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2024-06-17

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精选十篇)

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篇1

1 和谐素质发展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和谐素质发展的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某高校大学生为参照群体,可分为文科、理科和工科的年龄层次,其中男女各占总数的62.8%、36.2%,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各占总数的25.3%、23.5%、21.2%、16.8%、10.2%。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检查回收有效问卷并分析调查结果。

1.2 促进和谐素质发展的方法

关于加强大学生和谐素质的发展有很多方法,我们对其做出具体情况的分析和归纳如下。

(1)加强科学管建设,明确发展目标。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

(3)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

(4)创新德育工作,促进全面发展。

(5)加强文化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6)重视安全责任,创建平安校园。

以上这些都是关于大学生和谐素质发展的有利的方法,素质教育发展的实质性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做好各方面的措施,加强大学生潜能的合理开发,让大学生逐渐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自身素质教育,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品质以及个性化的多元性发展。

1.3 和谐发展素质的措施

在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工程中,要做好各方面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需要注意,一是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二是提供良好环境,培养良好素质;三是合理选择专业,适应社会发展;四是指导大学生工作,解决生活困难;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努力做好各个措施的同时,保证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常进行,积极关注大学生整个精神的成长和发展,全面唤醒人的素质潜能和社会性素质的养成,完善大学生的素质全面性和谐发展。

2 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结果和分析

2.1 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上表现为积极向上,但同时它也存在很多我们难以避免的问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面对的两大难题:一是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也就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问题;二是怎样科学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即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大学生素质发展具有发展的共性,但每一个大学生发展的路径和节奏都有所不同,在发展中往往会有错误和曲折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对其好好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向好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2.2 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分析

我国很多大学里都有贫困生,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些学生大多来自贫穷农村或贫困山区,生活水准一般都处于当地贫困线以下。由于家庭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异常的艰难,学费就成为压在他们身上的沉重负担。为了帮助这些大学生完成学业,许多省市的学校都相继采取了奖、贷、助、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措施。然而由于这支贫困大军人数过多、难度较大,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所有学生脱贫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贫困生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国情,想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权宜的方法,而是一项需要高度关注并长期执行的工作,努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永久动力,也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资源。但是,毕业后寻找工作却成为近年来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成为了他们的巨大压力。

2.3 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

就业趋势难,和一些人才需求市场萎缩及近似于饱和的客观原因有关,也与大学生择业的种类、择业的地区过于集中有关,大家都集中在同样的单位、同样的地区,这样竞争能不激烈吗?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问题,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力合作。其中,高等教育自身需要进一步对教学进行改革,需要上级正确的政策导向,也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的就业指导机制,还需要大学生改变以往过于单一的就业模式,到最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去。比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西移”、“下移”、自谋职业等多元化就业途径和方式。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其实归根结府就是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一是就业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大学生也需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就业市场。作为当代大学生和未来祖国的建设者,我们必须提高素质及能力来应对以后发生的任何事情。和谐之美,和谐之悦不仅体现在社会中,大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小到个人与他人的和平相处和交流沟通。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在和谐社会中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和融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

3 结语

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表面是说考核学校办得好坏,实际上是以升学率为标准的教学;通常教师看一个学生学习的情况,是以分数为标准的,这就可能会造成智育第一,一切为了考试、升学而学习,这种状况的存在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计划经济是典型的人治经济,一切以政府为统管,要求教育为其培养相应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李岩.论人文关怀语境下理工科大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6):66-70

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篇2

【摘要】综合素质评价己成为当前学生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对改变单一的评价方法、构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潜能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和禀赋得到不断的开发和释放,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义务教育 学生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

义务教育法中第五章教育教学部分第三十四条、三十五条明确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①,并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法的修订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同时也为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理论上提供了有力支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需要义务教育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高一级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直接关系 到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和终身发展。近年来,经过“双高双普”攻坚与巩固提高,我校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规模和条件已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需求,但其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章教育教学部分第三十四条 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评价与考试制度对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在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新形式下,建立和完善适应义务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符合“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理念的科学、有效的义务教育阶段评价与考试制度十分重要和必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对改变单一的评价方法、构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潜能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和禀赋得到不断的开发和释放,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探索

构建科学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过程。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构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统一义务教育学生综告素质评价思想

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初,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看法和理解不一致。面对种种议论和猜测,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层层动员学习,统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思想、掌握评价工具;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学生素质的新要求;掌握教育评价的新理论、综合素质评价操作的新方法。

(二)确定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导向功能,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制度等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发现发展潜能,建立自信;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有利于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发展性原则。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更要发现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3、可行性原则。制定的评价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把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信息或结果反馈给评价对象,从而影响他们,发生有益的变化。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信息反馈要贯穿始终。在这一过程中,要确保信息的及时、可靠和反馈渠道的畅通。在实践过程中,多方面、多渠道的收集有效的信息至关重要,“学生本人、教师、同学以及参与评价的其他主体都成为信息的‘源泉’,而这些信息是通过多种方式反馈的,有时是口头的,有时是书面的,有时也是电子化的。”①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通过这种交互式的活动,不断调整自身状况达到标准。

① 王文静.学生自我评价流程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5(3).46.4、全面性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同时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义务教育学生综告素质评价的实施

1、建立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构

(1)成立县级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2)成立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委员会。

(3)组建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4)成立专项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设置是评价指标的每一大类设一个小组。

2、确定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社区村委等,学生应是主体中的主体。完善自我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真正目标,是促使学生最终达到目标和标准的最关键的环节和步骤。学生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矫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给学生以改进的机会,主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改进自我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和习惯,进而通过改进不足真正完善自己、发展自己。①

3、健全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引导机制,发挥学校的引导、检查、监督作用。互评机制,学 ①王文静.学生自我评价流程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3).47. 生之间互评、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反馈机制,评价结果与学生、家长见面。激励机制,评价结果是评优评先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毕业、升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体现评价结果的刚性。

二、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其实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学科学力能力和学力水平是学科教学成效的直观反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对学生学力能力和学力水平的检测突出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强调结果,忽视过程,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很多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也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难以确定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的具体问题:一是“价值标准”,如何界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价值导向?二是“内容标准”或称为“维度标准”,以何种内容或维度来反映综合素质不同层面的发展状况?三是“类别标准”,用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来表达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体系?

