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英语

2024-05-06

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英语(精选8篇)

篇1: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英语

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作者:金凯明来源:机电工程系发布时间:2012年5月26日

和谐就像一棵未发芽的种子在心中成长,和谐仿佛是一个永不磨灭的佳话,被世人传送;和谐被人们追逐了几千年,却从未完成过它的使命。今天在被和谐包裹的校园里面,我们需要释放出和谐的力量,让和谐包裹我们每一位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梦想,建立和谐目标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需要全院广大师生员工全面参与,不懈努力。学校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之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扭住发展这个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

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深化构建和谐校园,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那么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呢?

构建和谐校园要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统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当是正相关关系,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推动着科学研究的开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逐渐推广和深化,广大教师的观念已开始更新,作为新型教师,不能总是强调“红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应该将“红烛精神”升华为“火箭精神”——通过不断添加燃料,不但自己能遨游太空,还能将“目标”送入预定的“轨道”。其实,优秀的教师往往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的教师。广大教师应当利用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知识和技术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成为新的教学内容的源泉。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而校园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 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比赛中,你努力,我加油,互相帮助是一家。在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也是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为校园的和谐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和谐校园,从我做起”。

而我认为,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团结。俗语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团结就是力量。可以这么说,校园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

第二是理解。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实现心灵对话的基础,是体现校园和谐对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尊重,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精神又是做好每件事的重要保障。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如何使自己在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社会中摆正位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我想借用的古人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孔老先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总是担心和埋怨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非议,而应该首先提醒自己是否去理解了别人。如果我们大家真正领会、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就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

第三是善于倾听。做好师生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加强与不同层面教职工沟通与交流。

第四是加强教育。增强“师德”意识,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使师生焕发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五是加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以此来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效地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校园内、校外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共建和谐校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与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民族之花开遍祖国每个角落。

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频繁的亲情往来让我们激动不已。这种感知时常在我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孕育着十三亿中华儿女,是与非,荣与辱,泾渭分明,忆往昔,多少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还看今朝,又有多少青年一代在成长,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篇2: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英语

of the team,a down-to-earth spirit of learning,will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targeting “ideal,unity,self-reliance,to become useful.” A wind of classes forge ahead in unity and hard work assiduously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individuals in a good environment in growth.Good learning life-giving

breeze,each quietly attracting students and further,to an ideal work hard.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culture,thus creating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atmosphere for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campus need to establish credibility,and civilized

篇3: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英语

高职院校工会是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 其自愿性、群众性、广泛性的特点, 以及组成成员的高素质, 决定了它在学院民主建设、维护职工权益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凸显这种优势, 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工会工作的重要使命。

作为群众组织, 工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优势、组织优势和阵地优势。在党和政府、学院、教职工之间, 工会就是一座桥梁, 要把它们很好地连结起来, 就必须做到相互之间信息渠道畅通, 这是高职院校工会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的。既要使教职工的合理意见、要求、呼声, 通过工会能顺畅地反映到学院和相关部门去, 又要使党和政府的政策、大的举措、本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能顺畅地传递到每个教职工。从高职院校工会工作对象的特点看, 只要我们的工作方法合理, 信息流通渠道通畅, 广大教职工是容易被团结起来的。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我们的教改就能在稳定的局面中顺利推进。并使得上下畅通, 让矛盾化解, 形成共识。

二、高职院校工会工作特点

高职院校工会工作由于其所处的领域、工作环境、地域、对象等方面与其它产业工会相比, 有其自身的特点:

1. 教书育人

中国教育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最广泛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也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的最早建立的, 人数较多的产业工会。而高职院校工会是教育工会的基层组织, 由于教育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 尤其是广大教职工的劳动目的和任务、工作环境、对象、手段、劳动者的素质, 不同于专门从事物质生产的产业工人。因此高职院校工会工作相应地有其自身的特点, 要紧紧围绕培育人才为中心来开展工作。

2. 会员文化素养高

高职院校工会的会员, 相对于其它产业工会的会员而言人员集中, 生活在大中城市, 其群体中知识分子占了绝大多数, 学历高、文化修养高、专业领域的业务精, 理性思维强, 看重自己的发展和成就。只有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充分发挥这部分人力资源的作用, 这一特点既是我们高校工会工作的一个有利条件和基础, 但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方式、方法、实际情况的掌握程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以说也是一种挑战。

