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校园

2024-06-24

建设和谐校园(精选十篇)

建设和谐校园 篇1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邓小平理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高校是培养人才的知识殿堂, 是进行知识创新的生力军, 是积极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社会部门, 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谐, 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

创建一个和谐校园, 需要其中的每一个单位和谐, 班级是学校实施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由教师和学生群体构成的有一定目标、计划、制度, 执行一定功能的组织,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和思想最活跃的地方, 因而是校园和谐的主阵地。大力加强和谐班级建设, 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环境、亲切的交流空间, 让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陶冶情操, 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二、和谐班级建设

和谐班级是指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而形成的正式教学组织。在和谐班级里, 教师改变原有的师道尊严的观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式关系;教师在日常情景中不断地与学生互动, 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充分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 达到班级的最优发展。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在班级内部形成团结互助的班级风气, 班级组织与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息息相关, 以实现其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 一个和谐的班级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 学生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

学生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由的发展, 即在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得到尊重, 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班级强调以人为本。二是全面的发展, 即指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 在步入社会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能力。

(二) 班级社会关系平等与和谐。

班级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进步, 人际关系平等融洽。班级中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每一个同学获得发展的机会相当, 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三) 班级具有安定有序、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环境。

班级中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合理, 班级管理规范有序, 尽可能地消除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班级具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班集体目标与计划明确, 每一个同学都积极追求进步, 力争上游, 同学们集体主义观念和责任感强, 班级活动丰富多彩, 参与面广。

三、和谐班级建设与建设和谐校园之间的关系

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以人为本, 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立师生身心愉悦的精神环境。营造和谐校园的前提是构建好一个个和谐的班级。班级是学校管理学生的基本单位, 是和谐校园的基础力量, 推进和谐班级的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创建和谐班级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有效形式, 也是营造和谐校园基础, 同样和谐校园之营造又会促进和谐班级之创建。和谐的班级能够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能够健全学生人格, 能够让学生健康成长, 从而我们的校园也会一派和谐。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共同发展。

四、大力开展和谐班级建设, 推进建设和谐校园

班级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 班级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安全稳定以及长远发展。因此, 我们认为, 应该在学校中大力开展和谐班级建设, 从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具体来说, 搞好和谐班级建设,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制定班级发展目标, 把班级建设成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

古人说:心之无往, 不知所向。这句话说明目标对人们的活动起着导向性和激励作用。一个共同的目标能对整个班级行为起凝聚作用, 从而增强集体向心力。大家共同制定班级的发展规划、奋斗目标, 从而确定班级前进的方向。班级全体同学在为实现班级整体目标的过程中, 奉献爱心和责任感, 并从班集体中汲取力量、感受温暖, 从而学会协作, 实现自身发展, 获得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 使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

(二) 精诚团结, 形成和谐有力的班集体核心。

一个好的班集体, 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班级核心。没有这个核心, 班级有可能是一盘散沙, 结果必然是活动开展不起来, 不良风气在班级内滋生。班级工作能否搞好,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党、团支部、班委会之和谐与否, 和谐则有力, 有力才有为。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应尽职尽责, 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形成合力。在学习上、纪律上更严格要求自己, “己不正, 焉能正人”, 要给同学们树立好威信, 起到带头作用。

(三)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促进和谐班级形成。

班级是一个精神共同体, 而活动是促使班级和谐精神形成的重要手段, 可以说没有活动便没有集体。应该积极组织各种有益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班级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同学之间才能建立交流, 进行沟通, 融洽关系;在活动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进行集体主义精神的熏陶,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展现集体精神。丰富的班级活动是体现和谐创造的最佳形式。比如各类文艺活动、有意义的志愿者行动、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等等。特色的班级活动凝聚了富有和谐的班级精神, 洋溢着集体的温暖。

(四) 积极关心帮助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 体现和谐之美。

这是创建和谐班级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较好地解决是衡量和谐班级的重要标准。全班同学应共同携起手来, 多形式多角度帮助这部分同学。班级要针对各个同学的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给予帮扶。在心理上, 多做其工作, 多给其交流, 消除其压力。在学习上, 多给其关心, 多给其鼓励, 加强其辅导。在生活上, 多给其照顾, 多给其温暖, 增强其信心。

和谐班级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班级, 和谐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构建和谐班级, 营造和谐校园,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让校园内的每一个分子在其中思考、理解并领悟, 最终形成一种凝聚力, 为学校的发展形成一股合力, 学校各方面建设必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苏彤.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与特征[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12, 第8卷, (2) .

[2]马旭东.论和谐宿舍建设与和谐校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10.

建设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教育 篇2

马庄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

我镇现有中学2处,小学4处,成教中心1处,幼儿园22处,在校中小学生、幼儿6000余人,教职工367人。其中,民族小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和3A学校,二十二中等8处为市级规范化园校,其余均为区级规范化园校。

几年来,我镇教育工作始终以创建和谐教育园区和百姓满意学校为总抓手,以新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进一步优化了育人环境。全镇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适应新课改需要,潜心教改教研,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教学相长,取得了教学成绩、教研成果的双丰收。

我镇多次被评为区中小学教学工作先进乡镇、职成教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被市总工会命名为“教代会星级单位”。

二十二中先后被评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红旗团委、市级教学示范学校、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中心小学多次评为区教学工作先进学校、区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并被市教育局命名为首批教学示范学校。成教中心被命名为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大坡小学、临汶小学、民族小学都多次被评为区教学先进单位,民族文苑多次承办省市区民族教育现场会。

几年来,有131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区优秀校长、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有500余人次的教师获区级以上论文、优质课、公开课奖励,1人获“泰山教坛英才”称号,2人获“泰山教学新星”称号,55名教师被评为区教学能手,2人获市教改先进个人称号。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体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意义重大而深远。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使我镇的和谐教育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我们的做法作简要总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正确的质量观,认真学习落实泰岱教字(2005)21号及上级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挖掘和欣赏学生各方面的才能,调动的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正确协调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处理好各种矛盾,发扬民主,依法执教,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创建和谐发展的空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强化领导,狠抓落实

