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尝试

2024-06-27

中学历史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尝试(通用8篇)

篇1:中学历史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尝试

郝霞

[摘 要]: 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教育体制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向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在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中都把历史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提倡学习历史、重视历史教学,这是由历史本身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但历史的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历史知识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必须在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必须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能够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 逐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就要挖掘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培养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引言

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教育体制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向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在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中都把历史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提倡学习历史、重视历史教学,这是由历史本身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但历史的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历史知识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历史知识的特点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具体性;过去性;阶级性。基于这些特点,初中历史教学就极易陷入两大误区:第一,只注重思想性,把历史课上成枯燥无味的说教课,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失去兴趣。第二,只注重内容,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每每兴致一来,就信口开河,集传说、电视剧、街头小报等等成一体,学生兴致很高,但偏离了历史课思想教育的主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首先就要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进行深刻变革, 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而要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必须在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必须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能够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 逐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如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始终是我在探究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环节中的一个重点课题,因此本人在教学中尝试采取了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一、挖掘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例如:我在讲《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这节课的时候,八国联军是初中学生最难记忆的部分,因此,我对同学们说:“大家想想怎样来记不容易忘?”通过教师提醒学生编成顺口溜“饿得没法,日熬一鹰”或“因祸得福,美日依靠”来记,学生对这八国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了。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二)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例如:我在讲《南京条约》的时候,将其归纳为:赔款、割地、五口通商、设驻领事、协定关税五点;讲《马关条约》是将其归纳为: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四点,极大方便了学生记忆。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一)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927年南昌起义,对创建革命军队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国共十年对峙局面开始。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二)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三)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马关条约》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与台湾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三、培养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 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一)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二)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结束语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2002年5月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9年12月.

[3]周 敏.镇江丹徒中学,江苏镇江.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4]潘秀珍.通化教育学院学报[J].吉林通化,2002年10月 [5]刘 新 宇.新疆教育科研报[J].新疆教育研究所.2000

篇2:中学历史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尝试

崔东东 寺耳中学 中学历史

关键词 : 自主学习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 :中考历史学科实施考查方案后,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市级考查科目,其教育、教学效果与原来作为非中考学科相比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学生还是不重视,学习成绩不理想。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中考考试办法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为出发点,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在当前的形式下以及考试改革方案实施后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把历史学习当做初中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农村历史教师要尽快适应时代要求,明确学科定位,寻找新的突破点。提高个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为以后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历史是一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既古老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各种能力,最终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知识作为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课题的概述

(一)课题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还课堂与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农村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只重视语数外,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历史教学也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历史知识匮乏,历史教学成绩非常差。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这一课题,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历史课堂教学出发,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规律,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和我校历史教学成绩。历史是一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既古老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各种能力,最终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知识作为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

中考历史学科实施考查方案后,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市级考查科目,其教育、教学效果与原来作为非中考学科相比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学生还是不重视,学习成绩不理想。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中考考试办法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为出发点,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在当前的形式下以及考试改革方案实施后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把历史学习当做初中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农村历史教师要尽快适应时代要求,明确学科定位,寻找新的突破点。提高个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为以后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指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在学习伙伴的影响和帮助下,在学习动机上自己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冲动,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创设学习的环境。初中历史教学,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课题的价值

历史是一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既古老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各种能力,最终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把学习知识作为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中考历史学科实施考查方案后,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市级考查科目,其教育、教学效果与原来作为非中考学科相比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学生还是不重视,学习成绩不理想。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中考考试办法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为出发点,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在当前的形式下以及考试改革方案实施后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把历史学习当做初中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农村历史教师要尽快适应时代要求,明确学科定位,寻找新的突破点。提高个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为以后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施,使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认真领会落实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把新课程实施落到实处。首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其次实现历史教师由说教者向讨论者、商谈者转变。达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想学习、会学习、坚持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积极探索解决历史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力图唤起本学科教师研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热情,以实现由“传统课堂”到“高效课堂”的教学转型,最终达到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生命价值不断得以升华。在教学中强化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下几点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1、引起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机会。

3、指导学法,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质量。

4、体验成功,保持学生创新的动力。

5、应用媒体,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6、引导实践,鼓励大胆创新,拓展思维空间。

