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素质下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29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应贴近专业、服务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自觉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平台;应探索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构建适合高职基础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人才素质下环境艺术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才素质下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篇1:

新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下滑,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的出现,导致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新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是如此。本文通过近几年的调研和分析整理,总结出新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我国的艺术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是由美术教育、工艺美术和部分工科院校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设计、机械设计专业延伸而成的。当前全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还未来得及梳理、整合和构建,有些理论直接就是照搬国外的。由于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符合国情,而新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符合新疆的区情。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特点,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明确办学定位,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如昌吉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

一、新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简况

近年来,疆内各高校相继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这些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事业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设计师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难以适应当前的竞争要求,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了改行,据统计毕业五年后还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不到30%。从对昌吉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如下表:

二、新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调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内外因皆有。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调研分析,这是主要内因,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专业方向设置分析

疆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模式是有章可循的,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从美术教育专业的工艺美术教研室发展起来的。比如新疆师范大学艺术设计系的前身为新疆师范大学工艺美术教研室,新疆艺术学院、石河子大学、伊犁师范学院、昌吉学院也是如此。而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3年以后直接开办的,没有太多的根基和美术教育办学历史。具体情况如下:

从专业方向设置上看,大部分院校都基本是一致的,新疆艺术学院是专门的艺术院校,在专业方向上设置的要充分和全面一些。新疆艺术学院和新疆师范大学开办有动漫设计方向,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疆电视台的校企合作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办学条件。一般院校主要以相对传统和比较成熟的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为主,相对比较概括化,各院校没有明显的区别。而这些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上都设在美术学院(系)下,与学校其它专业的交叉比较少,而与工科专业的融合就更少,与内地院校相比存在太大差距。内地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一般都是单独成立的设计学院或在工科学院之下,仅有部分具有师范教育背景的设在美术学院,比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设在建筑学院,平面设计设在艺术学院;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设在木材科学与制造学院;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设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下。疆内高职院校的专业方向设置却又大胆的创新,能够摆脱美术教育或绘画专业出身的所谓培养教育家和画家思想的束缚,以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通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和社会声誉。比如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下的珠宝设计与加工,能够更好地将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相结合,从而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专业品牌地位。

2、课程设置及比重分析

本专科院校课程设置培养方案逐年都在变化,总体趋势是向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技能方面发展。如昌吉学院2012级培养方案依据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相关文件政策要求进行调整,压缩精简公共基础理论课程,重视专业必修课程,强化实训实践课程,旨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几大模块。几所本科高校的基础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专业技能必修课有所区别,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不同。如新疆师范大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系统设计能力培养;新疆艺术学院重视环境景观方面和包装设计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昌吉学院平面设计方向重视招贴、VI、包装设计的训练,环境艺术设计方向重视学生对居住空间的综合把握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中小空间设计实践能力培养。

3、师资队伍分析

由于当前教育体制僵化,使得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师资枯竭,课程老化、僵化。当前疆内院校也存在着根据现有教师的能力而开设课程的,也有“跨专业(方向)”临阵磨枪的授课教师。本科毕业生留校,“近亲繁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师资水平因近亲繁殖而退化,与外部交流甚少,没有生气,缺少创新思维。现在普遍存在的本科教育大中专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情况,也和师资队伍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很多高职院校从招生难、办学难、就业难,濒临倒闭的边缘而杀出一条血路,而今已生机盎然。主要是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大胆启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聘任上岗,多采用大量兼职,少数全职教师的方法,从企业一线聘请实践经验十足的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把最新的设备、技术和观点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同时还要求专职教师不定期到企业一线参与锻炼。使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将艺术设计专业前沿知识引入课堂,这种“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在部分本科院校中得到推广。如广州美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从对疆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调研分析来看,主要存在年龄结构、职称比例、学历层次、学缘背景几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院校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都在35岁以下,社会阅历和设计教育资历都比较浅,基本上都是出了校园又进校园,设计实践能力较弱。职称结构不合理,主讲教师主要以讲师和助教为主,甚至好几所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连一个副教授都没有,为数不多的院校有几个副教授,他们基本上都是从以前的美术教育、绘画、工艺美术领域转过来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各个方向缺乏领军人物。学历层次不合理,大部分教师的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下层次,当然这与国家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学历层次限定有关,比如疆内高校教师至今还没有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的,这与国内设计学博士授权点数量有一定关系,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本硕专业均为设计学的也比较少。艺术设计专业教师80%都毕业于疆内高校,主要学缘为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和本校毕业留校。而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艺术学院教师主要以留校毕业生为主。内地高校毕业教师比例较低,后来逐年有所提高。2004年以来,疆内各高校均意识到学缘结构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影响,几年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充实到了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中,为新疆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有力地推动了新疆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

