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2024-06-25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通用6篇)

篇1: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和谐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内涵、特征以及重要性的探究,研究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些要求,我们得出,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辅相成,互相支持,构建和谐校园对今后和谐社会进程的推进意义深远,因此,今后必须加快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步伐,以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参考文献:《论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方正泉著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保障,也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社会由众多社会组织组成,只有各个组织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高校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校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为此,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应从和谐校园开始。

和谐社会的起源于发展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的模式。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和谐”的概念:“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并提出了“整个天是一个和谐”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和谐”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之中,早在传说的上古时代,伏羲就制作出了八卦图,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阴阳和谐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便开始把“和”作为一

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研究。儒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等“和”理念的经典描述。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影响很大。因此,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就成了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关于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学界并无定论,例如,方正泉认为,和谐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法治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公平正义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诚信友爱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安定有序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

因此,我们就各方面对和谐校园的不同定义总结出一点个人的看法。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

总之,高校和谐校园就是指高校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包括高校内部各要素的和谐和高校与社会的和谐两个方面。

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促进高校和谐的基本要求。周济同志讲,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和培养的场所,要自觉树立并带头实践“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第一、“ 以学生为本”,不仅要关注传授知识,还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培养成有学习热情和愿望、坚韧而自立的学习者。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分析判断、成为有道德判断能力的人;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与他们一起感受生活、体验道德成长;要尊重学生,要对学生注入无限的爱。

第二、“以教师为本”,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落实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要着力改善教师工作、学习与成长的软硬件环境,做到物质条件尽量要好,软环境一定要优,为教师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首先就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教师的可持

续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关键是人,关键在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和表现。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动性因素,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团结和谐、理解支持的和睦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为和谐高校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校园内部的人际关系和校园外部的人际关系。

校园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第一、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学校领导要尊师爱师,善于倾听教师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第二、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与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第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最重要渠道。教师首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自己高尚的节操,渊博的知识去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学生则要尊重老师,刻苦学习,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教育工作;第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应该真诚友爱,通过人际交往,满足自己对友谊、归属、安全点的需要,从而更加进步,获得充实快乐的大学生活。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首先,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高校校园的和谐,高校是一个国家未来人才的摇篮,高校校园的和谐,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而高素质的人才,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又是必不可少。

其次,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高校的发展,稳定是基础,只有社会稳定和谐了,高校才有可能获得一片稳定的发展环境。因此,构建和谐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互相分不开的。

最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利于传播和谐社会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障;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具有示范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榜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将会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文化环境,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至关重要。

篇2: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略论“以人为本”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关系

[摘要]“以人为本”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则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和谐校园;构建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贯穿和谐社会的红线。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构建高校和谐校园需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以人为本”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这要求我们在构建过程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调“人”重于“物”,重视“人”的和谐发展。这里的“人”,不仅指个体的“人”,也包括高校中“人”的群体。

首先,教师是高校和谐校园的基础,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不断提高高校的“硬件”条件,即不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

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与物质基础。同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更应该注重提高“软件”的水平,高校应该树立“以师立校”的理念,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且合理满足教师需要,为教师的发展构建公正、和谐的平台,促进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只有“硬件”和“软件”,尤其是“软件”,不断得到发展进步,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完善,高校才能成为真正的高等学府,才能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树立起文化与文明的信标,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也才具备了基本条件。

其次,学生是高校和谐校园的主体,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还要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使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更要成人。可以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目标就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优良品德的合格大学生。

第三,学生家长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外部助力,要充分引导家长参与学生教育过程。

虽然学生家长并非是高校和谐校园的组成人群,也并不直接参与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具体过程中,但是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家庭和父母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通过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可以更好的激励先进、鼓励后进,对于当前一些高校内比较棘手的学生问题,如网络成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也可以达到共同帮扶的效果。