(三)课题的预期创新点

1、在课堂中精巧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2、应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坚持高效课堂教学。

3、适时布置课外作业,培养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程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撰写有关论文;开展问卷调查,摸清我校学生学习的现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开展思品教学实践;探索和开发有利于我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历史教学模式;利用多元评价,对历史教学进行监控,提高教学评价的能力和水平,改进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全体成员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共同查阅准备资料,利用一切有效地方法来解决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1、调查法:设计调查卷,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2、行动研究法:将实验过程如实地记录下来,从中找出实验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相应的措施,再继续投入实验,反复进行,直至完全解决问题。

3、文献法:查阅有关初中历史考试改革的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文献,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内涵精神,探讨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搞好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用上网查阅资料等帮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申报阶段,进行课题论证(2012年11月——2013年2月)。第二阶段: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2013年3月——2013年5月)。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初步明确课题的理论撑点,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及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13年6月--2013年12月)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和尝试,交流实践体会,汇编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等,撰写阶段性报告。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的推广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侧重于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整理加工、提炼概括,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事实求是的评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应用推广。

第五阶段: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资料准备结题(2014年7月--2014年10月)做好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申请结题等。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为现代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取得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系列经验。

3、获得了课题研究工作的经验。

4、建立起了新的课题工作评价机制。

5、形成了较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6、学校科研工作得到了加强,构建了全新的育人网络。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论文:

在2013年,论文《放飞初中历史课堂 开辟自主学习天地》荣获创新论文区级贰等奖。

五、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和谐的因素: 第一、教科研的氛围不够“浓”。主要是由于年龄、知识、自身素质、新的课改和各种压力的问题,从本校来说,目前中老年教师在这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参与度不明,认识程度不到位,成绩不显著,研究与思考的意识不强,这是今后校本培训的着力点所在。第二、缺少专家的强有力的指导。第三、缺少足够的学习和观摩的机会。

第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中考考查科目,其教育、教学效果中考学科相比地位低,学生不重视,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不理想。

六、今后的设想

1、我们继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灵活应用科学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注重及时总结初中历史先进教学经验,推广实用科研成果

总之,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历史教师一直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尝试,在尝试中成长,努力追求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提升了我校历史教师教科研水平。在课题活动中,大家得以取长补短,得以共同提高。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新的教学理念、追求高效历史教学模式不应该随课题研究的结束而停止,而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永恒地追求。主要参考文献:

篇3:中学历史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课本知识的方法

自主学习是基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进行的, 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是自主学习的基础。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 而因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的不同, 自主学习效率也就各有不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找到最好的, 最快的, 适合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法。

首先, 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识记的知识点、概念的方法。初中历史中涉及大量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点、概念等, 如果单纯地靠机械的记忆, 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记忆方法, 注重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不同中找到相同, 寻找到学习的规律。如在《古代希腊》的教学中, 知道希腊著名的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和雅典就是需要记忆的知识,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册的查阅, 了解斯巴达和雅典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组成, 然后讨论古希腊繁荣的原因来加强记忆。当然, 教学中,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采用顺口溜记忆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记忆等方法来进行识记。在识记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小组或同桌相互提问方式进行巩固, 这样才能变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从而内化知识点。

其次, 要引导学生把握住历史知识的内在规律, 掌握要领进行学习, 理解、掌握。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都会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和意义几个内容, 事件涉及内容多, 机械记忆效果不好, 而通过信息加工, 采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 能变复杂为简单,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识记住所要掌握的知识。如在《南京条约》的教学中, 通过归纳得到赔款、割地、五口通商、设驻领事、协定关税五点, 同样在《马关条约》的教学中是将其归纳为: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四点, 这样, 复杂的知识被归结为几个简短的词语, 学生根据关键词进行联想记忆, 效果会好很多。

二、引导学生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

对教材知识的挖掘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挖掘出重点知识, 还要将重点知识进行整合, 建构起和其他知识间的联系, 如此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让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 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知识。初中历史教材中设计大量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图标等信息, 在这些信息后都包含了重要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 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事件, 挖掘出其中所隐含的知识点。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的教学中, 对萨拉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的学习, 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引导学生思考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为火药库?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后总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

