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

2024-05-14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精选8篇)

篇1: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是学校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校园中的人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以尊重人、尊重人的差异、尊重人的创造精神为特征。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氛围和个性发展的总和,是生活在校园里的人,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校园中的每个人都要公平公正地履行职责,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工作中要有竞争意识、目标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和质量意识。

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主动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服务,为其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形象是校园中一种流动的精神文化,塑造教师形象就成为校园文化中提升人品位的关键。奉献成就师德。只有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爱生如子就成为教师的人格背景和职业文化景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要让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个人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反思自身行为,不断修正自己。

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文化理念贯穿教育过程。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根植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中“人”的塑造,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是确定学校发展目标的最基本依据,创设一个能够让师生有所发展的空间,我们要努力探究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升华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篇2: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

郭秀华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公室

江苏常州

213011)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软实力的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必须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方面塑造有自己特色的优秀校园文化,才能满足学校持续、快速、和谐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软实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软实力的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必须塑造有自己特色的优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能展现学校办学底蕴、吸引学生对学校的向往和追求,赢得教师对学校的认可,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建校半个世纪以来,学校积极践行“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及文化管理核心理念,在多年的办学实践和创建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实践文化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注重体现校企合作的特色,着力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学校环境治理、安全保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相结合、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互为促进,共同提高,进一步锻造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以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主线,构建体现中国南车集团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共同精神支柱;通过构筑平等、民主、进取等要素的学习型组织,追求人的价值最大化,实现全面和谐;注重软要素将各种文化要素诸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综合运用于学校管理全过程,创造一种既有严谨的教学秩序,又有开放的创新氛围,既有浓郁的团队文化,又使个性得到张扬,教师主动进取,学生主动学习,生机盎然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学校学风校风建设。

一、围绕核心,建设好精神文化

1、创设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明确学校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围绕做强、做优、做精的教育发展战略,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突出职业教育特 1 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主线,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促进学校持续、健康、稳定和协调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本行业、本省、本地区特色鲜明的适应社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成为实践集团公司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为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及我省“两个率先”提供更加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立职业学校、行业培训基地、学生实训基地、社区学院“四位一体”的办学格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服务中国南车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办学优势进一步凸现,形成较鲜明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办学特色,基本建成具企业办学特色,联合学院一流,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国南车集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塑造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观。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影响学校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学校坚持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探索新方法,立足职业教育特点,结合企业实际,大力弘扬“诚信、敬业、创新、超越”的南车精神,构建体现南车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提出“求实、创新、和谐、奋进”的核心价值观,“求实”体现为: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它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创新”体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尝试,它是事业成功的动力。“和谐”、“奋进”体现为:群策群力、和谐共处,它是事业成功的源泉。

3、转变学校管理理念。在学校文化管理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关心人、培育人、尊重人、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自觉地转变管理观念和行为,形成了“校本、人本、个性、开放”的管理思想,激发了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热情,从而调动了他们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的积极性。

二、夯实基石,建设好物质文化

1、全面导入CIS,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在继承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基础上,凭借企业办学的天然优势和行业特色,积极吸收企业文化的精华,促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文化特色。学校借鉴和延伸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全面导入CIS(College Identity System),完善了学校视觉识别(VI)、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三大系统。通过CIS的全面导入,提升了学校整体形象和管理水平,推动并发挥了校园文化建设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凝聚了人心,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吸引力。

2、车间式的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根据实训基地“三、四、五” 的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的要求,按照实训室的功能和特点,将实训室分成产品加工型实训车间、公司型实训室、技术应用研发型实训室、模拟仿真型实训室和基础教学型实训室等不同类型。实训室文化建设按不同类型的实训室,分别采用不同的建设标准,同类型的实训室,其布局具有相同的特点,2 所有实训室的标识,制度都采用相同的标准设计、制作,保证相同的风格。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文化育人功能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积极作用。

3、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一是完善校园整体规划。根据《校园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按照“统一规划、分期改造”的原则,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兴建完善设施、道路改造及绿化整治工程,使校园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为广大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二是抓好校园景观建设。加强校园文明“七不”规范教育,提倡做文明教师、文明学生;认真落实卫生包干区责任制,由专人负责加强对校园、教学楼、宿舍楼及食堂的卫生检查考核,确保环境整洁优美;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设计名人肖像、宣传标语、校园雕塑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搭建框架,建设好制度文化

1、构建尊重人性的制度文化。管理制度也是学校的一种文化,它蕴含着学校管理者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反映了学校管理者的意志、愿望。依照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使我校的办学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会议制度》,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现依法治校;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实行和深化了校务公开制度,实现民主治校;制定和完善了党群管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的120多项管理制度,实现依法治校。