4、教学基本模式分析

国内设计教育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七十年代的传统美术教育培养模式,连学科专业名称都滞后于国际水平。比如将“平面设计”叫装潢设计,把“环艺设计”叫装饰设计。中国经济的腾飞得益于引入了市场机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却依然属于计划经济模式。在这种前提下培养的学生质量与经济社会生产实践要求会逐年拉大差距,学校的教育水平每况愈下,但是社会对设计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在现行体制与教育模式下,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基本脱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产业,学生设计水平低下,很多人无法胜任设计工作,逼不得已只有改行从事其它工作。新疆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也近乎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各院校因所处地域、办学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因素,培养模式上略微有所区别。高职院校比本科院校更加重视实习实训教学,对“双师型”教师培养,高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大力倡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对策与建议

努力构建艺术设计专业KAQ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总所周知,现代设计教育始于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世界上第N设计学院——包豪斯。二战以后,包豪斯学子在美国大陆通过从事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影响到了全世界的设计教育。比如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课程大纲模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都是在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取得了成功。而“KAQ模式”就是在这些现有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的高级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希望在新疆能够建立以知识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KAQ应用型创新体系,提高新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新疆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建设。

作者:王小冬 王晓玲

人才素质下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刍议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应贴近专业、服务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自觉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平台;应探索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构建适合高职基础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

一、引言

2014年上半年,我国从国家层面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5月,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考察时表示,要办好职业教育,增加就业,不断释放“人才红利”。6月3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发展职业教育非常重要,要切实转变观念。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用人需求日益突显,企业对技术人才求贤若渴。调查显示,到2020年,白领岗位趋于饱和,一半大学毕业生将成为灰领、蓝领,职业教育前进的脚步势不可挡,中国的职业教育从未像今天这般举足轻重。然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整体认同度并不高。部分企业反映,有的高职毕业生对现有工作岗位缺乏自豪感和热爱,随意签约和毁约,离职、跳槽频繁,对工作岗位的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过度关注。据调查:“绝大多数企业对这类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他们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这就是说,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现状与社会需求匹配度并不高,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已成为用人单位密切关注的问题,培养和提高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而在高职院校中,肩负素质教育重任的是公共基础课教师,他们不仅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还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提高紧密相关,承担着打造学生人文科学素养、身心素质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任务。加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高职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呢?在全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中提到关于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重要着力点的认识: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应该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增强学生的信心、信任和诚信可以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既重视课堂和活动中的“言教”,更重视实践中的“身教”和“养成”,必然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满足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

(一)贴近专业、服务专业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高职院校开设公共基础课的目的就是用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以更好地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服务,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树立“贴近专业、服务专业”的理念,明确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内容与该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紧密地联系起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了解所授课的对象,弄清学生未来从事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根据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需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将原有教学内容体系根据职业特色进行重组,并进一步明确各章节内容的安排、课时分配、重点难点、突出哪方面的技能训练,制定针对不同专业的详细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大纲,将所需的综合素质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体现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育,使学生在身心方面和专业方面均衡发展。只有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寻求教学内容与该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在两者之间构建一种和谐关系,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自觉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基本都毕业于普通高校,不论是其培养模式还是其形成的知识结构均带有深深的学科化烙印”,由此导致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存在理论知识满堂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普遍使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其突出缺陷是师生缺乏互动,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学习疲劳,教学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不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使用,严重影响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大胆探索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注重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学中做、做中学,既有理论知识的宣讲,又有实践事例的说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探索出全新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时,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现在和将来可能遇到的涉及应用文写作的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设计项目和任务,将各文种嵌入到项目和任务中,采用情境式教学法,模拟可能遇到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第二平台

