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下艺术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包豪斯(Bauhuas)是一所为发展设计艺术教育而兴起的艺术设计院校,对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尤其是对设计教育的改革中,我们对于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的研究,无论是对现代设计教育理论研究的完善,还是对推进当今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设计艺术下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艺术下艺术教育论文 篇1:

艺术设计在现代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摘要:对于设计艺术,过去往往仅局限在比较窄的专业领域和操作范围之内,设计师所用到的也不过是比较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传承的途径也比较单一,多是以师承关系确定这门技艺的延续轨迹。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变革的逐步加剧,城市人口的急速扩张等因素的加入,这种单一的设计生产方式逐步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就暴露出种种在变革过程中的弊端。这种弊端的表现不仅仅在设计艺术领域中,它们也和相应的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革紧密相连。

关键词:设计艺术;城市化;艺术创作;文化建设;审美观念

Analysis upon Problems of Artistic Design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ZHU Guang-yu

对于设计艺术,过去往往仅局限在比较窄的专业领域和操作范围之内,设计师所用到的也不过是比较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传承的途径也比较单一,多是以师承关系确定这门技艺的延续轨迹。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变革的逐步加剧,城市人口的急速扩张等因素的加入,这种单一的设计生产方式逐步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就暴露出种种在变革过程中的弊端。这种弊端的表现不仅仅在设计艺术领域中,它们也和相应的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革紧密相连。

20世纪50至60年代,这一状况开始得以转变。这种转变得益于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末期兴起,并广泛传播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控制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这为设计艺术进入真正的科学领域奠定了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对于一系列哲学和心理学问题在设计领域下关注,引导着设计艺术向更加关注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再次,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急剧增强丰富了设计艺术更多理性的决策机制。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艺术学科,无论在单一学科的技术性局限上,还是普通设计活动的相关性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真正将“设计艺术”引入到了现代科学的范畴而加以探讨。

设计艺术,既然是一门以“人为事物”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①,他就必然要涉及到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问题,而归根结底,这种针对人为事物的创造活动还是建立在思想层面的。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理解还是有些许不同的。西方是以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理念发展起来的一条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分析的思维方式占据主导,进而发展出“重分析”的思维模式,这也就决定了西方的设计艺术中理性分析的成分占据主导,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18世纪中叶的出版,更是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以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为西方社会的设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契约”在整体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更进一步地加强了理性分析能力在整体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东方则是以老庄的道家思想发展起来的一条强调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和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这种混沌的思维模式直接引导着东方古代设计思想中“重经验”的研究方法和理解方法,在这种家族传承式的理念引导之下,“家族观念”通过历代王朝的更替,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上得以加固,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设计事物的理解更多地关注于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上。“家族”,“亲情”的观念始终支配着传统设计艺术发展的脚步。

在工业社会时期,西方重视分析性的思维和机械性的标准形成了当时普遍的社会价值观。这种重视物质基础的工业社会的进步,其局限性在于就“物质”本身来进行设计分析,进而展开设计,而忽视了系统性的“结构”内在的制约力。随着城市扩大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脚步的加快,这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和能源的逐步枯竭,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凸显,经济活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理性分析”是否能解决设计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广受质疑。而东方以系统设计中的均衡性为设计理念的“整体性”思维,适时地弥补了理性设计的不足,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化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信息交互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支持,正以极高的效率和质量改变和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设计艺术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作品中“精神性”内涵的注重,它要求设计师不仅能够驾驭设计中的技术性和物质性的环节,更能从整体的“经济系统”、“环境保全系统”、“制度结构系统”等各个部分适应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发展方向。当然,东西方在思想领域的不同由来已久,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其设计观念和发展路径的变化。

批评设计艺术中的“唯理性观”:赫伯特•A•西蒙于1969年首次正式提出了“设计科学”的概念,并于1981年出版《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一书,奠定了现代西方设计科学的理论基础。该书的主要从传统的自然科学领域以及工程设计规范这两个方面,将当时已经初见端倪的设计科学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今天,我们再次考察赫伯特•A•西蒙的理论,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设计艺术”和“设计学”是有区别的。前者还要求设计师更多地掌握一些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修养,往往更有助于设计师理解设计艺术的内涵,进而更有利于定位自己的设计方向和研究路径。

