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2024-06-23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共10篇)

篇1: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在教学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并通过各种发育途径努力实施,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 者:王超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济南,25010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3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个性 自信心 创新精神 意志品质

篇2: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如何指导学生作文,我们有很多方法,范文示例、教师点拔、学生习作评讲等等,但这些方法都是针对一堂课,一群学生,而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体显新课程的要求,让每位学生真正得知自己的作文得失,给学生下个恰当的评语不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把评语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手段,在评语中渗入真诚的人文关怀,评思想,记佳句,叙友情,拉近教与学的距离,调动起他们的写作热情,使真情实感的评价、画龙点睛的点拨、妙笔生花的删改都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作文评语产生出的人文魅力吸引师生共处一种和谐、友好的写作氛围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被注重的感觉,从而增强写作的自信。

一 一.总体评价去 撞击学生的情感火花。

学生需要鼓励,这是毋庸置疑的。学生的每篇习作不论其内容好坏,篇幅长短,总会闪现出一丝一缕的智慧之光,对这个丝一缕老师千万不能放过。如在眉批中使用“妙!”“好极了!”“精彩!”“平中见奇,耐读!”“刻画传神,令人叫绝!”“逼真如此,可谓惟妙惟肖!”“好一个!”等等溢美之辞,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其文章的注重。对行文流畅,文采突出者尽可能的用些“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构思巧妙,耐人寻味!”“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立意高远,令人遐思!”“感情细腻,真切动人!”等夸奖之词来赞美学生,以示鼓励,增加动力。

二 二.规范主题来点拨学生 理解 上的迷离。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情意”与“认知”的相统一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情意”与“情感态度”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主题倾向,而作文恰恰又是学生主观情绪流露最直接最多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时时用评语规范学生作文主题,来规范学生思想,以便引领学生。

记得高一时有一新生,因为中考失利,没有上到自己理想的重点高中,只好选择到普通高中就读,第一次周记,此生在文中写道:“我似乎与这里的一切都不相容,这里的路狭窄,这里的天空灰暗,就连这里的空气也格外显得混浊。哎,在这里的日子何时才有一个尽头呀!”很时显,该生自我色彩太浓厚,以己之心境去著万物之色彩,哪老师该怎样去点拔呢? ‚我手写我心,你刚进高中就达到了高考作文所要求的境界,作文需要真情实感,你做到了。其实,学校的好坏,都是相对的:再好的学校也有最差的学生,再差的学校也有最好的学生。你,完全能够成为那个最好的学生。试着融进学校,试着走近室友,试着亲近老师,你的天空一定会别样的蓝。因为,不能改变环境,你却能够改变自己。加油,老师相信你!‛ 评语先从鼓励入手,该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其实,好的作文就需要这些。然后针对该生的实际心境,采用对比,辅助名言,让他逐步理解到,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关键是自己。

高中阶段,也正是学生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会时不时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到作文中,字里行间也会烙上自己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小悦悦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学生们难免会产生一些过急情绪,有一学生甚至在文中愤然写道:“我的心里有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世上一切事情都是丑陋的。唉!丑陋的人,丑陋的社会,丑陋的一切!!”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足见其有多愤慨了。单就这感慨来说,可见其思想品质是好的,嫉恶如仇嘛。但是其思想显然偏了向,犯了以偏概全的理解错误。那么老师又该如何给该生写评语呢?

‚一念很短,却是善良与罪恶的轮转;一举很轻,却是生存与死亡的考验;一心很窄,却是希望与绝望的差别。一人丑陋,不足以表明人人丑陋;多人丑陋,亦不足以证明整个社会丑陋。议论要恰如其分才好,夸大其词易生以偏概全的错误,切记。‛

这则评语晓之以理,启发学生准确地理解社会现象,即时地拨正了该生的理解偏差,无疑促使他掌握了准确的理解方法,提升了思想理解水平。有的作文中所反映的思想问题虽算不上大的偏向,但其理解模糊,是非不清,老师应抓住不放,即时评点,使其澄清是非,将理解提升到新的台阶上来。

