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教育论文

2024-06-18

谈谈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教育论文(精选8篇)

篇1:谈谈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教育论文

谈谈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教育论文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理念,要想真正巩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愉快,从而愿学历史、好学历史,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体。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只有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对历史课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而新课程实践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问题简要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当属运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可以应用的资料很多,如人物事件图片、影音资料等。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些片段,然后提问:“一战前的两大集团是什么?一战后签定了什么条约?”由于有了影音资料和以前的知识做基础,学生的思维很容易活跃起来,纷纷发表个人看法,这就为讲解新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做好了知识铺垫。类似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因此,它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有效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

二、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中国有一句古话:“善教者,必善问。”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设置疑问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而通过对比设置疑问不仅能让学生因为看到事情的相同之处而感到熟悉,更能因为看到事物的不同而产生落差感或惊奇感,教师可以对此加以引导,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时,可以先从时间上将雅典实行民主的时间和中国进行比较:中国人开始知道“民主”这个词是什么时候?(20世纪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向中国介绍民主和科学时中国人才知道民主的概念)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直到20世纪我们才开始接触并为之奋斗的民主制却早在25前的雅典就已经得到了实现;更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在处于21世纪的今天,当世界各国大多还在实行代议制民主的时候,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却已经实现了全民参政的民主。雅典迈向民主的脚步之快、实现民主的程度之高真是令人惊叹!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对雅典民主制有一种新奇感,从而有种寻根究底的欲望,此时教师加以引导:雅典的民主制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当时全民参政的雅典民主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呢?以此引出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学习。同样,在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时,也可以通过把雅典的民主和今天的民主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雅典民主的实质,从而把历史学习由表象上升到实质。

三、引用故事,安排活动,调动并培养兴趣

历史是对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其自身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学习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同时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学中故事的引用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中的公民参政情况时,可以对学生讲解“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这一故事,通过对雅典公民帕帕迪行使公民权利的见闻和遭遇,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人民主权的概念和轮番而治的体现,同时也能让学生体味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通过故事架桥,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兴趣,同时完成了知识的传授。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让学生参加,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同步完成了自主学习的任务,可谓一举两得。

历史活动的组织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让学生编演历史剧本、历史知识抢答竞赛、历史谜语竞猜、开展辩论会等。就学生感兴趣而又存在争议的人物或事件组织辩论会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涉及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有人认为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丧权辱国,是卖国贼;又有人认为李鸿章只是政令的执行者而非决策者,因此,不能说他是卖国贼而应该说清政府是卖国政府……对这些历史上没有定论的人物,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设计讨论课让他们在辩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不论学生在辩论中给出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辩论后,教师要进行讲评,将正反方的论据进行综述,使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反馈给学生。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启迪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能力,巩固兴趣

历史是已往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我们学习历史时有必要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用历史法则阐释分析现实问题,使学生体会历史对现实的指示功能和对未来的导向功能,进而培养他们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巩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要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新课程实验的践行者,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会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学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

篇2:谈谈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教育论文

谈谈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物理的兴趣

作者/ 黄晓艳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里上的爱好和追求。学生一旦对物理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去认识它,去探究它,才会想学物理,爱学物理。而纵观现在的教学课堂,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单调乏味的课堂学习,令教师教得千辛万苦,学生学得苦不堪言。如何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认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快乐学习的心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我将谈谈自己的一点教学体会。

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快乐相处,让学生想学物理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学生要学好物理,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兴趣对人的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魅力,包括品行和教学艺术等各方面的修养,为了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经常与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成为他们的亲密朋友,博得学生的信任与崇敬,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心里会更加放松,气氛会更加活跃,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会使学习效率更高。即使对于一个学习非常落后的学生,也会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如果我们耐心地、细心地加以浇灌和呵护,他们就能尽力而为之,哪怕取得的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对于他们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至少让他们明白了自己是能进步的,对于自己的既定目标,只要锲而不舍,就一定会成功。

