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

2024-05-03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通用7篇)

篇1: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

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中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历史科学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中学历史教学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是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历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有可能形成和完善,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真诚关注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其次是是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识教育,往往存在逆反心理。高中生的道德动机是由其道德需要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它包含着那些与道德有关的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因素,对高中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激发、强化、调节、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中生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主要求强烈,自我表现欲望旺盛,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不大尊重别人的意见。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不良因素,诸如网络、消极群体、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信念的影响逐渐加大,导致学生对传统道德如忠孝节义等内容的不感兴趣和道德意志的脆弱,容易受不良道德的侵蚀。因此如何进行理论、实践、行为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当务之急。

再次是对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求。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应有贡献。

(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而这一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在人类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可尊可敬的优秀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他们的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荣耀、民族的骄傲。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极其事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中学历史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正面诱导和情感熏陶相结合。

历史道德教育内容总是离不开历史史实,史实是直观的,但其可提取的道德价值是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历史应以对事实为基础的评价启迪人、教育人,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同时,历史教育不可能象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它的育人功能往往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书本中的文献材料、图画、地图等进行声情并茂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感。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语言要悲愤、低沉,且要深沉有力,利用书中图片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当时国力衰弱的沉思,从而让学生树立振兴中华民族、发奋学习的远大目标。再如讲述祖国“四大发明”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直观教学

历史是真实的,也是过去的,如何把过去的东西再现,让学生从历史环境中去感悟历史,升华情感,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授,同时也离不开一些直观教学,如图片、表格、视频、书籍,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革命根据地。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直观教学。如在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时,我向学生展示了秦始皇陵的视频和一尊秦始皇陵陶俑,便于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讲述五四运动时播放视频《我的一九一九》,使学生能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深切体会当时落后挨打之下的学生爱国热情等。

(三)、比较法

“读史使人明智”,但前提是我们要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做客观的评价,而这种评价经常使用比较法,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道德评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一是要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二是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和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如邓世昌;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如叶志超。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思想道德素质是主要的素质,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既符合历史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篇2: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

揭阳华侨中学 沈绵绵

[摘 要]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历史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应着力探索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途径,挖掘历史中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

[关键词] 中学历史 道德教育 中学生

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中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历史科学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中学历史教学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是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历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有可能形成和完善,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真诚关注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其次是是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识教育,往往存在逆反心理。高中生的道德动机是由其道德需要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它包含着那些与道德有关的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因素,对高中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激发、强化、调节、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中生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主要求强烈,自我表现欲望旺盛,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不大尊重别人的意见。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不良因素,诸如网络、消极群体、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信念的影响逐渐加大,导致学生对传统道德如忠孝节义等内容的不感兴趣和道德意志的脆弱,容易受不良道德

篇3:中学语文教学中道德教育简析

一在讲授课文的导语中渗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授课前, 准备一个比较好的导语, 那么学生就可能很快地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进而被课文内容所感染。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案设计导语时, 精益求精, 吃透教材当中对德育教育有关的内容, 以导语的巧妙运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在作者生平中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作者都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 从作者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 屈原为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冒死劝谏国君, 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李白不畏权贵, 在皇帝和贵妃面前戏耍权臣高力士和杨国忠, 让他们分别给自己提鞋和研墨, 使当时权倾一时的奸臣丑态百出, 凸显了李白面对权贵的傲气和不屈, 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等等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 要充分地准备好关于作者的素材, 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搜集整理资料, 不断积累。

三在作品背景介绍中进行德育渗透

结合背景, 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渗透。如教学朱自清的文章《荷塘月色》, 作品写于1927年7月, 当时大革命刚刚失败, 全国处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气氛中, 作者对现实不满但又看不到好的出路, 在中和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 “乐得暂时忘记, 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 如果脱离当时写作的时代背景, 用单纯的荷叶、月色这些景物来讲述文章, 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在半夜不睡觉, 心中“颇不宁静”。教师应提前给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为讲解《荷塘月色》蓄好势, 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在特定时代像朱自清一样的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 他们对国家黑暗的现实不满, 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出路, 于是作者在夜深人静时出游荷塘, 对待象征圣洁、光明的荷花、明月, 赏心悦目, 借以消除“不宁静”的心情, 也就是内心的淡淡忧愁。这样的德育教育渗透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学习一篇好的文章, 仿佛是在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作者在文章当中所渗透的思想情感, 必然会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接受, 因而在阅读文章时, 就有必要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去认真体会。但由于学生社会阅历不足以及对于某些问题认识比较肤浅, 也就不能够深刻地理解作者文章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文讲授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读出文章的深意。