1、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建设和谐教育园区,领导班子既是组织者、推动着,又是示范者、引导者,没有和谐的领导班子就没有和谐的学校,领导班子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为此,我镇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以副主任、各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领导 2 小组,我镇多次召开中小学校长会议,研究班子建设工作。要求校长以身作则,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干事创业,聚精会神抓教育,增强领导和工作能力,做到依法执政、依法执教、公平公正,廉洁自律,作风正派、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办学生发展、家长放心、百姓满意的教育。

2、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求各校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团委和少先队的作用,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爱岗敬业,积极工作,充分认识到教师之间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师生之间的和谐是学校和谐的根本。(1)要求教师之间要建立起团结、协作、互助、坦诚友善的和谐人际关系,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个人所长,从而形成和谐的战斗力群体。(2)尊重是和谐课堂的核心,有了尊重,才有师生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合作的过程,因此,教育广大教职工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转变育人观念,廉洁从教、乐于奉献,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质量观,坚持“严、细、实、恒”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常规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和重点,在抓好教学七个环节的基础上,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对备课的管理,坚持和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实现了以乡镇为单位跨学校进行备课,在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研制编写符合自己实际的教案和学案。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合力攻关,资源共享。(2)加强课 3 堂教学的管理,认真研究新课改理论,借鉴“洋思经验”和“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精髓,设计出符合自己实际的“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3)借助感恩教育和信心激励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教育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热爱科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宽学生的成才途径,消除厌学现象,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同时也控制了学生辍学,按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努力抓好行风建设,扎实地搞好校务公开工作。每年定期召开教代会,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镇教育指导中心和各校,每年均组织师德演讲比赛,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学校每学期都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向社会、家长、学生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认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张贴《收费公示栏》,并公布了监督电话,在各校自查的基础上,镇教育指导中心每年组织检查至少2次,此近年来无乱收费现象。经常邀请镇人大、政协等有关部门领导和村民、学生家长代表,召开座谈会,征求他们对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有力的促进了行风建设。同时,使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

5、加大信访稳定及安全工作的力度,努力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各校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的作用,经常深入群众,座谈了解情况,为广大教职工排忧解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矛盾,及时化解,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让群众感觉到组织 4 的温暖,近年来无信访案件。各学校都狠抓了安全教育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律辅导员的作用,学校每学期召开法制教育大会,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消除“黄、赌、毒”等违法犯罪现象和一切不安定因素。近年来无违法犯罪和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有力地保障了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的平安。

6、我镇是汉回两族聚居地,镇政府以文苑建设为契机,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建成了集初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园区。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的领导,多次到回民村与领导群众座谈了解情况,征求他们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并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转变了部分村民“急功近利”、不重视教育的思想,使他们树立了让子女求学上进、成才的观念,辍学学生的家长看到了希望,纷纷组织学生返校就读,使少数民族子女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了和谐教育园区的建设。

总之,在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谐的教育园区在我镇已经形成,马庄5万人民对教育工作是满意的。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庄镇教育工作指导中心

建设和谐校园,融入校园文化 篇3

【关键词】自考;校园文化;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08-02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让每一个公民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不现实的。在这种背景下,自学考试以其开放性、灵活性、统一性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相较于普通高校,自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单薄。如何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机遇发展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是个值得探索的话题。

现阶段,各院校的自考管理机构对自考生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加强应试能力的训练,而且需要将高校助学的教育功能体现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办学理念融于校园文化中,通过熏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1 构建自考校园文化的意义

构建自考校园文化的意义是双向的:既有利于自考生,也从另一个角度影响着参与社会助学的高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

1.1 对自考生具有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影响力

国家没有对参加自考的考生规定统一的受教育形式,但就目前而言,除一部分在职人员选择完全自学以外,大部分考生选择参加由高校组织的自学考试助学班。究其原因,不仅在于高校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教师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且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也极具吸引力。

校园文化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学校将办学理念、教育目标融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使校园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校园人内在的共识,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追求和处世态度。校园各类特色活动的开展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考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2 对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自考区别于普通高校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开放性和灵活性。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众化教育、终身性学习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教育职能将不仅仅局限于所谓精英教育,其发展必将更社会化,更具有开放性,而其教育模式也将突破传统,走更灵活、有效的道路。因此,自考校园文化所体现的自考精神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影响着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和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两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

2 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鉴于现今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自考生的普遍特性,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 努力推进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化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但由于自考院校的兴起时间不长,学校规模相对较小,以应试为主要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少个性、特色的革新。所以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化十分必要。

打造校园的品牌特色,可以从校园环境和特色活动着手。有位哲人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我国传统教育以及现代教育都非常强调美的熏陶作用,如古代的书院依山傍水,是谓“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 因此,自考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营造独有的学校环境,动员师生集思广益,一同参与到美化校园的行列中,创建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等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环境。其次,建设校园品牌特色活动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时间的积淀。自考院校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本校学生对文化活动的兴趣所在,如艺术类、体育类、科研类等等。然后依循学校人文精神打造学校的品牌特色活动,开展多元化、高层次、不流于形式而是对学生有促进作用的各类文娱体育活动。

2.2 注重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自考生年龄多集中在18~21岁,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多数因高考落榜而无缘大学,所以绝大部分自考生的社会性不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长足考虑,不能盲目开办活动,要符合人才培养的宗旨,将社会意识融入校园活动中,通过熏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如以党建和志愿者活动引领德育,培养培养学生勇担社会责任、乐于奉献爱心的美德;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陶冶情操,积极搭建展现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平台;开展心理讲座、师生谈话、同学交流等人文教育,坚定学生应对压力的意志品质。