义务教育阶段评价与考试制度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可变因素多、操作难度较大的一项具体工作,在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建设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统考与建立学生学业质量定期抽样监测制度的关系,注重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评价与注重结果的水平性测试的关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多元化评价与统一内容评价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校、教师自主性的考试评价方式与区域性的考试方式 的关系等,同时,要把教育质量监测与日常教学、教改、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施的引导作用,把质量监测作为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①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功利化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人们大多只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教育功利性凸显。当前我区虽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中的招生录取挂钩,但也出现了评价功利化的趋势,有时成为了拼爹游戏。

3、综合素质评价客观性无保证

各环节对学生的评价,谁敢肯定不会遇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客观性难以保证。在对每个学生做出综合性评语也有太多主观性可能。

4、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要进一步优化

量化的评价机制迫使评价者和评价对象过分注重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只重视评价结果,忽视评价过程。目前以面向“过去”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如何转变为以面向“未来”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三、完善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对策思考(一)建立学生“信息档案袋”②,及时反馈评价信息 学生信息档案袋用于收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实证材料,记载的内容要与评价指标相匹配,能及时反馈信息。

(二)评价过程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要体现人本观念,每个维度都要明 ①②许建钺等,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5.

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朱幕菊主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93-294. 确的界定和要求,该刚性和柔性到什么程度要明确说明。要体现区域差异、校校差异。A等应不受比例限制,学生符合标准即应评上。

(三)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学校要大力宣传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要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作用,形成政教配合,共同参与的局面。定期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随机抽查,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实。要积极推进考试制度改革,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进步。并引入社会、家长监督机制,让相关部门和家长们了解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调动各方面参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一套相应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通过评价可以检验素质教育的水平,也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提高。现行的小学生评价标准(德智体综合测评)的确为提高小学生自身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要求的变化,显现出它的局限和缺失,即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以学业分数为主,注重学业成绩轻视其它素质:重知识轻视能力;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注重评价结果,忽略学习过程。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加权求和再排队的方式,这样只会导致师生为评价而评价,扭曲了评价的本意。

改革或改变现行的小学生评价方法,制定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机制,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新体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满足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意义深远。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不应是一个固定统一的模式,它是在变化中发展和完善的;也不应过于随意,使其在实践中完全无规范可遵循。我们倡导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它应是小学生学习目标、行为标准的体现。要真正实现科学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标,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参考文献:

[1]李志宏,王晓文.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8 [2]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3]张大玲,张堡.2006中国教育年报[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1 [4]史晓燕.现代教育评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6. [5]潘永庆,孙文彬,路吉民,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7 [6]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7]彭智勇,周建国主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8]唐再锋,蔡达峰.学生综合评价方案[J].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9]贾建华,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探索[J].衡水学院学报,2006(3). [10]吴果,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突出“四性”[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4(2).

也谈音乐课特性与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篇3

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用语言的功能促进音乐教学

语言本身包含了节奏、音调、音色、强弱等音乐元素,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音乐教学中应从声调的高低和语调的轻重缓急两个方面进行训练,既可以结合节奏,也可以结合动作来进行语言训练,而不是单纯、孤立地,“为语言而语言”地单纯朗诵地来进行训练。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它在最初阶段总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其“风”、“雅”、“颂”就是当时黄河流域各国的民歌、民谣和祭祀歌曲,在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在《尚书》、《虞书》以及《吕氏春秋》的“古乐篇”中,也都生动地记录了诗、歌、舞同源和三位一体的情况,只是到了近代才出现了脱离音乐和歌唱的纯诗歌作品。但是,这些作品至少还是可以吟咏的,还保留着与音乐相近的某些韵律特征。我国的唐诗、宋词都是我国语言艺术的珍品,她因和谐之美、韵律之美、艺术之美而被人们广为传颂。我们应当把她当作音乐教学中的使用语言来广加采用,以充分发挥它对促进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让学生参与音乐表现,在音乐表现中感受和鉴赏音乐

动作是一切动物本性的体现,一切物质都离不开运动。所以,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人性最自然的本能体现,动作、舞蹈结合音乐、游戏,应当在音乐教育和教学中,得到系统、全面地训练,使之成为体现并塑造学生性格、培养其仪表和情操,促进人际交流、集体协调以提高情商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动作结合,是音乐教育和舞蹈教育应有的形式,舞蹈教育从来未曾脱离过音乐,学校音乐的教育和教学,理应至少相当一部分地结合动作去进行,而不应当纯音乐地进行,使学生完全游离于综合的整体(尤为语言——动作——音乐这三位一体)之外,成为孤立、抽象、片面的教与学的对象。

节奏本身便是包罗万象的学问,节奏学在西方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舞蹈、诗歌的“呼吸”和生命线,而节奏的主要来源是语言和动作,所以,节奏(尤其开始的阶段)最好结合语言和动作来进行训练,这样更生动,也更有吸引力,然后才可以单独去进行。

歌唱的基础是发声,不仅唱歌,说话也存在发声、运气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科学地、从基本点起加以训练、学习和培养。

三、让学生学会演奏音乐,掌握学习与发展的 “主动权”

音乐教育应以声乐为基础,但器乐也是不可忽视的。过去的音乐教育,都用民间乐器来进行普及的国民音乐教育。由于存在演奏技术和读谱的问题,致使大多数人望洋兴叹并知难而退,又或只能陷于机械操练,形成枯燥、僵化的被动灌输和手手相授的学习境地。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人们对艺术教育功能的认识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的改革也得到深入发展,对青少年器乐演奏能力的培养得到相应的重视,从家庭到社会,有了这方面的环境和土壤,校外教育中的器乐学习热到小学生可以普遍“器乐进课堂”,几乎每个孩子都掌握了一到两件常用乐器的演奏技能,这对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开发和自信心、自控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毕竟还是音乐本身,其他一切与之结合的媒介,都应当起到促进音乐教育本身的积极作用。音乐教育的客体一是学生,二是音乐本身。作为音乐教育主体的教师,应当把这两个客体放在并列的首位,奥尔夫音乐教育充分重视并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柯达伊音乐教育充分重视并提高音乐作为学习对象的本体地位,两者都值得我们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音乐教育手段,达到掌握音乐这一目的。特别指出的是,即使是基础教育的音乐课教学,也必须坚持音乐课的音乐性,必须从一开始就坚持强调并保证尽可能做到音乐教育质量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篇4