设计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为事物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覆盖面是非常宽广的。不同学科对于设计的定义必然包含不同的理解和差别,而和艺术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其研究对象必然是包含有艺术成分的人造物。这也可以看作是设计学在艺术领域的一种变异,而这种变异使得设计学融入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同时,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发展,结合着声光电等电子器材的支持,设计艺术正在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以崭新的面貌刺激着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味觉,这也和艺术作用于人的基本方法有着微妙的共通之处。意大利设计师弗朗索瓦•布尔克哈特曾针对20世纪60年代德国“合理化赋予理性、系统性以及逻辑近乎无限的统治权”

②提出批判:“与唯理论的、实证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同样影响到设计,这种人文主义的思维方式产生于对灵魂深处世界及对自我的寻找过程,这是带有理想化和主观色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将感情和感觉推到首要位置。艺术性的生产是人类自由发挥的典型,在艺术家当中倾向于个性发挥。”

就现代主义阶段来说,设计科学中的“唯理性观”确实在其存在的历史时期,给予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发展以有力的推进作用,例如1927年在德国生产的法兰克福整体厨房,它为缓解当时德国的住房短缺问题,以及传统厨房与餐厅分离的空间浪费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整体厨房的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设计师玛格丽特甚至在设计厨房色彩的时候,也是通过色彩测试得到统计数据,进而选取苍蝇最不喜欢的蓝色来设计厨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厨房的卫生问题。在整体厨房已经普及的今天,个性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地融入到设计过程中来,业主不但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习惯定制整体厨房的规划方案,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质和色彩。可见,这种依靠理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的设计方案,固然可以使得设计的适用性的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同时它也抹杀了主观情感和人文情怀的文化气息。时至今日,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越来越多地被大设计公司所采纳,用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

“市场”在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性:当前社会,设计师更加需要根据人的不同需求决定不同的设计方案和市场营销策略。因此,对于市场的重视也直接决定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的表达,在我们这个日益扩大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市场认可度。但是,市场的认可是否就意味着成功的设计?设计师的作品不但应该考虑“迎合”市场的问题,更多地还应该考虑到“引导”市场的走向。而这种“迎合”与“引导”的前提,当然是以市场调查的准确定位为依据的,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不用说引导,连起码的迎合都未必能够成功,这当然也是设计方案的无法通过或直接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设计师罗威(Raimond Ferdinand Loewy,1893-1986)“在阐述艺术设计特征时,强调艺术家、工程师、经济学家和消费专家的劳动不可分割地联在一起。在艺术设计中,特别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消费心理,因为产品即使设计完美、制作精良、价格合理,仍然可能销售不旺。只有当消费者确信需要这些产品时,需求才会产生。罗威把艺术设计师说成是特殊的社会活动家,其目的是发现劣质产品,以改进的产品替代它。”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正流行“流线形造型”的设计风格,罗威所设计的流线型冰箱也将这种圆角弧面的造型风格引入其中,但冰箱顶部的弧线并不适宜于美国家庭主妇从冰箱中取出物品暂时放置于冰箱顶盖上的习惯,罗威在后来的设计方案中发现了这一缺憾并改正了他的设计方案,使得流线型冰箱在美国热卖。据此他也劝诫他的雇员“不要盲从时尚,脱离功能的形式,不论怎样美丽,也是毫无价值的。”由此可见,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把握,不但可以促进设计的完善和改进,更可以引导市场的走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到现在也不过才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很多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这也同时影响到了设计艺术的“市场运作环节”。不重视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建设,而一味地停滞在技术层面的探索,必然导致设计方案的盲目性和市场运作效果不佳的状况。在针对设计艺术的市场化方向进行研究的同时,各种面对消费者和消费心理研究的设计理论应该也引起设计师足够的重视。我们知道,就单个的人来说,其需求大体可以分为“个体保存”和“快感追求”两个不同的层次,在个体保存的前提下追求审美愉悦是市场大众的普遍消费准则。从蒙昧时代逐渐走向文明社会的我们,逐渐由个体保存发展出“集团保存”,用来保护集团的整体利益不受侵犯,因此,不同的利益集团就要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持本集团的利益。当这种利益达到平衡时,双方可以相安无事,但当利益平衡被打破时,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战争。而战争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重建。设计师正是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无论是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还是艺术家,其生存的环境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们创作的过程,这就更要求设计师有着长远的和发展的设计眼光,准确地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时间轴)、生存的社会环境(物质轴)和相关的制度体系、法律体系(制度轴),以及当时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足够的思想层面的知识储备(精神轴)等有所把握,只有在这种多重轴向的分量定位中,才能真正做到“把握时代的脉搏”,做出更好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作品。