2、创新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一是以完善部门考核办法和强化教职员工的绩效考核,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二是推行目标管理。对校办产业、后勤服务公司、成教工作、招生就业工作、培训工作实行目标责任考核,进一步盘活全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通过机制创新调动了承包单位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促进了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并产生了良好效益。

四、构建体系,打造阵地文化

1、构建品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大力宣传“做人、求知、创新、成才”的校训、“和谐、勤奋、遵纪、文明”的校风,以“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大赛”等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校园文化活动。拓展文化建设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文化。构建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五个基地(爱心教育基地、爱国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军民共建基地、学民共建基地)建设。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建设宿舍文化,建造富有特色的校园自然环境。加强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 3 划,加大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并将其纳入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工程。

2、加强专业文化建设。一是集中优势力量,打造“以焊接技术为龙头的热加工类、以数控技术为龙头的机电类、以NIIT为龙头的信息技术类”三大专业群平台;二是加强重点专业建设,近几年来,焊接专业、数控专业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专业;三是积极开发“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充分发挥校企结合的效能,启动招生工作以来,效果良好;四是抓好示范专业设施配置,重点加强了“焊接”、“数控”、“机电”专业经费投入,提高专业现代化水平。

3、加强团队建设。学校在大力加强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学校院高度重视团队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各类团队。如“团队型”教研室、“团队型”处室、精品专业建设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实训基地建设团队、辅导员建设团队等。重视团队精神培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统一,突出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培养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努力营造自主、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文化。

4.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是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管理工作理念,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建立长效机制,营造“人人抓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三是落实值班巡逻制度,定期对校园安全设施进行检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四是抓好治安、消防、食品卫生工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防范机制,杜绝治安案件、火灾和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全面完成主管部门的考核目标;五是开展综合治理活动,努力把校园建成和谐有序、防控有力、安全文明的“平安校园”。由于我校坚持“依法治校”的办学原则,在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中,荣获常州市“五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篇3: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文化软实力” (Soft Power) 概念的提出, 最早源于20世纪90年代。1990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 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 一书, 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并于2005年出版了《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 主要从政治、文化、外交三个方面阐述了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 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 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并认真谋划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高校文化软实力是学校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吸引力, 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等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 是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校独特的对其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一种群体意识、观念及其外在表现,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形态, 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 表现为一定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 这种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以大学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等为物质基础, 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核心, 以具有大学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以及报刊、讲座、社团和沙龙等文化活动为表征, 具有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辐射和塑造等功能。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当包括大学发展目标、大学精神、大学办学特色、大学校园活动、大学行为规范制度、大学价值氛围等方面的建设。在和谐社会背景下, 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课题。

二、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 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校园文化作为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创新思路的载体, 是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内涵,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于“文化软实力”的视野下来审视高校校园文化。对高校而言,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升国际影响力, 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 也要有雄厚的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我们见证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动力与源泉。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提高高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高校承载着知识生产、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打造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前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软实力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社会影响力, 可以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是提升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制胜之道与必然选择。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提倡大学精神, 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通过构建和谐校园, 形成科学与民主、互助与友爱、创新与活力相统一的文化氛围, 以此推动学校发展, 构建并服务整个和谐社会。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 必须保证校园文化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注重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渐进性, 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并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同步。

(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学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建设担负着引领和主导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责任。要高举先进文化旗帜, 唱响主旋律, 用先进文化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 用优秀、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校园, 同时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力量。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与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

哲学社会科学和图书馆作为人文教育的肥沃土壤, 是提高人文素养和培养人文性格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建设应把握时代脉搏, 与时俱进, 提倡精品意识和大气意识, 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及功能。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要有深厚广博的知识体系与创新意识、端正的教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不断将最新、最精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时、准确、正确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 加强各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素养、问题意识以及批判思维习惯, 突出创造性, 用民族精神强化育人意识, 努力增强活动的学术性和社会实践性。

(三) 因校制宜, 彰显大学精神, 形成特色校园文化

精神是大学的一面旗帜, 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的统一体, 大学精神力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内蕴丰厚、彰显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须有大师的观照与引领, 大师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引领者;同时培育大学精神, 需要坚持与本校传统、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 因校制宜, 充分挖掘校园现有潜力, 彰显大学精神, 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加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发扬人文精神, 营造人文氛围, 形成校园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学风建设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文化创新实践活动、辩论会、主题班会等一系列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校园文化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他们自觉地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服务祖国统一起来;通过文化艺术节、外语节、电脑节的举办, 对报刊、沙龙, 以及演讲、书法和摄影等社团协会等校内艺术团体的扶持建设, 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 扩大他们的视野,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新世纪合格人才, 从而为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 注重激励机制, 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

管理学中把员工的“心理报酬”定义为员工个人对企业及其工作本身在心理上的一种感受。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 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报酬, 发挥其潜能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搞好师生道德建设, 鼓舞士气, 凝聚人心。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让他们广泛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 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六) 建立良好管理体制,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大学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沟通与交融以及人才的培养与交流等方面,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有效的校园文化制度、先进的校园文化设施不仅可以使校园文化组织有力, 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发展, 也可以营造有益于人才成长的软环境,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高校党委和行政以及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制度理念, 以人为本, 同时注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间的深度交流合作,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在制度创设过程中, 要注重向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方向发展,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 也是事关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根本大业。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和承载的重要使命, 增强高校的精神感召力与文化凝聚力, 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高校而言,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探讨, 为实现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陈于仲.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与改革, 2007, (6) .