(二)加强高校民主建设。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应该在民主建设上走在社会的前列。“以人为本”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与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校园民主建设,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与建议,尊重并理解师生的意愿,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共建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民主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提高师生民主意识。和谐校园的每一件事务,都是和所有师生员工息息相关的,师生享有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以人为本”在和谐校园民主建设上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师生的民主意识都相对较弱,缺乏主人翁意识,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民主意识,使师生主动参与、管理学校的事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关心学校的发展前途。只有如此,才能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顺利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第二,完善高校民主体制。“以人为本”思想要求在高校中为师生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提供保证,这就必须要有民主体制的保障,主要包括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教师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高校教代会是在教师依法行使

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实行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也是高校领导广泛听取意见,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渠道;校务公开制度是实现高校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推行校务公开制度,使广大师生知晓校情、参与校政、监督校务,调动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可以有力的促进高校民主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决策的重要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凡重大问题,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群策群力,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减少决策上的失误”。[1] 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等校园民主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既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又是对“以人为本”思想实践运用,对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着积极作用。

第三,拓宽高校民主渠道。少数人参与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以少数人为本也并非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要求在高校中不断拓宽民主渠道,从多种途径确保全体师生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对于教师而言,这就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党员、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可以推进校内民主,对于校园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是校园民主建设和和谐校园构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参政意识强,思维活跃,不少人是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骨干,学校的重大问题和决策应该广泛征

求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

在保障教师民主权利的同时,还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

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学生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反馈,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改进提高。因此,通过校园论坛、校长信箱、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既可以体现学生参政议政的作用,又有利于发展校园民主建设,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重视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是没有制度、物品可以体现的,但是又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它对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首先,师生的归属感。“以人为本”不仅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精神诉求。“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2]这体现的就是师生对所在高校的一种归属感,也是精神诉求的一种体现。高校首先要能够满足教师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得到师生认可的一种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营造一个优良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通过高校自身

积淀的文化传统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感染在校师生,才能使师生在精神上产生归属感。只有这样,广大师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归属感是和谐校园的一个精神标志,师生如果对所在学校没有归属感,那么这个高校就不能称之为和谐。

其次,校园内部的各种关系。包括教师间、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但由于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以及不同年代人群思维方式、观念的不同,导致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交流沟通,师生关系存在隔阂乃至对立。目前在校学生基本都是80、90后,当前普遍存在的对于所谓80后、90后的概念定性,实际上就是不同时代人群之间隔阂的体现,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群部分行为习惯的夸张和曲解。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对学生的正常行为要理解,不能夸大其负面作用,更不能将其“非正常化”和“妖魔化”;对学生也应该加强引导教育,使学生保持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双方的理解才能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

对于学生之间关系而言,由于当前家庭中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不习惯群体生活,要在入校后多加关注、引导,才能形成和谐的班级和宿舍氛围。同时,正面引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思维,不要过多宣传社会上的严峻形势和竞争态势,以免学生将社会上不良的风气

套入校园。同时,教师之间要平等合作、公平竞争,这样才有利于学术交流和互补提高。

总之,师生对学校的认同和满意,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的形成有利于和谐校园的顺利构建。同时,一个高校悠久传统的形成、优良教风学风的养成,都与之密切相关。

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 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而反过来,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大大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对“以人为本”的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以人为本”的真理性需要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得以论证。“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包括:“强调‘人’重于‘物’,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强调一切为了人”。[3] 对于高校而言,“以人为本”的内涵具体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高校校园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与学校关系的和谐以及师生民主权利的保障。而高校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是:协调发展、人际和睦、民主安定、充满生机与活力。并且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能够使师生在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他们获得知识、探究学术的需求,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体现。由此可见,高校和谐校园的特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高校和谐校园得以构建可以充分证明“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性。

其次,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可以丰富“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因此其内涵也是在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从人的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在指导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同时,高校也在不断深入研究“以人为本”思想。高校是社会科学研究探索的主要阵地,“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实践过程,将为高校研究“以人为本”思想提供素材和实例。更重要的是,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更为优良的学习科研环境,更大的调动师生的研究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必然可以赋予“以人为本”思想更深的内涵。