一、我院实行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的目的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逐步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促进学生个体自由、和谐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目的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切为了学生, 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宗旨。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 随着企业对高职毕业生需求量的增大, 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我们的毕业生由于自身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上的认知偏差, 从而出现了与企业文化素质要求不合拍的现实问题, 因此, 如何帮助学生设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除了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上进行改革外,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适应社会能力尤显重要。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推行综合素质学分制度, 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举措, 因为综合素质学分制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 而且从制度上保证其参加必须的教育活动, 达到最基本的发展目标, 能够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促使学生成人、成才。

二、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的设定及特点

1.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的设定

我院的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度, 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准职业环境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身心素质、综合能力素质、文化艺术素质、技能与创新素质等六个一级指标 (下设22个二级指标) 进行全面的、规范的、科学的、实用的成才评价体系, 是依照企业管理运作模式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技能提高和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教育管理的体系。实施综合素质学分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创新意识的培养, 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1) 思想政治素质学分的设定。思想政治素质学分由政治信念、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表现和政治学习竞赛等指标组成, 其中政治信念、政治理论学习为必修学分, 思想政治表现和政治学习竞赛为奖励学分。

(2) 道德品质素质学分的设定。道德品质素质学分由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观念、宿舍文明、劳动态度和突出事迹等指标组成, 其中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观念、宿舍文明、劳动态度为必修学分, 宿舍文明还含有奖励学分, 突出事迹为奖励学分。

(3) 身心素质学分的设定。身心素质学分由早操、军训、心理健康和体育活动及竞赛等指标组成, 其中早操、军训、心理健康为必修学分, 体育活动及竞赛为奖励学分。

(4) 综合能力素质学分的设定。综合能力素质学分由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等指标组成, 均为必修学分。

(5) 文化艺术素质学分。文化艺术素质学分由文化艺术活动和文艺竞赛及作品发表等指标组成。

(6) 技能与创新素质学分。

2.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的特点

我院实施的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度, 坚持了定性与定量、纪实与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建立科学公正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地说来, 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 真实性。真实性体现在:第一, 综合素质学分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品德、智能、体能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第二, 它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德智体发展情况。无论是品德素质的定性描述, 定性转化为定量计算, 智育方面的学习竞赛的计算, 还是身心素质方面的成绩计算和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计算, 都建立在原始资料收集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之上, 它体现了测评方法的科学性和较好的准确性。

(2) 方向性。综合素质学分分为必修学分和奖励学分, 鼓励学生在达到日常管理要求的前提下, 获得规定的必修学分的基础上, 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 从制度上保证其参加必须的教育活动, 达到最基本的发展目标;同时,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题讲座、各种知识竞赛等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扩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可比性。测评计算结果的显示更加清晰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表现, 因而可比性非常强。学生即可以横向比较自己与同班同学的表现, 也可以纵向比较自己在不同时期的综合表现。这更有利于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 评价他人, 形成健康的心态。

(4) 依赖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是以学生行为事实和成绩数据为依据, 借助计算机进行操作, 离开事实根据将一事无成或是毫无信度。而事实靠人的观察了解获得。因此, 凡涉及到测评体系中数据都要准确收集包括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在内的信息来源者, 而且也要依靠这些人齐心协力、相互配合、踏实工作才能完成, 结果才会真实有效。

三、实施综合素质学分工作的方法、对策

我院实施综合素质学分制度以来, 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信息反馈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此项制度表示认可, 但是不管从制度的制定, 制度的实施步骤, 还是测评结果的统计分析, 测评结果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理想和不完善的地方, 特别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人才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 如何更好地推进综合素质学分制, 现提出几点建议:

1.应建立测评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保障体系

目前, 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工作已全面展开, 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还未真正建立健全这项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 因而造成这项工作的实施有些不规范, 标准不统一, 存在结果不公开, 不受重视等一些现象。因此, 为顺利开展综合素质学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应该建立“校领导—学工部专人—二级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全体学生”的测评组织体系, 从加强领导, 科学规范制度, 严格测评程序, 增强监督意识等几方面入手, 上下一致, 互相沟通, 全方位地重视测评工作。除此以外, 还要明确提出综合素质学分工作的总体上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包括宣传工作及培训必要的测评骨干等, 以便使测评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地全面展开。

2.应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学分制度, 增强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从调查结果看, 学生对制度的合理健全提的希望最大。当然, 相当一些原因是学生的直觉, 但从制度 (实施细则) 的分析来看, 仍需我们进一步完善。如何把握测评中各指标体系, 合理设计分布各指标体系, 以及如何设计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 怎样使二级指标更易于操作, 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需要我们改进。

另外, 要建立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控制网络。这是提高其测评科学性和操作性的重要手段。大量的学生素质原始资料靠人力来进行运算、处理, 操作复杂, 工作量很大, 难以达到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必须借助计算机, 建立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控制网络, 才能减轻人为操作压力, 保证信息的快速处理和传递。另外, 计算机的操作也可以避免或减小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测评不公正问题。

3.综合素质学分制的实施应突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 更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高职学生如果仅仅具备“做事”的能力, 满足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 将很难出色地、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岗位工作, 同时也将会深刻地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仅仅以某种 (些) 技能去适应岗位要求, 只能适应就业的需要, 却很可能不能适应创业的需要, 创业更需要有基本的企业文化素养, 这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因此, 在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学分指标设计上应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和侧重点, 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应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的运作模式及其创新、企业行为规范与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等作为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具体实施上, 可以逐步探索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三条基本途径: (1) 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并进行企业文化的模拟教学; (2) 所有学校在各门专业课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素质教育; (3) 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内容增加对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和训练的内容, 并以此作为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企业文化素质教育中直接对接和双向贯通的重要桥梁。