[3]申小蓉.对高校软实力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7, (6) .

[4]陈平原.大学排名、大学精神和大学故事[J].教育学报, 2005, (1) .

篇4: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

一、和谐班级教育的理念

深入解读和谐班级教育理念,对积极构建和谐班级、开创班级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谐班级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正确解读这一理念,着力创建和谐班级,是现代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新课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为和谐班级理念的形成提供了不竭动力。和谐班级,蕴含了班级建设中各种思想、诸种要素,包括学风优良、人际和谐、活力充盈、富含生机等,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理论意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而是班级建设与管理的一种全新理念。

二、和谐班级建立的必要性

常言道:“和为贵。”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配合的适当匀称”。和谐的乐章让人感觉妙不可言,和谐的山水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乐在其中,和谐班级是师生都向往的精神的乐园。把班级建成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沃土,建成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家园是教育的目标和责任。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和教师能在和谐的关系中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学生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中乐学乐做,始终处于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长身体,长知识,开发潜能,完善人格,愉快地度过生命历程中最宝贵的年华,为可塑的青春写下灿烂的一页。

三、和谐班级的创建途径

1.“以人为本”,克服功利性教育思想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当今中学班级管理的灵魂。在和谐班级的建设中班主任要着力解决广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形成全体成员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班级管理中以人性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做到关心人、爱护人,急广大学生之所急,想广大学生之所想,为广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2.强化班级管理中的民主意识

班主任应有充分的民主意识,始终以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为核心,有效发挥多方力量,使民主治班落到实处。要充分相信、尊重学生,将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放在突出位置。要充分了解、参考家长对班级管理、对学生教育的想法。轻松愉快的民主氛围、和谐顺畅的民主环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建设和谐班级的重要手段。管理工作中要以和谐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激励同学,全力营造有利于班级成员全面发展的氛围,实现班级的和谐发展。

3.建立和谐的班级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氛围。班级工作,应建设积极的制度文化。只有科学完善、行之有效、充满活力的制度,才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班级工作,要将和谐文化与和谐氛围有机结合。班主任要积极营造宽松、友爱、协作的生活、学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也可以建立宣传栏、作品交流栏,还可以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友爱互助小组、社会实践小组等,这些形式都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氛围,有益于学生的和谐发展。

4.加强目标管理建设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但有一个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集体奋斗目标,而且发动每一个同学都制定自己的学习和奋斗目标,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班集体奋斗目标而努力。通过集体目标的实现,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马卡连柯说过,“团结了集体教育了集体,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要不断地树立学生们的信心,鼓舞大家的斗志,增强集体主义情感。

5.构建和谐的班内外关系

班主任要协调师生关系和班级内外的人际关系。班主任要善于创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合作研讨的机会,如学习经验交流会、民主生活座谈会、师生辩论会等,都可以使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感情加深。班主任还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处理师生之间的不和谐事件,合理利用有利因素,化矛盾为动力,使师生之间永远处于和谐之中。

6.融社会、家庭、学校于一体,促进班级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个家庭的成员结构、职业特点、家长素质各不相同,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班主任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各自的优势,使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实践证明,构建和谐班级,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班主任落实十七大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班主任要肩负起时代和历史的使命,提高自身修养,耐心细致地抓好和谐班级建设,使中学生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把中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e]

