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课程背景下

2024-05-29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通用9篇)

篇1:分析新课程背景下

――以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农村小学为例

赵菁蕾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压力表现在工作压力大、身心感到疲倦、对学生不再热情、工作有挫折感等方面。教师对培养的迫切需求与课程培训不到位的矛盾、课程内容的变化与课程资源缺乏的矛盾以及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落实难的矛盾是新课程给教师带来压力的原因。缓解压力的策略有:开展有效培训,让教师在参与中成长;开展教学研究,让教师在行动中解惑;开展系列活动,树立实施新课程的信心;优化校园环境,让学校成为教师心灵的家园。

 

篇2:分析新课程背景下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11-03

自9月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地展开,秋进入全面推行阶段,浙江省也不例外。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要确保教师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8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其结果是:82.2%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压力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近90%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2]。由此,各教育机构、师资培训机构都在积极组织进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只有不断“充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教师的压力状况如何呢?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缓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到遂昌县的六所农村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农村小学教师压力现状调查研究

笔者在遂昌县的农村小学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访问两种方式。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选取了六所小学的134名教师进行测量,得到有效样本120份,问卷的有效性为89%。其中男教师58名,女教师76名;年龄介于21岁―58岁之间;职称情况:见习或小学二级37名,小学一级16名,小学高级67名;学历情况:中专14名,专科49名,本科57名。

笔者根据课题情况确定了访谈提纲。访谈提纲一共有11个访谈题目,包括“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有哪些改变?新课程带来的这些改变对你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激励还是一种压力?”等。访谈的对象从性别、年龄、任教学科以及是否为班主任几个角度进行选择。本次访谈对象为26名小学教师。

2.调查结果

统计问卷和访谈的结果,有62.5%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压力很大,50%的被调查教师感觉精神疲惫,54.2%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农村小学教师的压力情况虽然跟“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中的数据存在差异,但压力大的问题依然存在。

根据访谈结果及调查问卷统计后得到的数据,笔者把农村小学教师压力的主要表现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工作压力大

在“我感到工作给我的压力很大”这一题上,120名被试教师中有62.5%的教师选择“同意”或“很同意”,没有教师选择很不同意,只有8.3%的教师选择不同意。在座谈中关于问题“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有哪些改变?新课程带来的这些改变对你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激励还是一种压力?”几乎百分之百的教师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压力。杨老师是某小学的副校长,任教四年级的语文。她认为,“在城里感觉很轻松就能实现的事情,在农村就变得很困难。比如说新课程的语文教科书中每单冗都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编者的出发点是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是这样的设置对上网的要求很高。像我们的学校,总共只有3个多媒体教室,网速很慢,有时还不能上网,很难组织学生(85%以上是住校生)上网查资料,走读的学生一般家里也没有电脑,只有老师自己用蜗牛爬一样速度的电脑查了以后告诉学生,根本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体现不了新课程的理念。而农村的学生一样要参加统考,这样学生跟城市里的孩子差距太大,所以感觉压力很大。”

2.身心感到疲惫

在“工作让我感觉身心疲惫”这一题上,120名被试教师中有50010的教师选择“同意”或“很同意”,只有9.2%的教师选择不同意,没有教师选择很不同意。在“早上想到还有一天的工作要做会有累的感觉”这一题上,120名被试教师中有57.5%选择“同意”或“很同意”,有27.5%的教师选择不同意,没有教师选择很不同意。新课程的很多的要求是根据城市里孩子的认知特点设置的,这是农村教师身心疲备的一个重要原因。陈老师现在任教二年级,“小学语文从一年级开始识字量就很大,第一学段要识1800字,有时一天要认几十个字。农村的很多孩子没上过正规的幼几园,拼音和识字是毫无基础可言的,一天教完了,需要回家巩固,要家长配合,但农村的家长往往忙自己的事情,很少有人会关心孩子的学习,结果到第二天孩子又忘得差不多了,没办法,只能在学校里巩固前一天学过的字,但第二天又有新的生字需要学习,又要教新的生字,否则赶不上进度,所以感觉特别累”

