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心肌缺血

2024-05-10

无痛心肌缺血(精选十篇)

无痛心肌缺血 篇1

关键词: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特点,护理

冠心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分为无痛性和有痛性两种[1,2]。无痛性心肌缺血 (SMI) , 临床上也成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或隐性冠心病[3]。它普遍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中, 随着医学的发展日益受到临床医师和学者们的注意。同时, 由于该病发作时不会使患者感到疼痛, 或者患者痛阈过高, 轻微的疼痛不能及时感觉到, 造成患者主观上的不自知以及医师的忽视。但是, 心肌缺血对于心脏造成的损伤和影响却是非常严重的, 与心绞痛相当, 可能导致猝死和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突发事件, 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总结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对于防止意外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选取了144例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 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并针对其临床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 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44例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 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0~86岁, 平均年龄73岁。将患者分为两组:无痛组59例, 有痛组85例。

1.2 方法

1.2.1 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1) 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持续性胸痛时间≥20min,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2) 无明显胸痛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变化。 (3) 心电图S-T段出现水平或下垂型向下偏移1mm, 持续1min以上, 并排除其他干扰。

1.2.2 监测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24h的心电图动态监测并记录, 严密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与用药情况, 护理人员要详细进行记录。

1.2.3 临床特点对比

针对两组患者发病时的年龄、时间段、活动情况、心率及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时间段可分为:02:00-7:00、07:00-12:00、12:00-14:00、14:00-21:0021:00-2:00;活动情况可分为:步行、上下楼梯、看电视、谈话、睡眠、休息等。

2 结果

2.1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

患者年龄>75岁者发病机会明显高于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可能是患者年龄越大, 身体机能月衰退, 心脏功能减弱。

2.2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日常活动状态的关系

一般患者处在非活动状态 (睡眠休息) 中易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处在活动状态 (步行、看电视、谈话、上下楼梯等) 易发生有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活动时氧气供应相对充足, 但睡眠和休息时供氧不足, 易引起心肌缺血。

2.3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于时间段的关系

一般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发病的时间段为:02:00-7:00、12:00-14:00、21:00-2:00, 即睡眠休息时间段;其他时间易发生有痛性心肌缺血。

2.4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心率的关系

无痛组的心率一般在60~70次/分, 有痛组的心率一般是70~88次/分, 无痛组的心率显著低于有痛组。提示有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主要由于心肌耗氧量增加, 而无痛性心肌缺血主要由于供氧不足引起。

2.5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于心电图的关系

心电图S-T段向下偏移<2mm, 易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心电图S-T段偏移≥3mm时, 易发生有痛性心肌缺血。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总结

由以上数据可知,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年龄有关, 年龄越大其发生概率越大, 老年人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 各功能相继减弱, 易发生心肌缺血;患者睡眠休息时易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 是由于其发病机制为供氧不足, 导致心肌缺氧缺血, 引起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表明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心绞痛有关。

3.2 护理方法

3.2.1 加强疾病健康教育

由于老年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少, 对于因无痛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不明显的胸痛不重视, 所以很容易造成疾病的漏诊, 增加患者发生危险的概率。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普及教育, 包括疾病的发生原因、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护理时的注意事项、治疗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等, 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饮食及运动, 定期做24h动态心电图监测, 使患者重视疾病的存在, 积极的进行治疗;但又不能让患者过于紧张, 而造成相反的结果[4]。

浅谈某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对策

姜增凯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 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本文讨论了旨在促进合理使用的用药干预, 干预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抗感染疗程。抗菌药物干预的首要目标是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的不良后果, 包括药物毒性反应、二重感染 (选择出致病菌, 例如难辨芽孢梭菌) 和致病菌耐药性。所以,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患者治疗安全的基本措施, 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致病菌选择性耐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细菌耐药的严重程度。

【关键词】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969.3;R978.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8194 (2013) 12-0359-02

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趋严重, 造成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病死率和医疗费用的显着增加[1]。为此, 美国感染疾病学会在1988年即制定了旨在改善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南, 又于1997年与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联合制定了旨在降低医院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的指南。指南颁布后, 追踪调查发现指南推荐的措施效果不明显, 并且没有被医院广泛采纳和实施。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 在此前工作基础上, 笔者根据参考相关循证医学研究成果, 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总结如下。

3.2.2 以预防为主要原则

心肌缺血不能进行彻底治疗, 所以只能做到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使患者充分认知疾病, 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运动耐量进行指导, 如在散步、体操、太极拳等, 增加患者的冠脉血液循环, 从而增加心肌的供氧量;但是应当避免过量的活动, 而加重患者心脏的负荷, 引起反作用。患者的饮食也应该注意, 应以清淡为主, 给予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优质蛋白质以维持机体的正氮平衡;患者的膳食应多样化, 少量多餐, 避免暴饮暴食, 注意规律用餐, 并且饮食要易消化、富含维生素。注意保持患者的大便通畅, 如有需要可使用药物帮助患者顺利排便, 以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

