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谐教育

2024-06-22

大学和谐教育(精选十篇)

大学和谐教育 篇1

一、建设和谐大学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制订了国家的未来发展策略:“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在大学中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大学改革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大学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

二、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学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建设者和受益人,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和谐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现状决定了采取相应思想教育措施与行动的紧迫性。袁济喜认为,当代美育在审美人格构建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克服过度物欲化的价值观,另一个重要职责便是对于人格与个性的提升。由此看来,审美理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最有生机活力的一环。

审美理想既是人类审美活动发展的历史积淀,又是对美的最高境界的一种向往,它以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现着人类对美好现实和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鼓舞着人们按审美规律有目的地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理想教育与审美理想相结合会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实践证明,人们在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中,总是把自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判断和审美理想统一在一起进行,这里面包含着对有价值的、善的、美好的生活追求,并希望把美带到自己的全部生活中。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审美理想的召唤下,培养高尚的精神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并学会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美,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艺术审美修养。

三、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

审美理想是人们所期待、崇敬和追求的最高文化境界,是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部分。大学生的审美理想包括:(1)对美的形式的追求;(2)对美的生活的追求;(3)对校园之美的追求;(4)对家庭和社会之美的追求;(5)对人格之美的追求。

首先是对美的形式的追求。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对“色彩、形体、声音”等方面的美有所欣赏和感受。比如“对美的色彩的追求”表现在对各种颜色的鲜花的喜爱,对五颜六色的服饰的痴迷等等;“对美的形体的追求”表现为对物体的比例、对称、曲线乃至黄金分割律的天然爱好等等;“对美的声音的追求”表现为爱听美丽动人的音乐,用各种美妙的音乐做自己手机的铃声,喜欢说话有磁性的嗓音等等。当然,在这些对美的形式的追求过程中,也暗含着除“单纯整一、对称均衡、比例协调、节奏韵味、多样统一”的普遍审美判断标准之外的“生活气息美、活泼动感美、优雅气质美、形式超越美”,这些内涵体现着大学生对形式美的生动理解和感受。

其次是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大学生们热爱大自然,喜欢旅游,喜欢挑选适合自己的时装,乐于在网络时代的网络虚拟世界中传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希望自己有健美的形体、高雅的举止。他们一般都对艺术有特殊的偏爱,在学习之余喜欢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参观展览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尝试着进行美的生活的创造,比如把宿舍布置得清洁整齐,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精美的插花,在教室的墙上张挂漂亮的摄影作品和书法名画等艺术品。

再次是对校园之美的追求。校园之美既指具体校园环境的美丽,也指校园文化氛围之美,还指无形的学校精神之美。“校园环境之美”主要体现在校园风景的优雅美丽、各类建筑的古朴新颖、校园造型的别出心裁、人文景观的搭配得当。“校园文化氛围之美”主要体现为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开放自由、校园文化能表现大学生们的青春热情等方面。“学校精神之美”体现为学校处处以学生为主人,一切为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服务,鼓励学生顽强拼搏、富于创造性地学习与生活,老师们言行举止洒脱儒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理想与社会信念。

然后是对社会和家庭之美的追求。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和睦的家庭能给他带来无限的温馨,一个有道德的家庭能培育他的纯洁与高尚,一个举止高雅的家庭能锻造他的气质风度,而一个争吵破裂的家庭会带给他身心的无比痛苦,一个堕落败坏的家庭只会给他走向犯罪的深渊埋下定时炸弹,一个庸俗无聊的家庭会把他熏染得面目全非。社会之美主要包括社会制度之美、社会公德之美、公民精神面貌之美、环境气候之美等,大学生对社会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如果社会面貌恶俗不堪,大学生们就没有了追求美好高尚的可靠精神保障;如果社会面貌和谐美丽,则大学生们会觉得其理想与奉献皆有实现的价值意义与可能性。因此,小到家庭环境,大到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大学生审美理想信念的外部气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审美精神基础。

最后是对美的人格的追求。大学生的人格之美主要内容包括:(1)美的日常心情,即有美好的生活态度,能开朗、愉快、幽默地过好每一天;(2)美的惯常心态,即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调控自己;(3)美的交往能力,即有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的交往能力,能以主动开放的态度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并与他人和睦相处,思想与行为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4)美的生活情趣,即有高雅的审美情趣,能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审美思潮的侵蚀,有辨别美丑的判断能力,自觉地创造美好的生活;(5)美的理想信念,即能为高尚的理想与信念而奋斗终生,即使遇到任何困难与挫折,都能勇敢地面对,最终实现这些美好的理想信念。

四、如何服务于和谐校园建设和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的实施

一方面要抓好硬件设施建设,包括美化校园、设置审美娱乐设施、设立审美理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各项竞赛评比标准、制订奖惩措施、建立舆论监督机构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必须和校园环境的美化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白天在教室的时间比较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和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他们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所以说,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进行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同时,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比如音乐课堂上播放的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以通过相关讲解来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而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以通过对相关地域文化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艺术审美教育目的。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篇2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犯罪率也在逐年提高。本文通过介绍大学生犯罪案例引起的反思,总结出造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其中包括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手段以及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完善大学生课余生活,从而促进大学校园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高等教育 法制教育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2-0041-02

