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论文

2024-05-23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论文(精选9篇)

篇1: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论文

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校园构建

和谐教育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校园离不开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全面、协调、良性互动.大学生心理和谐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文章从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校园构建关系中探求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 者:唐荣双 陈铭彬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 5(9) 分类号:B84 关键词:心理   和谐教育   和谐校园  

 

篇2: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论文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摈弃目前校园内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培养大学生基础文明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院校风、学风建设,构建和谐、美好校园,经学校研究,决定开展 “争做文明大学生,共建和谐校园”活动。

(1)市场分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意义重大而深远。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就高等学校而言,要努力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全面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大学生是校园文明的创造者,更是校园文明的受益者。为了更好地培养同学们的文明意识,创造和谐文明有序、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学校开展“争做文明大学生,构建和谐校园”的活动,号召广大同学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规范言行举止,克服不良习惯,追求健康生活,提高文明素养,净化校园环境,自觉树立良好风范和形象,促进良好的校风,创建和谐校园,争做文明大学生。

(2)确定宣传目标

希望通过活动的开展,能带动团员青年坚定信念,胸怀祖国,继续发奋学习,知行合一,争做学习实践的先锋;崇尚科学,知荣明耻,争做文明新风的标兵,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用青春与汗水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借以达到调动全院同学热爱校园文化、创造文明你我、和谐校园的目的。

(3)策划“新闻点”

中华民族被赞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是我们民族之魂。而大学被看作是文 明的象征,因此,身处大学的我们成为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和传承者,责无旁贷。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学校德育工作,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出发,教育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在高校大学生中经常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并把此项活动与师德教风建设和“争做文明大学生,共建和谐校园”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动员、自我反思、检查督导,大力提高师生自身素质,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4)选择媒体

由于是学校校内组织活动,范围较小,暂定在校园广播站播送相关广播,在学校宣传栏里贴宣传海报,组织同学分发宣传单,拉横幅,同时可以联系重庆电视台以及晨报,晚报等媒体

(5)编制预算

这次策划最主要的投入是相关海报以及传单的制作经费

横幅:2份70元/份

宣传海报: 5份15元/份

传单:1000份0.03元/份

合计:245元

(6)策划的实施和控制

一、活动主题:争做文明大学生,共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

二、活动时间:2011年4月22日-2011年5月24日

三、活动内容:强化大学生基础文明意识,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文明校园建设,开展以“尊师重教”、“文明守信”、“文明礼貌”、“网络文明”、“宿舍文明”、“爱护公物”、“节约水电”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活动安排:

(一)“争做文明大学生,共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活动动员

1、时间:2011年4月22日-4月31月

要求:由学生工作处制作横幅,并提供关于开展本次活动的通知及动员稿通过广播站播出,同时学院团委学生会积极配合贴出相关海报,以及在各系组织同学分发传单,尽量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为本活动积极的、能被大多同学所理解和支持做好铺垫

(二)“争做文明大学生,共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主题班会

1、时间:2011年4月30日完成。

2、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争做文明大学生,共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的主题班会。各班班会围绕“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列举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共建安全文明和谐校”等内容展开,并以班级为单位完成1篇以上以本次活动为主题的广播稿,于5月8日前报系学生办,各系于5月9日前报学工处。在班会组织过程中,团委学生会组织专门的行动监督队,使主题班会能够深入的准确的落实,让同学们能有话说,并且有话敢说,坚决杜绝作假行为,数清学院诚信之风。

(三)“争做文明大学生,共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签名活动

1、时间: 2011年5月20日

2、要求:由学工处和学院学生会以及各系组织全院学生在《关于“争做文明大学生,共建和谐校园”的倡议书》上签名。要让同学们在签字的同时,真正认识到做文明大学生,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四)文明督察活动

1、时间:2011年4月23-5月21日

2、要求:由学工处和团委学生会组织成立校园文明督察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宿舍及其他校园公共场所开展文明督察活动,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不文明现象。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经批评教育不改者,严格按照我院学生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给予有相关行为习惯的同学敲响警钟,要求他们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让本次活动落到实处。

(五)“争做文明大学生,共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演讲比赛

1、时间:2011年5月12日

2、要求:由院团委社团部组织部承办,各系围绕“争做文明大学生,共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演讲,并评选出优秀者给予精神奖励

