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2024-06-23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精选十篇)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篇1

当今社会,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 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人们在满足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同时, 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导向、调适、保障功能越来越重要。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已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

1.1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 是否具有竞争力, 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城市以文化论输赢。重视文化建设, 提高文化品位, 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城市形象, 展示城市品牌, 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 推动城市发展, 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对提升城市软实力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1.2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提高市民文化素质

综观当今世界的现代化城市, 其文化建设都比较发达, 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文化事业团体, 汇集了大批专业人才, 拥有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报刊传媒和文化标志建筑物, 文化氛围浓厚, 文化设施完善。城市文化的发达, 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必将通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 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

1.3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加快城市文化建设, 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是城市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途径。文化建设与信息技术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信息的生产、交流、吸收、传播、利用等, 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智力支持, 也需要有高层次的文化水准来接纳。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信息化浪潮, 图书馆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与时俱进, 处理好信息化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建立图书分馆, 开展全方位的服务。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建立基层图书分馆, 使图书馆的触角伸向了群众基层文化建设的每个“细胞”。开展基层文化特色活动、扩大基层文化活动阵地、打造基层文化特色品牌等举措来加强城市基层文化建设。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扩大了读者的层次, 发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网络。

2.1 缩短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在基层建立图书馆分馆, 形成了由原来的一个馆的服务变为以一个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图书馆网络, 图书馆定期为这些网点更换书刊, 读者可以就近到图书分馆借阅图书, 不仅方便了读者利用图书馆, 而且完善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用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 有力地促进了基层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2.2 扩大了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覆盖面。

长期以来, 公共图书馆单一服务点的服务模式, 已经不能适应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尤其是那些远离图书馆的居民利用图书馆极不方便。而在远离图书馆的机关、社区、部队、建立图书分馆 (或图书流通站) , 为这些读者利用图书馆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覆盖面, 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了积极作用。

2.3 转变服务方式, 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

配合形式和基层单位的需要开展图书外借, 预约借书, 课题的调研与跟踪服务、解答读者咨询、举办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等一系列综合性服务, 变过去“守株待兔”式的被动服务为“送书上门”的主动服务, 有效地提高了藏书利用率。

3、发挥优势,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城市软实力。

图书馆是知识殿堂, 是先进文化的聚集地, 要依靠馆藏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知识信息和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 不断改善服务手段, 扩大服务范围, 要以弘扬爱国主义主弦律, 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开发深层次文化信息资源, 用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从中汲取营养, 城市的软实力得到不断提升。

3.1 建立社区图书分馆, 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随着我国城市住宅的小区化, 人们渴求的不仅仅是居住面积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对环境设施的配套及生活质量 (包括精神生活质量) 的提高, 因此, 图书馆在社区建立图书分馆已势在必行。由于社区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不尽相同, 他们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必然呈现多样性, 因此要充分做好社区读者的调查工作, 针对他们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 准确把握读者阅读倾向, 并以此确定今后的服务方向。开展灵活多样的服务方法, 满足他们的需求, 使社区图书分馆成为社区的文化信息服务中心。

3.2 建立军营图书分馆, 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服务。

图书馆在部队建立图书分馆, 解决了官兵远离市区看书难的问题。可配合部队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文化教育的重点, 随时调整藏书结构, 如部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时送党史、名人传记、战争回忆录等书刊;老兵复员前送去科技图书, 为他们回地方施展才华做好技能储备;遇有重大事件主动配合部队开展图书图片展、专题知识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班、读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调动部队干部战士的读书积极性, 推动了部队的政治、文化建设。

3.3 建立校园图书分馆, 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 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 做好青少年读者服务活动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使命。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适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馆藏文献丰富的优势, 精心挑选出有关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前辈事迹等图书、期刊并配有爱国主义教育录像片, 定期送往各中小学校巡回展出。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入手, 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辅助教育功能。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读者活动, 通过举办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 加深未成年人对道德的理性认识, 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深受广大教师和未成年人的喜爱。

3.4 建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地区分中心, 打造文化“海量”数据库

建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地区分中心, 打造文化“海量”数据库, 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整合, 将文字、图像、影视等多媒体信息传输到城市机关、社区、企业、学校、农村乡镇的基层文化站点, 供广大城乡群众检索、阅读、观赏, 向公众免费提供文化、教育、科技、娱乐等各方面信息的网络平台服务系统。它不受地域、时空限制,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加强和改进基层文化建设的一种新的尝试。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基层文化特色活动、扩大基层文化活动阵地、打造基层文化特色品牌等举措, 图书分馆、流通站的设立与推广, 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与建设, 社会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图书馆为城市打造了传承文化、信息共享的空间, 为市民提供了终身教育的课堂, 是城市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全新的文化理念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开辟了文化工作的新境界,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 彰显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基层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做为先进文化传播者, 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来开展全方位的服务, 用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不断创新、发展, 使城市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篇2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文化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并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文化力作为有别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并逐渐取代资本成为国际问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则必须在壮大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其战略思路是:提升文化凝聚力是其根本路径:增强文化创新力是其关键因素:扩大文化传播力是其前提条件.