一 大学生犯罪概述

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将来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人们往往把大学生定义为“天之骄子”、“国家栋梁”。曾几何时上大学是一代乃至几代人的梦想。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大学校园。但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大学生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

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后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药家鑫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

药家鑫案是2011年社会舆论的热点事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案发之初社会反响强烈喊杀声一片,到后来的“同学请愿”、“教授呼吁”,人们争议的焦点在于对药家鑫的判罚。虽然最终结果已经尘埃落定,但是人们也不禁要问为什么?药家鑫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父母、邻居、同学眼中的好学生,是什么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二 大学生犯罪成因

大学生犯罪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犯罪原因也具有特殊性,我认为应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本身来考虑。

1.家庭原因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然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子女智力上的培养。高考体制下,成绩的高低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也可称之为人格障碍。当子女考入大学后,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如我班2010级BCIT的某同学,自幼父母离异,从小便和父亲一起生活。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父子聚少离多,平时交流很少,更谈不上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久而久之,父子间的关系越来越差。

2.社会原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错误的舆论导向促使人们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这使有些大学生心理不平衡,拜金主义思想不断膨胀。钱的多少已成为许多大学生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特别是一些腐败分子以权谋私,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影响,导致其理想、信念的困惑和动摇。另外,教育收费方式的重大变化,给一些学生家庭加重了负担,为了“弥补”经济上的不足,他们就以违法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3.学校原因

大学阶段是人生十分重要的时期。大学教育是决定着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关键。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等也无人过问。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底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4.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跨入高等学府后,有的人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对自身缺乏准确的定位,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之离开家庭,走上了社会,便逐渐滋生了好逸恶劳、学习松弛、自私自利、害怕艰苦、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等不良习性。而一旦面对犯罪的诱因,在不能正确辨别是非的情况下,就容易以身试法。

三 预防大学生犯罪措施

1.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手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手段,能够更好地约束学生行为,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当然完善管理制度和加强管理手段并不是要求学校要教条地粗暴地去干涉学生生活,而是用科学的方式合理引导,使学生自觉地遵守。

2.加强学生法制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应只是看成绩的好坏,更应该注重思想品德方面,应当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大力开展法制讲座,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如食堂、寝室宣传法律知识,利用班会、团会、心理活动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与此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开展文艺、体育等活动,重视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进学校与家长联系,共同促进校园生活和谐发展

大学生往往是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异地求学。因此,学校便成为他们主要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而有的同学在家里和在学校的表现却是截然不同的。如我班有些同学在学校做事情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而回到家里却从不帮父母做任何的家务,人也十分叛逆。还有些同学在父母面前十分听话乖巧而在学校却很少与同学交流参加集体活动。因此,增进学校与家长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双方通过沟通,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校成为学生与家长沟通的纽带,让家长成为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促进校园生活和谐发展。

四 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大学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因此,作为大学辅导员,应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校园生活的和谐发展。

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 篇3

一、建设和谐大学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制订了国家的未来发展策略:“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在大学中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大学改革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大学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

二、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学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建设者和受益人,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和谐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现状决定了采取相应思想教育措施与行动的紧迫性。袁济喜认为,当代美育在审美人格构建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克服过度物欲化的价值观,另一个重要职责便是对于人格与个性的提升。由此看来,审美理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最有生机活力的一环。

审美理想既是人类审美活动发展的历史积淀,又是对美的最高境界的一种向往,它以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现着人类对美好现实和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鼓舞着人们按审美规律有目的地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理想教育与审美理想相结合会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实践证明,人们在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中,总是把自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判断和审美理想统一在一起进行,这里面包含着对有价值的、善的、美好的生活追求,并希望把美带到自己的全部生活中。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审美理想的召唤下,培养高尚的精神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并学会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美,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艺术审美修养。

三、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

审美理想是人们所期待、崇敬和追求的最高文化境界,是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部分。大学生的审美理想包括:(1)对美的形式的追求;(2)对美的生活的追求;(3)对校园之美的追求;(4)对家庭和社会之美的追求;(5)对人格之美的追求。

首先是对美的形式的追求。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对“色彩、形体、声音”等方面的美有所欣赏和感受。比如“对美的色彩的追求”表现在对各种颜色的鲜花的喜爱,对五颜六色的服饰的痴迷等等;“对美的形体的追求”表现为对物体的比例、对称、曲线乃至黄金分割律的天然爱好等等;“对美的声音的追求”表现为爱听美丽动人的音乐,用各种美妙的音乐做自己手机的铃声,喜欢说话有磁性的嗓音等等。当然,在这些对美的形式的追求过程中,也暗含着除“单纯整一、对称均衡、比例协调、节奏韵味、多样统一”的普遍审美判断标准之外的“生活气息美、活泼动感美、优雅气质美、形式超越美”,这些内涵体现着大学生对形式美的生动理解和感受。

其次是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大学生们热爱大自然,喜欢旅游,喜欢挑选适合自己的时装,乐于在网络时代的网络虚拟世界中传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希望自己有健美的形体、高雅的举止。他们一般都对艺术有特殊的偏爱,在学习之余喜欢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参观展览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尝试着进行美的生活的创造,比如把宿舍布置得清洁整齐,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精美的插花,在教室的墙上张挂漂亮的摄影作品和书法名画等艺术品。