我任教的八年级有几个学生基础特差,刚进八年级时,为了培养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我从一开始就关注他们,上课时,为他们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用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赞许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课余时,我主动找他们搭讪,平等地与他们交流,让心灵贴近心灵,最后这些学生在我面前不再是以前的那种自卑的怯生生的样子,他们自信了,爱与我交流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达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对于我们的学生,一句小小的赞语,甚至是一个会心的微笑,都可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激起大海般的波涛。

二、挖掘物理学科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学物理

著名教育家普利亚曾指出: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体验,因为自身体验最清楚,也最容易得出其中的性质、规律和联系。物理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本中安排了探究实验、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内容,物理知识在编排时,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加强物理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学科的这些特点,为学生亲自体验,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科资源。

1.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物理

每次上课前,为了激起学生的认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趣的物理情景,尽量让学生参与,满足学生跃跃欲试想参与其中的愿望,让学生在正式进入课题前有一个充分的热身,这样能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我会让学生上前来把教室门拉开,或者把课桌搬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用了力,体会到这个力实际上就是对物体的一种推、拉等作用;讲力的作用效果时,可以让学生表演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情景;在讲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时,让学生参与设计的活动中,如开门、关门、接发乒乓球等来体会并总结出力的三要素共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利用一些小实验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生冲突,让学生在迷惑中产生好奇,让学生快乐学习物理

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实验的趣味性,如果设计的实验能使学生处于迷惑不解的求知状态,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大气压时,在一根玻璃管中装满了水,问学生,如果将装满水的玻璃管倒立过来,水是不是要流下来?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杯子中装水,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出“会”,当教师把装满水的玻璃管倒过来时,出现的是与学生的回答相冲突的结果,这时学生的脸上写满了迷惑;在教学流体压强的知识时,教师拿着两张纸相互靠近,问:如果对着这两张纸中间吹气,能将两张纸分开吗?学生的猜测是“能”,当教师用力向两张纸中间吹气时,这两张纸反而会贴在一起。对于教师设计的这些与学生认知相冲突的实验,学生非常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这必然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迷茫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所通,学生在好奇、有趣中学到了物理知识。

3.利用课本的.“想想做做”,体会实践和制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物理

物理课本中有许多想想做做的小制作,制作所需器材随手可得,组合装置简单,现象容易观察,通过学生的亲手制作,既给学生带来了实践的乐趣,成功的满足感,还让学生获得了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和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学生在生动活泼、积极的状态下建立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如:自制气压计,制作中所需要的玻璃瓶和玻璃管这些器材容易找到,而且组装简单,学生通过自己制作,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不仅能得出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还能将自制的气压计与水银气压计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在玩中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锤炼教学艺术,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趣味、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物理

为了保证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要选择灵活多变的、恰当的教学方法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之后悟出物理的奥妙。例如在讲惯性时,可以讲一个发生在公交车上的片段:司机在刹车时,由于车上人多,后方的男乘客没有站稳而碰得了他前方的女乘客,女乘客白了男乘客一眼,并随口说了一句“瞧你那德性”,男乘客便回敬了一句。“那不是德性,是惯性”。教师上课时适时变换灵活的教学方法,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穿插的一段小笑话,一个小故事,会让一堂课精彩纷呈,学生会把学习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必定会精神饱满的和教师共同来导演完成每一堂课的学习任务。

总之,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悦,以学习为享受,学生在兴趣中求知,在快乐中成长,从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篇3:谈谈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在当前的情况下, 只有中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 对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意义, 才能产生学习地理学科的求知欲, 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关于周围和社会上所关心的地理问题的讲解, 并进行分析, 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知识确实有用。这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 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例如: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现在冬天为什么不太冷?每隔七、八天就有一次强冷空气的过境, 使我市气温下降幅度较大, 为什么?夏天, 人们为什么都穿浅色的衣服?同学们到唐山去, 感到最头痛的事是什么? (交通拥挤, 车辆、行人太多, 空气的能见度较差, 噪音震耳。) 就以上同学看到的、生活中体验到的地理现象指导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针对上面的问题, 进行调查、分析等。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一种迫切的个体和社会的需要, 因而群体性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二、灵活运用语言, 引发学生兴趣。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 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 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满堂生辉。例如:在讲大陆性气候时, 可以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 形象逼真, 富有感染力;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 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 气温的下降, 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相差较大;在讲季风之前, 让学生听一首孙楠的《风往北吹》, 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学生的兴趣全部都调动起来了, 因而想多了解地理知识。