作 者:王广军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辽宁,阜新123000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HORIZON 年,卷(期):2009 “”(1) 分类号:G0 关键词:文化   文化软实力   核心价值体系   综合国力竞争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军营文化软实力 篇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军委胡主席指示,要大力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我们要切实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按照胡主席的指示要求,结合基层部队实际,加强军营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我军文化软实力。

一、弘扬我军文化传统

一是认清传统文化底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深厚根基。军营文化要积极挖掘中华文化内涵,不断增强军营文化的历史底蕴。要积极与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对接,不断启发官兵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军营文化中引入伦理道德、民族气节、历史文化、国学文化等内容,深入学习人民军队在奋斗历史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有鲜明的军队特色的革命精神,引导官兵充分认清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我军革命文化的激励作用。

二是浓厚红色文化氛围。要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组织官兵学习我党我军的成长壮大史、改革开放发展史、重温入党誓词,广泛开展看红色影视、讲红色故事、忆红色历史、唱红色歌曲、游红色圣地等“红色”活动,让官兵在红色资源的渗透熏陶中领悟我党我军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厚重底蕴,坚定听党指挥的决心,使官兵充分呼吸“政治氧气”。注重把红色文化贯穿体现到军营政治文化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让官兵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教育。在营区摆放具有单位荣誉、英模典型、精神宣传等元素的灯箱、电子屏、宣传栏;将英模人物制成浮雕,摆进文化长廊,使营区环境成为承载红色文化的特殊载体和表现形式,使官兵随时随地都能受到浓郁政治文化环境的感染。

三是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培育优秀军营文化必须以历史作底蕴。历史是社会发展的结晶,是具有深刻影响力的精神力量,要进一步确定历史史迹、历史精神、历史荣誉等文化形态在部队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努力挖掘红色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名城、经典战役旧址、驻地宣传教育基地等的功能作用,适时组织官兵进行现场参观和实地考察,使官兵身临其境感受、耳濡目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洗礼。积极邀请老红军、老革命、老首长忆战史、讲战例、话传统,大力宣扬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英模事迹,强化官兵爱岗敬业、苦干勤业、矢志精业的职业精神。组织编排反应我党我军、单位团队的艰难奋斗历程的舞台剧、话剧、晚会等节目,让历史再现、把历史演活。

二、把握信息时代文化脉搏

一是更新文化理念。时代元素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契合了青年官兵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追求。因此,推进军营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不能单纯强调军营特色而拒绝与外界接触,要使军营文化成为广大官兵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精神食粮,必须具有拿来主义的胆识和借梯上楼的智慧,只有改变看待文化时尚的老眼光,大胆吸纳社会文化时尚“因子”,利用流行文化的积极因素推进军营文化建设,才能创新文化熏陶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军营文化的时尚魅力,增加军营文化的流行指数。

二是打造时尚载体。时尚文化元素要在军营文化建设中得到充分发展,必须搭载文化载体,搭建与之相配套的环境设施平台,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更便于文化活动的开展。建立文化长廊,设置文化灯箱,建立集文、教、娱一体的文化教育基地,办好图书馆、阅览室等育人基地等。更新配齐富有时尚气息“吧文化”、“微文化”、“草根文化”等文化的硬件设施,设立“成才书吧”、“军营网吧”、“草根舞台”等,聚集旺盛“兵气”,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文化硬件设施,形成训练文化、走廊文化、操场文化、战地文化、双拥文化等多种形式的军营文化格局,保证官兵学习有去处,活动有场所。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军营文化不仅要栽下梧桐引凤凰,更要扎根沃土育新苗,大力培养军营文化助推者。要着眼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新趋势新要求,通过“总体布局、逐级培养、外送培训、活动锻炼、接力帮带、普及提高”等方式,培养文化骨干,形成连有文化骨干群体、营有特色文化队伍、旅团能组织大型文化活动的生动格局。既要在政策上扶持、在工作上支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又要建设一支有规模、有水平、出成果的人才队伍;既要为能唱戏者搭台,又要让不唱戏者下台,建立一套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发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优势,对上创优夺标、对下为兵服务,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

三、挖掘地域文化富矿

一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丰富的地域资源造就多彩的特色文化,不同的人文环境彰显多样的文化形式。军营文化要充分利用地域特色,结合驻地自然环境特点,主动从驻地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军营文化主旋律中适当加入地域文化元素,使军营文化既具军营特点,又有地域特色。积极挖掘、整合驻地自然景观资源,创建“园林文化”、“沙滩文化”、“大漠文化”、“边防文化”、“岛屿文化”等,寓景与情、寓景与理,以独具自然魅力的景观文化,促进驻地文化与军营文化交融结晶。

二是深入挖掘社会资源,打造“先进文化”品牌。军营文化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必须要与社会全程对接,瞄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前沿,大胆吸收借鉴社会先进文化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增强军营文化的科技含量、时尚含量和实用含量,全面拓展军营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善于借鉴社会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族文化、网络文化等先进文化内容,把科学文化、信息技术、社会人文等加入军营文化内涵,紧跟时代、聚焦中心、贴近官兵,创新开展一系列格调高雅、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保证军营文化建设不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紧跟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步伐。

三是合理借助大众媒体,打造“主流文化”品牌。军营文化建设必须要把宣传主流价值观念的信息文化媒介作为载体,通过多种媒介宣传形式,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注重因势利导,抓好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为主体的现代传媒建、管、用。注重发挥互联网信息优势,积极占领军营网络文化阵地,丰富网络内容,拓展网络功能,整合部队建设信息资源为我所用。积极探索创新理论“媒体化”传播、红色传统“流行化”推广、先进典型“偶像化”包装、娱乐方式“个性化”制作的路子,使理论传播、传统教育以创新形式,让官兵自觉接纳受教。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篇4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文化软实力” (Soft Power) 概念的提出, 最早源于20世纪90年代。1990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 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 一书, 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并于2005年出版了《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 主要从政治、文化、外交三个方面阐述了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 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响应, 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并认真谋划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高校文化软实力是学校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吸引力, 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等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 是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校独特的对其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一种群体意识、观念及其外在表现,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形态, 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 表现为一定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 这种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以大学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等为物质基础, 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核心, 以具有大学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以及报刊、讲座、社团和沙龙等文化活动为表征, 具有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辐射和塑造等功能。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当包括大学发展目标、大学精神、大学办学特色、大学校园活动、大学行为规范制度、大学价值氛围等方面的建设。在和谐社会背景下, 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课题。