2.3 追求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前瞻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现今,科技高速发展,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必须紧跟潮流。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也应该与科技紧密相连,首先就可以从网络这项人们重要的认知和交流工具着手。学校与其禁止学生上网,不如积极建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教育、交流平台,发挥高科技带来的便利。自考院校可以参照相关网站,开设自考资料下载、自考成功经验交流、自考生论坛等版块,以及建立各类能提高素质、陶冶情操的子版块。

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因时创新。紧跟自考生所关注的话题如就业、实践等等,时刻以先进文化为先导,加强与替他高校联系交流,一直保持校园文化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王芳.浅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教育研究,2008,10

[2] 刘红霞.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都教育学报,2009,6

感悟和谐文化构建与和谐校园建设 篇4

关键词:和谐文化,和谐校园,校园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 提出了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高等院校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要阵地,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来领略祖国文化发展的趋势与形态, 为校园生活增添新的精神力量, 本文将从和谐文化入手进行探讨。

1 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价值

1.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 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已经成为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旗帜。

1.2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现在, 部分社会成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必须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和建设和谐文化的中心环节, 摆在重要位置。

1.3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是激励人民奋发进取、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的动力和源泉。建设和谐文化, 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大力繁荣文艺创作,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1.4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建设和谐文化, 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只有用和谐文化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才能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 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任务

实现社会和谐, 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各行各业, 各阶层的人们共同参与。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中的组成部分, 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点滴努力, 都会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一份贡献。在高等院校, 和谐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指南。因此, 要明确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基本要求,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高校和谐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建设除了外在的规章制度的约束, 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的浸润作用, 变为人的内在要求, 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2.1 校园文化的和谐

首先,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 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师生。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不断总结和凝练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努力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和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1]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其次, 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彰显学校的特色魅力。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 是大学办学特色和价值观念的集中概括。构建和谐校园, 必须有与学校办学目标相和谐的校园文化, 包括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工作氛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 要以“学术是品牌, 特色是生命, 质量是保证”为办学理念, [1]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手段,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育人氛围, 这样就为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者, 要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淀学校的精神品牌。

大学应该有自由精神, 倡导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大学应该有人文精神, 张扬人的价值, 谋求个性解放, 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思想的实现;大学应该有科学精神, 把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客观性以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作为探究万物的价值准则;大学应该有批判精神, 以价值无涉的原则追求真理, 力求使自己的研究与教学活动超越党派群体、地域的利益, 超越功利的诱惑, 以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2]构建充分体现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 从而为人才培养塑造优雅的学术殿堂。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我们要经常开展高品位、群众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这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每年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 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文化、体育比赛、大学生歌咏、演讲、辩论, 普通话比赛, 大学生健美操、宿舍文化建设系列活动, 文艺联欢会、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览等活动, 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营造了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 特长充分展现,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2.3“教”与“学”的和谐

“教”与“学”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 这是高校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所在, [3]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促进、亲密无间的共同发展的关系。[3]教育工作的重点在“育”字之中, 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精神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在良好、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中耳濡目染, 春风化雨而水到渠成的。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才能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师生携手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

2.4 管理因素的和谐

实施人性化管理, 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 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 以诚待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坚持制度约束与人性管理的和谐统一, 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 不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规范性, 更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先进性。[4]这些制度既能规范师生行为, 又不束缚师生手脚, 既有一定的强制性, 又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将制度外化为自觉行为, 内化为个人品质是理想校园追求的理想境界。要努力形成管理科学有序、服务一流,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局面。

综上所述, 培育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也是促进高校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契机, 和谐的校园是一个目标, 也是一个建设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同心同德, 锐意进取, 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努力建设好“大和谐”下的“小和谐”因子, 培育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斌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 2005-6-28.[1]李斌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 2005-6-28.

[2]卢斌.奏响大学校园和谐健康主旋律[N].中国教育报, 2005-4-12 (3) .[2]卢斌.奏响大学校园和谐健康主旋律[N].中国教育报, 2005-4-12 (3) .

[3]陈启华.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J], 2005 (2) .[3]陈启华.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J], 2005 (2) .

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篇5

作者:金凯明来源:机电工程系发布时间:2012年5月26日

和谐就像一棵未发芽的种子在心中成长,和谐仿佛是一个永不磨灭的佳话,被世人传送;和谐被人们追逐了几千年,却从未完成过它的使命。今天在被和谐包裹的校园里面,我们需要释放出和谐的力量,让和谐包裹我们每一位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梦想,建立和谐目标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需要全院广大师生员工全面参与,不懈努力。学校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之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扭住发展这个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

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深化构建和谐校园,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那么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呢?

构建和谐校园要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统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当是正相关关系,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推动着科学研究的开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逐渐推广和深化,广大教师的观念已开始更新,作为新型教师,不能总是强调“红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应该将“红烛精神”升华为“火箭精神”——通过不断添加燃料,不但自己能遨游太空,还能将“目标”送入预定的“轨道”。其实,优秀的教师往往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的教师。广大教师应当利用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知识和技术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成为新的教学内容的源泉。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而校园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 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比赛中,你努力,我加油,互相帮助是一家。在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也是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为校园的和谐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和谐校园,从我做起”。

而我认为,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团结。俗语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团结就是力量。可以这么说,校园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

第二是理解。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实现心灵对话的基础,是体现校园和谐对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尊重,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精神又是做好每件事的重要保障。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如何使自己在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社会中摆正位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我想借用的古人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孔老先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总是担心和埋怨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非议,而应该首先提醒自己是否去理解了别人。如果我们大家真正领会、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就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

第三是善于倾听。做好师生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加强与不同层面教职工沟通与交流。

第四是加强教育。增强“师德”意识,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使师生焕发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是加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以此来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效地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校园内、校外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共建和谐校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与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民族之花开遍祖国每个角落。

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频繁的亲情往来让我们激动不已。这种感知时常在我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孕育着十三亿中华儿女,是与非,荣与辱,泾渭分明,忆往昔,多少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还看今朝,又有多少青年一代在成长,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 篇6

