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的责任

2024-06-08

历史教育的责任(精选十篇)

历史教育的责任 篇1

历史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但爱国这个意识能否深入学生的心灵, 则取决于学生对这个国家的认知, 取决于学生对国家与自己的关系的认识。学生对国家这个概念的认知, 是从家庭到社会, 进而才延伸到国家。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自己家庭的人会对他所处的社会有什么感情。一个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没有感情的人, 也很难将自己的关爱之情推及整个国家。当日本的军队侵入河南时, 河南人民不仅不帮当地国民党军打击日本人, 反而是帮日本军打击国民党军队。当时河南有民谣:河南四害, 水、旱、蝗、汤。汤是什么?国民党军汤恩伯的部队, 在驻扎河南期间, 扰民无数, 当地农民无不深恶痛绝。爱护自己的父母长辈是人之常情, 是人的一种基础情感。俗话说血浓于水, 骨肉之情坚不可摧!但这种感情不能直接转移到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 因为人在幼年期, 对外界是好奇与恐惧并存的, 人会因对外界的恐惧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逃避行动。对国家、民族的认识是要通过对亲人、邻居、乡民等的观察而逐步产生。幼儿会因亲人对他的无私关爱而产生亲密感。这种亲密感, 一旦建立, 就很难破坏, 很多亲情的形成都和血缘关系有联系。

一、公民概念并非完全是舶来品

臣民对国家愚忠的观念并非从来就有。诸侯不完全受制于天子, 个人可以抛弃国家, 古代中国人从来也没有把自己放在完全从属于所谓“国”的地位。

由于近来西方思想的影响, 普世价值等意识开始在中国国内传播。因为宣扬这些泊来思想的原因, 有人将公民、公民社会等概念视为完全的输入概念。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公民等概念在中国古代就有萌芽的基础, 只是受了西方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才清楚地认识到而已。它们既不是产生自古代中国, 也不是来自西方国家, 是历史的发展必然结果。

按照现行说法, 中国的夏、商、周三朝属于奴隶社会, 自秦始中国便进入了封建社会, 至清封建社会终结。对前三朝代, 属于典型的奴隶制度, 奴隶主拥有对奴隶的生杀大权。这也只是一种松散的奴隶制度。西周时期, 居于都城的平民称为国人, 城外的属于在野之人, 属于诸侯土地的人则是奴隶, 也有不属于指定奴隶主的农民。那时奴隶因为对奴隶主的不满也还是能产生“誓将去汝, 适彼乐土”观念。商鞅在秦国开始的变法行动, 开始让奴隶成为真正的“国人”。这些成为真正国人的人, 能够通过军功等途径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 与他们原来所处的奴隶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鞅变法让秦人知道了自己与秦国的关系。秦国底层民众从此知道, 秦国是由千千万万的秦国民众组成的。秦国的统治者也终于认识到, 没有普通民众支持的秦国要想立于世上是不可能的。商鞅的新国人概念可以说是中国人公民意识的萌芽。

二、树立公民意识是个人融入社会的基础

参与政治, 是中国人固有的传统。《尚书·洪范》曾记载:王有大疑……谋及乃心, 谋及卿士, 谋及庶人, 谋及卜筮。”《左传》名篇《曹刿论战》, 不但说明在野之人可以参政, 而且其政见可以高过那些“肉食者”。国君要想在国民中有号召力, 处事必须公平。国君要取信于民, 与民众建立良好关系不是用一两块肉作为赏赐就能完成的, 必须是“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如此才能换来民众之“忠”, 否则便有亡国的危险。政府取信于民, 同样需要如此。商鞅变法的开端, 不是颁布法令, 而是先上演了一出诚信大戏《徙木立信》。群众相信政府, 政府坚守法律, 上下一心, 国家才能实现大发展。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前也有一些国家进行了多次改革实验, 最后都失败了。原因是以前的变法, 只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变法, 而秦国商鞅变法是发动平民百姓参与的变法。也正是让国人参与了变法, 国人在变法中体会到了确实的收益, 国人才坚决地支持变法, 并且坚决地维护变法。虽然商鞅被反对者处死, 但商鞅制定的法令却得以延续。清朝末年的维新变法失败了, 就是当时的民众根本不知道维新是何物。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的胜利, 就是发动了中国老百姓, 获得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的支持。毛泽东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正所谓:得民心者, 得天下!

公民意识的首要内容就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重要表现就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与参与。公民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法规限定的范围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公民要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国民的主人, 而不是这个国家或其中某个人或机构的奴隶, 他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 并且享有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或许是一个最成功的改革政策。这一政策让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获得安身立命之处, 自然获得了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

公民对国家的态度, 对政治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表态。萨特有句名言:不参与政治就是参与政治。放弃自己的政治权利, 就是将有关政治的选择权、决定权授予那些积极参政议政的人, 并且让他们轻松获得政治利益。2002年法国总统大选, 由于普通民众对政治活动的冷漠, 让极右翼候选人勒庞淘汰了社会党候选人若斯潘, 让法国多数民众虚惊一场。因此, 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 必须认识到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体会到肩上所负的责任, 把权利、义务融为一体。

三、历史教育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最佳载体

历史教育为什么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最佳载体, 因为能将人文意识与政治意识二者完美结合的就是历史学科。中学阶段虽有思想政治课, 但集中对当前政治环境的认识, 历史对比性不足, 不会让学生产生对公民身份的深刻认识。历史学科的思考与研究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公民资格的深刻认识, 从而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比如对法制社会建设与道德社会建设的认识, 历史学科可以通过中国历史上法制观念的发展史向学生介绍在国家层面法制的重要性, 而在社会层面如果不重视道德建设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凡国民对国家产生强烈的认同 (小到一个地方上对本地的文化与心理认同) 都会促进社会的大发展, 否则国家与社会则会陷入危险的边缘。

历史教育的责任 篇2

广西百色,一方洒满烈士鲜血的热土,一座英雄的红色之城。80多年前,百色右江河畔的隆隆炮响,震撼了千里南疆,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从1929年12月,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动和领导百色起义、创立右江革命根据地至今,百色走过了80多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百色更是经历了辉煌巨变。

红色之旅使我能够身临其境零距离地接受革命现实主义教育,进一步了解革命的艰辛历程,深切缅怀伟人和革命先驱卓越的历史功勋。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伟人故居及革命根据地的气息和人文环境,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百色之旅,仿佛处处都能看到革命先烈们留下的光辉印记和历史丰碑。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和张云逸等领导了威震南疆的百色武装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桂系军阀的嚣张气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邓小平与百色”的展厅里,可以看到邓小平与百色的深厚情谊。当时年仅25岁的邓小平受中共中央委派来到广西百色,以非凡的胆略,力排“左”的干扰,全面恢复和发展了广西的党组织,在短短的50天时间里就成功地组织和发动了百色起义,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使我们从中领略到一位共产党员的壮阔胸怀和非凡魄力。

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尽管已经过去整整80多年,但是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给我们留下的“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优”的宝贵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动力。我将在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引领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愤学习,主动投身实践,增长才干,了解国情,锻炼品德,不断完善自我,以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来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公正执法,廉洁做人,切实履行作为一名监狱警察和一个党员应尽的义务。