其次, 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将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探究中建立起线索, 根据线索而理清知识点, 建立起知识体系。如《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教学中对文艺复兴的本质, 人文主义的内涵的理解, 文艺复兴兴起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背景下, 是资本主义发展要打破封建神学束缚在思想上的要求。是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教权大于王权的中世纪, 反封建首先体现为反神学, 反对神学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特点。抓住了这一点, 再结合美术作品“蒙娜丽莎”来理解人本主义的内涵也就容易多了。同时,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知识体系。如在《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围绕“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的线索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需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不仅需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能自主地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还需引导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假设, 再进行验证。

首先, 要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后进行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问题, 鼓励学生将问题提出, 然后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形成知识的构建。如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教学中, 学生围绕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而提出的问题: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而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哪些权利?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人大代表的日常工作是什么?

其次, 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并能根据假设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如在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 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 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而不应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这样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篇4:中学历史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尝试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78-001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历史课堂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初中历史教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自觉学习,主动参与,才可能积极思考、探索,下面是本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据此来谈谈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初步尝试。

一、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视为正确,且有创新之花,更要加以鼓励,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偏差较大,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树立“大教材”意识,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教师应正确、灵活地使用教材,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又要丰富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及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学变得鲜活生动。教学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多方面的选择权利。如让学生充分自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课文,预习新课,上网查阅资料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这是实施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所谓“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所谓“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使学生初步掌握新课的历史知识结构。

三、指导学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來启动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归纳、学会总结,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会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当今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授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四、生生、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在教学中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新知识的获得不再完全依赖老师,可以由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探索获得,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在教学中,我还积极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教师作学生,学生当老师。“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有时故意说出不正确的观点,以此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学习,更缩短了师生间的教学距离与情感距离。五、进行课堂演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成就感。

这一教学步骤,实际是练习、解疑、复习一体化的综合性过程,演练题要精心编制,既能注重基础,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课前要多下功夫。题量上的要求是:求少求精,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试题内容上的要求是:求新求活,要尽可能地与当前的时政要闻联系起来;试题难易程度上的要求是:难易要适度,重在检测学生对“双基”的把握与落实,忌偏题怪题。所以,一套好的演练题应该是呈给学生品尝成功的一道盛宴,全体学生都能在演练中享受到成功学习的乐趣,都能充分体会到成功学习的成就感。这样的演练题自然也会成为一针强心剂,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今后学习的动力。演练试题需提前制作好,课堂上最好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篇5:中学历史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尝试

-河南省禹州市颍川中心学校 闫秋红 电话:***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主要的学习的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的一种主要途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让学生会学。什么是自主学习呢?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破除传统观念 , 变“教师为本”转而“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而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人最好的导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自主性学习更需要兴趣动力的支持,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可通过设置疑问、歌曲、音乐、故事、绘画等多种方式实施。

每节课的开始,我都精心巧妙的导入语,如磁石一般吸引学生 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讲到《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时,我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结合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让学生分析:“老人”指谁?他对改革开放作出了哪些贡献?为什么说一九七九年是一个春天?“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最具代表性的是哪个城市?歌声和歌词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更能起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又加深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效果更佳。在讲《明清小说》时,让学生讲你所知道的三国故事、水浒故事或者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质疑,给学生一双自主学习的翅膀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遇到的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在读书的过程中动脑子了,并产生了探求历史真实的欲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表扬和鼓励,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鼓励学生学会求同存异。

以七年级下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为例,这一课时内容繁杂,知识点多。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提问:南方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在哪里?在手工业以及商业表现在哪里?这就成了学生机械 的翻书、应答、记笔记,生动的一课丧失了趣味性,且因知识点过多而使学生很难吸收消化。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了巧妙的问题,“苏杭何以成天堂?”立刻就使教学趣味盎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智慧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成为自主学习主人

创设历史情景教学,能体现历史的生动,也有助于理解生动的历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文内容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

在上课时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置身其中,如同身临其境,直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留下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印象。在讲《近代的社会生活》一课时,老师可穿生旗袍或中山装,还可展示一些近代的资料、图片或仿制生活用品,电影杂志、几张老照片来辅助教学,营造学生走进近代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地去去学习探究。

在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可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情景剧赤壁大战前曹操与谋士的对话,让学生分析赤壁大战胜负的原因。在讲《郑和下西洋》这一问题时,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这就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历史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