四、具体要求:

1、各系要站在构建文明校园、提高我院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工作落到实处。

2、各系、各班级要通过网络、展板、黑板报等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确保本次主题教育进班级,进宿舍,在学生中产生较广泛的影响。要发动全体学生参与这项活动,让广大同学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倡导大学生做校园文明使者,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营造文明守纪、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3、各系、各班级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逐步形成我院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使本次活动能延续下去。

(7)策划效果衡量

本次活动组要通过广播、横幅、海报、传单以及相关媒体单位做为传播,在行动上积极动员大多数同学参加,从活动动员、主题班会、签名活动、监督活动、演讲比赛等五个点着手,使全院的能深刻的认识到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以及学院相关部门的决心。

篇3:构建大学和谐校园

(一) 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学生间、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

从和谐校园的形成过程来看, 则主要是以学校为中心, 立足于减缓学校存在的现实矛盾, 致力于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 使之成为一个生命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

从和谐校园的外在结构形式和存在状态来看, 和谐校园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饿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中特殊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主要表现为学校内外各种关系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和谐校园的内涵可以归纳为:校园内部各种关系以及校园与周边环境和整个社会、家庭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提高而形成的一种科学、公正、合理、合法、有序、并能够使教学、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过程和状态。

(二) 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意义

首先, 构建和谐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校是传播知识、培育人参、服务社会、建设社会注意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汇集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走在构建和谐社会前列;其次, 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学校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得益于学校各方面协调持续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得益于学校各方面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和谐发展和最优化。第三, 构建和谐校园是进一步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 尊重保护教师的首创精神, 承认尊重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 不断增强校园的创造活力。第四, 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 学校各部门及时处理各方的矛盾、协调各方的利益, 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

二、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途径

(一)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 确立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要和谐发展, 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 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相互衔接和谐结合,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 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以育人为己任,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实施人性化管理, 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长、精神成人和事业成功做出奉献。应该指出的是, “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 而是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 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 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 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 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 有制度可循。

(二)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发挥教代会、工会以及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 教师和学生是根本, 领导班子是关键。高校领导班子是高校建设改革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 为高校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思想政治保证。

教代会、工会是广大教职员工行使民主权利, 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形式, 是学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召开教代会, 广开民主渠道, 倾听各方面的意见, 一个民意顺畅的氛围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共青团、学生会以及其他学生团体组织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 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 要加强对共青团、学生会其他学生团体组织的领导, 积极支持学生组织, 主动为学生组织的工作提供一切有利条件, 倾听学生意见, 收集学生反映, 关心学生疾苦, 广开言路, 疏通渠道。另一方面, 共青团、学生会以及其他学生团体组织应增强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积极为学校的发展进言献策。

(三) 依法办学, 依法治校, 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是我们办好大学的法律依据,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 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 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尊重师生人格, 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 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 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 、程序化, 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 学校依法自主办学, 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 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 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化解矛盾, 维护稳定, 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高等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要以人为本, 突出专业、文化、环境和现代特色。具有鲜明时代性个性特征的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 将社会提倡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基本要素融于其中, 通过教育教学、学术研讨、科技文艺等活动, 启发、引导学生, 从而塑造高等院校特有的大学精神、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优化育人环境,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使来自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生活环境的学生, 都能在和谐的气氛中选择、获取真知, 创建一个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高等院校精神 (包括创业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立足一线的精神、脚踏实地的肯干精神、爱岗敬业的精神) , 创建具有进取意识、求真务实和谐的校园文化;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社团组织, 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学会处世交往、组织协调、竞争合作, 培养组织协调能力, 锻炼自我管理能力。

摘要:和谐校园建设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织部分, 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高校自身的和谐建设、发展的一些思考, 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构建

参考文献

[1]徐飞鹏.建设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北京日报, 2005 (3) .

[2]张建鹏.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思考.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 (6) .