参观后可以想像得出那时的中国人民在起义中的情形,我想一定是农民们拿着农具,一脸愤怒的表情向敌人冲去,解放军则是镇定的样子,一边冲锋,一边向敌人开着枪。那时的场面一定是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敌人则连枪也丢了,吓得落花流水。那时的百色人民的成功起义一定给全国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百色起义使得中国的革命有了新的方向,为以后的革命胜利打下了结实的基础;为那时候的贫穷的人民一天三餐有了保障;为我们以后的幸福生活有了希望。百色起义使得中国的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有了新的发展,给当时的地主重重的一棒,给中国的人民带来了中国独立的一天的希望,给世界中被压迫的人民带来了新的一缕阳光。百色起义使得中国的革命更进一步,给我们的解放军人极大人鼓舞,给那些汉奸带来了极大的担心,给鬼子带来了极大的恐惧。回到现实,我想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受伤,永不放弃的精神,会给我们现在的人有很大的感悟,我想我们也要在现在发扬解放军的精神,继续保持他们的作风,为我们的工作学习而奋斗,为我们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为我们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在我们的现在生活仍然要保持那种精神;因为我们的时代就是要有一次一次的革命,才能一步一步的前进;因为我们的时代就是要有一批批的人敢于新的革命,才能一步一步的进入新的时代。百色起义的成功使中国的革命有了新的发展,我想我们可以好好的了解那段历史,好好的了解那种革命精神,好好的了解当时革命的艰苦岁月。我相信百色起义精神会一延续下去的,会给我们无限的能量。这股能量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努力建设新时期的监狱,保持监狱事业的稳定发展,并为人民和国家奉献自己无悔的青春。

四监区六分监区

历史教育的责任 篇3

上海市历史学科二期课改实施十年以来,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2005年3月,上海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指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三个方面。见下面表格:

2011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上海市教委德育处组织的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意见”编写工作。我们进一步对“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界定。见下面表格:

从以上两张表格的对比中,我们清晰地看到随着时代发展,上海市不断地在历史学科中去理解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提高创新能力、批判能力,重视社会发展阶段,重视社会发展现实,重视未来社会的要求。专家们指出“公民意识”本是大概念,不能“窄化”,基本等同于“公民人格”,同时可以考虑把“开放包容”“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慎思明辨”等也结合进去。

当今,历史学科中的公民教育再也不是以“法”为中心的政治教育,而是以培养健全的人性思考和行为能力为中心的全人格教育。同时,公民教育的视角不再只顾及一国一己的涵养,而是强调全球视野,要有关怀全人类的胸怀。公民教育无不是凸显人类价值观的教育。

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在传承文化、发展文化方面相统一,形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新动力。这种动力能够帮助教师有智慧、合乎理智地解释人类的文化真谛,培养学生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态度,涵养关心、宽容、尊重、反省、自主、公正和自由探索的品质,这便是新历史教育的价值所在,它为成就合格公民应有的资格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育不但希望孩子们能吸取历史教训,更希望他们通过历史的学习能更好地面对今天的生活。历史学是留给活着的人和未来的人的,在这个维度上体现着历史学本体上的价值,这也是历史学科对现代公民的要求——省思过去,预想未来。历史学习中对时代的敏锐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和时代诉求,显现出历史学科的学科追求:史料批判中孕育的是求真的诉求,帮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帮助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引发学生关心弱者,注意事物的负面效应与人类行动的边界,思考发展与创新的联系,每一项内容都指向一个人类期望中更加美好与公正的社会。

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际生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解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提高创新能力、批判能力,建立价值底线,树立共同愿景。公民教育,不能忽视社会发展阶段,不能忽视发展现实,更不能忽视未来社会的要求。现代学校历史教育应该“坚守历史学科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相伴,拓宽公民自身的文化兼容力”。

新一轮教育改革澎湃而至,中学历史学科中的公民教育需要冷静分析现状与问题,积极借鉴各种经验和教训,为广大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充满希望和热情,为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国际化社会的2l世纪合格公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初级中学)

浅谈中学历史教育应承担的责任 篇4

然而长期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和义务教育阶段的现状, 人们将历史看为一门死记硬背, 不太重要的学科。历史教育并没有真正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其教学目标也被大大偏离。这种现象在初中阶段考试中显得非常突出。前些年中考还未考历史的时候, 许多学校的历史课并没有专职历史教师, 而且历史课被许多所谓的主科——语文、数学、外语所挤占。这些年, 全国各地中考普遍加入了历史一科, 但是没有专职历史教师的现状还未彻底改变。而且在许多学校, 历史课主要是以记笔记备课本为主。在高中阶段, 专职历史教师虽已普遍到岗, 但在常规的历史课上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现象还屡见不鲜。这些因素导致了今天许多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对历史课失去了兴趣也就使得中学历史教育的功效大打折扣, 甚至产生了一些副作用。而且许多教育部门和学校从来就没有正确认识到历史教育的巨大价值, 一直将其作为一门只是上级要求、考试要考的科目来开设。

当然, 要想使中学历史教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我们就必须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何在”、“意义何在”、“让人何为”三大问题, 具体阐述如下。

一从个人的角度来讲

历史教育目标应该有二:一是让青年人懂得人生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是一个人现在和未来人生的根基, 现在和未来是过去人生的延续。从这个线性过程中定位自己的价值追求。历史教育对于人生价值追求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曾说:“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历史会告诉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最应看重的东西是什么, 生命, 名誉, 爱情, 自由, 亲情, 还是健康……历史会告诉我们:要使生命这样一个线性的过程更加丰满而有意义。二是让青年人拥有一些在人生旅途中必备的素质。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 永远是个孩子。”历史会使一个人变得成熟, 同时历史会给人以聪颖的智慧和宽广的视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课程定位上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说:“专家就是一条训练有素的狗。”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更加顺利, 更加成功而有意义, 只有“狗”的素质是不行的, 还需要更多人的灵性、德行和智慧。

二从社会的角度来讲

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和高素质的人才。现代中国经济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政治和社会改革正进入关键时期, 要想使中国改革获得更大的成功, 培养具有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的现代公民和高素质人才显得至关重要。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导致中国人奴性很强、法制观念淡薄, 但西方近代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法治国家的建立却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借鉴的方向。诸如, 西方启蒙运动时期贤哲的思想、英美法近代的民主制度, 以及德俄法的成功转型等。

三从民族和国家的角度来讲

历史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各民族的每一个人。历史教育就应该使这条联系千万人的纽带更加紧实。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 就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标志, 就是一个民族共有的财富。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 就如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如果忘记我们的历史, 我们这个民族就像一盘散沙无所作为、任人宰割。

当我们深知历史教育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重大意义之后, 如何让历史教育承担起这些重任, 而且发挥得更好?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 本人认为:第一, 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特别是考试制度改革, 完善历史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而且要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学设施的改善。第二, 全国一线的历史教师要大胆创新,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努力将历史课堂变成一个充满生机和兴趣的地方, 改变学生一听到历史课就觉得枯燥无味的现状, 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接受历史教育的主阵地。第三, 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历史教育能否被重视, 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还得看学校。学校应该为教师学习、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结束语

