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2024-05-12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通用6篇)

篇1: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传统的历史课堂似乎都是由老师一个人来讲,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十分程序化,这样不会有太大的教学效果。若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必须以学生为切入点,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下面我就以个人经验来谈一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延伸教材知识,诱发学生思考

许多历史老师都认为,教学的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但教材并不代表全部的教学内容。一味地讲解教材知识,只会使学生听起来感觉枯燥无聊。历史的知识是广博的,教材内容只是历史的九牛一毛。老师在讲解课本的某一事件时,可以连带一些学生没有学到过的历史知识,最好带有很大的趣味性,以此进行知识的拓展,点到为止。如果学生想要了解更多,他们就必须自己去搜集材料,阅读更多历史书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促使他们做到自主思考,自主提高。

二、由学生进行课堂讲解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有的,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必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拥有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每节课的课堂中,老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主持,做到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一下作为“老师”的感受。这样学生肯定会在课前积极准备,整理自己的思路,参考更多的知识,保证自己不会出现较大失误,从而做到课前自主学习。

三、分组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

分组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高中教学中来。历史课堂上,采用分组教学,让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一定要进行合理分组,保证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每个小组是一个自主合作组合,而小组的每个成员又作为一个自主学习者。小组成员之间积极思考,团结协作,努力贡献自己的想法,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老师要做好监督引导工作,使小组讨论有序进行,还要完善小组评价体系,多方面、合理化地评价,使学生始终保持热情,有一种主动参与的心态。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培养高中历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仅是为了他们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感悟,从而不断发展,完善自我。

篇2: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形式”(巴班斯基),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场所,也是不同时代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参与是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条件,也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且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这也给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我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是那些曾经鲜活的事件、人物、制度、艺术等等转化为文字、文物载于史册的凝固,历史课堂就是要把这些看似凝固了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让他们穿越时空变成鲜活的、真实的和流动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历史学习是学生的发现之旅和情感体验之旅。历史教师的作用是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去穿越这段时空,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历史课堂如何突显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是我在最近数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一个主题,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设想和实践。

1、用教师的高昂的情绪带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课堂开讲的前一分钟拿出来鼓舞士气、激励学生。

学生上课首先接触的就是教师,所以对于调动课堂气氛,我们教师义不容辞。每一节课前,我们都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把坏情绪、低落的因素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全部抛在教室外边,要用清亮的声音唤醒学生,用跌宕起伏的音调带动学生,用强者风范来吸引学生。学生很容易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

我上课那一天是阴天,学生的情绪很低落,听课教师精神也不太好。但我说,今天虽然天气不好,但同学们的精神状态不错。让我们一起喊,“我参与,我快乐,我展示、我进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一节课的精神都比较好。

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是晴天,我说,今天天气晴朗,让我们带着晴朗的心情,走进历史课堂。学生问候的声音也变得洪亮,精神抖擞的进入了课堂。

2、创建情景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育家赞可夫曾提出:“凡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从兴趣而来的东西,凡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可见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学生智力发展及品质发展的起点。历史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更应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兴趣与求知欲关系密切。因此让学生怀着极大地兴趣参与历史知识的获取过程是我们要做的首要工作。

课堂情境的创设要能很快的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直觉、情感和灵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我在课堂中的实践有以下的案例。

如,高一年级历史课《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以《谁杀死了胡惟庸?》让学生参与破案的形式引出本课的关键人物,使学生能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老师为他们事先铺垫好了的这段历史,开始认识明朝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讲到明朝设置内阁时,让学生参与排演一幕短剧《是谁告的密?》,使其能更生动地体会内阁在加强君主专制制度中起的作用和它 1的负面影响。

如,讲必修一《辛亥革命》时我播放了电影《辛亥革命》的电影片段,然后问学生:刚才的电影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们马上争着说因为看到了“起义门”“铁血十八星旗”、“孙中山”、“袁世凯”等等。然后我适时抓住他们高昂的情绪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度过宝贵的45分钟,以课堂探究的形式追溯历史,缅怀先烈,思索现在,开拓未来。”