四、让历史作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乐土

布置历史作业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实践在课堂上获得的能力,从历史实际中获取某些启示,从而增强学生不断学习、主动探究、适应生活、反思社会的能力。如果历史作业只是布置让学生死记硬背做练习题,就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反而让学生厌倦学习。而布置让学生写历史小论文,心得体会,历史感悟,编辑历史板报,学唱历史歌曲等作业,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如讲完《南京大屠杀》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写《致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培养学生整理编辑历史资料的能力。讲完《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后,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石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所学知识。

五.把历史教材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资料

教科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载体,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教材设置了很多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栏目,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如:学习活动”主题活动”“说说”“记记”“想想”议议,让学生自觉地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引发思考,并充分利用课本自主地解决问题。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媒体类型呈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能给学生感性认识,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

距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愉快地学习。如在讲授《红军长征》、《国共合作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在大陆通知的覆灭》等,教师可以利用《长征》、《血战台儿庄》《重庆谈判》、《大决战》、等电影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当时的气氛,增添他们的乐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不断的提高这种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学会,给学生插上自主学习的翅膀,让学生在历史的天空里自由的飞翔。

篇6:初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尝试

小河中学历史课题组

马红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我们历史课堂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为初中历史教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必然趋势。由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是本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据此来谈谈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初步尝试。

一、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做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历史知识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有一种神秘感,其实不然,历史知识与我们的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斩不断的联系,只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细心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相似之处,并结合学生实际,消除学生历史知识遥远、陌生的感觉,就能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时,结合了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学习的实际,提出了与他们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铁制工具与木制工具、石制工具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因为,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对锄头、镰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比较熟悉,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勤于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得出铁制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力,引发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革等。这样不但提高了课堂质量,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乐意地去积极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的内容,作为历史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借用学生已获得的间接经验,加以引导、利用,在讲到宋代的民族关系时,可以用学生已熟悉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中的情节来引入课文,如在《射雕英雄传》中,主人公的名字为何叫郭靖和杨康,引出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靖康之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果然这一导入,就像磁铁一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视为正确,且有创新之花,更要加以鼓励,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偏差较大,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备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并明确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策略;而“终身教育”的实现,内部条件是“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来启动学生的“学”,从而达到“自得之”的目的。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启发他们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会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当今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授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八年级(上)《鸦片战争》一课时,针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我引导学生用两个字概括每一条内容进行记忆,得出“割地、赔款、开埠、议税”;针对《南京条约》的影响,我分设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割地对中国有何危害?(2)赔款加重了谁的负担?(3)五口通商是互利的吗?其危害是什么?(4)协定关税对中国有何影响?由此引导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进行到后面的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其危害时,我放手让学生来讲,学生以分析《南京条约》的方法为借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内容,并针对每一条内容设计成问题,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并将《马关条约》的内容总结为“辽台澎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方便学生记忆及掌握,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我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时,我先要求学生看目录,在看了目录之后,把这册历史课本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及线索给学生一个大体的脉络,并将本册中国近代百年史归结为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百年抗争史及百年探索史。首先,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百年历史验证了两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这样,学生对学习历史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生生、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八年级(上)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时,在之前,我就让学生分成两组,课后,收集各组的资料来辩论,辩论的主题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是应该留下,杀身成仁;还是应该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学生准备之后,授课过程中就让学生分成两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辩论,既活跃了课堂,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绪酝酿和演练舞台。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新知识的获得不再完全依赖老师,可以由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探索获得,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在教学中,我还积极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教师作学生,学生当老师。“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有时故意说出不正确的观点,以此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设问寻疑,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努力去探究的目标。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深刻地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慧的火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出其中的疑惑点,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我在讲授《难忘九一八》一课中的“西安事变”这一事件时提出:“‘西安事变’正确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 “捉住了蒋介石,蒋介石能不能杀?为什么?”确立了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兴趣极浓,讨论热烈,人人动脑动口,教师从中启发诱导。学生最终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并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抛弃前嫌,以大局为重的宽阔胸怀;周恩来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西安,力挽狂澜,正确地解决了“西安事变”,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篇7:中学历史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尝试

