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

2024-06-25

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精选十篇)

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 篇1

一、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掌控着教学的意向与举动, 学生只是被加工的对象、被灌输的容器, 阅读主体地位缺失, 并没有成为真正的阅读者。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提出“尊重个性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这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充分放权, 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与精神状态, 影响学生学习参与度。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缓解疲劳, 激发热情,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阅读角色。教师要以微笑面对学生, 以和蔼的目光、亲切的眼神、端庄的教态进行教学, 将自己真挚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增强教学亲和力, 使教学氛围一片和谐。二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自己的个性化、自觉化行为, 而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的同一化、被动的学习。在阅读时, 学生所考虑的不是教师要我做什么, 而是我要做什么, 这样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理解来阅读自己所感兴趣的段落,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阅读是自己的认知行为, 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积极阅读, 快乐阅读。这样更能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与个性化, 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 挖掘学生的潜力。

二、发挥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 发现的基石, 创造的源泉。个性化阅读更加关注学生阅读的个性。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 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批判意识。我们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 勇于质疑, 敢于挑战教师与权威, 敢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 让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成为教学的亮点。具体来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鼓励学生质疑文本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与观点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 暴露学生思维全过程。二是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观点。在讲解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己的观点, 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体现, 都可能闪现着学生智慧与创新的火花, 是提高学生阅读创造性的重要契机。当然, 教师在阅读活动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要为学生营造勇于质疑、敢于发表的民主氛围, 同时还要得当评价, 以保护学生质疑的信心, 增强学生质疑的勇气, 使学生以更大的动力来进行学习。针对学生的质疑不管正确与否, 教师都要对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加以肯定, 对的加以表扬, 鼓励学生再接再厉;错的要加强引导, 让学生重新进行思考, 来自行修正自己的观点, 重新提出具有价值性的问题。

三、体现学生阅读的体验性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生虽小, 但却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 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正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基础。因此,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将学生限定在条条框框内, 而是要体现阅读的体验性, 让学生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 得出不同的见解, 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这些不同的见解发表出来。这样就会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 就会产生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 使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更愉悦、学生思维更活跃, 使教学处于多向交流与有效互动中。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我让学生阅读课文,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对“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的理解。学生积极发言, 说这句话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这句话给予了儿子莫大的鼓励与信心;我们要像父母爱我们一样爱父母;我们要好好照顾父母等等。还有许多学生列举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细节。这样的阅读并没有局限于就文本来解决问题, 而是将之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以文本为本, 同时又超越文本。这样既达到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提高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开拓学生阅读的广泛性

正所谓“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课堂有限的阅读时间与空间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我们要在搞好课堂阅读的基础上, 向课外更为宽广的阅读空间延伸, 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内容、更多类型的报刊书籍, 将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技巧等充分运用其中, 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见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 提升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获得身心愉悦发展, 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把阅读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内在需求。要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关注。教师与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以及网上的美文, 有精力的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 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榜样, 有激励作用, 同时也是一种监督, 可以使小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篇2

厦门市集美区李林小学廖步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对于现行的阅读教学是一个挑战,它更加注重学生这一阅读的主体,更加注重阅读实践。那么教师如何来认识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呢?

一、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全新理念。

1、阅读就是生活。

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读书能沟通人世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息信;读书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吸取精神营养;读书能发展人的语言和阅读能力。而这一切都得读者自己去理解、感受、体悟,因此,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已的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说的那样:“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人们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

2、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就是主体,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阅读就是学生读自已、读生活。这样,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与机械训练来实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不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构建起属于自已的、富有个性的阅读行为,才能获得精神的享受。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和引导学生阅读。

3、自主阅读和聚生命力。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认为,阅读本来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阅读的过程还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加工,将文本具体化,并进行作品的再创造,成为自已生活的一部分。个

性化的阅读行为有许多意义,而学生的自主阅读才是其第一要义。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不加外界的参考、解读、灌输,这是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先决条件。

二、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培养原则。

1、宽松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之中。试着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怎能开展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因此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基础,这里的宽松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让学生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自主阅读才有可能,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才会积极思考、主动质疑,才会体验真情、再创生活。