篇5: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

中共双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朱玉文

党的十七大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结合双鸭山文化发展实际,就是要按照打造北疆山水生态文化城市的目标,加强五个方面建设,提高双鸭山文化软实力。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推动双鸭山文化大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运用“领导干部报告会”、“双鸭山讲坛”、“周末课堂”等载体以及开展理论知识竞赛、送理论到基层、党委书记上讲台等活动,扩大理论普及的覆盖面,提高理论宣传的吸引力。二是广泛开 展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国情市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用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鼓舞士气,凝聚力量。要通过举办成就图片展、召开形势任务报告会、开展各类演讲赛等活动,丰富教育载体,提高教育效果。三是大力培育和弘扬“自强、团结、创新、争先”的新时期双鸭山精神。要围绕如何弘扬和实践双鸭山精神,组织社会各界开展讨论活动。要结合实际,把双鸭山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四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继续深入推进“诚信双鸭山”建设,突出政务诚信、企业诚信、商业诚信、校园诚信、社会诚信。重点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我市建市晚,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尽快新建市图书馆、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加强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和村屯文化大院建设,加强社区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修建和扩建城市公园和休闲广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等工程,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二是要全力创作文化精品,打造地域文化品牌。要充分挖掘我市优势文化资源,以满源文化、赫哲文化、抗联文化、知青文化、生态文化、冰雪文化、煤矿文化为重点,以二人转、龙江剧、文学作品、电视剧、刻字艺术、舞蹈艺术等为主要形式,组织力量精心创作一批反映双鸭山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打造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三是要广泛开展文化宣传普及活动。开办“双鸭山文化大讲堂”这一载体,每月两次高密度开展文化讲座,普及文艺文化知识,提高市民文化素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市各媒体要发挥各自优势,开设文化普及专栏(专题)节目,宣传文化知识,营造建设地域文化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文化 对外宣传和交流,充分利用各类文博会、洽谈会、展示会以及中央媒体采风、文化交流、文化古迹申遗等契机,精心做好文化对外宣传,提高我市文化的知名度。四是要层层举办文艺文化演出和比赛。要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为主,市、县、乡、村层层举办文艺汇演和文艺比赛活动,增加演出的数量,提高演出质量,通过比赛和演出发掘文化人才,满足群众需求,提高演出水平。五是要扎实开展送文化到基层活动。开展好“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利用好“文化大篷车”、“流动电影放映车”等设施,组建“心贴心艺术团”,经常到基层慰问演出,使文化热在基层,留在基层。

3、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双鸭山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一是要扎实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以“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深入持久地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的社会风尚。要重点开展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二是要精心做好典型宣传。深入开展“感动双鸭山人物”、全市道德模范、和谐之星、全市“十佳公仆”等典型的评选、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培育良好风尚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三是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开展好志愿者行动、爱心助学、邻居节、百城万店无假货等传统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绿色家园行动”,推进生态双鸭山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以迎奥运为契机,扎实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以文明礼仪教育、规范公共秩序、优化社会服务、改善城乡环境、提高旅游素质为主要内容,通过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整治城乡环境,切实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

4、加强地域文化产业布局建设。文化产业具有经济 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美国等西方国家实施文化扩张,主要都是通过输出其精神文化产品,一方面占领全球文化市场,同时达到影响人们价值取向的目的。我市的文化产业目前还处于规划和起步阶段,首要问题是做好文化产业布局。一是要结合双鸭山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积极扶持文化旅游业、媒体传播业、文化娱乐业、文艺演出业等重点产业,把现有基础较好、实力较雄厚的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整合,鼓励并引导民营资本参与组建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二是要积极开发我市文化旅游业。要重点做大六个方面的文化旅游:满族源流寻根游。主要依托我市七星河两岸凤林古城、七星祭坛和挹娄古都遗址,推出满族寻根游;“北大荒”风情游。以湿地观光、休闲游览为主,依托饶力河流域湿地、双兴和友谊农业旅游示范点,推出“北大荒”原始生态和农业观光之旅;民族民俗风情游。以文化考察、文娱活动为主,依托原鲜村民族园、饶河四排赫哲族民俗风情园,推出休闲、考察、游乐等多种文化 旅游项目。森林度假休闲游。依托七星峰、青山龙头山、羊鼻山、云峰山等景区,推出滑草、滑沙、水上娱乐、漂流、垂钓及滑雪、冰雪艺术观赏、冰上娱乐、狩猎等娱乐项目;现代化工农业观光游。依托国电双鸭山发电有限公司工业观光园、观光生态旅游区和友谊农业旅游示范点及开发建设的建龙、鲁能等工农业旅游项目,推出现代工农业观光之旅;爱国主义教育游。依托七星峰、珍宝岛烈士陵园、饶河抗日英雄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全省重点发展的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东北小延安”红色旅游线路,推出以瞻仰、缅怀先烈为主的红色之旅。三是要发展特色产业。我市的刻字工艺、北大荒版画、草编工艺、柳编工艺、根雕工艺、鱼皮工艺等都是独具艺术特色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工艺,市场前景看好。要高度重视,做好这方面开发和人才培养。四是要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要包括演出市场、娱乐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培训市场、文化信息市场等,培育和发展各种文化服务中介,推动文化作品代理公司、文化策划咨询公司、文艺演出经纪 公司等文化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篇6: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近年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区域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挖掘、对外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准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内在凝聚力,其核心就在于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程度。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内在精神,因此,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做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和核心。

