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24-05-30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精选十篇)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

一、设置情境, 以浓烈的感情和艺术氛围熏陶学生,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设置情境课堂的学习方式, 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要, 促使他们的认识情感由潜伏状态转为积极状态, 使注意、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最佳配合的状态。例如, 在讲解抗美援朝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时, 展示抗美援朝中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等的照片或图画, 播放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 让学生在这种充满感情色彩的环境中思考问题, 学生非常活跃, 发言积极,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情境设置, 思考问题, 搭建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 促使学生跃跃欲试, 去挖掘自己的智力, 以活跃灵感, 去观察分析新的问题。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样的情境材料和设计的问题很感兴趣, 能积极思考发言, 充分发挥了主动性。

二、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布鲁纳所说:“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事实证明:多样化地变换教学手段,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讨论法、辨析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力争使学生感到堂堂课有新意,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我们先来谈谈讨论法。如在讲解《如何评价拿破仑》时, 可以让学生分正方、反方进行一场辩论赛, 老师不左右学生的思维, 只要言之成理, 言之有据。最后, 老师再作总结性的概括。这样,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达到了创新的目的。多媒体教学法是现在及今后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在讲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 可通过多媒体打出《圆明园复原图》《圆明园残景图》等, 让学生观察、比较, 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效。如在讲解《五四爱国运动》时, 用多媒体放一些五四运动中的学生活动的场面图片, 让学生讨论五四爱国运动发生的原因, 使学生变“学”为“思”, 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加深对五四爱国运动的认识, 也使学生受到了一场爱国的思想教育。

三、改革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兴趣

考查是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措施, 也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一项主要手段。但是, 传统的考查———教师出题, 学生解题, 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并且, 传统的考查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过程,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改变过去评价主体单一的现象, 扩展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 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避免仅采用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的现象。为了与新课程接轨, 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在一些章节中采取了让学生出题的方法: (1) 对学生出题提出要求; (2) 学生自拟试卷, 教师对试卷进行审查评分, 并按试卷难易程度指定学生答卷; (3) 阅卷, 交给出卷的同学批改, 教师分别评出阅卷和答卷的得分。这样每一位学生就有了3个分数, 取其总和就是每人的成绩。我在讲完中国近现代史《巩固政权的斗争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后, 采取了这一方法, 学生非常高兴, 不仅扩展了思维, 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调动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主要指历史课外教育活动, 是由历史老师主持或指导学生参加的, 有目的、有计划的、形式多样的历史教育活动。它以历史课堂教学为基础, 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提高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讲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时,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把学生带出课堂, 深入到自己所在的城镇, 今昔对比看变化, 先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 然后组织学生演讲, 充分突出党的英明政策这个主题。在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 能使学生加深对课内历史知识的理解, 开阔视野, 扩大历史知识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为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创设新“气候”, 开辟新天地;能更好地对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炼之以言, 管之以信, 导之以行,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 要培养新一代的创新人才, 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 寻求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 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华强.历史课堂教学强化创新意识刍议[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3 (9) .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2

焦作市实验中学王金波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我们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就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新形势下,教育教学装备不断更新,又衍生出了“电灌”。总而言之,灌输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观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专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历史知识,而要注重学生对史料的探究,多方设问,加强引导。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我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刘禅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不当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以多败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会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找到答案。孩子们还提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及时鼓励学生的提问,并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激活思维,发挥想象,激活学生头脑风暴。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求新求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质疑。例如:在讲宋金对峙时,我引用岳王墓上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佞”,提出谁是害死他的真正凶手。学生们由窃窃私语到激烈讨论。很多学生认为是秦桧,有些学生则提出害死岳飞的应是宋高宗赵构,因为岳飞迎接二圣还朝会危及赵构的皇位。我看到这样的情形心中窃喜,这不就是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吗!?我就势要求同学们自己去查资料、看书籍,自己去找结论。其次,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要给学生以民主,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知识,给学生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台湾问题有了较深的了解后,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深刻的了解,也使得到了快乐,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地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讲《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写话:生活穿越。(2)小论文:我的北宋游记。(3)感受名菜:自制名菜“东坡肉”。这样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人格。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3