第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接收与传播。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普通群众心目中,其更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而且,大学生是一个相对活跃、代表时代的一个群体,他们本身对于新鲜事物和理论的接收是快速的,同时他们又是优秀的传播者,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在学习中、生活中传播应用新观念和新理论。同时,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其他人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又是关注的,他们关注高校的理论创新、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所以,“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的传播,以及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将有力促进“以人为本”思想在整个社会的接收与传播。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加强民主建设、建设让师生认同满意的学校;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可以大大促进各个社会层面的和谐,还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思想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充分理解两者关系,对于更为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3:高校档案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校档案工作有着资源优势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就是使高校的各个环节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档案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和高校同岁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方向。

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构建中有着资源优势,它是高校的一种厚重的文化积淀,档案承载着高校的发展步伐和取得的优秀成果,对高校的内部管理、对外服务、宣传教育和高校精神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档案给文化管理提供依据

高校档案中记载了高校文化管理的历史状态,这些记载对开展新的文化管理有积极借鉴作用,而不会产生因为没有管理基础产生无法定位的混乱和失误。使文化管理更加有效创新,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档案中记载了在文化管理中出现的错误以及纰漏也会成为新的文化管理工作中的凭证,了解了这些问题的根源以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以及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档案在文化管理中的跟踪作用也抑制了管理中方向偏离问题的出现,高校档案中真实记录了文化建设中的奖惩,这种功能也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朝着正确发展而不产生偏离。

根据档案资料的记载以及档案的研究制定高校行政管理的事务程序、规定、办法等,使高校行政工作高效、简洁。同时,高校利用档案编写校规章制度汇编、学生行为准则、大学生手册等,规范师生行为准则,提高师生的文化素质。

三、高校档案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外服务的作用显著

培养优秀的人才,研究先进技术是高校的本职工作和重要职能,高校工作中形成的档案不仅仅对高校本身有价值,对外也存在着价值的再现,这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之处。

教学档案记录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的信息,也记载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改革变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教学档案是学校档案中宝贵的资源,通过对以往教学档案的利用研究,有利于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创新办学模式,创建新的学科专业,改进以往的专业,及时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高校专业设置、人才质量以及高校教学的整体水平。

档案资源的利用,形成了一种对外服务的特殊文化。比如:高校档案中记载的科学研究成果,随着时间推移很有可能再次被应用,档案提供科学研究的资料,避免了再次的精力以及金钱的消耗,避免重复劳动,实现资源有效利用。高校是科学前沿的阵地,科研档案的利用有利于进行科研交流,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完成,并促进高校科研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提高高校科研水平,每年的招生就业工作中,档案信息也提供了支持,根据档案的记载,编写的专业介绍等,对考生专业选择提供帮助,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选择工作岗位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届学生档案材料也为社会应用人才提供依据,出国、就业、调动工作过程中对学历的核实等体现了校园文化对外服务的功能,其中高校档案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四、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档案资源的支持

高校建设的车轮飞转着,发展的路途也是风雨兼程,亦是硕果累累。可是当时过境迁以后,这些“辉煌、骄傲”我们如何能够细数得出呢?高校档案即成为高校发展的历史见证,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档案资源的唯一性和稀缺性是档案馆能够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立足的依托和后盾。档案工作积累、保存高校文化财富,延续、传播文化信息,并创造新的文化财富,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利用高校档案的历史再现可以塑造品牌校园文化。高校名师的学术修养,钻研精神等,营造出高品位的学术研究氛围。知识服务是现代档案管理的重要职责,档案作为历史的存贮和原始记录,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和品格。高校档案也是一种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树立高校品牌形象,具有独特的育人作用。档案中显现出学校的校风、学风,带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办学主张和风格。它以无形的校风、学风为引导,在学生的行为活动中体现出来,形成一种被师生,特别是学生认同、遵从并且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教学作风、道德作风等的一种氛围。

