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环境

2024-07-03

学校文化环境(精选十篇)

学校文化环境 篇1

1 环境的现状感知·基础

1.1 旬邑县情

旬邑县地处渭北高原沟壑区, 是被《诗经》所反复吟唱过的古豳之地。早在夏代, 周人从邰迁来, 先祖公刘率族人“修复后稷之业, 务耕种”, “周道之兴自此始”。曾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 也是关中分区、陕西省委和陕北公学所在地。如今, 旬邑又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剪纸之乡”, 更是有名的“苹果之乡”。围绕“旅游兴县”总体战略要求, 打造成集休闲疗养、生态观光、乡村度假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渭北高原休闲渡假目的地, 被誉为渭北高原的后花园。旬邑的石门山上更是被誉为渭北高原上的“西双版纳”, 不仅林茂草丰, 景致优美, 而且有扶苏庙、姜塬圣母庙等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以及北宋泰塔、清唐家民居, 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文化内涵。

1.2 旬邑中学

创建于1941年, 探索在不同形式下学校管理的途径和措施, 把计划管理、目标管理、序列管理和量化管理融为一体, 建立了用效果评质量、用质量定荣辱的管理体系。先后被评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花园式学校”、“双德教育先进集体”、“爱国主义教育先进集体”和“文明单位”。站在凤凰山观景台俯瞰校园全貌,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两塬之间, 坐落着一个色调明快的现代化气息浓郁的校园, 整体近似梯形, 依南北地势高差、东西轻重之别自然分成功能明确的三大块 (见图1) : (1) 东南部为教学行政区:一门一轴一广场, 两翼两廊两院落, 三线并进成一体, 前后错落求变化。 (2) 东北部为师生生活区:两轴三主体, 齐头并排进;两轴造型成景观, 三体顺势成院落。 (3) 西部体育活动区:绿茵足球场, 红色环形道, 依山主席观礼台, 双坡方形体育馆, 顺势填补篮球场。

1.3 校园特色

(1) 色调对比鲜明, 疏密布置有序, 功能分区明确, 道路系统完善:将所有楼群采用红白相间的一个符号模式, 在教学区所有楼顶设置双排柱白色花架, 并通过两组双层廊架把六栋教学楼与实验楼、学术报告中心连为一体。 (2) 建筑要留有空间, 硬质铺装有良好基础, 特别是生态停车场、塑胶操场的色彩硬化以及折线的采用, 为校园景观的营造奠定了良好的地面视角基础。 (3) 交通便捷, 四面临路, 优越的周围环境:北部有已经建成的位于凤凰山山麓的书院广场, 南部有正在建设的书香公园, 并用天桥与校园相通, 为师生提供更为优美的学习环境。 (4) 景观小品有一定的安排布置, 绿化也有一定基础:校园现有景观照明系统比较完善, 花坛比较多, 室外家具也有布置与安排。绿化以白三叶为基调, 行道树有法桐、国槐、合欢、七叶树、栾树、樱花等, 其他乔灌木主要有雪松、银杏、紫荆、榆叶梅等, 有一定的绿量。

1.4 校园设计不足之处

校园正处在基本建设的收尾阶段, 前头教学区漂亮, 后头生活区凌乱 (正建) ;主体建筑太硬, 铺装有些欠缺, 绿化显得乱;周围防风林带没有跟上, 冬季刮风尘土飞扬, 主体建筑色彩亮丽的效果时间就不会太长。 (1) 分割教学区与生活区的东西坡面 (挡土墙) , 是校园最惹人眼的地方, 从现有景观基础处理来看, 缺少统筹安排, 显然是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 (2) 校园四周临路虽然方便, 但尘土飞扬显而易见。四周需要栽植乔灌结合、常绿与速生结合的防风林带, 特别是操场周围更需要双排以上的防风林带。 (3) 校园最大的缺憾是没有置石, 与石门书院的备用名不相吻合。

2 文脉的梳理表达·前提

2.1 旬邑文脉

(1) 泰塔:座落于原中学院内, 修建于北宋嘉佑四年 (公元1059年) , 塔高53m, 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结构, 被誉为中国的比萨斜塔。整个建筑远视古朴壮观, 雄伟挺拔, 近观做工精细、灵巧雅致。 (2) 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 (1583) , 坐北面南、面阔五间, 是典型的七檩六椽式建筑, 屋面中心施绿色琉璃瓦。见证了两千多年儒家文化的千古兴衰,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内涵。 (3) 石门书院:清乾隆中知县方丞保创立于三水县 (今旬邑) 城内关帝庙东, 道光十三年 (1833) 知县杜宗岳、洪信先后重修并订条规。杜宗岳有《重修石门书院记》。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改为公立高等小学堂。 (4) 总体设计原则有5点:一要在旬邑精神“重德尚礼、诚实厚道”的框架下进行, 二要表现公刘祖先的美德, 三要反映秦直道、宋泰塔、明清书院, 特别是石门书院的景观特色, 四要体现红色马栏的革命精神, 五要展现旬邑农业特色 (苹果) 、煤炭工业以及新农村建设。 (5) 要尽可能采用旬邑民风民俗的景观形式, 如彩贴剪纸、彩墨画以及唢呐等形式。 (6) 要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文化表达

(1) 计划建造尚不存在的环境是一项想象性、物质性、时间性、生物性、艺术性都极强的工程技术工作, 需要通过平面图、效果图、三维动画和沙盘模型4种方法表达出来。 (2) 细节景观表达就是在空间、路径、边界、中心和节点, 并通过景观品质细部“特写”, 或通过文字和图像引发的灵感。从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着手文化景观的细部营造, 特别是景墙的充分利用, 在校园中文化景观的表现尤为突出。 (3) 主题是文化景观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意境是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感, 通过诗歌、音乐、休闲体育和动植物搭配, 特别是景石题刻的充分运用, 使师生触景生情, 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4) 用旬邑独有的民俗景观形式表现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文脉, 主要有: (1) 用窗式剪纸形式表现经典的《论语》、《弟子规》等传统的儒家文化。 (2) 用石拱门景观组体现石门书院文化精髓, 石柱、石拱以书画展现。 (3) 以唢呐、苹果等特产造型体现景观文化特色。 (4) 挡土墙、地面、坡面上用浮雕展现孝道文化。 (5) 以青灰置石题刻浓缩反映校园文化系列景观。 (6) 景观灯上的文字展现, 用于夜景观赏。

2.3 文化共融

文化景观是在一定地域环境下所特有的, 要充分考虑基地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地方气候特征和城市背景来进行结构布局, 同时还应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学校历史、办学特色等因素, 创造具有观赏性和精神感受双重作用的校园景观[4]。一方面, 学校文化建设坚持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 使学校文化更具个性, 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递与传播功能,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 传承、弘扬和创新地方文化, 更好地服务旬邑大文化建设[5]。

3 总体的思路把握·核心

3.1 功能定位

环境建设的目的, 首先是通过系统的景观建设, 把主体建筑串为一体, 并起到应有的陪衬作用, 犹如为形体魁梧的巨人穿上得体的服装及其相应的装饰;其次是通过有品位的景观建设, 营造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味道浓郁的文化氛围, 让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三是力求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营造, 让外人一看就知道旬邑中学的文化品位。总体功能为:集快乐学习、舒心工作、健身康体、文艺活动、休闲游憩、环境育人、参观学习、推广示范等八大功能于一体。

3.2 风格定位

(1) 主体建筑:红白色调相间, 双排廊架占先, 现代气息浓郁。 (2) 植物景观:以乡土常绿树种为主, 尽可能多地体现植物种类 (生物多样性) , 尽量大面积使用黄色树种 (银杏观叶、黄金槐观枝、栾树观果、黄刺玫观花) , 以陪衬主体建筑的现代气息, 并突出在山水环抱中的视角效果。 (3) 硬质景观:尽可能选用2~3种色调, 形成统一风格的景观小品系统, 与主体建筑遥相呼应;同时通过置石题刻将所有景观串联为一个独有的“石门”景观系统。