三、穿插趣味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 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例如, 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 讲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小故事, 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从而坚定了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在讲大洲和大洋时, 讲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 并启示学生:哥伦布之所以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 除了具有坚定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之外, 还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他对当时人们所能掌握的地理知识了如指掌, 对欧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及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十分熟悉。正是这些地理知识, 帮助他驾驶帆船, 横渡大西洋, 到达今天的美洲。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热情格外高涨, 课上得很顺利。

四、不拘一格, 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课堂小游戏, 小竞赛, 寓乐于教, 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如讲地图图例时, 把各种图例符号做成大卡片。把学生按小组分成八组, 拿出写有一个图例符号的卡片后, 让学生进行竞猜, 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答对了给他所在的小组加分, 最后看哪组得分最高。在讲天气预报的气象符号时也可以采用这种竞赛法, 这样学生能眼脑并用, 在竞争中学知识, 在竞争中掌握知识, 趣味无穷。

五、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求知欲。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 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 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 上课多利用形象直观的挂图、模型、板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条件的地方运用多媒体效果会更好。

首先, 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彩图。在讲世界的气候时, 让学生对比课本上的彩图———热带雨林、热带沙漠和温带季风的景观, 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 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留下更深的印象。

其次, 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地理教学需要大量挂图, 学校里面也有大量挂图提供, 但是这些挂图五彩斑斓, 学生反映看不懂, 因而兴趣不大, 达不到挂图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可以自己动手绘制一些教学挂图。如“东南亚主要物产分布图”、“东南亚国家、城市和河流的分布图”、“日本工业分布图”、“俄罗斯的矿产分布图”, 这些挂图在绘制中, 删去大量的多余信息。加之这些挂图规模都比原图要大, 因此整幅图中心鲜明, 重点突出, 学生一目了然, 自制的挂图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适当控制了学生情绪,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4:谈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兴趣 培养 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它是学生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争取认知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与成材的动机源和催化剂。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稳定倾向。”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1]当今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注重人格,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时代,教师的“绝对权威”、“师者恒为师”、“师道尊严”等片面概念必须彻底改变,教师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师生关系是一种微妙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老师和同学在日常的正式或非正式交往、交流中形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师生关系,以往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服从,相信严师必出高徒,使学生面对老师经常有胆怯畏惧的感觉,学生因为怕老师而被动学习。这种方法在当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随着学生思想的逐渐成熟,会渐渐失去对教师的尊敬,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步消失。[2]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主观意识强思、维活跃、见识广阔,如果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淡化消失。比如:有的教师说,这些孩子对某学科学习兴趣浓厚,而对我所教的学科却不感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师生关系处理不当

二.提高学生“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点兴趣是后天形成的,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某种事物反复接触和了解,随着有关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对某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害死猫”,经常有人这么说。这句话从反面说明了好奇心的作用之大。由于好奇,所以感兴趣,所以有了了解或学习的动力。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用许多方式不断地激发、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例如,语文课上,老师经常用打谜语的方式与学生讨论名人、名著等,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生活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和谐、开放、轻松的课堂气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应教学生会学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他们体验学习过程中的艰辛、还应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欢乐。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教师应该创设生动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3]。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特别是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会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兴趣也会随之产生和发展。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校的校园面貌、良好的班集体、严谨的教学作风、积极向上的校风和老师的表率典范作用及循循善诱的正面教育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大作用,也许就是老师不经意的一句鼓励的话会对一个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产生兴趣直至影响一生。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他们愉愉快、轻轻松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旦:《儿童学习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海峰:《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

[3]魏钦清:《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2000-10-23.