三 三.细微分析去 艺术 评价作文章节。

高考作文如想得到高分,就必须在发展等级上下功夫,而语言的出彩,历来就是一捷径。老师能够从评语入手,用艺术而又有思想性的语言去客观评价学生的章节或语句,去适当“下水”引导学生,给学生“货真价实”的指导,那样必定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学生在作文《为灵魂建建筑一块高地》中某一段写道:“不过每个人的人生都可能出现一位知已,他会引领你去建造灵魂的高地。而我就在高二那年遇上了他,一个富有激情、有着强烈求知欲以及远大理想的知已。在他的引领下,我知道了托尔斯泰,了解了鲁迅等一系列蓍名人物。遥想当年革命,康有为、谭嗣同等革命先辈,为了民族复兴持续努力,未果事败,康有为等人慌乱逃离中国,而独有谭嗣同留下,‘哪里有革命不流血的,就让我做第一个吧!’因为心中有为了民族复兴而不顾一切的强大意念,因为他在灵魂深处建造的那块高地,他选择了牺牲。”很明显该生是为了在这段中表达出伟人对自己的灵魂引领作用,但在行文中却犯了主题不明朗(要明确表达出对自己的影响,而不是只叙述伟人的事迹)、事例零散(突然来一大长句相关谭嗣同的事例,使得语言累赘)、句式散乱,于是,老师在评语中这样写道:

“读了你的这段话,老师似乎看到了你振臂高呼的样子,但你一定要明白,好的思想好的主题也需要好的句子去修饰,不知道适当变换句式,变换语气,而是一味的用一个调子去行文,这样很容易让阅卷老师产生疲惫感。‘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在作文中如能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辞,并与文章主旨相关联,那你的文章一定会文采飞扬,也会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的,老师想这想改一下,你看能够吗? 在他的引领下,我知道了托尔斯泰,了解了鲁迅,懂得了谭嗣同,熟悉了吴凡超,更理解了杨善洲和他的那片林场,他们把灵魂建在高地,教会了我要放眼远大的目标,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的抱负!” 当然,老师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想使评语起到一个整体的引导作用,那么就能够在作文训练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有意识地用古典诗词来写评语,然后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如:

篇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质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体育育与与健健康康课课程程标准》种 ,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程的的性性质质作作了了详尽的说明:体育与健康课课程程是是以以练练习习为主要手段的,以增进学生健健康康为为主主要要目目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育和和培培养养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所所不不可可缺缺少少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新课课程程突突出出以以学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增强学生体体质质为为主主,,促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和社社会会适适应应能能力。

1.2体育与新课程的基本本理理念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康第第一一””为为指指导思想,构建了一门以认知、、技技能能技技巧巧、、情情感等领域共同推进的课程知识识结结构构体体系系;;同时将体育、卫生保健、生理、、环环境境、、社社会会、、安全、营养等知识相结合的的专专业业知知识识学学科 , 关注学生的健康概念和意意识识的的产产生生、、注重锻炼习惯的养成,建立良良好好的的卫卫生生习习惯;将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作为为宗宗旨旨贯贯穿穿于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康第第一一””思思想想落到实处 , 使学生健康成长;;教教学学过过程程汇汇总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关注点点,,教教师师指指导导为辅,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心的的陈陈旧旧教教学学形式;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的授授课课过过程程,,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巧,,提提高高学学生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会适适应应能能力力以以及对健康的认知水平,培养学学生生的的终终身身体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

2 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性性

2.1 学生个性培养与创新新型型人人才才的的培培养的关系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社会会对对人人才才的的要求日趋多样化,培养创新新型型人人才才是是当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创新性与与个个性性有有着着密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性,,才才能能培培养养创新性。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济时时代代,,各各国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显著著。。人人才才的的培培养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内容,,创创新新技技术术人人才的竞争更是重中之重。创新新技技术术人人才才的的培养,要在尊重个人特征和差差异异化化的的基基础础上为,为人才提供多样化的机遇和教育资源,促使人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彰显其个性化特点。

2.2 学生个性培养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定位

体育与健康教学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重视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技能技巧的传授,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重视个性能力的养成。在体育教学活动种,因材施教、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关键,充分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是发挥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3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3.1挖掘课程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基于学校实际的、有利于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授课方法变化多样,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个性同学的具体需要,创造性的安排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和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例如在短跑课程训练中,常规采用分组站立式或蹲踞式起跑加速的方法,学生对这种训练方法习惯甚至是厌烦。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任何自己习惯的方式起跑,课后通过学生点评的方式,分析最有利于加速跑的起跑姿势,能够启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资源,鼓励“一物多用”和“自制教具”。例如:跨栏的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在学生们踢球时当作小球门,这样既为学校节省的经费,又能增加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变换组织形式

