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高中历史

2024-05-16

自主学习高中历史(精选十篇)

自主学习高中历史 篇1

一、何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从中可以看出, 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 自觉地进行各项学习实践, 主动学习。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教师在课堂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分析重点难点、构筑知识的网络结构、归纳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等。另一方面, 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学生往往是教师的听众, 在课堂上很少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存在老师认真教、学生却被动地学这一弊端, 究其原因, 就在于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新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主持人和策划人, 这就是说要把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在课上提出, 由师生共同解决, 这样带着问题学习课堂知识, 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提高。例如:学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前, 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明朝和清明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措施。2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通过课前预习,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能使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更集中, 参与学习的欲望更强烈,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目的。

2.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精心创设情境, 以应用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历史问题;以开放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新异悬念式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疑惑陷阱式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例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 就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再设计如下问题:1当时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 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2秦朝以来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及演变的特点?如果是高考复习课还可以再设计如下问题:1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异同?2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精心设问, 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更容易激发学生课堂上积极探索、乐于探究的热情, 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3.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

得到同学的认可、教师的表扬, 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的愿望,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 要对差异存在客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不同的目标去努力,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就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有人说古希腊的政治体制优越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你的看法如何?这种开放性的问题,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 只要他的答案言之有理, 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表扬。

课改下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方法探索 篇2

课改下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方法探索

文/潘 凤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不仅要把功夫下在课堂上,更要把功夫下在课前与课后。课堂上教师要放权,能让学生讲的先让学生讲,教师再做补充。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后自主复习是必需的。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课本,指定相关学生主动阅读课外相关知识,做成资料卡片上课时讲。课后播放相关影片以帮助学生理解。

关键词:自主学习;资料卡片;记忆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新课标改革的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在新课标改革的课堂实践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与学生交流互动,是我一直苦苦探索的方向。本文结合我高一必修一、二的教学实践,探索课改下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方法。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不仅要把功夫下在课堂上,更要把功夫下在课前与课后。

一、课前自主预习

1.课外书籍的储备

班级上有专门学生负责课外书储存,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史》《鬼脸历史课》《隋唐英雄传》等等书籍,这样比去图书馆节省很多时间和环节。

2.课本预习方法的引导

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的“引言”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通过它可以将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每课前都有虚线框的“导语”,通过它可以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这样学生自主预习时,看“引言”和“导语”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资料卡片的搜集制作

学生课外知识的主动拓展要有目的性,可以给相关学生指定与最近所学相关的内容来读,并且请专门的学生做成资料卡片,然后上黑板给学生做相关讲解。

二、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构建

1.学生主动上讲台讲

每课都是三目内容,基本上找三个学生,每个学生讲一目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好把握的、初中学过的、有一定基础的课,让学生上讲台自己讲解,教师作更深层次的`相关补充。(历史教学论文 )这样做有一个优点,就是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家乡话或通俗易懂的、学生自己的话说出来,不仅很受学生欢迎,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学生主动创造交流记忆口诀

历史知识繁琐复杂,不好掌握,更不好记忆,有些学生习惯了死记硬背,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教师应注重记忆方法的总结,让学生通过记忆口诀来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学生的智慧是要深深挖掘的,教会学生记忆方法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会主动创造一些记忆口诀。下面是学生结合必修二创造的一些口诀,然后在全班进行了推广。

3.课堂问题的优化

(1)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要多提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小农经济一样吗?(2)注重史料的分析,因为论从史出。(3)注意所提问题的针对性,让学生一看就明白要问什么。

4.抽象概念的讲解

必修一中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内阁”“军机处”等。必修二中的“小农经济”“近代工业”“中体西用”“井田制”“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经济体制”等,这些概念抽象难理解,教师要用相关史实来介绍阐述它们,让学生有更好的理解,以达到更好的自主学习。

三、课后自主复习

1.播放影片

为了让学生面对的不只是干巴巴的课本,而是更好的鲜活的历史事实,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电影与纪录片。