3、在讲课的过程中设置问题,让思考主宰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十几个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是的,学生如果生活在思考的环境中,就会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一旦达到目的就会给学生带来宝贵的成就感,很有可能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进而对一些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从思考中取得智慧。

我们的学习指导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以题目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在动脑思考的同时,还拓展了知识面,一举两得。但我们的学习指导设计的问题是预设的问题,我们还可以自己生成问题。比如我在二轮赛课中,讲第二十一课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其中讲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时:(1)在企业管理方面:(2)在工业方面(重点)我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

“谁能说一下,这个问题的考点应该是在什么地方?请你设计个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最后梁天琳同学预测了考点,设计了问题。考点是,在工业方面。设计的问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原因是什么?”我找她的同桌回答了她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疲惫一扫而光。

想到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体验到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我们把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在思考中去解开历史神秘的面纱,好在其中,乐在其中,思在其中。

4、充分利用分层教学和小组进行知识竞赛,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幸福感,扩大学生的主动参与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个性发展。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也强调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通过分层教学来扩大学生的主动参与面,尤其是困难面学生的参与更是体现高效课堂的一个关键。我在课堂上对学生划分了小组,并且对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层,分A、B、C三等,分别为小组加1分,2分,3分,鼓励基础稍差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为了照顾各个层面的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在问题设计方面往往要考虑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分别能参与讨论,能解答。对于困难面的学生我设计的问题一般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点,但是设问又不能太机械往往通过比较有趣的问题呈现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即使他们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也要肯定他们的参与,即时发掘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给以鼓励。对于会学、学得好的学生我给他们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或者有深度的、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深化,我也鼓励他们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我的较多的问题是针对中间层次的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落实双基,突破重难点,当堂过关。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就是“自主预习、合作学习、探究研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满堂灌。以下是我的案例。

例如,我在讲专题《辛亥革命》时,针对低层面设计了如下问题;"你看到的视频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通过地图观察武汉在中国的方位?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辛亥革命的中心领导人是谁?辛亥革命的“破旧”和“立新”分别是什么?”等等。针对中间层的设问有“20世纪初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什么?举例说明孙中山的评价‘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革命家‘?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联系?为什么说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等等。针对高层面的提问有“结合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形势谈谈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是不是进步的历史潮流?你如何看待武昌首义的成功?举例说明辛亥首义的精神内涵有哪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汉武汉人民是这样继承和弘扬首义精神的?”等等。

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突显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一般情况下一节课可以展开最多不超过两次的小组活动。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会按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组,让能力强些的同学当负责人,低层次的学生得到帮助,大家平等探究,自由发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放开自己,通过个体和团队的共同体验获得成功。

例如,在复习新中国的风雨历程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巩固新生政权,进入社会主义,两弹一星,外交成就,失误与挫折”五个大组,每个大组4人组合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合作设计知识框架和复习问题。然后选出负责人依次在全班进行学习交流。课堂上我下讲台进行指导,惊喜的发现学生们都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几乎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了。在一个研究外交成就的小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设计了很精致的表格,大家都讨论着要提哪些问题来复习探讨。在小组交流的阶段,当组长把知识框架贴在黑板上的时候,一些第三层面的学生也认真观察并敢于指出上面的错误和不足,他们的表现都得到了我的肯定。学生自己提问和解答,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昂。这节复习课通过这种方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层教学的实施,克服了传统历史教学的思维定势,代之以教师尽力引导、学生全员共学的局面,调动了各个层次同学的积极性,使全体同学都能主动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了和谐而高效的新型历史课堂。

篇3: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探析

一、何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从中可以看出, 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 自觉地进行各项学习实践, 主动学习。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教师在课堂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分析重点难点、构筑知识的网络结构、归纳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等。另一方面, 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学生往往是教师的听众, 在课堂上很少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存在老师认真教、学生却被动地学这一弊端, 究其原因, 就在于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新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主持人和策划人, 这就是说要把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在课上提出, 由师生共同解决, 这样带着问题学习课堂知识, 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提高。例如:学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前, 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明朝和清明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措施。2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通过课前预习,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能使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更集中, 参与学习的欲望更强烈,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目的。

