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挠

2024-06-09

百折不挠(精选八篇)

百折不挠 篇1

Emu是干嘛的?

据了解, Emu主要功能是“以内置助手方式提供文本消息”, 同时整合其它智能手机服务, 从而满足用户对日常事项安排、分享地理坐标、寻找身边美食或电影咨询的需求。举个例子:有一天, 你在聊天的信息中无意提到了一家餐厅, 而这家餐厅的信息又恰好在Yelp点评网上, 那么下载了Emu的用户在这时就会收到一条信息, 询问你是否“周五去这家试试吗?”, 如果你点击“确认”, 那么Emu就会自动将其加入你的事项提醒表之中。

可以说, 在某种程度上, Emu跟当前的Siri或者Google Now有一点儿像, 都是利用GPS定位结合人工智能, 通过在文本信息中加入相关适用咨询来吸引用户。但如果结合一下Emu的“出身”, 它身上有Siri和Google Now语音助手影子也是“有情可原”:Emu联合创始人兼CEO Gummi Hafsteinsson在创业前曾在谷歌和苹果任职, 在谷歌期间他曾参与了Google Maps以及Voice Search的研发工作, 但随后跳槽到苹果, 并加入了苹果Siri语音项目的相关开发。

对于最终加盟谷歌, Emu方面也表示“受宠若惊”。一方面, 谷歌有望解决它在通讯服务转型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功能性单一, 另一方面, 它也将改变此前只有i OS系统能正常使用的尴尬局面——尽管也推出了Android版App应用, 但是却因hold不住Android设备的大而杂, 只能在i Messages里充当一个“小跟班”。

百折不挠的谷歌

事实上, 谷歌在移动领域一直是屡败屡战、越挫越勇。

今年7月初, 谷歌宣布关闭自家首款社交平台Orkut。作为第一次试水的社交媒体, Orkut除了在巴西和印度稍有市场, 几乎在欧美、亚洲等其它主流市场无人问津。回顾谷歌整个发展, 从2004年在线聊天Lively到2008年的Google Wave, 从2011年的Google Buzz再到如今鸡肋不堪的Google+, 谷歌在移动通讯领域走得实在是很坎坷, 而此次趁着即时通讯热潮再次选择收购, 也的确显示出谷歌“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

对此, 科技媒体Techcrunch认为, 如果Emu能够突破现有的单纯咨询推送模式, 借助Google Now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那么谷歌将受益匪浅。

众所周知, 消息市场时近年来科技大鳄们厮杀的新战场, 在特定生态系统中, 消息应用也更善于吸引新用户、留住老用户。对此, 苹果很早就认清了这一点, 因而在i OS 8系统中着重升级了i Message内置消息, 并在OS X Yosemite中特意加入了多媒体通讯功能, 并对群聊以及跨设备同步等功能进行了重点升级。而由于缺少硬件支撑, 谷歌及Android平台在这一领域就显得十分薄弱。

百折不挠 篇2

可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呢?不是对于自己的,而是对于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理想是什么呢?

中国越来越强大了,现在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我们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国外的任何一家大型超市几乎都能看见“madeinchina”的字样……但为了换来这些,我们的祖国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日益枯竭的资源、日益破坏的环境、日益老龄化的人口、日益增多的污染……这一切的一切,很快就会把中国毁掉,很快很快,如果我们不做点什么。

百折不挠金大中 篇3

1998年2月25日,73岁高龄的他入主青瓦台,成为韩国第15届总统。他长期以来所倡导和奉行的民主与统一思想,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正因为如此,他曾经14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并在2000年如愿以偿成为了20世纪的最后一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矢志从政少年壮志不言愁

1925年12月3日,金大中出生于韩国西南部的荷衣岛。他的父亲金云植是这个岛上的一位里长,母亲张守锦是一位性格刚强、深明大义的家庭妇女。作为这个小康之家的第二个儿子,金大中从小就接受了比较严格和系统的教育,并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母亲赋予了我极强的独立意识和分辨正与邪、真与假、善与恶的能力;父亲则赋予了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类似于抗租抗税那种正确的思维能力,并培养了我对政治的浓厚兴趣。”

