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

2024-06-17

高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精选十篇)

高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 篇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愿意去学习, 并且在愉快中学到知识。兴趣不是本能, 不是生来就会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 人的兴趣往往是在身边的环境影响下慢慢养成的。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学习情绪去面对历史课, 主动地去获得历史知识。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 传统教育中上课的时候都是以教师为主, 但其实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深刻认识这一点, 并且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其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注意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营造活泼的教学气氛, 往往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高中历史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多, 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比如, 高一上册中的《中国近代现代史》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这一章主要是讲在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封建势力之间两种新旧势力的斗争, 也就是民主共和思想与独裁、专制的复辟势力的斗争。这些内容比较枯燥, 不像抗日战争有那么多的电视剧、电影让学生熟知, 学生学起来感觉乏味, 不感兴趣。针对这类情况,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 教师可在教学这一章之前一周就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寻找与该章节相关的内容, 课上让学生以讲故事或者人物介绍等其他形式来表现, 注意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表述。同时, 暗里安排几位有责任心、历史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督促, 教师要给学生鼓励和帮助。然后在课堂上, 教师只是进行组织安排,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介绍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的时候, 有的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 有的学生以袁世凯的身份来演讲, 还有几位学生用演小品的方式来表演“南北议和”。学生的表现都非常精彩, 使原本枯燥的章节变得生动形象, 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热情非常高, 课堂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最后, 让学生写一写关于这次活动的感想, 或者针对课本知识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学生了解了袁世凯的野心、善于玩弄权术和阴险, 也深刻认识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有的学生还提出了换个角度去看袁世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历史课更加有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还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学生变得敢于发言, 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具有一定的严肃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对教学的内容在认知上有一定距离, 在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很大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 或者把生活中的一些负面情绪带到教学中, 课堂气氛就会沉闷,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面对学生时的情绪, 保证自己在精神振奋、情绪饱满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教师保持愉悦积极的状态, 就会影响到学生, 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学习, 在愉悦的心情中进行学习。良好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样也能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但能够保证教学事半功倍, 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一举多得。除此之外, 生动的教学语言也是教师营造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讲授书本上生硬的知识时, 不但要保持饱满的情绪, 还要认真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两者结合并在实践中适度运用, 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 教师只是情绪高涨, 但教学语言单调乏味, 或者太过深邃让学生难以理解, 那无论多么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会让人睡意顿生。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仪态、眼神、手势等, 来强化教师的情感信息和教学语言, 让学生能够领会到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教学形式要具有多样性

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依靠单纯的讲和一支粉笔的形式与学生沟通,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投影仪、幻灯机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生动, 学生的感受也更加真实和深刻。这也是教学改革的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许多同仁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 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有求知的欲望, 主动学习。比如, 组织演讲、历史知识抢答、历史人物故事会等活动, 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针对有些难以理解、难以解释的重点内容, 教师可课前安排学生自己看书本, 或者利用网络等查资料, 课堂上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用自己组织的资料给其他学生讲解, 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或者改进。这样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方式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 不能只是形式, 那样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历史作业的创新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就历史教学来说, 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前设计和课上的活动, 忽视了作业这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历史课程的特点, 教师要采取不同的布置作业的方式, 来使学生巩固知识、开拓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比如, 教师可针对历史成绩较好的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习题;针对成绩较差的, 多布置一些客观性的习题。这样能使每位学生都有能力完成作业, 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也避免了学生对作业的抵触心理和抄袭, 让作业真正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让作业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任务。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有兴趣,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教师不能忽视的, 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让我们一起来努力, 开创出一条使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的道路来。

摘要:历史学科有严肃深刻的一面, 也有生动有趣的一面, 如果我们只是看到它的深刻, 而看不到它的丰富多彩, 只注重它的历史严肃性, 而忽略了它的生动性, 不但影响课堂教学的氛围, 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 教师要认识到历史学科生动有趣的一面, 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条件,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的意识。

论培养高中生历史课堂学习的兴趣 篇2

【摘要】在面对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任务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时,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由于历史的专业性和广泛性,学生在学习中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对历史的兴趣。由于兴趣具有指向性、情感性、主动性,它能够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高度注意和热情。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148

新课改之后的历史教科书,相较于传统的版本,除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宏观和全局视野之外,更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依照时间顺序教授,历史的大纲已经被划分为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类别的课标教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要求和挑战。而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课堂经验,以及兴趣的种类和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下就主要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一、培养理趣者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兴趣的基本分类和发展过程。“知之者”在这里就是理趣者,他们主要是根据需要而产生兴趣,这些兴趣是带有明确目的的间接兴趣。事实上,在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是理趣者,他们对历史的爱好被各种自身和外在因素所掩盖。面对这类高中生,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由于这种间接兴趣往往发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所以,历史教师对该类学生的引导和影响力是直接和巨大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授历史这门学科时,要注意调节课堂气氛、语言幽默风趣、方法灵活多样。