2.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精心创设情境, 以应用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历史问题;以开放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新异悬念式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疑惑陷阱式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例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 就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再设计如下问题:1当时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 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2秦朝以来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及演变的特点?如果是高考复习课还可以再设计如下问题:1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异同?2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精心设问, 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更容易激发学生课堂上积极探索、乐于探究的热情, 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3.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

得到同学的认可、教师的表扬, 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的愿望,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 要对差异存在客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不同的目标去努力,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就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有人说古希腊的政治体制优越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你的看法如何?这种开放性的问题,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 只要他的答案言之有理, 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表扬。

篇4:如何自主学习高中历史教材

一、高中历史教材自主学习三部曲——通读、精读、串读

1.通读。

所谓“通读”,就是对整本高中历史教材或某一篇课文浮光掠影地读一遍,从宏观上对其有个总体了解和把握。那么,我们应如何通读高中历史教材或某一篇历史课文呢?就一般而言,一是通读教材目录,注意理解单元、章节标题与课文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通读某一篇课文中的纲目,明确该课的主体知识要点,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把握知识体系,从而对该课内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为了提高通读效果,笔者在这里特别提醒同学们三点:一是通读高中历史教材要全面。即历史教材中的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等都要读,不可丢三落四,以便最大限度地发现信息,选择性地获取信息。二是在通读历史课文时,要注意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断层处、深化部分。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建构于所学旧知识的基础上,是旧知识的延伸、拓宽和深化。我们要重视并学会对新旧历史知识的比较,比较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抓住其深化部分的内容,把所学的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三是要学会比较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与初中历史知识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注重与初中知识的衔接,许多知识是从初中知识过渡、深化而来的。因此在通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回顾初中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比较两者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理所当然比初中历史学习要求更高,我们要学会思考:要求高在哪些方面、高在哪些内容?要抓住其深化部分作重点理解。

2.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读懂每个知识的具体内容乃至其词、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知识结构,记忆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精读往往需要读多遍才能完成,既适用于课堂学习中,也适用于课前预习。有关精读的具体做法,特提示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找出历史课文中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画出来;同时要开动脑筋,边读边思考,重点掌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对重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思考,以求准确理解。然后根据课本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一点都包括那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概括、构建章节知识结构。这样既分清了纲目层次、知识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点化,纲举目张,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归纳、概括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第二,从不同角度分解历史课文中的内容。任何历史知识都是由不同历史要素构成的。如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就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背景或原因、经过、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又如典章制度,就包括时间、制定者、制定目的、内容、性质、作用、影响、评价等。因此,我们在阅读历史课文时,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将教材内容划分出背景(原因)、目的、经过或内容、影响、成败原因等,并落实到历史课文的具体语句中。

第三,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网络体系。贯通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就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垄断组织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以欧美帝国主义列强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第四,注意鉴别知识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有的同学记忆历史知识像背诵语文课文那样背诵历史教材,实际上既无此必要,也没有这样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难于坚持。在阅读过程中,只需抓住知识性语句来理解、记忆即可。如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人教版历史必修2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要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其中,“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属知识性语言,必须理解记忆。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要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则都属论证式描述性语言,无需记忆。

第五,要敢于质疑和假设推理。事实上,当今高中历史课程是“一标多本”,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叙述与评析,不同的历史教材不仅存在差异,有些甚至差异很大。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将某一版本的历史教材视为圣经,而要敢于质疑和假设推理。这是培养我们自己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敢于大胆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与结论,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应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对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比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3.串读。

所谓“串读”,就是指在通读、精读的基础上进行纵横联系,进一步搞清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的前后联系,抓点、连线、成面,即把相关知识点连成线、织成面,使知识网络化、线索化、立体化,最终学会迁移和灵活应用知识,提高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这里的“点”是指历史课文中的“爆发”、“兴起”、“酝酿”、“开始”、“发展”、“全盛”、“转折”、“失败”、“初步”、“进一步”、“彻底”、“完全”、“低潮”、“高潮”等关键词,在阅读和理解时,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些点。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有这样的表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抓住句中“进一步”和“初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侵略,是通过其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而实现的。那么侵略是如何渐进的?对自然经济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又是如何进行的?为何必然会走这样的道路?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我国民族资本义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中外对比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方式,将不同方式与结果相结合我们就更能认识到历史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又如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引言中说:“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我们可以抓住句中的“渐进”进行分析:“渐进”的表现是什么?为何会出现“渐进”?为何说是“渐进”而不是“突进”?“渐进”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给后人以什么启示?这就能深化对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的理解。