2、选择性原则。

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当学生自己选择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在阅读一篇课文时,如果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那么学习热情就会格外高涨。尤其是一开始接触文本,教师少一点所谓的指导,允许学生围绕阅读目标自主选择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参考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3、整合性原则。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动态过程中,会调动和整合自已的知识和经验,对阅读内容作出最为个性的反应,并且建立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以及同伴的合作,就是较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调动、善于整合,以丰富学生个体的情感和认识。

4、差异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要求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阅读实践的过程和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体悟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培养策略。

1、解放学生的“嘴巴”,让阅读教学释放学生的思想火花。课堂上如果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就是阅读实践要在教师指导示范下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独立地读。课堂上要有各种形式的读,譬如有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有大声读、轻声读、默读,特别是以感情来朗读、诵读,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理解和学好课文的基础,学生的思想火花只有在阅读中才能释放。试想课堂上没有读书声,哪来的个性体验。

2、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乌申斯基曾说过:“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实验发现:阅读过程中,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全部用于思维。因此解放学生的“嘴巴”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自读,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自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地寻找答案,并独特地对课文的内容(包括字、词、句、段、篇)进行细细品味。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阅读实践有着个人特点,其阅读思考的角度、感受、体会是不会一样的。教师要在学生阅读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3、重视学生的“交流”,让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上听不到学生朗读的声音,听不到学生交流、表达的声音,更不要说那种争先恐后的发言场面。这是新课改面临的一个实际的、并且最难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理念和教师的教学习惯。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只有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大胆培学生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同时培养思维、完善个性。

在《阅读的技巧》一书的前言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是读者积极的活动过程,读者带入这个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人从课文中获得的东西更重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也是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的舞台,让学生说个充分,说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说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明天。

4、尊重现实的“文本”,让阅读教学再创学生的现实生活。

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成文现实和时代背景,都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或多种思想、情感。

阅读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同时又是学生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环境相差不大,学生的这种对文本的阐述和反应,应该是更大范围的认同,而不是一种纯主观、纯主体的反映,学生不可能想怎么样阅读就怎么样阅读,想怎么样理解就怎么样理解。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同时,也要强调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尊重课文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中的人文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生   个性化阅读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146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学会阅读的主要途径,也是使学生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营造愉悦的阅读氛围,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最终阅读教学才会精彩纷呈。

一、丰富文化底蕴,注重人文引领

一位知识渊博、睿智、文学素养较高的教师,在学生心中就是一面旗帜。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断地读书学习,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提高自身文化及专业素养。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教师,喜欢读书,平时谈话不会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上课前,她都要精心地准备课件,力求把每一节课都上得活色生香,激情昂扬。考试了,别的教师忙着批改作业,搜集资料出模拟试卷。这时,她仍按部就班,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从不搞题海战术。考试成绩出来了,她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让我们望尘莫及。我认真分析,是因为她课上得很精彩,学生在课堂上兴味盎然,加上她上课引经据典,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能有这样的成绩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我认为教师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教学艺术去引领学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兴味盎然中自主阅读,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在教学《和氏献璧》时,我先设计两个谜语“主动一点”“中国”打一字,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对之后,学习课文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然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品读,理解人物坚贞不屈的品格。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加强阅读指导,鼓励个性阅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并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非常重视阅读指导:要求学生预习时,一定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解决课后的思考题。能这样长期坚持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要求学生每天读半小时的课外书,在读课外书时,注意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写读后感。每学期评选两次读书之星,对于读书笔记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奖励,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阅读能力好的学生,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越精辟越好,越深刻越好;让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谈简单的感受,我也会给予鼓励,表扬他们敢于表达或简单明了。比如,在教学《凡卡》时,在学习凡卡在鞋店的痛苦生活部分后,我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班中的“小文豪”这样说:“我觉得凡卡的生活太痛苦了,连猪狗都不如。老板和老板娘太残忍,他们怎么能这么狠心?当时俄国沙皇统治下的社会太黑暗了,贫苦人民的生活真是惨不忍睹。”另一个学生这样说:“凡卡在鞋店受尽了虐待,我同情他。”两个学生中当然第一个学生的回答更精彩,第二个学生说得虽然简单,但也是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值得肯定。在阅读教学中长期这样坚持,阅读能力强的,他们找到了展示自我表达的平台,信心十足;阅读能力弱的学生,也受到了鼓励,不再怕在众人面前发言。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品读、感悟、思考、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阅读教学的效果,这样,阅读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发展。