总之, 历史教育是人一生中最应该接受的教育之一, 其饱含的智慧、德行、能力、生活令人向往。历史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和精神的重要工具, 其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意义非凡。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到一线教师, 再到每一个学生都应改变观念, 让中学历史教育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责任编辑:李继孔]

摘要:中学历史教育在一个人的人生教育中不可或缺, 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中意义重大。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到一线教师, 再到每一个学生, 都应改变观念, 让中学历史教育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

国有农场的历史责任 篇5

垦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独特优势,探索自己的现代农业道路。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红兴隆企业集团)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特色发展之路、跨越式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中国的国有农场从建立之初,就承担了以先进生产力示范农村和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任务。当年周恩来总理要求黑龙江省友谊农场不仅出粮食,而且要出经验,出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垦区农业的装备、技术、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总体上都走在了全国前面,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去年视察黑龙江垦区时对农垦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提出殷切希望: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态性概念,主要包括农业装备、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三方面内容。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现代化不可能是一种模式。垦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独特优势,探索自己的现代农业道路。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红兴隆企业集团)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特色发展之路、跨越式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大二绿三开放

什么是红兴隆的特色呢?首先是突出大农业观念,发展规模农业、集约型农业。红兴隆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北大荒的典型代表。分局地跨饶河、宝清、集贤、桦川、桦南和友谊6县,总面积965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0万公顷,可垦荒地8万多公顷,草原2万公顷,山林15万多公顷。分局所属12个国有农场,耕地超过100万亩的就有3个。耕地资源丰富,是红兴隆的最大优势。发挥这个优势,就是要发挥大农业的规模效益。红兴隆垦区在全面推行“土地租赁经营”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立即组建产业化企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从而保证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在红兴隆,有许多全国之最,乃至世界第一。二九一农场建成3万多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并取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在全国屈指可数。分局引进11条世界最先进的日本佐竹稻米加工生产线,年加工水稻50万吨,带动区域内200万亩水田实现高产高效,从而成为我国最大的稻米加工基地。为了促进规模农业的健康发展,分局吸收12个农场种子公司的有效资产,组建了北大荒集团红兴隆种业有限公司,对各农场实行统一供种,大大提高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公司现拥有良种基地21万亩,现代化种子加工厂10座,年种子生产能力达6万吨以上,成为黑龙江省资产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种子生产企业。

红兴隆垦区经济的另一个特色,是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蓝天、碧水、黑土地,构成了北大荒的壮美景观。红兴隆分局所属各农场把洁净的空气、无污染的河流水源和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作为资源来开发,作为品牌来经营,作为文化来培育。绿色,无污染,无公害,成为红兴隆农产品最具号召力的大品牌。红兴隆的粮、油、肉、蛋、奶、鱼、菜等绿色食品畅销全国。“九五”期间,红兴隆已向市场提供优质肉类10万多吨,牛奶6万吨,鲜蛋2万多吨。未来三五年内,全分局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将达100万亩,肉牛存栏20万头,生猪存栏100万头,大鹅存栏1000万只。红兴隆分局加工生产的御绿牌优质无公害大米和面粉,在全国市场享有很高知名度。有的农场还建立了生物有机肥厂,确保绿色食品生产使用绿色生物有机肥料。八五二农场推行“5+1”绿色生态肉牛工程,即5亩饲料玉米秸杆提供一头牛的粗饲料、一头牛的粪便供5亩玉米田施用,形成生态产业链。八五二农场现肉牛存栏达13200头,成为全省最大的产业化绿色生态肉牛生产基地。

红兴隆垦区经济的最大特色,是开放,是面向国内外大市场。各农场以市场为导向,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北大荒素以产粮而著称于世,如今这里仍然是祖国的大粮仓,但已是开放的农业,市场化的农业。今年全分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5万亩,而2000年才不足100万亩,3年迈了三大步。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已经由3年前的9:1调整到现在的6:4。3年累计增加效益5亿元。除了优质大米之外,分局已形成大麦、甜菜、亚麻、万寿菊、南瓜、向日葵等6条经济作物种植加工产业链,经济作物订单率达到95%以上,很多产品直接被外商订走。双鸭山农场蔬菜开发区成为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友谊农场建立了花生瓜果批发市场,八五三农场建立了南瓜籽销售市场,八五二农场在大连同日商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供货关系。友谊农场的一块苜蓿草地就有2200多亩,所产优质苜蓿草全部出口。分局计划近年种草10万亩。“北大荒种草了”,这条新闻的背后是红兴隆垦区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跨越发展迎头赶上

现代化农业是与时俱进的农业。我们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亦步亦趋,而要积极进取,迎头赶上。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

红兴隆分局按照标准化农业的要求规范农业生产全过程,从作物品种选择、选地、选茬到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都纳入了科学管理的轨道。农业生产从粗放转向规范、精准、精细。各农场先后引进了一批世界先进的农业机械,包括技术性能最先进的联合收割机、卫星整地定位系统等,使农业机械现代化的起点大大提高。运用卫星定位系统,电脑自动控制整地机械的升降,几千亩水田可以平整得水平如镜,寸水不露泥。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先进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不仅收割效率高,而且具有分析土壤成分等多方面技术功能。在收割的同时,收割机上的电脑根据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地力进行分析,显示土壤缺少的成分。第二年就可以根据计算机的分析结果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施肥。所以有人说,如今种地,是从收割开始的。

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装备,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使红兴隆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同样的自然条件,红兴隆分局各农场的水稻亩产达到1200斤左右,而当地普通农民的水稻一般不过800斤。

科教兴农,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是人才,是提高广大职工的文化科技素质。没有智力的支持,任何先进机械设备和技术都无法发挥作用。所以有人提出,农业现代化,首先要解决农业的“弱智”问题。红兴隆分局把人才培养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肯下工夫,肯投入。分局机关和各农场近年来先后选送了数十名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到北京大学等高校进修。分局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分局高中的教学楼和教学设备在全国也是一流的。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农业现代化不仅是造福当代的宏伟工程,也是荫及子孙的千秋大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环境效益。以破坏环境为发展代价决不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北大荒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提起建设北大荒,人们自然想到开垦荒地,让茫茫的草甸子变良田。而今天的北大荒,已不再以开荒为荣耀,反而以保护原始生态,保护湿地为神圣责任。

上个世纪50年代,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为开发北大荒而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如今红兴隆分局广大干部职工把这种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用于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恢弘事业中,以现代科技和管理,经营父兄用血汗开垦出来的肥沃土地,精心保护北大荒的自然环境。红兴隆早已不再开荒,并且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经过多年持续植树造林,分局人工林的保存面积以占到林地面积的21%,今后3年~5年将达到23%。