我国在设计艺术教育方面的探索工作,自20世纪初期以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得益于前辈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不懈努力,我国对于设计艺术教育方面无论在西方设计思想的引入,还是在本土化设计思想的延伸和发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了废科举、兴学堂的命令。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前身)创立,开启了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先河。当时仿照西方和日本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课程,在图画手工科开设了素描、水彩、油画、用器画、图案画,中国传统绘画等专业课,手工课还有金、木、竹、漆等门类的手工艺课程,其他课程还有外文、中文、以及与测绘有关的一些物理、几何课程等。此后,各地相继效仿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做法,先后出现了保定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杭州的浙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广州的广东优级师范学校图画手工科等等。1918年,我国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美术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成立,当时学校设立了中国画、西洋画和图案三个系。1928年,杭州成立了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1929年,学校又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设有绘画、图案、雕塑三个系。

在我国早期的设计艺术教育方面,一些留学海外的学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陈之佛于1918年留学日本,随后进入东京美术学校(即今东京艺术大学)工艺图案科学习,1923年回国后曾在上海、广州、南京等地担任图案设计科的教授工作,引入了日本对于设计艺术的一些先进理念。刘既漂、庞薰琹、雷圭元等留学法国,并陆续回国担任图案设计教育的工作,他们引入了欧洲的一些对于设计艺术方面的理论思想,都为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⑤。

我国早些年把“设计艺术”称之为“图案”、“工艺美术”或“美术工艺”。这里有必要对这几个概念进行澄清,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设计艺术”的概念在我国的切实意义。“图案”,顾名思义,即是“图形化的设计方案”之简称,《辞海》艺术分册中对于“图案”条目的解释是:“广义指对某种器物的造型结构、色彩、纹饰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制成图样,通称图案。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等)除了造型结构,别无装饰纹样,亦属图案范畴(或称立体图案)。狭义则指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和色彩而言。”《现代汉语词典》中“图案”的条目解释则是:“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多用在纺织品、工艺美术品和建筑物上。”

⑥我国二十世纪早期的著名图案设计家陈之佛先生于1928年应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聘请,担任图案科主任,并在广州举办了第一次图案作品展览会,同年他也提出:“换言之,即使我们要制作用于衣食住行上所必要的物品之时,考虑一种适应于物品的形状、模样、色彩,把这个再绘于纸上的就叫图案。”

⑦雷圭元先生在其《图案基础》一书中对于图案的定义综述为:“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

⑧俞剑华先生更是在1929年出版的《最新图案法》总论部分写道:“图案(design)一语,近始萌于吾国,然十分了解其意义及画法者,尚不多见。国人既欲发展工业,改良制造品,以与东西洋相抗衡,则图案之讲求,刻不容缓;上至美术工艺,下迨日用什器,如制一物,必先有一物之图案,工艺与图案实不可须臾离。”

⑨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图案”的理解,在过去和现在的理解上是有偏差的。过去,我们沿用了日本学者手岛精一提出的“图案”的概念,这是为了改变传统手工艺中制作与设计混为一体、随意性强的做法,从而在工业生产中把图案(设计)和工艺明确地区分开来。

⑩这种对于图案这一概念的理解,显然不能完全适应当时的机械化生产的需要而逐渐被“工艺美术”(或称“美术工艺”)这一概念所取代。

陈之佛先生对于20世纪初期欧洲和日本的设计运动比较熟悉,他曾先后撰写《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1929年)、《现代法兰西之美术工艺》(1932年)和《欧洲美育思想的变迁》(1934年)等文章,介绍了西方的工艺美术运动和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的情况。“工艺美术”这一概念也随着欧洲“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逐步引进到我国。严格意义上来说,“工艺美术”是一个复合词,工艺在我国古代有专指,所谓“工”泛指工匠艺人、手工业劳动者。在古籍中单独用“工”字时,有工艺、工巧、精巧、精致、擅长之意。又作为官名,有时还特指从事音乐艺术的乐师。而“艺”呢,最初意为种植,后也指才能、技艺、准则、限度。美术则是一个外来的词语,泛指造型艺术。因此,在工艺美术一词的使用之初,还同时存在着图案、实用美术、实用艺术等异形同质的概念,人们试图对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说,而其本质和趋向则是一致的。而此时,中国正是新兴而薄弱的大机器工业化生产时期,工艺美术又在某种程度上被植入了“工业设计”的概念。当然,“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共通的属性:其一,从内在属性讲,它们都表现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需要一定的技术加工手段、物质材料和能源的支持,这就使得二者都表现出需要自然学科支持的态势。其二,从外延属性来讲,它们都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人文内涵的属性。