四、引导学生品读,评价机制灵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和生活经验参与解读的独特感受,极具个性色彩,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要鼓励学生深入文本去读,激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即使是一些“出格”的看法,教师也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在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读的状态,引导学生认真去读,在读中思,在读中悟,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蹲下身来,用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不要强调标准答案。其次,教师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允许学生在阅读中出现错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理解能力的不同、天赋的迥异,在阅读理解中总会出现偏差。这时,如果教师不能容忍,学生在阅读中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也就不能实现师生间的有效对话。学生在相对宽松的阅读环境中,他们的自主意识才会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文本的解读才会多元化,才会更具个性魅力。

五、注重内外结合,拓展学生思维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的,如果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阅读教学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课内阅读,还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把学生的视野引入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多方面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语言积累,积淀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我在教《劳动的开端》一文时,我问学生:“作者劳动的开端是怎样的?”同学们有的说是充满艰辛的,有的说是充满泪水的,还有的说是充满屈辱的……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的?能跟同学分享吗?”有的学生讲自己做家务,受到了父母的表扬,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有的学生讲自己帮家人干农活,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有的学生讲自己做值日生,看到整洁的教室,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知道学生对劳动的体验是喜悦的、快乐的,抑或有些许的艰辛,但那与作者付出的艰辛是不可比拟的。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去谈感受,还要结合课文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所处年代,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果仅从文本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那就有点勉为其难了。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体会 篇4

一、学生要成为阅读的主体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阅读活动的指导权。教师的作用不是代替学生分析课文, 而是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 提供一些线索, 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 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 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自主阅读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 只有富有创造性地阅读,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为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使其自主阅读创造性阅读。

二、培养创造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突破点

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读者个人的 经历不同, 在阅读活动中对于文本的解释不相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 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更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开创性的思维陈述观点。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深浅适度的问题, 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象, 表达丰富而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当学生发表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时, 教师需要聆听并通过适当反馈, 激发学生表达独特感受的热情, 需要根据文本及作者的“本义”,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审视和调整。

此外, 个性化阅读还要树立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 有独到的体验, 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要经常竖一些“靶子”, 让学生提出质疑 , 展开讨论 , 多从不同的角度解释 , 这样才能培养发散性思维。

三、激发兴趣, 真情体验是个性化阅读的催化剂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 二是整体。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阅读, 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 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 学生会自觉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四、拓宽阅读渠道是个性化阅读的练兵场

个性化阅读是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 引导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拓宽语文教育资源, 向课外的个性化阅读延展, 建构课内外联系, 增强校内外的沟通, 让学生将在语文课堂上的习得延伸至课外, 真正转化学习能力, 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五、开展阅读活动, 优化阅读氛围

立足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效率的提高, 深入课堂互听互评, 组织开展专题研讨和培训, 加强理论学习, 夯实理论基础, 提高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 如“校园读书节”、“亲子共读”等, 与家庭社区等形成教育合力, 激发阅读兴趣, 优化阅读氛围, 推动个性化阅读。

六、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1.让 学 生 真正 拥 有 自主 实 践 的机 会 。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 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 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阅读活动应该让学生把主要经历放在阅读原文上。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 就让学生反复地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 (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 完成课文学习。一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二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阅读活动。

2.让 学 生 固守 内 心独 特的 阅 读 感 受 。

虽然教学步骤是一致的, 但学生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 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 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尽相同, 阅读后获取的结论各有差异。需做到:一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二是让学生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三是让学生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 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 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 哪些为什么不合理。更重要的不是结论, 而是过程。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 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是怎样得出的, 对症下药, 推究、评论, 完善认知结构。

3.尊 重 学 生的个 性 化 阅 读 方式 。

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 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 给予时间, 创造机会,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精心组织探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个体阅读包括读、说、画、写、划、背、唱等多项活动。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要求学生, 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鼓励学生应用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4.积 极 引导 , 教 给 阅 读 方 法 。

“趣”字引路 , 博览群书。引导学生选择有教育意义的课外读物, 并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如略读、速读、精读、跳读等。指导高年级学生做好笔记, 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5.让 学生 大 胆 进行自主 评价 。

倡导学生自我评价, 激发学生参与阅读评价的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 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多项评价、比较评价、补充评价、建议性评价、争议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创造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多年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 我认识到:个性化阅读的开展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 阅读兴趣日益高涨, 口语表达能力明显增强, 习作水平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方所.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 2009.10.

