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体验教学的体会

2024-05-10

运用体验教学的体会(精选十篇)

运用体验教学的体会 篇1

体验式教学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目的,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由于教学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由于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然而现实科学课堂中存在一些低效的体验式教学。

第一种情况:为了体验而体验。教师设计的体验式教学环节并不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也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仅仅是为了表现自身对体验式教学的重视而在教学中使用体验式教学。如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感性认识已经很充足,教师要通过资料展示或情景体验进行教学内容引入和铺设,这样既浪费教学时间又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实在很得不偿失。

第二种情况:体验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即体验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能力层次相差很大, 学生因为过往经验与体验所得无法建立联系而茫然无措,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产生更大疑惑。如有些体验环节让学生体验一些天体的巨大或物体的微小, 就会列举很多数字,结果这些数字过于巨大,学生根本没办法将其中数量关系与实际场景联系,那么这样的体验就失去体验的意义。

第三种情况: 体验式教学的容量和时间被其他教学环节抢占,虽然学生经历了体验式教学环节,但这样蜻蜓点水般的体验,既没有解决学生的感性经验问题,又没有让学生过足体验的瘾,大大影响学生以后进行体验式教学的积极性。有的教学环节中, 一个实验需要学生摸索—教师引导—学生再操作体验—教师再引导, 才能到最后学生将实际体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结果。可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给出的实验时间连第一个环节都完成不了, 就开始急不可耐地理论讲解灌输。这种真灌输假体验很快就会让学生对体验式教学失去信心与兴趣。

二、实践:体验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设计

体验式教学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在这个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教师通过精心组织,安排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加强对科学的认识能力,最终达到建构知识、获得技能、提升自我价值的目的。在体验式教学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各种科学活动是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各种体验性教学活动,都要求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在合作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模式丰富了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思维,使学生体会到发现带来的成功与快乐。所以对于课本中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要选用不同的体验类型。

1.情境体验 ———在生动的情境中激发科学热情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真正的体验取决于教学过程是否生活化,是否具有情境性。学生对某一现象或某一规律缺乏正确理解时,教师有意创设情境,如设置“圈套”,使学生陷入“圈套”,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为解决矛盾而进行新课学习。问题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用设问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案例1:《氧气》教学片断。

在讲解氧气的密度比空气、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时,老师故意装作不小心把氧气瓶上的玻璃片弄掉,几个调皮生叫着:坏了,坏了,氧气逃光了,老师也表现出氧气跑了的神情。

老师:“瓶中氧气肯定还可能存在吗? ”(学生大部分认为已经没有了)

学生:“没有了或有或不一定。”

老师:“可以用什么办法证明呢? ”

学生:“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向瓶中加水,并摇动瓶子。请一位学生上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学生:“哇,木条复燃了。”(学生不禁由衷地鼓起掌。 )

老师:“同学们,从刚才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

学生:“瓶中有氧气。”

老师:“你们刚才不是说氧气逃走了吗? 为什么还有氧气呢? ”

学生:“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底部还有氧气。”

老师:“点燃前同学还做了什么实验? ”

学生:“加水。”

学生明白了,氧气原来不易溶于水。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创设一个有意似无意的情境,一下子就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在一个生动具体的场景中,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体验,从而使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对于情境体验,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创设情境,如在教学“溶解度”时,可以从生活实例引入:“如果想得到一杯最甜的糖水,你会怎么做? ”又如在教学“分子”时,可以在课堂中喷洒极少的香水,但是整个教室都闻到,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得出“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气体分子间隙大于液体分子间隙”等结论。

2.活动体验 ———在真实的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实践出真知,实验是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的绝妙途径。运用实验阐述新课中的知识点是科学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实验现象, 使新信息产生的刺激超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以唤起学生的思考,并创造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让学生通过自身观察体验探索科学的奥秘,总结科学的内在规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2:《月球》教学片断。

关于“月球”的知识,学生比较了解。月球上的概况如没有空气、没有水、昼夜温差大等知识,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知道。为了不让学生停留在知识表面, 一位老师对其中一小块知识点“月球上的引力是地球上的六分之一”进行精心设计。

老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视频。”(视频中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跳跃行走。 )“据说一套宇航服的质量接近90千克, 今天同学们是否想体验一下穿宇航服行走的感觉? 下面请出我们班最瘦小的一位男生。”

学生相互看看,眼睛在教室里扫视,心里充满疑问:教室里有宇航服吗?

老师:“那就是我自己,我的体重刚好90千克。”

学生看着老师矮胖的身躯,不禁哄堂大笑,异常兴奋。

老师:“你们猜猜,这位男同学能否背得动我? ”

学生:“能或不能或可能。”

老师趴在那位男生身上,只见那位男生气喘吁吁,艰难挪动脚步。

老师:“背着我跳几下,快跳几下! ”

学生:啊! (嘘声一片,学生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心想:背着走都已经很吃力了,还要跳几下? )

老师从男生的背上跳下来:“请说出背我时的感受? “

学生:“很吃力。”

老师:“那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能轻松地跳动呢? ”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老师适时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都有了深切体验,从而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活动体验,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活动体验。如教学“爆炸所需的条件”时,老师在课堂上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开展模拟爆炸活动, 在学生亲身体验了爆炸过程之后,分析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爆炸需要什么条件?又如教学“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时,引导学生课外完成课本活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掌握科学知识。