3.3 景观统筹

校园景观既不同于综合性公园的那么系统繁杂, 也不同于居住区为老少服务的针对性功能, 更不同于厂矿企业的见缝插针。它必须针对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突出特点, 尽可能形成相对封闭的景观空间 (四周防风林带) , 突出大面积乔木林的绿化特色, 为师生提供优美而宁静的学习活动空间。出于这一要求, 通常站在全方位的经济、实用、美观、特色的角度, 从点、线、面、体四个方面总体把握即可, 一般不强求贪多。一是几大亮点必须耀眼夺目, 二是线的骨架必须突出明白, 三是面上要形成乔木大绿的特色, 四是体面上来看, 就是本校独一无二的最大景观特征。

3.4 整体构思

以七开间双排柱开放式大门为序曲景观;以陶行知雕塑、旗台及其顺延为景观中轴线;以行政图书楼、科技艺术楼为硬质景观之两翼, 和教学楼构筑品字形布局, 形成三角稳定框架;以教学实验楼群为空间相对密闭的静态教学活动中心, 并以学术报告中心为教学区域的构图中心;以东西向的三组坡面石门文化景廊为分界线, 并把教学区的双廊向北顺延在石门文化景廊交汇;以师生公寓楼和餐厅、洗浴为休息活动场所;以五横十纵的道路系统为纽带;以风雨操场、体育馆为动态体质活动中心;以凤凰山、翠屏山 (塬) 为背景, 以八河 (翠屏湖) 为依托;以公刘雕塑为资借, 突出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以南部翠屏山山麓的书香公园为校园的空中游园, 全面展示旬邑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景观, 通过天桥与校园贯通;以北部凤凰山山麓的书院广场为尾声, 紧扣石门书院主题;以凤凰山半山腰的观景平台为俯瞰校园的最佳观赏点, 最终形成色彩亮丽的空中花园式校园, 让屋顶廊架更加突出独特的建筑魅力。

4 合理的景观布局·关键

针对校园实际及周围环境情况, 考虑旬邑气候、土壤因素, 在把握总体基调的前提下, 从点、线、面、体的四维角度出发, 总体构筑13处景观 (六点四线二面一体) 。

4.1 抓好六大亮点工程

4.1.1 绿地系统增补。

现有绿地空白处补种白三叶, 或局部改造常绿的麦冬或地被石竹;绿地四周外围补植常绿双排矮篱, 如小龙柏、小刺柏、雀舌黄杨、高山黄杨等;特别是科技艺术楼周围, 一半重新绿化, 以大色块流线型的三色植物拼图为主景, 充分展现艺术构图色彩, 以体现科技艺术楼的规则与自然的双重特色。

4.1.2 花坛群组绿化。

学术报告中心四周对称式的扇形花坛组, 以常绿灌木和低矮花灌木进行图案式种植, 并力求对称整齐, 注重俯瞰效果。其他楼间花坛以红、黄、绿三色植物模纹拼图为主, 适当孤植常绿灌木 (柱状或球类) , 也可适当片植地被或花卉。

4.1.3 晨读广场绿化。

在2、3、4号教学楼之间的楼间绿地, 折线铺装和花坛组已经建好, 并安排有园椅。只是缺少文化主题景观, 建议分别设置为英语朗读广场和中文朗读广场, 并分别设置主题雕塑景观, 作为景观构图中心, 并增加花灌木及少量乔木的配置。

4.1.4 学习广场绿化。

在3栋男生公寓、3栋女生公寓的北侧分别有2、3个休闲小广场, 基本模式大体相同, 均为在硬质铺装的基础上, 以景墙和花坛为主景, 建议6个广场主要用植物来区分。男生公寓之间的休闲小广场采用笔直的刚性树种, 如银杏、水杉、毛白杨、雪松、圆柏等;而女生公寓之间的休闲小广场采用柔软的柔性树种, 如合欢、垂柳、拐桑、油松等。

4.1.5 教师休闲乐园。

在4栋教师公寓楼之间的绿地, 采用居住区常见的绿化手法。在铺装景观的基础上, 以乔灌花草群落景观为主, 适当配置健身器材、园桌园凳、园灯及其常见景观小品。

4.1.6 入口障景改造。

进入雄伟壮观的双排柱大门, 迎面就是陶行知雕塑, 虽说主题内容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学会创新) 非常好, 但就是体量偏小, 和广场不太匹配。建议将陶行知雕塑移到行政图书楼东北侧的木构花架的圆形铺装广场的中心, 重新考虑设置障景 (对称式, 三组弧线错落景墙, 以醒目地反映校规校训) , 同时对两侧的梯形绿地进行错落改造, 形成欲扬先抑的障景效果。

4.2 突出表现四大景观线

4.2.1 东西石门文化景观 (风情) 轴线。

位于教学区与生活区分解的东西向的三组坡面, 把教学区的双廊向北延伸, 并以九组拱形石廊连接成环, 构筑石门文化景廊, 形成校园最重要的景观边界线。

4.2.2 道路系统行道树骨架和校园周围防风林带绿色线。

笔直的5条东西大路 (旬路) 、错落的十条南北大道 (邑道) 以及适量的交叉式折线道路, 初步形成校园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系统, 采用对称式行道树景观, 分别采用法桐、国槐、垂榆、樱花、合欢、栾树、樟子松、圆柏、垂柳、楸树、黄金槐、红叶李、七叶树、五角枫、银杏等。校园周围特别是东西两面, 采用速生树 (如毛白杨、馒头柳) 与常绿树 (如雪松、圆柏) 相结合的双排防风林带, 将起到较好的防尘作用。

4.2.3 六个学会夜景线 (景观灯) 。

现有路灯系统改造, 形成刻有名言警句的方柱景观灯, 并以6个学会为主题系列。

4.2.4 空中防雨景廊线。

教学区现有双层防雨廊, 前伸后延, 既将教学区与生活区连为一体, 又将校园和书香公园连为一体。

4.3 重点建设二大景观面

4.3.1 学生运动型游园。

位于科技艺术楼北侧和实验楼西侧的绿地, 在现有铺装景观的基础上, 大量栽植规则式乔木树阵, 如樟子松阵、五角枫阵、红叶李树阵、银杏树阵等, 并在各地块的中心设置体育运动主题雕塑, 以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

4.3.2 师生综合休闲游园。

位于行政图书楼东侧的绿地, 在现有铺装景观的基础上, 大量栽植自然式乔木群落, 如紫薇、樱花、银杏、黄金槐、红叶李、垂柳等, 突出琴棋书画主题, 并在硬质铺装上成组设置园桌园凳, 形成一个个清幽的学习环境。

4.4 力争建设空中花园式校园

(1) 充分利用教学区楼顶上双排柱花架景观, 一是通过彩色铺装达到空中花园的目的 (学生不上楼) ;二是通过移动森林 (灌木为主) 景观集中占边摆放, 学生限量上楼, 以保证安全。 (2) 五横十纵道路系统行道树景观, 构筑空中俯瞰花园的绿色骨架。 (3) 校园周围的双排防风林带, 构筑空中俯瞰花园的边界。 (4) 双层防雨景廊线。 (5) 六个学会夜景园灯线。 (6) 正在建设中的书香公园, 通过天桥与校园贯通, 成为空中花园的独特亮点。

5 结论

文化景观在学校环境建设中的表达, 体现在: (1) 文化景观与课堂教育互为表里, 文化景观必须是对人的意识持久性和永恒意义的思考和展示, 是运用空间形体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历史延续性的把握。只有将文化景观中潜在的课程内容与真善美融为一体, 才是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和有效的途径[6]。 (2)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它产生于学校自身, 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 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7]。 (3) 文化景观的产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 是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的体现。文化景观的变化也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 当然每个时代的人都是按照其文化标准对景观施加影响的[8]。 (4) 加强学校地域文化景观建设, 不仅可以形成极富特色的校园环境, 而且可以加深师生对校园所在地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9]。总之, 真正从地域特色出发, 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底蕴, 以传承为切入点, 以文化为核心, 将成为未来中校文化景观的重要表达方式。

摘要:文化景观是增加景观可识别性和有助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载体。立足地域文化资源, 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系统, 针对校园良好框架及周边环境情况, 从点、线、面、体的四维角度出发, 总体构筑13处景观 (六点、四线、二面、一体) , 力求从传统文化挖掘与绿色生态校园建设两方面有机融合, 探索文化景观在中学环境建设表达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旬邑中学,环境建设,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新宇.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景观设计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 2014, (6) , 68-73.