2.奖罚分明

多多表扬学生,形成每节课表扬三个学生的模式,还要写到教案本上,并且写出表扬的原因。有好的学习方法的学生要表扬,作业写得好的学生要表扬,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表扬,主动问问题的学生要表扬,提出自己独立思考的学生要表扬。不主动学习的学生要惩罚,比如,到我跟前背书,考试考到一定的分数,考不到给班级买公共学习用品。让学生在一种很好的积极又紧张的气氛中学习。

3.做题方法的训练

更加注重对问题的分析与总结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多多训练,从材料中找关键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方法与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所以需要学生长期的配合,最好形成习惯。

4.积累本主动积累

文科生知识庞杂,很容易出现同样的一道题反复错的情况,所以要培养学生主动往积累本积累的习惯。

总之,学生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课堂上教师要放权,能让学生讲的先让学生讲,教师再做补充。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后自主复习是必需的。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课本,指定相关学生主动阅读课外相关知识做成资料卡片,上课时讲。课后播放相关影片以帮助学生理解。

自主学习,高中历史教学中必修技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历史;有效性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了很大变化,识记性的考点少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去自主探究,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也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将结合实践,谈一下认识。

一、兴趣是前提,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不可天马行空,要根据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道具等辅助工具,或者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开辟新航路》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过程,以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知识点过于久远,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授课难度较大。为此,我采用了读图分析法、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况,有效地将学生求知欲点燃。比如,在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声光电像的动态介绍,让学生在兴奋喜悦的情绪中,初步了解到葡萄牙、西班牙在当时的航海路线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然后,我提问:任何一次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大家想一想,当时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这个开辟的过程有是怎么样的呢?能否在挂图中标识出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思考探究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述历史知识的时候,与现实联系起来,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思考“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口号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开辟新航路,有什么内在的相同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涉猎与之相关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二、内容要适当,达标练习要层次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搞“一言堂”,要鼓励学生自学,并安排足够的自学时间。对于自学的内容要挑选,要科学。过难,学生抗拒。过易,学生无味。过多,学生太累。过少,学生太闲。教师可以用“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以练习题进行检测。特别要强调一点,练习题要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特点进行设计,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要有新鲜感,多样性与探究性的特点。

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因此学案的设计,思考的问题也是从三个方面入手。(1)汉初的“无为而治”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具体的措施,取得的效果。(2)“无为”到“有为”的转变原因?目的?措施是什么?(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谁?其历史地位、身平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71页)

故事以及贡献是什么?等问题。并且学案中具体的题目形式多样,即有基础性的填空选择题,也有材料分析题,还有课外延伸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难题可以相互讨论,可以请教老师,从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自主学习环节,通过适当的自学内容,多层次性的题目,实现全班学生自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方法是关键,教师指导积极主动

“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说的就是方法的指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亦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并且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人交流。教师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帮助。那么,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引导者呢?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必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比如,课前的预习指导、课中的学习指导以及课后复习指导。

以《辉煌灿烂的文学》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是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即《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内容,展示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及成就。课前,我给学生一些学习资料,比如,诗歌产生的原因,《诗经》代表作品等等,让学生去看,形成一个直接的感觉,并且让学生结合教材,根据导学案,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屈原、司马相如等知识点。课上,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分析题目。比如、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不同阶段中唐诗代表人物,作品及特点。课后,指导学生做达标练习题。整个学习环节中,教师参与其中,少给答案,给予方向性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难题的时候,训练自己解题的能力,掌握做题的方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担心学生能力不够,更不能够越俎代庖。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设计,题目从易到难,内容由浅入深,最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超.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5(03)

浅析如何自主学习高中历史教材 篇4

我们处于知识爆炸社会, 必须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做到自律学习、主动学习, 方可为高中课程学习提供帮助。以高中历史课程为例, 其对于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 因此必须探究如何采用正确的自学方式开展高中历史教材学习, 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获得更佳的历史成绩。