文化软实力内涵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社会,具体就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培育中国文化魅力;要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创造中国文化价值;要倡导共赢、责任、和谐的理念,提高中国文化的贡献度;要发展良好的国际关系,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努力掌握国际话语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发展文化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而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与了解,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深层次地思考和推进基于辉煌传统的新的文化创造,更加深层次地思考和推进优秀文化成果与现代传播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确立中国文化的现代形象,在崭新的现实境遇中彰显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文化的实力和魅力。

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平台,有利于中国建构与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主张,有助于增进我国与对象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并获得更高的国际声誉与国际地位。

篇7: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严昭柱 太湖文化论坛执行主席、秘书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长

贾磊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辛 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于运全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赵鸿文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国力的竞争早已从单纯的军事较量转向了软实力的角逐,其中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竞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要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赢得国际话语权,占领国际舆论制高点,就要认清我们的现状,按照六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方针,创造性地落实各项决策部署。

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 但与我国国际地位仍不相称

主持人:从党的十七大到前不久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怎么看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严昭柱:总的来说,近些年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2010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 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 15.1%,文化逆差有所缓解。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绩突出,当然也有利于我们软实力的增长。从国外反映来看,包括约瑟夫•奈等知名人士也承认中国软实力在不断提高。

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文化软实力建设仍相对滞后,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

严昭柱 太湖文化论坛执行主席、秘书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长

一看实效。尽管我们文化产业规模增长很快,但从实效来看,文化逆差依然存在。中国商品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 ,但文化产品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进口影片仍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相比之下 ,美国电影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 7%,却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 90%以上的份额。中美文化软实力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二看人才流向。人才流向可以成为软实力状况的重要标识。软实力增强了,一方面反映在来华留学的学生增加上,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留学生回国的也在增多。2009年,在中国 61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留学的人数共有 23.8万人,与 1997年相比增长 4.5倍。这个数字反映了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增长,文化软实力确实增强了。但还不够,比如马来西亚目前在整个中国大陆大概有 1000多留学生,但比起他们传统留学目的地新加坡和我国台湾,这些学生仍只是一小部分。从留学生回国情况看,有数据显示,20多年来中国赴美攻读理工科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获得学位后九成人留在了美国,而不到一成的人回国。近几年,回国比例有所提高,但抽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留在美国的人数仍在 60%以上。

三看汉语学习热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从这方面来看,我们近几年软实力增强比较突出。但是也要看到,来华学习的,确实有文化因素,想学习中国文化,但是第一位的原因还是经济发展,要跟中国做经济伙伴,好找工作,经济实用方面的目的很强。

辛鸣:文化之所以被称为软实力是与经济军事等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相对而言。但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不等于就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一个社会的文化倘使没有了指向、没有了根本、没有了基石,就只有“软”而没“实力”可言了。坦率地讲,从软实力角度分析我们的文化建设现状并不太让人乐观,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面对国际社会,缺乏核心的文化符号。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有外国学者提了一个问题:“代表现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是什么?”问题很简单,但真把我们给问住了。是汉字吗?中国有汉字,西方还有拉丁文呢。这就好比当我们说一个人不是人的时候,他还厚着脸皮说,谁说我不是人,我也有两条胳膊两条腿,我怎么不是人呢?谈文化符号不能降低到拿底线来说事。是“功夫”吗?确实,国际社会对“功夫”这个中国文化符号还是很认同的,但“功夫”是我们老祖宗创造的,为国际社会所认知主要是李小龙的功劳,从哪一方面看现代中国人都搭不上边。我们应该反思,现代中国人在文化方面有什么新发明新创造,现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什么样新的文化观念。

第二,就中国国内文化发展态势来看,各种文化激荡冲撞严重。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转型,各种各样的文化纷纷在中国社会粉墨登场 :中国文化当仁不让,西方文化也咄咄逼人;传统文化重振旗鼓,现代文化也风生水起;革命文化高调亮相,庸俗文化也颇有市场,当然还有一些腐朽文化沉渣泛起。总之世界上有的文化现象在中国社会总能或多或少找到影子。但问题是在一个国度里文化“多”了的时候,也未见得真有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相互之间是会打架的,打起来后的结果甚至还不如本来没有文化。固然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需要融汇各方精华,但是交融之前的冲撞是会很难受的,甚至还很危险,中国今天恰好属于这个文化冲撞阶段。我们打个比方,温水很好喝,喝起来很舒服,开水加点儿冰块就变成了温水,但是如果我们不等它们融合好,就把冰块跟热水同时放到嘴里面,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第三,积极健康进步的先进文化缺位,怪力乱神的伪文化盛行。现代社会什么最不可缺?文化。现代社会的人们相信文化,也追随文化,但当真正的文化缺位的时候,一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就会越俎代庖,想方设法打扮成文化来骗人,像鼓吹绿豆包治百病造出了所谓的“食疗”文化,故弄玄虚的雕虫小技包装成“养生”文化。当这样一些残渣大行其道的时候,说明我们的先进文化建设急需加强。