3.探究体验 ———在严谨的探究中理解科学方法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 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这样的探究体验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 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历体验过程。

案例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片断。

在公元前4世纪,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这种观点在近两千年里一直被人们奉为真理,知道17世纪,才由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反复实验及推理论证, 得出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的科学结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科学结论,老师进行了如下设计。

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我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确实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你赞成或者反对我的观点都可以,但要找出证据,讲明道理,才能让我信服。”

学生思考或讨论后开始发表各自的观点。

学生1:“老师,我可以做一个实验反驳你! ”她两手拿着两张不同式样、不同大小的纸片, 说:“我右手的纸片比左手的轻,你看我放开它们(说着顺势放手),右边的纸片先落地,所以老师你的看法不对! ”

老师摇摇头:“你这样做不科学, 凭什么说右手中的纸片比左手中的轻呢? 我就说它比左手中的纸片重! ”

学生2:“老师,同一张纸片平分成两半,它们一样重吧? ”老师点头称是。“那么我将其中一半揉成纸团……”说着,学生顺势释放纸片和纸团,结果纸团先落地。

老师:“不行,不行,我怎么知道你释放时有没有偏袒纸团呢? 不公平! ”

学生拾起纸片和纸团,想了想,答道:“我再做一次,请看好,它们高度一样……我同时放手……”

老师:“哦,在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公平! ”

学生1:“老师你看,结果还是纸团先落地! ”

学生3:“我认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看法都不对! 我可以做实验证明”……

“大纸片是小纸片的一倍 ,我把小纸片揉成团 ,同时释放发现小纸团下落得快,说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看法都不对!学生们都试着做这个实验。

当大家都认可这个实验结果时,学生4说:“同样是大纸片和小纸片,不同的是,我竖着同时释放它们,你看,结果它们几乎同时落地! ”说着,该生又重复做了一遍,结果还是两张纸片几乎同时落地。面对这个实验结果,同学们大感意外。

老师:“好! 问题越来越有趣。同样大小的两张纸片,以不同方式释放,得到的结果互相矛盾。大家想想该怎么解释呢?此时教室里一片沉默。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正进行紧张的思考,久久没人做声。

老师总结:“刚才大家做的实验有力地反驳了我的观点我服了,打算放弃这个错误的观念。可是,为什么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多数是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 让我们回到刚才几位同学的实验带出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伽利略说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考虑空气阻力! 而现实生活中物体下落时要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在刚才那几位同学的实验中,相同大小的纸片以不同方式同时释放,受到的空气阻力就不一样,实验结果也就不同,这里面有看不见的空气阻力的影响。科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 因而猜测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影响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于是,伽利略推想,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 那么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应该下落得一样快。”

在这个案例中, 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通过实验挑战教师观点的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让学生通过边动手边动脑的方式获得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并理解了“控制变量“这种研究方法的真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一定比灌输式被动接受更为长久稳定更便于迁移和发展。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科学教材中安排很多探究实验, 根据实验难度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部分环节或全过程。学生在探究中体验,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

三、反思:体验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再思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要通过学生的学习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充分运用教师的情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学习全过程,从而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情感教育。笔者结合个人体会,体验式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1.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开展体验活动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只有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真正使其做到自主体验。体验是学生的内心活动,别人无法替代。因此,体验活动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贴近他们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需求。

2.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注重情感教学

人的情感是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且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越稳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隐含和显露的情感教育内容,老师要讲清讲透,学生要弄通弄懂。在科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创设科学家形成该概念时的情境,让学生模拟科学家的认识过程,亲身体验科学家的想法和做法,在掌握科学概念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又如可以结合科学学科特点,经常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竞赛等,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3.注意课堂时间的分配和活动的安排

在课堂授课制环境下,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时限性,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与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设计者必须考虑相应的教学时间分配和安排好体验式教学环节和其他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比例。安排时间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体验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效果。从体验式教学需求看,对于感性知识较丰富的内容可以减少体验时间,加快教学进程; 而当内容需要进行充分体验过程以建立足够感性认识的时候,则应适当考虑减少其他环节的教学时间,或者将一部分可预先在课前完成的体验活动安排在课前其他时间, 以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4.注重体验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

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注重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切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 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取决于教学内容, 而活动效果则应以教学实际效果为评价依据。因此在设置体验式教学环节或活动时,教师既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内容的要求与教学目标实现方向,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什么是学生不知道的或想要知道的。这样才能使体验式教学不偏离其应该要服务的目的。而且在教学环节结束以后要根据教学最终效果, 评价体验式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教学环节设置,及时根据教学实际效果反思和调整相应的体验式教学内容。

总之,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不仅喜欢科学地掌握学习方法,而且在体验活动中增强观察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并培养实事求是、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这对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必将产生深远影响。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在科学新课程的体验式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摘要:体验式教学主张在做中学,调动学生的感官,真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科学知识与生活现实的联系,从而促进和加快学生知识建构。作者在自身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利用体验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2