首先,历史教师应注意把握和调节课堂气氛。历史课不是严肃地宣读历史战争和朝代更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并习惯使用导入语等交流话语。理趣类的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上虽说有一定的理智性和稳定性,但是这只是学习的浅层面。这一类的学生们需要依靠教师课堂上生动的语言、积极的互动和形象的图文讲解逐步将自己的间接兴趣培养成直接兴趣。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对古代知识的掌握程度,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进行一场古代与现代对比的讨论或者辩论;也可以根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与西方技术发展的现状,进行溯源、联系和发散;在学习造纸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造纸术之前的书写材料、由造纸术演化而来的其他技术、继而讨论现今的数字时代用纸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扩散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理趣类学生对历史学科深入的兴趣学习。

其次,学生们也应该转变单纯的理趣,将间接兴趣发展为直接兴趣。那种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学习乐趣的观点是片面的,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师和学生能否进行积极互动交流的重要因素,学生的间接兴趣除了教师的外在引导,还必须通过内在的不断强化,才能保证它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需要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产生真正的兴趣。调查发现,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学生们都爱读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他们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将人物的事迹与自己进行对比,进而模仿他们所崇拜的人物,或者以他们为榜样。所以,在提高自己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适时以人物为切入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能进一步深入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情趣者的兴趣

所谓情趣,就是上文提到的直接兴趣。在这里情趣者是指对历史这门学科本身产生兴趣的学生。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好之者”。这类学生相较于前类理趣者,对历史的兴趣情感性更加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但是容易消失或者转移,俗称为三分钟热度。面对这类学生,历史教师就应努力让他们的直接兴趣与理趣相结合,做到在学习兴趣中保证和提高学习成绩。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要适时的对这类学生予以鼓励,同时保证将课上得好,并对学生的态度好。学生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在历史课堂上得到感情的体验和智慧的启迪。历史教师要想努力把孩子们的兴趣保持住,就必须依靠深度的授课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西方人文主义的章节时,历史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们演说著名的西方人文主义学家外,还要深入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中世纪的神学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实质矛盾、结合文学史上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探讨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西方的文艺复兴与中国的百家争鸣的异同等等。历史教师要时刻引导这类学生对历史问题有正确的辩证的观点,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史实,它还对当代人有着借鉴和警醒的意义。教师要教会学生应该明确这种理智,才能更好地保证他们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和学习。

三、培养乐趣者的兴趣

具有审美价值的兴趣,就是乐趣。在历史课堂上,有些学生会表现出对历史本身强烈的热爱、对历史知识的熟悉以及对历史问题的深究,他们往往会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并从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欢乐。这类学生就是乐趣者,也就是孔子说的“乐之者”。历史教师在面对这类学生时,往往会像碰到了专业朋友一样,他们会很好地结合对历史的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将历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当作是一次美的体验和艺术的享受。

面对这类乐趣者类的学生时,历史教师要学会把握和利用这种师生课堂的有效配合,由小及大,慢慢影响和带动着理趣类和情趣类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积极营造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真、轻松的历史课堂氛围。并让学生意识到带着兴趣去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和智慧。

另外,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和讨论。为了丰富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和保持他们的学科兴趣,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其他外在因素来深化这种影响。例如,组织学生去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图书馆观赏和查阅历史资料。借助这些历史文物本身直观地提高着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的历史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强大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们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兴趣。作为一名的高中历史教师,从日常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我能深深地体会到学科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里面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明确地意识到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教师与学生需要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任务,提高高中生们的学习素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高中教育作为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在传承文化、凝聚思想、提升学生品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3年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甘肃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创建省级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指导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计划在全省范围内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100所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培养模式、队伍建设、评价改革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省级特色实验校。截止2014年12月,已评选出20所“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创办特色实验校,鼓励学校个性发展,是未来高中教育的总趋势。白银市在此次评选中有幸有两所学校入围。为深化白银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白银市教育局在全市公办普通高中的范围内评选出五所特色实验校,深度推进全市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发展、个性化发展。

创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面临多重挑战,最为关键的是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层次,办出特色,办出个性,为国家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和爱国情怀的高素质公民。价值导向是创新管理机制的前提,在特色形成中,价值导向起着指导性、基础性的作用。综合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现状,创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应坚持本土化、个性化、生活化、规范化的价值维度。