再次是对校园之美的追求。校园之美既指具体校园环境的美丽,也指校园文化氛围之美,还指无形的学校精神之美。“校园环境之美”主要体现在校园风景的优雅美丽、各类建筑的古朴新颖、校园造型的别出心裁、人文景观的搭配得当。“校园文化氛围之美”主要体现为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开放自由、校园文化能表现大学生们的青春热情等方面。“学校精神之美”体现为学校处处以学生为主人,一切为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服务,鼓励学生顽强拼搏、富于创造性地学习与生活,老师们言行举止洒脱儒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理想与社会信念。

然后是对社会和家庭之美的追求。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和睦的家庭能给他带来无限的温馨,一个有道德的家庭能培育他的纯洁与高尚,一个举止高雅的家庭能锻造他的气质风度,而一个争吵破裂的家庭会带给他身心的无比痛苦,一个堕落败坏的家庭只会给他走向犯罪的深渊埋下定时炸弹,一个庸俗无聊的家庭会把他熏染得面目全非。社会之美主要包括社会制度之美、社会公德之美、公民精神面貌之美、环境气候之美等,大学生对社会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如果社会面貌恶俗不堪,大学生们就没有了追求美好高尚的可靠精神保障;如果社会面貌和谐美丽,则大学生们会觉得其理想与奉献皆有实现的价值意义与可能性。因此,小到家庭环境,大到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大学生审美理想信念的外部气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审美精神基础。

最后是对美的人格的追求。大学生的人格之美主要内容包括:(1)美的日常心情,即有美好的生活态度,能开朗、愉快、幽默地过好每一天;(2)美的惯常心态,即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调控自己;(3)美的交往能力,即有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的交往能力,能以主动开放的态度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并与他人和睦相处,思想与行为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4)美的生活情趣,即有高雅的审美情趣,能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审美思潮的侵蚀,有辨别美丑的判断能力,自觉地创造美好的生活;(5)美的理想信念,即能为高尚的理想与信念而奋斗终生,即使遇到任何困难与挫折,都能勇敢地面对,最终实现这些美好的理想信念。

四、如何服务于和谐校园建设和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的实施

一方面要抓好硬件设施建设,包括美化校园、设置审美娱乐设施、设立审美理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各项竞赛评比标准、制订奖惩措施、建立舆论监督机构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必须和校园环境的美化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白天在教室的时间比较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和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他们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所以说,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进行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同时,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比如音乐课堂上播放的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以通过相关讲解来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而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以通过对相关地域文化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艺术审美教育目的。

和谐教育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篇4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和谐能产生美, 产生最佳效益。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强调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 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实际出发, 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 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 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与激励教育、创新教育、愉快教育一样, 都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

尽管近几年来中国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科学全面的分析改革,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教学的实际投入依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反差, 大学英语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实际要求, 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依然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学习者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1]。这与中国目前提出的和谐教育的目标不相协调, 切需改革和引起重视。

二、怎样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和谐发展

(一) 构建明确的教育目标

我们知道, 外语教育有其外在目标 (external goals, 如出国、获取信息等实用目的) 和内在目标 (internal goals, 如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了解不同的文化、提高个人素质、发展公民素养等) 。余卫华教授认为, “学生当今所面对的是一个由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组成的相互频繁交流与接触的社会, 而且学生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 也有外语学习的潜在能力, 所以我们要通过外语教育达到使学生具备一定国际化意识的目的, 为他们能成为未来的世界公民创造条件。”[2]因此, 外语教育不是单纯的语言能力培养, 它本身就包括人文素质和综合文化修养的提高。

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如Crystal所言, “英语已经完全达到了全球化的地位”[3]。如今, “全球性”将外语教育的目标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正如吉尔斯 (Barry K.Gills) 和汤普森 (William R.Thompson) 所说的那样, “在我们这个时代, 我们毫无疑问正在见证着一股指向形成一种‘世界意识’的推动力, 全球化的进程日益推动着人类走向与他人在身体上和交往上更多的亲近。这不是臆见而是在全球性条件下的真实存在”。而要真正地实现“全球性”, 英语教学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座桥梁。由此可见,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明确其目标是培养在全球化进程中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两大主体, 其主体性发挥对教育活动的推进和深入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学生那儿, 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罗杰斯认为,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 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 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 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 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由此可以看出, 师生关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尊重学生人格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下, 教师应在对学生的肯定、信任、期望和宽容中实现对学生的尊重, 营造活泼、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从自我压抑和他人压抑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大学里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环境, 并且英语水平差距有可能很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热爱学生, 对学生充满爱心。融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和睦相处, 相互尊重, 无障碍地自由交流。现在的大学校园, 很多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缺乏心灵的交流、真情的沟通。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对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 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反应, 由此常常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关键。教师对学生做到宽容、理解, 努力创建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与轻松的情境, 使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得到加强。

(三) 建立和谐的英语课堂

一个和谐的英语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在David Nunan和谐教育理论中, 将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多因素考虑到第二外语教学中去, 强调学生情感, 培养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他曾经指出从良好的学习策略而言, 学习者的性格因素比各种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更具有现实意义。他提出:强调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重要且易变的因素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态度, 包括对教师的态度、学习伙伴的态度以及对目的语的态度;强调了学习者个体因素,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活动都要从学习者出发, 掌握“学会”本领。