篇5:谈谈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教育论文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更主动,热情更高,学习更积极。因此英语教学应该重视情绪问题(特别是小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积极情绪的培养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归因训练、动机内化这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心理疏导

小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疏导,日积月累就会构成人们常说的“情绪结”,对学习起妨碍作用。课堂上愉快的情绪可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是积极增力的情绪提高了人的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进步甚微的学生。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核心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情绪,因为“积极的学习情绪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对108名四、五年级的学生作了难度相同的对话操练,分四组进行。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只操练不予评论,其余三组中,甲组为受表扬组,每天由主试宣布受表扬儿童的名字,乙组为受训斥组,丙组为受忽视组,只让他们听其他两组的表扬和训斥。结果表明受表扬组成绩有明显提高(兴趣倍增,口语能力强),受训斥组其次,控制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从这一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出,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德国教育家茅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动爱玩、爱唱爱跳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多采用游戏教学和活动教学等手段,让他们在又说又唱、又蹦又跳中学习,他们就必然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这样我们既“把马儿牵到了河边,又可以让他们愿意喝水”。因此,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即使取得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及时、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尤其对“差生”),让他们成功的信心日益增强。

笔者在课堂上尽量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创设操练对话的语言情景,通过学唱英语歌,表演对话等,使学生有新异感,由高兴、喜悦到产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从而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唱英文歌曲,一首首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儿童英语歌曲能够磁石般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大大培养了他们的积极情绪,激发并保持了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一开始就通过唱I can say my ABC,学生很快就轻松愉快地学会26个字母;一首Happy Birthday ,会使孩子们很快体验到学英语的“成就感”而激动不已;一首Follow Me使孩子们一边唱一边做韵律操时,心情舒畅,快乐无比;教诵英文小诗或童谣;讲英语故事;演英语短剧。这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起来兴趣盎然、轻松愉快、情绪高涨。

其实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训练和模仿别人谈话,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语言,而且学会了怎样使用语言。

在操练表演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一些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积极情绪的培养,多给他们机会,在语气、语调上加以适当的夸张,而且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表演故事的乐趣。这样一来他们还盼望着下节课还能有机会表演呢!因此,我们在积极情绪的培养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并保持其稳定性和持久性。

当学生在学习经受挫折、失败、体验焦虑时,要启动其心理免疫机制,减少焦虑。主要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辩护”,即:(1)泛化。要求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学会自我安慰。(2)弱化。要求学生对失误和失败进行淡化,学会对自己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一次失误或失败天不会塌下来,只要我肯努力。(3)自励。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或对学习失去信心时,要求学生用英语对自己说:“Come on. I’ll be OK.”因此,教学中适时启动学生的心理免疫机制,有利于其保持较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二、学习动机内化

学习动力内化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觉性增强,好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

(一) 建立目标卡,促进积极情绪的培养。

从动机角度看,目标应该为全体学生所理解并能在短期内达到。心理学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学生学习上经常得到强化,他们能保持饱满的情绪,一个接一个地完成学习任务。

所谓目标卡就是用卡片将要求学生做到的项目全部列出来,学生达到卡片上的一个目标,得到一个成绩;获得五个成绩,完成一张目标卡。凡学生积累了三张目标卡,就能获得老师的奖品。通过这种方法,使推动力转化为吸引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情绪。

激发兴趣是动机内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让学生亲近老师,亲近英语,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呢?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小学生。而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故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认知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爱注入学生心田,具体通过教学环节中的动作、语言、表情、姿态乃至眼神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因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我们都有体会,当认知水平较低、学有困难的学生表达词不达意时,教师应鼓励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可就是语言未能组织好。” “你再想一想,我相信你一定会答得很好!”学生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进一步求知的意念和力量。

这种由成功的体验所产生的情感满足就会转化为他们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强大动力,由此认识到“英语是有趣的”、“英语是美的”、“英语不难学”、“英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助信心。