1.本土化。新课改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想理性、充分的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必须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的转化。白银市虽然只有180万的人口,但是却是个教育强市,区域教育人文环境优越,文化底蕴丰厚,为创办特色普通高中实现课程校本的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景泰县隶属于甘肃省中部,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白银、兰州,北依宁夏、内蒙古,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景泰县总面积5483平方公里。[1]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有大敦煌影视城、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永泰城龟城遗址、黄河石林、五佛沿寺、双龙寺等景点。还有刺绣、鸵鸟蛋雕刻、黄河筏子等特色艺术。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实现课程的校本化和本土化的转化,提高授课效果,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和家园意识。会宁县隶属于甘肃省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会宁县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辖22个乡、6个镇,总人口56.41万(2012年),境内有汉、回、东乡、撒拉等7个民族分布。[2]地域特色文化艺术鲜明,会宁剪纸、已被列为省级第二、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会宁县自古以来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96人。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截止2011年,已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近4万人,其中,获得学士学位1万多人、硕士学位1000多人、博士学位200多人。会宁教育的“三苦两乐”(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精神享誉省内外,赢得了“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称誉。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丰厚的教育底蕴是会宁县教育发展的宝贵资源。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在创新中共享是会宁县教育发展的局势。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东临宁夏海原县,西接白银区,南邻会宁县,北与景泰县、宁夏中卫县毗邻。全县总面积5809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175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7.65万人。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9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北城滩明长城)、省级文保单位6处(法泉寺石窟、寺儿湾石窟、钟鼓楼、黑城子古城堡、潘育龙将军墓、北城滩古城遗址),旅游资源极富特色。中国百大名寺法泉寺同陕西法门寺一脉相承,其石窟艺术与敦煌莫高窟极为相似,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森林公园。[3]区域人文历史文化丰厚,民风淳朴,为课程的拓展和本土化转化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乡土文化进课堂、民俗民间文艺进课堂等活动实施起来较为容易。

2.个性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鼓励普通高中开发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关注学生自主发展,适应不同潜质学生的需求,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所要明确的是,国家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办出个性,给普通高中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但并不意味着国家鼓励普通高中随意办学、盲目办学。个性化的发展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坚持多元一体的办学格局。一是课程设置要坚持多和一的统一。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普通高中的课程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主体是一,校本课程是拓展是多。校本课程是学校从本校实际出发、从当地的教育资源出发所设置的课程。教育发达的省份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体系,有了一定的规模,而白银市目前还在探索、建设当中;二是办学主体要坚持多和一的统一。就目前的教学主体来看,可以分为公办和民办两类,公办学校是主体、民办学校是有益补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客观上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办学布局,实现公办和民办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自由流通。白银市目前共有公办普通高中学校31所,在校学生44257人,民办普通高中不到十所,这一比例与社会及家人的诉求相差甚远;三是师资队伍要坚持多和一的统一。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目前各级各类公办高中基本上都是通过招收免费师范生、研究生、统考统招等方式来补充师资队伍的,途径较为单

一、吸纳的方式方法也比较之后,与北京、上海、深圳等教育发达的(下转第151页)(上接第87页)地区比较,白银市应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更为深度的探索;四是经费保障要坚持多和一的统一。目前各级各类公办普通高中的办学经费主要是通过各级财政来统筹的,企业家、社会人士、爱心人士的资助金很少被吸纳和利用,创新办学体制,实现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社会办学、企业助学等全新的办学机制是白银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生活化。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梳理、总结、演练,缺乏实践性运用,是我国高中教育的短板。新改革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知识生活化的理念,从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设计、课程目标及课堂目标等环节都加入了生活化的元素,要求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需开发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将生活的教学理念深化于每位教员的内心当中,深入每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当中。为了深入推进甘肃省新课改的进程,确保高效课堂活动的实施,甘肃省教育厅于2009年9月至12月,从50所高中课改样本校中选取优秀教研人员、优秀教学管理者前往天津、江苏、深圳三地挂职学习,从思想理念、学校管理、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教师发展、校本教研、特色办学、评价制度、高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学习。白银市这几年在特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得益于这次学习交流活动。但是由于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经费保障、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使白银市的课改步伐蹒跚不前,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只停留在理论探索层面,平时的教学实践依然紧跟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4.规范化。教育部于2009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规范办学的几项要求。创办优质特色普通高中要坚持规范办学的价值导向,在课堂教学管理、研究性学习、德育培育、课程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依法治校等方面要坚持实用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积极协调各种关系,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一是课堂教学管理方面。要不断规范教学行为,同时也应该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潜质,让每位教员乐教,让每位学生学有所益;二是研究性学习方面。要科学谋划研究性学习系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功能、学分认定、实施时间、实施结果反馈等环节。积极协调家长、社会、企业等主体,为孩子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编制网络、培育土壤;三是德育培育方面。要提倡“贴近生活、注重体验、走进心灵”的原则。为学生积极创设劳动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让他们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反思。以音乐、美术、体育为主题,开展形式各异的展演,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四是在课程管理方面。学校应因校制宜,建立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充分重视校本研究,为每门课都开设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并赋予相应的学分,在各学科的选修部分提供多种模块供学生选择;五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财富和思想财富在精神方面集中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总体设计,宏观方面应考虑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办学规划、管理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微观方面则应当注重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学习行为的培养、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拓展等方面。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 篇3