无疑,现代设计艺术的概念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机械化大生产这一经济模式发展起来的,以传统的“图案”、“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来限定“设计艺术”的概念已经不再够用了,尽管设计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曾经以不同的面貌在我国出现,但是今天“Design”(设计)的含义愈加宽泛了,可以说凡是具有目的性的改造人为事物的活动都能称之为设计。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将传统的“图案”、“工艺美术”(或“美术工艺”),甚至于伴随着机械化大生产而发展起来的“工业设计”的概念相互区分开来,更有助于理解“设计艺术”在当代视野下的发展状况。

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的现代设计艺术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隔,也在某些层面有互通之处,厘清二者的关系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当代我国设计艺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今天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观念是,设计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是与工艺美术或传统手工艺直接对抗的。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上,暴露出了机械工业产品的粗制滥造,造型丑陋且无人情味的诸多弊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创始人威廉•莫里斯(1834-1896)提出了“只有艺术家动手做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完美的”理论,由此直接引发了新艺术运动,而且也对欧美大陆的现代设计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代发展起来的机械化大生产的特点是以分工协作的“流水线”式的作业系统为基础的,这种作业系统的优越性是能够借助机械化的力量,快速高效地生成工业产品,以批量生产来满足社会最广泛的需求;然而,其缺憾也在于此,由于生产工序的僵化,工人生产方式的变化,原先存在于传统手工艺美术中那种温情脉脉的人文气息逐渐被抹杀,而造成了“工人”与“艺术家”的分野。

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在不断地认知传统工艺美术和不断地扬弃20世纪以来的工艺美术理念中获得的,而这个过程从艺术院校的系名变化中也能窥见一斑,最先是工艺美术系,下设专业称为实用美术,有别于“纯艺术”(国、油、版、雕),包括:装潢设计、服装设计、染织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等,其后是设计系,现在是设计分院,而其下设专业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我国高考扩招政策的全面展开,设计类专业每年的报考学生数不断攀升,慕名而至的学生更是人数众多,但是在众多的设计类院校的学生中,恐怕对于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化机械大生产背景下的现代设计艺术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是混沌的多于清醒的,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之间的这种互为依存、互为价值的,甚至可以说是休戚与共的关系,依然没有引起众多的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设计师们的重视。因此,“对于传统的、经验型的工艺美术教育而言,设计教育新模式的建立具有革命和创造的意义。旧有的工艺美术教育带有浓厚的经验成分和偏重‘美术’的思想,不能适应大工业化社会对设计人才的培养的需要,毕业学生更多地偏向于‘艺术型’而不是‘设计型’,传统的工艺经验与以绘画代替设计的思想成为这种设计教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明确为大工业生产提供设计、提供设计人才的方向应当是设计教育的目标,如果培养的不是设计师而是画家,培养的不是面向大工业生产的设计师而是新的手工艺工作者,这种设计教育就应当是值得思考的。在设计教育中,必须树立设计的观念,即必须抛弃以美术为基础的教育方式,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经济、生产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确立为大工业生产提供设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设计人才的方向,在培养和造就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制作能力、设计能力上下功夫。”

B11当然,这种“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和“大工业生产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之间的区别有时并非界限明显。工艺美术在艺术研究中不断被肯定,展现出独有价值的同时,也成为艺术结构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和参照系。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后出现纯艺术与实用美术的分野,一直到20世纪的艺术理论家发出“艺术在某一层次上就是技术”的论述,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对艺术的起源、艺术发展史、艺术家,甚至某些艺术现象的分析都不能完全分离对工艺美术的研究,因为它已经成为一面透射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镜子。它在物质性层面与现代设计艺术的互通,能更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这时的工艺美术不再局限在造物艺术的框架之内,它的枝蔓已延伸到民俗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使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对工艺美术有了—个全新的认识。这对于设计来说无疑又打开了一扇拓展思路之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设计也是工艺美术体现存在和艺术价值的手段和方式。因为我们无法摆脱传统工艺美术思想的影响,而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又必需适时适量地对传统工艺美术思想进行修正,因此只有在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艺术中间找到一种可以相互磨合的平衡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当代设计艺术的优势。