3. 组织机构

高职院校工会要接受双重领导, 即接受上级工会和同级党组织领导, 以同级党组织领导为主, 但并不排斥它们执行上级工会的决议, 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由于上级工会的决议同样也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的, 因此同样是接受党的领导的一种方式。所不同的是, 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有助于把上级工会的决议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与教职工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更好地投入本单位党的中心工作。

4. 时代特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新时期高职院校工会工作有两点时代特点。首先, 法制性更强。依法治校、依法治会、依法维权、旗帜鲜明地代表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保护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把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完成党和政府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近几年, 我国在教育方面, 先后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 同时工会工作还有《工会法》等等, 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出台了配套的具体的行政规章, 这标志着教育工会工作进入了法制轨道。其次, 是与以前的工会工作相比, 现在工会工作涉及面广、任务更重, 主动性和创新性要求更高。不仅只是关注一些职工的福利待遇, 还有通过教代会制度履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能, 组织发动教职工支持参与教育改革和做好本职工作等等。

三、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工会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作用的途径

1. 积极推进院务公开, 加强民主管理、完善教代会制度, 维护校园和谐

一要推行院务公开、依法治校、民主决策, 这是构建和谐校园重要保证。开展好院务公开工作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有利于学院利益关系的协调, 有利于消除种种矛盾和不和谐因素, 为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创造条件。院务公开内容要突出廉政建设 (学院财务) 的关键点, 民主监督 (民主评议学院领导干部) 的重难点, 教职工关注 (教师聘用、奖金分配、评优系数) 的兴奋点, 社会反映 (学生收费) 的高温点。努力做到教职工希望了解什么, 就及时公开什么。凡是职工希望公开的内容, 除法律法规规定保密的事项外, 都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向教职工公开。

二要完善教代会制度, 以民主体现和谐。高职院校工会发挥维权作用, 应当进一步加强教代会建设, 一方面严格教代会自身的内容、程序和行为规范, 另一方面注重加强教代会的权力性制度建设, 界定教代会职权与学院其它权力形式的关系, 形成和谐的权力运行机制。学院改革的方案应听取教代会意见, 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 同时要按照改革确定的“公开、平等、竞争”、“保证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基本原则, 积极推行政策公开、程序公开、岗位公开、条件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通过教职工履行知情权、审议权、通过权、决定权、评议监督权的落实, 确保学院各项改革中教职工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使教代会真正成为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渠道。

三是对学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重大的突发事件、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以及教职员工、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以及学院即将出台的重大政策、规定等, 学院将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征求教职员工、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倾听群众呼声, 代表广大群众利益, 并组织规模大小不一、形式多样的教职工与学院领导层相互交流活动, 如校领导接待日、设立意见箱、重大节假日座谈讨论、设立专线电话或电子信箱, 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

2.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融洽人际氛围, 促进校园和谐

工会在和谐校园建设上, 要下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在范围上应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各个领域, 从而营造一种健康、文明、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这不但对于培养和提高师生的审美情趣、高尚情操和健康人格大有裨益, 同时也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一是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把构建和谐校园、“创建学习型组织, 争创知识型职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重点;以青年教师为主体, 以自我教育为主, 努力使每个教师对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积极认同, 入耳、入脑、入心, 全面提高师德水平;工会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各类评比、表彰活动, 广泛宣传教职工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和先进模范人物, 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贴近生活。

二是积极推进五好家庭、五好青年的评选表彰工作, 以更好地促进和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和谐家庭是建设和谐学院、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行五好家庭、五好青年的建设评比活动, 能够增进教职工之间的友谊和互助, 促进和谐学院的发展。要以和谐家庭建设的成效服务于和谐学院建设, 并努力营造和谐家庭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 营造和谐校园的休闲环境。和谐校园建设以提高教职工的生活质量为基本出发点, 把学院营造成教师的精神家园, 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工会要创建文化阵地, 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为载体,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气排球、羽毛球、舞蹈、书法、篮球、乒乓球、太极拳、棋类、扑克比赛等活动, 组建气排球、羽毛球等各种教职工文体协会、艺术团, 开展文艺演出展示才华。