一、创新教育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探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与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创新型的历史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尤其要不断吸纳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能带入教学之中;还要注重培养自己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力等。总之,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通、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课堂教学中,中学历史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此同时,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倡张扬个性,反对将学生的新想法、新念头“一棒子打死”,要充分开拓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有独到的见解,充分培养其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和流畅性。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励、多一些点拨;气氛上要多一些民主,少一些专制;语言上要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打击。教师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发现自我、展现自我、推销自我。

三、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地通过历史学科本身特有的素材提倡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让学生明白历史始终是一个进步的、充满着创新的过程。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多启发指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的。

2.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思维的不同寻常性和标新立异,使学生不从书、不从师、不依常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对现行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适当向学生交代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积极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导入新视角,启发学生发现新因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时,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1)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它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它是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它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施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历史教材包含着许多创新的素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历史新课标的施行,又为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中学历史的创新教育是大有可为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变革教法,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去教育、启迪学生,及时捕捉并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中学历史教学将在创新教育中将发挥巨大作用。

历史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篇4

创新人才培养须有创新的理念与方式, 目前, 创新的价值观已深入人心, 不唯书, 长于思考, 赋予独立意识, 不迷信教师, 不迷信权威, 相信自己的独立思维, 勇于创新, 敢于标新立异,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教育。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 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 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地再现历史事件 (现象) 的存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主学习、探究, 自我完成对历史知识、意义的建构。

1.创设课堂情境,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首先寻找新旧知识的关键联系点, 运用一些能够激发兴趣的导入方式, 创设情景, 让学生带着疑问, 带着向往, 投入到学习中来。一名智慧的教师善于利用文物, 历史图片, 音乐, 故事等营造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 并善于设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 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或进行角色扮演, 或进行辩论, 或表演历史话剧, 通过再现历史的真实场景, 让学生的灵魂得到解放, 使学生能在历史的天空里自由的翱翔。

2.利用教学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授课中我们运用导学案辅助教学, 历史导学案分五部分:课题、学习目标、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和练习与检测。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 仔细阅读课文,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梳理和拓展延伸。“不动笔墨不看书”, 这是毛泽东的读书经验之谈。学生在书上就相关要点做好标记, 在疑难之处打上问号, 同时也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样才能为小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需要学生查阅资料的, 可安排学生课前完成。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自学, 了解学习进程,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教师要适时适度的进行点拨。“新课程的课堂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成为挤压与消磨学生个性的场所, 老师应学会发现和欣赏学生的缺点, 选择其带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部分, 成为学生的个性, 并充分的呵护与培养。”|

在课堂上, 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慼和行为方式。同时, 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独到的见解, 要及时的表扬、鼓励, 多进行赏识教育。

3.巧用心理暗示, 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暗示”这一术语来自西方的心理学, 它是用含蓄、间接的办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心理喑示的作用是巨大的, 不但能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还能影响到人体的心理机能。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起到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以及人体的心理机能作用, 调动潜意识, 也就是在开发我们的潜能。人需要不断地激励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一个没有受瀲励和积极暗示的人, 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 —旦他受到激励, 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 相当于激励前的三倍到四倍。

在积极心理暗示下, 孩子每一天都很快乐, 心情也很愉悦, 身心都健康, 学习只是一个副产品, 他自然而然就学好了。脑科学家研究愉悦时学习效率高, 因脑分泌物质脑内吗啡, 一能让人心情舒畅, 二能让人肌肉放松, 非常舒服, 三能促使大脑大量分泌记忆物质, 所以快乐时学习效果好。如果孩子不快乐学习, 面临唠叨、责骂、愤怒等, 大脑会分泌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 让人心跳加速, 血管收缩, 让人极易封闭, 非常难受, 让大脑停止分泌记忆物质。其效果和愉悦状态时相差百倍。

“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 教师对学生的较高期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或使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所以, 在课堂改革中, 教师对班级群体的所有成员都应抱有较高的期望, 运用积极心理暗示, 热忱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自觉转变以前对后进生的消极的低期望, 代之以积极的高期望;自觉转变以前对待后进生的消极行为, 代之以高期望的积极行为。对后进生, 教师特别需要利用青少年尚存对未来美好生活还有向往的特点, 进行积极心理暗示, 引导他学着坚强。为了家人和自己, 学生愿意去尝试, 去战胜自己的弱点, 是爱的力量促使学生成功。让坚强的“我”战胜懦弱的 ?我”, 让守纪的“我”战胜散漫的“我”等。这样, 后进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不断提高抱负水平及成就动机, 自觉努力学习, 学习成绩将不断提高, 行为将更加规范。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5