3.对学生不再热情

在“工作让我变得不像以前那样热情了”这一题上,有39.1%的教师选择同意,但41.7%的教师选择不同意,4%的教师选择很不同意。在类似的题“工作让我变得对学生的态度冷谈了”这一题上,有37.5%的教师选择同意,48.3%的教师选择不同意,4.2qo的教师选择很不同意。说明教师在这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教师和50岁以上的老教师在观念上差别很大。魏老师在学校里是公认的优秀教师,她虽然快要退休了,但学习新课程理念一点也不含糊。她不仅教学拿得起来,而且对学生关心,总能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对待学生。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她的热情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真真切切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她很满足现在的工资待遇,觉得跟年青时候相比,现在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刚毕业不欠的年青人,却觉得现实跟理想还有很大的差距。小陈老师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到三年的新教师,她说:“三年前过了层层关卡,终于能当一名有正式编制的公办教师,感觉很开心,当时也下决心要好好工作,对学生也很热情,乐意跟学生聊天。但时间长了,跟我原来留在城里的同学相比,觉得在大城市的生活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当新老师有很多地方都要学习,学校学的知识和技能跟现实有差距,新课程的培训是很多,但效果一般,很苦恼。现在有时候懒得理会学生,学生有时提问多了,自己就觉得烦,有时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从调查和访谈中我们认为,年青的教师在这方面更需要引导。

4.工作有挫折感

在“我对现在的工作感觉有挫折感”这一题上,有34.2%的教师选择同意,41.7%的教师选择不同意.1.7%的教师选择很不同意。根据访谈我们了解到,其挫折感主要来源于对新课程理念的实践感到迷茫。翁老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多次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工作,对新课改中的合作学习颇有自己的想法。在一次镇级公开课上,翁老师开设了一堂以小组谈论方式为主的体现合作学习的语文课,结果却被专家的“合作学习的小组你是以何种原则、方式组建的?”“你是如何确保合作的有效性的?”几个问题给问住了。翁老师说:“我也观摩了一些课,以为以教室的位置为基础,边上每4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问题抛给他们讨论就行了,哪里还想到合作学习还要做这么多的前期工作呀?也没人告诉我。以为自己很成功的一堂课就这样给否定了,感觉很难过,有挫折感。”很多教师对课改中新型的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的改变等运用上都碰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由此产生了对新课改的怀疑,甚至排斥。二、新课程给教师带来压力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培训的迫切需求与课程培训的不到位之间的矛盾带来的压力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以一种不现实的速度增长,教师非常迫切地要求通过各种培训来提升自己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但目前的新课程师资培训仍然存在着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理论脱离农村教学实际、缺少针对性强的培训资料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鲜活资料、缺少跟踪指导及校本培训等问题。这样的培训对教师真正理解、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帮助少,反而会耗费教师的精力,徒增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无所适从感。

2.课程内容的.变化与课程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带来的压力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现实课程目标的各种困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3]。随着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师需要相对应的课程资源支持。据有关调查显示,缺少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由于课程资源的缺乏,导致了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寻找教学资源,有的还要亲手制作配套的教具,为信息、为网络忙得不可开交,无形之中心头又多了一块“病”,加上新课程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复杂性,使得以往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性和预见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3.新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落实难之间的矛盾带来的压力

许多教师表示,新课程的理念确实非常先进,但很多方面在现有条件下难以操作。例如,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赞赏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无疑是每一个教师应该追求的教育理想,但从实践层面上看,在现行大班额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深感困难。又如,新课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我们目前多数的学校能为学生操作提供什么样的条件,社会实践活动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配合,也是教师感到困扰、无助的问题。

4.新课程的高要求与教师缺乏专业能力和自信之间的矛盾带来的压力

新课程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变革,从目标、内容到过程、方法等都需要进行变革;新课程强调教师独立性、创造性的充分展示,它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过去忠实于教科书向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课程开发,由掌控单一教学目标向驾驭多元目标发展,由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教育发展等,这都不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熟悉和习用的。面对新的挑战,已有的知识、技能已难以应对,新的专业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教师难免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焦虑。农村教师更是如此。