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是体育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分组往往采用随机的形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将特性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可根据不同组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教学。具体分组方法为:1、兴趣分组法:根据学生个人爱好和兴趣进行分组,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增进学习兴趣。2、体能分组法:对不同体能的学生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不能起到锻炼的效果和目的,按照学生体能的不同进行分组训练,具有针对性强、灵活性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效果。3、目标分组法: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对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水平的同学进行分组教学。4、性格分组法:对不同性格表现的同学进行分组,按照其性格特征确定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

3.3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要提倡:1、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可以采用多层次教学组织形式,通常以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为主线,配合分层要求和分层推进,有针对性加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2、探究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索;学生自行或在教师帮助下设计行动方案;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行动方案进行练习、互学、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借助查阅资料,与同学、教师交流探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3、游戏教学法:让学生不但成为游戏的练习者,还成为游戏的创编者和实施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使其组织纪律观念、集体协作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等。4、实践教学法:在教学中除了对学生在学习扎实性和丰富性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还对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实践活动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主要结合体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控力,以及观察、欣赏鉴别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4 结束语

篇4: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的支配,凡是他们喜爱学的,学习的持久性就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写字是一种枯燥的学习,要使学生乐于写字,我们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如果教师教法新、奇、妙,就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小学生爱听故事,尤其是一年级孩子。因此,教学中,我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选择的故事情节尽量与教材内容相符,并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到写字的角色中去。如教“横”时,讲山海关天下第一的“一”字来历;学“竖钩”,讲萧显踢钩等。儿歌特别受低年级学生喜爱,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我就把笔画造型等编成儿歌,让学生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二、师生互动,增强兴趣

新课程的改革赋予教学以全新的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们正努力创设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做到师生角色的互换,做到师生互动,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写字兴趣。

当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写字知识,教学时就可以“从扶到放”,引导他们独立观察范字,分析字的写法。如在写“蚂”字时,教师说:“这合体字呀,可懂礼貌了,他们两部分在一起,就像让两个小朋友坐在一把椅子上一样,只有互相谦让,才能让两人都坐到椅子上,不至于有一个掉下去,这样只有减减肥喽!”教师边范写边说:“提要斜,为右边的横留出左插入的空间。”孩子们都想看看“小朋友”是怎样“挤座位”的,随即热情高涨地写了起来。

平时,我总是想办法让学生对写字始终充满兴趣,有时是我当老师,指导他们写字,有时则是请学生做老师,我做他们的学生。这时,学生们都乐开了,个个抢着要做我的老师。而我这个“学生”却有点“笨”,有时把字写到上半格,有时把字写歪了,有时又画倒笔……“小老师”们可认真了,一一地给我纠正,直到我在田字格中把字写规范,写端正了,才兴奋地嚷道“对对对,你真棒!”在这种新奇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变得更主动、更投入了,而师生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和谐、更民主了,同时还增强了学习兴趣。

三、合作竞争,稳固兴趣

表现欲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应该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为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采用板演、用实物投影仪等手段展示学生习作。课后,在教室办学生作业专栏,将他们的作品上墙“公开发表”,比比谁上榜次数多。这样学生就可以经常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了解自己在班中的位置,而且时常能听听同学们的建议。这样的竞赛虽无物质鼓励,但同学们依旧兴致高昂,有时因没有上榜,会嘀咕半天,眼中流露出的尽是懊悔,这些足以证明每个学生都有可贵的上进心。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变换了时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了课堂教学无法得到的锻炼,他们在活动中合作竞争,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只要活动组织安排井井有条,目的明确,密切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兴趣小组、书法竞赛、书法讲座、举办书法展、看书法录像和探访书法家等。