[2]牛玉祥.打造学校环境文化彰显文化育人特色[J].华夏教师, 2012, (6) , 34.

[3]荆在京.对学校环境发展规划制定的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3 (4) , 7-10.

[4]黄晨, 刘文艳.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及其教育导向[J].科教文汇, 2014, (14) , 144-145.

[5]朱亚文.论地方文化视域中的学校文化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 2010, (5A) , 26-28.

[6]张北坪.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空心化”症候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3, 14) , 67-69.

[7]吴玉良, 徐峰.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质校园[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 (3) , 4-5.

[8]郭纪.对文化景观的几点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6 (3) , 114-116.

学校文化环境 篇2

营造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

安徽省第一轻工业学校李卓奇

人们常说,一流的企业做企业文化,一流的学校应做学校文化,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学校文化时要与企业文化对接。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评定是以企业用人的需要和满意程度来鉴定的,企业认为有用的人才就是中职学校要培养的人才。企业需要的人才首先需要有爱岗敬业、责任心强、不怕吃苦、有团队精神,认同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善于沟通交流,较快地融入企业人文环境等思想品质素质。那么对接企业文化就是要在建设学校文化时以此为标准,有意识地引入企业文化元素,竭力营造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环境。这种环境既是对学生起育人作用也同时对教职工具有感化作用。

如何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才思想品质素质需求的变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长期的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并在实施中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此营造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达到使企业学校打通的德育培养目标——学会“做人”,这是摆在每个中职学校校长长期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以学校文化建设营造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要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学校文化建设涵盖面较宽,按不同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或分为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虽然学校文化源于校园文化,但中职学校借鉴企业文化的研究视角来认识学校文化建设,所营造德育教育环境,可以在发展中更多地考虑其文化内涵的建设和形成,而不再从主要倾重于学校物质层面的建设和学校社团活动及各种节庆,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的角度,来考虑校园文化的建设。而学校文化建设要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寓教于乐地提高德育教育成效和师生思想品德素养。

(一)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入手营造德育教育环境

学校除投资二百多万元装修改造校舍绿化美化环境外,通过组 1

织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环境设计大赛、我喜欢的一句格言评比、精心设计宣传橱窗,各种富有哲理内容的警句和人性化提示语等书法作品上墙,特别是企业文化中有关内容、专业特色的画图等,让学校一草一木说话,使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特有校园环境文化,营造出浓郁的育人氛围。

(二)以新专业建设的文化艺术素质要求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对于工科为主的中专学校校园文化品味提升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事情,学校从企业调研和市场需求为基础,筛选创办新专业时重点考虑新专业对文化艺术素质要求,能否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最终从多个备选专业中首先选择确定企业公司前台接待,这个职业岗位设立较新,目前处于只有培训没有培养的职业教育状态,且学历要求中专的专业。就是考虑此专业在言谈举止、接人待物、艺术素质等职业要求,对提升学校文化品味的作用,实践证明该专业的筹建对学校各种大型礼仪接待、文艺体育活动都起到了占绝对主力和比重,对学校的文化品味的提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设置综合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素养

把综合素质培养以实践活动形式列入课程,这是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书法、艺术欣赏、琴棋书画、各类球类、武术、健美操、语言表达、艺术训练和各种讲座,使学生对其感兴趣或有特长和爱好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一定的发掘和提升。例如,有位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课程,以不会唱歌到现在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韩红唱歌,并能主持各种演出和活动,现借此正在自主创业。全校学生在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课程学习中,文化艺术等素养都有不同程序的提升。

(四)社团活动活跃学生文化生活

学校组织合唱团、艺术团、书法兴趣小组、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健美操队、街舞队、田径队、乐队、文学社等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并经常组织演出,展览和各种比赛,出校报校刊、手抄报、墙报。学校还邀请书画文学艺术家到学校来讲学和组织书画笔会,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一系列的社团活动使学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充分施展了学生各自的才华,培养了组织能力和各种

素质。

(五)传统文化节庆活动陶冶情操,锻炼团队精神

学校经常举行元旦迎新文艺汇演,中秋篝火晚会、十一国庆演出、艺术节、技能大赛、运动会、教师节庆典等传统节庆活动,学生自行组织既展示风采又陶冶了情操,同时又在每次活动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得到历炼,锻炼团队精神。

(六)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阅历,历炼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结合专业参观实习、实训以及参与社会组织的各种演出调查,社交接待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阅历,历炼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学校对企业、军队、社区、属地各种文艺演出、宣传和礼仪活动以及校企联合产生的各种活动,都是采取积极支持开放态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零距离接触和参与社会,锻炼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并获得各种赞誉。

(七)规范行为,文明监督,重视记录成长过程

通过设立文明监督岗、校卫处、升旗护卫队等规范行为,用学生成长档案册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培养重视历史的自我意识。

(八)构建法治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德育教育疏导预防机制

学校聘请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培养心理咨询教师、职业指导师、构建德育教育的疏导预防机制。在开学典礼、新生入学进行法治教育,放假前安全教育,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活动,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预防违纪违法、指导学生人生职业道路选择都起着积极作用,这种机制一旦形成文化,对处理学校各种法律合同,以法处理学生违纪违规及人与人之间纠纷、心理健康教育和诊断与德育教育结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职业化引导,使学生在遵纪守法、健康身心、职业化意识大大提高,较大幅度地减少违法乱纪、心理疾病、就业不满导致的中职德育教育失衡现象。

二、德育教育环境适应中职学校跨越式发展,必须形成超前的学校文化建设理念

实践证明: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营造的重要性,甚至几乎可以等同,并藉此改造软硬环境,用方法寻求

突破产生了实效,使德育教育环境不仅适应了学校较大的发展,还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那么现在以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无成本或低成本扩展,起了一条从没有走过的跨越发展之路,以办分校构建格局分布,专业建设突前,同样走的是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以专业建设,品牌创立,连锁经营,建立集团来培养未来中职学校重点品牌竞争力抢占制高点,同样是走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以人力资源需求走势,确立中职学校人才资本运作模式,同样是走的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德育教育环境要适应就必须形成超前思维、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预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超前理念。

(一)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概念化

对于经过论证所需超前建立的文化理念,当认识到位后,为了最大限度和尽快地构成对师生德育教育影响程序,要注意将其概念化,通俗地说就是将其 琅琅上口的简练语句表述出来。“腾飞的起点”、“在奋起中崛起,在腾飞中翱翔”、“轻校是我们的家,建设发展靠大家”、“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人为本,以法治校”等等,特别对于奋斗目标、培养目标,用响亮有力的口号在一定场合多次呼喊,对凝聚一种精神,影响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品质正成为职业培训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校南京中易酒店策划有限公司订单班在学校进行培训,每天晨操的口号不仅对培训的学生,甚至对全校师生都产生较大的冲击和作用,被我校称之为“中易”现象,是学校开放地进行以学校文化建设对接企业文化、营造德育教育环境较为突出的案例。

(二)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结构化

对于所需的超前学校文化理念在内涵把握上应当结构化,以避免歧义和理解不准确。在中职教育决定培养目标强调“做人”+“技能”,在素质教育上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在贯彻“以人为本,以法治校”管理理念中,提出“条例”的“人性化管理”;在学校发展方向上给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低成本”+“无成本”扩展;在发展战略上提出:“格局化”+“专门化”;在专业建设上提出:“延伸强项专业创品牌,适应市场需求设专业”、“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对环境态度上提出:“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对适应职业教育自我培训提出:“更新观念,培养意识,掌握方法,完善结构”。在人的发展上提出:“人的能量不能贮存”、“要与学校发展共同发展”、“立足岗位为学校发展倾情竭力做贡献”等。

(三)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创新化

超前的文化理念之所以超前,一是认清发展趋势,提前思考谋划;二是走一条别人和自己都没有走过的路,这就要创新理念,创新首先要创新思路,创业文化中有一个最典型的口号:“思路决定出路”,学校文化则可进一步提出“思路更决定发展,所以文化理念超前关键在于创新思路和理念的创新化”。我校的发展思路,创建全国唯一的“工艺玻璃专业”、与街道搞“后勤保卫社区化服务”,构建“三个中心,三个基地”的组织结构等,都是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创新化,又用实干去验证,同时要求“干就要有特色,做就要有新意”就是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创新化的一种沉淀。