四是深入开展群众性工作创新等竞赛活动。通过组织教职工技能竞赛, 吸引教职工广泛参与, 在活动中弘扬团队精神, 振奋教职工的精神面貌和提高工会活力。主要是以院系两级工会为单位, 以青年教职工为重点, 推动各种群众性竞赛活动和教育教学创新等群众性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

3. 以帮扶解困为突破口, 强化人文关怀, 增进校园和谐

在建设和谐校园中, 高职院校工会要积极关心群众困难和倾听群众心声, 充分代表广大教职工的物质利益, 发扬工会组织的优良传统, 在继续做好走访慰问、互助互济送温暖等活动的同时, 不断探索和完善困难职工的救助机制, 为和谐学院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学院工会组织是学院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除了要认真肩负起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重任以外, 还要代表学院党政领导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健康, 为广大教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比如当教职工有病、有困难的时候, 工会就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送去学院的慰问和温暖;当教职工的子女人园、入托、升学、转学遇到麻烦的时候, 工会就会伸出援手积极帮助解决;当教职工家庭、邻里出现矛盾、纠纷的时候, 工会就会热情耐心地做好调解说服工作, 化干戈为玉帛;当教职工对学院、对部门、对某些领导有意见、有心结而来信来访的时候, 工会就要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为他们释疑解惑, 或者及时向学院、向有关部门反映,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等, 将学院领导和组织的关怀送到了教职工的心坎上。

4. 加强高职院校工会自身队伍建设

新时期高职院校工会的任务繁重, 但与教育战线一样也同样存在精简、压缩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只有一条路可走, 就是加强高校工会自身队伍建设, 提高工会干部的自身素质, 提高工作效率, 走精干、高效之路。要做到这一点, 一是加强对工会干部的培训, 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既要学政治、学理论, 又要学业务、学专业知识;既要了解掌握政策, 又要熟知相关法律法规;既要掌握原则, 又要掌握灵活的工作方式方法。二是加强对基层工会组织的指导, 主要是政策指导, 业务帮助, 避免走弯路, 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各高职院校工会之间应加强横向联系, 相互借鉴、交流工作经验, 工作方法, 使好的经验得以迅速推广。四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尤其是工会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不因循守旧, 摒弃旧的观念和方法, 改进工作模式,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会工作的新思路, 通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 开创高职院校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高职院校工会工作是学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做好高职院工会工作需要积极协调,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加强高校工会自身队伍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 要认真研究高职院校工会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形式与途径, 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会,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何兰玉.论高职院校工会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篇4: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英语

在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方向下我们对构建和谐校园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并且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构建和谐校园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引领、示范、推动的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

几年来,国家对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实施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针对构建和谐校园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我们对哈市的几所高校进行了问卷式调查,结果显示;

(1)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6%对目前高校的人际关系不十分满意,其中大部分反映在群干之间沟通渠道不通畅,另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里的人际关系难以处理。

(2)22%的大学生对所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与规章制度存在不满,集中表现在考试制度与寝室管理制度两方面。

(3)37%的大学生对所在高校的校园环境不满意。其中,16%对校园的绿化不满意,12%认为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另外9%对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满意。

由此可见,我们仍需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校园的力度。一所学校,只有和谐才能发展,也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呢?

一、构建新型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实现校园主体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应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而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三类人构成,其中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中的关键,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基础。

领导班子的和谐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和谐,即是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甚至思想交锋但又形成一致意见和决议的和谐。当然班子的其他成员对于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老师和学生之间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学校师生相处将会更加融洽,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也将得以建立。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改变控制方式、优化师生关系、积极创造教育情境、营造良好教学气氛、丰富集体活动内容、更新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都有利于和谐班级人际关系的培养。

二、构建完善的校园教育规章制度,以实现校园管理的和谐

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学校不可或缺的方面,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学习、学会关心。通过创设的情境和教育机制,大力弘扬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精神,从而达到“管理与自律的和谐”。