创新教育下的初中历史课教学导入法初探湖南省娄底吉星小学姚海华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对一篇新教材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两、三分钟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成功的导语,如同深深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象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

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语,多是新旧联系式,即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尽管这种形式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并被历史教师普遍采用,但是千篇一律有时就显得平淡刻板,缺乏新意,既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常常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异,创新导语的设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中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则一定会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新颖的历史课导语呢?笔者就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归纳,现就如下几种设计方法来求得各位同仁的同感。

1、疑问悬念式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板书课题,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

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2、猜谜式

在讲《秦末农民战争》一节时,先给学生出两个人物谜语:“捷报”和“太湖风光”。学生对猜谜一般兴趣较浓,教师出了这两个谜语之后,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快答案就出来了:“捷报”是陈述胜利,谜底为“陈胜”;“太湖风光”是太湖(吴)风光一望无际,视野宽广,同时“湖”、“光”又是“吴”、“广”的谐音词,谜底为“吴广”。教师肯定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后引入课题:“大家知道陈胜、吴广是什么时期的人?他们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呢?这堂课我们就是要围绕这两个中心人物来学习《秦末农民战争》。”

这样的导语,集教师的揭示兴趣与学生的思考于一体,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教学相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3、故事传说式

学生喜欢听故事,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如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时,先讲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其母亲的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成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们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用针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打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激发学生想不想了解岳飞其他的故事,顺势引入新课的教学。

4、影视课件导入

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时,运用电教手段,制作一个影视课件,集中选取一些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照片和视频,再配以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黄河愤”。

这种方式的导语,最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

5、热门话题式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如在讲《三足鼎立》一节时,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学生中正流传三国任务故事和战争故事,利用这一机会,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6、评论式

讲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把对这场战争的评论搬到了讲授新课前作为导语:“法国有个著名的作家叫雨果,他是一位正直的法国作家,他曾对英法侵略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暴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形象的描绘:‘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抱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箱子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的这些话,表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对英法等侵略者无比的愤怒和强烈的控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场战争,去声讨英法侵略者的罪行,去总结它留给后人的教训吧!”

这种导语,不但使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这场战争,而且在上课一开始就使学生接受了爱国注意思想教育,达到了知识传授和德育渗透的双重效果。

7、图解式

讲授《美国独立战争》一节时,拿出一张美国星条旗图案,演示介绍说:“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它有十三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五十颗白色的五角星,这五十颗星代表着美国现在的五十个州。但在美国最初的星条旗上,却只有十三颗白色的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美国独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十三道条纹和十三颗星就代表着当初发动独立战争时的十三个殖民地,也就是美国东部的十三个州。因此,星条旗就与美国独立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记载着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

由此导入新课,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谓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住了,进入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 审美教育 创新精神

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说:“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正由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的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培養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即优化非智力因素,一直是人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探讨的课题。根据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

首先,这是由审美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总之,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①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其次,这也是由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的方式,是以坚韧不拔的方式还是以畏却退缩、望而生畏的方式,是以勤劳的方式还是以懒惰的方式去干,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要使学生去想学,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去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二、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三、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改进历史课堂教学 实施创新教育 篇7

一、坚信学生中蕴藏着创新能力, 及时助燃创新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知者。教师应以教材为媒介, 设计适宜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想方设法搭建舞台, 为学生展现创新精神的表演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师要全神贯注地仔细观察, 调动全身感官去搜索、捕捉学生创新精神的火花, 并不失时机地吹风助燃。讲“唐朝农业的发展” (人教版) 时, 请一名学生按图叙述筒车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该生提到筒车上面斜绑着许多竹筒。可课本上没有“斜”字。他说:“我感觉只有‘斜’绑着的竹筒, 才能正常地取水、兜水、倒水, 课本叙述不够准确”。后来, 我查阅了资料, 在刘献庭的《广阳杂记》上找到了答案, 说明该学生是对的。我对学生们说:“李同学超越了课本, 向课本挑战成功, 其他同学也一定能行!”“拨这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历史课被一朵朵创新的火花点缀着, 大放光彩。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 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大胆生疑