三、缓解农村教师压力的策略

1.开展有效培训,让教师在参与中成长

政府和各培训机构要了解教师培训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有效的新课程培训,促进农村教师教好新课程,真正为教师减压。其一,理论培训。邀请优秀教师或专家学者以专题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讲座,集中讲授,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观念认识。其二,教材分析。培训部门除了邀请一些专家和学者为教师们开设新的教育理念讲座外,还应多邀请一些对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理解比较好的当地的一线教师介绍教材的编写思想、教材体系、教材新的突破点等,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梳理,使受培训教师对新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教会教师解读教材的程序。其三,参与式培训。“所谓参与式培训,是指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参与并承担一定的任务,是基于问题和基于课题的学习,是一种以学员主动学习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它的特点有:学习任务真实,基于表现的评定,互动式教学,合作的学习环境,教师是推动者,为学员创设活动、合作、解决问题和执行真实任务的机会,学生是探索与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新课程培训应率先实践新课程理念。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必须让教师主动学习、自我提高,感悟主动学习的真谛。

2.开展教学研究,让教师在行动中解惑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最好的研究方式是结合工作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实践证明,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其自身效能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参与科研,教师可以不断学习或者建构新的教学和学习理论,提高自身对教育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促使教师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特定条件,灵活运用教与学的基本原理,成功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3.开展系列活动,树立实施新程的信心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前,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教师尤其需要树立这样的信心,即通过系列的学习,相信自己具有完成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为此,可以开展如下的活动:

(1)观摩教学。在课程改革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现场观摩,通过观摩分析优秀教师在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组织教学中的有效行为和策略,从而给观摩者提供大量的经验。当教师看到其他教师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时,他们往往会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从而增强信心。

(2)传、帮、带活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走在了前面。让这部分教师与其他教师结成对子,通过传、帮、带等形式,一方面直接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大量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优秀教师还能及时解决被帮扶教师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减少其失落感。

(3)言语引导。积极的言语引导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课程改革中,权威人士的评价能够诱导教师以加倍的努力获得成功,并培养教师的活动技能和自信心。因此应该经常开展评价活动,对教师的工作及时作出肯定,给教师更多的鼓励,而不是当教师碰到问题和困难时,一味地批评指正。

4.优化校园环境,让学校成为教师心灵的家园

农村小学的教师除周末和放假外,平时都是“以校为家”,学校氛围的创设对缓解教师的压力至关重要。首先,要优化学校的环境,提高教学硬件配置的水平,为教师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其次,要优化学校制度环境,要重视民主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专家型教师参与学校重大事务决策的制度,形成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和人才成长氛围。再次,要优化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使教师处于一种宽松、自由、和谐、温暖积极向上的氛围当中,教师的思想负担轻了,就能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面对挑战。

篇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分析语文教材

一、读通教材, 整体把握

读教材包括读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 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 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地理解课程标准, 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定还是满堂灌或满堂问;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定还是满口的师道尊严。

在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应通读全册甚至全套教材, 这样才能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特点和编排体系。教学初中语文, 不仅要知道初中四年的语文教材在学生听说读写方面所提出的目标, 而且要知道小学教材对此所提出的要求, 也要知道高中阶段的要求, 这样教学时才能让学生将现在的知识与小学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衔接起来, 并为进入高中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吃透教材, 明确目标

教师通常在备课的时候, 都把重点放在读教参上, 上课时总是尽量千方百计地把教参上的知识全讲给学生, 生怕遗漏一点, 其实大可不必, 回想我们上学时老师在语文课教给我们的课文分析你能记住多少, 同样的道理, 我们又何必让我们的学生将大好的时光浪费在琐碎的课文分析上呢?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吃透教材的关键是教师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读教材, 明确文章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么写, 理解它的内容, 理解它的结构,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 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 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不仅要有敏锐的教学眼光, 能够及时发现和捕捉, 而且要有灵敏的教学思维能力, 能够快速有效地整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不仅要依据教材, 课程标准, 还要依据学情, 即学生的知识起点、兴趣度、接受能力等, 这也是最重要的依据。因此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 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 哪些是熟悉的, 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 只有对这些做到胸有成竹, 课堂上才能将有限的时间合理地运用, 灵活掌握, 提高效率。