1943年,风华正茂的金大中从韩国的木浦商业学校毕业。当时正值日本统治韩国时期,为了逃避日本人的兵役,19岁的金大中不得不来到一个日本人开的海运公司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日本老板弃业回国。已在经济运营中渐露头角的金大中在广大韩国劳工的拥戴下,成了这家海运公司的管理委员会委员长,并很快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兴国海运株式会社。

由于天资聪颖的金大中受过商业学校的系统教育,再加上战后的韩国百废待兴,因此金大中的海运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以至于在商海中春风得意的他,竟然发出这样的感慨:“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恐怕就是赚钱了。”

显而易见,踌躇满志的金大中如果沿着经商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的话,他或许会成为一个叱咤商场的大财阀。但是,1950年6月25日突然爆发的朝鲜战争,一下子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他清楚地看到了错误的政治给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伤痛,也意识到匡扶政治,救民众于水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选择了政治这一更具危险性和挑战性的事业,坦然而又坚决地步入了当时堪称是血雨腥风的韩国政坛。

1954年,金大中放弃了干得正旺的海运事业,毅然回到故乡木浦参加国会议员选举,从而迈开了他步入政坛的第一步。但遗憾的是,初出茅庐的他由于没有任何党派背景,再加上当时的执政党自由党从中作梗,使得他的第一次竞选铩羽而归。

初战失利并没有让金大中感到气馁和沮丧,相反更激起了他放手一搏的雄心和斗志。在接下来举行的第四、第五届国会议员选举中,他重整旗鼓,奋力打拼。但是,在执政党和军队的联手狙击之下,势单力薄的他又连续两次功亏一篑。

初涉政坛便屡战屡败,这使得意气风发的金大中在心灵和信念上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也使他充分地认识到了韩国政坛的黑暗和军人意图干政的勃勃野心。他发出了这样的浩叹:“我的竞选经历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韩国不法选举的简明史。”

金大中对政治矢志不渝,而政治却毫不客气地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961年5月,金大中的前竞选对手因涉嫌非法选举而被剥夺了议员资格,这使得他在接下来的补选中如愿以偿。没想到,就在他泪流满面地拿到议员当选证的第二天,汉城发生了军界强人朴正熙领导的军事政变。当他兴致勃勃地赶到汉城的国会大厦时。却被冷漠地告知:国会解散了。

此时的金大中真是欲哭无泪,百感交集。苦熬7年,终于当上了议员,可还没等坐上这一席位,一切就都烟消云散了。

百折不挠历尽磨难终不悔

突如其来的军事政变不仅使金大中失去了他梦寐以求的议员位置;还使他失去了自由。专制残暴的朴正熙政府以涉嫌腐败和容共两大莫须有的罪名,将金大中投进了监狱,而且一关就是2年。

在狱中,金大中丝毫不为执政当局的威逼利诱所动,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民主主张和政治信仰。经过艰苦斗争,他终于在1963年获得了释放,并于当年开始着手重建民主党,继续他的政治家之梦。

从朴正熙乃至以后的全斗焕、卢泰愚,韩国的几届政府均由军人主政。对于一直在为自由、正义和民主而奋斗的金大中来说,他的从政生涯可谓是一直在与独裁和专制抗争,因此历经磨难也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1950年7月,他被北方军队逮捕,在临刑前夜,他越狱成功,挣脱了死神的魔掌;1971年5月,他在竞选途中遭朴正熙政府的车祸暗算,虽然侥幸生还却身受重伤;1973年8月,他在东京又遭当局派遣的特工绑架,险遭抛尸大海之祸;1980年,他又2次被独裁者全斗焕死刑,后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强力干预之下,才得以幸免于难。