厦门双十中学 潘定岗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作者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高一新生,采用“复式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学尝试的体会经验。从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的确定、实施方案的保证和归纳总结的体会等四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和处理方法。

[关键词] 自主学习,复式教学,反馈,教学机制

在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的时候,由于课程特点和教学环境的原因,我的教学实践不由自主地采取了“复式教学”的模式。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我明显地感觉到,《信息技术教育》这一学科的教学,采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阶段性实施复式教学的模式,可以获得非常好效果。

一、问题:起点差异

面对着新高一的学生,肯定有不少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上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开始学习课程时,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主要是家里有电脑或较早接触电脑的学生,对许多基本操作都有所掌握,个别学生甚至相当熟练,基本概念也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主要是那些从没有条件开设该课程的初级中学毕业升学,且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则极少或从未接触过电脑,在这方面毫无基础。如此差异的学习主体,给课程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这时如果盲目地要求全体学生,在同一段时间内,学习并且掌握相同的知识,显然是不合时宜而且也不可能的。

另外,我的教学环境也比较特殊:教室近180平方米,无间隔地划分为上机操作区和讲解演示区,两个区域分别拥有60个座位。上机操作区配有60台多媒体学生电脑,所有电脑均通过局域网接入互联网,但没有配置电子教室控制套件。讲解演示区除了有60个带书写台的座椅外,还配有一台联网的教师电脑和34寸的显示器(已申请配置100寸的液晶投影设备)。大家知道,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操作实践较多,演示是教学传授活动的基本方式,而要通过34寸的显示器为近60名学生演示,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措施:分而治之

面对这种现状,我觉得只有参考在农村小型学校应用得比较多的“复式教学”模式,对具有不同基础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做不同的讲解和引导,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效率地实现新大纲要求的任务和目标。另外,分组采用复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还能充分利用34寸的显示器,有效地分别对部分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和问题讲解。显然,采取复式教学的模式,正好能够解决我所遇到的问题,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按照这种思路,在初始阶段的教学中,每堂课我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拟订出两套教学方案,编写了两套适合不同程度需求的练习。其中

方案一:重点在于指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学、练习,其教法属于有指导的研究性自学教学。方案二:侧重于教师的示范演示和讲解,然后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其教法属于速成训练型的教学。

根据这种安排,我在每堂课开始时,先公布两套方案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然后让学生自己决定采用那套方案学习,也就是说,让学生自行决定,是先到演示区听讲,还是先留在操作区自学。需要或者愿意听讲的同学,在演示区就座;而有基础或愿意自学的同学可留在操作区,按照老师指引的目标任务,进行自学。

留在操作区的学生先就着电脑掌握要求的相关内容,完成练习后,可以自行安排上机操作,比如上网查询检索和阅读等,但杜绝游戏和聊天。在演示区听讲的学生,在听完了讲解和演示介绍后,才回到操作区,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消化和练习。教师则在演示区里,先对需要讲解的学生上课。等教师的讲解演示完成后,这部分学生回到操作区时,教师再根据需要和时间分配安排,组织自学的学生回到演示区,归纳总结,交换体会等。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后,尝试着把握自己,主动学习,避免了部分有基础的学生由于听教师讲解自己已经懂得的内容而对课程产生味如嚼蜡的感觉。

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上,我在“方案一”中,采取适当增加部分内容的做法,提高每堂课的信息量,充分调动了略有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方案二”的教学方案中,对于毫无基础的同学,则要求在认真听讲、扎实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同时,按照布置的任务,认真上机练习,尽快掌握基本技能。另外,我还要求这部分学生争取在课余(学校机房中午和下午均开放两小时)多上机练习,尽快向“方案一”的教学形式靠拢。

三、保证:及时反馈

实施复式教学实验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选择自学即“方案一”的学生数和选择听讲即“方案二”的学生数,在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后,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在开学后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每个班级都有近一大半的学生选择了自学,这表明许多学生有一定基础,喜欢自主性学习外,但也暗示了部分学生虽然自信,但较缺乏自知之明,还不能准确地进行选择。因为,在第一阶段末关于基础知识的测验中,相当一部分选择自学的学生,暴露出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对信息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缺乏了解的问题。他们表现出的知识和技能的缺漏,有的甚至比原来毫无基础的学生的缺漏还要严重。