4.规范日常管理, 做好各项工作的详细记录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的依赖性特点可以知道这项工作是以学生行为事实和成绩数据为依据的, 而事实靠人的观察了解获得。因此, 一方面, 要建章立制, 进一步规范严细各项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凡涉及到测评体系中数据都要准确收集。因此, 包括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在内的信息来源者, 都要高度负责地、真实无误地提供相关信息和数据, 而且要注意保存, 测评结果才会真实有效。

5.坚持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与综合素质学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和管理方法, 但大量的更有效的工作是对人才的一贯教育和培养。综合素质学分结果将大量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学生工作者以及院领导, 更重要的是上述人员要根据这些信息, 抓住关键,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专项教育, 使学生各方面素质朝好的方向转化。只有将综合素质学分与日常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综合素质学分才能显示它的价值, 使我院有目的的培养人才落到实处。

总之,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综合素质学分制, 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几年来我院实施综合素质学分制的效果看, 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在综合素质学分二级指标的设计上、突出职业素质特点上以及相应的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上, 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因此, 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检验, 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测评理论与经验, 才能完善综合素质学分制度, 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篇5

畅达简报

2012年9月28日河北畅达集团主办

第9期(总第81期)发至班组

——————————————————————————————————————————————

欢庆双节喜迎盛会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双节同辉,九州共庆!首先,本报受集团党政领导班子

和王总委托,向集团全体员工朋友及

其家属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

地问候!

2005—2012,七年征程,时光飞

逝,我们共同走过。正因为有可敬、可爱的集团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畅

达企业才会如旭日东升,发展业绩年年攀升,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与成就。

员工朋友们,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你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用饱满的热情、辛勤的汗水,正在谱写壮丽的诗篇;你们如同一滴滴雨露,滋润着畅达这片沃土。如今,企业正处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畅达人任重道远,需要大家继续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应对挑战,再创佳绩。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让我们满怀豪情,携手并肩,深化创先争优,坚持和谐发展,用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向盛会献礼。

祝员工朋友们双节愉快、阖家幸福!

-------

传 递 信 息 的 手 段沟 通 思 想 的 桥 梁

创 ※ 先 ※ 争 ※ 优

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印发《意见》要求

党支部要建立管用的创先争优制度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近日,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党支部建立创先争优制度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的印发和实施,旨在巩固和扩大创先争优活动成果,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意见》指出,建立创先争优制度,要务实管用,发扬民主,简便易行,公之于众。

《意见》要求,要紧紧围绕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职能任务,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为目标,根据农村、社区、国有企业、机关、高校、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实际,分别提出党支部建立创先争优制度的主要内容。

《意见》强调,要把党支部建立创先争优制度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保持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保证,县市区党委要加强领导,基层党委要具体抓;要健全基层民主,认真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积极性;要完善基本保障,加大投入力度,为党支部落实制度、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切实改进薄弱环节,定期考核制度实施情况,组织群众评议,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

把创先争优岗位化经常化长效化

——摘自人民日报文章

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创先争优 活动不能是“一阵风”。要使这一活动保持深入持久,取得更好成效,就需要建

立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把创先争优融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日常工作中。

创先争优岗位化,就是要脚踏实地、立足本职,获得新进展。群众看你是不是先进和优秀,首先是看你能不能干好本职工作。要当好群众带头人、时代先锋者,就必须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贴近岗位实际、融入岗位职责、化为岗位行动,创先争优就会激发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创先争优经常化,就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造就新气象。要让创先争优成为自觉追求、价值理念,需要将之贯穿于工作始终。打基础、利长远,不断寻求新载体、新手段,创先争优就会成为改革发展的长久支撑。

创先争优长效化,就是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取得新成效。回应群众期盼、解决发展难题,是创先争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活动有没有成效,判断的标准是群众能否真正满意。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创先争优就会获得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

创先争优无止境。在岗位化、经常化、长效化的要求下,创先争优活动一定会更好、更实、更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和作风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评 ※ 论 ※ 选 ※ 登

一、文明理性展现中国力量

——2012年9月18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近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完成所谓“国有化”手续。这种罔顾历史和现实的非法“购岛”行径,是对国际公约和人类反法西斯胜利成果的公然背弃,是对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关系的再次践踏。

针对日方的恣意妄为,中国政府依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理直气壮展开了维 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各项反制措施:发表外交声明,公布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派出海监船舶编队开展维权巡航执法,驳回日本方面无理抗议,向各国驻华使节作专门通报,向联合国提交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和海图,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这一系列有理有利有节的行动,既体现了泱泱大国的成熟理性,更彰显了保卫领土、捍卫主权永不动摇、绝不手软的决心。这些措施重创了日本将钓鱼岛主权问题固化的企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认同。

连日来,不少地方的群众尤其是青年人自发走上街头,抗议日本政府非法“购岛”行径,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正义立场和爱国精神,形成了维护主权、捍卫领土的强大声势。爱国是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责任。当父母之邦受到挑衅,当神圣领土受到侵犯,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会义愤填膺,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会慷慨激昂,表达捍卫祖国的坚定决心,诉说追求和平正义的拳拳期待。这种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弥足珍贵,这种公民表达天经地义,我们应该理解尊重、备加呵护,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表达爱国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抗击侵犯的正义力量。

爱国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智。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大国的公民,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时,应该坚守文明法治的底线。只有以大局为重,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团结、理性、智慧与勇气,让世人看到中国的坚定、开放、自信与自强,才能更有效地凝聚起捍卫民族尊严、国家利益的强大力量,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尊重与支持。

今天适逢“九一八”事变81周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既要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更要坚定信心、团结奋斗。文明进步、日益强大的中国,早已告别了任人欺凌的时代,中国政府和13亿中国人民决不会坐视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坚定拥护下,党和政府一定能够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好中日关系,有力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应加倍珍惜 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用文明理性展现中国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