3.2.3 了解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病原因, 提高临床病情的观察能力

由于老年病科病种复杂, 症状不典型, 病情变化快, 所以患者入院后, 要进行心率、心律、血压等监测。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细心耐心的向患者询问病史, 并耐心的听取患者的倾述, 尤其是患者主动进行的不适感报告, 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 做好一般护理, 对患者的活动情况, 如行走、进餐、情绪变化等进行详细记录。并定时对患者做24h动态心电图变化, 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5,6,7]。针对老年患者无痛性心肌缺血易发病的时间段, 进行针对性护理。因老年患者年老体弱, 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在患者病床旁边准备好抢救的药品与器具, 防止患者突然发病。

3.2.4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提高护理质量

老年患者突然因心肌缺血住院治疗, 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冲击, 使得患者对疾病产生恐惧、紧张、忧虑等消极情绪, 而不愿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所以护理人员要温柔、耐心的与患者进行交1抗菌药物应用的现状

对于多数医院, 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预算的30%左右。一般认为, 如果抗菌药物费用接近总药费的50%时是不合理的。多个研究发现抗菌药物滥用, 不仅会增加医疗费用, 还会导致致病菌选择性耐药[2]。一旦出现细菌耐药, 可显着影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同时增加医疗费用[3]。例如,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引起的菌血症、手术切口感染, 病死率高于致病菌为敏感金葡菌时, 并且治疗费用前者为13901美元, 后者为9275美

谈, 使患者感受到医院工作者的认真、负责, 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紧张、忧愁等,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相信护理人员, 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工作。家人的关心与支持是患者接受治疗的重要支柱, 所以护理人员要积极的与家属进行交流, 让家属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力量, 鼓励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愉快的心情,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 根据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特点,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老年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护理知识基础, 熟练的掌握急救的护理技术, 在护理中忙而不乱。

参考文献

[1]高莉梅.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护理园地, 2011, 9 (25) :89.

[2]褚春燕, 张兰芳.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 (1) :168.

[3]陈志术, 翁伟进, 奚可容, 等.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学, 2007, 35 (1) :48.

[4]陆丽君, 盛瑛.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特点与护理[J].宁夏医学杂志, 2007, 12 (5) :34.

[5]王晶.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特点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16) :562.

[6]张林秀.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25 (12) :3358.

怎么治疗心肌缺血 篇2

2、受体阻断剂如美托洛尔或其缓释片:减慢心率减少心肌的秏氧,预防猝死。

3、钙离子拮抗剂。

4、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稳定动脉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形成血栓。

5、RAS系统阻断剂如贝那普利和缬沙坦等:预防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等。

6、硝酸脂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

7、溶栓药物:溶解急性形成的血栓,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PCI术,是近30年来冠心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这是一种不用外科开胸、病人无痛苦感开通冠状动脉的微创方法。

无痛心肌缺血 篇3

【关键词】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102-02

无痛性心肌缺血常表现为心电活动、心肌代谢、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等异常,但患者未能表现胸痛等心肌缺血相关主观症状,该病症发病较为隐匿,临床存在很大隐患。相关研究表明,一定程度上,心肌缺血可提高猝死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预后较症状性心肌缺血差,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动态心电图逐渐被广泛采用,其能够持续记录患者心电活动,有效记录原始信息。当今随动态心电图监测方法不断更新,心肌缺血可经ST段下降的形态、振幅进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2]。本研究中90例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检出效果良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80例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为40~73岁,平均年龄(52.3±9.5)岁。全部患者均符合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标准:①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下移≥1mm;②ST段改变连续出现时间≥1min;③下次发作需在前一次ST段恢复基线≥2min[3]。且排除电解质紊乱、重度贫血患者。随机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经动态心电图监测,连续24h记录患者心电活动,需要告知患者详尽记录生活情况与相应时间,最终将记录结果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对照组经常规心电图监测,检查前需脱掉上衣并保持仰卧位,保持呼吸平稳,全身放松。采用酒精擦拭电极接触皮肤,并涂抹导电液体,于胸口处贴上电极,经心电图检测仪检查。两组患者均需指定心电图诊断医师进行操作。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①导联主要为r波,J点后0.08sST段呈水平下移或下斜大于1mm。②ST段连续改变,时间超1min。③发作距上次发作后ST段恢复基超1min。