学校依法治校,政治上民主,各项事务公开、公平、公正。依法治校和民主办学,就是让社会主义民主在高校得到充分发扬,实行校务公开,落实教职工对校务的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建立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拓宽教职工参政议政的渠道,保证教职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紧紧依靠教职工办学,促进学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坚持民主法治,妥善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学校的公平和正义,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奋发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构建良好的主观人文条件和客观物质条件,以实现校园环境的和谐

校园环境是指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主要由校园周边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观念环境等组成,和谐的校园环境能起到独特的、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既要重视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也要关注其内在的主观感知,我们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师生员工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良好氛围,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学校发展。学校在发展的基础上,努力为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实现学校与师生员工共同发展。

篇5: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文/和平县礼士中心小学 陈云才

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和谐校园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辐射源。所以,建立和谐校园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然而,要建立和谐校园,必须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学校领导要想方设法唤起师生的文化意识,要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文化品位提升了,校园中的和谐态势就有可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根本特征和反映,要建立和谐校园,就要搞好校园文化的培育。那么,该如何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调动师生的校园文化心理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折射和反映,其核心和灵魂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又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用文化唤醒和高扬师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师生真正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使学校的师生在总体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努力氛围,具备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样,学校各方面工作就能顺利地开展。而更重要的是,当师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后,就会自觉认识当今时代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会深入了解培育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就会产生强烈的校园文化心理。达到了这一步,只要学校领导者善于引导,善于充分调动师生的这种心理,善于激发这一心理所带来的积极性,学校运作自然就会协调而有序,从而有效促进校园的全面和谐。

二、强化师生的个性修养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师生的个性素质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师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又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因此,应该强化师生的个性修养文化。一是要以明确的发展目的为导向,通过大环境的熏陶和大目标的确立,让学生在和谐中感受和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从而保证校园中每一位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最终成长为个性鲜活的人才。二是要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作为规范,以传递人类的科学知识和造就民族的栋梁之才作为目标,以发展党的教育事业和实现家长的培养愿望作为天职,促使教师加强修养,奋发上进,敬业爱岗,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为推动学校的前进、达成学校的和谐踊跃贡献。近些年来,我镇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日益和谐,各方面业务开展顺利,学校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就是强化师生修养文化的结果。

三、营造融洽的校园人文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教职工工作、生活的地方,学校的人文氛围是影响师生思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学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对广大师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要构建和谐校园,就要重视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

尊重教师个性发展,搭建成长平台。首先,我们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其次,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要尊重教职工发展的利益、价值和愿望,在教学管理中,为教师搭建成长进步的平台,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第三要加强德育和教育伦理的灌输,弘扬教师的敬业精神。让教师珍视和热爱手中的教育权力,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同时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允许不同的教学方式存在。要让浓郁温馨的氛围、严谨高雅的格调和务实进取的精神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促使学校价值与教职工价值共同实现而获得双赢。

维护学生身心健康,营建健康成长氛围。校园人文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养料和水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和阶梯。从内容上说,针对学生的人文氛围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这方面建设的实践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主动磨砺与修养;行为上求进,主动求索与进取;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班纪班规的制定、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校纪的管理等。通过如此种种举措,让学校的人文氛围达到一种民主平等的融洽状态,使学校和学生同时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组织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让师生成为校园文化提升发展的支点,这是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校长是校园文化的培植者、引领者,而教师和学生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的是学校与师生的共同成长。在实施过程中,应特别强调提高各类活动的师生参与率,让教师在学校里能展示一门特长,能创立一种风格,能有一项新发现等;让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学会一门艺术技能,擅长一项体育活动,获得一次登台的机会,留下一件值得回忆的作品,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等,借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让师生参与建设,在建设中受到熏陶和教育,通过丰富师生体验来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五、优化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

和谐校园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在学校中优化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师生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让全体教师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大家关系和谐融洽。这种制度文化的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它要求学校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借以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同时还要搞好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由于校园制度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因此,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的建立和优化,可以让学校师生尽情发挥出潜力和活力,使校园和谐稳定又生机勃勃。

