意义、传播价值,在做一个用户平台的同时,成为一个真正的网络媒体。

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夕,凤凰网主办了“转型时期的媒体变革”三亚峰会,邀请中国最优秀的纸媒、电视、社交网站、视频网站、VC、投行、第三方调研机构,由四位著名大学的传播与广告学院院长主持进行了四场激烈、生动的探讨。我在开场致辞中提到,“在数字传播技术革命、中国市场化改革、全球化经济民主进程三股主要力量冲击下,传媒行业与这个时代一起经历着剧变。传统媒体尚未充分自由发展,却发现自己的权威性已在瓦解。现代社会中以环境监视、议程设置、身份发展、娱乐消遣为核心的媒体功能,面对公民新闻的崛起,被迫从信息与观点的发布者转型为社会多元意见的平衡者与对话组织者。”目前,上述媒体功能并没有真正实现过。第一代门户海量快速但高度同质化的模式,也没有很好担当应该扮演的角色。而凤凰网凭借着优秀的品牌和传媒基因,以差异化的内容,深刻的洞察力,扮演起现代性社会中,媒体应该扮演的角色。凤凰网要做的,也是当今网络媒体要做的——成为“影响时代的力量”。

nlc202309011203

在2010年1月,凤凰网举办了“影响时代的力量”年度盘点。区别于各大门户在娱乐时尚财经等领域的年度盛典,凤凰网选出的是诸如蚁族蜗居、农民工开胸验肺、云南首设网络发言人、重庆打黑、哥本哈根气候峰会、长江大学生救人等“很凰很爆力”的事件和人物。这里面既有对时代正面力量的倡导,也有对深刻悲剧的原因探寻。在这个激烈转型与变革的时代,网络媒体应和网民一起探索什么是影响时代的力量。

2011年沈阳中国广告节,我们非常有幸的发现营销大师科特勒等所著《营销革命3.0》的理念与凤凰网所进行的探索非常吻合。“营销3.0使我们从狭隘的关注利润、产品与消费者到深切的关注人与地球,关注那些人类千百年来所信仰的精神和普世价值。营销3.0描述了一个新的营销世界,他带领我们从“我”营销向“我们”营销转变,从“消费者”营销向“人”营销转变,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当今消费者的全新视角,它给我们指出了进入马斯洛人类需求模型最顶级——“自我实现”的路径。(摘自科特勒咨询集团中国CEO曹虎书评)这恰恰是对凤凰营销实践的最好总结:“价值驱动、人文精神、情感共鸣。”

2011年凤凰网内容及活动的策划与报道都以“价值驱动、人文精神、情感共鸣”作为出发点与制高点。作为媒体,不仅要报道宏大叙事的国际国内大事,更应重视关乎每个网民生活、生存、与发展,可以引起内心共鸣的内容。

例如思想文化领域,前面已经提到的“凤凰名博校园行”系列活动; 在资讯领域,凤凰网原创自制纪录片《911十周年—再看中国人的美国观》、《十位百岁老人共话中国:一百年,我们进步了吗》、《你爱,中国便不冷漠-守住人性,不当过路人》等,与网友一起探寻、一起拷问这个时代世界的变化、体制的演进、良心的位置、道德的底线;在财经领域,专题《达沃斯特别策划:百位经济学者评美元》讨论欧债危机、美元接二连三的货币超发、人民币汇率变化等,既有经济学意义又有敏感的民族主义情感;科技领域《建网伟业》在今年互联网大会召开之际,对互联网十年发展的梳理;在娱乐领域,从当年陈冠希艳照门道歉的独家视频,到今年张柏芝谢霆峰离婚的首发报道,我们力图在喧嚣当中,冷静的进行观察和思考。

此外,营销3.0思想与 4I for ROI 理念的结合,驱使凤凰网努力提升可衡量的营销效果ROI,包括针对有效目标消费者人群的各种统计指标:CPM、CPC、CPA、CPS、iGRP等,或是第三方权威调研结果所展示出的帮助客户在广告认知度、品牌认知度、品牌美誉度、产品预购度等方面的显著提升,使凤凰网的营销真正成为品效合一的“新媒体、心营销”。

扮演恰当角色展现媒体价值

在互联网广告领域,凤凰网的收入份额与用户流量市场份额之间还存在相当的滞后,而新闻视频广告与无线广告将带来凤凰网广告营销第二波与第三波的高增长。

凤凰视频营销的挑战在于怎样把 “新闻视频的领军者”的业界定位更好地转化成用户的认可与口碑,以及视频广告的收入。DCCI发布的《中国网络视频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新闻视频观看需求在不断攀升,新闻视频将会成为网络视频的营销蓝海,从凤凰新闻视频和其他的网站的新闻视频比较来看,凤凰的新闻视频无论是首选还是推荐度都是第一位的。网络影视剧的广告已被充分认可并规模化地转移到了网络视频上,推动电视新闻广告规模化的转移到网络新闻视频上,这是网络媒体必须把握住的机会。

无线互联网领域,凤凰网长期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和深厚的产业链关系,跟很多无线应用商店、手机生产厂商、操作系统开发商、系统与应用集成商,特别是电信运营商之间都有非常深入的合作。凤凰网就凭借自己优质的内容、有影响力的品牌和高端的人群,成为这些运营商在争夺高端3G用户时理想的合作伙伴。我们数百万高端手机报用户、iOS、android、windows mobile等操作系统下的各类APP应用过千万的下载量、及手机凤凰网的巨大的日均访问量(PV),造就了极大的营销潜能。