关键词:历史     兴趣     积极性    情绪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就这个问题我主要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愿意去学习,并且在愉快中学到知识。兴趣不是本能,不是生来就会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人的兴趣往往是在身边的环境影响下慢慢养成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学习历史,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学习情绪去面对历史课,主动地去获得历史知识。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传统教育中上课的时候都是以教师为主,但其实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深刻认识这一点,并且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注意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营造活泼的教学气氛,往往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高中历史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多,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比如,高一上册中的《中国近代现代史》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内容,这一章主要是讲在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封建势力之间两种新旧势力的斗争,也就是民主共和思想与独裁、专制的复辟势力的斗争。这些内容比较枯燥,不像抗日战争有那么多的电视剧、电影让学生熟知,学生学起来感觉乏味,不感兴趣。针对这类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可在教学这一章之前一周就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寻找与该章节相关的内容,课上让学生以讲故事或者人物介绍等其他形式来表现,注意要特别强调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表述。同时,暗里安排几位有责任心、历史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督促,教师要给学生鼓励和帮助。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只是进行组织安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介绍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有的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有的学生以袁世凯的身份来演讲,还有几位学生用演小品的方式来表演“南北议和”。学生的表现都非常精彩,使原本枯燥的章节变得生动形象,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热情非常高,课堂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最后,让学生写一写关于这次活动的感想,或者针对课本知识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学生了解了袁世凯的野心、善于玩弄权术和阴险,也深刻认识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的学生还提出了换个角度去看袁世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历史课更加有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学生变得敢于发言,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对教学的内容在认知上有一定距离,在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很大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或者把生活中的一些负面情绪带到教学中,课堂气氛就会沉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面对学生时的情绪,保证自己在精神振奋、情绪饱满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教师保持愉悦积极的状态,就会影响到学生,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学习,在愉悦的心情中进行学习。良好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样也能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但能够保证教学事半功倍,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一举多得。除此之外,生动的教学语言也是教师营造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讲授书本上生硬的知识时,不但要保持饱满的情绪,还要认真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两者结合并在实践中适度运用,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教师只是情绪高涨,但教学语言单调乏味,或者太过深邃让学生难以理解,那无论多么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会让人睡意顿生。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仪态、眼神、手势等,来强化教师的情感信息和教学语言,让学生能够领会到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教学形式要具有多样性

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依靠单纯的讲和一支粉笔的形式与学生沟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投影仪、幻灯机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生动,学生的感受也更加真实和深刻。这也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许多同仁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有求知的欲望,主动学习。比如,组织演讲、历史知识抢答、历史人物故事会等活动,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针对有些难以理解、难以解释的重点内容,教师可课前安排学生自己看书本,或者利用网络等查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用自己组织的资料给其他学生讲解,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或者改进。这样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能只是形式,那样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历史作业的创新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就历史教学来说,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前设计和课上的活动,忽视了作业这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历史课程的特点,教师要采取不同的布置作業的方式,来使学生巩固知识、开拓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针对历史成绩较好的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习题;针对成绩较差的,多布置一些客观性的习题。这样能使每位学生都有能力完成作业,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避免了学生对作业的抵触心理和抄袭,让作业真正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让作业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任务。

浅谈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4

所谓直接兴趣, 就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所直接体会到的乐趣。直接兴趣不会自发产生, 主要靠历史知识本身的吸引力和教师传授知识的技巧加以引导。同是一堂历史课, 有的教师讲起来生动活泼, 而有的教师讲起来枯燥乏味。因此, 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技巧”处理, 增强讲授“角色”的感染力, 直接触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 准确运用成语典故的形象性来组织教学, 也能起到激发兴趣, 加强理解的印象效果。如讲巨鹿之战时, 在项羽大败章邯一段可引用“破釜沉舟”“作壁上观”“以一当十”“所向披靡”四个成语着力描述这一惊天动地的战役。讲淝水之战时可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来形容, 学生听得饶有兴趣, 像是被带进了激战的古战场一般。

第二,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挖掘教材中的直观内容, 如史料、文物、图画等, 再运用幻灯、录音、投影等电教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讲东京和临安一节时, 教师可以借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加以形象说明。画中主要描绘的是北宋东京的店铺和酒楼, 从图上可以看到“正店”二字的酒楼里许多人在吃饭、饮酒, 街道上热闹非凡, 有骑马乘轿的官员, 有肩挑摊卖的小贩, 有贵家妇女, 身修各异, 忙闲不一。《清明上河图》使学生看到了北宋东京的繁华,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情况。

二注重乡土史, 营造学习氛围

乡土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们生活生长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众所周知, 学生所具有的社会知识, 包括历史知识, 有很多是来源于社会和他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学生对于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统、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都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情感。那么, 在正常的历史教学中, 穿插介绍家乡的史实、历史人物, 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如泸州地区的学生在学习“泸州”一课时, 就可以介绍与泸州地区有关的当年红军长征时经过的赤水河, 英勇的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剿计划, 北上抗日的英勇事迹等。当讲到这些时, 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倍感亲切。事实证明, 学生在学习家乡历史时, 他们的感觉是亲切的, 课堂上的气氛是热烈的,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活跃的, 而且学生喜欢听、爱交流、愿意学,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 学生对身边的事物, 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