利用档案编写校史、校志、校园名人传记、事迹等,进行高校形象标志设计,利用声像类档案编撰画册,对外宣传报道,建立校史展览馆供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观等。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的爱国、爱校教育,校史馆是一个生动的场所。校史馆将学校的历史名士和学者的故事以及记载着他们立志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和豪言壮举,结合照片、实物等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们在追忆往昔的过程中,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把大学精神发扬光大,把其带到社会中,进而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对关注高校发展的人士,通过参观校史馆等活动,对学校的历史以及取得的成就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识。领导来校视察、检查工作等,校史馆也能够提供直观的信息。

我校档案中记载着学校的发展历程,历史悠久,经历了抗战、民族解放战争,有着丰富的爱国荣校的内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所高校特有的大学精神。

五、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档案文化氛围的形成

高校档案工作与校园文化在新时期高校建设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者有着类似的构成,档案工作可以被称为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又促进了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二者彼此影响、相互促进。

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中的灵魂因素,营造一种包括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校园模式,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气氛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陶冶,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在创新跟进时代潮流的同时,同样不能够脱离经验借鉴。作为学校历史真实记载,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所在。高校档案以它特有的真实性和原始性,在宣传文化作风、塑造美好形象、弘扬校风学风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工作可以用真实的历史档案作为最直观、最可信的、最生动的教科书,为校园文化保留了高校传统的精神和成果,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资料。

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会促进高校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档案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档案的利用率是高校档案工作效率和效益的直接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使高校档案馆成为学生在课堂以外获得精神食粮的知识殿堂;另一方面,馆藏资源也会不断丰富,学校的各个部门会更深刻地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档案的历史鉴证作用和对未来的预知作用。高校各个部门各方面成就、成果将及时完整的被送往档案馆,成为馆藏的一部分,并起到其应该发挥的作用;校园文化会促进丰富馆藏、提高利用率,档案事业的传统机制会得到改善,将原来的“死”档案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活”档案,实现其真实的价值。

六、改善高校档案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由于档案工作原本被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性质导致的神秘感,加之多数高校对档案工作认识不足,高校档案工作目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由于不了解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的功能,“有案不查”、“有档不用”,漠视档案信息,高校档案事业几乎停滞不前,可是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为了对学校、对国家负责,作为学校保存历史积淀的档案馆理应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到高校文化建设之中。

1.改变档案枯燥的认识,让档案成为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事实上档案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摆在库房中死气沉沉的资料、文件等,通过档案编研,通过档案作品将档案信息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学校的师生,档案作品形式多样,可以是校史汇编,大事记,名人传记等,是根据档案形成的档案文化作品,由于档案真实可靠,所提供的素材多是本校发生的,是史实,更能够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更具有说服力。

2.举办展览,变被动利用为主动利用,加大档案的文化宣传和教育功能。档案的载体形式除了纸质的资料、文件,还有声像类、实物类等。这些档案信息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使人们更加直观、直接地触摸到历史的印象,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形成的长期的、临时的、固定的等形式多样的展览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在这一方面,在高校中的有很大的反响。例如:在学校建立校史展览馆,举办老照片展览,专题展览等,生动的老照片和实物档案等能生动、真实地再现高校发展的艰苦创业历程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学生参观校史展览,老照片之后,不仅能加深对学校历史的了解,增进爱国、爱校思想,而且高校名人的杰出成就,突出贡献更能激励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必将成为高校爱国、爱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受欢迎的形式,可以弥补学校教学课堂的不足。

3.高校档案传承高校校园文化、大学精神。高校在历史中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气息就如同习俗、传统一样,是很难改变的。环境教育的作用是教育家们历来非常重视的,在全校营造一种民主、开放、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传承将事半功倍。高校档案高校的特殊财富。高校档案以其自身特殊的文化特色,维护着高校个性的、标志性校园文化特色。通过档案利用鉴证历史,宣传高校爱国主义传统、爱校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4.高校档案为塑造高校文化形象再立新功。高校档案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点滴积累形成的,其中每一件档案都是高校发展历程的见证。正是这些珍贵的档案承载着高校的记忆,散发着历史与文化气息。如果说高校师生体验到的是高校的校风、学风和浓重的教与学的环境氛围,社会了解高校的依据就在于高校不可替代的文化形象。以档案作为高校对外宣传的手段,让社会了解高校,从而达到宣传效果,塑造鲜明、独特的高校文化形象。