篇4: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论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心理和谐;心理学作为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2.013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2-040-02收稿日期:2012-01-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和谐社会”政治理念,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目标和具体途径。同时,特别阐述了社会和谐同心理和谐的关系,指出:“注重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们正确对待自己、其他大学生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心理和谐概念的提出,是以大学生为本思想的体现,也充分表明了心理和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育和谐心理,优化心理环境。

一、和谐、心理和谐、和谐社会

“和谐”是指各组成部分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即和谐必须是不同的矛盾方面或不同的事物之间,形成共识或达成统一,才能谓之和谐,和谐一词才有运用之意义。同一物,同一事,则谈不上和谐问题。因此,必须有和而不同的事物存在,或由不同的事、物组成或构成一事物,有不同才能有和,和而不同才有事物和谐的意义。和谐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最佳组合,和谐是最佳运行状态,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是大学生内在心理的最本质需求和至高境界。

二、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状态就是大学生的心态不和谐的集中反映。大学生的心理不和谐的状态能够通过个体行动投影于社会空间,造成一定的行为事实和后续影响。个体心理的不和谐以群体冲突和软暴力的形式向社会展示着他们破坏性的力量。不和谐的个体心理需要整个社会予以关注和调适,这种状态一旦得以积聚,很快就会成为社会冲突的起始点和爆发点。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由于心理不和谐、不健康给社会和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或伤害,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又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蔓延。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和谐影响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反作用于社会和谐。首先,心理和谐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培养和塑造和谐心理,可以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其次,心理和谐可保证社会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同时,心理和谐又可促进民主法治及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加强心理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

三、实现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作为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既反映社会存在,又影响到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讲,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同样是由社会存在作决定的,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反映什么样的社会心态,但是,什么样的社会心态和心理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社会实践和行为。甚至有时候,心态可以决定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此,作为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科学,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学也将在促进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

(一)优化社会心态,倡导积极健康社会心理

心态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感受、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社会心态不仅对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以及公众情绪非常重要,而且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公民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良好心理环境和氛围。

第一,要突出思想引导,心理疏导,行为指导,体现服务效果。邀请社会名流和心理学专家面向公众进行心理专题报告和讲座,通过新闻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公众的自我生存、自我激励和自我调适的能力。

第二,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学校,面向社会公众的心理服务还非常的欠缺。而且,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本身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努力构建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比如,政府要建立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各社区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形成公众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

第三,要以大学生为本,加强公众大学生人文关怀。培育大学生们爱与尊重的内心世界,尊重生命,尊重价值。把大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协调起来:把社会规范与个大学生的个人欲望有机地协调起来;构建友善、宽容、互助等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使不满的情绪得到及时释放,不健康的心理得到及时矫正,让大学生真正体验到内心和谐,大学生间的和谐,大学生与社会和谐的快乐。这样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才能稳固。

第四,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公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特别重视对经济困难的家庭、零就业家庭、身心残障家庭等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有力措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视困难,走出困境,勇敢面对大学生活。

篇5:论大学和谐校园及其构建

-------论大学和谐校园及其构建

学校乃水,学生为鱼

-------论大学和谐校园及其构建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提出的和谐校园的要求的解读,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和谐向上的办学理念、和谐配置的教育资源、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和谐开放的校园文化、和谐活跃的学术氛围、和谐化成的育人机制等几个方面论述一个和谐的大学校园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进而提出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民主 科学 人文 开放

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提出了“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同心同德,奋力开拓”的新观点,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体现了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从而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这种和谐使学校在其内在凝聚力、对内外吸引力和向心力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这也正是学校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那么和谐大学校园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认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和谐向上的办学理念、和谐配置的教育资源、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和谐开放的校园文化、和谐活跃的学术氛围、和谐化成的育人机制。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生态系统。学生的校园生活满意度,应该成为评价校园和谐度的一个综合指标,和谐校园的建成最终让师生体验一份生命的精彩。第一,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搞好学习服务的。和谐的教育方式应呈现民主、自由、合作、进取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内,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杨英法,郝辉.构建和谐校园路径探析 [J].中国成人教育 2006(9)47-48

心情愉悦,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会被压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和谐教育,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情感和知识的人文因素去感染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尊重是和谐课堂的核心,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合作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敬,保证教学成功。教师要从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组织者,要看到学生思想品质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第二,和谐向上的办学理念

一个大学要坚持把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之使命。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已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并施,引导、促进学生成人、成材。大学应有的品位是“真正培养出一些智慧的才具,培养出一些有骨头、有广博知识,同时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的地方。