这里的“线”是指历史教材中的结构。纵观当今高中历史教材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包含、并列两种关系。是包含关系的,要把握中心句,而中心句的位置不外乎段首、段中、段末三个位置(一般在段首),每目标题即为中心句。是并列关系的,多从不同角度按时序展开。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引言中讲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如此就依据时序,分三个层次揭示了三个伟人、三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里的“面”,指的是纵横迁移历史知识,体现的是运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或技能来学习其他类似的历史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知识运用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获得这样的认识: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开始,是因为英国同时具备了如下条件: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经济技术条件——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这些条件和因素也适用于分析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可将这样的认识迁移到理解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上;也可用于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这样,就能全面把握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了。又如自主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应联系第三单元第7课《启蒙运动》和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理解其对天主教统治及神学思想的批判作用、对启蒙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注意其与历史必修2中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和历史必修1中的“欧美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之间的联系(其中,前者是原因,后者是作用)。

二、对高中历史教材中几个具体内容的自主学习

1.学习目录和大事年表,理清知识线索。

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认真学习教材中的目录,因为目录其实是历史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每一单元的内容编者都是围绕目录这个中心而编写的。通过对目录的学习,会大致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有个粗浅的了解、有个整体印象,由此可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教材的内容、单元与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我们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例如,透过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目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认识。

第一,它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既有成果的反映:制度,体制,政治理念(意识、思想);也有历史进程:从古到今,从专制到民主,从一国之内到世界范围,核心是制度变迁。旨在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从中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二,从所占比例看,中外历史比为4∶3。

第三,从课文结构看,其基本结构为:分——总——分。如在介绍古代世界的政治制度时,教材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希腊和罗马民主法制。但从整体上看,介绍的是古代世界两种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制度和民主制度。接着,教材又分别介绍了近代西方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展示了近代以来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四,从各单元的线索及要点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是: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在夏朝建立,商周时期经过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不过整体趋势是君主专制日益加强。要点是夏、商、周的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秦的统一和皇权及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是:希腊政治体制演变和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要点是希腊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确立与完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从英国的光荣革命到欧美大陆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以议会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要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联邦制的建立,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和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问题的核心是西方的代议制度。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基本线索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中国各阶级、阶层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学习先进政治制度和探索解放道路的艰辛历程。要点是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民主义革命,土地革命和国共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基本线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或者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要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巴黎公社的试验,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基本线索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起步、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下的改革;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意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基本线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要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前后的外交成就,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基本线索是:二战后国际格局的的变化(从“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到“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要点是“冷战”;“冷战”下的国家关系;欧洲联合的历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教材后面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并反复阅读。它能有效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专题历史教材”给学习者造成的时序混乱,弄清不同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

2.学习单元引言,明确单元知识背景与核心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个单元都撰写了引言。它主要介绍本单元历史的基本背景、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的线索。学习这些引言,可以有效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掌握该单元的内容和知识结构,明确该单元所涉大事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历史时空观。同时,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引言还可以提高我们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引言的核心含义有三:(1)古代希腊和罗马两大古代文明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发祥地。(2)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遗产,并有别于其他四大古老文明,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3)古代希腊的辉煌集中体现在奴隶主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和文化的巨大成就;古代罗马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博大而缜密的法律制度。因此,学习本单元,要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核心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3.学习课文内容,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正文是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和主体内容。历史教材中每课正文都有相应的子目,学习正文时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演进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深刻领会那些理论性的表述和结论性的话语。学习历史教材正文应坚持“问题驱动原则”,即坚持带着问题研读历史教材。不少历史问题,是可以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找到答案的。当然,学习课文内容应包括历史课文中的小字和注释内容。小字内容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扩展或分析,也就是说,有的是正文的浅化,有的则包含着高水平的要求。小字部分虽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小字的文字生动,引人人胜,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注释内容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材料,扩大知识面。