四、多样评价,发展兴趣

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贯以教师评价为主,这种方式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如今,我们正在尝试着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师生共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新的评价方式,通过多方式的评价,写字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观察范字、分析写法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根据范字独立临写,并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善于识别书写优劣的能力。评价书写优劣可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自评、互评、展评。自评时,引导学生一字一比,写完一个字,与范字比较一下,找找差距,再与前面写好的字比较一下,看是否有进步。然后引导学生互评,协同提高,教师再进行有重点的点评。并通过定期展评的方式,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好表扬”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是鼓励他们学习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喜悦,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写字的兴趣。因此,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以上是我在写字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写字兴趣的一些尝试。虽然写字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但是只要我们老师肯动脑,多为学生创设条件,他们就会快快乐乐地学好写字,并能写好每一个字。在激发学生写字兴趣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写字兴趣的维持和强化,使写一手好字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追求,一种美的享受,使练字、修身与巩固生字融为一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5: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摘要】通过对学生课堂自读环节的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掌握、地理知识的整理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自学能力

常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上是说与其照本宣科的教给学生书本知识,不如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其主动的去发现,自觉的接受知识“学会”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课堂自读环节,养成自学习惯

1.1 保证自读时间。每节课一般用约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教材和地图册,根据授课内容自读一般分二、三次进行。明确自读要领。为了让学生读有其法,思有其序,要指导学生自读时掌握要领,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拟小提纲。比如①地理位置;②主要地理事象的特征、规律并分析其成因。学生根据这些提纲来自读,效果较好。

1.2 指导自读方式。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要有选择性,有的要细读、有的要略读、有的要默读、有的要朗读;有时采用图文结合读,有时要求对照比较读和注重联系读。

1.3 突出自读重点。教材内容繁多,不能要求学生面面俱到。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内容,突出自读重点,在有限的自读时间收到最大的效益。

1.4 强调读思结合。要指导学生自读时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积极探究,读出问题所在,读出自已的见解,并适当的进行小组讨论。

2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1 图示法。就是利用生动的图像帮助识记的一种方法。在地理图示记忆中,一要重视课本上的现成图像,把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尽可能的落实到图上;二要注意把易混淆的内容和难于理解的原理及规律设计成简明图示,以便于理解和记忆,如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时,利用课本88页和89页的图示进行比较记忆,就会加深学生记忆。

2.2 表解法。即把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取其精华,提纲挈领地制成表格,或比较、或归纳、或解析,有助于学习和掌握。比如,学生在学习“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时可指导学生学习列表分析的方法。先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列出比较项目,然后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针对所列的项目,配合图象归纳填表,最后师生共同对表格内容进行讨论,订正。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列表如下:

2.3 浓缩法。即为了达到减少记忆量的目的,对地理教材中某些比较长的语句、词汇加以压缩、删节、归纳,把复杂的内容“化简”,形成高度概括的文字材料,利于学习掌握。在具体的做法上,有的是从材料本身选出的关键性的字词作为“提示点”、有的采用字头,还有的将采用将复杂的地理事物采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

2.4 歌诀法。编写歌诀时,一要注意搞清歌诀中各名词代表的意思,二要注意押韵,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三要注意避免语言庸俗化。如巧记中国15个陆上邻国:“月(越南)娥(俄罗斯)姑娘很腼腆(缅甸),蒙(蒙古)着布单(不丹)披三毯(3个斯坦),渡(印度)过(老挝)稀(锡金)泥(尼泊尔)去朝鲜,吧叽吧叽(巴基斯坦)一身汗(阿富汗)”。这样记起来就容易多了。

2.5 联想法。地理记忆材料之间常有时空、性质、因果等方面的联系,把记忆对象和大脑中已有的地理材料建立联系,用已知的同化未知的,能收到“一叶知秋”、触类旁通快速记忆的效果。

2.5.1 因果联系法:即利用地理事象的因果关系进行执因索果和执果索因的联想,以达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和记忆方法。

2.5.2 相关联想法。即利用地理事象的时空相关性,展开由些及彼的联想记忆方法,这种联想要以科学性为依据。以已知知识为主线,力争构成知识网络。如“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茂密的热带雨林――林中的猩猩――河马――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

2.5.3 奇特联想法。如地理数字、地理分布、地理界线等地理记忆材料,即无明显的内在联系。列出鲜明的表象,记忆起来枯燥无味,若通过奇特有联想,人为地臆造出记忆者熟悉的情境,或拼凑出一个有情节的故事,尽管有时不太符合逻辑,甚至荒诞离奇,但他创造出的臆想美,却能给人以浓厚的兴趣,深刻的记忆痕迹,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整理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课堂自读环节的基础上,要引领学生本着“系统化、层次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简明精炼、突出规律”的原则,把地理材料整理成知识系统,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学生通过自读教材,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不便于储存记忆,出不便于提取应用。只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系统、有条理的整理,形成一个以地理概念为支撑点,以地理规律为联结线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才能达到对地理知识加深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系统整理地理知识的能力,要引领学生做到:

①“鸟瞰森林”要从教材的总体来看,弄清教材知识,并展开顺序,理清粗略的知识联系。

②“掌上观纹”解剖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线索。

③“统览全局”着眼联系,根据知识本身的内涵及相互间逻辑关系,整理出知识结构系统。

此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达到学生“学会”的显著标志,要培养学生能够依据地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的本通性,独立地探索和学习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推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总之,建立自学和课堂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模式,把阅读自学作为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并反复坚持,不断改进,就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学生在认识到阅读自学的价值后,也会自觉拿起阅读自学这个武器,去提高地理学习成绩,从面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区 县: 蓟 县 单 位: 西龙虎峪中学 学段及学科: 中学语文 姓 名: 王 文 权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应努力探索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情景,产生强烈的动机需求。而大家知道,激励学生向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以学为乐,欲罢不能。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利用情感教学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三、创设问题空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四、在竞争中激励学生学习;

五、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采用正确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 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应努力探索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情景,产生强烈的动机需求。而大家知道,激励学生向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以学为乐,欲罢不能。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利用情感教学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战争小插曲》中作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往往这样的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我常采用答记者问型、学生当小老师型、辩论型、表演型、观看影片型等方式,让学生变换角色,使学生在课堂中思尽所能,言尽所思,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在教动补短语时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先让学生进入情境。“请各位记者用10分钟时间阅读知识短文——动补短语,然后用记者的语言提出问题,教师解决。”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动补短语的学习中,经过10分钟的阅读、思考、提问准备,陆续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位学生发言:“我是初一一班的记者王彬,请问老师,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前面都是动词,后面的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别?”接二连三的,记者们提出各种问题,我一一解答,再检查效果,很好。再如《傻二哥》是一篇自读课文,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设计正方观点(教师)“傻”与反方观点(学生)“不傻”展开辩论。辩论根据中课文中找。学生以辩手身份投入学习,找根据的过程就是精读课文的过程。这样既掌握了课文,又学会了辩论的基本方法,一举两得。诗歌、散文采取配乐欣赏的形式,不是简单找一段音乐边放边朗读,或者直接播放事先配乐的朗读带,而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意境和所表达感情的基础上,自己挑选音乐来配,看谁的配乐与诗文的内容、意境、感情、主旨最吻合。音乐是学生喜爱的,诗文的意境美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利用艺术相通的特点,把二者结合起来,既是语文课又是欣赏课,既学了语文知识,又爱到美的熏陶。

三、创设问题空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比如在教《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阿西莫夫。”(1)阿西莫夫是一个怎样的人?(2)你了解阿西莫夫的生活经历吗?(3)你从中能发现什么?这样的巧妙设计,使作家作品的介绍,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在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从阿西莫夫的作品《奇妙的航程》谈起,赞叹阿西莫夫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的折服于他丰富的百科知识;有的赞叹他丰富的科幻创作,有的敬畏他严谨的治学方法„„主动探究,使同学们从心里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科幻作家家,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激发了自主探究的兴趣。

四、在竞争中激励学生学习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本学期,我在所教班级设立了语文擂台,由学生设计了颇具特色的板报张贴于墙壁之上,学生还效仿《青苹果乐园》的风格,取名为“初露小锋芒”,充分体现了自我的个性,于谦虚中见锋芒。我们师生共议,在板报中设立了演讲、作文、小楷、周记、古诗、活动等栏目,将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以及每天的小楷定期进行评比,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每次各项各设若干名优秀,逐步累积,准备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适当给予鼓励。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参与,竞争激烈,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作文写不好的就在小楷上多得分,小楷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工夫,周记写得少的就在课堂演讲上多谈谈,平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适逢世界杯,大家写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周记、作文屡侃足球,就连平时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周记就垂头丧气的男同学也兴趣勃发,周记本上的内容明显有所增加,课堂演讲更是振振有词,从巴西谈到西班牙,从米卢谈到中国的队员,甚至那些复杂的外国球员的名字都背得滚瓜乱熟,一改从前羞涩、难开其口的风格。在各种活动中,同学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们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语文素质教育当中,能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值得钦敬,值得崇拜。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生的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是教师自始至终要正确认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同时也要让学生走近你,不要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训斥,甚至怒目以待冷嘲热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二用激情来燃烧语文课堂。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成品加工厂,而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像奔涌的河流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使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自主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篇7: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摘 要】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呢?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很纠结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认为应高在分析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基础;动态;联系;兴趣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呢?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基础性