五在学生写作课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作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写出的作文才有“骨力”, 才能感染和教育一部分人。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 但更需要进步的思想与崇高人格。”在这一点上, 鲁迅先生做到了, 正是他自身所具备的高尚品格和进步思想, 才写出了许多深深影响后人的传世佳作。一篇内容健康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时, 首先要对所教文章的思想内容有足够重视。要让学生真正明白, 文章的内容才是“根”, 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 不能够仅仅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如果学生想要自己的作文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那么学生就应该被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另外, 在评价作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 那么学生之间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除了以上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理解文章句意、课后练习、朗诵课文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

总之, 以上的观点仅是个人在长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真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语文德育教学有所帮助, 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摘要:德育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 经常使语文教学出现错位, 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很容易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出现偏差。如何搞好德育教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笔者通过在语文德育教学中一些感悟, 与读者一起交流与探讨, 以期达到更好地服务语文德育教学的目的。

篇4:高中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

现在,随着学校教育对道德教育反思的深入,越来越强调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所以,采取不同措施强化不同形式的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取向。学校要由小学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教育。初中开展“尊师爱生文明礼貌行为”教育,用学校的广播、橱窗、黑板报、活动课等宣传工具进行实例宣传,制定相关的科学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管理的教育方式。可以说,经过小学、初中的德育教育,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已经形成。高中是道德标准的强化时期,高中生已有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但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他们以往形成的道德观念往往会被现实所左右。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深化学生的历史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把德育渗透其中。

历史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优秀人物、优秀事迹、优秀思想等都是我们拿来直接教育学生的典范;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历史责任感的教育都将通过学习最终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在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努力探索提高道德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挖掘历史学科中丰富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实例,使学生在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生活、处事,做人,以达到德育的目的。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高中历史教学三维设计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的设计充分体现德育教育的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出:“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新课程标准中还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学生要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设计中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和可实施性,努力运用好这个情感培养的环节。

例如:“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一课,本课内容包括四大发明和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等方面的科技成就。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要体现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内容

高中历史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在人类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和一个个令人尊敬的优秀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如岳飞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民主革命者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这些鲜活的例子都是道德教育的有力典范。我们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更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还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

在教育内容上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认识道德的批判与继承问题。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下的道德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例如:封建社会的道德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其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等封建的伦理关系;资本主义的道德是利己主义,其道德行为表现为金钱万能、唯利是图、享乐主义等。这是应该予以否定和批判的。所以,在德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批判地继承,在吸收传统道德中有利于社会需要的部分的同时,帮助学生批判和克服现实生活中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正面诱导和情感熏陶相结合

道德教育內容总是离不开历史史实,史实是直观的,但其可提取的道德价值是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教师应准确而恰当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传统美德,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同时,在历史教学中不可能像政治学科教学那样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它的育人功能往往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历史教师情感丰富、真挚的讲解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与教师产生感情的共鸣。俗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书本中的文献材料、图画、地图等进行声情并茂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如在讲述日本侵华时,语言要悲愤、低沉,且要深沉有力,利用书中图片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当时国力衰弱的沉思,从而让学生树立振兴中华民族、发奋学习的远大目标。

(二)直观教学

历史是真实的,也是过去的。如何把过去的东西再现,让学生从历史环境中去感悟历史,升华情感,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授,同时也离不开一些直观教学,如图片、表格、视频、书籍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和一些历史古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直观教学。

如在讲述文艺复兴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薄伽丘的短篇小说《绿鹅》、彼特拉克的诗歌《万籁俱寂》、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和拉斐尔的画作《西斯廷圣母》,便于使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体会当时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讲述五四运动时,播放视频《我的一九一九》,可以使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深切体会当时顾维钧力争国权、学生维权示威的爱国热情和弱国无外交真理的感悟,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国努力奋斗的斗志。

(三)比较法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但前提是我们要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做客观的评价,而这种评价经常使用比较法,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道德评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一是要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二是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和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

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

篇5: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施

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道德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而言之,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一、当前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制约性

1. 学校缺乏德育工作方面的考核制度,认为体育课只需要锻炼身体就行,完全没有意识到体育课具备德育培养功能。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任务未能很好的落实。