另外,当今高中历史教材的不少课文中还安排了1—2条文献材料。我们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时,不可忽视其学习价值。因为这些文献材料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对文献材料的学习,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还要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提高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课文插图,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各种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动形象的直观教材。当今历史教材讲究图文并茂,因此每册高中历史教材都包含了不少插图和表格图,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些插图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像、历史场景等。插图是为课文服务的,我们在学习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时应紧紧结合课文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逐步培养自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5.运用课后练习,全面提升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每课之后都有编者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题型多种多样,包括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制表题等,大都着眼于培养学习者的能力。学习与完成这些练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检测教学效果。

篇5: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莱西一中南校历史组

一、研究目标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和建构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具体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在发现过程中对各种各样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知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能力。如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料的方法、技能,运用比较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独立地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2.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注重社会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培育集体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做到自觉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3.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力、态度,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发展。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布鲁克斯)提出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原则是:(1)课程应当采取整体到部分的转化,亦即着重核心的概念,并且使用第一手材料与亲手处理之材料的课程;(2)学生角色转变为思考者;(3)教师角色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问题及见解的传递者与调停者;(4)评价是基于教师对于学习状况的观察,与学生作品的展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注重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1.结合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景。

高中的学生具有比较敏锐的时事嗅觉,特别是对时政热点问题非常地关注。在历史教学中,若能结合时政热点,巧妙引出历史问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进入自主学习。如在《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就先投影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候选人克里和布什电视辩论新闻图片,要求学生讲出图片反映的时政事件后提出问题:“从这则新闻图片中,同学们可以知道美国总统是怎样产生的吗?美国总统有哪些权力?总统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又如在《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先播放了一段有关《欧洲宪法》在法国公投遭到否决电视录像画面,然后提出问题:“《欧洲宪法》是那一组织起草的宪法?这一组织建立于何时?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法国在这一组织中的地位如何?《欧洲宪法》在法国公投为何会遭到否决?”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精神有较好的效果。

2、提供历史资料,创设体验情景。

历史由于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学生不能身临其境进行体验。但丰富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却为我们重新创设历史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只要教师能善于运用,可以重现一定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这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具体做法是:(1)通过历史歌曲、历史录音、历史图片、电影片断、原始材料、历史实物,“再现”历史,以生动教材、丰满教材、补充教材、延伸教材。如让学生从《国民革命歌》中涉入北伐;从《开国大典》录音中掀开历史的画卷;从《南昌起义》的电影剪接中,领掠人民军队创造的艰辛;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亭》图片中感悟革命者先行者的品格。这样就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从而在新奇中增强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兴趣。(2)通过角色变换,介入历史等方法,营造课堂教学新情境。如在讲授“大革命的发展”一节时,我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上讲台指图讲解北伐胜利进军的经过;在讲到北伐之前,国民革命军面临着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时,让学生“介入历史”,充当北伐的决策者,制定以弱克强的方略;在讲近代史上三次论战即: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时,让学生担当论战双方角色,进行论战模拟。如在讲授《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这一课中的“坊市与城镇”这一内容时,教师投映“清明上河图”、要求学生观察图画,想象自己是当时北宋东京的一位市民,说出你在东京会看到哪些情景?学生从“我是教师”、“我是历史人物”的体验中增长了见识。由于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这一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让学生多动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需要从培养学生简单的动手能力开始,因为思行结合,通常会比单纯的思维训练更有效。但传统教学中手脑分离的现象相当严重,现代教学思想特别强调手脑结合。早在四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反传统的“六大解放”中,就包含有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两项要求;不仅如此.他还主张把学生的手脑结合起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他为了强调手脑并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还编写了一首诗《手脑相长歌》,诗云:“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制作相关的历史知识结构图表、历史大事年表、历史事件示意图、历史知识图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示意图等,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与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能力,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自觉合作探究精神与能力。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工作都无法由单个的个体独立完成,因此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自觉合作探究的精神与能力。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原因探究组、历史追溯组、纲领考查组、综合评价组四个探究活动小组,每一个探究小组给出一至二条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如原因探究组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历史追溯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2)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发展、全盛、衰落、失败各时期的主要事件及情况)。如纲领考查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纲领是什么,纲领的主要内容、特点是什么?(2)太平天国的纲领有何进步之处与局限性? 综合评价组的问题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课前需要作好一定的准备,例如学生分组、给出探究问题、给出探究具体要求等)在课堂上,要求本探究小组学生要回答其他探究小组提出的有关本探究小组探究内容的问题(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作出补充)。结果,做试验班级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比以老师讲授或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为主的班级效果要好很多,表现在:其一,学生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其二,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如有关《天朝田