毋庸置疑,当前的设计艺术是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走出来的,因此,对于当代视野下的设计艺术,要理解它的深刻内涵,更需要从“现代主义”设计,甚至更早的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维度中去寻求发展的脉络。这不仅涉及到设计艺术自身的定位问题,更是每个设计艺术工作者体现其设计风格,把握自身发展方向的必由之路。

① 赫伯特•A•西蒙著,杨砾译《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②李砚祖编著《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③同上。

④凌继尧、徐恒醇著《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⑤同④,第210-212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61页。

⑦陈之佛《陈之佛文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⑧雷圭元《图案基础》,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

⑨转引自李砚祖《建立中国的设计艺术学》,《设计艺术学研究》,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⑩同④,第213页。

B11 李砚祖《设计教育与工业化世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十五年》,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1页。

作者:朱广宇

设计艺术下艺术教育论文 篇2:

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延续与发展研究

摘 要:包豪斯(Bauhuas)是一所为发展设计艺术教育而兴起的艺术设计院校,对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尤其是对设计教育的改革中,我们对于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的研究,无论是对现代设计教育理论研究的完善,还是对推进当今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我国的设计教育发展状况,才可以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设计教育。今天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来阐述现代我国的设计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包豪斯的影响。

关键词: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设计;中国设计教育;延续

包豪斯(Bauhuas)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设计艺术教育而兴起的院校,1919年成立于德国,其创办者为德国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格罗佩斯。通过十四年的努力发展,集中体现了20世纪欧洲各个国家对于设计的研究成果,从而发展成为集欧洲现在主义大成的中心,将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已经成为现在主义发展和现代艺术教育之路上的里程碑。因此,对于包豪斯的研究一直都是设计理论界和设计界的热门专题。

一、对于包豪斯研究的三个阶段

(一)魏玛时期:1919-1925双轨制教学

包豪斯的一系列设计教育体系可以说是从格罗佩斯担任第一任校长时建立的,他提出了“艺术(设计师)与技术(工匠)的新统一”的至高设计理想[1]。其廣纳名师,注重手工艺人与艺术家同时完成授课,从而探索出一条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设计教育制度。从格罗佩斯早期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主张艺术家与技术员相合作,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相统一,主张形式导师和技术导师共同授课,使得学生受双重影响,并且开办实习工厂,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通过手工实践使得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得以运用。

(二)德绍时期:1925-1933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导师制)[2]

从1923年起,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开始摒弃之前的个人式以及行为式的浪漫主义色彩,开始逐渐走向科学化,偏向理性主义。这一阶段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比较接近科学式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并且以大工业生产为其理念。

(三)柏林时期:1932-1933以建筑为中心

此时期主张以建筑的形式贯穿于整个设计教育体系中,认为只有建筑形式才可以单纯的发展设计教育。而此时期的包豪斯基本已经接近发展的最后阶段,接任的米斯面对来自纳粹党势力的压迫,且竭尽全力维持着包豪斯的运转,终于在1933年11月,包豪斯这所设计院校被迫关闭。

二、包豪斯独创的设计教育体系

包豪斯存在的时间虽然并不是很久,但是它对后来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就是其独一无二的设计教育体系。从其具体的影响来看,其对奠定现代主义设计教育结构的基础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各国的艺术院校所设立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是包豪斯首先创立起来的。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的一个成就就是在一些设计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程结构上,将视觉设计教育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一次突破性的发展,把色彩、材料以及立体和平面结构研究独立起来,使得设计艺术学不在仅仅基于艺术家的感觉上。与此同时,包豪斯的另一项成就则构建了现代主义设计教育的基本框架,他实行具有现代主义特征,利用现代材料以实现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设计教育,以至于对当今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一步步的发展,全球化、标准化脚步的加快,设计可以说是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众多的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相关技术专业人才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设计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包豪斯作为第一所专业设计院校,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先驱,对时代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同时,包豪斯独创的教育体系为当时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各类专业设计人才,并对当今社会的设计教育有很大启迪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对于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借鉴