雁窝岛,“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126万亩湿地水草丰美,风光迷人,被誉为“亚洲之肾”。分局和雁窝岛所在的八五三农场,放弃湿地及其周边经济效益可观的开发项目,为人类和子孙后代守护着这片宝贵的湿地。湿地及其周边地区不得开垦耕地,不得建设有污染的工厂,甚至不开发旅游项目,严格限制人员进入湿地。前不久,雁窝岛湿地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有关农场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将200多万亩旱田改为水田,使全分局三分之一的耕地成为人工模拟湿地。今后3年~5年,红兴隆将退耕还林还草20万亩,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的社会责任与历史责任 篇6

日前, 在一个座谈会上, 有两位成功的企业家在介绍经验时说的话, 引起我的共鸣和思索。其一是一位国有房地产企业总经理说:国有企业要有三个不辜负, 一不辜负国家, 因为企业是用国有资金、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发展;二不辜负业主, 因为业主购买房屋, 就是企业的上帝;三不辜负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 能够有一个发展的机会, 就要在史书上留下光彩的一笔。其二是一位在海外发展的民营企业董事长, 他总结自己企业在海外发展的经验, 就是既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依法发展, 同时要推介中华文明、引领发展, 从而展示中国人对历史、对人类发展的责任。

这两家企业, 均在业界取得良好的成绩。两位企业家的经验, 发人深思。他们不约而同地讲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确实, 企业家们能够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 将对历史的责任感放在重要的位置, 就会遵纪守法, 合法经营;就会统筹运作, 长远考虑;而不会追逐一时的企业短期效益, 不挣昧心钱, 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会取得长期稳定的效益和发展。

当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一些短期看来很有效的政策、措施, 也许会成为今后发展的瓶颈;有些房地产企业为了本企业的利益, 不惜损害国家和业主的利益。因此, 笔者认为, 作为当下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从业单位, 乃至每一位从业者, 都需要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首先, 作为政府管理部门, 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将老百姓的需求和我国的资源现状、未来发展结合研究, 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房地产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既不欠现代人的账, 也不花子孙的钱;其次, 作为房地产企业, 要在追逐企业利润最大化时, 确保兼顾国家和业主的利益;第三, 作为管理和研究者, 要以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 认真思考房地产行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制定适宜的解决方案, 提前预测发展中的问题, 消除一切不稳定的因素, 保持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法人责任形式的历史与启示 篇7

关键词:团体人格,责任形式,有限责任,法技术意义

法人责任形式是指法人承担债务的方式, 核心体现于法人成员对法人债务承担何种责任。我国理论中对法人应有哪些责任形式, 法人责任与法人人格之取得有无关联等问题仍存争议, 本文试图厘清法人责任的历史脉络, 以对我国民法典的法人立法有所启示。

一、古罗马的法人责任形式

团体人格理念萌芽于古罗马法, 其区分“生物人”与“法律人”的人格技术为团体人格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 但罗马法没有创造出“法人”概念, 而以“univasitas”即“社团”指代国家、地方政府、学会、教会等因能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而具有法律人格的团体。罗马法学家创造团体人格理念的技术意义在于创设权利义务的集散点, 便利这些团体参与交易[1]。

有理论认为, 罗马法人理念中已有有限责任, 依据的是乌尔比安的论断:“在一个团体中, 成员变更不影响团体的存在, 因为团体的债务并不是其各个成员的债务, 团体的权利也不是各个成员的权利。”[2]但“团体的债务并不是各个成员的债务”表明了团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独立性, 是否就说明成员对团体债务应承担有限责任, 仍难以得出肯定回答。当时对于地方政府、学会、教会、慈善机构及一些私法人团体, 团体成员往往因特定身份而非以出资或承担某种责任才成为成员。而正如很多学者推断的, 成员无限责任应当为当时的法人责任形式, 因为诸多中世纪早期以罗马法为蓝本的法律制度体系中, 法人成员直接或非直接的责任仍是普遍现象[3]。

二、中世纪的法人责任形式

中世纪法人理念在延续罗马法理念同时, 融入了日耳曼的团体观念及教会法的主体理念。

日耳曼人保有一种自然原始的朴素团体观, 德国法学家吉尔克指出, 日耳曼人的家庭、武士团、氏族、村庄均被认为是一种所有成员均分享的集团人格, 它的财产是他们的共同财产, 对它的债务他们承担共同责任[4]。在此理念下, 成员无限责任为团体的基本责任形式。

教会法也认为, 社团财产是其成员的共同财产, 如果社团没有其他方法偿还债务, 便可以向它的成员征税或摊派[5]。因此, 团体成员仍需对团体债务承担直接或间接的无限责任。

至11、12世纪, 有限责任开始出现在一种名为“康曼达”的商业合伙中, 不仅有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合伙人, 也有以出资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人。由于当时航海贸易风险巨大, 很多人不愿投资, 而已有的经营者又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为吸引和鼓励投资, 便创造了这种有限责任形态。这种责任形式的鼓励投资和分散风险效果巨大, 有力推动了中世纪中后期的商品经济, 并为近现代公司组织的发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渊源。

三、近现代以来的法人责任形式

进入近代, 工业革命和自由经济思想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有限责任因在鼓励集资和分散风险方面的独特优势, 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商事组织责任形式, 并被立法所肯认。1644年英国《合股公司法》、1673年法国《商事条例》、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等均相继承认商事组织的成员可承担有限责任。

在《德国民法典》制定时, 因统治者惧怕大型团体尤其是工人阶级政党对政权统治的威胁, 便意图以赋予团体法律人格的法人登记制度诱使团体进行登记, 以使国家掌控其具体资料, 利于国家监控。这种立场在商事组织中亦有体现, “适合于区域性小型企业的无限公司与两合公司这两种公司形式没有政治嫌疑, 因而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特别监控, 当然也就没有动力要赋予他们以法人资格”[6]。因此立法只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型、大型团体组织纳入法人范围, 这导致的一个重要后果是, 法人责任形式似乎应仅限于成员有限责任。但德国此后立法仍承认法人成员的无限责任, 如1999年《股份公司法》第278条所肯认股份两合公司中即有承担无限责任的股东[7]。因此, 我国理论中以德国法人制度为蓝本认为法人责任形式应为成员有限责任的认识, 忽略了其立法背景及以后的相关立法。

在法国, 1804年《法国民法典》没有确立法人制度, 但在以后立法中, 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及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商事合伙等均能取得法人资格。1966年《商事公司法》确定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为商事公司的重要类型, 其第5条则规定:商事公司自在商业和公司注册簿登记注册之日起即享有法人资格[8]。1979年修订的《法国民法典》对法人范围的界定更加开放, 其第1842条规定:除第三章规定的隐名合伙以外的合伙, 自登记之日起享有法人资格[9]。因此, 在法国法中, 法人责任形式也并非局限于成员有限责任。

大陆法系其他国家同样采取了法德的立场。1899年颁布的《日本商法典》第53条规定:公司分为无限公司、两合公司以及股份有限公司三种, 其第54条则规定:公司为法人[10]。1942年的《意大利民法典》第五章中也将无限公司和商事合伙纳入法人的范围。1999年的《俄罗斯民法典》中同样对法人责任形式的没有严格限定, 因为除民事合伙外, 各种商事合伙及公司经过登记均可成为法人[11]。