六、加强学校环保氛围打造

这里所说的学校环保氛围的打造,是指学校建筑的布局,各种建筑物的命名,校门的设计与修建;学校的绿化与美化,如绿化景点、场地划分、道路走向和标志雕塑等的创作与修建;学校各个大型建筑物,如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和体育馆等的摆布,教室、寝室、饭厅和走廊等的布置;校园网、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广播、多媒体教学仪器方面的设置等均渗透环保因素。这些学校的硬件,如果能让它们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此外,还可以通过英语角、墙报、网站、校训、校歌、荣誉室、阅览室、体育场等,展示各种文化,使环境成为校本课程的载体,成为德育美育的载体,成为文化育人的载体。学校领导在环境建设中,要注意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有机结合,将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有机渗透,让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完善的校园设施能给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能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能让他们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而整齐有致的摆设、合情合理的布局,能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心神飞动,能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能对师生员工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促进身心健康、调节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

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校园文化

教育科学告诉我们,校园文化有许多内容需要教学实践来体现,需要教学活动来完成。而教学又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既包括以课堂为主渠道的直接因素,又包括以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间接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这两者密不可分。许多事实表明,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共进,是促成和谐校园的关键性要素之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校园文化,在课堂上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让校园文化得以传播,用来丰富和提升师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的人格品质,可以促进校园中人际关系与人事关系

篇6: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英语

略论“以人为本”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关系

[摘要]“以人为本”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则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和谐校园;构建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贯穿和谐社会的红线。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构建高校和谐校园需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以人为本”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这要求我们在构建过程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调“人”重于“物”,重视“人”的和谐发展。这里的“人”,不仅指个体的“人”,也包括高校中“人”的群体。

首先,教师是高校和谐校园的基础,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不断提高高校的“硬件”条件,即不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

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与物质基础。同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更应该注重提高“软件”的水平,高校应该树立“以师立校”的理念,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且合理满足教师需要,为教师的发展构建公正、和谐的平台,促进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只有“硬件”和“软件”,尤其是“软件”,不断得到发展进步,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完善,高校才能成为真正的高等学府,才能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树立起文化与文明的信标,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也才具备了基本条件。

其次,学生是高校和谐校园的主体,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还要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使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更要成人。可以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目标就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优良品德的合格大学生。

第三,学生家长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外部助力,要充分引导家长参与学生教育过程。

虽然学生家长并非是高校和谐校园的组成人群,也并不直接参与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具体过程中,但是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家庭和父母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通过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可以更好的激励先进、鼓励后进,对于当前一些高校内比较棘手的学生问题,如网络成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也可以达到共同帮扶的效果。

(二)加强高校民主建设。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应该在民主建设上走在社会的前列。“以人为本”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与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校园民主建设,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与建议,尊重并理解师生的意愿,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共建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民主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提高师生民主意识。和谐校园的每一件事务,都是和所有师生员工息息相关的,师生享有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以人为本”在和谐校园民主建设上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师生的民主意识都相对较弱,缺乏主人翁意识,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民主意识,使师生主动参与、管理学校的事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关心学校的发展前途。只有如此,才能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顺利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第二,完善高校民主体制。“以人为本”思想要求在高校中为师生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提供保证,这就必须要有民主体制的保障,主要包括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高校教代会是在教师依法行使

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实行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也是高校领导广泛听取意见,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渠道;校务公开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推行校务公开制度,使广大师生知晓校情、参与校政、监督校务,调动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可以有力的促进高校民主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决策的重要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凡重大问题,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群策群力,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减少决策上的失误”。[1] 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等校园民主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既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又是对“以人为本”思想实践运用,对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着积极作用。

第三,拓宽高校民主渠道。少数人参与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以少数人为本也并非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要求在高校中不断拓宽民主渠道,从多种途径确保全体师生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对于教师而言,这就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党员、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可以推进校内民主,对于校园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是校园民主建设和和谐校园构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参政意识强,思维活跃,不少人是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骨干,学校的重大问题和决策应该广泛征