三、用活教材, 拓展延伸

新课程有一句流行的口号:“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这篇文章, 而是通过这个例子教会学生阅读文章, 感悟情感, 表达交流。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 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 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

篇4:分析新课程背景下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历史 教学新理念 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5)06-0074-01

在科学调查中,工作人员发现:初中生对于中国的传统知识和传统历史具有十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没有预期的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进而忽略了学生在人文与情感上的要求,进而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没有满足学生历史学习的实际要求,进而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新课程的普及使得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进而给教师的历史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1.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1.1新课程理念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进而具有现代性特征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通过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作为标尺来对课程进行设计。新课程理念更加注重历史知识传授的基础性,进而对于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颠覆性的转变,进而通过板块或者专题式的教学设置来实现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而实现知识点的更新和与时俱进。新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更加注重教学活动课与教学探究课的重要作用,进而通过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不断练习来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1.2新课程理念改革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进而使得综合化特征显现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要求十分的明确:新教材的改革更加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提高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在每一课正文之前都设置“引言”,进而为课程内容设置引子,或者是通过大量的诗歌或者其他内容来增加学生的熟悉感,进而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分析

2.1加强对于新教材的理解,进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没有办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传统的教材编写上更加注重学术性,进而使得生产力、生产要求、经济基础等专业性的哲学名词成为了教材的主角,进而使得历史教学中本应具有的趣味性受到了抹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编写更加注重创新性,进而通过教学目标的明确来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应用,进而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产生情感的认识和知识的掌握,进而更加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将历史知识与生活社会相关联,拉进历史与生活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的陌生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2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精髓,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改变

传统的历史教材在内容编写上主要按照编年体的格式,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是按照教材安排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教学,这就使得课堂讲解内容更加注重政治理念的传授,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新理念教学改革在历史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革,根据不同的知识来进行明确的划分与规定,利用板块式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学条理的清晰,进而满足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实际要求,进而促进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全方位掌握。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实现课堂生动性的提高。例如,在《新中国成立》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枯燥的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建国大业》的片花来吸引学生兴趣,进而实现课堂内容的引入,在新知识传授完毕之后还可以通过完整的《建国大业》的影片欣赏来让学生加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3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步伐来学习就万事大吉,因此没有足够的 空间来展示自己,进而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进而导致了学生的被动思想观念的形成。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外,更是鼓励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来进行讨论学习,进而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进行思考与发挥。教师用平等的态度来面对学生,进而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进而使得教师更加明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进而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历史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在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搜集和整合,同时小组之间还要进行结果的评比,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

3.结语

新课程改革,使得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来实现初中历史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的转变,进而使得初中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大要求,适应学生在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俱进,通过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来实现科学的历史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认识到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主体性的不断提高。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浩如烟海的知识点让学生应接不暇,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来选择知识点,进而进行更加科学、更加具有实用性、综合性的初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黄毅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读与写杂志.2013.12.(10).

[2]张华剑.浅谈新理念下的初衷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7).

[3]王春席.初中历史教师新课改理念下角色的转换[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1).

篇5:分析新课程背景下

林甸县第一中学实习生第一小组(曹爽、历贺)

一、调查原因

我们于2011年9月28日对黑龙江省林甸县花园乡中学和明德小学的老师进了问卷调查。希望通过本次下到农村教育基层的宝贵机会,借此了解农村当地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基础教育现状以及在基础教育第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而拿到第一手资料,为准确掌握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动态,深化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改革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现状。

2.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3.针对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现状的分析和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教师问卷。教师问卷包含55道题,分为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师观和学生观等调查因素。四个因素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了解教师的教学实施现状。问卷调查在花园乡中学和明德小学进行,发放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23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这些座谈会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基础教育的现状,这为我们的数据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三、调查结果