网络媒体广告增长的可持续性,关键来自于用户与流量的持续增长。虽然以微博为首的社交媒体带来了非常及时性的、多元化的报道与分享方式,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但碎片化、浅阅读的传播产品并不能取代真正的网络媒体价值。当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凤凰网的专题报道中经过专业媒体人编辑加工的图文报道、视频连线、各大纸媒的社论、特约专家观点、百万用户参与的投票调查、各家微博言论精选、以及传统的网友跟帖等,在报道的全面性、深度、传播效率等方面都不是微博能够替代的。

德国作家施尔玛赫在《网络至死》一书中指出,喧嚣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正以诱人的海量信息吞噬着我们,使人们注意力极易分散,想象力、思维力、与原创力遭遇扼杀。人们为了马不停蹄地应付各种邮件、短信、twitter、facebook等平台上的信息,日益浮躁,渐渐远离生活的本质。在媒体消费日益碎片化快餐化的时代,网络媒体应当坚持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资讯、智慧、与思想供应商的角色,展现出真正媒体的职能与价值。

在这个信息爆炸智慧缺失的时代,凤凰网差异化的媒体成长与营销探索之旅,展示出数字营销的核心是精准营销与互动营销;在受众精准基础上的情感共鸣是传播与营销的最高境界;营销理念向深层次转变使凤凰网的营销真正成为品效合一的新媒体、心营销;把握机会扮演恰当的角色才能展现媒体的价值。这是凤凰网在网络营销上的成功之道,也为其他网络媒体提供了一个营销范本。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除了海量快速的资讯之外,人们还希望看到非同质化的高品质稀缺性内容,可以说用户对媒体的需求已经从广度媒体向深度媒体转化。

在数字传播技术革命、中国市场化改革、全球化经济民主进程三股主要力量冲击下,传媒行业与这个时代一起经历着剧变。传统媒体尚未充分自由发展,却发现自己的权威性已在瓦解。

作为媒体,不仅要报道宏大叙事的国际国内大事,更应重视关乎每个网民生活、生存、与发展,可以引起内心共鸣的内容。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色比较 篇4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媒介融合

2008年5月12日,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 这次强震并没有造成社会恐慌, 各地很快恢复了常态, 人们在强震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各种媒体在这次突发性灾害事件中迅速、高效地承担起了各自应负的社会责任, 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赞扬。在此次成功的危机事件报道中,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 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什么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是指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提出, 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 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 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 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 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 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 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 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而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 新媒体以“数字化”和“互动性”为根本特征, 目前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满足受众需求

危机事件出现时,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和沟通桥梁必须及时、全面、深入地传播关于事件发生和处理的信息。新媒体凭借其双向、互动、海量存储、及时检索等技术特性, 在传播机制上迥异于传统媒体, 为受众参与创造、传播新闻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当大规模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后, 新媒体可以有效地补充传统媒体之不的作用。

1. 新媒体助力传统媒体

在满足公众总体信息需求方面, 传统媒体凭借其庞大的传播网络, 权威的传播地位, 较高的媒介公信力, 依然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中央电视台在汶川地震事件报道中, 突破以往的报道模式, 出色地完成了对此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

(1) 传统媒体在满足受众总体信息需求时的媒介角色。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 汶川发生8.0级地震。中央电视台在15点整点新闻中, 第一次播报地震发生的消息后, 15点20分新闻频道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 并于当晚10点与综合频道并机直播特别节目———《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 开始了一场没有结束时间预期的现场直播报道, 实现了同一主题无间断播出。此外, 地震发生后的两三个小时, 央视就派出第一批记者跟随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13日, 第二报道梯队又分别赶往汶川、都江堰、北川、绵竹等重灾区, 为亿万观众提供了迅速、准确、全面的灾区信息。后方的编播人员也日夜奋战, 将前方传来的灾区的最新动态第一时间传播给广大观众。

在此次突发灾害事件的报道中, 央视的快速反应和全方位的专题报道, 使传统主流媒体在满足受众总体信息需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为国内外民众了解灾情信息的主要渠道, 使中国赢得了世界舆论的主动权, 彰显了主流媒体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2) 新媒体在满足受众总体信息需求时的媒介角色。新媒体的诞生及普及, 使受众转化为自由的传播者, 于是传播变成了所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无疑, 新媒体海量地增加了信息的数量, 并凭借其先进技术, 丰富了阐释信息的方式, 以足受众的总体信息需求。

一方面, 受众提供信息。新浪执行副总裁、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说:“在汶川通信、交通等基本设施条件几近中断的情况下, 在全球这个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最多的国家, 由于各地网民的快速反应, 许多人通过博客、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视频、论坛、手机短信等发布信息, 让大家在地震刚刚发生十几分钟后就意识到, 这是一次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破坏性很强的地震, 新媒体起到了一个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各地灾情的作用, 尽管这种汇集是散点的, 但是网民的真切记录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头两天, 尤其是‘首个24小时’地震信息传播第一波主要的信息源。而传统媒体大量采用了这些素材, 我们先后正式提供给央视的视频素材就有20多个, 这是前所未有的。”

另一方面, 技术阐释信息。汶川地震发生后, 来自海南的“雨花石”先生建立了一个和四川大地震有关的公益主题网站, 网站与北京图盟联合提供了《四川汶川地震地图 (实时更新) 》的电子地图, 这个具有17个缩放级别的地震灾区地图就成了网站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尽管本次地震灾区面积有近10万平方公里之大, 但是电子地图可从不同的视野角度, 既宏观形象又细致入微地展示灾区的全貌。即使是一些新闻报道中提及的边远乡镇, 也能在地图上找到准确的位置。