三穿插历史人物事迹, 培养个性

历史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也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德教育和情操教育。历史人物的事迹, 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德品教育, 而且有助于学生成功个性的形成。在我国历史上, 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文学艺术家等, 在他们身上闪烁着耀眼的爱国主义光辉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良好品质和开拓进取精神的优秀事例。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方向。例如, 霍去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自幼刻苦学习, 精通武艺和兵法, 因而战功卓著。他与士兵同甘共苦, 共享汉武帝的“御赐美酒”, 拒绝汉武帝为他修建的豪华住宅, 且慷慨陈词“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又如, 班超如何在阗国、疏勒国、焉耆国击破匈奴的阴谋, 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 联合西域各国抗击匈奴, 从而得到人们的爱戴。再如, 王昭君为了汉匈和平相处而自请入嫁匈奴的故事。这些历史人物及其典型事迹, 不仅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且对学生成功个性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调动积极情绪

1. 尊重学生, 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盖兹强调:“没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这种“成功”的情绪体验是增加动机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常见到这种情况, 有的学生因为取得了好的成绩而逐渐爱上历史这门学科;相反, 有的学生最初喜爱历史课, 后来情绪逐渐低落, 是由于学习成绩总难如人意, 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动机水平不高时, 不要消极等待, 而应加强学习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捕捉落后生的闪光之处, 并鼓励其微小的进步表现。如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认识上, 再加上他们在小学阶段已养成了课堂踊跃发言的习惯, 难免在回答问题时出现失误或闹出笑话。遇到这种情况对, 教师应和蔼地指出学生的错误, 并适度地称赞他敢于回答问题, 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这种做法, 必定使回答问题的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并有信心钻研和学习, 同时也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和重要条件。这种“参与”在历史教学中有两层含义:从形式上看, 这种参与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 通过讨论, 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内容上看, 在教师指引下, 学生经过深入历史——走出历史的思维过程, 唤起了对历史内容本身的亲近感, 激发了探究历史的兴趣。参与的实际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去寻找兴趣的源泉, 获得思考的收获和价值。实践证明, 学生越是积极参与教学, 他们的思考活动就越积极, 对历史现象和问题就越关注, 兴趣就越高。

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教学 篇5

曾向多位教师讨教如何教好历史课这个问题。他们一致谈到一点:在高一未分文理分科之前,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学科在中学里的地位不及语数外、理化等学科,一周的课时量又少。但一项调查显示,仍然有不少学生喜欢这门学科,重点中学的初中生中有67.6%,高中生中有73.1%的学生喜欢历史。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

那么,在历史处于学科的弱势地位而学生兴趣仍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历史学习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动学生爱历史的原动力,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大门是成功的历史教育的关键。

一、兴趣的含义与分类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对其学习这门学科有重要的作用。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

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会更主动、直接地参与此学科的学习,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兴趣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多种类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兴趣,一种是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有所学的历史知识的内容及其这些历史知识的过程本身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如历史课本语言生动、排版富有趣味性,老师讲得好、有意思等等。间接兴趣是由学习结果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如立志选择文科、报考文科大学,渴望拥有渊博的知识等等。

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最有效的办法是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因为直接兴趣是间接兴趣的媒介,是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当然最可贵的是能把二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兴趣经历最初的有趣、乐趣到最后更具社会性、自觉性、方向性和坚持性的志趣,从而能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并最终将两者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与课外的辅助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育成不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与传授者的传授水平。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1、课堂

1.1、饱满的学科热情,良好的上课心态

一个对自己所教学科毫无热情的人,怎能指望学生对此学科产生热情呢!因此,教师应当做学生探求知识道路上的引路人。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乐趣并将此乐趣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与你一样对新世界、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着不熄灭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良好的上课心态是一节课成功的必要因素。教师的上课心态是富有传染性的。如果以疲倦、不耐烦的心情给学生上课,再有趣的内容也将成为不良心情的牺牲品。学生也被这种情绪所传染,变得焦躁而兴趣骤减。因此调整好上课心态,以微笑感染学生,把快乐传递给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积极的学科兴趣。

1.2、善于运用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的信息交互过程。在这个信息传播过程中,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历史知识丰富多彩,它是通过语言这个桥梁传递给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还是愉快接纳,这就需要语言这门艺术的“打扮”。

北师大附中的历史教师纪连海为什么能够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为什么他的历史课那么受学生的欢迎?除了他渊博的知识和对本学科的热情与不懈的探索外,他还积极借鉴评书的语言、相声的包袱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例如,他是这样讲解“火烧圆明园”的:“圆明园英法联军找得着吗?从英国、从法国那么老远来,他知道中国有个圆明园吗?肯定不知道!那么问题在于,是谁告诉他中国有个圆明园的呢?肯定不是你,我知道!那么告诉英法联军中国有个圆明园,你们可以到哪儿去抢,去烧的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便是……”这种包袱法真是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这种充满无穷魅力的语言艺术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把教育意义蕴涵其中。

1.3、导入多样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单一的导入方式容易使学生“审美疲劳”。毫无悬念的单刀直入从一开始就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执鞭“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采用歌曲导入,请文娱委歌唱《春天的故事》,并将对歌词的诠释贯穿课程始终。而讲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时则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古代、近代、现代的交通工具。这些导入方式不仅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给他们提供了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