富强,为捍卫领土主权提供坚实保障。

二、把爱国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承德日报评论员

2012年9月21日

爱国热情弥足珍贵,理性表达十分重要。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民族尊严受到挑衅,广大民众表达爱国热情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究竟该用什么方式表达,却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日本政府非法“购岛”的丑恶行径,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公愤。连日来,全国不少地方的群众自发走上街头,理性地表达正义的立场和爱国精神,形成了维护主权、捍卫领土的强大声势。我市的不少市民,也紧随这一爱国主义洪流,理性和平地在网络上发帖、在私家车上张贴标语,表达着爱国热情,体现了承德儿女较高的文明素质和应有的法制观念,为城市的形象加了分,为中国守护领土主权增添了有益力量。

爱国有我一份,为国力争寸土,但也要守护公民寸金。我们在表达爱国热情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爱国需要理性、爱国需要智慧、爱国需要文明、爱国需要守法,决不能假爱国名义,宣泄个人情绪,更不能打着爱国旗号,侵害公众和公民利益。爱国既需要捍卫共同的国家利益,也需要捍卫共同的秩序。

爱国并非一时冲动,要有“激情的理性”,更要有“理性的激情”。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深信,我国政府完全有能力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正是基于此,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行为,我们都能和平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用一流的国民素质来体现强大的国家意志,有效地凝聚起捍卫民族尊严、国家利益的强大力量,最终使我们的正义举动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尊重与支持。用文明赢得尊重,用理性赢得敬畏。在此,我们再次呼吁,广大市民在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时,要进一步将爱国主义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用理性来宣示中国不可辱的强大力量。要进一步将自己的行为与承德的城市形象联系在一起,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

略目标,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快速提升承德的综合实力。我们要用扎扎实实的发展成绩,将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富裕、更美好,为爱国主义作出最美的诠释。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把爱国的热情倾注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中。对于广大市民而言,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发挥自己的才智,做好自己的事情,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力,就是最大的爱国。捍卫领土主权、人民利益,最根本的是要靠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强盛。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年龄、无论职业、无论性别,都要把爱国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自己的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本领、做好自己的事情,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出力,为振兴中华奋斗,以实际行动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人民利益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篇6

一、培养学校归属感

学校归属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所工作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的认同与参与,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教师一旦失去学校归属感,学校将失去对他们的吸引力,离心离德的事情将随之而来。

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来自学校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发展的机遇。

1.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教师对办学成绩好的学校特别是名校归属感强,对不见起色的薄弱校则难以认同。因此,培养教师的学校归属感首要的,就是政府部门要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办好各类学校,特别是要充实薄弱校。使各类学校的教师特别是薄弱校的教师也能看到学校发展的希望。

2.提高教师适应学校工作的能力。有实验表明,学校归属感与教师适应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必须提高教师适应所在学校工作的能力。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都有自己发展学校的规划与策略,要促使教师尽快适应本校的工作特点,高效投入工作。

3.改善学校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有关实验说明,学校归属感与学校里和谐的同事关系有显著的正相关。在生活上,要引导教师互相帮助,比如成立教师互助基金,对当年的特困教师给予帮助;在专业发展上,要创设共同发展的平台,引导互学互帮,共同提高;要多开展文体活动,增加教师间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以增进教师之间的感情。

二、培养集体荣誉感

教师都希望所在学校声誉更好、更高,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这就是“学校荣誉感”。学校荣誉的提高,使教师的地位相应也得到提高,从而体会到安全感、优越感和成就感。培养学校荣誉感,是提高教师个体和谐素质的重要途径,要让每一个老师都明白,个人的荣辱与学校的兴衰利益相关。

要激发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必须正确对待和充分发挥不同角色的作用。用社会学的观点分析,教师有四种角色:第一种,主人翁型教师,他们对学校忠诚度高,工作能动性高;第二种,传统型教师,他们对学校忠诚度高,但工作能动性低;第三种,平庸型教师,他们对学校忠诚度低,工作能动性也低;第四种,不安分型教师,他们对学校忠诚度低,但工作能动性高。第一种教师,是学校的骨干,要鼓励他们多承担学校创新性的工作;第二种教师,可以放心交给常规性的工作,鼓励他们参加创新性的工作;第三种教师,要设法改变他们,给予适当压力,帮助他们改变态度,使他们能较好地完成学校的常规工作;第四种教师,他们经常不满于学校现状,是学校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引导他们为学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努力,比如课题研究,可以让主人翁型教师协同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因不同角色而用,既可以人尽其才,又可以使不同角色的教师都感到他们都在为学校的荣誉作出了最大的努力,都有学校集体荣誉感。

三、激发互助心理

每个教师都能将其他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困难当作自己的事来看待,并且能够共同承担、协同互帮,这就是“互助心理”。教师互助心理的形成,一是要靠学校互助氛围的影响,二是要靠学校积极的引导。

1.贯彻团结互助原则,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是激发互助心理的基础。要在教师中开展互助教育和感恩教育,让他们明白助人是人类的美德,且助人者自助;对他人的帮助要感恩,要尽最大的可能回报他人的帮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2.贯彻团结互助原则,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助人为乐的教师,他们也想得到回报,或者是得到更高的荣誉,或者是自己也得到帮助。因此,对助人者,要不吝啬表扬和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要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尊重。此外,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尽力给予帮助。比如,对助人成绩突出的教师,当他们遇到专业成长“高原期”时要给予学习机会,使他们得以突破“高原期”。

3.贯彻团结互助原则,构建教师互助平台。要构建教师“互助·成长”的平台,使他们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促进专业成长。比如,组织“主辅备课”,一个教师主备课,其他教师协同备课。一个教材内容,全备课组每个教师都来备课,然后由一个教师主讲如何理解教材和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大家讨论,最后各自修改自己的教案,并在教学中检验教学效果。又比如,“一课多教”,就是一个教材内容有多次的教学。就一个教材内容,先组织大家讨论,确定教学思路;然后由一个教师执教,大家听课评议;执教者再修改教案,再到班级里教,大家再来评议。在这样的教学平台上,每个教师都是助人者,也都是受助者。

四、利用从众心理

团队中的成员都有与多数成员在语言、行为、态度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心理,称为“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一个中性概念,我们不仅要培养教师“慎独”的人格,不盲从于不良倾向;也要利用从众心理,促进教师个体融入学校团队中,从而使学校发展获得最大的内部动力。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程度。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就能给自己的“从众”自觉设限。学校如果出现不好的倾向,教师就能正确判断,不致随大流。