同时, 汶川地震中, 音视频技术也被大量采用, 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从传统媒体转型的新媒体网站, 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等相继发布音视频新闻报道4830条, 播客1500多个。而以新媒体技术起家的新浪、搜狐、网易、腾讯, 截至2008年5月20日, 已发布音视频报道6113条, 播客3827条。央视网更是利用新兴的手机电视, 7天发布新闻报道1375分钟, 访问量1531万, 跟帖3.46万条。

2. 新媒体覆盖传统媒体盲点

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 凭借其技术特性, 为满足公众的个人信息需求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以海量信息而著称的互联网, 在因地震而致其他信息渠道中断、沟通不畅的情况下, 信息发布和网络搜索功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网络媒体一样, 手机媒体也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受地震的影响, 震区的语音通信受阻, 但无线数据业务却可以畅通, 于是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成为信息传递的第一线, 增加了手机在灾害中作为传播工具的优势。特别是在地震刚刚发生后, 公众迫切需要了解危机的一般信息和个人信息。此时, 没有电脑, 不能上网, 看电视也不可能。公众随身携带的手机便成为震后最初时段里公众最好的媒介选择。

3. 新媒体超越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时, 是以媒体为中心进行传播的, 受众虽然具有随意选择收看 (收听) 和阅读的自由, 但只能在节目的播出时间和已出版的报纸、杂志上进行选择。相比之下,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 借助其可检索等技术特性, 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 其在满足受众运用信息需求方面的优越性无需赘言。

两种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突破

传统媒体的突破。在当今媒介竞争激烈的态势下, 突发事件报道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媒体综合实力的检验和体现。

在震后初期通信不便、人心惶恐、百废待兴的的情势下, 央视采制了大量及时、深入、准确、感人的报道和评论, 发布信息、引导舆论、遏制谣言、凝聚力量、振奋人心, 在这场抗震救灾战役中, 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赢得了国际媒体的尊重, 受到了民众的一致好评。

(1) 播报策略实现了由“及时上报”转化为“即时播报”。央视制片人包军昊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坦言, 以前央视在遇到突发事件后, 由于“报道经过层层审批, 等待事故查明, 导致大量的猜测、谣言, 反而使得媒体变得十分被动”。而这次不管是在政府方面, 还是媒体方面, 都调整了思维。基于这种思维的调整, 以及后来政府官员和媒体的良性互动, 才最终达

(2) 发布信息及时透明, 掌握舆论主动。震后不到一小时, 央视一套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并机直播, 康辉、白岩松、敬一丹、赵普等近十位主播轮番上阵, 或播报、或连线、或访谈, “一场不知道终点的直播”由此展开。央视依据各有关部门提供的权威信息, 采用口播、字幕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 对于人员伤亡的数字和其他各种信息全程发布, 做到了透明、及时、公开。这种透明、及时、公开的信息发布, 最大程度地杜绝了各种谣言的产生, 在全国形成了空前一致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局面。央视对汶川地震的直播还掌握了国际舆论的主动权, 为抗震救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此次汶川地震, 绝大多数境外媒体都对中国党和政府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积极有力的救灾举措, 对中国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壮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3) 抚慰受伤心灵, 彰显人文关怀。央视主持人赵普在此次直播中的表现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赵普在15日的直播中看到都江堰某医生的孩子被埋废墟之下仍然坚守岗位的画面时, 忍不住在直播中哽咽。赵普哽咽的视频被网友迅速转载, 网友评价说赵普“用朴素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他们”“需要这样有人性的主持人, 而不要冷冰冰的旁观者”。可见, 在职业要求和良心道德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特别是在灾害事件报道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应该是每个媒体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新媒体的突破。新媒体在此次汶川地震报道中的出色表现毋庸置疑,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技术特性。新媒体在此次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中的突破,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舆论引导, 凝聚人心。一般意义上, 人们似乎习惯于把舆论引导看做是传统媒体的功能和责任,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似乎一直都以一种缺少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形象出现, 舆论引导更是无从谈起。但在此次的汶川地震报道中, 新媒体却也担当起了舆论引导的角色。新媒体对于此次汶川地震的报道, 既把地震造成的严重后果透明地展示在公众面前, 又让公众从政府开展的抗震救灾部署和行动中看到了希望。不仅让人们及时地了解了地震灾区的真实情况, 而且激发起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爱国热情, 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 遏制谣言, 消除恐慌。谣言历来是突发事件的伴生物, 而新媒体由于“把关人”的缺失, 更易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而在抗震救灾过程中, 谣言的传播却被空前压缩, 新媒体并没有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和传播渠道。网络媒体依靠传播快速、覆盖面广的优势, 创造性地发挥了传媒矫正器的作用。国家、军队、社会团体甚至个人澄清事实的授权声明及时上网发布, 很快封杀了谣言的传播。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媒介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传播形式单一的媒体将缺少竞争力, 每种媒体都将综合运用文字+视频、文字+音频、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传播手段。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优势, 不能固步自封, 相反应利用自己的优势与新媒体竞争。传统媒体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品牌优势, 即公信力强。在挑战面前, 传统媒体不能仅仅依靠自己, 还要借助对手的力量, 充分利用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 增加互动的成分, 借用新媒体的渠道拓展其媒体空间, 利用传统媒体的品牌做跨媒体传播。