由于受包豪斯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影响,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学习西方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例如工艺美术大师田自秉在其《工艺美术概论》著作中,一目了然的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包豪斯的教育体系所覆盖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也许过去对于设计教育的理解与现在对于设计的认识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在田自秉大师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所描绘的工艺美术正是我们所熟知的设计也就是艺术设计,因此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思想也对我们目前的设计或者艺术设计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现如今我国的设计教学和课程设置水平仍然很低,甚至还不能达到德国包豪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取得的成就,令人费解的是设计理论学界却已经出现了批判包豪斯教学理念的声音,他们狭隘的认为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把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看作是一个传统的设计,已经过时。甚至提出了“建立有民族优良传统”文脉的有机主义设计体系”。事实上,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界出现的对包豪斯的批评或者是过分的赞扬,事实上只是由于对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模式的了解出现偏差或者是缺少深入的了解和更高层次的研究。

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各方面来说进步的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倡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下,使中国目前的设计教育状况,是一个规模大、速度快、跨越式的发展,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人也都相当的专业,和十年前、二十年前那些从事设计教育的非专业的人才有一定的区别。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数字多媒体设计以及服装设计等,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而西方的这种设计教育体系应该调整为能够适应我国的,能够变成比较好的一个中国式的设计教育体系,如果过于强调这一过时的设计教育理念,对我们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阻碍,无法创新也无法逾越。

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高等设计教育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设计教育国家。根据数据资料统计:中国目前共设立设计专业(包括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建筑设计等)的高校(包括高职高专)已有上千所,设计类艺术专业已经成为中国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全国每年招生人数已达数十万人之多。如果从这个数字上看,在十多年的發展中,设计艺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就可以看出,目前三分之二以上的高校都设立了设计艺术类专业,不管是理工性大学、农林性大学、综合性大学还是师范性大学无一例外,均开设了设计艺术类专业。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设计教育存在的一个重大的缺陷,过量扩招,人数过于泛滥,导致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总体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的设计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国的设计教育体系也存在这一些问题,那就是没有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相结合,没有把“艺术与技术”提高到一个层次。这是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之所以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包豪斯所创立的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的设计发展起到了至关的作用,其实这一点也是我国与包豪斯的差异所在。例如,我国目前设计院校的毕业生,在理论方面很是充足,但在实践方面却是一头雾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眼高手低’,从而导致了我国培养的设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没有较好的实现包豪斯的“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设计思想。这种不足之处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从而也导致了设计艺术的跳跃。这就是我国的设计教育发展的状况。只有我们在认清我国的设计教育发展状况,才可以更好的发展我国的设计教育。

四、结 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设计教育体系的不足。不管如何,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包豪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的思想观念与艺术设计的客观规律相符合,它在同时期对中国的设计可以说是影响深远。尤其是包豪斯对于设计教育体系的探索,无疑是为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体系开创了先河。

中国的设计艺术的发展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建时期所打乱,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工业经济不断地恢复,于是出现了我国以建筑为中心的包豪斯教育体系,其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和理论成果被我国设计艺术界关注并被引用到艺术院校中,开始实践包豪斯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的思想观念。但是当时中国的设计教育体系只是模仿了部分包豪斯的课程设置,而最终却没有按照包豪斯所创立的“艺与技相结合”的理念去发展我国的设计教育体系,这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状况等多重因素相关。

然而,包豪斯的设计教育观念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对于东方国家设计的发展不一定完全是通用的。总之,我国的设计教育发展受到了包豪斯的错综复杂影响,现代与传统、技术与艺术、西方与东方的复杂关系,更使得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而我国在吸收西方国家的设计教育思想时,同时把不适应我国的观念拒之门外,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

从我国各类艺术院校开设的艺术设计的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的影响,我们对包豪斯的借鉴,从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上也处处体现着从“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的思想观念到“科技、艺术和人文的统一”的发展趋势,这一点恰好的体现出了中国在借鉴包豪斯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而这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注重创新是分不开的。虽然包豪斯的教育思想观念对中国的艺术设计发展影响甚大,但是我们决不可盲目推进,脱离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将其孤立并抛弃。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1).

[2] 张春艳,王洋.包豪斯:作为启蒙的设计[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9(1).