[2]叶国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J].河北教育, 2008.9.

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 篇5

英美文学教学中个性化阅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英美文学而言,一改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自主学习能力,对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读者批评理论所涉及的对读者性质的全新认定、文本未定性、期待视野、“发现空白”等理论特质的阐述,对荚美文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作 者:何丽娜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宁夏,固原,756000刊 名: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9(1)分类号:H319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 英美文学教学 读者批评理论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篇6

【关键词】个性化体验;自主选择;情感融入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既然阅读时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那么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就十分必要。如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呢?

一、要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缺少

强调个性化阅读,教师要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更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体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阅读的主人。引导学生考虑的不是老师要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而是我们需要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的主人。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2.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自己享有阅读的主动权。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尺度。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形成独到见解,发展个性阅读,提高阅读水平。此外,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会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的、无奈的。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善于抓住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体验到一种满足、愉悦的心情。在阅读中得到的知识和愉悦的情绪又会激发他们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引起他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乐意与文本接触,是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思考,去正确把握、认真分析、欣赏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使学生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进行个性化阅读的交流

阅读教学中,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为了避免教案之外的“节外生枝”,我们常会把学生引入“结论预设”和“方法暗示”的“思维陷阱”之中,按照教师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其实,这一切都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因此,实施个性化阅读必须从“预设”走向“生成”,要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比如教学《观潮》时,引导学生感受大潮雄伟而壮观的景象,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到的景象,学生虽能表达自己所想的,但表达的效果可能不佳。那么我们何不换成别的交流方式试试呢?如口述、朗读、或者根据观潮的影像资料,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写一首小诗、画一幅潮来时的图等等。他们选择其一,自由演绎,尽展个性,从容释放潜能。只有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探索才能得以实施,创新也才能如期而遇。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融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的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师必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例如学生读了陶渊明,就会感到自己的势利;读了李白,就会感到自己狭隘,这种对势利、狭隘的自责心理。就会与文中陶渊明、李白的淡然、豁达产生“反观”效应。学生在文本中有声有色、有思想的语言世界里留恋往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视了美的心灵世界。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优势难免不大成熟,甚至包含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结论的不足之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 篇7

一、不设置唯一答案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 老师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雪化了之后是什么大多数的孩子都回答说雪化了是水, 只有一个孩子说, 雪化了是春天。这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理应得到老师的表扬, 可是却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同学的嘲笑, 原因就是这个孩子的答案与老师课前准备的答案有出入。

从这个例子中, 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完全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 而忽视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的预设, 这样的期待将导致封闭。封闭必将扼杀个性, 扼杀创新。倡导个性化阅读, 就应该做到答案不唯一。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罗吉尔·冯·奥赫在他的著作《创造学思想录》一书中就曾呼吁:我们要从自己的箱子里走出来。其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从自己的固定的思维中走出来, 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有见地的意见, 就像上述故事中的孩子一样, 不急于下结论否定, 而是及时地给予他们表扬鼓励, 只有这样, 创造精神才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

二、突出语文教学的个性

语文阅读教学应有自己的个性, 因为不管哪一篇文章, 都是作家感情和个性的凝结。语文个性教学, 就应该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对一些名家名作, 可以选点突破, 突出个性美。例如教学《背影》应引导学生去感悟朱自清展示的亲情美;学习《济南的冬天》应体会老舍笔下的意境美;欣赏《沁园春·雪》就应领略毛泽东站在黄土高原对着北国风光抒发的壮丽情怀。如果作家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在语文课堂上飞扬, 那么它们定会撞击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想想, 一篇行云流水般的文章, 要是我们的教学还仅仅停留在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分析上, 甚至拆来拆去地搞训练, 这样即使是一篇明白如话的文章, 也会被肢解得七零八落, 学生怎能听得懂呢更有甚者, 有的老师把理科教学的模式拿来, 错误地把课文当成了“牛顿定律”和“勾股定理”, 总希望课文像数理化公式定理那样能举一反三, 以一当十, 这样做显然是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个性, 更是扼杀了学生阅读的个性。