[关键词]和谐德育 和谐校园 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王玉红(1969- ),女,河北保定人,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河南 许昌 4611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93-02

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和谐德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校园与和谐德育

(一)和谐校园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现有社会政治秩序下进行的,不能违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价值,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和方向保证。胡锦涛同志曾将和谐社会表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28个字既是内涵也是特征,指出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与建设途径。《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涵义是追求和谐,高职教育一样如此。建设和谐校园,正是高职院校贯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具体体现,其主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的校园关系。

(二)和谐德育

和谐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新的教育境界。和谐教育强调每个人的每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全面、自由的发展。和谐德育是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校园背景下,能够促进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双赢”的道德教育。和谐德育的完善和发展为高职教育工作提供了政治、伦理、思想上的保证,是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心理学的综合表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理念。在哲学本体论上,“以人为本”就是在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上,人是本体,人是主体,人是目的,人是标准。“以人为本”的理论要求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强调利益导向和竞争效益的经济伦理与以奉献、利他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伦理发生着激烈的碰撞,用过去教育中所运用的社会本位思想来要求人们,已经缺乏充分的社会基础。“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理念,要求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自觉参与和谐校园的构建过程中,逐渐走向人格的成熟及情感的丰满。但是,“以人为本”绝非功利主义,实现“以人为本”的德育宗旨要从个体的实际出发,以人性为基础,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有效地统一起来。

2.底线道德的教育文化理念。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依靠人的内在的自律行为,它能把客观社会外在要求内化为人自己的信念与需要,它能使人做到在无人监督、无人要求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信念,抑恶扬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当今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以学生考试作弊为例,尽管学校出台了各种规定和制度来竭力制止,但事实上却往往治标不治本,作弊现象依然严重。究其原因,是人的道德素质、社会的道德风气在起作用,缺乏道德意志、道德修养的人,一旦触及利与义的矛盾,就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大力强调底线道德教育。

3.人文底蕴的教育心理学理念。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构建各种制度、规划与生产物质产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观念、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的综合。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教书育人、培养人文精神是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完全取决于向学生灌输人文知识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必要的和谐人文氛围。因此,教育者应具有丰富的人性、正义感和公正心,能够自律,善于与他人协调和替他人着想,尊重人权、热爱学生等。建设和谐校园追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诚如恩格斯所言,“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传统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道尊严”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和谐关系往往是忽视甚至牺牲学生的利益换来的。在现代社会中,要求师生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养成,出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彼此保持着人格上、尊严上、政治上、学术上的自由和平等。因此,尊重无疑是维系人际和谐、族群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纽带。

二、用和谐德育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

党中央所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是新时期我们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高职学生的素质,不能只看“智”,还要重视“德”“体”“美”“劳”等。高职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受国际、国内各种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正在经历着诸多的矛盾、冲突。由于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高考这场“战争”中的败将,他们中的许多人走进学校时充满了无奈和迷茫,出现了理想与信仰的失落、学问与人格的背离、创造力的萎缩、意志力的退化等问题,影响了高职德育的发展及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高职德育工作必须开拓创新,全面贯彻和谐德育的理念。

(一)创新德育载体

在充分利用院报、广播、电视台、宣传栏等舆论阵地,业余党校、业余团校、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培训阵地,以及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等文体阵地这些传统载体的同时,要根据新时期高校工作的新趋势、新变化和新需要,创新德育载体,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1.挖掘节日、纪念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德育效果。将道德教育的他律转化为自律是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和基本原则,其中一个重要方式是充分挖掘、利用道德教育资源,开展适合青年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道德教育的原则和道德规范。尤其是在一年中的一些特定日子,如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教师节、端午节……应该成为进行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

2.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它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特色理论培养人。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就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例如,我们用“关羽文化”“三国文化”“曹魏文化”“钧瓷文化”等深深地吸引了青年大学生,向他们展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和文化韵味,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爱学习的积极情感;同时,针对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我们也开发了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读本,为学生的心理五线谱找到了一个和谐的音符。这些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设立三级教育体系,先成人,后成才。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要利用军训的特殊形式,促使他们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形成团结友爱的班风,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对于大二学生,要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以理想、人生为内容的讨论会、演讲会、座谈会,明确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要继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加强恋爱观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情感世界。对于大三学生,要通过实践,帮助他们树立“好男儿志在四方”和“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实现理想抱负与学习态度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创新德育内容

1.通识教育。虽然高职大学生也隶属于各个系、部等,有文科与理科的区别,有的偏重实践,有的偏重理论,但是任何一个专业都是与思想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的。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学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专业伦理课程。例如,学习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如何适应和改变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习物理学的学生应讨论物理学在历史上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以及物理学与伦理道德教育的关系等;学习人文学科的学生,应该针对与当今社会和教育相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等。把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开展德育的形式,是一种通识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学科的同时,对非专业学科知识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情感陶冶教育。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体现人的需要的一种心理特征。现代教育强调柔性管理,就是要用情感来凝聚人心。这要求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带“有色眼镜”,不给学生贴标签,而是要虚心地听、耐心地听、全面地听,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好学生健康成长的脉搏。然后,要融入真情,用真情去感化学生,用真情去打动学生。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融入真情,才能使教育者与学生达到水乳相融、心心相印的境界。

3.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对高职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当前,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直接造成很多学生具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因此,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心理热线、心理聊吧等,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乐观地面对人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关心他人,遵纪守法,自觉承担社会义务。

(三)创新德育形式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既要强调社会集体利益的合理性,社会与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又要充分重视个人利益存在的价值,满足个人正当和合理的利益要求。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会导致个人主义,片面地强调集体利益会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变得空洞无物。在形式上,一味地说教满足不了青年大学生的需要,当然也不会有多少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与青年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多一些激励与关怀,要敢于触及和解决青年大学生提出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如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每周开设的“团课”,就采用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展现人世间的真、善、美;去特殊学校牵手残疾儿童,体验奉献的幸福感觉;去南街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激发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感情等。通过这些活动,高职学生的心动了,血热了,情暖了,灵魂净化了,人格提升了。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告诉我们:“大学是道德教育的最好的温床。”“高校教育是人道德素质培养最集中、最系统、最重要也是最具针对性的部分。”在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过程中,德育是一支重要的促进力量。

[参考文献]

[1]纪大海.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看教育作为[J].教育研究,2005(9).