二、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 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校园文化作为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创新思路的载体, 是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内涵,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于“文化软实力”的视野下来审视高校校园文化。对高校而言,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升国际影响力, 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 也要有雄厚的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我们见证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动力与源泉。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提高高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高校承载着知识生产、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打造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前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软实力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社会影响力, 可以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是提升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制胜之道与必然选择。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提倡大学精神, 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通过构建和谐校园, 形成科学与民主、互助与友爱、创新与活力相统一的文化氛围, 以此推动学校发展, 构建并服务整个和谐社会。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 必须保证校园文化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注重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渐进性, 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并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同步。

(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学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建设担负着引领和主导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责任。要高举先进文化旗帜, 唱响主旋律, 用先进文化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 用优秀、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校园, 同时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力量。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与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

哲学社会科学和图书馆作为人文教育的肥沃土壤, 是提高人文素养和培养人文性格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建设应把握时代脉搏, 与时俱进, 提倡精品意识和大气意识, 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及功能。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要有深厚广博的知识体系与创新意识、端正的教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不断将最新、最精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时、准确、正确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 加强各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素养、问题意识以及批判思维习惯, 突出创造性, 用民族精神强化育人意识, 努力增强活动的学术性和社会实践性。

(三) 因校制宜, 彰显大学精神, 形成特色校园文化

精神是大学的一面旗帜, 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的统一体, 大学精神力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内蕴丰厚、彰显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须有大师的观照与引领, 大师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引领者;同时培育大学精神, 需要坚持与本校传统、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 因校制宜, 充分挖掘校园现有潜力, 彰显大学精神, 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加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发扬人文精神, 营造人文氛围, 形成校园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学风建设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文化创新实践活动、辩论会、主题班会等一系列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校园文化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他们自觉地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服务祖国统一起来;通过文化艺术节、外语节、电脑节的举办, 对报刊、沙龙, 以及演讲、书法和摄影等社团协会等校内艺术团体的扶持建设, 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 扩大他们的视野,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新世纪合格人才, 从而为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 注重激励机制, 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

管理学中把员工的“心理报酬”定义为员工个人对企业及其工作本身在心理上的一种感受。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 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报酬, 发挥其潜能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搞好师生道德建设, 鼓舞士气, 凝聚人心。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让他们广泛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 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六) 建立良好管理体制,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大学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沟通与交融以及人才的培养与交流等方面,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有效的校园文化制度、先进的校园文化设施不仅可以使校园文化组织有力, 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发展, 也可以营造有益于人才成长的软环境,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高校党委和行政以及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制度理念, 以人为本, 同时注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间的深度交流合作,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在制度创设过程中, 要注重向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方向发展,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 也是事关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根本大业。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和承载的重要使命, 增强高校的精神感召力与文化凝聚力, 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高校而言,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探讨, 为实现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陈于仲.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与改革, 2007, (6) .

[3]申小蓉.对高校软实力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7, (6) .

[4]陈平原.大学排名、大学精神和大学故事[J].教育学报, 2005, (1) .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公司软实力 篇5

成渝公司

近几年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关键词——软实力,软实力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最早由克林顿政府时期曾出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的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相互依存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而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拓展,竞争也逐步激烈,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兰·普教授说:“过去看一个公司的业绩仅仅看账面,而现在更多的是看公司的文化及其产生的凝聚力,这是公司持久发展的关键”。也就是指这个公司的软实力,充分体现出了软实力的重要性,既有软实力,那就存在着硬实力,企业的硬实力基本上是指眼睛能够看到的,通常是一种有形和具体的资源,因此容易被复制和替代。而软实力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资源且无法被复制和替代的,在现今企业的设备、人员、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硬实力均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企业软实力在竞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成为制胜的关键。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软实力,也开始意识到软实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升企业“软实力”,对企业内部可以增强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可以增强吸引力、认同力和影响力,进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因此从企业角度的方向出发,“软实力”的建设与提升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探索不断加强的有效途径。

在此通过对国内企业提升软实力的做法进行学习后,总体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类:

1、强化企业核心技术

① 以人为本

员工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员工是企业的根本,提升企业软实力,则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以员工进步提升企业软实力,企业内外兼修,达到发展壮大,适应激烈市场竞争之根本目的。

手段可以包括:一是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来。特别是那些竞争力强、实力雄厚的企业,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创造和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和环境,全面落实劳动保护各项措施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是用人所长,量才用人,是企业使用人才的一个基本标准,企业要根据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制定出相应的上岗条件,然后根据个人的特长对号入座,力争使每一个员工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能和积极性,实现人与岗位的最佳配置。

三是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员工培训力度,满足员工的学习发展需求,使其不必跳槽到其他企业也能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减少员工流失的可能性。

四是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员就会受到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

中国的汶川地震、玉树的泥石流等事件,中国政府的表现很好,速度很快,而这个表现,不是胡锦涛主席在表现,也不是温家宝总理在表现,是广大的军民全体在国家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智慧的体现。

从而可以看出员工一旦在领导者的决策下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智慧,最后所得到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②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对于我们建筑企业来说就是要确保工程的质量,树立品牌。

2、提高企业创新意识

创新源自市场的需求,依赖于科技的发展。创新是企业为顾客创造优越价值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和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充分显示了企业对市场现状的掌握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测能力创新是一切发展的动力和先机,创新是一切发展的活力和源泉。那么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

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市场认可,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注重企业文化来提升创新意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像无形的磁场,将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顺利进行。通过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当企业维持着厂房、办公室、洗手间、走道、院落、大门的干净和绿化,给人以清新、干净的印象时;企业的形象上,让人直觉是一个现代化、科学化、时尚化的企业时;并且展现出企业所在地的历史背景、人文素质或一种特有的行事风格时,这都能让人感受到这个企业强烈的文化的气息。这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人才潜能发挥的润滑剂。

再比如一些企业要求员工做到着装统一,这需要员工的参与,同时这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而要求服装统一的真正目的是要做到员工与企业同在,做到思想、精神的统一,在穿着着企业服装的同时做任何事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体现出来的是企业的精神文化。所以企业文化不是挂在墙上装点门面的标语口号,不是应付检查后锁在文件柜子里的规章制度,是要能从员工日常行为举止中体现出来的素质和精神。也只有这样才利于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开拓创新。