首先, 教师要把学生解放出来, 创建一个轻松、自然、和谐、开放、愉悦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心情舒畅, 乐于学、勤于练。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 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当堂练习的机会、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宽容和解放, 都会使人际关系和谐, 使学生精神舒畅、智力发展, 使课堂充满着人情味儿, 使教学产生有效性。

其次, 教师要注重平等讨论、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教师不能把自己当做真理的化身, 而应当把教学过程堪称是与学生共同探索真理的过程。课堂不能成为死气沉沉的教师“一言堂”, 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自由进行争辩, 让英语课堂尽量做到“开放”。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并把某种激活的思想, 把自己个人化实践性知识带进课堂, 引导学生探寻自己的认知视阈, 从而打破现实中教师主体性现象。

最后, 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在构建和谐英语课堂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的。教师所担当的角色是按照教师自己的意图事先安排好教学方案, 向学生解读并统一发号施令, 而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们往往遵循课本内容的传授, 强调英语句型和语法知识的巩固, 而疏忽了学生对语言的掌握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就导致出现了许多所谓的“高分低能”的学生, 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的学生却不会用英语写信, 也无法用流利的汉语进行英语翻译, 口语能力则更差。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 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大学英语教师积极改变现有教模式和教学方法,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中来, 将多种教学手法引入课堂教学,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参与讨论, 大量利用英语课本以外的辅助教学工具, 如时事新闻、多媒体以及网络资源等, 做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从而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培养出一批具备高语言素养、具有很强应用能力的学生。

俗话说,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针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内容, 教师应该多思考、多研究,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 创造机会,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唤醒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尽情发挥, 使教和学达到和谐统一。

(四) 增强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教育是传授人类的精神文化, 关注人的价值及其表现, 致力于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作为人的内在精神之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文化体系的统一中去探索和把握人类的价值、理想和追求。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业已成为共识。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通常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涉及各类学科与话题, 因此, 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与人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要掌握好一门外语, 学生就必须要博览群书, 获取丰富的背景知识, 将学英语视作与不同文化交流对话的过程, 搭建英语学习与人文学习的桥梁。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注重发挥语言的载体作用, 利用语言教学的自身优势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合格大学生。

三、结语

尽管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日趋深入, 教学方法也日趋全面多样, 但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育功利化的影响, 使得英语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高分低能”、“高学历、低素养”的现象依然很普遍。大学英语教学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更影响到学生作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和谐教育的大环境下,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信任、尊重、乐观向上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是使英语教育真正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文霞, 罗立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 2004, (3) .

[2]余卫华.国际化、全球化与外语教育[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18) .

[3]Crystal.David.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大学和谐教育 篇5

常州轻院轻化系唐一鑫

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以人为本”等关键词放在突出位置。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现代教育趋势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容可涵盖内外环境、软硬件、心理状态、学习氛围、教研机制、校园文化和谐等。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以生为本一原则和要求深化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等方面的改革,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以生为本”就要把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生为本"既要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一、“以生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以生为本,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宏观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加强领导班子办学能力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要素

大学和谐教育 篇6

关键词: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高等学校承担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按照和谐社会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是每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重任。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

作为和谐社会的子系统,在高等教育工作层面,“和谐校园”一词被较广泛地使用。和谐校园的内涵,不同专家、学者从概念、要素、重点等方面做了若干种阐述。本文以为,从特征上进行把握有助于对和谐校园内涵的理解。

第一,方向性。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办学宗旨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造就一大批堪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公平性。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教育的公平性。要确立广大师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保障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为每一个教师充分施展才华提供机会和舞台,为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平台和条件。

第三,创造性。创新是高等学校社会价值的重要内容,高校不仅要进行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还要率先进行体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要倡导求实的学风,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第四,情感性。和谐校园应当是一个有共同情感和共同价值的校园,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要注重人文关怀,倡导“师道”精神。

第五,发展性。发展性包括学校的发展和和谐校园内涵的与时俱进。和谐校园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应当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统筹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学校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校风、学风和大学文化建设为核心,以依法治校为手段,以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以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

二、和谐校园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时代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着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用反映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利益和愿望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转变其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促使其思想行为向着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社会活动。为一定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体的、历史的,虽然一定阶级的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但同一阶级针对不同对象,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形式、内容、方式、方法、体制、管理等等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或者在教育的重点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这就要求客观地分析受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全面地把握以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客观形势,明确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坚持与时俱进,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背景的和谐校园系列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突出的时代特征。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等教育的各项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教育改革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绝大多数高校在高等教育这种大发展的形势下也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点上,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露。因此,必须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把握好改革与发展的速度和速率,调整好学校工作的战略重点,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巩固改革成果,调整发展思路,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不断实现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二)构建和谐校园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客观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和谐的因素增多,主要表现在:发展方向和价值选择的困惑;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落后的教育模式带来的受教育者的困惑。集中体现为:标准的高深、内容的抽象和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冲突;思想道德教育与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对人格心理需求塑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和形式与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之间的矛盾;单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与人的多样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基于和谐校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一)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导向