尊重学生的个性,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办成开放式的课堂, 可以解放学生的思维,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 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学贵有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生疑好问是学生的天性。爱因斯坦、牛顿、瓦特等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从思考一个个小疑问开始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及时质疑, 激发其求知欲, 及时说出其奇思妙想。在学习南北朝文化中的《木兰诗》“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诗句时, 突然一女生站起来问:“老师, 这句诗有误, 过去女人从小裹脚, 怎能认不出木兰是女郎?”我当时愣了, 后来找资料知道女人裹脚是从南唐开始的, 于是及时表扬了那位学生。

三、引“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入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深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 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 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他们的情感激发出来。每一课教学中都需要情感的激流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冲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撞出其创新的火花。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与渔, 不如授之与欲”。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创造性智力, 也需要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 培养其学习兴趣, 乐在其教, 乐在其学。

四、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现实生活中, 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不止一种,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教学中, 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对传统求同思维的挑战。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在历史课堂中, 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训练的同时, 应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 让学生依据现有知识敢于大胆想象, 敢于标新立异。求异主要源于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而思维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开始。伽利略由于对“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世界”这一修道院老师的求异, 才有了天文望远镜的诞生;李四光由于对“中国贫油论”的求异, 才有了大庆油田的开发。

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仅需要他们掌握丰富的知识, 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挖掘和培养。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历史教师, 我们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 而是要让他们从历史中学会思考, 并进一步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浅谈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 2004 (8) .

[2]香港历史教学思维训练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 (1-2) .

激励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刍议 篇8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激励教育,教学创新

激励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是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摩擦出来的智慧火花。在枯燥无味的历史教学中,激励教育无疑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开拓学生兴趣点的首要选择。激励教育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挖掘其潜藏的内在学习动机,对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激励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以期达到中学历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目的。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励教育的可发展性

激励教育作为从历史教学中因时而生的新事物,诞生于传统历史教学的母腹之中,摒弃了传统历史教学中消极的、陈旧的东西,吸收了其合理因素,并彰显出传统历史教学所不具有的生命力。因此,激励教育是具有可发展性的新事物,具体有以下三点:

1.与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相比,激励教育更适应当前历史教育的大环境。从提倡素质教育以来,学科教学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分数和素质究竟孰轻孰重。在高考尚且不能废弃的今天,考试的模式和范围因时因势地做出了变革,不再是纯粹的书本考试,而是侧重于对个人综合能力的测试,继而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增加。与此同时,激励教育因时而行,它以立志从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着眼点;以学生个体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为依据;以人本主义发展观为切实立场,既彰显了激励教育在现在历史教学模式中的夯实基础,又证明了它在历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历史教学发展道路上不可忽视的强劲力量。

2.激励教育更符合当前中学生们对历史教学的需求。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处于危险的临界点,学生和教师之间很容易产生教与学的矛盾。好的教师,会在这特殊的时期用合适的方式和情感去帮助学生迎接来自青春期的挑战。激励教育,从中学生的视角出发,以他们为感受的主体,是更加贴近学生内心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刚柔并济,把教师与学生统一到一个立场上,用一双眼睛看世界,一个心灵悟人生。在历史教学中,激励教育倡导暂缓知识的硬性灌输,缓解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厌烦和抵触情结,主张把历史课堂上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化简为一,用贴近中学生思维的方式,猎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挖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修正传统中学历史教学在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用激励教育的方式借力打力,让中学历史教育在激励教育的改革下越走越远。

3.激励教育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更符合历史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素质教育,是历史学科教学为适应当代教育模式下的产物。当前历史教育发展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历史智力的开发、个人的学习习惯及健全的人格培养等方面都有着迫切的需求,而激励教育就是满足这个需求的一条阳光大道。它强调动机的重要性,明确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机是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的具有长远意义的目标。激励教育的着重点不只是在于眼前学生的历史成绩,更是关注于未来学生的整体发展。内在动机的养成,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看法和学习习惯,对于历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励教育运用的重要性