那么企业可以利用报刊、墙报、工作简章、长庆活动等文化媒体和宣传工具,大力提倡和弘扬企业的文化,提倡和发扬企业精神,明确企业的方针,使得全体职工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

② 技术、管理创新

创新有原创和改进两种:原创即完全是新的技术,这样的技术很难开发;改进则是把一个现有的技术做的更好一点,比如增加新的特征等。企业要不断创新必然要技术创新,这样的发展战略本身就要充分依托人才,科技,信息等各项资源优势,自主研发与外部协助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出新的商业化模式,在恰当的时机切入,才能整体化企业的创新建设,加快企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还要不断摸索新的管理模式。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探索管理上的新手段、新途径。实施上,一些企业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建立了领导与职工“网上沟通”的平台,并探索完善“网上沟通、协商、交流”的功能,以满足员工的多方面需求。在管理上,不断完善管理内容,在完善的过程中发现以往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已达到不断创新的目的。

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软实力 篇6

一、以提升员工素质为基础,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员工只有具备一流的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在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注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面对着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变”是企业发展的真理。企业要发展,靠老思路、老办法是不行的,要学习,要变革。把“变”的思想观念贯穿到企业发展之中,让员工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二)加强团队建设,营造发展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每名员工都融入到企业的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要坦诚、真诚、零距离,营造团结真诚、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员工的思维,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三)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搭建企业内部公平竞争的舞台,提升企业的整体综合素质。大力改革用人、用工、分配机制和考核制度,导入市场经济手段,全面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考核约束机制,建立“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的动态运行机制,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打造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标准

价值观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员工心中的灯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依靠,要把紧紧围绕社会主义24字核心价值观内容精髓,融入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思想革新、综合素质提高的全过程。

(一)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以教育立德

一是领导班子树立“做强企业,服务社会”理念。领导班子实行月度检查考核,季度达标奖惩;完善党总支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使中心组学习活动更为规范;建立厂领导班子成员每周的碰头会制度,加强有效沟通;建立领导班子集体议事规则,使班子的整体效能得到有效发挥。组织开展以党总支创建无泄漏工厂,党支部创建无泄漏车间,党员创建完好岗位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

二是管理人员树立“创新管理,服务一线”理念。党务工作部门要联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办法、试用期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等竞聘办法;对各科室车间、技术员、班组长岗位实施公开竞聘,健全中层管理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启动学习型、健康型、和谐型、效率型的“四型部门”建设,增强部门人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并组织中层管理人员每周深入现场进行义务劳动。

三是一线员工树立“提高技能,服务生产”理念。通过技能考试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修订完善班组建设手册,强化指导和监督,组织班组长到兄弟单位进行对标学习,形成创新创造的生动局面。积极鼓励各党支部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例如电仪党支部焦海禄课堂、孙亮电机巡检法、员工培训套餐,聚合党支部党员奉献日等亮点活动。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培德

一是创新方式,培养员工安全文化。文化载体要不断推陈出新,以老歌新唱、图说安全、重点案例等为主要内容,编辑下发《安全文化手册》,组织开展“安全歌曲大联唱”、安全形象大使讲安全故事、安全短信送祝福、“零点小分队”等形式新颖、喜闻乐见的活动,最大限度的普及安全文化理念,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是营造氛围,培养员工思想文化。制定《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建立文明集体考核管理办法,持续开展文明集体和文明科室考核活动,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五型企业”中的“和谐发展型”考核体系之中,形成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注重氛围营造,创办 “企业视点”报,形成“一报一网”与视频、展板、橱窗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宣传主阵地;围绕中心任务,在做好即时新闻宣传的同时,组织开展法律讲座、创先争优、建党纪念日、大干100天等专项宣传活动;策划制作反映企业建设发展历程的大型专题片和《安全教育片》。

三是规范行为,培养员工行为文化。要大力开展“准军事化”和“定置化”管理工作,从人员着装、桌椅摆放、行为规范等进行统一要求。建立了严格的考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五型”企业建设考核体系之中,达到了规范行为,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建立了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每月不定期组织开展活动;建立了功能完善的“道德大讲堂”活动室,完善了活动管理办法,并组织开展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为主题的宣讲活动。

(三)加强企业道德宣讲,以典型扬德

一是宣讲职业道德,以爱岗敬业立德。通过宣讲员工职业道德事例,引导员工树立奉献企业、热爱事业精神。让各个岗位的人员能互换岗位进行操作,人人都是岗位能手,让班组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

二是宣讲社会公德,以实际行动促德。通过宣讲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引导员工弘扬社会公德,以实际行动促进道德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以感恩孝德为主题的活动,活动以引导员工为父母洗一次脚,多回家看看父母等为主要内容。开展领导干部帮扶“一助一”活动,组织开展 “光盘行动”活动,使员工养成用餐勤俭节约的习惯。坚持配合公司的义务献血活动,组织大量厂内员工进行义务献血,培养员工的社会公德。定期组织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

三、以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重点,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

(一)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把人才环境建设作为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遵循任人为贤、惟才是举的方针,对人才政治上信任,事业上扶持,生活上关心,人格上尊重;另一方面,坚持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的理念,不断扩大人才视野,拓展人才外延,努力创造一个公开、公平的环境,为每个人施展才华创造平等机遇,搭建展示舞台。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形成人人想成才、人人要成才、人人能成才的良好环境。

(二)用竞争机制选能人。积极推行企业管理岗位聘任制,建立和完善了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制等制度,打造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增强人才队伍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实施聘任制试点,使优秀人才走上管理岗位,为企业发展积蓄发展后劲。

(三)用激励机制鼓舞人。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谁的贡献大谁的报酬就高,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不仅在政治上给予关心,而且在经济上给予奖励,使其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体会到贡献企业的成就感。真正体现了一流的人才,做出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篇7