目前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教师观与学生观等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将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总结如下。

(一)教师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发生了变化。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讨论、猜测、游戏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认知、主动建构,获得新知识。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教师不是课堂的控制者和主宰。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尊重的,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课堂不再是老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而是由老师主导,学生充分发挥作为课堂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学习知识。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上,老师能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与学生充分合作,让学生始终处在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学习氛围中,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最

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思考,合作交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调查思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1.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工作量偏大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非常突出,平均年龄偏大,许多年近50岁的老师仍在教学第一线,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此外农村教师数量偏少,尤其是在几所小学校中,一名教师要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除上课之外,还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负担重、压力大。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和教师理论的学习,这种情况对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发展能力都非常不利。

2.农村中小学教学现有条件和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农村小学资金短缺、条件相对落后。有些条件艰苦的小学校连台投影仪都没有,很多教师上课仍是粉笔加黑板,老师靠嘴喊的局面,教学效率低。新课改倡导要注重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注重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也是当前课改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3.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挫伤了其教学的积极性。

城乡教师工资差距大,乡镇教师工资偏低、待遇较差。农村学校所处的位置通常在村中,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一般,现实状况造成了已有老教师教学积极性逐降低,而青年教师吃住不便,很难安心工作,也因此农村中小学校难以引来年轻教师来此任教。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优化,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数量偏少的现状。建议各县区每年选用一批师范类专科以上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二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部分优秀教师下到边远穷乡作为特岗教师限定年限支教。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因此,要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进行轮流培训,使教师在业务知识、教育理论、教学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3.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在农村贫瘠的文化背景下, 教师是知识的象征, 如果他们生活贫苦, 那么读书无用的观念必会在农村强化。因此,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可以使农村学生的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可以改变生活,从而更加重视教育。此外,提高教师待遇, 使农村教师工资高于或至少不低于城市同级同类学校教师的水平。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同时降低优秀教师的流失率, 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减轻农村教师的生活压力, 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

众所周知,农村教育滞后于农村发展,尽管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但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政府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加大,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观念的转变,相信农村教育现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篇6:分析新课程背景下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和当前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改革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包括认识验证型实验、探索开放型实验和巩固应用型实验三个方面,旨在改善当前教学情况,提高学生整体物理水平。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学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为目标。物理概念和规律大都与实验有着紧密联系,故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物理素养方面起着全方位的作用,是判断物理常识是否成立的标准。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在教学中,教师把实验的结果作为目标,忽略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无法发挥实验教学的效果;其次,近年高考的实验题趋向于“源于教材而不限于教材”的趋势,针对性的实验练习已经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再次,实验教学受时间、空间、实验条件、实验难度、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动手能力等的影响。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认识验证型实验

高中生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物理基础,但面对高中物理的复杂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过程的想象力有限,不进行直观教学,很难使学生领会和掌握。在认识验证型实验教学尝试中,我们以演示型为例来具体讨论。

演示型实验教学是以师生双方为主,包含各种教学要素的一个互动过程,是学生获得直观认识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积极作用,是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必备环节。演示实验的方式主要指教师用仪器或实物进行演示,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幻灯片和多媒体辅教等,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

二、探索开放型实验。

探索开放型实验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独立制作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假设猜想——确定目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探索开放型实验与传统实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学生根据已有物理知识和背景,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仪器和工具来搜集数据,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成为一种积极的探索行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力的合成》教学中,教材改变了内容的引入方式,采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即由实验归纳得到平行四边形法则,变“教学生做实验”为“让学生自主探究”。鉴于学生经验不丰富,可参考的理论知识不多,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可在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的前提下,在实验室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设“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

在进行探索开放实验时,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提供完备的实验条件。学校应加强物理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物理实验时间,尽量多学多练,在试验中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型实验。

物理实验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和课堂,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和现象都蕴含着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物理实验与生活体验的有效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物理基础。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但由于认知有限,无法构造出具体的物理模型,这就要求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发展学生的发掘能力和动手应用能力。可采取的形式有:设计趣味小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小制作。