5.齐全丰富的馆藏,积极开发利用是高校校园文化良性发展的基础。“存真求实,鉴往知来”,做到这一点,需要夯实的馆藏作为后盾。首先,高校档案工作需要高校各个部门自觉积累档案,保证其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次,档案工作者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将以往遗漏的或者散存在一些组织和个人手中有价值的档案收集起来。再次,积极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创新档案利用的方式,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校档案及档案工作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篇4: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关键词:人文生态和谐校园建设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一)高校的特殊地位

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他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他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他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他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他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朗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之所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明确指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大学文化“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

大学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源泉、思想和精神的高地。大学自产生以来,就是人类智慧、知识和精神产生、汇集和向外界辐射、散播的场所。大学就是要在扎实的学理研究的基础上,为国家和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清澈的理性思想,解决重大问题的智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就像怀特海所说:“大学为民族进步提供了充满智慧的想象力。”

高校是一个小社会,是孕育国家高级人才的摇篮,而他们所处的校园文化将影响着他们往后的生活以及在社会上的生存方式。我国主导政策是科教兴国,在这一政策鼓励下,高等院校蓬勃发展,影响着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经济命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向前跨出一大步便是整个社会人文生态建设跨出一小步。所以研究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让人文生态环境在高校良性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人文生态发展变得意义非凡。

(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是一个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系统论的创始人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集合统一体,它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所以我国学者结合高校文化的特点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进行定义,其中叶宗波提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围绕学校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系统中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优化、和谐共生并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孙孝科提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的和谐有机整体。其中,物质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保障,精神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最终目标。总的说来,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就是充分发挥该系统内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的文化。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着层次和谐与关系和谐两个不同向度,其中层次和谐具体表现为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制度层次三种层次和谐,关系和谐则表现为高校内部及其与之关联的组织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谐以及由之形成的党群与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等诸多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谐[6]。

(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功能

1.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2)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传播和引领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增强高校“软实力”

首先,和谐校园文化包含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及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可以使师生员工形成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把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能将所有师生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其次,和谐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具有激励效应,能使全院上下形成一种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能激发师生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对学校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三,和谐校园文化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从而消除师生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协调人际关系。

3.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者通过挖掘与发挥高校高品位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陶冶、感悟师生的教育功能,实现育人的目的其次,人文素质教育者可以通过挖掘与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实现育人的目的。

(2)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和谐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5)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4.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提高素质教育的影响

(1)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2)增强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

(3)抓好校园的舆论阵地建设

(4)强化四个文化的建设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加强民主建设、建设让师生认同满意的学校;而高校和谐校园的成功构建,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可以大大促进各个社会层面的和谐,还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思想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充分理解两者关系,对于更为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更加促进整个社会的人文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nlc202309021129

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建议

人文生态环境是以人文研究对象,人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又是由人的行为产生的。马斯洛认为,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的动因或源泉。需要引起动机,动机驱动行为,弄清楚了人类的基本需求结构或层次,就能很好地说明、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7]。所以对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建议可以从马斯洛的五个需求所体现的方面来进行建设和改革。我国学者刘葵也在研究马斯洛人本主义观中说道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合理需要是促进校园和谐的基础和动力[8]。