1.3临床观察指标检出率、动态心电图示心肌缺血与心率相关性及心肌缺血时间情况。

1.4统计学方法经SPSS 17.0统计学软件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且经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Kendall相关分析法。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检出率对比观察组检出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动态心电图示心肌缺血与心率相关性分析采用kendall相关分析得r=0.539,P=0.000,心肌缺血与心率呈正相关。

2.3动态心电图示心肌缺血与发生时间分析经动态心电图显示,共发生759次ST段压低次数,6:00~12:00发生心肌缺血百分比为49.7%,12:00~18:00发生心肌缺血百分比为10.3%,18:00~00:00发生心肌缺血百分比为19.0%,00:00~6:00发生心肌缺血百分比为21.1%。6:00~12:00时间段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表现为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冠状动脉张力变化,使得冠脉扩张难以满足患者心肌耗氧量,使得心肌细胞供需氧失衡。无痛性心肌缺血是指心肌缺血缺乏相应的临床症状,但在辅助检查中具有诊断证据的疾病[4]。其病因主要包括:心肌缺血范围较小、症状较轻且持续时间短未引发心绞痛等症状,患者疼痛阈值升高,或体内存在较多镇痛性物质,极大增强镇痛作用,阻断感觉通路使疼痛不能传入大脑内,患者局部心肌灌注量降低进而影响对心肌缺血的调节与代谢。当前无痛性心肌缺血在冠心病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显著,得不到人们重视,耽误治疗,在患者长期患病后可导致心肌发生不可逆损害,引发心率失常、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等各种心脏病[5]。因此临床上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给予早期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动态心电图有效监测患者心肌心电活动,可有效反应出缺血性ST段变化。缺血性ST段的发生机制为患者心肌损伤使得电流损伤,心外膜缺血后呈ST段抬高,心内膜缺血后呈ST段降低,临床上常表现为心内膜缺血[6]。即便在临床上冠心病诊断金标准为冠脉造影,但该检查属有创操作,且价格较高,因此未在临床推广应用[7]。且对于冠脉造影、常规心电图来说,动态心电图能够有效反映出心肌缺血时间、部位及程度等,能够早期诊断疾病,给予早期治疗,控制其发展导致心率失常、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等,对防治心脏疾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8-9]。

本研究中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以深入了解无痛性心肌缺血经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敏感性,为临床诊断提高参考。结果显示,观察组检出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更高。心肌缺血与心率呈正相关(r=0.539,P=0.000),表明患者心率越快则越有可能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相关研究指出心率加快可提高心肌氧耗量,若患者冠脉病变未能使心肌供氧量与耗氧量相适应,则会导致疾病[10]。经动态心电图显示,6:00~12:00时间段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6:00~12:00时间段内发生心肌缺血的可能性最大。

综上所述,无痛性心肌缺血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具有无创、实时连续的特点,此外还可显著提高检出率,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二云.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J].临床医学,2012,32 (4): 52-53.

[2]刘慧波,肖波,刘松涛,等.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 (17): 158-159.

[3]吴会兴.动态心电图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 24(18):2223-2224.

[4] 吴开霞,李勇,葛恒松.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10(09): 1136-1137.

[5]詹正学.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15):2308-2309.

[6]李璟华,匡霞.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4):59-60.

[7]王强.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63-64.

[8]郑卫华,孟永霞.12 导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院报,2010,8 (2):115-116.

[9]于亚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21): 566-567.

[10]李晋齐,赵靖,唐剑.动态心电图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对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097-2098.

无痛心肌缺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53~83岁, 平均66.5岁, 病程5个月~9年。所有患者在入院时行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摄片和实验室检查等, 诊断均符合内科学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冠心病心肌梗死近期、心功能失代偿性功能不全、高血压 (血压超过160/100mmHg) 未被控制、重度肺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或造血系统有严重缺陷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2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2组患者分别在入院后行心电图监测, 对心肌缺血的发作期做出诊断。对照组30例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剂量为10粒/次, 3次/d。连用8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硝酸异山梨酯片10mg/次, 3次/d;硝苯地平片 (10mg/片) 10mg/次, 3次/d。同时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者氯吡格雷对冠心病的发作进行预防。所有患者治疗开始前和结束时均实施心电图的24h监测, 并每日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5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行t检验,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P<0.05差异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 ST段低压次数和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 (P<0.01) , 但观察组治疗前后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治疗后ST段低压次数和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性减少, 疗效更佳 (P<0.05) , 见表1。

另外, 60例患者共监测到缺血性发作179次, 平均每例患者发作次数为7次。ST段呈0.1~0.4mV的幅度改变。患者在缺血发作时伴随胸闷18例, 心绞痛6例, 无典型症状者36例, 占60%。当ST-T段改变, 心肌发作时, 心律失常57例, 占95%;心率加快49例, 占81.7%;室性早搏54例, 占90%。