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准备体验 论文发表

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抓住引入环节。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就调动起学生求学的兴趣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每篇新课文之前,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情感体验,生动事例以及简单朴素的道理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如在学习《我的老师》、《藤野先生》、《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类似题材的课文,就可以在引入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的实际的情感体验,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但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引入都是没有定式的,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为一节课开一个好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保证其他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朗读教学,初步体验

如我在讲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模仿广播电台播音员读这则消息,让其他学生当听众,体验如果是解放军指战员听到这则消息的感受,如果是得到解放的江南老百姓听到这则消息时,感受又如何?再假如是蒋介石的官兵听到这则消息后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这则消息情感思想,体会作者语言的丰富内涵。

三、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让学生走进语文,不是只听客观介绍,隔墙看花。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我们上课时,如果能够把自己隐蔽起来,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角,甚至可以把教学目标也隐蔽起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某些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体验。而且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朗读教学外,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体验。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这里的情境有:图象回放,开放性练习,小品表演,模拟课文情节,人物形象评析,大自然奥秘探索等等,浓厚的气氛激起学生的体验,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掌握知识,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值得回味的情境和氛围。

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我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把握皇帝、骗子、大臣们的内心思想活动,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而没有表演的学生则进行对比分析,品头论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体验,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四、课外阅读,拓展体验。

体验式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运用,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如通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的体验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的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由于学生平时阅读量少,对文章的理解力不够,学生囫囵吞枣地阅读,往往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获得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体验。针对这种现象,我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文学时,多做读书笔记,拓展学生的体验能力。这种读书笔记类似读后感,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思考,也可以是语言结构,行文风格,甚至记录一下文章打动你的一个句子。我尤其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对你的启示。如阅读《西游记》时,我除了要求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之外,还要求学生找一些打动他们的骈句;我们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中的外祖母对你有何启示;学生在阅读《鱼我所欲也》时体验到生活的种种选择;读到《海燕》想到自己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暴风雨&&那些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通过他们的想像和联想,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当然,学生在进行体验时,我们允许学生体验的多元性,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由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体验就不同;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关注点不同,体验也不同。

体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3

一、要认识到“体验”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和“活动—经验”课程,为“体验”丰富了内涵和外延,就是立足于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从丰富写作内容着手,通过学科融合、情景再现、思维训练、参与体验等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从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发展学生智力,完善学生人格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

二、构建“体验”作文教学模式,积淀写作素材

1.生活经历体验作文

主要是将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经历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以生活经历、手工活动、绘画、制作等为载体,在活动过程中观察、体验、想象,表达自己的做法、想法,激发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在口头训练的基础上再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主要在初学作文的中年级段进行此类作文教学。如,四年级的《树叶贴画》一课,就是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制作树叶贴画的基础上,确定“从多角度细致观察描述、大胆想象和激发审美情趣”的目标,通过“激发回忆,点燃交流热情;指导表述,张扬表达个性;详略得当,抓住重点描写;感情流露,表达真情实感”这几个环节,完成从“体验”活动到语言文字表达的转变。

2.智力竞猜体验作文

主要是将一些智力竞猜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以智力竞猜为载体,在参与競猜过程中感知、思考,体验思考过程,感受成功与失败,带动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口头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体验作文。如,《猜成谜》就是通过一幅幅画面,将孩子引入一个个体验情境中,通过孩子思考,交流思维过程和感想进行体验作文训练的一种模式。其中一个孩子写道:……这时候,一串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数字宝宝出现在屏幕上,他们有的挥舞着手,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有的张着大嘴笑着,好像有无限的乐趣要和我们分享;有的一脸调皮的样子,好像故意逗我们乐似的……看到这些,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这会是什么成语呢?此时,我觉得大脑就像飞速旋转的机器……就在我思索的时候,我的同桌田旭阳大声地喊道“丢三落四”,等我们仔细一看,果然这些数字宝宝中没有“3”和“4”两个数字,我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田旭阳头一甩,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我心想,别高兴得太早,接下来我一定比你猜得多、想得快。

3.群体游戏体验作文

主要是通过群体参与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感受氛围、观察同伴的动作、神态等表现,体验在游戏不同阶段的内心感受,在探讨交流中进行体验作文。如,《一次拔河比赛》就是让孩子们真实体验拔河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其他学生的表现,完成体验作文训练。

4.学科融合体验作文

主要是以数学逻辑思考、科学实验操作等学科融合为载体,在经历过程中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探讨,从而丰富见闻,学习科学知识,增强好奇心,在交流展示中进行体验作文教学。如,结合科学实验进行的体验作文《水上漂针》就是运用了科学知识——液体张力进行的:先让孩子想象一根针放在水上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孩子进行尝试,产生疑问,最后通过科学知识揭示问题,形成反思。

三、形成“体验”自觉,提升孩子综合素质

这些主体性、多维性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并极大地提升了孩子的兴趣,形成“体验”自觉,通过观察,领悟到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感悟到人生的奥妙无穷,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验式作文教学法的运用 篇4