因此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情况,多改变导入方式,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期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4、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学习气氛对学生兴趣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景复现法,讨论、辩难,巧设问题情景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展开联想,敢于同学、老师争论,使历史课堂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相互促进的场所。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运用适合的方法,如练习课可采用知识竞赛,单元小结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

1.5、联系生活实际,善于运用乡土资源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所以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乡土历史提供了一个“近水楼台”的优势。教师要善于运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社会。

2、课外

1.1、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感情

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关键,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一旦师生关系破裂,很难设想学生会继续对关系恶化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很重要的。

教师应增强责任感,密切与学生的交往,关心和热爱学生。全国著名教育家,积极倡导“爱”的教育的霍懋征老师曾说: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向你提出许许多多有趣的问题。

1.2、兴趣在第二课堂中延伸

课上时间有限,传授的知识也只是一方面。学生在学得一定学科基础知识并建立了稳定兴趣以后,就不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很自然也把注意力转向课外。他们对课外读物、小组活动、学科比赛都很感兴趣。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观看历史影片,举行知识竞赛、历史表演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不然困难得不到解决也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

1.3、自信心是增强学习兴趣的保障

对学习的兴趣,需要积极进去的精神做支持,而自信心是产生这种精神的保障。对于学习成绩,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提供方法指导,使学生不断获得因成功而喜悦的体验,以提高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的保持,既是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长时间的稳定,是历史教学成败的关键。而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条件。缺少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也难于使学习坚持下去。

除此之外,历史是一门丰富生动且富于人文色彩的学科。在编写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与生动性的结合,选材的合理性。在排版方式的改进和问题导学的设置方面可以多一些创意。

三、激发学生兴趣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57-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对一件事物有兴趣的前提下,自己才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推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入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导入语的效用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问,形成一种渴求有关知识的心理。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时候,我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入手,设计了以下问题:“在天安门广场,耸立着威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其中一块雕刻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同学们,你知道林则徐为什么要在虎门销毁鸦片吗?鸦片贸易在当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样深刻的影响?”这几个疑问一下子就能够吸收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平时的培养下逐渐形成的,老师和学生主要接触的场所是课堂,所以课堂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学生参与活动可以增进学习的主体意识,形成多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因此,教师对课堂的要求是“三为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要想使学生对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各种各样的新颖的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主要采取下面几种课堂教学的方式:

1、讨论。组织学生就学过的内容展开讨论这种方式;即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开动自己的大脑,陈述各自的观点。

2、表演。把课文内容改写成短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最后再让同学们评选出最佳演员。这种方式,既让学生们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游戏。把游戏引入课堂,按照给定的程序、要求、规则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使之在游戏中创造性的运用语言。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的表现欲得到充分的发挥,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锻炼机敏的思维品质。

4、想象。每篇课文学完后,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去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发表多种见解。

三、加大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借用图片、幻灯、投影展示、电脑动画展示,这样课堂就会显得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学生的求知欲也就大大调动起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以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中,《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在教学中观看录像。先放《焚毁前的圆明园》,对圆明园的文化价值、历史文化底蕴,进行了再现,这样学生的爱国激情就会奔放。接着放《焚毁后的圆明园》,对英法联军烧杀掠夺的罪恶行为予以充分展示,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通过这样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不像初中和小学阶段那样需要大量的讲解和记录,更多的是需要理解和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素质能力。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的积累才是有意义的,只有学生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历史学生的重要现实意义,才能以更加充沛的热情去面对历史学习。高中历史的学习更多的是要提高历史记忆的效果,更要正确地培养记忆的方法:数字记忆法。即依据一些数字的特点,记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对比记忆法。历史的很多人物和事件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法。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不管怎样,大都可以将根本原因归纳为经济方面或生产关系方面。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就要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复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收获学习的快乐,并且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打破教材的束缚,不断寻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积极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在培养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的一点点心得而已,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一门教学艺术,需要所有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索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小庆.激发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7)

[2] 左兴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法探究[J].学周刊,2011,(31)

[3] 蒋晓玲.浅谈历史教学中新模式教学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7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提高历史学科成绩,兴趣是打开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观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历史教学是向学生展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在这些历史画卷中有数以万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及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无数优秀的成果、精华。如果教师能把精彩的历史故事、活鲜的历史人物引入课堂,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考试,也是为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学习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学生人格,从而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充满魅力。

2.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领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唱独角戏,对牛弹琴,整个课堂气氛既沉闷又压抑,学生失去学习的生机和活力。现代教育课堂要求教师导,学生演,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战略大决战》这一课时,我设置疑问,复习导入: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内战?人民解放军运用什么战术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学生通过回忆,复习,解决以上问题。接下来我承上启下地讲授:随着决战时机成熟,解放军进入战略大决战阶段,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第一步:先让学生在书上做标记,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中间突破”———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瓮中捉鳖”———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后小组讨论;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以东北为突破口,辽沈战役为什么要先打锦州,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最后采用同桌一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由我归纳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热烈,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学生那种活泼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胆的质疑都得到了发展,教学效果显著。