3 讨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指通过心肌血流灌注、左室功能和心电活动等检查发现有心肌缺血的证据存在, 但患者主观上缺乏心肌缺血的其它症状或无疼痛感。在对患者行死亡后尸检, 或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 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大部分患者均存在狭窄病变。在冠心病患者中, SMI存在较为普遍, 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故作为冠心病的分支, 已引起临床重视。通常将无症状心肌缺血分为心肌梗死后伴有SMI发作、完全的SMI和心绞痛患者伴SMI3种类型, 其中在人群中完全性SMI发生率达5%。所有心肌梗死患者中心肌梗死后仍伴有SMI患者占1/3。相关报道显示, 3/4的心绞痛患者有无痛性心肌缺血。

无痛性心肌缺血可导致患者电生理活动和心肌代谢异常, 引起心脏功能发生改变[2]。同时, 还可引起系列并发症发生, 包括无症状心肌梗死、心血管意外和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肌病等。说明SMI易使无痛性心肌梗死诱发, 且心率失常的发生和一过性心肌缺血的发作密切相关, 同时心肌长期缓慢的缺血, 可导致心肌纤维化, 造成缺血性或充血性心肌病形成。临床在诊断时需向患者宣传主动体检的重要性, 对心脏各支是否有狭窄和阻塞情况进行了解, 并行心电图24h动态监测, 关注ST-T段变化, 对是否存在无症性心肌缺血进行判断[3]。本次研究采用硝酸异山梨酯+硝苯地平使患者ST段压低出现次数和持续时间显著减少 (P<0.01) , 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差异显著 (P<0.05) 。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在对机体的影响程度上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严重度一致, 但其治疗有所差异。如:相对于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多采取心理调整、卧床休息、心电监护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药, 包括硝酸盐类、钙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结合应用, 还可抗凝、溶栓治疗。

综上, 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 定期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或动态心电图检测, 必要时测定血清心肌标志物, 治疗后定期随访, 对病变部位状况进行了解。早期明确诊断,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可提高临床治愈率,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患者60例, 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30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硝酸异山梨酯+硝苯地平治疗, 对2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共监测到缺血性发作179次, 平均每例患者发作次数为7次。ST段呈0.1~0.4mV的幅度改变。患者在缺血发作时伴随胸闷18例, 心绞痛6例, 无典型症状者36例, 占60%。当ST-T段改变, 心肌发作时, 心律失常57例, 占95%;心率加快49例, 占81.7%;室性早搏54例, 占90%。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 ST段低压次数和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 (P<0.01) , 但观察组治疗前后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治疗后ST段低压次数和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性减少, 疗效更佳 (P<0.05) 。结论 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 定期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或动态心电图检测, 必要时测定血清心肌标志物, 治疗后定期随访, 对病变部位状况进行了解。早期明确诊断,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可提高临床治愈率,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Nademanee K, Singh BN, Guerrero J.Accurate rapid compact analog method for the quantificalion of frequentcy and duration of myocardial ischemia by semiautomated analysis of24-hour ECG recordings[J].Am Heart J, 1983, 1 (3) :959~964.

[2]汪丽惠, 张钧华.全国心血管疾病与临床试验最新进展讲习班讲义[J].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学会, 2005, 11:2.

心肌缺血吃什么食物好呢 篇5

(1)韭白粥

韭白30克,粳米100克。韭白洗净,粳米淘净.韭白,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两次,早、晚餐食用.

(2)玉米粉粥

玉米粉50克,粳米100克

玉米粉50克,粳米100克。粳米洗净,玉米粉放入大碗内,加冷水调稀.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九成熟,将玉米粉糊倒入,边倒边搅,继续用文火煮至玉米烂成粥.每日两次,早,晚餐食用.

(3)木耳烧豆腐

黑木耳15克,豆腐60克,葱,蒜各15克,花椒1克,辣椒3克,菜油适量.将锅烧热,下菜油,烧至六成热时,下豆腐,煮十几分钟,再下木耳翻炒,最后下辣椒,花椒,葱,蒜等调料,炒匀即成。

(4)芹菜红枣汤

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每日2次

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每日2次。

(5)山楂玉面粥

红山楂5个,去核切碎,用蜂蜜1匙调匀,加在玉米面粥中服食。每日服1~2次。

(6)海带粥

假性心肌缺血 篇6

单纯T波倒置综合征起始于婴幼儿时期,进入成年期后,倒置的T波可逐步变浅至直立。如果进入成年期后倒置的T波仍不能恢复直立,称为持续性幼稚型T波。此种情况仅见于40岁前的少部分女性,如果出现在成年男性的心电图上,多视为前间壁心肌缺血的表现。40岁以上的女性,1~V3导联T波出现倒置者,应高度怀疑心肌供血不足。这里还要说明,婴幼儿期T波向量在水平面偏向左后方,投影在1~V3导联的负侧,因而T波是倒置的;随着年龄增长,水平面T向量逐渐指向左前方,V1~V3导联倒置T波应渐变直立。无论1~V3导联的T波是倒置、还是直立,V5、V6导联的T波都应该是直立的,否则为不正常。