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所有学生经过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都可以达成。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授适合内容,学生吸收来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知识,在发展语文思维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另外,由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最基础的,只有自身具备了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才能对其它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如解答数学题目,只有理解透彻文字内容,才能去解答。

(二)动态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不同教育阶段呈现不同特征,任意一个教育阶段的结束并不代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结束,在下一个教育阶段中语文核心素养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丰富语文知识、拓宽语文思维、提升语文能力的过程。

(三)终身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终身性特征较为明显。首先,学习语文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从出生人类就已经开始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从牙牙学语、造句、阅读、写作这一系列的过程,语文能力都在逐渐得到提升。学生在自身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生成具有长久、稳定性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过程称之为语文核心素养。另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同社会发展及时代要求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人和社会发展要求。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正确处理核心素养的相互关联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让人理解四方面之间的联系,还对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处理好四者之间的联系,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处理,潜移默化地把这四个方面渗透到其中。如在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没有前面三者的铺垫与作用,就不可能培养学生这一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文化理解的基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而思维发展与提升,既涉及到文化的发展理解与语言文字,又涉及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及传承,是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思维能力训练必然;审美鉴赏与创造则是培养学生文化辨析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传承、发展、创新文化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偏废任何一个核心素养,都对其他核心素养有重大的影响。

以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再别康桥》的课堂教学为例,诗人徐志摩先生一方面既有外国留学生的先进思想影响,又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要在教学中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等方面精心准备,力求有层次、有目的地渗透核心素养。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金柳与喻体新娘之间不仅值得学生仔细推敲,从而提升并发展学生思维;而且在审美与文化传承上,还蕴含着传统的朦胧美、别情离意的审美追求。因此,笔者透过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渗透,将这句诗与杜甫《新婚别》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准确把握诗人“再别康桥”的难舍难分。在实际教学中,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系起来,有助于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思路,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核心素养的熏陶,达到培养的目标。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阻碍学生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角度上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并且直接关系到了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首先,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感性的力量不容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其次,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而教师可以在课堂内设立一些有趣的项目来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联系

相对于义务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还承担着高考选拔人才的重要使命,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画地为牢的课堂教学,还要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中。通过学以致用的实践与检测,来全面反映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果与经验。换言之,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把课内、课外两个课堂融为一体,力求打造一个学用一体的语文教学阵地,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语文的课外实践既不是单纯的课外阅读与积累,更不是止步于日常语言的交际运用,而应当是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因此,课堂教学把语言运用、思考思维、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等方面都从课外实践的角度来考虑,透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作文、演讲、辩论、交际等来进一步反馈语文教学。

以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为例,从知识性的新闻结构与写法、新闻语言的运用、新闻视角的选择及新闻叙事的描述等,到人文性的新闻观点与立场、新闻价值等,其所包含的四个核心素养,都只有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才能得到体现。笔者在课堂教学后,就顺势要求学生取一校园题材,写一则校园新闻。其本质不在于学生写出如何好的新闻,而是让学生在准确掌握新闻体裁后,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一个巩固与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要把课内、课外两个课堂联系起来,其本质就是通过学以致用的实际操作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篇8: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一、在体验中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 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 在他们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正经历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 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 建立数感。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如果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体验, 即使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 也很难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更不能在生活中自然地、有意识地找到分数。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动手平均分4个橘子或8块糖, 并且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你们有几种分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体验, 逐步认识到平均分的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 还可以是几个物体。这样学生们对单位“1”就有了很清楚的理解, 很容易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实际,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了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理解。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否真正理解, 还表现在学生是否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分数, 所以, 我又启发大家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还能用分数表示?举出生活中的分数。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 在身边、在生活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分数。学生在根据不同的事物说出不同的分数时, 不仅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实际意义, 而且也了解了分数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能够主动地或自动化地在生活中找到分数、运用分数时, 说明学生切实把分数同生活联系起来, 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同时, 学生在对生活中的分数的感悟过程中, 逐渐建立起数感。