2.营造优良的教风。优良的教风具有熏陶感染的作用。要坚持在学校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营造优良的教风。教师要以“热爱每个学生为荣,以歧视后进生为耻;以教书育人为荣,以唯分数第一为耻;以恪尽职守为荣,以敷衍了事为耻”。学校要坚持树正气,善待优秀教师。优良的教风一旦形成,教师就会人心向善,人心思齐。个别想敷衍了事的教师也会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而振作起来。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提高执行力度。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破窗理论”,说的是如果有人打破窗户玻璃,又得不到及时修理,其他人可能得到某种暗示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它告诉我们的是,某种不良现象如果得不到纠正就会蔓延开去。因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提高执行力度,可以加强对良性从众行为的强化和对不良从众行为的抑制。比如,重罚随意旷工的教师,重罚不批改作业的教师,可以很快杜绝类似行为。

4.加强对备课室的管理。备课室教师群体活动时间最长。加强备课室制度建设,可以更有效地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防止不良从众行为的发生。比如,有关不许在备课室喧哗,不许在备课室打牌,不许在备课室上网游戏、聊天、炒股等规定,看似“小儿科”,却能有效杜绝不良从众行为的发生。

学校归属感、学校荣誉感、互助心理和对良性行为的从众心理,各自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着的。我们要多管齐下,培养教师的和谐素质,促进学校和谐团队的形成。

浅谈和谐课堂与素质发展 篇7

一、和谐课堂的内涵

和谐课堂, 是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课堂;和谐课堂, 是“以人为本”的课堂, 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谐课堂, 是学生的眼、耳、口、脑、手并用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的课堂.在和谐课堂中, 师生在互动交往中实现情感交融、思想碰撞、经验分享、知识技能习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和潜能的开发.

二、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价值

1. 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和谐的课堂教学是基于一种过程质量观而构建的, 关注的是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和谐的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质量的内涵, 从根本上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和谐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通过内外因的协调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同时, 和谐课堂教学又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3. 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和谐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对以往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 将现代教育理论通过课堂教学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理念, 提升自身的教学智慧.

三、和谐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1. 井然有序, 充满活力

和谐课堂教学是给学生一定的宽松度和自由度,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张弛有度、宽松自如, 能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 能够进行积极的思维.

2. 积极主动, 优质高效

这既促进了师生双边主体性的发展, 又实现了多维的教学目标.

3. 民主公平, 尊重差异

和谐课堂是在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和谐、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交流、互信与互爱的、合作的伙伴关系, 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 用宽容与真诚去理解、欣赏学生, 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 为他们提供公正、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平台, 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4. 参与合作, 共同发展

和谐课堂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多边的交往活动.通过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生生交往、生生合作等多种活动形式, 共同经历学习过程, 共同经历情感体验, 实现师生之间的共鸣, 促进教学相长.

四、构建和谐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1. 创设和谐情景, 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 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创造机会, 引发学生求知欲, 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达到优质高效.如讲“函数的奇偶性”这节课, 先让学生观察蝴蝶、天安门, 观察它们的对称性, 讲“双曲线”时先回顾椭圆, 通过这些观察、对比激发学习热情.

2. 鼓励每一名学生的参与意识,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教育智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环境, 教会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习过程, 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协作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 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3. 尊重学生的差异, 赏识学生的进步

教师应尊重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热爱学生.承认他们的学习差异, 给每一名学生创造表达和发挥的机会, 保护他们的自尊, 树立他们的自信, 提高他们的兴趣, 创新他们的思维.

4. 打破传统作业模式,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老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 打破“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的模式, 创造平等、民主、友好的交流机会, 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进步.

和谐, 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 更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让我们为营造优质和谐的课堂共同努力吧!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放飞心灵的天空!

摘要: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需要一个和谐的教育, 和谐的教育需要一个和谐课堂, 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的构建有哪些特征呢?本文将结合本人工作以来的得与失, 谈谈个人的观点.

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篇8

1 我国现阶段员工身体素质状况

1.1 员工身体素质的概念

员工身体素质是人体完成某个动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固有能力, 通常指人体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相应地分为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及柔韧素质。

(1) 速度素质在职业活动中分别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种形式。

(2) 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 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的基础。

(3) 耐力素质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包括发展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在许多职业活动中, 技能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人相应的耐力素质水平。

(4) 灵敏素质是人的运动技能、神经反应和各种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

(5) 柔韧素质差的人, 会影响掌握动作技能, 还会限制力量及速度、协调能力的发挥, 也会造成肌肉、韧带损伤。

1.2 我国现阶段员工身体素质存在的问题

1.2.1 肥胖率高

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11月1日做了一期关注体质健康的专辑《你健康吗?》, 通过分析2000年和2005年两次“中国民体质监测”中的的国民体质报告, 指出我国成年男性的肥胖率超标, 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不加以特别重视的地步。大量中年人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 导致这一群体的身体机能提前衰老,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梅研究员表示, 从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来看, 成年男性出现了柔韧性下降明显、肥胖率和超重率较高, 且增速较快的问题。彭博新闻社也在援引美国《保健事务》的一份报告称, 随着财富的增加, 中国人的腰围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增长都快。这份报告还提供了更早的数据:2000年与1989年相比中国女性肥胖者人数翻了一番, 男性肥胖者人数则是当时的3倍。“中国目前肥胖人口达3.25亿人, 这个数字在未来20年后还可能增加一倍, 这种变化可能对中国的劳动力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1.2.2 心肺功能较差

深圳市体育局《深圳市2008年国民体质状况公报》指出, 深圳经过12年的测试发现, 成年男性的心肺功能在中等负荷下心脏就很容易出现疲劳。主调查员周琴璐表示, 全国的情况好不到哪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爬不到三楼, 就开始气喘吁吁。在台阶测试中, 中年男性不能坚持到最后, 或者测试结束后出现晕厥、血压降低需送医院的情况并不少见”。

1.2.3 异常情况多

“老年病”提前盯上了中年人, 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尿酸、冠心病、睡眠问题、心理问题等异常情况几乎一窝蜂地在这个年龄段出现。