[2]秦惠民.用法治理性建构校园和谐[J].教育研究,2005(9).

[3]辛鸣.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邓小平理论,2005(7).

[4]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2002(5).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篇7

中学校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搞好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教学活动的开展, 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乃至对学校整体精神的提升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模糊的概念。《周易》有这样的文字:“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人文”一词的最早起源。“人文”是是指人类活动的轨迹, 是天下人都必须遵从的社会规律和礼仪规范。“人文”的作用是“化成天下”, 也就是以“文”教“化”。但真正将“文”与“化”两个字合为一个词使用, 则始于战国时期的“文化”一词的单独出现。于是长期以来, 学者们都努力着去准确界定“文化”这个概念, 但是迄今为止, 仍没有获得一个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表述。尽管如此, 但对于文化还是有一个大概的定义, 即文化是人类社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区别于自然界的一切产物, 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同样, 对于中学校园文化, 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 即中学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集合里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应该包括中学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动文化。

所谓中学校园的物质文化, 是指存在于中学校园中的空间物质形态, 是富有育人作用的物理环境。而这种物理环境一般表现为两种状态:一、环境文化。二、设施文化。

所谓中学校园精神文化, 是指涉及价值取向、教育理念、人文气息、文化思潮等学校的精神风貌。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教学文化。二、制度文化。三、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

所谓中学校园的活动文化, 是指在校园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开展的各种活动, 通过活动文化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得到和谐的统一。比如班会活动、读书活动、校运会、军训、书法绘画展览、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升旗仪式、校园之星评比、爱国影视观赏等各种活动。这样一来, 中学校园文化就不是一个抽象不可捉摸的概念, 而是一个内涵丰满的实体。只有首先理解了中学校园文化是什么, 才能谈怎样去建设中学校园文化。

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引导中学生的价值取向

当代社会还处于转型时期, 各种思潮交织涌动。市场经济的深入, 社会浮躁风气在蔓延, 急功近利, 崇尚金钱, 及时行乐的观念也侵蚀着中学校园。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不少中学生困惑了。于是,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以促进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抵制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应试教育文化的影响。

2、愉悦心灵, 陶冶情操

中学校园文化既有有形的物质文化, 也有无形的精神文化, 还有精彩的活动文化。当你置身于整洁幽雅的校园里, 走在柳荫小道边, 穿行于亭台楼阁间, 坐在油嫩的草地上的时候, 你就会感到一种舒畅, 一种温馨, 你的心境是愉悦平和的, 你的精神是充实饱满的, 你就会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 享受着校园的宁静, 享受着学习的乐趣。此外, 中学校园多样生动活泼的精神文化又能陶冶情操。所以, 积极投身于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沉浸于充满朝气的精神氛围中, 怎能不使中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心态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呢?这种和谐的中学校园文化氛围就会对学校这个独特的群体产生无限的魅力。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因此,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能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

3、规范行为

和谐优良的中学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不良行为有着约束规范的功能, 这种约束规范功能主要是通过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表现出来的。比如通过宣传并督促中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 以规范其行为, 提升其思想品德素质。但在这里, 要强调的是这种约束规范是通过合理化、人性化的制度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 达到一种自我约束而不断完善的自然过程, 而这个过程又是充满人性关怀的过程。

4、激励信心, 凝聚力量

中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文化, 这种精神文化可以营造出一种人人受尊重的和谐氛围。这种和谐氛围必能激励师生的信心, 使其思想、情感和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在实现学校共同目标的同时, 也实现着自我的价值。那种师生共同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又能够强化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使之紧密团结, 形成合力, 最终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整体实力的增强, 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精神风貌。

三.怎样建设中学校园文化

1、坚持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建设优良的中学校园文化关系到全体师生们, 所以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不能仅仅靠学校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人群, 而更应充分调动全体师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 应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们的意见, 以凸显学校优势, 体现校本意识。因此, 要建设好中学校园文化, 首先要让师生们理解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所以, 要从宣传普及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入手, 在全校范围, 让师生们了解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理解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并把学习了解中学校园文化知识的过程当作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个环节。

2、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

在中学校园里,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不能人为地割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内在的统一关系。然而, 在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物质文化的硬件投入而忽视精神文化营造的倾向;也存在着坐而论道似的谈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而没有实际的资金投入, 没有足够重视最基本的物质文化建设。以致出现了这样的怪象:要么投入大量资金大搞形象工程, 生硬地完善了基础设施, 但人文气息, 学校底蕴匮乏。这样的建设只是一个没有生机缺乏情趣的空壳。要么只空洞地谈建设, 把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仅理解为精神文化建设, 最终也是流于形式, 翻翻花样地临时装饰一番, 物质性的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这样的建设终究是空中楼阁。因此, 建设好中学校园文化就要突破这两个不良的倾向, 在建设好中学校园物质文化中也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

首先, 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指学校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 如自然环境、建筑物以及各种设施, 这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 要加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 营建丰富的图书阅览室、雄伟的教学楼、宽广的运动场、齐全的电教、实验室等, 从而为师生们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此外, 还要加强学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开设板报栏、宣传栏、读报栏等。并加强校园美化工程, 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比如硬化道路和草坪, 建设艺术雕塑和厅阁, 在教学楼、实验楼的走廊张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这样一来, 一景一物都含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学生置身于这样文明、高雅的环境里, 自然就会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奋发成才。