2 高中历史教材自主学习的三个方面

2.1 通读

通读指的是对高中历史教材浮光掠影地读一遍, 从宏观方面对整个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对于通读高中历史教材或者某一片历史资料,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通读教材目录, 注意理解单元、章节标题与课文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2) 通读某一篇课文中的纲目, 明确该课的主体知识要点, 掌握历史发展线索, 把握知识体系, 从而对该课内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2.2 精读

对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精读,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历史课文中的核心词、关键语, 并且做好标记;要勤于动脑, 边读边思考, 重点掌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 对于重点问题, 应该深入思考和分析, 准确理解;根据课本分析、归纳每个知识点的基础内容, 然后用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述。在精读的基础上, 能够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归纳、概括、构建章节知识结构。这样, 不仅能够分清教材纲目层次、知识点,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点化, 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识, 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我们自身的分析、归纳、概括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2) 从不同角度分解历史课文中的内容。任何历史知识都是由不同历史要素构成的, 比如, 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就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背景或原因、经过、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所以, 我们在阅读历史课文时, 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将教材内容划分出背景、目的、经过或内容、影响、成败原因等, 并落实到历史课文的具体语句中。

(3) 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学生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 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网络体系。只有贯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才能够对所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增强自身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意鉴别知识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有的同学记忆历史知识像背诵语文课文那样背诵历史教材, 实际上既无此必要, 也没有这样多的时间和精力, 更难于坚持。在阅读过程中, 只需抓住知识性语句来理解、记忆即可。

(5) 要敢于质疑和假设推理。事实上, 当今高中历史课程是“一标多本”, 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叙述与评析, 不同的历史教材不仅存在差异, 有些甚至差异很大。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 不要将某一版本的历史教材视为圣经, 而要敢于质疑和假设推理, 这是培养我们自己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要敢于大胆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与结论, 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 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 应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观点, 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 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 可通过对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

2.3 串读

串读指的是在通读、精读的基础上进行纵横联系, 进一步搞清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的前后联系, 抓点、连线、成面, 即把相关知识点连成线、织成面, 使知识网络化、线索化、立体化, 最终学会迁移和灵活应用知识, 提高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 高中历史教材中具体的自主学习方法

3.1 树立历史时空概念

历史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 时间顺序反映着历史的纵向次序或因果关系, 因此, 准确清晰地记忆一些重要的历史年代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 历史事件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 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就是历史的空间概念。

3.2 明确单元知识背景与核心内容

在某些高中历史材料中, 每个单元都撰写了引言, 引言中主要介绍了本单元历史的基本背景、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的线索。因此, 我们可以仔细学习这些引言, 从宏观上掌握该单元的内容和知识结构, 明确该单元所涉大事的时代背景, 从而形成立体的历史时空观。除此以外, 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引言还可以提高我们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

3.3 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正文是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和主体内容。历史教材中每课正文都有相应的子目, 学习正文时要围绕课题与子目, 了解历史演进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注意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 深刻领会那些理论性的表述和结论性的话语。学习历史教材正文应坚持“问题驱动原则”, 即坚持带着问题研读历史教材。不少历史问题, 是可以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找到答案的。当然, 学习课文内容应包括历史课文中的小字和注释内容。小字内容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扩展或分析, 也就是说, 有的是正文的浅化, 有的则包含着高水平的要求。小字部分虽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但小字的文字生动, 引人人胜, 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既能开阔学生视野, 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注释内容可以帮助我们阅读材料, 扩大知识面。

另外, 当今高中历史教材的不少课文中还安排了1~2条文献材料。我们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时, 不可忽视其学习价值。因为这些文献材料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 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对文献材料的学习, 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而且还要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材料背景, 更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提高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4 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各种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生动形象的直观教材。当今历史教材讲究图文并茂, 因此每册高中历史教材都包含了不少插图和表格图, 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些插图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像、历史场景等。插图是为课文服务的, 我们在学习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时应紧紧结合课文进行观察和分析, 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以逐步培养自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5 运用课后练习, 全面提升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每课之后都有编者精心设计的练习题, 题型多种多样, 包括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制表题等, 大都着眼于培养学习者的能力。学习与完成这些练习, 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检测教学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 新时期, 作为高中生, 探究新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在日常学习中, 我们不仅要牢记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 而且还应该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对于高中历史教材, 应该将通读、精读、串读相结合, 以外还应该树立历史时空概念, 明确单元知识背景与核心内容, 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并且使用课后时间加强学习和联系, 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习能力。