于运全:现在大家对中国的软实力,各有各的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总体的共识是现在我们的硬实力不够硬,软实力不够软,软硬两个实力协调也不够巧。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课题组前不久在国内的文化官员和学者中做过一个调查,针对世界 12个主要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打分。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平均得分最高,为 88.95分,明显领先其他国家。中国的平均得分为 65.66分,排第 9位,并且与排在第 10位的澳大利亚相近。而且,官员和学者对我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评价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提高文化软实力,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有一套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这样,很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才有依据。

文化软实力要解决对内对外两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如何把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辛鸣:文化软实力与军事硬实力最大的差别在哪里?是力量发挥功能的方式不同。军事硬实力是让人口服,你不服不行,我把你打趴下了,但是这个服只能是口服,不是心服。文化软实力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我比你好的问题。文化的力量不在于厉害,而在于好。文化软实力最终体现就是让你既心服又口服。

文化软实力能干什么?应该从对内、对外两方面来说。

辛 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对内要解决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的体现,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的“基因身份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丧失了独特性,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数千年来,尽管曾经多次被外族侵略,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薪火相传,越发兴盛,靠的是什么?就是文化。如果没有了文化精髓,这个民族就是一盘散沙,甚至种族肤色都不管用。像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虽然也是黄皮肤、黑眼睛,但是骆家辉自我定位很清楚,是真正的美国人,信奉的是基督教文化下的美国精神,你想把人家拉进来做“龙的传人”,人家还不买账。

对内还有一个创造力的问题。一个社会如何才能有活力?如何才能不断发展?尽管从最基础来看,物质利益是一个社会往前走的动力,但是当物质利益满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起作用的就不是物质利益,而是价值追求了。如何形成价值追求?只能靠文化来产生。

对外也要解决两个“力”的问题。

首先是阐释力。要对国际社会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当性,告诉别人,你们的好,我们这个也好,而且我们的好是有道理的。通过传播让他们能接受我们这种好。靠什么解释?意识形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全部功能属性发挥出来,多层面、全方位去“风雨化人”。这样才能让国际社会更理解中国、信任中国,感觉到有亲和力,对中国的发展不感觉到恐惧,中国威胁论不再生长。

其次是解决参与力问题。我们现在的一些文化元素到了国际上不是被当做文物搁在博物馆里面,就是被人家当做猎奇的东西。瓷器好,兵马俑好,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小脚绣鞋、大红灯笼别有一番风味,就成为人家下午茶的谈资,等等。这样的文化就算传播出去了,对我们有什么价值?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仅要成为世界文化百花齐放中争奇斗艳的一枝奇葩,更要成为世界文化演进中大有作为的参与者,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

首要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主持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体说来,应该怎么做?

严昭柱: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实际上一个人走出去,就是一个国家形象的代表。我们有些国人在国外比较张扬,喜欢炫富,这跟中国文化的含蓄性、包容性恰好相反,在国外这个样子对国家形象是有影响的。

辛鸣:我认为关键是六个字——塑魂、健体、传承。

首先要让软实力背后有魂。文化本身就是精神产品,但是文化背后还有精神,这是文化的灵魂,文化的主心骨,文化的精气神。今日中国社会文化精神最核心的东西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试想,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还能叫社会主义国家吗?快速发展转型的中国社会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吗?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何去鼓舞斗志?不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怎能引领社会风尚?

我们还回到文化传播上来说,一个社会的文化如果没有了灵魂做根基,文化符号再多也只是一些庞杂的文化材料,那是不管用的。比如,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整个片子的文化元素都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画面场景也是中国的,但当我们看到熊猫阿宝的形象的时候,怎么看都是一个典型的美国西部牛仔,哪有一星半点中国大侠的神态?为什么?人家虽然用的是中国的材料,但是传达的是好莱坞的价值观,好莱坞的文化精神。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我们的文化不仅仅要文化符号走出去,更主要的是要文化精神走出去。

其次要健体,就是文化产品要真正有文化的味道。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大家对搞文化产业积极性很高,这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好事要做好。我们过去有一句话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赶时髦叫“文化搭台文化唱戏”,但是唱来唱去眼睛还是只盯住钱。当一门心思地想用文化产业去赚钱的时候,文化产业是否还有文化的味道就让人怀疑了。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以文化的名义开始,做到最后却是离文化越来越远。我们还举好莱坞的例子。好莱坞电影是文化产业,也赚了不少钱,但好莱坞电影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赚钱,好莱坞把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当成己任,从不懈怠,而且宣传得很好。

第三,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现在创新很时髦,不管干什么都讲创新,文化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肯定是有差别的,社会往前走文化肯定要发展,但是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传统的滋养。不是说把旧文化抛弃掉了,新文化就自然出现了,真正的新文化和文化创新应该是把具有历史厚度的文化接续下来之后赋予新时代的新内容。

最后讲一点,增强文化软实力,一定要增强文化自信,要发自内心地认为我们的文化好。如果连我们都认为自己的文化不好,还谈什么发扬光大?如果大家都认为西方交响乐是高雅的艺术,中国京剧是跟不上时代的人才听的东西,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能“硬起来”吗?