与5次死里逃生相比,金大中的6年牢狱之灾和10年软禁及流亡生涯倒显得有惊无险、平淡无奇。以至于他个人认为与判死刑和遭暗杀相比,能够活着坐牢实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中国有句古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然遭受了无数的肉体折磨,但金大中始终坚信站在正义和人民一边一定会得到幸福。他坚定地表示:独裁者也许会让我的身体衰弱乃至消失,但我的信念将更加坚定,意志更加坚强。

1987年6月,逐渐摆脱军人统治的韩国政坛开始慢慢步人民主化的轨道,历尽磨难的金大中也彻底获得了自由,并再度参加总统竞选。1998年2月25日,73岁的他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韩国总统的宝座。

一朝圆梦赤心报国显身手

金大中通向青瓦台之路,也是历尽艰辛和坎坷的。1971年,他第一次向总统宝座挑战,并提出朝鲜半岛应实现和平共处、和平交流与和平统一的“三和平政策”,从而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但在竞选中,他以微弱票数惜败于朴正熙;1987年和1992年,他又两度披挂上阵,竞选总统,但先败于卢泰愚,后败于金泳三,又2次与总统宝座失之交臂。1997年,韩国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长期积累起来的劳资矛盾也急剧恶化和尖锐。在此危难之际,金大中挺身而出,取代民心渐失的金泳三政府,挑起了领导韩国人民走出困境的重担。

上任伊始,对治国方略早已烂熟于胸的金大中并没有被面临的巨大困难所吓倒。他适时提出“民主主义与市场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哲学,引导和带领陷入崩溃的韩国经济摆脱危机;团结一切力量,包括曾经反对甚至是迫害过自己的人和政治派别,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忍辱负重,借鸡生蛋,不惜接受颇为苛刻的条件来换取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巨额贷款,以助韩国经济走出困境;精简机构,厉行节俭,推行“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过渡,引导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过渡;肃贪惩腐,重聚民心,充分利用和发扬韩国国民在困难中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重振经济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经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金大中率领困难重重的韩国率先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引导韩国经济逐步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轨道,创造了丝毫不亚于“汉江奇迹”的辉煌成就。

不屈不挠 篇4

2. 汉成帝亲临前殿,召公卿集议。 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没有调查研究,信以为真,劝皇上、太后和后宫嫔妃躲到船上去,叫吏民上长安城楼避水。

3. 群臣都附和王凤的意见 ,只有宰相 王商反对。 王商,字子威,袭父爵为乐昌侯,为人正派庄重,他认为不可能有大水一日暴至,必是谣传讹误, 并指出不能贸然命令吏民上城楼,不然老百姓一定会更加惊慌。

4. 过了一会儿 , 长安城中的秩序渐渐稳定下来。 查问原因,果然是谣传失实,根本没有发过什么大水。

5. 成帝称赞王商能够力排众议 , 坚持正确的主张;对王凤的惊慌失措,颇为不满。 王凤自恨失言,从此对王商怀恨在心。

6. 又有一次,王凤的亲家杨肜(róng)在做琅琊(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太守时,因为治理不当,使这个郡受灾很严重,王商要惩办他。

7. 王凤跑到王商面前为杨肜说 情 。 他掩饰杨肜的失职,请求不要惩办。 王商不听,坚决罢免了杨肜的官职。

8 . 王 凤 对 王 商 更 加 怀 恨 在 心 , 采 取 阴 险 段 诬 陷 王 商 。 汉 成 帝 最 后 听 信 王 凤 的 话 ,免了王商的宰相职务。 《汉书》的作者班固论说 :“王 商 为 人 朴 实 , 性 格 不 屈 不 挠 ,因招了不少冤家,最后丢了官。 ”

百折不挠 篇5

【拼音】bǎi zhé bù huí

【简拼】bzbh

【近义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成语出处】《明史・何腾蛟瞿式耜传论》:“夫节义必穷而后见,如二人之竭力致死,靡有二心,所谓百折不回者矣。”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意志坚强

【例子】耿耿自始,百折不回。(清・姚莹《复杨君论诗文书》)