英美法系没有法人制度成文立法, 但其商事组织立法直接反映且受制于法人理论。如对商事合伙的态度, 1914年美国《统一合伙法》对合伙企业采“聚合体说”, 商事合伙仅被视为多数人的集合, 因而不是独立的法律主体。上个世纪70年代修订后的《统一合伙法》则改用“实体说”, 认为合伙企业为独立存在的法律主体[12]。因此, 英美法也认可多样化的法人责任形式。

四、法人责任形式的历史启示

我国著名公司法学者虞政平博士曾将世界范围内法人责任总结为四种:一是责任独立型法人, 法人以独立拥有的财产为限承担责任, 法人成员不对法人债务负责, 主要是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及财团法人;二是责任半独立型法人, 法人以其名下财产对外承担责任的同时, 部分成员 (无限责任者) 连带负责, 主要是两合公司和隐名商事合伙;三是责任非独立型法人, 即法人以其名下拥有的财产承担责任同时, 所有成员均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主要是无限公司和普通商事合伙;四是责任补充型法人, 当法人以其名下财产不足清偿债务时, 成员承担补充责任, 如俄罗斯民法典中规定的法人成员补充责任[13]。这一总结符合前述法人责任形式之历史, 它的启示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 法人责任形式与法人人格之取得无关联性。历史表明, 成员有限责任并非与法人人格相伴而生, 罗马法以来的法人理念与立法充分说明, 法律中创设“法人”观念的法技术意义在于为团体提供权利义务的集散点, 便利团体参与交易, 而非旨在实现团体责任的承担问题, 法人理念的宗旨实与法人责任无涉, 法人责任不决定法人人格的有无。

浅谈历史类期刊的编辑责任 篇8

关键词:历史类期刊,编辑责任,编辑素质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下, 期刊种类繁多, 内容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凡优秀的期刊, 归根结底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期刊编辑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 编辑质量已经成为影响期刊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 浅谈办好历史类期刊, 从业编辑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和基本素养。

一、历史类期刊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市场上历史类期刊数量繁多, 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但同时也存在内容重复、编辑质量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 集中表现在:

(一) 缺乏历史真实性

我国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完美统一, 而前提是必须要尊重历史真实性。尊重历史真实性, 一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符合历史真实与本质, 不能违背历史事实随心所欲地创作。二是历史人物是真实的, 时代是真实的, 所以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总体上必须符合大的历史背景。

目前一些历史类期刊存在违背历史真实性的倾向。表现为:一是罔顾历史真实, 胡编乱造, 加入夸张的情节来吸引读者眼球, 片面追求发行量, 社会责任感淡化, 缺乏严谨的创作态度。二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缺乏全面客观性, 不顾历史常识和时代特点, 任凭主观臆断, 对其加以粉饰或过度否定, 宣传错误的历史观念。笔者曾看到江苏某晚报转载一文, 其中, 作者为了说明在1958年那场对粟裕同志的错误批判中彭德怀同志没有错误, 硬是把1994年12月刘华清、张震两位军委副主席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平反了的“问题”, 仍然当作“史实”给予肯定, 这严重影响了粟裕大将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三是缺乏扎实的史料考证, 对历史的背景、事件过程、细节、人名、地名不能严格把关, 未经核实, 就将“史料”随意拿来使用。同样是上述晚报转载的一篇文章, 为了表达黄克诚同志心怀坦荡、敢于直言、勇于坚持正确意见的优良作风和光辉形象, 举例说, 1940年的曹甸战役, 黄克诚硬顶了陈毅同志。其实, 主张发起曹甸战役的是刘少奇同志, 而非陈毅。这些都因为没有认真考证史实。笔者还不止一次地发现, 有些文稿叙述“……年2月29日, ……”比如:“1939年2月29日”, 殊不知这样的年份, 它的2月是没有29日这一天的。这是常识, 编辑必须注意。种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历史教育的缺失, 对青少年和人民大众是一种错误的引导, 让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我们国家的历史和现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此, 历史真实性是历史类期刊的灵魂。没有历史真实性, 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坚持真实性, 历史类期刊才有权威, 才能对大众负责, 才能赢得读者和市场。

(二) 可读性不够

可读性, 是指期刊便于阅读和吸引读者的特性, 它是期刊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根本属性, 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方面来说, 主要包括期刊的政治方向、信息含量、语言文字风格等;从形式方面来说, 主要包括期刊的设计形式以及创新程度等。

目前大多数历史类期刊可读性不够, 主要表现为:内容重复, “老生常谈”, 缺乏新意;文字呆板, 缺乏趣味;人云亦云, 观点陈旧, 没有特色;编排随意, 不讲版式, 呆板单调, 等等, 使得文章整体质量不高, 直接影响了历史类期刊的可读性。

读者对期刊的接受和消费情况, 直接决定着该期刊的发展前途和竞争力。如果一种期刊可读性强, 人们喜闻乐见, 它就容易生存、发展;反之, 如果没有可读性, 它终将会被淘汰。因此, 重视期刊的可读性, 才能赢得更多的读者和市场。历史类期刊尤其要重视可读性, 避免枯燥乏味。

二、牢固树立编辑责任意识

历史类期刊之所以存在问题, 是因编辑的历史意识淡薄, 历史知识匮乏, 编辑责任感不强, 因此历史期刊编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牢固树立严格的编辑责任:

(一) 坚守“史德”

编辑的“史德”, 是指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办刊宗旨、忠于史实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为牟取私利或屈服于某种势力, “不虚美, 不溢恶”, 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不刊发失实文稿, 杜绝歪曲历史之作。

(二) 认真做好史料核查工作, 严把基础关

编辑把好基础关, 主要是对历史的背景、事件过程、细节、人名、地名等方面把关, 即使是原始材料也需要鉴别。对来稿对象, 一定要作了解、核实和重新考量。一是得知其身份, 所从事的工作, 将这些作为史料是否可靠的一个参考依据;二是了解其史料来源, 先请其提供出处, 以备查证, 之后请专家或权威人士、当事人、知情者核实。当作者引用已转手加工过的资料, 而又不能提供可确认的材料时, 编辑在稿件取舍时应慎之又慎, 确保史实准确无误, 否则宁可不用。

(三) 仔细甄别历史真伪

对待历史首先要客观, 尊重历史, 不能主观想象, 不能胡编乱造, 更不能故意歪曲丑化, 任意美化。虚构是凭空的想象, 它是人物、情节的虚构编造, 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 它是文艺作品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历史恰恰是要受真人真事限制的, 来不得半点虚假。比如近年来文坛出现的一股历史小说热, 如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 他们运用文学的手法表现历史, 尽管在细节描绘处加上了合理想象的成分, 增添了可读性、生动性, 但这些均不是真实的历史。正如著名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指出的那样:“文学艺术作品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不能无限地夸大, 它们不能代替历史, 否则就是对历史的误解。”加入的虚构成分, 无论如何也不能算作真实的历史。因此, 编辑应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 决不能只重文采, 不顾史实。