第一满足高校师生生理和安全需要。高校要合理整合学校资源,提供师生低层次需求,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其生命和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同时加大学校的安保工作力度。因为人的生存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同群体在不同环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当人处于相对危险的环境下时,会产生消极的生活方式,背离和谐校园建设的积极方式,每年全国各地都会发生许多校园事件,这对于高校师生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进而会阻碍和谐校园建设,马斯洛人本主义中强调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只有当这两者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更高需求,高校的和谐校园这属于高层次需求,是一种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所以对于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唯有设法将师生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进行改善,才能够谈及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第二积极营造满足学生社会需要文化氛围。满足社会需要是和谐校园的具体形式,人们的社会需求是爱的体现,表现在同学之间的友谊,师生之间的情谊。群体之间团结互助,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所以学校要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和谐氛围的营造。我国学者李耀东就提出校园人必须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一个有人文情怀的教育者才会有灵性,才会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也才会有思想的深度。第一,多读经典名著,多学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习伟人之胸襟。第二,加强自身修养。第三,拥有一颗平常心[9]。

第三加强人际沟通和交往,实现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和谐氛围的营造离不开相互努力,宽容,信任,正直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石。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和谐校园建设需要管理者和教育者共同努力。作为管理者,要加强自身建设,同时为同事和下级做好榜样,不为名利。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作为教育者,更加注重以身作则,身教言传,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学生。作为学生,更多的是理解和体谅,能够时刻体谅教育者的良苦用心,能够时刻理解同学之间的真情厚谊。同时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和谐校园建设必定能够更好发展。

三、结束语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其实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有机体,人是整个人文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人文生态环境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行为,尤其是高校校园中人的行为能够很大程度上发现整个生态环境的行为规则,进而不断调整和改善人文生态环境,使得整个人文生态环境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李策吾,王振东.陶渊明诗歌中的人文生态思想[J].宜春学院学,2011年5月.

[2]郝宁湘.信息革命的潜在危机—人文生态的破坏[J].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3]初明利.人文生态与大学生和谐发展[J].教育前沿,2008年10月.

[4]凌厚锋.应重视人文生态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课题[J].福建学刊,1996年3期.

[5]张勇.论李敖的人文生态观[J].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2月.

[6]孙孝科.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意蕴及其表征[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2月.

[7]刘永芳.管理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8]刘葵,丘莲珍.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性观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理论观察,2010年3月.

[9]李耀东.对构建大学和创含校园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8年2月.

篇5:浅谈高校统战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浅谈高校统战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加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分析高校统战文化与和谐校园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统战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功能作用,提出加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作贡献的若干意见.

作 者:胡秋娇 Hu Qiujiao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刊 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5)分类号:G641关键词:高校统战文化 和谐校园

篇6: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当前,和谐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基层党建则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组织保证,在整个和谐校园的建设中起核心作用。深入探讨和谐社会背景下,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建;和谐校园;创新

[作者简介]梁桂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6-0163-0003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构建和谐、优美的校园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而高校基层党建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要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这种要求。

(二)构建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支撑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另一方面,和谐校园也将直接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软环境。

(三)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高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即软实力

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应该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共同提升,尤其是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指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这种和谐促使学校在其内在凝聚力、内外吸引力和向心力等各方面的发展,这正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

二、高校基层党建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势头良好与深层次矛盾并存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地区之间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和谐发展问题,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匹配等问题,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只有加强高校基层党建,才能使高校在应对现实发展的挑战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只有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不断巩固,才能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创新工作思路,做出新的成绩,实现新的跨越。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必将促使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关系趋于协调,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统筹、协调、全面的社会发展体系中来;并且根据社会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增强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之成为高校工作进入新轨道、打开新局面的重要战斗堡垒。

(一)高校基层党建在应对新形势下的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浪潮全球范围内的推动下,作为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智力资源载体――高校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高校作为最前沿的思想阵地,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问题,必将对高校整个特定范围的思想阵地造成重大影响。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多元经济不断涌现,多元的经济推动多元的思想,尤其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高校群体,面临着更大的思想冲击。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关系着党在高校这一国家教育体系中最高层级领域内的执政能力的完善,关系着党在高校领域内的执政基础的不断巩固和提高。如何在诸多外来思想的冲击中加强思想统一,形成思想合力,把高校师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通过党的建设加强不断粘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推动高校工作不断前进的原动力,具有重大影响。

