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探讨——以小学教育为例

2022-09-11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 但若是从小不好好教育, 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1]。习惯成自然, 自然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小学阶段作为人一生思想极为纯洁的时期,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 对世界的认知还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 任何因素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与个性, 改变并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因此,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蒙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及良好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现状

(一) 教学方式枯燥、单调

小学语文教学传递给小学生的不仅是基础的文笔技能及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递思想、寄托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还过于枯燥、单一, 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长久下来, 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会使学生陷入定向思维, 认为只要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 根本不会用心体会语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十分不利。

(二) 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和主体, 学生只负责照单全收, 一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说的口干舌燥, 而学生对知识点还处于十分模糊及茫然的状态, 师生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学生只是当好学生的本分, 而教师也只是完成教学任务, 这正是当前我国多数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

(三)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其综合素养[2]。但是, 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中, 多数教学目的仍然是为了应付考试与升学, 教师仍然无法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与观念。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常常将自己总结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巧硬塞给学生, 让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就像机器人一样, 只是为了取得一个满意、合格的分数,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不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影响个性的培养。

(四) 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受到我国长期的硬式教育模式的影响, 教师常常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 而学校也是以班级的平均分数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成果, 在这种模式下, 必然会导致学生和教师都更加注重解题技巧的练习, 有时甚至为了得到较高的分数, 背诵固定答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也过分强调学生如何解题才能拿到高分, 久而久之, 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受到束缚, 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均受到影响,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的策略

(一) 提倡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 做好引导者、领路人的身份,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 总结学习经验, 并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个性[3]。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 要多采用问题式教学,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并不一定要追求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极具造型和个性的学科, 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只要于情于理皆是正确。通过此种教学方法, 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 从而塑造他们良好的性格。

(三)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情感体验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个性的重要途径[4]。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然后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选择和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和素材, 并通过计算机做成PPT在课堂上通过屏幕展现出来, 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 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情感。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 将无声、冰冷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 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 丰富自己的情感。除此之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结合生活, 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课本源于生活, 学生对课本也许不熟, 但是对生活却并不陌生, 通过与生活相结合, 将课本中的情感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从而掌握、吸收教学内容的同时,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四) 进行评价标准的改革

我国现在自上而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 小学生还处于学习的低级阶段, 这个时期, 一定要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 只有不束缚孩子的这种个性化, 才能确保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更加顺畅。所以小学教学阶段, 不能过分强调分数, 更不能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课能力的标准, 因为, 学生的个性不是仅仅依靠分数就能体现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更加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要有长远的眼光, 愿意为孩子们将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考试中, 要减少具有固定答案的题目, 多设计开放式的题型, 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5]。

(五) 加深课堂的情感体验教学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增加了一些对学生情感上了解和丰富的文章, 这类文章有助于学生对价值观和个性的塑造。语文课程的学习, 也是一个认识世界, 理解情感的课程。在小学阶段, 有很多的课程是来源于生活的, 比如说小学有一篇课文叫《我爱祖国》, 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 要注重引导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 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 通过多角度分析, 让学生体会到幸福生活得来不易, 要懂得珍惜。这种情感的讲述也能够有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

三、结语

个性是学生进行社会活动的前提, 良好的个性会给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语文是传递思想、寄托情感,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 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一定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

摘要: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及强大的模仿能力, 小学正是学生开始学习生涯的起步阶段, 也正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养及良好个性的重要阶段。语文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科目, 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不仅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 而且语文博大精深, 情感丰富, 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性格及优雅的谈吐,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个性培养

参考文献

[1] 赵文丽.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探讨[J].中华少年, 2017, (11) :85-86.

[2] 张玉琴.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6, (09) :259-261.

[3] 王静.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研究[J].赤子 (上中旬) , 2016, (16) :250.

[4] 高玉岭.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方法研究[J].新课程 (小学) , 2014, (11) :117.

[5] 谷艳慧.探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J].中华少年, 2016, (06) :87-88.

上一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和实践下一篇:有机化学课程中开展“基于式”教学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