新媒体目前最大的不足是信息的可信度低, 要成为能影响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体, 必须获得一定的公信力, 即新媒体应当自觉在重大事件中承担社会责任。汶川地震中新媒体的积极表现, 大大改变了其单纯追求轰动性与娱乐性的媒介形象, 提升了媒体的公信力。但由于其没有采编权, 在获取某些信息时, 如重大的政治、经济信息, 单纯利用受众创造内容也难以弥补其不足, 需要从传统媒体上获取内容。

参考文献

[1].《西方媒体赞中国式救灾:军队神速媒体透明》, 《国际先驱导报》, 2008年5月16日。

[2].邓建国:《美国灾害和危机新闻报道中新媒体的应用》, 《国际新闻界》, 2008 (4) 。

[3].呈琪:《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堵”与“疏”》, 《当代传播》, 2003 (3) 。

[4].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 《国际新闻界》, 2008 (6) 。

[5].李良荣、张嫄:《新老媒体结合造就舆论新格局》, 《国际新闻界》, 2008 (7) 。

公共新闻:角色定位与话语权 篇5

在公共性与新闻性的平衡中,新闻价值选择亦是应当重视的。公共领域十分广阔,从广义上来说任何新闻报道的都是公共领域内的事务,而公共性不能成为“公共新闻”的唯一准入门槛。“公共新闻” 必须首先考虑新闻价值问题,应当优先选择那些新近发生的,关系大多数公众利益的,亟待解决的公共事务进行报道,应当充分考虑该公共事务解决的迫切性与可能性。如果不顾轻重缓急,讨论并无时效性的公共事务,很可能使公众忽视对当下问题的关注,使当下矛盾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有效的解决,新闻就起不到环境监测的作用;而如果“公共新闻”选取了一个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甚至长时期内也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进行报道,极容易引起舆论的失控,最终造成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的不稳定,那“公共新闻”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也不过成了一句空话。

此外,不能为了实现公共性而将目光仅放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公共事务上,而无视新闻的接近性,“公共新闻”的接近性原则必须被充分考虑。不只是中央台这样的覆盖全国的媒体,地方媒体也可以因地制宜,在本地公共领域中发掘“公共新闻”,地理和心理上的接近性容易引起公众的参与欲望,使沟通与互动成为可能;而且当地公众也因为接近性而对公共事务有更高的认知程度,讨论问题有的放矢,更能形成有效的沟通,对公共问题的解决也就变得更有实际意义。此外,对接近性原则的重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公共新闻”走向模式化,从中央到地方,千人一面的讨论同一类问题,而这些问题或许并不是该地区公共领域内急需解决的, “公共新闻”如果不追求公共问题的解决就不能最终实现公共性。

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新闻记者;定位

传统新闻播放形式依赖于电视、收音广播等途径,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报道,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者讲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直接传递给大众。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新闻记者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新闻记者的定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必须重新定位自己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以不断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一、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相关问题

(一)新闻记者的权威性、公信力下降

一般来讲,新闻记者本身在大众的心理代表了正义,并且大众获取的新闻信息,主要是由官方认可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记者隶属于官方新闻机构即国家事业单位,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其发布的新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新闻记者本身是秉承及时、真实、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消息的。但由于网络的快速普及,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发布的时效性愈来愈快,一些消息在媒体正式发表前就已经被一些“马路记者”公布在网上,网络上的新闻铺天盖地、各式各样。作为普通大众,人们很难辨别或者根本无法辨别一些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些网民甚至在不验证其真实性的情况下就转载、传播了新闻。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职业道德,传播虚假新闻,掩盖了新闻真实的一面,导致传媒记者发布的新闻的可信性越来越被人怀疑。新闻工作者的地位被动摇,新闻记者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受到质疑,新闻媒体记者的公信力下降。

(二)新闻记者采访工作中心态不够平等

由于新闻节目的记实性,往往需要新闻记者采用平缓的语气和声调、合理的措辞和提问方式进行采访工作。但通过对大量的新闻报道研究发现,很多新闻记者在对受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时,对受采访对象不够尊重,没有摆正自身与受采访对象的关系,对被采访者存在轻视的心态。甚至部分记者在采访时,像是对受采访对象进行审问,造成受采访者过度紧张难以回答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媒体的公正形象。由于新闻记者没有很好地调整自己在工作中的平等心态,没有摆正好自身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导致新闻的报道效果受到影响。

(三)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有所欠缺

对于比较专业的新闻,新闻记者在专业知识上的欠缺导致不能完全充分地叙述新闻,使大众无法全面理解一些高科技技术研发、应用等情况。同时,很多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对于遇到的新闻突发事件、人物等难以准确把握自身的情感,出现情绪失控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质量,导致报道过程中出现了以下极端现象:其一,在现场报道的气氛中过分陶醉自我,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在场职责和义务。比如,部分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事件报到时,时而尖叫时而惶恐,情绪不够平稳,波动太大,对新闻报道造成了不利影响;其二,部分记者难以融入到报道的事件之中,始终保持置身事外的态度,不会根据报道题材的改变做出有效的调整,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持模式和风格,导致难以有效的将新闻生动具体地报道给大众群体,从而对新闻报道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一)建立健康透明的新闻网络环境,提高记者的权威性、公信力