(四)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境界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有一定层次的,在一个层次中就有一种境界,这与学校发展既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当然把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提出的美好前景的境界描述震撼人心,就对人的追求目标、认识乃至思想道德品质都具有持久而非常态的向上和提升。从“一切以学校的利益为重”的行为境界,到“为学校发展倾情竭力做贡献”的思想境界;从“腾飞的起点”起始状态境界到“在奋起中崛起,在腾飞中翱翔”的终极状态境界;从“做一个合格公民”基本培养境界到“社会有用企业欢迎实用型人才”目标培养境界,从“当一名职业学校合格的教师”基本要求境界到“讲课象大师,实训象师傅”的双师型境界;从“一扩三保”基本要求境界,到“学校象工厂,教师象师傅,学生象工人”质量建设形象境界等,都使得奋斗的文化层次境界体现了理念现象,更加加深了德育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对于以学校文化建设对接企业文化,营造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的探索思考都较粗浅,尤其对打通学校德育教育与企业政治思想教育通道,还有待地进一步研究。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同步,甚至后者超前的趋势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的关注,这是需要我们共同不断探究的。

培育环境文化 凸显学校精神 篇3

遵循身心规律。学校重视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从学生的情感世界、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出发,以“引导、直观、有趣”为原则,展示学校精神。首先是引导。小学生处于世界观尚未形成阶段,对人和事的认识、判别更需要正确的导向。为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体会乐趣,享受关爱,学校选择了学雷锋活动中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梳头、扎辫的活动照作为友爱形象照,并配上导语:关爱的校园,充满快乐。其次是直观。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还要兼顾直观性,让小学生们看得清楚,读得明白,记得牢固。如电子阅览室的室内宣传画,要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益处,画的主题是“快和计算机交朋友”,潜在内容是:为什么要和计算机交朋友。设计画面时,学校便从学生可观察到的生活图景中选择可诠释计算机作用的画面,使“朋友”一目了然。再次是有趣。激发学生关注的兴趣,增强内化的心理。如设计红领巾阅览室时,针对学龄特点,学校把阅览室分为低、高年级两类,分别设立合适主题,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构建校园环境文化时注意了学生身心特点,学生对学校精神才会产生发自心底并乐意接受的情感,和谐校园的发展才有动力。

结合德育重点。学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突出以培养小学生良好人格的德育重点,引导学生争做“四种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能想会干的小主人,心地善良有爱心的人,信心百倍最棒的人)。为此树立了雷锋塑像,让带给他人快乐也带给自己快乐的雷锋叔叔和学生们朝夕相伴;在警示廊中以杨利伟飞天,女排队员夺冠,万里长城傲然挺立,登山队员勇敢攀登等系列图片为内容,激励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观念。德育工作融汇在学校精神建设中,展现在环境文化培育里,既为校园德育营造了氛围,又赋予了学校精神更深刻的内涵。

渗透学科教学。学校精神的确立与弘扬,要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因此要让学校精神深入课堂,贯穿学科,真正为育人服务。设计教室环境,学校紧扣“乐在其中”:美术室通过文化石、艺术画、博物柜、创意桌、写生台等多样装饰与设备,营造出浓郁的美文化氛围;舞蹈室兼顾中西艺术,配有西方舞蹈和中国民族舞蹈的精选之作,并以多彩的铝塑板饰梁、饰柱,再配上金色的音符,营造出美无处不在的氛围;科学宫集小学科学知识于一室,从天文、地理到生物样品均有展示,设计上以贴近大自然为主线,让栩栩如生的文化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广州市铁路第一小学)

仁爱教育视野下的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篇4

那么, 在仁爱教育视野下, 如何构建以仁爱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呢?下面以振新小学为例, 从物质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和联动文化建设开展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优化物质环境建设, 营造灵动环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墙壁上、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一切, 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这里的东西都不是随意安排的。”环境是一种直观而又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如果把校园比作花园, 教师是园丁, 学生是花朵, 文化气息和思想氛围就是土壤、阳光、雨露、空气和水。我们要致力营造一个教育生态的校园。

1.仁爱理念文化墙。走入校园里, 学校核心办学理念“以仁润心, 用爱化人”八大大字, 镶嵌在学校最显眼的正面位置;与之相呼应的是左侧的校训:做仁人, 成强者;在校门左侧, 是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原型, 打造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学生培养目标墙和教师发展目标墙壁;一楼架空层左侧, 是该校的二级理念墙壁, 包括学校口号、学校精神、办学目标、学校使命等, 是系统展示学校办学理念的窗口。丰富的墙壁文化, 让每面墙体都成为“文化的代言人”。

2.主题文化园。学校打造了开放、温馨的仁爱书吧;设计了围绕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教育课程的古色古香的仁爱文化园;摆放了突显仁爱精神的仁爱文化石, 新增了开拓学生视野的“世界博览园”, 把仁爱、书香的主题渗透到校园景点之中。

二、加强班级文化环境建设, 涵养学生灵性

优秀的班级文化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主体精神,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校以满足学生心理安全感、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宗旨, 围绕学校“仁爱”校园文化, 有效地构建班级文化, 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风貌, 凸显班级特色。

1.精神文化领航。各班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风、班训等, 张贴在教室外, 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 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班主任充分发挥协调功能, 积极处理好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帮一”活动, 使班级形成了一股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 产生了强大的正能量。

2.环境文化自创。学校从展示栏和书香园地的布置、教室的美化、图书角的建设等方面营造优美、舒适、文化气息浓郁的教室环境, 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消除学习后的疲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陶冶学生的情操。

3.书香文化飘香。围绕学校“仁爱书香文化, 奠定人生根基”的书香校园主题, 各班根据各自实际, 提出读书活动主题和活动口号。学校启动了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活动, 语文老师利用阅读课为学生讲解经典作品。用经典、用书香来熏陶和感染学生, 也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经典, 在经典中陶冶情操。

三、联动文化环境建设, 营造大教育场域

家庭与社会环境, 是学校仁爱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只有家、校、社形成合力, 才能形成仁爱教育的大环境。

1.加强家校沟通。开展全校教师“关爱学生”家访活动, 并通过电话、家校通、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及时和家长联系, 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 宣传当前的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把仁爱传播给家长的同时, 也让家长用仁爱的思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2.落实多方互动。与派出所、社区、德育基地加强联系与沟通, 促使学生遵纪守法, 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学校与派出所共建, 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法制安全讲座;与社区共建, 开展慰问孤寡老人, 参加社区文艺表演,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等, 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到社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抓住有效机遇, 开展感恩教育、环保教育、生存教育等。让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大自然, 在参与中体验仁爱, 在体验中内化道德要求。

3.开展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促进家长与孩子感情的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也是学校仁爱德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学校主要开展了三大亲子活动。一是亲子共读一本仁爱书, 共享阅读乐趣;二是亲子运动会, 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三是亲子家务劳动, 让学生体验劳动成果之不易和父母的艰辛, 让仁爱在道德实践中得到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 必须坚持协调统一发展。将仁爱精神散见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 让每一个景点有生命, 让每一次活动成为润泽教育的生动教材, 以浓郁的仁爱浸润校园;并将仁爱环境延伸到社区、家庭, 形成一个更大的校园环境,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为仁爱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让校园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体现仁爱文化、熏陶学生情操的沃土。

摘要: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重要因素。文章从学校环境建设、班级环境建设及联动环境文化建设三方面, 探讨仁爱教育下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策略。

学校周边文化治安环境治理行动方案 篇5

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净化城郊学校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秩序,确保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县教育局安全科下发的《社会文化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沈校园安全组[2014]4号)文件精神,我们学校决定自4月起开展学校周边文化治安环境治安秩序集中整治工作。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确保学校周边文化治安环境综合治理行动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学校周边文化治安环境治理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李德斌副组长:边忠芳

成员:贾艳玲牛振革

领导小组负责统计收集开展学校周边文化治安环境治理行动的工作情况和数据,对综合治理行动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

二、任务目标

为切实加强我校安全管理工作,净化育人环境,保障学生安全,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对学校周边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专项整治,营造安全的育人环境,特制定如下措施:

1、集中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宣传工作,大力提高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大力开展好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自护教育、犯罪预警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开展“远离网吧”、“远离游戏厅”的主题教育,以典型的案例教育学生不要进入校外营业性网吧和不要浏览有害信息,向他们讲清长期进入这些地方对身体、学习带来的危害性,以增强未成年人自我防范能力。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墙报等宣传阵地,以安全常识为主要内容,针对广大师生尤其是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技能学习和训练。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操行观,杜绝一些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2、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各种

违法犯罪活动,彻底铲除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小流氓、小混混势力。同时,要注意化解影响校园内部的矛盾纠纷确保学校政治稳定。

3、配合有关部门取缔和清理整顿校园及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游戏机房、网吧。校园周边200米内禁止开设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子游戏场所及其他娱乐场所,特别是对于师生及家长反映强烈的要进行严格清理整顿,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和非法经营者坚决要求予以取缔,清理“三无”食品,对于符合规定的各种文化场所要求加强规范化管理。

4、整顿校园及周边的交通秩序,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在我校大门口的路段设置明显的交通警示标志(学校路段危险减速慢行、禁止鸣号)、减速带(学校南门现在无减速带),对于“三无”车辆彻底清理,防止引发交通事故和一些集体事件的发生。

三、工作要求

1、制定行动方案。同时,仔细排查学校周边文化治安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制定针对性工作方案,组织力量开展集中整治行动。行动中,要善于规范管理,确保取得突出成绩。

2、根据摸底排查情况,学校及时研究,妥善加以解决,切实解决学校周边文化治安环境存在的各类突出问题,力争取得明显的整治成效。

3、行动结束后,学校对开展学校周边社会文化环境集中整治行动进行全面总结,写出书面总结,包括工作措施、经验、取得成效(要有具体数据),每月不少于四次整治排查,并于每月30日前,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专项整治情况记录表》上报教育局安全与信访科。

城郊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文化环境 篇6

关键词:教师教育信念 学校文化环境 学校教育理念 教师主体性

教师教育信念是以教师个人工作生活经历、自身知识储备量、学校文化氛围、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为共同基础而形成并发展的。 “其实质反映了特定教师对教育问题的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不但可以指引着教师做出某些教育行为,而且是教师评判他人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评价标准。”[1]教育信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教师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教育信念在现实教育情境中存在着发挥实际效用的可能性,所以,教师教育信念的实效发挥是教师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影响着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进而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幸福感。

教师教育信念在现实教育情境中的作用发挥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综合来看,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内部因素为教师自身的因素,教师个人教育信念能否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主观意志。外部因素则主要为教师身处的学校文化环境以及更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是教师教育信念得以发挥作用的外部支持。如果说内部因素是基础,那么外部因素则是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实效发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此着重分析作为外部因素之一的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教育信念在教育情境中发挥实效的影响,从而试图展现学校文化环境在教师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论述之前,需要明确一个提前,即教师教育信念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此稳定性是相对的。教育信念本身是一个动态体系,在个人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下,会缓慢地发生建构与解构。由此,在教育情景中起行为指导作用的教师教育信念并非一成不变。外部环境不断与教师的内心发生碰撞,在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的同时,又促使着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信念,或是更加坚定信心,或是试图改变,或是选择放弃。

影响教师教育信念实效发挥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身处的学校文化环境及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两个方面。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其自身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生活于其中的教师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教师作为社会个体理应自然接受的。此外,社会通过将其具有的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环境中,从而对教师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特殊性,是教师身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接受的。此时,学校文化环境可以被认为是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念。

但是,学校的作用不止于此。从其自身性质来看,学校是由身负特殊使命的群体组成的特殊社会组织,其中的群体有能力自发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此种文化氛围在具有社会共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反映出存在于特殊社会组织中的群体异于其他群体的一些特征。此种特殊的文化即学校文化。具有教师身份的个体存在于更为真实、具体的学校文化情境之中,其自身经历、感悟、情绪情感都与学校息息相关。由此,相较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个人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起到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作用。

“学校文化表征一个学校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信仰、态度和行为。”[2]由此可知,学校文化环境是包含学校群体成员的整体价值取向的情境。在此情境中,个体与群体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学校教育理念是群体成员的整体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代表着学校文化,具有整体性、主流性的特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起主导性的指导作用。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实际效用发挥所产生的影响可以集中表现为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师教育信念之间存在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发展及作用发挥都会受到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但是,教师作为独立个体,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观,在与其他个体存在共性的同时,亦具有特殊性。由此,教师教育信念具有独特性,并非完全顺应于学校教育理念。

虽然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师教育信念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其联系密不可分,但是它们仍然可以被看做是两个自成系统的独立价值观体系。这并不是要将两者的联系分裂,而是从教师教育信念的特殊性这一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

从发挥实际效用的能力来看,通常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其教育信念发挥实际效用的能力弱于学校教育理念。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由学校教育理念的整体性所决定的,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范围可轻易涉及整个学校,对学校的组织建设、长远规划、策略实施、教学计划等都有决定性影响,对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也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其个人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其整体影响力远远弱于学校教育理念。

作为独立价值观体系的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师教育信念,它们之间会存在相融和相异两种情况。当教师教育信念与学校教育理念相合时,或者说,学校教育理念的实施能够给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提供或留有空间时,教师的主体性便可发挥,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教育信念指导教育行为,从而利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及教师个人的整体发展。当两者相悖时,因为学校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的力量强度强于教师教育信念,所以,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会受到遏制,进而遏制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从学校教育理念的实施与教师教育信念的实效发挥之间的关系可知,学校文化环境深刻影响着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良好、宽松、平等的文化氛围利于教师不断修正、发展自己教育信念,并使其发挥最大的正能量,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并反过来促进学校文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僵化、严苛、等级性的文化氛围只会使教师屈从于权威力量,从而选择放弃或隐藏自己的教育信念随波逐流,丧失教师的主体性。由此,构建和谐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尤为重要,其中心任务即为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给予教师更多的表达自我心声的权利和机会;形成自发性的组织帮助教师反思教育实践;为教师实践其教育信念扩展平台,建立平等性质的组织机构,给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2]谢翌.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5(4).

[3]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0(5).

[4]赵昌木.论教师信念[J].当代教育科学研,2004(9).

[5]刘良华.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6]李红霞.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作者简介:

陈曦(1988— ) ,女,河北保定人,首都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生活史、教师教育。

学校文化环境 篇7

最早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相关研究。而职业教育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特别是环境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比较少, 一些调查结果也显示, 中职学生对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满意度不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与合作企业一起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其班级文化要服务于“从学生成长为职业人”的需要。环境文化作为文化的外显层, 是班级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 良好的环境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指引学生的职业规划, 助力教育者对学生的管理, 培养对企业文化具有高度认同感的人才。因此, 进行中职学校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研究,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对学生发展、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均具有其必要性。

二、“工学交替”模式下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工学交替”教育模式作为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之一, 已在我校顺利实施, 并在各年级、各专业全面推进。与传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最后一年才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不同, 我校“工学交替”模式下, 学生从入学第一年起, 其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即开始轮换进行。三年中, 学生的身份不断在在校生与企业员工之间交替转换。由于“工学交替”模式下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 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在改变, 相应地, 班级的管理体制和班级的文化建设也随之发生改变, 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在变化中凸显其特殊性。该模式下的班级文化, 不光是提供职业教育的氛围, 还必须是充分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桥梁, 将专业对口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融入班级中, 从企业文化的视角来构建班级的环境文化, 让学生从班级的环境文化中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企业人的身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班级环境文化的动态建设, 在实践中建立“工学一体”的班级环境, 适应就业“零距离”的办学需要。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了这些特殊性, 才能在下一步研究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让合适的班级环境文化给学生的职业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 并有效辅助班级管理。

三、“工学交替”模式下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是职业性原则, 在环境建设中体现职业场景, 并与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素养、职业规划相一致;二是融合性原则, 将企业文化充分融入学校、融入教室、融入课堂, 创设与企业文化相契合的班级文化氛围;三是动态性原则, 班级环境的建设过程就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 是学生结合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训, 结合学生与员工身份的交替和体验不断更新建设的过程, “工学交替”模式下, 班级环境文化是否呈现动态性是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是否有亮点、有创意的重要指标;四是全员性原则, 在内容规划上, 充分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性, 职业学校的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更主要的任务是让全体学生能够在此建设过程中, 提升对本专业、本岗位的认同感, 强化本专业、本岗位的职业规范性, 提高对本专业、本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和水平;五是实用性原则, 环境文化中的模块搭建和内容安排要贴近学生所学专业、所谋职业, 特别是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工种的实际要求, 让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在学生的成才之路上扮演好指路人的角色。