(四) 在历史的大背景下, 把握史料全面性

对历史做综合分析, 不能只看一时一事, 更不能只看细枝末节, 应尽可能占有更多的材料, 做出全面的认识。将刊登的稿件史料内容及同一期刊中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内容作比较分析, 以防止出现片面性、绝对化, 造成同一刊物内容在史料方面的自我冲突。同时, 编辑应从辩证的角度把握具体史实和全局的关系。

(五) 注重历史类期刊内容和形式上的可读性

历史类期刊比一般的通俗类、娱乐类期刊更多地侧重于历史真实, 容易给人一种严肃呆板的感觉。其实,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就看著作者反映真实历史的文字能力和技巧高下了。因此, 历史类期刊在内容选择上要有新意, 有特色, 不能“老生常谈”, 人云亦云, 应尽量贴近历史真实、贴近生活、贴近原型。栏目内容及设计风格强调“新鲜、有趣、实用”, 引人入胜, 发人深思。历史类期刊严谨有余, 活泼不足, 应增加语言文字的美感, 少用抽象的空洞概念, 遣词造句要丰富、准确、具体、有亲和力。避免平铺直叙, 力求巧妙构思, 巧设伏笔悬念;寻求多种表现形式, 使得行文明快, 活泼流畅, 增强文章可读性。当然, 如有独特的装帧设计就更吸引眼球, 会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给人以审美享受, 产生审美愉悦。

三、全面提高编辑素质

全面提高编辑素质是牢固树立编辑责任的有效途径。因此, 历史类期刊编辑务必要牢牢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一个合格的编辑, 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

(一) 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

政治素质是编辑工作素质的首要前提。编辑需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 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和政治动向,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准绳, 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去伪存真, 把那些真正具有震撼力的, 对社会发展有正面、巨大影响的人物、事件揭示出来。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 为社会发展、为读者营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二) 丰富编辑的历史知识

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缺乏长期的文化积累和综合素质, 要想提高期刊质量是相当困难的。分辨史料价值的优劣, 需要编辑具有历史功底。没有能力甄别史实的真伪, 就不能反映客观的历史。所以历史类期刊编辑要勤奋学习, 努力钻研业务, 加快知识更新, 不断开阔视野。笔者任职于《铁军》杂志社, 而《铁军》以宣传新四军光荣历史和辉煌抗战业绩、宣传新四军铁军精神为宗旨。是故, 笔者便以学习、掌握新四军历史为主线, 在了解新四军从1937年10月12日成立到1947年2月21日撤销番号、并入华东野战军的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上, 逐步了解新四军的发展阶段和战斗历程, 新四军的组成与机构变革, 新四军经历的重大战役战斗, 新四军的主要、重要的领导者、指挥员, 新四军在抗战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牺牲的著名英烈, 新四军重要人物的战斗历程和英雄事迹, 以及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铸就的铁军精神等等。没有对新四军史的了解, 就不可能成为《铁军》杂志的合格编辑。

(三) 博览群书, 拓宽编辑的知识视野

历史类期刊编辑除了应掌握本学科的主要基本知识外, 还要了解、掌握其他关联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 研究动向和学科发展信息等。与新四军历史相关联的学科, 不仅含有中国近现代史, 也包括古代史, 因其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地域典故等较多, 它与历史上的许多知识相关, 还与中国语言文学、文献学、语言学、历史地理学等都密切相关。掌握这些知识, 方能在编辑中触类旁通。对史料的判断、理解及在此基础上的历史复原, 还需要进行理性分析, 验证史料的可靠性, 以防失实。这就需要编辑厚积薄发,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四) 不断提高编校水平

作者写稿, 一般都在语言文字上做过精心推敲, 但难免会在作品中出现用字、遣词造句、标点等方面的不规范。所以编辑在加工整理时, 要做好规范工作, 不仅要纠正语言文字差错, 还要通过谋篇布局、斟字酌句、精心润色, 提高稿件表达效果, 使文章锦上添花, 帮助作者提升史料价值与思想内涵, 使发表的文章有深度、有力度。凡是写作能力强的编辑, 编辑加工整理往往能够独具慧眼, 妙笔生花。这就要求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提高编校质量。

(五) 搞好期刊策划, 不断创新选题思路

历史类期刊是以记载历史为主, 一不小心就容易导致史料堆积、内容枯燥陈旧。如何把它做得既有史料价值又有较强的可读性, 给人以愉悦, 这需要编辑开动脑筋, 善于栏目创新, 做好选题策划, 从题材的选择角度开拓新思路。在内容设计上, 要解放思想, 采用新的写作手法或文章表现形式。比如, 新四军《将帅传奇》专栏, 组织新四军指挥员的“人物传记”稿;《战地黄花》专栏, 组织反映新四军重大战役、战斗的“铁军故事”“铁军传奇”等稿件。同时, 注意多采用历史照片、新颖画页, 以达图文并茂之效, 使版面生动活泼, 提升阅读情趣。使杂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既不失历史期刊的厚重, 也适应大众喜闻乐见的活泼风格。

(六) 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

编辑是项开放性的工作, 不仅要埋首案头, 还要与社会建立广泛联系, 经常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文化动态和读者需求。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媒体采访、各种类型聚会等社会活动, 善于沟通、协调、合作。特别要努力与相关作者加强联系, 了解其写作动态、新作内容, 或提供选题主动邀约作者写作, 或与作者共同策划选题, 请其写作。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接近读者, 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读者的需求。

编辑的责任, 归根结底就是向社会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这就要求历史类期刊编辑坚持尊重历史、服务现实的宗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继续办好传统栏目的同时, 推出新栏目, 进一步改进宣传形式和表达方式, 适应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健.浅谈社会科学期刊编辑的素养及责任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 2011 (5) .

[2]高再胜.社科类期刊的策划、创新、文风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1) .

[3]张鑫.信史、史识与史德——论文史综合类期刊编辑的运作原则[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8 (8) .

[4]张鑫.文史综合类期刊编辑如何为历史的真实性把关[J].中国编辑, 2008 (9) .

[5]葛昆元.试论文史期刊如何坚持“三贴近”原则[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

[6]蔡勇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编辑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7) .

登天精神:扛起中国化工的历史责任 篇9

中国化工的历史责任

“飞天”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梦想。从20 世纪“两弹一星”发射成功, 到“嫦娥3 号”月球软着陆,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航天大国。这其中有无数科学家为之奋斗, 也凝聚了几代吉化工程技术人员的探索与奉献。

1959 年冬, 主抓科学技术与国防工业的聂荣臻元帅给中央打报告, 提出自力更生解决新技术新材料的意见。报告指出, 化学工业任务很重, 如果不能加快发展, 可能成为薄弱的一环。聂帅在报告中, 提出需要新材料5600 种, 其中化工材料803 种, 当时我国能够生产的只有439 种。

导弹、火箭、卫星等具有强国强军标志的现代国防科技, 呼唤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与强力支撑。

1964 年10 月16 日15 时, 西部戈壁滩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卫星)

1980 年5 月18 日10 时, 中国在西北导弹基地, 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地地导弹获得圆满成功, 中国化学工业提供96 种材料。