亩制度》,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纲领?”,对《资政新篇》“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没有真正实行。”,就有学生提出,“那么《资政新篇》的的实施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就有学生提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事件的本质与历史的发展规律。

3.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自我创设练习题。在一些课文教学中,我出除了要求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外,还要求探究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练习题,用来检验其他小组的学习效果。例如,在《电影与电视》一课的教学中,要求电影探究小组和电视探究小组必须分别设计两道以上的选择题考查对方同学的学习情况。结果,学生创设的练习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令老师都要刮目相看。

电影探究小组创设的练习题:

[1.下列人物与电影技术诞生相关联的有:①卢米埃尔兄弟 ②格里菲斯 ③爱迪生④卓别林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下列哪不属于卓别林的作品的是: A.《城市之光》B.《摩登时代》C.《牧神午后》D.《大独裁者》]

电影探究小组创设的练习题:

[1.下列电视节目中,属于传播资讯功能的:①新闻联播②电视广告③超级女声④奥运会现场直播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②④

A.卢米埃尔兄弟B.格里菲斯C.爱迪生D.卓别林

2.1936年16.2万人通过媒体观看了第十一奥运会,这一媒体是:A.报纸B.电影

C.电视D.互联网]

(2)引导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进行主题班会或辩论。例如,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召开主题班会或辩论,主题班会或辩论必须围绕这一历史主题有关的历史知识进行。以下是我组织学生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的主题班会情况。

第一环节:纪念五四运动诗歌朗诵。

主持人首先朗诵自己的创作的诗歌:“五四老人”

“如果计算她的年龄/她已八十五岁高龄/但她却属于青年/如果度量她走过的脚步/她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走得还远/但她的脚步却永远不会蹒跚/是她吹响了民族觉醒的号角/是她擂起了中华不屈的战鼓/她引领一代代青年献身祖国/她的精神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明灯”

接着主持人宣布由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朗诵自己本小组搜集或创作的纪念五四运动诗歌。

第二环节:讲五四运动的故事或表演艺术五四运动的小品。

结果有一个小组表演了“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这一小品,把在巴黎和会上各国的外交使节的表情表现的活灵活现,日本代表的蛮横,美、英、法代表的见风使舵,特别是扮演中国代表顾维钧的同学把顾维钧那种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形象表现的惟妙惟肖,博得全班同学一片热烈的掌声。掀起了主题班会活动的一个高潮。

第三环节: 讨论会“如何发扬五四精神?”

学生们围绕以下两个问题①我所理解的五四精神。②我们现在怎样做才能体现五四精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四环节:分享成果。

各学习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五四运动的图片、书籍、音像资料、纪念文章。

这一节主题班会课,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具体实施步骤

在近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历史组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历史自主学习七步法,即课程教学备--提--查--议--解--测--结七个步骤。展开而言,如下:

第一步:备。在新课讲授前教师做好备课准备。

第二步:提。在新课前一节向学生讲述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并提出问题。

第三步:查。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或查阅资料、上网,对于疑问点做下记录。第四步:议。在课堂上同桌学生或相邻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其间,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那些基础知识薄弱、历史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要作重点的辅导,并作方法论上的指导。