一、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论断、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论断, 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 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 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 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新的发展战略增强国家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文化软实力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 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唯如此, 重视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我国文化的现状:文化赤字, 我国的尴尬化赤字:文化大国在西方人抱怨对中国巨大的贸易赤字的时候, 我们面临着对西方巨大的文化赤字。

(1) 图书贸易:多年来, 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 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 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

(2) 对外演出:中国对外演出长期以来都处于廉价交易的状态, 一些艺术团出去演出一场的收入只有几百美金。与此对比强烈的是, “世界三大男高音”来中国演出的出场费动辄数十万美元, 欧美四大音乐剧、世界十大交响乐团等来华演出的最高票价卖到5000元。

(3) 语言文化:在语言文化方面, 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英国财政大臣布朗2003年来中国时说, 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可以用出口的一样东西来平衡, 这就是英语。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文化逆差呢?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怀亮认为, 中外文化贸易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逆差, 最根本的原因是存在着“文化折扣”以及消费资本积累差异。

从近代以来, 中国就开始了向西方学习, 从政治思想到学科的基本构建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这一切都大大减少了西方文化产品出口到中国时的“文化折扣”;而中国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却遭受到“文化折扣”的重创, 形成了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 西方文化产品进来是顺流而下, 而我们的文化产品要走出去则是逆水行舟。”因此提高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

科学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共同进步。

和谐发展更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张扬。如果忽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 和精神文化需求满足, 那么发展就是畸形短腿的片面的就不能成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力量。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大幅度加大对文化的投入, 特别是向西部和农村倾斜。全国文化事业经费平均增长达到22.5%, 是GDP增数的2倍。因此这五年来是国家公共文化投入最多的五年, 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最迅速的五年。但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比较低, 文化产业总值规模还不大, 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 文化贸易还存在严重的逆差。世界文化西强我弱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我们要先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我们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 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文化建设, 努力形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三、加强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历史上, 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 往往也都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 我国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 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的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

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共产党人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承担

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以及物质生活改善后的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 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正在把更多的消费需求从物质领域转向文化和其他领域。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照十七大规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5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 如果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 恩格尔系数将下降30%以下, 文化消费将占到个人消费总数的20%以上。到了那个时候, 我国的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可能会超过四万五千亿元。我们现在是五千亿元左右, 不到九分之一。这就意味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文化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任务十分繁重, 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才能使人民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发展软实力是中国发展战略的着眼点。

六、我们必须增强“软实力”消除“文化赤字”

目前, 中国有关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思考和制定这方面的办法、条例或者法律。文化部近几年制定了《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国家商业演出展览产品出口目录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等具体举措, 为扶持打造在国际文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 推动中华文化通过商业渠道“走出去”探索经验。

近几年, 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比如说一些录像制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北美、欧洲的市场。一些作品, 像杂技《天鹅湖》、《霸王别姬》等等, 每场票房两万到三万美元, 基本上接近了世界演出市场的中等水平。

“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越高, 对文化的投资越大, 其需要进口国外产品的比例将越小。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文化产业会壮大, 文化贸易不平衡的局面会逐渐改变。”尽管困难很多, 但我们对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

七、高层领导高度重视提升中国“软实力”

胡锦涛2006年11月在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上发表讲话, 称“提升国家软实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胡锦涛200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文化的支出数和增长数———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为123亿元, 比上年增长23.9%。

李长春4月24日在孔子学院总部调研时强调, 建设孔子学院, 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中外语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是我国大外宣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4月6日至8日在河南调研时指出, 一定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努力使我国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升。要切实提高传播能力, 拓展传播渠道, 丰富传播手段, 加快构筑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006年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 发出了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的信号。过去一年多, 从电影生产发行体制改革、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到开办孔子学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 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新事不断, 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

“这一切, 都源于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复兴梦想, 也充分展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日益恢复和增强。”曾经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桂晓风委员说, “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要增强文化‘软实力’”。

专家们也在献言献策, 各方对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的“软实力”近年来提升很快, 采取提升“软实力”的政策对中国而言是明智之举。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这也是“软实力”的一种具体体现。———“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

“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的高明之处在于:推广教育和语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国家的了解, 是扩大一国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战舰能让别国人民暂时臣服, 而让他们理解你的语言却能使大家成为朋友。”———《华尔街日报》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以及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做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 这充分地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加强文化建设发展软实力是中国发展战略的着眼点。作为党校工作者, 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为提高我国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新的发展战略增强国家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加强文化建设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共产党人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承担,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篇8

一、酒店业是展示服务业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从辽宁第三产业发展的全局来看, 住宿和餐饮业不仅是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更是吸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行业。2008年以来, 全省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20%以上, 接近于第三产业增速的2倍。而从住宿餐饮行业内部来看, 酒店住宿业是区域服务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系到区域发展效率, 对于推动旅游产业、会展经济、国际交流活动以及展示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酒店业还是提升城市知名度、提高外向度的有力抓手, 特别是星级酒店, 更是城市开放和服务的重要窗口。截至2011年底, 全省星级酒店已经形成规模, 挂牌星级酒店585家, 占全国星级酒店总量的4.0%, 其中五星级酒店20家, 占全国的3.5%。因此, 只有抓住了酒店业的发展, 才是真正抓住了提升服务业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可谓“一子落而满盘活”。