第三,和谐配置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配置,首先要做到学科发展的和谐,学校要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学校对学科和学院布局的调整,包括建设新校区、成立新学院、申办新专业等,都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协的重要举措。人事工作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学科调整,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在对不同学科人才的评价与管理方面多做工作,把不同学科的人事工作协调起来,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第四,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即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和谐校园环境的基本要求是幽雅、安全、卫生。良好的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优美的学校环境,对 邢宝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光明日报 2009年10月25日

师生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情感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兴趣爱好得到生发。这是一种“无声之教”。同时,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和谐的育人环境,这主要体现在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上。办学思想、培养模式、教育理念、管理体制、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等必须追求卓越,创造一流,力争做到信息网络化、管理现代化、规划科学化、环境生态化,使教职员工在和谐的氛围中工作,学生在人性化的环境中学习。

第五,和谐开放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不竭的动力。因此,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仅是 “量”的增长,更要在师范院校精神培育、办学特色、功能扩展等方面进行 “质”的提升;不仅仅是建设高楼大厦,更要创造一种健康、积极、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这是师范类大学育人的基础。师范类大学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突出职业特色、文化特色、环境特色和现代特色。具有鲜明时代性和个性特征的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将社会提倡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基本要素融于其中,通过教育教学、学术研讨、科技文艺等活动,启发、引导、熏陶、凝聚、激励、感染学生,从而塑造师范类大学特有的精神、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第六,和谐活跃的学术氛围。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曾说过,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学术环境。一个学校的学风不仅关系到学术队伍的建设、学术研究的成果以及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谐活跃的大学学术氛围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努力:第一,倡导学科专业之间互相交流。现在的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广泛,试着培养自己全面发展的能力。通过学科专业之间互相交流,优势互补,专业渗透,来活跃学生课后学习生活,和谐校园文化,能收到培养人才的理想效果。第二,开展更多密切结合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的学术报告。这种学术报告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性、专业针对性和科研引领性,不但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对其所学的专业有不少帮助。第三,学校采取措施加强学术钱昌仿、康礼志.浅议高职学院和谐校园建设.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道德、推动学风建设。比如举办学风建设研讨会以及科研人员学术规范培训班等;严厉打击重大的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一所学校的学术学风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这需要师生们共同来努力。

第七,和谐化成的育人机制

学校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容让搭建学校师生、师师、生生交际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校各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学校的每个成员性格有差异,兴趣、爱好有不同,但彼此包容,相互谅解,团结合作,和谐竞争。学校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形成合力,可以创造事半功倍的办学效益和育人效果。其核心是把人置于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人尊重人、人理解人、人关心人、人爱护人的氛围,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和谐校园应该形成有着良好的干群关系,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和谐校园里应该学术气氛浓厚,学术讨论得到保护,教师的工作和创造性得到尊重;和谐校园应该形成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科学的评价机制。“皆若空游无所依”,是鱼与水的和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声与静的和谐。“鸟是树金黄的心跳,树是鸟翠绿的羽毛”,追步着天人合一的境界。物物相谐,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审美理想。社会要发展,需要和谐,同样,校园要进步,也需要和谐。因为只有和谐的校园才能孕育出和谐的人,有了和谐的人才能去创造和谐的社会。

篇6:大学生建设和谐校园倡议书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们从小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成长。拥有一个美丽和谐的校园是大家共同的心愿。经学生会讨论决定,从本周起在校园内开展“创建和谐校园”主题活动。主要从学生群体进行宣传并开展活动,深化意识;努力为学校打造一个团结友爱、诚信守纪、尊师重教的和谐学生主体和一个具有丰富校园文化的和谐环境。

所谓和谐校园并非是“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而是学校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合力体现,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发展效应的反映。和谐校园的构建基于协调和默契,终于竞争与效益。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怎样构建和谐校园?

作为艺术学校,我们应当重视专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我们应当重视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应当重视学校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教育的过程是我们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我们应在主动学习、投身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情感、意志、行动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挖掘自身潜能,不断锻炼,努力提高。对待老师、同学要做到诚实守信、以礼待人;对待社会上的人和事要做到是非分明,努力做个好公民;对待家庭成员要做到尊老爱幼。大家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群体。

在创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活动中,希望大家认真了解有关内容,主动配合学生处及学生会的工作,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争取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使我们在主体和谐、关系和谐、氛围和谐的校园中快乐成长。

篇7:关于大学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思考

现如今,随着中共中央第十六届六次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觉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构建一个校园内部各系统协调运行、校园环境公平民主、师生之间融洽相处、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和探索。