【英文翻译】perseverance

【产生年代】古代

百折不挠搞研发 连锁生意火全国 篇6

一天,李德义到东直门去吃饭,发现一家鱼头火锅,外面有20多人在排队等候就餐,这是竞争激烈的北京餐饮业所罕见的。过了两天,他又来到了这家餐厅,结果七点半还是排队。

又没进去,这更激起了李德义的好奇心,隔天晚上八点多李德义第三次来到这家鱼头火锅店,这次他排的号是56号。此时,火锅的味道倒成了其次,李德义的脑袋开始飞快算账:一定是所有台位已经全部坐满了,排队排到了第56桌。而这家餐厅大约有50来张台,鱼头的消费的价格是每斤38块钱,再加上中午呢?所以就相当可观了。

市场上价格很便宜的鱼头,做成火锅后价格可以成倍翻,这是竞争激烈的建材生意没法比的,李德义开始盘算起自己的资金及回报。三天后,李德义踌躇满志地关掉建材店,找到火锅店老板想加盟。

双方很快就谈妥了合作方式:李德义出加盟费而总公司负责管理,所有原材料按照公司规定价格从总公司购入,李德义自觉得这合同很合理,虽然事后他为此悔恨不已。这一年,他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资金在北京的东南西北一口气开了四家店。

就在李德义全力以赴运作鱼头火锅店时,一群和他一样也是加盟这家鱼头火锅店的人自发秘密地聚到了一起,同时也向李德义发出了邀请,开业后的第8个月,李德义踏上了前往会议地点的火车。

到了会场后,全国30家连锁店的合作方谈到几个问题让李德义惊诧万分,比如火锅底料,成本10元一斤,卖到连锁店是26元;宽粉成本也仅仅是接近2块钱一斤,卖到连锁店里是4块多一斤,简直是暴利!许多加盟店正在巨额亏损,可连锁总部却在大赚特赚。

精于算计的李德义马上算出如果利润过低的话,菜品的配送完全可能让他破产,然而暂时还很红火的生意让李德义尚存一丝侥幸,但就在这一年,一场鱼头火锅的风潮席卷了全国,仅北京鱼头火锅就如雨后春笋般大大小小开了上百家,李德义的生意受到了明显的冲击,他开始感受到压力,这时,一个加盟商们要求总公司重新制定加盟标准的请愿书签名活动也在秘密进行,请愿书传到北京后,李德义毫不犹豫地签了字,万万没想到,这一次他却引火上身。

就在李德义签字后不久的一天晚上的就餐高峰之前,所有员工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被总公司紧急撤回四川,这是总公司对李德义参与签名、起哄的报复。

原来两百个员工只剩下40个,李德义当时冷静了一下,马上打电话让所有员工从各个店里面立即打车,奔向亚运村店。

亚运村店是李德义最大也是生意最好的一个店,没有员工,投巨资建的店面将是一个空壳,面对对方的釜底抽薪李德义要尽全力保证这个店的正常运营。

这一夜,李德义和自个儿选的东家算是彻底决裂了,一番算计让他加盟了火锅店,而失于算计又让他告别了加盟店,这次跌倒!李德义决定不再依附别人,他要自创品牌。

李德义另立门户的第一件事就是杜撰一个传奇故事培育品牌,再一个就是要推出特色菜——香辣蟹,但要想抢占市场,蟹的口味必须独一无二。

康熙微服私访,有一天走到四川境内,突然间,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恰好旁边有一个小茅草屋康熙就敲门,发现一个老头,当时正好赶上午饭的时间,桌面上摆了一盆蟹,康熙吃完了蟹后,就觉得非常好吃,老头说我姓李,康熙就称这个蟹叫李老爹香辣蟹,据说若干年前,四川各地再现李老爹香辣蟹。

麻麻辣辣,辣辣麻麻,为了一种独特的麻辣,李德义跑遍了四川,尝遍了巴蜀美食,没多久,他就带了“高人”回到北京。

高薪把人挖到了北京后,李德义马上成立研发机构,专门研制鱼头和香辣蟹底料,上百次试验后李老爹火锅底料正式出炉,万事俱备,在距离那场釜底抽薪半年之后,李老爹香辣蟹正式登上京城餐饮舞台。然而,本想打个翻身仗的李德义却在香辣蟹推出的第一天先让市场给打了一记耳光:第一天仅卖了五斤,第二天七斤。