单纯性T波倒置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与婴幼儿肺脏发育差异或肺部充气不良,未能覆盖心脏的切迹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大,肺叶渐渐扩张覆盖了心脏切迹,心电图上1~V3导联倒置的T波也由深变浅至直立。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少数女性成年后肺叶的扩张仍不能完全覆盖心脏切迹,故心电图上持续保留幼稚型T波。

多数学者认为,单纯T波倒置综合征是一种生理现象,与心脏本身无明确的关系。对于成年人心电图上出现的1~V3导联T波倒置,需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相鉴别。鉴别的方法有深吸气闭气试验和口服氯化钾试验。深吸气闭气试验是让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气,使肺叶充分膨胀覆盖心脏切迹,此时记录的心电图上V1~V3导联倒置的T波可变为直立;口服氯化钾试验是让患者口服10%的氯化钾,钾可改变心室复极的程序,如果是功能性T波倒置,服钾后绝大多数能转为正常。上述两项试验都不能使V1~V3导联倒置的T波恢复正常,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无痛心肌缺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患者96例,其中男54例,女42例;患者年龄为63~84岁,平均年龄为(68.4±2.1)岁;病程为2~11年,平均病程为(5.3±1.5)年;ST段水平下移为48例,T波低平为32例,ST-T改变为16例。入选的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与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的治疗方法:采用马来酸桂呱齐特(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522H20100)治疗,每次240 mg加入至5%的25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天,14天/疗程。研究组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先安(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3530)进行治疗,180 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1次/天,14天/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研究的临床疗效标准为[2]:①显效:患者在静息状态时其ST段水平下移,胸部胀闷与呼吸短促等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患者经治疗在静息与运动状态时的ST段水平下移,但与治疗前比较回升不低于0.06 mV;而T波则由平坦变为直立抑或导致T波变浅(变成原来的60%以上);同时胸部胀闷与呼吸短促等临床症状已经明显改善。③无效:患者用药以后在静息状态与运动状态均跟治疗前比较,其心电图异常状况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胸部胀闷与呼吸短促等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运用SPSS 18.0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则出现6例疼痛、出汗与轻微皮疹等轻微的不良反应,但是不需要停药则可消失。

3 讨论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主要是老年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了变化,变得狭窄,使得供血与供氧均不足,进而老年患者的心肌功能出现严重的障碍,同时心脏发生了实质性的病变的一种疾病[3]。这种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则可能会引发心绞痛,严重者会出现心肌梗死,进而给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较大影响。近年来,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病率与致死率越老越高。为此,科学选择有效的治疗手段对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病理学角度而言,无痛性心肌缺血属于冠状动脉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初期阶段,这时候的病变程度跟心绞痛与心肌梗死比较而言更轻微,患者的冠状动脉脉侧支循环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所以往往由于痛闭值比较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患者没有出现比较明显的疼痛感,然而使用心脏彩超与心电图等给予检查则可判定为心肌缺血。马来酸桂呱齐特是一种新兴的呱嗦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对机体的血管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可有效改善其局部的微循环,使患者的病变局部缺血区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对葡萄糖在机体的利用率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减少机体内血管内皮细胞之趋化作用以及炎性反应[4]。心先安(环磷腺苷葡胺)属于一种非洋地黄类的强心剂,可以提高心肌的收缩力,促进心脏泵血功能的改善作用与血管扩张作用,对缺血与缺氧心肌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有效抑制各种炎性介质在体内的释放,降低心肌细胞炎症性反应的发生[5]。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则出现6例疼痛、出汗与轻微皮疹等轻微的不良反应,但是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消失。研究提示,与单一使用马来酸桂呱齐特治疗比较,马来酸桂呱齐特与心先安联合治疗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疗效更显著。

综上所述,马来酸桂呱齐特联合心先安用于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治疗的效果比较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可成为治疗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封波.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27-128.

[2]鲍菊敏,刘红怡.曲美他嗪治疗66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2):28.

[3]黄敏瑜,陈润荣,陈少英.丹红注射液联用果糖注射液治疗心肌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45-646.

[4]刘慧,杨守忠.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47-48.