2.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置过于空洞和泛化,教育目标过于抽象,不具备现实指导意义。

3. 道德教育教学形式过于简单,即以教师为主体,实行“满堂灌”。在体育课上同样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存在“我讲你听”的单一道德灌输模式,“你讲你的,我做我的,互不相干”。

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通过梳理有关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几个方面,即竞争精神、规则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感及意志品质。

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发展”。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互助合作,使其符合时代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

2.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项目众多,每个项目的参与方式千差万别,参与者本身也必须遵从不同的规则,体育教学也就成了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渠道。

3. 团队精神是指团队为完成某既定目标而需要实现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这就是团队精神的价值,也是集体项目的价值所在。

4. 责任就是指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以及承担的职责。在体育教学中,在传授体育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亦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的概念并非一次两次就能形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尝试、反复的磨练才能建立。

5. 意志是人本身能够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去实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能动关系的反映。在体育教育学习中,当老师提出明确的目标,可激发学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促使学生增强意志,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体育教学中不同项目的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1. 田径又称为“运动之母”,各部分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是不同的。快速跑(短跑)可以培养珍惜和节约时间的观念和习惯。耐力跑(中长跑)培养坚强的意志,预见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锻炼中不断克服“极点”,以及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念。跳跃(跳远、三级跳、跳高、撑杆跳高等)与投掷(铁饼、标枪、铅球等 )可以培养勇敢、冷静、果断、自信、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 球类运动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足球被称为“天下第一运动”足可以说明其的受欢迎程度,其可以提高交往与合作能力,重视比赛、尊重对手的意志品质。篮球对培养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作风、团队精神具有重要价值(NBA的很多明星是中小学生崇拜的偶像,其中很多也有励志作用)。排球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學会尊重对手(中国女排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案例)。乒乓球、羽毛球可以培养沉着机智、冷静分析的品质。球类项目集体性强、竞争性强,比赛要求高度配合,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

3. 体操、健美操等节奏韵律感项目,可以培养不同的道德品质。体操讲究耐心、冷静,团队合作等品质。健美操能塑造优美的身体姿态,陶冶性情,发展健康、活泼等心理素质,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美的情操。

体育教学和德育的结合,其应用了非一般的体育教学方法,也应用了非一般的德育教学方法。学者孙振武指出,现代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所代表的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和情怀是学校体育和德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创新之举。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别。如果把一般的德育方法生硬的搬到体育教学中,就难以发挥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功能了。

篇6: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

一、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

当下,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与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施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教育功能尚未很好地发挥出来,很多地方存有缺失。“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一重要的体育教学目标,实际执行操作起来力度明显不足。

1.重视不足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主导性表明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体育教师自身如若没能很好地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那对于学生来说,将是一项重大损失。学校政策也是一个不容小视的重要因素,学校的政策、制度及其考核体系都将会对教师形成无形的指示,对学生起到约束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客观的、正确的教学意识。如果学校领导或者学校政策忽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那么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放松对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如若忽视体育教育的德育功效,即使教师再努力地引导,也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由于以上诸多因素,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一直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2.目标泛泛

一直以来,学校更注重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高层低的教育,往往忽视对学生的一些基础教育——德育教育。由于学校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那么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目标终将会变为一种口号,而且也只能成为一种口号,不会有任何实际的功效。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一直强调的是如何通过体育来使得学生达到强身健体、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之目标。此种目标实在是泛泛而谈,对学生的德育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执行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体育教育中,德育教育分离自然也就有了可趁之机。此外,道德教育目标略显抽象,实际操作性差,不利于很好地融入到体育教学实践之中。

3.内容空洞

一直以来,教育界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政治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思想政治教育中涵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但是,道德教育也不能完全被思想政治教育所取代。学校一味地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的政治倾向,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殊不知,长此以往,只会导致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和政治化倾向过度。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但道德教育也不容缺失。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时候像是一种大的风向标,指引学生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道路,少走弯路,以便快速前进。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故而这也就成为了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此目标过于空洞,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执行起来较为困难。

4.方法单一

“教育”之所以被称之为“教育”,必须涵盖教人知识和使人从善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在现行的道德教育上,“教”和“育”分离,过分强调“教”,忽视“育”。一味地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直接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成效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入道德教育一直是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课题。体育教育与道德教育脱离现象普遍,尽管外界一直呼吁将体育教学中融合道德教育,但终究只是一种口号,执行者甚少。另外,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方法单一、生硬,也是导致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收效甚微的一大关键因素。