2、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高涨的学习情绪。

儿童具有活动的天性,只有尊重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创造轻松活泼、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积极的学习情绪。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设置情景进行了教学。如:教学“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 color is it?”的句式时,准备了苹果、香蕉、梨、桔子等水果带入课堂。学会句型后,让一位同学蒙住眼睛,让他摸一样水果后,问: “Guess! What’s this in English?”猜出后再问: “What color is it?”做完游戏,还要请猜得对的、说得好的同学来尝一尝水果,这样轻松活泼的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

利用各种条件和环境,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和宽松的活动氛围,学生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情绪高涨,兴趣倍增。

3、完善激励制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儿童有巨大的情感能量,只有在儿童积极、主动的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中,才能更好地学习、实践、探索。

一般认为“高分”能帮助学生树立一定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特别是小学阶段。如果一个学生经过努力英语取得了好成绩,他就会认为英语是他学得好的一门课程,是他喜欢的课程,并会保持兴趣,且学习情绪积极,继续努力以争取更好成绩。反之,则会丧失信心,失去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尝试了“高分”机制,课堂中我用优秀加红星为他们的口语打分,“优秀”给每一个学生以满足感,不同的星数使我掌握了学生的情况,也使学生有了努力的目标。这样,学生在激励中情绪高涨,不断成功,成功的体验不断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及时反馈,以保持积极情绪。

及时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反馈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于不断吸收反馈信息,不断进行情绪调控,使教与学一致。

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大发展而情绪又不稳定的时期,一方面思维“耗散”性强,好学好问,想象无边无际;另一方面调节机能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想到什么就付诸行动(如课堂不时地会出现一些跟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事情,或者老师的某一句风趣的话引起学生们的无边无际的想象发散等)。因此,笔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情绪的变化不断进行有效的调控,尽量使教师、学生、教材三大基本要素及学生的学习情绪处在最佳期组合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足以得到内化,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反馈调控的主要目的。

可采取的反馈方式有:

评价:凡课堂活动,教师对活动的进展、完成情况及参与者的表现都进行简要、全面、中肯的评价。

情况通报:凡测验考试或竞赛,教师及时小结,通报情况。

赞扬:凡学生取得进步,特别是后进生取得进步,即使微不足道,教师也根据程度的高低,作业涉及的内容加入顺应性评语,随时肯定或鼓励学生。

总之,情绪问题是英语学习中的大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归因训练、动机内化培养积极情绪,是英语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全体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将情绪培养问题提到教学的议事日程上来,以确保小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www.china1net.com/cinPsychology/XinLiBaiKe/detail.asp?ID=3033

[2]www.china1net.com/cinPsychology/XinLiBaiKe/detail.asp?ID=3091

[3]www.hebust.edu.cn/depart/wgyxy/xtgz/twzy/Library/artical1.htm

[4] www.paper800.com/N87/65755C6A/,

[5]www.china1net.com/cinPsychology/XinLiBaiKe/detail.asp?ID=1322

[6]www.china1net.com/cinPsychology/XinLiBaiKe/detail.asp?ID=178

[7] xxt.lyge.cn/uploadfile/45173535547.doc

[8] www.dianliang.com/hr/mind/teach/200608/hr_130320.html

[9] moonedu.com/xiaoxue/HTML/9291.shtml

[10] moonedu.com/xiaoxue/HTML/9301.shtml

[11] moonedu.com/xiaoxue/HTML/9303.shtml

篇6:怎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生动具体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上《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这一课时,学生把我国北宋的民族英雄杨业与评书《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混为一谈,产生了误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据史实介绍杨业的小故事,分析小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我又选择部分历史文献资料向学生讲解,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杨业这一史实人物的认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读史的积极性。

2.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如学生课堂表演、讨论、师生互问、学生中互相答疑等。不同的内容,可以选取不同的激活方式。例如在上《五四运动》这一课时,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演爱国的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亲身模拟、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历史人物的所想所思,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深度、水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如讲完“赤壁之战”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与曹操有关,但是结果为什么大不一样?对此你有什么启示。”又如学习“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提出“秦王是怎样兼并六国的?兼并有什么作用?”问题之后可加上这样的环节:“如果你是秦王,面临当时的局势会怎样做?”这样设计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可谓一举几得。