其次, 注重营造贴近师生, 贴近生活, 和谐昂扬的中学校园精神文化。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的建设, 而精神文化的灵魂就是“学校精神”。离开了这个灵魂, 校园文化就是空壳。因此, 学校应该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构筑起自己独有的“魂”。可以成立校史研究小组。因为校史是一所学校兴建、发展壮大的历史, 是学校各方面成就的浓缩, 所以学校应该组织一个熟悉学校发展的校史研究小组, 对学校的校史重新研究重新定位。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发扬优良校风、学风和优势特色, 提升教学、科研和整体的办学水平。并从校史中提炼出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来育人。这样一来, 学生了解了校史中的大师、优秀人物以及感人的故事, 从而自觉主动地“亲近——敬仰——仿效”, 从而让中学生们在润物无声中得到教育与熏陶。

3、加强校园活动文化的建设

浅论和谐校园建设 篇8

那么, 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呢?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 那么我认为, 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 健康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 多彩的校园文化就是阳光雨露, 而“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它的前提所在、灵魂所在。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体现以学生、教师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 为广大师生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要实施人性化管理, 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实施人性化管理, 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 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 以诚待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大学应有大爱, 大学教师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 对学生要子女般的爱护, 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 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 关心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和身体情况, 注意保障广大学生的权益, 及时处理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 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 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 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各得其所。

二、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

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如果学生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 所接触的一切, 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 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 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回首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 就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 假湖水以静心情”。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 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放飞美的心灵。我们学院校园虽然不大, 但各种花草树木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线。教室窗外令人沉醉的绿意, 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 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以及由此感受到的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当然, 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 还应当包括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一帧帧醒目的历史名人照片、一首首精心挑选的警句名言、一句句温馨的问候与提醒, 都可以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尤其当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 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 就更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景美则心旷, 心旷则神怡, 神怡则智清, 智清则学佳。”一个净化了的环境, 会使人的心灵美化, 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 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三、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

人是一切行为的主导者, 一切建设应以人为本, 那么建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人际关系构建。

(1) 老师与学生关系:关爱学生, 实现发展。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有人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 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 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 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

(2) 学生与学生关系:团结友好, 共同成长。学校是一个舞台, 给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舞台, 也给学生提供学习做人学习生活的舞台,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助共缔友好的舞台。学校应是一个培养良好情愫的地方, 学生的性格行为是在成长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也将把这种处事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带到社会。那么, 一个和谐的校园应该培养出这样的学生, 懂得与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人格的交流;懂得与人和谐快乐相处;懂得宽容与尊重别人。这是发展和谐校园在学生关系中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方向之一。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都已基本形成, 对于事物的看法可能存在不同, 所以价值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引导学生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种差异。如一只珍珠蚌, 包容入侵的沙砾, 最终磨砺成一颗耀眼的珍珠。这颗珍珠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人际关系的和谐。除了这种包容, 与人相处还需要真诚、关爱。生病时的一杯热茶、伤心时的一双肩膀、失落时的一句安慰都是人际关系的调剂, 这会令友情升温, 令同学关系更融洽和谐。

(3) 老师与老师关系:构建真情, 言传身教。在共同的工作环境中, “人和”是最为重要的, 这是快乐工作的泉源, 是共同进步的动力。在学校这一特殊氛围中, 老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协调者。教育着学生如何与人相处, 如何与人协调发展, 同时老师也协调或帮助解决着学生之间的矛盾。而这一和谐的氛围创建还需要老师身体力行的从教学中, 从工作中, 从生活中起示范性的作用, 尤其表现在老师之间的相处中。一个和谐的校园, 老师之间应该是学会“在竞争中构建真情, 在工作中学会分享, 在工作中学会给予, 在工作中学会宽容”这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示范性和谐发展教育。

(4) 家长与学校关系:协调沟通, 和谐促进。教育是双向的, 这不仅包括老师和学生, 还包括家长与学校两方面的教育, 缺一不可。构建和谐的校园也是同样, 需要家长学校的和谐沟通, 和谐配合相互促进, 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外部基石。

构建和谐学校人际关系, 主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宽容搭建学校师生交际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学校各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学校的每个成员性格有差异, 兴趣、爱好有不同, 但相互理解、宽容、忍让。学校成员之间和谐相处, 形成合力, 可以创造事半功倍的办学效益和育人效果。

四、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动力

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 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 毫无生气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 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学生时, 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 让学生的个性如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地伸展。“以人为本”, 对于我们学院来说, 就是“以学生为本”, 我们应处处为学生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热爱运动的同学能在“运动会”上一展矫健的身姿, 喜欢创新的同学能在“科技创新节”中尽情发挥, 擅长表演的同学能在“艺术节”里赢得阵阵掌声……千姿百态、意蕴丰富的和谐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 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 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 从而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五、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目标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占的是支配主导地位, 学生只能跟着学, 强迫学, 没有自主性, 老师在课堂上是高高在上的, 学生是被动式的接受, 这反映出教和学的不平等, 不和谐。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指导和辅助学习的作用, 这就提高了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地位, 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 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合作中学习知识。一个和谐的课堂应呈现民主、自由、合作、进取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心情愉悦, 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会被压抑,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因此, 一个和谐的校园, 必须要以构建和谐的课堂为目标, 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校发展最大化, 终身发展潜力的最大化。

可见, 和谐的校园需要和谐的校园环境, 需要和谐校园文化, 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 需要和谐的课堂环境, 更需要和谐的教育理念, 这是有机的统一体,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理论与行动只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达到发展潜力的最大化, 我们期待着“和谐校园”能尽快变为现实, 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

总之,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的校园是一个目标, 也是一个建设的过程, 我们相信:“和谐可以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发展事业”, “和谐就像一颗种子, 它能给迷茫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无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开发名人档案 建设和谐校园 篇9