求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

在保障教师民主权利的同时,还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

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学生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反馈,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提高。因此,通过校园论坛、校长信箱、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既可以体现学生参政议政的作用,又有利于发展校园民主建设,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重视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是没有制度、物品可以体现的,但是又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它对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首先,师生的归属感。“以人为本”不仅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精神诉求。“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2]这体现的就是师生对所在高校的一种归属感,也是精神诉求的一种体现。高校首先要能够满足教师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得到师生认可的一种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营造一个优良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通过高校自身

积淀的文化传统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感染在校师生,才能使师生在精神上产生归属感。只有这样,广大师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归属感是和谐校园的一个精神标志,师生如果对所在学校没有归属感,那么这个高校就不能称之为和谐。

其次,校园内部的各种关系。包括教师间、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但由于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以及不同年代人群思维方式、观念的不同,导致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交流沟通,师生关系存在隔阂乃至对立。目前在校学生基本都是80、90后,当前普遍存在的对于所谓80后、90后的概念定性,实际上就是不同时代人群之间隔阂的体现,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群部分行为习惯的夸张和曲解。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对学生的正常行为要理解,不能夸大其负面作用,更不能将其“非正常化”和“妖魔化”;对学生也应该加强引导教育,使学生保持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双方的理解才能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

对于学生之间关系而言,由于当前家庭中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不习惯群体生活,要在入校后多加关注、引导,才能形成和谐的班级和宿舍氛围。同时,正面引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思维,不要过多宣传社会上的严峻形势和竞争态势,以免学生将社会上不良的风气

套入校园。同时,教师之间要平等合作、公平竞争,这样才有利于学术交流和互补提高。

总之,师生对学校的认同和满意,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的形成有利于和谐校园的顺利构建。同时,一个高校悠久传统的形成、优良教风学风的养成,都与之密切相关。

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 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而反过来,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大大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对“以人为本”的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以人为本”的真理性需要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得以论证。“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包括:“强调‘人’重于‘物’,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强调一切为了人”。[3] 对于高校而言,“以人为本”的内涵具体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高校校园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与学校关系的和谐以及师生民主权利的保障。而高校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是:协调发展、人际和睦、民主安定、充满生机与活力。并且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能够使师生在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他们获得知识、探究学术的需求,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体现。由此可见,高校和谐校园的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高校和谐校园得以构建可以充分证明“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性。

其次,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可以丰富“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因此其内涵也是在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从人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在指导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同时,高校也在不断深入研究“以人为本”思想。高校是社会科学研究探索的主要阵地,“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实践过程,将为高校研究“以人为本”思想提供素材和实例。更重要的是,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更为优良的学习科研环境,更大的调动师生的研究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必然可以赋予“以人为本”思想更深的内涵。

第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接收与传播。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普通群众心目中,其更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而且,大学生是一个相对活跃、代表时代的一个群体,他们本身对于新鲜事物和理论的接收是快速的,同时他们又是优秀的传播者,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在学习中、生活中传播应用新观念和新理论。同时,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其他人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又是关注的,他们关注高校的理论创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所以,“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的传播,以及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在整个社会的接收与传播。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加强民主建设、建设让师生认同满意的学校;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可以大大促进各个社会层面的和谐,还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思想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充分理解两者关系,对于更为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7:校园建设论文:刍议和谐校园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校园,有助于大学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建设和谐校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好和谐的大学校园就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因素构成了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求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长抓不懈的工作重点,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大学不同阶段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采取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把德育寓于各类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体现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各类媒介,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彻底改变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三是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保证德育教育的顺利完成,保证向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2.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把学校凝聚成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例如,在师生教职工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这样不仅促进了大家思想情感的交流。在交流中形成统一的和谐氛围。也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有利于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优良校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以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以教职员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以领导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要把师生员工看作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调动所有人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建设和谐校园做贡献。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实践能力一般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基本技能,二是专业技能,三是综合创新技能。如何将这三个层面统一起来就成为摆在每位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处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学生的满意度。

二、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

1.建设和谐校园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体系。

和谐的教育体系,广义上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分工明确、相互促进、高度协同、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一种良性体系。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学校不可或缺的方面。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

学会自我管理,需要探索特色的成人化教育,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的社会定位,并尽快转换角色。培养学生勇于面对竞争和挫折的品质以及健康坚定的人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引导他们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