无痛心肌缺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心肌缺血患者90例, 其中男42例, 女48例;年龄55岁~86岁, 平均年龄 (75.0±12.5) 岁。根据1979年的W H O冠心病标准诊断, 按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无痛组和有痛组[3], 无痛组男27例、女18例;最高年龄为81岁, 最低年龄为62岁, 平均年龄 (71.6±6.7) 岁;最长病程为8年, 最短病程为2年, 平均 (5.6±2.4) 年。有痛组男15例、女30例;最高年龄为80岁, 最低年龄为61岁, 平均年龄 (72.1±6.9) 岁;最长病程为9年, 最短病程为1年, 平均 (5.2±2.7) 年。经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负荷试验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无痛性心肌缺血。90例患者心电图S-T段出现水平或垂直向下偏移1 m m, 持续1 m in。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24 h心电图动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用药情况, 详细记录并总结[4]。临床特点:针对2组患者发病的时间段、心率、年龄、活动情况及心电图特征等进行对比, 时间段可分为02:00~07:00、07:00~12:00、12:00~14:00、14:00~21:00、21:00~02:00;活动情况包括步行、看电视、上下楼梯、谈话、睡眠、休息等。

1.3 观察指标

诊断心肌缺血是以持续≥1 m in的心电图中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降1 m V为标准。观察2组患者休息时间发病、睡眠时间发病、S-T段下移发病、大于75岁发病、心率等临床指标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无痛组患者在休息时间发病、睡眠时间发病、S-T段下移发病等的概率显著高于有痛组, 而心率明显低于有痛组, 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总结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常见类型, 该病发病隐匿, 临床症状不明显, 临床诊断中容易被忽视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 探讨最佳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研究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发现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病与年龄有关[5], 年龄越大, 发病率越高;而患者的心电图特点也表明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病与心绞痛有关[6]。

3.2 护理方法

①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相关知识, 包括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等, 指导患者重视疾病的存在, 积极进行临床治疗, 并定期监测心电图变化。②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发病住院后, 容易产生恐惧、紧张、忧虑等负面情绪, 从而产生抑郁心理而不愿意配合治疗。护理人员需耐心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 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和紧张,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从而使患者保持愉快、乐观心情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③饮食护理。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 制定规范、科学的饮食, 减少患者的油腻食物, 多食用低脂肪、高纤维、低盐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禁止暴饮暴食, 保证胃的正常工作, 同时做好饮食记录[7]。④运动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体素质, 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 如太极、广场舞等对健康有利的运动, 以便促进血液循环, 增加心肌供氧量。但需避免运动过量, 若出现心悸、气促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师, 给予对症处理。⑤由于老年人病种较为复杂, 且症状不典型, 变化较快, 故患者入院后需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及心律等生命体征。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 详细询问病史, 做好常规护理, 并详细记录患者的活动情况。针对老年患者无痛性心肌缺血容易发病的时间段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控制发病率, 同时于患者床边准备好抢救的药品与器具, 避免患者突然发病。医护人员在诊治患者和护理过程中, 对临床护理工作需做到全面性和严谨性;定期对患者进行体检, 检查患者是否有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容易引发发病的危险因素, 将发病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通过向患者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的理论知识, 加深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 提高患者家属对疾病的预防和紧急处理能力;同时通过临床疾病特点[8], 制定全面、个体化及人性化的护理方案, 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降低临床并发症,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无痛组患者在休息时发病、睡眠时间发病、S-T段下移发病的概率显著高于有痛组, 而心率明显低于有痛组, 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 给予护理干预, 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安乐.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21) :211-213.

[2]高莉梅.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5) :73-74.

[3]陈在嘉, 徐义枢, 孔华宇.临床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260-263.

[4]祝亚玲.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2) :86-87.

[5]陈晶.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2) :74-75.

[6]徐小晶, 施莹莹.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21) :26-27.

[7]王子怡, 牛迪.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要点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1) :106-107.

无痛心肌缺血 篇9

关键词:老年,无痛心肌缺血,临床特点,护理对策

无痛性心肌缺血 (SMI) 又称阴性冠心病或者隐匿性心肌缺血, 发病原因主要就是冠状动脉循环受阻, 但是在发病期间不会有明显的心绞痛以及胸痛现象, 大部分患者在患病时不会及时感知到, 而经过长时间的劳动或者一直处于运动状态时, 就会出现心慌、胸闷, 发病较为严重时, 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威胁[1]。因此, 需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进行应对, 选取我院收治的114例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研究, 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临床资料, 按照有无疼痛划分为对照组 (有痛) 和实验组 (无痛) , 每组57例。114例患者中, 52例男性患者, 62例女性患者, 患者年龄66~83岁, 平均 (75.23±11.23) 岁, 病程1.5~7.5年, 平均病程 (4.23±1.03) 年, 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资料, 差异不显著,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分析:

给予两组患者持续24 h的动态监测, 将24 h ECG进行记录, 日常生活以及服药维持正常。

1.2.2 诊断心肌缺血:

借用心电图进行检测, 当有下移或者水平型向下偏移1 mm, 且持续时间超过1 min时判断为心肌缺血。将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心脏排血量降低以及高血钾、心肌直接损害等疾病排除[2]。

1.2.3 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将两组患者发病时的心率、活动情况以及年龄、发病时间段、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 按照年龄结构进行划分, 分为<75岁以及≥75岁;活动状态分为:看电视、上下楼梯、行走、谈话、从事某项工作等。休息状态分为睡眠以及静卧等。按照发病时间段进行划分:睡眠休息时间段为02:00~7:00、12:00~14:00、21:00~02:00;工作活动时间段为07:00~12:00、14:00~21:00。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段、活动情况以及心率、心电图特征。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中所有数据, 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即 (±s) , 行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百分率表示, 即 (%) , 行χ2检验, 当P<0.05时,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均超过75岁, 且非活动状态、睡眠休息时间段、心电图S-T向下偏移低于2 mm的临床症状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较为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为每分钟 (65.24±2.67) 次,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为每分钟 (81.35±6.34) 次, 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患者以往未有冠心病史, 平时也未有冠心病症状, 而依然有5%的患者患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疾病, 当患者有心肌梗死疾病出现时, 还会有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出现, 且占心肌梗死总数的1/3左右[3]。据相关研究证实, 患有心绞痛的患者中, 约有75%的患者同时患有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 且发病次数较多, 能够达到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次数的3~4倍之多, 也就是说患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中大约有84%~90%的概率患有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4]。本组研究中, 借助24 h动态监测方式, 得出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发病时间段为02:00~7:00、12:00~14:00、21:00~02:00。对于超过75岁的老年患者来说, 发病率较其他年龄段的人高[5]。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发病原因为供氧欠缺, 由此证明, 当患者处于睡眠休息状态时发病率就会相对较高。当心电图中S-T段出现向下偏移, 且低于2 mm时, 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发生率就会明显高于对照组。当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发病时, 患者的心率就会相对缓慢, 而对于有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来说, 其在发病阶段的心率就会相对较快[6]。

3.2 护理对策分析:

在护理中, 需要将预防作为主要手段, 从而使疾病的发病率能够得到相应的减少。而护理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 需要充分了解患者在睡眠时发病较多的情况, 在患者休息或者睡眠前进行吸氧护理, 需持续20 min。此外, 还需要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健康教育, 将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宣讲, 从而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重视程度能够提升。在日常生活中, 需要对饮食以及运动进行指导, 同时告知患者定期实施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重要意义, 患者对疾病的敏感性能够提升, 针对年龄较大且体质较弱的患者应该做好严密监测, 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做好治疗工作。

综合上述分析, 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均超过75岁, 且非活动状态、睡眠休息时间段、心电图S-T向下偏移低于2 mm的临床症状、心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较为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证明,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与有痛性心肌缺血特点差异较为显著, 应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对无痛性心肌缺血起到预防效果, 疾病的发生率也会随之下降, 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晶.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2) :169-170.

[2]马俊.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9) :257.

[3]张林秀.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25 (36) :3358.

[4]朱华玲.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22) :140.

[5]祝亚玲.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2) :358.

无痛心肌缺血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 我们从205例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中经临床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 根据1997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从205例冠心病Holter监测结果中筛选出、记录到心肌缺血表现的126例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病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或有典型心肌梗死和心绞痛表现, 剔除心室肥大或服用洋地黄等药物影响, 排除各种因素引起的干扰和伪差。每例病人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均有1~2阵次以上的一过性ST段压低。其中男67例, 女59例。年龄≥60岁51例, 50~59岁47例, 40~49岁24例, <40岁4例。

1.2 方法

应用美国Marquette系统动态心电图仪, 采用DCG双通道磁带式24h连续记录检测取MV5、MV1双导联, 同时详细记录病人活动及感觉情况, 所有测值均经人工判读并按病人日记做症状对照, 通过电脑的自动分析激光打印报告, 结合临床资料, 就总平均每分心率、心律失常检出率、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心电图以J点后0.08s出现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 并持续时间≥1min, 与另一次缺血发作至少间隔1min。为1阵次心肌缺血, 同时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我们在126例中共监测出心肌缺血发作1198阵次、每例发作1~23阵次, 平均每例9.5阵次。ST段下移压低幅度为0.1~0.4mV, 有2例最深达0.5~0.6mV。伴典型心绞痛者12例占9.5%, 伴心悸症状不典型者28例占22.2%, 无其他任何症状者86例占68%。126例患者中平均心率68次/min, ST段压低时平均心率95次/min。如以发作前后的心率较平均心率≥10次为快频率依赖、<10次为慢频率依赖统计, 126例中快频率依赖者84例占67%, 慢频率依赖者12例占9.5%。126例中伴有心律失常者95例, 心律失常检出率占75%。其中房性早搏51例, 室上速21例, 心房纤颤5例, 心房扑动2例。室性早搏72例, 其中按Lown分级标准:Ⅰ级38例, Ⅱ级13例, Ⅲ级12例, Ⅳa级4例, Ⅳb级2例, Ⅴ级3例。另有窦性停搏结性心律2例。Ⅱ度二型AVB4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 RBBB3例, LBBB2例。合计共有156例心律失常发生。1198阵心肌缺血发作昼夜分布:6:00~12:00发生694阵次占57.93%, 17:00~21:00发生362阵次占30.22%, 0:00~6:00发生142阵次占11.85%。