过去,我们强调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要深入进行课程研究,却忽视了其中最主要、最关键的环节,那就是真实的实践活动,把教、学、用和外界的环境分开了,无论是教师的反思还是教师的研究,都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发挥基础课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本身就是成长的一个平台。而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如若仅仅将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课堂上,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应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体,它的存在与发展,体现了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具有导向、教育、凝聚、激励等功能。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积极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要突出育人为本的重点,活动内容的拓展要增强人文精神,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活动形式应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从单一的娱乐活动向娱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经济文化型活动互为补充、相互交叉的方向迈进。校园文化活动主要的传播载体是学生社团,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心理和生理需要、满足学生兴趣和审美要求的形式与内容,积极组织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赋予教育、引导的内涵,能够对学生起到显性和隐性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探索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

不少学校长期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现象,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制度建设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课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而公平、公正、科学、准确的考核机制,对规范和强化教师的行为,调动教师履行职责的积极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不一刀切地强调所有建设项目都要以专业为平台,应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有效、可行的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在职称评审、奖励制度中,适当区分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制定不同的标准,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师聘期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

1. 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纳入对基础课教师的考核制度

有计划地安排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使他们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要求,抓住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际和特点,给予正确的定位和明确的落实。同时密切注视行业发展的动态,掌握社会和行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有效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的全面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考核按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不同任务进行,使其更加细化与量化。

2. 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考核机制的一项内容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基础部的教师逐渐被边缘化,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教师的全员参与意识淡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未能发挥校园文化应有的功能”。只有明确将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纳入评价指标中,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应有作用,这样才能使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常规性的工作去做,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3. 建立适合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项根本性措施。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承担的任务不同,统一的评价指标与统一的评价内容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应根据这种差异,建立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评价机制,让教师尽力呈现其在教学工作中所体现的企业和社会所需的职业素养的资料和证据,把教学评价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相结合,真正搞活用人制度,建立流动制,形成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环境,开创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高职高专教育 ,2006(24).

[2]章剑林,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3]陈玉阳.校园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研究[J].职业,2012(12).

[4]柯静,于静.高校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和出路[J].高等函授学报,2009(2).

[5]王联合.公共基础课教师在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10).

[6]刘忠洋,刘晟蓝.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公共基础课程的作为[J].湖南社会科学,2014(2).

[7]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8]朱勤.聚焦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10).

[责任编辑 张 峰]

作者:刘晓静 张晓磊

人才素质下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篇3:

浅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转变,深入了解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针对其在多元化发展形势下如何更好地顺应市场的需求提出有效策略,从而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艺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不断探索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和国家政策的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高校需要与时俱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有效发展。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建筑设计、室内涉及、景观设计等各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体现了艺术和科技的结合,然而由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地掌握设计专业的专业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弱,同时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机会,学生没有明确额目标和发展规划,导致高校难以顺利开展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一)增强人才培养的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兼顾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学术性、实践性为产学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取得相应的从业证书,进一步将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了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需要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专业实训等结合到一起,共同构建产学研教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科研发展、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结合到一起,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的结合,进一步提高课程整体教学水平。

(三)转变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从环境艺术设计的企业需求出发,企业往往希望学生具备优秀的应用及实践能力,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中,学校需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更加专业的实践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新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使学生适应之后的工作环境,具有更强的工作能力。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融入“工作室”教学模式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工作室”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的班级学习制度,让学生走进到工作室中,将原本的灌输式培养转变为由实践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科研与产业的有机结合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科研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研究性课题,带领学生将课题作为研究主体,进行科研活动的进行,并积极建立与企业项目的长期合作,通过科研与人才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创新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转化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后期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化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推动校企合作模式对人才的构建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满足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中需要与用人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分析,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人才的培养融入职业元素,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融入,在课程整体中体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市场发展趋势,立足于实际的项目设计和施工中,形成良好的竞争优势。

(四)设置多样化专业课程

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可以开设多样化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结合UI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可以有效弥补以往课程中的缺陷,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综合性设计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同时,这一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更加专业化的应用型才,从而推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树贤,刘太雷.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藝术科技,2015,28(12):6-7. DOI:10.3969/j.issn.1004-9436.2015.12.006.

[2]路晓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探析——以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143-144. DOI:10.3969/j.issn.1674-9286.2018.21.093.

[3]杜丽娜.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试论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J].艺术科技,2018,31(12):45. DOI:10.3969/j.issn.1004-9436.2018.12.036.

作者:袁国通 庄金源 迟瑞雪

上一篇:电力调度数据网安全技术论文下一篇:广告公司竞争选择性分析论文