二、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成因剖析

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现状,其成因剖析来看,是由多方面造成的,下面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剖析。

1.德育目标执行力度不够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当下,虽然有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提出道德教育的目标,但是执行力度明显不够。有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标准中甚至未提及到道德教育。体育教师还是更多地关注于学生体质、技能方面的提高,从而忽视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教育和提高。由于德育目标没有被明确提出或是没有被细化,导致教师执行力度不够,这也成为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大缺失。

体育教师在制作教案的时候,忽视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和目标,只是把它当成一项既定的任务,没有结合创新思维,进行缜密的设计,完全是放任自流态度,这也是导致德育目标执行不力的一大重要因素。

2.教师德育能力不足

体育教师德育能力不足的成因在于,体育教师在入职前的学习期间对今后体育教师素质结构存在误解,漠视其他学科知识的补给,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知识结构不均衡。学校招聘体育教师考核标准也忽视了道德修养这一指标,进入工作岗位后,体育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加强德育知识的学习和补给。“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是目前多数学校评定教师的标准,但是对于体育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只重视工作业绩、运动能力和出勤率三个方面,淡化了师德修养这一重要指标,而且学校缺乏体育教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激励机制。在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面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一些体育教师总是感到“无从入手”,自身没有能力和办法去应对问题,而是回避这一领域的教学,从而导致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难以落实。

3.德育效果评价标准不明确

德育评价有其困难性,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品德行为具有动态性,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二,品德表现存在主客观间的矛盾;第三,思想品德影响具有多元性,不只是单纯的某一方面努力的结果。这些因素在无形之中增添了德育效果评价的难度。由于缺乏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效果评价标准体系,体育教师的德育工作也就很难进行评价与比较。没有明确的德育评价标准体系的监督,体育教师自然会放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造成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缺失。

4.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缺失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相关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学工作者思想上的认识有关,他们缺乏对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足够重视,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对“健康”理解片面,注重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忽视学生精神层次的健康。

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偏执地认为,体育教学只要达成学生强身健体的目标就是成功的,至于德育工作,不是核心部分,可以忽略不计。更有甚者认为德育工作是德育教师分内工作的事情,与体育教师无关。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和理解上的偏差,从主观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错误的引导,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5.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整个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它离不开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大环境三部分。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外部环境因素都对学生德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因素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社会大环境对学生德育有着较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越发显得深刻。学生虽然身处学校之内,但是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他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学校德育工作完全排除社会大环境因素而独立存在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无形中给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困惑。

参考文献

[1] 魏王勇.参与体育与人的道德发展.体育学刊,2003(4).

[2] 吴飞.体育道德主体相关理论.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3(3).

[3] 李江.新形势下加强体育道德教育的思考.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

[4] 熊文.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多维审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

[5] 杨荣.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及其启示.教学与管理,2007(4).

(责任编辑 王 颖)

篇7: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美德;新课程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日益凸显。网上叫卖出租孝心、见义勇为身亡获救者却漠然等现象在舆论宣传下引起社会的轩然大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民族传统美德的缺失,警醒我们重视建设中国新文化,重塑中华民族精神。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对此,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一、立足课堂,结合课本素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学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涉及能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素材,教師应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寓传统美德教育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教师就可以利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让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认识,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教师可通过对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前辈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奋斗不息的革命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延伸课堂,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深化传统美德教育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新课改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

例如,通过“孔孟之道——孔子和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的研究,能使学生了解并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再如,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汇——儒家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潮之比较”“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我身边——儒家思想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立孔子塑像缘何惹争议之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和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

在校本课程开设中,内容是开放和弹性的,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可通过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质疑辩论、编撰历史剧、参观历史遗迹或博物馆、纪念馆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学生独立或组成小组学习研究。最终还能让学生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加强历史教育中的传统德育渗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在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网络时代的生活必然有网络时代的教育。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展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开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线阅读专栏,通过“优秀传统美德事迹”“名人传记”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建立传统美德专题论坛,学生通过论坛可以与教师交流,通过网络来获得帮助与指导;开展以“宣传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的电子作品竞赛活动,在收集材料、分析、制作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识。让学校网络教育平台真正成为新的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形成新一代的网络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历史教学中注重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只有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传统美育素材,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历史教学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上一篇:月如霜梦怎舍得我心伤的伤感散文下一篇:全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