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的权威性、公信力受到了挑战,建立健康、透明的网络传播环境,抑制网络谣言,确保信息传播的透明和真实,是新闻媒体平台必须要做的事情。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拟的身份传播虚假新闻,散布谣言,误导大众。部分新闻媒体在发布新闻时,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往往丧失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瞒报新闻事件,甚至歪曲新闻事实,使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网络环境下开展新闻报道时,新闻记者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在新闻报道中担当的角色,要树立主人公意识,及时将事件的真相准确地传递给民众。同时,结合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网络发布、传播的相关法律,让散播谣言者、新闻报道不实者等都接受相应的法津制裁,建立良好起的网络传播环境。

(二)新闻记者工作时保持平等的心态,促进自身角色的良好定位

新闻记者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平等、平和、公正、客观地投入到新闻报道和采访工作当中去。新闻采访记者必须不断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在恰当的时机,合理地选择新闻报道内容和题材,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时,新闻记者也要对时机做好准确的把握,对被采访者进行情感引导,从而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比如洪水灾害、交通事故和严重自然灾害等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时,客观地叙述报道,让观众及时了解事件的发展进程,同时及时纠正网络上相关新闻的报道,以避免由于网络上各种小道消息使大众产生恐慌、悲观等情绪。不仅如此,在报道新闻事件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意见发表和舆论引导,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真相,将正确的观点传递给民众,对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正确的影响,促进社会发展的稳定。

(三)新闻记者需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新闻记者工作中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在新闻采访中,既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要凸显自己的职业素质。记者在采访、报到时既要抒发情感但是不能脱离新闻主题,严格客观、公正地工作。另外,新聞记者采访、报道时要根据现场氛围、事件和题材等相应地变化主持风格和调整情感。

三、结语

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新闻记者的传统角色定位受到了冲击。在采访、报道时,新闻记者应当适时的调整好自身状态,公正、客观、平和地表达,树立其良好的媒体人形象,同时利用网络传播新闻信息,打击不良的网络新闻信息,提高网络环境下新闻的播报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冰.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J].理论观察,2014.

[2]吕呈力.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J].神州,2014,14:208-209.

[3]李福琳.浅谈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2014.

小议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角色的变化 篇7

1.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将大众传媒带入一个激烈竞争的局面, 并且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媒介间的竞争也延伸到了媒体运行的所有环节, 而受众对新闻传播需求和接受能力不断的提升, 也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综合信息整合处理能力

新媒体以其快速、便捷等众多优势, 成为当前人们更乐意接受的媒体形式。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 带来了大容量的各类信息, 百度、QQ、新浪等众多网站, 通过电脑以及手机客户端等多种形式进行媒介传播, 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应用, 使信息的传播更为快捷化, 这些信息的处理和传播, 需要新闻编辑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较强的综合信息整合处理能力, 才能够分类、分层、正确、客观地将其传播出去。

1.2 对信息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能力

传统媒体新闻的传播模式墨守成规, 形式陈旧, 不适合快捷、全面的传播, 而在新媒体时代, 海量的信息内容、阵容强大的传播方式, 使新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在这些条件面前, 对新闻编辑的要求也相应地不断提高。图片新闻、微新闻等多种新的新闻表现形式, 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我们在腾讯网站中常常看到的图片新闻, 就是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 让人们能够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表述了解新闻的始末, 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得到更多人群认可的新闻形式。

1.3 较强的事物决断能力

新闻媒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快捷、及时, 并且能够多角度、大范围的传播, 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度、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 准确把握新闻的传播力度和影响。

2.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适应能力的培养策略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对新闻的关注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使得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新闻编辑的角色更为重要。

2.1 职业的敏感度和新闻观念的更新

新媒体时代对信息的及时更新、新闻价值的定性、新闻的影响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如何在大量的各类信息中整合出有特点、有针对性的新闻报道, 需要新闻编辑加强多方面素质的培养, 使其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度, 把握新闻观念的及时更新, 适应自身角色的变化。

2.2 新闻形式和新闻内容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 随着新媒体的渗透,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读图是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 图片新闻成为人们较为容易接受的新闻传播形式, 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不但具有较强的新闻版面设计能力, 还要做到恰到好处, 这就需要新闻编辑能够适应自己兼为图片设计师的角色。

2.3 审美与决断力

新闻编辑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文字编辑能力和图片处理能力, 还要学会做美编的工作, 因为一则优秀的新闻要从整体的构思和编排上具有一定的艺术气质, 以及对于新闻事件发布的决断力, 如此才能够更为出众。因此, 新闻编辑还要适应美编和决策者的角色。

总结

我国已经进入全新的媒体时代, 也称为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 新闻编辑的地位尤其重要, 新闻编辑必须同时扮演多个角色, 并适应角色的变化, 做一位出色的新闻编辑。

参考文献

[1]杨健.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J].中国传媒科技.2014 (06)

[2]袁泳.刍议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J].新闻研究导刊.2014 (06)

新闻媒体角色 篇8

关键词:新闻记者,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冲突

1. 概述

新闻记者从社会属性来分类属于知识分子, 他们既具有知识分子职业的特点, 也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具有知识分子的职业特点,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须在职业以外担任着“公共角色”对社会事务有所担当, 这也是成为知识分子的必要条件。正如萨义德所说的:“除了专业或职业, 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信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

新闻记者的职责是关怀公众利益, ;肩负着坚守公共良知与社会正义的使命。我国的新闻记者在职业特征和角色定位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发展着,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国全体处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体思想中, 新闻记者与其它传媒一样作为一种的政治宣传工具, 这段时期的记者的角色主要是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而非宣传者的单一存在;改革开放以来, 新闻记者群体对自身角色的认知逐渐回归到职业本身, 他们更多地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忠实地追问、记录、表达和传递事实真相而启蒙受众、推动社会进步的崇高职业。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担当着的多重的且常发生变化的角色, 这也构成了其在权利与义务上的变化, 这些角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有时还会发生冲突, 而新闻记者无疑要面对比普通人更多的多角色冲突的问题。