[3] 鲁迅.拿来主义[N].中华时报,1934-06-07.

[责任编辑:艾涓]

作者:周广超?

设计艺术下艺术教育论文 篇3:

高校设计艺术教育新思路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领域也如鱼得水,蓬勃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了设计艺术学,并掀起了一股设计艺术教育的大潮。艺术设计的教育者们背负着时代的使命开辟了设计艺术教育的先河,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而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继承前辈的经验基础上对设计艺术教育作出新的诠释和改革。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模式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领域也如鱼得水,蓬勃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了设计艺术学,并掀起了一股设计艺术教育的大潮。艺术设计的教育者们背负着时代的使命开辟了设计艺术教育的先河,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而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继承前辈的经验基础上对设计艺术教育作出新的诠释和改革。

纵观这短短二十来年的设计艺术教育发展,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是在各类美术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大多数的学生都是通过一些素描色彩等考试进入大学进行艺术类专业的学习。随着各类设计公司市场的不断发展,设计专业招生的扩充,报考设计艺术专业的人数越来越多,近些年甚至超过艺术专业的考生数。各省各地的大中院校纷纷开设设计艺术学这一专业。但由于收到地方水土人情、教师的审美观等各种原因导致各地区各院校的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呈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使得学生的设计水平也良莠不齐。如一些纯艺术院校的教学过分注重艺术基础教育,而综合性大学的设计专业却过分注重设计手段的教育。为了跟上市场的需求,作为一个设计专业的教师有必要考虑设计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模式,为将来的设计艺术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谈到教育改革,我们就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设计艺术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分析现行的学生状况,报考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除少部分是艺术世家出身的孩子,这部分人具有艺术天赋,大多数是基础文化课成绩比较差,临时找艺术老师进行绘画指导后报考设计艺术学专业的,目的是为了日后就业。但是,设计艺术这个专业毕竟是个新型专业,它的思想目前还没有普及到千家万户,所以对该专业的学生艺术天赋及创造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而那些靠临时突击而考上的学生则不具备这些能力。设计这一行业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力,而目前该专业的很多学生似乎不能胜任这一历史使命。培养设计精英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它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绝不比其它传统专业低。

可以说,设计艺术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既有艺术,人文知识,又要懂得工程技术知识,也就是怎么把设计理念变为现实。而大家都知道,我们高中时期学校就进行文理分科。这就导致了文科考进来的学生缺乏理性思维和技术上的应用,而理科考进来的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和艺术天赋。只有当这些学生进入社会后,这些弊端才会显现。因此,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设计艺术学的教学体系和教育模式都有待改革和创新。

二、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白设计艺术学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人才,学生不但要掌握设计思想和设计工具还要懂得实现该设计的工程技术。真正实现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次,现代社会背景要求在艺术设计领域,要注重通才和专才的综合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的不同层面的需要。再次,现代教育和市场脱节已经成为教育体系改革关注的重点。所以设计艺术专业培养人才也要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社会需求,不断创新,培养出能迅速顶岗的人才。最后,市场国际化更要求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要拓宽到国际范围,积极吸收国外设计大师的先进水平和理念,并和当地的传统相结合。综上所述,我们现代的设计人才教育要在国际经济大背景下找到和各行业的契合点,并形成有本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模式。

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到目前为止确实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它必须接受更严峻的考验,我们必须以新的目光来审视它。现在除了国家综合性大学,各省各市的地方综合大学都开设了设计艺术学专业,这给设计艺术学专业的教育发展带来了契机。利用综合性大学文理兼收的特点,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摄取各种知识的机会就越多,有益于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素质。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生最基本的要具备基础专业知识、前沿科技手段、社会人文知识、经济状况等社会知识。除此而外,培养的人才还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应对社会变化及和业主交际的能力。当然作为教育的保障还离不开思想品德的塑造,这是围护整个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由此看来,要培养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全面参与和努力。

设计学虽然作为一种新事物,但它涉及很多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它的表现方法也别具一格,造型、色彩、文字或者夸张、节奏、风土人情等都可以作为设计表现方法。当然,创新是设计学的灵魂,对时代发展起推动作用。培养创新性人才要拓宽学生的想象力,发现新事物、并与现实相呼应的能力。但这种实现是需要一定的平台支持的。而设计软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的,它既是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设计思想的结晶。现代设计软件:如PS、3DS、CAD等都具有快速、简洁、逼真的特点,这些方面是过去的手工设计所无法比拟的。它用新的表现形式来诠释现代设计思想。但它的缺点是没有社工设计的随意、及时等特点。由此可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不但要有绘画、设计软件知识,还要具备创新、接受各种人文文化等能力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高校设计艺术教育改革的方法