摘要:现阶段,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 我们应重视兼顾老师的教学和自己的自主学习。对此, 本文首先结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 对高中历史教材自主学习的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然后详细探究了自主学习高中历史教材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学术,自主学习,历史教材

参考文献

[1]钟显添.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几个“时间”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 2011 (10) :17~18.

[2]何书声.浅谈高中历史复习中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 (下旬) :上, 2015 (06) :26~27.

自主学习高中历史 篇5

范伟民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光明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明确自主学习模式的核心价值,要在明确为什么要开展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方式来有效地落实自主学习模式,进而为历史学科价值的实现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本文就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概述。

一、何谓自主学习模式

所谓自主学习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该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模式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开展自主学习模式

1.课程改革的落实要求必须开展自主学习模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见,在历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对历史学科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以及学生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历史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模式是具有理论依据的,也是符合课改基本理念的。

2.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必须开展自主学习模式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往以知识技能的掌握来评价“人才”的时代已经渐去渐远,而有人说过: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课改下的历史课堂要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不难看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模式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我们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有效地将自主学习模式贯彻落实到课堂当中,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如何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模式

1.先学后教模式的实施

先学后教模式是课改以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策略,该模式直接冲击了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立足于历史教材,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认清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先学与后教之间的时间安排;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先学的主体;先学的目标是否明确等,这些都是影响先学后教模式高效实现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明确先学后教模式的价值,要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以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为例,对如何进行先学后教模式进行概述。

先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同时,将未能解决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后教:我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课堂高效率实现。当堂练环节:通常在先学后教结束之后,我们会通过当堂练环节来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进而保障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对于先学后教模式的详细过程在此不进行详细介绍,但是,从整体的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当然,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对比学习方式的开展

所谓的对比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将同类或相悖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对比,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对比等。总之,在对比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能为学生复习质量的提高打好基础。

以对比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目的性质、领导阶级、政策措施、变法结果、领导力量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要借助多样化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高中历史 篇6

一、利用自主探究问题,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新课程在历史改革方面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把探究性问题带进了历史课堂。探究性问题凸显了问题的可探究性,侧重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同学们能有效地迁移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以解决问题。同学们可以在平常的学习或者复习中自主选取探究性的问题进行培养和训练知识迁移能力。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选取一些比较简单的借助教材和同学们已有知识即可解决的探究性问题,以细化当堂所学知识和深刻理解当堂所学知识。在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对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将有联系的知识联系起来,选取一些难度较大的探究性问题进行练习。例如,在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可以借助如下探究问题: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什么异同?再如,在复习“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一专题时可借助“欧洲联合对世界的利弊”这一探究性问题来实现深刻理解。

二、自主识图,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历史图画是高中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自主识图能力,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这一专题内容之后,可以借助美国《时代》周刊刊登的周恩来的几幅照片,来分析照片中文字的含义及其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改变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同学们眼前一亮,激起探讨的热情和兴趣。

三、利用情境,激发灵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灵感,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情境跟老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教学情境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不完全相同。老师课堂上创设的教学情境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的,考虑的是班级的平均水平,容易忽略同学们的个性差异。而同学们自主创设的学习情境是借助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创设的,体现了个体差异性。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这一内容时,同学们就可以自主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假如我是洪仁玕,我会如何编写《资政新篇》?又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假如我是一个商人,在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我分别会如何做生意”这一情境来探究问题。