2. 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

2.1 新闻记者的媒介功能与职责

有人将新闻记者喻为社会航船上的守望者为大众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明等社会功能。新闻记者的基本职责是发现新闻并捕捉信息客观后对事件进行公正的报道, 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 才能够使公众通过其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新闻从业者包括记者群体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工作理念, 那就是要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真实、客观、公正地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地报道新闻。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的启蒙是在民国时期, 当然或多或少受到当时西方新闻专业理念的影响;当时新闻从业人员的杰出者们对记者地位、作用、职责的早就已经有了很深程度的理解, 并且把“报道新闻, 为读者服务, 以公众为本作为其报刊活动的重要支撑”, 比如说, 黄远生者从事新闻工作既不是为了谋求生路也不是为了追逐名利, 而是当时的社会、人民奔走呼号, 改变国家民族的命途的一种需要。我国当代对新闻记者的职业要求与定位就是:新闻记者作为党与人民联系纽带与桥梁, 当然应该积极贯彻我们党的基本思想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把提高社会的整体精神文明水平做为工作的目标, 从而最大化的传播社会效益;在这个过程中, 要体现出新闻记者“关注民生, 关注公众”的人文主义精神。

2.2 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

我国的新闻记者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非常重要的载体, 当然作为社会当中的一个成员, 其社会角色也体现在社会中个人权利、权力、义务与责任;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两者之间。这两种角色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互交叉重叠的。

从职业角色这个层面上来说, 新闻记者应从雇员、新闻采集者、同事这三个角度来来审视自己的工作角色, 新闻记者从属于一个追求受众与广而告之的非追求利润的组织, 在采集新闻时与同事地这一领城处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但这三个角色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 在执行专业任务时, 新闻记者常须面对自身利益、组织利益及社会利益的选择上的冲突问题从而陷入角色忠诚度的困境;如:忠于新闻源可能会与主管对新闻的发表要求或同事发生冲突等。所以, 这三个角色常常给新闻工作者造成极大的压力, 新闻记者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与新闻主管和编辑部的沟通协作中, 当然也有来自于与新闻源及知情人的接触中, 而同事之间的竞争压力则一般来说相对较轻。而从社会角色这一层面来说, 新闻记者既是党和人民耳目喉舌, 当然也是社会公共信息传播者, 但是这两者对新闻记者“角色期待”却有所不同, 这就产生了最常见的大众传媒的角色冲突。新闻记者很多种角色之间所追求和维护的利益冲突是造成传媒组织及个人角色冲突的根本原因。

在新闻生产过程新闻记者常会中面临如前所述的两难选择, 而这样的现象已成为当代从事社会新闻的人员在伦理道德上的新问题。所谓的道德可分为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共道德等等, 作为新闻记者其职业道德就是指在工作中应当遵循相对应的道德行为规范与准则, 也就是对新闻事件进行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报道。另外, 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之间同样存在区别和联系, 职业道德的基础是社会公共道德, 不同的职业其职业道德相异, 因而具有特殊性;社会公德是面对所有社会公众的, 约束并指引着全体公众的社会行为规范, 从而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作为社会人的角色的新闻记者应当遵守社会公德, 而其在从事自己职业活动时, 则应恪守职业道德。

3. 如何正确处理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关系

从前面一节对新闻记者的角色分析可知, 记者的职业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社会角色, 他们在传播公共信息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公众服务的, 因此这二者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存在矛盾或者冲突的。但从新闻记者的特殊职业性质来说, 其影响力是广泛的, 加之行业之激烈的竞争, 不难发现目前有很多记者热衷于发挖掘、报道独家新闻, 虽然这一常见是可以理解的, 执著追求的确可以理解, 但这极可能驱使记者们为牟取公众眼球或者市场利益而采取不当方式进行竞争, 或者有意扭曲事实真相而伤害当事人和公众, 就像在电影《搜索》中反映的那样;此时, 作为记者究竟应该如何处理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呢?我们应该明白一切职业道德都以社会公德为基础的, 因而任何职业行为都应地不背会公共道德的基础上进行, 记者更应该是具备社会责任感, 理性地处理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出现地矛盾, 将人文关怀与职业精神相统一。

对于如何处理这两者之冲突关系, 可以从以下两类具体人情形加以分析:其一是记者的采访和报道极其重要, 必须进行报道这一事件, 或者其对当事人不会造成身体或心理上伤害亦不会构成生命威胁, 这时作为新闻记者应当以职业责任为重完成采访;而另一种情况相好相反, 即记者采访与报道很可能会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威胁, 这时记者则应当以社会责任为重, 对采访或报道加以处理以保护受访的权益, 或者直接放弃而死缠烂打让受访人受到身心伤害或者作不实报道, 误导公众。由此可见, 只要记者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定位与价值, 就能很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冲突。

4. 总结

新闻记者是社会公众中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职业, 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担任着多元化的角色, 而其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现象反映了社会与新闻记者自身对其职业行为与活动的不同的认识与理解, 而新闻记者常常会在实践中出现对角色认识的偏差甚至道德缺失的现象。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 以及它们二者之间各自承担的责任、义务、权力等, 并且重点介绍了两者之者出现矛盾或冲突的情况, 然后提出了作为公民的新闻记者应该如何正确恰当地处理其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产生冲突时的方法、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深度报道从业者的职业意识特征研究.[J].现代传播.2008 (5)