酒店业是城市的一张名片, 可以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程度;酒店业又是服务业中的排头兵, 可以体现出服务业发展的活力。目前, 辽宁酒店业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2013年辽宁承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 仅招募的服务志愿者就超过200万人, 建立的服务站达到1000个, 全运代表团超过50个, 媒体记者近万人, 他们及相关人员的来辽比赛、观赛及旅游活动, 将直接带动全省酒店住宿近百万人次。2013年锦州将承办世界园林博览会, 入园参观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次, 也将拉动沈阳及锦州周边酒店入住超百万人次。同时, 辽宁在继续发掘传统旅游优势的同时, 积极开展“温泉大省”建设, 仅沈阳经济区就开发建设了4个温泉旅游集聚区、7个温泉旅游小镇, 将突破北方旅游业的季节性影响, 形成全时段的旅游市场, 必将带动辽宁省酒店服务业的进一步繁荣。香格里拉、康莱德、希尔顿、凯宾斯基、喜来登、皇冠假日等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纷纷入驻辽宁, 就是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难得机遇。为此, 辽宁的酒店业要充分抓住这一战略机遇, 做好应对准备, 凝心聚力、乘势而上, 以酒店业的高品质发展助力全省服务业软实力的提升。

二、酒店业文化建设是酒店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

酒店企业文化是酒店精神和经营理念的核心, 是以特色经营为基础, 以标志性文化载体和超越性的服务产品为形式, 在对员工、顾客及社区公众的人文关怀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其渗透在酒店一切活动之中, 是酒店企业的灵魂所在。良好的酒店文化建设, 是加强酒店企业凝聚力与创造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市场竞争中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是酒店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智力支撑。酒店企业文化通过酒店的精神文化、形象文化、教育文化、礼仪文化和生活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讲, 酒店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影响。

从员工角度讲:可以降低工作中差错率, 凭借对酒店文化的认同, 以规范的服务态度、服务标准和服务技能, 最大程度地提高服务效率, 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以约束员工的行为, 即将几代人的经营活动实践所凝聚的企业文化氛围, 形成《酒店文化手册》《员工手册》《操作手册》或约定俗成的规矩约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 激发工作热情, 凝聚集体的力量。

从酒店企业讲:一是降低员工流动率。遵循人本理念、团队理念及“氛围营造、与时俱进、提高素养”的学习理念, 建立诚信稳固的团队, 用酒店文化育人、留人, 降低企业员工流动率和用工成本。二是减少公司负面评价。好的酒店文化会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员工, 他们与企业有着一致的价值观, 向外传播着酒店的美好声誉, 无形中抵抗了负面评价。三是提高酒店营销率。在拥有共识的酒店文化影响下, 员工会把自己的酒店推荐给有需要的人, 成为最好的营销基层。四是提升核心竞争力。五是能够提高酒店品牌和威望。独特的酒店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客户的忠诚度, 提高酒店企业的品牌价值, 赢得客人对酒店长久的信任与支持。

三、以酒店文化带动品牌建设, 提升酒店业发展品质

1. 以创新酒店文化带动酒店品牌建设。

酒店企业应加强文化建设, 坚持创新, 坚持以提供个性化、高附加值的“品牌服务”, 提升酒店品牌竞争力。在发展战略上, 应将经营战略、宾客满意战略、高效团队战略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坚持走发展之路, 差别经营, 创新为首, 用不断的创新提炼酒店文化特色;坚持以提供独特的酒店产品, 丰富酒店品牌价值, 即将特色做成品牌, 又用品牌支持做大市场。在经营管理上, 应紧紧围绕“以管理上水平、经营上效益、产品求精细、队伍求提高”的路径, 来实现打造“品牌店、特色店、个性店”的发展目标。强化和完善经营、管理、保障、人本四大体系, 从环境管理、精细产品、培训人才的多元视角, 丰富和积淀酒店文化, 全面提升酒店整体品牌的品质。

2. 用酒店企业文化提升酒店品牌的内涵。

创建与传播酒店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以企业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以品牌活动为切入, 以培训为手段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以统一思想, 统一认识, 统一行动, 统一领导, 营造有益于激发员工参与管理、促进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要通过加强酒店软环境建设, 加强团队教育与素质培训, 发掘一批业务精、素质好的“青年岗位能手”和“服务明星”, 提高酒店服务产品的影响力和顾客的满意率。要通过开展“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等活动, 提升酒店软、硬件环境, 提高员工自我监督意识、自我检查能力,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创新环境。以“首席员工”制度进一步雕琢酒店品牌, 将“首席员工”作为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的首席代表, 不仅作为部门的业务精英, 也是作为部门员工的带头人, 通过示范效应将精湛的服务技能和技巧向其他员工传授, 以使酒店培养出更多服务骨干, 传承酒店文化。

3. 依托酒店企业文化增加服务价值。

酒店文化是提升酒店产品与服务附加值的有效手段。将创新和个性文化注入同质化的酒店产品中, 必将创造高品质的酒店服务价值。一是要将酒店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 把酒店的文化理念、主张都表现在装修风格之中, 坚持小中见大、亲切温馨、独具个性的设计理念, 突出以小搏大的特色, 尤其是精致典雅的大堂和有着浓郁居家风格的客房更应突出酒店特色, 让酒店文化看得到;二是要将企业文化与服务品质有机结合, 把牢固的仆人式服务意识、用优质优美的服务让客人体验到物有所值、用惊喜和个性服务来满足顾客最大的需求贯穿于酒店服务之中, 让酒店文化感受得到;三是要将酒店文化与饮食文化有机结合, 要在整合传统名菜名点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人饮食需求, 推出绿色、特色、健康菜系, 让酒店文化品味得到。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篇9

作为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体现, 一座城市的文化艺术软实力, 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成熟性和平衡性。纵观大多数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强大清晰的彰显着文化艺术的软实力作用。在文化艺术交流的作用下, 城市的软实力能够得到根本上的提升, 城市的影响力和标志性得以确立, 核心的竞争力自然水涨船高。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 有着研究城市软实力的客观需求。而通过文化艺术交流的方式, 来帮助提高城市软实力, 无疑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软实力概述

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 城市化发展的早期阶段, 并不会受到软实力的影响。无论是开采自然资源、修剪基础设施还是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 才是这个阶段城市必要的工作, 需要展现硬实力的作用更多。然而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 如果一味的强调硬实力的展现, 而忽略了对软实力的深度挖掘, 那么伴随着城市物质资源的开发极限, 必将会让城市的综合能力提升出现瓶颈。而在此阶段, 软实力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便显露无疑, 城市软实力的提高成为了必要的工作。