3 讨论

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 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尽管以动态心电图作为检测心肌缺血的可靠性已得到确认, 但在分析ST段改变时尤应排除各种因素引起的干扰和伪差。另外, ST段尚可受多种因素影响, 诸如药物 (洋地黄、奎尼丁、β-受体阻滞剂等) 、生理状况 (血电解质紊乱、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病理状况 (高血压、心肌肥厚、预激综合征) 等假阳性[2]。通过应用Holter检测发现, 无痛性心肌缺血 (SMI) 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缺血, 而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多, 患者容易发生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型ST段下移, 可在心率加快时发生, 也可在心动过缓时发生。大部份发作时在病人清醒时或轻微活动后, 发作次数明显增加。原因是由于心率加快与冠脉舒缩的改变, 以及活动后体内儿茶酚胺激素分泌增加, 血小板凝集作用, 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心动过缓时发生, 则系由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 心跳减慢, 心输出量下降, 交感神经兴奋降低, 周围血管扩张, 回心血量减低, 血流缓慢,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当冠状动脉供氧不能满足心肌需氧时, 可出现相应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影响心肌耗氧量的因素很多, 其中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肌收缩时间是3个重要因素。临床上采用这3个数据乘积的概念表示“心绞痛阈”。通常情况下, 平均动脉压及心脏射血时间两个参数的变化很小, 故患者发生缺血的阈值可单用心率表示心肌缺血阈[3~4]。心肌缺血多呈生物钟节律。本组研究表明, 无症状心肌缺血第一高峰时间是在早晨6:00~12:00, 第二高峰时间是在下午17:00~19:00, 在凌晨0:00~6:00缺血发作最低, 此节律变化与心率呈正相关, 此时间段与心肌梗死的发病和冠心病猝死的发生呈并行;在患者的日常活动中, 大部分的心肌缺血发作是在轻体力劳动中和脑力活动时, 而且24h可发生数十次不等, 只有把24h的心肌缺血总合计起来, 即计算出心肌缺血后总负荷, 才会把日常生活中的有症状心肌缺血和无症状心肌缺血统一起来对心肌缺血进行定量评价, 结合临床资料可确定有无缺血性ST改变。如果受检者临床尚未诊断冠心病, 虽然Holter查出了ST改变, 但无其它检查支持冠心病诊断的依据, 则不易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不能与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混淆, 后者并未引起缺血。另一方面, 心肌缺血亦可由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5~6]。本组结果表明心肌缺血与早已证实的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存在相似的昼夜规律。冠心病患者上午易发心肌缺血可能与此刻儿茶酚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血小板聚集升高、纤溶活性下降、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等因素有关[7]。动态心电图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尤其是提高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因此, Holter是临床上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临床评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痛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与Holter的相关性。方法应用Holter监测126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生阵次、每次缺血发作时间和ST段最大压低, 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无痛性心肌缺血 (SMI) 86例, 占68%;伴典型心绞痛12例, 占9.5%;心肌缺血发作时, 快频率依赖者84例, 占67%。昼夜发作规律为6:00~12:00发生最高, 检出694阵次占57.92%。结论Holter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就其种类、时间、数量与日常活动的关系, 变化规律以及药物的疗效进行详细的观察, 是监测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

参考文献

[1]张兆国.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检测[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3, 12 (1) :3~6.

[2]杨钧国, 李治安.现代心电图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7:958~960.

[3]洪发, 孟杰, 沈启涛, 等.心肌缺血的Holter监测分析[J].心电学杂志, 1992, 11 (3) :157~158.

[4]黄红漫, 季月芬, 许其.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阈的分析[J].心电学杂志, 2003, 22 (1) :16~17.

[5]韩燕, 褚骏仁.无症状心肌缺血阈的临床意义及诊断[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1988, 15:65.

[6]邓玉莲.动态心电图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评价[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3, 12 (1) :10~11.

上一篇:运用体验教学的体会下一篇:现代化管理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