四、“工学交替”模式下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内容

在版式设计上分为通用性栏目设计和专业性栏目设计。通用性栏目设计与传统的班级环境文化有较多相似之处;而专业性栏目的设计则突出体现了各专业不同的特性, 凸显“工学交替”模式的特点。目前我校在班级专业性栏目的内容设计上提供以下内容。

(一) 关于专业

这部分包含专业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动态 (校内篇) 、行业动态 (社会篇) , 在班级展示本专业新知识、新变化、新技术、新动态、新趋势、成功事例等。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 了解本专业、本岗位发展动态, 为职业成长做心理、知识等准备。

(二) 关于企业

这部分包含企业介绍、企业海报、企业实景图片、企业标志、企业理念 (使命、愿景、经营宗旨、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等) 、企业制度、企业动态、优秀企业家介绍、企业管理者经典言论、合格员工的标准。这里所指的企业是与学校对口的学生实习企业, 学校可结合实际, 对这些内容进行分层次、分时段的展现, 保持内容的动态性更新。对于这其中如企业制度、企业宣传、企业规范等成册的内容, 可随同学校制度汇编在一起, 在教室醒目位置摆放或悬挂, 提示并指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从日常学习、行为习惯上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 关于职业

这部分包含职业礼仪、职业素养、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就业需求调查与分析、岗位标准、成功校友。此部分是对上一部分的延伸和拓展, 班级在实际操作中也可将这两部分内容适当合并。在成功校友栏目设计中, 除宣传已毕业的优秀学生外, 还可重点宣传就读期间在企业实训、参加竞赛、参与专业活动时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实习明星的展示中, 建议给学生们自己发掘的机会, 而不是每次都采用学校评比、企业推荐的方式。大家实习、生活在一起, 某些优秀的细节, 可能只有身旁的学生才能发现, 这样每个人眼中的优秀可能各不相同,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荣登上榜, 动态性也随之显现。

(四) 关于我们

这部分是充分围绕本班级学生而设计的, 包含学生实训计划安排、阶段性实训目标、实训动态、实习风采、实训反思录、学科作业展示。这里的每一项都必须由学生亲自完成, 人人参与, 任务分工上可单独负责也可采用合作模式。例如, 在实训反思录一项中, 我校的A班和B班就可以在实习归来后分析本小班的优点和不足并与大家交流进而展示;在学生作品展示项目中, 如我校的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 可张贴学生布置的客房、摆好的餐台、折叠的餐巾花, 沏泡的香茶等图片或实物。

以上四部分为基本要求, 各班级在实际操作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在模块命名和版式设计上凸显班级特色和创新。由于内容较多, 我们可根据“工学交替”中每一年学生实习企业的变动、专业发展过程、学生成长轨迹的特点, 采取以年级为基础引导划分专业性栏目内容的形式, 对不同年级突出体现不同的规范要求、层次目标和动态性。

一年级:以了解学校、企业、专业为主要目标。专业栏目的内容设计上偏重展现专业计划、专业目标, 认识职业, 了解企业, 熟悉岗位要求和员工行为规范, 确定自身短期目标等。

二年级: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强化专业技能为主。内容设计上偏重职业目标、职业标准、职业发展和规划, 深入了解企业制度、企业理念, 关注企业发展动态、行业动态、新技术的产生和运用, 展示职业风采和职业技能,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制定个人专业成长 (长期) 目标等。

三年级:以确定正确的择业观为要点。通过班级文化建设, 确定择业理想及人生目标, 正确定位自身的择业方向, 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 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专业栏目的设计上偏重就业指导、就业准备、就业需求分析、成功校友宣传、设计职业规划书、就业进度表, 考取工种证书等。

五、“工学交替”模式下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反思和展望

我校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从实施至今时间不长, 但回顾研究和实施的过程, 从提出研究目标到确定研究步骤、落实实施方案, 再到班级的实践效果来看, 这种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班级外显的环境文化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另一方面, 在组织和行动的过程中, 也出现一些困难与亟待解决和改进的问题, 需要我们反思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在目前的实施中, 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效果。从个别环境文化与实施方案要求不够契合、效果不够理想的班级来看, 部分是班主任不重视或无时间指导造成的;班级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 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环境文化建设的效果存在影响;这种建设实施的效果, 能否有效地辅助班级管理、能否给学生的职业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 还需进一步验证;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动态性和内容要求, 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经费来源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实施的因素, 需要考虑和关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常态是否能持久和稳定, 动态性和全员性的要求是否会让学生产生疲态, 也是需要观察和注意的方面。

学校文化环境 篇8

所谓文化功能是指文化在社会和人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它是文化价值本身的实现[1] 。从发生学的视角研究学校文化是文化哲学的重要使命。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现存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会发现学校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即内生型和外生型。内生型指学校文化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学校内部, 学校自身有一种强烈的发展冲动。这种冲动促使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外生型指学校文化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学校文化在受外部学校文化的剧烈碰撞后发生变化。当然, 纯粹的内生型和外生型文化是没有的, 大多数学校文化的发展是混合型的。作为内生型的学校文化, 出于学校发展的战略, 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创新学校文化, 使其学校文化充满生机。作为外生型的学校文化, 由于学校文化受到外力的碰撞 (如学校的合并等) , 会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

不同的学校会呈现不同类型的文化特征。从学校文化发展的视角看, 将学校文化分为保守型文化和开放型文化较妥。保守型文化较为封闭, 比较沉闷, 缺少民主, 没有活力;开放型文化较为进取创新, 比较民主, 充满活力。一般而言, 保守型文化由于缺乏活力而落后时代, 持这种文化的学校最终可能消失;而开放型文化由于充满活力而呈现扩张性, 学校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会兼并其它学校。当保守型文化与开放型学校文化碰撞时, 无疑开放型学校文化占优势地位, 同时保守型文化会表现出顽强的抵抗作用。因此, 一所学校如果要想摆脱消失的命运, 就需要不断开拓创新。

从发生学的视角看学校文化建设, 我们至少能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 学校应努力建设开放型的学校文化。

开放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民主的文化, 是一种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有很强的凝聚力, 领导积极进取, 师生奋发向上, 学术气氛浓郁。这种文化由于能很好地汲取学校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包容外校文化而呈现生机和活力, 从而使学校文化生生不息, 绵延不断。北京大学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口号, 并多方聘请国内外有名望的学者来校讲学。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办学, 北京大学活力倍增, 成为历史上人才辈出、思想活跃的著名学府。

美国哈佛大学一向以开放著称。在校内, 哈佛的学生可以在各院系交叉注册, 跨系科学习;在院校之间, 哈佛还开展广泛的校际交流, 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建立校际交流关系。内外协作开放的办学模式, 使得哈佛大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人力物力, 扬长避短, 发挥最佳的效益。

日本筑波大学之所以能在强手如林的日本乃至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跻身于名校行列,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在办学之初就提出办成“开放式大学”的口号。

这种开放的大学文化在当今教育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能在竞争中获胜。要创造这种文化, 就必须建立一个学习型的学校、创新型的学校和和谐型的学校。

第二, 学校文化建设应坚持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

在教育激烈竞争的时代, 学校发展存着巨大的风险。潮起潮落, 许多百年老校, 就是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的, 或者在时间长河中创造辉煌的。这种学校的变迁, 就是学校文化的碰撞。理性的校长在发生学校文化碰撞时会努力促进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坚持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是学校文化发展的理性选择。即开放的强势文化应具有包容性, 允许弱势的保守文化在一段时间内的存在, 以减少学校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阻力;同时, 在用强势的开放型文化消除弱势的保守型文化的劣根性时, 努力保留弱势的保守型文化的合理的精华内容, 用主流的开放型文化引领整个学校文化的发展, 从而使学校文化保持其生态性。