目前国际上对于城市软实力这一概念并没有清晰的定义, 而是众说纷纭。然而从软实力的字面表现和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理解情况来看, 城市软实力存在着一定的核心本质——即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无形助力。由此可见, 只要是可以对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的任何一种助力, 都可以被称之为城市软实力的一种表现, 属于城市软实力的范畴之内。

三、城市软实力的构成及其价值表现

(一) 城市软实力的构成

城市软实力的具体构成, 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居民素质、政府服务以及形象传播、社会和谐等等非物质因素。在众多种非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之下, 所呈现的城市软实力, 是一种复杂结构的系统表象。提升和建设城市软实力, 其实就是要从诸多的细节构成角度入手, 促进社会的和谐、提升政府服务、城市文化以及人口素质等等, 这些非物质要素的进步, 就会加强城市软实力的体现。这种作用不是单一的数字添加, 而是需要科学的组合各个要素, 通过合理的方式把控整个系统, 才能够让城市软实力有最优质的表现。

(二) 城市软实力的表现

外延广泛是城市软实力的一种概念化呈现效果, 而为了更好的研究城市软实力, 需要从对城市软实力的作用方法上进行划分, 具体可划分为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以及影响力四个部分, 也就是城市软实力的四种表现形式。能够在改善城市软实力的过程中, 表现出这四种形式的增强, 那么便可以被认为是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

(三) 城市软实力的价值

剖析城市软实力的价值和意义, 主要存在着五个方面的价值呈现, 具体包括塑造城市形象的功能;协调、扩张城市经济运作系统、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促进作用的价值;全面提升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意义;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以及推进城市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功用。只要能够满足以上五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 就可以将要素作为提升尝试软实力的战略条件。而最能够起到直接强有力效果的条件, 便是对于城市软实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的构件。而通过调研情况显示, 在众多城市社会系统的要素中, 文化软实力才是最有价值的存在。文化艺术的交流, 可以更好起到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作用。

四、加强城市文化艺术交流的方式

(一) 本地文化的纵向延伸

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大国, 我国的每一个城镇和地方, 都可能存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背景。纵向的延伸城市本地文化, 追溯以往的历史文化特色, 强调主题、系统化的文化交流发展模式, 有助于为城市贴上历史的标签。通过城市名胜景观的历史性文化传播, 能够增加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 并让城市的文化富有时代感。

(二) 横向借鉴外来文化

在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统筹规划, 分级管理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方面, 要推出一些项目瞄准国内外榜样城市, 另一方面则是要掌握公众的艺术欣赏习惯, 匹配符合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审美项目, 才能够更有利于宣传本地的文化艺术特色。开展一些主题联合活动, 比如同类型不同地域的文化展, 或者是传统节日的联合举办等等, 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更值得提倡, 有助于国际人士和外来人士, 系统了解中国 (本地) 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

(三) 文化共享, 资源整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地球已经从昔日的大世界, 变成了如今的地球村,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小, 而交流也更加方便。各个城市之间进行文化共享、资源整合, 更有助于城市文化艺术的交流, 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比如此前央视所举办的跨国城市竞技比赛, 不仅能够产生文化的交流, 而且还能够产生民众的互动, 引起更多人的兴趣, 便可以加深对艺术文化交流的传播。当然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化周、艺术大赛的方式, 来促进各个城市文化平台的交流。深层次的挖掘, 紧密性的合作, 便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五、文化艺术交流对于提高城市软实力的作用

着眼于世界范围内, 如今全球化的经济趋势已经日益明显, 国家在相互合作和依赖的同时, 也表现出了激烈的竞争情况。而在这种环境之下, 城市一样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形。很多城市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合作案例层出不穷, 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 每一个城市之间也在暗中的进行较量和比拼。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 城市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整体综合实力。具体包括资源和经济的发展, 科技水平的提升, 这是硬实力的展现, 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要在硬实力受到制约的情况下, 发展城市的软实力, 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作为城市软实力增强的重要突破口。

深入的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可以窥见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表现, 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得以呈现。一方面是城市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哲学思想体系的构建、道德规范与标准的确立、政治制度的安排设计以及意识形态等等, 动员社会力量、提升居民素质等方面的能力, 这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则是细节上的多样化呈现, 包括城市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伦理原则、影响力。渗透力以及融合同花能力等等。这些细节上的文化软实力表现, 其实也是衡量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 提高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便是加强文化艺术的交流。

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片土地上, 还孕育着不同民族的人, 以及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地域性的间隔下, 城市和城市之间, 不同城市的人与人之间, 可能会由于受到文化类型的差异化局限, 以及消息来源、个人视野和认知渠道等方面的限制, 导致了对地方文化艺术上的失真情况。虽然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 人们可以更多的通过网络的途径去了解每个城市的魅力和文化艺术特质。但是如果城市并没有加强文化艺术交流的意识, 则也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于城市软实力认知的不全面性、不透彻情况。

六、结论

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对于提高城市软实力的作用, 在于能够更好的展现城市的精神面貌与魅力形象。主动传播出更佳真实的城市文化、信息, 有利于城市软实力的呈现与表达, 避免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的歪曲理解和失真认知。城市软实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可以有助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加强亲和力与吸引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多的作用。而文化艺术的交流, 便可以实现这样的目的,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 为城市未来的和谐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天闻.城市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 2011.10.

[2]马晓明.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路径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 2011.06.

[3]宋芹.城市软实力的要素分析[D].山东大学, 2010.03.