第五步:解。本环节着眼于对全班学生的辅导。学生回答布置的问题并提出疑问点。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评议并解答疑问点。注意一是讲授的内容要精,教师主要讲本课的知识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讲授的语言要精,教师的语言要点到为止,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第六步:测,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或练习让学生完成,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

第七步:结。在课末教师归纳总结本课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进一步得到巩固。最后,教师布置下一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并提出问题。

五、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原先那种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形象记忆和体验理解;从认为历史课“无所谓”转变为意识到历史课是一门影响自己成长的课程;学生养成了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辅助历史学习的习惯,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学习历史„„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教师方面:

篇6: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课题方案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李琴顾耀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课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从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来看,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自主学习和教师不会或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较多。这是由于,一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思想陈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提出或发现问题的教学环节上,准备不足,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调控不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质量与程度较低,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教学缺乏全面性、实效性,影响主体作用的发挥。

鉴于以上的背景和认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如何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教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 性与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如何保证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 的参与度,拓展学习的思维。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主学习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

从研究对象上看,国外学者注重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尽量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群体,研究对象分散化。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象则相对集中,侧重研究混合型学生群体。

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自主学习研究主要涉及自主学习的定义与内涵、层次与原则、理论基础,促进或制约自主学习的因素,自主学习者的特点,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自主学习的文化适宜性,自主学习培养的策略、途径、模式以及自主学习者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等。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引进和国内环境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两大方面,涉及面较窄,许多层面的研究还未展开,如制约自主学习的主、客观因素,语言技能训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堂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

从研究成果上看,国外已经出版了20多部专著,发表的学术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自主学习理论,为国内的自主学习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自主学习研究目前进展较大,专著近10部,如:庞维国的《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 1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郑金洲的《自主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本社的《自主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自主课堂100个精彩片断》(开明出版社,2006)等,另外以“自主学习”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五百余篇。

此外,国内对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形成了一些模式: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以及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本课题的研究尊重他人在自主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结合本校的校情和学情的情况(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引导,逐步培养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下,更注重对“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进行实践研究,着重探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程如何利用创设的问题情境组织、引领、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如何利用精选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检测、分析评估,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3、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就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获得感受、体验,就是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革教学行为,促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功能,形成有效的导引途径和策略。

(2)实践价值:

知识经济时代,新知层出不穷,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很高,光凭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学会随时补充和更新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实践终身学习。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对学生而言,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的途径和策略”,为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实践的指导。

三、概念界定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终身型学习者,但是没有或缺乏教师有效指导的自主学习会产生大量的认知负载,从而严重伤害学习的效果,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发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指导学生修订自主学习计划、组织讨论、解答疑难问题、做出形成性评价。

3、历史学科是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大学习领域的学科,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科课程实施环境。同时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的历史来说更注重““知其所以然”,这就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将教学重点置于必要的学习及思维策略和方法的提供上。通过优化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学习策略和学习评价,实现目标的层级化、结构化、个体化;学习内容的系统性、结构性和丰富性;学习策略和学习评价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等,从而引导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先前经验、完善其知识结构和学习策略,真正从“学会”走向“会学”。

四、支撑性理论:

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安排学习计划、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学生主体地位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实现。这就为高中历史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的,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一定的力量(包括教师)和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这就为高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理论。他认为:教学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把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掌握学习能力。这就为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的途径提供了理论指导。

4、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他认为,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历史知识;“再创造”应当贯穿于历史教育的全过程。这就为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的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五、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逐步形成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的途径和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业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从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学习观,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全面健康成长。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形成“自主学习”与“有效课堂”的教学观,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化,从“形式”向“效果”转化,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六、研究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方面:

建立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的相关教学(学习)理论基础,提出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的操作流程和对应的理论依据或理由。

2、实践研究方面:

(1)探索“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着重探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程如何利用创设的问题情境组织、引领、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如何利用精选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检测、分析评估,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探索研究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形式和备课方式,并在课堂中通过矫正互学环节实现第二次备课,如何整合教师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共同成长;

(3)研究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让新现象、新知识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本知识有机结合;

(4)探索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如何处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的关系,通过整合不同的教学资源,组织、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和互助作用、发挥小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方法和能力。