一、有效体现学生写作的主体性

(一) 凸显学生作文的主体地位

课堂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活动, 是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 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保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又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也确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作文教学奉行的不二法则。其实,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 学生很难在课堂活动中创造性地表达, 即以我手写我心, 习作大多是无病呻吟之作。这是因为作文还没有真正成为一种交流的需要与生活的自觉。当作者的主体性“缺场”, “我”从文中消失, 必然会导致作文内容处理的失当, 作文内容缺乏积极的生活体验与反思。体验式作文教学法强调学生在体验中表达, 在体验中认知、感悟、表达生活, 因此写作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表达的过程。教师在读写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家庭生活琐事、社会见闻趣事, 或叙说一个事件, 或讲述一个故事, 或叙写一种现象, 或转述一个传说, 或描绘一种景物, 或吟咏一类物品, 然后亮出一个闪光的道理。这样的作文教学是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进行的一项有乐趣的事情, 学生自然乐于参与、乐于写作。

(二) 展现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怕写作文, 关键是他们对所写的事物认识肤浅或根本不了解。一篇好文章, 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而浓厚的感情。体验式作文教学注重让学生聚焦自己的生活, 关注自身积极的情感体验, 立足于真情实感。在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事情不经意间总能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某根弦, 引起共鸣, 成为写作的最佳素材。因此, 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灵动的一瞬, 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参与, 作文也才能真切地展现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显现出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

(三) 拓宽学生作文的思维层面

作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难就难在初中学生的写作思维没有得到拓展, 作文内容及题材选择局限于狭窄的层面。当前, 初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思想弱化的问题, 只有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去感受世界, 去思考生活, 在有效的思维训练中, 初中学生才会产生出思想和情感, 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体验式作文教学立足拓宽学生作文的思维层面, “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体验”, 把写作当作表达体验的需要, 帮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获得新的体验, 让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共同成长。因此, 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 写作就会成为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理智思维互相作用的创造性活动。

二、有效转变作文的教学方式

体验式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创造适宜条件, 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与其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主题连续完成一系列习作。

(一) 创设有益的学习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总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在体验式教学中, 教师通过开发和利用周围的环境教育资源, 有意识地让学生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主动地去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 在综合性学习中收集整理生活素材、积蓄情感。比如在“认识我自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让学生分组去了解自己在老师、同学、父母、亲友眼中的形象,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进而把这种交流记录下来, 这样的作文教学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 没有内容上的限制, 没有形式上的约束, 只为学生激活想象、产生表达欲望、生成语言提供一个自然情景。

(二) 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体验式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从设计活动方案、搜集写作材料、交流阅读信息到成文后的修改评价, 都离不开合作。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中, 按照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设想, 设计活动内容和作文训练内容, 在规定时间组织学生展开自评、小组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合作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互相促进, 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唤醒学生对作文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 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

作文教学其实是一个作文情感培养的过程, 无论是情感的激发, 还是作文情感的传递, 关键在于学生主体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 就写作内容而言, 教师所要做的只是帮助学生想清楚自己想要写什么, 与学生一起通过各种活动寻找写作所需的素材, 在学生思维混乱的时候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自始至终维持某种有益于学生体验、合作和交流的心理氛围, 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就写作技巧而言, 教师的指导关键是分层次进行专题指导。比如就表达方式这一知识点组织作文训练, 可在活动中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如“叙述+描写”、“描写+抒情”、“叙述+议论”、“议论+叙述”、“抒情+议论”等进行片段训练, 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揣摩体会运用。成功的体验式作文教学, 离不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 离不开教师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

三、有效建立写作的教学策略

(一) 开展丰富的作文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作文是学生写好生活、写好自己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写作的重要源泉。教师以主题活动、生活中的现象或学生感性的生活内容、事件等为导向, 引导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资源并进行有效的整合, 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作文。在此过程中, 教师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 还要注意适时为学生设计一个恰当的写作题目, 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突破口, 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走进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如走进自然、品读山水, 感悟亲情、歌颂友谊, 走进节日、感受节日文化, 尊重生命、感悟人生, 走进大师、品味文学作品的魅力等等。主题活动的丰富性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帮助学生打通体验渠道, 激起学生对相应教学情境或教学事件的情感体验, 并由此“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引生活入作文。

(二) 注重全面的技巧训练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强调充分利用教材, 借鉴教材中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写作。因为必要的方法指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 分析、归纳、借鉴教材中的写作技巧。如在课文教学中找到能借鉴的写作技法后, 教师要结合具体选文帮助学生具体分析该技法的运用, 让学生真正掌握从字、词、句到篇、章、段, 到构思、立意、布局技法的操作方法。通过借鉴教材中文章主体布局的技巧, 借鉴教材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再通过长期的专项练习。让学生先从简单的句子入手, 再到复杂一点的段落, 最后到整篇文章, 这样由浅入深地积累, 就会收到预期的训练成效。

(三) 开展完备的文体训练

体验式作文教学不是单纯以应考为目的, 而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为学生的能力和终身发展负责。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 注重结合感受体验内容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体裁的作文训练, 既注重记叙文、散文的训练, 也重视对学生进行说明文、议论文的训练;既注重应用文体如书信、调查报告、读后感的训练, 又注重学生实用文体的训练, 如短信、广告、颁奖词、海报设计等。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就应该在每一个时间段, 按照计划的统筹安排, 给学生布置具体内容的感受体验任务, 让学生独立感受体验, 养成用心感受、深入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形成健康的美感体验和审美意识, 为写作积累素材。