二、在动手实践中丰富数感

数学思维是建立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动作思维。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儿童形成数感极为重要的方法。如教学“9加4”时, 在学生汇报不同的算法之后, 重点请学生用“从4根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的操作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直观了解“凑十”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实践探索活动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 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 及时内化计算方法。这样, 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 学生在动手操作时, 眼、耳、口、手相结合, 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 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 丰富数感。

三、重视估算, 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现在我们的学生估算的方法都掌握得很好。但是为什么估算以及如何巧妙的使用估算是一个薄弱地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明白估算的意义。让学生在了解估算的意义后培养估算的习惯, 而不至于让学生机械的理解为只要见到大约两字就是要估算。具有良好数感的人,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 就会凭借对问题的直觉, 触发创新思维的按钮, 探究问题解决的创造性策略。有这样一道题:桃城中心小学有1500人打算去看电影, 选择哪个电影院合适?光明影院有36排座位, 每排可坐38人;汇泽影院楼上楼下共102排, 每排可坐38人;工人文化宫有62排座位, 每排可坐45人。一般的学生都会先算出每个影院有多少个座位再比较, 得出选择工人文化宫合适。可是我们班的学生很多就会选择估算的方法来比较。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包括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解决问题, 升华数感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算法, 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就是形成数感的具体体现。比如,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六 (1) 班38个同学到公园游玩, 每条船最多可乘6人, 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计算过38÷6=6……2, 学生体会到, 在这个实际问题中, 商6和余2表示什么意思, 得出必须用7条船才可以, 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通过分析, 有的学生发现, 还可以5条船上各乘6人, 另外两条船上各乘4人;或3条船上各乘6人, 另外4条船上各乘5人;或4条船上各乘6人, 2条船上各乘5人, 另外1条船上乘4人等多种方案。学生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总之,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也不是能通过老师的传授培养的。需要老师提供实例让学生观察、思考、探讨、交流, 主动的去感知、体验从而建立数感。

参考文献

[1]赵云峰.“数感”培养的策略.2004 (01)

[2]李俊梅.浅谈培养数感的方法.2005 (05)

[3]任万库.培养“数感”意识的一点思考.2004 (04)

篇9: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谈一下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培养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

1.分散集中结合练。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基本口算训练中,先集中练“进”“退”位的口算,然后分散练9加几、8加几……;11减几、12减几……,最后集中起来训练,引导学生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和“20以内退位减法表。”这样,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反复性训练,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

二、训练形式多样,激发计算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谓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和快的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地进行计算,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重视错例分析,做到对症下药

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1.创设情境,学生独立改错。设计灵活多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错误原因并改错。且利用多样的练习形式吸引住学生,保证教学效果。

2.集体讨论,师生交叉反馈。学生独立练习后,就组织学生集体或分组讨论改错题的“症状”,相当于“会诊”。找准错误,分清原因,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叉反馈作用。

3.引以为戒,总结防错措施。“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还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预防再出同类错误的方法,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综合练习,检查改错效果。有针对性地把与改错的练习题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作一次火力侦察,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

改错题型上的练习对学生的要求应是一个有坡度的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总结出预防同类错误的方法。练习形式的设计也应围绕这一系列要求安排得有坡度。可做单项练习,如判断题、找出各题错误处、改错题等练习;也可以做综合练习;可以把各类错题印在作业纸上,课上发给学生改,也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业本、错题本,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重新分析订正;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人轮流当“小医生”,给别的同学作业中的错题进行“诊断”、改错等。安排“改错课”的好处是:可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错误订正,更有利于他们克服思维障碍。同时,改错训练也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可以保证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克服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此种练习重在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四、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

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不仅有助于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的要求,还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比如:

1.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如:75+25=100 25×4=100 125×8=1000 625×16=10000等)

2.1~20的平方数、1~10的立方数。

3.在圆柱、圆锥这单元经常用到的1π-9π、42π-92π这些值的记忆。

4.常见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1/2=0.5=50% 1/4=0.25=25% 3/4=0.75=75%等)

5.有关“0”“1”的计算特征。

实践证明,熟记这些常见的数据,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确能很快得到提高。

篇10: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摘要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兴趣方法