中学历史教育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知识考取合适的分数,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是表达的文化。激励教育专注于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看护,是中学历史教学中颇具深远意义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益于促进中学生历史学科成绩的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节奏太快,过程枯燥,给学生留下个人反思的时间太少,如此一来,堆冗苛杂,造成中学生心理上的厌烦感,动辄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大大降低中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激励教育力求从根本上塑造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对学生内外动机的挖掘,让学生发现历史学习的乐趣。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及对历史学习的需求,带领他们学习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目标并督促他们实现目标。长期如此,可从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帮助他们在应试教育中有效提高历史成绩。

2.有益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激发和鼓励的教育,在充斥着激励教育的世界里,学生没有三六九等,老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教育能真正做到不放弃不抛弃。在此期间,教师的唯一职责就是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帮助迷茫的学生放大自己的闪光点,做独一无二的自信的自己。其实,中学历史教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是在千万学生迷失了自尊自信且自暴自弃之时,似乎只有激励教育能让教师做到绝不放开他们的手,它让教育者明白:一旦放开,教育就会更难了。激励教育让老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也让学生更加理解老师,它以人为主题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3.有益于促进历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新时期新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在今天来说其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的眼光要长远,树人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历史教育更是如此。学习历史就是学习文化,它囊括人类发展的全部精华,因此是教育所不能忽视的一门学科。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育者就需要把历史学科的精髓发扬光大,不仅仅是局限于当前应试教育的要求,更是要为未来学生们的教育发展前途做进一步的考究。激励教育就是带动历史教学活性发展的有力武器,运用得当就可以促进历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让历史教育接受者终身受益。

三、激励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岁月的一朝一夕,都蕴藏在每一段寻常的生活里。故,激励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发挥所长的每一个细节都隐藏在平常的生活中,以最朴素的姿态,挥洒最热烈的情感。现实教学中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都有可能发挥着关键的激励作用。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合理运用激励教育,具体如以下三点:

1.正确对待内外动机。中学生是一群处于“心理上断乳”时期的青少年,单凭分数、奖品这类的外在动机满足不了他们现在发展的需求,而兴趣、信任这类的内在动机对于他们的发展能够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外部动机激励学生改变行为的时效性十分可观,但这种改变只是暂时的并不长久,内部动机的激励作用恰好能够弥补这一缺陷,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激励学生来说是最适宜的。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双管齐下,但尽量以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知识点塑造一个历史场景(这个场景一定不能超出学生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身处其中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才可以改善他们面临的情景,且在学生得出答案时积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的胜任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内部动机巍然矗立,再定时辅以知识测验、奖品鼓励等外部动机的吸引,激励教育的功能将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2.合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由于教师相信并鼓励一个学生,而引起该学生在成绩上的增长。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是学生产生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的榜样作用在此期间尤为重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投入程度。不能一味地批评,否认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即使结果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在学生努力的这个过程当中寻找闪光点,告诉他们你对下一次他们成功的期待。给予学生一个积极的期望,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刺激他们在历史科目上获得更好的成绩回馈自己。

3.用好奇心引发最佳唤醒水平。最佳唤醒水平表现为:行为兴奋的、感兴趣的、为学习做好准备的,在日常历史教学中的创造尤为重要,好奇心就是创造它的一把利刃。历史学科之所以被学生认为枯燥无味,就是因为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没有抓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太复杂的实物,比如一些高深的史料传记,超出了学生们的认识水平,学生缺少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就会主动放弃对该实物的追逐;而太简单的东西,如学生们很熟悉的历史事件、人名、地名等,就会很快被学生忽略不做更多深究。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一些新奇的、在中学生理解能力之内的新视角,勾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最佳唤醒水平,让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总之,历史教育是人文的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要应对考试的需要,还是对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意志的培养,激励教育是应对当前颇为适合的一种创新性教育手段。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紧激励教育这面大旗。

参考文献

[1]赵国祥.管理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姚海林,张厚粲,译.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闵廷均,钟金贵.理念·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育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高中历史教学合理渗透创新教育浅探 篇9

一、夯实历史知识基础, 设计恰当的情境教学活动

历史客观记录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开展创新教育要保证历史知识的真实性, 保证不会破坏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则。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 历史教师可以把创新教育的关键放在教学方法的改变上。