(四) 进行实用的作文修改训练

作文修改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没有反思就不会有进步。因此, 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 作文修改是重要的环节。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初, 就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掌握作文修改符号, 学会锤炼字词句, 修改段落, 修改篇章结构, 掌握修改的方法, 逐步养成修改的习惯, 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症结所在。

(五) 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训练

任何事物都不是靠一朝一夕完成的, 作文教学更是如此, 它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思维规律, 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只会严重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在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实施中, 要遵循从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单一到综合, 由表象到深刻的螺旋式上升的序列训练思路。

运用体验教学的体会 篇5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室内设计;高职教育

1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体验性

设计行业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不像科学领域那样理性和严谨,也不像文学创作那些激情和随意,设计是在一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是在一定生活感受基础上的再创作。设计师既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生活阅历,同时还需要有艺术的思维、感性发现和灵感的碰撞,如此,才能创作出经典的作品。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设计具有超前性,即设计师要先于消费者去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获得对某一精神价值和主题元素的深切把握。这就要求设计师们要注重实践、善于体验,在真实的环境中去发现、琢磨、感受、捕捉、提炼、内化设计的元素。室内设计,是艺术设计的重要门类,也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是一门兼具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这门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去接触真实环境,亲身经历室内设计的项目,与其他学生一起感受和分享,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总结经验,并在实践学习中去合理的应用。室内设计如果仅仅放在学校里、课堂上去学习,肯定是学不好的;室内设计如果单纯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学生不动手,肯定是没有效果的;室内设计如果不接触真实的设计项目,只能是纸上谈兵,脱离实际。无论是从室内设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无论是从室内设计概论、室内手绘、装饰材料、空间设计还是专业软件的学习上,都需要去体验,体验式教学是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要方式方法。

2体验式教学对专科室内设计教育的意义分析

2.1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般而言,学生学习,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根本没有顾忌学生是否在认真学习,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呆若木鸡,不懂思考和实践。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要求参与进来,通过课程教学设置的`亲历、形成、检验和反思四个阶段。首先学生从实际出发,从感官认识出发,积累了现实材料;其次是在对材料的分析上,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认识和判断;再次在反复的观察中,学生主动地去对比、检验,验证所思所想;最后学生总结反思,总结不足,肯定成绩。在这四个环节中,学生改变了以往埋头做笔记的状态,而是主动地去听、去想、去做,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答方式。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独立的、全面的去感受和体验问题,优于传统教学手段,更易于学生去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独立的,思维是创新的,知识是内化的,体验是真实的,易于新思维新灵感的迸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获得自信。同时,在与其他同学的探讨中,在教师的点拨中,创作出新的作品和设计。

2.3增强学生沟通能力

以往而言,教师教和学生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因为没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或者有效的连接点,导致学生不知教师所云,教师不知学生所学,师生关系不和谐。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因为在体验中,师生交流的方式更直接,次数更频繁,谈论更深入,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教师,学生也要分类请教。此外,体验式教学也侧重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任务都要通过交流和沟通去实现,表达想法、交流经验是体验式教学的家常便饭。

2.4加快学生获得实操能力的速度

体验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0064-01

体验式教学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动手、调查等实践领悟而获得知识或技能的教学方法。在生物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改变了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认真听讲,抄要点即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发挥主动精神,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发现知识,发展思维,在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探究”中体验

课程与教学论指出: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找到答案。“问题一探究”的体验,重点是引导发现,由于学生要亲自发现事物的规律,他们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兴奋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动机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首先要提出问题,把假设、验证的过程交给学生去探究,教师宏观调控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探究体验,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主动地发现和领悟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如在进行《血管》一课的教学时,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设计了如下问题:

(1)为什么用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换成尾鳍色素多的行不行?

(2)观察鱼的其它部位行不行?

(3)用死鱼行不行?应该怎样保证鱼在观察中不死亡?

(4)通过观察你找到了几种血管?

(5)比较你观察到的几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速度。

通过设计问题,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抽丝剥茧,层层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一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提供探究展示的机会,提供个性发展的舞台。

二、认知——归纳中体验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索式思维方法,能开发智力,拓宽思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需要对知识进行整合,整合知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系统认知过程,教师利用典型的例子,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这是对“个”的认识;再根据对“个”的了解,推论分析整个“类”的特征,上升到“类”的认识;通过对“类”的认识再上升为对规律的认识。

教师首先需在教材的基础上,预先加工成以教材为参考,以课标为依据的教学知识体系,使其符合传授知识、教授方法、训练思维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需要整理知识,需要开展积极的思维,对知识进行再加工,采用分类、排列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处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无序中找出有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把握知识。

如《生物分类》的教学,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根据教材完成表格。

学生完成了这个表,对生物的分类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从中归纳出许多生物分类的信息:生物分类最大的等级是“界”,每个界都包括门、纲、目、科、属、种六个等级,并且依次从大到小,最小的等级是种,它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等级越大,包括的生物越多,反之,则越少。

三、课外实践活动中体验

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验证,从而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为目的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用心观察、搜集记录、整理分析他们所经历的体验,,从而获得种种发现,为自己学过的知识找到确凿的验证,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并将知识能够应用在生活中的目的。