让李德义哭笑不得的是虽然挂出了香辣蟹的牌子,但顾客还是习惯性的点这里的鱼头,而经服务员介绍品尝了香辣蟹的顾客又对其口味大加赞赏。索性,李德义决定培训服务员大力推蟹。

要想刺激顾客先刺激自己的员工,李德义许诺员工每卖一斤香辣蟹提成一元钱,前五名奖励500元。

有了利益自然就有了动力,经过服务员的大力推介,结果马上就有了起色,一个月后,他的店每天能卖上百斤香辣蟹。

李德义这次真的得意了,靠口碑,这与众不同的口味瞬间红遍京城,于是一个愿本不存在的李老爹出名了,一个真实的商人李德义赚钱了。

百折不挠 篇7

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 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 失败后, 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地方司马。元和十年正月 (公元815年) , 朝廷派人, 召刘禹锡、柳宗元等回京。职务尚未分配, 刘禹锡、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等五人结伴前去长安朱雀大街旁崇业坊旁边玄都观游玩, 观内有道士种植的桃树多株, 初春时开花繁茂如红霞。诗人兴致大发, 吟诗以赠其他几位同游好友, 便是这首惹祸诗《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采,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题目中“戏”字, 极具嘲讽之意。“紫陌红尘拂面采, 无人不道看花回”首颔两句生动描看花归来长安街景:暮春三月, 风和日丽, 京城大道, 红尘飞扬, 原是赏花的人们归来, 人喧马嘶, 无人不谈看花事。街景描写简洁明快, 看花归来熙熙攘攘的喧闹场面跃然纸上。本来写观花所见所感, 并无深意, 若无后两句, 此前描写也是后世经典之作。关键是诗人本意已从走马观花变为愤世嫉俗, 后两句点题之笔非写不可,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明是去玄都观看桃花, 桃花朵朵开, 风中随摇曳, 暗是桃花再好也都是我刘禹锡离京之后才栽种起来的。径尾两联, 诗人别有寄托, 一语双关, 明描暗讽。表面上写看花, 内心里是借游玄都观看花讥讽把持朝政大权的满朝新贵。诗中把朝廷喻为“玄都观”, 把满朝新贵喻为“桃千树”, 意思是我们这些先驱改革失败后, 才有你们这些跳梁小丑阿谀奉承、攀附权贵向上攀爬的机会, 小人得志。我们有真才实学, 却郁郁不得, 你们酒囊饭袋却权倾朝野, 但你们也不过是像玄都观桃花一样, 好景不长, 终要凋谢。尾联“尽是刘郎去后栽”, 深刻含义是:如果我们永贞革新成功, 怎会轮到你们在京城指手画脚, 指点江山, 指鹿为马。此诗并没有仔细描写桃花的盛极一时, 只是从赏花人归来侧面衬托喧闹场景, 技法独到, 别具匠心。“拂”和“道”两个字即把京城盛况与赏花人志得意满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龙点睛, 耐人寻味。作者由赏花起兴,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褒贬。以桃花之盛, 反衬出我刘郎不事权贵, 刚正不阿, 拒绝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此诗传至朝廷, 满朝新贵极为不满。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 此诗被当朝宰相武元衡认为“语涉讥讽”, 向皇帝说刘禹锡“挟邪乱政, 不宜在朝”, 诗人惹祸上身, 被贬出京逐作连州刺史。换作他人, 也许会上朝解释, 自保乌纱, 因为原本元和元年八月, 宪宗下诏:“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 纵逢恩赦, 不在量移之限”。皇帝说你们长任于贬所, 即便大赦天下, 也没你们的份。但这就是刘禹锡, 他无所畏惧,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只要不合我意, 我就抨之、唾之, 不计后果。诗人不畏权贵、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得到充分展示, 更体现了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刘禹锡在连州任职期间, 刚正不阿, 重教兴学, 给连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朽的诗篇。后世连州名人辈出, 文化教育辉煌一时, 致使广东科举场上盛誉“连州科第甲通省”。他“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之道, 至今仍为人所称道。