课外活动和生活实践实验是我们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可以实践物理常识,还可以提高生活技能。

四、结语

上述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物理实验教学的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但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利有弊,我们要发扬其优秀的一面,同时也要改进其局限性。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新的理念和要求。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具体教学中要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对优化高中物理整体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

参考文献:

篇7: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篇8:分析新课程背景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的信息加工过程, 而信息加工的过程有三类:问题解决、模式识别和学习。这三类过程既相互区别又彼此渗透联系。

2、障碍分析

2.1 先入为主障碍

由于学生的“信息源”并不完善, 常用的信息在他们的“信息源”中往往较强;用的少或新进入的信息以及教师讲授欠完善的信息则较弱, 由此造成的思维障碍, 我们称之为先入为主障碍。

2.2 变换角度障碍

由于学生“信息源提取”的能力不足, 探究问题的出发点仅停留在某种形式或内容上, 不善于变换, 或是缺乏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意识, 由此造成的思维障碍, 我们称之为变换角度障碍。

案例在七年级的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课上, 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甲、乙二人以l米/秒的相同速度沿直线相向而行, 一只狗以2米/秒的速度从甲的身边跑向乙, 遇到乙后立即又转向甲, 如此往复, 设开始时甲乙二人的距离是100米, 问甲乙相遇时, 这只狗跑了多少米。

不少学生一见题目复杂便不知所措, 于是形成了思维障碍。因为在一些学生的头脑中, 狗的路程总是分段考虑的, 即先求出狗第一次遇到乙时走的路程, 再求出狗第二次遇到甲时走的路程, 这样来回往复, 最后将所得路程相加, 便得狗走过的总路程。由于搞不清有多少段, 求路程的总和, 当然就难实现了。

其实, 变换思路, 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 已知狗的速度为2米/秒, 只要知道它走路的总时间, 便可求出总路程, 而这个时间正好是甲、乙二人相向走完100米的时间———50秒, 故狗共跑了2×50=100 (米) 。

教师平时给学生多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意义的练习, 促使学生进行思索。也可通过改变问题的提法, 变换条件或结论、变化思考问题的角度等进行变式训练,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时间, 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3 分类分解障碍

有些学生不能准确地确立分类分解的标准导致盲目地使用分类分解讨论法, 以致出现求解的偏差或失误。或明知由图形位置不同需要分类求解, 可就是不能结合图形确定分类的标准, 导致推理混乱, 由此造成的思维障碍, 我们称之为分类分解障碍。

案例笔者曾对九年级的近300名学生作了一次数学思维能力的情况调查, 其中有一道数学题是这样的:

为美化环境, 计划在某小区内用30m2的草皮铺设一块有一条边的长为10m的等腰三角形绿地, 请你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绿地的另两边长。

对于本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90%的同学能得到以AB为底面情形时的等腰三角形 (如图l) , 有35%的同学能得到以AB为腰且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情形时的等腰三角形 (如图2) , 但能得到以AB为腰且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情形时的等腰三角形的同学还不到10% (如图3) 。

究其原因, 还是学生平时对分类分解的题目训练较少, 表现在他们解题分析中分类讨论的意识不强, 即使是成绩稍好的同学对于那些有不同结论、需分类考虑的问题, 却常常忽视了分类讨论的必要性。其实在几何的有关问题中, 往往因为图形的位置关系的不确定性需分类讨论, 如果没有分类的意识, 不懂分类的方法, 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答案。

引起分类分解障碍的心理原因:

没有充分认识到分类分解在解题中的重要意义, 心理上还没有形成分类分解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突破分类分解障碍的主要方法:

要指导学生正确求解分类分解讨论问题, 帮助学生增强分类分解讨论的意识, 克服分类分解讨论中的盲目性和主观性, 不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指的是干扰和削弱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兴奋心理的一种障碍。若受情绪障碍的影响, 思维、记忆等认知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 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若受情绪障碍的影响, 会严重影响思维的正常进行, 限制创造性。