文化自信之后就是文化自强,不能光说好,还得真拿出好东西来。我们可以说好莱坞电影是煽情和骗人眼泪的,好吃但没有营养,但是说句老实话,仅就文化制作角度说,人家确实搞得很有文化味,骗人骗得也很有文化,让我们很多人甘心去被骗。在文化自强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重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流行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主持人:我们是文化大国,文化资源特别丰富,传统文化怎样才能变成我们强大的软实力?

贾磊磊:传统文化不是软实力,需要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中国丰富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就像蕴藏在地下的宝贵矿藏,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开采、冶炼,它永远不可能“兑现”它的能量和价值。就像地下的煤矿、石油,我们要把它挖出来,经过冶炼转化成能源才能推动火车前进,需要开采、深化、转化的过程,或者说需要这么一个机制。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的转换,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做得非常好,比如日本,日本现在动漫产品在美国的销售收入超过50亿美元,是日本钢铁在美国销售额的4倍。我们许多人了解日本文化同样是通过铁臂阿童木,通过聪明的一休。日本在这些作品中不会去追求那种深奥的哲理,而只是把那些容易被人识别与认同的文化意义表达出来。

贾磊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同时还要注意,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对这些资源应当进行必要的保护和涵养,尤其要防止对其进行破坏性开采,特别是像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资源,对其开采更应当慎之又慎。

主持人:怎么看流行文化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贾磊磊:美国总统奥巴马非常关注流行文化,2009年他访华时,羽泉受邀以中国流行音乐界代表身份,参加欢迎晚会并献唱,效果特别好。流行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战略力量。只有在流行文化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才能够使其文化价值观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世界知道中国文化有武术、中医,但是流行文化,就是中国电影、电视剧等不能作为品牌来推销,只能作为产品来推销。我们还没有一种能够被国际市场普遍接受的流行文化产品,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对海外受众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力。现在实际上对流行文化批评太多,扶植提升不够。固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流行文化产品都变成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具,但是,那些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力作必定会在流行文化作品中产生,而不能期望还有另外一个专门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品的机构来完成这个使命。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构筑软实力传播的硬实力平台

主持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完善,离不开具体的平台,如何从这方面下工夫?

严昭柱:经济体制改革促成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要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要发展公共外交,创新创立文化交流平台,国家层面、政府层面、中央的、地方的,半政府的、民间的,都要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这样才能够逐渐取得好的效果。

贾磊磊:文化依然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如果我们经济没有这么发达,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文化一定要有经济的支持才能够有力量。没有经济支持的文化,可以成为一种传统,可以保留下来,但是它不会变成软实力。软实力的传播一定要有硬实力平台的支撑,比如咱们国家卫星上天的数量大概跟印度接近,比日本、英国、法国、美国都差很远。经济的硬性指标实际上也是衡量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尺度。一部电影具有再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没有人观看,那么它的文化价值也无从体现。所以硬实力一定是软实力的平台。以市场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主持人:对外宣传,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国际社会接受我们?

贾磊磊:文化的传播一定是建筑在市场化的通道上,做商业性推广最有效。你光送票给别人,免费请人家来看,人家也许都不看。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文化产品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单纯的文化理念并不能够直接地转变成文化软实力。美国文化如果离开了好莱坞电影、百老汇歌舞、麦当劳快餐、可口可乐饮料,它在哪里呢?它不会在天上。我们的文化传播也是一样,需要一系列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中国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适应海外文化市场的商业取向。否则,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

严昭柱:需要改进宣传文化工作方式,多考虑接受者。软实力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最软,最亲和,最不需要设防。中华文化要让世界人民觉得非常值得亲近,值得尊重,值得学习。亲和力越强,强到人家对你根本就不设防,欢迎你来,这样的文化才更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而不是有多“硬”。一些地方的宣传文化工作方式还是要注意,防止形式主义、政绩工程,不要搞比赛,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做一些事儿。

于运全:对外宣传中国,要学会讲故事,讲生动、鲜活、具体的“中国故事”。在与美国人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几乎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讲故事不仅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好办法,更是展示文化软实力最易为人接受的手段。如何讲好文化领域的故事,又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你的话题得让人家能接受,要有共同的价值在里面,比如像生态文明、气候变化,类似这样的话题,得从中国文化中提炼出一些能为世界文化共同接受的议题,才能讲清楚。从传播角度讲,民族的东西如何变成世界的,需要一个话语转换和知识创新的过程,不是所有民族的东西都能成为世界的。