三、重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上, 我们要改变一个观点——不要仅仅让学生去寻找答案。教学的可贵之处不是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而是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有没有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有没有让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赫尔巴特认为儿童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要经过“注意—期待—探究—行动”这样几种心态, 为此, 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程序时也要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流向, 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 这时教者如果提议小组展开讨论竞赛, 教室里会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 踊跃参加到讨论中来。为什么因为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 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当然除了要注意到孩子们的共性以外, 我们更要注意到学生每个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 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 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 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 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 寻求答案。

四、注重个性化的提问

我们许多教师认为:把学生教得没了任何问题是教学效果好。而美国教师则认为:把学生教得有许多问题才是教学成功的表现。事实证明: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具个性, 更具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 有所疑问, 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由此我们明白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 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 能问到点子上, 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要多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哪怕这个看法是肤浅的, 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 这就足以完成了本课的阅读教学。所以, 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再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发展。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 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够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 并创造机会, 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 那么个性定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个性培养 篇8

一、文本阅读与个性培养的关系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基于文本本身蕴涵着的丰厚的人文内涵, 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时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打破传统, 不仅仅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艺术魅力和创作技巧, 而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 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感和健康的个性。

由学生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兴趣、爱好、人生阅历等诸方面的因素所形成的不同的个性特点, 也会引导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即学生通过阅读活动得到的审美体验和领悟情感使读者和文学文本产生共鸣, 产生一种个性倾向, 阅读主体对客体文本又有了一种主动的“关照”作用, 这就意味着阅读是一个接受与再创造并存的对象化的心理活动和实践行为, 正是在这种接受和再创造的过程中, 文本对读者的个性产生了影响, 同时学生也展示和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由此可知, 阅读的过程也即是学生的个性得以培养的过程。

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认识到了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主体个性培养的过程。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把握文本, 当学生的理解明显出现偏差时, 给他们指出并引导他们如何才能正确地参与到文本的再创作中去, 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要通过与文本“对话”去发现问题向文本质疑, 并且要凭借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认知情感找到与文本相吻合使老师和自己都信服的答案来。作为学生阅读活动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回答文本问题时, 应当提醒学生尽量摆脱那些千篇一律的公式和套话, 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独到的审美眼光、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生活理想得出自己的答案。

(二) 尊重学生的自我理解。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推陈出新有所突破, 老师决不能以教学参考书上的所谓“权威”理解简单否定学生的自我理解。教师必须明白:自己和学生一样, 也只是阅读者中的普通一员, 自已对文本作出的理解也仅仅是对文本的一种阐释。而作为学生, 也同样有对文本进行阐释的权利。教师的责任就是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素养、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 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能力的阅读者, 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审美愉悦, 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提升, 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新塑造自身的目的。

(三)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当中, 只有学生主体能动的参与, 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生命体验去和文本对话, 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去构建对象的意义, 以至忘却自我、相互同化, 产生心灵的共鸣, 才是成功的对话, 才是以达到重塑自我, 提升自我为目的的阅读。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 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甚至是荒谬的地方, 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 教师要多一些尊重, 多一些交流, 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和水平, 并给予引导纠正,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篇9

一、强化朗读, 读出个性化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 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新课标所倡导的新教育理念,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独特的视角去体会、解读文本, 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

1. 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情感和积极性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入文入画, 入情入境。如, 教学有关风景的课文时, 播放多媒体课件, 优美的画面, 美妙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学生带着情、融入景来朗读课文, 这样感悟才能更透彻。

2. 给足时间, 反复朗读, 领悟朗读的技巧

教师要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 阅读活动就应该让学生把主要经历放在自我的阅读上。正如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一定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自读中实现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 情与情的沟通。如, 在教学《人类的“老师”》这课时, 让学生读最后一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有的人把重音放在“真”上, 强调作者的赞美情感, 有的人把重音放在“好”上, 强调人类从自然界的生物中获得启发, 有了许多发明、创造, 他们是人类的好“老师”。对于学生不同的领悟和情感表达,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鼓励学生以最美的声音、语调、形态表达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3.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朗读