2 提升员工身体素质,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要发展, 不仅要提升员工的高效工作水平, 更要提升员工的健康水平。为此, 许多卓越的企业都非常关注员工的身体健康, 提出了员工健康管理概念。

2.1 员工的身体健康与企业发展

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 在企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6年5月28日, 深圳华为公司员工胡新宇的猝死就在整个中国掀起轩然大波, 一度使中国民营企业的“优等生”华为公司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 为应对危机, 华为率先在公司设首席员工健康与安全官, 以“改良狼性文化”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 提高员工身体素质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之一。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 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惟一目标这一传统观念已被社会责任理念所代替, 尽管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但是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 如果不顾一切地追逐利润而不履行社会责任, 这是与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相悖的。2010年5月28日, 会计司在解读国家分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就明确提出:“企业也要履行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光荣使命”, 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 “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 (含服务) 、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 因此, 加强员工健康管理, 提升员工身体素质是企业的义务, 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2.2 提升员工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2.2.1 为员工创造健身氛围

首先, 要增强员工的健身锻炼意识, 将员工的“透支健康”行为转变为“投资健康”,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 增强体质, 享受健康生命。其次, 企业管理者要树立“运动是凝聚力, 健康是战斗力”的观念, 积极引导企业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以缓解职工工作压力, 通过倡导健康生活、健康工作, 形成健康、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以“建好体育场地、抓好体育组织、搞好体育活动”的方式, 形成员工健身长效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以相对合理的场地、组织、活动不断完善员工体育活动体系。

2.2.2 开展员工身体素质测定工作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施行办法第四条明确指出, “提倡国民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上, 定期按照《标准》进行体质测定”。在第十条进而指出,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当有组织、有制度地开展体质测定工作”。企业应该定期为员工进行身高、体重、脉率、肺活量、台阶试验、握力、坐位体前屈、纵跳、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俯卧撑 (男子) 、一分钟仰卧起坐 (女子) 等20余项指标的测试, 建档并给每个参加检测人员回馈一份《测定报告》, 通过《测定报告》就能看出每个被测人员个体身体全面综合的评价, 被测人员就能根据《测定报告》给予的建议和分值做出锻炼自我的响应。

2.2.3 科学引导员工进行身体素质训练

我们知道, 员工的身体素质由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性构成, 因此, 对员工身体素质训练, 要结合工作性质, 有所侧重, 并进行科学引导, 有针对性进行, 如对员工身体素质中的速度素质训练, 有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反应能力和对身体快速指挥和协调能力, 使身体更加灵活, 是各种职业员工都应不断强化的身体素质, 但是在进行训练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发展速度素质要与发展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素质相结合;二是要注意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要采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练习方式, 因为员工中的身体情况、健康程度各不相同, 容易造成损伤, 所以在进行训练时, 一定要保证在员工精力充沛、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 否则训练不成而导致员工形成“速度障碍”。再如进行员工灵敏素质训练也是, 通常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受训人员的掌握动作的能力、反应能力、平衡能力、观察能力、节奏感;二是选择训练项目时, 尽可能采取逐渐增加复杂程度的练习方式, 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器械、器材等方式增加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和难度。进行灵敏素质训练通常要结合其他的训练方式, 如在进行速度训练中, 采用“之字跑”、“躲闪跑”、“穿梭跑”等活动, 也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 在跑、跳中做迅速改变方向的跑、躲闪、或突然起动以及各种快速急停和迅速转体训练, 也可以设计专门的调整各种身体方位的练习, 如侧向或倒退跳远、跳深等, 以非常规姿势完成的练习, 这些活动可以利用工作场地适时进行, 既能达到员工休息的目的, 也能消除员工在单调、重复作业中的倦怠, 使员工在愉快的心情中提高业务素质。

百年前, 梁启超先生曾疾呼:“少年强则国强”, 指出了青年人身强与国强的关系, 对于国家而言, 少年强则国强, 对于企业而言, 让员工“壮”起来, 则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石之一。

参考文献

[1]石修俊.挑战性工作对员工的激励作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0) .

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篇9

所谓农民工就是指户口在农村,人在城镇里打工,却不享受城镇市民权利和义务的群体,其正当政治和经济权利也常被人忽略,没有完善的表达民生路径,缺少利益诉求的代言人。具体表现为:

1、个体素质普遍偏低

他们背井离乡,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转入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着角色转化。角色转化快,综合素质高则更容易适应城市的生活,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然而,由于农民工自身整体素质偏低的局限性,他们工作的定位和获得都趋向脏乱差、工资较低、重体力的工作,这不利于农民工的长期发展,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2、缺乏社会意识

农民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呈现出社会性的个体特征,其价值取向性多表现为缺乏社会意识,不能明确履行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二、当前现状

1、社会现状

(1)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变化。往昔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强度较高,却保持着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当今农民工: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但在就业难,竞争激烈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下,其社会安全感、公平感、对未来预期等却都有所下降。

(2)政治权利缺失。

(3)教育环境恶劣。

(4)市场经济的影响,给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带来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制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岗位,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的不高,不能满足对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的企业,这反而制约了其发展。

2、个人现状

(1)文化水平低下,相当一部分还处在文盲、半文盲阶段。

(2)小农思想严重。如,乡土思想观念倾向严重,阻碍了其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思维方式不够灵活创新,守旧而又缺乏魄力,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农民工生活的积极性。

(3)缺乏主人翁意识。具体表现为,现代政治观念匮乏,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普遍没有树立起来,即使他们的利益经常受到损害,也没能积极反抗保护自己。

(4)具有优秀的传统品质。农民工是农村广大农民的代表,他们具有农民的特有品质:勤劳质朴,吃苦耐劳,总是干最苦最累的工作,拿不多的工资,任劳任怨。

三、农民工素质特点的特殊性

农民工素质即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农民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制约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配合农民自身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一种生存生活的能力和内在素质涵养。农民工作为中国产业工人中的特殊群体,其素质与国民素质具有一致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如下:

1、可塑性强

农民工在社会发展的大洪流中,对生活的需求和消费也在不断进行增长,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从而引领了农民工素质观念的嬗变。相对城镇居民明显落后的农民工各方面起点相对也低,生产方式、消费观、价值观等的转变必不可少,在转变过程中势必会塑造新的农民工素质。