高校历来都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争夺的地方,办什么性质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和谐就是“和而不同”,是“和”与“不同”的辩证统一。没有学术自由,百花齐放,谈不上和谐,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但是只有自由,没有方向,同样不能够和谐。当前高校中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方面还很突出,部分大学生面对新事物、新问题不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去分析,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甚至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这是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理直气壮地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去占领主阵地。“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要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来引领多样化的校园思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这是我们应对多元化的必要举措,更是社会主义大学以及建设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二)教育主题上:弘扬“爱与责任”为核心的和谐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共同愿景、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以和谐为特征和导向的校园文化,它包括良好的学校精神、优良的学校校风、融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价值取向、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等。2005年4月,周济部长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爱与责任——师德之魂》的文章,把“爱与责任”作为师德建设的主题。爱与责任不仅是师德建设的永恒主题,而且也是大学精神之所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之要义。教师讲“爱与责任”,才能够潜心治学、诲人不倦,既教书又育人,把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作为份内之事;学校管理者讲“爱与责任”才能自觉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生讲“爱与责任”才能充满爱心,富于社会责任感,才能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才会养成合作精神、诚信品格、高尚情操。

(三)教育形式上:坚持实践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互促进

实践创新是对大学生理论和专业学习的检验,也是大学活力和创造力的体现。青年大学生处于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实践创新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抓住这一切入点,坚持实践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譬如,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并选拔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大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促进实践创新活动出成绩、出亮点。另一方面,要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吃苦精神养成的重要契机;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增强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活动载体。同时,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实践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

(四)工作方式上: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并提高有效性。要重点解决四类困难:

1、学习困难:要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经济困难:充分利用奖贷补助,帮他们重拾信心,让学生树立“贫穷不可怕,劳动得报酬”的自立自强观念。

3、心理困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通过有效的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4、就业困难:要建立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解决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

(五)队伍建设上:建设学习型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组织保证,必须高度重视。要建设一支以“爱与责任”为工作指南,具有和谐理念和和谐工作技能,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面对和谐校园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多数辅导员年纪轻,理论功底浅的现状,积极引入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理论,大力倡导团队学习的氛围,积极开展工作交流研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项目化、成果化,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和水平,鼓励他们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六)保障机制上:坚持齐抓共管全员育人

要以加强党对和谐校园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为核心,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员育人的保障机制,在此机制下建设四个子系统。

1、建立党委书记挂帅的学校和谐校园与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建立以分党委书记、院长为主要负责人的院系和谐校园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负责贯彻实施、督查落实,特别要督察教师在和谐校园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并纳入教师考核中。

3、建立学校党群部门、教务、保卫、后勤、“两课”教学单位、关工委及各院系纵横联动的工作机制。

4、建立学生工作部、团委和党支部、学生会、科协、社团等学生工作系统的工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充分发挥党团学组织在和谐校园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Z].2005-02-19.

2、王建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陆士祯.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与教育实践[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Z].1999-09-29.

论大学和谐教育的非经济因素研究 篇7

一、影响大学和谐教育的主要“非经济”因素

当下各个大学的和谐教育缺失的现象很普遍,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当前, 我国仍是人口大国,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在国家财政拨款支持有限前提下, 现有的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呈现出明显的不足, 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分配, 间接造成大学实施和谐教育的困难。教育资源供给短缺, 是我国教育供求关系基本矛盾的反映。国家财政收入的高低, 必然影响制约教育投入的水平, 同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虽然是造成教育不公的重要原因, 但却不是唯一原因, 除了经济原因, 还有很多我们不能忽视的“非经济”因素。

1. 和谐教育理念的偏颇。

首先, 大学和谐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狭隘性, 它是对教育非功利价值的忽视。教育问题, 直接关系到个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前景, 能否持有一种视野开阔, 并有利于个人潜力开发, 有助于国家、民族和人类朝着和平、民主与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可以说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然而, 正是在这一点上, 长期以来的一种狭隘观念, 学校存在行政化倾向, 忽略了教育的非功利价值。其次, 教育理念的偏颇还体现在教育公平理念的局限性。教育的公平, 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入学机会和对教育资源的占有方面, 认为学生只要拥有相同的入学机会, 就占有同等的教育资源或得到同样的教育, 这实际上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制约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系列复杂因素。教育的公平, 不仅体现在起点的公平上, 更应体现在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上, 即教育效果要对等。对教育公平的意识没有与时俱进, 忽视教育公平理念的局限, 造成了人们只关注教育公平的经济因素而忽视教育公平问题中的非经济因素。大学校园是知识精英的集聚地, 它不仅产生了知识和思想, 还为社会提供道德理想, 人们对它寄予极大的厚望, 大学应充分运用知识资源和公共身份优势, 强化社会公平正义理念, 发挥其维护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 评价制度的片面性。