四、自主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另一方面需要同学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设计学习问题。一组学习问题若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思维不断升级,必定能够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决探究性问题的重要形式就是分小组讨论,所以在实际中,同学们可以自主分组设计问题并进行探究。但实际操作中,小组成员往往会抓不住重点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次要问题上,或者在某一细节问题上耗时太多。这就需要同学们明确当前所要探究解决的主要任务。例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内容时,同学们可以根据所搜集整理的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如下问题:罗斯福新政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再如,在学习“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内容的时候,有些同学也许不能真正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所以可借助这样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何异同,来促使同学们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更加深入地理解“转折”的具体含义。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7

1. 以激发学习情趣为手段, 积极开展高中历史自主化教学活动

趣化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永恒话题。对于历史学科而言, 情趣化教学不仅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 而且是自主化教学的动力因素和活力源泉, 因而对“学习情趣”的引导和激发显得既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比如, 在教学“国民政府危机四伏”内容时, 笔者没有直接进入教学程序, 讲解其财政金融如何紊乱不堪, 人民生活如何痛苦不堪等情况, 而是首先引导学生欣赏一幅漫画:一位身强力壮、满头大汗的青年男子, 背着一大捆钞票去市场上买粮食, 结果只换回来一小袋米。如此巨大的反差颠覆了学生的常规思维, 学生边看漫画边哈哈大笑、议论纷纷。笔者提出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经过启发与引导,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和交流, 得出了结论———抗战胜利以后, 以蒋氏集团为核心的国民党反动政府, 一心聚敛钱财打内战, 毫不顾及国统区人民的生死存亡。他们滥发钱币, 造成纸币巨幅贬值, 其实质就是疯狂地掠夺人民的财产, 这正是直接导致其迅速垮台的重要原因。

2. 以加强引导阅读为手段, 积极开展高中历史自主化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发展形势下, 阅读活动是学生从事学习和认知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 更是进行思维、归纳和总结的前提与基础, 同时也是学生从事自主化学习活动的基本手段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比如, 在教学近代史上“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 教师可编排设计如下问题:1这场战争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2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呢?3这一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日本战胜”, 请分别分析它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学生要想完成好这一学习任务, 必须带着以上几个问题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和分析教材, 最后还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性学习和合作交流活动。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推进者, 教师无须积极参与, 只要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 给予相应的启发、点拨和引导。只要学生做到勤于阅读、乐于阅读、善于阅读, 就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薄书念厚”了。

3. 以优化教学方法为手段, 积极开展高中历史自主化教学活动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就历史学科而言, 不仅要教给学生“加法”———讲解历史基本史实, 而且要教给他们“乘法”———就是通过优化教学方法, 培养他们如何学会运用唯物历史观去更好地思考和辨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等。通过积极有效的激励、唤醒, 促使他们努力做到既掌握“加法”, 又学会“乘法”“加法”一起做。比如, 在教学“德意志统一”内容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过程中, 英、法、美、俄、日、德等几个国家分别有哪些个性化特点?我们应从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能在保持思维热点的同时, 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联系性思维, 而且能够拓宽他们在“建立新型社会制度需要经过历史过程”方面的理解空间。对于自主化学习而言, 既要“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这正是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核心元素。

4. 以拓宽课堂渠道为手段, 积极开展高中历史自主化教学活动

想要增添课程学习情趣, 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局限在学科教材和课堂教学之中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如此, 历史教师不仅要积极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元的开放性教学活动, 认真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延伸环节中 (如课外书本阅读、多媒体阅读等) 不断地拓展学习视野, 丰富知识含量。比如引导学生把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清朝晚期的“戊戌变法”联系起来, 以积极培养学生同类比较的学习意识与能力;通过对历史现象开展补充解析活动, 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悟与学习能力等。除此之外, 还可引导学生建立各类历史知识学习兴趣小组, 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自主学习活动和各类比赛活动, 以获取并不断扩大“以赛激趣促学”的良好效益和效应。