2、不可替代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近两亿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多半是在初中或高中毕业之后就直接来到城市打工,他们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农民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3、不协调性

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欠缺的局限,主要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工作辛苦,收入不高。事实上,现代生产的技术化对农民工的科技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多农民工的科学文化水平达不到。同时,大部分农民工不能市民化,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等与构建和谐城市的理念亦相背离。

四、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对策分析

1、构建民主制度为农民工素质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环境

(1)制定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协调的规章方案。真正落实村民代表的积极作用,使民主选举、决策等问题透明化。选举必须充分民主,选举过程不能只流于形式,要选出真正为农民服务的人员。

(2)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充分的组织作保障。

2、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家园

(1)实施农村司法保障制度,遏制违法乱纪的现象。

(2)对农村用电、用水、网线等基础设施进行整改,方便村民生活。

(3)加强对村干部管理和业务培训,增强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

(4)了解村民心理,做好及时沟通,尊重村民新声,解决村民生活困难。

(5)在农村树立学习的氛围,宣传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缩短和市民的综合素质距离。

3、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在根本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割舍他们对土地的过分依赖,稳定生活,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如:提高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的覆盖率和受惠额度。

4、实行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规范农民工就业途径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健全劳动力市场,构建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信息对称机制,加大对就业途径的管理和监督,给农民工顺利就业带来契机。

5、完善城市社会管理制度

(1)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拓宽经费投入途径,筹备充足的经费,促进农民工子弟学校规范管理;减轻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增加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几率。

(2)提升农民工政治参与空间,搭建平台,使流动农民工履行在城市中的权利和义务。完善户籍制度,做好居住地登记;利用工会疏通农民工政治参与途径,维护农民工的利益诉求。

6、构建法律援助制度为农民工素质和谐发展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

(1)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农民工利用合法途径维权。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工法律素养,并渐渐内化为农民工自身精神素养。如“借助民工子弟学校建立进城务工人员法制学校,定期举办法制讲座,举办民工家庭法律知识竞赛,调动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2)政府、社会各界参与,拓展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的可行性渠道。公开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站,开通农民工法律援助热线,利用网络、媒体等资源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论坛等对农民工进行便捷援助。法律援助手段多元化,服务领域广泛化,程序简单化。

综上所述,农民工和社会大众的关系问题是我国最基本的关系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农民工素质和谐发展水平也必然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交叉影响,农民工素质作为处理这些关系的能力范畴,在主体性意义上标示出一个国家的社会和谐发展水平的程度,提高农民工素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历史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小冬.转型期社会中人的精神素质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0 (10) :40.

[2]成林, 黄世富.以德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J].理论与当代, 2001 (9) :25.

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篇1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家庭及社会环境。高校是大部分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后一站,他们最终会从这里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每个不同岗位,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社会及生活。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不同的个体,仔细聆听他们的心声,发现他们的渴求,发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这是需要我们反复思考的重要问题。

从一名专业教师角度出发, 我所理解的师德师风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 包括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以及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等综合状况。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加强教师教风建设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核心。教风、学风、校风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教风对学风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教风与学风的互动融合形成良好的校风,因此,教风和学风是校风的基础,而教风是高校学风、校风建设的关键。在高校,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和依靠,同时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主力,教师必然在校风、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良好的教风对学生形成良好学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智慧、意志和情感全面发展起到极大的导向作用。必然要求教师自身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如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敬业的精神等。教师师德直接关系我国广大劳动者尤其高级人才的培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高校教师应秉持教书育人的基本观点, 既传授专业知识又注重学生品德培养,对学生学习严格要求,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在科研工作中不弄虚作假,在论文写作中杜绝抄袭。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认识人、关爱人、教育人、尊重人,开发人的心智,提升人的道德水平,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同时注重师德建设,落实师德师风规范,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维护学校利益,关心集体,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积极探索并遵循教育规律,严谨治学。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努力以高尚师德、优良师风、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做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工作之余不断努力学习,强化政治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认真履行教师职责。日常生活中尊重领导,关心学院改革发展,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为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团结同事,乐观开朗,尊重老同志,关心爱护年轻人,积极参加工会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

班主任和专业老师也要勤于学习, 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沟通交流。班主任和学生相处时注意把握“尺度”。教育学生时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既不能太过严厉而使学生望而生畏,不敢接近,又不能和学生毫无距离感,无原则地放任学生自由,教师应该站在较高水平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向,正常情况下不需过多干预,必要时及时提供帮助。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不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关心他们的思想问题,乐意同学生谈心、交朋友,用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影响他们的思想, 传播乐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牢固树立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观念,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树立广大教师的良好形象。

我主要承担本院《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的教学及实验教学工作及其他实验课教学工作,承担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及管理工作,负责食品分析、理化检测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本科实验常用仪器的养护、维修工作。辅助其他老师的科研课题工作;培养、帮助年轻教师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完成实验中心档案资料的分类整理及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为了学生,关心、爱惜、尊重、理解学生,始终保持同学生的良好关系,竭尽所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热爱学生,通过言传身教和良好品德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我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发现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侧重于“填鸭式”课堂教学,教学中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标,偏重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偏重知识的累积而忽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尤其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潜能、特长的自由发展,进而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在实验课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分组准备实验,通过提问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实验课课堂上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当场讲解部分实验内容,其他同学通过提问、补充、总结等方法完成完整的实验课讲解,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引导他们发挥潜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于我指导的毕业论文及“SRP”项目的同学,我经常带领他们探讨实验内容,一起做实验,出现问题后每位同学都要独立思考,提出见解,然后小组同学交换意见进行讨论,改进试验方案等。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思想交流,尽可能帮助他们排解烦恼,不知不觉中我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团队每位同学都学会了宽容、合作、谦让,增进了同学间的情谊。

今后除了专心教学工作、教书育人外,我也不忘继续学习,提高自我,提高科研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摘要:从高校专业教师角度出发,从不同方面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尊重和理解学生,竭尽所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风转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上一篇:智能用电系统下一篇:轻简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