3.情景再现,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

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仅靠语言的叙述感知,有时是很困难的。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过去的历史人物、场景走进我们的视野,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官渡之战”时,教师可以播放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在视频音频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4.图文并茂,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图文并茂是历史教学中最不课缺少的一部分,从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的挂地图、挂彩图,到现在新课改中的多媒体教学,图文并用一直是历史教学的主轴。

5.以境动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语言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工具,而历史本身就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历史这一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面,就能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感知历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6.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知识容易遗忘,特别是要求识记和理解的知识。如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收效甚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就是一剂良药。每学完一单元,教师可以把本单元要求识记的内容汇总起来,每题写一个小纸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历史知识竞赛。按照顺序每组挑出若干个同学上台抽出一张纸条回答提出的相关问题,最后根据得分多少,选出几个优胜组。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复习巩固,比死记硬背,提问排查效果要好很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设计有趣味的课内外作业,激发学习的兴趣

篇7: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烙印在现代中学生心中的读书之道,直接导致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难怪历史科教师发出了“历史课没法上了”的哀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门课程的兴趣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拥有一个引以为豪、特别是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幽默诙谐、善于教学的老师,是学生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每个老师应以此为目标,努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相互配合,共同进步。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以善教的艺术去折服学生,而且要以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什么样的形象至关重要。小到穿着打扮,大到言谈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他们喜爱的老师和睦相处,可以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培养与学生的情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师德如此高尚,学生的嘴角能不露出几许微笑?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必须以才感人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把历史的魅力巧妙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也渐渐融入,因此教师还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比较渊博的知识。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使整个历史教学内容血肉丰富,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要讲求教学的方法艺术,启发得当,形式新颖。同时教师在工作、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平时看书、读报、上网、看电视,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多多收集历史资料,精选一些典型材料,讲课中适时抛出,既增加生动性,激发学生情绪,又颇显学术气,使学生由奇生敬,由敬生爱,由爱而主动学习。

教师如此博学,学生眼中能不露出几丝欣赏的目光?

3.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必须做到可亲、可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只有教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可亲,努力创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上课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有亲和力,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切不可冷冰冰,板起面孔,否则会得不偿失。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总会出现回答不全面或回答不对甚至是答不上的现象,这都是很正常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其次,教师要可敬。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能严于律己,虚心好学,敬业爱生,尽职尽责。同时,老师言谈举止要文明高雅,处处为人师表。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敬老师。教师如此可敬可亲,学生心中能不多几分感激?

4.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寓教于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教师用丰富的知识,幽默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历史课堂。在教学中,尽量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通过唱歌、讲故事、演小品等多种文艺形式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之达到寓教于乐。

历史课如此生动、有魅力,学生能不感兴趣,学习能不刻苦?

5.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对学习有成功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赖于成功。学习上,当学生克服了重重困难,突破了一道道难题,获

取了某种知识,心理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越学越有兴趣。否则,如果学生上课听不懂,提问不会

答,作业满篇错,学习完全在失败中渡过,那么,他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课堂教学教师要

努力让学生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

首先,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使学

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法突破时,老师要循循诱导,帮助学生

排除拦路虎,使他们从“山重水复”的无路之地走向“柳暗花明”的成功境界。这样,学生就会消除畏惧

心理,产生成功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次,老师在教学中坚持多表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学得好,问题回答正确,老师固然

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当学生对某一知识学习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或者不很准确时,老师除了给

以补充完善外,还要给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甚至有时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完全错误,但只要

他学习努力,老师也要对这种精神加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培养学习兴

趣。

总之,历史科教学要讲究手段多样化,教学中,老师要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一

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教学充满新鲜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以最大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中文化课中的历史科目照理学生应该喜欢上,几千年的文明、古今中外的史实多有趣。可担任了