如进行《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教学时,我首先明确探究的问题: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是先天行为还是学习行为,然后让学生制定自己的探索计划,要求学生到田野去,准备几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对菜青虫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课外实践活动往往需要逐步发生和逐步观察的过程,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立即得出结论,但在学生的一步步观察体验中,心存悬念,其乐无穷,却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应该提倡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相互合作,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充满合作的氛围中,去探索获得知识。可以分小组开展合作性探究活动,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家庭住址分组,指定组长负责本小组探究活动的开展,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或小组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体验式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篇7

1 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 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在高校会计教学中,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体验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体验式教学挖掘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进行事物的研究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情投入, 增强记忆。教师的作用在体验式教学中发生变化, 更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而教师则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体验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了解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技能, 有利于高校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

1.2 体验式教学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方向

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 传统教学忽视实践的重要性, 而通过体验式教学, 学生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 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合理的应用了其基础知识, 符合现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计专业体验式教学主要通过情景的创设丰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帮助学生培养会计职业情感和专业技能。

1.3 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作用得以体现。有助于其积极性的激发, 并且在会计情景设计过程中,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充分了解会计知识应用的背景和环境, 了解会计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其更大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使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丰富、合理, 使会计专业的教学效率更高。

2 体验式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体验式教学的实现要以专业为基础进行区分进行, 即其不能适应所有的会计专业。当涉及较为专业且复杂的教学内容时, 体验式教学很可能降低教学效率, 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此时应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而不是体验式教学方法。

(2) 体验式教学的项目和流程必须进行合理的设计, 这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并在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确保体验教学的完整性。充分利用有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提高丰富的教学资源。

(3)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使其发挥积极意义, 也使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先进的教学技术的操作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提高其计算机的操作水平。现代会计体验式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课堂教学相对含量较少, 无法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 长久以往, 导致学生掌握的会计基础知识较少, 体验式教学将会无法进行, 但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科技的发展, 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其生动的展示并且方便学生的记忆, 很好的解决了课堂信息量不足的问题, 提高了教学效率, 因此合理充分的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是体验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之一, 并且在各个高校中普遍存在。

(4) 体验式教学除了要重视教学过程, 还应重视整个教学活动的评价。其评价方式应有别传统的教学方式, 应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相结合。甚至可以包括学生家长进行教学结果评价。总之, 要做到多方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重视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 对学生做出相对合理的评价。

(5) 体验式教学活动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其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体验式教学中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 使得体验式教学顺利的开展。而如何更加有效的创设能够满足学生能力范围和兴趣的情景是体验式教学目的之一。这样才能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同进步, 实现体验式教学的真正意义。对此, 还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 包括对学生的思维思路、专业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的具体目标等。

3 体验式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3.1 情景创设法

会计学原理的实质就是利用数字和货币来反映企业现状, 因此企业金融运行状况是高校体验式教学中情景创设的重要素材。首先:工作流程的创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作为企业领导出现, 而学生则可安排为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 教师应明确各个部门的任务并将其传达给学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情景创设的准备工作, 学生则通过具体的实践体会会计操作的过程和细节。其次:生活场景的创设也是必要的, 即将生活中与会计有联系的场景利用专业的教学编排成为情景创设的一部分, 以提高会计教学的效果。实践证明, 情景创设法能够加速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结合, 增强学生对会计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应注意的是, 在现实场景的构建中, 必须与实际相吻合, 并且要与会计专业教学目标相一致。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还可以采用娱乐创设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范围, 选择合理的教学情景, 增强教学的娱乐性, 爱娱乐中完成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计划。为了使其发挥积极意义, 娱乐创设法还需要会计专业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 场景创设要避免单一并且要具有真实性。

3.2 角色感悟法

角色感悟法是指学生会与教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 即学生进行会计知识的讲解。角色感悟法的优势在于。首先:学生提前对讲解的内容进行复习, 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其讲解内容;其次: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 使学生的精力更加集中, 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有助于推进会计教学进程。最后:角色的互换也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许多其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于及时改正。但是, 该教学法还对教师具有一定的要求, 尤其是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会计专业, 教师应了解会计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学生。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使学生获得更多实时的会计信息, 掌握国际动态。通过对经典案例的探讨和分析, 学生对其具有深刻的印象, 对其日后工作的素材积累具有积极的作用。最后:会计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还应将校企结合作为主要策略之一。为学提供更加真切的体验场所, 促进会计教学。

3.3 多媒体体验式教学法

目前, 多媒体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重要教学方式, 多媒体在体验式教学上的应用主要体现为利用现代网络等先进手段将教学内容引进体验教学, 让多媒体成为学生的体验方式之一。具体为通过一个视频制作或者一个课件让学生清晰明了的了解会计教学的内容。其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教学内容的表达能力更强。能够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形象化的展示, 但这对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一定的考验。要求其不能一味的进行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还要依据学生的现状以及会计教学的教学目标。首先:多媒体特有的感官刺激性应得到合理的应用, 内容的选择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太远, 其表达应满足学生的能力范围和兴趣爱好。并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官和多媒体所表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 做到主客体突出。其次:多媒体体验式教学中,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并且要做到多媒体课件之间要具有很好的衔接性, 确保多媒体体验式教学的高质性与完整性。当然, 会计专业教师还要合理利用多媒体体验的长效性, 进行教学顺序的巧妙调整, 提高教学的合理性, 使高校会计教学更具有质量。