(一)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围绕市场,并和其它专业相互融合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早期的教育体制总是和市场脱节。这些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离开市场艺术设计教育就是纸上谈兵,培养不出高素质,高品格的,适合时代发展的复合性设计大师。只有市场的多样性可变性才能激发设计人才的创造力、想象力。才能把现实市场的精髓抽象出来,使设计作品闪耀着时代的光芒。设计艺术学是一个跨很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它既可属于艺术人文类又和工程技术密切相关。所以各专业的市场变化都影响着设计作品的质量。

从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来看,素描、色彩、技法似乎是这门专业的必修课,而很少去做市场调研,也没有机会和业主和企业主沟通,询问其需求,在学校只学了皮毛,真正的技能、思想都是在工作后在实践中才获得的。现在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现实,纷纷鼓励老师学生下企业实习并创立工作室,以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及时发现市场趋势,做出能跟上时代发展要求的作品来。而且在现实中优秀设计师同时又是名优秀的业务骨干,精通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了解民俗名风和市场行情,有较强的说服力,能够用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说服业主接受他的思想和设计。

(二)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改变教育方式,完成由教师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的转变

培养一个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更多的是要培养他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发现能力等。而仅凭老师在课堂上传授具体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的做法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其对市场的敏感性、判断力,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人才。

1.老师在教学培养过程中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及时对其不足加以指点,并紧密结合现代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多思多想多实践。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的互动性。及时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及时发现问题,改变策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贯彻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直接顶岗,不必花太多时间去重新学习。

2.当然,加强师资力量也是设计艺术学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点。对于教育来讲,硬件和软件建设一个也不能忽视。现代化的教室装备、电化教学、高效的师资力量将推动设计艺术学教学走上新的台阶。

(三)积极开展各种艺术设计竞赛或实践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把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很多院校都会在学校开展各种级别的设计竞赛,目的就是在相互竞争中使学生的创意水平和实践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把课堂知识和社会知识相互融合已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在教学中加大各种选修课的分量,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以便在提高竞赛的效果。此外,还可以让优秀学生干部成为竞赛的评委,让其亲历亲为,和评委导师一起讨论和评判,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最后还要注重提高教师的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德。设立各种教师奖励办法以鼓励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当学生获奖时,该学生的导师也应该有相应的辅导奖或相关荣誉。

(四)师徒式教学模式

工作室中的师徒式教学模式已经不是最近的教学模式,早在包豪斯时代就已存在,但是现代教学中能把它表现的淋漓尽致的却还很少。工作室里,导师一般是老板,而学生则是工作者,他们在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工作室不但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加深师徒意义,而且也是学生体会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是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点之一。它是针对设计艺术专业中边缘性和人文化的特点而产生的教学模式。教授和学习之间摆脱了以往生硬的师生关系,而变成了融洽的同事关系。

(五)注重培养多元化设计人才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科目各专业都在跨国界的相互影响。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也在追求它的创新性和跨时代、跨领域过程中勇往直前。在这种情况下,设计思想的跨国界将会培养出一批高级设计人才:他们即精通本名族本地区的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又理解他国的文化并受其影响。在这种多文明多国度的文化熏陶下,形成了一种国际化的新思想新理念。特别对于一个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在继承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异国优秀文化是培养精英人才的有效途径。各大院校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与世界各国的学术平台达成协议,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以求获得更高更先进的艺术设计水平。比如我院常常聘请国际知名教授来源授课或作报告;开展各校的艺术展览;与国际大公司签订协议培养定向人才等等。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社交礼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2]鲍秀芬.现代社交礼仪基础[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6:8.

[3]杨茳,王刚.礼仪师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7.

[4]谭平.设计教学·第十工作室序[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5]杭间.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14.

[6]谭平.设计教学·第十工作室[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3.

[7]宋建明.跨文化语境下的新的教育模式[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红艳,女,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辅导员。

作者:张红艳

上一篇:消费者管理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