我们知道,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是学习者能否及时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并依此调整自己的学习安排和学习方式。所以我就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组织检查,并及时地把阶段检查的结果,以纯成绩(只有成绩而没有姓名或号数,参见附录)的形式统计后,反馈给学生。学生获得这些数据后,可以据此判断出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样一来,就有相当多原来选择自学的学生,随着一次次的检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转而选择“方案二”,返回演示区听讲了。

随着教学的进展,原来没有基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虽然涉猎面较窄,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较快,已经为信息技术课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这时,两套教学方案的要求和形式,就可以逐渐趋于一致了。在“方案二”里,我逐步加入了自学的`内容和要求,减少了讲解和演示的时间。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方案二”,需要听讲的学生就越来越多了,最后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部分有基础的学生虽然人坐在操作区,却不时面向着演示区听讲,不再一味自行操作了。可见,大部分学生的自助学习,还是需要教师的讲解指导,以提高学习效率;只有小部分悟性较高的学生,才能在指定的课时内,完全通过自学的形式,掌握好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通过这样的安排,到了学期的后半段,学生间的基础差异,基本上被填平、克服、解决了!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被极大地激发和调动起来了。

四、体会:如获至宝

由于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决定如何学习的开明方法,所以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明显,期末的检查虽然广度和深度都比以往大,但大部分学生均取得了好成绩(见附录)。可见,在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下进行的教学活动,确实有其先进性,而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课堂实施,则可采用复式教学模式。

关于复式教学,有关研究认为,复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分层次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面对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考虑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在一定时间空间的限制下,设计组织教学。对此,我的体会是:复式课堂教学不仅对实施因材施教和教师重点指导提出了要求,而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获取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教学机制。这种特有的教学机制,促使教师去实现个性化、情感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教师要做到:

⒈必须承认和面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自觉运用层次化、个性化的教学思想,主动启发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我在每堂课开始时的任务要求简介,启发诱导学生参与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

⒉必须承认学生学习时的状态与教学质量的必然联系,自觉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例如,将如何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使其拥有学习自主权,这点很关键。

⒊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运用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去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通过两个教学区域的动态利用;适时进行检查,及时反馈检查结果,让学生自己判断自己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等。

复式教学不仅其教学形式和方法独特,还蕴含着现代教学论的思想和教育规律。所以说,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局部的、阶段性的复式教学,应该是实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育的一种好方式。但愿此文可以为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高一新生的老师,提供一点值得一试的教学机制。

附录:期末测试结果分析

期末测试所覆盖的范围包括全学期所有的教学内容,所以题量较大。此次测试在试题的安排上力求做到:全面而细致,基础而灵活。

测试题分为选择题和填充题两大部分,选择题共12大题,56个评分点;填充题共14大题,40个评分点。通过近百个评分点,可以较准确地测试全学期的大部分教学内容。

测试时间为60分钟,相当多的学生只用了约50分钟的时间,就基本完成答卷,所以准备较充分的班级,成绩比较理想,这说明题量和考试时间的安排是恰当的。下面是各班的平均成绩和标准差。 从上面的表格看,不同的班级考试平均成绩和标准差有较大的差异,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教师授课的组织教学形式对某些班级不合适,也可能是教师授课因材施教作得不够,或者是个别班级因为某因素而准备不足。总之,我希望能和同学们加强沟通,克服困难,共同努力,把下学期的课程学好。

篇8:中学历史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尝试

一、尝试

1. 利用教材教会学生学习, 把学生的身心成长放在第一位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 教材只是教师用来教育学生成长的工具。为此, 我努力改变以往“讲”教材的做法, 让学生自己阅读和理解教材并分析教材结构, 评价教材中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是否合理、全面;尤其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甚至是与教材观点不一致的看法;组织和支持学生参加有多种不同意见的辩论。例如,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先让学生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建立政权、颁布的两个纲领以及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史实推断出这场运动的性质, 鼓励学生持不同的观点, 再看学生总结出的观点与史学界几种观点的类似之处, 然后再由学生总结出支持自己观点的史实依据, 并对不同观点进行辩驳。通过这样组织教学, 学生对史料和史学界的观点进行辨析、学会取舍, 不人云亦云, 个性得到张扬。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调整课堂结构, 引导学生参与对学习过程及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1) 布置学生课前阅读教材, 上课后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两个学习小组分别推举一名学生讲解教材 (这里特别强调, 不允许照读教材, 必须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且要注意用历史语言) 。另外的同学当好听众, 还要推举1~2名同学对前面同学的讲解予以点评。老师则负责解答学生讲述中的疑难问题并对各位同学的发言予以点评。