大学文化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一个方面,先进的校园文化应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完备合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它是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而创造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另一方面,先进的校园文化还体现在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等方面。

然而,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学校的精神源泉。学校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康高尚的学校精神,可以成为一种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推动人们积极进取,育人成才,成为人们开拓奉献的精神力量。学校精神可以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可以使师生保持一致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营造浓厚的精神氛围,于无形中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学校发展的合力,对和谐校园建设具有根本性意义。构建和谐校园,需要确立学校的核心精神,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都要知道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同在一所学校工作学习,每一位成员能得到家的感受和家人的情谊,带着强烈的情感归属感,在合作和反思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体会事业的进步和成功,这将使极大的提供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广大的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那些蕴含着大学精神、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来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发挥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有三个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一是要注意建设民主校园,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各方面,学校应该做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加强校务公开的工作力度,应该创造条件,使我们广大师生以主人翁态度发挥自己的作用,认真参与管理。二是要注意建设诚信校园,领导对教职工要讲诚信,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讲诚信。而我们大学生更要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实事求是。当前,大学校园里还存在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如对考试纪律的漠视,以至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在偿还助学贷款上信用意识淡薄,以至违约现象常有发生;在就业中契约观念不强,以至经常发生毁约的问题等等现象。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三是要注意建设法制校园,广大师生应积极学法,自觉遵守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使学习、工作、生活秩序制度化、规范化。

篇8:培育大学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所谓精神文化, 是指大学师生在长期的读书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一所大学如果没有精神文化, 就无法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 和谐校园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培育大学精神文化, 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贯穿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具体表现为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忠于真理的求实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等;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态度和认识, 表现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其核心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精神文化, 应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不能厚此薄彼, 更不能顾此失彼, 而应统筹兼顾。

制度文化是联结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纽带,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情, 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则, 促使各部门形成合力。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为维持正常运转和教学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和组织性, 对大学师生的思维方式及日常行为具有引领和约束作用。培育大学制度文化, 应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大学的认知和感受来参与制度设计。应着眼于促进教学系统、科研系统、行政系统、后勤系统的互动互补, 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为大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良好氛围。

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反映,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外在表现。大学行为文化主要通过校风体现出来。校风包括学风、教风、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等, 是大学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集体风尚。培育大学行为文化, 应坚持育人为本, 引导学生不仅努力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大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培养教师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教学态度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怀。

篇9: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论文

【关键词】校园;大学生;和谐;心理

德、智、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心理健康状况更引起各方的关注。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可以说,和谐的心理塑造和谐的人生,和谐的个人共筑和谐的社会。

1.高校和谐现状

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容纳多种文化因子,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动态系统。不同地方的学生,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不同爱好性格的学生融合汇集,校园的和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和谐高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到,当今大部分的高校,是和谐的。这体现在,高校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可以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学校政策、制度、措施上设置的合理,为和谐校园构建提供了系统基础;校风状况的良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术气氛的浓厚,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师生面对问题的积极态度,学生心态的端正等等。

同时,在建设高校和谐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这些不和谐的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社会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逐渐变得多样化,这也使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对问题具有不同的看法,网络化的时代,更是让社会各种消极的声音,各种负面的言论,充斥着大学生视线。这一系列的不和谐因素,都会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社会的影响,校园文化就容易受商业化的影响,校园内的精神文明也因而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接受的文化,就会被打上商业的记号。

1.2 学校的领导核心,是否可以凝聚人心,是否可以团结力量,将影响着人心归向的问题

高校领导班子的政策处理不当,会造成人心涣散,产生不同的矛盾,让校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同时,校园机制的不够健全,管理的欠缺科学,秩序的不良好,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当由于运行不当而造成混乱局面,就会破坏校园良好的氛围,使各种关系间容易出现不协调,这就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不和谐[1]。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的扩招,让许多高校出现了物质资源不足,师资力量缺乏和教育质量不高的情况

同时,一个老师负责过多学生,直接导致对学生重视和关注的缺乏。当学生对学习感觉没有前景,没有希望,就会出现迷茫的心情,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不安,这些都是高校整体发展不和谐的表现。

1.4 高校还未完善的心理系统的规范和心理危机管理,心理方面专家老师的欠缺,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方面的需要