[2]胡新桥、李明文.激情:记者工作的生命.[J].当代传播, 2008 (5)

[3]凯文卡特之死与新闻记者的道德底线.人民网.2002 (7)

[4]李宁源.一名新记者的困惑[J].新闻记者, 2004, (11)

新闻记者的角色探析 篇9

一、记者的角色认知

1. 监测环境

无论是党报党刊、还是自由主义传媒, 都有监测环境的基本职能。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如果社会上发生了重大事件, 并且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记者却没有报道, 新闻媒体也没有刊登, 这就是新闻记者的失职, 是新闻媒体的失误, 从这个角度看, 为了减少失误, 新闻记者的角色应该定位在监测环境、报告新闻的基本任务上。

2. 使社会各部分调整关系适应环境

传媒向社会传递各种信息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了解国内外情况、获取新的信息, 并以此调整自己与外部社会的关系, 包括家庭、朋友、团体以至整个社会。媒体通过刊登新闻, 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通过刊登中央领导人的活动让人们及时了解国家动态, 人民群众也可以通过报纸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呼声, 媒体刊登各种新闻的最终目的是使社会各部分不断调整关系, 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正是有了媒体的调节作用, 社会才更加和谐, 经济发展才更加迅速。

二、记者的角色误区

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 由于媒体的扩张和商品大潮的冲击, 有些记者忘了自己的身份和应承担的责任, 记者角色错位或者越位的情形时有发生,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职业之便进行敲诈

有些记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把记者这个职业当做获取暴利的手段, 凭借知晓某些官员企业的隐私, 不断进行经济上的勒索敲诈, 完全没有羞耻心和职业道德, 在旧社会, 有这样专门靠挖掘有钱人秘闻的手段写稿进行敲诈的, 这种行为被当时的正直的记者所不齿, 没想到, 今天的社会竟也有这样品格底下, 丧失职业道德的记者。记者手中的笔应该是用来伸张正义、宣扬真理、为党和人民服务的, 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的, 但是有些记者总是用记者证相要挟, 吓唬人, 恐吓对方, 勒索钱财, 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通过舆论宣传影响法律判决

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 新闻媒体总是一哄而上, 通过狂轰乱炸式的媒体报道, 左右舆论, 特别是对一些涉及法律的案件, 媒体总是过多地介入报道, 并在法院作出判决之前, 就对当事人盖棺定论, 影响较大的就是1997年“张金柱案”的报道, 针对郑州市开发区公安分局政委张金柱酒后驾车撞人后逃逸事件, 法院还未作出判决, 新闻媒体就以张金柱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一基调进行报道, 法院就是迫于这种舆论压力, 不得不判张金柱死刑, 这种媒体审判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工作, 不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3. 制造假新闻

新闻记者本应是对新近发生新闻的记录者, 是信息的传递者, 新闻记者应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 事实求是地反映新闻事件本来的面貌, 新闻记者不能看不清自己的位置, 违背新闻真实性, 制造假新闻。制造假新闻反映了新闻记者社会角色的严重错位, 不利于新闻记者的形象塑造, 更对新闻媒体行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减少新闻记者社会角色错位的措施

1. 加强记者自律, 遵守法律法规

新闻记者不仅承担着传递信息的角色, 作为公民, 更要遵守法律法规, 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所以, 在记者角色与职业理念和社会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 新闻记者要从大局出发, 维护公共利益, 在采访中要认真选择采访题材, 对那些危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破坏社会道德的新闻事件要严格把关, 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 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 加强新闻专业主义教育

一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低, 职业行为就更需要外部控制, 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 因为职业角色是通过职业理念和精神内化形成的, 专业化能够促使个体在工作中自觉承担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 因此, 可以说, 新闻专业主义所倡导的记者要遵守职业规范, 提高职业素养, 能够促使新闻记者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帮助新闻记者更好地塑造自身形象。

3. 倡导记者职业理念

新闻界的名记者邵飘萍把品性作为记者职业资格的第一要素, 包括人格、操守、勇敢、诚实、忍耐等等, 在新时期, 新闻记者更应该坚持自己的职业理念, 培养自己的品格, 塑造良好的形象。新闻记者要有人文情怀, 要关心人的命运、人的价值和人类的尊严, 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条件, 在新闻作品中体现这种人文关怀和情感。以人文关怀为灵魂, 挖掘人类本身的真善美, 公平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 使新闻报道体现人性美, 作为新时期的新闻记者, 在充满金钱和权利诱惑的社会现实面前, 坚守人文情怀, 不仅体现了记者的职业理想, 而且更能塑造良好的记者形象。

参考文献

[1]王静.记者角色冲突的原因探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7, (9) .

[2]宋黔云.媒体记者社会角色形象的塑造[J].贵州社会科学, 2007, (8) .

[3]郑瑜一.记者角色与社会责任[J].当代传播, 2007, (1) .

[4]张弓.记者角色的越位与错位[J].新闻记者, 2004, (4) .

[5]陈绚.重视新闻职业道德体系的建构——从山西繁峙大矿难记者受贿说开去[J].国际新闻界, 2003, (6) :5-10.