两年的历史老师我发现学生并不愿意学,这与学生普遍重理轻文、重主科轻副科的思想有关,当然

也与我教学经验不足,课堂尚缺乏感染力有关,为此我经过这两年的摸索和反思,结合高一历史课

程浅议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起历史,人们的普遍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 是无用之学。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

远,历史课程绝不是照本宣科,讲一些陈年往事,应付考试而已。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

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导入语设计要有吸引力

上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上。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语言与情感等,创设氛围

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还应该是个演员。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

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

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

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

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至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再现历史情景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

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

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

活动进行调整。讨论的形式有班级讨论、分组讨论等。

四、引趣激疑,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切尝试自

己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

成了历史的证据。引趣激疑,就是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发现问题,进而

生探讨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

疑,处处有疑,使之“学则须疑”。

五、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录像等展示直观历史信息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

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

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它

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

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留下了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入门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

生学习兴趣的有无,而兴趣又是靠老师适宜的指导与培养获得的。学生如果对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为教者追求和探索的一

个课题。

一 优化开头,激发学生学史兴趣

俗话说:美不美头一嘴,课堂上一个漂亮的开头,就是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每节课,如

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内容,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有学生会讥讽说:“这

些字我们都会读”。没有具体生动的叙述、引导,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达到预

期效果。如果一上课,教师就以故事形式或滔滔不绝地讲,虽然故事能吸引学生,但抓不住重

点,突不破难点,学生不能积极探究和思考问题,还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上课要讲

究开头艺术,想尽办法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语,用开头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求知欲地投人到

学习中去。

二、图文结合,引发学生学史兴趣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片资稀丰富,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图文,对引发学生学史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记忆,对提高课

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课文中的插图很多,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要根据教材把

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图向学生进行讲解,引发学生学史兴趣,直观地掌握知识,能收到很好的效

果。如我在讲九年级历史上册《西欧走出中古时代》新航路开辟时,先让学生看地图,明确世界各

大洲被海洋分割成几大块,当时彼此之间不甚了解,然而自古西欧到亚洲的通道只有陆路,但又被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控制,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这样就激发了西欧人急需开辟新航路的决心,再

加上地圆学说和指南针的应用又为新航路的开辟者鼓足了探险的勇气和便利条件,开始了新航路的探险。然后教师让学生观看地球仪,找出每位航海家向东或向西航行的路线,并在路线图上标航海

家的姓名和时间,这样就很直观地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掌握了知识

三、讲史爱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鉴古知今,吸取历史教训,通过学史增强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从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在讲完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

指南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后,就引用了近代科学家培根的一段议论作为小结:“印刷术、火药和指南

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科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小结时又

补充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运用情况上的对比,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传到外国后,西方一些国家运用

它大量宣传科学技术,使人们的思想、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而我国却不是这样,而是大量地印

刷佛经,对人民进行佛学宣传和教育,麻醉人民,维护其统治;火药传到外国后,西方国家运用其原

理,制造出了先进的枪炮,结束了冷兵器作战时代,而我国除制作一些爆破型的火器和突火枪外,就再也没有更大的进步了,而是把火药用在喜庆娱乐方面,大量制作烟花爆竹,尽娱玩之需,使中

国人沉浸在自我满足、粉饰太平之中;指南针传人外国后,欧洲的航海家凭借它的作用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发现了美洲,将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而我国早在北宋时期就把指南针用于航海,郑和下

西洋凭借指南针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以后就再也没有多大进展,而是把指南针大量用于建

房、葬坟、测定风水宝地方面。综上所述,外国能吸收运用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来发展先进的武器,征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使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从此沦为欧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宗主国用

暴力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他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

也造成了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格局,中国也深受

其害。通过以上对比讲解,使学生增强了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树立振兴中华,改变落后状态的信

心和决心,达到了历史教育的目的。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得好的同学往往都是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但是这部分学生数量不多,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兴趣不大,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如何让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动的课堂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善于运用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篇8:谈谈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使学生感到这个学科有价值