[4]陶建杰.传媒与城市软实力[D].复旦大学, 2009.04.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篇10

一、我国烟草商业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

我国烟草商业企业与卷烟工业都是国有独资企业,统一由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卷烟工业与商业只是内部分工,实质上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工商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随着我国政府加入WTO,可以预见,我国烟草行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与国际烟草巨头间的竞争。

(一)烟草专卖制度最终将难维持。

国家烟草专卖局徐莹副司长说:“尽管在WTO谈判中我国最终没有承诺取消烟草专卖制度,但具体的条文和世贸规划已显现出来,最终将很难维持。

(二)零售户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

现在,特种零售许可证和一般的零售许可证已经并轨,意味着只要有一般的零售许可证就可以经销外烟,而我国烟草商业企业与零售户实际上是一种商品经销关系,在专卖的条件下,能够较易控制,如果专卖体制一旦发生变化,零售户可自由选择进货渠道,那么谁商品好、谁赢利多、谁服务好,就选择谁。

(三)卷烟产品的竞争更加残酷。

WTO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随着关税的降低及外资烟厂的投产,国外厂商有强大的资源和上百年的经验,加大促销力度,使消费者和零售户有所实惠,那么外烟的竞争力就会更强,我国卷烟产品将面临更残酷的竞争。

(四)控烟步伐会提速。

中国2005年加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09年1月9日,中国香烟包装集体变脸,“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语从侧面走到正面,还多了一句“尽早戒烟有益健康”,并占了烟包的三分之一面积。虽然烟草是国家的利税大户,政府对控烟态度有点暧昧,但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引导下,和世卫组织的督促下,社会各界声音的呼唤下,中国政府的控烟步伐会提速,这些会对烟草行业行成强大的压力,

二、加强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烟草商业企业作为流通企业,新的形势要求烟草行业要未雨绸缪,构建自己的服务网络,打造卷烟服务品牌是商业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必定要走的路。从战略角度考虑,如果烟草公司没有自已的服务品牌,那么在长远发展中就会出现发展的瓶颈,所以卷烟流通企业创建自己的服务品牌将成为发展的必然。

社会上人们流传的“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品牌,超一流企业卖规则”的说法,充分说明品牌战略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竞争利器和重要法宝。试想,如果“中国烟草”能像沃尔玛一样,成为顾客购买卷烟的信任象征,让卷烟消费者认定“中国烟草”来购买。将是控制卷烟市场的关键所在!

从长远来看,烟草商业企业实施品牌服务战略将有以下价值:

(一)有利于整合企业资源,增强商业企业市场影响力,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品牌本身就是一种市场价值,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成功的品牌可以为企业增值,不断带来超值利润。同时,打造服务品牌有利于体现企业个性,彰显企业活力,扩大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培育企业自有品牌,有利于企业多元化发展。

面对当前卷烟市场需求的不断萎缩和控烟运动风起云涌的大环境,烟草企业寻求多元化发展成为行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寻求多元发展的道路中,烟草商业企业同样可以借助其服务品牌形成的巨大影响力,依据市场变化开拓多种经营,帮助实现企业发展方向的调整,最大的降低转型风险。

三、当前商业企业实施品牌建设的现实差距

近年来,烟草商业企业在加强和改善客户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商业企业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有所增强,总体竞争实力不断提升。但是,烟草商业企业在品牌服务方面还任重而道远,与当前国际国内的优秀商业流通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彻得不够深入,服务水平还不足以形成品牌影响力。

(二)整体服务模式过于简单,缺乏品牌个性特征。

(三)服务体系的社会影响力不强,品牌知名度、忠诚度、美誉度有待提高。

四、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商业企业竞争力

要使烟草商业企业的服务品牌脱颖而出,博得市场青睐,就必须在服务品质、市场形象上下功夫,使其具有良好的市场表现力、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准确定位。

服务品牌的定位往往构建在顾客能感觉到的地方,诸如利益、情感、形象等。在服务品牌建设中,只有紧紧地围绕客户的真实需求与客户满意来打造服务品牌。离开了这个支点,服务品牌建设就脱离了让客户满意这一核心,无论流程如何优化,事实上,更多的是一种“以我为主”的满意,而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对于品牌核心价值的设定,不是向消费者解释我们的产品或者服务多么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生理和生活需求,这一点对手也能够做到,而是向消费者展示别人所不具有的价值和功能。品牌的核心价值的不是企业所能决定的,它最终由市场来检验,由消费者认同而产生。

(二)加强宣传。

品牌知名度即是品牌被社会公众的知晓程度,是品牌形象的基础,没有知名度品牌就失去了其价值和自身内涵,品牌知名度低也会影响该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在服务品牌传播过程中,作为纽带的零售商户,是最直接的传播途径,同时也是传播受众的一部分。提高客户经理、电话订货、配送的服务客户水平,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并通过零售户这一载体向更多的卷烟消费者传播。

(三)突出服务。

服务是卷烟流通企业的天职,是构建服务品牌的基石。一要全面梳理并完善服务标准体系,着力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服务是个无形的产品,要达到以服务制胜的目的,就必须在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方面有较好的表现。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服务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二要努力延伸服务功能,不断推进服务创新。创新是吸引消费者新鲜感、为品牌争得持久市场份额的关键,服务品牌只有不断的超越自我,才能使服务品牌成为引领客户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的载体,从而增强品牌生命力,强化与客户的心理迎合度和粘着度。三要提高服务能力,为顾客创造价值。烟草商业企业是卷烟经营的中间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为供应链上游即生产企业和供应链的下游零售商和消费者搞好服务,要让他们满意,使他们感受到我们给他们带来的特殊的价值。对供应链的上游即生产企业,通过为其宣传产品,提供市场信息,加强协同,为工业企业创造市场价值。如果形成了这样的感觉,那么,商业品牌的核心价值就在生产商中形成,就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供应链的下游即零售商和消费着者,如果为消费者提供超值服务,一切为零售户着想,一切为消费者着想,与客户共创成功,那么零售商就会感觉到商业企业为他们创造了价值。通过对生产商和零售商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了“三个满意”,那么我们的商业品牌就成了强势品牌,我们就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全系统就能够取得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在2009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糖烟酒周刊》2008年10月

上一篇:加筋结构下一篇:输液泵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