1982 年10 月12 日15 时, 中国从水下发射的潜地导弹, 准确溅落预定海域, 圆满成功, 中国化学工业提供67 种材料。

1984 年4 月8 日15 时, 长征3 号火箭, 从西昌发射基地把试验通讯卫星送到预定地球同步轨道, 中国的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化学工业提供136 种材料。

国防化工, 以它的特殊使命与担当, 为国家的强大, 一直在埋头苦干, 默默无闻地作着自己的贡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注并重视这项事业、这个群体。每一次成功, 都向参加研制、生产和试验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发出贺电。中国化工全行业, 包括吉化人、吉化的工程技术人员, 多次分享了这至高无尚的荣光。

“登天”:他们用尽毕生精力

朱宝英, 女, 1917 年10 月出生, 浙江建德人, 吉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新中国成立以后, 面对帝国主义与反华势力的封锁, 国家急需一种特殊的橡胶用于飞机维护和制造, 组织上把任务交给了当时沈阳化工实验所的朱宝英和她的实验组, 东拼西凑的设备, 分秒必争地研制, 日夜兼程地拚搏, 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圆满完成了特种橡胶的科研和生产任务, 在把银鹰送上蓝天的同时, 也圆了国人“登天”的早期梦想。

1958 年, 朱宝英从沈阳调到吉化研究院, 为填补我国有机硅橡胶工业的空白, 她埋头苦干, 取得重大成果。

硅橡胶, 在20 世纪50 年代、60 年代只用于国防军工和尖端技术, 后来才逐渐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推广应用。朱宝英主持的连续化甲基硅橡胶中试技术开发与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中试工业化技术开发, 作为国防工业的重要材料, 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她组织的千吨级有机硅生产装置的技术开发, 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万吨级有机硅生产装置的技术开发, 成为中国有机硅产业腾飞的标志, 被授予“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成绩显著奖。

朱宝英作为吉化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1964年12 月, 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78 年2 月, 出席了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78 年11月, 61 岁的朱宝英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续写吉化人“登天”故事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是桂纯。

1955 年, 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的桂纯, 刚刚分配到北京第三机械工业部, 就被组织上安排到沈阳参加国防工业急需的“201”产品研制。已经有两年党龄的桂纯, 当然义无反顾。

“201”是原子能反应堆内快中子减速剂, 一种神秘而又贵重的“水”。那是一个艰难岁月, 一年多的努力, 一年多的辛苦, 只有3 人组成的“物20 组”终于获得成功。

“小试”成功的报告送到北京, 下一步将是“中试”与“大生产”。1959 年, 国家把“201”的继续工程交给了刚刚成立的化学工业部。桂纯被召回北京, 并带着课题到大连攻关, 经过700 多个昼夜的奋战, “中试”通过鉴定。

国家决定在吉林建设一套“201”产品工业化生产线, 代号“726”。1965 年1 月16 日, 桂纯作为工程设计方代表来到吉化试剂厂, 经过几个月的奋斗, 当装置建成的时候, 桂纯把户口迁到吉林, 她离不开“201”, 离不开这个已倾注了十年心血的工程。

作为车间技术副主任, 吃在现场, 住在现场, 桂纯对助手们说:“必须加倍努力, 咱们是在开辟一条‘登天’的路!”

仅用4 个半月的时间, 桂纯带领他的团队拿出了合格的“201”产品, 为“726”工程提前一年半建成投产, 国务院专门发来贺电。

为了满足国防需求, 国家决定在吉化试剂厂再建一套不同于“726”生产工艺的“649”工程, 桂纯责无旁贷地挑起了这副重担。按设计要求, 装置必须承受150 公斤/ 平方厘米的压力, 可当时吉化的设备只能承受设计压力的1/3, 桂纯制定一套新的试车方案, 精心组织, 仔细应对, 取得了成功。可是没多久, 装置出了问题, 被迫停车。炎热的夏天, 穿上棉装, 桂纯与技术人员一起钻进零下70 多度的设备查找故障原因, 并成功地采取了排除措施。

拿下“201”, 桂纯又瞄准“741”, 这是1975 年国家下达的、航天事业急需的又一种尖端产品。

短时间内, 桂纯及其团队将生产“201”的“649”装置进行改造, 接连闯过了厂房、设备、专用管线、绝热处理、触媒研制等一系列难关, 一次开车成功, 按时生产出“741”产品, 受到国防部、公安部、石化部等5 部委通报嘉奖。

桂纯同志终生未婚。为了我们国家的国防军工与化工事业, 一直奋斗在第一线, 在试车、攻关最紧张的时候, 别人干一个班, 她却吃住在现场, 干两个班、三个班。她患有淋巴结核病, 劳累过度时常发作, 头昏, 发烧, 脖子肿胀, 说不出话, 敷上中药, 缠上绷带, 用笔写, 打手势, 始终坚守在一线。

她曾这样回忆自己无怨无悔的选择:“自己从学校毕业就加入了浓集‘201’的行列……对此专业我十分热爱, 从1955 年到1981 年, 几乎花掉了我20余年的精力。”

桂纯同志被评为吉林省劳动模范、全国石化战线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 1982 年当选代表, 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201”“701”产品填补我国化工生产空白、解决国防军工燃眉之急的同时, 吉化化肥厂承担的航空航天器系列液体推进剂自主研发任务也在如火如荼地紧张进行, 白凤春、刘德孚、张志成等吉化科技人员, 依托“一五”时期建设的硝酸装置, 成功研发出液体推进剂的系列产品, 不仅被国家评为质量金奖, 还为“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提供了重要保证, 多次受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等部门的表扬与嘉奖。白凤春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国家课题组组长, 荣获国家航天工程重大贡献者奖, 并成为国家“液体推进剂氧化剂国家技术标准”和“液体推进剂氧化剂生产技术规程”制定者。

续写“登天”新篇章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 新一代吉化人沿着老一辈开辟的“登天”之路, 继续开拓, 奋勇攀登, 研制并生产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宇航级碳纤维高端产品, 蔡小平和他年轻的团队续写了“登天”精神的新篇章。

1989 年7 月, 蔡小平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毕业, 到吉化研究院参加工作, 一年后又考取长春应化所博士研究生, 1993 年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2002 年, 蔡小平受命主持国家“863”重大项目T300 碳纤维及原丝的工程化研究。当时国内没有任何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资料, 从国外购买的碳纤维民用料, 不仅要提前签合同, 而且剩余的边角料要存放指定仓库, 回收运走。

他带领项目组同志从工艺配方入手摸索前行, 没有设备, 自己设计制作, 为了跟踪工艺参数的变化, 他住现场, 盯岗位, 经常连轴转, 2003 年取得了中试一次贯通运行的重大突破。

原丝, 是碳纤维的中间产品, 俗称“白丝”。工艺开发阶段, 存在截面肾型、有孔洞等问题, 影响产品性能。蔡小平吃住在现场, 调整工艺, 每天连续工作20 个小时, 终于找到了产品强度指标波动的原因, 拿出将低温成型改为高温快速成型的方案, 终于生产出各项指标完全合格的产品。