大学评价制度的片面性不仅体现在学生方面, 也体现在教师方面。目前一些大学往往把大学教育的功能定位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方面。他们认为学生只要把专业知识掌握扎实, 学校的办学目标就实现了, 于是过多地强调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术的训练, 弱化了校园文化建设, 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的单一性。在这种导向下, 学生读书也越趋于功利性, 另外有的高校错误地把高等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 致使校园文化风气不良, 很多大学生通过做生意而荒废学业的行为非常普遍, 还有的高校喜欢用直接的功利性来衡量文化活动的价值, 认为校园内涵建设对日益严峻学生的就业形势意义不大, 正是这些教育评价取向的扭曲使许多知名高校丢失了原有的大学精神,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益处。大学自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以来尽管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对于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仍不足, 实际上是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在人文精神的培育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及管理者是主导, 学校人文环境和人文底蕴主要是由教师和管理者来营造的, 正因缺乏对他们的培育, 导致出现了学校管理制度缺乏人文关怀, 管理水平和效率低下, 某些教师浮躁, 功利行为不断蔓延, 某些教师道德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 这给大学教育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应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全面评价, 使教师评价体现出以育人为本的出发点, 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个体性, 以摒弃那种片面的教师评价。

3. 师德教育的表面性。

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所具备的思想品质。这样就规范了教师在教育实施中应该具备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公平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这是学生对教师最大期望。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和诚挚对待, 就会感受到相应的尊重和理解, 就会增加进步的信心, 获得进步的动力, 从而朝着更大的目标迈进。但是现实中有部分学校未重视对教师进行公平观念的教育, 有的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呈现的不公行为不加制止。在教书功利性的影响下, 不少人的价值取向趋于实利, 一些教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淡忘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责任感, 将教育资源留给了对自己有利的学生。从目前现状看, 师德教育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未将师德教育提到重要议程, 教师培育中大多也只注重对教学技巧的培训, 很少关注师德教育;二是教育目标不清晰明确, 没有专门制订师德教育的方案;三是宣传缺乏广度和深度, 教师对师德教育意义及作用认识不足, 少数教师应该以积极姿态自觉接受师德教育;四是师德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缺乏新意, 同时师德教育方式单调, 导致教师缺乏学习兴趣。

二、结语

大学和谐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是大学教育的科学举措与正确理念, 是大学教育的奋斗目标与理想境界。践行大学和谐教育, 不应忽视影响和谐教育的非经济因素, 青年大学生应该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育成为理想远大、知识丰富、信念坚定、视野开阔的新一代, 同时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新一代, 让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灿烂的光彩!

摘要:大学只有与时俱进地推行和谐的教育方略, 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本文探讨了影响大学和谐教育过程中较容易忽视的非经济因素, 践行大学和谐教育, 不应忽视影响和谐教育的非经济因素, 和谐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是大学教育的正确理念与科学举措, 是大学教育的理想境界与奋斗目标。

关键词:大学和谐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略,非经济因素

参考文献

[1]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22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29.

[3]衍健.世界一流学府看好的10项素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192.

[4]李世平.大学教育的和谐与和谐的大学教育[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8 (1) :38-42.

当代大学生和谐幸福观教育探究 篇8

1. 加强大学生和谐幸福观教育是应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认知现状的迫切要求

受市场经济各种观念的影响, 有部分大学生认为钱是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 把追求金钱、物质享受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机遇在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上至关重要, 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幸福而不顾忌获取方式。否认幸福要靠脚踏实地的劳动和创造来获取, 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努力拼搏的过程, 这种认知现状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大学生和谐幸福观教育。

2. 加强大学生和谐幸福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协调眼前利益、幸福与长远利益、幸福;协调当代人的利益、幸福和后代人的利益、幸福;协调个人利益、幸福与他人或社会利益、幸福;最终达到主体间幸福的和谐发展。但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 由于每个大学生个人兴趣、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都不尽相同, 因此在追求幸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和谐幸福观教育,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 加强大学生的和谐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和谐幸福观教育,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关注生命本身对幸福获得的重要地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强调社会劳动是实现幸福和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现实途径, 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和道德评价观。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关注大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综观我国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实践,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呈现如下特点:

1. 缺乏个体获得幸福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个体总是以某种形式生活在整体中, 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是整体的状态, 最优先考虑的是整体的需要, 最优先照顾的是整体的利益, 这样的思维定式导致人们容易忽视对个体的关怀。就幸福观教育而言, 人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 尤其是一个人的意识、情感、意志、观念的形成更有赖于人的个性基础。我们倡导素质教育, 尤其要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的教育, 真正实行“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因此, 我们急需探索有利于个体获得所需幸福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2. 缺乏有效整体互动机制

传统人生观教育中隐含的幸福观教育观念往往把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环节集中在学校教育, 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幸福观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温床, 父母的一言一行潜在地影响他们对幸福的理解, 父母往往把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寄托于学校, 忽视了其自身对孩子的影响, 使得幸福观教育在家庭与学校链接环节出现了“断点”。社会是大学生发挥其所积累知识的最佳场所, 每一个大学生最终都要步入社会, 在社会实践中寻找立足之地, 构建他们所追求的幸福美好的生活, 而社会是复杂多变的, 科技的进步推动时代车轮的快速前进, 仅靠学生在高校所接受的德育理论知识已经很难同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 造成了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家庭、学校与社会在幸福观教育渠道上显然无法达成最大的合力, 三者之间缺乏整体互动机制的推动与保障, 进而影响了幸福观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3. 缺乏时代色彩的注入