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都致力于体现物理知识“有用”两字的含义。如我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而且可以计算体积,还能鉴别物质。这时有学生提出来:可以鉴别金银首饰吗? 我肯定地给予了回答,能。这节课就是要让同学们学习“密度测量”,从而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听课情绪更高了,求知欲望更强了,出乎预料地掌握了密度测量的方法。允许他们进行自带物品的密度测量和鉴别。并在方法上予以指导,这时我感觉到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由感兴趣发展成为一种乐趣。因此,我在物理教学中总是充分利用每节课恰当地把物理知识与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学生自身的进一步学习发展和科研的需要有机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煮饭、烧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从简单的肩挑人扛到现代化的家庭电器化,工、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从简单的步行、游泳到飞机、轮船的制造,从火药发明到原子弹,人造卫星的上天。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这就能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实验,激发兴趣

物理学的许多概念、定律,都是在进行多次反复、复杂的实验后确立的。而今天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实验,更好地、更方便地、更迅速地让学生认识物理学中那些枯燥的概念和定律的本质。对绝大多数初中生来说,出于好奇好动的天性,他们对实验抱有浓厚兴趣, 都希望自己能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亲身体验一下。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如我在进行“热传递、传导”一节教学时,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我在原演示实验的玻璃试管中装水加放了一条小金鱼,在实验前设问:若将装有金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金鱼会怎样呢? 学生纷纷不假思索地举手回答:“鱼肯定会死。”我强调结果究竟如何?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个聚精会神地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的水,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上部的水已沸腾了。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小金鱼怎样了? 这时学生惊奇地发现,小金鱼仍自由自在地游动。难道这金鱼有神奇的耐热能力吗? 不是,你想知道其中奥妙吗? 于是,我找了几位同学用手摸摸试管底部,再让他们说出感觉。原来试管上部的水虽沸腾了,但试管底部的水仍是凉的,这就是金鱼不死的原因。从而导入了热的良导体及不良导体的概念及分类,也为下节对流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样采取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代替简单枯燥的概念教学,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学物理有趣。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仪器和自备教具让实验变得更生动、有趣。例如,研究光的传播、折射、反射实验,利用激光手电筒,当光射向空中时,我们只能在落点上看见一个光斑,如果此时再向光的路径上,喷一些空气清新剂,就立即可以看出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是直线的。在水中,可以加一些果珍、牛奶,同样可以看见光的传播是直线的,如此一做实验,现象变得更明确、更真实。再如,感受大气压强的实验:取一个空的铝质易拉罐及一盆冷水,往易拉罐中加入少量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并继续加热十秒,迅速将罐倒扣于冷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此时易拉罐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扁,且发出一声巨大声响。这既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又生动有趣。此外,我们在研究摩擦起电及电荷间相互作用时,使用两只牙刷和一个灯泡,让一只牙刷与皮毛摩擦后,放在光滑的灯泡上,用另一支牙刷或玻璃棒与皮毛或丝绸摩擦,让它们互相接近,(吸引或排斥)效果很明显,实验简单易做,学生也可以自己在家中实验。总之,在安全实验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很轻易地感受到物理现象,这也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一些探索性及探究性实验在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激发兴趣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 各类计算机辅助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初中生喜欢打电子游戏,在游戏室里,那些课堂上没精打采的学生立刻变得生龙活虎, 在学习中一碰到难题就不愿动脑筋而抄作业的学生变得那么聪明灵活。究其原因,是游戏软件本身的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的兴趣。加拿大的一个小学语言学习软件制作得宛如游戏软件,非常有趣,学生都喜欢。再如讲《光的直线传播》一节时,用多媒体演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如,宏观过程中的天体运动;微观过程中的布朗运动、原子结构组成,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灵活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地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兴趣

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可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在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可结合科学成果和科学思想,从教材中精选一些物理学史故事及科学家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讲《光的传播规律》时,我们可以结合“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再如《能量》教学中,结合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按时返回指定地点,让学生思考火箭在上升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时号召学生向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而且让学生知道原来看似枯燥的物理世界竟然如此丰富多彩,从而对物理学习平添几分亲近之感。

上一篇:夏之雨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下一篇:历史试卷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