新闻媒体角色 篇10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新闻媒体,角色分化整合

1 中国新闻媒体角色的概述及其演变

这里我们所说的新闻媒体的角色主要是从社会角色为出发点所陈述的, 所谓社会角色是指在整个社会群体中, 事物所特有的社会地位, 也是被大众共同认可的社会地位, 并对社会其他的成员产生影响。新闻媒体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途径, 像大众展现一些公众事件的真相, 来影响大众的思想认识。

而中国的新闻媒体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一些重大历史时期的变换, 主要经历了三次不同的角色定位:

1)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新闻的主要是继承共产党的新闻思想, 从属于党政机关, 用于党联系群众, 传播政治思想, 成为了阶级斗争的有力工具, 新闻媒体的所有功能都因此贴上了政治的标签, 这一阶段结束于中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市场开始起经济主导作用, 而作为当时上层阶级的新闻媒体也顺应产生变化, 面对解放思想的要求, 新闻媒体逐渐服务于事实, 是一个变化微妙的过渡阶段。

3) 1992年后, 全国经济转向市场, 中国新闻媒体也完全拜托了从属于政体, 更具有独立与自主, 同时也更民主化。此时, 新闻媒体与政府之间呈现的是一种融洽的合作关系。

2 中国新闻媒体角色分化的现况与特点

新闻媒体的社会角色会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变化, 特别是社会转型期, 新闻媒体的角色会产生分化, 这种分化表现在整个新闻媒体内部的分化和某个具体新闻媒体内部的分化。

目前中国新闻媒体在宏观大环境下各个影响力都大致相同, 各个新闻媒体的用作动机也大致相同, 都是为了夺得人们的关注以谋取其中利益。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大幅度提高, 新闻媒体就适应人们的需求分化多样, 内容多样同时功能趋向于专一, 这种分化稳定专一。其特点表现为:

1) 类型多样化。这是信息大爆炸时代新闻媒体的显著特征, 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新闻满足了人们各种精神需求。这些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政治新闻, 民生新闻, 学术性调查新闻和社会新闻。当然四者之间的界限也并不明确。

2) 地位差序化。各种新闻媒体的依附不同, 导致了各种新闻媒体之间必然存在地位差序化。例如, 关于政治的新闻会因为政治力量获得高速的传播和广泛的支持, 一些科技新闻媒体则会由于大众的兴趣不大而默默无闻。但是这是新闻媒体角色分化中必然会出现的状况, 希望广大媒体工作者正确看待, 不忘初衷, 坚持一个新闻人的原则。

3) 功能专一化, 即一种分化的角色只满足一种需求。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之下, 每种新闻媒体必须找准自己的功能定位, 吸纳大量的资讯来维持稳定的关注度和阅读量, 同时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来吸引更多的关注。例如, 娱乐新闻则是利用普通人对名人生活的好奇心, 采集大量明星的生活细节来愉悦读者, 吸引读者, 百试不厌, 这是导致娱乐新闻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

3 中国新闻媒体角色分化中出现的问题

新闻媒体的角色分化虽然能有效发挥整体的影响力, 但是如果内部整合满足不了这种分化的时候, 一些冲突和矛盾, 这样不仅阻碍了新闻媒体的发展, 还会极大地抑制媒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中国新闻媒体角色分化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 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指不同角色之间发生冲突、对立、抵触等, 影响了角色的正常演绎。新闻媒体在社会中角色分化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在新闻媒体的角色扮演中常常会因为利益的诱惑, 行政力量的干预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 会发生舆论倾向, 恶意中伤, 恶性竞争等情况, 会误导大众, 为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在一个单一的媒体中, 如果同时存在多种社会地位, 不得不承担多种媒体责任时也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这会引起读者的质疑, 降低了自身的可信度和竞争力。

2) 角色不清。角色不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标准的不确定, 从而慌张错乱, 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 怎么去做, 甚至不清楚自己应不应该做。新闻媒体的角色分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新闻媒体的角色分化主要发生在社会转型期, 急剧的社会变动需要敏锐的政治经济直觉才能正确把握住变革方向, 然而这一点很难做到, 所以就很容易出现那种摇摆不定的情况, 或者态度立场每天都在变化, 这些摇摆、跳跃导致了大众所接触的有效信息十分匮乏, 在大量的错误信息中社会组织的良性运转会受影响, 人民群众也会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中,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4 促进新闻媒体有机整合的措施

纵观中国新闻媒体角色分化中产生的问题, 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新闻媒体的有机整合。1+1>2, 新闻媒体不同角色之间的整合有利于发挥新闻媒体的整体影响力, 使不同角色紧密结合起来, 也能有效解决角色冲突和角色不清的问题, 让整个新闻媒体健康和谐有效运转。为实现新闻媒体不同角色之间的有机整合, 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总结措施。

1) 宏观上, 推进媒体体制改革。中国新闻媒体虽然已经经历了多次媒体体制改革, 但每次都只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附属品, 只是对社会的变故做出相应的反应, 自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体制改革目标。新的新闻媒体体制改革应明确有机整合的目标, 根据不同的新闻媒体的特点相互协调, 合理隶属, 相互制约, 设立机构监督, 确保信息互补而不是同质, 促进信息的有效性。

2) 微观上, 进一步明确各新闻媒体自身的定位。新闻媒体的市场化虽然没有完全落实, 但是其受市场的影响已显而易见, 可是作为新闻媒体人我们不能一味迎合大众, 我们的定位应该是呈现现实, 和其他媒体相互配合, 引领大众去思考感悟。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必须明确新时代里新闻媒体自身的定位, 才能把握住角色分化与整合之间的有机统一, 确保自身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07.

[2]李良荣.从单元走向多元——中国传媒的调整和结构转型[J].新闻大学, 2006 (2) :1.

[3].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231.

上一篇:校内就业工作体系下一篇:老年人用药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