3、研究整体推进“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保障机制。推行一种教学模式的最佳途径不仅局限于某些学科教学,而是在同一年级各学科教学中整体推进,各科协同,才能确保实效。为此,要研究建立保证整体推进历史课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评价考核制度与保障制度,包括学生座位安排、教师备课、课堂监控、课后巩固,效果检查和即时反馈等制度。

七、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从教学论角度看,历史课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是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相统一的课堂。我们研究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思路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矫正互学、探讨整理、)——教师点拨小结——学生自主检测——师生研讨、反思”,并使教师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问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与学习伙伴开展交流、协作,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推断,主动地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由此,通过实践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搜集和查阅与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有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2)问卷调查法:对我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况和教师引导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前期和后期)和分析,为课题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4)观察法:教师对实施课题研究前后的同一班级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做好记录,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5)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撰写案例分析、论文等,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成果。

八、研究步骤、具体操作措施

1、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负责人:李琴、顾耀清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撰写课题开题报告,进行组织分工,责任到人。

(2)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状况与研究动态。

(3)召集课题参与人学习、研讨新课程理论以及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确立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路线,划分研究阶段,选择研究方法。

(4)拟定问卷调查表,对高

一、高

二、高三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负责人:李琴、顾耀清、金勇强

(1)高

一、高

二、高三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

(2)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并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引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配合课题研究活动,积极开展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示范课”、“汇报课”、“公开课”等,通过集体研讨总结得失,达成共识。

(4)围绕课题研究,撰写相关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学心得与反思。

(5)课题组成员积累、整理与课题有关的素材、研究资料。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负责人:李琴、顾耀清

(1)整理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编辑相关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和反思等课题研究成果。(3)在教学实践中推广经验成果。

2、具体操作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基本保障。

(2)通过搜集和查阅与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有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3)通过对我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况和教师引导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前期和后期)和分析,为课题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4)建立课堂教学问题的反思机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5)通过教师对实施课题研究前后的同一班级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做好记录,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6)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撰写案例分析、论文等,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成果。

九、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认为现代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在合作、交往基础上主动参与、主动发展自主性人格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总是相对的,没有或缺乏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是不可能有效的。我们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等于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在倡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同时,并不排斥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接受教师指导的必要性。

2、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本校教学实践,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并形成策略体系,力求使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实践校本化、个性化。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策略研究定位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情感和认知参与三方面,着重探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注重情境与氛围营造、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学生的态度、情感、自信心与课堂交流间关系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层次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十、可行性分析和保障条件

1、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相关课题研究在其他学校也曾研究或正在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参与实验与研究的教师全部是来自一线的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参加过省市“九五”、“十五”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不断进行学习和培训,具有相当水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课题组成员中有4名高级教师,2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名太仓市学科带头人。(3)学校为“十二五”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和条件。

(4)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具备为实践研究的实施铺平道路。

(5)课题组内教师的团结协作是最基本的保障。

(6)专家顾问的指导可以对过程不断指正完善。

2、保障条件

(1)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研究小组,聘请一批领导、专家担任顾问。

(2)管理机制:课题组在课题组长的领导下,参与项目论证、指导、教师培训、疑难咨询、成果鉴定等工作。教科室主要负责监督指导、检查评估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表彰推广科研成果。学校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个人行为和运行过程。

(3)经费保证:学校负责投入足额资金,努力为本课题提供设备、设施、资料以及提供外出学习,进行交流的物质条件。

(4)活动保证。坚持校本培训,校本教科研,遵循科研规律,严谨研究方法,开展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创新性的研究活动。坚持以活动促研究,以研究促发展。

十一、预期成果

1、预期研究成果:

(1)使学生学习方法转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能在一定的环境中独立探究某些历史问题,树立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参与实践研究的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研究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能力素质的“高中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导引途径和策略”的方法体系

2、成果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课题实践典型案例与反思汇编、课题研究论文等。

(3)研究活动资料等过程性材料。如 高中学生有关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各阶 段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掌握情况跟踪(记录)表等

上一篇:谦虚的力量作文1000字下一篇:智能路灯项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