近几年来,档案馆利用名人档案先后参与学校举办的华岗、臧克家、刘先志、萧涤非四位大家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举办了华岗、丁肇中、潘承洞、老舍、束星北、臧克家、蒋维崧、萧涤非、刘先志、医学名人等十多个大型展览,先后展出山大各行名人47位。如老舍先生与他同时代在山东大学工作的赵太侔、梁实秋、洪深、游国恩、张维华;如臧克家先生,以及他们的恩师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沈从文、王统照等等;如萧涤非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到去世前在山大执教47年,他不仅与30年代的老先生有交往,而且一些年轻的老师也是他的挚友,如王淦昌等。与萧涤非同时在山东大学工作的有华岗、成仿吾、童第周、冯沅君、陆侃如、高亨、高兰、吕荧、吴富恒、杨向奎、童书业、张维华、郑鹤声、赵俪生、王仲荦、黄嘉德等等,八九十年代的校领导如潘承洞,邓从豪等等。通过展览每位名人以及与他同时代的著名专家教授、学者,宣传了山大的历史、弘扬了山大的文化。每一个名人都是一根链条,把他与山大的历史,与其他名人串起来,形成了一种名人文化现象和名人文化效应,从而形成了山东大学校园靓丽的风景。名人档案展览把“死”档案做活,发挥了档案在文化宣传、教书育人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

通过名人图片展览,使大家走近前辈们所进行的科学事业,走近前辈们的普通生活。大家都被前辈们那种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一生为革命、为科学、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所感动。曾记得在举办刘先志图片展览时,刘先志用四种外文语言发表的部分论文和80高龄仍笔耕不辍埋头工作的照片,读书笔记、备课本、博士论文等展板前聚集着很多学生和老师。有的同学感慨地说:“刘老太厉害了,竟用四种外文语言发表论文,而我呢?用一种外文语言发表论文还觉得难,太惭愧了!我以后要向刘老学习。”有一位年长的老师凝视着刘老80高龄仍笔耕不辍埋头工作的展板许久,好像在说“我还年轻……”。展出的刘老读书笔记、备课本、博士论文,如不仔细观察,很难看出是手工书写的,每一个符号都是那么工整,他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可略见一斑。刘先志教授不但是广大学生的楷模,也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榜样,我们为有这样的老前辈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山东大学建校105周年时,为了弘扬山东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励师生学习先贤,奋发有为,我校举行了“山大知名人物系列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山东大学档案馆专门筹办了“山大医学名人展”。展览展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山大西校区刘磊教授看了展览兴奋不已,既打来电话,又写了一份感想发到校长信箱和档案馆的信箱里。他说:“档案处将‘死档案变为活档案’,而且秉持公平、公正的工作态度,以十分有说服力的形象材料展览,十分令人感动。特别是有一部分的故人几乎是已经变得那么遥远、平凡、淡化,几乎已被人遗忘了,但是档案处的同志却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赞扬故人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精神,起到了生动、形象、有说服力的教育作用,并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这是一种有利于‘社会和谐’及‘自育育人’的感人的展览,实在难得。”还有一些老教授主动要求延长展出时间。

最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2月27日,国际著名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再次访问山东大学。在丁肇中教授访问山大期间,山东大学送给他一件十分珍贵的礼物。这件礼物是经整理并汇集成册的由山大档案馆和人事处档案室以及山东省档案馆收藏的珍贵档案复印件,上面详细地记录着丁肇中之父丁观海先生在山大求学和执教经历。丁肇中双手接过档案材料翻阅后,脸上露出了惊喜的微笑,并意味深长地说:“我原来只知道父亲在山大执过教,从这份档案中才获知父亲也是山大的毕业生。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我是‘树高一丈,叶落归根’。”父亲的档案,让“落叶归根”的丁肇中寻找到了昔日父亲的足迹。是名人档案把丁肇中教授父子紧紧地与山东大学连在一起,是名人档案增加了丁肇中教授与山东大学的亲密度。

和谐校园建设问题探讨 篇10

一、创建安全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首要条件

安全校园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校园安全事件成为校园的最大不和谐因素,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将创建安全校园放在首位。

(一)学校要从硬件上要消除校园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员工人身健康安全。

学校首先要重视对校园硬件的建设与管理。对校园的道路交通、各类建筑物、体育器材、用电用水防火、食堂各个环节卫生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检查和监控,保证师生的人身健康;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网吧、书摊、小卖部、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流动饮食摊点等安全隐患和与学校氛围不适宜场所。

(二)学校要建立相应的软件机制确保师生安全。

1.学校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

大学校园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在组织上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包括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通过各种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防范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出现;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形成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要严格审查校园中各类从业人员的资格,坚持清理不合格教职工对学生的侵害,严禁体罚及其它对学生心理产生严重伤害的行为。凡是不符合条件和岗位要求的教师和其他人员一律要调离教学和工作岗位。通过开通学生及家长投诉渠道,对于违反规定的教职工从严处置。总之,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法制教育,从源头上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

3.强化校园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体系。

学校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增强学生法制意识,严禁打架斗殴。学校通过开展专题安全意识培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并通过在校园里组织逃生、救护演练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自救的实际技能。学校必须建立和严格执行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在安全事故发生后,都不得瞒报。

二、发挥学校育才功能,创建知识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由于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以及社会转型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在部分学校存在一定程度的下滑,校园中的浮躁、功利的读书色彩有所抬头;大量时间、精力对计算机、外语的过分投入学习直接造成高校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下降;经过多年的推行,广大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部分中学以考试成绩排座次,确定快慢班等教育管理方式仍然存在,学校组织学生节假日补课等加重学生负担现象仍然大面积存在;学校教育内容老化,知识更新慢,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解决上述矛盾,必须发挥学校的育才功能,这是学校的根本职能。

(一)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1.探讨科学的课程设置模式。

科学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尤其在英语和计算机教育方面,应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避免应试教育。通过调整英语和计算机这两门基础工具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的平衡关系,使学生建立更适合市场需要的知识结构与体系。

2.大力推行综合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推行素质教育,学校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基础课程改革,将其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来抓;另一方面,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培育宽松、自由、进取的校园学习氛围,实现从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吸取知识的转变。