(二)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组织保证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先锋队”[1]。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业务组织和管理能力及驾驭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关系着和谐校园建设最终的质量好坏,关系着整个高校工作能否良性推进。领导班子作为一个学校或单位的领头羊和火车头,必须对高校领导班子工作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政治理论学习的首要任务。采取中心组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结合、请专家辅导与深入研究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增强学习的计划性、时效性与针对性。认真组织班子成员学习《江泽民文选》、《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增强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形成集中精力干事业的领导集体,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

高校基层党组织处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最前沿,在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肩负使命,责任重大。为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2]。党员遍布学校的各个岗位,有的是行政领导,有的是业务骨干。他们的作用决定了各级党组织的状况,是体现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载体。党员要以党的事业为重,要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党员形象,认真解决好自身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问题。

要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尤其是学生党员工作。做好高校发展党员工作,是高校各级党组织的一项基本任务和经常性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关于发展党员工作方针的需要,对于提高党员质量、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学生是高校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党员遍布于各系部、各班级学生当中,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组织性、纪律性,加强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对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指导和导控,具有重大现实功用。

三、创新高校基层党建,构建和谐校园

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刘云山在2006年12月26日至27日在京召开的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曾强调,建设和谐校园,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和谐校园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努力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巩固和发展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果,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不断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深入发展[1]。

(一)加强发展院系党员工作,发挥建设和谐校园的骨干作用

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学校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在发展学生党员方面,学校党委应充分利用二级党校这个教育培训阵地,对所有新生、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实行分级教育培训机制,即入党启蒙教育、入党前的重点教育以及对预备党员的继续教育,切实将党员发展的过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为例,应当不断完善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与系部之间的有机对接,发挥学生党员在广大学生与系支部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尤其以学生辅导员作为此项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争取把学生工作做足做实。

(二)巩固和完善学生党支部,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源自基层,因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要落实到基层,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效最终也体现在基层[2]。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党组织,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牢固的组织保障作用。

(三)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1.依托学生党支部,不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大力倡导学生组成学习兴趣小组,学习党的重要理论等活动。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各个方面,形成360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覆盖,不断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环境,增强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原动力。组织教职员工主动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机体系,教职员工要做学生的知心人、领路人和贴心人。创新形式、开拓多种渠道,为学生排忧解难。在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把学生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操通过学生党支部的覆盖不断地加以发扬。

2.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用QQ群的形式,把学生积聚到一起,把定期班会和“QQ班会”结合起来,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正确指导。在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同时,给予和谐校园建设新的活力和思路。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是高校和谐发展,营造师爱生、生尊师的良好氛围的重要基石。

现代社会,网络发展风起云涌,网络具有跨时空、低成本的特点,在当今大学生这类年轻群体应用更加广泛,事实上已经成为高校思想状况重要的交互平台。占领网络阵地,通过网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建立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和“三个代表”理论学习网站,对于学生的网络教育由“围堵”变“疏导”,也应该成为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途径。通过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干部自己的邮箱及其QQ号码,及时回答学生问题,解决生活、学习上的疑难,在网上定期与学生进行谈话,也可随时预约谈话,不断交流思想,用互联网在学生和党员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网络教育成为随时向学生敞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教育的重要辅助课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地处偏僻,虽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定上网条件,但仍无法百分百满足学生的网络需要。所以,利用互联网的组织形式,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对于减少学生外出上网,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3.拓展大学生党建网络阵地,建立“网络党组织”

现在,各种传媒特别是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舆论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高校舆情导控也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进行导控。因此,高校党建要从这个时代特征出发,适应发展,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开拓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阵地。这不仅是工作载体和手段上的创新,而且有利于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入程度,拓展学生党建工作的空间,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虚拟的网络党支部,既可以满足学生的网络虚拟情感需要,维系了学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又可以使党支部的工作发挥得充分;既激发了党组织的活力,又满足了和谐校园的情感基础,可谓双赢。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园林古建筑资质标准下一篇:专职安全员岗位职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