唐文宗大和二年即公元828年, 在宰相裴度建议下, 刘禹锡结束刺史生涯再次奉诏回京。阳春三月, 诗人再游玄都观, 十四年过去, 桃花荡然无存, 只有菜花、燕麦在风中摇摆, 有序为证:“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 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 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 召至京师。人人皆言, 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 如红霞, 遂有前篇, 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 复为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观, 荡然无复一树, 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 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诗人再次感慨, 写下了这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序文指出上次观花讽权贵, 一贬就是十四年, 皇帝更迭, 人事变迁, 但是我的斗志依然不变, 我要继续向那些权贵挑战, 决不屈服妥协。首颔两句“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与前首诗中“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形成了强烈反差。十四年前满观桃花盛极一时, 长安京城“紫陌红尘”, 十四年后玄都观青苔铺地, 鲜有人来, 旧时桃花林只剩下菜花和燕麦随风而动, 繁盛之后便至荒凉。此诗和前诗一样仍用比体, 明暗忽现。作者仍以桃花比新贵, 以种桃道士喻打击新政的当权者, 明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种桃道士不知魂归何处, 桃花净尽, 暗道十四年来当权者死了, 攀爬的权贵们也就失势了, 可是我刘禹锡却又重回长安城, 真是世事难料, 却又料到, 无穷感慨。诗人在这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 蔑视扼杀政治革新的政敌, 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和意志。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 在其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层面上表现了诗人“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贵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从文学层面上诗人采用比拟方法, 明描暗寄, 辛辣讽刺当时的人和事, 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

参考文献

[1]白本松, 华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

痒吗?不挠! 篇8

我把这情况跟一个当大夫的朋友说了。大夫朋友说,这是老年瘙痒,到药店买点药膏抹一抹就好了。各种治疗瘙痒的药膏抹了很长时间,有的当时缓解,过后又开始痒了。没办法只好去医院皮肤科诊治。大夫问问情况,看看患病皮肤,匆匆写了药名。回家按医嘱吃药敷药,一周过去了,瘙痒却依旧。

一次同学集会,说起这瘙痒病。一个同学说,你首先排除因疾病产生的瘙痒,如果不是因为疾病引起的瘙痒,问题不大。只要你能忍住,痒也不去抓挠,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也这样,后来就好了。在无助的情况下只好试试这个同学的办法。当睡觉前开始痒的时候,我就采取“转移法”,或者听一段音乐,或者想一个难解的问题。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我就用冰袋冰一下,或者自己使劲掐一下大腿,把注意力转移开。这些办法都采用了,个别地方还痒,我就用手去轻轻地抚,抚摩抚摩,咬紧牙关绝不用手去挠。你还别说,这办法还挺管用,我坚持了不到半个月,居然不痒了。

问题就这样靠意志解决了?我自己也半信半疑。于是开始翻书,还真找到了答案。原来人的最大器官皮肤是有记忆的。我们常有这种体会,如果一个地方很痒,用手去挠,这地方会愈挠愈痒,因为皮肤会“记住”这种“痒”的感觉。据说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健康皮肤在持续受到刺激后,都会出现瘙痒等不适反应。一个月后再轻微刺激同一个部位,大部分的人会立即感受到瘙痒。从生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皮肤在受到刺激后,免疫系统会让皮肤应激产生组织胺等物质,从而发生变态反应,而且皮肤记住了这个程序。这就像智能输入法那样,打过一个词后,再打这个词时,只要打第一个字,不管你需要不需要就会蹦出那个词;如果不需要这个词,还得抹去。抹去皮肤的记忆可不像抹去一个词那么容易,需要我们有决不动摇的顽强意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百折不挠】相关文章:

上一篇:新闻媒体竞争力下一篇:区域外部性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