(2) 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列出教材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主要部分, 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3) 让学生找出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性质、影响、作用、评价等主要结论性的句段。对这些教材的结论予以讨论, 允许有不同的观点甚至是相反的观点。若有相反的观点, 组织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利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在辨析中走近历史, 在辩论中明理。

(4) 让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情况, 撰写心得体会。每节课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讲解、列提纲或知识点、讨论或辨析, 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3. 重新布置学生的作业

作业的形式多样化, 比如: (1) 查阅相关资料, 特别是互联网, 预习下一节要学习的教材; (2) 撰写历史小论文; (3) 出一套30分钟历史测试卷; (4) 分组排演历史话剧; (5) 设计历史手抄报和简报; (6) 进行社会调查和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增加了阅读量, 增长了见识, 开阔了眼界;写论文、出试卷、办手抄报等, 必须要对占有的资料进行斟酌和取舍, 这些都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4. 重新建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

新的评价机制, 如: (1) 对课堂发言情况进行登记; (2) 对学生提出的较有层次的问题或者有独到见解的问题进行统计; (3) 对历史小论文数量进行登记、质量给定评价等次; (4) 对参加话剧表演的同学给予评价等次……根据这些方面的比例, 合计出每个学生的学期历史成绩, 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效果

1. 构建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感到教学是一种富有价值的创造, 享受到一份精神的愉悦

笔者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 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成了一种师生间的对话、沟通, 一种合作共建, 课堂具有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和问卷调查,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克服学生紧张、自卑的不良心理;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赞许, 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联系到湖南省常德市第三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学生的实际水平, 现有的招生政策决定了来到我校就读的学生普遍基础差, 长期以来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习兴趣不大, 自信心不足, 经常处于一种“我不行”“我学不好”的消极心理暗示下, 这时, 教师的鼓励就显得尤其重要。课堂上, 对讨论问题积极主动的学生, 投以赞许的目光, 对学生在排疑过程中的“闪光点”加以放大, 并用“不错”“很聪明”“非常正确”等积极语言引导学生, 使这种积极观念深入到学生头脑中, 并成为一种习惯, 让学生感到课堂上的学习是一种快乐和满足, 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了课堂, 作为教师, 我们的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同提高, 我们感到真的很快乐。

2. 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发现”, 由单一、机械的“听讲—练习—复习—巩固”状态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积极状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动手操作、游戏、表演、出题等活动, 自行获取知识, 在快乐中学习, 由感知了解身边发生的事,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例如, 设计执教《文化大革命》这一内容时, 先让学生采访曾经经历过“文革”的长辈人:家人、亲朋、老师等,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场景, 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拉近与这段历史的距离。通过父辈、祖辈真实地描述, 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段历史与党和国家以及普通中国人民命运的直接联系,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历史情感也被调动起来。随后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探究“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 分组讨论或辩论, 得出结论之后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是为了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那么, ‘文革’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经验教训?请每个同学写一篇学习随感, 我们在班上进一步交流。”通过这样的感受和探究学习, 学生体验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历史启迪着人类去看待和设计美好的未来。

三、问题与困惑

在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我常常遇到一些的问题。比如:在活动过程中, 性格外向、善于表达的学生常常抢着发言, 发言的机会自然就多, 而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就少, 这不符合合作学习是为了促进每个人发展的初衷;基础较好一点、综合素质高一点的班级组织活动比较容易, 而基础很差、学习习惯不好的班级 (在我校, 这样的班级很多) 想组织班级活动大多数同学不予配合;学校从考虑学生安全的角度出发, 不允许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活动, 使教学活动囿于课堂和学校内;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矛盾, 活动开展太多,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于是又出现了赶课的现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寻找创设问题情境的切入点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探讨、查阅资料、观察、记录……

四、再思考

上一篇:初二地理暑假作业答案201下一篇:中国古现代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