基础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探究学习,鼓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识的动力。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1】。因此,作为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宽厚的胸怀容纳学生哪怕是“幼稚无理”的提问。笔者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物理基础不是很好,进入高中物理学习之后,由于课程难度的增加,学得更加吃劲,但他还是尽努力的学习,一有问题就拿过来问,但有一次,他拿了一个问题来问我,说:“网球运动员击打出去的网球是一个较小的球体,为什么不可以看成质点?”我告诉他,网球之所以不能看成质点,是因击打球的不同部分,产生的效果不同,故不能忽略其形状,也就不能看成质点,但他就是不能理解,而且坚持认为网球是一个很小的球体,就象扔出去的铅球一样可以视为质点,我无可奈何的对他说:“你要是实在理解不过来就记住这个结论吧。”我本是无心之语,结果却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后来该同学就放弃了物理的学习,最后分班时选择了文科,这件事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种兴趣的价值莫过于用疑问引起的兴趣,因为这样的兴趣是从学科内部

【2】各种元素的关系中诞生出来的,又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从而成为一种不断催化智能的刺激。

因此,作为教者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培养质疑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要认清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落后的填鸭式教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有错,也不能直接批评,而是通过其他办法使之明白自己的错。

3、实际教学中注意以“疑”激趣。

例如:我在讲“惯性”这一知识时,提出了一个免费环球旅行的设想:大气球下吊一篮子,人坐在篮中,升到空中某处,由于地球日行(自转)八万里,悬在空中的人岂不是可以领略世界各地风光吗?这个设想可以吗?这样学生争论激烈,思维活跃,在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又提出了若干疑问,并逐步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质疑兴趣又提高了,能力获得了加强。总之,学生只有对质疑有了兴趣,他们才愿意不断产生疑问,并且在不断探索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加强。

三、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如果教师构建了良好的质疑氛围,学生也有了质疑的愿望,但是却无从问起,不知哪里有疑问,或者有了疑问不知道如何质疑,那同样不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教给学生进行质疑的基本方法,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认为,就物理课程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巧妙质疑

利用演示实验的直观教学手段,巧设疑问,诱发学生进入质疑的思维状态,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时,可以先通过这样一个演示实验设置疑问:教者拿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让他们从同一高度落下,学生观察到了纸片同时落地的现象,然后,再把其中一张纸折叠成团,再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结果却发现没有同时落地,而是纸团先落地。由此,学生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的纸在两种情况下下落时间不一样呢?下落时间受什么因素影响呢?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闪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

2、运用“悖论“,揭示矛盾,利用理论的自恰性进行质疑

运用悖论教学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提出新观点,否定原有知识,建立新知识。关于悖论的运用,历史上著名的是伽利略驳斥亚里斯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的推理。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循着伽利略的思路思考,取一块重的石头和一块较轻的石头,按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应该是重的石头 2 【3】

下落快,然后用一根细绳连接两者,这时重的石头要被拖慢,轻的石头要被拖快,所以速度应该在两者之间,但是,用细绳连接后的物体重力却增加了,故应该下落最快,导致悖论。产生上述悖论后,学生迫切想知道矛盾原因,从而激发了探索动机,促进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提高。

3、利用日常经验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提出疑问

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由于日常生活的积累,学生对一些现象有了自己的观念和认识,这就是日常经验,当日常经验和科学概念不一致时,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矛盾的困惑之中,从而引发学

【4】生的质疑。比如在进行单摆的周期方式教学时,教者根据经验,往往认为单摆的角度越大,则其运动的周期越长。事实上在摆长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摆角去测量周期会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其周期都是相等的,从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疑问。学生的这种质疑,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依据”,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

4、利用因果关系进行质疑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里要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要注意追问前因后果,才能有所发现。例如: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屏上出现几点荧光,由于伦琴喜欢追根求源,所以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阳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他把它起名叫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上溜走。

总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代学者陈献章对质疑的功用阐述更具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作为教师,更应该从以上几方面着手,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主人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杰斯 ,论人的成长,美国霍顿米夫林公司1961年

【2】、彭亮精心设疑 激发兴趣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上官维忠,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长兴教研网2006年2月

上一篇:短信生孩子请柬范文下一篇:读《将进酒》,谈生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