案例笔者曾对参加九年级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已知2a2+1234567890a+3=0, 3b2+1234567890b+2=0, 且ab≠1。求的值。

面对如此庞大数字, 多数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而有些学生遇到难题思维受阻后, 引起情绪烦躁不安, 他们又急于尝试, 尝试失败, 又加剧了急躁的情绪, 导致思维混乱。如果情绪稳定, 经过冷静思考, 不难发现a是方程2x2+1234567890x+3=0的一个根;b是方程3x2+1234567890x+2=0的一个根, 即也是方程2x2+1234567890x+3=0的一个根。又∵。

引起情绪障碍的心理原因:

畏难心态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进行, 平时学习怕动脑筋 (或教师没有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 自我控制能力差, 过度焦虑反应, 缺乏自信心。

突破情绪障碍的主要方法:

对于见到运算数字稍大一些的计算就感到厌烦的学生, 或焦虑感很强的某些学生, 应着重加强对他们的情绪控制, 要让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多获得成功的体验, 锻炼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 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习惯。

篇9:分析新课程背景下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 历史课程 有效教学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进行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开始面临着更多的要求,但就目前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似乎还存在一定难度。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从上文相关论述中,我们已经大致掌握了高中历史课程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发挥的作用,但就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实施的情况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脱离生活实际,教材内容过于抽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在不断更新,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断增加,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始终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知识加以阐述的方式已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教材涉及的年代以及事件都过于遥远,严重脱离当下生活实际,课程教学开展举步维艰。

(二)教师教学能力低下

时代在发展,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纵观历史教师的能力状况来说,却依然处于过去陈旧、固步自封的状态。在教师自身都不能对社会讯息进行有效吸收的前提下,学生自然而然无法获取相应的知识热点。

(三)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高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内容多数与时间、人物事件有关,传统教学模式中,历史教师普遍采用时间串联或任务相关的模式展开具体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了。

二、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实现的途径及对策

针对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今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转变教学理念,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与当代实际联系程度的高低。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基本都停留在过去的某一时间段或者历史时期,与现今相去甚远,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就会变得较为被动。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书本中的知识点与当下的社会热点进行紧密联系,从而降低教学的抽象程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比如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五单元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内容的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展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合上书本,以“现在生活离不开哪些工具”为题,让学生们进行畅谈,然后随机抽一些学生进行观点的表达;在学生发言完毕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其中必然涉及到手机、QQ等通讯工具以及公交、出租等交通工具,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顺势推出课程教学的主题,以今天的眼光去了解和评价过去交通工具以及通讯工具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对于下一步的深入教学,也能起到有效的铺垫作用。

(二)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

就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除了对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之外,教师还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对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进行提升,不断完善自身知识架构的基础上,提高相应的业务能力。教师在拿到教材时,首先应对教材的整体框架进行了解和掌握,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为今后教学策略的有效制定收集必要的依据;每一堂课开始之前,为了保证相应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对相关知识点机械拟定横纵向的扩展,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张力和弹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出色地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同时对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以及教学能力来说,也是一种提升。比如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中国民生百年变迁”这一活动探究课程教学的开展来说,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除了现有的教材内容之外,教师可以尽可能多的去收集一些与国民变迁相关的材料,在丰富整个历史课程教学层次的基础上,扩充自身的知识信息量。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多媒体软件的有效应用

除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及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完善之外,还应对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变,对多媒体等新兴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利用,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比如在“充满魅力的书画与戏曲艺术”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绝非易事,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字及戏曲的魅力,那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就不是难事了。

三、总结

历史课程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点综合课程,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成绩,同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及影响。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开始面临新一轮的挑战,针对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要想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还应从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的完善入手,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在教学中,建立起历史事件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还需对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利用。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高中历史课程面临的挑战和革新,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以及教学模式的摸索,不仅是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同时也是神圣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王淑华.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刘景林.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的普适性与特殊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史鑫.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许泷杰. 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湖南it市场渠道分析下一篇:收看央视抗疫剧《最美逆行者》学习心得感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