朗读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掌握规范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检阅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的过程是读者个性化的心理过程,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个人感受, 让个人的情感尽情地释放。课堂上需要各种形式的读, 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赛读、评读等, 恰当地运用这些朗读方式达到交流引导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从而让学生读出个性, 读出自我。

二、尊重学生内心的独特阅读感受和体验

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 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 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 所谓“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悟,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 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自学揣摩、质疑、问难的能力。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阅读实践有着个人特点, 其阅读思维的角度、感受、体会是不会一样的, 教师就是要在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 设计开放问题, 鼓励学生从多个层面感受、体悟, 倡导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谈出不同于别人的观点。

三、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 给足学生自由交流的时间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 让自由交流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学生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 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 判断与目标的差距, 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 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 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同时, 教师要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 让其充分地发表个人认识和对情感的理解, 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 发展语言, 培养思维, 发展个性。

四、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引导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 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 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 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 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另外, 要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 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的阅读方法指导。如, 提早安排略读、速读训练等, 结合课文教学, 传授略读、速读的基本方法, 并鼓励尝试运用。使小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整体式阅读法、浏览式阅读法、寻找式阅读法、鉴别式阅读法进行阅读。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实际要求让学生每周写两篇读书笔记, 可以摘录文章重要句、段, 可以是自己的感悟、联想, 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多读、多思。教师要对笔记进行及时反馈评价, 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 篇10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阅读的重要性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学生、文本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学生基于其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知识素养等,从文本中获得不同的信息,并对此具有自我的独特认识。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以文本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个性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认知能力是基础,是指学生认识并理解阅读文本字词的表面含义;理解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深层次挖掘文本的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评价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等,在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此进行评价。学生的个性、兴趣、动机等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知识积累较少、学习方法与习惯尚未形成,同时在个性化发展方面尚处于萌芽阶段,好奇心重、模仿性强,但缺乏持久性,且具有易变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该阶段的特点,通过个性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践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个性阅读能够充分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真正地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长久保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2.个性化阅读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英国诗人斯宾塞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是独立而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等因素不同,其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素质与能力也大不相同。因此教育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与见解,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目的,才符合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然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一言堂”现象及“大一统”的教学极其普遍,学生的不同意见被忽略,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发展必然得到遏制。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对文本进行理解、评价和欣赏,这个过程更加重视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对文本的理解,强调学生在对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思维和情感的独特性体验。个性化阅读不同于以往无差别的阅读,其更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学生不再受到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积极地表达自己,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其今后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策略

1.优化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然而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形象,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在实践教学中, 由于学生知识积累程度不够,基于自尊心等因素,学生耻于提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树立“不耻下问”的观念, 一方面要转变教师形象,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都应该予以尊重并耐心解答。其次,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知识积累不足,因此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无法发现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方法的指导,教师一方面可以从文本的中心思想、各个层级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激活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

任何阅读都是在原有知识的积累上进行的,而任何阅读都留有足够的空间允许学生自主探究,带给学生更大的感悟,因此在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原有知识与探究性阅读的关系,让学生能够从旧知识的整理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个性阅读获得对文本的探究性、创造性理解。(1)在个性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与整理,在阅读过程中对已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并结合文本理解文本内容,补足文本省略信息,加强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2)个性化阅读更加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性、独特性的理解。任何文本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作者通过文字来记录某种现象、抒发某种情感的,学生可以从遣词造句、写作顺序等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一方面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文本形成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应该抓住文本的某一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那些经久不衰的文本之所以引人关注, 就在于其包含了众多可以让人探索的问题点;另一方面,文本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成果,其用词、用语、格局的安排都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这些情感的特殊表达,从而鼓励学生加强对文本的探究。

3.尊重文本,带领学生走出误区

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地学习与理解,但值得重视的是,个性化并不等于自由化。小学生由于知识等方面的局限,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文本,走向误区,这就需要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以文本为基础进行教学, 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回到“主航道”。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学生提出与文本无关的问题或者发表与文本无关的观点时, 采取的方法并不科学,他们或者直接忽视不予解决和评价,或者听之任之,使课堂在看似活泼的氛围中越走越远。这些做法均不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当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脱离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反向质疑、深层挖掘等方式引导学生走出阅读的误区。

上一篇:翻译创造下一篇:双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