5. 以丰富评价体系为手段, 积极开展高中历史自主化教学活动

在学校教育中, 教学评价环节不仅是课程活动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是促进学生自主化发展、可持续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元素。就高中历史学科而言, 对学生及其学习的评价活动, 不仅要重视并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维度、参与维度、情绪维度、发展维度以及与师生之间的交往维度等各个方面。要始终遵循“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 以认知、能力和情感为一体的“三维目标”指向, 积极有效地开展以激励性为主的学生评价和学习评价活动。比如在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环节, 要积极有序地推行主体多元化, 就是把以往的“教师评价学生”单一模式逐步转化为“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相互评价”三者结合并行的模式。把对学生的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相结合。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篇8

一、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得到自主学习的机会,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应避免出现包办代替以及越俎代庖的行为,让高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避免自主学习成为纸上谈兵。首先,应在历史课堂中为学生留下用于自主探究的时间,同时保证课堂中留下的时间能够有效满足自主探究的需要。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教材知识体系及具体内容等预留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对“重庆谈判”进行教学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毛泽东为何要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赶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自主看书及查找资料。其次,应在课堂中呈现难易适中的问题,在学生回答后避免简单肯定或否定,应鼓励学生刨根问底,自主解答疑难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收获快乐、体验成功。此外,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开放性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牛郎织女》《天仙配》概括小农经济所具有的特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以及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设问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设问,不但有助于营造开放性、多样化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能够驱使学生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客观求证的学习态度,并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运用创新思维。为了能够有效引导高中学生在课堂中自主设问,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应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在课前预习阶段,应告知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子目、标题等进行自主设问。例如,在对《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进行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问:“早期的政治制度分为哪些?”、“中国的早期具体指哪个时期?”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设问时确保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且设问有效。在学生学会自主设问,并保证设问正确时,能够有效加深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为了保证学生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新知与旧知的衔接处、教材中的难点与重点处自主设问。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设问:“秦国如何灭掉六国,实现统一?”等。

三、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首先,应保障阅读时间能够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就一般情况而言,教师可指导学生每天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历史教材,并保证自主阅读做到定时定量;对于历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告知适当延长自主阅读的时间。同时告知学生阅读的内容应尽量与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步,以便加深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

其次,应指导学生对教材进行精读。精读教材可以提高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点的能力,因此要培养高中学生自主精读历史教材的能力,在学生进行自主精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采用标题式或目录式等方法整理、归纳教材中的知识点。在学生自主精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漫画、图片,以便能够有效把握文字描述的重点内容,并将漫画或图片等作为串联历史事件原因、发展、结果、影响的重要线索。

此外,应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记。边读边记是一种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与自主学习习惯,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边读边记的习惯将会让学生一生受益。例如,在阅读《工业革命》时,可以让学生记录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的原因、参与工业革命的部门有哪些、工业革命对国际格局、社会关系及生产力产生的影响等。

摘要:<正>历史教学为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提供了平台,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培养理性思维,并提升个人文化素养。为了能够让高中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与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应采用有效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善于思考、

自主学习高中历史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组织高中生开展自主学习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其关键是在通过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注重学习的环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几方面来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并不断推进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是以专题形式呈现, 具有概括性强、跨度大等特点, 对学生的分析、理解、归纳、探究等能力要求特别高。作为高一历史教师, 必须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规定的时间内, 做到对历史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分析和判断, 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从“学会”到“会学”,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根本转变, 为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三高考打下坚实基础。在培养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一、设计提纲, 引导自学

进入高一, 经过一段时间示范性的教学后, 在教给学生一些历史学习方法的同时, 笔者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学生学习必修一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前面几节课时, 先让学生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基本方法, 接着在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前把这节课要掌握的内容设计成提纲并通过投影仪展现出来, 然后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同时把理解不了的问题画出来。这样可以反馈学生对这一课学习思路的掌握情况, 并通过教师的点拨教学, 再次强化这部分内容的难点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尽量让学生来参与, 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能力, 以以达达到到触触类类旁旁通通的的作作用。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更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 并积极地参与进来。因为他们在这样的实践中更真切地体会到轻松课堂的快乐。这一方法在后面的教学中多次运用都取得显著效果。