4 总结

体验式教学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效率,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激发了其主观能动性。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基于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因此其具有积极作用。我国企业会计专业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事实, 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点。但我国会计专业体验式教学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改进, 会计专业教师要掌握教学规律, 了解学生特点, 针对学生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体验式教学情景设置。逐步实现我国会计专业教学的创新, 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效率, 为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培养和输送更多专业的人才。

摘要:多年来, 我国会计专业改革致力于提高其在高校教学中的效率, 多种教学方式被提出和应用。通过对其改革中的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分析, 对我国会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解决方案, 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 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这一点毋容置疑。而如何使其发挥积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会计教学,运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磊, 刘凤文.体验式教学在财务会计课申的运用[J].科教论丛, 2010, (12) .

[2]刘晓燕.体验式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19) .

体验式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8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

国内学者张蓉认为, 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认识周围事物, 用亲身经历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

体验式学习比一般知识性的记忆更牢一些, 这是因为进行体验式学习时, 头脑中知识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其一是语义编码, 其二是情节记忆。而接受式学习是去情境化的学习经历, 没有情节记忆, 提取的知识线索仅有一种, 所以记忆效果大打折扣, 而体验式学习之所以记得牢, 因为情绪记忆在里面起很大作用。体验式学习还有一个优势, 在实际解决问题中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实用智力, 不通过实际体验获得的智力, 实质上充其量只能称为学术智力。

体验式学习有诸多优势, 很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注意这种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孔子非常强调体验式学习。他曾经说:“不观高崖, 何以知颠坠之患? 不临深泉, 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巨海, 何以知风波之患? ”亚里士多德讲:“对于那些必须会做的事情来说, 在能做之前我们必须通过做来学习它。”在现代, 体验式学习同样备受关注。杜威体验式学习论、罗杰斯的体验式学习“直接经验+情感体验”、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丰富了这一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现代教学观、情知教学论。由此可见这一教学理念来源已久, 它的形成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体验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活动中, 体验式教学有多种类型, 归纳一下我的教学实践, 可以归纳为三类:

1.通过认知体验进行教学

学生对于年代久远又缺乏形象性的历史很陌生, 怎样克服这一问题让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知识呢? 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某种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历史情境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进行认知体验, 从而领悟学习内容。例如, 在教学“罗马人的法律”时, 为了使学生掌握罗马诉讼程序和法律条文在审判中的运用。可以模拟一次古罗马的审判活动。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加强学生对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课前布置任务, 同学们可以阅读教材, 或者查找相关历史资料,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由历史科代表选出几个同学扮演原告、被告、法官、律师。诉讼的程序分为传唤、审判、上诉和判决。如果不服判决可以上诉, 直至皇帝为止。可以展示不同案例, 同学们的角色也可以互换。同学们可在亲身体验中, 深入理解深奥的罗马法律知识。在历史教学中, 还有许多开展认知体验的途径。如换位体验、图片、视频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解说描绘情境等。用这些方法构建历史情境, 促使学生用“心眼”感受、领会、学习, 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2.通过情感体验进行教学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即培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操、社会责任感等, 塑造健全的人格, 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培养开放的世界意识。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情感体验实现。比如说, 学习到抗日战争时, 我们要想体会抗日战争时日军的残酷, 可以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或者就近的抗日战争纪念馆, 面对展览的实物, 学生的情绪立即被唤醒, 激发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 了然于心。为了深入体会红军长征蕴涵的精神, 曾经有过一个活动“重走长征路”, 在行进中体会长征的艰苦, 体验革命的集体主义、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的精神。教学中选择的情境一定是能够唤醒情绪的事件。学生情绪不被唤醒, 就很难形成情绪记忆。在情感体验里教学, 一般先体验, 重点关注情绪事件, 然后进行反思和评价, 说它残酷, 残酷到什么程度;说它艰苦, 艰苦到什么程度。在这样的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通过行动体验进行教学

历史教学还涉及一些技能的学习, 技能不在行动中体验是永远学不会的, 只是纸上谈兵。比如学游泳, 游泳姿势一看就懂, 但是只有下水体验才能学会。在体验式历史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遵循三个步骤: 亲自操作———结果反思———行为修正。如在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时,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古时造纸方法和流程进行造纸。在学习中国古代印刷术时, 老师可以指导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材料, 如木板、萝卜、橡皮等材料雕刻文字, 制作雕版或者活字。体会制作过程, 比较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优劣;在学习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时, 要求每位学生临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字体。然后开展书法比赛、展示书法作品, 介绍书法等活动。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 在比较中深刻体会到书法的魅力。其实, 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动手体验。通过实践, 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掌握课本知识, 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其爱劳动、善观察、勤思考的良好品质。

体验式教学方式多样, 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寻找适当方式和切入点开展教学, 这种体验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加强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感悟, 是顺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但是, 这种方式在与历史教学的结合过程中还有许多方面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汉国, 王斯德, 主编.普通高中历史程标 (实验) 解读.