在教育方式上, 我们偏重道德知识灌输方式的德育方法, 这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德育实践中的德育课程比较缺乏德育的现实取向, 高校除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外, 较少对大学生进行现实的、与时代密切相关的幸福知识教育, 如针对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及当前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增多进行珍惜生命教育, 针对当前大学生不合理消费与感恩心理不足的现状进行科学理财教育与感恩教育。这样的德育课程内容设置与德育方法, 导致德育过分强调其理性和未来性, 却忽视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学生的幸福指数偏低。

三、加强与改进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举措

1. 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在当今社会, 人们往往注重在物质地位上相互竞争, 这可以通过下面的比喻形象说明:两个人在一条风景优美的路上散步。一开始, 两人都走得很慢, A走在B前面。从欣赏风景角度, 两人都很幸福。而从相对位置来讲, A快乐, 而B不快乐。为了赶上A, B加快了步伐。相应的, A也加大了脚步。就这样, 两人越走越快, 从最初的散步到大步流星, 再到后来的奔跑……从欣赏风景角度, 他们获得的幸福大大降低了, 因为两人将精力都放在了奔跑上。这个比喻是当今物质竞争社会的一个缩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就要引导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就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和把握享受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幸福追求, 而对他人和社会集体的幸福关注不够;比较重视感知幸福, 而对创造幸福准备不足;比较重视家庭对幸福的影响, 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不仅应把今天的大学学习看成是实现将来幸福的需要, 更应看到学习本身也是创造幸福的一种活动, 摆正学习的目的, 在学习中创造幸福、感受幸福。我们要弱化对金钱和物质地位的竞争, 从而减少人们在金钱和物质地位上竞争和攀比的压力。

2. 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个人离不开社会, 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只有在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肯定和表扬时, 才能体会到精神上的愉悦, 享受到成功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因此,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要在大学生当中大力倡导奉献精神, 使他们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就要求人们在为社会奉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 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

3. 形成合力育人的社会环境

幸福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努力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系统育人机制, 努力形成“合力育人”的环境, 为大学生健康的幸福观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首先是家庭幸福观教育的显化。父母往往对孩子实施幸福观教育历时最久、开始最早、影响最深, 因此要特别注意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这种隐性教育方式。其次是学校幸福观教育的提升。教师在显性幸福观和关于幸福的言行所传达出来的、非有意安排的隐性幸福观教育中要特别清楚, 要针对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 采取理性与感性融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培养方案。最后是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引导。社会各主流媒体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幸福观教育上的重要角色,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尽可能缩小、冲减显性或者隐性幸福观的负面效应, 从而通过具体生动的正反事例大力开展宣传, 使幸福观教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摘要: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有利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 通过丰富幸福观教育的形式、完善幸福观教育的内容、拓展幸福观教育的渠道和形成合力育人的社会环境等有力措施,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幸福观, 提升当代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和谐,幸福观

参考文献

[1]佟多人, 张丹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嬗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 (9) .

[2]朱春英, 曹辉.大学生幸福教育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 .

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联系

一、前言

和谐理念在于处理好人与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营造公平、正义、自由的生活环境。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虽然近三十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高等教育体系也逐步完善,大学数量不断增多,大学教育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发展非常深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不仅受到教育的影响,同时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化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然而,基于和谐理念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总体方向。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基本问题

古代学者司马光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表明,在人的发展历程中,品德对人的重要性。而人们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就离不开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指导。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中,大学生担负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用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指导行动,促进全面发展。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令人担忧。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还存在很大的偏差。

1、个人主义的思想政治观念

高等教育发展到现阶段已经比较完善,人的全面发展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更包括思想道德观念、思维模式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也是大学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然而这么多年的教育发展,尽管大学思想教育的力度越来越大,思想教育的质量越来越高,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思想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偏差。个人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大学生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对世界的关注越来越少,对他人越来越冷淡。很多大学生都生活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能形成广阔的人生格局,不能从社会和集体的角度思考问题。这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符合和谐理念的基本要求。

2、缺乏科学理念支撑的思想政治观念

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形成不仅与现实社会的整体环境有关,更与现代大学思想教育的具体层次有关。教育理论和心理发展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人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教育的取向存在直接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大学思想教育的缺失。因为大学思想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注重经验的传授,轻视科学理念的培养。这就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缺乏科学理念的支撑。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就重视经验累积,缺乏理论的总结,虽然经验对教育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经验很有可能存在失误,而且经验难以形成长久的支撑力,难以上升到科学理论阶段。在我国,要想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念作为支撑,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

三、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意义

和谐理念是新时期的科学理念和思想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对和谐理念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想实现现代化建设以及完成五位一体的文明布局,必须坚持和谐理念,建设和谐社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和谐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因为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和谐理念的基本要求。

和谐理念是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的符合国情的科学理念,它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正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社会也正在向民主、法制、和谐的方向转变。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完善人,促进人发展进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这也符合和谐理念的基本要求。

四、如何用和谐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大学要组织有关和谐理念的教育活动

理论与实践是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下,必须要用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和谐理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认识大自然”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自然规律,活动之后让学生反思活动意义以及心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此外,大学生还要做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学校可以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学会用和谐理念处理好社会关系。