于运全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篇8: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

一、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论断、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论断, 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 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 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 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新的发展战略增强国家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文化软实力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 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唯如此, 重视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我国文化的现状:文化赤字, 我国的尴尬化赤字:文化大国在西方人抱怨对中国巨大的贸易赤字的时候, 我们面临着对西方巨大的文化赤字。

(1) 图书贸易:多年来, 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 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 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

(2) 对外演出:中国对外演出长期以来都处于廉价交易的状态, 一些艺术团出去演出一场的收入只有几百美金。与此对比强烈的是, “世界三大男高音”来中国演出的出场费动辄数十万美元, 欧美四大音乐剧、世界十大交响乐团等来华演出的最高票价卖到5000元。

(3) 语言文化:在语言文化方面, 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英国财政大臣布朗2003年来中国时说, 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可以用出口的一样东西来平衡, 这就是英语。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文化逆差呢?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怀亮认为, 中外文化贸易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逆差, 最根本的原因是存在着“文化折扣”以及消费资本积累差异。

从近代以来, 中国就开始了向西方学习, 从政治思想到学科的基本构建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这一切都大大减少了西方文化产品出口到中国时的“文化折扣”;而中国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却遭受到“文化折扣”的重创, 形成了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 西方文化产品进来是顺流而下, 而我们的文化产品要走出去则是逆水行舟。”因此提高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

科学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共同进步。

和谐发展更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张扬。如果忽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 和精神文化需求满足, 那么发展就是畸形短腿的片面的就不能成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力量。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大幅度加大对文化的投入, 特别是向西部和农村倾斜。全国文化事业经费平均增长达到22.5%, 是GDP增数的2倍。因此这五年来是国家公共文化投入最多的五年, 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最迅速的五年。但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比较低, 文化产业总值规模还不大, 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 文化贸易还存在严重的逆差。世界文化西强我弱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我们要先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我们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 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文化建设, 努力形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三、加强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历史上, 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 往往也都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 我国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 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的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

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共产党人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承担

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以及物质生活改善后的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 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正在把更多的消费需求从物质领域转向文化和其他领域。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照十七大规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5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 如果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 恩格尔系数将下降30%以下, 文化消费将占到个人消费总数的20%以上。到了那个时候, 我国的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可能会超过四万五千亿元。我们现在是五千亿元左右, 不到九分之一。这就意味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文化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任务十分繁重, 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才能使人民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发展软实力是中国发展战略的着眼点。

六、我们必须增强“软实力”消除“文化赤字”

目前, 中国有关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思考和制定这方面的办法、条例或者法律。文化部近几年制定了《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国家商业演出展览产品出口目录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等具体举措, 为扶持打造在国际文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 推动中华文化通过商业渠道“走出去”探索经验。

近几年, 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比如说一些录像制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北美、欧洲的市场。一些作品, 像杂技《天鹅湖》、《霸王别姬》等等, 每场票房两万到三万美元, 基本上接近了世界演出市场的中等水平。

“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越高, 对文化的投资越大, 其需要进口国外产品的比例将越小。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文化产业会壮大, 文化贸易不平衡的局面会逐渐改变。”尽管困难很多, 但我们对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

七、高层领导高度重视提升中国“软实力”

胡锦涛2006年11月在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上发表讲话, 称“提升国家软实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胡锦涛200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文化的支出数和增长数———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为123亿元, 比上年增长23.9%。

李长春4月24日在孔子学院总部调研时强调, 建设孔子学院, 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中外语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是我国大外宣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4月6日至8日在河南调研时指出, 一定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努力使我国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升。要切实提高传播能力, 拓展传播渠道, 丰富传播手段, 加快构筑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006年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 发出了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的信号。过去一年多, 从电影生产发行体制改革、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到开办孔子学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 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新事不断, 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

“这一切, 都源于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复兴梦想, 也充分展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日益恢复和增强。”曾经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桂晓风委员说, “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要增强文化‘软实力’”。

专家们也在献言献策, 各方对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的“软实力”近年来提升很快, 采取提升“软实力”的政策对中国而言是明智之举。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这也是“软实力”的一种具体体现。———“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

“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的高明之处在于:推广教育和语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国家的了解, 是扩大一国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战舰能让别国人民暂时臣服, 而让他们理解你的语言却能使大家成为朋友。”———《华尔街日报》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以及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做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 这充分地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加强文化建设发展软实力是中国发展战略的着眼点。作为党校工作者, 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为提高我国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新的发展战略增强国家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加强文化建设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共产党人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承担,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上一篇:初一必读经典美文:螳臂当车新解下一篇:我学会了街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