第三, 校长是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关键人物。

无论是内生型文化的发展, 还是外生型文化的发展, 都离不开优秀的校长。“一般说来, 校长的知识、学识、胆识和办学理念往往决定着学校文化品位的高低;校长的精神状态、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往往又决定着学校文化根基的深浅。这是因为,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需要通过系统内的变革来加以推动, 需要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和学生去经历一个不折不挠的实践过程, 因此, 校长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促进者和实践者。”[2] 校长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 而且还要善于积淀学校文化, 使之成为一种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

二、建设富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因不同的学术主张和办学特色, 各具特殊的精神风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由于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上的不同, 以及不同学校在专业性和特殊性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同, 必然要求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

1.建构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虽然可以建构, 但具体到某一学校来说, 文化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在我国, 高职教育起步较晚, 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相比, 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上有明显的区别。高职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娴熟的实际操作能力, 形成各高职院校独特的学校文化。如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与该院“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 确立了以“爱岗敬业, 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该院的学校文化,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这一富有职教特色的学校文化, 有利于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培养学生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情绪、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启迪学生心智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 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校企文化融合, 实现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 构建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对接的前提。学院文化的转变是其他一切转变的基础和根本, 所以, 我们必须强调“岗位”和“职业”的概念, 强调学校文化的社会性和开放性, 强调和企业对接的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2.充分发挥名人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交互作用

正如复旦大学教授施蛰存在《上海大学的精神》一文中指出的那样, 良好的学校精神, 对人才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我曾经历过些时不像大学生活的生活, 所以一进上海大学就立刻觉得两样, 虽然我是一个很冷静的人, 但在这样活泼的上海大学涵泳着, 我也不知不觉地好动起来, 我觉得精神比形式十分重要”[3] 。

学校文化对学生成长熏陶和催化作用的同时, 学生在成名之后, 反过来又会对学校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杰出校友成为名人后, 在扩大其母校影响, 提高母校知名度, 以及对在母校就读的学子们所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是极其巨大的。“说不如看”的道理人人明白, 看一个具体的东西, 不仅是使人感到实在, 更能让人信服、接受, 以致最终能让人理解为什么要学和怎样去学。

综上所述, 学校文化建设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文化是常新而又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 可以激发青年学生激情, 能够唤起大学生的人格追求和道德崇尚。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种合人性的理性实践, 旨在将人引向真、善、美。学校文化的发展应坚持变与不变、隐性与显性、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 而校长应对学校文化的发展起引领作用。只有这样, 学校文化才能历久弥新, 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郑永廷, 董伟武.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及其发展[J].江苏高教, 2008, (5) .

[2]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67-268.

学校文化: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篇9

管理文化———科学精细、雷厉风行

精细化管理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 把简单的事情做得更彻底, 把平淡的事情做得更经典。

对学校发展的卓越追求与发展战略的实现, 取决于具体工作中的落实程度, 只有全校每一个成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落实每一个工作细节, 才能为学校发展战略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精细化管理不仅作为一种理念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 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精细、扎实地落实, 使之成为改造师生观念、提升工作标准、加大执行力度、优化师生工作学习习惯、提高师生素质、积淀优秀文化、推动学校发展的总抓手。

加大执行力度, 将落实进行到底, 领导干部是关键, 执行力度也是精细化管理的精髓。狠抓干部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积极、意识先进、作风扎实、管理精细、富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能围绕学校工作重点团结合作、协调一致、实干高效的干部队伍。凡事领导干部必须带着一般老师干, 以良好的“管风”带动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 具体工作中做到思想上有活力, 工作上有创新力, 管理上有凝聚力, 用领导干部良好形象去影响身边的人, 成为学校工作的带头人, 发挥学校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

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 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因此把每一项工作都制订一个具体量化和细化的标准模型, 为此学校进一步理顺机制, 下放权力, 畅通渠道, 激发热情, 努力做到权力人人有, 责任人人担, 化整为零, 避免集权。进一步明确制度、明确责任, 严格落实, 严格检查, 严格评价, 都始终贯穿了关注过程、着眼细节、重在落实的“精细化”理念和作风。每安排一项工作任务都至少要提六个要求:一是做什么, 二是怎么做, 三是做到什么程度, 四是为什么这么做, 五是需要多长时间、多少人员、多少工具, 六是怎么检查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干部安排、布置、检查和评价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意识, 又增强了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精细化落实的意识, 从而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各个层面的活动精细化, 高质量地推进与落实。

课改文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要立足实际, 精心规划、细心安排、用心落实,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构建专题化校本研修机制, 逐步形成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校课改研究文化, 成为学校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总抓手, 成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 成为落实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

1.聚焦课堂, 循序渐进地开展专题研究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我们清楚地看到农村初中师资的薄弱, 只有个别老师的课堂教学展现出和谐、民主的新景象, 而大部分教师只是将新课改理念谈得头头是道, 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依然没有多大变化, 存在严重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两张皮”的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农村初中要想真正落实课改理念, 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兵作战、比较松散的教研管理模式, 全校必须建立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 以便于学校指导与评价, 便于教师之间互相借鉴、研讨交流, 便于学校全员推进, 整体提升, 便于学校形成课改的大环境。

2.抓住核心, 搭建舞台, 建立专题化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

立足课堂抓住核心, 将校本研究活动具体化、主题化、序列化。每学期都组织开展领导干部示范课、骨干教师观摩课、立标课、学标研究课、全员达标过关课、优质课等活动, 每次活动都抓住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交流七个环节, 明确研究的主题, 主攻的方向, 将校本教研活动做得更实在, 做得更有效, 使教研活动真正解决日常发生在自己身边最有意义、最现实、最实用的问题, 使之真正成为推进课改的有效机制。

记写课改叙事, 落实自我反思制度, 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着力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要求老师记写“课改叙事”“课改手记”进行自我反思, 引导老师们从课改小事中感悟教育真谛, 生成教育智慧。学校通过组织“叙事演讲”活动, 让老师们阐释对课改的独特见解, 为教师抒发课改激情, 梳理课改思路, 促进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课改叙事、手记作为教师课改经验的反思总结和提高, 具有操作层面的推广与交流价值。叙事演讲、课改论坛, 让老师们阐释对课改的独特见解, 充分交流, 产生碰撞, 在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交流中积累和丰富教育智慧。

书香文化———文化引领、内涵发展

重视文化引领, 打造书香校园, 创建学习性组织, 创设学习化、人文化、书卷气的校园文化生态, 让图书馆成为全体学生的“精神王国”, 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让一本本好书和一份份优秀报刊伴随学生成长, 让每一个师生都成为真正的读者, 这是发展学校内涵的重要途径。打造书香校园,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让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 成为教师的最爱, 要创设学习化、人文化、书卷气的校园阅读生态环境, 让书香飘满校园。把打造书香校园与新课改结合起来, 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 与学校教科研结合起来, 与创建和积淀学校结合起来。我们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 对师生分别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 对学生开展“五大文化工程”建设: (1) 有好口才, 能演讲; (2) 阅读15部文学名著, 要考试记入成绩; (3) 背诵100首古诗, 要考试记入成绩; (4) 阅读30位名人传记; (5) 读书笔记和日记每周6篇。其二, 对老师的要求: (1) 每学期读一本书 (教育名著、文学名著) , 订阅一本教育杂志; (2) 每周写两篇反思, 一篇随笔, 每学期一篇文章。让读书成为老师的最爱, 努力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

我们深知校园应成为学生教育乐园。我们在校内修建了含有丰厚人文底蕴和科学内涵的“民族文化公园”,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陶冶教育, 让学校成为人文素质教育会“说话”的“书”:集民族艺术为一体的“诗、书、画文化墙”是学校“民族文化公园”的灵魂所在, 中国特有的书法、国画、诗词等民族艺术展现在四周墙壁上, 《论语》等诗文名篇传承立志、求学、做人, 梅兰竹菊诗书画质朴清新、赏心悦目, 使师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以娱心怡情, 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学生移步举目都受到民族经典文化的熏陶。我们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公园”积极拓展教育思路, 认真开展“民族文化与师生素养同步提高研究”,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论语》、《劝学》等经典名著, 学校里到处是朗朗读书声, 以读明理, 以读导行, 提高了师生的人文素养。

环境文化———生态校园、清新典雅

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书, 它有利于师生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 激发灵感, 启迪智慧, 也有利于师生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因此, 学校可以没有高楼, 可以没有很现代的办公条件。但是, 学校必须要有很高雅的文化环境。我们发展初期就是从学校的环境文化开始, 从“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开始的。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块草地都传达出高雅、大气的文化品位, 构成校园环境的声、光、色, 营造出具有艺术性、教育性的育人环境。