2、大学生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

目前,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在学习中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提升,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这也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取向世俗功利化。这对于大学生来说,狭隘的思想政治观念不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大学生在提升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思想教育活动。当然,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观念的培养关系到人生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水平,科学的说思想政治观念对人生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大学生也要从自身的角度思考,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中,大学生担负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用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指导行动,促进全面发展。

五、结语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作为社会进步重要力量,如果没有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那么大学生群体就难以成为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这也是对高校的思政教育的一个严酷的考验。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

参考文献

[1]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大学和谐教育 篇10

面对当今和谐社会的主题, 笔者认为, 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至关重要, 感恩是幸福的源泉, 是健康心理的基石, 是人品高尚的表现, 是和谐社会的需要, 以感恩促和谐, 才能达到更实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心态不仅能够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更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1 以感恩促和谐, 认识感恩与和谐的关系是前提

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感恩是社会道德的一个方面, 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人生哲学, 感恩是一种情感, 感恩更是一种责任, 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能体会到自己的职责, 自己的价值, 感恩使我们用心去爱护别人、体谅别人, 懂得社会是一个团体, 是一个相互联系、充满爱的整体, 感恩促进了人民之间的互帮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实现了人民之间的诚信友爱, 只有懂得感恩, 才能懂得他人、社会和自然对于自身的价值, 以及自己对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责任, 才能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 感恩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 以感恩促和谐, 关注感恩教育是重点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 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 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感恩的心, 融化他们的自私、冷漠、自卑心理, 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 改善社会风尚,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 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 增进社会责任感, 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 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毛入学率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将比2009年翻一番, 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 表明在我国接收大学教育的人群将越来越多, 高等教育在引领社会发展, 改善社会人群素质上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对社会影响不断加大的现实背景之下, 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的大学校园, 不仅应该关注校园的和谐, 更应该怀有长远的目光, 关注社会的和谐与大学教育的关系,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子细胞, 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 校园的和谐必然影响社会的和谐, 同时, 大学生走向社会, 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言谈举止, 思想道德直接影响着周围的人, 影响着整个社会。加强大学生的感恩培养, 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人群, 使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引领者、宣传者,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则是我们大学教育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3 以感恩促和谐, 把握方法是关键

和谐社会的构建, 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 具有感恩的心理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在大学教育中应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式, 强化大学生感恩意识、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一是强化宣传, 营造感恩氛围。社会上有不少人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社会, 对待周边的人, 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为他人提供了帮助, 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同时也有些反面例子, 由于缺乏感恩心理而遭到社会的不认同, 家人朋友的冷眼。对此, 我们应加大正反面案例的宣传, 树立模范和典型, 在大学校园和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 同时, 西方国家的感恩节日, 我们也可以吸收, 只要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都应该为我所用。因此, 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 通过各种宣传和引导, 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是突出感恩教育, 提升道德素养。一个社会道德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的秩序,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程度。一个人道德素养的好坏主要受到后天的教育影响, 而在所有的道德体系中, 感恩则是最基本的, 最原始的道德, 中国是一个讲究仁爱、注重孝道的国家。尊老、敬老、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与集中体现。感恩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 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更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美德。因此, 在国民教育中, 应多关注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这种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通过家长、学校和社会来共同进行, 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感恩教育, 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搭建感恩教育平台, 提升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感恩类影片、帮扶困难人群、感恩演讲等等,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 提升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 提升大学生的感恩心理, 一个人具有了感恩的心理, 那么其道德水准也就随之提升, 对父母的感恩产生“孝道”, 对社会的感恩产生“社会责任”, 对妻子和家人的感恩产生“家庭责任”, 如此等等。感恩的存在, 道德的提升, 便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感恩教育必须常抓、狠抓、落在实处。

三是注重示范, 引领感恩行为。引导和示范作用对于感恩教育至关重要, 这种引导包括家长的引导、老师的引导和社会的引导。就家长引导而言, 孩子的家长应该懂得怀着感恩的心, 充满爱心面对自己的父母、孩子和周围的人, 强化社会责任感;作为老师而言, 要懂得以身作则, 作为学生的楷模, 以行动诠释感恩的理念;作为社会, 要多树立典型, 多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层层引导, 不断深化学生对感恩的认识, 将认识转化为行为。

4 以感恩促和谐, 营造和谐社会风貌是落脚点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加强感恩教育,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 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 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 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 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了大学生优良的道德素养, 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大学生们走向社会, 影响着广大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 宣扬着感恩心态, 从而促进全社会感恩心态的形成,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和谐社会的良好风貌、先进事迹、感人故事不断影响着、并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以感恩促和谐, 和谐的社会风貌是落脚点, 但并不是终点, 因为和谐的社会风貌是感恩教育追求的目标、同时和谐的社会风貌反过来促进感恩心态的养成, 形成了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没有始终, 持续推进。

总之,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栋梁的摇篮, 因此, 必须加强道德教育, 尤其是感恩教育, 通过培养感恩心理, 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让学生充满爱心, 充满责任感, 在社会关系中相互协调、影响, 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胡金波主编.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6.

[2]叶祝颐.高等教育人数翻番, 含金量如何.中华网.

[3]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夏玉米高产栽培下一篇:压缩空气净化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