接下来, 更艰巨的任务是将“白丝”变成“黑丝”?也就是如何将中间产品的原丝制成真正的碳纤维成品?2007 年6 月, 国家科技部下达指令, 由于国家急需, 10 月30 日前必须拿出合格产品。

蔡小平立下铮铮誓言:“宁可黑发变白发, 也要把白丝变黑丝。”2007 年10 月28 日, 是第13 次调整氧化炉工艺后挂的第一批丝, 仪表显示灰分含量已降到0.3%以下, 这意味吉化碳纤维产品达到了航天标准, 中国有了自己的高性能碳纤维技术。

2009 年5 月16 日, 吉林石化百吨级碳纤维装置聚合单元投料成功, 一举突破了碳纤维工程放大和工业化生产两大难题, 中国第一个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在吉林诞生。

2009 年7 月25 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刚成立不久的吉林石化碳纤维厂视察。他谆谆告诫大家:支持企业发展或者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就是科学技术, 自主创新。他鼓励科技工作者用高端产品、高端技术去占领市场。

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 把民族振兴、企业发展与自己的人生奋斗结合起来, 一代代吉化人“登天”不畏难, 敢为天下先,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 做出了切实而艰苦的努力。登天精神, 自然也成为吉化工程技术人员自强不息、勇于攀登的真实写照。

点评:

“强国”的使命与“长子”的担当

《孙子兵法》有句名言:“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强国强军的一致性、重要性。然而, 不论是强国, 还是强军, 都需要科技支撑, 化学工业责无旁贷, 首当其冲。

那些承载历史责任的道歉 篇10

1998年7月17日,在圣彼得堡举行的沙皇葬礼上,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暴力革命给前苏联人民带来的世纪伤痛公开忏悔说:“我们必须终结这个世纪,对俄罗斯来说,这是一个血腥的世纪,俄国失去和谐的世纪。伴随这个终结的是不分种族、宗教和政治信仰的忏悔,这是我们的历史机会。在这21世纪的前夜,必须为我们的后代着想。让我们悼念死于暴行和仇恨的无辜牺牲者,愿他们的灵魂安息。”“为前人的过失赎罪,为无耻的犯罪忏悔,……再不能为政治目的和愚蠢的暴行开脱,我们再不能自我欺骗。”据统计,仅在斯大林掌权的25年中,死于非命的苏联人口,下限是2200万,上限是6600万。

“加拿大道歉!”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在众议院说出这句生硬的广东话。当天,在对华工的道歉声明中,他指出华人在加拿大建国初期的最重要工程—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约1.5万人参与,1000多人在施工中丧生。“如果没有华人工人的参与,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加拿大。”但是,1885年太平洋铁路竣工后,加政府没有让任何华工参加敲入最后一颗道钉的庆祝仪式,反而为限制华人入境实施“人头税”。对此,哈珀代表全体加拿大人和政府向华人表示真诚道歉,他也为1923年后实施的《排华法案》表示深切悔过,加政府将为受害者每人补偿2万加元。

为了对原著民实行“同化政策”,澳大利亚在1910年通过一项政策,规定政府可随意从原住民家庭带走混血儿童,把他们集中在保育所等处。该政策一直延续到1970年,使得10万原住民受到精神创伤,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很多人要求政府就对原住民的错误政策道歉,并作出赔偿。2008年2月13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向曾遭受了不公正待遇的原住民及其后代正式道歉,对以往种族屠杀和隔离政策给原住民带来的“侮辱和贬低”深表歉意,希望在未来建立一个充满“平等”的澳大利亚。当天,大约1000名土著族群民众从全国各地赶到首都堪培拉,冒雨在电视大屏幕下观看道歉仪式直播,很多人流下眼泪。

在以波尔布特为首的红色高棉统治柬埔寨期间(1975-

1979),该国当时800万人口中,估计有100万人死于疯狂的大屠杀。2013年5月31日,联合国柬埔寨特别法庭在金边开庭审讯前红色高棉领导人农谢、乔森潘。法庭上,二人表示向红色高棉执政期间死者家属道歉,并愿意承担道德责任,但拒绝承认“大屠杀”指控。乔森潘表示从不知道军方领袖犯下暴行,也不知道人民所受的巨大痛苦。他强烈谴责这些暴行,认为犯事者必须受到法律制裁。被视为政权二号人物的农谢也表示,无论这些罪行是有意还是无意、知情还是不知情,他都感到非常后悔,愿意承担道德责任。乔森潘曾于2004年表示:“如果法庭传讯我出庭的话,我愿意出庭作证,以便早日关闭历史上关于红色高棉的一页。”

2004年7月12日,82岁高龄的德国老兵威利·施卢德克来到英国诺森博兰郡的波拉姆村庄,为当年的误炸事件向村民们道歉。1942年5月1日晚间,身为德军飞行员的施卢德克奉命执行一项轰炸任务。还没到达目的地,施卢德克的轰炸机就在英军的拦截中被击中。为了逃命,他决定给轰炸机“减负”—抛掉机上装着的四枚炸弹。炸弹落在波拉姆村庄,其中一枚击中村庄里的教堂,幸好都没伤到人。不过,飞机上的施卢德克对这一切毫不知情。几十年后,历史学家比尔·诺曼在调查德军二战期间的轰炸行动时,证实在波拉姆村庄扔下炸弹的人就是施卢德克。得知此事后,施卢德克的第一反应就是来赔礼道歉。他真诚地说:“没有人因那些炸弹受伤,我特别高兴。”

罗马天主教第264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多年致力于忏悔历史罪恶、净化教会灵魂。2000年,在千禧年之际,他特意就过去两千年中,天主教会所犯下的七宗大罪,公开向世人忏悔,恳求上帝宽恕:1.背离福音,强迫教徒忏悔;2.进行十字军东征等宗教战争和设立宗教裁判所审判异端;3.分裂基督教;4.敌视犹太教,对二战时纳粹分子残害犹太人表示沉默;5.强行传教;6.歧视妇女;7.对诸多社会问题漠不关心。2001年,在访问希腊时,保罗二世表示,“过去和现在,天主教会的子女在行动和过失上,对东正教弟兄姊妹所犯下的罪行,向天主请求宽恕”。他还曾主动请求中国原谅罗马天主教会过去的错误。

19世纪30年代,英国传教士约翰·威廉斯牧师和同事詹姆斯·哈里斯在太平洋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埃若曼高岛上传教时,被当地食人部落当成入侵者杀害并烹食。此后,这些食人族的后裔总感到小岛遭到了某种“诅咒”,会经常发生灾祸。为破除“诅咒”,洗脱祖先的食人罪恶,他们希望威廉斯的后裔们能够前往该岛接受道歉。2009年12月,威廉斯的玄孙、65岁的查尔斯和其他17名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家庭成员们专程赶往该岛。在道歉仪式中,数十名食人族后裔排着队逐一向威廉斯的后裔们鞠躬道歉。食人族后裔们还在仪式上将一个7岁女孩交到了查尔斯等人手中,作为象征性的“赔偿”。查尔斯答应负担这名小女孩将来的教育费用,从而让她受到应有的教育。

上一篇:住宅建筑的立面设计下一篇:动脉-动脉脑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