学会自我学习,重点是研究学法,改进教法,精讲精练,优化教学过程。摒弃陈旧的“填鸭式”教育,倡导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各种媒介的使用,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探究问题,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2.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努力营造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

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树立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价值取向;在高校里,人际关系主要由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同学、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人际关系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联系,所以人们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建立起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在班级管理中,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友好、协作的班级氛围对学生心理发展以及增强集体凝聚力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改变管理模式,优化人际关系,积极创造育人环境,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等等,都有利于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科研水平。一切事情都要靠人来办,人的素质是事业优与劣、成与败的决定性因素。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素质是学校办得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体现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搭建工作平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使之成为具有职业精神、科研实力、教学水平、更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

2.学校人才的培养标准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学校要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也为用人单位在全面了解学生整体情况的基础上选拔更合适的员工创造便利的条件,实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赢。

篇8: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英语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具体路径

一、引言

校园文化体现为一种教育价值观, 是学校的实力和精神面貌的彰显。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 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不经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 认同现实文化, 从而实现对人心灵的塑造。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校园文化建设, 是衡量高职实现教育目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 其校园文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和难度大。这与高职院校以前的教育目标有关系, 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对人文素养不够重视。英语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属于必修课。它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推动促进和文化引领的作用。文章主要探讨英语教学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

二、英语教学在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 英语教学可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英语教学不能简单地看做是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 而要注重其实际运用的内涵。随着我国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的逐步增加, 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日趋上升。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学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型过渡到能力培养型。高职院校学生把校园生活作为社会实践的对象, 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 英语教学可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 英语教学可推动和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英语教学可提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如果校园文化建设只是使用母语, 则会显得干枯乏味, 对学生也会失去吸引力。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入英语, 就会使校园文化更具活力, 形成国际化的氛围, 并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是一种隐性教育。

(三) 英语教学起着文化引领的作用

英语与其他学科相比, 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 同时也传递一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它包含着浓厚的文化特色, 它可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 英语教学也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文化引领作用。

三、英语教学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 硬文化建设方面

1. 校徽、校标、校牌及校内各种标志牌、宣传栏和墙文化都用中英文双语标注, 这样会使校园内更具浓郁的文化特色。

同时, 也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 如在走路、散步甚至是打球的过程中, 都可以学到更多的英语词汇及习惯表达。这也是对高职学生所进行的一种隐性教育。

2. 在校园设施建设中, 如设立高标准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 让高职学生能在优质的校园环境下学习英语。

并在学院的某个固定的教室开辟专门的英语角场所, 为英语教学留出专门的空间, 便于学生进行口语交流, 在整个校园内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 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 软文化建设方面

1. 英语课堂内的教学设计, 侧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对于教学设计, 只有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进行英语知识如词汇、语法的教学外, 而应加强英语课文内所蕴含的文化因素的教学, 更多地关注高职学生的情感教育、生命意志教育、世界观、价值观和幸福观教育, 并且教育学生辩证地吸收西方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2. 组织学生收听英文广播、收看英文原版电影, 让学生体

会西方经典文化差异, 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民主法制等, 对知名电影的具体情节有所了解, 并接受世界名著的熏陶。在看完电影之后, 可组织学生对电影的主要情节所涉及的热点话题作专题讨论。

3. 举行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课本情景剧表演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

让学生参与比赛, 不仅能使学生在英语方面取得进步, 还能在比赛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和幸福感, 增强学生班级集体荣誉感, 从而迸发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

4. 让学生订阅China Daily, 21st Century, English World等报

纸杂志, 让学生了解英文报刊的难易程度和时事消息, 英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并与英语方面最前沿的消息紧密相连。

5. 学校可定期聘请资深外教或外校相关专家来校讲座, 让

学生与外教亲密接触, 了解外国文化和生活, 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课余生活更丰富。

四、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创新的要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是多方面的。其中英语教学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主要从硬文化建设和软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具体实施。文章对其作用和路径作探讨, 希望英语教学能助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念[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吴宝侠.关于高校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12) ,

上一篇:中国成语大会题库下一篇:56民族文化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