当学生疲惫于处理各种摩擦,解决各种矛盾,而没有系统的规范的支持,就会出现失望的心情,情绪会出现烦躁。这时候,就容易形成和爆发突发的心理危机,造成校园的不和谐。

1.5 思想健康方面的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去适应和谐社会的内容

但思想教育的有关课程,存在着文本教育的倾向,枯燥的说教和缺乏实践的书本内容,使大学生觉得乏味,而难以感受到它的价值、作用。这种与实际目的的不符合,与实际现实的不适应,造成了思想健康方面的教育的不和谐。

1.6 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足,也影响着高校的不和谐

当面对压力、竞争和挫折时,学生心理脆弱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接受挫折程度低浅,就可能会出现由于挫折而自产生气馁的情绪,进而放弃努力的行为。

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高校校园氛围,学生的自我意识等,都可能是不和谐事件出现的诱因。

2.如何构建和谐心理和谐校园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多系统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学校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所以构建和谐校园就要做到各方面关系的和谐。

2.1 一方面,学校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面对复杂的外部社会环境,学校只有选择趋利避害,通过自身系统的建立,去影响校园内各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 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态,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屏蔽外环境的影响。因而,高校应该构建一个有良好风气的和谐校园,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素质和修养的环境。高校可以从清理和截断不良信息入侵校园方面努力,严厉打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色彩的行为,让正面的信息在校园传播,倡导积极的实践行为,将校内各种活动规范化等。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得到各方面的完善。

2.1.2 提高校园管理者和教师的素质

只有一支素质高,而且品德形象良好的队伍,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好,营造出浓厚的高尚的校园氛围,对学生起良好的示范作用。所以,高校要不断提高校园管理者和教师的素质,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风貌的影响系统,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在管理方面,要避免理论滞后和方法落后的现象。在宣传文化教育方面,要注重学生的需求,深入考虑宣传什么,考虑如何传播效果更好,还要积极创新,让教育更好地在学生中实现。

2.1.3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体现导向性和价值性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价值体现呈现多元化。因此,高校就应该加强校园的政治文明这一主旋律,抓紧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导向性,预防不良的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在校园中蔓延、传播。具体表现为,要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宗旨,不能只关注文化活动表层的娱乐性、商业性,要把校园文化提升到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高度上来。通过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去分辨生活中的文化垃圾和消极的文化信息,提高抵御不良文化意识的能力。[2]

2.2 另一方面,和谐校园的关键,心理和谐是基础,而学生心理的和谐是关键,所以,高校要重视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健全人格中的作用,采取各种形式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2.2.1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制度建设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包括大学生心理支持体系,心理预防体系、心理预警体系,心理危机处理体系。大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的积极预防与心理健康的发展,是要求通过有效的心理机制满足的。因此,高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将主要任务,定位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2.2 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应当扩大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规模,结合兼职人员,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服务。同时,选拔、培训一批优秀的心理朋辈互助队员,通过朋辈间互动去开展心理服务,提高大学生和谐心理建设的广泛性与实效性,在高校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四级关注和防御系统。

2.2.3 构建心理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心理知识的教育方面入手。高校可以设立一些心理方面的课程、选修、公开课等,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把握;另一方面让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有利于提高朋辈心理工作者助人自助的技能,保证高校防御系统的良好运作。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要不断优化,以大学生的生命历程为线索,以大学生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为主线,去探讨具有实用处方性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3]。

2.2.4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活动[4]

高校可以定期派发心理卫生知识传单和小册子,张贴心理驿站喷画,做专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通过灵活、亲近的各种方式,普及心理知识,让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心理方面的东西,让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另外,高校可以开展具有价值性的、导向性的、各种丰富的心理特色活动,如心理情景剧、朋辈团体辅导、心理游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认识自我、自我调整,得到个人的健康发展,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这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发现和处理,探索可以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

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促使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把各项事业的不断推向前进。这种趋势是必然的。因此,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发动全校师生,呼唤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自觉行动,努力为此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郭祥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又好又快发展[R].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2009.

[2]李木柳.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08,1(25):89-93.

[3]何放勛.试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1(14):

85-88.

[4]于秀丽.构建高校朋辈心理互助体系的新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36-38.

上一篇:高中考前物理必背知识点资料总结下一篇:销售跟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