3. 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图文结合,生情并茂,如临其境,它以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人,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明清反侵略斗争》这一课时,把“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的故事情节通过影视资料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憎恨。又如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时充分利用地图,并设计成动画,在屏幕上展现了三条不同颜色的航海路线,这样学生在颜色的变化中、地图的运动中轻松地掌握了这三位航海家远航的起止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巧用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科目涉及不同历史人物,不同历史事件。在历史课教学中,采用师生互讲故事法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课充满兴趣,从而加深学生记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讲《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课时,我就讲了“退避三舍”、“问鼎中原”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了晋文公和楚庄公为什么会先后成为春秋五鼎中的中原霸主;在讲述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在城门“悬目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的故事,从而增强对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的认识。有时让学生讲析自己熟悉、喜欢的历史人物,如在讲到《明清时期文化》时让学生自己讲述喜欢《三国演义》中哪一人物、《水浒传》中的好汉,描绘一下《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的性格,如何看待《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长久保持学习兴趣

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充满自信的人,永远击不倒,他们是人生的胜利者,自信可以克服困难。因此,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使用一些肯定性的、激励性的语言赞美学生,使其形成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阳光,没有阳关,我们就不能生活。”由此可见,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在与学生交往中,适当赞美学生,会产生一种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激励代替批评,以赞美激发学生潜在的动力,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这比责怪、埋怨有效得多。

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篇8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新版历史教材增加的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等, 而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将这些形象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

例如, 课例“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 在讲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 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大萧条时代的照片资料, 并扮演照片中的人物, 再现当时的情境。然后, 借助于一个特殊调焦的镜头, 在大屏幕上放映了一幕关于1933年银行提款浪潮的场景。几个学生指出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势、穿着打扮、街道店铺的标牌、建筑物……然后, 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 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建筑? (2) 人们在干什么? (3) 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4) 你认为这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 (5) 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倒闭可能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之后讨论开始, 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历史信息, 并在投影片上列出纲要。学生们则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分文皆无的灾难性后果。试想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来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再现经济危机时大萧条的场景, 因而难与学生达成共识, 进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 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 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 因此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有效方法, 同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笔者认为多媒体创设情境在再现历史的真实性方面是其他手段难以企及的。

二、设置问题创设有效情境

在多媒体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也存在某些误区, 例如, 并非五花八门的图片和振奋人心的视频资料就一定有利于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短时间内虽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但从长远看作用恰恰相反。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他们往往只顾及于图片或视频的乐趣, 看个热闹, 当看完之后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 不仅提不出问题, 连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回答不出。而在下次学习中学生习惯于寻找他们认为有趣的内容看, 对于历史学科真谛的探索却变得越来越肤浅。

例如, 课例“近代前夜的发展和迟滞”, 在导入本课时只用了一张黑白图片和对图片的文字解释:1793年, 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 派马戛尔尼访华。乾隆帝十分高兴地接见了马戛尔尼, 但是乾隆把他当做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 要求他行“双膝跪拜”之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 后来有条件地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特使到伦敦去的时候, 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 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 接见以后, 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 乾隆帝的回答是:“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看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 为什么乾隆帝如此傲慢?统治者的傲慢态度给中国的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同学们争着抢着回答问题, 看得出他们很感兴趣, 自然而然便导入本课第一个框题———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的表现。

三、挖掘热点创设实用情境

离现实太远往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的劣势, 然而历史学本身就具有鉴古知今的本质功能, 历史和人类生活古今相连的客观规律, 赋予了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挖掘出这些“热点”, 创设实用的历史情境无疑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价值, 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例如, 课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在导入本课时引入资料:当前在美国信贷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减缓背景下, 实力较弱的小国家受到较多的负面影响, 这好比是当经济衰退时首先倒闭的就是小型企业一样, 越南金融危机其实就是美国信贷危机的“余震”。看后, 学生兴致勃勃, 立即要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可以帮助理解当今世界发生的某些重大问题, 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感的认同。

总之,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先导和持续的驱动力, 历史情境的创设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 并将这种意识升华为目标意识, 让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 使学习的过程充满诱惑、新颖和回味。一旦学习摆脱了枯燥感, 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精神便会进入新境界。这就要我们时时处处做有心人, 科学地处理教材,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不断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在愉悦中自主去实践、去创新, 使新课改的精神真正得到体现。

(通渭县常河职中)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 其条件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无疑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高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 篇9