(二)积极搭建知识共享平台,建设学习型校园。

1.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学校通过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推动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网络学院的发展。开展高等学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开发学校数字化实验与虚拟实验系统,创建网上共享实验环境。

2.推进校园内部、校园之间的优质知识资源共享。

学校首先要推进校园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优势力量,重点推进精品教材的编写;通过公开课、公开教学课程等方式,重点推进抓优质课程建设的共享。其次是实现图书馆资源与科研资源的共享。强化校园图书馆建设,将图书馆办成面向校内、外所有教师学生的资源库;并依托信息化手段,推进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在更大范围内公开科研信息,形成知识与科研的共享网络。

(三)加强实践教学,将校园建设成学生提升能力的基地。

当前,实践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严重瓶颈,而各种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

1.加强实验室建设。

要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条件,给大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2.有目的地增加学生的试验环节和实践机会。

学校要将各类校园实习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抓,围绕着学生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实验教学、公益劳动实习等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要鼓励实践教学“走出去”思路,倡导产学研结合,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引导学生从企业单位、社会调查、科研机构中学习知识。

3.通过先进的校园文化向社会渗透。

通过开放校园网等形式,面向社会积极开放知识资源,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相关专门知识和科研成果。在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服务于社会,促进科技方面的研究。积极发挥校园的知识优势和道德影响,保护和传播先进的价值观,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建立与周边社区稳定的和谐的融洽的关系。

三、倡导创新精神,创建科技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精髓

校园作为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科学研究的基地,必须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精神。提升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培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精髓。

(一)倡导首创精神和科学精神,积极培育创新环境。

在初等教育阶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欲望,使学生从小就乐于创新,勇于创新;中等教育阶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为重点,要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批判思维上下功夫;高等教育阶段要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强烈上进心的公民,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

(二)坚持制度创新,完善培育创新人才的管理体制。

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出发点,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基础,推进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以教材创新为基本工具,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体验,充分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形成一种师生共同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在校园文化中积极培育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

学校通过学生团体组建形式各样的专业协会、学生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竞赛、创新展览会、科技小制作、创新电视大奖赛、电脑建模、设计大赛、联网创造、网络远程创新大赛等等;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科研创新活动,并受到教师更多的直接指导;通过设立必要的“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验基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专家报告会,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体制创新。

加强产学研合作,能够增强高校的创新能力。通过加强高校与研究院所的联合、合作,与高校重组、共建,实现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科教紧密结合单位,探索推动科技、教育结合的新途径,使高校和研究院所优势互补。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联合高校内外科研力量,积极争取参与国际性大科学项目;加强高校与跨国公司研发部门的合作研究,鼓励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为我国原始性创新积累经验,增加知识存量;以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参加研究课题以及联合成立研究小组等方式,推动国内外学者的直接交流和开展高水平合作研究。

(五)建立一支优秀的创新队伍。

高校通过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授队伍。在吸引一流学者和优秀留学人员的同时,积极鼓励国内大学的教师通过公费、自费公派、贷款资助等多种形式到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进修和从事研究工作。

四、追求校园公正,创建公正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

教育,这一被公认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武器”,目前正在成为扩大社会不公平的加速器。追求校园公正,实现学生的机会均等,消除校园腐败,实现平等竞争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保证。

(一)加强校园法制和制度建设,严惩校园腐败。

校园腐败,不仅败坏了教育和学术作为社会公器的声誉,而且导致文凭贬值、职称贬值、学风颓靡、学术退化,从而降低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全社会将会为之付出沉重代价。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杜绝校园腐败。

1.要严格加强招生各环节的管理。

加强招生环节的管理。包括做好试题安全保密和考风考纪整肃工作,加大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高考以及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安全和公平公正。严格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招生信息的公开透明,完善高校招生自我约束机制。

2.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制度。

在教育收费方面,要标本兼治。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对与高等学校,要稳定收费标准,并严格规范高等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与招生录取挂钩等各种形式的乱收费。

3.要严格学校教务管理。

学校要从制度上杜绝考试舞弊现象、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现象,使学校成为公平竞争和展示学生能力的舞台。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和授课教师多条渠道帮助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刻苦努力学习的良好风尚。

4.加强教师管理,加强廉政建设和杜绝学术腐败。

学校对于管理人员,要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校内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提高学校管理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目前,社会上论文抄袭、学术成果剽窃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种不良作风带来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它违背了尊重人的创造性劳动,导致了学术退化。因此,学校要建立从制度上约束学术腐败的长效机制。

(二)净化校园风气,把校园建设成学生公平竞争的平台。

1.学校决策重大事宜应本着公开民主的原则。

学校在制定制度和选拔干部时做到民主公开,应更多地听取师生意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和决定权。凡涉及学校及学生的重大事项应及时予以公开。

2.学校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学校要推行全面教育,全体教育,实现班级小集体和整个校园的和谐发展。逐步改变学校过于单一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分数区分学生的不良倾向,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消除教师制造的班里的特权群体,实现所有学生的平等发展和公平竞争,为校园建设的总体和谐奠定微观基础。

3.学校要做好特殊群体的工作。

学校要切实落实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坚持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耐心细致做好校园不同群体的融合工作。

4.学校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校要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的教育体系中,积极实施毕业生就业工程,多渠道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毕业生创业,为创业毕业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5.加强道德教育,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校园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师人际关系三部分。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过错,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还要敢于承认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提倡同学间团结友爱、相互尊重、帮助、督促、共同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宽松健康的人际关系。第三,作为教师,应当杜绝“居功自傲、文人相轻”的不良思想,从事业出发,互相理解,讲究群体意识,团结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树立榜样。

五、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创建人文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归宿

(一)加强学风建设。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另外,还要重视学生诚信教育,杜绝考试舞弊现象,反对学术弄虚作假。

(二)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要积极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推进校内文化设施建设,做好校园景观建设,不断优化校园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

上一篇:虚拟引擎下一篇:振动波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