情境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9

一、通过游戏与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游戏就能充分有效地调动人的智力因素,激发人的学习潜能,让学习者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如在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就可用该方法创设情境。教师可先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游戏:闭上眼睛,用力堵住耳朵,以听不到声音为最佳;并合上嘴,不要发出任何声响,时间为两分钟。让学生亲身体验失明、聋哑的状况,然后让学生说出做该游戏时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中,老师可适时地导入新课。利用游戏将学生置身于亲身体验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探求和发现,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表演不仅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使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因为学生要较成功的表演,就必须熟悉作品的内容、人物、情节、环境等,同时也离不开想象和创造。例如:有位老师在上《皇帝的新装》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进行编剧表演,每组有皇帝、大臣、骗子、孩子和群众的扮演者,还有旁白,效果较佳。

二、通过故事引发与气氛渲染情境

渲染气氛,可以强化学习情境,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一位教师在上《本命年的回想》一文前,组织学生精心布置。对联、倒福、灯笼、鲜花都进了教室,教室里洋溢着过年的喜庆。随着清脆的铃声,老师走进教室,老师同学互致春节的祝福:“同学们,新年好?”“老师春节快乐。”在这样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从而在轻松自如中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喜欢听故事是一般人的爱好,在讲课时,如有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故事,就可用故事创设一种悬念,并将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于故事之中,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七颗钻石》一文时,有位老师就用故事导入新课。“在日本,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1993年的某一天,一位小孩儿不慎从20米高的楼上掉了下来,当时,孩子的母亲正在距楼100米远的工地做工,看到儿子从楼上往下掉,她飞也似的跑了过去,接住了儿子……据有关人士说,即使当今世界短跑冠军也未必有那样的速度!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位母亲创造了奇迹呢?”老师通过一个动人的故事将学生带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然后稍作引导说:“我们先不要急着讨论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学完后,相信同学们会豁然开朗的。”这个巧妙的导入设计,可谓“欲擒故纵”,使学生在欲罢不能的状态中走进了课文。

三、通过图画与实物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实际就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根据课文内容,特意绘制挂图、简笔画、剪切画,都可以用来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第二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老师可先将菜畦、石井栏、鸣啴等与课文描写有关的东西画在卡片上。在讲课时,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理清屋次,然后在朗读、默记的基础上由学生动手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构成形象化板书,学生很快就会将课文背诵下来,效果明显。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实物为中心,创设必要背景,构成与课文内容和谐的整体,以展示某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一位老师上朱自清的《春》时,作了这样的设计:她特意穿了一件淡绿色外套,手拿几枝杏花、桃花,面露微笑,轻快地走上讲台,用充满热情的语调朗读了课文。这个设计就是用实物创造出一种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春的气息,再配以适当的表情、动作,就能很快将学生带进课文意境,创造了融洽的学习气氛,激发了积极的学习热情。

运用体验教学的体会 篇10

一、运用游戏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育的全部艺术就是唤醒年轻心灵天然好奇的艺术。” (法国, 法朗士) 。据有关研究表明, 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推动下, 学生会乐意地学习, 积极探究, 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

如教“认识物体”。教师展示教具, 告诉学生哪是长方体、哪是正方体、哪是圆柱、哪是球, 学生对这些物体的认识往往不怎么深刻。如果运用教具, 通过做滚动、堆积木等游戏活动, 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这些物体的运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形象的认识, 同时也对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的功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启发求异思维, 探究计算多样化, 让学生体验个性化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 启发求异思维, 探究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一年级数学:学校里有9个足球, 借走7个, 还剩多少个?学生立刻就会异口同声地答出——两个。老师要求同学们试着写出算式, 学生会写出这样一个算式:

9-7=2

这道算式其实不是唯一的, 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探究多样的计算方法。如运用填空法, 9- () =7、 () +7=9、7+ () =9, 并让学生把不同解法写在黑板上。

这不正是学生方程解题思想的启蒙吗?

通过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探究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激发学生好奇心, 使不同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 这实际上是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只有这种真实的感受, 才能提高不同个体的学习兴趣,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使不同个体的数学运算能力, 都得到发展。

三、注重学习过程, 尝试自身探索,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 更不要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 形成计算技能, 而应该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经历尝试、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如教“四则运算”中的下面这道例题: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 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 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温习旧知识, 运用分步法解题。

运算方法一:

270÷30=9

180÷30=6

9-6=3 (名)

运算方法二:

270-180=90

90÷30=3 (名)

教师启发学生列成一个算式:

270÷30-180÷30

=9-6

=3 (名)

在此基础上启发列成如下算式:

(270-180) ÷3

=90÷30

=3 (名)

由此推导出运算法则: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运算括号里的算式。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增强直观教学, 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概念之间的关系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在形成阶段, 小学数学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也是逐步发展的, 同时也是抽象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增强直观教学, 才可能使学生深刻地体验这些关系, 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在运算中, 学生才会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

例如,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通过“化圆为方”, 先将圆分为16个同样的扇形, 然后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推出圆面积公式。对此学生往往弄不清, 这样推得的公式是精确的还是近似的?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圆分割成32、64、128……等份, 然后拼成近似长方形图形, 在这个过程中, 拼得的图形不断变化, 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与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直觉的极限过程”, 体验到“圆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和转化”, 从而推出圆面积公式。

上一篇:转子直流电阻下一篇:无痛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