一、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 或以教师为本, 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 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 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 就是问题, 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 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 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 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 缩短师生距离, 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 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学习, 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定向、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自我评价, 这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激发主体意识, 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习效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的健康人格,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 在制定《“蒸汽”的力量》这课时教学目标时,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认识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识读经济图表的能力。即:能准确表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重大发明, 影响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从这个例子可以说明,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且能够进行评价, 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有效的。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 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 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 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 想去探究某些事物。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时可设问:当前, 朝鲜核问题还吸引世界的目光, 六方会谈也是一路坎坷而行, 那么, 二战后为什么会发生朝鲜战争呢?是“冷战”的表现吗?什么是“冷战”呢?由此引入新课, 这样处理开头, 使学生迫切希望知道问题的奥秘, 注意力自然就转移到教学中来了,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景, 引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如我在讲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 (一) 《民主政治的摇篮一古代希腊》的教学时, 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 中国的国旗国歌一次次的升起响起, 他们还记忆犹新。我就以雅典奥运会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进入”希腊雅典, 然后, 通过教学地图使学生对希腊雅典的地理位置有个初步的了解, 如:希腊雅典是个欧洲的国家, 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 具有沟通欧亚非的区位优势:接着, 引导学生看希腊雅典的地形地貌, 如:希腊雅典多山, 海岸曲折, 然后设计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希腊, 你会选择哪种谋生之道A:手工业B:商业C:农业, 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了商业。随之, 我再让学生回忆中国的地貌特征, 又设了:根据中国的地貌特征你认为我们的祖先最有利于从事于A:手工业B:商业C:农业, 学生也会选预设的C。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 继续设疑问: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活动下, 中国古代先民选择了何种政治制度?学生稍加思索会答出:“君主专制”, 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讨论为何中国的先民会选择君主专制呢?讨论后得出:因农业需要灌溉, 而灌溉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兴修水利, 权利比较集中有利于从事这项事业.而希腊呢?商业活动是希腊的首选, 商品需要自由流通, 商人的流动性大, 他们需要自由的环境, 于是希腊先民选择了民主制度。让学生们明白, 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课堂上设计这种问题贴进生活, 学生感兴趣, 自然会认真思考, 积极参与。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也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关注, 增加了社会责任感。

三、利用多媒体, 培养兴趣

激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初探 篇10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 学生认为“一看就懂”, 其实却是浅尝辄止或似懂非懂。如果教师不注意挖掘教材内涵, 学生上课时就会觉得枯燥无味, 没什么学习兴趣。因此, 对重要的历史概念、隐含的知识要讲深讲透。比如, 在复习“洋务运动”时, 如果只是按照教材把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失败原因简单讲完, 没有对教材中的民用企业的资金来源、性质进行深入地分析, 进而引出“官督商办”这个概念, 学生就不可能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 而2008年 (全国卷Ⅰ) 就正好考了这个知识点:

14.洋务运动时期, 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 察其利病, 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 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D.耶松船厂

此外, 像“官僚资本”、“近代化”等重要概念教材没有阐述, 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解释清楚。讲课要讲深讲透。所谓讲深, 就是深挖知识的深层内涵;讲透, 即透彻分析重点、难点、疑点、热点。这样, 一方面使学生真懂, 另一方面又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历史课是富有理性的, 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学会它决非轻而易举之事, 因而要做到以深激趣。

二、用鲜活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相对于初中教材来说比较枯燥。要想把枯燥的历史讲得生动活泼, 可适当运用事例说明道理, 使学生对历史课堂充满兴趣。比如在讲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措施中的有关“社会生活方面”, 教材只是提到“……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学生没多大兴趣, 但如果教师用有关剪辫子、禁止缠足、中山装等的图片投影给学生看, 用歌谣“改良的头, 改良的花, 改良的姑娘大脚丫”来说明的话, 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总之, 在讲课中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 能激活课堂, 使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学得又快又好, 让学生积极思考,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奥的道理, 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教师的创新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历史高考主要考查三大能力:识记、理解、运用。很多学生因觉得识记过于枯燥而放弃, 于是使理解、运用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际上, 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归纳、概括等创新思维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以“新文化运动”为例, 在讲述运动的背景时, 要让学生明白“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当时的情况是:政治方面, 列强加紧侵华, 袁世凯加紧称帝, 必须反帝反封;经济方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思想文化方面, 民主共和与尊孔复古势不两立, 于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在理解上述知识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概括为:政治上———两个加紧, 经济上———短暂春天 (进一步发展) , 思想上———势不两立。

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时, 要明确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着重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要明确知识由来: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是由于提倡民主科学) ;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是由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只要明确知识由来, 即可打破原先的教材结构, 按照逻辑依次推理, 进行知识重组。

这种学法技巧实质上是思维创新运用, 是长效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这种思维创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识记、深化理解和创新运用的过程,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头脑灵活、见机行事, 随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以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思维力、发现力、反映力、判断力。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历史教师应该永远保持鲜活的学术探索精神, 关注本学科的研究动态, 汲取知识和学术营养, 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从而为活化自己的教学提供必要的知识、理论准备,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史论结合、启发有道, 既有逻辑上的分析综合也有形象的描述, 既善于恰当旁征又善于合理启发, 这样的课堂机智, 让学生们在兴奋的情绪中主动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培养素质。

上一篇:品种预备试验下一篇:农家书屋图书馆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