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的灵魂 篇10

一、打造环境文化, 重“熏染”

一所充满魅力、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校园, 一定有着高品位的育人环境。物质环境文化是直观性的、显性的文化, 它无时不在陶冶师生的道德情操, 影响师生的价值观念, 熏染师生的人文素质。作为一种育人的基础途径, 打造物质环境文化是打造文化校园的基础。学校校园建筑与景点设置, 要从美化、教育化、艺术化入手, 从大环境到小细节都要精心设计和安排, 传递学校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想, 彰显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学校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的规划要科学合理, 要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要以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行为规范教育、道德教育为总目标精心设置, 一处精美的雕饰、一块特色性的标志牌、一句人本化的警示语都要融校园、家园、乐园、公园于一体, 努力创设“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石皆可育人、让每一面墙壁充满文化、让每一个角落陶情励志”的具有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

近年来, 昭阳实验小学本着以人为本、弘扬地方文化的理念, 因地制宜, 精心打造了校园环境。学校亭台小榭、竹石小品、空中花园、花木盆景、茂林修竹清新典雅、相映成趣。板桥园的设置独具匠心:景园内竹、石、梅错落有致, 古朴典雅的文化长廊雕刻了十多幅板桥先生的作品, 漫步其间自然情趣赏心悦目, 文化气息春风拂面。教学楼门厅前的竹石小品也十分引人注目, 太湖石上面镌刻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手书的“厚德博学”四个大字的校训, 它无时不在激励全校师生成人成才。教学楼大厅墙壁上展示着校歌《我们是明天的太阳》, 校歌由著名儿童作曲家苏永进作曲, 由全体教师参与作词。那优美的旋律, 希望的话语, 令人鼓舞, 催人奋进。学校板报、橱窗、楼道作文栏、英汉对比礼貌用语布置、厕所文明童话用语设计、宿舍装饰布置无不体现出精致、人文的文化气息。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 既获取了知识, 又受到情感的陶冶。

二、培育精神文化, 重“引领”

环境文化仅是表面层次的学校文化, 而深层次的则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学校的魅力在于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科学的人文精神。一所充满理想、洋溢人文气息的学校一定有浓厚的精神文化氛围, 它是陶冶全体师生情操无形而强大的推动力。在精神文化建设中, 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 明确办学方向, 办学理念,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确立独具特色的校训、校徽、校歌, 使之成为凝聚学校的力量, 激励广大师生齐心协力, 开拓进取。

昭阳实验小学创办初期就把目标定位在学生高素质、学校高品位、质量高标准上, 倡导“求真、从善、尚美”的校风, “博爱、厚积、笃行”的教风, “踏实、厚实、扎实”的学风。我们切切实实地制订阶段目标, 踏踏实实地教学相长, 扎扎实实地实施训练, 厚厚实实地丰富底蕴, 学校文化品位逐年提升。学校还面向全国征集了校歌、校徽。校徽外观整体是两个同心圆, 象征同心同德教育、和谐团结发展。内圆是由字母ZY变化而成, 下面Z既像两片展开的幼芽又像艺术变形的双手, 上面S是变形的太阳,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象征着学生像幼苗一样在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二是寓示着昭小教师以炽热情怀双手托起孩子们阳光般灿烂的未来。校歌歌词既赞美了魅力校园, 又展示了学校特色, 同时更描绘了美好的未来。学校用这样的文化激励了广大师生坚守精神家园, 彰显生命的本色, 实现人生的价值。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学校提倡什么, 坚持什么和鼓励什么, 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要形成共同的信念。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 举办讲座、报告会, 利用校园网、校报、板报等媒介强化对师生的教育, 使之深入人心, 逐渐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平时还要加强实践体验, 让师生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转化并同化为学校精神。

三、优化管理文化, 重“规范”

管理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只有创新管理机制, 才能追求卓越的办学品质和效益。在教育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 制度管理、人本管理有机结合尤为重要, 它是构建文化校园的保证。

制度文化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师生的发展能起到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的作用,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内在机制是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

少的保障机制, 人们常说有一套好制度就有一所好学校, 好制度能激发每个人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如果制度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成了一纸空文, 反而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因此, 任何一项制度的出台都必须经历自下而上的过程, 要征求教师的意见并进行修改, 直到大家认同为止。这样制定的制度本质上是大家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力量, 引领着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近年来, 我校大胆创新, 实行了制度化、人性化、精细化管理, 全面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制定了教师量化考核细则, 每学期从德、能、勤、绩、奖励加分等方面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 积分排序, 使学校管理科学化, 一切工作规范有序。

人本管理是管理的核心, 是“以人为本, 激发潜能”的管理。学校发展教师是关键, 要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仅靠制度约束还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必须注重感情上的投资, 常言道“感情对了头工作有劲头、感情不对头越干越顶牛”。因此, 人本管理要讲感情投资。一所学校要办得好, 很重要的一条是领导肯在群众身上投入感情。每一个教职工都期待着领导的尊重、信任、帮助, 领导平时要走近教师、了解教师、关心教师, 工作善于走群众路线, 尽量给每一个教师以热情和温暖, 为教师办实事。这样群众和领导才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理想, 从而产生共鸣, 为学校工作尽心尽责。在感情管理过程中, 要注重升华教师对事业的感情, 对成功者给予表扬奖励, 对失败者不求全责备, 帮助他们总结教训, 使之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人本管理还要注重知人善任。学校领导是否能够知人善任, 直接影响到人的“感情”。感情管理切忌任人唯亲, 对不胜任某项工作的人委以重任, 对于工作中的能人应充分让其释放能量,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在用人问题上, 要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胆识与魄力, 让其大胆工作, 发现取得成绩, 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领导要有宽大的胸怀, 对老师在工作中走了弯路, 出了问题不要动辄训斥, 要帮助其寻找原因及时解决问题, 要勇于承担责任推功揽过, 这样群众才能信服, 领导和群众之间的感情才能越来越深, 教职工也就能全心全意为学校出力流汗。

四、深化活动文化, 重“升华”

学校活动是学校办学理念外化为广大师生员工行为的最有效的途径。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 精心组织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领学生全面成才、学生乐于参与、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设计要体现普遍性、高雅性、自主性, 突出学生为主体, 形式要丰富多彩, 内容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要有利于培育校园文化精神,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 学校注重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育工作重点, 善于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寻找教育活动的内容, 把学校精神文化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转变到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去。学校开展了“我是昭阳小天使”“从小学创业, 做了不起的中国人”“告别陋习, 播种文明”“留守儿童也幸福”等活动, 还利用传统节日、历史事件纪念日、名人诞生逝世纪念日等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开展读优秀图书、看优秀影视片、唱优秀歌曲、演优秀课本剧等活动,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学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小队活动。利用课间、午间、国旗下讲话时间开展每周一曲欣赏、每天一句英语、每周一次校园之声广播, 每月突出一个主题活动, 如感恩节、读书节、艺术节、民族精神月等, 校园内形成了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校还开辟了艺术中心, 设立了古筝室、扬琴室、鼓号室、小提琴室、二胡室、中国象棋室、国际象棋室、书画室、乒乓球室以及绿色网吧和周末影院等, 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学生开放。学校还建立了百人鼓号队、合唱队、舞蹈队、武术队, 学校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的理想家园。

构建文化校园、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关键, 如何塑造好教师的群体形象, 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引领, 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责任感至关重要。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师德教育活动培养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感, 树立爱校思想, 增强“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使命感, 与学校休戚与共, 风雨同舟, 为学校发展尽心尽力。今年我校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主题, 深入开展了“三争三创三满意”“学规范、做师表、树形象”以及“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我为兴化教育发展作贡献”的大讨论等一系列的师德教育活动, 在学习中坚持教育大反思, 反思行为, 反思师魂, 反思形象, 反思律己, 反思爱心, 反思学习, 不断更新观念、开拓思路, 从而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指导教学实践;开展十佳师德楷模评比活动, 通过教师同行测评、学生及家长评价, 树立先进典型人物, 大力弘扬正气, 让全校教师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 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上一篇:货运系统下一篇:孤立性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