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一改传统的“一言堂”模式, 把死抠课本的精力放在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和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感受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真实内容去设计一些相对活泼、生动、有趣又适合高中生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情境体会到犹如身临其境, 并引导学生对情境活动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 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感悟, 继而从中总结出自己所探寻到的历史知识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和正确引导,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在设计情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字, 每次添加内容要适可而止, 千万不能过于繁杂, 否则便会影响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分散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精力, 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二、以人为本, 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创新教育不仅是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还包括课堂氛围的创新营造。传统的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主角, 整节历史课下来, 都是教师在按照教材进行“填鸭式”的灌输, 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机会, 处于压抑、被灌输的地位。近年来新课标一直在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关键作用是引导。只有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挖掘学生掌握知识的潜力和对知识的创造力, 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都是平等的。高中历史教师在面对全体学生授课的过程中, 对每个学生都要平等对待, 要做到不娇宠优等生, 也不排斥学习差的学生。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要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一个民主、团结、和谐、平等的课堂。

三、坚持实事求是, 遵循科学的创新原则

历史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教师在教学高中历史课程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倡导创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我们在享受进步成果的同时, 绝对不能因为某种教学需求向学生传授错误的历史知识, 绝对不能肆意歪曲历史事实。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并相互联系的。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历史表象背后, 实际上存在着由历史发展线索构成的经线, 以及与政治有关的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编织的纬线, 每个人对同一件历史事件往往存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尽可能看到历史的所有真实现象, 然后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历史知识和现象, 独自地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和比较, 最终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变不科学落后的历史教学方法, 融入创新教育已经是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必然趋势。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但是对于作为教学引导者的历史教师而言, 无疑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 需要教师与时俱进, 更需要教师的精心、细心和耐心,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才能掌握正确的创新教育方法。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 教育改革以创新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趋势已经成为共识。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夯实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与开展情境教学, 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遵循科学的创新原则来合理渗透创新教育。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教育,逻辑,真实,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编.高中历史教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雷建军.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高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3]乔立梅.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浅谈创新教育下的初中历史学法教学 篇10

一、综合学生发展及历史学科的各种要素, 学法内容应从以下层面确定

1. 从课程目标层面上看, 学法就是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

首先是学习历史事物的方法, 即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及基本线索的方法。其次是发展情感和健全人格的方法, 具体包括: (1) 增强历史责任感的方法; (2) 形成正确国际意识的方法, 如看待国际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方法; (3) 形成健全人格的方法。最后是提高能力的方法, 具体包括: (1) 掌握创造性学习的方法, 如掌握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法; (2) 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 (3) 掌握表述历史、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从教学内容的层面上看, 学法就是使用教材的方法。

根据初中历史教材的构成要素, 使用教材首先是使用目录, 利用目录揭示课题间的联系, 形成每册教材宏观的知识体系;其次是掌握正文的方法, 即阅读教材的方法: (1) 利用图表、文献等直观材料掌握正文内容的方法; (2) 概括核心内容, 以点带面掌握正文的方法, 如学生可以把某课的内容概括为“一、二、三”等要点; (3) 列大事年表的方法;最后是使用习题的方法。

3. 从教学环节层面上看, 学法内容就是预习、上课、复习的方法。

预习是教学中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超前性自主学习, 浓缩了学习的全过程, 学生预习实质是学法的自我操作。课堂是学生掌握学法的主阵地, 而课后的复习巩固, 是学生自己利用课堂掌握的学法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

二、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和观念, 与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相结合

1. 教师由“传授型”向“导向型”转变。

课改之后, 老师的角色更多的像一个导演, 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学习, 教会他们如何学习, 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 由“专业型”向“综合型”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 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和其他学科, 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 突破学科的封闭, 使各学科相互渗透, 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的内容, 有计划地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四节活动课, 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 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与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 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 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在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和观念的同时, 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该改变

1. 自主 (参与式) 学习。

新的课改要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布置的作业是诸如观察、制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在活动课上放手发动学生, 从组织、主持到课程的实施都交给学生, 老师在旁边协助;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当中等。

2. 合作学习。

在新的课改要求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 交流学习心得,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课中, 要求学生分成小组, 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 在共同的任务中有个人的责任;小组的成员要积极地相互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 这种合作的学习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学习。

3. 探究性 (创新) 学习。

在新的课改中, 特别强调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 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 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

总之, 在新的课程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着根本性转变的今天,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重要, 愿我们能转变观念, 充实自己, 迎接挑战。

上一篇:报纸印刷企业下一篇:丙烯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