二、设计问题, 引导探究,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教师只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程度的一个外因, 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动机是历史科目学习的原动力, 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主要力量。因此, 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把探究引入日常教学。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和导学问题的设计截然不同:前者强调问题的可探究性, 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知识的迁移运用;后者强调对导入新课的自然推动。

探究性问题分为课堂问题、课后问题两类。一类是不需要其他资料辅助, 根据教材上和学生已有知识可能可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 安排在课堂上探究, 和当堂教学内容结合非常紧密。需要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才能解决的问题就放到课后去探究。例如在学习第四专题“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性问题:“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了怎样的破坏?如果没有经历“文革”十年, 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会怎样?以上问题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能解答, 适合放到课堂上去做。而从“文革”中得到的教训和启示, 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你准备为此做出哪些努力, 这三个问题比较有深度, 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解决, 适合放到课后探究。在问题探究过程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一直在思考, 在研究, 在合作, 在表达, 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 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则成为组织者、聆听者、评价者、激励者, 确保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笔者坚持一个教学原则: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组成的小组合作解决, 或者整个班共同讨论解决, 这就使课堂上到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学习由独立思考转为集体思考, 在讨论、辩论中往往会产生许多独到的见解。有时学生在本小组里解决不了问题, 就会离开座位到其他小组中去寻找答案, 大家各抒己见, 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集思广益, 其乐融融。

有学生这样评价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 我的思维变开阔了, 表达意见的胆子变大了, 学习能力提高了, 学习主动性增强了, 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浓厚了。如果其他科目也能采用这样的方法该多好呀!

四、让学生自己主持上课

让学生自己主持上课,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并不在传递知识本身, 而是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和培养能力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机会, 他会还你一个惊喜!这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做法, 笔者做得最成功的一次就是在学习必修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专题的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笔者先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分别去县图书馆查资料, 去走访乡村, 去与老人交流, 收集本村、本乡、本县抗日方面的各种素材, 然后按组整理出与我们课本内容相关的侵华日军的罪行及我军抗日的事迹并做成课件, 上课时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把本组整理的课件展示出来。这样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又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再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二专题“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这一课时, 笔者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然后抽签上台演讲, 最后各组派出代表到黑板上写出近代中国的几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等。这一教学方式有效推动了学生认真、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通过让学生讲课, 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 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 便于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水平作为起点来分析问题, 缩小师生之间的差距。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学生讲课的时间和内容都应该有所选择, 时间不宜过长, 内容不宜过多、过难。可以在每个单元或者每节课的教学中选择一小部分内容交给学生, 让学生提前准备。

自主学习高中历史 篇10

一、营造和谐融洽氛围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 从而形成丰富高尚的情感、健康和谐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 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 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学, 学会看书, 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 让学生心中有数, 目标明确, 这样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 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然, 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 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 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其知识面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近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的联系贯通, 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申和拓展, 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有好处。例如据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中,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对日本侵华问题的四个材料, 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1) 这四则材料反映了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扩张持何种态度?他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 (2) 结合材料, 说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原因。 (3) 你对蒋介石的上述言论有什么看法?通过设计问题, 促使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供的有关材料, 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 加深对课本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此外还可设计一些问题, 使学生在阅读课本时, 注意挖掘课本内容中的隐性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三、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是雷打不动的, 而新课改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 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所以, 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 在教学形式上, 应该呈现出多样化和科学化的特点。多样化即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嘴+粉笔”的模式,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如在讲到联合国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登录互联网上的联合国主页查找联合国基本知识, 包括其历史、宪章内容、主要机构、最新新闻及联合国相关事务等;在讲到古代史上秦朝半两钱时, 可以搜索“半两钱”, 找到半两钱的来历、样式及与秦国半两钱的区别, 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所谓科学化, 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 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答案讲给学生记下来就完事, 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 通过对教学过程, 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 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我认为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当然还可以依据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去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 比如课堂辩论、写历史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或参观访问、撰写调查报告, 等等。

四、要求学生作学习总结

在每讲完一章、一单元及一本书之后, 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 正好借机学习、掌握, 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 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

上一篇:煤质分析中的误差分析下一篇:运行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